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平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的利益的结合之上。第一编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

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

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利己主义

情感敬慕

活动利他主义崇敬

才智仁爱

:强调宗教在维系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4.社会学

:智力的神学阶段

:智力的形而上学阶段

:智力的实证阶段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

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二节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

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

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

1.涂尔干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 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

,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

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特征 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

社会

社会

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

5.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

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

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

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

分析其功能的方法

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

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

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

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的主要变化上。

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

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

精神基础:集体意识

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

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物质基础:社会分工

法律特征:恢复性

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

9. 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

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

10.社会分工 失范的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

根本 原因 强制的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人口增加 不协调的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

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

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

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

第三节 自杀论

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

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

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而来的个人主义膨胀

集体意识和社会组织两方面入手

社会整合能力过强

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 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

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及个人无法忍受

“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

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

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具体来说,利己型自杀和失范性自杀率与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利他型和宿命型自杀率与社会整合成正比。

5.涂认为,自杀现象和稳定的自杀率是社会的正常状态,只有迅速多变的自杀率才是社会反常状态的反映。

6.涂认为,预防自杀的措施中,镇压手段和教育预防利己型自杀效果有限;而加强集体意识(职业团体)的统一性,使个人被置于集体的保护之下,预防利己型自杀更有效。

7.涂对自杀的分析揭示了自杀现象的社会原因和本质,推动了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第四节 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1.涂认为,将神圣性视为宗教根本属性,把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视为宗教的第一要素。

2.涂认为,社会是一个实体。

本章小结

1.涂的社会理论被人们视为“社会学主义”。

2.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纲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研究方法上的实证主义立场:用一种社会事实解释另一社会事实

研究重点上的社会结构分析:把超越个人的社会事实确立为社会学 的研究对象,分析重点定位在社会结构层次上

研究倾向上的社会秩序情结

4.当代功能主义的主要成分:涂所提倡的实证主义方法,强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关心对社会秩序基础的研究。

5.如果说马克思特别重视社会内部结构的矛盾和冲突,孔德首先关注知识的进化,韦伯潜心于对“合理性”的思考,则涂尔干关心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社会团结的加强。

7.实证主义科学观念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的目标对外部世界获得预见性和解释性的了解。

8.实证主义把科学看作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理性的和客观的事业。

9.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涂尔干和韦伯以及帕森斯和他的学生默顿,实证主义在当代出现了很多分流,最新的代表是: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和交换理论。

10.实证主义把社会学的使命理解为解释被认为是统治社会世界的客观“法则”或因果关系,他们希望严格依据科学方法论进行的足够数量的经验研究,最终能够生产出或发现这些法则,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力图真实的解释社会世界。

第四章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社会学的对象与问题领域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西美尔认为社会学应该集中考察社会互动的形式。

2.西美尔对社会的理解逻辑中,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始终是双重的,社会首先是超越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同时,社会又是个体互动和交往形式的总和。即,社会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二、社会学的问题领域

3.首先,一般社会学或者说是普通社会学,研究的领域问题包括由社会而形成的全部人类历史生活。

4.其次,纯粹社会学或者说是形式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这是西美尔社会学最引人注目的特色。

5.第三个领域则是哲学社会学,即对社会的认识论研究和形而上学研究。

第二节 形式社会学

1.西美尔认为社会是一种过程,社会的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中。

一、社会交往和互动形式

2.受康德哲学启发,西美尔将互动或交往的形式与内容分离开来,这是西社会学分析的一个起点。

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

体制化结构形式: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 自主的游戏形式: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

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

4.“统治”是西美尔感兴趣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形式,统治包括“压制”与“服从”两方面,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离。

5.西认为,最简单、最常见的统治形式:由一位领导者实施的统治形成群体内部的团结,但也容易造成内部的不和或冲突多元的或民主的统治有助于群体的和谐、团结,但容易产生争端,导致分裂。

6.“时尚”是西着重研究的另一种重要的社会形式。西认为,时尚的基本动机包括相互矛盾又相互一致的两个过程,即既要与别人相似(同化),又要区别于别人(分化)。

二、社会类型

7.社会类型是西讨论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形式,“穷人”是西分析较多的一种社会类型

8.西对穷人采取相对主义的看法,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中被发展为“相对贫困化”观念。

9.“陌生人”是西所关注的另一种社会类型,西并不把陌生人看作是某一类特殊的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

三、社会几何学

10. 西极为重视数学的作用,他曾试图将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引申扩展到社会学领域

11社会数量:西试图从纯粹的数量关系入手,研究群体规模的大小对于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

12. .在三人群体中,会产生独立于个人、在二人群体中不存在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很有可能会危及到个性的发展。这是三人群体不同于二人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

13. 从整体上看,西美尔对群体的分析,始终围绕着自由与约束、自治与他治这种辩证的社会学关系。

14. 社会互动的距离:西美尔看来,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是由相对距离所决定的。

15.西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东西。

第三节 文化社会学

1.西美尔文化社会学关注的最主要议题,就是揭示和剖析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和文化危机,他称之为“文化悲剧”。

一、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

2.客观文化对于个体的影响,只有在其以观念的形式进入个体,被个体吸收并内化,即成为主观文化的一部分之后才能实现。理想情形中,个体文化影响和塑造客体文化。

3.西美尔认为,在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存在着深深的疏远与对立。

4.文化悲剧的实质,在于我们的个人能力无法跟上客观文化扩展的步伐,我们注定越来越不理解我们所创造的世界,而且会越来越被我们创造的世界所控制。

5.西认为,这种文化悲剧产生的主要根源,是因为分工的增加。客体文化越丰富,主体的能力却越低。

二、文化分化

6.西认为,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的程度是体现社会复杂性程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7.就群体的形势而言,社会分化引起互动形式的两个根本性变化:首先群体的组成发生了变化,从“有机的标准”转向“理性的标准”;其次,社会分化还会导致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如角色冲突。

8.现代性不仅造成了角色冲突,而且也为个性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货币哲学

9.西美尔认为,正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日渐分离,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客体化。

10.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人的创造物与人本身的“异化”过程中。

11. 货币为商品提供了一种普遍的价值标准。

12.西把货币视为人类互动的一种形式。

13.西认为,货币的广泛使用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货币的使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抽象地对目的作思考。其次,货币的使用推动了社会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对量的计算的要求超过了质的因素。

14.西认为,货币的使用,不仅促进了货物的交流,同时也加速了人与人间互动的频率。

15.对西美尔的历史评价:西美尔一方面不否认现代文明发展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发展抱有一种悲观主义的态度。

本章小结

1.西美尔通过提出并回答“社会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一问题,确立了将社会互动和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要思想,为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2.西将数量分析引入社会学。

3.他对主观文化、客观文化和社会分化问题的分析,尤其是对货币的社会学分析,充分体现了其文化社会学理论对现代社会内在矛盾的理解力。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韦伯关于现代西方社会的理性困境是其理论的起点。

第一节社会学的方法论

一、理解与理解的社会学

1.韦伯的社会学也叫做“理解社会学”,他将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韦伯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的两大任务。

3.韦伯认为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只有理解和说明。

4.从操作类型看,韦伯把理解分为两类: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是什么”“干什么”)和解释性理解(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为什么”)。

5.韦伯认识到了解释性理解方法的局限性和因果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并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

二、因果多元论

6.韦伯思想脉络:社会是由行动者组成的系统行动者的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可以理

解,但更必须伴有经验上的验证才具有价值寻找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的因果联系,而不是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力的规律。

7.韦伯将上面主观解释和具体的验证概括为“主观恰当性”和“因果恰当性”两个命题。主观恰当性是表示对行动着的主观精神状态及其特定目的地认识程度。因果恰当性是指在从主观观点出发所作的理解结果与从客观出发所作的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统计规律上的相符。

8.韦伯的方法论观点: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蕴含着文化价值,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因此社会科学中没有规律可言,只有具体的因果关系,规律具有必然性,具体的因果关系具有“客观可能性”。

9.韦伯认为,客观可能性和因果恰当性在理解的基础上是统一的,因果恰当性是客观可能性中的因果恰当性。没有客观可能性,因果分析就没有着落,社会学的研究也就没有意义。

10.韦伯通过对主观恰当性、因果恰当性和客观可能性理论的构建,在认识论上提倡因果多元论,是社会科学摆脱线性单一的因果关系框架,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区别开

11.韦伯理解社会学中有实证倾向和科学信念。

三、价值中立

12.价值中立的对立面:价值判断。

13.韦伯的价值中立乃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而不是学术本身的一种构成原则。

14.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目标就是对个别社会现象蕴含的文化意义作出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

四、理想类型

15.对理想类型的理解:第一,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他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的理想提出来的。“理想”的意思是指现实中不存在的,是价值中立的。因此才保证的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有效性。第二,理想类型虽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构建,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虚构,也不是一种概念游戏,它的建立必须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

16.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解释,理想类型也许不只一个,但解释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对具体社会想象的成功理解和准确

归因。

第二节社会行动与理性化过程

1.社会行动的本质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

2.判定一行动是不是社会行动,要看这个行动是不是“针对他人”有没有“主观意义”。

-工具和理性)

,有稳定性,可预见性

注:工具和理性行动具有最高程度的和理性。因为行动者对行动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都有清醒的认识和自觉的选择。

4. 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5.韦伯在论述社会行动的基础上,构建了两种类型的社会结构:“共同体化”(可以建立在任何方式的情绪或感情的基础之上,也可以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和“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社会行动的合理化

6. 前述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可分为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两类,理性行动又包括目的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合理性行动。任何现实的行动既有理性成份,又有非理性成份。即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现实行动,而是同一现实行动的两个不同侧面。

7.目的合理性(形式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实质合理性)是韦伯从目的和手段的角度对社会行动作的区分。

8.在研究竞技运动时,韦伯又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把经济行动分为形势和理性行动和实质合理性行动。形式和理性行动的唯一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它都是独立于其它价值的,即价值中立。实质合理性旨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是建立在“解放全人类”等外在的道德理想上的。两者的对立在经济上表现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对立,在社会型态上表现为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价值追求上表现为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因此现在为名的全部成就和问题都以归纳为目的和理性与价值和理性的紧张对立。

9.韦认为,目的和理性或形式合理形式社会历史的运动方向,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合法统治与科层制

一、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

1.韦采用理想类型者已分析工具对现实存在的具有合法性的统治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2.韦伯将实际存在的具有合法性的统治形式划分为三类型: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

3.传统型统治是建立在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上的(前现代社会)。

缺乏按照事物规则确立的、固定的“权限”

缺乏固定的、合理的等级制度

4.传统型统治特征没有自由的契约和相应的规定,用以确定官员的任免与晋升

缺乏专业的业务培训

官员没有笃定的薪金和用货币支付的薪金

5.原始家长制封建制。

6.魅力型统治是与传统型统治,尤其是家长制和世袭制截然相反的同志类型。它建立在对具有超凡品质和特殊魅力的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赖之上。

领袖人物的魅力能否被认可取决于被统治者,而且这种认可要经 受实际考验。先天具有魅力并不能成为统治合法化的原因

2领袖人物的魅力要经受持久的考验

3魅力型统治的统治团体是一种感情共同体

4魅力型统治是一种非经济性的典型政权,反对传统的或合理的经济行为 5在受传统约束的时代,魅力是巨大的革命力量

8.韦伯指出,魅力型统治所确立的社会关系是短暂的,若要延续则必然走向传统化和理性化,即“魅力的平凡化”。魅力平凡化的结果是魅力型统治转向传统型统治或法理型统治,或者二者的混合形式。

9.韦伯将建立在遵守正式制定的法律基础上的统治成为法理型统治,他将法理型统治视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形式。

10.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借助于科层制所进行的统治是最纯粹的法理型统治,也是他认为的人类组织的合理形式,而且是未来社会和组织中统治形式的合理发展方向。

1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2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

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3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 4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

5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产生资源完全分开

6在理想情况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的私人占有

7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

二、科层制

12.韦伯认为科层制已近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行动之中,并对每个现代人的生活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

13.韦伯认为,科层制意味着根据知识进行统治,这是它所固有的特别合理的基本性质。

14.韦伯认为,科层制所具有的集权的特征,并不妨碍民主精神的孕育。

第四节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一、近代资本主义与宗教伦理

1.韦伯认为,范西近代资本主义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形态,二是观念形态。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分析的重点是观念形态及宗教伦理。

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韦伯是在论述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区别中来把握资本主义精神的。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劳动者身上,其次表现在企业家身上。

本章小结

1.韦伯认为社会学应当是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这种解释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社会学。

2.韦伯认为,理解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体验)的;因果说明不是探求事物的普遍规律而是揭示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因果关系。

3.为了保持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有效性,韦伯提出了“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的方法论原则。

4.韦伯的理解社会学试图综合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

5.韦伯理论体系的缺陷:其研究是纯粹的理论逻辑是的探讨,经验研究做得不够。

6.自韦伯之后,社会学理论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是行动理论。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是指向他人的,他将社会行动分为几种理想类型进行研究。其后帕森斯大力扩展了行动理论并将其作为构建巨型理论的基石。由此,行动理论就成为了社会学家的核心理论,而且各种行动理论对社会行动做出了互不相同甚至是互相对抗的基本假设,发展了不同理论传统的社会学,如理性行动理论与符号互动论。布迪厄的行动理论有着极为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对日常实践的关注,他因之称这种理论为实践理论。

第七章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功能主义又叫“结构功能主义”。

第一节理论来源

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1.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把社会跟生物有机体作对比。

2.孔德:家庭—细胞,阶级(喀斯特)—专门组织,城市和社区—实际器官。

3.斯宾塞预示了现代功能主义的特征,初步提出了功能先决条件的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5.涂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6.涂所倡导的整体主义方法论观点,对社会秩序、整合和稳定的重视,以及对结构分析的强调,都对现代功能主义又直接影响。

二、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7.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或说任何文化都构成了一个功能统一体或系统。

8. 拉德还突出强调了社会结构概念,指制度化的角色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的配置。

9. 拉德克利夫-布朗还指出了以前的功能分析所存在的“目的论”倾向,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

要”概念。

10.马林诺夫斯基勾勒出了现代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的基本轮廓,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11.马林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12.总之,功能主义者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以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

第二节 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

一、社会行动理论

1.帕森斯早期受韦伯的影响较大,特别重视社会行动概念,他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唯意志的行动论”,此书被看作是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对社会学历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2.帕森斯认为社会秩序是客观存在的,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依赖于被行动者内化了的规范或规则,后者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

2.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目的”框架,用来说明这一框架的基本概念,帕森斯称为“单元行动”。

行动者

目的 行动的条件:不可控,难改变 情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 手段:可控

规范限定: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制约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时间范畴是最基本的

行动存在着错误的可能性

在特殊意义上,行动是主观的

尽管行动的情景涉及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等,但其具体内容不研究

5.帕的唯意志论行动理论来自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三种方法论传统的批判与综合。

6.帕倡导的是一种主观性和选择性的社会行动概念。

二、社会系统论与功能分析模式

7.帕《社会系统》为代表,形成了他的具有系统论特征的功能主义观点。

8.《社会系统》以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说明了行动系统的结构和过程。他所探讨的不是社会的性质,而是社会学的性质。

9.帕侧重于分析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他是用角色互动的制度化来说明社会系统的概念。

10.帕认为制度化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构,制度化了的角色构成了社会系统,即社会系统是指在一定情景下相互互动的个体所构成的一类系统。帕森斯在这里特别强调规范和价值观的重要,强调社会地位对角色行为的决定性。因此又将其理论观点称为“规范功能主义”。

三、模式变项

11.模式变项是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定情景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用对立的“二分法”表示:感情中立性—情感性,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成就性—先赋性,专一性—分散性。

12.模式变项说明的是行动者价值取向的类型与特征,是指行动者在确立情景意义之前,和在他能够根据情景采取行动之前,所作的选择。要么前者,要么后者,他们是对立的选择面。

13.模式变项首先说明不同的社会关系或角色特征,还可以说明各种社会制度、群体与组织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以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

14.模式变项的不同组合级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反映不同的社会结构。

四、AGIL功能分析模型

15.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帕森斯提出了其独特的功能分析模型,该模型前期称为“机械均衡”模型,后期为“必要条件”模型。

16.帕森斯侧重说明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第一,由各部分的和谐关系使体系达到均衡状态,避免变迁;第二,体系内各部分共同维持以抗拒外来的压力。帕森斯根据对行动系统的“四分法”,建立AGIL功能分析框架,强调体统的“必要条件”。

帕森斯的功能概念是与系统概念相对应的。他把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他们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以共同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四类系统对应着各种功能,简称AGIL。

社会系统——整合功能

人格系统——目标获取功能

文化系统——模式维持功能

行为有机体系统——适应功能

18.上述就是系统的功能问题,称作四个功能分析范式。即系统是分层次的,因而功能也是分层次的。

19.帕森斯的这种系统与功能“四分法”,达到可以用于解释整个人类社会,小到可以解释某一制度。

20.帕森斯还提出,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均衡构成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而冲突即使存在,也被认为是一种反常因素。

21.帕森斯认为,是集体目标和社会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促使和引导个人进入社会系统。个人通过集体目标的内在化而被社会化,社会秩序由此得到加强。

22.帕森斯的这种观点主张行动者个人通价值观念之间有一种被动而非主动的关系,规范的内在化仅仅是习惯的形成,是服从状态。所以帕森斯后来不是从行动这个体的角度说明行动系统而是从角色、互动的制度化模式分析行动系统。

五、新社会进化论

23.帕森斯把“结构”和“过程”看作是社会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方面。

24.帕森斯是运用它的独特的系统理论去解释人类社会及其进化的。

25.帕森斯从构成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角度出发说明社会变迁问题。

26. 帕森斯用“紧张”概念解释社会系统内部的失调,紧张的结果常常会产生偏差行为,这需要有效的社会控制加

以校正。紧张、偏差行为、社会控制的结果自然而然构成系统的变迁。

帕森斯提出了

分化:结构单一、功能多样的子系统 结构复杂、功能单一

的多个子系统

适应力提高:分化的结果

包容:以个人地位背景为标准的传统社会组织加以扩大,以接

纳各种各样的人群,是解决分化和适应能力提高带来的

新的整合问题的途径

价值普遍化:社会对新分化出来的单位的承认,给予合法化

28.帕森斯认为,社会进化的结果是否稳定均衡,将依赖于社会是否发展出一套新的价值系统,承认并容纳所有新单位。

29.帕森斯将人类社会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中间阶段、现代阶段。

30.中间社会的最大特征是语言文字的使用。

31.功能主义观点的提出,使社会学理论研究出现了突破,并且开始重视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结合,从而使社会学的发展和应用进入了新阶段。然而,帕森斯的理论由于高度抽象概括,被称为华而不实的“大理论”。

第三节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1.默顿语帕森斯共称为功能主义论的“巨子”,但他们的思想风格迥异,帕森斯的理论高度抽象著称,并追求建立统一的“大理论”,默顿的研究强调经验是在性,倡导“中层理论”。因此默顿被称为“经验功能主义者”,理论观点已被人们接受。

2.默顿的社会学研究已经验性和多样性著称

社会学理论:默顿提出了“社会学中层理论”策略,倡导首先

重视对经验性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建立“适中”的理论

他强调功能主义的经验性,确立了功能分析的具体范式。

他强调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强制作用,总结出了社会学

结构分析的基本程序。他提出了大量已被广泛接受的社会

学术语。他一贯强调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

科学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创始人,倡导把科学社会学作为一个

独立学科而加以研究,并确立了科学社会学的基本研究问题

对应用社会学研究的推动:开拓了社会学的应用研究领域,发展了

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形成“哥伦比亚学派”

一、社会学中层理论观

4.默顿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学理论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它的方法论方面,尤其以“中层理论”观点。 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

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如

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都属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

5.中层理论特点

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中层理论区分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

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6.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要有所发展,第一步就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接下来才可以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

7.默顿主张必须重视科学研究的阶段性和知识的积累性。这一主张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理论研究离不开经验研究,经验研究室理论研究的坚实基础;第二,经验研究应以理论为指导,理论对经验研究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默顿这一方法论观点,为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指明了方向。

二、功能分析范式

8.功能主义既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理论,也是收集资料的有用方法,因此默顿从法的中层理论观点出发,强调功能分析在资料收集和理论解释中的实效性。

9.默顿指出以往功能主义的三个错误假定:第一是社会的“功能一体性”假定,第二是“普遍功能主义”假定,第三是“不可或缺性”假定。

10.默顿指出功能分析的步骤: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事项,然后分析这些事项存在于其中的结构关系,最后说明事项所履行的功能。由此默顿总结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求明确区分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二是功能与结构密切相关。“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

三、结构分析范式

11.默顿始终把社会结构“置于社会学分析的焦点上”,因此它又被称作“结构分析学家”

12.默顿在结构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3.默顿划分了三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接受(+)、拒绝(-)、拒绝并代之以新的目标和标准(士)。

14.默顿试图说明,一定的社会行动类型纵欲社会结构相关联。

15.默顿的社会结构官对社会学理论有如下的发展:第一,承认结构总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冲突。第二,重视社会结构的动态分析,认为构成社会和文化结构的诸要素之间的紧张、矛盾和分化是导致其变迁的主要原因。第三,推动了社会学分析的经验化。第四,倡导理论的多元化。

四、科学界的规范结构

17.默顿是第一个明确地运用社会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科学制度的社会学家,他开拓了科学社会学者以研究领域,故被尊为“科学社会学之父”。

18.默的研究属功能主义观点,即把科学看作一种社会制度,认为科学目标是扩展“被验证了的知识”,对这制度中的成员—科学家来说,行为受“价值”或“规范”的调节。

普遍主义:评价科学研究成果或事业得标准是普遍的

公有主义: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是公有财产

无私利性: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应是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对任何理论或假说都要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考察

既不轻信,也不无端否定

本章小结

1.功能主义兴盛于20世纪50-60年代。

2.帕森斯的功能主义以抽象性著称,默顿的功能主义已经言行著称;帕森斯主张建立“大理论”,而默顿主张首先发展“中层理论”。

3.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合与秩序。

4.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也是功能主义的创造人,他建立社会学的一个思路就是借用生物学中的概念和术语;斯宾塞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发展了这种类比,使之系统化;涂尔干强调社会分析中的整体论原则,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作是完成整体的基本功能,满足整体需要和必要条件的部分,发展了功能主义;帕森斯使功能主义达到了其最高峰,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视为一个系统,即视为由相互联系的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帕森斯提出任何社会系统都有四种基本的功能先决条件:适应、目标获取、整合和模式维持。

第八章社会冲突论

社会冲突论认为,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常态,并且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的功夫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一节社会冲突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1.马克思、韦伯、西美尔对现代冲突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注重阶级冲突和暴力革命,西美尔注重各类型的社会冲突,尤其是比较缓和的冲突。韦伯是从多维度的社会不平等来说明社会冲突的起源,并且强调了社会流动率,领袖人物和组织同样是社会冲突的关键因素。

2.与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合与秩序不同,米尔斯则把个人的需要放在优先位置。

3.米尔斯的冲突论明显地受到了韦伯和马克思的影响,他关心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及其各种统治形式和社会动态情况。

4.米尔斯借用韦伯的经济、权力和声望三位一体的模式,但米尔斯重视的是权力结构,而非经济和声望。

5.米尔斯对冲突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他提出了“权力精英”理论,权力精英们的决策反映了他们维护自己统治的利益,而不是普通公民的利益。

6.传统的冲突理论的主要特征:第一,他们仅是关于冲突的理论,而不是关于社会的全面的理论;第二,他们侧重于宏观分析,忽视了微观社会现象;第三,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判断性。

第二节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二、达伦多夫的现代冲突论与历史遗产的关系

1.达伦多夫从马克思的冲突思想中接受了阶级观点、辩证的观点和阶级斗争必然引起社会变迁的一系列观点。

2.达伦多夫队马克斯的社会冲突理想进行了批判和修正,他认为阶级划分的关键因素不是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而是根据是否拥有生产资料的支配权。达伦多夫用“权威关系”取代了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这种观点是从韦伯的分层标准得到的启发。

三、达伦多夫的辩证社会观

3.达伦多夫认为,事实上的社会具有两幅面孔,一方面是它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它的冲突性。达伦多夫的社会观具有辩证的性质,他不仅认为社会有统一的一面,也认为社会有变化的一面,而且尤为重视社会成员的对立所引发的社会变迁。

4. 达伦多夫认为功能主义具有乌托邦的性质,功能主义的观点由社会学家主观的想象出来的,而达伦多夫主张从功能主义的反面去研究社会和建立社会学理论。

5.达伦多夫对功能主义的批评并不是彻底的否定,而只是强调它的片面性,同时他也阐明自己的冲突论同样是一种具体的理论、片面的理论而不是一般性理论。

四、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理论

6.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学理论的任务就是从特定的社会结构推导出冲突来。

7.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结构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

8.达伦多夫认为,现代社会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一方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一方是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

9.达伦多夫用“准群体”和“显群体”两个概念来阐述社会冲突的条件。“准群体”是没有阶级意识的集合体,而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当群体以显在利益为基础时,群体中的人们便产生了共同的阶级意识,觉知了共同的利益,并组织起来追求这种利益,这是准群体变成了显群体。显群体是组织起来的,具有明确利益要求和奋斗目标的群体,如党派,工会等。

10.达伦多夫认为一旦社会冲突形成了,企图压制和消灭冲突是徒劳无益的。在现代社会中,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解冲突。

济地位相关程度越低,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越底

冲突的激烈程度就会增加

就不可能发生,相反剥夺是绝对的,阶级冲突就可能以暴力形式

并为被统治阶级提供表达和协商的机会和途径,暴力冲突会减少13.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

根本性:社会变迁的程度,关联阶级斗争的强度

突发性:社会变迁的速度,关联阶级斗争的烈度

15.达伦多夫的冲突论的基本观念:社会充满冲突,冲突促进社会的变迁,冲突的调节则维护者现存的社会结构。达伦多夫赞成冲突的调节,反对掩盖冲突。

五、对辩证冲突论评价

他有力的揭露了功能主义对社会现实认识的片面性

他的冲突理论使人们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仍是一个充满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他对一般社会冲突的精细分析以及对冲突调节的论述,有助于了解当代西方

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策略,对于其他国家研究和解决本国内部的矛盾

和冲突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7.从根本上说,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仍然是一个不符合社会现实的理论,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他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抽象吸收,具体否定,抽调了生产资料占有权,又不以财产剥削关系为阶级划分的基础。达伦多夫反对掩盖冲突,可是他却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18.达伦多夫将各种社会冲突的原因一律归结为权威关系,将社会变迁统视为权威结构的变迁,在理论上是武断的、片面的、有欠严谨。

第三节科塞的冲突理论

1.科塞探索把冲突论与功能主义相结合,他指出了社会冲突的根源,详细的分析了社会冲突的重要类型,充分地证明了社会冲突的功能。

二、科塞的冲突论与历史遗产的联系

2.科塞的冲突论主要是从西美尔的冲突思想出发并加以扩展而形成的,他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冲突如何维持和重建社会系统的整合与适应环境的变化上。

四、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

现实性冲突:为达到某种目的为手段的冲突,达到手段为目的

产生某种后果

非现实性冲突:至少冲突中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

冲突本身就是目的,没有任何结果可言

注:两种冲突的区别不是纯粹的,两种性质的冲突往往是交叉着、混合着

5.紧密关系中的冲突: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并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地对感情

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如夫妻间的冲突。当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攻击性和敌对性。

内群冲突:激烈程度与成员的人格投入有关,积极热情参加群体生

活的成员,对群体中“叛徒”会采取更多的爆烈式反映

群体对于内部异端分子贩运那个有时比变革者更充满敌意

外群冲突:成员参与程度高的小群体,一般使外部冲突更为激烈

7.意识形态下的冲突:实际上是指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的、以集体的目标为冬季的那些冲突,科塞认为,以集体的

目标为冬季的冲突要比以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更激进、更冷酷无情”。在意识形态下的冲突,知识分子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社会运动客观化,将利益群体转化为意识形态,使冲突得到了加深和强化。科赛还认为,意识

形态下对立的双方追求统一目标时,冲突的双方可能有了统一的因素,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

五、社会冲突的功能

8.群体内冲突的功能:冲突不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若群体成员以全部人格投入冲突且冲突被压制,

群体可能解体;若群体成员以部分人格的参与冲突且允许冲突的存在,那么冲突能够消除成员对抗的紧张状态,从

而对社会结构具有稳定和整合功能。

9.外群体冲突的功能:a有利于群体内部的整合,冲突在松散结构和开放社会中发生,有助于现存的规范获得新生,

或者推动新规范的产生,通过创新和改进规范保证自己在新的条件下继续生存。B助长了各种不同募得的结合和联

盟的相互交叉往来,构造更广阔的社会环境。

10.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也是科塞用以证明冲突具有正功能的有力例证。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

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

11.科塞队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作了严格的区分是为了说明现实性冲突是社会变迁的促进因素,现实性冲突所

造成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系统是有益的,科塞甚至认为暴力冲突对社会变迁也有积极功能。

六、对科塞理论的评价

12.科塞的冲突论是对功能主义的扬弃和补充,从内容上看,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社会系统、社会整合、正功能、

反功能等等,卡塞都接受下来。从方法论上说,他把理论勾践在这样的假设上:社会结构依靠自身而生存,社会结

构制约着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

13.科塞用历史和当代的大量事实证明,社会冲突不仅是社会的普遍想象,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正功能。

本章小结

1.社会冲突论发端于对功能主义的批判,先驱米尔斯,以韦伯的分层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权力精英论”,对美国当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其冲突进行了分析。

2.达伦多夫抽象地吸收了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结合韦伯的权威和社会分层理论,构建了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辩证冲突论,对当代西方工业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进行了分析

3.科塞将他的冲突论全面地建立在西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之上,他关于社会安全阀的分析,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1.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将行为当作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

2.社会交换理论特征:第一,直接借用了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交换概念并将其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社会活动当中。第二,它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混合体。第三,他把社会交换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表达。

3.霍曼斯的交换理论着眼于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理解,一般称之为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理论侧重于探索从人际互动的交换过程到支配社区与社会复杂结构的交换过程,称之为社会结构交换论。爱默森把网络分析技术应用于交换理论,一般称之为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社会交换理论是以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把人的行为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认为人的一切互动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满足而发生的交换。

第二节霍曼斯德行为主义交换论

一、对功能论的批评

1.首先,功能理论缺乏理解力,没有提出一种作为解释的功能理论,功能主义的理论虽然对客观现实进行了描述,但这却不能对结构的发展作出充分的解释。

2.其次,功能主义忽视了对社会中人的研究,功能主义代表了一种纯粹的社会学,一种和社会心理学相对立的社会学,但是它忽视了社会中作为行动着的人的重要性。

二、基本概念

3.在构建新的理论过程中,霍曼斯强调了心理学对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性,他认为,对社会行为的所有解释归根到底都是心理学的解释。

4.在基本概念中,报酬是最核心的,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三、基本命题

5.成功命题:如果一个人曾经成功地获得一种报酬或避免一种惩罚,他就倾向于重复这种行动。

6.刺激命题:涉及以往的行动经验与现在的行动情景之间的联系。如果现在产生刺激的行动情景与曾经取得成功的行动情景相似,就会重复以往行动。他强调一个人在若干行动中,总是选择曾给他带来报酬的行动。

7.价值命题:涉及的是行动结果的价值水平对行动的影响,强调以个人在若干能带来报酬或逃避惩罚的行动结果中,总是选择价值最大的行动。

8.剥夺—满足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近期内获得某类报酬的次数越多,获得此类报酬的时间间隔越短,该报酬对他来说,价值就会下降,从中获得的满足感也不会高。即剥夺越小,价值越小,满足感越小;剥夺越大,价值越大,满足感越大。

9.攻击—赞同命题:是关于人类行动中的情感因素。积极的情感会导致赞同性行动,消极情感会导致攻击性行动。

10.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有时对他们的限定。人是一个会合里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由没有可能得到。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打。即行动=价值(可能性)。

11.成功命题是其理论的最基本的公理,他指出人们的行动总是追求报酬、逃避惩罚刺激命题指出行动受到经验和情

境的制约;价值命题之处人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是由价值判断参与的;剥夺—满足命题限定了价值的时效性;攻击—赞同命题揭示了人类行动的感情色彩,行动受自我公正感的支配;理性命题在指出行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行动的可能性问题。

四、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问题

12.霍曼斯用最小利益原则来解释权力和权威的起源,即在持续的社会情景中,得到最小利益的人最有可能为合作指定条件。

13.霍曼斯认为,由于一部分人掌握着一些为他人继续的特殊资源,因而被给予较高的地位,社会分层体系由此形成,在人们的地位排列中,霍曼斯认为应依据分配公平性原则。在投资相同的情况下,总是希望得到的报酬和付出的投资成正比,在成本一样的情况下,总是希望得到的利润与付出的投资成正比。

14.公平性的标准:一是行动着的过去经验,而是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

五、霍曼斯理论的评价

15.霍曼斯德社会交换理论把人的需要、人的动机、人的理性提到重要分析地位,对于克服结构功能理论忽视人的因素这一不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心理还原主义:霍曼斯氏典型的心理还原主义者,他断言一切复杂的社会现象

都可以返回到人类的心理中获得解释

将人与动物的行为反应方式等同:很少能认识到人不同于动物的性质,将人的

行为反应方式完全看成是一种动物式的“刺激—反应”方式。动物的

行为完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而人的行为是通过意识调

结合控制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人的需要在本质上是由社会决定的

把人的行为都看作是一种理性行为:把经济学中“经纪人”的假设引入社会学,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很多行为并不是理性的,而是由一些非理性的偏

号和习惯所决定的

过于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霍把世界看成一个趋于平等交换的系统,强调

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和维持该原则的必要性。他没认识到,不公平交

换也是社会交换一种形式,不公平交换才是社会分化、权力产生的原因

17.霍曼斯德社会交换理论是基于个人层次上的,对于初级群体中的某些行为,它可以做出一定的解释,但对于宏观社会中的种种重大问题,如社会制度的产生、变迁等,就缺乏解释力。

第三节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一、布劳交换理论的重点

1.布劳的交换理论的重点是社会结构的交换基础,是探讨基本交换过程如何影响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而社会结

构优势怎样制约着交换过程。因此,布劳的交换理论被称为结构交换理论。

2.布劳的理论是综合了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和霍曼斯的微观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学分

析是布劳的理论起点。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25)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25) 货币的使用改变了知识及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由于货币的使用,使得人们精于计算,善于抽象的思考。他以用现金来平衡银行账单来说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倾向的发展毫无疑问地提高了知识的地位,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货币“促进了文化向着知识的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再调整”……… 货币的出现也改变了政府的行为方式。一方面,正是有了货币,政府才能对遥远的地方征税,才能向其官员及其雇员支付薪俸。这说明大规模的国家及中央集权政府的出现,是与货币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政府也必须尽力保持社会的稳定,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它发行的货币才能为其公民所接受。 货币的使用对个人的影响 货币对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货币作为最具一般性的工具,和其他参与交换的商品不同,它本身并不能决定其最终用途。也就是说,个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 其次,个人的财富,是其表现自己的工具。货币使其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有了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方式,社会也就因而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货币使得人们具有多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个人可以通过付费或花钱参加各种交往的方式,与各种各样的人保持接触,促进了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和形式、内容的多样化。 第四,货币在使得人们能够接触多种多样的人的同时,也使得个人更加封闭,更加孤独,这己成为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通病。其原因在于货币的出现,使得人们倾向于数量的计算,抛弃了交易过程这一特殊的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人对人的了解只限于货币的多少,这与货币出现之前的情况大相径庭。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中,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细致,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依赖其他人的劳动。但同时,与我们直接相关的是他人的职位,如面包师、理发师等,而与究竞是谁占据这些职位无关。对我们而言,占据这些职位的人,如同一架机器中的零件,是可以互投的,个性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个人的价值被降到了最低点。 第五,在货币的强力冲击之下,许多人的人生观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些人变得…喷世嫉俗“,而另一些人则变得对任何事物都”无动于哀“。在前一种人看来,金钱可以买来一切东西:美貌、地位、智慧甚至人格。买这些东西就像买爆米花一样容易,任何庄严、神圣、祟高的东西部面临着挑战。他们也就因此不遗余力地对这种倾向冷嘲热讽。而在后一类人看来,既然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买卖,唯一的区别只是价格的不同,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毫无疑问,后一类人在货币的冲击之下,已丧失了辨别事物之根本价值的能力。

西方社会学理论自考试卷含答案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卷 (课程代码00280)。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孔德认为形而上学阶段所对应的是B A.虚构阶段 B.抽象阶段 C.非实证阶段 D.实证阶段 2.墨顿认为:接受某些目标与手段,但又拒绝某些目标与手段的行为是D A.创新 B.仪式主义 C.隐退主义 D.反叛 3.将戏剧引入社会学分析的是B A.伯克 B.戈夫曼 C.布卢默 D.米德 4.单位招人时会招一些能力好的人,以掩盖走后门进来的入,这种现象反映的是D A.误解表演 B.补救表演 C.神秘化表演 D.理想化表演 5.强调社会科学要研究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的是B A.戈夫曼 B.舒茨 C.加芬克尔 D.达伦多夫 6.下列属于米尔斯观点的是A A.疯人现实主义 B.行动理论 C.价值合理 D.角色扮演 7.我们所买的东西确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这反映的是A A.商品化社会 B.现代主义阶段 C.消费社会 D.风险社会 8.下列不属于后现代理论代表人物的是C A.哈贝马斯 B.布希亚 C.利奥塔 D.詹姆逊 9.“打字员与她雇主的女儿打扮得一样漂亮”,这种现象说明的是劳动阶级的C A.职业分层 B.异化 C.同化 D.革命性 10.与米切尔斯的“寡头政治铁律”一样的是米尔斯的B A.巨型理论 B.权力精英论 C.社会学的想象力 D.疯人现实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l分,共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11.孔德的整体性方法论的内容有ABCD A.社会是一个整体 B.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C.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人手展开自己的研究 D.人类历史也是一个整体 E.社会秩序论 12.帕森斯提出的“功能体系”包括的功能子系统有ABCD A.适应 B.目标获取 C.整合 D.模式维护 E.有机体 13.布劳认为,对权力的反抗有ABCDE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福建自考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二种冲突类型。科塞注意到:“关系越紧密,感情越投入,就越倾向于压抑敌对的情感。而不是把这种敌对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次级关系中,比如企业合伙人的关系,敌对情感往往能相对自由地表达出来;相反,在初级关系中,参与者全部投入使得这种情感的发泄对他们的关系形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敌对情感趋于积累起来,并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就是说,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敌对情感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例如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冲突就是这样。 同时,科塞也注意到紧密关系中,当不牵涉到参与者的整个个性,也就是说,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敌意和攻击性。例如老同学关系、老同志关系、朋友关系便是如此。 (三)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三类社会冲突类型。它是依据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还是外部而划分的。内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之间酌冲突。科塞分析了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酌一些重要特征。 在分析内群体冲突时科塞指出,R群体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其成员的人格投人程度相关。“在只是涉及其成员人格表面部分的群体中,或用帕森斯的术语来说,在其关系是专门性的和非情感性的群体中。其冲突的程度要比在其关系是扩展性的、情感性的,其成员用整个人格从事其活动的群体中的冲突程度低,也较少是最烈的。” 因为,前者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远低于后者。前者的成员以部分人格投入群体,那么情感性因素进入现实性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较小,所以冲突的程度便相对的低些。 此外,在内群体中,那些积极热情参与群体生活的成员,对群体中的“叛徒”会采取更多的暴烈式反应。因为那些积极的成员是与群体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而叛徒即便不是在实际上也是在象征的意义上威胁到群体的生存。再加上叛徒离开群体后往往对原来群体的精神进行一系列的清算,这就更使得原来的群体把其视为危险的象征而激烈地反对。 再有,群体对于内部异端分子的反应有时要比对变革者更充满敌意。因为叛徒离开这个群体只是到敌人那里去。而异端分子虽然拥护群体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但是主张达到同一目标的不同手段。从而使群体分裂成不同的派别,严重威胁了群体内现存领导人的政治地位。

《现代西方社会学》读书笔记

《现代西方社会学》读书笔记 西方社会学发展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恰当理解这150余年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粗略地 划分成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这三大发展阶段上的演化逻辑及各 阶段之间的传承流变都具有内在联系。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呈现出 一种分化(分歧、分 西方社会学发展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恰当理解这150余年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粗略地 划分成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这三大发展阶段上的演化逻辑及各 阶段之间的传承流变都具有内在联系。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呈现出 一种分化(分歧、分裂)与整合(统合、综合)两种态势交互更替的演变模式。 西方的社会学理论是植根于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 之中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十大发展趋势:(1)经典依然处于核心地位;(2)宏观与微观的理论整合;(3)社会理论与历史的融合;(4)全球化成为重要理论议题;(5)社会理论中心的转移;(6)后现代思潮的冲击;(7)社会建构主义的勃兴;(8)女性主义的挑战;(9)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10)将身体带入社会学理论。文章的最后部分讨论了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对 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的意义。 自社会学创立以来,西方社会学家就试图以不同的理论视角

去观察社会。孔德、斯宾塞这两位早期的社会学创立者持论迥异,“三圣”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理论立场相差甚远。在帕森斯之后,社会学更是流派纷呈,成为一门多范式的学科。国内学者对 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介绍多数以社会学家个人的思想体系或者各 个理论流派为主,缺乏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认识。 笔者曾试图厘清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总结出六个主要的 发展方向,但近年来若干新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尤其是社会建 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全球化与身体纬度的 引人。 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来看,有三点值得注意并可能 对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具有启示意义:第一,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直没有全然背弃其理论传统与思想渊源,总是在传统的基础上 有所继承、有所扬弃。第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是在 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完成的。以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为核心的 经典社会学理论是兴起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资本主义的兴起 导致社会秩序的改变,有必要提出新的理论架构进行解释。以多 元化发展、理论趋于整合为特点的当代西方社会学发展的土壤是 西方社会进人后工业社会,对现代性的反思、社会的多元化与复 杂化推动了社会学的理论创新。第三,社会学理论的切入点不断 扩展,身体、时间与空间等以前没有被关注的纬度都逐步进人社 会学的理论视野,从而增加社会学视角的立体感。 实际上,中国的社会学家亦正在见证中国社会变迁最为急剧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理想类型 2.模式变量(帕森斯) 3.生活世界(舒茨) 4.常人方法学 5.社会资本(科尔曼) 6.社会网络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2.简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主要观点。 3.试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项,他使用模式变项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分析? 4.如何理解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殖民化”的观点。 5.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如何理解社会互动形式与社会互动矛盾、社会互动规模的关系? 2.叙述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并运用该理论的某一观点或某位学者的观点对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理想类型 答:理想类型是指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它只是为了理解和说明世界而建构起来的一个精确而有效的概念体系,理想类型是韦伯提出来的。理想类型使社会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建构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这一概念体系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审视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作出因果解释。其特点是:①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它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的理想提出来的;②理想类型虽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构建,是社会学中理论构建的一种方法,但它的建立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③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解释,理想类型也许不止一个,但解释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对具体社会现象的成功理解和准确归因。 2.模式变量(帕森斯) 答:模式变量是帕森斯学派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的重要概念,是指行动者在确立情境意义之前,和在他能够根据情境采取行动之前所作的选择,是一定情境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这些类型包括五对:①情感中立性—情感性;②自我取向—集体取向;③普遍主义—特殊主义;④成就性—先赋性;⑤专一性—分散性。 3.生活世界(舒茨) 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它在我们出生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国际关系联系着其他社会现象”,对国际关系进行这样界定的学者是(B) A.孔德 B.阿隆 C.霍曼斯 D.蒂里阿基安 2.米德指出,人类的心智包括两种能力:其一是理解象征符号的能力;其二是_(B)_的能力。 A.学习象征符号 B.运用象征符号 C.解决象征符号 D.创造象征符号 3.人们对自身的价值、目标、理想、行为进行评价时进行规范性指导的群体称为(B) A.目标群体 B.参照群体 C.功能群体 D.利益群体 4.米德认为,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是(A) A.符号 B.利益 C.情境 D.价值 5.提出“情境定义”概念及其理论的学者是(B) A.布卢默 B.托马斯 C.米尔斯 D.米德 6.认为西方社会是病态社会的是(D) A.柯林斯 B.达伦多夫 C.李普塞特 D.马尔库塞 7.《后现代状况》一书的作者是(A) A.利奥塔 B.詹姆逊 C.托夫勒 D.贝尔 8.人们通过对_(B)_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是布卢默提出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之一。 A.角色 B.符号 C.身份 D.阶层 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中心,是解释____的整合与均衡。 A.个性系统 B.文化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类行为 10.杜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学研究的七个准则之一是,将_(B)_看做客观事物。 A.社会结构 B.社会现象 C.社会知识 D.社会常识

在互动的公理规则中提出,经济学的第一原理必须进行修改的是 A.布劳 B.霍曼斯 C.卢曼 D.帕森斯 12.最早提出“社会学”一词的是(A) A.孔德 B.斯宾塞 C.马克思 D.杜尔克姆 帕森斯认为,现代社会两个最有影响的功能领域是经济与 A.教育 B.军事 C.政治 D.科技 消除系统破坏性倾向的过程,被卢曼称为 A.社会分化 B.社会整合 C.社会系统 D.越轨行为 15.布卢默的理论建构方法是(A) A.实证的 B.可操作的 C.间接观察 D.非实证的 达伦多夫认为冲突的调节方式有仲裁、调停和 A.合作 B.竞争 C.和解 D.自我约束 戈夫曼拟剧互动理论的主题是 A.剧本期望 B.剧情 C.剧组 D.印象管理 认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含有乌托邦的取向,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达伦多夫 B.柯林斯 C.李普塞特 D.科塞 19.首次使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词的是(C) A.科塞 B.柯林斯 C.达伦多夫 D.李普塞特 20.互动仪式链是由(A)_提出来的。 A.柯林斯 B.登津 C.达伦多夫 D.李普塞特 21.哈贝马斯认为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属于(D) A.体制危机 B.合理性危机 C.同一性危机 D.合法性危机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14)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14) 机械团结是指彼此间无差异的个体或群体的结合形式,它以一种强烈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为基础的社会团结类型。阿隆认为,迪尔凯姆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同一社会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总和。”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以及社会同质性基础之上的,它主要体现在古代社会以及不发达社会,也就是原始的或乡村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支配,个体淹没在集体意识中,维系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的基础是惩罚性法律。他认为,当这种团结类型主宰社会时,个人之间还没有分化,“由于他们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仿佛,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近或相似。”由于分工不发达,社会各部分的相互领带程度低。 迪尔凯姆认为,在现代发达社会,由于社会交往的扩大以及社会分工的形成,个人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因此,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社会也由原来的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型。所以,他认为,如果说集体意识是机械团结型社会的精神基础,那么,分工则是现代高度发达社会的重要特征与标志,也就成了有机团结社会的物质基础。迪尔凯姆还认为,在传统社会里也有社会分工形式,只不过那时候的分工还很不发达,集体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社会行动,只有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我是人”、“我就是我自己”、“我是凡人,我应当追求凡人的生活”、人们甚至喊出“上帝已经死了”这个口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促进了物质生产力的解放与提高,也促进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也就进入了如迪尔凯姆所认为的有机团结型社会之中。 在迪尔凯姆看来,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整合方式,其标志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合作性法律的出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迪尔凯姆认为,有机团结型社会是随着社会分工发展而出现的,分工导致了职业的专业化、专门化以及标准化,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因职业的不同而发挥着独特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无法代替其他人的经济社会行动。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分工也就产生了了相互依赖、相互协作。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便是:究竟是什么力量的存在导致社会分工的产生与发展?迪尔凯姆认为,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的增加,这是产生社会分工的最根本因素。他认为,人口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生存危机,为此,只有提高生产效率,于是,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分工,把每个人安排得井井有条;二是科学的普世化,使得普通的群体都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成果为自己的生活所服务;三是老年人的权威开始下降,掌握科学技术与现代生产知识、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年轻人的权威不断提高。所有这些,必然导致社会发展转型与变迁。所以,他说,社会分工不是个人寻找乐趣、追求幸福、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反过来,分工又能促进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三、社会分工与集体意识 1、动态密度的改变

精选-《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大传统?

侯钧生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

侯钧生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 一、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目的 通过学习社会学发展史上各个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在自觉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 二、社会学发展史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 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until the renaissance, most books upheld general notions of normative behavior, were non-empirical, and did not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actual human behavior. Machiavelli included into his book all the violent, fierce, savage, coercive, and even compassionate acts that the ruler implement in order to stay in power. The prince is based on reality-the observations of real people, not just moral ideals. 另外 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

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全国2008年7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学者是(A)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马克思 2.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B) A.社会规范 B.社会事实 C.社会制度 D.社会问题 3.作为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开始就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的学者是(C) A.严复 B.章太炎 C.费孝通 D.雷洁琼 4.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是(A)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深度访谈 D.定量分析 5.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 析方法是(D)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定量方法 D.定性方法 6.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是(C) A.生产关系 B.交往关系 C.社会关系 D.群体关系 7.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和吸收的过程是(A) A.文化传播 B.文化采借 C.文化杂交 D.文化冲突 8.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其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 斯和(C) A.马克思 B.雷克斯 C.布劳 D.帕森斯

9.“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是(A) 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10.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D) 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1.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是(C) A.互动论 B.交换论 C.拟剧论 D.理性选择论 12.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B) A.个人选择 B.印象管理 C.自我坦白 D.扮演角色 13.相距122厘米至365厘米以内的距离,是(C) A.亲密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众距离 14.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D) A.合作 B.学习 C.共享 D.交换 15.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属于(A) A.初级群体 B.次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同辈群体 16.基金会、俱乐部、工会、商会、艺术团体、科研机构、宣传鼓动团体一般被称为(C) A.第一部门 B.第二部门 C.第三部门 D.第四部门 17.属于教育制度的潜功能的是(A) A.社会控制功能 B.传播知识功能 C.文凭功能 D.社会选择功能 18.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B) A.涂尔干 B.滕尼斯

现代西方社会学讲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讲义 邓力铭(lmdeng7979@https://www.sodocs.net/doc/57279507.html,) 课程概述:《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遵循西方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传统的主题,即一是社会秩序或社会稳定,二是社会变迁或社会发展,介绍了西方社会流行的社会学理论,即秩序论、功能论、交换论、互动论、冲突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等。内容包括上述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对社会研究所具有的意义,是社会学专业的重要课程。 课程的性质:现代西方社会学主要介绍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思想,是社会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紧密联系西方和中国的社会现实,阐述和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来源、基本内容、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西方社会的实际状况,分析西方社会的现实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取其精华,用这些理论中合理的、适应我国具体形势的部分来正确地认识与对待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待我国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本课程适用于社会学专业学生。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总学时:54学时;总学分:3学分。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现代西方社会学,是一门介绍社会学从产生以来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课程。该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几乎是所有社会学分支学科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基础。学生如果不了解社会学发展历程中所出现的那些杰出思想家和流派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在进行实际的社会学研究时,就会出现缺乏理论支持和理论深度的困惑。这门课程与社会学概论或者社会学原理不同,以上两课程只是粗略的介绍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整体性的知识体系和观点,本门课程以人物为线索,分门别类的介绍了经典大师的思想体系和观点,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学理论的精深和博大,对于学生树立学习社会学的信心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材情况:由于现代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各种版本教材书籍阐述的不一致性,因而未专门指定教材,而由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撰写详细讲义给学生。课程依据的相关专业书籍和教材有:《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出版社,1999);《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1999);《当代西方社会学》(杨善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资料:1、《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古典社会学理论(第4版)》(乔治·瑞泽尔、古德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苏国勋,刘小枫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乔纳森·特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社会学原理》(青井和夫著,华夏出版社, 2002) 6、《西方社会学理论》(宋林飞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社会学》(罗伯逊著,商务印书馆, 1990 8、《社会行动的结构》(帕森斯著,译林出版社,2003)

迪尔凯姆自杀论读后感

-“涂尔干提出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充实了由A.孔德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使社会学方法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用人类学资料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从而结束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涂尔干丰富、精深的社会学思想,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引言 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的或间接、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都算作自杀。迪尔凯姆在书中驳斥了当时流行的关于自杀的自然主义和生物学主义的特点,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造成欧洲各国各地区以及各个时期不同自杀率耳朵原因是社会潮流。他又根据社会潮流的不同,划分了四中自杀类型: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失范性自杀以及宿命性自杀。 (1)、利已型的自杀。 理论假设一: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是导致利已型自杀率上升的原因。家庭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的实证材料也支持上述假设。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因此群体的整合是遏制成员自杀倾向的社会因素。相反,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拨,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利他型的自杀。 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利他型自杀的两种表现形式:义务性自杀,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第二种表现是负疚性自杀。执行者对群体和任务的认同十分强烈,完全献身于群体,服从群体,为了群体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说利已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整合程度不足,那么利他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过度整合。 失范性自杀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2017年北京大学65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科目代码:654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 2.单位制度 3.惯习 4.互动仪式链 5.亚文化 二、简答题 1.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以“项目制”进行,试问其对于农村社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简述帕克人文区位学的主要内容。 3.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例,探讨技术与工作组织方式的关系。 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社会分类的体制化。 三、论述题 1.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区别。 2.富兰克林的事例对于韦伯新教伦理的理论意义。

3.三位现当代社会学家的身体观。 4.从社会分工、人际关系、生产方式的角度谈谈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

201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65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科目代码:654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文化相对主义 2.总体性制度 3.物化 4.主干家庭 5.逆城市化 二、简答题 1.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心理学的意涵。 2.很多小村面临撤离和合并,分析此现象对于村庄发展的影响。 3.齐美尔认为神经质是现代都市人最显著的精神气质,简述他关于此的论述。 4.论述死因分析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分析的作用。 5.设计一个关于中国劳动就业稳定性的研究方案。 三、论述题 1.国家—社会、共同体—社会、自然社会—政治社会三组二元对立的关系中社会的异同。 2.凡勃伦、布迪厄、埃利亚斯关于维持阶层差异的论述以及差异。 3.现代社会道德危机频发、道德基础十分重要。阐述两个著名社会学家的相关论述。

4.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全国2016年10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6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 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 .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 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C ) A.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C.阶级斗争理论D.政治经济学 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A) A.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D.功能学派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 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A.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C.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A.文案法B.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D) 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D.个案研究 6. 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A) A.定量分析 B .定性分析C.实地研究D.非介入性研究 7.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 A ) A.实体性社会结构 B .关系性社会结构 C .规范性社会结构D.整体性社会结构8.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A.人口素质B.人口规模C.人口结构D.人口分布 9. 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C) A.文化冲突 B .文化边际C.文化震惊D.文化排斥 10.“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D ) 11.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A.反向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 12. 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被称为(A) A.先赋角色 B .开放性角色 C .首要角色D.表现性角色 13.在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被 称为(A ) 14.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被称为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9)

厦门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9) 小结: (1)静力学相当于解剖学; (2)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的基础。孔德认为人的本性有两种:利己心和利他心。社会之所以动乱,就在于利己心大于利他心。所以,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利己心等于利他心社会才能够稳定; (3)家庭是利己心与利他心相结合的地方,这是由于在家庭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通过家庭结成小群体; (4)家庭分工与合作就结成了社会,但是家庭的功能比较单一,而社会功能比较复杂,所以必须要进行社会控制,才能保证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变迁论 孔德不仅对社会有静态的描述,而且也对社会的动态发展有着比较系统的研究。他的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的。…动力学从属静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提出”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 孔德根据“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泼阶段、工业阶段。 1、军事阶段——神学阶段,它从远古至中世纪早期。这一时期,政治上宣扬“君权神授”,政治制度是“君主专政”。城邦的建立和土地制度的确立,就是这—征服制度的产物。人们在征服制度的统治下,为着共同好恶的利益,对神灵和军事长官无限的崇拜。军事阶段是军事、战争为主的古代社会。 2、过渡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孔德认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用防御性的军事组织代替进攻性的组织,用抽象的概念及原则取代神学,由对神灵与军事的崇拜转向对自然与科学的崇拜。总之,在这一时期,由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使社会由神学阶段到形而上学阶段逐步地向实证社会过汉。这一时期,是以自然法学理论为根据的重视人权和法制的社会。 3、工业阶段(实证社会)——实证阶段,它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顶峰。工业发达,“把注意力从剥削其他社会转到开发自然上来了”。追求实证知识,即既用实证方法研究数学,天文、物理、化学 和生物,又延伸到思想的其他方面。在他看来、工业社会的这些特点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就是发展财富,谋求最终的利益。他构想未来的社会(实证社会)是劳动至上、劳动价值至上的社会。社会将会由牧师、银行家和企业家共同管理。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平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的利益的结合之上。第一编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 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 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利己主义 情感敬慕 活动利他主义崇敬 才智仁爱 :强调宗教在维系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4.社会学 :智力的神学阶段 :智力的形而上学阶段 :智力的实证阶段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 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二节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 答案汇总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 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 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 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 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 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