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1、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善于移情,对象感强(2)语言功底深,口才流利,善于言辞(3)声音条件好,音质音色俱佳(4)应变能力强,思维敏捷,临场反映迅速、准确(5)有驾驭、控制、引导、组织整台节目的能力(6)有魅力、有个性、能吸引受众。

2、什么叫移情?它在播音员主持人活动中的作用的什么?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情绪;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作用:(1)移情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加深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2)移情有助于激发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丰富想象,达到自我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目的,满足听观众情感交流的需要。(3)移情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状态。移情有助于情景再现和真实情感表达。

3、什么叫应变?应变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怎样从创造思维的三个特性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1)应变又叫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其实质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化。(2)衡量人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3)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是一个先天素质(神经系统自身)和后天的训练(学习和实践)的合金。二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重视知识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弱既与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训练,其重点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应该这样进行训练:经常参加辩论会、作文比赛、即兴发言、演讲活动,努力提高临场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本途径:平时刻苦努力,在思想、业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涉及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形成较优化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

4、什么叫魅力?播音员主持人怎样才能使

自己有魅力?魅力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力

量,是美的客体对认识主体的吸引力:相

貌身材、举止谈吐、音质音色、语言功力、

才华学识、驾驭节目的能力等。沟通和引

导的能力是很有魅力的素质。需正确处理

好以下几方面的辩证关系:(1)主持人和

主持人节目的关系应以主持人节目为主,

主持人不应喧宾夺主(2)“我”的个性

与媒介角色的共性的关系既代表媒介出

场又有鲜明的个性(3)话筒(镜头)前的

“我”和生活中的“我”的关系在屏幕上

是受众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为人师

表。

5、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闻活

动认识主体;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

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现象。研究对象主要

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

律,具体包括:(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

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

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相互渗透的环境里,

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

律;(3)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

理和心理机制。

6、为什么说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是

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前提?理

论任务:探讨新闻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

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预测和有效

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

心理活动。实践任务:探讨行之有效的途

径,提高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

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的承担党和国家喉

舌的重任,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

务。

7、你怎样理解新闻心理学的专门方法论

原则?(1)客观性原则:指在新闻心理

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

客观性原则,切忌主观臆想。(2)整体

性原则:把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的各

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

究。优点是全方位、多角度。把心理活

动本身又视为不同水平的自动调节系

统,注重在主客体相互联系中进行分析。

(3)发展性原则:随着时代变迁,受众

需求、兴趣、审美观、价值观、求知欲

和心理承受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

化,这也是其研究课题。(4)扬弃的原

则:新闻学和心理学在我国都是舶来品,

由于国情不同,人的心理特点的殊异,

再借鉴时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

8、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你采用过

何种研究方法?你对以问题为中心

的研究方法有何认识?具体的研究

方法:(1)定性研究:基于形而上

学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

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

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

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

能。(2)定量(实证)研究:依靠

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

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

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实验法、

调查法、内容分析。(3)质的研究:

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

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

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

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

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

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访谈和

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实物分析

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这

项研究方法融合了建构主义和头脑

激荡法的理论,“以问题为中心”

中的问题不是直接可以回答的问

题,也不是一个笼统的大问题,它

需要分解成一些问题序列,层层推

进,通过序列问题的解答最终解决

复杂问题。从最初的猜测,到实践,

到比较论证,一个个解决这些问题。

9、新闻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

科?新闻心理学就是以人们在新闻

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

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新闻边

缘学科的一门年轻的学科。

10、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

必要性是什么?新闻工作者学习研

究新闻心理学,有其重要的理论意

义和现实意义,有其研究的必要性。

(1)学习新闻心理学,有利于提高

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

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工作

者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人民服务;

(2)学习新闻心理学,有利于优化

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3)学习

新闻心理学,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

健康,有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

效果。

11、简述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

史、现状及其发展走向。我国新闻

心理学研究的历史:(1)萌芽阶段

(1949年至1978年),(2)酝酿

阶段(1979年至1986年6月),(3)

初步形成阶段(1986年7月至1994

年5月)。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

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一、从单一

向多元辐射(1)研究内容从单一向多元

扩散,研究范围不断拓宽。(2)研究队

伍的知识结构从单一学科相交叉学科转

变。(3)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向定性与

定量(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二、

从随意性向规范化迈进:(1)新闻与传

播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已逐步走上正轨。

(2)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3)不定期举办全国性的新闻与传播心

理研讨会。三、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1)

从以描述性为主向学科构建方向发展。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中国

特色。

12、具体分析新闻传者与新闻受众心理的

实质。客观现实是新闻传者和新闻受众心

理活动的源泉;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

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

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新

闻活动中传者和受众各自的选择性紧紧

围绕着新闻的基本特性:真实、新异、时

效、公开。

13、按照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讲述

新闻传者和新闻接收者的社会心理活动

的内容。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应用了

“场论”的研究思想。“场”本是现代物理学

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从环境与物体的关系

上去把握物体的特征及环境的特性。场论

是勒温在研究群体动力学提出,已经发展

成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环境

内复杂的因素和变量相互之间的影响。大

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中诸种社会

关系的群集和总和,他认为无论是传播者

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

磁场”中进行的,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显

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在这个模式中,

马莱茨克认为,接收者心目中的媒介形象

导致接收者对媒介内容的期望,因而可以

认为这种形象将影响到接收者对内容的

选择、感受和反应的方式。媒介的知名度

和可信性是这一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

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

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

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的下结

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

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14、试用角色规定、讲角色期望、角色冲突、角色互换这几个概念来解释新闻传者的心理活动(联系实际)。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德,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是从戏剧舞台表演那里借来的,认为人们在社会中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与他们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即所承担的某种社会角色分不开。角色规定:社会对一定角色所形成的某些规定。角色期望:希望新闻工作者能具有的一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期望。角色冲突:具备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互换: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目的是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5、请详细说明新闻工作者心理(活动)现象的构成。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具备人有的全部心力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活动)的构成通常有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分为三个部分,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分为两类,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指认识过程中的诸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16、陈述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组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有: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并且能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媒体,如电脑、数码相机,以及驾驶现代交通工具等能力。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非智力因素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力要素组成。二者的关系:(1)智力因素基本上属于先天形成,后天知识开发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依赖于后天的培养。(2)智力因素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执行操作系统的作用,即对所接受的新闻素材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则是动力调节系统,它对智力活动起着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3)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各种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离开了非智力因素,人的智力活动难以显现出来;但若失去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就失去了启动、引导、强化、调节的对象。

17、联系新闻实践活动,举例说明新闻工

作者的非智力因素对其智力活动的影响。

在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构成中,有智力

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1)非智力因素是

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因素和能力因

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非智力因素由

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

性格等心力要素组成。(2)非智力因素对

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所起的作用,具体说

来有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

导向作用;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的激发、

选择和调节作用;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

活动的强化作用;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

活动的制约作用。(3)探讨非智力因素对

于新闻工作者的影响,有助于选拔和培养

新闻人才;有助于新闻工作者自觉地、充

分的发挥自己的才智,有助于新闻队伍整

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18、新闻敏感的内涵及培养途径。记者新

闻敏感与其人格的关系。新闻敏感是新闻

记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在

政治敏感基础上的一种职业敏感。培养途

径:(1)培养高尚人格品质,优化记者的

职业敏感(2)不断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

头脑(3)扎到生活的海洋中,贴近生活的

脉搏。新闻敏感的强弱不仅取决于记者社

会认知水平的高地,更与其人格有关。人

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的综合。其中的

世界观、信仰、动机、性格等因素对记者

的新闻敏感会产生重要的宏观调控的作

用。优化个体的人格品质,汲取各类知识、

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是增强新闻

敏感的主要途径。

19、什么是思维定势?举例说明思维定势

在采访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是指人们在

解决问题时具有的每次都用的相同的方式

即相同的知识结构的倾向。定势是指在人

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他人或某种社会现象

的固定看法。积极:思维定势是人们认知

事物时的一种常见现象,在某种情况下有

助于人们对他人作概括性的了解。能够通

过保存和节省认知资源使得认知处理简捷

化,这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给认知过

程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消极:思维定势毕

竟是一种简单化的思想方法,是容易发生

认识上的偏差,而推断的事物也还存在着

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可能性。出于其自动

化和默认性的特点,会引发消极的偏见性

的以及歧视性的观念。

20、在采访活动中有哪些噪音?为防止报

道失真应当怎样清除噪音的影响。主观因

素,主要就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问

题。客观因素在,主要就是不可抗拒的原因,

比如:环境、政策等。噪音就是干扰新闻的

因素,在采访过程中遇见的无用信息干扰。

所以,克服的方法,加强自我职业道德与责任

感,同时灵活处理报道中的客观因素,记者

要有自己的目的性与方向性。

21、在采访活动中应当怎样运用人际吸引规

律?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喜欢”

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人与人之间主

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的直接和间接的、实在和

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

记者的访问应当充分利用这种规律来促进

自己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互动:第一,利

用“一致吸引律”。即记者在采访中,让对

方知道自己与他的共同点或相似点,从而产

生亲密感,增加吸引力。第二,利用“互补

吸引律”。即采访时记者能在某方面满足采

访对象的需要,特别是精神上的需要,会增

加吸引力。第三,利用“第一印象”产生好

感。在交往关系不深的采访中,记者出场的

服饰、举止、谈吐,甚至长相都能影响人际

交往中的吸引力,因而记者在平时应当注重

自身的修养,比如穿着整洁、处事大方、言

谈文雅、得体,讲究礼节礼貌,适度打扮等。

22、在采访中应如何适应、利用和控制采访

环境。现场采访只能适应不能控制。其主动

性表现于在客观存在的时空环境中如何尽

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记者对采访环境的

利用和控制:(1)主动选择恰当的采访时

机;(2)设置依托物。

23、社会环境、采访情境、心境三者之间的

关系。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生活主体发生联系

的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采访情境是社

会环境的一部分,是从主体上予以规定和把

握的环境,是采访环境和认识主体内在因素

的统一,是以某种气氛、氛围的形式体现出

来。心境是主观的,是认识主体在认知和把

握客观环境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情绪

状态。心理学上是在某段时间内比较持久而

弱化了的情绪状态。

24、新闻写作心理的内涵。是指新闻记者在

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

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

程中产生的心理特点及规律。特点主要有:

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素材和外话了的新闻

作品之间存在着质与量的区别;思维活动尤

其是指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

思维形式;新闻作品蕴含了记者多方面的

心理素质。

25、影响新闻写作心理状态的主客观原因。

新闻写作心理状态是指从采访结束到酝酿完

成新闻作品的这段时间里,记者所具备的较

为完整的心理特征。新闻写作心理状态的特

征:心理活动的完整性和相对稳定的时间性。

客观影响原因:(1)环境。良好的写作心理

状态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界环境的激发和

感染。催人奋进的环境,会让记者处于一种

亢奋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写作热情。良好

的写作心理状态的形成有时也需要安静而不

嘈杂的环境。(2)采访对象。采访对象是记者

写作的客体,是记者寄寓自己思想的中介。

记者如果被采访对象的魅力深深打动了,并

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就有可能激发强烈的

写作冲动。(3)受众。受众意识总会或隐或

现的影响记者写作的心理状态。主观影响原

因:(1)认知和情绪情感之间没有协调一致:

急于求成、高度焦虑;(2)记者个体对最佳

创作时间没有选择一致;(3)写作意图不明

显。

26、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两种

心理成分。创造性思维:是记者具有创新意

识和开拓精神的心理机制。创造性思维则是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

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成分:(1)发散思维:按照不同的方向去思

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的一种开放式的求异

的思维方式。(2)聚合思维:是人们依据已

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方法则去解决问题。

是一种有一定方向、有一定范围、能产生某

种逻辑结论的思维。

27、新闻报道强调真实性原则离不开创造性

思维,请解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让真实性

结合创造性思维的三个方面来说)。创造性

思维与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之间的关系是辨

证的。(1)坚持新闻真实性,要求记者写真

人真事,抒真情,论真理,不容虚构;要求

人物、地点、原因、结果、过程、情节、细

节及人物心理活动都要准确无误;要杜绝想

象,严格遵守新闻事实真实性原则。(2)运

用创造性思维,则是在遵守新闻事实真实性

原则的基础上,从客观存在的真实材料出发,

经过消化、分析、综合、判断、回忆、联想

等心理活动,尽量拓宽拓深材料的意义,揭

示材料的实质,找寻到最佳表现角度及最适

合的表现形式,将事实如实准确又富有创造

性的表现好,以取得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的客观效果。作者越从客观真实的材料出发

考虑问题,越能更好的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规律和现实意义。(3)因此,创造性思维与坚持新闻真实性关系是辨证的关系。

28、你认为记者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什么你有哪些优势和不足?记者合理的知识结构(1)智力与知识的关系:智力是一种能力,知识是一种认识结果。(2)现代记者合理的知识结构:A现代记者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B 现代记者应当不断增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C现代记者应当掌握实用知识和应用技术。

29、新闻受众的内涵(实质)是什么?因新闻媒介本身及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的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本质:(1)新闻受众心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30、试析新闻受众的特点和功能。特点:(1)新闻受众心理的随意性(2)新闻受众心理的交融性3新闻受众心理的互动性4新闻受众心理的差异性。功能:(1)受众心理的中介作用(2)受众行为是受众心理外化的结果31、媒介差异对受众心理品质的影响是什么?(1)新闻受众心理是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和由此而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能动反映。(2)报纸有助于发展理性思维;广播激发想象力;电视更容易帮助受众放松心情;网络强化受众主体意识。(3)受众通过不同媒介接收新闻信息,这些信息作用于不同感受器官,但是在大脑整合功能作用下,不同媒体受众都能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有赖于受众的整体认知能力。

32、简述新闻受众注意的种类特征及引起受众注意的策略。新闻受众注意是指受众心理活动对一定传播对象,包括传播内容和传播性是由形式有选择地指向和集中,从而使刺激物被清晰地感知。类别:(1)无意注意(即不随意注意)是受众的常态;(2)有意注意(即随意注意)是受众的兴趣和需要之所在;(3)有意后注意(即随意后注意)会使受众乐此不疲。特征及策略:(1)注意的选择性:强调人的注意在某个时间内对于呈现其面前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一般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其他的刺激。(2)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受众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的观察到对象的数量。(3)注意的持续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4)注意的分配:指受众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力指向不同的对象。(5)注意的转移:指根

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一种

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

去。

33、试论新闻受众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需要:(1)需要内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

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应某种客观的需

要和必要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

源泉。(2)新闻受众的需要和新闻特点分

不开,主要有:1)求真心理:就是指新闻

受众需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世界真实

情况与新鲜的、变动的期待心理;2)求快

心理:是指受众先睹为快的心理,以及从

时间上重视新闻信息的客观价值,要求看

到最近发生的新闻心理;3)求短心理:对

受众来说,求短不仅能及时得到新的信息,

而且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信息的量会更大,

并且在心理上还有易于理解、视觉不疲劳

等长处,所以求短心理反映了读者心理机

能上的需要;4)求新心理:新闻必须报道

新的人物、新的事件,以新取胜,这对于

受众才有新鲜的感觉;(5)求近心理:是

指受众对于自己周围发生的或与己有关的

新闻更容易注意的心理。(2)动机:是在

受众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指引起和

维持受众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

力。(3)兴趣是推动受众接收、认知、理

解新闻信息的一种社会性动机,是受众对

新闻媒介所传递的新闻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的选择倾向,是判断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

因素。

34、试析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新闻

受众群体即接收新闻媒介宣传的广大人民

群众。心理特点:(1)接收暗示心理(2)

从众心理(新闻舆论和受众的从众心理、

受众的从众心理和人民群众的凝聚力)(3)

逆反心理:当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相符

合时产生的与传者意图相对立的情绪体验

或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强化原有态度、

作出逆向选择、贬损宣传者。受众逆反心

理产生的原因:1、来自传者方面:新闻报

道失实、失真、失当、失策、失误。2、来

自受众方面: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

性格、气质、思想方法、个人的好恶、恩

怨等。对受众逆反心理的态度:1、受众积

极的逆反心理和舆论监督2、对受众消极的

逆反心理不能迎合,要加以引导。受众的

心理承受力是指受众对新闻报道能否接受

的主观感觉。有两个特点:主观性、时间

性。在实际操作中要考虑1新闻报道在时机

上的控制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2新闻报道

在量上的控制与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35、编辑胆识的内涵。胆识即胆量和见识,

是人的态度倾向和行为的结合,是人格的

体现。胆,指胆量,是一种心理能量,它

是可以把认识变为行动的力量。(1)编辑

的“胆”:A表现在他们有坚持真理、敢于秉

笔直书的勇气和魄力;B表现在他们具有较

强的预测力、决断力、创造力。(2)编辑

的“识”:A表现在对编辑工作的意义有较深

刻的认识;B表现在他们有着较强的敬业精

神,能自觉抵制社会上“重采轻编”的传统

和风气;C表现在他们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

水平;D表现在他们耳聪目明、知识较渊博。

36、试析编辑最佳的认知方式。现代认

知心理学认为:一般存在两种认知方

式,独立于场的认知方式和依存于场的

认知方式。新闻编辑的重任互换独立意

识,更需要可操作性的认知方式——独立

于场的认知方式,参与认知改组能力相对

较高的编辑活动,以便找到独特新颖的报

道角度和别具一格的版面及节目的编排组

合方式等等。作为编辑,应该具备“独立

于场”的认知方式及较强的认知改组能力,

这样,经编辑过目和参与过的报道往往出

奇制胜、别出心裁。编辑工作有他独特的

创造性功能。表面看起来,似乎是选稿、

改稿、策划版面或节目内容、组合编排各

种节目稿件而实际上许多出现在受众面前

的作品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效果,这

其中体现了编辑加工和操作信息的能力和

素质。因此,强调编辑独立于场的认知方

式势在必然。

37、你认为编辑的向性类型及其特点是

什么?为什么?(1)向性是心理学对

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内向型

和外向型。内向型的心理特征是安静、

内省、严谨、计划周详、尊重伦理标准

的价值(2)新闻编辑性格特征较为突

出的、外显的且在性格中出于首要的、

核心地位是:严谨细致,一丝不苟;谦

虚自信,虚怀若谷;不大外露,偏于内

向。对于编辑来说,其职业特征要求编

辑性格偏于内向(3)编辑工作常常坐

在办公室里,以加工、整理素材,编辑

稿件、资料及撰写评论为主要任务,而

大量直接的人际交往,远不及记者。因

此,踏实沉稳、深思熟虑、沉默寡言、

情感思想内向型者更适合这种职业要

求。实践也证明,一些明显的内向型者

一旦干了编辑这一行,工作便更加出

色。

38、编辑同记者、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新闻编辑同记

者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主要表现在凭借

大众传播媒体互施影响,其主要特点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介性。对记者

来说,编辑是信息的接受者,对于受众来说,

编辑是信息的直接传播者。在记者和受众之

间,编辑是个“中转站”,具有“中介性”。

(2)隐没性。新闻编辑工作虽然被视为轴

心,然而做的工作是幕后工作,很少抛头露

面。此外,编辑影响记者与受众的一般不是

编辑个体,而是编辑这个社会角色,从这个

意义上说具有隐没性的特点。(3)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体现在:第一,编辑是作为整体

的把关者,其个人亲情关系不能掺和在工作

活动中;第二,编辑要守节,在人际交往中

要保持“清高”的心态,对受众和记者只能

保持“敬而远之”。

39、请分析网络新闻编辑心理素质的构成。

(1)工作技能:学习能力:主动学习、阅读

理解、学习策略;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

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操作分析、判断和决

策、时间管理;社交能力:协调、主动聆听、

社交的洞察力、谈话;书写能力。(2)个

性特征:承受能力、毅力;成就欲;注意细

节;创新、主动性、灵活性、分析性思维;

独立性、合作性;正直诚信、可靠性。网络

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1)要学习基本的

专业知识特别是应具备所在频道或栏目的

专业知识;(2)要学习新闻传播方面的知

识(3)要掌握互联网基本技术,具备网页

制作的基本知识。(4)应具有良好的外语

水平,以便及时浏览英文网站和接收外电。

40、说明灵感和新闻敏感的异同。新闻敏感

是新闻记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

是在政治敏感基础上的一种职业敏感。灵感

是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

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创作情绪。同:在产

生时间上都有偶然性、突发性、短暂性;在

形象清晰度上都具有模糊性。异:(1)从

定义上看:敏感属于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

价值新闻的能力;而灵感是在认识主体的头

脑中突然发出的某种寻觅已久的新事物或

新观念的心理状态。(2)从产生实际上看:

灵感和敏感虽然都可以在记者进行采访写

作编辑过程中,但相比之下,敏感则更多的

出现在采访或搜集材料过程中。(3)从目

的明确上看:敏感出现之前,记者一般没有十分明确的目的,但灵感产生之前记者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 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 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5、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6、刺激物:心理学认为,所有作用于认识主体感官的东西都叫刺激物。 17、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你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18、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19、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20、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尚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2、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曰内驱力。动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3、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24、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5、性格:是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一定应

《新闻心理学》核心内容及重要考点

心理产生的标志是感觉。 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是否将“内向传播”纳入研究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提升对新闻实践理性的认识 实践意义 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 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帮助新闻传播者调控自我 学习新闻新闻心理学,自觉调控自我的心态 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态 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包括采访对象、受众、新闻领导者、同事等),并把他人视为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个体 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指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者、新闻制作者、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 新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心理学学习任务:理论任务: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实践任务: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调查法: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访心理活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方面 内容分析 定性研究、质性研究 个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 观察法 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加以量化的困难 主观感受难以量化 质性变量难以量化 衡量标准难以量化 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所谓的“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这“力量并不单指“媒介信息”本身,而是指信息与人的结合。只有当信息经过受者的头脑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时,“信息”才具有生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或称人格的形成)分为基本社会化和二次社会化。在我国18岁即进入成年,标志着基本社会化的完成;二次社会化是儿童进入成人以后继续继续的社会化的过程,也称继续社会化,通常在社区和大社会中进行。 学校教育和人的基本社会化 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人的继续社会化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传媒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媒 介变革:云计算、4G、社会化媒体等一批新兴的数字技术及媒介 终端,日益成为正处于白热化竞争趋势下媒介生态的又一批生力军。当我们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不同媒介博弈的筹码之时, 不妨从另一个维度进行思索:以基本的人性为出发点,在“碎片化”、“分众化”语境中探讨心理学对当下传媒的影响,从而抓 住新闻传播的精神内核,解读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密码。 心理学语境同传播学体系对传媒这一话题从起点来看有 不谋而合之处:传播学认为,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可视为三个元 素组成的基本链条——传者、传播内容及受众;新闻心理学则巧 妙地将传播内容两端的两个传播主体进行巧妙的划分,通过大量 实证性素材和经验性资料去提炼内在化的心理本质。因此,新闻 工作者要想更深入地掌握传播技巧,必须领会和运用两种学科交 叉互渗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一、传者:从心理学语境解读“编码” 作为传播链条的起点,传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学素养首 先就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于媒体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典型代表,传者必须要满足所在社会制度、媒体机构及受众对自身的角 色期待,做好“时代船头的守望者”。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去 个性化”的过程实质上和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倾向是并行 不悖的。因为一方面,任何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在发言、表态及行为方式上,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代表着某个 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声音,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 和行为,进而影响传播效果;而另一方面,传者个人又会带有自

身明显的印痕,其动机、气质、性格、情感和意志都会不可避免 地带有主观性。所以,优秀的传媒从业人员都应该把握基本的心 理学常识,以期加强传播效果和媒介公信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1、巧妙运用“印象控制法” 传者作为传播源,必须学会“印象控制法”。常见的 “登门槛”、“留面子”、“放大收敛”策略等不失为佳策。但 实际上,“偏见心理”的某些元素运用于此也同样具有极强的借 鉴意义,比如着名的三对效应: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VS刻板印象。其中,第一组:“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其作用不仅强烈且持久,而近因效因则正相反;又如“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前 者指“爱屋及乌”是人之本性,若对某人某方面有了好印象那么 其他方面也会相应获得高评价度,后者则反之;另外,如何打破 思维定势和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也是值得思忖的重要问题。 对此,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同媒介的传播者,特别是 电视、广播主持人,必须学会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个性魅力, 机敏地把握好所依托媒介的符号属性(如广播,其优势在于声音 符号,可以给听众营造私密性、仿人际传播的沟通情景,提供更 细腻的情绪情感体验等。所以打造正向的“主持人效应”不失为 广播品牌经营的良方),通过人际吸引对受众进行有的放矢的刺激,努力缩小传受关系的落差和断裂,在加强应变和创造能力的 同时不拘泥于定势,努力打破受众的刻板印象——以此打造良好 的首因效应和光晕效应,从而提升节目和所依属媒介的影响力, 稳固受众群,提高传播效果。 2、熟练运用“移情法”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1、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善于移情,对象感强(2)语言功底深,口才流利,善于言辞(3)声音条件好,音质音色俱佳(4)应变能力强,思维敏捷,临场反映迅速、准确(5)有驾驭、控制、引导、组织整台节目的能力(6)有魅力、有个性、能吸引受众。 2、什么叫移情?它在播音员主持人活动中的作用的什么?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情绪;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作用:(1)移情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加深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2)移情有助于激发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丰富想象,达到自我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目的,满足听观众情感交流的需要。(3)移情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状态。移情有助于情景再现和真实情感表达。 3、什么叫应变?应变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怎样从创造思维的三个特性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1)应变又叫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其实质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化。(2)衡量人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3)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是一个先天素质(神经系统自身)和后天的训练(学习和实践)的合金。二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重视知识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弱既与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训练,其重点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应该这样进行训练:经常参加辩论会、作文比赛、即兴发言、演讲活动,努力提高临场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本途径:平时刻苦努力,在思想、业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涉及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形成较优化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 4、什么叫魅力?播音员主持人怎样才能使自己有魅力?魅力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力量,是美的客体对认识主体的吸引力:相貌身材、举止谈吐、音质音色、语言功力、才华学识、驾驭节目的能力等。沟通和引导的能力是很有魅力的素质。需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辩证关系:(1)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的关系应以主持人节目为主,主持人不应喧宾夺主(2) “我”的个性与媒介角色的共性的关系既代表媒介出场又有鲜明的个性(3)话筒(镜头)前的“我”和生活中的“我”的关系在屏幕上是受众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为人师表。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新闻心理学母体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教育心理学B. 管理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文优心理学 2.在1941年,在《综合心理学》一书中专门讨论新闻专业与心理学关系的中国新闻学家是 A.邵飘萍B.王韬C.任白涛D.徐铸成 3.播音员在播出新闻时进行再创作的客观刺激物是 A.记者采写的稿件B. 通讯员采写的稿件 C.主持人撰写的稿件D.编辑撰写的稿件 4.新闻传播者选择事实进行报道,受众选择报道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二者所依据的同一标准是 A.新闻素质B.新闻理论 C.新闻事实D.新闻价值 5.情绪情感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 A.稳定剂B.调节剂C.强化剂D. 催化剂 6.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发生心理碰撞的基础是 A.记者的心理B. 采访对象的反应 C.记者的认知D.采访对象的认知 7.人仍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被称为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心理基础D.心理素质 8.新闻敏感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一定的 A.逻辑色彩B.直觉色彩C.抽象色彩D.形象色彩 9.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正式开播,主持人徐曼甜美、温柔的声音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这里打动台湾同胞的主要因素是 A.动机B.情感C.意志D. 性格 10.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交往的主要手段是 A.言语B.表情C.体态D. 装束 11.使记者的智力得到有效开发,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思维方式是 A.形象思维B.理性思维 C.常规性思维D.创造性思维 12.制服情绪情感这匹“野马”要抓住的主要矛盾是 A.增强认知水平B.加强认知协调 C.培养冷静心境D.培养高级情感 13.编辑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来自于他们的 A.敬业精神B.高尚人格 C.社会责任感D.独到眼力 14.新闻编辑要有在报纸上画龙点睛的功夫,“报纸的眼睛”通常指 A.新闻版面B.新闻标题 C.新闻内容D.新闻导向 15.“更多地依靠自我为主要参照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已的行为”,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考试分值计划 1 、重点章节:一、二、四、五、七、八分值65分左右 一般章节:三、六、九、十分值35分左右 2 、识记题:25分(选择、判断、填空);应用题:50分(论述、分析);理解应用:25分 3 、单项选择:8题,8分; 填空:6题,12分; 判断:5题,15分; 名词解释:4题,12分; 简答:6题,36分; 论述:1题,10分; 分析:1题,7分 二、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1、简述新闻心理学得任务。 答:①新闻心理学得理论任务:A揭示新闻心理活动得特点与规律;B建构新闻心理学得学科体系; ②新闻心理学得实践任务:A优化新闻工作者得心理素质;B准确把握受众得心理规律,提高新闻传播得社会效果; ③推动新闻学与心理学得发展。 2、简述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得现状。 答:“初级阶段、粗具规模”这八个字就是对我国现状得总结。 ①“初级阶段、粗具规模”就是从学科“界定”得角度而言得,就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得就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释新闻现象。 ②“解释水平”就是“特有水平”得基础,而后者就是前者更高层次得体现。我国对新闻心理学得研究仍然处于“解释水平”,离“特有水平”还有相当大得差距。从前者水平讲可以说已“粗具规模”。 ③粗具规模表现在:A在研究广度上粗具规模(a对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现象得研究;b对在新闻活动不同阶段中产生得心理活动得研究)B在研究深度上粗具规模(a新闻心理学得理论框架;b新闻心理学得研究方向;c新闻敏感) 第二章新闻心理学得理论基础 1、简述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得选择性? 答:①新闻传播者得选择性(新闻评论最能赤裸裸地表达评论者得主观认识;针对性本身就体现了认识主体得选择性) ②采访对象得选择性 ③新闻受众得选择性(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得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 第三章新闻工作者得心理素质

新闻心理学概论

新闻心理学 江苏师范大学靳近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 对象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它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 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广大受众进行定时的、迅速的、不间断的信息传 递。 2.传媒表征是指将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映,它是受众获得可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 3.心理学家布鲁纳将人类对其环境中周遭事物,经只觉而将外在物体或事件转换为内在心 理事件的过程,称为认知表征。 4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具有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5.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 义的根本特点就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6.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关于人类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学习现象的一种理论,它研究各种社 会因素如何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情感与行动的过程,目的是要说明和解释人的行 为及其规律。 7. 班杜拉示范作用:事实上,人的大多数行为技能是在他人如师傅的指导下获得的,行为 技能的这种学习过程就是模仿的一种特殊形式,班杜拉用示范作用modeling概念来表示,并逐渐使之成为他后来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核心基础概念之一 8.班杜拉观察学习:关于知识、行为技能或行为表现方式在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传递过程, 用学习理论术语来描述,可以称之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即学习者通过 观察榜样对某一行为的操作而获得这一行为的过程。 9. 班杜拉将这种学习现象称之为观察学习,它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对人而 言,观察学习现象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具有替代学习的能力,而不必对每事 都加以亲身的实践。班杜拉认为替代学习能力是人所独有的区别与动物的另一重要 特征。 10.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界定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 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 没有对示范行为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 .11.自我效能:当人们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就会觉得有能力,感到自豪、骄傲;如果无法达到标准,就会感到焦虑、羞愧。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叫做自我效 能 12.价值实现:马斯洛用潜能说明人的内在价值,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实现即价 值实现 13.媒介行规:那些已经规范化的、形成一定规模的、被媒介从业人员反复实践的工作形式。 14.沃伦布理得在对报纸记者的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中指出:刚进入新闻行业的记者在其所作 的报道被编辑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什么内容适合新闻报道,什么不适合,这种微 妙的影响叫做“潜网” 15.关于乌合之众: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对于群体心理做了更加系统的研究。他指出群体是冲 动的、易变的、急躁的;群儒容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情绪夸张,单纯;群体偏执、专横、保守。 16.有的研究将观众介入电视媒体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习惯性的和工具性的。 习惯性的观众倾向于被动接受,工具性的观众更积极也更有选择性。

新闻心理学重点整理

1.题型: 2.第一题单项选择 1x10=10分; 3.第二题多项选择 2x5=10分; 4.第三题名词解释 4x5=20分; 5.第四题简答 4x8=32分; 6.第五题论述题 2x14=28分; 7.作答要求: 8.名词解释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用自己的话语理解作答; 9.简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层次分明答到要点即可; 10.论述尽量详尽层次分明尽量用小标符号表明层次; 重要概念: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这个学说最早是由西典德·李普斯提出的。即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个部 分(例如一座建筑物的支柱),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上,从而引起视觉变形。这同理智的判断被情感所歪曲是同一个道理。作为心理学的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人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3、斯诺法:记者对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德拘束,缩短心理上德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德可能性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指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外在条件即媒介的刺激和内在条件——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的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自我气质以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者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如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戏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 14、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

新闻心理学

一、新闻心理学课的性质 新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研究探讨新闻工作与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传双方的心理特点、感应规律及其各自心理机制与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简单讲,即新闻心理学就是以人们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新闻边缘学科的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理论介绍之后,学生应有及时的案例分析化解知识。 2、课后作业教师批改与学生互该相结合。 3、尽可能接触更广泛的社会调查。 4、时时注意个人的观察和体验 三、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发展规律以及探讨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人的认识活动(感觉、知觉、记想像、思维等);还包括研究人们的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意志(勇敢、怯懦、自觉性、目的性)、个性(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从实践的角度看问题,新闻学和心理学在客观需要上必然发生联系。 四、研究对象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2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3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现象 五、研究任务 理论任务:探讨新闻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 实践任务:探讨行之有效的途径,提高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的承担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自身的深入发展。 六、研究方法 1、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扬弃的原则。 2、具体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基于形而上学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 定量(实证)研究(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 3、质的研究(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实物分析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2.1 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1. 萌芽阶段(1949年至1978年) 2. 酝酿阶段(1979年至1986年6月) 3. 初步形成阶段(1986年7月至1994年5月) 2.2 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 从单一向多元辐射:研究内容、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 2. 从随意向规范化迈进:教学与科研、研究机构的建立、不定期的举办全国性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 3. 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从以描述性为主向学科构建方向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复习题 1、新闻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2、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必要性是什么?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一、填空题 1、新闻心理学的产生是与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新闻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新兴学科。 3、只有不断解决办报人的主观意志与读报人的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改进和 发展。 4、1986年7月由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新闻心理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地介绍新闻心理 的专著。 5、新闻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以人作为研究的对象。 6、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7、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就成人 8、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0、新闻记者要有入虎穴得虎子的魄力和勇气。 11、内部感觉是反映有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 12、观察人物时,以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3、采访时的倾听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14、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 15、新闻记者的思想和行动要立在时代的最前线。 16、意图是所有记忆和忘却的基础。 17、观察人物时,以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8、记忆力就是感知事物和回忆过去的映象的能力。 19、肖像观察是人物观察的起点。 20、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这两个特点。 二、名词解释 1、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态度、表情,是人的气质和性格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给人留下的 从感觉到知觉的综合印象。 2、采访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接近人,如何了解人,让别人打开心扉,使之与采访者相互配合的一门 学问。 3、采访难度的表现:数量的广大性,范围的广阔性,类型的多选择性,捕捉新闻的或然性,人际交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媒体真实:新闻信息经过媒体符号编码后形成的符号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模拟性反映或是现实世界的影子。 心理真实:受众主要通过媒介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并由此而形成的外部世界的景象概念。 同化评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当受众原有的思维定势与新闻信息内容基本相符,受众就表现出与新闻传播者差别极小的立场。当新闻信息内容与受众定势在大方向一致时,即使受众立场与传播者立场有差别,受众也会向传播者方向接近。 对比评定:在传播活动中,对比评定指受众表现出新闻传播者差别较大的立场。 1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 3新闻心理学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扬弃的原则; 4新闻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现场观察法、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现场观察法”偏于“质”的分析;“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既可以是“质”的分析,也可以是“量”的实证性研究; 5.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为: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6.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7.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8.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 9.影响采访中心理活动的因素有记者自身心理、采访对象心理、新闻事实、社会背景这四个方面。记者的自身心理是采访中的主导心理,它决定采访心理展开的时机、方式、方向与强度。 10.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 11.典型诱因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时刻起到打开心灵的“钥匙”作用。 13.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14.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15.材料驱动归纳的特点:(1)随机应变(2)应对灵活; 23.新闻编辑、记者、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1)中介性(2)隐没性(3),距离感 27.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节目主持成功的首要条件。 28.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做到:(1)重视知识的积累(2)实践经验的总结; 29.人的心身表现主要有三种状态,即“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强迫状态” 20.创造性思维的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最本质的特点)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2.现场观察法: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3.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5.新闻写作心理: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6.首因效应: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11.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人们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行为者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 11.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受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所需求所求。 12.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是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 15.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 17.睡眠者效应:亦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18.新闻受众的态度:指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由认知、情

新闻心理学作业

中文12广电班学号:1201045131 姓名:李霞 一、逆向思维 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寓意: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 1、牛本身没有错,自己技艺不精,没有能与之沟通的本领却说人家不懂。 2、琴声是倘若是人与牛之间的沟通媒介,但是自己不知道怎样的琴声是对牛有作用的, 是激情豪迈?行云流水?还是温柔轻和?自己根本不知道“牛”的需求,却依照自己 的意愿把想法强加到本不适合的对象中来,取不到成效,不问自己有没有过失,就 把原因都归结到“牛”的身上,真不知,谁才是真正的“牛“。 二、纵深思维:由抵制日货想到的 “抵制日货”是由“钓鱼岛事件升温”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1、“抵制日货”是人们以爱国热情来面对钓鱼岛事件的方式,虽说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提倡, 但国人在面对这一事件应当理性爱国 2、国是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许多国家的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人们抵制日货,会造成我 国失业率的增加,政府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和财政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到现在还不健 全,若下岗职工无生活保障,社会闲置人员过多,对社会治安问题也会造成威胁。 3、日本的CCD是全球领先的,其技术也是掌握在其手中,我国的数码产品的大部分也依赖 着日本,若持续抵制日货,科技将面临无法突破的局面,而我们一直奉行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无法贯彻。 4、我国与日本的关系本就敏感复杂,且因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与日本也复杂交错着, 这样会损害我国长期建立起来的多边贸易。 5、时代在改变,也在发展,对于现在的国际局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讲,领土问题不可能 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解决,且违背了我国一直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 6、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许多国家看到我国的发展害怕会危害到他们的地位和利益。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 一、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传者,在我国一般称为新闻工作者。主要指记者、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它工作人员。 采访对象指“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和意见的对象或主动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新闻受众按新闻媒介分类有: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的研究方法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的、定量的(实证的)、质化的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基于的是形而上学的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二)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研究 所为定量的研究方法指“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 1.实验法 实验法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指“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讨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方法。” 3.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指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一种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的研究方法。(三)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指“以研究者来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1.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 前者如对某位节目主持人进行访谈,然后对其话语、语意、语境等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这位主持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或其语言风格。后者如通过对一群人的访谈了解不同层次的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2.观察法 观察法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3.实物分析法 实物分析法是质的研究中另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于“个案法”。即对个体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研究法。 (四)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2018年4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含答案

2018年4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在新闻心理学中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称为 A.开放性原则B .整体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扬弃的原则 2. 予l913年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A.华生 B.凯利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3. 电视观众受邀与主持人共同主持节目,属于 A.角色互换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望 D.角色规定 4.在人的心理现象(活动)中,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兴趣 B.想象 C.信仰 D.动机 5.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起激发与导向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 A.动机 B.意志 C.情感 D.性格 6.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决策上自主,属于心理素质模型中 A.最内层的心向系统 B.次内层的心态系统 C.次外层的能力系统 D.最外层的行为习惯系统 7.“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说明新闻敏感的思维具有 A.顿悟性 B.灵活性 C.敏捷性 D.创造性 8.硬要把胖人看成身体健康、把瘦人看成心胸狭窄,这是社会认知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势效应 9.记者与采访对象发生心理碰撞的基础是 A.记者心理 B.采访对象心理 C.记者反应 D.采访对象反应 10.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是 A.理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 C.常态思维 D.形象思维 11.当事情发生变化或者发生突发事件时,记者根据实际变化了的情况作出新的考虑,这个过程中运用的思维策略是 A.聚合思维 B.理论驱动归纳 C.材料驱动归纳 D.发散思维 12.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是

新闻心理学整理版

概念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普遍在其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 个性心理:个体在特定条件下身上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和特点。 霍桑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霍桑效应表现在新闻采访上就是,采访对象由于受到关注,而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行为。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自己人效应: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智力: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因素(执行操作系统):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理解、记忆——对所接受的信息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 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知觉的概念: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选择、组织和解释),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包含觉察、分辨、确认三种相互联系的作用过程。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或说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思维: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的过程。思维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最高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能力的高低是新闻从业者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因素。记者思维是根据新闻事实的特点和新闻报道的目的,运用新闻原则和规律,去发掘新闻信息,表现新闻价值的一种职业思维。记者思维具有反应快速、探索求证、求新求异、视野开阔以及思维的整体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想象:是人脑对通过感知得来的、并通过记忆保留下来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1、想象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2、想象的内容有许多是“超现实”的,但决不是凭空产生的。就好象天生的聋子想象不出美妙的音乐,天生的盲人也想象不出春天的美景。因为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是来自客观现实的。3、想象的内容、性质和水平要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 非智力因素: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动力调节系统):动机、信念、需要、兴趣、意志等——对智力活动起着驱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 情绪与情感: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情绪一般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由特定的条件所引起,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的表现形式比较短暂和不稳定,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冲动性。

最新10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自学考试新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6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所形成的主观能动反映是() A.传播心理B.新闻心理 C.采访心理D.受众心理 2.新闻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档案分析法又称为() A.文档分析法B.文案分析法 C.专案分析法D.个案分析法 3.我国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于() A.1978年B.1982年 C.1986年D.1990年 4.在1913年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华生B.班杜拉 C.阿特金森D.米德 5.在构成心理素质的四个心理系统中,能力系统属于() A.最内层的系统B.次内层的系统 C.次外层的系统D.最外层的系统 6.动机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具有() A.选择作用B.激发作用 C.调节作用D.制约作用 7.“最近效应”,是指双方在最近交往中的印象对交往关系的影响,又可称为() 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 8.“一坏百坏”的看法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称为() 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D.扫帚星效应 9.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B.心境 C.应激D.冷静 10.记者写作最佳时间往往因人而异,喜欢深夜工作的记者属于()

A.百灵鸟型B.混合型 C.布谷鸟型D.猫头鹰型 11.就思维类型而言,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属于() A.理性思维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D.形象思维 12.新闻编辑的“识”,在智慧方面的体现主要是() A.甘为他人作嫁衣B.独具慧眼 C.具有镇定果敢的谋略D.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 13.把好舆论导向关,反映了新闻编辑的() A.受众意识B.新闻意识 C.全局意识D.评论意识 14.作为服务类节目,其“媒介共性”应该是() A.亲切友善,平易近人B.稳重可信,具备权威性 C.奋发向上,激情洋溢D.轻松愉悦,清丽高雅 15.主持人对现场发生的变化能迅速、顺畅地作出反应,这属于创造性思维的() A.灵活性B.独创性 C.流畅性D.变通性 16.与新闻真实性这一特点相对应的受众需要是受众的() A.求真心理B.求快心理 C.求新心理D.求近心理 17.按照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的观点,与自然的群体相对应的群体是() A.假设群体B.实验室的群体 C.现实的群体D.大群体 18.社会态度属于() A.纯客观范畴B.纯个人主观范畴 C.个人和外界对象关系范畴D.物质关系范畴 19.受众态度一旦形成,就会() A.固定不变B.随时变化 C.既不固定也不变化D.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20.一篇新闻稿在叙述事实的同时,也讲自己的观点,这种说服方式在传播学中称为 ()A.双方面论证B.单方面论证 C.结论的引出D.结论的得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