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执笔人袁振国

内容提要:

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续拉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这种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阶层、类别四个方面。如果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教育支出、人

均财政支出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两组经济发展指标和教育投入指标来考察东

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经济和教育发展,就会发现教育差距比经济差距拉得更大更快。

由于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种差距将会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科学

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导致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公共政策是

最主要的。因此,消除教育贫困,缩小教育差距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该通过

调整和制定公共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公共教育

政策领域必须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差距/消除教育贫困/大众教育取向

在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总体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一是它的全局性,即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小康,而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小康;二是它的全方位性,即不仅是经济上的小康,而且是政治民主、科教发展、文化繁荣,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小康;三是它的全体性,即不是部分地区而是全部地区的小康,不是部分人而是全部人的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扭转我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局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和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缩小差距,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突现时代精神和实现历史跨越的内在要求。

教育差距是社会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研究表明,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更严重。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差距会严重制约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缩小教育的差距比缩小其他差距更困难、更缓慢。缩小社会差距,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缩小教育差距也无可避免地成为公共政策的重大命题,应该放到宏观战略地位予以考虑。

一、教育差距的严峻现实

教育差距既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又表现为不同教育类别之间的差距,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差距。

(一)教育的城乡差距

教育的城乡差距是教育差距的核心,缩小教育差距的关键在于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

1.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

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2001年,我国城镇小学生均经费平均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

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乡差异城镇小学平均是953元,农村是558元,城镇是农村的1.71倍。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镇平均是1120元,农村为667元,城镇是农村的1.68倍。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我国小学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是95元,农村为28元,城镇是农村的3.39倍。初中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是146元,农村为45元,城镇是农村的3.24倍。

注:表格中所用数字出自:中国经济境计年鉴(1996-2003)、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6-2003)、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文中和下表中没有特别予以说明的数字皆来源于此。

学校危房主要在农村2001年全国普通小学危房面积为3803.3万平方米,城市为188.3万平方米,占4.95%,农村为3117.5万平方米,占81.97%.

2.教师水平的城乡差距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我国教师水平在大幅度提高的大背景下,城乡教师水平的差距日益拉大。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年轻人到农村从教的意愿明显下降。中国教育问题的焦点在农村,农村教育问题的焦点在教师。从表1、表2可以清楚看到,教师学历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城乡之间,特别表现为高一个学历层次的城乡差距,东西城乡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平均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我国教师学历要求偏低,如果将教师学历要求提高一个层次,农村教师将有70%-80%成为学历不合格教师。

3.升学率的城乡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级教育的升学率分别从90%、60%、20%,迅速提高到99%、90%和53%.但是,在城市,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已经达到98%以上,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或不愿升入初中。从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普通高级中学,不包括职业高中,下同)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下降到18.6%,两者间的倍数差距从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则从17.7个百分点扩大到36.8个百分点。虽然从目前有关教育的统计中,很难找到1999年以后有关这方面的数字来进行进一步的比较,但是,从调查到的部分农村初中辍学的严重状况中,仍然可以推断这种差距在继续扩大。

4.辍学率的城乡差距

如果说受多少教育、受什么教育、受怎样的教育是受教育质量高低的问题,那么辍学则是能不能受到教育的问题。把孩子留在学校内,才谈得上教育。在农村,严重存在的辍学现象,对农村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最尖锐的挑战。

根据本课题组袁桂林教授的研究,在以乡镇为样本抽样调查时发现,被调查的17所农村初中学校,辍学率参差不齐,差异性较大,最高的为74.37%,平均辍学率约为43%,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在不少地方存在着初一三个班、初二两个班、初三一个班的情况。

(二)教育的地区差距

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在各项指标中,教育公用经费差距最大。由于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教育的发展有所加快,而中部的差距又突现出来,有多项指标呈现“中部凹陷”现象。

1.教育经费的地区差距

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2001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东部地区的平均值为619元,中部地区为264元,西部地区为282元(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将我国经济发展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东部包括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福建、江苏、山东和辽宁等9个地区;中部包括湖南、河北、湖北、海南、安徽、江西、黑龙江、山西、吉林和河南等10个地区,西部包括西藏、云南、重庆、广西、新疆、四川、青海、宁夏、内蒙、陕西、贵州和甘肃等12个地区。)。如果以东部地区为1,中部地区则为0.43,西部地区为0.46.人均教育经费前3位分别是上海(1160元)、北京(1105元)和天津(722元),后3位分别是贵州(176元)、安徽(197元)和河南(203元)。前三位的平均数是后三位平均数的5.2倍。

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2001年,我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东部平均值为2075元,中部为851元,西部为987元。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41,西部为0.48.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东部平均值为2655元,中部为1165元,西部为1474元。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44,西部为0.56.高中生均教育经费东部平均值为5942元,中部为2822元,西部为2823元。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475,西部为0.475.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2001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东部平均为1412元,中部为597元,西部为776元。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42,西部为0.55.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东部平均为1617元,中部为719元,西部为1142元。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44,西

部为0.71.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东部平均为2833元,中部为1192元,西部为1714元。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42,西部为0.61.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地区差异2001年,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平均为200元,中部为31元,西部为50元。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16,西部为0.25.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平均为317元,中部为57元,西部为86元。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18,西部为0.27.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平均为681元,中部为142元,西部为217元。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21,西部为0.32.

2.省内教育差距大于省际教育差距

全国有东、中、西,各省内也有“东、中、西”。山东省是一个近亿人口的大省,山东省的人均GDP 、人均财政收入、教育发展程度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山东省省内教育发展的巨大差距是全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一个鲜明缩影。根据本课题组张志勇研究员的研究,山东省人均教育投入总量自东向西呈递减态势。东部发达的E 县人均教育投入总量为440.74元,西部A 县人均教育投入为94.19元,相差4.68倍。

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教育普及水平的差距从义务教育的完成率来看,山东省东西部的教育发展水平已呈现出较大的差距。西部最低的A 县为76%,东部最高的E 县为99%,二者相差23个百分点。从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接受教育的比例来看,西部地区的A 县仅为52%,而东部地区的E 县已达到88%,二者相差36个百分点(注:此处数字来源于课题组成员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对山东省教育发展的调查研究,本刊本期有专文详述。)。

山东省东西部地区教师工资保障水平的差距由于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造成了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之间教师工资的保障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农村小学教师工资,西部最低的B 县教师月平均工资只有482元,而东部最高的E 县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为1771元,高低相差1289元,达到3.67倍;农村初中教师工资,西部最低的B 县教师月平均工资只有482元,而东部最高的E 县农村初中教师平均工资为1653元,高低相差1171元,达到3.43倍。

3.高等教育的地区差距

伴随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超过美国,我国不仅是世界基础教育规模第一大国,也是高等教育规模第一大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3.4%提高到2004年的19%,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以这一进程为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不仅快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也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美国曾用3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国家;日本、韩国、巴西分别用了13年、15年、25年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的飞跃。我国用了大约不到10年的时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5%的目标。

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人口绝对数的增加,而且还意味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在地区间、城乡间、阶层间的发展平衡。而现实情况是:高等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按照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进行高等教育规模分级,第一级(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第二级(7-10万人)的城市有哈尔滨、长春、沈阳、天津、重庆、成都、广州等城市。从高等教育规模绝对量的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高等教育规模较大的城市非常密集,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为稀疏。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集中于人口规

模较大的大型城市。谢作栩教授对1978-2000年间各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绝对差异的统计表明,各省、市、自治区每万人口大学生数的标准差从1978年的3上升为2000年的38.5.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在飙升,而西藏、甘肃、青海、宁夏、贵州等省、自治区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的标准化得分不仅低于全国的平均值,而且与平均值的差距有扩大至1953年的程度,有的甚至超过了1931年的差距[1].高等经费投入的差距,既是高等教育地区差距的表现,也是高等教育地区差距的原因。2001年中央部门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23500元,中央部门普通高校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达到或超过20000元的有9个省市:北京、天津、吉林、上海、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低于20000元的有13个省份,这些省份大都在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12743元,在地方普通高校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达到或超过10000元的有24个省份;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低于10000元的有7个省份(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贵州、青海、新疆),这些省份都在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2001年,全国有7个省、自治区生均教育事业费(含预算内外)低于8000元,其中江西省不足4000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有9个省、自治区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低于4000元,还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其中,有两个省、自治区生均事业费财政拨款仅为2100多元,还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全国平均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614元,而内蒙古、新疆、贵州、安徽不足500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部分省、自治区如此低的生均教育经费,难以保证正常的教育运行和基本的教育质量。

(三)教育的阶层差距

强势群体占有优质教育资源是世界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在中国有加剧的趋势。据估计,在重点中学,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在高等教育阶段亦有明显表现。根据本课题组张玉林教授的研究,高等教育阶层差距特别表现为:

1.家庭职业背景与受高等教育机会差距

父亲职业与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一项受到世界银行和中国教育部资助涉及不同层次的高校37所、1994级和1997级学生近7万人的调查表明,农民子女的比例随着院校层次的升高而降低;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则逐步升高。根据推算,在高校中农民子女与工人、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子女进入高等学校的可能性之比为1:2.5:17.8:12.8:9.4[2](P268)。

父亲职业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差距父亲的职业不仅影响子女获得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机会的大小,而且与其所能够进入的学科密切相关。比如在“热门学科”专业中,农民和工人子女的比例进一步低于其在总体中的比例,而在“基础学科”专业中情况则相反。与此相对,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则更多地进入了“热门学科”[3].父亲职业与学生录取分数的差距余小波对某电力学院2000级学生入学时填写的“学生情况登记卡”中的录取分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学生父亲的职业不同,其实际录取分数存在着较大差异。农民子女的平均分数要高出干部子女22分,高出工人子女18分。其中工科类高出干部子女26分,财经类高出30分[4].

2.家庭文化背景与受高等教育机会差距

文化阶层的划分一般以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即最终学历为依据。已有的调查资料表

明,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越大,具有高中(含中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社会成员的子女在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中明显居于优势。

吴德刚于90年代初对西安地区11所高校1989级1981名学生父亲的受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按照从文盲、半文盲到本科以上不同教育程度排列,文盲、半文盲为4.7%,小学为13.3%,初中为19.7%,高中及中专为28.2%,大专及大学本科为28.3%,本科以上为5.9%.而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5周岁以上男性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口的比例为11.2%,小学教育程度者为37.0%,初中为36.9%,高中和中专为12.6%,大专及大专以上为2.4%[5](P532-552)。

由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1998年实施的一项更广泛的调查所得出的数据也与此大致相近。这项调查涉及北京、南京、西安地区14所不同层次的高校,有效样本量为13511个。其结论是,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分别是不识字者子女的17.2倍,小学的11.5倍,初中的近10倍,高中的3.6倍,而高中教育程度者的子女则是前三者的4.8倍、3倍和2.7倍[6].

3.家庭经济能力与受高等教育机会差距

教育可能成为促进社会公平的平衡器,也可能成为加剧社会不公的加速器。高校收费对扩大教育资源、加速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但也对教育公平产生了新的威胁。改进高校的收费政策越来越为社会关注。1994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政策。据测算,现在每生每年学费和其他各种费用合计大致在一万元左右,一名大学生完成本科四年的教育需花费四万元以上。但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高校学费及其他开支总额与大多数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差距悬殊,这势必影响经济困难家庭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有研究人员就高校收费对农村高中毕业生升学意愿调查表明,53.6%的被调查学生反映,高校收费将非常大或比较大地影响其升学动机,有62.0%的女生认为高校收费将影响其升大学的动机强度[7].

(四)教育的类别差距

1.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距

有重点地办好一些学校是我国教育的一贯政策。这对于集中有限资源确保优秀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历史性作用。但重点学校政策是一把双刃剑。

无论是大中小学校都存在明确的和不明确的重点与非重点学校。首先是生均经费的差距,重点大学与地方高校的生均拨款相差可以从2000多元到7000多元不等,基础教育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生均经费相差虽然没有这么大,但重点学校得到的专项经费常常是生均经费总和的一到数倍;有时候,一所重点学校得到的实际经费是全地区其他所有学校经费的总和。这又提高了重点学校收费和吸引优秀教师的能力,强化了自身的“造血”功能。经年累月,差距越来越大。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距

职业技术教育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对师资、设备、环境的要求。如果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低水平普通教育加一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势必成为二流教育。世界银行1988年的一项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职业和技术学校生均成本通常比普通中学生均成本要高153%[8].有些研究甚至认为好的职业教育投入是普通中学的7倍。而我国最好的职业学校经费投入

与重点中学的投入也只能勉强相当。我国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发展的总体情况下,1998年以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全国高中阶段的比例在逐年下降,2003年所占的比例(38.75%)要比1990年的比例(45.70%)还要低。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不足,质量没有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下降。

3.研究型高校与非研究型高校的差距

根据经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是,1名科学家9名工程师;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人材培养的结构却是9名科学家1名工程师。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但却长期得不到有力扭转。近年来教育部反复强调高等教育办学不应千篇一律,鼓励学校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学校领导也希望根据学校的能力和条件确定自己的定位。但升格风、追求高学历风、办研究型大学风非但没有丝毫缓解,而且越刮越烈。

深思起来,这是由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的。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政策中,各种类型的重点课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基地、重点项目、直至重点学校以及高级职称比例、办学自主权限,等等额度和机会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倾向于研究型大学一边,由此又决定了经费投入、荣誉地位直至行政级别的不同待遇,然后又循环支撑、不断强化。

4.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差距

2003年我国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民办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要“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但是,民办教育大发展的势头并没有出现。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不断取得跨越式发展,我国民办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和力度与公办教育以及社会的要求相比明显滞后。从1996年到2003年我国公办普通初高中在校生增加了两千五百万,而同期民办普通初高中在校生只增加了两百五十万多。1996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21所,公办普通高校1011所,二者的数量差距为990所。到2004年4月,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607所,其中民办高等学校197所,公办普通高校1410所,二者差距扩大到1213所。1996年普通民办高校在校学生1.4万人,2004年增长到81万人,同期公办普通高校在校生从302.11万人增长到1900万人。公办普通高校在校生增加学生是普通民办高校在校生增加学生的20倍。

对民办学校教师的权利、义务诸如民办学校教师的任命、休职、辞职、免职、一般权力及处罚的条件、执行机构和程序等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使民办教师在住房、医疗保险、职称评定、进修评优方面无法得到必要的保障。比如目前尚未允许民办学校教师进入事业单位保险序列;绝大多数民办学校教师看病没有医疗保险,不能报销;民办高校对招聘来的专职教师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人事自主权,应届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到民办高校任教也存在一定的阻力。在一些地方,到民办高校任教的应届毕业生,属于自动脱离教育部门,必须向学校交纳一定数额的“培养费”,制约着优秀师范毕业生到民办高校任教。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没有取得与公办高校学生同等的权利,比如,无法和公办高校学生一样从银行得到贫困助学贷款;民办高校学生的户口不能和公办高校学生一样统一划归到学校,仍然留在原籍,民办高校学生在参加考试、转学、升学、医疗和就业等方面处于不公平地位。

二、教育差距大于经济差距

我们静态地考察了教育发展在地区、城乡、阶层和类别上的现实差距,无庸讳言,我国的教育差距是长期的、严重的、而且是深层次的。如果我们再动态地看看教育差距拉大的情

况,我们会看到,在我国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教育差距比经济差距拉得更大更快。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经济形势是分析教育形势的大背景,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直接制约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近20年来,我国GDP 连续以平均8%的速度增长,2003年突破了人均GDP1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都明显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也明显拉大。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最现实、最直接的经济指标,它最能够反映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我们通过对东部三个地区北京、天津、上海和西部五个地区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1995年到2002年农村、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比较,可以看到,近十年中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得到了明显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同时无论是地区间还是城乡间的消费水平差距都在不断拉大。可是通过与相关教育经费数据的比较分析,我们惊异地发现,教育经费数据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比经济数据的差距拉得更大。

我们主要是通过两组最能体现教育差距与经济差距数据的比较,来考察1995年以来教育差距与经济差距变化的情况。一组数据是居民消费支出与教育支出的比较(注: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对个人教育支出单独列项统计,只有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的统计,所以我们只能以这一数据代替教育支出。由于我国“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的主体是教育支出,通常教育支出占到90%以上,所以这一替代的代表性是很高的。),居民消费支出是人们实际生活状况最真实的反映,教育支出是受教育状况最真实的反映;一组是人均财政支出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较,财政支出是公共支出的主体,预算内教育经费是教育经费来源的主体。这两组数据从个体与总量、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经济与教育的实际情况。

1.教育支出差距大于居民整体消费支出差距

以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的平均数作为东部水平的代表,以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五省的平均数作为西部的代表,通过对居民消费支出与教育支出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看到:从地区差距看,东部三市与西部五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从1995年的2.8倍扩大到2002年的3.73倍;东部三市与西部五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从1995年的1.4倍扩大到2002年的2.29倍;从城乡差距看,东部三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从1995年的1.9倍扩大到2002年2.34倍;西部五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从1995年的3.7倍扩大到2002年3.82倍(详见表3)。

表3 1995-2002年我国东西部、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差距不断拉大

而同期教育支出的地区和城乡差距明显大于整体消费支出的地区和城乡差距。

从地区差距看,东部三市与西部五省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支出的差距从1995年的3.71倍扩大到2002年的3.88倍;东西部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的差距从1995年的1.44倍扩大到2002年的1.97倍;从城乡差距看,东部三市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支出的差距从1995年的1.87扩大到2002年2.97倍;西部五省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支出的差距从1995年的4.73倍扩大到2002年5.80倍(详见表4)。

表4 1995-2002年我国东西部、城乡居民人均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差距大于同期消费支出差距

2.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差距大于人均财政支出差距

在教育经费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是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更是体现政府教育投入程度的指标。通过对相同时期、相同地区人均财政支出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较,我们看到:一方面,地区间、城乡间人均财政支出的差距不断拉大,另一方面,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同样拉得更大。

东部三市与西部五省人均财政支出的差距从1995年的3.25倍扩大到2002年3.38倍,同期东西部小学生均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则从3.23倍扩大到3.85倍,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从2.65倍扩大到3.39倍。只有普通高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东西部的差距基本保持在原来水平上,没有明显扩大(详见表5、表6)。

*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

在东西部小学、初中、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日益拉大的同时,城乡间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差距也在拉大。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我们只能获得不同时期各地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平均数和同期农村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数,缺乏城市小学、初中的分类统计数据。所以无法拿城乡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进行直接比较。但是,我们拿不同时期城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平均数与农村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进行比较,得到的结果也可以自然推论出城乡间的差距,如果城乡平均数与农村平均数差距拉大的话,无疑城乡的差距更大。我们以北京、天津、上海三市的有关数据为例进行一下比较:北京、天津、上海1996年城乡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平均数是农村的1.14倍,到2001年这个比例扩大到1.17倍(详见表7),而这期间三地城乡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差距估计扩大到近两倍。

三、消除教育贫困,强化大众教育取向

教育在任何时期都会有差距,差距是绝对的,没有差距是相对的,要完全消灭差距是不现实也不一定是合理的。但是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差距的边界在哪里,社会对差距的容忍度有多大;二是公共政策如何为缩小差距作出贡献。

这常常涉及到社会发展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在教育上常常表现为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矛盾。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教育政策无法回避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孰先孰后常常成为教育政策的一个基本难题。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但是如何理解和处理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要不要将教育差距控制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我们不能丧失基本原则。我们必须坚持一些基本理念或价值原则,这是由我们的社会制度、社会理想和公共政策的性质决定的:第一,教育的公平,特别是人人享有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使每个公民享有公平教育的机会是政府的义务,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水平是我们的目标;第二,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政府的职能首先是维持公平,因为政府不维持公平就没有人维持公平了;效率可以更多由市场去调节,家庭、个人和一切利益团体都会把效率作为第一考虑因素;保持全国的必要平衡是中央政府的责任,保持地区内的必要平衡是地方政府的责任;第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有矛盾,但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对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都可能表现为四种情况,即高公平与高效率、高公平与低效率、低公平与高效率、低公平与低效率。它们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一种象限关系。公共政策追求的是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公平与效率的最大化;要力戒的是公共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要力戒低公平又低效率。

为了缩小教育差距,我们不能采取放慢高水平的发展速度甚至将高水平拉向低水平的做法,我们只能采取加快低水平发展速度的做法,特别是要把消除教育贫困也就是提高底线确定为教育政策优先考虑的目标。这是由教育贫困的性质决定的:教育贫困是基本的贫困智利诗人加布里拉?米斯特有一句名言:“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多可以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东西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型,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灵正在发展。我们不能对他说明天,他的名字就叫今天。”在人的生存问题和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以后,教育问题就成为人的基本需要。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具备现代社会特征的公民,能否理解和享受现代社会的基本文明,能否具备现代人的基本生活质量,取决于他能否受到现代社会的基本教育。如果一个人不能受到现代社会的基本教育,那他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却并不是一个现代人。

教育贫困是全社会的贫困教育贫困是处于教育贫困状态的人的贫困,但同时也是全社会的贫困。人是活动着的主体,他在受社会影响和制约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影响。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加快,教育贫困成为社会贫困的特征就越明显。我国现在每年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到2020年将会有3亿人左右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部分人的教育程度、基本素质如何,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程度和生活状态,也决定着我国全社会的文明状态。

教育的贫困是未来的贫困经济的贫困可以迅速改变,但教育的贫困会伴随一个人的终身。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会终生影响他的发展。而且教育贫困与经济贫困不同的是贫困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贫困。所以,消除教育贫困缺乏个人动力。由于消除教育贫困也不可能产生短期经济效率,所以消除教育贫困也缺乏市场动力。

造成教育差距的原因有很多,缩小教育差距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但缩小教育差距的首要责任在政府,建立限制和缩小教育差距的制度是关键,制定完善的公共教育政策是保障。

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使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政府的

责任;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85%)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2003年国务院宣布要在5年内完成西部普九任务。基于此,我们可以把不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的绝对贫困。按照国家普九的有关规定,对经费、师资、完成率、合格率、毕业率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且采取了督导检查的措施。我们就把这些要求作为教育的贫困线。在消除教育贫困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特别防止普九反弹、有名无实、虚假数字和师资缺位的情况。

不能“普九”可以看作是教育的绝对贫困,但消除教育贫困光有教育绝对贫困的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教育相对贫困的概念。因为地区间存在严重的教育差距,地区内同样存在严重的差距,有时这种差距甚至大于地区间的差距。至于教育类别的差距更不是用百分比或倍数所能概括得了的。不同发展地区、不同教育类别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起“教育贫困基本标准”。而且教育贫困线还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跟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修订,并且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实际上也就是把《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规定具体化。这样,缩小教育差距才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有责可究。

消除教育贫困是一项迫切要做的工作,是近期教育的突破口。本届政府已经确定了西部“普九”攻坚战的战略目标,教育部已经把农村教育确立为今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有信心在不远的将来在中国消除教育的绝对贫困。但从长远看,还需有更深层的政策考虑。强调公平还是强调效率,实质的分歧是强调大众教育还是强调精英教育,关注的是公共政策资源在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如何分配。在这里我们要强调,倡导大众教育取向的教育政策,绝不意味着对精英教育、高质量、高水平教育的削弱,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社会功能,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更开放地激励和调动社会资源的积极性。下面是对我国“大众取向”和“精英取向”教育政策特征的一个典型描述(见图1)。需要说明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理想类型”。理想类型中的理想是指从可能性中即从思维中不引起矛盾的地方认识事物。理想并不是指这个类型是最好的或人们所希望的,而是指某种现象是最接近典型的。这里的大众取向与精英取向只是理想的类型,是某种特征的两极,这种典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真正存在。事实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它能够较好地反映一种倾向,揭示一种趋势,一种规律性。

图1我国大众取向与精英取向教育政策的特征

提出大众取向的教育政策既是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出发的,也是扭转我国教育差距日益扩大趋势的需要。我国教育现实存在的教育差距,已经严重影响到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严重影响到现代化的进程,如果不扭转差距日益扩大的状况,我们就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教

育目标。为了保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实行这种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刘宏元。努力为青年人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武汉大学1995级新生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1996,(4)。

[4]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索——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

[5]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第二册[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6]丁小浩。对中国高等院校不同收入学生群体的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7]李志。高校收费条件下农村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意愿[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8]牛征。中国职业教育投资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教育科研,2002,(8)。

作者简介:执笔人袁振国,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原文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中国社会学网https://www.sodocs.net/doc/4f1892330.html,

杨润群:中美之间医疗水平的差距

杨润群:中美之间医疗水平的差距 以三种中国和美国致死率最高、最髙发癌症为例: 肺癌:在美国和中国,肺癌都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2013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最新报 告显示,美国肺癌五年整体存活率为16%。然而,由于早期筛查在美国的开展,早期肺癌 5年 生存率已达到70%到90%。其中,非创伤性的立体导向治疗(SBRT/SABR)结果与手术相似。中国肺癌整体存活率没有准确的报告数据,但一般认为五年存活率为8%-10%0 乳腺癌:美国乳腺癌五年整体存活率为89弔,早期患者治愈率已达98%。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增长很快,为每年3-4%,但治疗水平很低,五年生存率仍不到60紀美国乳腺癌在I期阶段即诊断出的概率为80%多,中国在【期阶段诊断出乳腺癌的概率不到20%, —日?查出,多数已经转移或扩散。 前列腺癌:在美国,前列腺癌幸存患者接近280万,即每5例癌症幸存患者中就有1 例是前列腺癌患者。美国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 15年生存率也髙达91. 4%?在中国,5年生存率仅为30%,差距显著。 不管是从整体还是某种疾病的相关数据来比较,中美之间医疗水平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严格的医生培养制度:美国比中国多6年甚至更长 医学教育水平是国家医疗体制的基础,医生教育是医疗保健体系的核心。中国的医生教冇理念和美国的完全不同。在中国,中学半业就能进医学院,医学院学习5年,毕业就可以做医生。中国的医生工资与貝他行业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而劳动量却很大,因此不能吸引优秀人才。 在美国,只有最优秀的大学生才能报考医学院,而所有报考者中大约只有15%可以被录取。所有医生都必须取得博七学位。考入医学院以后,还需要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训练, 才能成为一名医生。大学4年毕业后考入医学院,4年医学博士毕业后还当不了医生,必须在指赵的一些基地医院继续进行住院医师培训。只有具备训练经历,才有资格参加医生从业资格考试。如果要进一步成为专科医生,比如心、胸外科医生,5年的普通外科培训后之后还要到指龙专科医院(如徳州心脏中心、MD安徳森癌症中心)做2至3年的fellow0这样通过考核后才能成为拥有专科行医执照的专科医生。加起来,一个专科医生的培养,从中学毕业开始,至少需要13至15年。毕业行医时,医生的年龄都在31岁以上。在经过这样的培训以后,才可以成为主治医生,可以开始独立诊治病人。住院医生不同于主治医生,住院医生可以从政府获得资助,在他们成为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

2020年度教育政策热点:到2020年中国教育的变化

2020年度教育政策热点:到2020年中国教育的 变化 到2035年中国教育的变化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实现教育现代化,准备这么干! 加快“双一流”建设 《文件》要求,要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体制。 《实施方案》提到,进一步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建设高等学校全面落实建设方案,研究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 坚定高考改革方向 在深化重点领域教育综合改革上,《实施方案》提到,要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定高考改革方向,完善普通高中学业

水平考试制度。此外,进一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和直接攻博等选拔机制。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文件》指出,要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建立更为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投入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园,加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健全控辍保学工作责任体系。 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 《文件》要求,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 同时《实施方案》提出,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组织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 《实施方案》指出,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制度标准,完善学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经费投入、信息化建设等系列制度和标准,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师德师风成评价教师素质第一标准 《文件》明确,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实施方案》也指出,将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中国人均DHA和EPA摄入量与国际推荐值差距较大

中国人均DHA和EPA摄入量与国际推荐值差距较大 来源:北京晚报 2011年11月01日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委员会在《脂肪和脂肪酸对人体营养价值的专家评议报告》中指出:DHA和EPA是人类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入250毫克-2000毫克的DHA+EPA。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中国营养学会开始着手《关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的修订工作,其中有关脂肪和脂肪酸的推荐也正在认识和讨论当中。 观点: DHA+EPA健康作用不容小视 营养科学的发展,研究证实DHA+EPA对人类健康,特别是在人类脑健康以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作用不容小觑。 DHA,俗称“脑黄金”,是神经系统细胞生长及维持的一种主要元素,也是大脑和视网膜的重要构成成分。研究发现,体内DHA含量高的人的心理承受力较强、智力发育指数也高。而EPA在疏导、清理心脏血管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促进体内饱和脂肪酸代谢,从而防止多种心血管疾病和炎症的发生,增强免疫力。 现状: 中国人严重缺乏DHA+EPA 据国家权威调查数据分析显示,目前中国成年人人均每天DHA+EPA摄入量仅有37.6毫克,不到美国医学研究院建议值(160mg/天)的四分之一,属严重缺乏状态。而日常饮食中的胆固醇、油脂摄入量大幅上升,心血管疾病等“富贵病”正成为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原因: 获取来源少,转化率低

中国人严重缺乏DHA与EPA的主因是受中国的膳食结构和补充来源限制。 DHA和EPA的补充机会较少,在一般食物中,DHA与EPA的含量非常低;而DHA和EPA在人体内又不能直接合成,ALA在人体内转化为DHA和EPA的转化率又相当之低。研究表明:ALA到EPA的转化率为0.2%-8%, ALA到DHA人体中转化率只0.05%。(数据引自加拿大亚麻协会会刊,2008年第二期) 办法: 创新应用,强化营养补充 2010年,在与中国营养学会联合研制下,金龙鱼克服层层难关,精选橄榄油、稻米油、芝麻油、亚麻籽油等九种传统植物油精华,并添加含有优质进口深海鱼油,使金龙鱼添加深海鱼油调和油DHA+EPA平均含量达到4000毫克/千克。 研究表明,将鱼油添加在调和油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研究发现,在烹饪实验中DHA和EPA的保留率高达95.8%,因此将鱼油添加在调和油中是可行的,为我国居民提高DHA+EPA摄入量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新途径。(实验结论引自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为与中国营养学会联合推出的一种广泛普及的DHA+EPA补充食品,金龙鱼添加深海鱼油调和油的DHA+EPA的平均含量达到4000mg/kg,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以每天30g的烹饪用油量计算,配合目前膳食中已经摄入的37.6mg,刚好接近IOM的推荐摄入量。弥补了中国消费者DHA+EPA膳食脂肪酸摄入长期不足的健康需求。文/缪炜 知识延伸: DHA和EPA,通过ALA合成还是需要补充?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 苏宜香教授 从营养学角度说,脂肪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而脂肪酸是人体脂肪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食用油对于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维护人体健康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与决策机制研究是发展我国政治文明,促进教育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 重要内容,对提高我国教育政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政策制定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这不仅是因为它要受到政府内部因素如政府部门、公务 人员和决策体制等的影响,而且要受到政府外部的利益集团、研究机构和大众民意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任 何一种把政策制定过程简单地看作为线性或理性化过程的倾向都是危险的。 —般来说,对教育政策制定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把教育政策制定理解为整个政策过程,它包括政策问题、政策议题、政策决策、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几个阶段。一种是把教育政策制定理解为政策形成 ( policy-formation)或政策规划(Policy-fomulation),指从问题界定到议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前者是广义 地理解教育政策制定的概念,它把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环节称为后政策制定阶段。后者是狭义的概念, 认为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与教育政策执行过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本文所探讨的教育政策制定过程就是从狭义上来理解教育政策制定。它主要涉及我国教育政策制定到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Porcess)以及与之相关 的在此过程中各政策主体(actor s)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关于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可以借鉴著名的政策专家安德森在《公共决策》一书 中所提出的分析框架,他认为政策形成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共问题是怎样引起决策者注意的;二 是解决特定问题的政策意见是怎样形成的;三是某一建议是怎样从相互匹敌的可供选择的政策议案中被选 中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把教育政策制定过程分解为政策问题、政策议题、政策决策与政策的合法化等几个环节或阶段。关于教育政策的主体,在本文中主要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一般而言,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分为官方和非官方两大类,官方的教育政策制定者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去 制定教育政策的人们,包括教育的立法者、教育行政官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非官方的教育政策

原来美国医生和中国医生差别这么大

原来美国医生和中国医生差别这么大! 白岩松在《你想像的美国其实是中国》中写到:“提到美国,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各种消费欲望极强,钱才是上帝。到了美国你会发现,以上描述基本符合如今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关系不算太大”。 1.带病坚持工作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国内媒体报道模范人物时,常用的形容词就是忘我工作到了“带病坚持”的程度。如果是医生带病工作,网友就会一哄而上,送上“最美医生”的赞誉。 在美国你会发现,生命是第—位的,生病就应该休息,带病坚持工作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对自己都不能负责任的话怎么指望你对他人或工作负责任? 再说你流感什么的还可能有传染性。你要呆在家里,需要自我隔离几天之后才能去公共场所,这是公共道德,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2.家庭第一,哪怕金钱和工作都要给家庭让路 在中国,因赚钱和工作两地分居的人家还真不少,即使家在一地也还可能为了工作夜以继日,把物质的东西看的超过了一切,错过了妻子生孩子、耽误了给孩子看病,不能给老人送终等。 中国医生的忙碌是有目共睹的,穿着白大褂,在门诊部,手术室,病房中穿梭,分给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

在美国,这样做是会被别人鄙视的。在美国,很多人的办公桌上都摆放着家人的照片,其乐融融的合影透露着美国人的家庭观念,下班后和周末时间都属于家庭,所有节日也是一家人安静地聚在—起。 这样的家庭合照在美国医生的办公室里很常见,并定期更新。 3.过着健康的生活,且收入高 在中国,有钱人肯每个月花几千元保养自己的奔驰宝马,不愿花几百元买个营养品保养下自己的身体。因为觉得开个漂亮的车,比起臃肿的身体棒多了。住豪华的装修,但充满甲醛的豪宅,却不愿买—个空气净化装置。直到大病临头四处求医问药,却不愿意平时多预防、多锻炼、均衡营养。 到了美国才发现,越是高学历和高收入的人,生活方式越是健康的。奥巴马每周坚持至少锻炼6天,每次锻炼大约45分钟.只有星期天才会休息。他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冲进他的健身房开始锻炼。美国总统都在积极锻炼,医生们更加不会闲着。2015年被

2020年中国教育新政策最新内容

2020年中国教育新政策最新内容 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了2017年教育工作:统一城乡义务教育 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 全覆盖,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 地区农村招生规模。提高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推进世 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现 代职业教育。加强民族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学前教育 和老年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 “我们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说。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对科技创新作出部署,提出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试验。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 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 事琐事分心劳神。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多处涉及教育扶贫、大学生就业、留守儿童等工作。在教育扶贫方面,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教育和 健康扶贫,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 我发展能力。 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完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今年高校毕业生795万人,再创历 史新高,要实施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等计划,促进多

渠道就业创业。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2016年,留守儿童等未成年人群体得到 社会广泛关注。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回应了这一社会关切,他说, 要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城乡困境 儿童保障”。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实施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教育部、国家发 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3个中央部门和试点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工作进展 五年来,中央有关部门与试点地区将营养改善计划作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科学谋划,统筹安排,上下联动,真抓实干,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一)加大资金投入,补助标准不断提高。2014年11月,中央财 政对699个国家试点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从每生 每天3元提高到4元(全年按在校时间200天计算),寄宿生加上 “一补”后达到每天8-9元。同时,中央财政对地方试点给予奖励 性补助。从2011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91亿元,用于 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二)推进食堂供餐,就餐条件不断改善。中央财政安排3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试点地区学校食堂建设,现已完成食堂建设项 目6.85万个,新建、改造面积2563万平方米,购置了价值21.97 亿元的厨房设施设备,为以学校食堂供餐为主的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切实加强监管,保障“两个安全”。各地各校以食品和资金“两个安全”为重点,通过建立健全学校食品安全和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每一份营养餐都吃得安全,每一块钱都吃到学生嘴里。同时, 通过专项督导,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得到整改落实。

中西医学差异

论中西医学文化之异同 摘要: 从中西医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异同比较,综合分析了二者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实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阐明了中西医学是相互对立的两套理论体系,但二者并非毫不相干,而是前后相通的两道门,作者认为中西医的交融、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既符合对立统一的规律, 又符合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医学中医西医中西医学差文化异性 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来,有关中西医学比较之研究不断、争论不休,甚至多次出现了废止中医的音符.究其根本原因是有些人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简单地看问题造成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发生发展都不可能逃脱其文化母体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支配着不同的行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西医学各自的发展都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虽然世界不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从未中断过交流,人们在解读过程中也有拓展、吸纳、碰撞。然而,东西方文化差异始终存在,从而形成了中西医学的本质差异。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理论。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过程中,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理论体系的辨证思维方法,并对各学科的具体方法提供逻辑指导作用。医学发展的关键是医学方法论的变革。分析形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障碍。本文试图从中西医学的文化差异作比较研究。 1 中、西医学的起源 《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代表着中西两座医学的峰巅之作在公元前 800 至200 年这一阶段诞生。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关于《希波克拉底全集》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卡斯蒂格略尼认为,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的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有意义的现象之一,比较《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辩、临床实践等. 其中《黄帝内经》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从外揣内, 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其理论体系是自洽的高深的; 《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 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 为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 2 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人类文化的起源、演变、进化、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等发展密切相关。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在世界各地域生活的祖先们创造了各自不同的、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在各种古代文化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至今仍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则属以中国为源头的东方文化和以希腊为源头的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发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五、六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文化后来传播到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诸国,形成了所谓东方文化圈。这是人类文化史上惟一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体系。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一种从未中断过的医学体系。西方文化,发源于地中海周边地区。然而,在中世纪欧洲宗教黑暗统治时期,使西方文化发展陷于停滞状态。经过 15 世纪到 16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又重新复兴了古希腊文化精神(不是回复古希腊文化),这一时期,自然科学、艺术等得到空前发展,西方文化逐渐成形,导致了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将人类历史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

中国康复现状分析

中国康复现状分析 1,中国的老龄化比例,目前在10%左右,到2020年,就会达到15%。中国有13亿人口。目前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残疾人,有8300万。 2,中国的慢性病患者人口总数在2.7亿。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 3,中国的现有的康复治疗师是1.1万,按照2012年出版的基本要求是11.4万,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是至少30万。 4,全国现有3288家综合医院设置有康复科,占全国综合性医院总数的24.6%,但是只有一半的康复科有病床。 5,全国各类康复医院338家,编制床位为52047张,仅占全国卫生机构床位数的1.18%。 6,全国看顾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39833人,仅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0.72%,7,服务对象的总数以及专业人员的配置和美国的比较。 8,中国康复医疗的费用投入和美国的比较,同样最上方的是服务对象总数。9,中国百姓的就医习惯和价值观,喜欢到大医院,找大专家,重视找朋友托人介绍,愿意花费4个小时的等待以获得4分钟的和医生的见面,看医生以后就把一切交付到医生手里,自己把自己忘了,把一切责任和希望都寄托在医生身上,常说的一句话是:医生,救救我/他吧。对医生寄予太高的要求,认为治病,完全是医生的事,医生应该为治疗负所有责任。 10,中国的医患关系演变,从白衣天使到白衣杀手,医护人员的公众形象遭到毁灭性打击。病人一方面完全依赖医生,一方面极其不相信医生,医患关系变得复杂。各种医闹的出现给患者贺家属以及媒介,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国人对于医疗的对医学的期望值过高,远远超过了医学科学所力所能及的范畴。医学是不断发展中的实践科学、经验科学,世界上几乎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疾病,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疾病在同一人身上也可能又相同的表现。相同的疾病,相同的治疗,对于不同的病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是医学最美好的愿望,也是医生最努力追求的目标。可一旦生病,就要求医生百分之百的诊断和快速治病,这是有违医学科学规律的。11,医护人员的价值观:国家财政拨款少,医院要靠医院的业务收入来获得生存的利润,医生要靠各类其他收入才能获得生活的质量,医生在很多时候,面对的不是病人,而是一种业务,一种收入,一种营销指标。 12,国家体制:医疗改革,在治疗医学方面,基本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始终存在。在康复医学,国家领导层面已经认识到康复医学的作用和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财政支持上,没有特殊的政策,导致康复医学的从业者和管理者,在最直接的效益面前,无能为力。 13,康复医学的效益:一个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病床,一天的收费大致在300-500元,如果这张病床给其他科室,比如外科或者骨科,这个床位可以给医院带来3000-5000元的收入。从经济学角度,一家医院是靠每张床位的业务量来获得效益的,院长为了能获得更多的钱,当然不希望康复科有更多的床位。而对于一个康复从人员来说,他只能在每天每床300-500元的收费中获得效益,是绝对比不上3000-5000元的每天每床的收费的效益的,这就会严重打击康复从业人员的信

幼儿教育政策分析

政策分析 1 幼儿教育办学体制 中国有关幼儿园办园体制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依据主要有(按时间顺序): 1)1979年10月11日,党中央、国务院在转发《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时指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恢复、发展、整顿、提高各类托幼组织”。 2)中国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2004年3月14日修正)第19条中规定: “国家举办各种学校……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 “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3)教育部在1983年9月21日发布的《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够发达的国家,发展幼儿教育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农村应以群众集体办园为主,充分调动社(乡)、队(村)的积极性;县镇则应大力提倡机关、厂矿企事业、街道办园,并支持群众个人办园。与此同时,要积极恢复和发展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发展幼儿教育,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办园。在县镇,可按单位办,也可以联合办或按系统办;在农村,可办独立建制的幼儿园,也可在有条件的小学附设幼儿班;可办常年性的,还可办季节性的。农村幼儿园(班)实行社(乡)办社(乡)管、队(村)办队(村)管;附设在小学的,也可实行队(村)办校管。” 4)1987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国家教委等九部委《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的请示》中指出:“幼儿教育既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福利事业的性质,因此,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除地方政府举办幼儿园外,主要依靠部门、单位和集体、个人等方面力量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5)1988年8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加强幼儿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意见》进一步认为:“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地方性和群众性。发展这项事业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国家包起来,要依靠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一起来办。在地方人民政府举办幼儿园的

中国当代教育政策分析

关于中国教育的当代政策分析 (行管10151:但承志、赵帆、文艳、徐捷)我国建国50年在教育思想方面的逻辑发展轨迹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9—1966年,即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前。这一阶段接受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所提的“以系统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的影响,强调偏重双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为1979—1982年,提出“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改方针,强调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是1983—1989年,此一阶段提出“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方针,既表现为非常重视非智力因素,又注重把它与智力因素结合起来; 1990年以后,进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逻辑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素质教育。从80年代到90年代,素质教育逐步从一种教育观念、一种教育思想而成为一种教育战略和关系千秋后代关系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此前强调的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以及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教育等,都包容在素质教育之中。毫无疑问,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和我国当代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 现代教育的一百年改革发展历程及发展态势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50年的运行轨迹可以说都是世纪之交我国的教育背景。而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尤其相关的则是近几年我国所面对的国内外有关形势。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十五大以后,国家在科教兴国方面有两件大事:

一是国务院同意科学院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二是党中央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致力于提高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与之相应的教育上也有两件大事:一是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二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专门颁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而教育上这两件大事,正是基于以下一些背景: 首先是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 其次是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需要。 第三是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竞争而面临着挑战。 第四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客观存在的教育差距的需要。 第五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优质教育的需要。 正是上述的背景,才导致了我国近几年教育战略的大调整,才导致了我国这些年整个教育的令人惊异和令人鼓舞的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乃是世纪之交我国教育的主旋律,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方向。99年6月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决定,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要通过加快教育发展,通过教育整体改革而进行。 从1993年,我们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在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又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把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为跨世纪教育的战略重点。 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执笔人袁振国 内容提要: 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续拉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这种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阶层、类别四个方面。如果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教育支出、人 均财政支出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两组经济发展指标和教育投入指标来考察东 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经济和教育发展,就会发现教育差距比经济差距拉得更大更快。 由于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种差距将会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科学 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导致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公共政策是 最主要的。因此,消除教育贫困,缩小教育差距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该通过 调整和制定公共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公共教育 政策领域必须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差距/消除教育贫困/大众教育取向 在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总体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一是它的全局性,即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小康,而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小康;二是它的全方位性,即不仅是经济上的小康,而且是政治民主、科教发展、文化繁荣,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小康;三是它的全体性,即不是部分地区而是全部地区的小康,不是部分人而是全部人的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扭转我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局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和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缩小差距,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突现时代精神和实现历史跨越的内在要求。 教育差距是社会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研究表明,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更严重。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差距会严重制约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缩小教育的差距比缩小其他差距更困难、更缓慢。缩小社会差距,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缩小教育差距也无可避免地成为公共政策的重大命题,应该放到宏观战略地位予以考虑。 一、教育差距的严峻现实 教育差距既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又表现为不同教育类别之间的差距,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差距。 (一)教育的城乡差距

医疗水平差距有多大

医疗水平差距有多大? 根据2013年美国癌症协会与2013年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的统计数据,中美在癌症五年整体存活率上有着显著差距:30%对比66%。以三种中国和美国致死率最高、最高发癌症为例: 肺癌:在美国和中国,肺癌都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2013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肺癌五年整体存活率为16%。然而,由于早期筛查在美国的开展,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已达到70%到90%。其中,非创伤性的立体导向治疗 (SBRT/SABR) 结果与手术相似。中国肺癌整体存活率没有准确的报告数据,但一般认为五年存活率为8%-10%。乳腺癌:美国乳腺癌五年整体存活率为89%,早期患者治愈率已达98%。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增长很快,为每年3-4%,但治疗水平很低, 五年生存率仍不到60%。美国乳腺癌在Ⅰ期阶段即诊断出的概率为80%多,中国在Ⅰ期阶段诊断出乳腺癌的概率不到20%,一旦查出,多数已经转移或扩散。 前列腺癌:在美国,前列腺癌幸存患者接近280万,即每5例癌症幸存患者中就有1例是前列腺癌患者。美国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15年生存率也高达91.4%。在中国,5年生存率仅为30%,差距显著。 不管是从整体还是某种疾病的相关数据来比较,中美之间医疗水平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严格的医生培养制度:美国比中国多6年甚至更长时间 医学教育水平是国家医疗体制的基础,医生教育是医疗保健体系的核心。中国的医生教育理念和美国的完全不同。在中国,中学毕业就能进医学院,医学院学习5年,毕业就可以做医生。中国的医生工资与其他行业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而劳动量却很大,因此不能吸引优秀人才。 在美国,只有最优秀的大学生才能报考医学院,而所有报考者中大约只有15%可以被录取。所有医生都必须取得博士学位。考入医学院以后,还需要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训练,才能成为一名医生。大学4年毕业后考入医学院,4年医学博士毕业后还当不了医生,必须在指定的一些基地医院继续进行residenttraining (住院医师培训)。只有具备训练经历,才有资格参加医生从业资格考试。如果要进一步成为专科医生,比如心、胸外科医生,5年的普通外科培训后之后还要到指定专科医院(如德州心脏中心, MD安德森癌症中心)做2至3年的fellow。这样通过考核后才能成为拥有专科行医执照的专科医生。加起来,一个专科医生的培养,从中学毕业开始,至少需要13至15年。毕业行医时,

论中国教育政策

论中国教育政策 摘要:当前正值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是否能够创设适宜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是否能够创设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并通过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改革乃至社会发展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而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开展发展,是三大公平的重要内容。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如何得以顺利成长,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关键字:教育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创新公平 中国教育制度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之久,它伴随着中国走过了每一个朝代时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完全一样的教育制度,不同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所谓制度即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其重要意义不亚于各个时期的任何一个。五千年的中华历尽了沧桑,中华每个时期的各种不同的教育制度都有它自己的利与弊之所在,因此我们不应从单一的方面去否定或认定任何一种制度,而是应全面的去是审视它去了解它,从而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制度能够找到更合适的制度而献我们自己的微薄之力,因中华的复兴必须有结构完善制度完整的优秀的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要想真正的透彻的了解中国的教育制度那么必须从中国的教育的历史开始,从历史开始慢慢的向当今了解,最终会有一个完善的思路去审视中国的教育制度,从而从它的本质去发现中国教育制度的利与弊的所在。 我国现在的大学,多数人在进大学之前还是除高中几门课之外没有任何学问基础的,一经大学中数年修习,出校时已具一定的学问根基----这根基不仅是老师教的,其中大半要来自大学里的自学。这种情况在前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原因乃是早年大学生缺乏,一入大学门即前程光明,可安心读书。现如今大学生分配不易,众学生兼职,打工,找工作,TOEFLE,GRE,“治艺者甚多而治学者少”。北大清华之类名校学术风气较其余学校为优,师资基础固是一方面,而名校学生不必为前程过于担忧,能专心治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无论如何应看到,明清两代的这项制度是建立在大制度缺陷上的,现行的大学教育也是建立在高考制度的缺陷上的----很有人替那些被大学拒之门外,失掉文凭同时失掉深造机会的人来喊冤。因为高考大制度上的这项小制度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人们对高考制度的缺陷一再宽容。现在,这项小制度也渐渐失掉了它的魔力,我们还不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大制度吗? 试看中国教育目前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基础教育发展不足。 《义务教育法》已经颁布接近20年,然而在西部等贫困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失学儿童。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国家投入资金的不足。以公共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发达国家在5%甚至7%以上,而中国2001年为3。19%,2002年为3。41%,均未达到国家制定的在2000年达到4%的目标。再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就更惨,瑞典为2000美元以上,美、日、德、法等在1000-1500美元,中国仅为9。4美元(据《南方周末》2003年新年特刊)钱少尚不足惜,可叹的是这一点钱还没有用在政府理应承担责任的义务教育上,而是大多用在了本应依赖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上,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生均公共教育经费之比为1:1:23,而美国为1:3:2。目前,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92%花在了高教上。用8%的资金去如何保证义务教育?

中国区域间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的差距有多大

中国区域间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差距有多大? 2008年03月21日10:4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第一,区域间卫生经费差距。从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指标看,东、中、西部之间存在明显差距。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均财政预算卫生支出分别为109.33元、56.24元和83.4元,人均财政决算卫生支出分别为100.56元、49.04元和74.86元。东部的人均财政预决算医疗卫生支出均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人均财政预决算医疗卫生支出最低,分别低于东部地区53.09和51.42元。西部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高于中部,主要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央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从医疗卫生支出占各省(市、区)财政支出的比重看,省际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2005年,根据各地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数据,北京、云南、青海、浙江等4个省(市、区)的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决算数据都超过5%,北京超过了6%,达到6.2%;而湖南、辽宁两省的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到3%,与北京的差距分别为3.4和3.35个百分点。 第二,医疗卫生资源差距。从每千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指标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区的差距比较大。按中部8省计算,2006年,东、中、西部每千人执业(含助理)医师分别为1.81人、1.39人和1.4人,东部均为中部、西部的1.29倍;东、中、西部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量分别为1.38人、0.99人和0.90人,东部为中部、西部的1.39倍和1.53倍。从每千人医疗结构床位数指标看,东部地区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基本相同。按照中部8省计算,2006年,东、中、西部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分别为2.91张、2.32张和2.33张,中西部地区基本相同,但中、西部仅为东部的80%。从各地区医院医用设备配置率指标来看,即使在基本的医用设备上,各地区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在500~750mA医用X线诊断机指标上,全国平均配置率为55.3%,而海南和青海分别只有28.9%和37.9%,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2.2%和68.5%,更是分别只有广东的39.2%和51.5%。再如在B型超声诊断仪指标上,配置率最低的山西与配置最高的广西相差20.8个百分点;从农村改水受益人口指标看,东部地区已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2006年,东部地区,除海南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93.1%外,其他12个省份都在95%以上,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的收益比率更是达到了100%。而西部地区的半数以上省份都在80%以下,新疆、贵州更是在70%以下,东西部差距明显。 第三,卫生服务差距。从1岁以下儿童综合免疫接种率指标看,省际之间的差距比较大,西部地区的水平较低。2005年,全国1岁以下儿童平均五苗综合免疫接种率为94.59%。东部地区除广东省外都在95%以上,北京最高达到99.67%;西部部分省份的总和接种率在90%以下,四川、广西、云南、青海等省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孕产妇产前检查率指标看,省际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包括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和之间。2006年,全国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平均水平为89.7%。东部与中部地区孕产妇产前检查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有58.3%和57.1%的省(市)孕产妇产前检查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只有41.1%的省(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西部地区妇幼保健服务是薄弱环节,需要采取专门措施重点解决。从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指标看,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比较大。2006年,全国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88.4%。东部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中部和西部省(市);中部地区中除山西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省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中,除内蒙古、陕西和广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的9个省(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