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一、上古三代:中国文化的发祥

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和而不同,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三、秦汉:思想文化大一统

四、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大融合

五、隋唐: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期

六、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七、辽金元:当农耕文化遭遇游牧文化

八、明清:帝国文化的晚期——总结与反省

一、上古三代:中国文化的发祥

史前文化: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文化

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造人神话

女娲抟土造人

中国人的起源

人类起源的几个主要阶段: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在人类起源中唯一一个没有中间缺断的国家。从古猿转变到人类,这是自然物质形态向人化物质形态的转变,是生命所实现的质的飞跃,人类的文化在这一转变中开始孕育。

一、云南元谋人二、陕西蓝田人三、北京人四、广东马坝人五、山西丁村人六、广西柳江人七、山顶洞人八、四川资阳人

元谋人——已知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会制造使用工具、使用火。

火的发明

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白虎通考》

伏羲禅于伯牛,钻木做火。《绎史》卷三引《河图挺辅佐》

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太平御览》卷79引《管子》

原始物质文化

从距今7000年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实现了文化史上的一大飞跃。内蒙古阴山岩画

新石器时代

碳化的稻谷- 河姆渡遗址,骨哨。彩陶: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泥条盘筑。龙山文化黑陶,骨笛骨链锥形玉饰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

原始宗教观念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集团:发源于黄土高原,散布在中国中部和北部部分地区。内部又分黄帝、炎帝两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东夷集团:大致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安徽中部、淮河流域一带。蚩尤、后羿属于这一集团。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苗蛮(三苗)集团:分布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长江流域。伏羲、女娲在这一集团。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铜石并用时代父系社会

传说中的五帝便在此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皇五帝

三皇是哪三位说法很多,常见的有五套班子,七位人选:

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居中)伏羲、女娲、神农(《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礼·号谥记》,《孝经钩命决》引《礼》同此,但以祝融居末。)

伏羲、神农、共工(《白虎通》)

伏羲、神农、黄帝(皇甫谧《帝王世纪》)

司马迁作《五帝本纪》,从黄帝写起。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舜时的职官体系,《尚书·尧典》里则讲得很详细:

禹:司空,主治水而司内政;

弃:稷,司农政;

契:司徒,司教化;

皋陶(gāo yáo):士,主司法与军事;

垂:共工,司工务;

益:虞,司山泽;

伯夷:秩宗,司郊庙祭祀;

夔:乐,司诗歌音乐助祭;

龙:纳言,司出纳诏命,如周之内史、汉之尚书。

夏朝

家天下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重要的夏王:

禹—始祖。启—王朝的缔造者。太康—失政。少康—中兴。履癸—夏桀,著名的暴君

殷商西周:从神到人

甲骨青铜文化和汉字的起源

司母戊鼎(商)单五父壶(西周)四羊方尊(商)

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神本位

周人的人本文化:敬天法祖、宗法建构和制礼作乐

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和而不同-轴心时代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西),是为东周。

诸侯争霸、各自为政的政治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繁荣,各派竞相著书立说,呈现出诸子“百家争鸣”的灿烂景观。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

时代背景:政治条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被打破。封建制与宗法制结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政治关系融入血缘关系,或者说是将血缘关系政治化。各层贵族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父子、兄弟、宗族关系。是“亲亲”与“尊尊”的结合。)周郑交质到繻葛之战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

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吴王阖闾。(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楚庄王)

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这是历史的趋势!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经济条件: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春秋时代是贵族分层秩序从上到下逐层垮塌的时代。士崛起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矛盾加剧,大国争霸,诸侯混战,有卓识的诸侯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尽量揽人才,任用一些有才能的士人。齐建稷下学宫。私学的出现。

孔子是在民间聚徒讲学的第一人。春秋战国之际,又有墨子聚徒讲学。

“群星纷呈”:思想家: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邹衍。政治家:管仲、晏婴、商鞅。军事家:吴起、孙武、孙膑。外交家:苏秦、张仪。教育家:孔子、少正卯。史学家:左丘明。文学家:庄周、屈原、宋玉。医学家:扁鹊。农学家:许行。水利学家:李冰、郑国。天文学家:甘德、石申。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订,共三百余篇,故又称“诗三百”.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风:“国风”是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雅: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辞。颂:宗庙祭祀的舞曲《离骚》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李冰父子与都江堰。

庄子散文《逍遥游》。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是诸子中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

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十家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儒家

儒在古代指的是精通六艺的知识阶层的“士”,也就是学者或教师。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论语》其核心内容主要是关于古代知识分子内在修养和外在事功的讨论。.2仁政、“王道”思想。(1)以宗法亲情维护等级。(2)以宽猛相济为统治方略。(3)以教化任贤为治国之本。3、以“礼”为行为规范4、以“义”为价值准绳

超逸的道家

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以“道”为核心内容的学派称道家。道家的特点:尊崇“天”、“道”。向往自然,道法自然,朴素自然就是艺术的最高生命和审美的最高标准。向往自然,道法自然,朴素自然就是艺术的最高生命和审美的最高标准。倡导“无为”。主张“出世”。个人对社会的超脱,出世为仙。老子的‘道’,本体论与宇宙论的意味较重,而庄子则将它转化而为心灵的境界,求精神境界的超升。

儒道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

谨严的墨家

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徒多是下层群众。墨家强调“尚贤,节用,兼爱、非攻,强调尊崇天神”(“天之爱民之厚”)。墨家特点:严明的军事团体作风,严密的“天志”观。

冷峻的法家

先驱人物是齐国管仲和郑国子产,申不害、慎到相继提出重术、重势的思想。韩非子则集法、术、势之大成,建构起完备的法家理论,是秦朝统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1.对世相的冷静观察。

2.“帝王之具”——法术势。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儒、墨以鲁为中心,儒家传播于晋、卫、齐;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源于南方楚、陈、宋,后北上于齐.法家源自三晋,成就于秦。阴阳家从燕发端,在齐拓展.周、魏则盛产纵横家。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都根源于周文化.齐是姜太公的封地,鲁是周公的封地.鲁文化重传统;齐文化重变通。三晋文化

晋俗质实俭约,故成为法家文化的策源地。荀子为赵人。韩非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三晋民风强悍,任侠好气,多慷慨奇节之士。很多刺客出于其间,如豫让、聂政、侯嬴、朱亥、荆轲、高渐离等。韩魏之地处天下咽喉要冲,纵横之士应运而生。

秦文化

三、秦汉:思想文化大一统(天下一统,四海一家)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秦帝国是与地中海的罗马并立的世界性大国,15年后被汉取代。经过秦汉王朝的统一整合,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主潮流被确定下来。汉赋,《史记》,无一不是在秦汉宏阔文化精神的统摄下产生出来的辉煌制作物,带有明显的傲视和霸道特征。

(一)秦的一统

秦始皇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秦朝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

文化上的统一措施: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度同制、地同域等一系列措施。秦的统一及其加强统一政权的各种努力增进了帝国版图内各地人的生活与心理的同一性,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王朝创立的许多政治制度为后世各朝所沿袭,影响久远。然秦二世而亡,历年十五,制度虽定,文化未融,一统格局,有待汉兴。(二)汉一统文化

对楚文化的继承:亡秦必楚。汉朝统治者是楚人,他们必然继承并发扬楚文化。汉王朝是继“暴秦”之后建立的一个王朝,他也必然会对周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以东皇太一为最高神。汉赋源于楚辞。汉朝对秦文化的继承。汉朝官制与朝廷礼仪也大都沿用秦朝体制。从黄老之术到独尊儒术。从封国到削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推恩令。反击匈奴。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回中央。罢百尊儒:思想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入则仕,出则隐”的中国主流文化格局被确定下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今古文经

何为“今文经”:焚书坑儒后,老儒们凭记忆背诵,口耳相授,由弟子们以当时流行的隶书文字抄写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称为“今文经”。

何为“古文经”:古书,这些书籍均用先秦古籀文写成,故称为“古文经”。

今文经:齐诗、鲁诗、韩诗;《公羊传》、《谷梁传》;伏生《尚书》;《仪礼》、《礼记》。

古文经:毛诗;《左传》;孔壁《尚书》;《周礼》。西汉之际,国家官学主要传授今文经。佛教东来,道教创立

佛教的传入:西汉末年,中亚,经丝绸之路(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民族宗教,形成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约2000年的发展出历史。奉道家创始人老子为教主,其思想基础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传统的原始宗教和神仙学说;二是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三是杂糅儒学和阴阳五行学说。

道教创立的两条支脉:五斗米道:太平道:东汉末年张角曾利用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起义失后败,太平道以受到镇压而衰败。

道教的目标——得道成仙:道教乐生、重生、贵术。

道教的修炼方法很多: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符箓、房中、辟谷。

史学的巨大成就:《史记》与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计130篇,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52万6千多字。

文学成就

两汉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赋、散文和乐府诗歌三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汉赋。西汉早期的贾谊、中期的枚乘、杨雄和司马相如、东汉的班固、张衡、左思都是名垂千古的汉赋名家。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模仿《两都赋》。

汉代艺术

壁画与帛画。楚汉帛画有“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种技法,是早期人物画的重要发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兼具绘画,雕刻或浮雕等因素的艺术形式.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画像砖、石艺术以山东、河南、四川最为发达。说唱陶俑自然科学

张衡,地动仪。《周髀算经》是中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数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天文学著作。《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一部医书,《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和植物分类学著作。医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神医华佗,麻沸散,五禽戏。蔡伦:蔡侯纸。

中国文化的很多基本面貌都在秦汉时期固定下来,汉族的形成也在此一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220-581):乱世中的文化大融合

分裂和动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最突出的表面现象。其间只有西晋20多年相对安定的统一时期。在这规模浩大的历史震动之中,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文化所赖以植根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此一时期是一个一元破碎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别开洞天的新时期,是胡汉文化碰撞融合期。旧的文化模式崩溃了,新的学说与观念兴起,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文化模式逐渐清晰起来,构成一幅色彩缤纷的文化多元走向的图景。就宏观而言,它给秦汉时期的中国文明带来了新的活力,又为隋唐时代的中国文明作了新的准备。

当时,儒家的伦理济世之学,玄学家的宇宙本源之学,印度佛教的思辨哲学,道教的养生之学,使得以儒学为主体、以佛教和道教为两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架初步形成了。

文学: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风骨,以及田园诗、山水诗和讲究格律的宫体诗,为唐代律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方面: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莫不多开凿于这一时期,成为举世瞩目的我国三大艺术宝库。诞生书圣王羲之,画圣顾恺之,

科技方面:以及祖冲之、刘徽、裴秀、皇甫谧、葛洪、贾思勰、綦毋怀文、马钧等科学家,他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中不少发明创造,就是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因遥遥领先而独放异彩。法显(约337—约423),东晋旅行家,佛经翻译家,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先驱者,为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而西行取经。历时14年,回国后译经6部63卷。撰《佛国记》,为重要史籍。魏晋玄学

以“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为理论依据,阐释学说,或称“玄远之学”。借助“本末体用”关系的阐释,以“得意忘言”的方法,试图解决儒家“名教”与道家“自然”的关系。以道家理论为基础,融合儒道两家学说,旨在会通,而非立异,可称“新道家”。刘劭著《人物志》,推动了魏晋玄学思潮的产生。

正始(240—249年)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以《周易》、《老子》理论为著述根据和资料来源。从“贵无论”出发,主张“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的本体论和“崇本息末”的方法论,提出“名教出于自然”的命题,试图调和儒道两家的思想理论。

(1)“贵无论”(2)“崇本息末”(3)“名教出于自然”:名法之治,名教之治,无为之治:

竹林玄学:阮籍,嵇康(1)“越名教而任自然”(2)“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

讥讽“礼法之士”为“裤中之虱”

西晋玄学:裴頠,郭象(1)“崇有论”(2)“独化论”

东晋玄学:东晋玄学理论开始融入佛教般若教义,

寺院建筑和石窟艺术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

名刹大寺:嵩山少林寺、北京法源寺、杭州灵隐寺、五台山佛光寺、西安法门寺、峨眉山万年寺、开封相国寺、大同华严寺、天津蓟县独乐寺

石窟艺术: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重庆大足石刻

佛教的流行原因:一是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人们为了摆脱困境,希望得到寺院的庇护;二是南北朝的一些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如北魏、萧梁和北齐的统治者就是如此;三是西域高僧如鸠摩罗什等来到中国,加速了佛教的传播。

绘画:成就最大的是东晋的顾恺之。(既善人物,又善山水,人物尤为突出《女史箴图卷》)书法: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大体为:图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李斯)→隶书→隶草→今草→今隶(楷书)→行书→行草→狂草。刘德升首创行书体,钟繇创立真书(楷书),东晋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兼善隶、草、真、行,被称为书圣。《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五、隋唐: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文化的激荡,终至推出了气度恢弘、史诗般壮丽的隋唐文化时代。

经济:地主小农经济得到恢复

政治:国家出现大一统局面

意识:儒、道、释共尊,以儒家为主,儒学重新获得正统地位,知识分子改变消极无为态度文化:兼容并蓄,对外来文化襟怀宽容

文学艺术:群星璀璨、盛极一时

造桥技术:李春,安济桥又名赵州桥最古老的石拱桥

文化的发展:崇佛政策:营造佛寺佛像,受戒、讲经,禁毁盗佛像,译经,俗官化管理(1)建筑:东西两都、帝陵和运河:西都长安城,东都洛阳,京杭大运河

(2)东西、胡汉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取经。日本派出遣唐使。

(3)大唐盛世的艺术成就:

1、文学(唐诗)清代所编《全唐诗》,有作品48900首,诗人2300多。初唐(承袭南北朝颓靡绮丽遗风)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初唐最杰出的诗人是陈子昂。盛唐(体裁众多,风格各异)著名的诗人: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王维(诗佛)、孟浩然、高适和岑参。中唐(忧愤、阴郁、滞重)诗人: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贾岛、李贺

2、书法,颜筋柳骨初唐有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皆为法度所窘”)中唐以颜真卿(楷书)、张旭(草书)、怀素(草书)、李阳冰(篆书)为代表,晚唐书法家以柳公权,沈传师。柳公权与欧、虞、颜并称唐楷四大家。

3、绘画,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吴道子(唐)《送子天王图》,《游春图》是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传世名著,阎立本《步辇图》,张萱《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簪花仕女图》,孙位《高逸图》,韩滉《五牛图》,韩幹《照夜白图》《御马图》,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王维《雪溪图》。昭陵六骏。龙门石窟。

4、音乐歌舞,唐朝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种,舞时配以音乐。软舞姿势柔软,舞曲有凉州、回波乐、鸟夜啼等。《胡旋舞》。盛唐时,流行由西凉传来的霓裳羽衣舞。秦王破阵乐

5、文体娱乐:歌舞戏,杂技,击鞠,围棋,拔河、角抵、荡秋千、射箭、划船等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提倡恢复先秦两汉的古代散文。古文运动的两员主将是韩愈和柳宗元。传奇小说:唐代中后期城市经济繁荣,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传奇小说。古文运动为小说创作提供了表达能力更强的新散文体,陈鸿的《长恨歌传》、元稹的《会真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及蒋防的《霍小玉传》等均比较著名。

继隋而建的唐朝,开疆拓土,建立起了庞大的唐帝国,军事强大、经济繁荣、机构完备,这些都为为中华文化的腾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唐朝统治者文化上采取“开明”与“宽容”的政策。文学艺术上鼓励“纯文学”和“纯学术”,意识形态上“三教并行”。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寒士崛起,出现了新的正在上升的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他们的自信使唐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和有容乃大的气派。一切因素、形势、风格都在唐文化中恰得其所,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文化效应在唐朝得到最为充分的释放,同时大规模的吸取了外域文化,这些都使唐文化具有特有的气派。

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六、宋元:当农耕文化遭遇游牧文化

经历了大唐盛世,宋代又陷入战乱中,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激化,且最终被蒙古族政权取代。中国文化再次转向多元和融合。元帝国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帝国,横跨亚欧的版图,加上驿站制度的完善,使一向不曾处在统一控制下的东西交通,到元朝时已畅通无阻。中原文化、北方草原文化、边疆各族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东欧拜占庭文化、南亚佛教文化都在交流融汇,并在元文化系统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宋代文化细腻丰满,气魄上却远不及汉唐文化豪放雄壮。元代文化则转向世俗化。

宋朝:

一、宋文化发展背景:崇文抑武,文官政府,经济:发达城市与商业繁荣崇尚奢靡,思想:理学三教合一追求个性自由以俗为雅广开科举:与唐代相比变化:一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一是录取人数的增加。

教育的普及:

书院、家塾与蒙学

庆历四年,范仲淹等提议各州县设立学校。

王安石“三舍升贡”法

科举考试三级考试制度确立

商业与货币流通兴盛

二、理学的建构:以韩愈、李翱开启的由外向内转化,由斥佛、排佛到“援佛入儒”为契机。

1.理学的构建(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北宋时期的石介、胡瑗、孙复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实际的开创者为北宋五子,即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2.理学与中国文化

礼治秩序的重建,礼治的强调也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创伤,如主奴根性,对妇女的束缚。

三、人文天地

(一)文学:1、婉约含蓄为主格调的宋词:词源于市井歌谣,晚唐时文人开始介入词的创作,如温庭筠,宋代文人的特点:现实关怀与个体精神享受(情与理)深情执着与旷达超然(出与入)雅不避俗(雅与俗)2、散文

(二)绘画品味高雅的宋画(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文人画诗书画一体米芾

宋代花鸟画有两种样式:

一是精工富丽的院体花鸟画,代表人物是:赵昌,崔白等

一是追求笔墨意趣的文人花鸟画,代表人物是:文同,苏轼等宋徽宗和宫廷花鸟画

(三)科技:指南针、活字印刷和火药武器,战乱,大力发展军事科技。

【北宋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朱熹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朱熹、王阳明

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河南商丘,戚同文、范仲淹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程颢、程颐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湛若水

茅山书院。江苏江宁三茅山

【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朱熹讲学之所

岳麓书院。张栻讲学之所

丽泽书院。吕祖谦讲学之所

象山书院。陆九渊讲学之所

文房系统的审美:笔墨纸砚

古玩收藏:收藏金石的风气大为流行。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赏石之风:宋徽宗的“花石纲”。苏轼尤好“怪石供”

市民文化:宋代出现了固定的游艺场所瓦舍。每个里有多个专供演出的圈子,成为“勾栏”。手工业发达:制瓷业定窑—河北·定州—白瓷,汝窑—河南·汝州—青瓷,官窑—河南·汴京—体薄色青,哥窑—浙江·越州—青瓷,钧窑—河南·禹州—红、紫瓷。瓷器有花纹,始于宋。

辽金夏元:

元曲的兴盛

元曲的兴盛,标志着中国戏剧艺术的成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从侧面展示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展示了精英阶层在促进这种相互作用时的新作用。

元杂剧是在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诸宫调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勃兴于元代。

元杂剧兴盛原因:

第一、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广泛性)和商业化

宋代教坊乐部:《东京梦华录》

元代经济繁荣,商人地位提升,城市繁荣,娱乐形式多样化。工商艺人的歧视较以前有较大改善。“日进千文,不如一艺防身。”(孔齐《至正直记》)

第二,元朝的贵族统治阶级对歌舞戏曲的喜好。

第三,蒙元的文化政策促成了大批文人涉足杂剧创作。元代的四等人制:蒙古、色目人、汉人、南人。科举制度中止七八十年:1315年开科取士。儒士社会地位的低下。九儒十丐

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元杂剧分为12大类,分别是:

(一)神仙道化剧,(二)隐居乐道剧,(三)披袍秉笏剧,(四)忠臣烈士剧,(五)孝义廉节剧,(六)叱奸骂谗剧,(七)逐臣孤子剧,(八)脱膊杂剧,(九)风花雪月剧,(十)悲欢离合剧,(十一)烟花粉黛剧,又叫花旦杂剧,(十二)神头鬼面剧。

元曲的在精神上有两大主调:

一是倾吐整体性的郁闷和愤怒。二是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曲的繁盛,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元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它融合了古

典诗词的文采、民间曲调的斑斓,注重叙事,擅长抒情,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元曲使中国真正步入戏剧大国的门槛,享誉世界。

元代宗教: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都采取宽容的态度,影响最大的宗教依然是佛教(特别喇嘛教)和道教。此外,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婆罗门教以及犹太教也得到一定的传播。中西文化交流:从元代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一个回族。伊斯兰教,长安清教寺、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元代的基督教大体上分为两支:一支是曾在唐代流行的景教,另一支则是罗马天主教。《马可·波罗行纪》。科学技术的交流。回回历《万年历》。郭守敬《授时历》随着蒙古大军的西征,中国的科学技术如四大发明也传至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大陆。此外,中国的历法、数学、文学、瓷器、茶叶、丝绸、绘画等也大量西传,使中国文化声名远播。元四家与元代山水画之变: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

七、明清:帝国文化的晚期——总结与反省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地主经济中的依附关系开始松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暮年期,除了总结既有成果、集封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外,已经失去了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伴随着资本主义这一新的经济关系的萌芽,启蒙文化也在勃兴,从而使得明清的中国文化呈现出成熟凝重和急剧转型的双重特征。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明代的文化专制:叠兴文字狱:明代的皇帝抛弃了“刑不上大夫”的老规矩,直接施重典于大臣,不仅“诛其身”,而且“没其家”,以此来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大量使用特务手段: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专们以士人为重点侦伺对象。网络密布、活动猖獗,用刑酷烈。中国文化专制主义到了明代已达到一个新阶段。

明初整个意识形态呈现一派灰暗沉闷的现象。士民生活亦受礼制严格的约束。

灭异端的文化一统:树立正宗学说——程朱理学

制定防范思想自由发展的文教制度与政策。禁止国子监和县学学生批评政治和师长。科举上的八股文。

文化专制扩及“圣人”之经:删除经文中的有关的民本思想和限制君主的言论。

清初文字狱:清代文字狱森严,远超明代,而不同之处,在与清代文字狱多因镇压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而发难。

清除异端:1、乾隆开展19年禁书运动,禁毁书籍3100多种、151000多部,销毁书版80000块以上。2、利用《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的编纂,剪除反宗法专制的“异端”,冲淡汉族士大夫的“复明”之思。

君主集权加强:尊君卑臣

强化宗法制

康熙:“国家授权族长,于族内行使教训权”

宗族制与保甲制结合

宗法制完善,族内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在宗族法中皆有相应规定。

二、古典文化的总结

在图书典籍方面:明清两代皇帝调动巨大的人力、物力,对中国上下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进行了整理、汇编。

《永乐大典》: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早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康熙字典》:康熙年间编,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

《古今图书集成》:这部书将清代所能见到的各种古籍分成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全书一万卷,是我国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善的一种。《四库全书》迄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79337卷,3600册,2290916页)

古典科技方面:李时珍花费了27年的时间,编成了《本草纲目》52卷。

徐光启主编《崇祯历书》,还编写了《农政全书》,这本书共60卷约60万字,记载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农学理论。

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这是一部称誉海内外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国外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日本人将此书奉为至宝,并由此发展出一门“天工学”。

《徐霞客游记》记载了苗、瑶、彝、纳西、壮、白等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以及村落城镇的盛衰,名胜古迹的演变等,是研究我国民族和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三、文化的开新

明代文化别开生面: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创造了基础。这种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将强劲的活力输入社会肌体,一股别开生面的新鲜文化涌动与传统的文化结构之中。

社会风尚逾越礼制:风尚奢靡,突破钦定礼治的等级名分大方。

悖离礼教的社会观念:拜金、崇商之风颇盛,涌现出崇商弃农、崇商弃儒、崇商弃官的趋势;婚恋观念突破,追求真情挚爱。《牡丹亭》“三言二拍”。肉欲追求《肉蒲团》、《玉娇女》、《金瓶梅》。市民文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弘治、正德年间出现了一些“狂放”之士,如唐寅、祝枝山。

王学的崛起,打破了明初以来思想界的沉寂局面。

“离经叛道”的李贽

反对理学家用“天理”来压制“人欲”的禁欲主义,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顾炎武—亭林先生《天下郡国利病书》,黄宗羲—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船山先生《读通鉴论》。

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黄宗羲的学说的核心是“非君说”君臣平等:工商皆本:

顾炎武:提出“众治”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王夫之主张“公天下”经世致用思潮:这三位

四、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的过程。

传教士来到中国后采取了若干行之有效的方法:1走上层路线2顺应中国习俗3学术传教空间观念上的改变。坤舆万国图火炮制造技术:

中西文化冲突:1广彩博纳:徐光启、李之藻。2深闭固拒:沈榷、黄贞。3理性的审视

清朝初期对西学的排拒与限制:

“节取其技能”:认同西方自然科学的价值。“禁传其学术”:排斥西方神学。

到了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教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乎中断,中国走进了“闭关锁国”的死胡同。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闭关锁国”的中国才被洋人的洋枪洋炮轰开了大门。清代国门关闭的深层次原因,还是根植于清统治者对于政权动摇的恐惧。民间亦有借天主教进行反清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辉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后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 一、原始社会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史中国建筑的初始时期,主要有天然洞窟和人工挖掘的洞窟,穴居与巢居非真正建筑,只能算是建筑的雏形。。到了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阶段,真正建筑才诞生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代本了宫室、民居、墓葬等建筑类别,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室遗址。商代的建筑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周围壕沟和城墙较为常见。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 三、封建社会建筑 (一)战国时期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开始兴建, 出现了瓦和砖,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七国之间因险为塞,竞筑长城。,秦郑国开渠三百里和李冰兴修都江堰,规模都相当巨大,秦始皇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由于秦国统一时间极短,而当时经济生产条件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秦代建筑的发展只是集中在宫殿、园囿方面。 (二)汉 汉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繁荣期。从西汉到东汉的400年间,木构建筑逐渐成熟,为后世木构架的几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础。砖瓦生产和砌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古典建筑三段式(台基、屋身和屋顶)的外型特征基本定型。主要表现形式有长安城、陵邑、陵墓、宫殿、私家园林、长城。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以前的城池都是土筑,而东晋时北方十六国都城城墙则有部分使用了包砖,这对于整个建筑史来说,是一大进步,甚至是一大创举。这一点也是与当时处于多个政治势力割据的局面,建筑注重防御的社会形势相关联的。 佛寺、佛塔和石窟是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各地郡县也都有佛寺。初期佛寺的结构与布局基本都是模仿印度,而后人们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构建筑应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有了中国的色彩。 佛塔传到中国后和中国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石塔和砖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为中国的古典建筑和文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石窟是建筑、雕刻、壁画等艺术的综合体,因而石窟的大量开凿,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情况与佛教建筑的繁荣,我国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 (四)隋唐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1)城市和宫殿建设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念阐述】 1.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年)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4.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始于南宋,现在专指宋以来形成的社会学术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理学专指程(二程)朱(朱熹)的思想体系,而广义的理学是指宋代以来以“理”、“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是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儒学在魏晋时期玄学化,在唐代又遭受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同时大量少数民族的汉化,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已经被颠覆,因此,提出了重振儒学、修身治国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周敦颐、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中的某些教化的学说,以“理”为核心重新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构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继续发扬了这种社会道德体系,强调“心”的完善,将理学发展至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后代的统治者将理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理学作为当时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体系,有其积极的意义。理学有利于塑造注重主观意志、注重自我的社会责任,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5.三纲五常 古代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最早出现在何晏对《论语》做的集解中,后经董仲舒的发展,到宋代经朱熹改造后成为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一、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中华民族经五千年历史而不灭亡,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中国在近现代虽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经一百年的奋斗,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乃至有今日重振中华之契机。 第二,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曾经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在后期却迟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产生出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以至于中国长期没有摆脱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相对于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统治而言,中国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传统经济和科技文化

第三講中國傳統經濟和科技文化 一、傳統農耕經濟的文化特征 ㈠農耕經濟的類型和特點 農耕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形態,主體是農業。 中國傳統農業可分爲兩大基本類型:旱作農業和稻作農業。 北方→溫帶→黑壤→旱作農業→麥類; 南方→亞熱帶→黏性土壤→稻作農業→水稻類。 種植技術和管理都有很大不同,但從文化觀念、文化意識上有很大共同性,兩者都是我國的經濟基礎。 其共同的文化特性體現在3個方面: 1、重視灌溉 灌溉是所有農業得以發展的前提,重視水利的背後是集體合作的觀念,注重集體,注重協作。 2、注重節氣 不同節氣對農業生産影響很大很具體,晚稻必須在立秋之前種下去。 二十四節氣在中國很早就有研究,BC137年的《淮南子》是完整記載一年內所有節氣劃分和特點的文獻。二 十四節氣的劃分根據太陽、地球和月亮運動的位置劃分,共24個時段(立春、雨水、驚蟄等)。 在重要的節氣舉行祭祀儀式,告示天下,24節氣背後反映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重視農耕經驗的總結 中國曆代重視對農業生産的總結,保存在曆代的農書裏,中國有一套專門的農書體系。 漢代專門的農書、最早的農書是崔寔《四民月令》、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唐代陸龜蒙《耒耜經》、南宋陳旉《農書》、元代王祯《農書》、明代徐光啓《農政全書》、清代張履祥《古農書》。 四種思想: ⑴統籌水土利用:農業生産必定符合、利用規律。 ⑵協調農業生産各環節的關系:各環節是銜接的。 ⑶荒政思想:農業生産不可能年年豐收,在豐收的時候要想到荒年時。 ⑷人力勝天:把握規律、利用規律。 ㈡農耕經濟文化形態 農耕經濟的文化心態反映不僅僅是農耕經濟,也反映了整個社會民衆的文化心態。 最突出的有3個方面: 1、天時地利人勤的重農心態: 對自然條件的利用和人的有爲。重農首先尊重農業規律,其次利用規律,然後發揮人的有爲。 2、以農業爲本的經濟心態: 把農業作爲社會經濟發展的正常形態,其它經濟活動作爲社會經濟的附屬或非正常形態,因而有普遍重農輕 商的社會心態。世人認爲無商不奸,商人認爲無奸不商。 3、精打細算、知足節用的生活心態: 傳統農業是低效率的,無法完全滿足社會的基本需求,因而人們講知足,不要求吃得飽、吃得好,只要有吃 的。節儉的背後體現了我國傳統農業長期未能滿足社會需求,只有知足節儉,社會才能持續下去。 “節儉”在古代是只要自己活下去就行,但現在節儉多是指不要浪費。 從整個大的過程,可分爲3個階段: 先秦時期:傳統商業的産生階段 漢唐時期:傳統商業的發展階段, 表現爲城市消費商業發展、競爭,本質反映城市對農村經濟的剝削,阻礙農業的發展,影響農村經濟正常發展。 宋代以後:商業的産業化發展即商品。 二、傳統商業文化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 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 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A. 燮 ? B. 欧阳修 ? C. 辛弃疾 ?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的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指()。 ? A. 《高山流水》 ? B. 《春江花月夜》 ? C. 《梅花三弄》 ? D. 《二泉映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是()。 ? A. 基督教 ? B. 佛教 ? C. 伊斯兰教 ? D. 萨满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佛教及其中国化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是()。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禅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3 道教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是()。

? A. 人神合一 ? B. 天人相争 ? C. 人本主义 ? D. 天人合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2 突出的人文精神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先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 A. 慎道 ? B. 非 ? C. 商鞅 ? D. 管仲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 B. 孔子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 ◇【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处于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

专题探究一:中国传统文化

专题:民族传统文化 一:了解相关史实 1、思想文化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 联系:国家性质、党的性质、三个代表思想 孟子:提出“仁政”,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 “克已复礼”,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 联系:思想考点5、6、35(传统道德),以德治国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方法 联系: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 培养人才 2、重视、批判儒家思想的史实: ●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批判: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儒家学说。 3、文化交流 史实:汉代①张骞通西域②丝绸之路意义:沟通了亚欧两大洲,促进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明代郑和下西洋意义:促进了中国同亚非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载体:造纸术、印刷术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进步 4、近代落后的文化原因 清朝对科举制的严密控制,对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5、向西方学习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要是学西方的政治体制,但也有文化思想的学习) 新文化运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二、重视、弘扬传统文化 (1)“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①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后人推崇; ②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三孔”的修建和 保护。 (2)为什么要重视、弘扬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民族文化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弘扬和发展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并在世界文化领域占一席一地。 (3)保持、珍重民族文化的作用、意义 例1、结合孔子的思想精华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①孔子的思想精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这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培养各种人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例2、请结合儒家学说,谈谈它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有利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 ②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这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 以德治国方略具有借鉴意义。 ③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各类人才,提供 人才支持。 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的内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例3、设立孔子学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 设立孔子学院,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不同文明的借鉴、交流和融合,保证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例4、设立“文化遗产日”有何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整理 (1)

中国传统文化整理 一、古代年龄称谓 1.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雨说》郑愁予【九年级上册P8】 2.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列子汤问》【九年级下册P180】 3.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八年级下册p16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八年级上册P166】 4.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想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guàn)兮。”角,小髻;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八年级下册P164】 5.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八年级下册P164】 6.及笄(jī):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八年级下册P164】 7.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曲礼上》记载:“二十曰弱,冠。”【八年级下册P164】 8.而立之年:30岁。立,这里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9.不惑之年:40岁。惑,迷惑,疑惑。 10.知命之年:50岁。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1.耳顺之年(花甲):60岁。耳顺,通常的解释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2.从心之年(古稀):70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七年级上册P53】 13.中岁:中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王维【八年级下册P221】 14.黄发:用来指老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八年级上册P166】 二、古代诗歌意象 1、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七上p190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七下p236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八下183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八下p222 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八下224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八下p225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P197 白居易《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P202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P124 2、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七下p237 3、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P39 4、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刘祯《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八下p218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八上p181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

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

亚洲饮食文化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熟悉中国烹饪技法 熟悉中国菜系 以中餐为代表的中国菜系,以西餐为主题的法国菜系,清真菜系的土耳其菜系被称为世界三大菜系。 一、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1、博大精深 2、烹饪技法发达 3、食谱广泛 4、饮食涵义丰富 5、器具多彩 1、博大精深 历史长、内涵深、外延广、品质特、影响大 2、烹饪技术发达 物尽其用、化废为宝、技法多样 中国烹饪24技法 炒:其原料一般是片,丝,丁,条,块,炒时要用旺火,要热锅热油,所用底油多少随料而定。依照材料,火候,油温高低的不同,可分为生炒,滑炒,熟炒及干炒等方法。 爆:加热时间极短,烹制出的菜肴脆嫩鲜爽。主要用于烹制脆性,韧性原料,如肚子,鸡肫,鸭肫,鸡鸭肉,瘦猪肉,牛羊肉等。常用的爆法主要为:油爆,芜爆,葱爆,酱爆等。 熘:熘是用旺火急速烹调的一种方法。熘法一般是先将原料经过油炸或开水氽熟后,另起油锅调制卤汁。

炸:炸是一种旺火,多油,无汁的烹调方法。炸有很多种,如清炸,干炸,软炸,酥炸,面包渣炸,纸包炸,脆炸,油浸,油淋等。 烹:一是以鸡,鸭,鱼,虾,肉类为料的烹,一般是把挂糊的或不挂糊的片,丝,块,段用旺火油先炸一遍,锅中留少许底油置于旺火上,将炸好的主料放入,然后加入单一的调味品(不用淀粉),或加入多种调味品对成的芡汁(用淀粉),快速翻炒即成。二是以蔬菜为主料的烹,可把主料直接用来烹炒,也可把主料用开水烫后再烹炒。 煎:煎是先把锅烧热,用少量的油刷一下锅底,然后把扁型原料放入锅中,用少量的油煎制成熟的一种烹饪方法。 贴:贴是把几种粘合在一起的原料挂糊之后,下锅只贴一面,使其一面黄脆,而另一面鲜嫩的烹饪方法。它与煎的区别在于,贴只煎主料的一面,而煎是两面。 烧:烧是先将主料进行1次或2次以上的热处理之后,加入汤(或水)和调料,先用大火烧开,后用小火慢烧至或酥烂(肉类,海味),或软嫩(鱼类,豆腐),或鲜嫩(蔬菜)的一种烹调方法。 焖:焖是将锅置于微火上加锅盖把菜焖熟的一种烹饪方法。操作过程与烧很相似,但小火加热的时间更长,火力也跟小,一般在半小时以上。 炖:炖和烧相似,但炖制菜的汤汁比烧菜的多。炖先用葱,姜炝锅,再冲入汤或水,烧开后下主料,先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炖。炖菜的主料要求软烂,一般是咸鲜味。 蒸:蒸是以水蒸气为导热体,将经过调味的原料,用旺火或中火加热,使成菜熟嫩或酥烂的一种烹调方法。 汆:汆既是对有些烹饪原料进行出水处理的方法,也是一种制作菜肴的烹调方法。汆菜的主料多是细小的片,丝,花刀型或丸子,而且成品汤多。氽属旺火速成的烹调方法。 煮:煮和氽相似,但煮比氽的时间长。煮是把主料放于多量的汤汁或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说课案 一.课前准备: 1.明了课标课标: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深入分析教材:了解知识结构,分析章节地位,了解专题联系. 3. 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突破教学重难点: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 5.明了学情: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作分析.根据学生实际设计高效可行的导学案 6.做好课例设计 二.课堂导学过程: 1.提出课题.课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2.探讨理学创立的前景;理学的创立,成熟及发展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评价理学.(了解和分析概括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及话言表答能力) 3.思路引领;(突破重难点,引领学生思考) 4.思维体念;(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5.观念提升;(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6.知识巩固.(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分析,概括.思维和动手等综合能力) 三.课堂导学要求: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建高效课堂,实现三维目标. 2.具备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放能收,把握教育方向. 四.课堂导学内容: 一)、创立背景:儒学在困境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1)

传统文化主题班会设计 一、班会主题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设计背景 现在的媒体中充斥着大量虚幻的爱情,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崇尚武力、崇尚金钱的价值取向,对中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学里,学生学的科目多达十几种,对传统文化的涉及少而又少。偶尔涉及,也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我们有的中学生、甚至于大学生,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再怎么发展,也只能成为别人的文化附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再怎么粉饰,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三、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2、讨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 四、活动形式 主题班会 五、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你们的理解中,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呢?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教师出示幻灯片,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书法文化思想着作诗词文化铸造文化绘画作品雕刻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传统美德 教师在介绍传统美德时注意区分两个“恭”的区别第一个是“恭敬”第二个是“谦恭”。 3、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方面内容。 (1)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2)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3)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4、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具体又应该学什么? 5、教师: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讲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传承千年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6、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