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哲原著复习材料.doc

马哲原著复习材料.doc

马哲原著复习材料.doc
马哲原著复习材料.doc

原著选读复习材料

1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是怎么叙说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的?

(1)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的贡献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

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2)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发现揭

开了资木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木矛盾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为什么说《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文件” ?

提纲是新世界观的萌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纲领,它为进一步系统地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就此意义上来说,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对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提纲》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3.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1)唯物史观认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i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社会的经济结构形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的产生在人类认识史上冇着伟大的意义。它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一一丿力史观中驱逐出去;它找到了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正确道路;它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剩余价值学说说明:对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木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即使资本家按照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商品市场上所具冇的全部价值来购买他的工人的劳动力,他从这种劳动力榨取的价值归根到底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由以积累起来的价值量。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指明了工人受剥削的根源,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和正确途径,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3)?曲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学说冇了基础,从而也就出空想变成了科学。

4?如何理解马克思《提纲》中所阐述的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这就是说,现实的人,是以一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发生政治、思想、道徳、法律、宗教等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研究人的本质,要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体上去考察。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其它社会关系,而其它社会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屮,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阶级性。同时,社会关系又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又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丿刃史阶段冇不同的生产关系,就形成了人们不同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命题,即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研究探究人的本质的根本方法。

5?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如何阐述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

(1)、学风问题是事关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大事

通过对党成立20年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而所取得的进步的回顾,从正而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历史经验证明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革命才能前进。因此对于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坏学风必须进行改造。

(2)、党内理论学习现状

从反面来分析20年来我党在学风上存在的缺点:理论脱离实际的严重性及其革命造成的危害,进一步证明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分别从“研究现状”、“研究丿力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方面列举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坏学风的具体表现)

(3)、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精神实质

将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进一步证明改造我们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迫切性,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实事求是”原则。

6、在《提纲》中马克思是如何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的主要缺点的?这一批判有何意义?

A、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I口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而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I口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像同时又是人们实践对象、人们只冇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即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义,所以马克思在《提纲》里,开宗明义地把这一点看作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和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B、唯心主义抽彖的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在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后说:“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木身的。” 这是说唯心主义看到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了。

意义: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捉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1、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

2、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提出社会生活在木质上是实践的观点,批判III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7、怎样理解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件” ?

《宣言》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來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众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在这个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了极其简明的总得描述:“阶级差别己经消失”、“公

众的权力已经失去政治性质”,将保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个描述表明了对社会进行共产主义改造的最后目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全社会的自由发展。

8、《<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是如何论述的。

A、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第二,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一方面,生产是消费的中介,它创造出消费的条件和材料,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另一方面,消费也是生产的屮介,消费为生产捉供目的、需要和内在对彖;消费为生产创造主体,产品在消费屮才得以最后完成,所以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

第三,生产和消费相互生产,创造对方,“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每一方是把自己当做对方创造出來。”

B、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1)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分配的对彖是生产的结果,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的形式决定于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

(2)分配包括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分配和产品的分配。生产要素的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属于生产本身内部的问题。生产要索的分配决定生产的结构并决定产品的分配,但生产要素的分配木身是一定历史生产的产物,决定于生产方式。

C、生产和交换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和交换的关系上,马克思阐明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原理:

(1)交换的内容和形式:

从交换的总体上看,交换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马克思分析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劳动者在生产木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二、生产资料的交换三、生产经营管理者之间以及生产经营管理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四、生活资料的交换

(2)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生产决定交换;(1)交换是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了社会大分工的产物,没有分工也就没有交换。(2) “私人交换以私人生产为前提”,就是说交换的性质是由生产的性质决定的。(3)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

D、结论

马克思:“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了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的内部差别。生产既支配着与其它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它要索。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它要素。”这就是说,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是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屮四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总的过程来说,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以其它们的相互关系。同时,生产、分配、交换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生产就单方面形式(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生产的规模、生产的部门、类别及其分工,生产发展的速度等等)也决定了分配、交换、消费的情况。

9、《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历史观的基木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个阶段发展和特殊性质。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III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耍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它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10、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开头部分指出了马克思主

义的三个特点:

(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评的和革命的理论

这个理论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个理论批评III世界,开创新世界,因此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的仇视和憎恨。

(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这个理论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封闭的僵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没有抛弃资产阶级吋代最宝贵的成就,而是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冇价值的东西,回答了人类新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3)马克思的理论是严整的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期那些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优秀成果,是科学上的最新成就。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构成严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H、黑格尔“凡是”命题中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指的是在其唯心主义神秘外壳屮包含着辩证法的发展的学说。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其革命的辩证方法,即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看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思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的思想,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形式和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道路的思想,以及把辩证法应用认识过程从而揭示概念的孑盾运动的思想。恩格斯从三方面分析了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揭示了它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黑格尔并不认为一切现存的东西都无条件是现实的,他所说的“现实”仅仅属于同吋是“必然”的东西。在黑格尔看来,只有那些具备必然性即符合规律性的东西,才是真正现实的,因而也是合理的东西。“现实高于存在”,现存的并不都是现实的。

其次,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性”,并不是事物在任何条件下所永远具有的属性。恩格斯指出: “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并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冇的属性。”这就是说,现实的东西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丧失其必然性,变为不现实不合理的东西;而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东西。在这里,恩格斯举了罗马帝国代替罗马共和国,以及1789年法国革命以民主制代替君主制的两个例子,说明现实是发展变化的。

最后,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根据恩格斯的分析,就传化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永远具有现实性,凡是现实的东西随着吋间的推移都会丧失其必然性,变成不现实的东西。这是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命题向前推进得出的革命结论。这样以來,黑格尔这一?命题革命的辩证法思想,就被深刻地揭示出來了。

12、为什么说实现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是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重要条件?

《宣言》最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口号,表达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这一口号,是基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环境。加强无产阶级的国际联系是由无产

阶级解放斗争的国际性质决定的,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国际性质是由资木统治的国际性质决定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从国内伸长到国外,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打破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门给门足和闭关口守状态,出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不同方而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的局而。资本的统治和压迫就成为一种国际的势力。各国资产阶级之间虽然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是他们勾结起来剥削和压迫各国无产阶级确实一致的。和资木的国际性相联系,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也成为国际性的。正如《宣言》所说的那样,“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各国无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敌人,共同的耍求和共同的目标。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是国际性的事业,无产阶级的国际性联系和联合就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条件。

无产阶级在加强国际联系的过程屮,不能忘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來进行共同的斗争,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实现自己的解放;无产阶级只有彻底消灭压迫和剥削,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口己,所以无产阶级的民族利益的充分实现,不能离开全人类的总体利益。二是在联合斗争屮,各国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联合只能存在于国家之间,因而这些国家的存在,它们在内部事务上的自主和独立也就包括在国际主义这一概念木身之屮。如果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不能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不能走自己的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会损害国际无产阶级利益,就没有实现自己的国际主义的责任。

13、“把生产理解为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把单个的孤立的个人当做出发点”马克思对此做了怎样深刻的批判?

把生产理解为孤立的个人在社会Z外进行生产,把单个的孤立的个人当做出发点。马克思对此做了深刻的批判:

首先,“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的孤立个人是一种虚构,是资产阶级为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必须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获得独立、自由的客观要求的错误反映。

其次,所谓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的孤立的个人,实际上是摆脱了封建制度的资本家,“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势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从他们的历史唯心主义的人性论观念出发,认为18世纪资本家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口然造成的。这就是说,资木家的唯利是图,要求独立自由地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合乎自然的”,是“由自然造成的”。这是一般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阶级局限性。

其三,在社会Z外进行生产的孤立的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原始社会,进行生产的个人, 最初是在氏族屮结成社会关系而存在的,后来是在家庭屮,在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中结成社会关系而存在的,根本不可能独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单个的人“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即是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的附属物,也没有孤立的个人可言。到18世纪,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比如资本家和工人的雇佣关系、资本家Z间的门由竞争关系,都采取了商品、货币、资本的形式,才能为资本家达到发财致富的私人目的的手段。人与人Z间的社会关系采取了物的形式,成为一种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必然性”。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时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它不仅使众多个人集小在一个个工厂进行协作劳动,使劳动者紧密联系起來,而且使企业之间的兴衰存亡不仅与国内其他企业的兴衰存亡密切相关,而且也

依赖于国际经济发展状况。可见,资木家也是不可能作为孤立的个人在社会Z 外进行生产。

14、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空想社会主义从伦理的角度,从纯粹人的感情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公平,把资本主义 现代化当作一种祸害加以简单的抛弃。科学社会主义则从伦理与历史的角度批判资木主义,不 但从感性出发进行批判,更注重从理性,站在人类社会新陈代谢的高度辩证批判资本主义,指 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比其他任何社会更多的生产力,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科学 社会主义的批判是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真是由于阿克 苏的两个发现,才奠定了现代社会主义的两大目标——生产力目标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从而 使社会主义空想变为科学。

15、 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及其内容是什么?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 社会阶级在任何吋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吋代的经济关系的产 物;社会的经济结构形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说明:对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 行剥削的基本形式;即使资本家按照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所具有的全部价值来购买他的工 人的劳动力,他从这种劳动力榨取的价值归根到底构成了有产阶级手屮日益增加的资木量由以 积累起來的价值量。

16、 为什么《宣言》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一、 《宣言》作为无产阶级新世界观的完整概括,内容极为丰富。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考虑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木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全面剖析了资木主义经济结构 和阶级关系及其国家上层建筑。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规律,制度了社 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策略。

二、 《宣言》融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于一体,阐明了无产阶级新的 世界观和完备的社会革命论。它的发展,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在理论上的最新成就,标 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17、 马克思是怎么阐述阶级斗争学说?

(1) 首先指出,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丿力史都是阶级斗争的丿力史。

(2) 概述了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的阶级斗争状况,阐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3) 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原理“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4) 各个社会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历史都有不同的特点

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的局限,其学说掺杂着严重的错误和虚幻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1) 三大空想家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要首先解放某一阶级,而是要立刻解放全人类。他们 没有

看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使命,同时幻想通过和平的途径改造社会。

(2) 三大空想家接受了启蒙学者关于理性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他们把未来社会看作是绝对 真

理、理性和正义的体现,想建立一个“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

(3) 在三大空想家看来,人类历史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史,而是天才的历史,只是依靠 个别

天才,才能实现理性社会。

18、三大空想家的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 ? ■

19、为什么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的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木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彖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屮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丿刃史观,创立丿刃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20、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1)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杲,是生产关系一定耍适应生产力性质与状况

的必然表现

(2)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是无法克服的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局限性:

①它用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代替了封建宗法关系,却加剧了阶级孑盾

②它用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又造成了经济危机

③它奉行殖民化政策,给殖民地半殖民地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是殖民地人民与其势不两立

④它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却加强了无产阶级和其它被压迫阶级的联合,而成为埋葬它的力量

⑤资产阶级不过是用其阶级统治代替了封建阶级的统治,用资本主义所有制代替了封建主义所冇制,用资产阶级的剥削方式代替了封建阶级的剥削方式。

第二部分:句子

1、“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里概述了四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而的总和,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总和;

第二,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上层建筑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同吋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

第四,由此,经济基础直接规定了社会的性质。

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活动的过程。不

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就是说:

第一,整个社会生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第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决定力量,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过程。社会存在是指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丿力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使社会历史论成为真正的科学。

3、“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是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这段话屮,马克思高度地概括了社会丿力史发展的一般过程,主要冇以下几层意思:

(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化发展的物质根源。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其屮,生产力是内容,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索;生产关系是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因索。于是,这就构成了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孑盾。

(3)生产方式的变化首先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社会发展处于量变阶段,矛盾不具有对抗性;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而变成它的桎梏时,新的生产力与I口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冲突。冲突的结果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这时社会发展就出量变转化为质变,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孑盾是社会革命的物质根源。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孑盾的尖锐化,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矛盾的激化,表现为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落后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革命。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人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于是整个社会制度就发生全面的根木性质的变化。III的上层建筑必然为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所以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

4、“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这就是说,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出发点,首先是物质生产。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物质生产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进行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题目是“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一一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答案也一

致)

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在社会屮进行的,任何进行生产的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Z中,同其它个人彼此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才能进行生产。个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一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无法生产,从而也就无法作为人而生存下去。所谓“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

也就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可见,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性质,即必须研究一定得生产关系。

6、“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好像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是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历史时代。”(107。3)

马克思在这里深刻地阐明物质生产的历史阶段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彖就是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物质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生产关系而空谈“生产一般,,,马克思阐明了生产一般和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的特殊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首先,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其次,生产一般“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 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其三,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Z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其四,政治经济学研究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是研究一定社会主体在或广或窄的由各个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屮活动着的生产关系。

7、“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个论断具冇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告诉我们,阶级斗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传移的客观存在,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必须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掌握阶级斗争规律,是我们找准社会发展规律,找到资木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发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

8、“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

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木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更加简单化和明朗化了:即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是对立的。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它占有者社会中主要的生产资料(主要既是我们说的资本家),依靠占有个工人的劳动剩余价值而生活。而无产阶级是不占冇生产资料的阶级,靠出卖劳动力生活,又称工人阶级。

马克思指出,同以往的阶级社会相比较,资本主义社会会使相互对立的阶级日益简单化,但是没有解释阶级转化相关的理论,尤其是无产阶级经过某种方式取得政权之后,转化为有产阶级的情况。

9、《宣言》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资产阶级分子是从中世纪的城市市民中产生出來的。新大陆的发现,新航线的开通,新的世界市场的开辟为资产阶级迅速发展增添了积极因素。

封建社会的手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耍求,于是资本主义的工厂手工业代替了简单协作,工业中间等级代替了行会师傅。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工业逐渐取代了工厂手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资产阶级亦得到发展,最终成为排挤中世纪遗留各阶级的绝对力量。

10、《宣言》指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又在进行着与封建社会末期类似的运动。“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

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生产力了。纵观资本主义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

关于这点,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便是证明。危机到來,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不仅很大一部分产品被毁掉,而且很大一部分已造成的生产力也被毁掉。这表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它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那么,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内在矛盾以解除危机呢?一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市场。然而,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于段越来越少的办法。资木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产阶级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11、“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哦,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层意思:

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冇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

这些现实的个義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哦,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吋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

总之,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三者统一。

何谓“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表述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冇的和出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來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个表述冇一个在本体论上突破纯粹意识Z内在性的新境域作为其深刻的背景,即把人从本源上看作是在世界中存在的。这是以“感性活动”立论的本体论。这也就是说,现实个人的“活动”不是意识在其自身内:部的自我活动,而是创造和改变“物质生活条件”的活动,因而它是外在的、感性对彖性活动。与此同理,外部世界也不是与感性活动无关的单纯的“物质环境”,而是与“活动”相应的, 作为“活动”的“条件”的“世界”,这其实正是“感性世界”的概念。(总之就是一句话: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历史的前提)

12、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这一句话引领全篇,开宗明义。所谓“统-物分为两个部分”,这是就客观辩证法而言的,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所谓“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这是就主观辩证法而言的,意思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是认识它的内部矛盾,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列宁认为,两个对立统一的统一物是事物的主要特征或特点,因此,它就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列宁的这一思想是他研究辩证法联系革命实践所得成果的结晶,也是考察哲学史,批评地继承和发展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产物。列宇指出,黑格尔主义的实质也是在于把事物看成矛盾, 但不同

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13、恩格斯说“唯物史观是以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

这就是说,人类各个历史吋期的转变,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不是由宗教决定的。相反,宗教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的。归根到底,人类历史是一部生产方式的发展史。

14、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是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

这是说,认识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但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还必须由认识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15、原段: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

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屮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III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了一样,

盲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耍任何屮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彖、观念、思想。

原段:“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

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I口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冇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总之,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I口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义,所以马克思在《提纲》里,开宗明义地把这一点看作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和新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马哲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乎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马哲大题重点(1)

第一章第二节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 1.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3.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的意义: 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暂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不管经过怎样的困难和曲折,终究要战胜表面上强大的旧事物。 5.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形式上,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内容上,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交替。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的含义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联系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 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相对的(有条件性) 矛盾的斗争性——绝对的(无条件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这保持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由此,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紧密结合推动了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树立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Ⅱ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则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Ⅲ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Ⅰ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Ⅱ和材料Ⅲ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答案要点: (1)材料Ⅰ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 (2)材料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Ⅲ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2.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有不少的哲学家是用观念去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

马哲复习材料

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材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A.涨潮和退潮 B.日蚀和月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 4.“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论 5.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客观唯心论 B.形而上学唯物论 C.二元论 D.主观唯心论 6. 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 B.是主观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7.“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8.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9. 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A.系统论 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控制论 D.历史唯物主义 10.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 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发展史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 C.人类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D.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括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前提是(A)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B.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理论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D.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体现的是(C) A.朴素唯物论的历史观 B.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C.宿命论的历史观 D.历史唯物论的历史观 1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马哲试题

练习八 一、单项选择题 A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C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A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D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D5.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二、多项选择题 ABC1.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ABC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的发展往往受到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影响 ABCD3.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材料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材料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⑴根据材料 1 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唯物主义有哪些区别?

⑵根据材料 1 、 2 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第一的观点。 1 .⑴材料 1 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两个根本区别。首先,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和本原性,但他们仅仅停留在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层面去理解世界,因此,看不到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其次,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由于他们只是在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上来理解物质的第一性和决定作用,看不到人对世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作用,亦即不懂得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这两个根本缺陷。一、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二、正确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强调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⑵材料 1 、 2 表明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根本的观点。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即: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哲资料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导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形成的论述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成基础。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 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使它和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这首先意味着,工人自已也只是表现为商品的出售者,因而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这样,劳动就表现为雇佣劳动。……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当事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本身不过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体现者,人格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马克思:《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93-996页。 (2)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协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8页。 (3)正如协作发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一样,协作本身表现为同单个的独立劳动者或小业主的生产过程相对立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有形式。这是实际的劳动过程由于隶属于资本而经受的第一个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发生的。这一变化的前提,即在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同时雇用较大量的雇佣工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协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2页。 [思考题] 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的因素是什么?

2016马哲分析题原理-背诵版

201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题”重点原理概括 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新增考点) 物质决定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即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运动服从于客观规律;人的活动集中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化的运动规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应体现人的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2.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两种不同形态。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否则,人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与功能。整体的功能可以大于或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整体与部分是综合与分析相统一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 4.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科学研究中,应重视“机遇”的作用。 5.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 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 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 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 世界的本原。(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 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 国哲学》)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 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2) 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 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材料3 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 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4)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4)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以上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基本看法,请根据这些看法,说 出他们所从属的基本哲学派别或哲学形态。 2.根据列宁的物质概念,说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1)德谟克利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拉美特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列宁:辩证唯物主义。(2)列宁的物质 概念同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 深刻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3.下面是一组图片,请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2幅图片画的是什么,为什么? (2)有人认为左图画的是鸭子,有人认为是兔子;有人认为右图画的是高脚杯,有人

马克思考试参考题目与答案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含蕴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①材料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即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的对立表现在:现象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本质必须借助人的思维才能认识。二者的同一表现在他们互相依存,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在本题中,两个病患的症状表现的基本相似为现象,但是病因不同才是事物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②材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在本题中华佗看到了病症和病因的联系,成功地寻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法。 ③材料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虽然二人症状相同但根本病因是不同的,华佗正确认识到了病原的根本并做到了对症下药。正是正确的认识到了问题。华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正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不同问题,充分运用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材料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本题中,州官倪寻因为饮食过多引起头疼发烧,州官李延因为受凉感冒引起头疼发烧,而华佗正是因为两者的不同病因,所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特点,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 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 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马哲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阶段测试试题(第一、二专题) 第一专题: 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这一理论(指马克思主义——引者注)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材料2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材料3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很多西方人反思美式自由市场主义的弊端,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制《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宠儿。2008年10月17日,马克思著作《资本论》第一卷在法兰克福的“卡尔·马克思书店”已告售罄。致力于学术著作出版的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许埃特伦普夫说,今年年初以来,他们出版的《资本论》已卖出1500套,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连银行家和经理们也开始读《资本论》,“马克思现在绝对火”。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社长尤尔根·施特隆普说:“现在,马克思又成为了时尚。”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依据材料阐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经久不衰”。 3、马克思主义何以经久不衰?许良廷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经久不衰,概括地说,这是因为它是一个发展的科学真理。这种真理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人类文明特别是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最高结晶。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才使它真正建立在坚实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简言之,这个理论依客观事实为根据,并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其基本框架是站得住的,是推不倒的。这种科学性还具体反映在马克思主义自身固有特点上。这些特点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动力、基础和条件,而且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机制。那么,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固有的本质特点呢?其一,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能够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因此它是开放的、发展的科学理论,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僵死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带答案及解析)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哲学就是()的世界观。 A、理论化、系统化 B、规范化 C、理想化 D、社会化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精神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3、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宗教唯心主义 4、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表述错误的是()。 A、辩证性 B、机械性 C、形而上学性 D、不彻底性 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存在即合理)。 A、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 B、王守仁的“心外无物” C、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D、唯我论 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D、具体科学与哲学各有侧重、互不相干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黑格尔的辩证法 C、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星云假说 8、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资本论》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本质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辩证性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多样性 D、系统性 11、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运动 B、静止 C、发展 D、矛盾 1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是否承认矛盾 B、是否承认运动 C、是否承认发展 D、是否承认物质 13、最复杂、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是()。 A、社会运动 B、生物运动 C、化学运动 D、机械运动 14、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实践 B、生物进化 C、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 1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其正确含义是()。 A、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C、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世界的统一性原理认为,世界统一于()。 A、意识 B、物质 C、精神 D、运动 1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说明,事物是()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