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采编与写作[1]

新闻采编与写作[1]

新闻采编与写作[1]
新闻采编与写作[1]

第一章广播电视新闻概述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

1、什么是新闻?

新闻就是指新近和正在发生的事实。

2、什么是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电视新闻——就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图像、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手段;其二,广播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其三,广播电视新闻的功用。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

1、从传播速度上看,快捷迅速、时效性强

报纸新闻通常是固定时间一次刊发,广播电视新闻则可以多次固定时间滚动播出,还可以随时插播、并现场直播。

2、从传播对象看,受众广泛、覆盖面大

传播对象不受地域、文化水平限制。这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其它新闻媒介在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超越的。

3、从传播功能看,信息量大、服务性强

广播电视的包容性和声画一体的特征使其在传播功能上,除了传递信息和引导舆论的功能外,还具有传播知识、文化娱乐、服务受众等方面的功能。

4、从传播效果看,生动传真、参与性强

广播电视依靠媒介优势将可听可看的新闻形象通过技术终端传送给观众,使观众不仅闻其声、见其人,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较其他媒介的新闻更具有吸引力。

5、从生产方式上看,技术手段、依赖性强

报纸新闻文字符号转换到纸质载体,只有文字录入和印刷的问题;广播电视声音和图像从信息到符号到载体的转换则牵涉到一系列技术问题。音像的录制技术、传输技术、贮存技术、接收技术等,较为复杂,技术含量很高。

6、从生产流程看,流水作业、工序复杂

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流程:前期采访、后期编辑制作、审查、制作播出

7、从接收方式看,线性收看、受限较多

报纸时可随意阅读,重复阅读,不受版面和时间限制,还可以收藏。广播电视新闻则是线性传播、顺序接收,选择性小,不能检索,难以保留。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定义

1、什么是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2、新闻采访的涵义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的社会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其中:记者是新闻采访活动的主体;新闻事实是采访活动的客体;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3、新闻采访的特点

目的的差异性

时间的限制性

事件的突发性

需要的广泛性

知识的全面性

活动的艰辛性

4、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定义

所谓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是指广播电视记者运用一定的电子手段,采集和挖掘新闻素材与资料的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

三、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任务:

1、收集有关新闻事件的文字信息、背景材料

2、拍摄新闻现场画面、资料画面

3、采集新闻事件当事人、目击者及相关人员的同期声。

4、为后续报道做准备

四、采访在新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牵动一切新闻工作的龙头。

就一篇新闻稿的产生来说,它要经过记者寻找新闻线索,采集材料,转折题材,理出观点,提炼主题,安排结构,写出稿件等多个步骤,可以说,在采访中记者完成了新闻作品制作工序的一大半.

2、采访是保证新闻特点的基础

新闻写作的规律是用事实说话,只有在采访中了解了千姿百态的生活原型,记者"说话"才有发言权,新闻倾向性才有事实这个附着体; 只有采访才能保证新闻的新鲜和及时的特点;只有采访才能保证新闻的指导性的特点.

3、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

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是:

在工作顺序上,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在二者的分工上,采访解决的是新闻的“原料”问题;

写作解决的是加工、制作的工艺问题;

采访的成败,直接关系写作的成败

五、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

具有新闻敏感,发现和识别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掌握新闻政策,坚持新闻的思想性。

坚持用事实说话,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第二章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分类及要求

第一节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一、电子采集手段介入——带机采访

二、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

广播电视节目当中,不仅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时的有声语言可以直接展示在报道当中,新闻事件过程及其细节的展示也都可以通过音像的形式由素材直接来完成。

三、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

不仅是调查者和传播者,还是现场引导者。

四、团队的工作方式

协同工作与采摄分工是电视记者采访区别于其它媒介采访的突出特点

1、协同工作:电视采访是以集体协作方式进行的,记者所报道的新闻决非是个人的杰作

2、采摄分工:由采摄一体到采摄分工是电视新闻采访的必然趋势

五、新闻报道形式直接影响采访方式。

根据报道形式的需要选取相应的采访方式,将给节目的编辑和信息的传播带来很大的便利,应当在采访之初就对报道形式做到心中有数。

六、采访的受制约性:空间与时间的制约性

第二节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分类

一、按采访内容分类:

事件性新闻采访和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1、事件性新闻采访

指报道那些有明显的起止时间,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结局界限相对独立的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其特点是采访对象信息量集中、清晰,采访的内容直观性强,可信度高。

事件性新闻采访的要求

①现场要能当机立断;

②反应要快,作风要敏捷;

③要有很强的活动能力。

2、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指报道那些没有明显的起止日期,也不是一个相对完整、有形的事件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其特点是采访对象的新闻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的启迪与警世意义上,采访的内容繁杂,时间跨度大。

非事件性新闻采访要求:

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要注意发现新闻由头或新闻根据;

调查要确保准确、全面、有力;

要深入挖掘新闻的深层价值。

二、按采访方式划分:

观察采访、调查采访、话筒前采访、体验式采访、电话采访

(一)观察采访及其要求

1、观察采访的含义:

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

2、观察采访的方式

1)参与性观察采访

记者同采访对象一道进行相同的活动,一边体验感受一边观察,因此也称“体验式报道”。这种观察使记者融入到采访对象的活动中,获得近距离观察和感受的机会,从而使报道更加生动、真实。

2)非参与性观察采访

在这种观察形式中,记者到现场,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事件的发展。记者不参与事件的任何活动。这是日常采访中最常见的方式

3)隐匿性观察采访:

记者以伪装的身份参加被观察者的活动,这种方式排除了记者身份对被观察者行为的干扰,因而获取的信息是真实。特别在一些揭露性报道中,记者只有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可信的证据。

观察采访的特点:直接性、综合性、客观性、经常性、敏感性

3、观察采访的作用

有助于记者直接获取第一手材料,验证间接性材料。

有助于记者直接获取生动、形象的现场材料和细节材料,为写作视觉新闻创造条件。

有助于记者产生真情实感,加深对客观物的认识和理解。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新闻观察可以成为记者的一种不可被剥夺的采访武器

4、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现场的观察:

对事物现场的基本情况(即与所采访的新闻有关的基本事物)和现场的情景、气氛等要观察清楚。

对事物的动态和细节要注意观察。

要注意学会透视。

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

人物的观察

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

要注意观察被采访人物的有个性特征的动作和语言。

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5、观察采访的要求:

1)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利于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也关系到记者能否准确清晰地采录到需要的音响与影像,获取宏观的细节的信息。

2)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目击者和记录者、参与者)

3)把握好开机时间

6、记者的观察力及其提高的途径

1)记者观察力的内涵

记者的观察力应该是一种综合的观察力。

记者的观察力应该是孩童般的眼光和聪明长者的眼光的统一。

记者的观察力应该是宏观观察力和微观观察力的结合。

2)提高记者观察力的途径

要自觉养成对客观世界的强烈关注力。

要积极训练自己感知客观世界的专注力。

要刻苦磨练自己感知客观世界的深沉的思考力。

(二)话筒前采访及要求:

话筒前采访:是指以话筒为工具,以提问为手段,在新闻现场或其他场合记录对新闻人物访谈内容的采访方式。

话筒前采访的要求:

1.尽量消除现场的干扰因素

2.记者的语言应精炼、口语化、有表

3.注意话筒采录声音的自然与清晰

4.采访记者应有镜头意识

5.坚持一次最佳原则

6. 切忌摆拍

(三)体验式采访及要求

1、体验式采访的作用

?有利于记者获得真情实感,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感染力;

?有利于实现记者与报道对象、报道对象与受众之间的情感沟通;

?有利于记者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和主体意识的提升

2、体验式采访的局限性

?记者时间有限,不能事事体验,也常常不能深入体验;

?记者的能力有限,许多事难以体验;

?记者的活动要受到道德规范、法规规范的约束,不允许事事都亲身体验一番;

?容易让记者产生片面感,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电话采访

1、电话采访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①快速;②方便;③轻松。

劣势:①缺乏面对面交流;②缺乏深刻性;③信息传递易受干扰。

2、电话采访的适宜性原则

?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者难以与采访对象直接接触和见面;

?新闻人物工作繁忙,事务缠身,记者难以作个别访问;

?对一些不明真相的事实进行澄清或证实。

第三节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

一、到达现场、核准事实

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

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

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

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5、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二、善于运用画面语言

电视新闻发掘画面的重点是两类画面:

纪录新闻主体形象的画面

提示事实本质的画面

第三章电视采访的策划与准备

第一节电视采访的策划

一、策划的内涵:

“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它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出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标决策之依据。也就是说,策划是预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谁来做。”

进行采访策划的意义

1、获得采访机会的需要;

2、电视采访是一个协同作战、分工合作的过程,没有事前的周密策划,面对复杂的现场,各工种之间很难配合默契,不能顺利完成原始画面的采集工作;

3、电视记者介入现场如果缺少合理的策划,很容易破坏现场必要的原始信息;

4、电视记者的现场组织信息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没有策划,记者就不能在一些可预见的新闻现场迅速找到拍摄的对象和细节;

5、完成节目样式的需要。

二、以编辑部为核心的采访策划:

宏观策划:就是根据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形势,制定这一时期的报道方针、目标、重点以及为实现这一方针、目标、重点进行的重大选题部署和采访安排等。

?大编辑部意识是电视采访宏观策划的一大发展。

?大编辑部工作的重点:明确报道思想、确定采访意图。

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是编辑部在一定时期内或阶段内,为达到预期的新闻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报道的设想、意图。报道思想一般包含一个时期的总体设想和具体的报道提示。

采访目的:

?采访目的就是搞清楚所要进行的采访属于哪一种类型,是透露信息还是揭示个性,是触碰思想观点还是披露事件原委,是肯定赞扬还是否定批评

?一般来说,采访目的越明确,采访越容易取得成功。

?采访目的对于判断截取有价值的报道内容以及确定报道角度有着重要参照作用。

以编辑部为核心的采访策划能够更好的统一调度电视采访的各部门和工种:

?在大型电视新闻报道中,电视台编辑部必须统一调度各路人马,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采访报道,这就需要电视台在采访前做好周密部署,①确定不同的报道地点,②确定相关被访人物,收集资料,③确定报道整体时间等等

三、由记者完成的采访策划:

新闻记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将要采访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即围绕选题以及如何采访报道所进行的多维性思维活动。这些策划内容相对微观,主要是对整个采访个案的切入点、表现角度、表现手法等进行策划。

⑴选择题材

题材:采访报道的题目和对象。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取决于编辑部的报道思想,记者的采访线索(掌握的采访线索),以及记者凭借新闻敏感所作的判断

⑵寻找采访线索

采访线索: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对记者的报道具有提示性帮助的简明信息和信号。

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和报道,它的特点是比较简略,笼统,没有细节和过程,往往是一个片段或由头。

四、日常采访策划的基本内容

㈠选题的确定

选题来自记者的信息网:核心层、外围层和游离层。

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

1、通过自己耳闻目睹获取

2、从其他新闻媒体中发现新闻线索

3、广泛接触群众,在闲谈中获取

4、学会比较的方法,从相异中找线索

5、多注意身边事,于“无新闻处”找线索

㈡采访对象的确定

1、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如果采访一个人物,采访对象就是当事人。如果采访一个事件,采访对象可能是几个人。这些人中有主要的,有次要的。

2、新闻事件的关联人。可以先找那些与当事人有关的人,再找当事人。

3、新闻事件的知情者。

4、权威人士。

㈢采访前的准备

广义的准备,指一切知识、理论的储备;狭义的准备,就是对采访对象的起码的了解。

⑴资料准备

首先,要掌握背景材料,就是要把与此线索有关的情况尽可能多的了解到,有文字材料的要用心阅读,这样采访时能够多方面地提出问题。

其次,要尽快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要知道你去采访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要尽可能地找些有关的参考材料。

再次,要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采访提纲),采访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采访范围和对象,采访时机和步骤,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应急措施等。

⑵问题准备

记者采访要唱三部曲:开始,少问多记;过一段时间,边问边记;最后,又问又记(观察)。

提问的基本要求:

第一,问得自然。这是提问的态度和气氛问题。

第二,问得直接。这是提问的目的。

第三,问得明白。这是提问的内容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准确传达给对象,防止迷惑不清

第四,问得简洁。这是提问的表现形式问题。

第五,问得有特色。这是提问的个性问题。

⑶物资准备

电视记者的摄像机、磁带、话筒以及灯光等。

广播电台记者要准备的录音机或录音笔;。

记者证或介绍信,采访笔、采访本;

第二节策划中选题的确认

一、对报道主题的思考:

报道主题:是记者通过具体报道的内容所表达的中心观点、中心思想。

1、主题与问题:

?主题不是记者在报道中提出的主要问题,而是记者对问题持有的观点和评价。记者的观点和评价既可以画龙点睛地明确表露,也可以让观众根据事实自己得出结论。

2、主题与内容:

?内容是报道对象、报道范围、主要事实,主题是通过这些内容表达的某种思想。

3、主题与标题:

?主题与标题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第一,标题直接揭示主题;第二,标题暗示主题;第三,在标题中提出问题,引导观众关注问题。

4、主题形成的基本过程:

?报道主题形成的最好时机是在采访之中。

?通常,主题形成大体经过三个阶段:采访前期对主题雏形的考虑;采访进程中对主题雏形的验证;采访后期对主题的深化。

5、主题的提炼与表现:

?新闻报道客观性要求:要求提炼主题第一要从全部事实材料出发;第二要把握事物个性,挖掘事物本质,抓住事物特殊点。

?表现主题忌讳:贪大求全

?表现主题要求:以小见大、鲜明、集中。

二、对报道角度的选择

报道角度:“角度”一词,源于摄影。从不同的位置拍摄人像和景物,以展现不同的特征和意境。用到采访之中,含义特指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角度。换言之,既是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1、角度与客观事实

?选择角度,首先取决于客观事实本身具有的特点。

2、选择角度与报道形式

?选择角度,与报道形式密切相关

3、角度与电视特色的发挥

?电视报道以现场背景作衬托,因此地点环境、时间、人物的选择都可以构成不同角度;采访方式、拍摄方位、报道手法都不能脱离角度的选择。

4、角度选择的着眼点

?记者艾丰将角度归纳为四个方面:接触事实的角度、观察事实的角度、解剖事实的角度、节选事实的角度。

三、对报道形式的考虑

形式是指事物的状态、结构等。

新闻报道形式即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报道形式。电视节目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报道形式。

?采访在报道中结构全篇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展现全部采访过程;二是插入采访片段。

?人物专访、现场报道、谈话讨论、以采访活动为拍摄主线的电视记录片等报道形式,展现的是采访全过程。

?动态新闻、现场采访在广播中或屏幕上展现的是采访片段,受众往往难以了解其全过程。

第三节策划现场的介入方式

一、策划现场介入方式的目的:

1、尽可能减少对现场的干扰,摄取现场原始信息形态;

2、形成采访风格和节目风格;

3、保证新闻节目客观和公正,避免记者主观的行为对采访对象、采访现场的扭曲。

二、电视记者的镜头存在方式

?电视记者的镜头存在方式是指画面中呈现出的记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状态。通常,电视记者在现场的镜头存在方式有三种:旁观式、声音参与式、和出镜参与式。镜头存在方式直接影响报道的风格和样式。

(一)旁观式

定义:

在电视采访中尽量不在镜头中出现摄制组成员的形象和声音,同时在节目的编辑中努力消除摄制组在采访现场的存在痕迹。

特点:

1、能比较完整地保留采访现场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由于记者干预减少到极点,采访对象能充分展现其日常生活的面貌,从而使采访风格更加冷静而客观。

2、记者躲在镜头后,可以充分突出采访对象。

(二)声音参与式

定义:

电视记者在现场的拍摄镜头中只出现声音,在某些关键时刻用提问或对话方式与被采访者交流,但始终隐藏自己的形象。

特点:

1、由于隐去了记者的形象,采访所拍摄的素材能够保持突出采访对象的优势,避免记者的形象喧宾夺主。

2、记者的声音作为一种较为温和的激发现场信息的手段,可以与采访对象形成充分的互动,避免现场节奏过于缓慢和信息冗长的现象发生。

(三)出镜参与式

?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将全部身体,言行出现在镜头中的现场介入方式就是出镜参与式,也叫“出

镜采访”。

只有摄制组事前统一明确记者的现场介入方式,摄像师、录音师才能作好必要的事前准备,并在现场工作时配合出镜记者进行合理的言行拍摄。

第四节采访策划的基本要求

一、策划要以调查研究作为基础

电视采访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充分占有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思考、判断、选择,它为新闻报道提供灵魂和方向。

二、策划必须尊重新闻规律

策划不能无中生有的策划新闻。

三、策划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策划方案的制定不能闭门造车。只有经历过各种现场的记者才能在策划时比较准确地预测策划方案是否可行,避免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以及情况变化代来的停拍

四、策划要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要由应变的多个方案。

第四章现场采访与同期声运用

第一节现场采访

一、新闻现场及其构成要素

1、新闻现场: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

2、新闻现场构成要素:

人物、事件、情节、氛围、心态、环境、细节等

二、新闻现场的特性

1、稍纵即逝,不可逆转

2、不断变化,随时发展

3、现场信息记录的选择性

三、现场采访的内容

(一)记录现场气氛

现场气氛是指事件积累起来的一种状态,是情节发展、人物言行、人际关系等演化而成的紧张程度,是现场人物心态的外化形式

1、记录现场气氛的作用

1)呈现出文字和解说无法描述的东西

2)增强新闻的可感性,使观众在直观把握形象的同时,也感受到形象内含的情感和思想3)有结构全片、创造节奏、抒发情感的重要作用

2、记录现场气氛的技巧

运用长镜头积累氛围、记录心态深度。

记者灵活运用介入方式。

记者在现场应以沉稳的心态记录生活。

现场的氛围与心态需要记者进行适当的把握和激发

(二)表现环境和细节

环境与细节在电视采访中的意义:

环境与细节是电视采访现场的重要因素,应该说,环境与细节是使报道的形象素材立体化的重

要手段。正是有了环境与细节的记录,现场才得以全面的展现和记录。

1、环境的作用

1)现场环境直接构成采访的内容。

2)使事件和人物摆脱了孤立性。

3)环境起到烘托气氛、情感等作用。

4)环境可以构成新闻要素。

5)环境具有叙事和节奏功能

2、细节:

是指电视采访中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意义象征的细微处。

细节大多以近景和特写景别加以强调。

3、细节的作用

1)细节具有强调作用:细节的记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记者想要让观众注意到什么,就可以很容易地利用特写等画面加以突出。

2)细节可以刻画人物个性:人物的个性通常在一些细微动作和表情中得以充分的表现。

3)细节能有效的表达情感。

4)细节使节目具有浓厚的现场感:细节是现场的有力见证,因为只有到现场进行仔细观察的人才有可能抓拍到这些细节。

第二节电视新闻同期声运用

同期声:广义的同期声包括记者在现场的解说、被采访对象的谈话以及录制画面时同步记录下的现场声;狭义的电视新闻同期声则单指被采访对象的谈话。

一、同期声的作用

?增强现场感和感染力

?增强新闻生动性和表现力

?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增强报道的客观性

二、同期声的应用

1、纯粹的现场新闻事件

2、就某一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营造舆论声势

3、在调查性新闻里起到对事实性话语的实证作用

4、在人物新闻中反映新闻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三、运用同期声的要求

1、避免长篇大论

2、要言简意丰,避免空洞无物

3、应锦上添花,不应牵强附会,画蛇添足

4、避免解说词与同期声雷同

5、避免喧宾夺主,冲淡主题

四、同期声采访对象的选择

?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

?选择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

?选择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

?对同一类型的采访对象要选择典型

五、同期声采访的时机与场所的选择

1、采访时机的选择

?事件性新闻的采访报道时机:重点是抓好开始、过程、结束三个环节。

?非事件性新闻的采访报道:主要应从重要的引人注目的数量、质量变化和热点问题入手,把握采访时机。

2、采访时间的选择

在下列情况下,不宜急于访问:

?采访对象正在专心致志地准备投入工作的时候。

?采访对象正在连续性很强的工作中。

?采访对象的思想情绪或精神状态出现异常的时候。

3、采访场所的选择

?有利于谈话的顺利进行

?可以弥补谈话的不足

?有利于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现场人物的同期声有哪些?

1)现场人物的回答:

采访对象都是因为记者的提问或要求才会开口说话。这种对记者的现场提问做出回答的人物语言是最重要的现场人物语言。

特点:

现场人物与记者的提问是相辅相成的。

现场人物的回答具有不可预知性。

2)现场人物之间的对话:

不是由记者提问引发的语言,是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在镜头前,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有很强的信息负载力,是采访记录的重点。

3)现场人物的述说:

人物的述说不受记者打断,现场人物的自我情感会从中自然浮现,这种人物自己的语言和投入真情实感的述说,其效果是不能被其他方式替代的。

人物镜前自述通常也运用于表现个人情感、精神、观念的表白或完整的回忆等,是最富有电视特征的人本化记录方式。

第三节记者的画外采访

?电视记者在镜头外的采访集中在:

一、为理清思路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如向有关专家请教理论问题,向采访对象了解背景式的资料,这些不被镜头记录的调研工

作对后期编辑工作大有帮助,也是优秀的电视报道所不可缺少的采访环节。

二、了解人物的身份、背景、经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中的因果关系

记者出镜采访的时间有限,大量的新闻信息需要通过解说词或字幕、图表等方式进行传播。像人物身份、背景、经历、事件因果关系等,一般也不会全都用摄象机镜头记录,但是这些信息在后期编辑时十分重要,它们是深化主题、结构全片、理清编辑思路的重要内容,电视记者需要在镜头之外进行详细得了解和笔录。

三、搜集一切关于现场的画面信息

电视记者在画外采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搜集一切可能的现场影像资料。

现场不复存在,但记者可心设法搜集到业余的摄影爱好者拍摄的电视画面。尽管这些画面大都质量不高,但却是极其珍贵。

四、核对事实

在画外采访时,记者需要弥补由于画面采集为主的现场工作方式带来的信息割裂的弊端,尽可能仔细地核对事实。

核对事实信息的内容包括:

(一)核对不确切的信息。有时采访对象在接受话筒采访时说的不够清楚的地方,记者有必要再进行核实(方言)。

(二)核对姓名、地名、职务、职称等细节。农村的地名,地方土语的写法和读法,少数民族语言要及时请人翻译,避免离开当地无人能懂的尴尬。

(三)核对日期,核对人物、事物关系。

第五章访问的要领与技巧

一、访问的概念与类型

1、访问的概念:新闻访问活动是一种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谈、提问来进行新闻采访的社会活动,它是记者职业生涯中一项最主要、最经常的业务活动。

2、访问的作用

①访问是口头采访的必经过程;

②访问有利于记者进行深层的挖掘;

③访问还是一个采访目的的实现和另一个采访线索获得的途径之一。

3、访问的要求

①平等

②因人而异

③主动权

4、访问类型

1)获取意见的采访

2)获取信息的采访

3)人物访谈

二、访问成功的先决条件

访问是记者面对面的同采访对象打交道。在访问中、记者是主导的一方,要从采访对象那里取;采访对象是谈话的主角,要向记者供。访问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这取与供之间的矛盾不断缓解、直至顺利解决。

(一)选好合格的访问对象

理想的访问对象:

有情况的对象

有特点的对象

整体上合乎要求的对象

选好访问对象一般的规律:

了解面的情况,找领导机关的干部和工作人员;

了解点的情况,找有关基层单位的干部和群众;

了解专业性和知识性较强的事,找专家、学者;

了解现场的情景,找目击者

(二)要创造融洽的访问气氛

要善于寻找把双方从感情上联系起来的桥梁

尽快赢得对象的信任和好感

要精心考虑访问场所和时机的选择

三、提问的要求

提问:指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也叫发问),就是记者通过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以了解有关的新闻事实及其材料和观点。

提问的基本要求:

第一,问得自然。这是提问的态度和气氛问题。

第二,问得直接。这是提问的目的。

采访开始,记者要把自己的采访目的和内容直截了当地告诉采访对象,让对方非常清楚你的采访意图,以便配合。

第三,问得明白。这是提问的内容问题。

提出的问题要准确传达给对象,防止迷惑不清。

提问语要注意具体,可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

第四,问得简洁。这是提问的表现形式问题。

GOSS公式可提醒记者设计具体问题:

1、目标:你们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2、障碍:遇到的困难、阻力

3、解决:怎样克服这些困难

4、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根据谁的意见?

第五,问得有特色。这是提问的个性问题。

四、提问的方式与方法

(一)提问的方式

1、开放式提问:问题问得比较抽象、概括,范围很大,使得采访对象回答起来有相当大的回

旋余地。

优点:问得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对方回答起来比较自由,容易谈出一些宏观性的材料,也有可能获得到意想不到的内容;提问比较容易。

缺点:问题一般化,容易泛泛而谈,或问题太大,不知如何回答

2、闭合式提问:有明确指向的提问。问得比较具体、集中,范围有严格的限制,采访对象往往

要作直接的回答。

优点:能得到具体回答,容易获得有价值的材料;问题的焦点集中,采访对象容易说出心里话,谈得深入。

缺点:提问尖锐,掌握不好,会影响谈话的气氛;如果记者对问题选择不当,或漏掉某些问题,都会影响对全面情况的了解。

(二)提问的方法

1、正问法,也叫开门见山法。它是指记者在提问时直截了当地从正面提出问题,使对方一听

就明白要回答什么。

特点:用“正问法”提问,容易被采访对象理解,谈得干脆利索,并获得有新闻价值的材料。“正问法”提问,比较适用于性格开朗大方、健谈的人或记者比较熟悉的采访对象。

2、反问法,也称激将法。指记者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迫使对方非答不可。

有时,记者也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激发对方,促使对方谈出真情实况。

要求:采用反问法提问时,要注意态度,表情要亲切,不能采取生硬的、刺激的方式,使对方听到记者的反问后,感到有道理,愿意回答。

3、追问法,就是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问到一个满意的结

果为止。

记者采用追问法提问题时,对人要友好,要出于善意。否则,不但会使对方不愉快,也可能会逼出不真实的材料。

4、侧问法,也叫迂回法。指记者提问时,不从正面提出问题,而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后才

问到正题上,比较委婉、含蓄。

特点:这种侧面提问法角度更巧妙,更易于被人接受,语意也更丰富。对于采访对象,记者在谈话前应尽可能熟悉他们的特点,谈话的时候,从对方最关心、最有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5、设问法,就是为了强调某种结论或某种看法,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

然后再进行回答。

特点:设问采访法是记者事先对某一问题作了一定的调查,用设问的方式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以便得到具体的、有说服力的答案。这种提问方式,便于记者深入采访,用事实去解释设问中提出的问题。

五、采访提问准备技巧

采用何种技巧,取决于采访的主题、时间、地点等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广播电视记者通常采用下面3种采访方法:

?半书面准备型:记者或主持人根据事先对选题和被采访人的调研,准备一个书面采访提纲。并且根据这个提纲中所列的问题,在录制节目前对受访者通过电话或当面进行一些沟通甚至演练。

?事先毫无准备的自由式访谈:在突发性事件、现场报道和其它实况报道中,使用这种采访方式。

?完全书面准备型:所有的问题和回答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在采访敏感重大问题和重要官员的时候,采用这种方法,如就重大敏感问题采访外交部、国防部官员等。

六、采访中的倾听

?倾听在采访中的意义:听在对话中的作用决不亚于说。只会说而不会听的记者不是一个称职的记者。

?倾听的技巧注意运用目光语、身体和表情语,形成倾听气氛,注意运用沉默,注意发出一些表示正在听你说的声音,用一些或安慰、或鼓励、或疏导、或总结的话语来融合谈话气氛,引导谈话方向。

七、提问的八种技巧:

(1)充当对手,展开讨论:适用于观点、思想采访

(2)抛砖引玉,唤起回忆:适用于人物专访

(3)探索寻问,留有余地:适用于较敏感的问题和关于个人生活的采访

(4)声东击西,旁敲侧击:适用于批评性或揭示社会问题的采访

(5)恰当肯定,给予理解:适用于成就、经验报道

(6)提出疑问,澄清事实:适用于有争论的事件、人物采访

(7)顺藤摸瓜,深入追问:适用于了解细节的深入采访

(8)分门别类,主次分明:适用于复杂事件、调查报道的采访

第六章现场报道与记者出镜

第一节现场报道

一、现场报道与记者出镜的内涵

现场报道:

是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面对摄像机,以采访者、目击者、参与者或报道者身份出现在屏幕上的所做的图象报道。现场报道是最能发挥广播、电视的特长与优势的报道形式之一。

记者出镜:记者在事件现场以报道突发事件或新闻事件为目的,用声音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

记者出镜一般出现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

二、现场报道的作用:

第一,能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第二、能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第三、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报道内容

第四、能发挥电视媒体优势

第五、能培养和锻炼队伍

三、现场报道的分类

1、按完成方式分类

1)完全式现场报道:全过程在现场完成,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

2)不完全式现场报道:在新闻现场完成记者出镜、采访后,对新闻事实的陈述、背景介绍等内容由播音员或记者事后解说。目前,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大量采用的是“不完全性现场报道”。

2、按播出方式分类

1)录播现场报道

将前期采访与后期编辑相结合,运用充足的资料素材补充前期采访的薄弱之处以扩大报道信息量的报道方式

2)直播现场报道

报道者在现场的采访过程不经后期编辑,而直接采用ENG技术将现场的信号传输出去,直达受众。

四、现场报道的特点

1、时效性强、信息量大

2、现场的图像与声音同步,带给观众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

3、观众参与感强

4、报道充满不确定性

5、依赖团队合作

五、适宜现场报道的新闻

(一)大众关心的事件性新闻

(二)现场感强的新闻

(三)场面集中,内容单一的新闻事件

六、现场报道的要求

1、选择现场感强、吸引观众的事件性新闻报道

2、把握好节目的结构方式:虎头、龙身、凤尾

3、选择好采访对象

4、现场报道的提问要言简意赅、准确鲜明

第二节记者出镜

一、出镜记者类型

新闻消息出镜记者

新闻专题出镜记者

人物访谈类出镜记者

二、记者出镜的方式

开始:提示作用

中间: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尾:总结作用

三、出镜记者的即兴采访和现场述评

(1)出镜记者的即兴采访

(2)出镜记者的现场述评

(3)出镜记者的临场发挥

(4)出镜记者的“现场编辑”

四、记者出镜的要领

(1)选择合适的题材和报道内容出镜

(2)选择恰当的时机出镜

(3)选择合适的场所出镜

五、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

(1)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

镜头前的表达

即兴表达与快速语言组织

语气、语调及体态

(2)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

(3)超强的现场应变能力

(4)端庄得体的整体形象

(5)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6)大局观念与合作精神

第七章消息类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

一、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写作原则和要求

广播电视新闻体裁分类

消息、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专题、评论

狭义的电视新闻通常是指消息类的新闻报道。

(一)、消息类新闻的特点和形式

消息是一种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消息类电视新闻是电视节目的骨干,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报道体裁。

1、消息类新闻的特点

迅速快捷、题材广泛、信息密集、客观公正

2、消息类新闻报道的形式

广播:口播新闻、录音新闻

电视:口播新闻、图片新闻、字幕新闻、图像新闻

(二)、消息类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为眼睛而写

少而精当:文字精练

实而具体:少抽象概括、多形象具体

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2、为耳朵而写

口语化

通俗易懂

朴实自然

简短明晰

形象生动

节奏感强

二、广播电视新闻消息标题的写作

消息的基本结构:广播电视新闻在基本结构上分为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四部分。

1、新闻标题定义

电视新闻标题就是指出现在电视新闻画面上,专门用于概括、提示、评价新闻内容,同时又区别于其他提示性字幕图版的简短字幕。

2、电视新闻标题的作用

点明主题、提示注意、加深印象、划分段落

3、电视新闻标题特征:

以单一标题为主(不用复合题)

以实题为主

4、广播电视新闻标题写作原则

(1)标题要有新闻性

(2)标题要简明扼要

(3)标题要简洁直观

(4)标题要生动活泼

5、标题写作方式:

1)陈述式:标题主谓宾俱全,陈述发生的事实,常见于时政新闻

?胡锦涛会见朝鲜劳动党代表团

?第十一届全运会昨晚济南闭幕

?中俄妇女文化周在京开幕

?我国工业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更加明朗

?“黎强涉黑案”今天开庭

2)概要式:标题概说新闻的主要內容,一般分为前后两段,但不强调对偶,常用于突发新闻?新手上路上演连环撞车

?小偷撒钱为脱逃路人不为所动

?千人等一床公办养老院入住难

?运营成本过高麦当劳将退出冰岛

?四类人群不能接种甲流疫苗

3)因果式:标题描述新闻的因果,多用于社会纠纷、意外事故等题材

?刹车失灵大货车险撞收费站

?为救落水少年三名大学生遇难(视频)

?流感盛行儿科门诊数激增

4)主谓式:标题前主后谓,以冒号为特征,两者为解析说明的关系

?世卫组织:强烈推荐使用甲流疫苗

?回良玉: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全运会:超4项世界记录创39项全国纪录

5)对偶式:标题主要强调形式美感,适用于各类新闻

?喀布尔接连遭袭塔利班破坏大选

?立春到了饼店火了

?名将续写辉煌新星崭露头角

三、消息类新闻导语的写作

新闻导语:是以凝练的形式、简明的语言,表述新闻的核心、精华,揭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阅听全文的新闻开头部分。

1、导语要素

“全要素”: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全部

包括在导语中。

“部分要素”:根据新闻特点,选取一两个最能激起受众兴趣、突出新闻要点的要素写进导语. 2、新闻导语的作用:

对新闻进行提要:把新闻的主要或最重要内容告知给受众,起到引导阅听的作用。

唤起受众的阅读与收视兴趣。

为全篇报道定“调子”。记者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进行报道,对所报道的事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以及确立什么样的报道主题,都会在、也应当在新闻导语中反映出来。

为全篇报道定“框子”。采用什么样的导语,将决定新闻主体部分怎样展开以及展开到什么程度。

3、导语写作原则

1)简炼

2)生动

3)突出新闻重点

4)含有重要信息

4、新闻导语的类型

两种分类方式

一是按新闻的内容展开方式分类——直接式导语和延缓式导语

一是按报道的文字表现形式分类——概括式导语、描述式导语、提问式导语、评论式导语、对

比式导语、引语式导语等等

按内容展开方式分类:

1)直接式导语

也被称为概括式导语、硬新闻导语。突出特征是从第一句话开始就集中描述新闻事件的主题。直接式导语适合于突发性新闻、重大新闻、时间性强的新闻报道。

包含的要素通常有

?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新闻事件中的人物

?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

?新闻事件的结局

?新闻事件的原因

?信息来源

2)延缓式导语

延缓性导语也称为间接式、特写导语、软导语。它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不在导语最开始的时候告诉读者新闻中最关键的信息,而使用情节、引语、细节、故事的精彩片断激发起受众的兴趣、疑问、好奇心或是求知欲,借此带领受众走进新闻事件的核心。

通常用于故事性、趣味性强的新闻、新闻特稿和各类软新闻的写作。很多后续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也经常使用这种导语。

按文字表现形式分类:

1)概括式导语

又叫综合性导语。它的特点是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为读者提供整个消息的梗概。其导语的写法一般是:“取其精,提其要,使人一目了然。”

2)对比式导语

新闻采编类

第一章 新闻采访写作概述 1采访的定义 “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比“新闻”一词约早出现300多年。 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2采访的特点 ①目的的差异性; ②时间的限制性; ③项目的突发性; ④需要的广泛性; ⑤知识的全面性; ⑥活动的艰辛性。 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4个方面 :①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 ②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 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③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 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④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4、采访的方式 从形式上分:①个别访问: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好处: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②开座谈会:也称开调查会。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好处: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一般能当场得到修正或验证。一般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此实施形式,效果较为显著; ③现场观察:俗称“用眼睛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④参加会议:会议新闻一般主要通过这种形式采写;⑤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此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该形式能使记者较详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力度和厚度的报道;⑥查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⑦改写: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⑧问卷: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将问卷送至受众手中;⑨电话采访: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⑩网络采访:主要形式: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ial交流;查阅收集资料。 4、采访的方式 从性质上分:①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②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③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径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④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⑤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⑥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5、采访的认识路线 两条①唯物论的反映论;②唯心论的先验论。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年至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这些是对陆定一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书 大学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就在自己还在迷茫混沌的时候,大学时光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过了将近一半了,回头看看自己 一路走来的足迹,竟发现自己什么都没留下,什么都没得到,而 当初来大学前的那些美好梦想也在这庸庸碌碌的时光中被一点一 点的消磨。庆幸的是,上了周老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后, 我明白了梦想不曾消失,它只是被掩埋,现在就行动起来,规划 自己的未来,将梦想一点一点的堆积,成就自己的未来。 自我分析: 从小开始,自己就不是一个自觉的人,在家的时候不管是学 习还是生活方面,自己都有家人精心的照顾着,一直以来都习惯 了平步青云,理所当然的感觉,以至于到了大学,不管的学习方 面还是生活方面天翻地覆的改变让自己变得措手不及,没有了家 里人的照顾,什么都要靠自己,这时候,自己才真正看清,原来 自己什么都不会,比起大学里的一些同学来,自己在办事能力、 学习能力、独立能力等等方面差了一大节,任性、无知、没有责 任感等等从小养成的习惯成了性格上的大劣势,除此之外,对于 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总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可是率直、直接、开朗、务实、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等一些性格特点多少弥补了之

前的缺点。但是,致命的是,对于自己来说,没有一样真正的东 西是使自己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这也导致自己作为一名新闻采编 与制作专业大二的学生,到目前为止,没有真正用心去体会和学 习这个专业。 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当初选择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是自己随便填的高考志愿,原 因就是感觉上这个专业很好,而这一“随便”一填,让自己接触 这个专业领域时是没有任何动力,一边想着要不要转专业时,一 边继续着专业的学习,而在这过程中,自己也渐渐发现,其实没 有任何一门专业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与其花力气转专业,还不 如继续学新闻,觉得自己能在新闻这个要求“杂家”能力的学科中,慢慢的培养自己。在进入21世纪后的人类社会发展中,信息 的流通已然成为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并且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新闻,作为传媒行业中重要的一个专业,与信息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就专业本身来说是一个具有生命力,且符合时代发展的学科,但随着高校新闻、传媒专业的普及,人们对传媒相关专业的过度 热捧,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的大量扩招,以及每年大量增加的传媒 相关毕业生的毕业,作为一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我对 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科并没有持绝对看好的态度。 职业选择分析 个人职业选择: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方面的担当,常见的 有宣传担当与公关担当、策划担当等。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③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功能又有着明显区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有着一致性: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有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 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3、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①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②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③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2)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唯一方法就是提倡新闻创新思维。 ①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 ②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 ③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3)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②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③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②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③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5)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导读: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 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

新闻采编与制作论文

内地与港台谈话类节目的异同比较 学生:王贇 指导老师:刘忠生 摘要: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咨询的快速传播,访谈类电视节目日益丰富和多样化,观众的需求也有所变化。本文从社会娱乐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港台,内地娱乐类谈话节目的节目形态,解读其中的要素,并且对比它们之间的异同。对于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下如何制作出受观众喜爱的访谈类节目进行探讨。 关键词:谈话类节目;内地;港台;比较 访谈类电视节目一直电视荧幕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类节目既有专家的权威性意见,也有非专业人士的看法、观点,在对热点问题的讨论中形成各种观点的交锋,在我国众多的电视访谈节目中,港台地区的“脱口秀”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即使在节目数量的绝对值上,港台无法与内地相比,但是就单个电视台的谈话类类节目数量上,港台并不逊色。港台地区和内地的谈话类节目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谈话类节目的产生 谈话类节目最早出现于美国,其英文原文“Talk Show”被港台电视从业人员改为“脱口秀”这一译称比谈话类节目这一名称更为传神,突出了谈话类节目的语言随意性。最早的谈话类节目一般认为是NBC于1954年推出的《今夜》节目。经过60多年的发展,谈话类节目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中的一中重要节目形态。上世界90年代初,电视谈话类节目开始登上我国电视荧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谈话类节目在我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中国电视人也逐步修正“传播者”的角色定位,从全知全能的信息发布者,演变成为信息传递的终结者。 二、文化多元的港台谈话性节目 我就以台湾最著名的节目《康熙来了》来说明。《康熙来了》是台湾中天电视台的一档综艺谈话类节目,名称取自主持人蔡康永与小S徐熙娣名字的一个字而拼成。自04年1月5日开播以来,每晚收视率为1.2%-1.3%,每周吸引了超过500万观看人次,是台湾收视率最高有线电视台综艺节目。[1]《康熙来了》的成功应该归根于台湾文化多元并存的格局。首先,台湾自古以来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有着和大陆一脉相承的文化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绪论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则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有益程度。);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电视台新闻采编实习报告模板

电视台新闻采编实习报告模板 首先感谢大家在我实习期间两个多月来的教导与关爱! 在泉州电视台实习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 很多收获,使我更真实、准确地理解电视新闻采编和电视制作。从理 论方面来说,实习期间的活动,一方面是对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一个 检验,也是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使用的考核,另一方面实习活动,增长了更为具体实在的新闻采访经验的理论知识,特别是老记者对于 各种新闻采编的经验,这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也是最实用的理论知识;从实践方面来说,从前期的采访准备工作到后期的编辑工作,真 真切切地理解了整个新闻采编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工作当中的点点滴滴。 在没有到电视台实习之前,对新闻的采编工作也仅仅一知半解,一般 都是通过书本和电影电视了解的,认为记者是很强势的群体,知识面 涉及很多领域,既是政府的喉舌,也是受众的****窗口,能够为政府 做时事宣传,也能够为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但实习经过告诉 我不是这样的,因为记者他首先也是人,所以在电视台实习的日子, 先学会的是做人,先做好人,处理好与各类人的关系,灵活应对不同 的人群,才能做好工作。下面就谈谈我在实习期间的心得体会。 在电视台实习的日子里,我学会的第一句话是:“多看多写多总结”。 在学校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固然很重要,对我们专业领域上的一些操 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能够让我们更快地适合新闻的采编工作,但 是实际上,新闻采编工作远远要比在学校所学的要来得更复杂、更细致。比如说写稿,如果你永远用从书本上的所谓“实用写作”来指导 你的写作,有很好的悬念、很好的逻辑,辞藻优美,你的稿子也许会 是一篇很优秀的文学作品,可能适合于专题类的新闻写作,却不是一 篇很好的新闻稿,从学校出来的我们往往没有摆脱书面语的写作方式,在稿件的处理上常常会出现一些跳跃的逻辑、出现大量的形容词、设 置一些所谓的悬念,虽然也知道新闻的“五w”,和写作的各种结构,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一)新闻写作基本理论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二、新闻价值 无论是以报道为主的新闻文体(消息、通讯),还是以评论为主的新闻文体(新闻评论),所选择的对象都必须具有某种价值,应该值得报道或者值得评论,能满足受众的知情欲望或者明理欲望。 新闻报道的对象要有价值,主要是说要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一般认为,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与它所体现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密切相关。事实(事件)越是具有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或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或诸多要素同时具备),就越是具有新闻价值。事实(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记者进行新闻选择的重要依据。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具备新闻价值的事实(事件)都可以报道,还必须考虑它是否具备社会价值。所谓事实(事件)的社会价值,是指它被批露以后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对人的自身发展总体有利的功用。因此,只有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兼备的事实(事件),才具有报道的价值。

新闻评论的对象应当蕴含某种意义,具有议论价值。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真实性原则。 2、时效性原则。 四、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 1、真实:准确而客观,感人而形象 2、简洁:简洁而生动,鲜明而深刻 3、时效:新鲜而富动态,快速而富有个性 五、新闻写作的语言: 1、准确简练。 2、浅显易懂。单位 (二)消息的写作 一、消息构成要素 “五W”和“一H” 新闻的“五W”和“一H”是消息写作所要具备的六要素。“五W”指的是英语中以“W”为开头的五个单词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一个H(how)”即何果。 二、消息的结构: 一篇消息大致有如下几部分组成:标题、消息头(一般分成“讯”和“电”两类)、导语(包括自成段落或几段联结的复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新闻采访与写作》习题测试四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5 小题 每小题 1 分 共 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 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 961 年 5 月 有位中央领导同志说 报纸工作人员是什么人 ? 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 人员。报上的一切文章都应是调查研究的结果。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 ( ) A. 毛泽东B. 周恩来 C. 刘少奇 D. 邓小平 2. 新闻记者能不能及时地发现新闻并采访到新闻 关键就在于记者有没有 ( ) A. 理论水平 B. 社会责任心 C. 新闻敏感 D. 新闻功底 3. 《中国之西北角》的作者是 ( ) A. 黄远生 B. 邵飘萍 C. 瞿秋白 D. 范长江 4. 记者在采访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应当注意划清的界限 除了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 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外 还有 ( ) A. 报道计划与客观实际 B. 事物的第一性与认 识的第二性 C. 实际情况与新闻报道 D. 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 5. 记者要想获得新闻线索 到实际中去 到群众中去 这是 ( ) A. 惟一途径 B. 最佳方式 C. 根本途径 D. 惟一方式 6. 记者采访中的工作路线是 ( ) A. 依靠组织 深入实际 B. 深入实际 深入群众 C. 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D. 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7. 采访中记者要明确报道思想 就应当 ( ) A. 善于开动脑筋 B. 多跑领导机关 C. 了解社会情况 D. 吃透“上下两头” 8. 总的来说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观念是 ( ) A. 基本一致的 B. 既一致又不一致的 C. 存在一定矛盾的 D. 相辅相成的 9. 采访的平时准备 主要包括学习理论政策 了解全局情况 广泛积累资料 以及( ) A. 坚持深入实际 B. 密切联系群众 C. 多方增长知识 D. 多方结交朋友 10. “请您谈谈退休以后的打算”这是 ( ) A. 诱导式提问 B. 开放式提问 C. 闭合式提问 D. 迂回式提问 11. 从心理角度看 记者访问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 ) A. 融洽 B. 接近 C. 沟通 D. 激发 12. 《经济日报》记者到某科研机构了解其科技管理改革的情况 准备写成新闻报道。这一 行为在新闻采访学中是 ( ) A. 咨询 B. 写作 C. 访问 D. 寻找新闻线索 13. 采访中通过现场的遗迹来考察事物发生时的状态 此观察方式是 ( ) A. 事后观察 B. 事前观察 C. 同步观察 D. 易地观察 14. 记者采访中“上下结合”的思考 作用是 ( )

新闻采编知识要点

1电视新闻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能满足目标受众需求的事实的报道。 3新闻的真实性:指在新闻报导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4、电视新闻的分类:1消息类电视新闻,分为:图像新闻、口播新闻、字幕新闻和图片新闻。 图像新闻业也叫影像新闻,它采用ENG的方式。特点:有新闻现场生动形象的画面。 字幕新闻在电视屏幕上打出字幕,以最简洁的文字,向观众传播最新的新闻信息。特点:时效快、运用灵活方便、传播新闻信息简洁明快 口播新闻以播音员出图像播报文字新闻稿的报道形式。特点:1增强新闻的时效性2在时间与空间的流程里,口播新闻具有采制的简洁性、编播的灵活性等特点。3在整体综合的新闻节目中,它具有明确的指导性、灵活的调节性;在语言文字及信息容量上,它具有简洁性、精炼性和密集型。 图片新闻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新闻照片并配以文字解说的新闻报道形式。 2专题类新闻节目,分为专题新闻和电视深度报道。 专题新闻是指针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实进行充分、完整、深入的报道和广泛而迅速的传播的报道形式。 电视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特征:题材较为重大;主题较为深刻;完整地、有始有终地追踪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客观事物;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与理论追求;时间和空间跨度较大;充分调动电视的立体表现手段,充分发挥电视语言的作用。 电视深度报道分为单篇深度报道(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精确性报道电视专访)和连续报道(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连续、及时的报道)、系列报道(围绕某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续、多次的报道。 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相同之处:都是多个单元集合而成;都是在一定阶段密集播出,都能产生轰动效应。区别:不局限于同一事件的阐述,是对既定话题选取多种题材,侧重于事物之间的横向机理联系,改变播出顺序不会出现对主体的理解 3电视新闻评论特征: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论说的公正性、正确的导向包括三种形式:“用事实说话”类型“深入分析”类型“灵活幽默”类型,中国第一个评论性专栏节目是《观察与思考》,走向成熟的是《焦点访谈》 5、业务流程:一发现:从新闻线索出发二了解:获取事实的真相三传达:新闻事实的讲述(分为拍摄、编辑和写作) 6、电视记者具备的素质:A专业素质1充满好奇心2观察分析能力强3正直勇敢4适应别样的生活方式B业务素质:较强的新闻敏感2熟练地采访能力3得体的出境能力4熟练的现场抢拍能力5较强的文字表达、视听表达能力6机动灵活能力C道德素质 创新思维(求异思维、聚敛思维、逆向思维和形象思维)A求异思维的作用是在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洞察事物表现形式或运动状态上的细微差异,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规律,达到“见微而之著”的作用。发现思维的特征:流畅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1套

一单项选择题 1.新闻消息所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7个要素,除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 何、怎么样之外,还包括______要素。 a意义 b背景c故事 2.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社会人们 带来的新的 ________ 的分量。” a敏感 b价值c角度 d信息 3.“六要素”俱全的新闻导语,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导语。 a第三代b第一代c第二代 4.新闻专稿其实是一个______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中运用的、除消息以 外的所有报道性新闻体裁和报道形式的总称。 a集合b总合c集中 5. 消息主体部分的作用是对导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展开和______。 a说明b深化c补充 6.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新鲜、______和深刻。 a简明b突出 c集中 7. 采取“微服私访”的方式接触事实,是________起了重要的作用。 a采访的对象b采访方式c采访时机 d采访时间 8. 把握新闻客观标准,首先要考虑的是,这条信息是不是符合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其次,该新闻事实是不是符合(),其三,能不能够满足广大受众的愿望和需求。其四,要考虑怎样如实地、真实地将这些事实叙述出来,不夸大其词,也不肆意缩小事实的内涵。 a国家法律b自然法则c新闻规律 9.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觉得农大每天都在变化。楼新了,草坪更绿了,花更多了,校园整洁了,环境美化了……如果你有时间听我唠叨,我一定能给你举出西区一年中发生的365个变化,那你这篇文章可就要写长了。”此导语属于 ______式的导语。 a引语式b叙述式c概括式 10. 材料加工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完整性和________。 a深刻性b形象性c新鲜性 d客观性 11. 2006年4月16日,在北京农展馆举了盛大的世界食品展览会。为搞好这次盛会,主办单位挂了一些宣传标语和横幅。你认为它属于()现象。 a不合理宣传性现象b半合理宣传性现象c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12. 10月10日中午至昨晚,天津市出现历史上汛期后最大的一次大暴雨。与此同时,渤海湾形成风暴潮,塘沽等沿海地区海潮潮水超过了警戒水位。天津市在深秋时节,大暴雨与风暴潮一同出现是50年罕见的。该新闻揭示了事实与事实之间的何种因果关系。 ________ a多线型的因果关系b单线因果关系c放射型因果关系d收拢型因果关系

新闻采编与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基础知识记忆点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被视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中国最高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原分别为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的精神,将两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现在常说的“两报一刊”,即重要宣传口径要以“两报一刊”为依据,这“两报一刊”指的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解放军的《解放军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 ●中新社: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以海外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为主要服务对象,向境内外媒体提供供稿服务。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指导方针四个“以”:宣传工作的“四个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中国的记者节11月8日确定为“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每年的5月12日)、教师节一样(9月10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素养是多方面的,诸如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作风素养、科学素养、技能素养等。 ●新闻敏感: 1、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迅速判断某些事实(事件)的社会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意义的能力。 2、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判断某些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在事物发展阶段上影响大小的能力。 3、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判断某些事实能否引起读者、听众兴趣和兴趣大小的

能力。 4、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在同类事实中,迅速判断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哪个无关紧要的能力。 5、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见微知著,从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实中发现它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6、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注意宣传口径并且能发现某些宣传口径有所变化的能力。 ●新闻线索的获取渠道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之。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之。 3、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之。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之。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获取之。 ●采访提问的三种形式 1. 正面提。 2. 侧面探。 3. 反面激。 ●具体地讲,报纸编辑工作的内容包括:制定报道计划、组织稿件、选择稿件、修改稿件、配置稿件、组织和撰写言论、制作标题、安 ●排版面等几个方面。 版面的元素包括有版面空间、字符、图像、线条、色彩等等。 ●新闻策划的流程有五个步骤: A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策划的主题,进行目标定位 B拟订报道方案 C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一、新闻的含义 新闻,是以宣传为手段反映当前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新闻 是报刊、广播、电视经常大量运用的一种文体。新闻,是消息、通讯、新闻特写、速写等体裁的统称。 二、新闻的特征 1、真实性 新闻,要求报道真实的事实。人们通过这样的真实事实,可以洞察宇宙万象的恢宏,大千世界的风云,社会发展的趋向,生活演进的动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如果新闻不是写生活真实的事实,那就不会取得人们的信任。新闻中所列举的真实事实还必须是典型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能反映本质和主流的真实事实。 2、实证性 实证性,就是说新闻要让事实本身说话。新闻反映生活的特殊规 律,主要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话。写出确定事实的基本要素。一般应交待清楚有关的人、事、时、地、因果、意义等要素。 3、及时性 新闻既然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和述评,那么就必须有新的事实,新的内容,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新的意义。否则,写人家已写过过人家早已知道的过时的事实、过时的内容,或者一条新

闻写上十天半月才报道,那就不叫新闻了。要突现新闻的“新”,就得要及时地捕捉,及时地采写,及时地报道。可以说新闻是一种极重时效的文体。新闻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迅速及时地采 写与报道。新闻是今天生活的快摄,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前天的新闻。 4、广泛性 新闻是由新闻机构发布的,它是面向全社会,对广大群众传播最 为广泛的信息形式。正因为新闻具有这样的广泛性,所以新闻一经发布就会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产生广泛的影响。 5、开放性 由于新闻是不受空间限制的一种宣传形式,因而它具有冲破闭锁隔绝现象的开放性。由于有了迅速灵敏的新闻传播,使当今世界每个角落发生变化的重要消息,能在瞬间传遍全世界,于是遥远 的距离得以缩短,孤陋寡闻者得以开扩视野,居于斗室,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宇 宙星云,天下大事。 6、变动性 新闻以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新闻意义的事实作为归依。而生活中的 事实不断地有所变动,新闻所要反映的正是变动中的客观事实。 三、新闻的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体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

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大纲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黑体三号) 课程中文名称: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英文名称: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学分数: 4 课程学时数: 72 授课对象:播音与主持专业2010 级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伦理道德与法规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高级新闻写作、新闻评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黑体五号)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教学课程。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全面讲授采访的基础知识及技巧、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及规律,为学生打好从事各种新闻工作(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媒介经营管理等)都必须具备的新闻基本业务基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坚持“学生中心论”和人文主义精神,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训练、课后实践,教育学生如何准确快捷进行新闻采访、精确有力地写作新闻。这种教学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故事中领悟新闻采访写作核心原理,使学生们在走进复杂的社会从事新闻报道前受到了严格的专业基础训练。 二、教学要求(黑体五号) 熟悉“*******”,掌握“*******”,重点掌握“*******” 熟悉新闻,掌握常用新闻评论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重点掌握如何运用新闻评论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概括和解决新闻评论问题;重点掌握新闻评论的具体写作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和较高的新闻评论工作者职业个人格修养。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黑体五号) 主要内容:(宋体五号) 第一章绪论:理解新闻 第一节变化中的新闻特性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传播活动的起点和媒介产品生产的龙头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明确在信息时代,新闻特性的变和不变,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

新闻编辑知识要点

新闻编辑知识要点 新闻编辑工作与媒介形态变化 1、新闻编辑作为一种职业,是在新闻媒介产生以后才出现的。随着新闻传播的发展,报纸,新闻性杂质,报道新闻的广播、电视、网站依次都有了专职的新闻编辑。 2、新闻编辑业务伴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而发展,报纸新闻编辑的原理和规范为后来各类新媒介的新闻编辑业务奠定了基础,新媒介的编辑特点是总是在汲取传统媒介的编辑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而且这种特点后来还会反过来影响传统媒介的编辑业务改革。 新闻编辑工作内容及其流程 1、负责新闻采访编辑工作的组织机构是编辑部,编辑部内有“采编合一”与“采编分离”两种不同的分工模式,也有媒介混合采用这两种模式。 2、新闻编辑的工作种类按管辖范围和责任大小划分,有总编辑、编辑部主任、版面编辑、版式编辑、新闻编辑、校对等;按业务程序划分,有日班新闻编辑、夜班新闻编辑、内务编辑;按编辑内容的专业划分,可分为政治编辑、文教编辑、经济编辑、体育编辑等。 3、新闻编辑工作是新闻编辑在新闻媒介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包括:新闻信息载体设计、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新闻作品的修正与把关、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展示、新闻互动与公共交流的组织与引导。 4、新闻编辑工作流程是将新闻媒介由创办伊始至产品问世作为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新闻编辑在这一周期中各项工序的安排程序。 5、报纸编辑工作流程图: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结构、规模和风格;设计报纸的各个版和专栏;策划、组织当前的新闻报道;分析、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配置稿件;设计版面;校正、签发。(接受信息反馈、处理信息) 媒体融合进程中新闻编辑部的变化 1、世纪之交,西方媒体集团的一些改革实验表明,传统的新闻媒体力图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将其内容优势转化成市场利润。在集中和融合的媒体集团中,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某种流程控制实现资源重整,利用各自的介质差异,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联手做大区域市场,并且在这一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 2、我国媒体融合正在经历由“互动”到“一体”的递进式发展过程。“报网互动”是报纸与网站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媒体进行合作。“报网一体”是报纸与网站的整体融合。 3、在融合的媒体中,新闻传播的变革集中体现在“新闻融合”(convergence journalism)的出现。融合新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