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丰收岭绿岛梁衡的阅读答案新教材.doc

丰收岭绿岛梁衡的阅读答案新教材.doc

丰收岭绿岛梁衡的阅读答案新教材.doc
丰收岭绿岛梁衡的阅读答案新教材.doc

丰收岭绿岛梁衡的阅读答案

梁衡作者写,丰收岭绿岛,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下面由我为你带来关于,希望对你有帮助!

丰收岭绿岛梁衡的阅读材料

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船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望去,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向天边。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声音,不见一个生命。我想起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的一句话:“这里只差一块墓碑了。”好一个死寂的海。再往前跨一步,大约就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可爱。

②我不由回过身来。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透过绿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

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觉胆壮起来。这绿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寂寞;在茫茫的草原上,使人孤独。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就是生命。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泥沙上覆盖着的荆棘、小草,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尖圆形的半岛。

③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的搏斗。前面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她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要论个人容貌,她们并不秀气,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尽遮脚下的黄沙。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一片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这绿雾虽是那样的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破了这沉沉的死寂。

④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跪伏在她们的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命的踪迹。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虽将头身探起老高,像

一匹嘶鸣的烈马,但还是跃不过树丛。那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去落籽生根。它终于认输了,气馁了,浑身被染绿了。治沙站的同志又转过身子,指着远处那些高大的防风绿墙说:“七八年前,连那些地方也是流沙肆虐之地。”

⑤我停下脚来重新打量着这个绿岛,她由南而北,尖尖地仲进沙漠中来,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块土地下战表了。

⑥我在这座人工绿岛上散步,细想着。这里的绿不同于黄河上碧绿的水库,也不同于天山上冷绿的天池,那些绿的水,是生命的乳汁,是生命的抽象,是未来的理想,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

⑦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

丰收岭绿岛梁衡的阅读题目

16.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①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17.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

果?4分

18.请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④自然段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思想。4分

19.第⑥自然段是作者对丰收岭的“绿”的评价和感悟,对此你怎样理解?3分

16.3分用三个表否定的词语强调沙漠的荒凉2分,为下文描写丰收岭的绿色做铺垫1分。

17.4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沙枣等植物抗击风沙的姿态1分;气势磅礴地表现了绿色植物蓬勃顽强的生命力2分,也给了作者勇气与鼓舞1分。

18.4分表现了作者对治沙成果由衷的自豪和兴奋2分,也赞美了治沙站同志的辛勤劳作和科学精神2分。

19.3分丰收岭的绿的生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1分,是由充满生命力的人和植物共同创造的奇迹1分,歌颂了生命力的顽强和旺盛1分。

梁衡《河套忆》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河套忆》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河套忆》,完成19-21题。(共10分) 河套忆 梁衡 ①白居易忆江南,最忆的是红花、绿水、桂子、芙蓉。我却常想起西北的河套,想那里的大漠、黄河、沙枣、蜜瓜。 ②一九六八年底,我从首都的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西部的一个小县里,迎接我的是狂风飞沙,几乎整天整日天地混沌朦胧,嘴里沙土不绝。风头过来时,路上的人得转过身子,逆风倒行。那风也有停歇的时候,一天我们几个人便乘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走出招待所,穿过那些武斗留下的残墙断壁,到城外去散心。只见冰冷的阳光下起伏的沙丘如瀚海茫茫,一直黄到天边。没有树,没有草,没有绿,甚至没有声音。在这里好像一切都骤然停止。我们都不说话,默默地站着,耳边还响着上午分配办公室负责人的训话:“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在这里自食其力,好好改造吧。”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这几个人本是有力量的,有天文知识、化学知识、历史知识,可是到哪里去自食其力呢?眼前只有这一片沙漠,心头没有一点绿荫。 ③春天到了,我被派和民工一起到黄河边去防汛。开河前的天气是阴沉低闷的,铅灰色的天空,像一口大锅扣在头上,不肯露出一丝蓝天。长长的大堤裹满枯草蓬蒿,在风中冷得颤抖。那茫茫大河本是西来,北上,东折,在这里绕了一个弯子又浩浩南去的。如今,却静悄悄的,裹一身银甲,像一条沉睡的巨龙。而河的那岸便是茫茫的伊克昭沙漠,连天接地,一片灰黄。我一个人巡视着五六里长的一段堤,每天就在这苍天与莽野间机械地移动,像大风中滚动着的一粒石子,我的心也像石头一样的沉。我只盼着快点开河,好离开这忧郁的天地。 ④一天下午,当我又在河上来回走动时,眼睛突然一亮,半天上云开一线,太阳像一团白热化的水团,挤开云缝,火团旁那铅块似的厚云受不了这炽热,渐渐由厚变薄,被熔化,被蒸发。云缝越来越宽,阳光急泻而下,在半空中洒开一个金色的大扇面。这时远处好似传来隐隐的雷鸣,我的心激动了,侧过耳朵静静地听着,声音却好像是从脚下发出的。啊,老河工说过,春气是先从地下泛动的。忽然我又发现,不知何时,黄河那身银色的铠甲裂开了一线金丝,在渐渐地扩宽。那是被禁锢了一冬的河水啊,正在阳光下欢快地闪出软软的金波。不一会儿偌大的冰河就破碎了,浮动了。黄河伸伸懒腰苏醒了,宽阔的水面漂着巨大的冰块,顺流直下,浩浩荡荡,像一支要出海的舰队。那冰块相撞着发出巨大的响声,有时前面的冰块流得稍慢一些,后面的便斜翘着,一块赶一块地压了上来,瞬时就形成一道冰坝,平静的河面陡然水涨潮涌。北国的春天啊,等不得那柳梢青绿,墙头杏红,竟来得这样勇猛。 ⑤不知何时,堤外的河滩里跑来一群觅草的马,它们狂奔着,嘶鸣着,一会儿吻吻地下的春泥,一会儿又仰天甩着长鬃。我被感染了,不禁动了那在心头关锁了许久的诗情,轻声咏道: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 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⑥我的心解冻了。 ⑦春天过后,我们被分配到一个生产队去当农民。每天担土拉车,自食其力。生活是单调的,但倒也新鲜。书全部锁进了箱子。我从头学着怎样锄草、间苗、打坷垃。我已学会用一根叫“担杖”的棍子担土,学会不怕膻味吃羊肉汤泡糕,还知道酸菜烩猪肉时最好用铜锅,那菜就越煮越泛出新绿。高兴时也去和放马的后生们一起骑上马在草地上狂奔,只是不敢备鞍,怕摔下来挂了镫。一次,我从牧人处得到了一个黑亮的野黄羊角,竟用心地雕起烟嘴来。渐渐,我们的饭量大了,胳膊腿粗了,只是不怎么用脑了,对箱子里的书也渐渐淡忘。只有偶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梁衡是当今文坛中个性鲜明、思想敏锐、别具特色的作家,其散文独树一帜,曾引起过极大反响。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从他贬潮州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何处是乡愁》,完成第17-19题。(共13分) 何处是乡愁 梁衡 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现在,就是到动物园里,也看不到这样的好戏。 ④出大门外几十步即一条小河。流水潺潺,不舍昼夜。河边最热闹的场景是洗衣。印象最深的是河边的洗衣石,有黑、红、青各色,大如案板,溜光圆润。这是多少女子柔嫩白净的双手,蘸着清清的河水,经多少代的打磨而成的呀。河边总是笑声、歌声、捶衣声,声声入耳。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梁衡《享受生命》阅读答案

梁衡《享受生命》阅读答案 : 篇一:《人人皆可为国王梁衡》阅读答案 人人皆可为国王——梁衡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一一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一一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⑤

梁衡《人格在上》阅读答案

梁衡《人格在上》阅读答案 梁衡《人格在上》阅读答案 人格在上 梁衡 ①细想,人格这个词是造得很准确的。就像我们写稿子时要按格填字,不能乱,编辑才好改,读者才好看。写诗也是这样,要有格律,只有合了格律才美,才算是诗。那么做人呢?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格,合起码的格才是正常的人,合乎更高更严的格,便是好人、高人、伟人。做好人难,做伟人更难,好比律诗难写,因为那是一个更高的标准。当然社会上也有不合格的人,就像我们常于报刊上看到一些歪诗,虽然也算是诗,其实并不合格。人的品德分成许多高低不等的格,这便是人格。 ②我向来觉得人在社会立身有三项资本,或曰三种魅力。一是外貌,包括体格、姿色,这主要来源于先天。二是知识技能和思想,这是靠后天的修炼。三是人格,这完全是一种独立于“貌”与“能”之外关于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你可以貌相不惊,才智平平,无功可炫,无能可呈,但在人格上却可以卓然而立,楷模万众。精神之力,盖超乎外貌之美和才智之强,别是一种震撼,一种导引与向往。雷锋,论貌个子不高,只有一米五多;论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但他的无私精神、助人品德,现已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其人格魅力早已驾于万众之上。 ③人格,既然名格,就是方方正正,于某事某情某理,行有所遵,言有所本,恪守一定尺度分寸,金钱名利诱之而不变,严刑生杀逼之而不屈,总是平平静静,按既定的规矩做事,按既定的方向走路。 ④人格是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物质的力量。人格是信念,信念如山在野,高山仰止;如坝挡水,波澜不惊。信念既成,就不是一个人的事,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会形成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全社会公认的规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当我们述说人事,歌颂英雄,甚至亲身感受那些

百年震柳 梁衡阅读附答案

百年震柳梁衡阅读附答案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 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改动)

梁衡《说经典》阅读练习及答案

材料一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经典 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 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 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 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 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 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 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就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 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 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 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 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 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 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 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 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 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 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 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

梁衡《母亲石》阅读练习及答案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基罗在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好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沿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八十,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散文海外版》) (1)阅读①②两节文字,将文中石头的不同名称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普通石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就是毕加索、米开朗基罗在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 (3)细读第③段文字,完成以下任务。 ①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作简要赏析。

梁衡《河套忆》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河套忆》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河套忆》,完成19-21题。(共10分) 河套忆 梁衡 ①白居易忆江南,最忆的是红花、绿水、桂子、芙蓉。我却常想起西北的河套,想那里的大漠、黄河、沙枣、蜜瓜。 ②一九六八年底,我从首都的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西部的一个小县里,迎接我的是狂风飞沙,几乎整天整日天地混沌朦胧,嘴里沙土不绝。风头过来时,路上的人得转过身子,逆风倒行。那风也有停歇的时候,一天我们几个人便乘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走出招待所,穿过那些武斗留下的残墙断壁,到城外去散心。只见冰冷的阳光下起伏的沙丘如瀚海茫茫,一直黄到天边。没有树,没有草,没有绿,甚至没有声音。在这里好像一切都骤然停止。我们都不说话,默默地站着,耳边还响着上午分配办公室负责人的训话:“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在这里自食其力,好好改造吧。”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这几个人本是有力量的,有天文知识、化学知识、历史知识,可是到哪里去自食其力呢?眼前只有这一片沙漠,心头没有一点绿荫。 ③春天到了,我被派和民工一起到黄河边去防汛。开河前的天气是阴沉低闷的,铅灰色的天空,像一口大锅扣在头上,不肯露出一丝蓝天。长长的大堤裹满枯草蓬蒿,在风中冷得颤抖。那茫茫大河本是西来,北上,东折,在这里绕了一个弯子又浩浩南去的。如今,却静悄悄的,裹一身银甲,像一条沉睡的巨龙。而河的那岸便是茫茫的伊克昭沙漠,连天接地,一片灰黄。我一个人巡视着五六里长的一段堤,每天就在这苍天与莽野间机械地移动,像大风中滚动着的一粒石子,我的心也像石头一样的沉。我只盼着快点开河,好离开这忧郁的天地。 ④一天下午,当我又在河上来回走动时,眼睛突然一亮,半天上云开一线,太阳像一团白热化的水团,挤开云缝,火团旁那铅块似的厚云受不了这炽热,渐渐由厚变薄,被熔化,被蒸发。云缝越来越宽,阳光急泻而下,在半空中洒开一个金色的大扇面。这时远处好似传来隐隐的雷鸣,我的心激动了,侧过耳朵静静地听着,声音却好像是从脚下发出的。啊,老河工说过,春气是先从地下泛动的。忽然我又发现,不知何时,黄河那身银色的铠甲裂开了一线金丝,在渐渐地扩宽。那是被禁锢了一冬的河水啊,正在阳光下欢快地闪出软软的金波。不一会儿偌大的冰河就破碎了,浮动了。黄河伸伸懒腰苏醒了,宽阔的水面漂着巨大的冰块,顺流直下,浩浩荡荡,像一支要出海的舰队。那冰块相撞着发出巨大的响声,有时前面的冰块流得稍慢一些,后面的便斜翘着,一块赶一块地压了上来,瞬时就形成一道冰坝,平静的河面陡然水涨潮涌。北国的春天啊,等不得那柳梢青绿,墙头杏红,竟来得这样勇猛。 ⑤不知何时,堤外的河滩里跑来一群觅草的马,它们狂奔着,嘶鸣着,一会儿吻吻地下的春泥,一会儿又仰天甩着长鬃。我被感染了,不禁动了那在心头关锁了许久的诗情,轻声咏道: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 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⑥我的心解冻了。 ⑦春天过后,我们被分配到一个生产队去当农民。每天担土拉车,自食其力。生活是单调的,但倒也新鲜。书全部锁进了箱子。我从头学着怎样锄草、间苗、打坷垃。我已学会用一根叫“担杖”的棍子担土,学会不怕膻味吃羊肉汤泡糕,还知道酸菜烩猪肉时最好用铜锅,那菜就越煮越泛出新绿。高兴时也去和放马的后生们一起骑上马在草地上狂奔,只是不敢备鞍,怕摔下来挂了镫。一次,我从牧人处得到了一个黑亮的野黄羊角,竟用心地雕起烟嘴来。渐渐,我们的饭量大了,胳膊腿粗了,只是不怎么用脑了,对箱子里的书也渐渐淡忘。只有偶尔开会夜归,抬头望天,学天文的就指给大家,那是“牛郎”,那是“织女”。抱把柴火蒸馒头时,学化学的就挽起袖子来兑碱,算是我们还有一点知识。 ⑧夏初的一夜,经过一天的劳累,我在泥壁草顶的小屋里酣卧。一觉醒来,月照中天,寰宇

梁衡《享受生命》阅读答案

梁衡《享受生命》阅读答案 篇一:《人人皆可为国王梁衡》阅读答案 人人皆可为国王——梁衡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一一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

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一一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二是有;三是有。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一一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17.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18.文章第②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什么?作用是什么?(3分)19.文章第③段到第⑤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章观点的?(3分)20.请在第④段结尾处列举一个事例来补充论述。(3分)21.你认为本文的观点对生活中的哪些人会有非常大的触动?(3分) 17.人人皆可成为国王(3分)(意思相近即可)18.举例论证(1分)作用是为了证明“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是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这一观点。(2分)19.第③段: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1分)第④段: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

丰收岭绿岛梁衡的阅读答案新教材.doc

丰收岭绿岛梁衡的阅读答案 梁衡作者写,丰收岭绿岛,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下面由我为你带来关于,希望对你有帮助! 丰收岭绿岛梁衡的阅读材料 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船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望去,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向天边。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声音,不见一个生命。我想起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的一句话:“这里只差一块墓碑了。”好一个死寂的海。再往前跨一步,大约就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可爱。 ②我不由回过身来。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透过绿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

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觉胆壮起来。这绿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寂寞;在茫茫的草原上,使人孤独。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就是生命。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泥沙上覆盖着的荆棘、小草,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尖圆形的半岛。 ③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的搏斗。前面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她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要论个人容貌,她们并不秀气,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尽遮脚下的黄沙。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一片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这绿雾虽是那样的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破了这沉沉的死寂。 ④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跪伏在她们的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命的踪迹。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虽将头身探起老高,像

中考现代文梁衡《河套忆》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考现代文梁衡《河套忆》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河套忆》,完成19-21题。(共10分) 河套忆 梁衡 ①白居易忆江南,最忆的是红花、绿水、桂子、芙蓉。我却常想起西北的河套,想那里的大漠、黄河、沙枣、蜜瓜。 ②一九六八年底,我从首都的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西部的一个小县里,迎接我的是狂风飞沙,几乎整天整日天地混沌朦胧,嘴里沙土不绝。风头过来时,路上的人得转过身子,逆风倒行。那风也有停歇的时候,一天我们几个人便乘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走出招待所,穿过那些武斗留下的残墙断壁,到城外去散心。只见冰冷的阳光下起伏的沙丘如瀚海茫茫,一直黄到天边。没有树,没有草,没有绿,甚至没有声音。在这里好像一切都骤然停止。我们都不说话,默默地站着,耳边还响着上午分配办公室负责人的训话:“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在这里自食其力,好好改造吧。”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这几个人本是有力量的,有天文知识、化学知识、历史知识,可是到哪里去自食其力呢?眼前只有这一片沙漠,心头没有一点绿荫。 ③春天到了,我被派和民工一起到黄河边去防汛。开河前的天气是阴沉低闷的,铅灰色的天空,像一口大锅扣在头上,不肯露出一丝蓝天。长长的大堤裹满枯草蓬蒿,在风中冷得颤抖。那茫茫大河本是西来,北上,东折,在这里绕了一个弯子又浩浩南去的。如今,却静悄悄的,裹一身银甲,像一条沉睡的巨龙。而河的那岸便是茫茫的伊克昭沙漠,连天接地,一片灰黄。我一个人巡视着五六里长的一段堤,每天就在这苍天与莽野间机械地移动,像大风中滚动着的一粒石子,我的心也像石头一样的沉。我只盼着快点开河,好离开这忧郁的天地。 ④一天下午,当我又在河上来回走动时,眼睛突然一亮,半天上云开一线,太阳像一团白热化的水团,挤开云缝,火团旁那铅块似的厚云受不了这炽热,渐渐由厚变薄,被熔化,被蒸发。云缝越来越宽,阳光急泻而下,在半空中洒开一个金色的大扇面。这时远处好似传来隐隐的雷鸣,我的心激动了,侧过耳朵静静地听着,声音却好像是从脚下发出的。啊,老河工说过,春气是先从地下泛动的。忽然我又发现,不知何时,黄河那身银色的铠甲裂开了一线金丝,在渐渐地扩宽。那是被禁锢了一冬的河水啊,正在阳光下欢快地闪出软软的金波。不一会儿偌大的冰河就破碎了,浮动了。黄河伸伸懒腰苏醒了,宽阔的水面漂着巨大的冰块,顺流直下,浩浩荡荡,像一支要出海的舰队。那冰块相撞着发出巨大的响声,有时前面的冰块流得稍慢一些,后面的便斜翘着,一块赶一块地压了上来,瞬时就形成一道冰坝,平静的河面陡然水涨潮涌。北国的春天啊,等不得那柳梢青绿,墙头杏红,竟来得这样勇猛。 ⑤不知何时,堤外的河滩里跑来一群觅草的马,它们狂奔着,嘶鸣着,一会儿吻吻地下的春泥,一会儿又仰天甩着长鬃。我被感染了,不禁动了那在心头关锁了许久的诗情,轻声咏道: 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 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⑥我的心解冻了。 ⑦春天过后,我们被分配到一个生产队去当农民。每天担土拉车,自食其力。生活是单调的,但倒也新鲜。书全部锁进了箱子。我从头学着怎样锄草、间苗、打坷垃。我已学会用一根叫“担杖”的棍子担土,学会不怕膻味吃羊肉汤泡糕,还知道酸菜烩猪肉时最好用铜锅,那菜就越煮越泛出新绿。高兴时也去和放马的后生们一起骑上马在草地上狂奔,只是不敢备鞍,怕摔下来挂了镫。一次,我从牧人处得到了一个黑亮的野黄羊角,竟用心地雕起烟嘴来。渐渐,我们的饭量大了,胳膊腿粗了,只是不怎么用脑了,对箱子里的书也渐渐淡忘。只有偶尔开会夜归,抬头望天,学天文的就指给大家,那是“牛郎”,那是“织女”。抱把柴火蒸馒头时,学化学的就挽起袖子来兑碱,算是我们还有一点知识。 ⑧夏初的一夜,经过一天的劳累,我在泥壁草顶的小屋里酣卧。一觉醒来,月照中天,寰宇一片空明,

梁衡《杏花村访酒》阅读答案

杏花村访酒 梁衡 (1)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2)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3)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喝酒,二是看酒。先品其味,再看它的由来。餐厅是蛮别致的: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最醒目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那首“杏花村里酒如泉”诗;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4)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5)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

《读韩愈 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阅读答案 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

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短短八个月就干了四件事。当其获罪

梁衡《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4~16题(共8 分)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的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 14.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4分)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第④段以一句名人名言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 B.文中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只有理解了才便于记忆”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 解。

读韩愈梁衡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材料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

梁衡《明月出天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明月出天山 梁衡 ①月亮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温柔、朦胱、美丽的,但它也有雄浑、苍凉、悲壮的一面。记得小时候读的第一首写月亮的诗是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眼中的月亮是苍茫、雄浑、伤感的。 ②原来月亮之美也是有婉约和豪放之分的。有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有人望月问天拍遍栏杆。李白不愧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第一个将雄伟壮阔的天山和光明浩荡的月亮连接起来,展开了一个宏大的场景,从而也打开了我们心境的另一扇窗户,我喜欢这个意境,这和我的阅历有关。大学一毕业我就被发配到西北,那时,工作不定,常一个人在黄河边,看月涌大河流,不知人往何处去。 ③我曾在一首诗里说到“从来豪气看西北,涛声依旧五千年”。虽然同是一个月亮,但我总觉得西北的月亮比江南的圆,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娇情。古来西北多为征战、流放之地,又加上自然条件的辽阃苍茫,人生存之艰难,所以在西北看月与在江南不一样,豪放多于婉约,家国情怀多于儿女情长,自有几分悲壮与苍凉。名句如卢纶①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遞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如白居易的“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戊戍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仗剑游西北,有诗云:“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渡关河。”林则徐是福建水乡之人,曾是惯看清风明月、渔歌互答的。但他一踏上被发配新疆的漫漫长途就悲从中来,豪气溢胸眼中的月色也为之变。他在伊犁过中秋时有诗:“雪月天山皎夜光边声惯听唱伊凉②.孤村白酒愁无奈,隔院红裙乐未央。”他出嘉峪关时感慨:“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诗,曾抄写,现还挂在人民大会堂的甘肃厅。就是毛泽东一到西部,其诗也有“长空雁叫霜晨月”式的悲凉。 ④西北我去过多次,西北月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20世纪80年代初,石河子是一片刚开发的绿洲,全市人口平均年龄才20多岁,充满朝气,我在那里采访并过中秋,月光中的农垦新城像一位熟睡的少女。20世纪90年代访伊犁,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前几年还去过一次帕米尔高原,群山起伏,明月朗照,我已分不清这是地上的山还是月亮中的山。 ⑤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就是因为它照到了西北,照进了我的心房。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③。 ⑥明月出天山,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 (选文有改动) 【注】①卢纶:唐代诗人,其诗多写军旅生活,风格雄浑,情调凄慨。②伊凉:古曲调名指《伊州》《凉州》二曲。③馕(náng):一种烤制成的面饼,是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主食。 (1)依据选文,分别概括一般人、李白、“我”和卢纶等人,对月亮的不同印象和感受。(2)联系上下文,说出第②段中“心境的另一扇窗户”的具体含义。 (3)品味语言。 ①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漢,那连绵的天山,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