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疼痛科介入治疗的进展趋势

疼痛科介入治疗的进展趋势

疼痛科介入治疗的进展趋势

疼痛科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在身体特定部位进行微创操作来缓解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疼痛科介入治疗的进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进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疼痛科介入治疗的技术也不断进步。新的设备和仪器的引入使得操作更加精准和安全。比如,可视化导引技术的应用使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定位治疗点,同时减少了手术的风险。

2. 治疗范围的扩展:原来主要用于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介入治疗,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其他诸如神经根型颈椎病、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的治疗。同时,介入治疗也逐渐被应用于肿瘤疼痛的缓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多学科合作:疼痛科介入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如麻醉科、放射科等。通过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医生也会与心理学家、物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合作,提供全方位的疼痛管理服务。

4. 个体化治疗:随着对慢性疼痛机制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疼痛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疼痛科介入治疗也朝着个体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评估患者的疼痛类型、程度和影响因素等,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疼痛科介入治疗在技术、范围、合作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都有不断的进展,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帮助他们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疼痛科的技术

疼痛科目前常用技术有: 一、神经阻滞与注射治疗 1.其作用机制主要有,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改善局部血运,消炎止痛。 2.神经阻滞分类与适应症 1)交感神经阻滞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面部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如,交感型/椎动脉型颈椎病,面神经麻痹,突发性神经耳聋等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盆腹腔晚期癌性疼痛,慢性胰腺炎等胸交感神经阻滞:治疗肺癌晚期疼痛,汗手症等。 腰交感神经阻滞:下肢感觉异常,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2)脑脊髓及周围神经阻滞 硬脊膜外隙阻滞:腰脊神经根炎,腰椎管狭窄症,及下肢带状疱疹等。 枕神经阻滞:颈椎病,颈源性头痛,枕神经痛及支配区疱疹。腰/颈丛及周围神经阻滞:治疗相关神经炎痛及卡压性疾病。三叉神经阻滞:三叉神经痛。 舌咽神经阻滞:舌咽神经痛。 3)病灶局部注射 各类腱附着点炎,慢性损伤,肌筋膜炎等。 二、介入微创治疗 介入微创治疗技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疼痛科目前开展

的主要介入技术有: 1.颈腰椎间盘化学溶解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2.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症 3.射频治疗技术:是现代医学最具发展前景一项现代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心脏传导异常,肿瘤及疼痛医学临床。射频治疗技术,在外周射频几乎 适用于所有神经阻治疗的相关疾病。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颈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治疗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射频热凝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已临床的广泛运用。 4.脊髓刺激技术治疗病理性神经痛。 5.鞘内吗啡泵治疗晚期癌痛 6.等离子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7.椎间盘盘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8.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症或椎体转移癌性等。 三、其它治疗技术,如臭氧注射治疗,物理治疗等。 四、药物综合治疗。 五、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等。

疼痛科三年发展计划(2020年-2023年)

疼痛科三年发展计划 (2020年—2023年) 为加强和完善医疗服务,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拟2020年上半年开设疼痛门诊,主要负责急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工作。在科室分工极细的医疗领域,疼痛门诊要牢牢抓住微创、无创的技术手段治疗顽固性及不明原因疼痛疾病,为医院和医务人员降低风险,为患者减少痛苦并降低经济负担,以此作为切入点,为患者创造无痛生活环境。 一、指导思想 有计划地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培养制度,确定明确的培养方式和方法,不仅重视人才培养的数量,更注重其质量,从而有效促进稳定发展。以整体发展为前提,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逐步开展治疗项目,将现有仪器设备用好用精,逐步添置新设备。改善科室人员工作环境及待遇。 二、人才培养 1、培养目的是使其较好地掌握新技术,跟上该领域医学发展的步伐。仍继续实行“请进来”(专家讲学、技术指导、会诊、带教),“送出去”(外出进修学习、参加院内外各类学术活动及培训班)的形式,及院内组织专题学术讲座,定期业务学习。鼓励医护人员通过自学、自考、函授等形式取得高层次学历,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改善学历结构,培养人才梯队。

2、对于有一定技术基础的高年资人员推荐参加短期培训班。对于新毕业人员选送帮扶医院疼痛专科进修。对于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主治医师,要求确定专业方向,加强科室内部层次建设。 3、积极组织院内讲座,普及对疼痛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4、结合综合性中医医院的特点,加强“中学西”或“西学中”人才培养。对中医学院毕业的医师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派往国内知名西医疼痛专科进修学习,从而提高其西医基础知识与专科临床技能。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医师,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西学中培训班”,并创造条件推荐参加国内“西学中高级研修班”,探索适合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中西医治疗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5、鼓励并支持医务人员在各种期刊上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家统计源期刊级别及以上级别每发表1篇文章,科室奖励500元。 6、鼓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及申报市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提高科室继续医学教育的等级。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确实能给医院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个人,推荐到医院评议后授予相应奖项,科室奖励500元。 7、要求每人每年必须按规定完成继续医学教育计划所规定的任务,保证继续教育学分合格率100%。 三、科室建设 1、基于目前人员数量和科室情况考虑,拟申请2020年上半年开设疼痛门诊一间。 2、设立独立的诊室,治疗室和观察室,并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肿瘤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肿瘤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介入医学是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磁共振成像、超声等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导丝、导管等专用器械对病变组织或器官进行诊断及治疗的新兴学科,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等优势。 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肿瘤的一线治疗手段,是目前恶性肿瘤诊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诊疗对象,可将其归为针对恶性肿瘤本身的治疗、针对恶性肿瘤合并症的治疗以及其他辅助诊疗技术。 一、肿瘤血管介入治疗 1.1动脉灌注化疗 动脉灌注化疗是通过皮下置入动脉泵或者直接经导管将化疗药物注入肿瘤的供血动脉,以提高药物在肿瘤内的浓度,从而获得更好的肿瘤反应,同时降低化疗药物在体循环中的浓度,减少对其他脏器的毒副作用。 动脉灌注化疗最早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目前在肝癌、肺癌、胰腺癌、肾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均有较好的疗效。 在未接受过化疗的不可切除结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联合全身化疗可使有效率提高到92%。 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接受HAIC的中位生存期为7.6~17.6个月。 目前,亚洲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已将HAIC纳入晚期肝细胞癌标准治疗方案中。 在日本,采用低剂量顺铂联合氟尿嘧啶(FP方案)的持续给药时间长达5d,临床上常采用经股动脉皮下置入动脉泵的方式给药,随后在门诊完成多个周期的HAIC。

近年来,以奥沙利铂为主的HAIC方案成为肝癌研究领域的热点,HAIC在中国多使用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及奥沙利铂(FOLFOX方案),一般需要持续给药46h,由于每次置管时需要重新调整导管尖端的位置,并避开栓塞后再通的胃十二指肠动脉,一般采用皮下置入导管的方式给药。 1.2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 TAE是运用栓塞材料将肿瘤供血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从而使肿瘤细胞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主要用于不适合给予化疗药物的实体肿瘤的介入治疗。 其在肝癌、肾癌、胰腺癌、肺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姑息性治疗以及肿瘤大出血的止血治疗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可用于肿瘤的术前栓塞以及术中保护性栓塞。 临床上常用的栓塞材料有明胶海绵颗粒、弹簧圈、聚乙烯醇颗粒、碘油、微球和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等。 TAE术中应综合考虑肿瘤血供、血管解剖和造影结果等合理地选择栓塞材料。 1.3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 TACE在将化疗药物注入肿瘤供血动脉的同时,运用栓塞材料阻断供血血流,从而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与肿瘤接触的时间。 TACE是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载药微球作为一种新型栓塞材料,可负载阿霉素、多柔比星和伊立替康等抗肿瘤药物,近年来逐渐应用于肝癌TACE术中。 常用的载药微球包括DC-Beads、HepaSphere、LCbead、Tandem以及国产的CalliSphere等。

疼痛科整体规划和发展方案(精品合集)

疼痛科整体规划和发展方案(合集) 疼痛科整体规划和发展方案(合集) 疼痛科整体规划 1 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有些慢性疼痛本身还是一种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长期的局部疼痛会形成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症或中枢性疼痛,使普通的疼痛变得非常剧烈和难以治疗,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降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甚至致残或危及病人的生命。长期疼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心理和社交功能,而且还影响到其家庭乃至社会。为所有疼痛患者提供治疗,是各国医疗服务的共同目标。疼痛科的医护人员治疗各种急性和慢性顽固性疼痛,为患者创造无痛轻松生活。 一,诊疗范围 疼痛门诊采用神经阻滞疗法、小针刀疗法,配合药物、安科射频神经调节神经阻滞、银质针软组织治疗、臭氧氧化疗法等治疗以下疼痛疾病: 1.头痛:偏头痛,颈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外伤后头痛和腰穿后头痛等。

2.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损伤后疼痛、中枢性疼痛、患肢痛、残端痛、糖尿病性神经痛、交感神经相关性疼痛、 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等。 3.骨关节痛:腰腿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足跟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退行性骨关节炎等。 4.组织疼痛: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炎、腰背肌筋膜炎、梨状肌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腱鞘炎、肩周炎、网球肘、软组织损伤。 5.癌性疼痛:晚期癌症疼痛、骨转移性疼痛等。 6.痛经、慢性盆腔痛。 7.非疼痛性疾病:顽固性呃逆(打嗝)、急性面神经炎(面瘫)、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腱鞘囊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住院治疗以前多是采用 CT 或 C 型臂 _ 线影像介入治疗,或用带专用引导功能的超声设备引导。以下疾病: 1.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 CT 或数字显影 C 型臂介入下行颈、腰椎间盘突症的髓核化学溶解疗法、安科射频微创神经介入镇疼术、介入下臭氧治疗,可以对高位颈椎间盘突出

血栓治疗的新技术介入手术的最新进展

血栓治疗的新技术介入手术的最新进展 血栓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介入 手术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血栓疾病的治疗中。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进步,介入手术在血栓治疗中的应 用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手术 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手术是一种利用声波图像引导医生进行患者体内 术前术中术后的诊疗工具。通过超声引导下介入手术能够实时观察血 栓的位置、形态和大小,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和取栓。同时,在手术过 程中还能监测血流情况,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药物溶栓技术的应用 药物溶栓技术是一种使用药物将血栓溶解的方法。通过导管将溶栓 药物直接送达血栓所在部位,药物能够迅速作用于血栓,使其溶解, 从而恢复血流通畅。近年来,随着溶栓药物的研发与改进,药物溶栓 技术在治疗血栓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溶栓药物的副作用也在减少,使得药物溶栓技术更加安全、可靠。 三、血栓机械取栓技术 血栓机械取栓技术又称血栓回收技术,是通过导管将机械器械送入 血管内,直接取出血栓,恢复血流通畅。与药物溶栓技术相比,血栓 机械取栓技术的优势在于即刻性效果好、风险低。此外,机械取栓在

操作上的灵活性也是其独特之处,医生可以根据血栓的形态和位置选 择不同的器械进行取栓,提高操作的成功率。 四、新型血栓滤器的使用 新型血栓滤器是一种放置在大血管内的器械,用于防止血栓移行至 肺动脉,防止形成肺栓塞。血栓滤器的使用范围广,适用于高危病例、术后病例及无法进行传统介入手术的患者。新型血栓滤器的材料和结 构也得到了改良,使得滤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总之,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血栓治疗的新技术介入手术正不断取 得新的突破。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手术、药物溶栓技术、血栓机械取栓 技术和新型血栓滤器的使用都为血栓患者提供了更加可靠和有效的治 疗手段。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血栓治疗的新技术介入手术在未 来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疼痛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疼痛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1. 引言 疼痛是人类最普遍的症状之一,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增加,疼痛管理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探讨疼痛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2. 疼痛发展现状 疼痛管理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但直到最近几十年,对疼痛的理解和管理才有了显著的进展。以下是当前疼痛发展的几个关键方面: a. 专业及跨学科合作:疼痛管理已从单一的医学领域发展为跨学科的合作。疼痛科医生、神经生理学家、康复师、心理学家等形成了团队协作,以提供综合的疼痛治疗。 b. 多模式治疗:传统的疼痛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如镇痛剂。然而,现代疼痛管理注重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以及替代疗法如针灸和按摩。 c. 个体化治疗:人们对疼痛的感受和处理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异。个体化治疗注重根据个体特点和疼痛类型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包括药物选择、治疗计划和康复方案。 d. 技术进步:现代技术的发展对疼痛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像学技术的改进,如磁共振成像和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提供了更准确的疼痛定位和诊断。神经调节器、植入电极和脑电刺激等技术的出现也为疼痛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3. 疼痛未来趋势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疼痛管理将进入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时代。以下是未来疼痛管理的几个可能趋势: a.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未来疼痛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修改或修复患者的基因,可以改变他们对疼痛的感受。研究人员已经在动物模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在人类身上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b. 神经调制:神经调制通过刺激或调节神经系统,改变疼痛信号传递。已经有针对特定类型疼痛的神经调制技术得到了一些成功,未来还有望发展更多的创新技术。 c.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疼痛管理也不例外。通过收集、分析和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疼痛的个体差异和治疗结果,从而提供更准确的治疗建议。 d. 药物研发:药物研发是疼痛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的药物主要依靠阻断疼痛信号传递和改变大脑对疼痛的感受。未来的药物研发会致力于研究新的药物靶点和细胞信号通路,以提供更有效的疼痛缓解。 4. 结论 疼痛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未来的疼痛管理将更加个体化、精准和多模式治疗。基因治疗、神经调制、人工智能和药物研发等领域的不断创新将为疼痛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疼痛控制。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支持相关研究,并促进跨学科合作,以共同应对疼痛管理的挑战,为疼痛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关怀。 参考文献: 1. Breivik, H., Collett, B., & Ventafridda, V. (2006). A survey of chronic pain in Europe: prevalence, impact on daily life, and treat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 10(4), 287-333.

无痛医疗

临床医学发展的新趋势-----无痛医疗 河南宏力医院麻醉科李克华 过去人们去医院看病常常害怕疼痛,因为怕疼有些人宁愿忍受着病痛也不愿意去医院检查和治疗。其实这是对现代化医疗不太了解的表现。由于现代医学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和诊疗服务在不断提高。除了要求把病治好外,也更多的期盼从检查到治疗的整个医疗过程中都能够在舒适无痛中完成。故微创介入治疗、舒适无痛的医疗服务悄然兴起,并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医疗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无痛医疗主要是利用现代麻醉理论和技术,使病人在医院的一切检查和治疗中,无痛或基本无痛。 为了人们更多的了解无痛医疗的有关知识,让更多的的病人得到舒适无痛的医疗服务,现把有关我院开展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无痛医疗,痛苦变为美梦 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故健康体检越来越普遍。但是,有些体检项目是有创的或疼痛的,如胃镜、肠镜、气管镜、宫腔镜检查或人工流产术等,因为在检查或治疗中常有疼痛或不适,常让人望而却步。也有些病人在检查中因为疼痛或不适而躁动,不能很好配合,甚至有失去理智,咬坏胃镜的现象。然而,自从我们开展了无痛医疗服务,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现在在做这些检查时,麻醉医师给予病人静脉注射适量的丙泊酚药物,病人就在1—2分钟内不知不觉的入睡了。在整个检查和治疗过程中病人无痛、安全、安静。而检查医生心态平稳、精力集中,可以从容的进行检查或治疗,技术水平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能把各种检查和治疗做的更细致、更全面、更完美。其检查和治疗质量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检查和治疗将要结束时,麻醉医师停止注射丙泊酚,病人可在1—3分钟清醒,并能进行正常交流,对所做的检查和治疗过程全然一点不知,无任何痛苦和不适,并且有一种非常欣快的感觉,部分人还可做一个美梦。因为麻醉科与内镜中心、妇产科等科室密切合作,使无痛医疗的广泛开展,现在来我院做无痛胃镜、无痛肠镜、无痛人流、无痛宫腔镜、无痛介入治疗、泌尿道的检查和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多。去年每个月平均500例左右,今年已上升到每月800例左右。 二分娩镇痛,利于产妇、婴儿 分娩疼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分娩过程中,由于子宫阵发性收缩, 子宫下段和宫颈管扩张, 使产妇产生剧烈的疼痛。据统计约有50%的产妇分娩时感受到剧烈的疼痛,难以忍受。由于疼痛,产妇烦躁、哭叫,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剧烈的疼痛和精神的紧张还使产妇体力明显下降,最终对分娩过程和胎儿下利。对此我们应用硬膜外穿刺置管,连接镇痛泵持续注药(这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为产妇进行镇痛,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镇痛后产妇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能够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并且可适当的活动,神志清醒,能在分娩的关键时刻很好的用力和配合。分娩镇痛不影响子宫的收缩,不影响产程,不增加出血量,不影响婴儿健康评分。

癌痛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癌痛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引言 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特征之一就是癌痛。癌痛给患 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癌痛的治疗现状和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将对癌痛的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介绍。 癌痛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解痛药物:解痛药物是最常用的癌痛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 •化疗药物:对于癌症患者,化疗不仅可以用来抑制 肿瘤的生长,还可以缓解癌痛症状。 放疗治疗 •传统放疗:传统放疗是一种通过电离辐射来杀死癌 细胞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癌痛症状。

•介入放疗:介入放疗是一种通过经皮穿刺将放射性物质直接送到癌痛病灶,以实现局部治疗的方法。 手术治疗 •神经阻滞术:神经阻滞术是一种通过注射药物或介入手术来阻断疼痛传导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癌痛。 •神经刺激术:神经刺激术通过电刺激或化学刺激来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以达到缓解癌痛的目的。 癌痛的治疗进展 精准治疗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可以接受精确治疗。例如,根据肿瘤的基因突变情况,可以选择靶向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减轻癌痛症状。 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是一种通过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来增强治疗效果的方法。例如,采用放疗、化疗和手术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疗癌痛,可以提高治愈率和缓解病痛。

智能化治疗 智能化治疗是指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来指导癌痛 治疗的方法。例如,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史和影像学数据,可以构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轻病痛。 结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癌痛的治疗现状和进展呈现出多样 化和个体化的特点。药物治疗、放疗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在缓解癌痛症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精准治疗、综合治疗和智能化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癌痛治疗的效果。未来,我们可以期待通过更多的研究和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改善癌痛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微创是慢性疼痛治疗的发展方向

微创是慢性疼痛治疗的发展方向 由中国疼痛康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柳州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等联合举办的“2018中国疼痛诊疗康复高峰论坛暨柳州市疼痛学会学术年会”,不久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举行。来自国内疼痛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分享了近年来国内外临床疼痛诊断、治疗、管理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副主任、中国疼痛康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杨立强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微创技术是慢性顽固性疼痛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 疼痛起因各不同 杨立强博士首先介绍说,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主要是由于身体各部位原发病如阑尾炎、骨折、烧伤、手术创伤等引起的疼痛,急性疼痛主要是由与原发病相关的科室给予对症治疗,原发病治愈后急性疼痛就会自然缓解。慢性疼痛是指疾病或损伤引起的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也是疼痛科关注和治疗的重点。 慢性疼痛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生理性疼痛是疾病的一种伴随症状,也是人体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生理性疼痛往往提示人体某些部位出现了不正常状态,也被称为“好痛”。如网球肘、司机等久坐人群常见的颈肩腰腿痛等,早期颈肩腰腿痛主要是由于肌肉及软组织痉挛缺血所致。生理性疼痛提醒人们要注意休息或需要进行相关治疗了。此外比较常见的生理性疼痛还有阑尾炎引起的下腹痛,痛风引起的局部关节疼痛、老年人长期膝关节炎后因骨质增生、滑膜炎造成的膝关节疼痛等。生理性疼痛的特点是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通路及功能正常,病灶产生的疼痛信号会通过正常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传递到大脑皮层并引起痛觉,通过原发病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生理性疼痛大多能得到较好的缓解。 另一种慢性疼痛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其特点是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通路出现了问题,如足部疼痛,但按压足部时患者并无疼痛感觉,说明疼痛可能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导致支配足部的神经发生病变而引起;还有人因为牙痛去口腔科拔牙,但治疗后仍无好转,进一步检查发现牙痛是因三叉神经痛引起的。近年来,老年慢性疼痛发病率不断增加。来自英国的一项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约60%的老年人都会受到慢性疼痛的困扰。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采取针对性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慢性疼痛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是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的颈腰腿痛,需要通过手术或微创治疗来解除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如果是病毒侵犯神经引起带状疱疹所致疼痛,则要积极治疗病毒感染。 杨立强说,慢性疼痛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如在临床治疗方面有可能影响到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治疗时间延长。如果患者长期中重度疼痛得不到缓解,还将严重影响到机体功能和内环境。长期慢性疼痛会导致老

介入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介入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为人类解决了许多现实问题提供了关键支持。随着世界各地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科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成为广大学者及决策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介绍当前科技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首先,现代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信息技术领域,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移动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也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保持联系。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使得计算机具备了对人类的智能模拟和学习能力,大数据和云计算则为信息处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便利。 其次,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基因工程技术的突破使得人们能够对生物体的遗传信息进行修改和操控,从而创造出了许多有益的生物制品。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也为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再次,绿色能源的快速发展成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传统能源的供应难题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开发和利用绿色能源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不仅减少了对有限资源的依赖,还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碳排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不过,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伦理和道德问题愈发凸显。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和伦理争议。如何平衡科技发展与社会伦理和道德之间的关系,保护人类的尊严和隐私权,是科技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博览群闻】脊椎小关节介入治疗在慢性脊柱源性疼痛应用进展

【博览群闻】脊椎小关节介入治疗在慢性脊柱源性疼痛应用进 展 慢性脊柱源性疼痛是一组由脊椎病变引起的头颈部、四肢、胸壁、腰背部疼痛的临床症候群,是疼痛科、骨科、康复科等科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CSP反复发作且久治难愈使患者遭受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及身心健康,但目前CSP的诊断及治疗仍然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 以往对于慢性脊柱源性疼痛的病因研究主要集中在椎间盘等结构,随着研究的深入,脊椎小关节病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证实,小关节周围有丰富的神经纤维丛,各种炎症、损伤均可以引起小关节病变从而导致CSP的发生。 临床调查发现,约有49%~61%的慢性头颈痛患者,30%~53%的慢性胸壁痛患者以及27%~36%腰痛患者的症状源于小关节病变,进一步说明了小关节病变在慢性脊柱源性疼痛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小关节微创介入等手段可对CSP进行诊断及治疗,包括脊神经后支阻滞,小关节内注射以及射频治疗等。 虽然小关节介入治疗是诊断及治疗CSP最常用的手段,但目前对于小关节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其诊断准确性仍有诸多争论,本文拟就小关节介入治疗CSP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1.慢性脊柱源性疼痛发病解剖学基础及危险因素 椎小关节是脊柱后部重要组成结构,与椎间盘一起参与构成脊柱的基本运动功能单位。小关节位于椎弓根及椎管连接处,由相邻节段

椎骨的上、下关节突及包绕在外部的关节囊共同构成,左右各一,两侧对称,与椎间盘共同组成“三关节复合体”,从而发挥支撑脊柱和应力的作用,这种组合结构两侧有脊柱韧带保护,可以保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增加脊柱的活动度,并且有效地保护脊髓在活动过程不受损伤。 每个脊椎节段的“三关节复合体”功能相同,相互辅助,某一部分发生病变必定会影响整个结构。因此,椎间盘的病变最终会引起小关节的损伤,而小关节不稳定或创伤也会导致椎间盘的退变。 大部分腰椎病变的患者,病理改变最早来自于椎间盘,之后影响到小关节,导致病情进一步的加重。如果脊椎某一节段功能异常或不稳定,由于“三关节复合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导致三者均出现功能障碍,并且由于生物力学的改变,这一病理改变也会最终影响相邻脊椎节段,导致CSP的发生。脊椎小关节属于滑膜关节,关节面有软骨组织覆盖,外面由关节囊包绕,后者起到阻止躯体轴向旋转以及椎体的向前滑脱作用。 脊椎小关节的关节面由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外侧面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内侧面对合构成。依据冠状面形态学特点,将小关节关节面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平坦型-小关节关节面呈平面,相互平行关系;C型-上关节突呈凹面的关节将呈弧形凸面的下关节突关节面怀抱;J型-下关节突的关节面环抱上关节突的关节面,关节间隙类似于“J”型。颈椎和胸椎段小关节以平坦型多见,而腰椎段小关节以J型多见。 不同类型的关节面决定了小关节的方向性。目前研究已经证实小关节的方向性与小关节退变和退行性椎体滑脱密切相关。退行性椎体滑脱时,小关节关节面改变,导致软骨退化,引起关节重塑,导致小关节炎发生,引起CSP。脊椎小关节关节囊主要位于关节的后外侧,背侧较薄,在后方由关节突关节副韧带、棘间韧带及后外侧多裂肌肌

中国疼痛科的成立及核心诊疗技术简介

中国疼痛科的成立及核心诊疗技术简介 中国疼痛科的成立及核心诊疗技术简介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功勋专家,二级教授王家双 中国疼痛科的建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作为时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的副主任委员,王家双教授和学会其他专家一起跟随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终身荣誉主任委员,国内、外著名的韩济生院士经历了全过程。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部分三甲医院已经开始了疼痛诊疗工作,为疼痛科的建立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进入21世纪,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的专家、学者们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必须开创独立的疼痛科才能造福广大慢性疼痛患者。为此,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领导层在韩济生院士的带领下,多次主动向中国卫生部主管部门反映这一重大医疗诉求。2006 年 10 月在世界疼痛日前夕,1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阶平、韩启德、裘法祖、王忠诚、吴孟超、汤钊猷、顾玉东、郭应禄、孙燕、王世真、胡亚美、樊代明、陈可冀、沈自尹、秦伯益、杨雄里、陈宜张和韩济生亲笔签名支持在医疗机构建立疼痛科亲笔签名支持在医疗机构建立疼痛科,并将支持信呈交当时的卫生部门主管领导。 卫生部主管领导非常重视疼痛科的建立,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和征求意见,终于在2007年7月16号,中国国家卫生部发布227号文件,批准在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建立疼痛科,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诊疗。227号文件为疼痛科的建立发出了许可证。2017年7月15日,'中国疼痛医学大会暨疼痛科成立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各级领导和专家们系统回顾了从2007年7月16日疼痛科建立到现在十年来疼痛科的发展。根据会议总结资料介绍,十年前,全国独立开展慢性疼痛疾病诊疗的科室不足五十个;十年后,全国有独立建制的疼痛科有二千余个。十年前,专业的疼痛医师不足一千人;十年后,在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注册的疼痛医师已经有近二万名。2019年7月份在广州召开的2019中南六省疼痛学术会议介绍,中国慢性疼痛的人群大于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肿瘤人群之和,可见中国疼痛科医师任重道远。

疼痛科的正确认识

疼痛科的正确认识 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有些慢性疼痛本身还是一种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长期的局部疼痛会形成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症或中枢性疼痛,使普通的疼痛变得非常剧烈和难以治疗,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降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甚至致残或危及病人的生命。长期疼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心理和社交功能,而且还影响到其家庭乃至社会。为所有疼痛患者提供治疗,是各国医疗服务的共同目标。疼痛科的医护人员治疗各种急性和慢性顽固性疼痛,为患者创造无痛轻松生活。 疼痛医学的发展史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有麻醉科医生开设疼痛门诊。50年代开始,国外许多医院又相继开设了疼痛科室,建立疼痛研究治疗中心。 随着1976年国际疼痛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热衷于疼痛医学的医务人员可以自主地研究和开展疼痛疾病的诊疗方法。 中国疼痛医学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了针刺麻痹(针麻),治疗各种慢性顽固性疼痛。 1989年成立了国际疼痛学会中国分会,相继1992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 随着国内疼痛医学的兴起,各大医院疼痛科的开设,2007年07月16日,卫生部签发了关于《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

痛科”诊疗项目的通知文件,且确定“疼痛科”为临床一级诊疗科目,规定在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率先开展疼痛诊疗服务。 哪些疼痛症状需要看医生 并不是我们一感觉到疼痛就要到医院看病的,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看医生呢?主要是以下四种情况出现时才需要到医院的: 1、疼痛的病因未明。 2 、疼痛的性质、规律发生变化。 3、止痛方法不见成效。 4 、了解治疗方法上的新进展。 疼痛治疗误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知识的局限,大多数患者,包括一些医务人员都不了解疼痛医学的真正内涵,认识疼痛医学领域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1、疼痛治疗只对症处理,不解决根本 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传统的治疗手段是镇痛药物加按摩、牵引、热疗、针刺等,只解决“疼痛”问题,现在疼痛科多采用微创介入技术,对出了问题的神经进行营养、解压、调理、刺激甚至毁损等治疗,从而达到消炎、镇痛,阻断痛觉传导,改善神经功能的目的,对疼痛疾病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且某些疾病的过程本身就是疼痛引起的恶性病理循环,解除疼痛就是治疗疾病,如带状疱疹。 2、疼痛科只会开止疼药、打神经阻滞

疼痛诊治的现状与展望正文

疼痛诊治的现状与展望 北京解放军316医院麻醉疼痛科 10093 顾柯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感受性反应,是人类健康受到威胁的信号,是引起机体防御和保护的生理机制。疼痛的诊治是现代麻醉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现代临床医学和社会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疼痛诊疗以神经阻滞为基础,结合微创疗法、无痛疗法等疼痛患者解除痛苦。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疼痛的基础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对疼痛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为疼痛的深入研究与临床诊断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近30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节奏的改变使得疼痛的病种和诊治范围不断加大,涉及的学科增加,而且病情愈来愈趋向于复杂化,不仅要通过查体及影象学检查,还需通过多学科会诊协作方可确诊。而治疗更是需要配合物理、针灸、手术、介入、心理等的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逐步向着微创和、非手术疗法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有近13亿人口,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有7万多所。虽然部分医疗机构设立了疼痛科或疼痛诊疗中心,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以及诊治的范围和所产生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来比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美国早在1951年DR。BONICA就倡导由麻醉医师发挥其特长—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娴熟的神经阻滞及镇痛技术与外科和内科医师共同开设疼痛诊疗中心。根据BONICA的疼痛诊疗模式应是多学科协作且应遵循5C原则即:联系(COMMUNICAION)、协作(COLLABORATION)、协调(COORDINATION) 、合作(COOPERATION) 、谦虚(COURTESY)。 根据美国疼痛学会89年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共有BONICA模式的疼痛诊疗中心41家,其他各类疼痛诊所299所。而同时期欧洲15个国家的统计:截止到10月份共有BONICA模式的疼痛诊疗中心102,其他疼痛诊所238所。我们的邻居日本截止到1991年底,仅有34家医疗机构因缺乏麻醉医师未建立疼痛门诊,这是一个十分惊人得数字。 我国自1989年国家卫生部 (12)号文件明确规定:疼痛的研究与治疗是麻醉科的业务范围之一。截止2001年底,全国创建大型的由麻醉科领导的疼痛诊疗中心有数十所,较为有影响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且已成为当地医疗机构中的特色的有十数家,其中北京宣武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天津大学总医院、山东省立人民医院较为突出,其中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已经成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培养能力的多学科协作的并有影象、介入、多功能进口治疗仪的大型教学、科研、诊疗中心。 1.麻醉医师在疼痛诊疗中的作用 1.1.麻醉医师的局部麻醉技术及其对于神经解剖的认识使其成为出色的 疼痛治疗医师。而且麻醉医师的业务范围已经广泛深入到了疼痛的预防与治疗,并且在疼痛和治疗方面起着领导作用,在手术室以外的领域发挥其专业特长,在疼痛诊疗中,麻醉医师是神经阻滞专家和全面的疼痛科医师。 1.2.神经阻滞专家。 1.3.全面的疼痛科医师 作为疼痛科医师需要懂得疼痛的机制以及内科和外科及病理科的知识和疼痛的心理知识。

肿瘤疼痛的现代治疗和进展

肿瘤疼痛的现代治疗和进展 肿瘤疼痛的现状和流行病学调查 在现代社会中,晚期癌痛的治疗不仅仅是一个医疗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根据2003年12月30日“健康报”引用的统计资料报道,2000年在我国城市人口中的死亡原因分析中,晚期癌痛已经位居首位,在农村中位居第二位。2003年11月11日“中国医药报”指出:根据统计资料,我国目前有癌症病人超过700万,其中51-62%的病人伴随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40%为轻度疼痛,30%为中度疼痛,30%为重度疼痛。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加约160-200万病人,每年死亡人数约130万。对于绝大多数晚期癌痛病人所面临的最大痛苦就是疼痛。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32篇发表资料的综合分析指出:70%的晚期癌症可出现明显的疼痛,每年至少有350万癌症患者遭受疼痛的折磨,其中只有部分人可能得到合理疼痛治疗。国内最新资料指出:我国肿瘤疼痛的病人中仅有41%得到有效缓解,而晚期癌痛仅有25%得到有效缓解。本文介绍目前我国晚期癌痛常用的治疗方法和有关存在问题及分析、对策。 直到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在进行晚期癌痛的系统流行病学调查, FOLEY(1979年)报道一组癌痛的发生率为45-85%不等,PROTENOY (1989年) 报道晚期癌痛的发生率为95%,国内上海医科大学一组病例为30-79%,平均64.25%(532/828), 其中原发性肝癌为90%。此外,WHO根据32篇发表资料的综合分析指出:70%的晚期癌症可出现明显的疼痛,每年至少有350万癌症患者遭受疼痛的折磨,其中只有部分人可能得到合理疼痛治疗。于此同时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率都在增加,据李树业(1998年)报道陕西宝鸡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41.6%;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李连弟(1997年)报道70年代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为83.65/10万,而到了90年代上升至108.26/10万,增加了29.42%,其中城市增加了22.63%,乡村增加了32.15%[1-5]。根据2003年全国肿瘤学术大会上消息:近年来,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恶性肿瘤仍居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到200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让肿瘤病人不痛"的奋斗目标, 尽管经过全世界范围的努力,特别是近十余年来经过我国政府及一大批有志于肿瘤疼痛治疗的管理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然而直到目前,在晚期癌痛治疗领域我国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较大的差距。如何进一步加强肿瘤疼痛治疗的力度,不仅仅是我们从事医务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全社会任务之一。这里我们介绍晚期癌痛现代治疗的常用方法和发展趋势。 一、癌痛的原因 1、肿瘤直接压迫、刺激神经; 2、肿瘤骨骼转移; 3、肿瘤对痛觉敏感组织(血管、淋巴管等)的刺激; 4、肿瘤分泌因子致痛、伴随炎症因素致痛; 5、手术后、放射治疗后、化疗后和其他治疗后疼痛; 6、心理因素。 二、癌痛的分级和疗效的评价 根据WHO早期制定的癌痛程度的分级和疗效的评价标准如下: 1、疼痛分级:0~3,共分四级:0级—无痛,1级—轻度痛,2级—中度痛,3级—重度痛。 2、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度缓解(MR)、未缓解(NR)。为了能在临床上进行统计资料定量分析,多年来我们使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评价疼痛程度和治疗后的缓解程度。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条

疼痛科整体规划及方案全

疼痛科整体规划 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有些慢性疼痛本身还是一种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长 期的局部疼痛会形成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症或者中枢性疼痛,使普通的疼痛变得 非常剧烈和难以治疗,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降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甚至致残或者危及病人的生命。长期疼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心理和社交功能,而且还影响到其家庭乃至社会。为所有疼痛患者提供治疗,是各国医疗效劳的 共同目标。疼痛科的医护人员治疗各种急性和慢性顽强性疼痛,为患者创造无痛 轻松生活。 疼痛门诊 采用神经阻滞疗法、小针刀疗法,配合药物、安科射频神经调节神经阻滞、银质针软组织治疗、臭氧氧化疗法等治疗以下疼痛疾病: 1. 头痛:偏头痛,颈源性头痛、肌紧*性头痛、外伤后头痛和腰穿后头痛等。 2. 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带状 疱疹后神经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损伤后疼痛、中枢性疼痛、患肢痛、残端痛、糖尿病性神经痛、交感神经相关性疼痛、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等。 3. 骨关节痛:腰腿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足跟痛、颞 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退行性骨关节炎等。 4. 组织疼痛: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炎、腰背肌筋膜炎、 梨状肌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腱鞘炎、肩周炎、网球肘、软组织损伤。 5. 癌性疼痛:晚期癌症疼痛、骨转移性疼痛等。

6. 痛经、慢性盆腔痛。 7. 非疼痛性疾病:顽强性呃逆〔打嗝〕、急性面神经炎〔面瘫〕、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腱鞘囊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住院治疗 以前多是采用CT 或者C 型臂*线影像介入治疗,或者用带专用引导功能的超声设备引导。以下疾病: 1. 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CT 或者数字显影C 型臂介入下行颈、腰椎间盘突症的髓核化学溶解疗法、安科射频微创神经介入镇疼术、介入下臭氧治疗,可以对高位颈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颈源性头痛、对低位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颈肩上肢病症发展有效的治疗、对有截瘫倾向的患者得到早期控制和治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盘外、盘内髓核化学溶解术或者盘内盘外联合溶解术、介入下射频靶点治疗、介入下脊神经后支射频治疗、后支酚甘油毁损治疗等,其治疗效果已经得到公认,远期效果甚至优于手术。 2. 三叉神经痛:采用药物和/或者安科射频热凝术在CT 介入下行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毁损治疗可以有效控制顽强性三叉神经痛。 3. 晚期癌症剧烈疼痛。对普通药物控制不太理想的癌症疼痛采用影像介入下神经毁损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疼痛。 4. 带状疱疹疼痛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采用持续性神经阻滞治疗控制疼痛和联合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治疗带状疱疹的剧烈疼痛,并能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采用影像介入下神经毁损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展有效控制。 5. 脉管炎、雷诺氏病等交感神经相关性疾病。采用CT 影像介入下行交感

1介入发展现状及规划

我院介入治疗的现状及发展规划 (不包括心脏介入,以下所说介入治疗,均不包括心脏介入) 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学采用“非外科、微创手术”方法可治疗多种疾病。近几十年介入治疗学发展迅速,和内科、外科学一道成为临床3大支柱性学科。 我国介入放射学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治疗的病种和从事介入治疗的医师队伍人数均已达到世界前列。那么,我院的介入治疗发展现状是什么样子呢? 一.开展晚:2004年肿瘤科开始邀请北京专家来开展主要是肝癌的的化疗栓赛术,例数少,病种单一,此种情 况一直持续8年之久,而我院仍不能独立开展此类手 术,介入治疗水平停步不前。 二.起点高:2012年我院选派孙亚林大夫去上海专门学习介入技术归来后,这种情况才大为改观。 1.可独立开展肝癌、肺癌、胰腺癌、肾癌、子宫宫颈癌 及各种转移瘤的化疗栓塞术,肝癌射频消融术、肝脓 肿抽吸引流,血管瘤TACE,脾亢的栓塞治疗,PTCD, 食道支架植入术,空肠营养管植入术,AVM,各种囊 肿消融术,放射粒子植入术,子宫肌瘤栓塞术,穿刺 活检,产后及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的抢救等多种手 术。

2.病例数明显增加,2013年全年导管室68例,加上在 CT、B超引导下的接近100例。2014年就激增到导管 室206例,CT、B超引导下100余例。 三.与国内尤其是南方的县级医院,我院的介入治疗起步太晚,发展滞后。与周边县域及市内二甲医院相比,无论开展的手术种类及手术例数,我院均明显超出,已经后来居上,达到承德市二甲医院最高水平。 四.学术上介入治疗相关的获省级科研二等奖一项,现科研立项一项,发表相关核心论文6篇。 问题: 1.介入治疗刚刚开展,公众及临床大夫认知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病源流失,许多临床医生及本院人员依旧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能做什么,什么情况应该找我们,哪些是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及对介入持怀疑过度或过度相信介入预期过高等等问题。 2.人员不足,除孙亚林大夫外,其余人员均为兼职,临床经验欠缺,有时分身乏术,更没有梯队储备。3.机器陈旧、老化,故障率高,增加技术难度和手术时间。 4.病员混杂管理,介入大夫做手术的许多病人是其他大夫管床,术前、术后的管理、沟通均出现许多问题。 管床的大夫不懂介入,不明白手术是怎么做的,心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