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震资料解释基本方法及发展趋势

地震资料解释基本方法及发展趋势

地震资料解释基本方法及发展趋势
地震资料解释基本方法及发展趋势

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指根据地震信息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直接为钻探提供井位。

地震勘探的地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震资料的正确与否。而要正确地解释地震资料,必须了解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性及其与地质剖面的内在联系;了解并掌握各种地质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地震响应;要善于识别和区分地震剖面上的假象;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也要明确,在沉积岩地区,地震剖面上大多数反射是干涉复合的结果;还要明确一点,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往往具有多解性和局限性。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涉及到基础资料的操作,而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些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很显然,这种转化和转化的质量是每个解释人员的能力、想象力的综合表现,最终的成果体现在地质解释的合理性上。

地震资料中蕴藏着丰富的地质信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运动学信息,另一类是动力学信息。

运动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波的反射时间t0及旅行时差,同相性和速度(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构造图,进行地质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断层、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

动力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反射特征,如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吸收衰减、极化特点、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等。从这些地震信息中可以提取非常有用的地层岩性信息,借此确立地震层序、分析地震相、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预测生储油相带的分布、寻找地层圈闭油气藏。除此之外,借助于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动力学信息并结合层速度、钻井、测井等资料,提取岩性和储层参数,如流体成分、储层厚度及性质、孔隙度等,进行地震资料的岩性分析及烃类检测。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方法和技术在解决地质问题过程中,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为主,即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在这一阶段中,地震勘探技术在各种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勘探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构造油气藏的大量发现和开发,比较容易找到的构造油气藏已经越来越少,于是人们不得不设法寻找非构造油气藏。与此相应,在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70年代末期出现了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这一阶段,应该说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地震地层学解释,它是根据地震剖面特征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二是地震岩性学解释,这是采用各种有效的地震技术(如地震资料的各种分析处理方法),提取一系列地震属性参数,并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研究特定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孔隙度、流体性质等。油田进入开发阶段,地震技术为开发服务则产生了开发地震解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油藏精细描述、储层参数预测、油藏动态监测等。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方法和技术在解决地质问题过程中,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为主,即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在这一阶段中,地震勘探技术在各种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勘探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构造油气藏的大量发现和开发,比较容易找到的构造油气藏已经越来越少,于是人们不得不设法寻找非构造油气藏。与此相应,在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景下,20世纪70年代后期便出现了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这一阶段应该说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地震地层学解释,即根据地震剖面特征、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二是地震岩性学解释,即采用各种有效的地震技术(如地震资料的各种分析及特殊处理方法),提取一系列地震属性参数,并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研究特定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孔隙度、流体性质等。油田进入开发阶段后,地震技术为开发服务则产生了开发地震解释,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其它资料,采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合理判断各种地震信息所代表的地质含义,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决策性依据的全部分析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查明确切的含油气范围,预测储集层物性参数,估算含油气储量,提供油藏模型等。一句话,开发地震解释的基本任务在于进一步确定发现井所揭示的油气藏的细节,包括油藏精细描述、储层参数预测、油藏动态监测等。

本章主要讨论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而主要侧重于岩性解释方面。在此我们对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和地层岩相解释的相关内容作简要概述。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是整个解释工作中的重点和基础,地层与岩性解释一般都是在构造解释工作之后进行的。构造解释主要包括时间剖面的对比、时间剖面的地质解释、深度剖面与构造图的绘制、含油气远景评价等工作。

1.时间剖面的对比

时间剖面对比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比工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地质成果的可靠程度。解释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和追踪反射波,通常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反射层位表现为同相轴(地震记录上相同相位如波峰或波谷的连线)的形式,所以在时间剖面上反射波的追踪实际上就变为对同相轴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就叫做波的对比。

波的对比方法包括: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即剖面的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t0时间应相等。剖面闭合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2.时间剖面的地质解释

在进行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之前,应尽量收集前人的资料,做好对本工区有关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这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时间剖面地质解释的具体任务包括:划分构造层;确定反射层的地质属性,了解地层厚度的变化及接触关系;对各种构造现象和特征作出地质解释。

3.构造图、等厚图的绘制

反射信息成图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目前,构造图的绘制都采用人机交互解释系统来完成,即由工作站解释好的层位数据直接传输到计算机的绘图系统,解释人员利用工作站的专用绘图软件实现构造图的输出。构造图包括t0构造图和深度构造图两类,t0构造图是利用解释好的同一层位的t0时间,由人工或计算机直接勾绘而成,它反映了地下地质构造的空间变化形态。深度构造图利用解释好的同一层位的t0时间,经时深转换后,再由计算机绘制而成,它是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基本成果之一,用于含油气远景评价和钻探井位的部署等。等厚图表示两个地震层位之间的沉积厚度。在作等厚图时要把画在透明纸上的两个层位的真深度构造图叠合在一起,在一系列等值线交点上计算它们的深度差值,然后把差值写在另一张平面图的位置上,再对它们绘等值线,结果就是等厚图。

4.含油气远景评价

利用上述工作所获得的各种图件,在地质规律的指导下,对工区内构造圈闭作出含油气远景评价,提供钻探井位。

就解释工作而言,通常包括剖面解释、平面解释、连井解释三个环节,它们彼此衔接,相互联系。根据使用的资料性质,地震资料解释又可分为二维解释、三维解释和正在发展之中的全三维解释。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剖面解释、平面解释、连井解释、三维地震资料的水平切片解释、全三维解释的基本方法和主要过程。

一般来说,一个未经钻探的地区,应首先有非地震的物探工作(包括重力、磁法、电法等)以及地质工作,以此确立盆地的基本格架,然后根据具体的勘探目标布置测网。最早的地震解释工作只能从剖面解释开始,经过平面解释,达到提供钻探井位的目的。待钻探工作开始以后,解释工作就应以钻探的井位为出发点,以所钻井的地层资料为依据,控制和指导工区的剖面及平面解释,提高解释精度。

5.剖面解释

地震记录是以剖面的形式获得的,因此,剖面解释是最重要的基础解释工作。剖面解释的主要任务是:基干测线对比,用以研究分析追踪大套构造层,确立解释层位等;区域测线对比,用以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复杂剖面解释,主要针对重点地区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挠曲、尖灭、不整合及岩性变化等)以及诸如平点、亮点等特殊的现象作分析研究。如需进一步解释,一般还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息(速度、频率、振幅、相位等)进行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型技术,反复验证,以求对地下复杂现象的正确解释。

6.平面解释

地震勘探的任务,通常是了解有利地区的地下构造特征和地层分布情况,因此各种平面图件是地震勘探的最终成果。主要包括:各种地质现象的分布图,包括主要目的层位的断层组合、构造纲要、尖灭线范围、岩性变化带以及各种有意义的沉积现象的平面分布等;各层位的等t0构造图;各目标层位的深度构造图,用以了解各目的层位构造起伏情况,为钻探提供井位;各层位的地层等厚图,用以研究沉降沉积及其差异等。平面解释的图件同时又是地震地层学研究和地震岩性解释的基础图件。

7.连井解释

钻探的井位是通过地震和其它资料综合解释得到的,而钻井资料的获得又直接检验地震资料的解释精度,井资料及井旁的地震资料将作为下次解释的出发点。连井解释的具体内容为:钻井分层与地震反射层位的对比连接,了解地震反射层所相当的地质层位以及各地层的岩性接触关系等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如有垂直地震剖面(VSP)资料,则可相当精确地标定地震层位,进行对比追踪;井资料用以获得较准确的平均速度和大套地层的层速度资料,平均速度是时深转换的主要依据,层速度则是速度岩性分析的主要参数;利用声波测井的层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计算反射系数,并给定地震子波,制作井旁合成地震记录,把它与井旁实际地震道进行比较,用以判断井旁反射信息的地质含义,提高地质分层的准确性。

8.水平切片解释

经过偏移处理后的三维地震资料,组成一个三维数据体,三维数据体可以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显示成各种地震图件,其中包括垂直剖面和水平切片。垂直剖面包括纵剖面和横剖面、对角线剖面、过井的折曲测线剖面等。水平切片主要指水平等时切片,也可获取层位切片等。

水平切片是三维数据体的等时面,这种切面与等值线图的形式相似,但等值线图是反映同一地质界面不同时间的等值线,而水平切片则是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质界面的水平切面,形象地称之为地质露头图,即反映不同时期沉积的地层在同一时间的出露情况。也可以说,水平切片上的地震信息与各铅垂剖面上同一时刻的地震信息相对应,水平切片是三维地震特有的显示资料。

水平切片具有如下特点:(1)地震水平切片上波峰或波谷“同相轴”的显示宽度是地层倾角和地层界面反射波频率的综合反映。对于同一套地层,当埋藏深度变化不大时,反射波的频率变化也不大,因此可以利用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显示宽度来了解地层倾角的变化。(2)不同时刻的水平切片上同一层位界面反射波的“同相轴”沿着地层倾斜方向移动。利用不同时刻的相邻水平切片对比同一界面可以了解该反射层界面的产状(倾向、倾角、走向及空间展布等)。(3)水平切片能直接、准确地反映出正(负)向构造的高(低)点位置及其变化。利用不同时刻的水平切片上同一层位反射“同相轴”的分布形态和移动规律,推断该地层界面的构造形态及其分布特征,如背斜、鼻状构造、向斜等。在不同时刻的水平切片上,背斜的“同相轴”随时间的增加向外推移,圈闭面积不断扩大,向斜的情形与背斜的相反。(4)断层在水平切片上反映比较明显。

用水平切片绘制等t0构造图:在经过水平切片的对比解释后,利用等时切片绘制等t0构造图就十分简便了。具体作图方法如下:将透明测网底图蒙在某一时刻t=t k的等时切片上,利用钻井分层资料或垂直剖面的解释层位,在水平切片上找出相应层位的“同相轴”,然后沿着这个连续的“同相轴”的中心线或波峰、波谷的分界线描绘下来,这就是作图层位在此时的等值线。如果这个层位存在断层,则同时把解释出的断层位置描绘下来。对一系列由浅到深的等时切片,逐张重复上述工作,就可得到作图层位的等t0构造图。利用水平切片绘制等t0构造图具有下列特点:快速、准确、简便;构造图精度高,有利于构造细节、小幅度构造及小断层的识别。当然,如果地震资料的品质较差、信噪比低或作图层位反射波能量较弱时,利用水平切片绘制构造图将会受到限制。

9.三维数据体全三维解释的基本思路

所谓的全三维解释是指现阶段用面块切片解释,并以垂直剖面和水平切片的解释为辅,再与相干体等不连续性分析相结合,结果用三维可视化显示等一整套解释流程,属于地震数据体“真”三维解释的初级阶段。当直接利用可视化工具对三维数据体作地层标定、断层、岩性、沉积、储层分析,以及油气识别和油藏参数表征等进行交互解释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维解释。简单来讲,全三维解释是针对“数据体的解释”,它从三维可视化显示出发,以地质体或三维研究区块为单元,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可视化解释。目前可用的全三维解释软件有Paradigm公司的V oxelGeo等。由此可见,数据体的全三维解释(主要指构造解释)离不开三维可视化技术和相干体技术。

三维可视化技术,就是利用大量的处理后的三维数据体,检查资料的连续性,辨认资料的真伪,提取有用的异常信息,为进一步的快速分析、理解及解释提供有利的工具。也就是说,三维可视化是一种能以直观的方式显示数据及其人们对数据的理解和解释的工具。

而相干体技术则是作为三维解释和可视化的重要内容,在构造解释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特殊岩性体、特殊油藏的分析和解释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所谓相干体技术,就是利用相邻道数据间的相似程度,实际上就是利用相邻的道间不连续性来判断、分辨断层及油气藏的一种方法。借助于三维可视化技术和相干体技术就能实现三维资料的全

三维解释。

全三维解释的基础是实现对层位和断层面的自动追踪。层位解释的主要方法包括自动拾取、层面切片和体元(V oxel)追踪,简介如下。

(1)自动拾取(也称自动追踪)技术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解释系统中就已出现。所谓的自动拾取,就是解释人员把“种子点”或称“控制点”放在三维工区的纵横测线上,这些点所起的作用是控制自动拾取的计算,依据计算在相邻的地震道上寻找相似的特征点,如果在规定的条件下找到了特征点就取出来,再计算下一道。规定的条件主要包括追踪的特征、振幅范围大小、自动搜索的控制时窗。如果在追踪过程中没有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特征点,自动追踪就在当前道停止。

目前,有两类较好的自动追踪拾取准则:一种是特征追踪,另一种是相关追踪。特征追踪是寻求倾斜时窗内样点相似结构形态,而在道间不作任何相关计算和比较,逐道地追踪定义的波峰、波谷和零交叉点等。基于相关的自动追踪是以“种子点”为中心截取一段地震道,使用一组定义在倾斜时窗内的时间延迟作为约束条件,对该段地震道作相关,如果在某一时间延迟内找到可接受的相关质量因子,则在该道上的拾取就固定下来,然后拾取下一道。很显然,这种方法的计算量比特征追踪计算量要大得多,但其结果的可靠性则要高一些。

自动追踪方法对资料信噪比的变化很敏感,所以追踪时总是假定数据在局部范围内是连续、平滑且一致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动追踪分析也开始多样化,沿一个解释层位的时窗数据或两个解释层位之间的数据,追踪其振幅、反射结构、频率、同相轴连续性、顶底接触关系、层速度、相关性等。

(2)体元追踪技术

对于三维可视化技术来说,体元追踪技术已被实践证明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技术。每一个地震采样点经过转化后就是一个体元,一个地震道相当于一个体元柱。对于一个三维数据体而言,它是由上亿个体元组成的。每个体元的维数依赖于主测线、联络测线的线距及采样率。体元追踪与自动追踪在利用数据来追踪“同相轴”或者特征上说是相似的,但体元追踪是沿着真正的三维路径追踪数据体的,从“种子体元”开始,体元追踪寻求满足解释人员规定的搜索准则连接体元,这种搜索是在纵、横测线及时间方向上同时进行的。

体元追踪算法在计算上比常规的自动追踪更简单,所以体元追踪比自动追踪更快捷。对低信噪比资料而言,大部分体元追踪算法比相关自动拾取更为敏感。由此可见,对于高信噪比地震资料,体元追踪是效率最高的层位拾取方法。当然,与自动拾取一样,体元追踪也假定数据是局部连续一致的,或是平滑渐变的。在地震资料的对比解释过程中,体元追踪和自动追踪技术都假定解释的相位是一致的。

(3)层面切片技术

这是一种用于解释地震层位的新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对数据时间切片上的部分地层进行解释和可视化。层位切片上的“同相轴”宽度受倾角和频率的影响,缓倾斜的“同相轴”较宽,陡倾斜的“同相轴”较窄,增大倾角和提高频率时,层面切片上显示的同相轴会变窄。通常当地层倾角小于450时,层面切片上的同相轴一般比垂直剖面上的同相轴宽。熟悉了这种方法,并且选定了控制算法的各种参数之后,就可以对整个区域上的层位进行拾取,从而得到某一层位在某一区块上的时间或深度等值线平面图。

与其它技术一样,层面切片技术也假定数据体局部连续的,并且相位是一致的。与体元追踪和自动追踪相比,该技术对连续性较差和信噪比较低的资料不太敏感,原因是它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自动技术,为此解释人员可以随时对它调整、控制。

显然,任何一种解释都可能是这几种层位解释技术的某种组合。比较而言,最好的方法是体元追踪,其次是层面切片。在某些情况和特定地区,需要使用自动拾取。但是,所有的这些技术一般都会在层位上留下一些“空洞”或未拾取的道,还需要靠内插甚至手工来完成。

(4)断面的自动拾取

很显然,断面上一般没有反射同相轴,它是以不连续或无资料区为特征的,而这些不连续性或无资料的区域追踪是比较困难的,但也正是数据体因为断层的存在而产生的不连续性形成了追踪不连续性的相干体技术。

相干体技术在追踪不连续性的断面时,一般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利用初始解释结果作为被追踪断面的种子拾取点的方法;其二是利用预先处理来创建突出不连续性的数据体,如面反射体压缩方法、差异法,微商法和多属性分析法等,以实现对不连续性进行追踪形成断面。后者中的差异法主要是利用振幅、三瞬、波阻抗等数据体来进行连续性的比较,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和边界检测功能,对瞬时相位的检测,分辨水平能达到一个样点。微商法实际上是对差异法的补充,如对瞬时相位作空间微商计算,即可寻找相位横向上的突变点,而这些突变点常常与断层、地层边界和同相轴的转折有关联。

目前,工作流程中所包括的主要研究内容见表5-1。

常规的地震解释技术如地震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振幅属性分析技术、地震资料的叠前及叠后反演技术等将更加广泛应用于储层预测及描述、异常地质体识别、烃类检测、地层学解释、构造解释等方面、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油藏描述技术已从单一的储层构造形态描述、储层参数和油藏地质模型上来;从定性的描述发展到半定量、定量的预测;从定性的评价发展到三维油藏属性建模。

为了充分利用各种信息,降低油气勘探成本、缩短油田勘探开发的周期和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以三维可视化技术为平台的数字化的研究模式必将成为今后地震、地质等综合研究的发展方向。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 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 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 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 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 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5极性判断 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 1)强振幅: 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 2)波形相似性: 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 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 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 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

地震解释技术

随着锦州油田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先进的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及相关的属性分析技术的使用凸显重要。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采油厂加大了相关地震配套软件的使用,2011年锦州采油厂计划引进SeisWare地震解释系统及landmark地震解释工作站,使得利用各种地震属性研究储层的技术得到了加强。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可以在精细地层小层对比、整体解剖精细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层段内的砂泥岩薄互层砂组进行多种地震属性的处理,引进landmark解释工作站的多体多属性地层追踪及快速高效的储层描述方法,能从整体上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及小断块内储层的分布特征,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相应的层位自动追踪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解释手段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解释工作的效率及准确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三维数据体的优势。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经过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后,优选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偏移归位合理,目的层波组特征明显的资料,在合成记录标定的基础上,搭建格架剖面并进行人工解释,然后采用人机联合波形对比层位自动追踪技术进行全区层位解释,采用相干、倾角扫描以及层面光滑度分析技术进行断层平面组合分析,能精细落实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和断层展布特征。

LandMark 一体化系统通过强有力的可视化技术提供给用户一个真三维的解释平台,可对海量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构造解释,能快速搜索地质目标,精确雕刻;并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协同和决策环境,可以实现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叠前AVO分析、可视化处理以及井轨迹设计和钻井实时监控。其三维可视化手段可应用于地震资料处理、构造解释、全区目标搜索、精细目标解释、储层预测等三维连片解释的所有阶段。 LandMark 一体化系统特点: 储层自动追踪ezTracker 基于波形的层位自动追踪,可同时拾取多个种子点,可以保存种子点信息,灵活定义追踪的波形时窗,对追踪结果可进行多种灵活编辑,如遗传删除、门槛值调整和多边形删除 点集自动追踪Autopick 可根据种子点值的大小,或人工定义数据体值的范围,快速追踪地质体。也可利用多种属性(如在波阻抗体和相位体上)共同约束追踪地质体三维形态,如河道、扇体等,直接形成地质体顶底t0面。点集可自由转换为层位。 三维体雕刻Geobody 可用三维体追踪点集,层位,断面作为约束条件雕刻三维地质体,利用透明度和颜色来彰显地质异常体,突出空间展布。 异常体快速搜索GeoAnomaly 依据多数据体振幅值和数据连通性,快速搜索满足定义条件的异常体。 SeisWare软件的地震地质解释功能灵活方便,适于在勘探/开发阶段进行综合地震解释、随钻跟踪分析、油气层识别、储量计算以及新区预探、老区扩边、部署调整等研究工作。 其特点包括: 多工区,不同类型地震资料的连片解释; 断层追踪识别功能 可以直观方便的显示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平面要素,实时地观察断层面的空间走向及展布趋势。 欢西油田是一个地质条件和油藏来信十分复杂的断块油田,断距从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的不同级次断层纵横交错,断块分隔凌乱,油层埋藏差异大,储层沉积特征不一,发育不稳定,诸多因素都给地质研究带来困难。 面对复杂断块,Seisware地震解释系统的技术优势是,可以直观方便地显示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平面要素,实时地观察断层面空间走向及展布趋势,并使三维数据断层解释过程自动化。地震解释人员可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高精度的断层解释,即使在构造情况复杂地区或资料品质较差地区也能实现,其直观的编辑功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若干问题(潘振武2010.4) ●地震勘探工作程序 地震勘探设计—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报告与审批—“售后服务” ●地质报告的作用 ——开采(或灾害防治)设计、可行性研究、规划的地质依据; 地质构造影响矿井采区布置、工作面划分。 由于地质构造不清,未采取防范措施,巷道遇断层揭露瓦斯突出煤层、含水层、采空区带来危险。 构造不清造成掘进巷道增加。百万吨掘进率、百万吨死亡率增加。 煤矿五大灾害(瓦斯、水、火、顶板、粉尘)都与煤矿地质条件有关。查明地质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则为合理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二维地震为找煤、指导下一步勘查或其它专项目的。 ——为本单位科研集累资料,集累经验; ——展示本单位在行业中形象,是客观的广告和宣传。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6-2000:(22~24 页) “编写成果报告时应充分分析有关地质、物探资料、做到报告内容齐全,观点明确,证据充分,重点突出,叙述清楚,文字简练,图表齐全,整洁、美观。”

·其它物探成果资料 ·区域地质资料 ·周边其它煤矿、小窑情况 需要时:煤质、岩石力学性质,水文地质试验、观测成果表。 地球物理测井资料 一般应有: ·视电阻率(电阻率电位) ·自然伽玛 ·伽玛—伽玛(密度测井) ·自然电位 ·孔斜测量成果 ·地温 80年代开始数字测井,增加: ·声波测井---可计算岩层的波速 ·中子测井 ·可直接显示出煤层的碳、灰、水比例 ·可直接显示出岩层的砂、泥、水比例 ·计算岩石孔隙度和其它岩石力学指标 ·可测定或计算地层倾角 矿井资料 ·采掘工程平面图 ·主要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地震资料解释报告材料

地震资料解释报告 序言 勘查技术与工程卓越班的实践性很强,加强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更好的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的地震资料解释实践共分两步完成,第一是在学校手工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课程设计,第二是在东营对news软件的学习。此次实习是在完成了《地震勘探原理》和《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完成的实习,通过此次实习的机会我们得以理论联系实际并用实践以检验所学理论,各项安排有条不紊的展开。 在每一步的实习过程中都有老师的带领,手工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课程设计由杨国权老师负责,news软件的学习由张繁昌老师负责。实习过程中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老师的带领及同学的相互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实践所要求的所有内容。

目录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4) 二、实习内容 (4) 三、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5) 四、News学习 (7) 五、结论与建议 (26)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通过课程的学习,对解释软件系统、数据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过程等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通过实习熟悉了勘探方法的整个工作原理和处理解释流程以及实习报告编写等过程。 了解到了反射波的追踪对比、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构造图的绘制、以及研究成果的提交等过程。培养实际技能及对分析和解决实习问题的能力;掌握仪器的工作原理,并学会操作和使用;掌握各方法的基本数据分析和处理技能。 对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手段、方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计算技能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为下一步进入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阶段以及今后走上本专业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实习内容 地震自资料的构造解释内容主要有工区的地质情况总结、地震资料解释流程、对地震构造解释的分析、体会和建议等。News 的实习内容主要在理论学习好的基础上,学会利用软件完成地震资料解释的整个过程,并得出理论成果。 三、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构造解释是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间、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解除关系等,通过构造解释成果,即使提供钻井井位。 构造解释的三大环节: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4190110 课程中文名称:地震资料解释 课程英文名称:Seismic Interpretation 学分:2.0 周学时:1.5-1.0 面向对象: 预修要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海洋沉积学、地球海洋物理学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地震资料解释》是海洋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总目标是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实习课,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层序地层、构造和地震相分析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 (二)英文简介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Sci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associated practice course, the students who attend this course would: (1)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s and basic concepts in interpreting the seismic data; (2) master basic skills and methodology to analyze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structure and seismic facies in the subsurface with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地震地质解释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震地质解释方法;学会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的技能;了解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二)可测量结果 (1)掌握沉积层序的概念、沉积层序的边界类型、层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能在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讲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 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精选文档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报告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日期:

目录 Contents 前言 (1) 一、工区概况 (1) 1、工区位置 (1) 2、勘探概况及石油地质特征 (2) 3、T1层位地震地质层位特征 (2) 4、钻井深度及地震层位的相应关系 (2) 5、地震剖面资料描述 (2) 二、完成工作量 (3) 三、成果(资料)解释 (4) 1、层位标定 (4) 2、地震反射时间剖面对比解释 (4) 3、断层识别解释 (5) 4、上数据 (5) 5、断层平面组合 (5)

6、勾绘T0等值线 (6) 7、空间校正,将等T0图转换为真深度图 (6) 8、解释两张图并作报告 (6) 四、成果分析 (7) 五、体会和建议 (8)

前言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地震勘探原理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对地震勘探原理较好的掌握将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 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为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地震勘探原理, 初步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则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通过对地震课设的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内容: 1、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绘制等t0构造图,包括断点组合,等值线的勾绘等; 3、绘制真深度构造图的一种方法,即将等t0构造图转换为真深度构造图; 4、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编写解释文字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大作业报告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地区地震资料解释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学院 肖鸿宇

一、概述 1、研究区背景信息 本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地区。区域地质研究表明本区主要发育三个大的区域不整合面:白垩系/侏罗系不整合面、侏罗系/三叠系不整合面和三叠系/二叠系不整合面。其基本特征为:①均为角度不整合面②界面之上均为厚层砂砾岩,界面之下岩性较细,甚至于为泥岩。本区砂砾岩波阻抗高,泥岩波阻抗低。 本区在区域构造单元上属克——乌逆掩断裂带,发育众多断裂,主断裂与区域构造的走向基本一致,断面一般北西倾斜,它们和方向不一、倾向不同的派生断裂一起将本区切割为若干断块,形成了三叠系以背斜——断块为主的构造圈闭。 2 地震资料概况 资料采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地区部分三维测线,共21条。其中主测线(inline)10条,联络测线(crossline)11条,线距均为500m,比例尺为1:25000。 本区剖面经过三维叠加偏移处理。 采用SEG标准显示,负反射系数界面为波峰,正反射系数界面为波谷。 3 任务与要求 1)标志层和不整合面的识别 要求:对所有剖面进行观察,确定本区存在几个标志层。识别出三个大的区域不整合面,确定其是波峰还是波谷。确定在三叠系内部和侏罗系内部有几个标志层。确定各标志层的地层接触关系和性质。 2)断层解释和主要界面的追踪对比 要求:对21条剖面进行断层解释,对三大区域不整合面和三叠系内部、侏罗系下部标志层共5个界面进行追踪对比。要求断层和界面在所有的剖面交点上闭合

3)三叠系底界T0构造图编制和构造特征分析 要求:剖面上断点投影到平面底图上,并且标出断层的性质、倾向。断层组合。T0图勾绘,等值线间距为20ms。分析主要断层和褶皱的性质及形成时期 4)地震相分析(编制侏罗系下部层序地震相平面图) 要求:对侏罗系下部层序进行剖面地震相划分。编制沉积相平面图。进行的初步的沉积相解释。 二、地层格架 1 标志层及其特征 地震反射标志层是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的同相轴或波组。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分析,确定以下4个标志层,以剖面Y 360(附图1)为例,标志层为T1、T3、T5、T6,标志层T1、T3、T5、T6均延伸较远,几乎全区都有分布,而且特征十分明显突出,横向变化稳定。 T1、T3与上覆、下伏同相轴均呈整一接触关系。T5与上覆同相轴均呈上超接触关系,于下伏同相轴呈整一接触关系,T6与上覆同相轴呈整一接触关系,与下伏同相轴呈削截接触关系。 2 不整合界面及其特征 不整合面是指具有不整合接触关系的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以剖面Y 360(附图1)为例,不整合面T1、T4、T6将岩层分别划分为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和二叠系,T1、T6同时也为标志层。均为全区分布,而且不整合面延伸较远,特征十分明显。如果通过横剖面进行观察,以剖面X433(附图2)为例,则可以发现在横剖面上T1、T4延伸较远,T6则较短。T1与上覆同相轴呈上超接触关系,与下伏同相轴呈整一接触关系。T4与上覆同相轴呈整一接触关系,与下伏同相轴呈削截接触关系。T6与上覆同相轴呈整一接触关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若干问题(潘振武) ●地震勘探工作程序 地震勘探设计—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报告与审批—“售后服务” ●地质报告的作用 ——开采(或灾害防治)设计、可行性研究、规划的地质依据; 地质构造影响矿井采区布置、工作面划分。 由于地质构造不清,未采取防范措施,巷道遇断层揭露瓦斯突出煤层、含水层、采空区带来危险。 构造不清造成掘进巷道增加。百万吨掘进率、百万吨死亡率增加。 煤矿五大灾害(瓦斯、水、火、顶板、粉尘)都与煤矿地质条件有关。查明地质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则为合理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二维地震为找煤、指导下一步勘查或其它专项目的。 ——为本单位科研集累资料,集累经验; ——展示本单位在行业中形象,是客观的广告和宣传。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6-2000:(22~24 页) “编写成果报告时应充分分析有关地质、物探资料、做到报告内容齐全,观点明确,证据充分,重点突出,叙述清楚,文字简练,图表齐全,整洁、美观。” (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 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内容): 文字说明包括:序言;概况;地质及地震地质条件;野外施工方法;资料处理和解释;地质成果;结论等七章。 附图包括:实际材料图;反射波T0等时线平面图;煤层底板等

高线图;地震地质剖面图;地震时间剖面图等。 附表包括:测量成果表;工程量统计表;断层控制表等。 1.以往地质资料(包括矿井地质资料)收集、分析 目的:了解地层、地质构造特征;以往地质工作质量; 地震地质条件。作为物探工作设计、资料解释的依据。 存在问题:——收集不足(范围、内容) ——分析、利用不够,如测井资料 ——对以往地质资料中差错甄别不够 应收集的资料 ·最近(新)的井田勘探报告或矿井地质报告 ·地形地质图(或基岩地质图) ·综合柱状图 ·主要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煤层基础资料表 ·钻孔坐标 ·主要剖面图 ·煤、岩层对比图 ·全部有关钻孔的钻孔综合柱状图(含测井曲线) ·其它物探成果资料 ·区域地质资料 ·周边其它煤矿、小窑情况 需要时:煤质、岩石力学性质,水文地质试验、观测成果表。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报告编写要求 目录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2.报告文字要求 3.报告图件要求 4.报告表格要求 5.符号及单位的使用 6.公式使用 7.术语使用 8.参考文献、资料、图件等的引用 Ⅱ报告编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 A.封面 B.扉页 C.目录 D.前言 1.技术思路 2.地震活动性 地震资料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现代构造应力场 历史地震影响 近场小震活动 3.地震地质背景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区域地震区、带

v1.0 可编辑可修改近场和场区活动构造 4.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地震动衰减关系 5.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地震构造法 历史地震法 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6.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 潜在震源区划分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 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7.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场地条件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场地地震反应计算与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8.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或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与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有关的工程地震条件勘察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9.结论和建议 地震环境评价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小区划 使用建议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为配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的实施,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规范化,并且更加符合评审及工程使用的需要,特制定本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对工作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中规定的4个等级工程所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不包括区域性地震区划)的最终报告的编写。 在编写最终报告时,其内容和格式必须符合本要求,不应增加或减少陈述的内容,但对于本要求没有包括而实际工作大纲要求进行的有关工作,可以增加相应的陈述内容。 本要求的章节条款顺序,是对最终报告的建议模式。实际报告章节安评。应在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实际工作大纲的要求和编写者的论证思路来编排。 2 报告文字要求 报告文字安排 2.1.1 叙述应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章节安排符合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论证思路。 2.1.2 论述理论与方法时,如本次工作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引用其他研究者的已有成果,则论述应从简但必须给出相关的引用参考文献;如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本次工作提出的新成果,则应在正文中(或以附件形式)详细给出理论阐述或对方法的原理及工作步骤的论述,可能的情况下应与现行方法进行比较并给出比较的结论。 2.1.3 对本次工作所采用的数据或资料进行论述时,如系引用现有的数据或资料,本次工作未有任何新的改动和补充,则应直接给出引用内容及其出处;如数据或资料系本次工作新的研究结果,则应加以详述;如数据或资料系对现有数据进行了部分改动而得到的,则也应对改动情况和改动原因加以详述。 2.1.4 报告各部分内容应前后衔接,上下文相互引用时(尤其是图件、表格等)须保证查有出处。 2.1.5 报告中所用专有名称、地名、人名等,必须保证上下文的一致性。 文字印刷质量以清晰为标准,报告全文排版风格应一致。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1、合成人工记录和层位标定 2、追层位,注意闭合 3、解释断层 3、平面成图 在解释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五种技术方法: 1.层位标定技术 2.三维体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3.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 4.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 5.断点组合技术 其中各项技术的具体用法自己去查资料 若遇到潜山和特殊岩性体时,在成图前增加1项,速度场分析即第6项技术变速成图技术;若有储层描述部分,还需增加反演处理。 1、反演工区建立 2、地震子波提取 3、井地标定 4、初始模型建立 5、反演参数选取 6、反演处理 7、砂体追踪描述 8、成图 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有井斜资料的井,分层段进行了井深校正,将测井井深校正为垂直井深。通过钻井资料的校正,利用校正数据表的数据,对断层的断点位置和断距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三维地震所做的构造图与钻井数据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油藏油水关系,对一些四、五级断层进行组合、修正,反复修改构造,最后编制研究区构造图。静校正statics: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深度剖面]depth record section;据磁带地震记录的时间剖面或普通光点记录,用一般方法所作出的地震剖面只是表示界面的法线深度,而不是真正的铅垂深度。经过偏移校正和深度校正之后,得到界面的铅垂深度剖面才叫做深度剖面,它是地质解释的重要资料。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磁带地震记录,能自动得出深度剖面 [同相轴]lineups;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速度界面]velocity interface;是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相邻的两层介质的公共接触面。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有多种定义。通常将地震仪器的输出端上,有效信号的功率与噪声(干扰)的功率之比称为信噪比。信噪比既与输入信号本身有关,更决定于仪器的特性,它也被用来衡量资料处理的效果。因此,提高信噪比是提高地震工作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信噪比愈大愈好,可以通过改进仪器性能或选择工作方法提高信噪比。 子波wavelet:从震源发出的原始地震脉冲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对地震脉冲有滤波作用,并且地层界面使波产生反射和折射,因此,自距震源一定距离起,脉冲波形便发生变化而与原始波形不同,但在一定传播范围内其形状甚本保持不变,这时的地震脉冲便称为子波。子波的形状决定于震源和介质的滤波性质,其频率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有所降低,振幅也逐渐减小。不同的界面各自的子波不同,每一道的地震记录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的子波构成的。子波不仅用于制作理论地震记录,而且在断层对比和反褶积处理等方面都需要它。 [有效速度] effective velocity; 把覆盖层看作均匀介质而从实际观测所得的反射波或从折射波时距曲线求得的波速,统称为有效速度。由于在层状地层中存在层理,介质并不真正是均匀的,再加上界面的弯曲,使有效速度不同于平均速度,往往是比平均速度大的一种近似速度,但在各层速度的差别不很大和界面弯曲不大时,两者的差别很小。 [有效波]effective wave; 指能用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有效波是个相对的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院系: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2014年5月5日

地震勘探野外实验报告 一、基本任务 1.1 实验目的和要求 实验按指导书要求完成,以便通过此次实验,达到巩固和加深对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具体要求如下: 1、初步实践野外地震勘探各种技术工作; 2、基本掌握野外数据采集方法技术和地震仪器装备的使用和操作; 3、学习地震记录的分析与评价; 4、学习地震资料几种常规处理方法; 5、学习反射波地震勘探资料的构造解释。 1.2 实验内容 实验主要内容为: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方法作业,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室内资料的解释成图,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野外数据采集 ①工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 ②测线布置依据和观测系统设计; ③排列的布设; ④仪器的学习及操作; ⑤仪器参数和观测系统参数的试验及正确设置; ⑥野外数据采集施工技术; 2、室内数据处理; 3、室内资料解释和成图 二、数据采集仪器 1、一台McSEIS-SX 48 XP地震仪(配件:一条电源线,一条大缆接受器,一个鼠标)(图一) 2、两根5m大缆 3、24个100Hz检波器 4、一块12V蓄电池 5、一条同步触发道 6、激发装置:一把18磅铁锤,一个铁块

7、测绳一根 9、罗盘一个 10、野外记录本 图一地震仪 图二部分实验仪器

三、野外地震勘探数据采集 3.1 测线的布置 测线布置的原则:主测线的方向,应尽可能地垂直地层或构造走向,并与设有地质钻井以及其他物探测线的方向重合,以利于各种勘探资料的对比分析和相互补充验证,主测线之间还应布置联络测线,以控制勘探精度。(图三) 图三测线布设 3.2 观测系统设计 反射波勘探一般采用多次覆盖系统。表示出共炮点线(含道号),共接收点线,共偏移距线,共CDP点线,并标出炮号、桩号、道号、道间距、覆盖次数和比例尺。(图四) 3.3 激发 实验采用锤击震源,采用18磅的铁锤以及15~25cm见方、重10~20kg的铁板作为锤击激发震源。激发点应平整、坚实、表层浮土应予清除,垫板要摆放平实。 3.4 接收 (1) 检波器的选择:根据勘探目的和勘探深度选择浅层反射波勘探100Hz的检波器。 (2) 检波器埋置:检波器要平稳、垂直(倾斜度应小于10o)、埋实在接收点位置上。检波器与电缆连接应正确,防止漏水造成的漏电和地面渍水造成的短路,也要防止极性接反和接触不良。(图五)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 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时间间隔dt 的倒数为分辨率。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实习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2014年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时间:2014.11.20

目录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1) 二、软件介绍 (1) 三、操作步骤 (1) 1.建立工区 (1) 2.加载数据 (2) 3.工区建立完成 (4) 4.显示层位 (5) 5.加载井位 (6) 6.加载井数据 (6) 四.实习总结 (6)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是物探的重点课程之一,也是当前油气勘探领域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本次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地震解释训练,利用所学地震地质学来解释地震剖面的各种地质现象,通过实习,旨在提高我们的解释技巧,学会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并初步学会SMT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完成实习报告。 二、软件介绍 SMT 解释系统是由美国Seismic Micro-Technology, Inc.公司研制开发的基于Windows 操作系统平台的地震资料解释系统。该系统包括了基础地震解释所要求的所有功能。一旦加载了地震数据、井数据和人文信息以后,便可以完成层位解释、计算网格和等值线、产生深度图,以及绘制高品质图件。包括在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包有:2d/3dPAK、VuPAK、SynPAK、TracePAK 和ModPAK。 该模块支持深度域和时间域的解释,或是两者间的联合解释,并且支持多用户环境。使用该模块可以创建和管理层位、断层以及井信息。此外,还可以完成时深转换、生成等值线、网格化、地层属性计算、体计算,以及闭合差分析等工作。 三、操作步骤 1.建立工区 建立工区名字,用户名字,选择数据库:

选择工区高程为4800m,不使用已经存在的坐标系,选择“否” 2.加载数据 选择加载SEG-Y格式数据,并选择3D数据 选择振幅数据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报告编写要求 目录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2.报告文字要求 3.报告图件要求 4.报告表格要求 5.符号及单位的使用 6.公式使用 7.术语使用 8.参考文献、资料、图件等的引用 Ⅱ报告编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 A.封面 B.扉页 C.目录 D.前言 1.技术思路 2.地震活动性 2.1 地震资料 2.2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2.3 现代构造应力场 2.4 历史地震影响 2.5 近场小震活动 3.地震地质背景 3.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3.2 区域地震区、带 3.3 近场和场区活动构造 4.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 4.1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4.2 地震动衰减关系 5.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5.1 地震构造法 5.2 历史地震法 5.3 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6.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6.1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 6.2 潜在震源区划分 6.3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6.4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 6.5 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7.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7.1 场地条件

7.2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7.3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7.4 场地地震反应计算与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 7.5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8.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或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8.1 与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有关的工程地震条件勘察 8.2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8.3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9.结论和建议 9.1 地震环境评价 9.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9.3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9.4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9.5 地震小区划 9.6 使用建议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1.1 为配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的实施,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规范化,并且更加符合评审及工程使用的需要,特制定本要求。 1.2 本要求适用于对工作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中规定的4个等级工程所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不包括区域性地震区划)的最终报告的编写。 1.3 在编写最终报告时,其内容和格式必须符合本要求,不应增加或减少陈述的内容,但对于本要求没有包括而实际工作大纲要求进行的有关工作,可以增加相应的陈述内容。 1.4 本要求的章节条款顺序,是对最终报告的建议模式。实际报告章节安评。应在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实际工作大纲的要求和编写者的论证思路来编排。 2 报告文字要求 2.1 报告文字安排 2.1.1 叙述应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章节安排符合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论证思路。 2.1.2 论述理论与方法时,如本次工作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引用其他研究者的已有成果,则论述应从简但必须给出相关的引用参考文献;如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本次工作提出的新成果,则应在正文中(或以附件形式)详细给出理论阐述或对方法的原理及工作步骤的论述,可能的情况下应与现行方法进行比较并给出比较的结论。 2.1.3 对本次工作所采用的数据或资料进行论述时,如系引用现有的数据或资料,本次工作未有任何新的改动和补充,则应直接给出引用内容及其出处;如数据或资料系本次工作新的研究结果,则应加以详述;如数据或资料系对现有数据进行了部分改动而得到的,则也应对改动情况和改动原因加以详述。 2.1.4 报告各部分内容应前后衔接,上下文相互引用时(尤其是图件、表格等)须保证查有出处。 2.1.5 报告中所用专有名称、地名、人名等,必须保证上下文的一致性。 2.2 文字印刷质量以清晰为标准,报告全文排版风格应一致。 2.3 报告中不应出现错字。 3 报告图件要求 3.1 报告中图件只对文字的表述起补充和提示作用,不可替代文字说明;凡文字说明不可取代图件表示的地方,必须给出相关图件。 3.2 图件必须插放在报告文字引用处的下方或紧接一页,但幅面大于报告文本页面数倍的大型图件,可以附件的形式进行引用(不编排图件引用编号),并可将图件按附件形式置于报告尾部或独立于报告本体。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基础知识试卷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基础知识试卷 一、填空题(每题2分) 1.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基本属性振幅、频率、相位。 2.影响地震速度的主要因素岩性、流体、埋深、温度、压力、密度等。3.AVO是指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关系, AVA是指地震反射波振幅随方位角的关系。 4.振幅类地震属性主要有均方根振幅、平均振幅、最大峰值振幅、最大谷值振幅、平均能量、瞬时真振幅、反射强度、视极性平均振动能量、波峰振幅极大值、波谷振幅极大值总能量等(答对三种即可); 地震解释中振幅类地震属性主要用于识别油气流体的聚集、岩性概况、孔隙度情况、三角洲与河道砂的展布、礁体异常、不整合、调谐效应、层序变迁等(答对三种即可) 5.地震解释中相干属性主要用于识别断裂构造、岩性变化、地层物性、流体变化等 (答对两种即可)。 6.圈闭的要素有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 7.含油气盆地由基底、周边和沉积地层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8.孔隙类型视其划分依据不同而异,主要流行三种方案:按孔隙的成因,可将孔隙类型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混合孔隙;据孔隙的大小,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将成因和大小结合的分类,如E.D.Pittman对碎屑岩储集体孔隙分为粒间孔、溶蚀孔、微孔和裂缝。 9.成藏期的构造应力场必将有利于正确揭示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高产富集控制因素,同时对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以及油气田施工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10.测井曲线的形态是岩性、物性和所含流体的综合反映,因此测井曲线的对比实质上就是岩性对比。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圈闭:圈闭是具有储集层,盖层和遮挡条件,使油气能够在其中聚集并形成油气的场所。

地震资料解释基本方法及发展趋势

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指根据地震信息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直接为钻探提供井位。 地震勘探的地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震资料的正确与否。而要正确地解释地震资料,必须了解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性及其与地质剖面的内在联系;了解并掌握各种地质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地震响应;要善于识别和区分地震剖面上的假象;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也要明确,在沉积岩地区,地震剖面上大多数反射是干涉复合的结果;还要明确一点,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往往具有多解性和局限性。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涉及到基础资料的操作,而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些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很显然,这种转化和转化的质量是每个解释人员的能力、想象力的综合表现,最终的成果体现在地质解释的合理性上。 地震资料中蕴藏着丰富的地质信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运动学信息,另一类是动力学信息。 运动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波的反射时间t0及旅行时差,同相性和速度(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构造图,进行地质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断层、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 动力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反射特征,如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吸收衰减、极化特点、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等。从这些地震信息中可以提取非常有用的地层岩性信息,借此确立地震层序、分析地震相、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预测生储油相带的分布、寻找地层圈闭油气藏。除此之外,借助于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动力学信息并结合层速度、钻井、测井等资料,提取岩性和储层参数,如流体成分、储层厚度及性质、孔隙度等,进行地震资料的岩性分析及烃类检测。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方法和技术在解决地质问题过程中,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为主,即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在这一阶段中,地震勘探技术在各种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勘探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构造油气藏的大量发现和开发,比较容易找到的构造油气藏已经越来越少,于是人们不得不设法寻找非构造油气藏。与此相应,在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70年代末期出现了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这一阶段,应该说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地震地层学解释,它是根据地震剖面特征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二是地震岩性学解释,这是采用各种有效的地震技术(如地震资料的各种分析处理方法),提取一系列地震属性参数,并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研究特定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孔隙度、流体性质等。油田进入开发阶段,地震技术为开发服务则产生了开发地震解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油藏精细描述、储层参数预测、油藏动态监测等。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方法和技术在解决地质问题过程中,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为主,即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在这一阶段中,地震勘探技术在各种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勘探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构造油气藏的大量发现和开发,比较容易找到的构造油气藏已经越来越少,于是人们不得不设法寻找非构造油气藏。与此相应,在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景下,20世纪70年代后期便出现了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这一阶段应该说包括两部分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