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2009,举国欢庆!我们迎来新中国60华诞。新中国的60年,是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的6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60年。在这60年里,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回顾总结这60年的历程时,我们通常以1978年改革开放的开启为界线,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我们姑且在此称之为‘前30年’和‘后30年’。

将之分开,并不是说这两个时期是割裂的、对立的,相反,它们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光辉整体。我们既不能用前一个时期去否定后一个时期,也不能用后一个时期去否定前一个时期。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的这两个30年呢?

前30年:

自读书始,我所接触的刊物给我造成一种印象:前30年,无非就是一个政治运动接着一个政治运动,整了一批人又一批人,好像没做什么好事。但就进大学后的学习来看,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

前30年的中国确实走过一些弯路,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造有些过急造成的失误。如大跃进的急于求成,阶级斗争扩大化,包括“文革”时期过“左”过乱的错误。但是这些缺点错误,盖不过共和国前30年的伟大成就,前30年的缺点和错误是第二位的,成绩和成就是第一位的。在前30年中,我国的经济和各方面的事业获得旧中国无法比拟的快速发展。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较少提及的但不容忽视的成就!

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布局,采取众多措施大幅度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成绩显著。

后30年

改革开放是在“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又使党和国家工作出现前进中徘徊局面的大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是由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这个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

取得经济发展的飞速跃进,人民生活的总体提高,和进入世界经济和政治重要一级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社会关系上发生了某些倒退,如三大差距拉开,贫富鸿沟扩大,道德水平滑坡,等等;以及在社会与自然关系上,发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但这些缺陷同样盖不过后3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后30年的缺点和失误是第

二位的,后30年的伟大成就才是第一位的改革开放后,打破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散了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并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但同时,仍然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把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把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和支柱;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来发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既发挥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又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强调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安全性。





中国经济回升的态势基本确立




当前,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快速增长是经济回升的主要驱动力,农业和农村形势良好对稳定全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标志着供给面出现了积极变化,就业形势逐步走出谷底。

随着经济形势的向好,市场预期和信心正在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5个月超过50%的临界点,股市继续呈上行走势,房地产销售快速增长。王一鸣指出,这预示着市场驱动作用逐步增强。

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一些结构性问题有所改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投资、工业、区域协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进展。

祝宝良指出,从投资结构上看,农业、基础设施、水利、环境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为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奠定了基础;在工业内部,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高技术行业、抗周期行业增速较快,制造业结构有所调整;从区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从收入分配结构上看,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赢了”GDP增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不能盲目乐观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我持谨慎乐观态度。回升态势比较明显,但显然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准的程度,还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不能盲目乐观。”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速是9.8%。而从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7.1%的数据看,与历史平均水平还是有明显差距的。更重要的是,与上一轮经济上升期外需强劲的环境相比,如今的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牛犁认为,世界经济情况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出口,还影响

中国经济中为出口服务的相当一部分产业。如果没有新的意外发生,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实体经济负增长的程度也有所缓解,但世界经济的状况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显著改善,需要时间调整。发达国家的失业率持续攀升,会明显减弱这些国家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对中国经济长期形成的出口导向的发展方式构成严峻挑战。

中国经济内部的问题与矛盾也需要消化解决。祝宝良指出,突然的外需严重不足,使得这一轮产能过剩的矛盾比亚洲金融危机时要深刻得多。过去一个时期外需主导型发展形成的很多产能并不属于落后产能,调整起来是相当困难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虽然市场驱动作用正逐步恢复,但经济回升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王一鸣认为,当前经济回升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依靠政府扩大投资带动,内生动力还不够强。

通胀预期明显上升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王一鸣指出,虽然年内出现通胀可能性非常小,但货币信贷的迅速扩张和资产价格的迅速上升,强化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在经济还没有复苏的情况下,通胀预期上升使宏观政策同时面临促进经济稳定回升和防范通胀风险的双重压力。

推动经济进入稳定回升的通道

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下一步究竟应当采取怎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专家们认为,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好势头。

“要推进经济进入稳定回升的通道,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经济平稳增长趋势。在当前内生动力还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个基本立场不能动摇。”王一鸣强调。

他同时也指出,短期政策对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实现经济根本复苏和持续平稳增长,必须把短期政策与中期调整战略结合起来,下一步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创造条件。

对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通胀预期和货币信贷供应量问题,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认为,未来通胀压力虽有所增强,但不必过度担心。

宋立说,上半年7万多亿元的信贷总量虽然比较大,但要看到去年贷款偏紧了一些,今年上半年有恢复补偿的性质,尤其是危机时期需要一定的“超额”货币信贷供应。通胀预期对经济复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通胀预期和现实通胀压力比较难把握。总体来看,既有货币信贷造成的上行因素,也有产能过剩的下行因素

,两种因素抵消之后的现实通胀压力不会太大,因此,不宜过度渲染通胀。

宋立建议,下一步在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的自主增长,同时消除可能存在的泡沫。还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对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中西部地区的贷款支持。

对于增强未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方面,祝宝良建议,要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未来消费增长的关键领域,还是在住和行方面。同时,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民工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将开拓出巨大的消费增长空间。

王一鸣建议,从深层次上解决扩大消费的动力问题,还要推进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加大对新兴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对未来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而无论是收入分配结构调整,还是产业转型升级,都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