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实验7-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自-实验7-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综合实验7 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1. 实验目的

蛋白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营养物质,通常可以从动物的乳汁或天然植物(如花生、大豆等)中提取。大豆(黄豆)是目前植物中蛋白质含量最为丰富的一种,蛋白质含量高达40 %以上,大豆蛋白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钙、磷、铁、膳食纤维等,不含胆固醇,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蛋白的提取方法有许多种,例如: 碱提酸沉、酶提酸沉、超声酸沉、酶解提取、膜分离法等。

本实验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提酸沉法提取大豆蛋白,通过粉碎、正己烷低温浸提脱脂、纤维素酶酶解增溶等预处理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提酸沉法”使蛋白质在等电点状态下析出。通过本实验,掌握超声波、酶解、离心分离、浸提、等电点析出等蛋白质分离手段,了解植物蛋白制备的常用技术。

2. 材料、仪器与设备

2.1 实验材料

黄豆,1mol/LNaOH、10% HCl、正己烷、纤维素酶

2.2 实验仪器

恒温水浴锅、粉碎机、高速离心机、超声波仪、pH计、烘箱、电子天平、250mL三角瓶、平皿、大烧杯、玻棒、药匙

3. 实验内容与步骤

3.1 实验流程

黄豆粉碎→正己烷低温浸提(脱脂)30min→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烘干20min→纤维素酶酶解→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碱溶(调pH11)→超声波处理20min→离心分离→收集上清→等电点酸沉析出(调pH4.5)→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烘干30min称重→计算蛋白质粗提回收率

3.2 实验步骤

(1)黄豆预处理

选择果粒饱满,色泽明亮的黄豆为原料,称取黄豆250g用小型粉碎机粉碎,破碎粉末用60目的不锈钢网筛过筛,去除夹杂物,备用。

(2)溶剂低温浸出法制取脱脂豆粕粉

取250mL三角瓶,加入粉碎后的豆粉20g,100mL正己烷,瓶口用平皿覆盖,恒温水浴60℃浸提30min使大豆中的油脂溶出,5000rpm离心15min后去上清液,将沉淀收集后放烘箱内50℃,20min烘干,得脱脂豆粕粉样品。

以下周四完成

(3)纤维素酶酶解辅助提高大豆蛋白溶出率

取10g 烘干的脱脂豆粕粉,按1:15料液比加入150mL 蒸馏水,用10%HCl 溶液调至pH5.0,按0.5%(脱脂豆粉)的酶量加入纤维素酶,在恒温水浴锅里加热至48℃,并恒温酶解90min 。酶解结束后,将酶解液以5000rpm 离心15min 除去上清液,收集沉淀。

(4)超声辅助碱提酸沉法提取大豆蛋白

收集酶解离心沉淀,按1:15料液比加入150mL 蒸馏水,用1mol/LNaOH 溶液将pH 调至11,用超声波仪进行辅助提取,超声设置200W 功率,超声时间5s 、间隙5s 、总工作时间20min ;超声结束后静置20min ,以5000rpm 离心15min ,通过离心分离除去浸提液中的细豆渣、淀粉,收集上清液,得澄清的蛋白质水溶液。

采用酸沉工艺,边搅拌边在澄清的蛋白质水溶液中缓慢加入10%的HCl 溶液,调节溶液的pH 至4.4~4.6,使蛋白质在等电状态下沉淀,此时蛋白质溶液由浅黄色的澄清溶液逐渐变成白色浑浊液。当溶液达到等电点时,立即停止搅拌,静置30min ,使蛋白质能形成较大的颗粒沉淀下来。

将酸沉后溶液得到的沉淀物用离心机5000rpm 离心15min ,弃去清液,收集沉淀,放烘箱内50℃,30min 烘干,得大豆蛋白粗提物。

3.3 计算大豆蛋白提取率

100100%⨯⨯大豆中蛋白的质量分数

原料大豆质量提沉淀质量碱提酸沉法获蛋白质粗)=总蛋白质提取率(%

注意:

由于蛋白质高温下易变性,整个实验操作中有机溶剂脱脂、酶解、干燥等环节均要在60℃以下的低温下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徐静. 大豆蛋白分离工艺研究[J]. 金山油化纤2006,25(3):14-17

[2] 钟瑜,周欢,陈礼刚. 大豆蛋白提取工艺初探[J]. 轻工科技,2012,5:4-5

[3] 高红岩,石国,马永强. 纤维素酶解对高变性大豆蛋白溶出率影响的研究[J]. 食品科技,2001(1):22-24

[4] 张杰,王振斌,王世清,等. 超声辅助碱提大豆蛋白工艺研究[J]. 大豆科学,2010,29(3):498-501

(学生)大豆蛋白质的制取和加工201004

大豆蛋白质的制取和加工 一、大豆的营养成分 1. 蛋白质及氨基酸 ●大豆含有30~40%的蛋白质,其中80~88%可溶于水; ●在水溶性蛋白中,含有94%球蛋白和6%白蛋白; ●蛋白质等电点(pH值为4.3); ●大豆蛋白质的质量接近完全蛋白质,所含的赖氨酸含量较丰富。 2 .脂肪 ●大豆中含有17~20%的脂肪,属半干性油。 ●大豆脂肪中含有大量亚油酸(51%)、油酸(23%)和亚麻酸(7%)等不饱和脂肪酸(80%以上)。 ●大豆还含有 1.5%的磷脂,其中大部分卵磷脂。卵磷脂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还是优良的乳化剂,对豆奶的营养价值、稳定性和口感有重要的作用。 3. 碳水化合物 ●大豆含有20~30%左右的碳水化合物; ●其中的18%为粗纤维,18%为阿拉伯聚糖,21%为半乳聚糖,其余为蔗糖、棉子糖、水苏糖等。 4 .矿物质 ●大豆的矿物质含量为3%左右,以钾、磷含量最高。 ●大豆的坚硬度与钙含量有关,钙含量高的大豆较坚硬。 5. 维生素 大豆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以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为多,加工过程中维生素C一般都被破坏。 6 大豆异黄酮 大豆中含有异黄酮具有苦味和收敛性,具有抗肿瘤活性。还具有抗溶血、抗氧化、抑制真菌活性等作用。

二、大豆的酶类与抗营养因子 1 .脂肪氧化酶 大豆制品常具有豆腥味,主要来自大豆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的氧化。脂肪氧化酶可以催化氧化脂肪生成近百种氧化降解产物,其中正已醛、正乙醇是造成豆腥味的主要成分。 2.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体。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以抑制胰脏分泌的胰蛋白酶的活性,影响消化吸收,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它的耐热性强。 3.凝血素 是一种糖蛋白质,有凝固动物体的红血球的作用。该物质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容易失活,在加热条件下也容易受到破坏。 4. 大豆皂甙 大豆中含有0.56 % 的皂甙(皂角素)。它溶于水能生成胶体溶液,搅动时产生泡沫。大豆皂甙有溶血作用,能溶解人体的血栓,用于治疗心血管病。大豆皂甙有一定毒性。 三、影响豆制品质量的因素及防止措施 1 豆腥味的产生与防止 普通的大豆制品有一种固有的不良风味,称为豆腥味。豆腥味产生直接影响到豆乳产品的质量。豆腥味是大豆中含有的脂肪氧化酶催化大豆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的结果。 脂肪氧化酶 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氢过氧化物————→ O2 降解——→醛酮、醇、呋喃、α-酮类、环氧化物等异味成分 消除豆腥味的方法: 1) 钝化脂肪氧化酶活性 ①加热法:脂肪氧化酶的失活温度为80~85℃。 加热方法: 把干豆加热再浸泡磨浆;或者大豆热烫后才浸泡磨浆。

大豆分离蛋白的组分分离技术研究共3篇

大豆分离蛋白的组分分离技术研究共 3篇 大豆分离蛋白的组分分离技术研究1 大豆分离蛋白的组分分离技术研究 大豆分离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源,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其具有复杂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和分离一直是一个挑战性的研究方向。为了高效、快速地分离大豆分离蛋白的组分,研究人员们不断地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本文将介绍大豆分离蛋白的组分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一、酸洗法分离大豆分离蛋白 酸洗法是一种常用的大豆分离蛋白分离技术,该方法通过控制酸的浓度和操作条件分解大豆蛋白质,从而获得不同组分的蛋白质。研究结果表明,酸洗法分离大豆分离蛋白可以得到6种不同的蛋白质组分,且每一组分的氨基酸组成和分子量都不同。同时,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等优点,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大豆蛋白分离技术。 二、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大豆分离蛋白 离子交换色谱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大豆分离蛋白分离技术,该方法主要基于离子交换作用,将大豆蛋白质的组分分离出来。离

子交换色谱法通常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或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定相,通过改变溶液中的pH值和离子强度,控制蛋白质组 分吸附和洗脱,从而实现大豆分离蛋白的组分分离。研究表明,离子交换色谱法可以高效、精确地分离大豆分离蛋白的组分,且分离后的蛋白质组分可以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生产制造。 三、凝胶过滤法分离大豆分离蛋白 凝胶过滤法是一种基于分子大小的分离技术,该方法采用不同孔径的膜过滤大豆蛋白质,分离出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组分。凝胶过滤法分离大豆分离蛋白有以下优点:一是操作简单,成本低;二是可以同时分离出不同分子量范围内的蛋白质组分,从而提高了分离效率;三是分离后的蛋白质组分干净、纯度高,可以进一步应用于食品和医药等领域。 结论 大豆分离蛋白的组分分离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旨在提高大豆蛋白质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目前,不同的分离技术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酸洗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和凝胶过滤法是其中的主要技术手段。这些技术具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可以在不同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究大豆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生物活性,寻求更加优化的分离技术,以实现大豆分离蛋白的精细化制备、应用和开发

自-实验7-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综合实验7 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1. 实验目的 蛋白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营养物质,通常可以从动物的乳汁或天然植物(如花生、大豆等)中提取。大豆(黄豆)是目前植物中蛋白质含量最为丰富的一种,蛋白质含量高达40 %以上,大豆蛋白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钙、磷、铁、膳食纤维等,不含胆固醇,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蛋白的提取方法有许多种,例如: 碱提酸沉、酶提酸沉、超声酸沉、酶解提取、膜分离法等。 本实验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提酸沉法提取大豆蛋白,通过粉碎、正己烷低温浸提脱脂、纤维素酶酶解增溶等预处理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提酸沉法”使蛋白质在等电点状态下析出。通过本实验,掌握超声波、酶解、离心分离、浸提、等电点析出等蛋白质分离手段,了解植物蛋白制备的常用技术。 2. 材料、仪器与设备 2.1 实验材料 黄豆,1mol/LNaOH、10% HCl、正己烷、纤维素酶 2.2 实验仪器 恒温水浴锅、粉碎机、高速离心机、超声波仪、pH计、烘箱、电子天平、250mL三角瓶、平皿、大烧杯、玻棒、药匙 3. 实验内容与步骤 3.1 实验流程 黄豆粉碎→正己烷低温浸提(脱脂)30min→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烘干20min→纤维素酶酶解→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碱溶(调pH11)→超声波处理20min→离心分离→收集上清→等电点酸沉析出(调pH4.5)→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烘干30min称重→计算蛋白质粗提回收率 3.2 实验步骤 (1)黄豆预处理 选择果粒饱满,色泽明亮的黄豆为原料,称取黄豆250g用小型粉碎机粉碎,破碎粉末用60目的不锈钢网筛过筛,去除夹杂物,备用。 (2)溶剂低温浸出法制取脱脂豆粕粉 取250mL三角瓶,加入粉碎后的豆粉20g,100mL正己烷,瓶口用平皿覆盖,恒温水浴60℃浸提30min使大豆中的油脂溶出,5000rpm离心15min后去上清液,将沉淀收集后放烘箱内50℃,20min烘干,得脱脂豆粕粉样品。

蛋白质电泳操作步骤

SDS-PAGE电泳操作步骤: 试剂配制: (实验中采用均为分析纯) (1)丙烯酰胺贮液(4℃下棕色瓶中储存,试剂尽量勿存储过久) 丙烯酰胺贮液(T=30%,C=3%) 称取29.1 g丙烯酰胺和0.9 g甲叉双丙烯酰胺,用双蒸水溶解,定容至100 ml,过滤备用。(试剂有毒,操作中注意防护) (2)浓缩胶缓冲液(1 mol/L Tris-HCl,pH 6.8)(4℃下棕色瓶中储存,试剂尽量勿存储过久) 6.06 g Tris溶解于35 ml双蒸水中,用浓盐酸调节pH至6.8,再用双蒸水定容至50 ml。 (3)分离胶缓冲液(1.5 mol/L Tris-HCl,pH 8.8)(4℃下棕色瓶中储存,试剂尽量勿存储过久) 18.16 g Tris溶解于75 ml双蒸水中,用浓盐酸调节pH至8.8,再用双蒸水定容至100 ml。 (4)10% SDS (5)10% 过硫酸铵(APS):使用前新鲜配制,低浓度APS一般当天用当天配制,勿过夜使用。 (6)尿素 (7)TEMED(N,N,N’,N’-四甲基乙二胺) (8)电极缓冲液(1×) (棕色瓶中4℃储存,一般使用3-4次) 0.025 mol/L Tris,0.192 mol/L甘氨酸,0.1% SDS,pH 8.3 (9)电极缓冲液(2×) (棕色瓶中4℃储存,一般使用3-4次) 0.050 mol/L Tris,0.384 mol/L甘氨酸,0.1% SDS,pH 8.3 (10)样品缓冲液(pH 6.8)(4℃下棕色瓶中储存,试剂尽量勿存储过久) 1.6 ml浓缩胶缓冲液(pH 6.8)+ 4 ml 10% SDS + 0.6 g二硫苏糖醇(DTT) + 2.5 ml 87%甘油+0.1 mg溴酚蓝,用双蒸水稀释到20 ml. (11)考玛斯亮蓝R-250染色方法:

实验7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综合实验7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1. 实验目的 蛋白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营养物质,通常可以从动物的乳汁或天然植物(如花生、大豆等)中提取。大豆(黄豆)是目前植物中蛋白质含量最为丰富的一种,蛋白质含量高达40 %以上,大豆蛋白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钙、磷、铁、膳食纤维等,不含胆固醇,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蛋白的提取方法有许多种,例如: 碱提酸沉、酶提酸沉、超声酸沉、酶解提取、膜分离法等。 本实验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提酸沉法提取大豆蛋白,通过粉碎、正己烷低温浸提脱脂、纤维素酶酶解增溶等预处理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提酸沉法”使蛋白质在等电点状态下析出。通过本实验,掌握超声波、酶解、离心分离、浸提、等电点析出等蛋白质分离手段,了解植物蛋白制备的常用技术。 2. 材料、仪器与设备 2.1实验材料 黄豆,1mol/LNaOH、10%HCl、正己烷、纤维素酶 2.2实验仪器 恒温水浴锅、粉碎机、高速离心机、超声波仪、pH计、烘箱、电子天平、250mL 三角瓶、平皿、大烧杯、玻棒、药匙 3. 实验内容与步骤 3.1实验流程 黄豆粉碎→正己烷低温浸提(脱脂)30min→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烘干20min →纤维素酶酶解→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碱溶(调pH11)→超声波处理20min→离心分离→收集上清→等电点酸沉析出(调pH4.5)→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烘干30min称重→计算蛋白质粗提回收率 3.2实验步骤 (1)黄豆预处理 选择果粒饱满,色泽明亮的黄豆为原料,称取黄豆250g用小型粉碎机粉碎,破碎粉末用60目的不锈钢网筛过筛,去除夹杂物,备用。 (2)溶剂低温浸出法制取脱脂豆粕粉 取250mL三角瓶,加入粉碎后的豆粉20g,100mL正己烷,瓶口用平皿覆盖,恒温水浴60℃浸提30min使大豆中的油脂溶出,5000rpm离心15min后去上清液,将沉淀收集后放烘箱内50℃,20min烘干,得脱脂豆粕粉样品。 莁膇袇蚁蚄蒇蒈以下周四完成 (3)纤维素酶酶解辅助提高大豆蛋白溶出率

大豆蛋白肉制品中的使用方法

大豆蛋白的使用方法 分离蛋白在各种组合使用方法中,已被大多数厂家广泛接受,尤其是斩拌机法最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其功能多,且制造过程较具伸缩性。 1 复水法:先将大豆分离蛋白同4~5倍的冰水放入斩拌机内用高速斩拌1~2min,然后,再加入瘦肉、冰水、多聚磷酸盐和食盐,以高速斩拌2min,以抽取盐溶性肉蛋白,此时温度刚好控制在2~4℃ ,因为在此温度下是盐溶性蛋白抽取之最适当温度,盐溶性蛋白抽取后,再加入肥膘和冰水,继续斩拌2min,此时温度应在6~8℃ 左右,这是最普遍的方法。 2)凝胶法:先将大豆分离蛋白用4倍水,用斩拌机高速乳化后待用,再视其需要量和瘦肉一同加入斩拌,其他步骤和上述附水法相同,另外凝胶法可储藏在冷藏库备用,虽然分离蛋白在冷藏室可存放2~3d,但是,容易产生酸败和容易滋长细菌,建议尽快用完。 3)乳化油法:利用分离蛋白生产乳化油之原料,可以利用鸡皮、肥膘、牛油、大豆油和猪皮等作原料。制造乳化油之方法,最主要是用斩拌机将分离蛋白附水后再加入油,继续斩拌成乳化油后再备用。在乳化产品生产过程中,乳化油在盐溶性肉蛋白被抽取后加入,较凝胶法复杂些,但是乳化油加工及添加适当,不仅可以降低产品成本,还可增加产品香度和柔韧性。 4)干加法:此法使用方法简单,先将分离蛋白加入瘦肉里,稍做斩拌,再加4倍水,斩拌1~2min 再加入多聚磷酸盐、冰水和食盐,继续斩拌2min,其步骤与上相同。但也有直接将分离蛋白与淀粉等干物质最后加入斩拌的方法。此法固然便捷,但因大豆分离蛋白未能完全附水,功能也未能完全发挥,所做产品在配方相同条件下会较软,吸水性和保油性都会较差,因此不建议采用此法。又例如:将分离大豆蛋白和瘦肉一起加,但没有附水,此效果既不能将大豆分离蛋白有适当附水,又影响盐溶性蛋白的抽取,所制造产品会更软。因此,附水和添加步骤也影响最终产品的品质。 由于分离蛋白本身性能的影响,遇盐会发生一定的可逆反应,减弱其乳化特性、保油性、持水性的性能。故不论使用何种方法来生产乳化肉制品,要使大豆分离蛋白能发挥最大的功能性,必须将大豆分离蛋白完全附水。

大豆蛋白分离系统工艺流程及技术

大豆蛋白分离系统工艺流程及技术 大豆分离蛋白具有蛋白含量高,几乎不含胆固醇等特点,具有良好的乳化性、凝胶性、溶解性、起泡性、吸油性和持水性等性能,是其它动物蛋白所不能替代的。大豆分离蛋白是一种与人体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最接近、更易被人体吸收的天然植物蛋白源,属于全价优质蛋白。 在生产大豆分离蛋白工艺方面,酸沉法工艺应用是最完善的,其主要工艺是粉碎、萃取、分离渣乳、酸沉、凝乳分离、中和老化、杀菌干燥,检验包装等工序。整个进料、分离、出料均是自动、连续、封闭的状态下完成。 一、大豆蛋白质分离纯化工艺 用于生产食用蛋白食品的大豆经过预处理后,浸出油料,提取脱脂豆粕和豆粉,然后在碱性溶液中将大豆蛋白质从豆粉中溶解出来,最后加酸使蛋白质凝集沉淀分离出来。 其中渣液分离是最关键的生产工序,目前普遍采用高转速卧螺离心机,来提高蛋白回收率,萃取后的溶液经卧螺离心机后可直接分离出豆渣和豆浆,根据工序条件又分为一次分离和二次分离。 凝乳分离的目的是将凝乳混合料液中的乳清、碳水化合物、盐类等可溶性部分分离去除,来提纯蛋白的质量,最后再进入水洗工序。 二、其他大豆蛋白生产工艺: 1、传统湿热浸提工艺是由于回收不了可溶于水的大豆蛋白,使得蛋白质得率极低,目前已基本被淘汰。 2、乙醇浸提工艺是醇法制备的大豆浓缩蛋白是一种高蛋白的大豆制品,其氨基酸组成合理,产品的风味清淡、色泽较浅,蛋白损失较小。然而由于醇溶液的变性、沉淀作用,使得产品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功能差,使用范围受到限制。由于生产中采用的回液比大,需蒸馏回收乙醇的量较大,因此生产中能源消耗也较高。 3、稀盐酸浸提工艺是产出量虽比前1、2种工艺较大,但工艺复杂,投资较大,工时较多,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需耗用大量的酸和碱溶液,排出的废水较难处理 三、蛋白质分离纯化工艺优点: 1、产品得率高,百分百回收。 2、不加任何添加剂,绿色环保。 3、不需加热即可浓缩、工艺简单、工时短,能耗低。 4、产品质量好、无变色,变味。 5、可用同一条线生产浓缩蛋白和分离蛋白,不需增加设备。

大豆分离蛋白(1)

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复凝聚反应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PH对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的研究; 2、PH、温度、时间、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配比和离子强度等对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 复凝聚反应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吸光度。复凝聚法是指以两种带相反电荷的壁材物质做包埋 物,芯材分散于其中后,通过改变体系的pH值、温度或水溶液浓度,使两壁材相互作用形成一 种复合物,导致溶解度下降而凝聚析出形成微胶囊。 壳聚糖是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多糖链的侧链由于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羟基可以发生多种化 学反应,比如烷基化、酰基化反应等等,同时,氨基在溶液中亦可以正离子化,形成聚阳离 子。大豆分离蛋白是一类重要的球状蛋白,等电点为4.5。因此,当壳聚糖和蛋白质在溶液 中混合时,他们之间可发生静电相互作用,在特定环境中发生自组装行为形成复合粒子。本 论文以壳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研究了它们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并制备了它们的 复合物。 三、仪器与药品: 仪器:水浴锅、PH试纸、分析天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 药品: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1mol/L氢氧化钠溶液、1mol/L盐酸溶液、饱和氯化钠溶液。 四、实验步骤: 分别制备1%壳聚糖和1%大豆分离蛋白溶液备用 1.pH对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1).取12支相同试管,加入等量蒸馏水,利用盐酸及氢氧化钠溶液调pH分别为3至8,pH 以0.5为梯度设置试管;向各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g壳聚糖,充分震荡,静置,在最大吸收 波长处测量吸光度,观察壳聚糖在各个试管中的溶解度性。 表1 溶解性和pH值的关系 试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H值 3 3.5 4 4.5 5 5.5 6 6.5 7 7.5 8 空白溶解性 吸光度

蛋白质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低温豆粕提取大豆分离蛋白 一、原理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是根据大豆中所含的蛋白质在不同的pH时有不同的溶解度的特性而实现的。大豆粕中所含的蛋白质大部分都能溶解在水中,在pH6.5的蒸馏水中有很高的溶解度,且都能溶解于0.2%的碱液中,相反,在pH4.5时,蛋白质的溶解度非常小。所以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是先用水或稀碱液从低温豆粕中萃取可溶物,用离心机分离出不溶物(豆粕渣)然后在萃取液(豆乳)中加酸(盐酸、磷酸、醋酸等)调节pH到4.2-4.5,于是蛋白质即从萃取液中沉淀出来,倾除清夜(即乳清、主要是低分子糖类、蛋白质等),将下层的蛋白质凝聚物进行水洗、浓缩、干燥即可得到等电点分离蛋白。 二、试剂及仪器 1)氢氧化钠AR级 2)盐酸AR级 3)电热恒温水浴锅 4)电热恒温干燥箱 5)离心沉淀机 6)酸度计 7)多功能电动搅拌器 三、实验步骤 在1000ml烧杯中将50克豆粕按料液比1:10的比例与水混合,温度50℃,低速搅拌30-35rpm,用1N氢氧化钠pH调至7.5,继续搅拌30分钟。悬浮液在2000 rpm转速下离心15分钟,回收上清液,沉淀(豆渣)弃去。上清液边搅拌边加入1NHCl(30-35rpm),将pH调至4.5,温度30℃,继续搅拌10分钟。将悬浮液在2000 rpm离心15分钟,弃去上清液(大豆乳清),回收沉淀(凝乳)并称重。 称取5克(精确到0.001克)于表面皿中,在105℃烘箱内烘干至恒重,测定凝乳的水分含量,烘干后的凝乳存放于干燥器内保藏。其余湿凝乳置于-15℃下冷冻储藏备用。 习题 1.求凝乳分离蛋白产品的含水量、蛋白含量 2.求分离蛋白生产过程的提取率、蛋白回收率、蛋白纯度一般是多少 3.为了提高蛋白提取率,在萃取、浆渣分离等操作中可采取什么措施? 实验二凯氏定氮法测定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的含量 一、原理 浓硫酸和样品及催化剂一起加热沸腾,样品中蛋白质分解,其含的N 变成(NH4)2SO4,碱化并蒸馏使NH3放出,将NH3蒸入酸溶液,在以标准酸来滴定,测得样品中的含氮量,从而得出样品中蛋白质含量,其反应式如下:

大豆分离蛋白制备

大豆分离蛋白制备方法 Preparation of soy protein isolate SPI was prepared from flours defatted at room temperature to prevent heat denaturation of the proteins, according to previous literature (Renkema, Lakemond, de Jongh, Gruppen, & van Vliet, 2000) with slight modifications as outlined in Fig. 1. The flour was suspended in 100 mM Tris–HCl buffer at pH 8.0 in a 1:10 ratio (w/v), and stirred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1 h. Fiber was separated by centrifugation (12,000g, 30 min, 10 C) using a Beckman Coulter Model J2-21 (Follerton, CA) and recovered using porcelain filter with a filter paper (Fisher Brand Qualitative P8 Filter Paper, Fisher Scientific, Pittsburgh, PA). The supernatant was adjusted to pH 4.8 with 2 M HCl to induce precipitation of soy proteins. After 2 h at 4 C the dispersion was centrifuged as described above. The soluble phase from this centrifugation step (whey) was collected for further analysis. The precipitate was washed with 10 mM sodium acetate buffer at pH 4.8 (1:8 ratio (w/v)) and centrifuged as described above and the supernatant from this washing step was discarded.The final precipitate (SPI) was suspended in MilliQ water, adjusted to pH 7.5 and dialyzed overnight. SPI, fiber and whey were freeze dried.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实验讲义

实验一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 1.实验目的 学习掌握大豆分离蛋白的碱提酸沉法。 2.分离原理: 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取方法,按工艺特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碱提酸沉法;第二种是离子交换法;第三种是超滤法。 碱提酸沉法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的原理,是将脱脂大豆内的蛋白质溶解在稀碱溶液中,分离除去豆粕中的不溶物,然后用酸将大豆蛋白质提取液的pH值调至大豆蛋白的等电点,使大豆蛋白质沉淀析出,再经分离清洗,回调pH,得到粉状大豆分离蛋白。 3. 试剂材料:豆粕,5%NaOH,2N HCl(17ml浓盐酸,缓慢用水稀释至100ml)。 4. 提取方法: 将2g大豆磨碎,得到可通过80目筛的豆粕。用重量10倍于豆粕的蒸馏水与脱脂豆粉混合,用5%NaOH 水溶液将豆粉悬浮液的pH调节到8.5,室温或40℃搅拌1.5h。然后将提取液离心除渣4000rpm×15min,得上清液。用2N的HCl将上清液的pH值调到4.5,同时轻度搅拌均匀,可见开始出现沉淀,室温静置30min,然后以4000rpm×15min离心,用蒸馏水清洗沉淀2次,将蛋白沉淀物溶于20 ml水中,并调节pH到7.0,考马斯亮蓝结合法测定蛋白质浓度,计算蛋白提取率。 5. 产品测定指标: (1)可溶性蛋白质的浓度:采用考马斯亮蓝法。 (2)蛋白质的提取率计算公式: 可溶蛋白质的浓度(ug/ml) ×稀释度×体积(ml) 提取率(%)=×100% 原料质量(g) ×106 (附)考马斯亮蓝结合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一、实验目的 掌握考马斯亮蓝结合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离心机和移液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考马斯亮蓝G-250是一种甲基取代的三苯基甲烷,在465nm处有最大吸收值。考马斯亮蓝G-250能与蛋白质通过范得华相互作用形成蛋白质-考马斯亮蓝复合物蓝色溶液,引起该染料的最大吸收λmax的位置发生转移,在595nm处有最大吸收值。在一定范围内(蛋白质浓度范围为0~1000μg/mL),蛋白质-考马斯亮蓝复合物溶液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的浓度成正比。 该法是1976年Bradford建立,试剂配制简单,操作简便快捷,反应非常灵敏,灵敏度比Lowry法还 高4倍,可测定微克级蛋白质含量,是一种常用的微量蛋白质快速测定方法。 三、实验试剂 1.标准蛋白液:准确称取100mg牛血清白蛋白,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制成100μg /ml 的原液。 2.考马斯亮蓝G250试剂:准确称取100mg考马斯亮蓝G250,溶于50ml 90%~95%乙醇中,再加入85%磷酸(m/v)100ml,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常温下可放置1个月。 四、操作步骤 1.标准曲线的制备 取7支具塞试管,按下表进行编号并加入试剂。以第1管为空白,于波长595nm处比色,读取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各标准液浓度(μg/mL)作为横坐标作图得标准曲线。

一种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及其制备和应用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说明书 (10)申请公布号CN 114521644 A (43)申请公布日2022.05.24 (21)申请号CN202210258733.X (22)申请日2022.03.16 (71)申请人江南大学 地址214122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蠡湖大道1800号 (72)发明人陈洁曾琳王召君曾茂茂何志勇秦昉江玉琴 (74)专利代理机构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夏苏娟 (51)Int.CI A23L29/00 A23J3/16 A23J3/22 A23L5/30 权利要求说明书说明书幅图(54)发明名称 一种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及其制备和 应用 (57)摘要 本发明大豆分离蛋白加工领域,涉 及一种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及其制备和应 用,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大豆分 离蛋白分散于氯化钠水溶液,超声预处

理,加热至100‑140℃后迅速冷却到 68‑75℃,喷雾干燥,得到改性大豆分离 蛋白,将所述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溶于水 中,加热反应,得到所述大豆分离蛋白凝 胶。本发明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盐离子后, 使得超声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的改善 效果展现出来;同时,在大豆分离蛋白凝 胶中添加盐离子会使得凝胶持水性下降, 但同时对大豆分离蛋白溶液进行超声处理 后,不仅能增加凝胶强度,还能提高凝胶 持水性,使最终制得的大豆分离蛋白凝胶 具有高凝胶强度和高持水性。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公告日法律状态信息法律状态 2022-05-24公开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2022-06-1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 类):A23L29/00专利申请 号:202210258733X申请 日:202203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2023-08-18授权发明专利权授予

2020年大豆蛋白的提取、干燥、性质测定实验(课件)

2020年大豆蛋白的提取、干燥、性质测定实验(课件)大豆蛋白的提取、干燥、性质测定实 验 摘要:以大豆为原料,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大豆蛋白,以蛋白质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查阅文献确定了提取大豆蛋白的最佳工艺:35摄氏度下,pH 10 ,浸提时间40 min, 液料比20:1( mL/g)。 将提取出来的大豆蛋白用真空冷冻干燥装置进行干燥,通过前后称重,计算大豆蛋白的提取率。 利用提取出来的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大豆蛋白的性质测定实验。 食品体系中的大豆蛋白所具有的功能性如下: 功能性质作用方式食品体系 溶解度蛋白质溶解性能,与pH等相关饮料类 乳化性脂肪乳状液的形成以及稳定肉类、酱类、汤类 持水性游离脂肪的吸附

肉类、酱类 起泡性形成稳定膜、固定气体搅打奶油、甜食 粘度增稠作用汤类、肉汁 凝胶蛋白质基质的形成凝乳、乳酪 凝聚—粘附性蛋白质作为粘附剂香肠、焙烤制品 粘弹性面筋中的疏水键,凝胶中的二硫键肉类、焙烤 本组决定利用提取的大豆分离蛋白测定大豆蛋白的持水性. 关键词: 大豆蛋白、碱提酸沉、真空冷冻干燥、持水性 正文: 实验材料 仪器: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pH试纸、Sigma离心机、4℃冰箱、 1号离心管、20ml离心管、50ml离心管、真空冷冻 干燥箱 材料:大豆粉、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 实验步骤

一、大豆蛋白的提取 原理: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方法常见的有: 超滤膜法、离子交换法、碱溶酸沉法,其中碱溶酸沉法是我国普遍采用的生产工艺。此法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得率,能充分利用蛋白资源。生产的分离蛋白不仅除去了可溶性糖类,还除去了不溶性聚糖,因而蛋白质含量高. 该种工艺主要是基于调解溶液的 p H 值, 从而调解蛋白质的溶解度,在pH 值调至4。 5 左右时, 由于蛋白质处于等电点状态而凝集沉淀下来, 经分离后得到蛋白沉淀物,再经洗涤、中和、灭菌、干燥即得分离蛋白产品.......感谢聆听 1、用电子天平称取大豆粉末10.01g,加入200ml蒸 馏水,即液料比为20:1,搅匀. 2、取40%的氢氧化钠10ml,加入100ml蒸馏水进行稀 释,配制成稀碱溶液待用. 3、取出pH试纸,用配制的稀碱溶液将大豆液料的pH调 至10. 4、用玻璃棒搅拌液料40min,以使其中的碱溶蛋白充分浸 提出来. 5、将液料在离心机中3000r/min离心15min,取其上 清液,即蛋白液。 6、将上清液取出置于一个小烧杯中,用盐酸将其pH调至

发酵全脂大豆粉提取油和蛋白的研究

发酵全脂大豆粉提取油和蛋白的研究 于爱华 摘要:目的:本文进行发酵全脂大豆粉提取油和蛋白的研究是为了能够提高大豆油和蛋白的制取效率和制取质量,优化发酵全脂大豆油和蛋白的提取工艺,从而验证发酵工艺联合挤压膨化技术可以为制取大豆油产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方法:本文在进行发酵全脂大豆粉提取油和蛋白的研究过程中采用比较试验法,对发酵全脂大豆粉联合磨碎和挤压膨化技术提取大豆油和蛋白的得率与品质进行综合考量。结果:本文通过对发酵全脂大豆粉提取油和蛋白进行实验研究后,发现发酵工艺联合挤压膨化技术提取大豆油和蛋白的得率分别为 95.1%和87.12%,品质同脂肪酸组成相似,分离蛋白分子质量分布在10000u以下,FE-SPI的功能性优于或接近于FG-SPI。结论:通过对发酵全脂大豆粉提取油和蛋白进行实验和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发酵工艺联合挤压膨化技术提取大豆油和蛋白比磨碎前工艺的提取得率及品质都显著提高,更适合作为一项健康环保的制油技术应用和推广于研究领域和广大市场中,为进一步优化制油工艺提供参考和借鉴。 Key:发酵;全脂大豆粉;挤压膨化

近年来,随着健康环保理念的提出和推进,各行各业都进行了产业产品的绿色优化升级,大豆油的制取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更是迫不及待的进行了多种方法的研究。创新和优化大豆油的制取工艺之所以如此刻不容缓,是因为我国的大豆油制取方法瑜不掩瑕,尽管提取效率很高,但是却极易对周边环境和生产安全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基于优化发酵全脂大豆油和蛋白提取工艺的视角,首先指出了进行实验研究所需的材料与方法,然后得出实验的结果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原料:低温豆粕;大豆。培养基:斜面保藏培养基;种子培养基。 1.2 主要儀器 HZQ-XIOO型振荡培养箱;剖分式双螺杆挤压机;Z36HK型高速恒温离心机;KDN-04Ⅲ型蛋白质测定仪;Master流变仪;TU-1901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立F4500荧光分光光度计;AK-TApurifier100蛋白质纯化系统。 1.3 试验方法 1.3.1 原料前处理 制备磨碎豆粉、挤压膨化豆粉和全脂豆粉发酵培养基。 1.3.2 发酵全脂豆粉提取油和蛋白工艺 (1)发酵菌种的活化

胶合板用SDS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

胶合板用SDS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 李娜;谢建军;曾念;丁出;冉德龙 【摘要】The effects of mass concentration,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reaction time of soy protein isolate(SPI) and 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 on the adhesive strength of the modified SPI adhesives has been studied through orthogonal experiments. And the adhesive mechanism of the modified SPI adhesives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um formula conditions are as follows: mass concentration of SPI was 14%, that of SDS 1%, reaction temperature 35 ℃ and the reaction time 3 hours.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the dry adhesive strength of the modified SPI adhesives was 1.82 MPa, the wet adhesive strength was 0.82 MPa, the viscosity was 5.8 Pa's, the solid content was 12.96%. After SDS was added into SPI, the composites of SDS-SPI were formed, the internal hydrophobic groups among the SPI molecule structure were turned out and the water resistance of the modified SPI adhesives was enhanced with an increase of the modification time.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SDS was over a defined value, the disulfide bond was broken and the modification effect of SDS went bad.%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SPI)及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质量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胶粘剂粘接强度的影响;并对改性产物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SDS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胶粘剂最佳工艺条件为:14%SPI、1%SDS、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 3h,并测得该胶的干态粘接强度为1.82 MPa,湿态粘接强度为0.82 MPa,粘度为5.8 Pa·s,固含量为12.96%.大豆分离蛋白分子经SDS改性后形成了SDS-SPI 复合物,

大豆分离蛋白羧甲基纤维素共混包装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包装工程毕业论文 大豆分离蛋白/羧甲基纤维素共混包装薄膜 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专业:包装工程

内容摘要:以羧甲基纤维素(CMC)和大豆蛋白(SPI)为原料,通过加入甘油采用共混的方法制备薄膜。羧甲基纤维素对共混薄膜的结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都有一定的系统改进。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TIR),可知:CMC和SPI发生美拉德反应,CMC中的-OH基团和SPI中的氨基团在升温成键过程中被消耗了,生成C=N键;通过XRD测试,可验证美拉德反应,随着CMC和甘油的增加会对SPI的结晶结构和结晶度构成破坏;通过机械性能测试,可知:无甘油时,CMC/SPI共混薄膜随CMC添加量的增加,薄膜的屈服应力和断裂应力相应增加,这是由于分子间交联的结果,且加入甘油后共混膜会变得更加柔软,机械力学性能增强;通过热失重(TGA),可知:混合膜的热稳定性均比纯SPI粉末要高且随着CMC添加比例的升高,混合膜的热稳定性提高。结果证明,大豆蛋白共混羧甲基纤维素可以改善和提高膜的结构和性能。 关键词:羧甲基纤维素;大豆蛋白;美拉德反应;共混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oy protein isolate /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blend films Abstract: Films based on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 and soy protein isolate (SPI) with compatibilized by glycerol were respectively prepared by a solution-casting method. The effects of CMC contents on the blend structure, thermal stability, as well as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FTIR results showed that Maillard reactions occurred between CMC and SPI, these result show that the –OH group in CMC and amino groups in SPI were consumed during the blending proces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Moreover, a new C=N was inducted. XRD curves indicated Maillard reactions had broken the crystalline of SPI,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MC and glycerol contents in blend films. For CMC/SPI samples without glycerol, the values of σy and σb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CMC content, respectively, that becaus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PI blends depend on the crosslinking methodology and the blend becomes softer due to plasticization by glycerol, the mechanical prosperities had been improved. TGA curves indicated blend reaction could improve stability of SPI.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MC contents in blend films, the stability had been improved.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PI films were modified and improved by blending with CMC. Keywords: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Soy protein isolate; Maillard reactions; Blen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