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各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一些学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城市品牌问题,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初步归纳出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内部品牌观、受众观、营销观、形象观、文化观等分支领域,以期对未来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城市品牌;内部品牌;利益相关者;城市营销;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编辑。

一、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内部品牌观

城市内部品牌是指该城市所拥有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个人品牌、组织品牌(企业品牌、政府品牌、非盈利性组织品牌,如大学品牌、国际性组织、领事馆等)、文化品牌、产业品牌(矿藏品牌、旅游品牌、工业品牌、商业品牌、教育品牌等)、地理环境品牌、典故事迹品牌等。城市内部品牌多数都可以成为“城市名片”。由于内部品牌对城市品牌塑造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能大幅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因此,内部品牌培育成为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有:

二、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受众观

真正的城市品牌是存在于城市受众(或利益相关者)的内心和想法当中,即城市品牌的最终形成是由城市内部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投资者、居住者、工作者、创业者和求学者等)的满意度和城市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旅游者、潜在的消费者、经济学家、城市品牌竞争者、上级政府部门和观者等)的积极感知所驱动[11]。主要研究有:

张鸿雁(2002)提出,城市品牌建设主要应强调城市存在的责任、城市存在的道德意义与历史使命,从更完整的意义上说,城市发展是一个社会整体满意的体系,即城市市民满意、城市游客满意、投资者满意、环境满意、管理者满意、社区满意,以及在城市品牌经营中的个体差异满意、城市理念满意、行为满意和视觉满意等[9]。余明阳等(2004)以美国城市管理为例,初步介绍了美国城市政府如何吸引城市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12]。聂清凯(2004)认为,企业家是城市的天然产物,企业家精神与城市品牌之间存在着内部的互动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3]。姜海等(2004)认为,城市品牌来源于城市本身,它的生成基于市民和观者的心理需要,城市品牌是城市的物质内容与市民和观者的心理内容相融合,在特定的传播机制中生成的[14]。黄江松(2004)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长期积淀起来的社会公众对它的稳定印象和整体评价的集中表现[15]。张锐等(2006)认为,城市品牌就是城市建设者(如城市政府、企业、市民等)分析、提炼、整合所属城市具有的独特的(地理、人造自然)要素禀赋、历史文化沉淀、产业优势等差异化品牌要素,向城市利益相关者提供持续的、值得信赖的、有关联的个性化承诺,以提高城市利益相关者对城市的认同效应和满意度,并增强城市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6]。方丽(2005)认为,城市品牌是蕴含城市独特个性及受众效用的城市名称和标志,是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之总和在城市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实际评价,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的外在表现[16]。孙利昌(2005)认为,城市品牌就是通过城市自身(包括城市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居民)对城市资源的系统整合,能够让人们对该具象的物质城市与某种抽象的精神形象对应的一种符号[17]。张燚等(2006)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品牌形成的利益相关者驱动机理。首先,内部利益相关者由于身居城市,其满意度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城市软硬件环境的“亲身体验”而形成;其次,城市在外部利益相关者心目中的形象主要来自短暂的“体验”、其他人的介绍、城市内部品牌和城市宣传。为此,作者提出实施利益相关者体验与满意度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塑造方法 [11]。gibson(2005)以美国华盛顿特区推销城市生活的实践为例,对城市领导者们如何通过塑造城市品牌从而吸引郊区目标市场群体到城市定居的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18]。

三、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营销观

城市营销的活动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意大利,而城市营销理论真正形成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kotler(2003)提出了“地方营销”的概念,即将地方视为企

业,将地方的资源和未来视为产品,分析其内外部环境,以及在全球性竞争中的强项与弱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确定其目标市场,如目标人口、目标产业以及目标区域,并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创造、包装和营销的过程[19]。

在我国,城市营销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赵正(2001)提出了城市经营的营销学思考[20]。踪家峰(2001)提出要进行城市整体推销,推行城市cis战略[21]。孙成仁(2001)撰文指出城市营销时代的来临[22]。卢泰宏(2002)在《营销在中国ⅱ》一书中专章介绍了城市营销在我国的兴起[23]。左仁淑等(2003)认为,城市营销就是以充分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为立足点,通过树立城市独特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满足政府、企业和公众需求的社会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称[24]。诸大建等(2005)在分析国内外城市营销研究现状后,指出目前城市营销研究仅止步于宏观战略层面,而没有深入到操作策略层次,他们提出未来城市营销研究应从城市旅游产品营销、城市投资产品营销和城市居住产品营销三个方向进行突破[25]。黄海生等(2005)对城市营销的运作模式及其机理进行初步探索[26]。周冰等(2005)基于城市产品内涵及其宣传途径的特点,构建了两类比较重要的城市营销过程中的“真实”广告效果模型,即不区分所选用的广告媒介时的情况和严格区分所选用的广告媒介时的情况[27]。kotler(2005)在“多元文化与城市未来为主题的曲江论坛”演讲时,指出品牌是城市营销之魂[28]。黄景清(2003)认为,城市营销是指把市场经济中的营销意识、营销机制和营销方式等理念和手段运用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把城市中可经营的资源如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以及依附其上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3]。余明阳(2004)对城市品牌塑造的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进行了探讨,提出运用整合传播手段,综合采用大型活动、会议、展览、广告、公关、直销等方式进行对外传播,以达到促使优秀人才、投资者、旅游者、外来者、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对城市形成从知名到完整认知,造就期望的联想,产生城市偏好,累积和强化城市品牌拉力;并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对内传播,加强对市民的文明教育,鼓励他们对城市建设献计献策、积极参与[12]。

四、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形象观

国外最先提出城市形象的是凯文·林奇,他在1960年就出版了专著《城市形态》,认为城市形象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路、边、区、节点、标示等方面,并强调城市形象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29];keller(2003)提出“一座城市可以被品牌化”的思想,他认为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19]。

在国内,张卫国(1999)指出,城市形象是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和观感,即城市这一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30]。张宏(1999)认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看法和评估,是城市与人们之间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具体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他指出,城市形象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硬件部分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城市色彩等;软件部分包括城市经济、政府行为、市民素质、干群关系、社会治安等等[31]。张学荣(1996)认为,城市形象是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公众对由这些因素形成的城市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印象、看法和评价[32];汤正刚(1997)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来界定城市形象。其中,广义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是反映一座城市富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明数值和特色风貌,也是给予社会公众或来访者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狭义城市形象是指由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环卫和生态保护等城建部门的工作状态和质量塑造的有形的、物化的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自然环境风貌和人工建设风貌的复合展示,也是它的历史发展状态和现实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33]。刘玉成(2002)认为,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

现,是城市的总体特征和风格。优美的城市形象,不仅对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品味,繁荣城市经济,而且对增强城市实力,优化城市功能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34]。黄景清(2003)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是人们对城市价值评判标准中各类要素(如自然、人文、经济等)的综合性的特定共识。他把城市形象分为狭义城市形象和广义城市形象,其中,狭义城市形象是指城市形象识别设计;广义城市形象是指对现有城市环境、城市活动、城市构成、城市规模等要素的总体概括[3]。朱玉明等(2005)提出从空间形象、景观形象、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市民形象和文化形象等方面提升济南城市形象[35]。钱志鸿等(2005)探讨了发达国家基于形象的城市发展战略,其核心思想就是将城市视为一种可以经营和营销的特殊商品,运用营销学理论,按企业运作理念,通过采用广告活动、策划重大事件和建设城市实体景观等措施,塑造和营销内涵丰富的城市形象,从而达到吸引资本投资、产业进驻、生活居住、旅游观光、振兴城市经济[36]。孙琳琳等(2005)则探讨了城市品牌形象传播过程中,在传播地位、传播对象、传播内容及传播手段方面存在的五大误区[37]。司万师等(2005)则从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出发,探讨了街景综合整治和街区形象设计的主要内容[38]。

还有不少学者直接把企业形象的三大识别系统(即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嫁接到城市识别系统中来。张明亮等(2002)指出,城市导入cis就是综合运用mi、vi和bi,向城市内外部传递城市品牌形象的相关信息,加深人们对城市品牌的认知和认同,提升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而获得良好的品牌效应[39]。西方较为流行的城市设计理论——社区设计理论,则主要从城市环境景观和标识设计要素出发,注重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共享空间等的操作设计。罗治英(1997)提出了地区形象学理论,并建立了无量纲的城市形象测算指标[40]。胡同泽等(2004)提出城市形象的地缘识别、人文识别和政策识别的概念[41]。刘立钧等(2005)则从城市空间与形态、城市道路、城市中心区、城市工业区、城市社区、城市广场、建筑,以及城市天际轮廓线七个方面探讨了内陆城市空间视觉形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42]。

城市矿产项目总体概述

城市矿产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概述 一、项目建设思路 本项目以报废汽车绿色拆解为切入点,按照园区化管理的模式打造集报废汽车、进口第六、七类废料及回收废旧机电设备等各类废旧资源的拆解、分拣、再制造、仓储、物流、交易的集散基地,建设城市矿产再生产品集合平台、城市矿产回收-处理平台、城市矿产再制造平台、专业设备研发生产和设备市场服务平台,实行园区集约化拆解、工厂化加工、无害化处理,形成以废铜、废铝、废钢、废塑料和报废汽车拆解等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为主导的城市矿产循环经济 产业园区。 项目拟选址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用地3平方公里,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进行分期开发,其中2平方公里范围进行拆解、分拣、仓储、物流,剩余1平方公里范围主要进行产业加工,如铜、铝合金的加工,汽车零部件及废旧机电设备再制造,回收塑料、黑色金属,建设新材料研发中心和研发生产专业设备并提供设备市场服务。 二、规划建设内容 项目主要建设城市矿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并在园区内构筑四个平台、五个中心区及一个研发中心。 四个平台:

●建设城市矿产再生产品集合平台 ●城市矿产回收-处理平台 ●城市矿产再制造平台 ●专业设备研发生产和设备市场服务平台五个中心区: ●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区 ●废旧物资交易区 ●物流区 ●再制造加工区 ●配套服务区 一个研发中心: 新材料及资源循环技术及设备研发中心。 具体功能区建设内容表

三、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预计总投资6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0亿元,完成征地及园区规划,建成报废汽车拆解生产线、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生产线、进口废旧物资拆解生产线,形成年拆解报废汽车10万辆、年拆解、加工15万吨六、七类废料及废旧机电设备的处理能力,初步形成拆解设备、环保设备的生产装配能力,可形成年产值40亿元,利税4亿元的产业规模。 在一期达产出效的同时进行后续建设,形成年处理报废汽车20万辆、年拆解加工120万吨各类废旧物资的生产规模,项目最终建成达产后,整个园区产出总产值可达250亿元,利税可达25亿元。 (产出测算附后)

现代控制理论----综述论文-2015

2015级硕士期末论文《现代控制理论综述》 课程现代控制理论姓名 学号 专业 2016 年1 月 4 日

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差异 现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来进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时间域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现代控制理论的名称是在1960年以后开始出现的,用以区别当时已经相当成熟并在后来被称为经典控制理论的那些方法。现代控制理论已在航空航天技术、军事技术、通信系统、生产过程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某些概念和方法,还被应用于人口控制、交通管理、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等的研究中。 现代控制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迅速兴起的空间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空间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新的控制原理,以解决诸如把宇宙火箭和人造卫星用最少燃料或最短时间准确地发射到预定轨道一类的控制问题。这类控

制问题十分复杂,采用经典控制理论难以解决。1958年,苏联科学家Л.С.庞特里亚金提出了名为极大值原理的综合控制系统的新方法。在这之前,美国学者R.贝尔曼于1954年创立了动态规划,并在1956年应用于控制过程。他们的研究成果解决了空间技术中出现的复杂控制问题,并开拓了控制理论中最优控制理论这一新的领域。1960~1961年,美国学者R.E.卡尔曼和R.S.布什建立了卡尔曼-布什滤波理论,因而有可能有效地考虑控制问题中所存在的随机噪声的影响,把控制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大,包括了更为复杂的控制问题。几乎在同一时期内,贝尔曼、卡尔曼等人把状态空间法系统地引入控制理论中。状态空间法对揭示和认识控制系统的许多重要特性具有关键的作用。其中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尤为重要,成为控制理论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到60年代初,一套以状态空间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卡尔曼-布什滤波为基础的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新的原理和方法已经确立,这标志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 现代控制理论所包含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主要的方面有: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控制理论和适应控制理论。 线性系统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中最为基本和比较成熟的一个分支,着重于研究线性系统中状态的控制和观测问题,其基本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状态空间法。按所采用的数学工具,线性系统理论通常分成为三个学派:基于几何概念和方法的几何理论,代表人物是W.M.旺纳姆;基于抽象代数方法的代数理论,代表人物是R.E.卡尔曼;基于复变量方法的频域理论,代表人物是H.H.罗森布罗克。 非线性系统理论的分析和综合理论尚不完善。研究领域主要还限于系统的运动稳定性、双线性系统的控制和观测问题、非线性反馈问题等。更一般的非线性系统理论还有待建立。从70年代中期以来,由微分几何理论得出的某些方法对

贸易保护理论发展综述

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 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基本阶段:重商主义阶段、幼稚工业保护阶段、凯恩斯主义阶段、战略性政策阶段和新保护主义阶段。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从贵金属或财富积累的角度,汉密尔顿、李斯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梅纳德·凯恩斯从宏观经济稳定的角度,都对一国保护贸易作出了比较详尽的阐述,新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从公平贸易的角度对一国保护贸易进行了解释。 一、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它是历史上第一种比较有系统的经济思想。这种思想的要点是,相信货币的重要,把贵金属看作财富的标志,因为金银(特别是黄金)可以交换各物,为人所普遍接受与重视。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拥有金银越多,这个国家便越富,因而千方百计要求获致金银,所以重商主义亦称“重金主义”。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本土或殖民地如果没有金银矿可开采,就得循其他途径获致金银,这主要是靠对外贸易,因为国内贸易无法使国外金银流入,只有从事对外贸易,争取贸易的有利差额,国外金银才能源源而来。而要维持贸易出超,就得奖励输出限制输入,前者采发给出口补助金的办法,后者采提高关税的办法(夏炎德1991,p198)。重商主义的发展有两个历史阶段,一是早期的“货币差额论”;二是晚期的“贸易差额论”。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的重商主义,它们都强调货币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一国可以从对外贸易差额中获得货币财富,而且对于国内的保护政策也一直没有改变。 二、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我们常论及的传统贸易保护的理论和政策主要指幼稚工业保护论,它的思想至今还被很多国家所沿用。幼稚工业保护理论是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提出的,后来由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汉密尔顿明确提出了征收保护关税的重要性,目的是保护本国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产业。在汉密尔顿看来,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使特定的生产部门发展起来,还会产生连带效应,使相关部门也得到发展,从而给一个国家带来生产力,或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是,保护不仅是有产业选择的,

品牌延伸研究的理论成果及其实践指导意义定稿版

品牌延伸研究的理论成果及其实践指导意义精 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品牌延伸研究的理论成果及其实践指导意义 在过去十几年里,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研究,已获得了一些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结论。本文首先介绍这些研究成果,并通过例子予以说明。然后提出若干的指导性原则。 一、的理论成果 的理论成果很多,包括前两节中的内容。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怎么样的产品可以延伸,为什么有些延伸易于成功,有些延伸却难以成功。根据美国着名品牌专家凯勒的归纳,研究主要取得如下一些结论: (一)当品牌有美好及品牌与延伸产品之间相匹配(fit)时,就会取得成功 成功的条件之一是品牌有美好的(favorable),这点易于理解。这在的定义中已经明确,再说如果品牌没有什么和,与重新推出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在评判和接受延伸产品过程中,会根据其产品类知识和品牌所代表的产品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和相似性,做出接受或拒绝的决定。只有当延伸产品与品牌产品所代表的类相似或紧密相连时,才会把对已有品牌的美好和积极态度转移到延伸产品上。如果不认为两者之间有足够的相似性,品牌就难以与延伸产品建立有效的。 所以,从类的概念看,评品价的可接受性经过以下两步:第一步,确定——在他们的心理——延伸产品与品牌代表的产品的匹配性;第二步,如果匹配性好,那么就会把对主品牌的已有积极态度转到延伸产品。否则会更仔细地评估延伸产品,以形成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这时延伸产品要成功,必须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强有力而又令人喜爱的品牌

(二)延伸的匹配性基点可有多种类型:(1)基于产品相关的特性和利益点;(2)基于非产品相关的特性和利益点(如用途、使用场合和使用者类型相同等)为了说明相适性(fit)不必基于产品性质相关的,Park、Milberg和Lawson提出了一个叫“品牌内涵”(brand concept)这一个术语,其定义是由品牌产品的性能、利益和营销努力组合而成的具有高度有序意义的品牌独特形象和。在此基础上,三位专家把品牌的相适性基础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品—性能—相似性”(Product—feature—similarity),另一类叫“品牌—涵义—一致性”(brand—concept—consistency)。所谓“品牌涵义一致性”是指品牌内涵与延伸产品之间的包容性。如果延伸产品被认为包容于品牌涵义之中,则一致性就好,延伸就越能成功,否则就难以成功。笔者在几年前也提出了一个类似概念,认为任何一种品牌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就像一个“字或词”一样。并认为若品牌内涵与延伸产品能相容或拓宽品牌涵义,则可以延伸。反之若品牌内涵与延伸产品不兼容,甚至相互冲突,则不应延伸。 Park和他的同事们在提出上述概念之后,又进一步指出品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功能导向品牌”(Function-Oriented brands),另一类是“地位导向性品牌”(Prestige-oriented brands)。功能导向性品牌的延伸,更多地基于产品性能的类似性,而地位导向性的品牌则基于品牌内涵的一致性。如是功能导向性品牌,而鳄鱼就是地位导向性的品牌。前者作连续延伸,后者却可以大范围跨类非连续延伸。不过,为了行文方面起见,我们在下面不打算采用Park等人提出的品牌分类,而是用我们一开始发展起来的概念:功能性品牌和表意性品牌(详见:第二章)。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针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的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更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在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词:品牌、品牌建设 1国内外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他非常形象的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这些要素的组合,其目的是借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些销售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1]。” 大卫奥格威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和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为消费者对其使用产品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2]。 本文认为,朱华锋为品牌写的一个构成公式很清晰准确地表述了品牌的内涵,即:品牌=品名+品记+品类+品质+品值+品德+品行[3]。 大卫·奥格威(Confessions of an Advertising Man)将罗塞·瑞夫斯的USP 理论看作是在强卖,奥格威认为品牌的建立与提升是要塑造一个个性与发布一项成功的广告运动,这十分重要。企业必需思考品牌要用塑造怎样的形象,形象代表着个性,和人一样,产品也要有自身的个性,是产品形象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成功或者失败[2]。 定位理论的创建者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认为企业品牌提升的关键是要在目标

国内城市品牌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b1340497.html, 国内城市品牌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作者:马建宏 来源:《现代企业》2010年第10期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它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内涵和独树一帜的专 属价值,一个好的城市品牌能够使城市争取到更有利的地位、更多的机会、更丰富的资源,能够挖掘和吸引经济增长要素,大幅度提升城市竞争力。 一、目前国内城市品牌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的开展城市品牌的建设工作,关于城市品牌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但是,由于城市品牌的概念在中国引入较晚,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国内城市管理实践,而国内城市品牌的建设与管理的实践大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盲目浮躁、急于求成的情绪也常常影响着城市品牌价值的真正体现。总的来看,国内城市品牌 的认识与实践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与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城市品牌定位方面:“一叶障目”与“好高骛远”。这主要是指城市在进行品牌定位中一方面没有进行通盘考虑,只从历史文化、自然禀赋、产业发展等多视角的一个局部来定位,难免“一叶障目”;另一个极端是无视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软硬件条件,盲目定位于不切实际的城市品牌,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2.城市品牌内涵方面:“外强中干”与“一盘散沙”。这主要是指设定的城市品牌仅仅注重城市外在物质表现的宣传作用,在市政建设、公共设施、媒体运作上大做文章,却忽略了品牌文化内涵和文化理念的凝练与提升;或者是品牌的内涵缺乏向心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既无法得到城市多元主体(市民、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的普遍认同,也不能很好地起到“筑巢引凤”的牵引作用。 3.城市品牌识别方面:“千篇一律”与“去繁就简”。这主要是指一些城市的城市品牌缺乏特色,与同地缘或同禀赋的城市趋同,欠缺鲜明的个性,自然在品牌识别中让人觉得“千篇一律”;另外,在品牌的识别中还存在仅仅以一句口号、一个标志这样的简单形式识别来代替优质核心识别的现象,忽视了城市品牌识别系统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4.城市品牌运营方面:“盲人摸象”与“不得要领”。这是主要指在城市品牌的运营过程中,一方面没有把它纳入整个城市营销的系统中,没有把它看成是城市营销的重要组合要素之一,这样势必“事半而功倍”,无法形成城市竞争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把城市营销降格为城市推销,把城市品牌推广曲解为笼统的强势宣传,没有从需求导向组合营销方式,“不得”品牌营销的核心要义。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史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史(经典部分) 牛顿可能是第一个关注动态系统稳定性的人。1687年,牛顿在他的《数学原理》中对围绕引力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质点进行了研究。他假设引力与质点到中心距离的q 次方成正比。牛顿发现,假设q>-3 ,则在小的扰动后,质点仍将保留在原来的圆周轨道附近运动。而当q≤-3时,质点将会偏离初始的轨道,或者按螺旋状的轨道离开中心趋向无穷远,或者将落在引力中心上。 在牛顿引力理论建立之后,天文学家曾不断努力以图证明太阳系的稳定性。特别地,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在这一问题上做了相当的努力。1773年,24岁的拉普拉斯“证明了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在一些微小的周期变化之内是不变的”。并因此成为法国科学院副院士。虽然他的论证今天看来并不严格,但他的工作对后来李亚普诺夫的稳定性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直到十九世纪中期,稳定性理论仍集中在对保守系统研究上。主要是天文学的问题。在出现控制系统的镇定问题后,科学家们开始考虑非保守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James Clerk Maxwell是第一个对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系统分析并发表论文的人。在他1868年的论文“论调节器”(Maxwell J C.On Governors. Proc. Royal Society of London,vol.16:270-283,1868)中,导出了调节器的微分方程,并在平衡点附近进行线性化处理,指出稳定性取决于特征方程的根是否具有负的实部。Maxwell的工作开创了控制理论研究的先河。 Maxwell是一位天才的科学家,在许多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同时还是物理学中电磁理论的创立人(见其论文“A dynamical theory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1864)。目前的研究表明,Maxwell事实上在1863年9月即已基本完成了其有关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工作。 约在1875年,Maxwell担任了剑桥Adams Prize的评奖委员。这项两年一次的奖授予在该委员会所选科学主题方面竞争的最佳论文。1877年的Adams Prize的主题是“运动的稳定性”。E.J.Routh在这项竞赛中以其跟据多项式的系数决定多项式在右半平面的根的数目的论文夺得桂冠(Routh E J.A Treatise on the Stability of Motion.London,U.K.:Macmillan,1877)。Routh的这一成果现在被称为劳斯判据。Routh工作的意义在于将当时各种有关稳定性的孤立的结论和非系统的结果统一起来,开始建立有关动态稳定性的系统理论。 Edward John Routh 1831年1月20日出生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他父亲是一位在Waterloo服役的英国军官。Routh 11岁那年回到英国,在de Morgan指导下学习数学。在剑桥学习的毕业考试中,他获得第一名。并得到了“Senior Wrangler”的荣誉称号。(Clerk Maxwell排在了第二位。尽管Clerk Maxwell当时被称为最聪明的人。)毕业后Routh开始从事私人数学教师的工作。从1855年到1888年Routh教了600多名学生,其中有27位获得“Senior Wrangler”称号,建立了无可匹敌的业绩。Routh于1907年6月7日去世,享年76岁。 Routh之后大约二十年,1895年,瑞士数学家A. Hurwitz在不了解Routh工作的情况下,独立给出了跟据多项式的系数决定多项式的根是否都具有负实部的另一种方法(Hurwitz A. On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n equation has only roots with negative real parts. Mathematische Annelen,vol.46:273-284,1895)。Hurwitz的条件同Routh的条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这一稳定性判据现在也被称为Routh-Hurwitz稳定性判据。 1892年,俄罗斯伟大的数学力学家A.M.Lyapunov(1857.5.25-1918.11.3)发表了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博士论文“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The General Problem of the Stability of Motion,1892)。在这一论文中,他提出了为当今学术界广为应用且影响巨大的李亚普诺夫方法,也即李亚普诺夫第二方法或李亚普诺夫直接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可用于线性系统而且可用于非线性时变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已成为当今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之一。 Lyapunov是一位天才的数学家。他是一位天文学家的儿子。曾从师于大数学家P.L.Chebyshev(车比晓夫),和A.A.Markov(马尔可夫)是同校同学(李比马低两级),并同他们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共同在概率论方面做出过杰出的成绩。在概率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矩的马尔可夫不等式、车比晓夫不等式和李亚普诺夫不等式。李还在相当一般的条件下证明? 在控制系统稳定性的代数理论建立之后,1928年至1945年以美国AT&T公司Bell实验室(Bell Labs)的科学家们为核心,又建立了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频域方法。

国外关于品牌创建理论的综述(1)

国外关于品牌创建理论的综述(一) 关于如何创建品牌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了,这个理论一直在进步着、发展着。但是国内目前很少对这些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综述。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做一个初步的综述和评述,供国内的品牌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参考。这是综述(一),还有综述(二)。 一、利用广告进行品牌创建的理论 正如大卫.艾格所说,品牌长期以来是以大众媒体作为工具,通过广告以实现品牌创建的目的。所以,在品牌创建理论的演进过程中,最早的品牌创建理论也是由广告人在实践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主要代表性理论是:USP理论,形象论和定位论。 (一)USP理论 USP理论是罗塞尔·瑞夫斯(RosserReeves,1910-1984)在从事广告工作20多年后提出的一个品牌产品的推广理论。1961年在他出版的《实效的广告》(TheRealityofAdvertising)书中,系统地阐述了USP (UniqueSellingProposition)理论。他在书中对USP做了如下阐述: 1.每一个广告必须向顾客提出一个主张(proposition)。他指出,不只是一些文字表达,不是对产品的吹嘘,不是橱窗广告,而是一个实在的利益点。

要告诉广告的读者(当时主要是报纸广告):购买这个产品,你将得到特定的好处。 2.这个主张必须是竞争对手不能或没有提出的。它必须独一无二,是品牌的专有特点或是在特定的广告领域中没有提出过的说辞。 3.这个独特的主张必须能够打动(move)成千上万的读者,也就是说,能够把顾客吸引到你的产品上来。 所以,USP的理论核心思想非常清楚,在品牌产品推广时,必须有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这个主张要有广泛的吸引力,并确切告诉顾客:买下它对你有什么好处(暗示不卖它就有害处)。正是这个思想,瑞夫斯被认为是强卖(hardsell)观点代表。 他特别强调消费者从广告中仅仅记住一件事,比如一个强有力的宣称,一个强有力的概念等,这是为什么在一个广告只能有一个USP的原因。此外在他的理论中认为广告应该能够抓住人们的注意,在此基础上对这个USP的观念不断地重复(repeatoverandover)。这样人们才能牢牢记住。 根据瑞夫斯实践,他相信广告更多是科学和研究,而不是艺术作品。因此,瑞夫斯在品牌产品推广中,经常使用科学的证据,就如现在国内的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宝洁公司的一些广告。由于强烈地反对广告的艺术性和形象性观点,所以,USP理论中的独特销售主张之基础是产品,是通过挖掘产品的功能性独特点找到USP。此外,USP理论认为,广告在推出产品后,在其生命周期内,其

品牌理论文献综述

品牌理论的演变 英国学者彻纳东尼指出:“一个成功的品牌是一个好的产品、服务、人或地方,使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获得相关的、独特的、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价值。” Jay P.McCormack和Jonathan Cagan(2003)认为建立和保持一个一致的品牌陈述是建立一个成功产品的重要部分。我们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品牌理解的各种观点以及各种品牌理论研究进行评述和归纳,为我们研究品牌传播理论及品牌网络传播理论做理论基点,并期望能够揭示品牌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对于品牌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品牌是符号 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学者认为品牌就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产品,或者说是区别产品的记号,他们对品牌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企业层面。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在1960年将品牌定义为:“品牌系指一个名称 (name)、语词 (term)、标志(sign)、象征 (symbol)、以及设计(design),或是上述各项的组合,以藉此辨识出一个或一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进而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有所区别”;Chematory&Mewilliam(1989)“品牌是一种辨识的图案,使其与竞争者有所差异”;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品牌是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基于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之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亦或是上述方式的结合(Peter D.Benneh,1998);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力普·科特勒〔1〕进一步分析认为:品牌是一种或一组为了辨认某个销售者区别于竞争者的产品和劳务的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品牌拥有文化象征、个性特征、利益、属性、价值体现、用户暗示等六层含义;Lynn B.Upshaw (1999)在其出版的《塑造品牌特征》一书里指出: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2)品牌是情感 1955年,最早对品牌进行研究的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1evy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产品与品牌》,他们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personality);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综述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综述 黄佳彬 3120101224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这门学科开始发展,其标志为维纳于1948年出版了自动控制学科史上的名著《控制论,或动物和机器的控制和通信》(Cybernetics,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machine)。控制论思想的提出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书中的一些新颖的思想和观点吸引了无数学者,令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引进控制论。随着研究队伍的庞大,控制论形成了多个分支,其中主要的几个分支有生物控制论,工程控制论,军事控制论,社会、经济控制论,自然控制论。这里我们主要对工程控制论进行研究。 1.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工程控制论的概念最早由钱学森引入,当时有两种控制理论思想,一种基于时间域微分方程,另一种基于系统的频率特性。这两种思想即为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单输入-单输出的控制系统,同时利用分析法与实验验证法这两种方法对某个控制系统进行数学建模,由此可以获得系统各元部件之间的信号传递关系的形象表示。 由于经典控制理论的建立基于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是对系统的外部描述。同时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系统,无法解决现实工程应用中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问题,而且经典控制理论只对线性时不变系统进行讨论,存在不少的局限性,由此,现代控制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现代控制理论是从线性代数的理论研究上得来的,本质是“时域法”,即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在时域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并且引入“状态”这一概念,用“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描述系统,以此来反应系统的内在本质和特性。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多变量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以及最优估计与系统辨识理论,这些研究从理论上解决了许多复杂的系统控制问题,但是随着发展,实际生产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控制对象、控制器、控制任务和目的也更为复杂,导致现代控制理论的成果并未有在实际中很好的应用。 智能控制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傅京孙教授提出,这一概念最早是为解决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在实际应用上面临的问题而寻求的新出路,也是人工智能与自动控制交叉的产物。1977年,美国学者Saridis在原本的

国外品牌创建理论的综述

国外关于品牌创建理论的综述(一)关于如何创建品牌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了,这个理论一直在进步着、发展着。但是国内目前很少对这些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综述。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做一个初步的综述和评述,供国内的品牌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参考。这是综述(一),还有综述(二)。 一、利用广告进行品牌创建的理论 正如大卫.艾格所说,品牌长期以来是以大众媒体作为工具,通过广告以实现品牌创建的目的。所以,在品牌创建理论的演进过程中,最早的品牌创建理论也是由广告人在实践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主要代表性理论是:USP理论,形象论和定位论。 (一)USP理论 USP理论是罗塞尔·瑞夫斯(Rosser Reeves,1910-1984)在从事广告工作20多年后提出的一个品牌产品的推广理论。1961年在他出版的《实效的广告》(The Reality of Advertising)书中,系统地阐述了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理论。他在书中对USP做了如下阐述: 1. 每一个广告必须向顾客提出一个主张(proposition)。他指出,不只是一些文字表达,不是对产品的吹嘘,不是橱窗广

告,而是一个实在的利益点。要告诉广告的读者(当时主要是报纸广告):购买这个产品,你将得到特定的好处。 2.这个主张必须是竞争对手不能或没有提出的。它必须独一无二,是品牌的专有特点或是在特定的广告领域中没有提出过的说辞。 3.这个独特的主张必须能够打动(move)成千上万的读者,也就是说,能够把顾客吸引到你的产品上来。 所以,USP的理论核心思想非常清楚,在品牌产品推广时,必须有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这个主张要有广泛的吸引力,并确切告诉顾客:买下它对你有什么好处(暗示不卖它就有害处)。正是这个思想,瑞夫斯被认为是强卖(hard sell)观点代表。 他特别强调消费者从广告中仅仅记住一件事,比如一个强有力的宣称,一个强有力的概念等,这是为什么在一个广告只能有一个USP的原因。此外在他的理论中认为广告应该能够抓住人们的注意,在此基础上对这个USP的观念不断地重复(repeat over and over)。这样人们才能牢牢记住。 根据瑞夫斯实践,他相信广告更多是科学和研究,而不是艺术作品。因此,瑞夫斯在品牌产品推广中,经常使用科学的证据,就如现在国内的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宝洁公司的一些广告。由于强烈地反对广告的艺术性和形象性观点,所以,USP理论中的独特销售主张之基础是产品,是通过挖掘产品的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32 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06年33期 牌是相关事物的象征,Jay P.McCormack和Jonathan Cagan (2003)认为建立和保持一个一致 的品牌陈述是建立一个成功产品的重要部分。自1931年美国宝洁公司(P&G)的麦克尔?罗伊提出品牌经理制以来,品牌日益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实业界的操作需求带来了品牌理论研究的繁荣。品牌理论研究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笔者根据品牌一词在使用时具体语言环境的差异,把对品牌的理解划分为三类:服务的理念、利益的源泉和进化的角度。 品牌的传统观——服务的理念 由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J.1evy(1955)发表的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personality),让顾客得到满意的服务。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能性价值而被喜爱,而且由于其心理和社会的价值而被喜爱。David A. Aaker(1993)则指出,目前大多数经理仍 然过多地关注于短期的财务收益,而不注意对品牌的长期投资。纵览当前国内外品牌界,对于传统品牌观的描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张焱、张锐,2004)。 (一)符号说 Lynn B.Upshaw(1999)在其出版的《塑造品牌特征》一书里指出: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定义委员会(1960)认为,品牌是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品牌是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基于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之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亦或是上述方式的结合(PeterD.Benneh,1998);Philip Kotler(1997)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从本质上说,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的允诺和质量的保证。 (二)情感说 由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1evy(1955)发表的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是具有创新性的,他们阐明了下列原理 :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 宋旭琴1 向 鑫2 (1、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广州 5107252、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广州 510090) 品 内容摘要: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 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这些名称和标识等会由于不同的品牌表述方式而产生差异,又将会产生不同的品牌观念。本文整合了国内外有关品牌理解的各种观点,并对各种品牌理论研究进行评述和归纳,以期能对品牌的历史及未来的发展进行概括,揭示品牌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关键词:品牌 品牌理论 品牌观念 性价值(personality),因此,品牌管理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建立品牌的个性,要创造性地运用广告资源来为品牌建设(即企业的长 期收益)投资。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能性价值而被喜爱,而且由于其心理和社会的价值而被喜爱。David A.Aaker(1993)则指出,目前大多数经理仍然过多地关注于短期的财务收益,而不注意对品牌的长期投资。Lannon和Cooper(1983)坚持了品牌创建中的情感主题,他们运用人类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并指出美国广告方式(其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欧洲广告方式(其是神话和仪式的具体化,即它使人们可以看到品牌如何随着文化的变化而演变)的不同特点。 (三)关系说 奥美公司认为,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消费者才是品牌的最后拥有者,品牌是消费者经验的总和。Michael Perry认为,品牌是消费者如何感受一个产品,它代表消费者在其生活中对产品与服务的感受而滋生的信任、相关性与意义的总和。David Arnold认为,品牌就是一种类似成见的偏见,成功的品牌是长期持续地建立产品定位及个性的结果,消费者对它有较高的认同。王新新(2000)认为,品牌是一种关系性契约,品牌不仅包含物品之间的交换关系,而且还包括其他社会关系,如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情感关系;苏晓东等(2002)认为,品牌是一种复杂的关系符号,它包含了产品、消费者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总和,基于这个认识从而架构了“7200品牌管理系统(BMS)”。 (四)资源说 Alexander L.Biel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及所有有形资产以外的无形资产,其带来的好处是可以预期未来的进账远超过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其他品牌所需的扩充成本;而陈伟航则指出,品牌会渗透人心,因而形成不可泯灭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的妥善运用可以给企业带来无穷的财富;韩志锋认为,品牌是企业内在属性在外部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资源,它不仅是企业内在属性的外部环境集中体现出来的(外化的)有价值的形象标志,而且因为其能整合企业外不同资源对企业内在属性发展产生反作用,它更是一种资源。 营销谋略 Sale Stratege

“城市矿产”回收利用型企业发展策略——以G企业为例(下)

“城市矿产”回收利用型企业发展策略 ——以G企业为例(下) 2020年04月09日 3.购买者 “城市矿产”的购买者多为以再生金属、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金属加工企业。自2017年国务院下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弃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以来,国内金属加工企业只能通过回收利用企业回收的“城市矿产”资源来满足对原材料的需求。作为回收企业下游购买者的金属加工企业具有较少的议价能力,否则可能面临原材料供应不足所导致破产的窘境。 4.现有的竞争者 目前“城市矿产”回收企业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家庭作坊式的回收企业。这类企业不管是在规模、经济和回收资源的数量上都不占有优势,且这种传统家庭作坊的回收企业技术设备比较差,回收可利用资源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16]。第二类是葛洲坝、格力电器、启迪桑德、格林美等大型回收企业。这类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广阔的市场和先进的回收设备技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启迪桑德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对外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回收利用型企业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需要不断创新,体现自己的优势,走差异化道路。 5.替代品 “城市矿产”回收企业产品的替代品主要有原生资源和材质本身的替代资源。原生资源和再生资源属于替代品的关系,两者本质上并没有差异,只是来源方式的不同,所以企业很难通过产品差异化来区别产品。唯一有差异的在于价格方面,当原生资源的价格远远比再生资源高时,人们会更加倾向于再生资源。但由于材质不同,使得再生产品的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通过产品差异化的策略可以取得超额的利润。因此,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将成为回收利用型企业战胜其他资源再生企业的法宝。 三、 三、G G企业微观环境分析 G企业于2001年12月28日在深圳注册成立,2010年1月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是中国开采“城市矿产”资源、再生资源行业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十多年以来,G企业在多个省成功建立了十六大循环产业园,下面主要以G企业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一)定性分析 本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G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G企业SWOT矩阵 外部环境 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 1.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劳动力丰富 3.循环园区优势 4.具有一定的资金、技术优势 5.政府大力支持1.废料资源短缺 2.高端人力资源 相对缺乏 3.规模较大,融 资困难 4.营销体系不健 全 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2.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 来需求的稳步提升 3.技术水平的提高 4.我国再生资源已进入战略机 遇期 1.主要集中电池产品回收 2.行业竞争的威胁①行业竞争对手规模扩大、竞争加剧② 替代品的威胁③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行业标准不规范 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自身进行分析得出,“城市矿产”回收利用行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对回收行业的大力支持,通过技术研发、设备的更新以及高端人才的引进对“城市矿产”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坚持自主创新的精神,打造企业整体的差异化,增加自身竞争能力,以此来消除来自行业中的其他企业的威胁。 (二)企业外部要素评价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是一种从外部环境来判断企业战略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从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中找出关键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组织G企业中各个阶层的管理者,根据这些要素对企业获得成功的影响程度赋予权重,并根据G企业现状对其要素的反应程度进行评分,权重从0—1分别表示“不重要”到“非常重要”。评分从1—4分别表示反应很差、反应为平均水平、反应高于平均水平、反应很好。一个企业所能得到总的加权评分为4、平均加权评分为2.5、最低评分为1。其中总加权平均分为4表示企业能很好地利用外部的机会而规避威胁。总加权平均分为1表示企业不能很好地利用外部机会来规避威胁。基于以上G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本文运用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对其外部影响因素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现行的G企业战略是否充分利用自身外部优势来规避风险,如表3所示。 表3 G企业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因素权重评分加权分数 机遇政策支撑法律政策0.040.1040.40 产业政策0.03 税收政策0.03 环境保护环保政策0.010.0530.15 低碳环保推进0.02 环保意识增强0.02 经济发展0.0840.32 技术支持技术研发0.050.1040.40 技术推广0.05 财政支持0.0530.15

拟剧论理论发展综述

拟剧论就是借助戏剧的类比而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研究,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把社会比做舞台,把社会成员比做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运用戏剧语言对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进行的社会学分析,充分肯定了社会体系这一剧作者及其剧本期望对表演者的决定性作用,也即承认社会结构对个人行动的制约性。提出“戴假面具的人”、“故意演戏”等概念,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真实一面。对社会互动进行研究时,拟剧论的研究方式显然是一种“别样”的选择。 一、拟剧理论产生发展 (一)历史演变 早在17世纪,大文豪莎士比亚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分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就描述了出来,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有句经典的话:“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到20世纪的许多社会学家将关注放到研究人们社会互动中去,而其中戈夫曼更是将喜剧的理论创新的运用到符号互动论之中,系统的提出拟剧理论。 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戈夫曼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代表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二)思想背景 拟剧论的思想背景来源于亚当.斯密、休谟、弗格森、詹姆斯关于人的思想;鲍德温、杜威的社会思想;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托马斯、米德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明人(被设想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因此,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未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的活动。 2、休谟主张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都有一种信赖因果关系的本能,这种本能则是来自我们神经系统中所养成的习惯,长期下来我们便无法移除这种习惯,但我们并没有任何论点、也不能以演绎或归纳来证明这种习惯是正确的,就好像我们对于世界以外的地方一无所知一样。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Relation of Ideas)与“实际的真相”(Matters of Fact)。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

品牌延伸研究的理论成果及其实践指导意义

品牌延伸研究的理论成果及其实践指导意义在过去十几年里,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研究,已获得了一些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结论。本文首先介绍这些研究成果,并通过例子予以说明。然后提出若干的指导性原则。 一、的理论成果 的理论成果很多,包括前两节中的内容。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怎么样的产品可以延伸,为什么有些延伸易于成功,有些延伸却难以成功。根据美国着名品牌专家凯勒的归纳,研究主要取得如下一些结论: (一)当品牌有美好及品牌与延伸产品之间相匹配(fit)时,就会取得成功 成功的条件之一是品牌有美好的(favorable),这点易于理解。这在的定义中已经明确,再说如果品牌没有什么和,与重新推出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在评判和接受延伸产品过程中,会根据其产品类知识和品牌所代表的产品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和相似性,做出接受或拒绝的决定。只有当延伸产品与品牌产品所代表的类相似或紧密相连时,才会把对已有品牌的美好和积极态度转移到延伸产品上。如果不认为两者之间有足够的相似性,品牌就难以与延伸产品建立有效的。 所以,从类的概念看,评品价的可接受性经过以下两步:第一步,确定——在他们的心理——延伸产品与品牌代表的产品的匹配性;第二步,如果匹配性好,那么就会把对主品牌的已有积极态度转到延伸产品。否则会更仔细地评估延伸产品,以形成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这时延伸产品要成功,必须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强有力而又令人喜爱的品牌

(二)延伸的匹配性基点可有多种类型:(1)基于产品相关的特性和利益点;(2)基于非产品相关的特性和利益点(如用途、使用场合和使用者类型相同等) 为了说明相适性(fit)不必基于产品性质相关的,Park、Milberg和Lawson提出了一个叫“品牌内涵”(brand concept)这一个术语,其定义是由品牌产品的性能、利益和营销努力组合而成的具有高度有序意义的品牌独特形象和。在此基础上,三位专家把品牌的相适性基础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品—性能—相似性”(Product—feature—similarity),另一类叫“品牌—涵义—一致性”(brand—concept—consistency)。所谓“品牌涵义一致性”是指品牌内涵与延伸产品之间的包容性。如果延伸产品被认为包容于品牌涵义之中,则一致性就好,延伸就越能成功,否则就难以成功。笔者在几年前也提出了一个类似概念,认为任何一种品牌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就像一个“字或词”一样。并认为若品牌内涵与延伸产品能相容或拓宽品牌涵义,则可以延伸。反之若品牌内涵与延伸产品不兼容,甚至相互冲突,则不应延伸。 Park和他的同事们在提出上述概念之后,又进一步指出品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功能导向品牌”(Function-Oriented brands),另一类是“地位导向性品牌”(Prestige-oriented brands)。功能导向性品牌的延伸,更多地基于产品性能的类似性,而地位导向性的品牌则基于品牌内涵的一致性。如是功能导向性品牌,而鳄鱼就是地位导向性的品牌。前者作连续延伸,后者却可以大范围跨类非连续延伸。不过,为了行文方面起见,我们在下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