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先秦文学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一、《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5.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

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从为霜到未曦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徘徊追索。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二、《氓》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

没有一日不如此)

(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3)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

首先是淳朴热情,女主人公阅世未深,天真单纯,未能识破氓忠厚的假象,错误的把他的虚假情意当作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因而竟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放弃了明媒正娶的要求,勇敢的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

轻率地把自己的宝贵爱情投资在了一个骗子身上。其次是勤劳善良,勤劳善良,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成家以后就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之中。再次诗歌还体现了女主人公坚强刚毅敢于反抗的精神,这是女主人公的一个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深深的爱着她的忙,可一旦看透,忙的是新闻系,就深深地追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对同命运的姐妹们提出警告。男主人公的形象:自从女子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的明显。

三、《君子于役》《诗经.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言情写景,真实纯朴。君子:这里指丈夫。

四、《蒹葭》《诗经。秦风》,

1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蒹葭》被王国维称赞最得风人深致

2. 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2)“白露为霜”“白露未曦”“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

深情不已。(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简或选)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简)

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简或选)

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淋漓尽致的表达情意,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的艺术效果。②表示时间推移,表明主人公始终在徘徊追索

五、《采薇》--选自小雅诗中运用倒叙手法

这是戍守边境、抵抗俨狁侵扰的战士回家乡时的歌唱,大概产生于西周末年周宣王时代。诗中完整地反映了边防战士艰辛的生活、紧张的战斗和思念归的真实情况。《采薇》末章好在哪里?答:末章好在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突出了全诗的主题。今与昔,来与往,雪花与杨柳,冬天与春天,构成鲜明的对照,点出时间的推移和出征时间的久长。终于归来却莫知我哀,一是痛定思痛更加伤心,二是音问隔绝的

情况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六、《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郑伯克段于鄢的大致经过:郑庄公的母亲姜氏偏爱小儿子共叔段,想让共叔段取代哥哥嫡长子的位置而继承群位,由于丈夫郑武公的反对,姜氏没能达成目的,郑武公去世后庄公继位,应母亲的请求将弟弟封在京邑,共叔段在京邑不断扩充势力,在姜氏的支持下对郑庄公形成巨大威胁。郑庄公老谋深算,对共叔段采取纵容的态度,时机成熟后,派兵伐段,夺取了他的封地,迫使他流亡异国。

2.郑庄公形象答:郑庄公有计谋,城府深。庄公对武姜和共叔段的野心与图谋了如指掌,但他采取了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策略,一则借以沽名钓誉,二是为了麻痹对方,争取人心。最后,他还考虑到违背孝道对他不利,于是演出了隧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首先,他对共叔段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公叔段的不义,所以姜氏请京,太叔收二时,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其次对待母亲明显违反原则的请求,不加劝阻,对待弟弟的越轨行为不进行教育,有意养成共叔段的恶行。

3.说明“春秋笔法”的含义及其在本文中的体现“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有人也称春秋笔削,是我国古代的一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据说孔子修《春秋》只对史实进行叙述,不加任何评议,把自己的情感态度等寄托在他叙述的文学当中,通过微言大义体现自己的褒贬之情,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称为“春秋笔法”

4.本文的主要思想内容通过对姜氏,郑庄公和共叔段母子兄弟之间争权斗争的描写,刻画了庄公的阴险狡诈,姜氏的偏心狠毒以及共叔段的骄纵贪婪,揭露了郑国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的矛盾冲突.

七、秦晋崤之战

一、秦、晋两国本是同盟国,晋国战胜楚国,晋文公称霸天下,两国又联合对郑国作战,但裂痕旋生,这是秦亚崤之战的原因。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秦穆公为了取代晋国称霸中原。晋国在崤之战中战胜了秦国,证明晋文公死后,晋国仍然保持了霸主地位。

在事件的记叙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成功。赛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器师,表现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弦高犒师,成为历史上一段着名的机智爱国的故事。

战争描写的特点及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左传》长于叙写战争,但不在于描写战争本身,而重战前情况的叙述,显示出胜负的必然趋势。此篇即体现这一特点。战前晋文公刚刚去世,但卜偃传达君命,证明对秦早有觉察,预作准备:临战前夜,君臣统一意见,同仇敌忾,与秦穆公,赛叔之间意见相左形成鲜明对照。秦国方面,塞叔分析偷袭郑国必败,并两交哭师,但均被秦穆公拒绝;接着王孙满论秦师轻而无礼、弦高犒师,郑国赶走里应外合的秦将,事件的进展显示晋胜秦败已成定局。

本文在事件的记叙中,刻画人物形象,赛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哭师,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秦穆公刚愎自用,利令智昏,但在失败后能够幡然

悔悟,引咎自责,不失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

八、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1.选自《国语》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邵公为邵穆公,周厉王的卿士。

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

本文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人起义。由于周厉王暴虐无道,拒绝忠谏,依靠神巫和屠刀来压制百姓的批评言论,使百姓忍无可忍,本文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艺术特色:整段谏辞逻辑严密,议论透辟,从正反两面反复陈说,深刻有力。另外,多用比喻,生动形象,运用排比句式,理直气壮

九、《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战国策--西汉刘向整理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策》最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

1.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2.苏秦是战国人,着名的纵横家。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悬梁刺股

苏秦形象:本篇成功地塑造了纵横家苏秦的形象。他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合纵连横的游说,不过是获得“金玉锦犭,取聊相之尊”的一种手段,苏秦学识渊博,能言善辨,长于出谋划策,这是游说诸侯的本钱;同时他刻苦学习,反复揣摩,不仅通晓学问,还要把握游说技巧,苏秦的形象概括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

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苏秦潦倒时和得势后,家人的表现,“前倨而后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侧面烘托苏秦形象,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促使他不惜一切求取功名利禄,这也反映那个时代祟尚富贵,亲情淡漠的炎凉世态。

十、鲁仲连义不帝秦在秦国邯郸,赵国求救于魏时,鲁仲连挺身而出,批驳辛垣衍尊秦为帝,向秦屈服的投降主义主张,使辛垣衍惭愧而退。

1.鲁仲连是如何批驳辛垣的投降主义主张的?鲁仲连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侯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反受其害。其中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最后归结如果投降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破了“尊秦为帝”以保持自身荣耀富贵的美梦。

2.鲁仲连的性格特征(形象):鲁仲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有一般纵横家的共同点足智多谋,能言善辨,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地方:一是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决不求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三是有排难解纷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已任。鲁仲连是封建时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为后人所仰慕。

3.分析鲁仲连批驳辛垣衍德过程:鲁仲连通过平原君见到辛垣衍,抓住其只顾个人安危的心理予以痛斥,他一面揭露秦用强权役使士子和百姓的暴虐本质,一面表示秦国一旦吞并天下,他宁可赴东海而死,也不坐其臣民的决心,他不仅用希望用大义感动辛垣衍,而且表明早已有救助赵国的谋略,接着他援引,历史的实例,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的作威作福说明帝秦的危害,又一殷纣对待三公的暴行,说明秦王必将同样对待投降他的诸侯,魏王也不会幸免,再用邹、鲁小国不向大国屈服的事例,激励魏国在战场上与秦国一决胜负,最后点明,一旦秦王称帝,不仅魏王不得安适,就连辛垣衍也会失去以往的宠幸,一席话使辛垣衍无地自容,不再说帝秦的事情了。

十一、侍坐---论语

1.《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先是孔子提出问题,接着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最后由老师总结,对学生们的发言作简短的评价,这也是孔子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一次完整记载。

2.《侍坐》中“夫子哂之”“率尔而对”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与点也”,“点”指曾皙;曾皙“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

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5.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本文成功刻画了教育家孔子的形象,他不以师长自居,谦逊地说自己只是比学生稍稍年长一点罢了,他理解学生平时怀才不遇的苦闷,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讨论问题,他对学生的才能,特长也了如指掌,所以能作出恰如其份的评价。这一位和蔼可亲,平等待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子路志向远大,直爽豪放,相当自负;冉有、公西华小心谨慎,格外谦虚;曾皙与众不同,淡泊洒脱,但又好学勤问,最后还向孔子求教。

6.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入物的身份和个性。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记叙曾皙发言之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其从容潇洒的气度,都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

7.说明曾晳的回答得到孔子赞赏的原因。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第一种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晳所描绘的是一种古人祭天求雨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频,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因此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国家。这种举行古礼的太平盛世,自然令孔子心向往之。第二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孔子一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避世的思想很突出。不免有些愤世嫉俗之情,他表示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曾皙希望过淡泊的生活,洁身自好,安贫乐道,因此得到孔子赞赏。十二、《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

1.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成语:君子远庖厨。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

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这篇文章中,孟子宣扬仁政,反对暴政,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描绘了富民,教民的蓝图,希望人们安居乐业。这表现了孟子关心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在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战国时期,孟子笼统地反对使用武力,似乎脱离实际,而将仁政主张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靠君主的仁慈心肠实现王道,又显得过于天真。

(1)内容:①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②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3)仁政主张建立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

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善用譬喻,长于推理。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简)

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8、《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孟子提出仁政主张,是针对当时饿殍遍野,杀人盈城的残酷现实而发,孟子仁政包括三方面面容:即推恩(君主要以仁慈之心对待民众)、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和教化(让民众都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人民向善)。尤其是他的“制民之产”明显是在为民众呼吁着最基本的生活权利。这种主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仁政主张表现了孟子对于现实的憎恶,对于百姓的同情,体现了其“民本思想”,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实质上是同情百姓,要求统治者要保护百姓的

生活;

2)、把仁政的实施寄托于统治者的道德觉悟,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体现了他的性善论,但是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他希望统治者推恩,这在当时是很不现实的;这种主张在历史上发挥了进步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较强盛的时代,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仁政。

9.本文的艺术特色在于作者写此文时运用的论辩艺术,体现了孟子散文的高超论辩技巧。

此篇文章立论的总体倾向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开始的谈话有分歧,但是孟子巧妙地避开了分歧,先引用齐宣王的一段小事,表示对齐宣王的理解,缩短了心理距离,继而又批评齐宣王的“不为也”,又指出这样做的危害,又从另一角度讲了仁政的威力,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处处为对方着想,把对方巧妙地引入到自己的论题之中,在轻松愉快、充满体谅的谈话中,将“仁政”主张,水到渠成地和盘托出,真可谓举重若轻。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能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现出高超的论辩技巧。

10.本文的另一个艺术特色在于语言。文中许多比喻极富表现力,如“缘木求鱼”、“挟泰山以超北海”、“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等,成为后世习用的成语。此外,逼真的对话语气、排比、反问句式的运用,都使得文章气势充足,犀利流畅。

十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与弟子公孙丑讲论“不动心”、要有坚定的心志时提出来的。孟子指出思想意志是关键,主宰意气情感;意气情感是充满体内的力量。思想意志到哪里,意气情感也就跟到哪里。所以要坚定自己的思想意志,也不要滥用自己的意气情感。

孟子长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本篇中宋人“揠苗助长”故事,对宋人的心理,行为描写十分生动

十四、墨子:《非攻》

1.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任贤。

2.《非攻》的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核心思想。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国与国之间不该攻杀,这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是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频发,造成人民种种苦难而提出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主张是不现实的。

文章由浅入深,以小见大,既指出攻国的不义,更是批驳攻国制造舆论的君子。

十五、庄子:《逍遥游》

1.庄子,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诸子散文中最有文采的着作是《庄子》现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具有思想活跃,想象丰富、言辞瑰奇,鲁迅认为“晚

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就是庄子,鲁迅评价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寓言有:鲲鹏之变,不龟手之药,御风而行,藐姑射山之神人。

2.《逍遥游》论述思路:开头采用先破后立,由反入正的方式,提出逍遥游的论题,先从空间着眼,再从时间着眼,然后从自然之物转到社会人世,说明万物的均有所待,都有局限,都不是逍遥游。逍遥游无所依赖,无所局限,遨游于天地之间的绝对自由。这是全文最重要的论述。接着用故事依次说明“至人无已(不夭斤斧),神人无功(藐姑射山之神人),圣人无名(许由不接受天下)”,即逍遥游境界的三个不同层次。第一部分中提出论题,由后面的故事予以阐明,文理相生,引人入胜。

3.逍遥游的含义即主旨:开宗明义第一篇,说明人生意义和目的在于达到逍遥游的境界。遂自然之性,适应天地之变,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遨游于天地之间,即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而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这体现了庄子肯定一切事物相对存在与发展变化的观点,也表示了对功名富贵的鄙弃。但是逍遥游毕竟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实际上并不存在。它是脱离现实,自我陶醉的精神追求。

6、《逍遥游》的艺术风格本文在艺术上十分成功,是《庄子》中的代表作,是古代散文中罕见的杰作。其艺术风格有以下几个方面:1)展示一种极为开阔的精神境界,本身就有一种开拓胸襟的魅力;2)想象丰富奇特,变化多端,雄阔奇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3)语言技巧十分高妙,文采丰富,挥洒自如,节奏感强,层出

不穷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富感染力。4)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多用灵活的比喻和民间寓言故事,丰富的神话,动人的寓言,大大小小的人物,以及出人意料的时空变幻,使文章有一种天马行空、河汉无极的诡谲风格,文章创造了一种奇丽怪异的艺术境界,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形象性。

十六、荀子:《劝学篇》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劝学篇》代表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经”指的是《诗》《书》《乐》《春秋》

2.“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心如结”的含义是专心如一。

3.“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句所说明的是学习态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的含义是取悦别人。

4.《劝学篇》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出怎样的看法:(1)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知明而行无过”。(2)学习的态度是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3)学习的方法是从师而学,学而后行。

5.《劝学篇》中的重要譬喻及喻义:共有47个比喻。主张人人应当自我勉励,努力学习,荀子主张人性恶,所以特别重视后天的教育与教化,改恶为善,有赖勉学(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可以“防邪僻而近

中正”。(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简或选)“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说明用心躁也。比喻形象性强,便于理解,增强说服力。

6.《劝学篇》的语言特色: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并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引用《诗经》语句证明自己的论点,即引成词以明理,很有说服力。(简)

中心思想:全文围绕‘劝学“主旨,分别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学无止进,要以全、粹为最终目标,由君子而成人。

7.礼之敬文也,落之中和也,诗书之薄也,春秋之微也。

十七、韩非子《难一》

1.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难一》(一)晋文公之赏(二)舜之救败均属驳难体的论说文。

3.本文第二部分“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是一则着名寓言故事,后人所说的“矛盾”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两节文学宣扬了法家的思想与观点:思维必须遵守矛盾律,考虑问题要把一时之权和万世之利相统一,治理天下要依靠法治,以德化人的人治是不可行的。

借此批判儒家,矛头直指儒家宗师孔子。韩非用诘难反驳的方式,指出儒家赞美的

晋文公之赏和舜之救败都是荒诞不实之辞,前者不明事理,行赏失当;后者既是逻辑混乱,又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文章先摆事实,然后批驳,针对性强。批驳逐层推进,说服力强。晋文公之赏一节,首先指出雍季答非所问,当然不该受赏;再指出晋文公不明““一时之权和万世之利的统一,思考失当;

十八、离骚---屈原:屈宋是屈原和宋玉并称。有作品《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离骚》

1.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

2.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阶段的标志性作品:《楚辞》。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3、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此诗表达了屈原对“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强烈主观抒情,丰富奇特的想象,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风格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

本篇首先是自叙世系、出生年月、初生气度和名字的由来,其中与楚王同出一祖的高贵血统,寅年寅月寅日出生的吉利的生日,公正公平的名字,便是先天所有内美。

接着是努力培养后天的才干,博彩众长,提高能力,争分夺秒,抓紧时间,严于律已,增加毅力,即所谓修能。他希望君王能追随荛舜,踏着楚国先王的足迹前进,然而遭到党人的攻击,君王也信谗而怒。后来又努力培植人才,广结同志,但众芳芜秽,人才变质,归于失败,这归根到底是由于自己与党人的政治道德作风方面的根本对立。在君王昏馈不明,党人为非作歹、社会风气日益衰颓的情况下,诗人依然无怨无悔,决心保持清白,正道直行。最后设想自己回头再思,坚持崇高的品德和理想,继续奋进,这一部分表现了诗人献身袓国的爱国精神,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以及正直高洁,出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艺术风格: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强烈的主观抒情,丰富奇特的想象,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的采用,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就本篇而言,象征手法更为突出。

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篇名《离骚》,班固释为遭受忧患;王逸认为是指离别的忧愁。

2.《离骚》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全诗373句,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一步。

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责任教师:王文章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古代作品选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内容为上起先秦下至近代的一些颇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名作或其节录,按文学史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七个部分。授课学期为一学期,课内授课总计72学时,学分4分。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将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名篇名作的分析鉴赏,使学生通过“以点带面”式的学习,充分熟识中国文学代表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创作特色,并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貌。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对于陶冶情操、升华性灵,提升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也大有裨益。 三、教学材料与教学媒体: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课堂教学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葛晓音、周先慎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四、教学重点掌握内容及教学进度表: 一、先秦(8课时,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 神话:《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诗经:《伯兮》、《七月》 先秦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逍遥游》、《劝学》 楚辞:《离骚》 二、两汉(6课时,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 两汉辞赋:《鵩鸟赋》 史记:《李将军列传》

两汉乐府诗:《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汉代古诗:《古诗十九首》(《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 三、魏晋南北朝(4课时,第八周): 建安诗赋:《蒿里行》(曹操)、《燕歌行》(曹丕)、《白马篇》(曹植)、《七哀诗》(王粲) 正始诗文:《咏怀》其一(阮籍) 西晋诗歌:《悼亡诗》(潘岳)、《咏史》其二(左思)、《游仙诗》其一(郭璞) 东晋诗文:《读山海经》、《桃花源诗并记》(陶渊明) 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读曲歌》(吴声歌曲)、《西洲曲》(西曲歌) 北朝乐府民歌:《幽州马客吟》、《捉搦歌》、《敕勒歌》、《木兰诗》 南朝诗文:《登池上楼》(谢灵运)、《拟行路难》其四(鲍照)、《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玉阶怨》(谢眺)、《与朱元思书》(吴均) 北朝诗文:《水经注》(郦道元)、《国江诸人》(刘义庆) 四、隋唐五代(8课时,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 初唐诗歌:《在狱咏蟬》(骆宾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盛唐诗歌:《凉州词》(王翰)、《次北固山下》(王湾)、《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临洞庭》(孟浩然)、《从军行》、《长信秋词》(王昌龄)、《终南山》、《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蜀道难》、《行路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蜀相》、《登高》(杜甫) 中唐诗文:《滁州西涧》(韦应物)、《宫怨》(李益)、《游子吟》(孟郊)、《山石》(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西塞山怀古》(刘禹锡)、《长恨歌》(白居易)、《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晚唐诗文:《早雁》(杜牧)、《贾生》、《无题》(李商隐)、《读“司马法”》(皮日休、《菩萨蛮》(温庭筠)、《菩萨蛮》(韦庄)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五代词:《谒金门》(冯延巳)、《摊破浣溪沙》(李璟)、《清平乐》、《虞美人》(李煜)

17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作业_2

17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作业_2 交卷时间:2017-08-16 15:20:04 一、单选题 1. (4分)湘夫人第二部分写() A.A追求 B.B相聚 C.C分手 D.D离别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1.2文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2. (4分)关于《战国策》的说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A它的作者是刘向 B.B又名《国策》、《国事》、《事语》等 C.C主要记录了战国进谋臣、策士游说诸候的言论行动 D.D行文中多用排比和比喻,夸张渲染。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1.2文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3. (4分)“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下列哪位诗人的诗句? A.A曹植 B.B谢灵运 C.C鲍照

D.D曹操纠错

得分:4 知识点:2.1诗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4. (4分)以下不属于李白诗歌特征的是() A.对“我”的突出,对个人自身的重视 B.大胆的想象与夸张 C.情绪急剧变化 D.清峻明朗的总体风貌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1诗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5. (4分)“洛阳纸贵”的典故指的是()的《三都赋》 A.谢脁 B.谢灵运 C.鲍照 D.左思纠错 得分:4 知识点:2.1诗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6. (4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有一句很有名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么 ,那它后面的诗句应该是什么? A.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C.C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D.D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2.1诗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7. (4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哪位诗人的诗句? A.A柳宗元 B.B韦应物 C.C韩愈 D.D白居易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1诗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8. (4分)《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 以上两句话出自()。 A.A《捕蛇者说》 B.B《劝学》 C.C《进学解》 D.D《送李愿归盘谷序》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1诗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9. (4分)在汉乐府vv古歌>>里"离家日趋远"的下一句是什么? A.A坐中何人,谁不怀忧 B.B心思不能言

南京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 一、填空题:在题目中的空格上填入正确答案(每一空格1分,共12分)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解决问题是资源利用问题。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领土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某一给定时期内所生产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之比,它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3.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在二部门模型中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4.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动。 4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 5.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上实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5.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上实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6.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依存关系的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6.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依存关系的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7.当就业人数为16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时,失业率为5.9%。 7.若价格水平1970年为80,1980年为100,则7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为25%。 8.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8.经济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衰退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9.针对单纯经济增长造成的问题,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报告麦都斯的《增长的极限》提

课后题考试重点整理(优.选)

5-13.设计一铰链四杆机构作为加热炉炉门的启闭机构。已知炉门上两活动铰链间距离为50mm ,炉门打开后成水平位置时,要求炉门温度较低的一面朝上(如虚线所示)。设固定铰链在O-O 轴线上,其相关尺寸如图所示,求此铰链四杆机构其余三杆的长度。 解:因为点A 、D 在O-O 轴线上,由于AB=AB ',AC AC '=,所以运用垂直平分线定理,连接BB CC ''和,分别作其中垂线交O-O 轴线于点A 、D ,因此找到A 点和D 点。 AB=67.34,CD=112.09,AD=95.74 2-8 设计一摆动导杆机构。已知机架长度mm l 1004=,行程速度变化系数4.1=K ,求曲柄长度。 解:由K=1.4可得极位夹角 000301804 .24 .018011==+-= K K θ

3-1 题3-1图所示为一偏置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已知AB 段为凸轮的推程廓线,试在图上标注推程运动角Φ。 3-2题3-2图所示为一偏置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已知凸轮是一个以C 点为圆心的圆盘,试求轮廓上D 点与尖顶接触是的压力角,并作图表示。 4-1 已知一对外啮合正常齿制标准直齿圆柱齿轮mm m 3=,191=z ,412=z ,试计算这对齿轮的分度圆直径、齿顶高、齿跟高、顶隙、中心距、齿顶圆直径、齿跟圆直径、基圆直径、齿距、齿厚和齿槽宽。 解: 项目及计算公式 齿轮1 齿轮2 分度圆直径 mz d = 57 123 齿顶高 m h h a a *= (1* =a h ) 3 3 齿跟高 m h h f f *= (25.1=f a h ) 3.75 3.75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的课程内容,分为作家作品知识、泛读作品、精读作品三个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一、作家作品知识 1. 识记作家与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时代。 2. 识记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称及所属流派。 3. 认识著名作家、著名作品的并称。 4. 认识古代文学作品中各种常用文体,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二、泛读作品 本大纲将教材所选作品中的以下各篇列为泛读作品: 诗经《君子于役》 《硕鼠》 《将仲子》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墨子《非攻》(上) 庄子《逍遥游》 韩非子《难一》 屈原《离骚》(第一部分) 《湘夫人》 晃错《论贵粟疏》 马司迁《报任少聊书》 《魏公子列传》 张衡《四愁诗》 汉乐府《平陵东》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西北有高楼》 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 《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 曹植《白马篇》 《洛神赋》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咏怀诗》(驾言发魏都)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左思《咏史》 刘琨《重赠卢谌》 葛洪《画工弃市》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

《五柳先生传》 刘义庆《世说新说·过江诸人》 鲍照《拟行路难》(奉君金卮之美酒) 《代东武吟》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淹《别赋》 吴均《与宋元思书》 庾信《拟咏怀》(日晚荒城上) 《拟咏怀》(萧条亭障远) 《哀江南赋序》 南朝民歌《子夜歌》 北朝民歌《木兰诗》 王勃《送杜少之任蜀川》 杨烔《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沈佺期《独不见》 宋之问《度大庾岭》 孟浩然《宿建德江》 王维《渭川田家》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闺怨》 李颀《古从军行》 高适《别董大》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 《望天门山》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杜甫《望岳》 《丽人行》 《新婚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韩愈《山石》 《杂说》(四)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祭十二郎文》 张籍《秋思》 王建《水夫谣》 柳宗元《江雪》 《小石潭记》 《捕蛇者说》 刘禹锡《石头城》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轻肥》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1附答案

一、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The government reports that "GDP increased by 1.6 percent in the last quarter." This statement means that GDP increased a. by 6.4 percent for the year. b. at an annual rate of 6.4 percent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c. at an annual rate of 1.6 percent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d. at an annual rate of .4 percent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2.A Brazilian company produces soccer bal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xports all of them. If the price of the soccer balls increases, the GDP deflator a. and the CPI both increase. b. is unchanged and the CPI increases. c. increases and the CPI is unchange d. d. and the CPI are unchanged. 3.The price of CD players increases dramatically, causing a 1 percent increase in the CPI. The price increase will most likely cause the GDP deflator to increase by a. more than 1 percent. b. less than 1 percent. c. 1 percent. d.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an informed guess without more information. 4.A nation's standard of living is measured by its a. real GDP. b. real GDP per person. c. nominal GDP. d. nominal GDP per person. 5.In 2002 President Bush imposed restrictions on imports of steel to protect the U.S. steel industry. a. This is an in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growth. b. This is an in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on growth. c. This is an out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growth. d. This is an out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on growth. 6.Generally when economists and the text talk of the "interest rate,"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a. real interest rate. b. current nominal interest rate. c. real interest rate minus the inflation rate. d. equilibrium nominal interest rat e. 7.An increase in the budget deficit a. makes investment spending fall. b. makes investment spending rise. c. does not affect investment spending. d. may increase, decrease, or not affect investment spending. 8.Norne Corporation is considering building a new plant. It will cost them $1 million today to build it and it will generate revenues of $1,121 million three years from today. Of the interest rates below, which is the highest interest rate at which Norne would still be willing to build the plant? a. 3 percent b. 3.5 percent c. 4 percent d. 4.5 percent 9.Recent entrants into the labor force account for about a. 1/2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5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leaving the labor force. b. 1/3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2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leaving the labor force. c. 1/4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 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2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leaving the labor force. d. 1/4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5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春望常考知识点及课后练习题

春望常考知识点及课后练习题 导读:春望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诗,考生必须要有深刻的记忆,为了让考生更加清楚古文内容,今儿本栏目小编就为考生整理出了春望常考知识点以及春望课后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解: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4)溅泪:流泪。

(5)恨别:怅恨离别。 (6)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7)抵:值,相当。 (8)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9)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0)浑:简直。 (11)欲:想,要,就要。 (12)胜:受不住,不能。 春望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2分) 答案: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2、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 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9选7,计28分): 1、“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4、“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5、“郁郁涧底松,离离上山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6、“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7、“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两闲人如吾两人耳。” 9、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翻译题(18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参考译文: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招手的人);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快,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诗经》中所收诗歌,其年代大约始于西周初年,断至_______。 2、《左传》的作者,相传是_______。 3、孔子是春秋末年_______国人。 4、《哀郢》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所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 5、《苏武传》中,用人情感化劝降苏武的是_______。 6、《迢迢牵牛星》中写牛郎织女"_______,脉脉不得语。"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后主"不宜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8、《拟咏怀》的作者是_______。 9、王勃《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是指著名诗人_______。 10、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凌云壮志:"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 11、韩愈的《_______》被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1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是指_______。 13、《待漏院记》的作者是_______。 14、欧阳修《醉翁亭记》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这里的"乐"是指_______。 15、北宋_______与其子拭、辙皆当时著名文人,世称"三苏"。 16、《稼轩长短名》是_______的词集。 17、"枯藤老树昏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出自_______的名篇《天净沙·秋思》。 18、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中"县官"是指_______。 19、吴伟业名句"恸哭文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指的是_______。 20、清初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氓》:"送于涉淇,至于顿丘。"淇,指淇水,在今() A.河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山东省 2.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先秦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3.成语"退避三舍"出自() A.《曹刿论战》 B.《晋楚城濮之战》 C.《烛之武退秦师》 D.《冯谖客孟尝君》 4.屈原根据民间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再创作的一组作品是() A.《九歌》 B.《九章》 C.《九辩》

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期末试卷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部分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平均消费倾向表示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 2、在二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总支出和国民收入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3、宏观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4、交易余额和预防余额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投机余额主要取决于利息率。 5、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贴现率。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如果您认为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中打上“√”号,否则请打上“×”号,每题1分,共10分) 1、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对) 2、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0时,消费支出也为0。(×)。 3、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4、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我们就可以说,发生了通货膨胀。(×), 5、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 6、当投资增加时,IS曲线向右移动。(对) 7、在IS曲线的右侧,I

将其代号填入括号中,每题2分,共20分) 1、消费曲线位于45o线的上方表明,储蓄是( c )。 A、正数 B、0 C、负数 2、在边际储蓄倾向等于20%时,边际消费倾向等于( b )。 A、20% B、80% C、30% 3、当总需求增加时,国民收入将(c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4、假定边际储蓄倾向等于20%,则增加100万美元的投资,可使国民收入增加(b )。 A、200万美元 B、500万美元 C、800万美元 5、哪一对变量对国民收入具有同样大的乘数作用(b )。 A、政府支出和政府减税 B、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C、政府减税和政府支出 6、假定边际消费倾向等于60%,政府同时增加20万美元的支出和税收,将使国民收入( a )。 A、增加20万美元 B、保持不变 C、增加12万美元 7、要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政府应当(c)。 A、增加公共工程支出 B、增加福利支出 C、增加税收 8、技术的进步造成部分人不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由此产生的失业是(b )。 A、自愿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需求不足的失业 9、如果通货膨胀没有被预料到,则通货膨胀的受益者是(a ) A、股东 B、债权人 C、退求金领取者 10、下面哪一种说法表达了加速原理(c ) A、消费支出随着投资支出增长率的变化而变化; B、国民收入随着投资支出的变化而变化; C、投资支出随着国民收入增量的变化而变化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重点整理by老眠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一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3 、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第二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外,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也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另外,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在孤立国中,杜能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其他利用方式。 3 、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一)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 1 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2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 3 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 1 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 2 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 3 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5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 1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 1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 2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 3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第三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1 、概念题 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6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一、《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5.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徘徊追索。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 (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3)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 首先是淳朴热情,女主人公阅世未深,天真单纯,未能识破氓忠厚的假象,错误的把他的虚假情意当作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因而竟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放弃了明媒正娶的要求,勇敢的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轻率地把自己的宝贵爱情投资在了一个骗子身上。其次是勤劳善良,勤劳善良,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成家以后就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之中。再次诗歌还体现了女主人公坚强刚毅敢于反抗的精神,这是女主人公的一个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深深的爱着她的忙,可一旦看透,忙的是新闻系,就深深地追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对同命运的姐妹们提出警告。 男主人公的形象:自从女子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的明显。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一国某年的名义GDP为1500亿美元,当年的实际GDP为1200元,则GDP平减指数等于() A、125﹪ B、150 ﹪C、100﹪D、180﹪ 2、假如某国目前的均衡国民收入为5500亿元,若政府要把国民收入提高到60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90﹪的条件下,应增加投资() A、50亿元 B、500亿元 C、450亿元 D、540亿元 3、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使() A、投资等于储蓄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B、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的货币量 C、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均衡的货币量 D、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 4、引起IS曲线右移的原因有() A、政府消减国防开支 B、对未来利润预期变得悲观 C、实际货币需求大于供给 D、其他国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5、在IS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减少会引起() A、y增加,r上升 B、y增加,r下降 C、y减少,r上升 D、y减少,r下降 6、若支出乘数为2,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亿美元 A、左移10 B、右移10 C、左移20 D、右移20 7、()将导致LM曲线向右移 A、交易货币需求减少 B、投机货币需求增加 C、货币供给增加 D、货币供给减少 8、税收增加将使(),利率(),收入() A、IS曲线右移提高提高 B、IS曲线左移降低降低 C、IS曲线右移降低提高 D、LM曲线右移降低提高 9、在凯恩斯区域内() A、货币政策有效 B、财政政策有效 C、财政政策无效 D、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10、反周期波动的财政政策为经济()时应()政府开支,()税收 A、衰退增加消减 B、高涨增加消减 C、高涨增加提高 D、衰退减少消减 11、中央银行向公众大量购买政府债券的意图是() A、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课后题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学时:102学时学分:6分 理论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广告 大纲执笔下:刘运好胡传志俞晓红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广告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程。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联系,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一方面可以为准确地理解文学史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也可以培养大学生深厚的文化素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同步,二者关系密切,必须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本课程。 (2)本课程时间跨度大,按照时间序列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分三个学期讲授。 (3)本课程涉及的作品众多,要求熟练掌握作家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年代,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及其所属流派,掌握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著名作家作品的并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4)作品分讲授篇目与阅读篇目,讲授篇目下列讲授内容,阅读篇目仅列出篇目。 (5)提纲中加 * 号的为背诵篇目。 3、课程教学改革 (1)正确理解文本,是本课程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将具体作品与作家风格联系,具体作品与时代风貌联系。 (2)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并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术潜质。 (3)推行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经典、难点的作品列为讲授内容,而将次要的易懂的作品列为自学内容。 (4)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一学期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选(34学时) 一、《诗经·关雎》*(1课时) 1、关于《关雎》的主题; 2、关于抒情主人公。 3、《关雎》艺术特点:清晰的情感历程;巧妙的比兴手法;动人的情感描写。 思考题:《关雎》与中国爱情叙事学模式。 二、《诗经·伯兮》*(1课时) 1、《伯兮》与《诗经》的思妇主题(与《卷耳》比较)。 2、《伯兮》的艺术:层层推进的情感;反跌对比的结构;鲜活灵动的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及答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诗经》中所收诗歌,其年代大约始于西周初年,断至_______。 2、《左传》的作者,相传是_______。 3、孔子是春秋末年_______国人。 4、《哀郢》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所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 5、《苏武传》中,用人情感化劝降苏武的是_______。 6、《迢迢牵牛星》中写牛郎织女"_______,脉脉不得语。"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后主"不宜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8、《拟咏怀》的作者是_______。 9、王勃《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是指著名诗人 _______。 10、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凌云壮志:"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 11、韩愈的《_______》被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1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是指_______。 13、《待漏院记》的作者是_______。 14、欧阳修《醉翁亭记》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这里的"乐"是指 _______。 15、北宋_______与其子拭、辙皆当时著名文人,世称"三苏"。 16、《稼轩长短名》是_______的词集。 17、"枯藤老树昏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出自_______的名篇《天净沙?秋思》。 18、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中"县官"是指_______。 19、吴伟业名句"恸哭文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指的是_______。 20、清初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