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资料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资料

农村区域发展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外表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别离的单位。

2、社区:即它是由一定区域内人们组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进行社会生活的社会有机体。

3、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4、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状况有所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等等经济结构不断变动与优化的过程。

5、社会发展:旨在消除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各种负面的社会效果,从而促使社会各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

6、经济增长论:它把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把经济增长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无视发展的其他方面。

7、增长极限论: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是影响经济增长的5个主要因素,这五种因素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增长都是指数增长。

8、综合发展观:它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发展的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还强调发展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平衡发展理论:在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发展。

11、不平衡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针对平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强调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

12、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3、贫困恶性循环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

14、大推进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15、低水平陷阱论: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16、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到达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17、中心一外围论: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

出增长。一般认为,经济增长的含义较窄,通常指纯粹意义上的生产增长,而经济发展的涵义较宽,除了生产数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某些制度的变化。经济增长的结果不一定是经济发展,可能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果。产出的增长、经济规模的扩大进而导致经济系统结构的优化,才是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说,可以离开经济增长而谈发展。但经济增长仅仅指量的变化,而经济发展则是指量与质的共变。

3、简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答:〔1〕区别: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状况有所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等等经济结构不断变动与优化的过程。社会发展:旨在消除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各种负面的社会效果,从而促使社会各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

〔2〕联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脱离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是一句空话,任何最优越的制度,没有以高度发达的经济作为基础是不可能表达其优越性的。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重要保证。

4、综合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发展不单单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经济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政治民主、等各个方面。它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发展的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还强调发展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

5、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7、简述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一一生产规模的大小。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作为生产主体,即劳动力的人,只有和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源在时间及空间上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开展并完成某种生产。

8、简述平衡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9、简述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1)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时机,也为其他剩余生产资料提供了更加充分利用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当地社区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加了当地社区及其成员的收入。(2)在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以后,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可以扩大人均生产规模,提高从事农业生产本身获得的收入。

(3)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加速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10、简述威廉姆森的"区域成长"理论。

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倾向不平衡成长,即区域发展差异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区域间不平衡的程度将趋于稳定,当到达发展成熟阶段,区域间经济水平发展的差异逐渐趋于缩小,倾向平衡成长,此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这是一种有时间变量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即所谓倒"U"字型理论。

11.简述梯度推进理论的主要内容。

(1)区域经济的发展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2)由科技进步引致创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

发源于高梯度地区,因此,产业结构的更新,促使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和集中。

(3)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经济发展的时间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多层次转移。

(4)梯度推进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的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产生经济向高梯度地区进一步集中,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将造成地区间两极分化。

12.简述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

(1)增长极理论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为出发点的,其核心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总是首先在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上不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中心〔极或城市〕。

(2)增长极的形成有赖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存在,所在地区既具有能集中相当规模的资本、投资、技术、人才从而形成规模经济的能力,又要有较好的区位环境条件,即周围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建设条件较好,能吸引周围厂商、投资、人才和技术,才能最终促成增长极的形成。

(3)增长极具有两种作用,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13.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

(1)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

(2)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

(3)农业劳动力的城乡转移

1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措施?

(1)引导农民从事开发性生产和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选择合适的农业技术类型。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15.农村社会现代化内涵和特征?

16.试述农村城市化的基本涵义。

不仅指城市规模、数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和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还包括农村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社区扩展的过程。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梯度结构,且农村城市化的水平与其相适应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态势。

17.简述农村社会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的关系。

〔1〕随着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推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逐渐减少,

大批农业劳动者转向其他行业,农村"职业非农化"趋势会日益明显,与"职业非农化"相伴而生的便是农村人口城市化;

〔2〕农村社会现代化有赖于城市化的发展,因为农村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尤其是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依赖城市提供各种现代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

〔3〕.农村城市化程度是衡量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目标是通过农村城市化实现城乡融合。

18.简述我国扶贫政策的主要政策措施。

(1)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扶持贫困农户。

(2)利用扶贫资金组织企业搞开发项目建设。

(3)贫困地区农民自愿组成经济合作组织,带动贫困农户脱贫。

(4)选择和培植支柱产业,组织连片开发,建立区域发展基地。

(5)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

19.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含义:社会保障

功能:(1)保障基本生活(2)维护社会稳定(3)促进经济发展(4)保持社会公平(5)增进国民福利。

20.简述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发展的原则。(2)以人为中心的原则。(3)城乡协调发展原则。(4)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论述题

1.试述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过程。

二战结束以后,一大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另外,西方各国为谋求战后重建。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无视发展的其他方面,这就是经济增长论。经济增长给大多数国家带来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对"发展就是增长"的思想进行全面反思。特别《增长的极限》一书的出版,引起全世界的震动。另一种新的发展观一一综合发展观也同时而生。然而随着人类在环境问题遍布全球并愈演愈烈的现实中,可持续发展观诞生。

2.论可持续发展观。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是人类需求,即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基本需要应被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长远地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全部重要因素中,人口是中心,经济是基础,环境是前提。

3.试述区域发展的条件。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社会生产的原料和燃料来源,以及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和场所。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及开发利用条件等都将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人口与劳动力: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

表达。作为生产者的人口即为劳动人口,这些人口要作为劳动人口,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技能与经验结合而形成的劳动能力。

(3)技术条件: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技术来自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4.试论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5.如何认识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低,而劳动力状况对农村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依据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过多的国情,劳动力数量适当地减少,可以缓解劳动就业压力,缓和失业与下岗问题,但这种趋势长期发展下去,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迟早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青年人口的比重就小,影响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增长速度,能缓解我国人口过多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6.如何认识农村传统家庭保障与现代社会保障的关系?

改革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就基本特征而言,依然是一种家庭保障。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从事生产劳动,以取得生存资源并向无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提供生存保障。集体提留并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公益金所起的作用不大,且范围有限,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障,未在农村设立。可见,改革以前城市和农村采取了两种不同的保障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因之出现了明显的二元化特征。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是适应当时国家推进工业化的需要形成的,是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但它的固化则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后果。

存在的问题,强调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因而理论上的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要根据不平衡发展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而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进行发展。

8.联系实际说明区域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1)平衡发展理论在现阶段是无法实现的,特别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差异极大的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不可能平衡地安排投资方向和生产力布局。

(2)不平衡发展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并可实现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如果忽略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把握不了中国的经济现实与发展趋势,改革开放的实践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3)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少研究者提出应实行不平衡协调发展战略,认为在不平衡推进中,应把重点发展和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注意协调产业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4)各种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均较少涉及可持续发展观。

(5)各种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都有其应用价值和适用条件,同时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6)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首先应对区域划分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标准。

9.试述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及开发战略。

农村人力资源是一种非常特殊资源,它既是劳动资料的消费者,又是劳动资料的生产者,其它资源的开发潜力有限,只有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只要开发得当,就是用之不竭的再生资源。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潜在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既是21世纪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其本身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当低,使得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变成了现实的劣势。因此,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从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10.试述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道路与模式选择。

(1)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途径、模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适当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小城市、小城镇,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镇〉构成合理的城市网络群体。

(2)中部地区的途径、模式:中部大多数地区主要是发展大中型城市,特别是中等城市,鼓励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发展小城市、小城镇,为中部地区更高一级的农村城市化即发展城镇网络群体打好基础。

(3)西部地区的途径、模式:我国西部广阔地区现阶段农村城市化的重点是新建和发展假设干个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大城市,以带动整个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总之,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梯度结构,且农村城市化的水平与其相适应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态势。

11.论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1)把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农业生产的好坏,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2)进一步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

(3)合理开发农村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坚决保护各种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的长远方针。

(4)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的繁荣。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5)积极发展农村科技事业,促进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根据"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的重要方针,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科技事业,不断提高广阔农村居民科学种养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6)开展政治体制的改革,培育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实现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改革的目的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协调发展。

12.试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措施。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需要建设的具体制度中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三项制度建设是其重点。

(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

(2)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

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指南 经济管理学院编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二00七年十二月

目录 1 概述 1.1 区域与社区 1.1.1 区域 1.1.1.1 区域的概念 1.1.1.2 区域的特征 1.1.2 社区与农村社区 1.1.2.1 社区的概念 1.1.2.2 农村社区的概念、类型和结构1.2 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 1.2.1 农业及其功能 1.2.2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1.3 发展与发展观 1.3.1 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1.3.1.1 关于发展的几种不同观点 1.3.1.2 经济发展

1.3.1.3 社会发展 1.3.2 发展观的演进 1.3.2.1 经济增长论 1.3.2.2 增长极限论 1.3.2.3 综合发展观 1.3.2.4 可持续发展观 1.3.3 统筹城乡发展 1.3.3.1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3.3.2 “统筹城乡发展”观 2 区域发展理论 2.1 平衡发展理论 2.1.1 最小努力命题论 2.1.2 低水平陷阱论 2.1.3 大推进论 2.1.4 贫困恶性循环论 2.2 不平衡发展理论 2.2.1 梯度推进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中心—外围论 2.2.4 “区域成长”理论 2.3 区域发展理论的评价 3 区域发展的条件 3.1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1.1 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性 3.1.2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2 人口与劳动力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3 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 区域发展战略 4.1 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 4.2 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4.2.1 战略目标 4.2.2 战略重点 4.2.3 战略方针 4.2.4 战略措施 5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完整版)农村发展概论知识要点(第二版陶佩君主编)

农村发展概论知识要点 人本发展理论: 人:人是所有对策的行为主体,是所有社会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资源: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提升人的发展能力,塑造人;分工:通过社会分工深化,实现人的优化配置,安置人;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开发人的发展潜能手段;目标:满足人的发展多种需求目标。 人本发展理论模型:资源、制度、分工 第三层次:手段第二层次:主体第一层次:目标 制度放在最左边意味着制度对其他模块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 资源放在最上边意味着资源对行为主体及其他模块具有提升型作用; 分工放在最下边意味着分工对其他模块具有支撑性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既包括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也包括了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看,又涵盖了经济增长、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和政策制度安排等四个方面;从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看,又涵盖了人口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 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带动农业效益增长; 2、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统筹城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4、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5、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需遵循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协调性原则。 农村可持续发展系统构成:PREES系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大子系统

贫困与反贫困发展理论 贫困线与贫困程度:贫困线是用特定的福利指标划定的表明贫困标准的指标,即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和社会发展阶段下,用价值量表示人们维持最基本生存需要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费用,一般量化为货币形式—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居民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为0,说明社会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基尼系数为1,说明社会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贫困和反贫困的相关理论:要素短缺贫困论、低收入贫困论、贫困的人口理论、生态型贫困论、传统农业的技术落后论、发展不足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贫困片区科技扶贫的三阶段模式:科学试验、扶贫试点、连片开发。 参与式发展理论 参与式发展理论内涵和原则内涵:1、介入决策及选择过程,促进权力再分配;2、作出承诺与贡献,创造发展动力;3、利用与控制资源,参与利益分享;4、尊重乡土知识,让农民参与创新过程;5、促进能力建设,树立自组自立的意识。 原则:建立合作的关系;重视过程,而不只是结果;普遍提高人的能力,而不只寄希望于“能人”和“带头人”;制度化保障,机构化推行。 参与式发展理论与实践框架:理论范畴核心是赋权,制度范畴核心是施政,社会范畴核心是公平、公正,经济范畴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伦理范畴核心是人权,实践范畴核心是如何快速有效地动员目标团体。 农民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特点: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多学科的结合与交叉,动态的不断反复的过程,构建衔接和交流平台。 农民参与式农村发展的步骤:发展问题诊断、双向评估、实地检验、参与式监测和评价、推广或改进。 社会性别意识:从性别的视角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出现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 实践篇 影响农民人均收入的因素主要有农业的弱质性,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的缺陷,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所拥有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和其他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构成关系的体现,是一个庞杂的大系统。P120 农民六大核心素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制、讲风尚、爱健康。 土地属性:资源、资产、生态、工程、社会、权籍。

农村发展概论

农村发展概论 摘要:近年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提升产业水平、实现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富硒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 1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1.1经济平稳增长 近几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呈现“总体平稳、活力增强、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一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系列鼓励创业政策的推动下,外出务工人员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创业环境,非农工资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加快了优势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扩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让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真正参与到产业经营、融入到经济活动,实现了“把人留住、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三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运作,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1.2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实施“十百千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促进了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联合互动,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共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0家,累计达到54家;累计认定家庭农场167个,其中省级示范农场14个,市级示范农场48个,家庭农场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的生力军;累计培育合作社183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17个、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73个,入社3.4万户,占到农户总数的17%,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1.3产业脱贫取得实质性进展 结合区域实际,规划布局6条产业发展线路图,重点发展畜牧、茶叶、魔芋、

农村发展概论

农村发展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贫困线:是用特定的福利指标划定的表明贫困标准的指标,即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和社会发展阶段下,用价值量表示的人们维持最基本生存需要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费用,一般量化为货币形式——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贫困发生率:是指收入在某个临界水平(即贫困水平)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H=q/n(其中q为贫困人口总数;n为总人口数;H为贫困发生率)。 3、贫困缺口:是指把贫困的人扶起来达到贫困线所必不可少的额外收入,即贫困人口实际收入和贫困线的差距。 4、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总支出额的百分比。而恩格尔系数法是则是以人体为满足生活需求所必须摄取的最低营养标准为基础,确定食品消费的种类和数量,比估算出最基本的实物支出,最后除以最低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即得到最低贫困标准。 5、扶贫:表反贫困的一种具体行为。主要是指针对农村特定贫困人口采取的、具有专门政策含义的发展援助,不包括其他社会救济和保障措施以及收益群体主要不是贫困人口的其他区域性发展援助。 6、适度人口:是指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人口。包括个人福利、增加财富、就业、实力、健康长寿、文化知识、福利总和、寿命总和(即人口数与人口平均寿命的乘积)、居民人数共9项目标。 7、人口素质低:主要是指人口生理素质差、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的能力缺乏、人口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陈旧落后。 8、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包括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9、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通过它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目标向协调。 10、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11、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节约型社会”):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合理

农村发展规划复习辅助资料.doc

1(H )分钟之前不能交卷,否则后果自负! 2、多选 5*2=10 3、名解 5*3=15 5、论述 370=30 农村发展规划复习 特别提舰: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试.题型:1、单选 10*1=10 4、简答 7*5=35 名词解释 战略:指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或决定胜负的谋划。 规划:一般是折中、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是为了实现故略所必帝的进一步谋划。 计划:一般指中、短期计划,是未来行动的方案,它是规划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是规划实 施的阶段性措施,只有通过具休计划的制定,规划才可实现。 农村发展规划:一般是指务地区根据其、与前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和未来可能发展的 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性的一种计划形式。 农村发展战略:是指农村经济、社会、科技、生态等的总体谋划。 农村发展故略重点:是折在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健 意义,或目前还比较薄弱而需要加强的部门、行业、环节。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是指反映农村社会现?象(现在或将来)的数坦、质坦、类别、状态、等级、程 度等特性的项目。 农村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 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体系:是根据一定目的、一定埋论设计出来的综合反映农村社会现?象的具有 科学性、代表性和系统性的一组农村发展规划指标。 村镇总体规划:一般是在一定的时期和行政区域(乡馆政府管辂范围)内,以国民经济发展的 要求为依据,以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为条件,对区域内的集镇、村庄和主要建设项 目进行的总体布局和全而安排。 统计平衡:对过去时期的考察和研究,叫做统计平衡 计划平衡:计划平衡是对未来时期的考察和研究,是在对国民经济发展预测的基础上,设定埋 想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埋想目标而进行的各部门、各区域的产品产出与资源投入的计划配置。 村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不同层次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集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和彼此联系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系统, 适度人口:所谓合理人口规模就是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按一定标准所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 量。 容积率:是折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而积的比率°容积率的大小反映了土地利用强度及 其利用效率的高低。 人口容量:是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农村人力资源质量规划:农村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指根据某个农村区域人力资源素质发展现 状,规划农村人力资源质坦提岗的途径,并进行相应的政策设计, 农村人力资源数量规划:是指依据一定时期某个农村区域的变化发展,确定规划期内农村区域 人力资源的数量、类型及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农村区域人力资源供给计划。 耕作半径:是指居民点中心距离耕地边缘的最远距离° 简咎 1、农村发展战略目标制定的条件 (D 要以?定的理论为依据 %1 度对故略主体及其环境仃比较深入了解 %1 总结战略主体的实底经验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农村发展概论》学习重点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学习指导(文本)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情况说明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是一村一管理类专业的新开课程,是一门选修课。 课程概况 课程性质: 《农村发展概论》是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中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本课程面向具有高中(含同等学力)及以上学历者开设。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设,学分为3学分,54学时。 本课程立足可持续发展和系统综合等发展理念,充分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从中国农村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对农村发展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教授。 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建立起农村发展理论的知识框架,较为深入地了解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将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国际经验相衔接,以推进发展理论和方法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在现实工作过程中,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前修课在进行《农村发展概论》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应对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储备。完成《农村政策法规》、《乡镇行政管理》、《信息技术使用》等前修课的学习,为学好《农村发展概论》打下基础。 2.学习层次要求 各章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分为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是指应在熟记的基础上,对该知识点应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一定程度运用;掌握是指对知识点熟记,并有所理解;了解是指对该知识点的核心内容清楚知道。 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教材,包括文字、录像、IP等教学媒体。在多种媒体教材中,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视频)教材、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融各章导学、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提示、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为一体,即合一型教材。

浙江农林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考研知识点-农村政策学

农村政策学 (一)、概述 一、政策的概念和类型:p2 政策(概念):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的类型:依据政府行为影响的范围分类,一般可以把政府政策分为:1、社会政策;2、经济政策;3、技术政策;4、农业政策;5农业市场政策等等。 二、农业政策及其重要性:p7 农业政策(概念):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重要性:??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p9 1、经济活动中市场失灵存在的客观事实导致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而政府的干预主要是通过政策来实现。政策的作用是按照政府的目标去修正市场失效,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一个平衡点。 2、政府通常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农业实行干预,包括:a、为农民直接提供补贴;b、提供农业信贷服务;c、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d、提供农业教育科技服务;e、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f、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g、实行食物分配计划;(目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和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具体见书p10)(二)、农村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 一、农村政策系统模型:p23 二、农村政策过程模型:p25 三、农村政策的具体分析方法:p27 具体分析方法:1、事实分析:政策分析中所讲的事实,多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与过程的描述与判断。2、价值分析:价值是一定主体所具有的不依具体情况的改变而转移的期望、肯定、支持和反对、讨厌、放弃事物的评价标准。3、规范分析:规范是指准则、标准或尺度。4、可行性分析:政策分析中的可行性分析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各种方法论证既定政策在政策实践中是否可以执行并且产生预期社会效果的一种行为。(具体见书p28)(三)农村政策运行过程 一、中国农村政策目标和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p41 中国农业政策目标:1、建立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体制;2、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3、提高农民收入水平;4、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主要农业政策手段:1、价格、收入政策手段:主要分为市场干预类手段和补贴制度;2、农业发展政策与结构政策手段;(具体见书p44)注:图3.1 农业政策手段选择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协调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效率原则。(具体见书p42) 二、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p59 5种影响因素:1、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劣对政策执行的影响;2、农业政策资源对政策执行的影响;3、农业政策执行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4、农业政策执行机构与人员对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5、农业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具体见书p59-p66) 三、农村政策评估标准:p75 制定农业政策评估标准的原则:1、科学性;2、客观性;3、可比性;4、方向性;5、准确性。 农业政策评估标准的基本内容:1、生产力标准;2、农业政策效率标准;3、社会福利标准。

(完整版)农村与区域发展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 一、名词解释 1、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 2、现代农业: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 3、可持续农业:通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调整农作制度和技术,以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需要的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 4、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5、农产品需求:经济学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显示了随着价钱升降而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ceteris paribus),某个体在每段时间内所愿意买的某货物的数量。在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一货物的总数量称为需求量。在不同价格下,需求量会不同。需求也就是说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若以图像表示,便称为需求曲线。 6、科斯定理:由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一种观点(并非真是一条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 7、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部门的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部门的流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农村内部和外部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根据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本身的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状况等特点,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不可能是单一的。 8、粮食安全: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 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 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 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9、土地:陆地表层一定范围内全部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10、粗放经营:泛指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产品粗制滥造,物质和劳动消耗高的生产经营方式。原指农业生产中把一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分散地投在较多的土地上,进行粗耕简作的农业经营方式。 11、集约经营: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集约经营是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 12、规模经营:根据耕地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及政治历史条件的状况,确定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 13、人力资本: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 14、供给:把生活中必需的物资、财产、资料等给需要的人使用。 15、技术创新: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16、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labor-saving technical progress)时,生产中的资本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劳动的生产效率的增加。结果,由资本替代劳动,在工资率/利率比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劳动比率上升,由于对每单位劳动来说,现在使用更多的资本,因而这种技术进步成为劳动节约型的,这样,达到原有的产量现在可试用较少单位的劳动和资本,但资本/劳动比率上升了。17、中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neutral technical progress)时,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效率同比例增加。因而发生中型技术进步后,资本/劳动的相对要素价格(工资率/利率)比率不变。也就是说,由于工资率/利率比率未变,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劳动替代资本(或相反)的情况,因而资本/劳动比率保持不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资料

农村区域发展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 2、社区:即它是由一定区域内人们组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进行社会生活的社会有机体。 3、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4、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状况有所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等等经济结构不断变动与优化的过程。 5、社会发展:旨在消除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各种负面的社会效果,从而促使社会各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 6、经济增长论:它把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把经济增长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忽视发展的其他方面。 7、增长极限论: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是影响经济增长的5个主要因素,这五种因素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增长都是指数增长。 8、综合发展观:它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发展的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还强调发展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平衡发展理论:在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发展。 11、不平衡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针对平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强调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 12、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3、贫困恶性循环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 14、大推进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15、低水平陷阱论: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16、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17、中心一外围论: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 18、人力资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 19、农村社会现代化:农村居民利用近现代工、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 20、农村城市化:不仅指城市规模、数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和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还包括农村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社区扩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是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农学基础知识的基石。下面将就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要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农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1. 农学的定义: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包括农作物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 2.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动物和开垦土地等方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活动。 3. 农业的分类:农业可以分为植物农业(主要种植农作物)、畜牧业(养殖动物)和渔业(捕捞水产品)等。 二、农作物学 1. 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 2.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播种、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等阶段。 3.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要求、水分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三、农业生态学

1.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田内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包括农 作物、土壤、水分、气候等要素的关系。 2. 农业生态技术:强调生态平衡和循环利用,包括有机农业、生态 农业和精准农业等。 四、农业经济学 1.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组织、农业市场 等的关系。 2. 农业供求关系:讲述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 供应、价格形成等。 3. 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和管理。 五、农村经济管理学 1. 农村经济的特点: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所不同,包括自给自足、耕作方式、土地权益等。 2. 农村管理模式:介绍集体经济、村级自治等农村经济管理的方式 和方法。 六、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1. 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水平, 包括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等。 2. 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 环节,包括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农村发展概论复习题(部分)

农村发展概论复习题(部分)

农村发展概论复习题 简答题: 1.简述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A.基本特征: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B.影响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中国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度为特征,以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为础,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伦理思想 对社会发展进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近现代在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时,小农经济不仅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生存保障,也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低成本进入城市成为可能。 对农民: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简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有哪些不同? 1、以特色产业为依托,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民有序参与市场,实现使小农经济与现代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帮助农民解决单个农户难以

同大市场相抗衡的难题,对于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为基本特征,组建发展形式多样化。我国农业合作组织一般是在养殖或种植大户或者是农业企业的牵头下由农民自愿加入组建的,以农产品作为经营内容,有政府主导型、农民自发型、项目引导型,企业带动型等多种类型。 3、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民是合作组织的主体。农民自愿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互助合作,分散生产,统一经营,入退自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弥补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生产在大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4、农民在合作组织的带领下,统一行动,维护自身权益。农业合作组织对内坚持非盈利原则,对外统一步调,统一经营,改变在销售环节中的弱势地位,改变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并且通过统一运作,降低了运输、储存成本,还可获得一部分流通和加工利润。 5、以利益为纽带,市场运作、民主决策。合作组织内部实行利益和风险共担机制,依据交易额分配,还可参与分红。内部设有社员大会,并由社员大会选出理事会、监事会,管理上实行民主管理。 3.联系惠民社区发展现状,简述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功能。 1、自治功能。第一公共服务的功能。搞村上的公益事业通过采取村民“一事一议”广大村民共同自愿参与把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第二组织和动员群众的功能。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自治活动提高村民自治意识农村社区成员自主管理,营造和形成自己管理社区、自己建设社区的社会氛围。第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社区村民自治来维护社会治安和调解民事纠纷。

农村区域发展试题

农村区域发展试题 农村区域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议题,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为了促进农村区域的发展,以下是一些试题,旨在探讨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一、农村区域现状分析 现代化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关系:以科技进步为基础,如何推动现代化农业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发展?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农村人口流失与农业机械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民流失农村,如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二、新型农村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请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如何挖掘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为保护农村环境和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农村区域发展与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和人口自由流动,建设“和谐社会”? 农村电商与农产品流通:如何发展农村电商,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的销售渠道和收入? 农村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如何挖掘农村的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四、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和福利保障 农村教育与人才培养:如何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技能? 农村医疗健康保障:如何解决农村居民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乡村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 农村养老保障与社会福利:如何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福利水平? 五、农村扶贫与可持续发展 农村贫困问题和扶贫政策:如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扶贫政策,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社会治理与平安建设:如何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建设安全、和谐的农村社会?

区域经济与农村发展

区域经济与农村发展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是两个重要的议题。如何将这两个 议题结合起来,达到互为促进的效果,成为了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分别从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区域经济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范围内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 各个领域。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不平衡状态,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因此发展区域经济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首先,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现代化的交通和基础 设施是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水电站等等。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些设施也会得到改善和完善,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 其次,区域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 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找新的市场和商机。开发农村地区的资源和潜力已经成为了许多企业的经营策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同时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最后,区域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随着农村地区经 济的发展,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而是逐渐向着现代化的工业和服务业方向发展。这样的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改变也会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 二、农村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农村地区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改善农民的生活,同时也能够成为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引擎”。 首先,农村地区的发展可以提供新的消费市场。随着农村地区的人口逐渐增加 和消费升级,农村地区消费市场也得到了积极的发展。这不仅自然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消费,同时也为城市区域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的八个部门:农业生产业、农业工业、农业商业、农业金融、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行政管理和政策。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4.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农产品的特殊性。 5.我国农业现状: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以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像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民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着深刻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存在的问题有种植业发展不稳定,增长率呈周期性波动。农民的纯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尚不完善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多。 6.自然资源利用的基本途径:开源和节流。 7.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9.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1.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2.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4.开发农业各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5.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7.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10.农业的经济作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第二章 11.原始农业的起源地:西亚地区、埃及、中国、古印度、美洲。第 12.十大农区: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北非西亚农业区、东南亚于南亚农业区、拉丁美洲农业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农业区、北美农业区、西欧北欧南欧农业区、东欧西伯利亚农业区、中亚农业区、东亚农业区。第四章 13.资源:泛指人类生活所需的全部物质和能量基础。 14.农业资源: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构成了农业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土壤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15.自然资源:是指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16.农业资源的现状:我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加之我国经济力量较为薄弱,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目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不能令人满意,仍然存在资源过度开采和资源利用效益低等严重问题。

844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华南农业大学

844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 - 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2011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 《农村与区域发展》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农村与区域发展考试是为招收农业推广类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选拔考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的农村经济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包括对农村区域与农村经济发展各项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对象为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的考生适用。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农村与区域发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试卷结构 1.名词解释:占总分的30分左右~内容为基本概念~主要覆盖本门课程的各部分知识点。 2.简述题:占总分的50分左右~主要为各部分的基本原理。 3.论述题:占总分的40分左右~内容覆盖各部分需要理解并运用的知识点。 4.案例分析:占总分的30分左右~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现实问题。 四、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概述 考试内容

区域、社区、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增长论、增长极限论、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概念区域的特征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与发展观形成与发展 考试要求 1(理解区域、社区、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增长论、增长极限论、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概念 2(理解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掌握发展与发展观形成与发展~区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发展观的演进 ,二,区域发展理论 考试内容 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概念与类型最小努力命题论、低水平陷阱论、大推进论、贫困恶性循环论等理论主要观点梯度推进理论、增长极理论、中心一外围论、“区域 1 成长”理论等理论主要观点区域发展理论的评价 考试要求 1.理解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概念与类型 2.理解最小努力命题论、低水平陷阱论、大推进论、贫困恶性循环论等理论主要观点 3.掌握梯度推进理论、增长极理论、中心一外围论、“区域成长”理论等理论主要观点 4.了解区域发展理论的评价 ,三,区域发展的条件

农村区域发展知识点

农村区域发展知识点 一、农村区域发展的定义 农村区域发展是指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进步 与提高。在农村区域发展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农村 社会进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手段,促进农村区域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导农民 转变种植结构、调整畜牧业布局、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等方式,优化 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动农村区域发展的根本举措。通过农村土地 承包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确权登记等措施,激发农村土地资源 的潜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现代农业发展。 四、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发展农村产业、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全面 提升农村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五、农村社会建设

农村社会建设是农村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发展乡村教育、医 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构建 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农村区域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农田水利 建设、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实施农村生态修复等措施,保护和改善 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农村区域发展在前进的道路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农民收 入增长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解决这些 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大对农村区 域发展的支持和投入,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结语 农村区域发展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重要任务。只有深入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农村区域的全面发展和美好明天。愿我们共同努力,为农村 区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南农业大学2023年844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华南农业大学2023年844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844 一名词解释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梯度转移理论,一带一路,二重结构 二简答题 请简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区别和联系 请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外部性问题 请问你如何理解我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出台的背景 三论述题 1.当前,在政策研究领域对扶贫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哪些?请阐述你对方法应用的理解 2.在研究区域的产业分工问题时,早期代表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请分别简要介绍三个理论认为产业在不同区域分工的主要理论观点,并简要评述为何这三个理论依旧需要进一步发展 (1)绝对优势理论在区域产业分工方面的主要观点 (2)比较优势理论在区域产业分工方面的主要观点 (3)要素禀赋理论在区域产业分工方面的主要观点 (4)就解释区域产业分工问题简要评价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之间的关系 (5)举个例子说明上述理论在解释区域产业分工变动问题上的不足并引入一个新的理论,逻辑或观点来解释 四材料分析题 1.结合案例说明农业政策评估的一般程序或步骤 2.结合案例说明农业政策评估面临的因果识别困难 3.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对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为例,说明自变量是什么,在材料

中指什么?因变量是什么,在材料中指什么? 4.请以多元回归分析模型,DID效重差分模型,案例分析方法等方法中任选一样,说明如何实施评估 5.为了完成评估研究者需要数据,分为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结合案例如何收集一手数据,应该注意什么;如何收集二手数据,应该注意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