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 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为学 生的

长远发展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 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 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新标准 中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 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反映地理科学发展, 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 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 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 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 教育的使命。”学校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 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 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 而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进行长期培养形成。 核心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合理的一面 对于应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 关注学生的学, 人们已 但事

实上,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仍然不能充分体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 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貌似课堂气氛活跃,但那种琐

碎的、缺乏思考价值的问答代替了学生主动地读书与思考, 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 表达

者、表演者, 被剥夺了自己思考的权利, 同时也会被过于活跃的课堂弄得眼 花缭乱,无暇积极、主动、深入地思考, 教学内容难以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素质, 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被忽视了,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深刻懂得: 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 教学生从“学会”提升到“会学”和“能学” 。聪明的学生之所以聪明,在于他 们善于独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明的老师之所以高明, 在于他们善于放开学 生的手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生活实际,活化地理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教育有三个层次: 活的教育”;二是“用生活来教育”;三是“为生活而教育”。这一观点实质是从 不同

层面揭示了最好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 还有教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地理是一门关注生活的学科,越 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知识,学生越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会产生较强烈的感受, 在脑海中烙下深刻的印记。心理学研究实验曾揭示:所见即所学,所想即所得。

一位优秀的地理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之美。地理教学不能仅仅是 知识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的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的全面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 问题有

机结合到教学中,弓I 导学生去思考、解释、探究、发现,甚至创新。例如 我们在学习“区位”这一概念时,绝大部分学生感到深奥难懂。上课时我把学生 带到教学楼的天台养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

已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 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是“生

上,观察我们学校周围的工厂、道路、居民小区、大型商场等,

边观察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地理事物为何选择在这里布局,这样就把“区位” 这一难懂的概念活化了。又如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节教学时,先让学生课前观察、调查并思考:过去和现在家乡种植的农作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些

原因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今后如何继续发展农村经济?通过观察、调查,学生们发现,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同时,同学们也发现,由于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样,用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地理事实材料,使他们认识到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及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也使学生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关键在于教师的提炼,寻找生活与地理知识的结合点,让学生的生活知识和经历成为自己学习的储备、攀登的台阶,在生活中能自如地使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自主合作

人本化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一一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曾经指出, 只有在真实、接受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目的之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习潜能;其次是满足学生被尊重、欣赏、关怀的情感需求,让学生感受到轻松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快乐的情感态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建立“理解、尊重、超越、有为”的新型师生关系。一是充满关爱、信任的情感,让学生享受师爱的温暖和师生友谊的快乐,让学生逐步建立人世间真诚和美好的思想意识,从而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友爱、平等、尊重等道德经验;二是充满超越、有为的精神,让学生在感受快乐享受幸福的同时,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晰带给别人幸福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哲理。例如在讲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要讲清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和负责任之路,更要让学生懂得这是一条希望与挑战并存之路,只有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持之以恒才可能实现,只有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不断超越、奋发有为才可能实现。

和谐课堂应该具有集活跃与静谧、宽松与严谨于一身的特点,教师精心创设充满矛盾和悬念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学习内容上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做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就不要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起点,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自主学习,追求异步共进的教学效果。教师提供课堂研习的生活化案例,采取“先学后教”的策略,以“问”激“思”,同时,通过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逐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求同存异等合作学习的方法,启发学生从不同的社会角色视角去分析同一种客观的地理现象。通过组建高效的学习团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安全感,因为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兵应战,而是团体作战;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洞察力更强,因为每个人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因为学习过程充满着交流启发、合作给力、互补共享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享受合作的快乐时,懂得合作就能双赢或多赢的道理,懂得在合作中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和谐的课堂氛围,自会形成一种自由、独立、自主的探索课堂,从而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三、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启迪学生智慧

地理课要教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就像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的那样,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能抛弃自己的课本、笔记和琐细的记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学习。教给学生以智慧的教育,才是最高境界的教育。一个具有地理智慧的人,不仅有丰富的地理见识,开阔的地理视野,还要领会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能够从地理视角运用地理思维进行观察、解释、分析、概括、评判、重组和预见地理事物,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如近年来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从地理的视角看待雾霾,就不单是雾霾的危害,还要分析雾霾发生的区域(位置与空间分布)、雾霾的特征(地理特征)、雾霾发生的原因(因果关系、地理过程)以及减少雾霾的措施(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

地理学科独特的空间分布观念、人地关系思想、思维方法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做一位有智慧的地理教师,教给学生智慧,一定是引领学生从具体事实性知识走向概括性的概念、原理、规律,再从概念原理提升到学科方法、思想观念的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科本质或学科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建构有学科内在逻辑的、体现学科教育价值的知识体系,用问题引领启发学生展开思维过程,

帮助学生提炼、提升、升华,感悟和凝练出学科思想方法,用学科思想启迪和生成智慧。例如从课本目录中提取主干知识,形成章节主干,将主干知识联系起来,然后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与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构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形成合理的地理认知结构。

又如,我们在进行区域地理学习中,常常根据规律绘制知识系统图或思维导图,将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原理和规律运用其中,真正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

只有这样,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时,能够发

挥丰富的想象,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环境进行科学辨析和准确判断,最终能创造性地解决

地理问题,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生智慧。

四、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21 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信息时代的海量数据面前,学生要学会

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通过空间架构组合起来,建立相互联系。学会把网络数据变成活生生的信息,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掌握各种与信息时代相关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工具和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我们

要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逐步变单一的书面笔试为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减少封闭教条试题,增加开放探究试题,减少卷面与作业检测,增加地理图表的绘制与分析、野外观测、社会调查等实践性考核;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启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探究创新、形成方案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良好社会公德素养和责任感的形成。让学生积淀发展意识、捕获发展时机,让学生体验发展之乐、充盈发展之情,让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石。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桂花雨》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在导入环节,播放紫桂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桂花的世界,直观感受桂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桂花雨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方法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方法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尽管地理学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的界定有不同的说法,但不难看出各个说法都体现出了一些共同的思想,认为地理素养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借助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而就目前而言,综合地理学界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观点,笔者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了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个大的方面。 1.地图技能 在中学阶段,地图技能不局限于掌握地图“三要素”,还包括识图、绘图、用图等方面的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门语言,对于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有显著的效用,想要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识图素养。识图不仅要认识各个类型的地图,还需要能够从地图中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地图信息来解决实际地问题。 2.空间视角 地理这门学科是研究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空间的一门学科,非常关注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致力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并确定各个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规律的能力是学习地理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3.综合思维 地理学是以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的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复杂多样,如大气、水文、土壤、植被、人口、聚落、经济、交通等一系列地理要素,而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在学习地理时不能割裂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要对这些地理要素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综合思维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核心素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高毓鸿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版,三维目标是版,核心素养就是版。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 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四十八中蒋婷婷“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播放紫藤萝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紫藤萝花的世界,直观感受紫藤萝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散文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

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的渗透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f17790469.html, 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的渗透方法 作者:段明婧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07期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文件的颁布使核心素养成为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本文以《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为案例进行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给出在培养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具体策略,为地理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农业区位 2016年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从三个维度提出地理核心素养 的四要素:人地观念(基本价值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基本活动经验),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曹东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提出“从地理角度提出问题、地理表征及交换、地理推理与论证、地理建模、从地理角度解决问题、地理交流”等六个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为高中地理一线教师提供了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们在课堂中渗透和培养学生地理的核心素养。笔者以高三一轮复习《地形对农业(自然)区位的影响》为例,论述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的方法和心得。 一、识图判读,提升学生读图、析图和表达能力 以“地形的判读”教学为例,呈现的是微观化小区域范围的地图,在选材上尽量运用高考真题的例图,引导学生总结出地形判读的三种常见方法:①图例辨析法,可以根据图中图例信息直接判读,例如山地、河流(河谷);②区域辨析法,根据经纬线指向的具体地形区,进行相关的判读,例如我国东经90°,北纬30°可以准确定位到拉萨,其大的地形区属于藏南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③等高线辨析法,根据等高线的走向和数值,判别相应的地形。 小结方法后,笔者引导学生完成2013全国大纲卷第36题改编题目(见图1),看图要求学生先判读A、B两地的地形情况,大部分同学可以回答出B地更加平坦,单从地形角度考虑发展农业应该在B,笔者再进行追问:“真正盛产小白杏却为A(轮台)”,提出矛盾引发思考,引导出农业中不仅仅需要思考地形条件,农业区位因素各个要素都有其重要性,也为后面课程中地形与农业(自然)区位因素建模牵线搭桥。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出白杏生产在A地 的原因是该区域水源是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其次A地处于河流出山口(冲积平原)——土 壤肥沃,所以最终选择在A地(轮台)。在整个答题过程中,首先学生通过经纬线进行区域 判读——我国西北地区,再提取图例,A地有河流,最后判读等高线图,A地为冲积平原。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虞美人》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虞美人》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播放虞美人花朵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理解虞美人词牌名的含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品读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故国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诗歌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理解。将“品”和“读”结合起来,品读得细致,揣摩得深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新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学校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进行长期培养形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合理的一面已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对于应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人们已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但事实上,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仍然不能充分体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貌似课堂气氛活跃,但那种琐碎的、缺乏思考价值的问答代替了学生主动地读书与思考,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表达者、表演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引言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采用的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方式,这种方式固然有其内在的优点和优势,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是远远不能满足新标背景在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的。由此可见,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1地理核心素养简介 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了四大方面,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识以及地理实践能力等。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却并非一容易的事情。 2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例探究 为了更好地研究初中地理核心素ɹB培养的培养,笔者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说明: 我们以《西北地区自然和农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的主要素养提升应该说是在前三个方面,即人地观念、

综合思维以及区域认识等方面,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较弱。为此,笔者建议按照如下方式设计堂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就是要引入知识的连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完成对新的引入,具体说就是通过填图的方式复习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图,另外通过一些景观照片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完成知识链接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西北地区的地图空白图,让学生完成位置范围界限、地形以及河流信息等的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空间定位,进一步落实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区域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注意加强观察,并及时进行调控。 再次,就是要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就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顺利完成本环节,笔者建议通过承转的方式完成,具体说就是教师可以跑出如下问题,即西北地区之所以会有多季节性河流这样的特殊气候,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干旱的气候,那么是不是整个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都一样呢?西北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干旱的气候会对西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呢? 在抛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重点以及难点,并进行必要的点拨,进而让学生边合作、边探究,最终成功完成任务,找到“基于这样的特殊气候,西北地区的农业和种植业应该如何发展呢?如何有效避免上述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呢”?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本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地理教学反思及建议-文档资料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地理教学反思及建议 近期,笔者在江苏教学新时空平台上观看了一节视频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本节课之前,学生没有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但这位老师很巧妙地将农业区位因素与畜牧业的学习结合起来。以下是本节课部分教学实录: 【教学案情一】 上课时,老师拿出自己一直在喝的一壶茶(普洱茶),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学生窃窃私语,议论纷纷,有些学生说是可乐、板蓝根,但这些答案很快又被排除,杯中没有气泡,老师不可能一直感冒…… 这个问题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最后老师给出谜底是普洱茶。接着,老师就以普洱茶为出发点展开教学活动――师:普洱茶的产地是哪里? 生1:云南普洱 师:与普洱茶相关的史料中,普洱茶与茶马古道联系在一起。 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认识茶马古道,了解到茶马古道是将普洱茶运输到西藏昌都、拉萨等地的通道,历史悠久,茶叶的交易量很大。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提出问题。 问题1:具有消食去腻、降血脂、降低胆固醇功效也含多种维生素的的普洱茶为什么在西藏地区消费量那么大? 生2: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 老师引出我国四大牧区、畜牧业等概念,继续提出问题。 问题2:四大牧区中,为什么西藏牧区对普洱茶的消费最大?(或者,为什么不是内蒙古牧区呢?) 生3:普洱茶产地与西藏距离较近,与内蒙古、新疆距离较远,交通运输难度大。还跟民族地域性有关。

生4:内蒙古与西藏相比,海拔较低,热量较好。(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东部牧区) 生4:内蒙古东部与东北地区相邻,是森林草原植被,降水较多。 老师总结:西藏牧区海拔4000m以上,年降水量300mm以下,每公顷产鲜草0.75~1.87吨;内蒙古东部是年降水量400mm左右的平原草原,每公顷产鲜草3~4.5吨。内蒙古牧区的水分、热量条件好于西藏牧区,可以生长一些植物性食物,对肉类的需求量较小。 师:为什么内蒙古东部牧区的降水多于西藏牧区呢?是什么因素影响呢? 生5:距海远近 …… 【教学案情二】 在学习“乳畜业”时,老师以学生日常喝的饮料为切入口,拿出一只“柠檬U 格”饮料瓶。 问题3:大家经常喝这种饮料,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称为“U格”呢? 生5:“U格”是英文Yogurt的谐音,意思是酸奶。 师:哦,原来这也是一种奶制品。请大家再说一些跟牛奶有关的英文单词。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说出很多。如:Cheese、Butter、CreamCheese、ParmesanCheesePowder、Lowfatmilk、Skimmedmilk / Fatfree milk、Liquid milk…… 问题4:拥有如此繁多的乳制品词汇的地区,你可想而知的是…… 生6:当地以牛奶为原料的生产很发达,产品丰富多样,人们对奶制品的需求量很大。 好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欧洲西部乳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的运用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的运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要求,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国家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下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贮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我国新时期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强调教学必须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提升完善自我实现,促进学生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良好需求,形成运作

发展良好的公民个体。为个体能适应未来社会、为个体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个体生活成功和社会持续良好健康全面发展。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教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 教学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当前世界未来信息技术变革、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适应社会教育质量标准,所以教师应充满社会责任感,形成对社会及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学科专业素养、跨学科视角综合运用的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需努力提升完善自我实现,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个体自我成功与适应社会良好需求,促进个体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终身的全面发展。道德品质素养是基本素养,教师应学会爱人类、爱社会、爱国家、热爱科学、爱护环境,促进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资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等诸多方面的持续发展。以积极愉快的发展观、积极健康的情绪、创造性的运用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尝试教学,启迪新思维、开拓新方法。 2.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深远意义 学生运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启迪思维、对学习对未来充满希望;

浅谈如何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 教育文档

浅谈“如何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深化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地理核心素养内涵有哪些呢?下面着重研究。 1 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 首先我们明确核心素养的概念:专家给出的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高中生,为结合现行高中地理课标以及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和高考要求,我的理解为只要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等分析学习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且具备正确的世界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就可以视为具备一定的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在这些能力和素养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可以概括为4个要素,3个维度,他们分别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为地理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而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既然为最核心的价值观,那么在地理学科哪些方面有体现呢?接下来笔者谈一下教材与核 心素养的对应关系。 2 教材(新课标)与核心素养(人地观念)的对应 必修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说明全球气候变化根据有关资料,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修2:人口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必修3: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正因为教材中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考题也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可见,无论是从学生长远能力着想,还是应对高考,都必须要重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3 如何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从宏观上教师无论从课前、课堂、课后,以及对每节课的反思都是紧紧围绕着为学生服务的。在课前,我们主要备的是教材和学生,研究教学方法。教材备课依据主要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研究高考试题,课前我们备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明确教学的重难点;(2)根据不同的学情,采取什么方法落实;(3)要渗透哪些核心素养;(4)通过什么方式去渗透。其中(1)、(3)是共性的,(2)、(4)会因为学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笔者以《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同课异构为例,在备学生时考虑了不同学情,1.16班是文小班,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好,1.15为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有几个点的教法有所不同。 班采用黄土高坡的民谣,用对黄土高坡风1.16比如导入: 向的了解引入新课;(这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1.15班用复

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实践——关注“惠农” 政策。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综合实践课,重点是让学生在调查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感受好政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小数乘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学生调查国家有哪些“惠农”政策,第二部分是了解在这些“惠农”政策下,农民得到哪些实惠,第三部分是通过活动拓展,让学生了解这些“惠农”政策对农民的生活影响。 教学目标: 1、调查国家有哪些“惠农”政策,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计算在这些“惠农”政策下,农民得到哪些实惠。 2、通过数据来感受农民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党的好政策,提升幸福感。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数据来感受农民得到的哪些实惠。难点:感受党的好政策,提升幸福感。教具准备:收集的“惠农”政策信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历史剧吗?在古代,农民最受压迫。他们常常背负着非常繁重的捐税。但现在,这些税收都被取消了,政府反而还补贴给农民,鼓励农民劳作。昨天,我让同学们调查收集我国有哪些“惠农”政策。现在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学生汇报: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取消农业税,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家电下乡补贴...... 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惠农” 政策给农民带来多大的好处。教师板书课题:综合实践——关注“惠农”政策。【通过古今对比,初步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好,同时通过调查汇报感受“惠农”政策多样性。】 二、新知练习。 1、教师出示教材第 69 页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根据这些补贴标准,算一算你们家一年可以获得国家多少元的补贴。 学生: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家里按补贴项目都有哪些后,在各自独立计算。 ( 1)、家住农村的张大伯,今年买了一台冰箱,花了 2500 元,种植7.8 亩水稻,还养了 8 头猪。请你们帮张大伯算一算,他可以领到多少政府补贴?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 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为学 生的 长远发展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 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 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新标准 中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 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反映地理科学发展, 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 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 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 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 教育的使命。”学校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 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 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 而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进行长期培养形成。 核心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合理的一面 对于应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 关注学生的学, 人们已 但事 实上,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仍然不能充分体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 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貌似课堂气氛活跃,但那种琐 碎的、缺乏思考价值的问答代替了学生主动地读书与思考, 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 表达 者、表演者, 被剥夺了自己思考的权利, 同时也会被过于活跃的课堂弄得眼 花缭乱,无暇积极、主动、深入地思考, 教学内容难以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素质, 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被忽视了,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深刻懂得: 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 教学生从“学会”提升到“会学”和“能学” 。聪明的学生之所以聪明,在于他 们善于独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明的老师之所以高明, 在于他们善于放开学 生的手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生活实际,活化地理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教育有三个层次: 活的教育”;二是“用生活来教育”;三是“为生活而教育”。这一观点实质是从 不同 层面揭示了最好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 还有教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地理是一门关注生活的学科,越 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知识,学生越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会产生较强烈的感受, 在脑海中烙下深刻的印记。心理学研究实验曾揭示:所见即所学,所想即所得。 一位优秀的地理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之美。地理教学不能仅仅是 知识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的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的全面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 问题有 机结合到教学中,弓I 导学生去思考、解释、探究、发现,甚至创新。例如 我们在学习“区位”这一概念时,绝大部分学生感到深奥难懂。上课时我把学生 带到教学楼的天台养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 已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 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是“生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播放紫藤萝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紫藤萝花的世界,直观感受紫藤萝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散文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理解。将“品”和“读”结合起来,品读得细致,揣摩得深刻,正如叶圣陶先

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时代对中学学科建设、教师综合素养以及学生的学习理念、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的场地已经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教室,授课时间也不能只是课堂的40分钟,由信息技术支撑的多媒体教学也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体验欲望。尤其地理是既具有自然学科属性,又具有社会学科属性,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学生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多种教学方法及学习途径获取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更加真切的实际体验。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四个要素”就明确提出了“基本活动经验”“地理实践力”的素养,这两个素养都不是在课堂上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或多媒体演示就可以达成的目标。因此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户外的机会使学生获取实践体验,获取地理知识并丰富地理情感是非常可取的教学途径,学科节活动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我以茂名市某某中学“展示民族风采、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地理学科节活动为例来说明学科节对于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活动标题的拟定是参考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5章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征。活动建议:收集并交流反映我国一些民族的风俗、服饰图片和文字资料,描述讲解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基于此目标,结合我们学生的生活认知和取材的便利程度,我们

制订了活动要求:1.按照课堂上了解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12个班分为三个组,分别为西南组、东北组和西北组,各班在自己所在组选一个民族进行展示;2.活动主题:56个民族一家亲;3.展示的基本内容为民族分布、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服饰、饮食、传统节日、语言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拓展展示内容;4.内容积极健康、阳光向上、形式多样;5.节目采取旁白解释与多种表演形式结合的形式。从效果来看学科节活动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而又深刻。 (一)查阅资料的过程将课堂搬到室外,改传统教学教师“言传身教”为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丰富学习体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地理情感”素养的目的。活动前学生按照要求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一个民族,获取民族知识及对民族所在区域有一个清晰认知的过程,而对于表现欲和好奇心强烈、求胜心迫切的初中生来说,对于活动基本要求以外内容的获取、展示会是很大的加分亮点,而这又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查阅课堂外的知识,而时间的有限性会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想到分工合作的查找方式,这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及合作学习精神,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对于资料的整理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要素思考的综合思维能力的过程,使学生具备时空意识,获取区域认知,进而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是自然环境长期、深刻影响的结果,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基本地理思维和方法”的地理素养的目的。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研究

一、应该如何认识核心素养 当前,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尚没有具体性明确,但无论是素养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尽管提法略有不同,但从其实质而言,应该是十分一致的。从前者而言,回应了后者提出的“什么样的素质”和“怎么去培养素质”两方面问题,实现了在教育改革原点上的回归,目标是倡导“教、学、评”三者间的一体化。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之所以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焦点和热点,源于国家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一文。数学核心素养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来说,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可参考的文献是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联盟的相关理论,该理论中,其具体化指标体系包括11个方面。而国内对此仍处于讨论阶段,尚无统一定义,更无统一定论。笔者基于此的观点是,数学核心素养实质上是以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为基础,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则是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基础,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在教学中以核心素养为重点内容的研究 1.应突出计算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计算能力主要是指要以法则和运算规律为依据,进行正确计算的能力。它不但对于学生理解运算的基本原理,也对实现运算途径更加合理简洁起到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育当中,它是一项受到普遍性重视的基本能力,因为它对于数学来说,是学习的重要基础。 2.“算理和算法”已被作为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数学教学这门课程来说,是非常关键性的内容,属于核心化目标。达成该目标,其支持点在于“算法和算理”两个方面。要想使学生在计算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进而具备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学生通过学习计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计算所采用的方法熟悉和掌握。对于数学这一门课程的核心素养来说,实现其养成决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而且,从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而言,决不能简单定位和归纳为应对考试,而应将其定位于使将来的工作更得心应手,使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所以,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开展算理教学和算法教学是进行计算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这样才会使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为啥这样算,到底要咋算。 3.“会算和会用”成为教学中的核心性要求。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在教育上是大同小异的,其学习过程都是包括了先理解,再进行复习和巩固,再进行具体应用。对于这三个阶段而言,其进行具体性应用既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即,掌握课程知识(举一)相对容易,但要做好实际应用(反三),则相对困难得多了。也正因为如此,会算与会用这两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几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学校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三是知行合一、综合实践,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能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通过学科教学以课堂为支撑点,通过学科知识兼顾在学生理解背诵和学生前期相关文化知识的搜集等,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积淀人文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用眼去看、用耳去听、动手去画,逐步培养审美情趣。活动中,孩子们创作了精美的手抄报、精致的绘画、精彩的文章,提升了热爱家乡的情怀,并在探寻古迹遗址、回想远古先民生活方式中培养关切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大胸怀和大视野。 第二,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要注重好奇心的保护,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激发。在课程实践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网络查询、询问亲朋、向老年人请教等方式,广泛收集相关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暑假体验中走向大自然,走入田间体验农耕的辛苦;走进书籍体验科学的奥秘……用心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操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牢固、更深刻。 第三,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自主管理重在强调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信息收集、知识整理和总结归纳意识,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