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康复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

第一章概述

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应用于医学领域中,研究心理社

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及其在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医学模式的转变:(一)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二)生物医学模式(三)生物—心理—社会医

学模式

3、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在康复医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

新兴学科,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揭示康复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解决康复对象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接受残疾现实并逐渐适应,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4、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残疾人,老年病人,各种慢性病患者

内容:研究应激源和残疾的关系

研究康复对象的心理

研究心理治疗在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心理评定

为康复对象、家属等提供心理咨询

研究康复治疗方法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方法:(一)个案法(二)实验法

5、新的医学模式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I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II关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益增多的趋势

III全面了解病人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

IV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

V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VI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6、康复心理学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

7、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学派(选择题)

(一)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派

创始人: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S.Freud)

(二)生理心理学学派

坎农“情绪心理说”。

塞里应激(stress)的概念和学说。

沃尔夫和马森为心身疾病产生的机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行为学派

不良行为可以通过重新学习或训练进行矫正。(S-R模式)

强调行为的原因在于环境刺激而不是精神内部的矛盾。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2、知觉的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在感觉基础

上形成,依赖于知识经验

基本特征:完整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思维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借助语言来实现)。

特征:1、概括性:反映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及普遍的必然的联系

2、间接性:非直接地,而是通过其他媒介作用来反映事物

记忆的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即人脑对信息的接受、

储存、编码和提取,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3、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心理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是不易被个体所

控制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

气质:人格结构最基本的成分,-个体所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表现在一切活动中,与人的生理素质相关,对应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先天的,基本由遗传决定,没有社会评价意义。

性格:-指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即如何为人处事。代表人格的社会层面,反映社会精神面貌(道德、伦理等)

能力:-指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特征的综合表现,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4、需要是指当环境与有机体之间出现某种生理、心理的不平衡时,为了恢复平衡而必须活

动的一种潜力状态,需要是动机的基础。

分类:自然性需要(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5、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动因,是引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一般情况下,多

数动机与行为目的是一致的,但有时又不完全相同

-特点:复杂性和隐密性

6、三种基本的动机冲突:

(1)接近-接近型冲突:两个对象对应两个需要,只能选一个

(2)回避-回避型冲突:两个对象两个威胁,只能避免一个

(3)接近-回避型冲突:同一对象,既是需要又是威胁

7、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

1、应激: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其生理或心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时,个体在多因素作用

下出现的、努力维持内稳定稳定的过程。

2、简述全身适应综合征的阶段。

1警觉阶段:受到刺激后在最初的过程出现“休克”现象,生理、生化产生一系列变化,进行体内动员和防御。出汗、手足发凉等各种现象。

2抵抗阶段:生理和生化改变继续存在。机体调动了全部资源,生物适应性处于最高水平。大多数情况下只引起两个阶段的变化。

3衰竭阶段:如果刺激源持续存在,抵抗阶段过长,机体最终将进入衰竭阶段。导致躯体损伤而患病,甚至死亡。

3、急性应激反应:是指因极其严重的心理或躯体应激因素而引起的短暂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两阶段

I “茫然”状态:意识范围受限、定向错误、注意狭窄等

II逃避或退缩(甚至分离性木僵或激越;焦虑性自主神经症状)

两类型

I 精神运动性兴奋:伴有强烈恐惧体验;行为带一定盲目性

II精神运动性抑制:伴有感觉迟钝;有一定程度的意识模糊

发病快,可自行缓解

遭受严重的或异乎寻常的精神打击后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病,且症状持续不超过1个月

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基本原则——及时、就近

基本方法——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4、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灾难性的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续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

(1)重复出现的创伤性体验(闪回;梦魇)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3)持续的回避行为

(4)对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

(5)“情感麻痹”,对未来失去信心

(6)躯体症状:睡眠障碍,免疫功能下降等

干预要点: I心理治疗: 就近、及时, 宣泄法, 直接或想象性暴露

II药物治疗

4、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①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一种潜意识

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②是保持心理活动平衡和稳定的心理机制。

③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

心理防御机制的具体表现形式

按出现先后及与心理障碍的关系分:精神病性:否定、投射、曲解

不成熟:退行、幻想、内向投射

神经症性:潜抑、转移、合理化

成熟:反向形成、抵消、补偿

5、应对(Coping)是人们为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有意识地作出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第四章心理生理障碍

1、心理生理障碍:又称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是一组综合征或躯体疾病,它们的发生、发展和预防、康复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也是康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2、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

(1)心理因素:心理易患素质,个体心理特征,心理反应

(2)生理因素:机体器官易感性,机体功能状态,理化生物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学校、人际关系、民族文化

3、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1)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社会紧张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产生/反馈情绪反应和生理变化

下丘脑→自主神经→身体脏器组织→内脏功能障碍

和形态学改变

(2)神经递质机制:社会心理应激→大脑皮层→通过中枢神经元间传导,以神经递质为媒介→下丘脑,应激状态影响神经递质合成与代谢

(3)神经内分泌机制:心理因素→内分泌变化→情绪改变

(4)神经免疫学机制:强烈情绪变化→下丘脑—垂体—外周靶腺激活→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障碍

4、睡眠障碍:指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分为四个类型:失眠,睡眠过度,睡眠中有异常运动或行为,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失眠症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至少1个月以上)的睡眠的质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态。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或早醒。

诊断概要: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导致患者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

至少每周发生3次,持续1个月以上。

治疗原则:一般治疗,心理支持,认知与行为治疗,药物治疗

5、进食障碍: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情绪障碍为特征,伴有显著的体重改变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症。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呕吐。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关

1)神经性厌食: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

准为特征的进食障碍。

诊断概要:发病前具有害怕发胖的心理,过分限制饮食导致体重显著低于正常,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多有体像障碍,症状至少已3个月

治疗原则:家属应说服或强制患者进行治疗,常采取住院治疗,加强营养性支持治疗、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

2)神经性贪食:指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担心发胖而采取各种方法以减轻体重,使得体重变化并不明显的一种疾病。

诊断概要:暴食反复发作,暂时缓解紧张,紧接着出现后悔和憎恨,过分担心发胖,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欲望或行为,消除暴食的发胖作用,常有病理性怕胖的恐惧心理,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2次,持续至少3个月。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精神分析,认知治疗,行为治疗,集体治疗

3)神经性呕吐:又称心因性呕吐,是一种反复地不自主或故意诱发的呕吐发作。

诊断概要: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持续1个月。多数患者没有怕胖或减轻体重的想法,无明显体重减轻

第五章变态心理学

1、变态心理——人的感知、思维、情感、智能、判断、行为、记忆及人格等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发生异常。狭义指“心理障碍”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一)内省经验标准:患者主观体验,观察者经验

二)统计学标准: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症状项目数量

三)医学标准:病理生理变化依据,并不适用所有障碍

四)社会适应标准:社会要求& 道德标准,横向比较,纵向比较

2、抑郁性障碍的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以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1) 抑郁症:“六无”无乐趣、无希望、无办法、无精力、无意义、无用处

“三低”情绪低落

诊断:思维减退:注意力难集中,思维加工困难,反应缓慢,精神运动性迟缓:懒

于活动,动作迟缓,(晨重夜轻)症状持续至少达两周,自杀意念或自杀企图

2) 恶劣心境障碍

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抑郁常持续2年以上,无长时间的缓解,缓解期不超过2月,与人格特征和生活事件关系密切,无早醒、晨重夜轻及体重减轻等生物学改变, 生活不受影响, 有求治要求

2、焦虑性神经症的临床表现:

1)惊恐障碍

2)广泛性焦虑症:焦虑和烦恼、运动性不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过分警惕

4、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表现。

1) 躯体化障碍: 胃肠道感觉(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

异常的皮肤感觉(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

性与月经方面(月经紊乱、阳痿等)

2) 疑病症:过分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结果和医生

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自考变态心理学(05626)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心理病症现象 (3) 第三章神经症 (5) 第四章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7) 第五章人格障碍 (10) 第六章心境障碍 (12)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 (14) 第八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16)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19) 第十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1) 第十一章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23) 第十二章老年期精神障碍 (26)

第一章绪论 领会: 1.变态心理学评估的几种方法 (1)临床访谈 (2)行为评估 (3)身体检查 (4)心理测试 (5)生理心理评估 (6)脑成像技术 2.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对变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多维综合模型: 3.变态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元素 评估工具的基本要素:信度、效度、标准化。 识记: 1.变态心理的概念和标准p3 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在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三个基本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10种分类 (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质。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青少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

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 三级技能—变态心理学 (2001年11月-2008年5月真题汇总) 2011年11月 案例五: 案例介绍:下午六点,心理咨询师正准备下班,来了一位年轻女士,要求咨询,咨询师告诉她,咨询是要预约的,请她改日再来。她说,那不行,今天无论多晚,都必须要为她咨询。口气坚定,不容商量。又说她担负重要的任务,时间很紧,还戏谑地说,不就是晚吃会饭嘛,晚一会吃饭有利于身体健康,减减肥么。 心理咨询师观察到该女士二十多岁,衣着打扮正常,朴素,没化妆,表情令人难以捉摸。咨询师请她入座后问她需要哪方面的帮助,她没有回答,然后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地方五年前我来过,你可真有本事,中秋节会吃粽子,耽误时间了,地铁是动车出事故,你能把抑郁症治成精神分裂症,就这样,别哕嗦,开药吧。 以下是双方一段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想开什么药? 该女士:维思通。 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要吃维思通? 该女士:他们说这个对我有用。 心理咨询师:他们是谁啊7 ( 该女士:别装糊涂了,就是精神病院的那些所谓专家们。 心理咨询师:你找他们看过? 该女士:还住过院呢。 心理咨询师:那因为什么不继续找他们?

该女士:我就不是他们说的那个病,我是心理问题,你不是心理专家吗? 多选:46、该女士的行为特点包括( )。 (A)强人所难 (B)随心所欲 (C)有病乱求医 (D)语言夸张 单选:47、该女士出现的主要症状是。( )。 (A)主客观不统一 (B)破裂性思维 (C)夸人语言 (D)行为异常 单选:48、对于该女士说“这个地方五年前我来过”,咨询师恰当的做法是( )。 (A)要向她说明其所言不实 (B)不与她争论 (C)委婉地告诉她记忆有误 (D)判断这句话有无症状学意义单选:49、对该女士形成初步诊断前,首先需要排除的是( )。 (A)心境障碍 (B)人格问题 (C)精神病性问题 (D)疑病症 单选:50、对该案例咨询师恰当的做法是( )。 (A)向她说明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 (B)进行转诊 (C)通知家长 (D)委婉说明自己对她的问题无能为力单选:51、交谈中,咨询师请助手为该女士倒杯水,趁机递给助手一个小条,上写:“注意,精分”,其用意是( )。 (A)考虑安全措施 (B)尊重该女士 (C)考虑保密例外 (D)准备药品 单选:52、对该女士的收费问题,比较恰当的做法是( ) 。 accident occurred, the direct punishment 0.5-10,000 yuan, responsible for the direc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ident and the

变态心理学试卷

2009年变态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标准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和( A )P3 A.非典型性反应 B.躯体化反应C.兴奋反应D.自由联想2.幻觉的定义是( C ) P17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 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3.解释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主要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神经科学理论和( A )P36 A.认知行为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 C.体液理论 D.刺激一反应理论 4.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亲或母亲具有人格障碍或( D )P39 A.恐惧症 B.癔症 C.强迫症 D.神经症 5.CCMD-3将人格障碍的类别分为( C )P61 A.6种B.7种C.8种D.9种 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约是( A ) P64 A.2-3% B.3-4% C.4-5% D.5-6% 7.一位女大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到上帝对她说,她是一个卑鄙可憎的人,这个人可能患上了(B )P88 A.癔症B.精神分裂症C.疑病症D.恐惧症8.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是(D )P90 A.情绪低落 B.情绪不稳 C.情绪高涨 D.情感淡漠 9.关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思维联想散漫 B.妄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C.行为幼稚愚蠢 D.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0.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P103 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 B.神经性厌食者

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 11.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B )P111 A.每周失眠2次,持续1月以上B.每周失眠3次,持续1月以上 C.每周失眠2次,持续2月以上 D.每周失眠3次,持续2月以上12.关于精神发育迟滞不正确的描述是( D ) P159 A.智力发育低下B.社会适应困难C.起病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D.起病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3.当前对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A )P165 A.教育和训练 B.认知心理治疗 C.药物治疗 D.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14.谵妄的关键性精神病理改变是( D )P178 A.感知觉障碍 B.思维不连贯 C.记忆力下降 D.意识清晰程度的下降15.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 C )P179 A.谵妄B.器质性遗忘 C.血管性痴呆 D.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家强调自由、选择(责任)和意志力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P7 17.临床访谈形式包括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和(精神状况检查)。P10 18.神经衰弱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包括: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内脏功能障碍等。P37 19.有研究者认为,疑病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人格特征,是(衰弱型)或不安全型人格的一种变异。P39 20.癔症性精神障碍在CCMD一3中被称为(解离症状),是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变态心理学完整大全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社交恐惧症 陈某,女,23岁,未婚,中专文化。因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求治。 病人19岁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感到压抑,立志发奋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男老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颇难为情。迎面相逢,病人会面红耳赤、心慌气促。此后只要遇上该老师就言行失措。久而久之,觉得同学们都洞悉了其心中秘密,于是与同学们相处也不自然了。毕业工作后,从不参与同事活动,有同事与其主动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借故走开,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脚步,避免与人同行。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又不敢与人相处。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虽然同在一市,却多是鸿雁传书,每次决定约会,马上心慌、脸红,以致勇气全消,偶尔赴约,也是故意迟到。有一次男方父亲寿辰,邀病人赴约,无法推托,一直忐忑不安。赴宴那天,还没见公婆就心慌气促,四肢发颤,与公婆见面,顿觉头晕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以为中暑,被送至医院。此后,羞见一切外人,甚至与家人共餐也有些不自然。为避免窘迫,常托词休病在家,以免交往。 病例讨论: 本例病人的症状以恐怖为主要临床相,恐怖的对象主要为人际接触和社交场合,恐惧发作时伴心慌、面红、气促,甚至颤抖、大汗、头晕目眩等植物神经症状,并有回避行为。病人知道恐惧过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符合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本例诊断: 社交恐怖症 一、心理动力学观点(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本我冲动的威胁和自我的压抑与防御之间所形成的冲突。恐惧症被视为恐惧反应的无意识转移,即从小时候曾经造成过创伤性恐惧体验的刺激物转移到一个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新的刺激物。 本例中病人可能在童年期经历过创伤性体验,尤其是家庭生活和童年的社交经历。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间缺乏相互帮助和支持,儿童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容易敏感、多疑以及紧张焦虑。本例中患者表现出过分的多疑,例如怀疑同学“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这可能与其生活的家庭环境有关。另外,父母过于频繁、严厉的惩罚、责骂和苛刻的要求,促使子女形成“高道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这时,子女在评价自身的行为、态度和欲望时,往往过分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 谴责,为神经症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父母的严厉、惩罚,会使孩子变得胆怯、小心翼翼,在社交中过分担心自己的言行,惟恐遭人指责;父母对子女过多的拒绝、否认,使其个性变得自卑、自我否认、内倾而逃避社交,或过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心理状态来刻意表现自己,以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或过分渴求他人的赞誉,对受到批评或拒绝很敏感,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始终处于焦虑恐惧之中,从而出现回避行为。本例中患者表现出较高的自卑水平,可能与父母的不良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过度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方式,例如:解除、制止、回避、同一化、投射、潜意呈现、幻想、退缩和躯体化等,而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方式,如幽默。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特征性地使用回避防御方式。本例患者也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 本病例可采用精神分析疗法,帮助患者回忆童年的经历,重点在家庭生活环境和童年社交情况,找到发病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在采用行为或认知方法进行治疗。 二、人本主义观点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语言康复训练教案

语训教案-口舌操 目的: 锻炼口舌运动的力量和灵活性,为正确的口型、舌位打好基础。 准备: 录音机和节奏分明的音乐磁带或鼓。 步骤: 第一节:张大嘴按照音乐节拍或鼓点儿一张一合; 第二节:伸舌头按照音乐节拍或鼓点儿一伸一缩; 第三节:顶舌头按照音乐节拍或鼓点儿用舌头顶两腮,左一次右一次; 第四节:舔牙床按照音乐节拍或鼓点儿用舌尖舔牙齿背后,一上一下; 第五节:卷舌头按照音乐节拍或鼓点儿用舌尖舔上牙膛,由前往后; 第六节:弹舌头按照音乐节拍或鼓点儿舌头由卷变为放平,反复做(如同发"啦"音的方式); 第七节:活动嘴按照音乐节拍或鼓点儿使嘴进行张一咧一撮一抿的变化练习。教学反思: 智力类型学习情况改进地方 轻度智力残疾 中度智力残疾 重度智力残疾

语训教案-舔一舔 目的: 对于舌头不会伸出的孩子,通过此活动锻炼舌头的伸展能力及其灵活性。准备: 白糖少许置于盘中。 步骤: 引导孩子伸出舌头舔食白糖,可反复练习。 变换形式: 在上唇涂抹果汁等,练习卷舌舔上唇。 教学反思: 智力类型学习情况改进地方 轻度智力残疾 中度智力残疾 重度智力残疾

语训教案-大口咬 目的: 在于让孩子张开大嘴,大口咬东西。 准备: 孩子爱吃的大蛋糕或其他食品。 步骤: 引导孩子张开大嘴咬蛋糕。 教学反思: 智力类型学习情况改进地方轻度智力残疾 中度智力残疾 重度智力残疾

语训教案-吹蜡烛 目的: 练习呼吸,学会运用气流。 准备: 蜡烛若干、娃娃一个。 步骤: 从一口气吹灭一根蜡烛,到一口气吹灭三根或更多,练习呼吸量。教学反思: 智力类型学习情况改进地方 轻度智力残疾 中度智力残疾 重度智力残疾

变态心理学试题(一)

变态心理学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标准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和() A.非典型性反应B.躯体化反应C.兴奋反应D.自由联想 2.幻觉的定义是( )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 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 3.解释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主要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神经科学理论和() A.认知行为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C.体液理论D.刺激一反应理论 4.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亲或母亲具有人格障碍或() A.恐惧症B.癔症C.强迫症D.神经症 5.CCMD-3将人格障碍的类别分为() A.6种B.7种C.8种D.9种 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约是() A.2-3% B.3-4% C.4-5% D.5-6% 7.一位女大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到上帝对她说,她是一个卑鄙可憎的人,这个人可能患上了()A.癔症B.精神分裂症C.疑病症D.恐惧症 8.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是() A.情绪低落B.情绪不稳C.情绪高涨D.情感淡漠 9.关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思维联想散漫B.妄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C.行为幼稚愚蠢D.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0.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 B.神经性厌食者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 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 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 11.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A.每周失眠2次,持续1月以上B.每周失眠3次,持续1月以上 C.每周失眠2次,持续2月以上D.每周失眠3次,持续2月以上 12.关于精神发育迟滞不正确的描述是() A.智力发育低下B.社会适应困难C.起病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D.起病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3.当前对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康复心理学考试题目-(1)

康复心理学考试复习题 1、家庭心理康复:是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心理治疗,治疗者通过与家庭全体 成员有目的的接触与交谈,促使家庭发生变化,并通过家庭成员影响患者,使之症状减轻或消失。 2、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基本概念,被认为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保护机制。 3、人格:原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角色 的特点和人物性格。后演变为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即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 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性的精神障碍,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增高,持续性回避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多与应激事件及个体易感性有关。 5、性格: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适应的 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彼此区别的主要方面。 6、记忆:是过去经历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 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7、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8、心理咨询:是指经过严格培训的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 专业咨访关系,帮助合适的来访者依靠个人自我探索来解决其心理问题,增进心身健康,提高适应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 9、行为观察法:是指在完全自然或接近自然地条件下,对个体可观察的行为有 目的,有计划的记录观察。其目的是描述患者临床行为表现、评估心理活动、监测行为变化、提供康复依据。

1、简述记忆的加工过程? 答: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和回忆) (1)识记:识记是反复感知事物,在大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初始环节。 一、根据有无明确目的,可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1、无意识记是没有明确 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而形成的识记:2、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目的,需要意志努力而形成的识记。 二、根据是否理解识记的内容,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识识记。1、机械识记是依 靠机械地重复进行的识记:2、意识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证明,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意识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2)保持:是把知识经验储存在头脑中的过程。保持是识记和再现的中间环节,它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保持也就没有记忆。 (3)再认和回忆:记忆好坏是通过再认和再现表现出来的。再认是指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现的过程。 2、简要叙述认知心理学派的心理康复理论与方法? 答:理论: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 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认知心理学家所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 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方法:认知心 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有 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发,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 出结论。 3、简述性格的特性? 答:性格是非常复杂的个性心理特征,概括为4个方面。 (1)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1、对待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2、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3、对待自己的态度。 (2)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有:1、感知过程中的性格特征。2、记忆过程中的性格特征。3、想象过程中的性格特征。4、思维过程中的性格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人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有:1、情绪强度上的性格特征。2、情绪稳定性上的性格特征。3、情绪持续性上的性格特征。4、主导心境上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人对自己行为自觉调控水平方面的特征。主要有:1、对行为目标的明确程度。2、在现实目标过程中的性格特征。3、在紧急情况下的性格特征。 4、简要叙述认知加工治疗?

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整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发展概况:美国:初创: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发展:弗洛伊德。成熟:布鲁纳,人本主义思潮,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完善:皮亚杰&维果斯基发展了许多有效地教学模式。前苏联:产生: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步以……命名的专著)。发展: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布隆斯基《科学的心理学概论》;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奋力前进时期注重结合教学和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中国:起源:战国;产生和初步发展:清末随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兴起。第一本译著:方东岳译小原又一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陆志伟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发展1949-1958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59-1966纠正错误;1966-1976文革;1976以来恢复、迅速发展。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瑞士):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认知发展阶段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表象或形象图式,单维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有抽象思维,能进行逻辑推理,多为思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1-16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3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4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获得成效的根本保证。维果斯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该过程有四个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内化学说: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能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4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后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4对教学的影响: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此外,他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止局限在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而且开始注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 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人格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月-4自主—羞怯与怀疑;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主动性—内疚;获

《言语治疗学》教学大纲汇编

《言语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言语治疗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peech Therapy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总学时: 40 讲课学时:31 实验学时:9 学分:2分 适用对象: 先修课程:《康复学基础》、《康复评定学》及医学基础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康复医学是一门多科性和跨科性的专业,在康复医疗中需要有多个专业组人员参加,进行康复评估和治疗,而言语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各种言语障碍和交往障碍进行评定、治疗和研究的一门学科。人如果丧失了听觉和语言,不仅难以感受这丰富多彩的有声世界,更加严重的是失去了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机会,这些障碍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在我国,从事言语康复工作的人员十分匮乏,因此发展壮大言语治疗人员队伍是当今的重要工作之一。 言语治疗学的主要目的是阐明言语治疗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常见的言语障碍的评定、康复治疗等内容。使学生对各种类型言语障碍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言语功能障碍基本评定方法和治疗原则、治疗技术能较熟悉掌握。要求达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言语康复的理论和治疗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具体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讨论和主题发言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尽量减少纯理论的讲述,力争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即可熟悉各种操作手法和技术,并能将各项技术灵活运用到临床中去。鉴于言语治疗学作为一门年青的学科,其发展相当迅速。因此,允许并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增加一定的新知识、新理论等内容,以使讲授内容能反映出言语治疗学的发展水平及动态。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一章语言治疗概述 教学时数:1.5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1、语言的概念 2、语言治疗学的概念 3、语言治疗的目的 4、语言治疗的适应症 5、语言障碍的类型 熟悉:1、语言治疗的发展简史 2、语言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 了解:1、语言治疗的语言学基础

变态心理学教案设计

社会文化理论 变态心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基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含义,了解社会评价的相关内容,同时让学生学会社会文化治疗的一些具体方法。 二、教学分析 个体所认同的社会规范是什么?个体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个体所在的家庭结构是什么样的?其他人如何看待个体?社会文化理论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对它们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的异常行为。 理论依据:教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小组讨论,对比分析,综合探究等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课设计思路的理念之核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在于了解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含义,了解社会评价的标准,而本节的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社会文化治疗的一些具体方法。

四、教学课时 针对本节内容,我准备利用两个课时来完成,因为两个课时的话时间相对宽松,两个课时有利于学生充分学习理解本章内容,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 五、教学准备: 查找一些有关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问题,一些有趣的事例,增加学生的兴趣。要求同学们查找一些社会文化理论的问题,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所不懂的问题,以便上课时辅助教学。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分析: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学习水平:能让大家理解社会文化。 媒体内容与形式:多媒体教学课件。 使用方式: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针对本节课内容,我将分三阶段来进行:一、社会文化理论家如何解释异常行为 (一)家庭结构和沟通 1、家庭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依靠家庭各个成员的互动维持平衡。也就是说,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以一

变态心理学作业题

变态心理学作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判别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基本标准是( B ) A. 适应不良 B.痛苦或损伤 C. 其他人感到不适 D.违背标准 2.病人幻视,并伴有意识障碍,多出现于( A ) A. 急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B.精神分裂症 C. 癔症 D.躁狂症 3.持久而荒谬的夸大妄想多见于( B ) A. 躁狂症 B.精神分裂症 C. 癔症 D.抑郁症 4.病人所谈内容大多为既往记忆残余,在提问者诱导下将其串联在一起,来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的经历,其内容丰富、生动,甚至荒诞不经,常转瞬即忘,这是( C ) A. 记忆减退 B.遗忘 C.虚构 D.错构 5.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能引起正常人悲伤或愉快的事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或完全丧失,这种心理障碍是( C ) A. 抑郁 B.情感倒错 C.情感淡漠 D.焦虑 6.50岁农村母亲,目睹其犯罪儿子在家中被警察抓走,突然抽搐发作,但无意识丧失、咬舌、严重摔伤或小便失禁,这是( C ) A. 瘴症性运动性障碍 B.急性应激障碍 C.癔症性躯体障碍 D.创伤后应激障碍 7.50岁农村母亲,听到在城市打工的儿子遇到车祸后,两耳再也听不见别人说话声,但有人在身后喊她,她能回头去看,这是( B ) A. 癔症性运动性障碍 B.癔症性感觉障碍 C. 急性应激障碍 D.创伤后应激障碍 8.癔症性精神障碍中的分离过程不包括( C ) A. 记忆缺失 B.现实感丧失 C. 适应障碍 D.身份改变 9.震后获救幸存的母亲,常反复想起在自己身边遇难的女儿,做相关的恶梦;她尽力回避任何与地震、女儿有关的东西;对生活丧失希望和信心,这是( C ) A.癔症性精神障碍 B.癔症性躯体障碍 C.创伤后应激障碍 D.急性应激障碍 10.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明显缺乏必要的人际关系,这是( B ) A.偏执性人格障碍 B.分裂样人格障碍 C.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D.冲动性人

《康复心理学》课程标准

三年制康复专业 《康复心理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背景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健康概念的改变,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使得对医学生进行医学心理学教育 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医学心理学已被列为全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必修课程。 康复心理学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成为康复专业学生必修的医学课程 针对康复专业的特点,将教学重点着眼于使学生掌握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了解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 的发生、发展、康复、转归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征,了解康复治疗手段对康复对象心理 的影响,真正把我们服务的对象看成是人,而不仅仅是残疾,用全面、整体的观点看待和服务于患者,并 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促进其全面康复,维护健康。使患者真正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真正地 提高生活质量。 二、课程性质 康复心理学是研究残疾人和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康复心理学》属于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等康复治疗技术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康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康复心理学》为三年制大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修课,是康复医学的基础课程。 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康复医学导论》、《内科学》、《外科学》等先修课,学生为高中毕业生。 介绍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康复内容、研究范围及我国康复心理学发展状况。重点学习病残人康复 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常见行为问题的处理、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社会因素在康复过程中的 作用。 三、课程基本理念 1.《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直接为临床康复治疗工作服务。 通过学习掌握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教育的原理与基本方法,指导病残人发展健全人格,以积极、健康的 心理状态来提高、调动机体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各项功能,提高病残人的病残后的康复率 与生活质量。 2.《康复心理学》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临床康复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 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康复心理学的必需的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康复心理学》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 “研究性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 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4.《康复心理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素质,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尊重患者、关爱 生命的职业意识。通过贴近临床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实践(心理治疗),使学生认真体会康复治疗师的角色,增强对康复治疗师职业的热爱,树立关爱患者的意识,将关爱患者的意识逐渐转化为一 种职业习惯。 5.《康复心理学》的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学习过程和技能,更要注重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其过程中的努力。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康复心理学》课程总学时为30 学时,理论24 学时,实验 6 学时,在第 3 学期开设。各校可根据其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2.《康复心理学》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1

变态心理学案例报告

变态心理学案例报告 教育系.应用心理学.辛美彤.201341329103 医生介绍:患者姓名姜全保,男,43岁,于七年前起病。起初为胆小害怕,总听到房子周围有汽车声音,总听到他人议论他。令患者感到恐惧的是认为有人要害他,不敢走大门,认为饭里有毒夜间不敢入睡,来回走动。存在冲动行为,有时拿着菜刀乱比划,在院子里挖坑把别人家的柴草垛点着,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病情好转后出院,但因出院后未坚持服药病情多次反复。本次住院因患者拒绝服药,家人恐其再次出现伤人毁物行为,故门诊以精神分裂症行为继续入院治疗。患者自发病以来生活能自理,饮食及二便正常,曾有冲动毁物行为,但无自杀、自伤等行为。 自己观察:在查房时与病人有交流,问患者为什么不看电视,他说有人不让他看电视,如果看了,那么电视里的人就会走出来杀他。在患者表述的过程中有跺脚的行为出现,脚尖方向朝向门口,表示其时刻坐好逃跑的准备。问患者为什么在家不吃饭菜,他说村子里有很多人看他不顺眼,所以想要在他的饭菜里下毒。患者自己也坦言有时看到护士和其他患者会听见她们在议论他,说一些不堪入耳的坏话。所以不愿与她们交流,生怕因自己的问题而被别人陷害。根据查看病例和与患者、大夫的交流我认为患者的临床类型属于精神分裂症中的偏执型。 对症表现:从发病年龄来看,偏执性精神分裂症较各型而言发病较晚,多在中年。患者43岁,符合发病年龄。但单从年龄也不能确定其为偏执性精神分裂症,主要由其症状表现决定。从思维障碍来看,患者敏感多疑因而逐渐形成妄想,且多为担心别人陷害自己一类的被害妄想。而被害妄想正是偏执症中的主要表现内容,如:患者认为饭菜里有毒,夜间不敢入睡等;从意志行为障碍来看,患者因害怕别人对自己不利而把别人家的柴草垛点着的行为是病理性意志增强的表现,患者缺乏力量去克服内心的病理性冲动原因在于患者意志过程的减弱;从感知觉障碍来看,患者常出现总听到他人议论他的这一类言语性幻听,听见她们在议论他,说一些不堪入耳的坏话表现其幻觉内容多对自己不利,也符合偏执型的临床表现。由于幻觉和妄想的影响,患者的情绪活动多表现为疑惧和惶恐不安,与此同时患者在入院前也出现过毁物行为,但经过治疗其情绪可以得到控制。总的来说,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主要为妄想、幻觉两大内容,在行为表现上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疑”:怀疑别人在谈论自己、怀疑别人要害自己、怀疑所处环境对自己不利。

康复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xx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康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康复领域中心理问题的学科。 现代心理学创始人:xx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各类残疾人及各种慢性病患者。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心理行为与病残的关系;开展临床咨询;研究各种心理行为治疗技术的应用。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 老龄化标准:传统标准是60岁以上达到总人口10%;新标准是65岁以上达到7%。 心理活动:大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过程。 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与状态。 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是观念的反映;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着。 人的心理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心理。 知觉分为三种:1.空间知觉:指包括对象的大小、形状、立体和远近的知觉。2.方位知觉:包括上下、左右、前后三种。3.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 ULLKAxX。 记忆的三个基本阶段: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情绪的状态包括:1.心境:是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续的基础情绪状态。2.激情:是一种猛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3.应激:是机体受到出乎意料的巨大精神或躯体压力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dxPGQDr。意志是个体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 一个行动只有同时具备以下三种特征时,才称得上是意志活动: 1.自觉的确定行动目的。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lYSiSwk。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Wr2u41k。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精神层次包括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测试和评定残疾者或患者的心理活动情况和心理特征,称为心理评估,亦称康复心理测验。 ZRO8SZU。 康复心理评估的方法: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或临床评定量表。 人格评估 1.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适用于16岁以上、至少有6年教育年限者。 2.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问卷适用于测查16岁以上成人;儿童问卷适用于7-15岁儿童。判断人格倾向和特征。 3.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适用于16岁以上并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