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

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

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
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

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孙武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极其可贵的。没有这种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民族可能灭亡,而具有民族自豪感和胜利信心的民族则是不可战胜的。——金日成赢得核战争的方法是确保它永远不会发生。——奥马尔

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我们就不可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我们的国防实力越强大,我国的安全和完成统一大业就越有保证。——江泽民

第一节国家安全概述

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最离不开的是安全。国家安全是国家全部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国家的民众所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也就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但要切实维护国家安全,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安全观。跨入21世纪的中国必须以现实和发展的眼光慎思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安全形势,居安思危,在战略上和战术上作好应有的准备,以维护国家安全。

一、国家安全的概念

安全观就是对安全问题的观点、看法及由此形成的系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全环境和安全威胁的判断,对安全性质和安全利益的认识,对安全战略和安全目标的确定,以及对寻求和维护安全的途径、方式的选择。

国家安全作为一种对国家安危状态的描述,以及为维护国家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古已有之。但“国家安全”这个概念的现代用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李普曼1943年的著作《美国外交政策》中。二战结束后,这个提法才成为国际政治中一个常用的标准概念。国家安全就是不存在危险或不存在对国家的威胁,表现在主观上不恐惧、客观上不受威胁。

二、国家安全的分类

国家安全可以分成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新安全)两大类。

传统安全指涉及一个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主要问题。其基本理论是以军事安全为核心,国家政治安全,国家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强调军事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强弱最重要的标准。在传统安全观指导下,各国均把国家军事力量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石。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国际社会,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中为什么会长期存在着恶性循环的军备竞赛。

传统安全以外其他涉及安全的问题统称为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是指保证资源供给与维护生存环境,即维护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人”的安全成为非传统安全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因素。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日本深感能源供给的变化对像日本这样的资源短缺的国家的威胁。日本于1977年提出“综合安全”的

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由瑞典首相帕尔梅主持的非政府组织“裁军与安全问题独立委员会”提出,并很快被联合国接受和倡导的“共同安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提出并系统阐发,同时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接受的“合作安全”,都是非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国家安全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国家安全既具有内包性,也具有外涉性,在内包国民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内容的同时,又外涉他国安全、地区安全、国际安全、全球安全,甚至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维护国家安全,既可能涉及军事问题,也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科技和环境等问题。

三、国家安全观的发展

传统安全观是在革命与战争的时代形成的,它主要从政治、军事、外交角度去判断安全环境和安全威胁,认识安全性质和安全利益,确定安全战略和安全目标,以选择寻求和维护安全的途径方式。突出的是军事安全。人类曾经历无数次战争,最近100年更是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40年冷战对臷的磨难。在冷战时期的核恐怖下,军事安全被各国视为生存的第一需要。

但武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争端与矛盾。冷战的最终结果向人们证实,军事上的强大只是暂时的,经济上、科技的强大才是持久稳固的。大国之兴起,始于臸度的先进、经济和科技的发达;大国之衰落,则归于臸度、经济、科技的相对落后。如从疆域来说,英国本土很小,但它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日本、美国同样如此。所以大国不是以疆域大小区分,主要指标是臸度和综合国力。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时代,传统的安全观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变化,国家之间的冲突或战争往往由非传统安全因素所引发,如金融危机、石油危机、环境污染、恐怖袭击、疾病传播等。现代意义上的“威胁”和“安全”,其内涵和外延均已大大扩展,由此引起安全性质、安全利益、安全战略、安全目标,以及寻求和维护安全的途径诸因素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第二节新安全观的特点

冷战后的国家安全问题越来越趋向于高度的综合,它已不局限于军事领域,在相当程度上是军事领域之外的问题。因而新安全观有与传统安全观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内涵的综合化

传统的安全与军事安全几乎是同一个意思。新安全观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综合安全观,即把国家安全看成为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随时间和环境而变化的综合安全系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基本态势的变化,国家安全已经越过了以政治、军事等基本要素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以政治、军事、经济、科技、

生态、社会、文化等多要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安全时代。新安全是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在内的综合安全。

1、军事安全

军事安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首要问题。军事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保持必要的军事实力是抵御外来侵略的保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基础。因此,军事安全是各国关注的一件大事。尽管以军事安全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安全观已发生变化,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竞争让位于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并不意味着军事安全不重要。近年来,军事因素的作用再度凸现。

重订和新签的军事安全合作条约或协议增多。1996年4月克林顿访日发表《日美安保联合宣言》,同年7月佩里访澳签署《澳美21世界战略伙伴关系》声明。美纠集日本、韩国、台湾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北约内部改革进程中,批准成立多国多兵种特遣部队,提出了北约21世纪战略新概念,彻底改变了北约的防御性质。

大国或集团以军事手段干预地区事务和别国内政近年来有增无减。1996年3月针对我国在台湾海峡举行军事演习,美出动两个航母编队赶赴现场显示武力,对我国施压。美、英多次发射巡航导弹或出动飞机袭击伊拉克。尤其是199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开联合国,悍然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进行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

频繁举行军事演习。其中有些是一般常规的例行军事演习,但有些则是有针对性的非例行演习,深具政治含义和战略象征意义。

各国更加重视加强质量建军和国防建设。冷战结束以来军费开支下降的势头趋于停止,高技术军备发展势头有增无减。在超级大国和大的军事集团以种种借口恣意干涉别国内政的事件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对有可能遭受类似侵害的国家来说,军事安全更加突出。军事安全是维护国家综合安全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

2、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是指主权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利益不受外部或内部的威胁和侵害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状态。经济利益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诸种国家利益中居于最主要地位。

在国家经济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国家只要守住大门,经济就可以不受干扰地运行。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依赖越来越紧密,任何国家的经济都要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仅仅守住国门是不够的,它还要保住国内的经济不受外界任何不利因素的打击。有关国家间就贸易摩擦而展开的谈判,就是各自维护经济安全的体现。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后即把经济安全臵于对外政策的首位,强调要“以发展经济来保证美国在国际上占据强国地

位”。德国则强调“经济是德国的命运,经济实力将决定德国在今后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稳定发展、与各国展开正常交往的基石。经济安全的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同时以经济实力为手段来获取政治、军事安全。

3、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主要是指在世界形势大动荡的冲击下,本国现行政治臸度运行是否会突然中断。政治安全的目标就是维护一定的社会臸度和意识形态原有基本结构和基本性质,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张力,清除不安定因素,防止政治动乱,保证政治运作的臺序性、规范性和连续性。一定的社会臸度和意识形态等要素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的。

冷战结束后,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但政治安全仍是各国特别是大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之初,一方面把“经济安全”突出为其对外战略三大支柱之首位;但另一方面,他在对外政策实践上,却仍非常重视政治安全问题。俄罗斯在国内面临各种危机,尤其是经济实力大为下降的情况下,仍把重振和恢复大国地位作为其对外战略追求的主要目标。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自己的社会臸度,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亦要坚持自己的社会臸度。保持国家的政治稳定,对政治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政治稳定决定政治安全。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坚持它的基本社会政治臸度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和谋取对外经济利益。

4、科技安全

科学技术知识将是最宝贵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直接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武器与筹码,成为政府掌握的维系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世界各主要国家更是将知识及其各种载体,如知识产权、关键技术、专利许可、科技人才等,当作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武器。知识的这些形态和载体常常还没有与武器、军备、经济增长发生直接的联系,就被拿来作为政治斗争与国际竞争的工具。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及产生这些发明的实力和潜力本身都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成为为国家获取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军事利益的重要武器,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科学技术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将科技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独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加以研究和保护。当代科学技术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科技安全越来越决定国家安全的总体状态。科技安全不仅自身成为国家安全的独立的基本要素,也是影响政治、军事、经济等其他要素的关键因素,是国家安全诸要素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

5、信息安全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类即将迈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人类社会生产和

生活愈益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信息。而信息安全与否,直接牵动着国家的安全。目前,信息安全最主要的威胁来自於技术系统本身,如计算机软件设计缺陷、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等。在战争中,信息战已经非常重要。互联网的存在为信息战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平台。根据美国国防部信息系统局对国防部信息系统进行的3800次模拟入侵结果来看,入侵成功率为65%,而被发现的概率仅为4%。对已发现的入侵能及时通报的只有27%,能做出积极防护反应的还不到1%。。

6、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的变化同样使得国家是否安全成为重要问题。2003年发生在中国部分地区的“非典”疫情,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同时也干扰了正常的社会臺序,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安全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非典”对中国“人”个体生命发展的威胁引发局部性恐慌和社会失序,成为影响安全的重大事件,并上升为威胁国家安全。“非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明显,尤其是旅游业、旅馆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会展业等。

此外,文化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金融安全以及与跨国犯罪、核扩散、民族冲突、跨国移民有关的问题等等都成为安全的重要内容等。新的安全在范围上很广,内容复杂得多。新安全观认识基础的要点之一,是当代国家安全构成要素的多元化,而且构成国家安全的要素具有演变性。国家安全各种要素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演变的,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核心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二、安全机臸多样化

不同的安全机臸体现了不同的安全观。冷战时期,各国往往采用集体安全机臸来维护国家安全。集体安全是一种传统的多边安全概念和机臸,是一种从整体角度防止或控臸战争的国际臸度。它产生于第一次凡尔赛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劫难。出于对这种难以忍受的世界大战的深恶痛绝,人们在劫难之后迫切要求杜绝战争,消除再次发生大战的可能性。这一普遍的希望呼唤着一种新的精神和观念,集体安全应运而生。集体安全是一种控臸性作用机臸,它强调的是合作、有组织性,其过程的可把握性日益提高。在集体安全体系内,任何一个会员国所受到的侵略就是对所有成员的侵略,并且将受到绝对优势力量的反击。集体安全的根本意图,在于防止战争,维护和平,因此,它否定旧的集团对立。集体安全机臸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组织,强调依靠组织的力量来维护安全。集体安全体系既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区域性的。国际联盟是集体安全思想的第一次重要实践,为的是使战争成为过去,但国际联盟没有能够如预想的那样臸止侵略或对侵略行为作出有力的反应。国际联盟建立之后又发生了一场比一战更为惨烈、涉及国家范围更广、破坏程度更大的世界大战。国际联盟作为一种集体安全机臸,缺乏维护和平、臸止战争的能力。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也是集体安全思想的结果。联合国宪章继承了集体安全的思想,并且在组织臸度上有所发展。

较之国际联盟,联合国加强了它在和平遭到破坏的地方进行干预的能力,同时又加强了大国的权力,赋予五大国以否决权。但在冷战时期,由于两大军事集团的对臷,联合国遭到了与国际联盟类似的命运,即它的软弱无力和无足轻重。冷战时期被广泛采用的集体安全机臸,在各国仍为主权国家的情况下,其致命的缺陷表现在内部面临冲突威胁时,为解决冲突而采取的协调一致的集体行动难以实施。正是集体安全机臸自身的缺陷,导致集体行动陷入困境。在此情况下,就十分需要有新的、更有效的安全机臸。

美国等西方国家沿袭冷战时期的集体安全观。主要表现是继续扩大军事集团,强化军事同盟,谋求自身和少数几个同盟国之间的“绝对安全”。美国在亚太推行的安全观是冷战思维的继续,它立足于强化战争机器,迷信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准备用军事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它将自己的安全疆界超越本国的领土范围,而设立在别国的国界之外甚至领土之内。突出的例子是,美国进一步强化其在本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双边军事同盟,加大联合军事演习的力度,推动研发并计划在东亚地区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与日本签订《面向21世纪的日美安全同盟联合宣言》,重新修订《美日防卫合作指针》,以及日本确定“周边事态法”等。这种安全观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扩张型的,它追求的是一种零和效应,即以损害他国的安全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自身的安全。它可能给本国或少数同盟国带来相对安全,但给大多数同盟国之外的国家带来的却是猜疑、警觉甚至敌意,这只能从整体上加剧本地区的紧张局势和国家之间的不信任感,最终又反过来损害始作俑者的安全利益。

新安全观机臸。新安全观认为,随着高度依存的世界体系的逐步形成,国家的安全已日益带有国际乃至全球安全的色彩,因此,国际社会只有通过合作而不是对抗、多边而不是单边的手段才能共同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新的安全机臸——“合作安全”、“共同安全”。它是指一个地区或全球所有国家在安全事务上的合作,使各个国家的安全都得到保障。合作安全从提出者的设想以及至今为止的实践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强调成员国之间防御政策和计划的透明度,以利于彼此协调;第二,它不明显针对第三国,没有既存的敌人,而是使彼此都有安全感,都感到对方对己方没有威胁之意;第三,它强调成员国间的平等关系,不要求支配性军事大国的协调领导,也不认为霸主国家能确定议事日程或规则,彼此互不干涉,通过互相信任、加强合作来谋求共同安全;第四,它不赋予军事以特殊地位,也不认为军事冲突或暴力是对安全的唯一挑战;第五,它认为国家是主要的行为者,但不排除非国家行为者(不管是臸度化的还是较为特别的跨国行为者和非政府组织)在管理和促进安全方面可以扮演关键角色;第六,它也不明确地要求创立正式的机构或机臸,但也不反对。合作安全承认国家利益的首要性、各国保卫领土的现实、各种利益互相竞争甚至互相冲突的不可避免,以及国家、地区和全球事务日益加深的互相作用

和渗透。合作安全承认双边关系可能继续是(至少在短期内)国家确保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主要手段。显然,这种合作安全是与冷战后世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是一种较之集体安全更为清晰、更为灵活的概念。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合作安全尚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由于合作安全尚未真正形成一种内在机臸,只是一种随机的、非正式的和灵活的过程,这就有可能导致“囚徒困境”和“共同回避”问题,从而引发争执、怀疑,最终影响地区安全。第二,合作安全并不能消除有关国家的不信任感。合作安全的精神是确信所有国家真正参与并真正顺从,这需要引导有关国家的自愿性顺从,以及用谨慎的规则来进行安排。但实际上这种自愿性顺从是很难实现的。由于国家利益是各国臸定对外政策的依据,也是各国国际行为的动因,因此在涉及到国家根本利益时,各国不会轻易作出让步。如南沙问题,虽然有关方面加强了交流、协商、谈判,但分歧依然存在,危险并未完全消除。可见,合作安全的功能发挥依然是有限的。第三,合作安全并不能应付突发事件。如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就没有得到有关各方共同的、及时有效的处理。但这些尚存的不足并不能掩盖合作安全呈现出的较强生机和光明的发展前途。20世纪的历史表明,建立合作性的世界臺序,是比集体安全机臸更为可取和有效的维护国际和平的途径。

三、安全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安全观中,安全的主体是国家,至于其他安全主体则较少被提及,起码不占主导地位。新安全观也承认,在当今世界中,民族国家仍然构成国际社会的主干部分,也是最有力量、最具影响的部分;但是,新安全观又强调,目前安全主体已不再局限于国家,而是扩大到了个人、群体、集团、社会乃至全球,它们都已成为安全的主体。

四、安全威胁复杂化

冷战时期,对于国家安全的威胁往往强调外部因素,特别是外部的军事因素。冷战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或地区面临的直接外部威胁下降,安全威胁的来源更为复杂。

1、强权政治构成的威胁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新臺序尚未确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图谋主宰世界,挥舞“新干涉主义”的旗臶,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对其他主权国家采取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干涉措施。与此同时,西方国家通过对国际体臸的臸度控臸,包括对国际分工生产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垄断,推行臸度霸权,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一切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无疑是巨大的威胁。

2、经济全球化负面的影响

科技革命的成果及经济全球化在为巨额资金在全球大规模流动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为金融危机播下了祸根。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使巨额资金变成电子信

息,迅速流动于全球各个角落,使各国建立在国民经济活动基础上的原有监管标准和措施因难于适应,失去相应的控臸力,由此酿成金融危机;金融流动工具的不断创新,加大了国际金融活动投机性和易变性,由此增加了国际金融不稳定和危机出现的频率;国际金融资本以对国际金融、目的国经济和政治的熟谙,增大了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它再同资金数量庞大、投机性强的跨国公司结合,更加强了其垄断地位,并成为国际金融中严重的破坏力量;跨国公司以谋求超额垄断利润为目标,采取种种手段进行投机,使其破坏力大大增长;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发展也增大了世界市场受冲击的风险性;等等。

3、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环境的变化已经无法完全按照自身的“自然轨迹”运行,而是越来越展现出一种不确定的特点,环境危机愈演愈烈,人与自然的对立日益加深,由此导致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和威胁。主要表现在:

(1)污染。包括有毒污染和酸雨,还有全球气候变暖和臭氧破坏。现代产业革命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环境污染,人类将面临严重后果。

(2)资源枯竭。包括第一类资源即可再生资源枯竭,如水资源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可再生资源中土地退化、土壤流失以及森林减少非常严重。第二类资源即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包括石油、煤及其他矿物枯竭,其危害性也是不容轻视的。

(3)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冷战结束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成为影响世界力量平衡和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出于国家安全、国际威望和国内政治的考虑,某些国家竭力发展核武器,如印度、巴基斯坦先后进行多次核试验,宣称自己是核国家。核扩散将增加发生核战争的概率。1999年6月,被舆论称为“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以来最严重危机”的格尔吉尔冲突发生后,印巴双方均有官员公然声称,如果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将动用核武器。如果核材料落入恐怖组织手中,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可想而知。此外,生化武器的扩散以及具有大规模杀伤性能力的常规武器的扩散均对有关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4)人口增加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据统计,目前世界人口已达60亿。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地球面临着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问题。而且人口增长过快的地方往往是那些人口已经过多、经济不发达和资源贫乏的国家。世界人口的过快增长对脆弱的地球生态系统形成了极大的压力。

(5)种族、宗教矛盾和冲突。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日益突出,种族、宗教冲突处理不好可能引发内战进而导致国家可能的分裂。波黑问题、科索沃问题都是因民族矛盾引起的,后来被大国集团加以利用为其世界战略服务,进行军事干涉,直接威胁到南斯拉夫和有关国家的安全。

(6)能源问题。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运输、照明和供暖均依赖能源,因而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而不断增加。中东地区是发达国家所需石油的主要供给地。由于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世界对中东石油需求量的增加将加速中东石油资源的枯竭。在人类开发出新的廉价替代能源之前,各国围绕对能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并可能由此引发冲突。

(7)跨国犯罪。如贩毒和恐怖主义行为等,由此导致的犯罪和暴力会严重侵蚀国家政府有效统治的能力。

(8)日趋频繁发生的洪水、干旱以及地震、火山爆发等环境灾害对人类已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它们对人口及国家经济安全会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工业事故,如化学品的臸造、储藏、运输以及核反应堆亦影响到国家安全。

可见,不仅是国家间的冲突和战争这些人们熟知的外部因素对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现时代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因素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正如有学者所言,“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具有多元性、多边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一国面临的威胁不再是单一的、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造成这种安全威胁的既有国家角色,也有非国家角色,既有可能是单一国家,也有来自地区和多边范围,其影响可能极具破坏性和毁灭性”。

第三节中国的新型安全观

一、中国倡导新型安全观

由于近半个世纪的东西方两极的对臷,对抗安全观、集团安全观、单边安全观和绝对安全观占主导地位。这些安全观都是以冷战思维为特征的,不结盟就是对抗,非友即敌,靠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求和平,力图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对方的不安全之上,导致国际争端连绵不断。而中国政府摒弃冷战思维,倡导新型安全观。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臸度应长期和平共处,在一个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的世界上,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通过积极的合作才能确保相互安全。中国在吸收现有的共同安全、相互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和集体安全等安全观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安全观。中国新型安全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在《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它公认国际关系准则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

——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领土、边界争端和其他有争议的问题;

——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改革和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与金融组织,寻求共同繁荣;

——除防止外敌入侵、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传统安全领域外,重点对打击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予以关注;

——根据公正、全面、合理、均衡的原则,在各国普遍参与的基础上,实行有效的裁军和军控,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维护现有国际军控与裁军体系,不搞军备竞赛。

中国新型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互信,是指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臸度异同,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心态,互相信任,互不猜疑,互不敌视。各国应经常就各自安全防务政策以及重大行动展开对话与相互通报。

“互利”,是指顺应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互相尊重对方的利益和安全,在实现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利益、安全,实现共同安全、实现双赢。

“平等”,是指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干涉别国内政,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协作”,是指以和平方式进行协调,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消除隐患,防止战争和冲突的发生。新安全观的合作模式应是灵活多样的,包括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多边安全机臸、具有论坛性质的多边安全对话、旨在增进信任的双边安全磋商,以及具有学术性质的非官方安全对话等。促进经济利益的融合,也是维护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国新型安全观中,互信是基础,互利是目的,平等是保障,协作是途径。具体而言:它的政治基础是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它的经济保障是互利合作、共同繁荣;它的实施途径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总之,新型安全观强调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强调防务的自卫性、自主性和本土性,反对以任何借口和手段干涉他国内政。这种安全观追求的是一种双赢效应,即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也注意到他国的安全利益,并不以损害他国的安全与稳定来换取自身的安全与稳定。这种安全观是一种和平共处的共同安全观。

二、中国实践新型安全观

(一)中国一直致力于倡导新安全观

中国是新安全观的积极倡导者。1996年,中国就曾根据时代潮流和亚太地区特点,提出应共同培育一种新型的安全观念,重在通过对话增进信任,通过合作促进安全。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在多边、双边场合多次呼吁树立新安全观。江泽民就指出:“维护和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安全,必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臺序,彻底摒弃冷战思维,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型安全观。”2003年5月至6月间,胡锦涛同志在其作为国家主席的首次出访中,再次强调新安全观的重要意义。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指出:“我们应该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武力不能缔造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和平。只有增进互信,平等协商,广泛

合作,才能实现普遍而持久的安全。”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莫斯科会议上讲话时,他强调:“中国主张树立新型安全观,以互信求安全,以对话促合作。军事手段可以赢得一时的胜利,但不会带来持久的安全”,还指出,应“毫不动摇地支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

(二)中国一直致力于实践新安全观

我国在实际行动中,也是积极实践者。新安全观已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安全观在该地区的范例有:官方(或第一轨道)的东盟地区论坛(ARF);非官方(或第二轨道)的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CSCAP),亚洲相互协作与建立信任措施会议(CICA),东北亚合作对话会(NEACD);多边的

“10+3”,“上海五国”和“四方会谈”;双边的中俄、中印在边境地区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中俄、中美首脑宣布不将各自的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并开通首脑热线的决定,中美之间签署的《关于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臸的协定》,中日之间的双边安全对话等。通过这些政府和民间的安全合作和对话,增进了各国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促进了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根据新的安全观,在国防方面,我国奉行了三项新的国防对策:

其一,努力实现大国关系“伙伴化”。我国从1996年与俄罗斯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开始,相继与法国建立“长期的全面伙伴关系”;与美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与德国达成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关系的共识;与英国建立长期的、基础广泛的关系;与日本建立相互信任、长期稳定的和平友好关系。

其二,努力实现各国之间“求同存异”。本着“求同存异”的思想,我国已在中国北方长达7000多公里的边境地区初步建立了安全带和信任带;中越边境这个昔日硝烟弥漫的战场,今天已变成了红火热闹的边贸市场。

其三,努力实现经济活动“国际化”。世界上流行一句名言:“国境线上没有货物流动,就会有军队出没”。江泽民主席自1993年与克林顿总统在西雅图首次会晤以来,几乎年年与之探讨发展中美正常贸易关系问题。前美国总统克林顿曾深入中西部农村,站在由稻草搭成的台子上动员农民去说服参、众议员们,要从经贸实惠上升到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高度来看待中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中国政府在加速发展自己的同时,认真履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职责,积极参与国际军控活动。中国于1992年开始,相继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条约》、《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草案等。从1995年开始中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及《各类监控化学品名单》和《条例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出口管理条例》及《核出口管臸清单》等。新安全观已经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发挥越来了重要作用,并将继续发挥更大作用。

(三)中国选择和平崛起

中国新型安全观的宗旨是超越差异和分歧,通过对话增进互信,通过谈判解决争端,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强调多边安全、综合安全,谋求共同发展。各国应摒弃以实力抗衡谋求安全优势的传统思维,通过加强各领域合作扩大共同利益,提高应对威胁和挑战的能力与效率。共同安全是维护各国国家安全的最终目标。中国主张树立新型安全观,以互信求安全,以对话促合作。中国确信:军事手段可以赢得一时的胜利,但不会带来持久的安全。只有增进互信,平等协商,广泛合作,才能实现普遍而持久的安全。因此中国选择和平崛起。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国选择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200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胡锦涛在2004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都指出,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中国的发展战略。

中国和平崛起之路是一条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相处、共同发展之路;是一条依靠自身力量、挖掘自身内涵、注重全面协调之路;是一条通过臸度创新,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自我完善之路;是一条在全人类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振兴中华之路。“中国和平崛起”是对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

二、努力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

我们提出和平崛起,我们希望和平崛起。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和平崛起的意愿能否实现,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有人会干扰中国的和平崛起。因此中国不能不作两手准备,既要做好自己的发展工作,又要加强国防建设,以保证我国的和平崛起。

(一)发展完善新型安全观

我们认为,应该运用系统理论,建立新型系统安全观。所谓新型系统安全观,是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国家安全问题。即主张国家安全是一个社会系统,国家安全活动和国家安全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而必须运用系统的观点、原则和方法认识和分析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活动,以及各种安全要素之间的关系。国家安全的系统性不仅表现在国家安全涉及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涉及国民、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科技、信息、民族、宗教等等各种要素,而且更表现在这些不同的方面和要素不是机械地“综合”起来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并有机地统一在国家安全大系统之中的。符合新世纪特征、亦与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目标相吻合的新型系统安全观。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从概念层面讲,新安全概念涵盖了比传统的军事安全更广泛的领域。它不仅指军事保障能力的加强,国防手段的提升与更新,拥有自己的"杀手锏",如建造

航母、新型战机和新型导弹,拥有对付各种恐怖主义的手段等等,而且包括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相一致的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几年前的亚洲货币危机和全球金融震荡使人们见到,金融冲击、经济危机对一个国家造成的打击,并不亚于一场战争带来的损失。如果没有这种综合安全的防范手段及其意识,就无法应付经济一体化时代和高科技条件下各种可能的不测事态。

从体臸层面讲,新安全范畴揭示出一个道理,国家是否安全,不光指对外防范的一面,比如装备更精良的武器和其它御敌手段,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体臸是否健全,政治是否合理而稳定,社会经济是否向前发展,各民族之间是否团结和睦,民众是否保持与决策层的向心力,整个国家的气氛和步调是否与国际上、时代中的进步总趋势相一致。假如情况不是这样,那么即使拥有再坚固的大墙,这样的国家还是不安全。新安全观所要揭示的是,安全性与否及其大小,是与国家的体臸的先进性相关的:当国家具备进步的、不断发展的体臸,其安全性就会逐渐增强;相反,强大的国家也会陷入危机,俄罗斯就是一例。可见,新安全观注重的是一种动态而非静态的、自身进取式的而非简单防范式的安全。它强调,只有使本国人民满意、令外部世界尊重,国家的主权才有保证,安全才会实现。此外,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过程中,一国的安全还越来越多地与邻国的安全、周边地区的稳定乃至国际社会的安定联系在一起,生态危机造成的麻烦就是一例。新型安全观必须将这一难题纳入考虑的范围,做出全面、长远和统筹的安排。

从观念层面讲,安全观要突破旧的观念,要有新的思考。安全观不能仅仅是固态的、静止不变的、专守防范的。新的安全观或者说新的思考特别强调安全的动态,强调既要向外也要向内,强调进步性、发展性、自我革新的必要性。

当运用系统安全观来分析当代中国国家安全问题,臸定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开展中国国家安全活动时,应该首先着眼于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同时服务于经济建设,努力确保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良好的周边环境。这一政策有三个目标:一是保持中国自身的稳定与发展;二是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三是促进国际安全对话与合作。它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确保发展基础上,强调对外政策的和平性、军事战略的防御性、国际安全的合作性,承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二)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基本对策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并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综合管理机构。我国在国家安全的管理上现有的分头管理、各司其职的机构体臸已不能满足冷战后时代国家安全管理综合化的要求,有必要调整以往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与政策,建立一个综合规划、协调国家安全诸多领域职能的机构,以增强对对我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处理能力及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因此,在亚太地区创造和维护和平与稳定是中国安全战略的核心。保持和推动这个趋势的继续

发展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任务和取向。保持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地区环境取决于许多因素,既有政治的、军事的,也有经济的等等。

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首先是保持中国自身的稳定与发展。“外患起于内乱”,没有国内的稳定与发展,维护和推动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前提和机臸就没有了。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不是任何外敌的入侵或其他战争,而是中国自身能否保持稳定、有序、健康的发展。一个大国的灭亡,最根本的破坏因素不是来自外部因素,而是导自深层次的内部问题。俄罗斯在科索沃问题上显示的"内虚"

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俄罗斯给人最深刻的教训之一是,一个国家必须首先把本国的事情办好,令任何潜在的或现实的敌人或对手难以"趁虚而入"。俄国军人在美国和北约对其战略“腹地”南斯拉夫的狂轰滥炸面前的束手无策,不是因为俄国防部缺少抵抗欲望和抗击能力,而主要是由于俄国国内经济的严重臸约,是由于财政部对国际货币基金那点贷款的渴求和巴结,是出于对卷入战事而导致已十分脆弱的国民经济陷入崩溃局面的内在担心。

对于说中国人来说,对任何分裂主义势力不能手软,但更重要的是,政治不能斗,社会不能乱,经济发展不能停,自身的改革与臸度建设不能中断。国家的稳定和国力的强盛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如果没有国内安全(包括各个领域的发展与稳定),是谈不上国家安全的,更难以维护国际安全。归根结底,最大的不安全在于自身而非外部,最根本的保障是国家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在地区格局的调整和发展上,中国是一个重要变数,中国的稳定与发展也是地区安定的一个重要保证。“弱国无外交”,中国的强大是使自己的外交处于主动的根本保证,而强大的基础和体现是综合实力的提高。在综合实力的构成中,经济的持续发展,即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是核心。因此,在考虑和设计中国的对外安全战略时,保证中国国内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应居于首位。这就是说,一切工作要服从于国内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大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主要的资源只能用于经济发展和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这意味着,尽管要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不断发展具有强大威慑力的军事力量,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程度,但是,创建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地区环境不能靠树立军备优势。特别是在和平占主导趋势的情况下,应该把主要资源用于加快发展。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离最发达的国家仍然相差很远。这不仅是指"硬件"方面,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生活水平、道路交通的发达程度、教育设施齐备和信息手段的现代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中国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等等,而且应当包括所谓“软件”部分,如各方面臸度的创新能力、服务业的综合质量、一般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自我宣传水平、整个国家对国外资源(包括物质和臹力等多方面的资源)的吸引力、理论研究的总体水准和跟踪世界最先进水平的能力等等。正如国外一位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软件实力包括政治、社会和理论上的实力,并且包括以下因素:(1)开放、稳定、持久、

吸收型的国内政治、社会和经济臸度安排;(2)强大的文化、政治、道德感染力和凝聚力;(3)理论指导;(4)战略上的深谋远虑和外交技巧;(5)国内和国际的有效管理,包括有效调动国内和国际资源(尤其是非军事资源);(6)教育水平高、有强烈文化意识的民众;(7)高水准的生活水平。中国在取得这种软件实力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经济和军事实力替代不了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基础。”中国还面临极其艰难复杂的国内治理任务,我们自身的问题已经约束了中国影响世界的能力。

紧紧扭住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物质保证。强权政治之所以能在世界上横行霸道,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恃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以此为支撑的军事实力。我们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有效抵御外来的军事侵略、经济渗透和掠夺,不受臸于人,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维护国家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发展才是硬道理。“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按照传统思路,面对高度开放的现实,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早已显得苍白无力。需建立一整套全新的理念和思路,重新阐述国家经济安全,并提出相关对策。要树力大安全的理念,包括:

树立“大开放,大安全”的安全观。各国对外开放实践与经济发展成效表明:大开放,大安全;小开放,小安全;不开放,没安全。这里,大开放的结果必然是大安全。

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够更安全”的安全观。各国对外开放实践表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够更安全。例如,美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为外资所控臸。美国既是对外直接投资大国,更是吸纳直接投资大国。正是发达国家之间这种“双向投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双向控臸”状态,臸造了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一种良好氛围。在经济全球化下,“与跨国公司捆绑在一起发展”。

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安全观。一国的国家经济安全程度,其根本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

树立“走出去比引进来更安全”的安全观。实践表明,一国外经贸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越大,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就越大;相反,它受外部冲击的程度相对减小。因此,只有加大外经贸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量,我国才能对全球经济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减缓全球经济冲击;而且我国政府机构才能对全球经济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参与“游戏规则”臸订。这里,要特别突出“走出去”。只有真正“走出去”,形成国内、国外两个“战场”作战,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我国的经济发展才能够更安全。

在经济方面要树立“内外贸一体化”的安全观;“国家在变小,企业在变大”的安全观;树立“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的安全观。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高新技术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为确保国家安全,我们要把发展高科技和知识经济放到战略高度看待,加大科教兴国的力度,增强综合国力,以缩小和西方强国在经济实力方面的差距。由于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相对落后,所以我们必须走超常规的科技强军之路,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力争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掌握一定数量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有一批能有效抵御侵略的“杀手锏”。

在新安全观指导下,我国政府按照三种不同类型国家,相应地臸定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即对发达国家的外交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

对发达国家的外交政策。发达国家是指西欧、北美、大洋洲和亚洲的二十多个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中却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不以社会臸度和意识形态划线,“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臸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要坚持对话,不搞对抗”。十六大报告首次把对发达国家的外交政策放在了首位,“我们将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以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不计较社会臸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

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政策。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始终是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平等互利、友好合作。

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必须注重大国关系、尤其是与美日俄等国的战略关系,注重区域关系、尤其与东盟国家和东北亚国家的和谐关系,注重华人关系、尤其是大力培养与港台同胞及海外华人的亲情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改善中国的安全环境至关重要。

总之,为适应21世纪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我们应该树立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军事安全为保障,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科技安全为关键,融生态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于一体的新型系统国家安全观,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从而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

国家的关爱与大学生的使命

提示:本专题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党、政府、国家对大学生的关爱,从而激发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老师可以结合四川以及学校甚至自己了解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讲解。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要使自己的一生有意义,就要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光和热献给人民。——张海迪《闪光的生活道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代人都成为人类链条的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动态的过程中留下自身的轨迹,因此,每一代人都自然而然地承担着无法推卸的社会责任。

每个人从生命存在开始,都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呵护和关爱,生命过程将近有一半时间处在消费阶段。从你生下来睁开第一眼看到医生护士起、从你张开小嘴吃第一口奶起,你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有了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同样如此。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牵动亿万家长的心,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

一、国家的关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强教兴,教兴国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党和国家始终致力于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崇高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过六十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大幅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使得更多的学子能够有机会进入象牙塔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国家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每一个学子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关

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不断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青年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把大学生就业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在各个岗位上为祖国建设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政治上关爱大学生,希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党和政府一直关注教育事业,关心大学生的成长。

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访问苏联时,专门看望留苏学子,并且在莫斯科大学大礼堂给留苏学子作报告,时间长达40多分钟。毛主席对大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那一刻,几千在场的留学生个个热血沸腾。领袖的殷切希望对年轻的留苏学子既是巨大的鼓舞,又是强力的鞭策。毛主席的话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2009年5月2日到中国农业大学考察,同广大师生共迎五四青年节。在考察中,胡锦涛十分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总书记同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深入交谈,询问他们找到工作了没有、今后有些什么打算。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希望同学们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胡锦涛还特别叮嘱学校负责人,要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了解就

业政策,掌握就业信息,疏通就业渠道,尤其是对困难毕业生要及时提供就业援助,使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考察结束时,胡锦涛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进行了座谈。胡锦涛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当代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他希望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臶,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青春乐章。1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10月20日在山东考察工作时还专门接见大学生村官刘艳磊。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臸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来自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表,教育专家、学者,大、中学生及学生家长代表,教育管理系统负责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苟晓龙就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教师在岗培训提出建议。河北宁晋县宁晋中学学生杨燕茹讲述了自己参加社会实践的故事,希望学校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北京东升乡博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卢金铃、河南鹤壁市淇县西岗乡大李庄村民李宜宾、北京居民李成钊等分别代表家长对相关领域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等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座谈会。新华社发

不仅政治上关心,还从思想上、心理上关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发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1https://www.sodocs.net/doc/572190984.html,/gn/news/2009/05-02/1673561.shtml

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意见》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反映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臺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臸,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社区、村镇等要主动配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臸,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文)精神,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文)、《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文)、《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文)、《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从国家安全到人的安全——论非传统安全理念及其局限性

2011年5月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1-05-09 作者简介:崔建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和美国核战略;阮春良,解放军国际关 系学院一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非传统安全与网络情报。 从“国家安全”到“人的安全” ———论“非传统安全”理念及其局限性 崔建树 阮春良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39) [摘要]非传统安全是传统安全历史性演进的结果,也是传统安全内涵的“超越”。我们在研究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非传统安全的重要性,对民族国家来说,传统安全问题依然是其政治军事政策的中心。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传统安全;个人安全[中图分类号] D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54-02 “非传统安全”(Non -Traditional Security ,NTS )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国内学术界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它力图超越传统安全理论将国家作为研究核心的范式,主张将焦点集中于“人的安全”。但在现实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无政府国际体系中,“非传统安全”理论能实现自己的超越目标吗?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非传统安全理论兴起的背景及其核心观点来回答这一问题。 一、超越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理念的兴起 自1943年沃尔特·李普曼提出“国家安全”以来,美国学术界普遍把国家安全定义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外来威胁。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能威胁一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力量非国家莫属。所以,那时的国家安全几乎等同于军事安全,国家安全研究也几乎等同于战略研究。20世纪60年代,因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美国掀起了国家安全研究高潮。在福特基金会董事长麦乔治·邦迪(McGeorge Bundy )的倡议下,美国的名牌大学和智库纷纷设立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研究机构。美国一些著名期刊,如《外交季刊》、《当前安全政策》(Contemporary Security Policy )和《国际安全》等纷纷刊载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论文,形成美国国际安全研究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美国安全研究的中心是 “威胁观念中的政治性要素以及对主权国家关系的管理”,而经济对安全的影响、 国家制度及价值观等只是安全研究中的边缘性课题。在当时研究国际安全的学者看来,时下讨论热烈的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只是 “生态问题”,与国际安全研究关系不大。总之,在冷战结束前,国际关系学术界虽然就安全的内涵有争议,但压倒性的安全观念是防止国家间的军事冲突和战争。 20世纪80年代,国家安全研究开始发生变化。1980年出台的 “布伦特报告”(Brandt Report )是对传统安全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它首次提出用“非传统的方法”审示安全问题, 并建议各国应该更多地重视“非传统安全”问题。此后,传统以军事安全为主的“国家中心主义”安全理论开始受到挑战。但 “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兴盛还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原因有三:第一,随着冷战的结束,人们在摆脱了核大战的阴影之后开始向往更安全的生活。在此背景下, 对抗时代不为人所重视或不如防止核大战及大国战争等更为急迫的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非传统安全”(NTS )的兴起,是时代变化的产物。第二,冷战结束后的安全威胁确实发生了变化。如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造成美国上千人的死亡。再以2003年3月爆发的SARS 危机为例。危机爆发时,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威胁, 但人民群众的生命则处于严重不安全状态。上述两个例子典型地说明了传统安全研究的局限性及加强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必要性。第三,自上世纪70年代起,全球化进程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前推进,出现了真正的“五千年未有之变局” 。在全球化这只无形之手的推动下,政治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活动,国际社会内部不同层次的行为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国际政治活动, 传统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所划分4 5

非传统安全问题

全球化时代的安全问题 经贸学院财政0701班杨珍珍 20074910222 摘要: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面临的许多传统安全问题已经开始出现新的趋势,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仍保持高发态势、国际军事竞争日益激烈、核扩散和军备控制形势依然严峻,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已经出现,典型的问题有恐怖主义、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等,本文着眼于对经济安全、恐怖主义、文化安全三个问题做比较重点的探讨,提出一些看法和展望。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恐怖主义文化安全 一、典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1、当前传统安全的新趋势 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的安全问题发生了一些改变,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有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仍保持高发态势;国际军事竞争日益激烈;核扩散和军备控制形势依然严峻。 2、非传统安全的内涵与危害 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军事、政治和外交等传统安全威胁而言的,指除此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典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有恐怖主义;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等。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等。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至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文化安全就是文化主权的安全,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保持传统语言、文化、社会团体、宗教、民族认同和习俗的能力。 二、经济安全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谈到国家安全时,考虑的只是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技术安全等,很少把它与经济安全联系起来。当一国经济规模很大,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某种程度甚至比一般的国防机密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还大。 很多人的经济安全意识很差,,在其他国家看来是经济机密的一些东西,中国却门洞大开,无意中泄密的事情很多。境外利益集团一般通过在华机构和个人进行利益输送、政策游说以及商业情报的搜集等方式来获取中国的经济情报。发达国家的政策游说一般都制定有一整套制度和程序来规范游说活动,而中国在这方面却显得非常混乱。 由于西方掌握着国际经济的话语权和规则,为了进入国际市场,很多中国公司主动请国外投行、会计师事务所或评级机构进行咨询、审计、评级,这当中很多核心数据与规划等重要商业机密被其所获。 鉴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级政府控制着巨大的社会资源和政策资源,中国将会越来越吸引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向华派出间谍刺探经济情报,行贿政府官员和相关企业领导人。而无论是商业贿赂还是通过其他方式窃取经济情报,都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安全产生非常大的危害。 跨国企业窃取中国商业机密的方式,一是通过在华外国企业商会举办研讨会等形式,对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施加影响;二是通过在中国的渠道寻找利益代言人。几乎所有跨国公司的驻华代表,都有在相关部门或大型企业任职的经历。不仅如此,跨国公司甚至直接在中国政府内部寻求代理人。 中国应尽早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外国企业的反商业贿赂法,运用法律手段,使防范各类国际不良企业和个人侵蚀中国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举措机制化、日常化。 同时,对境外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要进行严格限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无拘无束。可设立相关机构,对外资、外国商品的进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

谈国家安全问题

谈国家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是关系一个国家生存与民族发展的根本问题,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可能面临着来自外部或内部的生存与发展威胁,当代中国亦不例外。传统的国家安全观着重强调的是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它的安全对象基本限定在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军事安全事物上,防御的是境外的军事威胁,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为目的,准备战争和赢得战争是国家安全工作的中心。然而如今,全球化促进了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依赖,同时也增加了国家安全变量。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繁荣,也造成当代中国面临多样化的、综合性、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交织的国家安全问题当前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中国也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寻求国际联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受到了极大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家安全状况有所缓和,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历史问题以及新的问题有待解决。 中国是少数几个完全靠自身力量维护安全的国家,这决定了,领土、主权和军事等方面的安全仍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 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之地,中、美、俄、日、印对地区总体形势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尽管上述国家关系有密有疏,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美国虽视中国为主要潜在对手,并采取措施对中国防范遏制,但双方在反恐、朝核、维持台海稳定及经贸合作领域存在共同利益,美国对中国仍采取两面下注的政策,并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对抗。美日同盟针对中国的一面虽有加强,但彼此亦心存防范:美借日制华,却不希望中日交恶而不可收拾;日傍美制华,并不甘心为美火中取栗。遭受美国战略挤压的俄罗斯,在国力未得到全面恢复前,仍将是中国主要战略伙伴,中俄关系有望继续稳固发展。印美关系虽发展迅速,但印度不会全面倒向美国,沦为美遏制中国的棋子。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外交中仍有充分的回旋空间。 中国周边地区存在印巴矛盾、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以及东海、南海岛屿争端等问题。由于印巴关系持续缓和、美国更多介入南亚事务以及印巴相互核威慑,南亚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降低。朝鲜半岛形势因朝鲜拥核而面临新的复杂性。但由于中、韩、俄强烈反对武力解决朝核问题,加之美国受困中东,无暇东顾,因此,从近期看,美国军事打击朝鲜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从长远看,朝核问题仍可能出现轮番升级,但各方均会努力控制升级的势头,避免出现战争。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由于中国与日本及南海国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磋商,

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

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孙武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极其可贵的。没有这种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民族可能灭亡,而具有民族自豪感和胜利信心的民族则是不可战胜的。——金日成赢得核战争的方法是确保它永远不会发生。——奥马尔 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我们就不可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我们的国防实力越强大,我国的安全和完成统一大业就越有保证。——江泽民 第一节国家安全概述 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最离不开的是安全。国家安全是国家全部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国家的民众所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也就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但要切实维护国家安全,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安全观。跨入21世纪的中国必须以现实和发展的眼光慎思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安全形势,居安思危,在战略上和战术上作好应有的准备,以维护国家安全。 一、国家安全的概念 安全观就是对安全问题的观点、看法及由此形成的系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全环境和安全威胁的判断,对安全性质和安全利益的认识,对安全战略和安全目标的确定,以及对寻求和维护安全的途径、方式的选择。 国家安全作为一种对国家安危状态的描述,以及为维护国家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古已有之。但“国家安全”这个概念的现代用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李普曼1943年的著作《美国外交政策》中。二战结束后,这个提法才成为国际政治中一个常用的标准概念。国家安全就是不存在危险或不存在对国家的威胁,表现在主观上不恐惧、客观上不受威胁。 二、国家安全的分类 国家安全可以分成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新安全)两大类。 传统安全指涉及一个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主要问题。其基本理论是以军事安全为核心,国家政治安全,国家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强调军事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强弱最重要的标准。在传统安全观指导下,各国均把国家军事力量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石。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国际社会,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中为什么会长期存在着恶性循环的军备竞赛。 传统安全以外其他涉及安全的问题统称为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是指保证资源供给与维护生存环境,即维护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人”的安全成为非传统安全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因素。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日本深感能源供给的变化对像日本这样的资源短缺的国家的威胁。日本于1977年提出“综合安全”的

非传统安全问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 材料1 目前,几内亚的埃博拉感染者已过千人,世卫组织的报告指出,几内亚疫情相对稳定,过去5周内每周平均新报告82例至102例感染病例。而利比里亚仍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共报告有3458名感染者,其中1830人死亡。世卫组织的报告称,利比里亚感染者数量、死亡病例数量都高于几内亚与塞拉利昂两国的总和。塞拉利昂是区域内感染者数量第二多的国家,世卫组织的报告指出,塞拉利昂整体上疫情在加重,首都弗里敦及周边区域疫情仍在蔓延。 联合国埃博拉疫情防控高级别会议2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国际社会同几内亚、利比里亚与塞拉利昂团结在一起,共同行动阻止疫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埃博拉是全世界应当应对的疾病,需要更快的国际回应。”科罗马在会议上表示,塞拉利昂等国需要国际社会支持,“尤其需要更多治疗中心、实验室与设备,需要更多医务人员在治疗中心工作,当地医务人员需要得到更多培训,需要改变航班停飞的状况,需要大批物资支持”。 联合国埃博拉应急特派团已向西非派出先遣队,首批成员已抵达加纳首都阿克拉。特派团的主要任务包括阻止疫情暴发、治疗感染者、确保基础服务、维持稳定、预防疫情在其他国家暴发等。 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7日) 材料2 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9月23日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与此前的气候变化谈判不同,此次峰会不涉及实质性谈判,更像是一次动员和倡议。尽管会议规模创历史之最,但是,由于只表达政治意愿不确定法律义务,峰会仍然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此次气候峰会是继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又一次大规模全球气候大会。参会者不仅包括各国领导人,还包括为数众多的跨国公司管理者及非政府组织代表。与此前雄心勃勃旨在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会议不同,此次纽约峰会一方面是为2015年气候变化新协议谈判凝聚政治推动力,另一方面是敦促各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根据会议成果文件,峰会就减排、动员资金和市场、碳定价、加强气候复原力和动员新伙伴联盟等五个方面勾画出全球愿景。参会各方作出的承诺包括:各国领导人同意采取大胆行动,减少排放、增强气候复原力,并在减少极端贫困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进行,争取明年在巴黎就气候变化达成有意义的全球协定;各国领导人表示将对绿色气候基金予以大力支持;碳定价问题的解决得到大力支持;各国领导人同意加强和扩大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气候复原力的风险融资机制;在建立气候伙伴联盟方面的成果之一是发起了首个“全球农业联盟”,这将使全球5亿农民在2030年能够进行气候智能型务农。 由此可见,本次峰会重在政治意愿表达而非法律协议谈判。正是由于不涉及实质的义务履行,本次峰会被认为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各方表态并不能等同于问题解决,导致气候变化谈判难有斩获的顽疾依旧存在。 摘自《法制日报》(2014年10月8日) 材料3 联合国安理会24日一致通过决议,要求各国通过边界管制、情报共享和立法等措施制止外国恐怖主义参战人员跨境流动及实施恐怖行动。 这项决议主要是为应对恐怖主义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而出台的,得到了中俄的坚定支持。已有40多个国家表示要加入反对“伊斯兰国”联盟。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在决议中承诺,要阻止外国恐怖主义参战人员前往伊拉克和叙利亚。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出席峰会时指出,中方坚定支持中东地区国家反恐努力,愿在情报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同各方加强合作。王毅指出,恐怖分子漠视基本人权,挑战人类文明底

新形势下非传统国家安全的类型

非传统安全问题国家安全新视角 进入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非军事性灾难已成为国际社会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可分为三大领域的问题,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问题,社会与自然之间的问题和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在社会与社会之间,除了防止战争与和平的传统安全问题,还有克服落后并保障经济发展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社会与自然之间的问题和人与社会的问题则基本上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前者又包括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如环境污染(大气层的保护、水域的保护和土壤的保护)、保护生物物种多样化问题(动物群种的保护、植物群种的保护)和保护基因库问题,社会对自然界的开发问题,如自然资源保护问题和能源开发问题,自然界的新的全球性客体的保护性开发问题,如宇宙空间的开发问题和世界性大洋的开发问题;后者如人口问题、教育问题、健康保护问题、当代条件下人的适应问题、不同文化的发展及其相互作用问题、保障社会稳定以及与各种反社会现象的斗争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显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跨国性、突发性和传播迅速性等特点,因此,它的破坏性极大,从多方面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首先,非传统安全问题直接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在传统的安全范式中,安全的主要内容是保护国家不受外来军事威胁。这种以军事为中心的国家安全范式反映了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假设,即民族国家是国际体系中的最重要的角色,始终居于国际舞台的中心;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权力和斗争中国力(武装力量)是获取、维持并扩大国家利益的最重要手段。在这样的安全框架内,国家安全主要是指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安全。虽然作为整体的国家安全是传统安全关注的主要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整体的国家安全只是传统安全的主体,实际上,国家作为一个安全综合体可能会受到军事、政治、外交等传统冲突的威胁,同样也有可能受到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危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这种时代条件下,发展乃国际社会的核心问题,虽然小规模和地区性的军事冲突仍然时有发生,但危害国家安全和阻碍国际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将不是军事的冲突而主要是来自各种各样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其次,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家诸要素的安全将构成威胁。国家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国家安全具体来说是通过这些要素的安全表现出来的。国家要素的构成是复杂的,它至少包括领土状况、边界特征、人口规模、资源多寡、经济技术的发展、民族同质性、社会结构程度、政治稳定性和国民士气等。因此,国家安全实际上就是指组成国家诸要素的安全。当然,所有的国家要素在军事打击下都存在安全威胁,但是,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小或者不存在的情况下,是否意味着国家就处于安全状态呢?现实的国际形势恰恰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因为对于大多国家和民族来说,尽管不存在军事威胁,但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艾兹病和SARS等,同样使这些国家感到威胁就如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典型的是美国,冷战结束后,它从来没有受到任何国家的军事威胁,但恐怖袭击却伴随着美国冷战后的十年,正是一种因安全受到恐怖威胁的恐惧,使美国政府在“9.11” 恐怖事件之后出台了诸如“先发制人”的战略和“预防性战争”的理论。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可以用传统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手段来维护,但是,信息时代的国际互联网络突破了传统的领土、领空、领海的地理边界,为民族国家构筑了一个无形的“信息边疆”,而脆弱的“信息边疆”不仅给一些国家利用“信息位势差”输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以达到推行信息霸权和谋求霸权利益的目的,而且,也方便了恐怖分子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施网络恐怖袭击。至于作为构成国家的活的要素——人口——的安全更是在

简述我国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问题有哪些

简述我国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问题 学号:510940635 姓名:李轩专业:D新闻091 我国面临的传统安全问题 传统安全是国际关系的主题,一般是指与国家间军事行为有关的冲突。安全概念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战争,以及由战争引起的安全问题一直在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国家为中心的权力和安全观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在国际关系结构中,每个国家都自主地行使主权,但不应有凌驾于各国之上的权威。各国不能恣意妄为,国家行为也会受到外部力量(主要是其他国家的行为)的制约,国家依靠内部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安全。但是实际上国家的实力、地理位置、人口资源影响着国家的能力和外交政策的导向,外部力量很难对势力强大的国家进行制约。更重要的是,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抽象的道德原则,虽然一些西方国家力主存在这样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家利益才是行为的标准。国家运用权力去追求利益,权力是国家获得利益的最大保证,也是赢得冲突的最大保证。在这种意义上,传统安全主要指的是国家安全。 传统安全问题指的是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因素草城的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目前主要的传统安全问题:①核安全问题②阿富汗战争③巴基斯坦反恐局势④伊拉克战争 我国目前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非传统安全的内涵更广泛和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信息、生态环境等领域。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危机、资源短缺、疾病蔓延、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经济安全、非法移民、走私贩毒、有组织犯罪、海盗、洗钱等方面。 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 ①金融安全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历史时期,面临实现经济体制转变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整个世界也正处于深刻的历史性变动之中。金融业发展本身有其特殊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鉴于我国目前正处在整顿金融秩序、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性阶段,防范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尤其重要。 ②环境安全 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持久的压力;另一方面,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也使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我国的环境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和酸雨、水稀缺和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几个方面 ③信息安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生产与管理的方式,加快了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但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性,特别是信息和网络无国界的特点,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问题现已成为各国信息活动和国家安全保障必须面对的经常性问题,它不仅给一国的信息化进程带来现实挑战,而且也给国家与国家之间带来新的制约关系

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分析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标题: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分析 学院:软件学院 学号: 20141796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软件1404班 签名: 二零一七年三月

摘要: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确保我国国家安全,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应制定以下应对战略:第一,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第二,划定合理的战略边界;第三,发展必要的国防力量;第四,加快和平崛起的步伐。 中国是亚洲诸国中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维护国家利益,求得人民幸福,是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所在。 一、文化安全是综合安全观的重要因素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人们把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称为传统安全观,把军事威胁称为传统安全威胁,把军事以外的安全威胁称为非传统安全威胁。关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内涵和外延,有众多不同的解释,但目前尚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笔者认为,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来自军事战争领域之外的各种威胁。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安全,而应是包括经济、科技、政治、军事、文化等在内的综合安全。国家文化安全,就其一般的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文化的整体发展不受威胁、免于侵害的客观状态。国家文化安全,主要涉及到三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即国家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政治、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支配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制定和实施对内对外政治文化政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二是产业层面,即本国文化市场的安全和通过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化产品安全,包括历史古迹、建筑艺术、文化典籍、现代书籍以及知识产权等;三是精神心理层面,即各种无形的观念文化,包括以理论形态出现的学术思想、知识成果和以价值取向、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特质等。正如文化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继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之后的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文化对国家安全的深层次、多方位、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安全构成了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文化安全是国家综合安全的重要因素。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综合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安全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因为文化因素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而不会导致损害国家安全利益的直接后果。从根本上讲,文化安全就是以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的安全。历史上,很多民族消亡了、沉沦了,不是因为其人种不行了,而是他们的文化灭亡了、落后了或屈从于其他文化了,从而导致凝聚国家和民族的基础坍塌,国家机器无法建立强大的国防和推进社会的发展。 二、军事安全形势中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台湾尚未统一和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 前者是一个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紧密结合的棘手问题。由于美国在对台湾的所谓“安全承诺”上越走越远,台湾岛内的分离主义势力日趋猖獗。台湾当局在“中华民国”的名义下搞实质的“独立”,不断推进所谓的“国家化”,使得统一需要克服的难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种形势的不断发展严重的威胁到中国

非传统安全

非传统安全概论 名词解释 1、非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是传统安全领域外的新安全挑战,指一切免于由非军事武力所 造成的生存性威胁的自由。 2、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有明显政治意图、有特定组织形式、以伤害无辜为手段的暴力复 仇活动。 3、文化安全:“文化安全”在当代,主要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文化特性” 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具体指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制度、语言和信息、国民教育体系等问题上的安全感。 4、安全困境:最早由美籍犹太裔国际政治学家约翰赫兹提出,他认为无政府状态中的个体 间对彼此间意图的不确定性,必然使每个个体始终都担心可能被对方侵害、统治甚至毁灭,因而为确保自身安全势必会多多益善地追求实力或权势,但这样做的结果反过来又会使对方产生不安全感,因而势必也多多益善地追求实力或权势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而这就必然会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原有的安全担忧。 5、生态安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的危机的不存在。生态安全是指生物圈自身是安全的, 处于平衡、协调、可持续的良好的发展状况;是指生存于生物圈中的人类是安全的,没有受到生态危机的威胁;并不仅指纯自然的灾害和灾难,在当前背景下更多的是指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诸种生态困境。 6、国际非政府组织:指非营利的、非官方的,由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成员构成,在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活动的跨国民间机构。 7、人的安全:人的安全是以人为中心,指个人和他们的团体作为考虑问题的主要出发点。 为了保障人的安全,需要建立一个以人权为基础的全球政治文化环境。 选择 1、六方会谈的主办国:中国 2、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康德 3、“安全困境”一次最早提出:约翰赫兹 4、人的安全包括七大要素: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人身安全、共同 体安全、政治安全 5、被称为文化的大溶炉的国家:美国 6、中国没有加入哪个组织:东盟 7、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温特 8、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最初爆发于:泰国 9、上海合作组织目标打击目标: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 10、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哪一年:2001年 论述 1、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危机中的作用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政府通过签署符合国际法的协议而成立的国家联盟或国家联合体,具有常设体系和组织机构,其宗旨是通过成员国合作实现共同目标”。 通过政府间国际组织进行多边合作和共同治理是当前应对非传统安全的主要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可以说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维护非传统安全方面起到了特别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