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论文

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论文

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论文
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论文

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考之

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思考

内容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改革的意义重大。高校行政化是目前我国高校治理改革的焦点与难点。高等教育行政化危害严重,不仅危害学术生态,还滋生腐败问题,加大了教育成本,使学校教育缺乏特色,缺乏自主性。高校行政化既是历史传统影响的结果,又是当前社会制度的产物。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适应性昭示,高校行政化转型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其次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提升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高校行政化转型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高校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能力。

关键词:教育“去行政化”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腐败教育体制办学自主权法律法规学术

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 reform is significant. Is currently the focus of 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and the difficulty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reform. Serious harm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not only academic ecological harm, but also breed corruption, increase the cost of education, lack of features make school education, the lack of autonomy. The results of both the history and tradition university administrative influence, but also a product of the current social system. Its historical necessity and practical adaptive clear, 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transformation we must first chang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secondly to improv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enhance the university's school autonomy, while necessary to create a good academic environment. The ultimate goal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academic freedom and university autonomy of universities.

Keywords: Education "to the Chief";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Education corruption; Education system; School autonomy; Laws and regulations Scholarship

近年来,教育问题是中国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而教育问题的核心又越来越集中指向教育行政问题。尤其是大学教育行政问题,更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各界关

注的焦点,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行政化源于“科层制”的管理体系,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所谓大学“行政化”是指以官僚科层制为基础特征的行政管理在大学管理中被泛化或滥用,即把大学当做行政机构来管理,把学术事务当做行政事务来管理[1]。亦即大学行政管理中“行政过度和滥用”,从而使得大学学术权力边缘化,学术地位弱化,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一、中国教育‘去行政化”研究的缘起

近年来,围绕中国教育问题,中国各界人士展开了深入思考,结论越来越集中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教育行政化问题。人们大都共识:教育行政化是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诸多弊端之症结。

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先后四次看望钱学森,并发出了“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①温总理发表了署名文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谈话。2010年初,温总理连续召开五次座谈会,畅谈教育改革的四大方面内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公平、倡导教育家办学,最终总结出了“教育行政化”乃一切问题之症结的结论。

随着中国教育行政化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深刻认识,教育“去行政化”就成为一个热点研究主题。实际上,教育行政化问题早就被学界关注,但是真正明确提出教育“去行政化”这个概念,则是2008年的事情。2008年,林善栋在2008年第6期《教育评论》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去行政化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林善栋在介绍现代大学制度的由来以及中国大学行政化的现状及根源的基础上,就去行政化与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改变政府对大学的直接管理、打破政府与大学的行政隶属关系是关键,需要建立由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遴选委员会、面向社会公开征选大学校长,需要根据“教授治校”理念确立教授会的地位,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私立大学。[2]

教育“去行政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学界虽然是在2008年末才正式被提出,不过,很快就被学界广泛接受,在随后的2009年,中国的学术期刊就发表了9篇标题含“去行政化”的教育研究论文,在2010年,该类论文猛增到100多篇。[3]

可以预见,在中国教育“行政化”问题较好地解决之前,“去行政化”研究将是一个教育研究的热点。

二、大学行政化得负面影响

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行政化的管理方式能够较为统一的配置和控制资源,顺利的贯彻执行上级的教育政策,有利于保持教育系统的稳定和政治上的安全。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行政化的主要负面影响既是实然的也是或然的。这里论述的负面影响既包括已经发生的负面影响,也包括行政化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政策、工具可能继续产生的后果。

1、在资源与价值导向上影响学术生态

在行政化的运行模式下,教育行政部门是各种形式资源的控制者和分配者,资源分配的形式主要是各种项目、课题和工程。申请课题本来不是坏事,但是学校己经为此变得急功近利。学校急于要成绩和政绩,教师一定得按学术成果评职称,组织和个人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学校必须耗费大量时间“跑部钱进”,有的学校专门设立办事处,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关工作。有的学者认为科研人员则

①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进行“跑”、“赶”、“堆”,具体表现为“跑”出来的课题与项目,“赶”出来的论文与报告,“堆”出来的研究成果。众多的奖、赛、评,形式上繁荣了学术,但是很多资源却没有分配给学术人员,而是让行政人员占了先机。该得到资源的人没有得到;不该得到的却在占有大量学术资源。退一步讲,如果各种精品的获得者多数都是真正的一线教师也罢,很多课题评审根据官阶高低、根据人脉关系软硬来评价,有的精品课程获得者90%都是有一定行政职务的,如此可见一般。

这样的运行方式,使得外部宏观行政力量渗透到大学内部,对一些相对微观的环节都施加了较大影响。有些单位和个人为了争取资源还采取不合法、不道德的手段去争取获得资源。甚至这些不合法的手段己经得到了全体教师的默许、同意和理解。组织采取非正常手段去争取资源、名目和奖励,对教师和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言自明。既然非法手段是可行的,能用“巧劲”成功,有多少人愿意“板凳甘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有多少人甘于寂寞的“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真理”呢。

2.教育腐败问题频发,高校公信力持续下降.

行政化的体制机制中,权力配置结构不合理,政府权力过大、大学内部权力过多集中于顶端,同时缺乏相应的制衡与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教育伦理和教育腐败问题。教育腐败问题和教育伦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缺乏对权力的规划、制衡和限制。大学外部权力主要集中在政府手中,大学内部权力主要集中在校级管理层,集中在以校长和院长为代表的行政主体手中。治理大学组织最适宜的方式却是分权,权力过于集中,统一的控制太多则往往事与愿违。据统计,最近五年,高校职务犯罪案件数占全国教育系统案件数的25%,其中82%的案件集中于基建、招生、采购、财务、后勤服务等。[4]典型案例如2009年武汉人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和原常务副书记龙小乐涉嫌巨额受贿被批捕,而后武汉科技学院院长张建刚被“双规”。高校是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一旦发生重人违纪违法事件,将严重损害教育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

3.行政开支巨人,增加高校的办学成木.

高校庞人的行政队伍就像雪球一般越滚越人,过多的行政冗员不仅造成人量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教育机构膨胀、人满为患,行政成木不断增加。每年仅行政人员的基木薪酬就是一笔巨额支出,此外,各行政管理部门每年都有人量的行政事业经费支出,如接待费用等。同时,一些高校的领导一味地追求业绩,将人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与行政化密切相关的各种评估上,人搞“形式主义”和“而子工程”,很人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办学成木,影响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发展。

著名学者熊丙奇曾计算过,一所大学大概有处长、副处长150名左右,副处级干部30人左右,科级干部大概有1000,由此高校出现了“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的现象。“官”太多了,于是“校长干处长的活,处长干科长的活”,不仅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极低,拥有庞大的行政管理队伍也必然造成巨大的行政开支,仅薪酬一项,“以每位行政工作人员年平均工资3万元计,就将花费1000多万元”,由此导致办学成本的提高自然是不可避免的。[5]

4.大学的办学模式单一,缺乏特色

高校行政化以行政指令为导向、以拨款模式和课题申报为驱动,导致学校和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三方,更无法形成高校自身的发展特色。

中国的大学是官办官管,政府对大学的管理,从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式,都是统一管理、一个模式,形成了学校以政府为中心,师生则以高校各级行政机关为中心的办学格局。逐渐丧失了创新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政府行政命令指挥下,高校只能按政府行政权力模式发展,高校教学不尊重教育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办学方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对学校的评价,也都以大致相同的标准。学校为应付上级的考核、评估,对学院和系的要求也是统一标准、统一模式。正因为这种行政化的统一的管理模式,扼杀了学校的个性,扼杀了学科、专业的个性,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所以学校难以办出特色、难以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

三、中国教育行政化的产生原因

1、大学“行政化”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

第一、从历史来看,中国古代的“大学”和官府就是密不可分的。古代的“大学”又叫学府,官办学校又叫“官学”,具有较强的政治气息,大学与政府在“学”与“仕”方而是互通的。也使得学者与政治息息相关,出则入仕,入则笃学。教师由政府官员兼任,是官僚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而形成的中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就是“政教合一”、“官学一

体”。这种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就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人才选拔方式的基础。可以说,“中国古代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体现了政治伦理与宗法伦理的一致性(天地君亲师),人才培养与官员选用的一致性(科举制),国家办学与政府管学的一致性”[6]。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的大学被紧紧吸附在政府体制内。

第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官”成为人们敬仰、追捧的对象,“仕、农、工、商”、“仕”为第一位,古代的科举制和现代的干部任用制,无不说明这一点,从古至今,人们的官阶高低,始终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成为人们为之奋斗和追求的目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至今仍然具有很大影响,行政化、即官僚化影响高等教育在所难免。

第三、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是照搬“苏联模式”,采取“科层制”的管理体系,大学几乎成为于政府的附属机构。科层制突出照章办事和等级服从,组织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行政命令和指令自上而下实现的。大学的资金安排、人事变动、专业设置、招生录取等等,无一不是由政府主导、检查、审定和批准,大学毫无自主权可言。大学内部亦是如此,由内部的行政权力主导一切,包括学术事务,使得学术权力受到挤压,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制,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第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高等教育体师生关系淡漠。师生相处的课余时间很少,缺乏交流与沟通,学生如有疑问不能及时请教老师,造成问题的堆积,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仍采取“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法,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与探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质疑能力。与国外大学相比,我国高校教育的研究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2、利益诱导原因

权力的寻租可以带来利益的获得。放权就意味着放弃权力寻租的收益,导致政府主管部门自然不愿意将手中的权力放还给高校,甚至还会通过各种方式人为设权比如,评先评优、职称评聘,课题审定等名额和比例分配都由行政部门进行,行政部门或者官僚阶层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更容易优先获得教育资源。据悉,

2009年教师节,全国表彰的高校优秀教师,90%都有官阶职务。利益分配的导向是行政化产生的重要原因。许多大学里,行政事务成为了大学的主体,教学科研被边缘化。[7]

3、受教育行政的体制的影响

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与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式,包括领导和管理教育行政事务的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教育行政权力的确立和划分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等方而的基本制度。[8]在教育行政活动中,教育行政体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够直接影响教育行政活动。从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来看,教育行政体制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中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总体上属于中央集权型②。中央集权教育行政体制固然有其优点,比如权力集中在中央,中央可以统筹安排,促进全国教育发展规划,使各地教育协调一致、均衡发展,增强效率,等等。但是,这种体制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中央掌握管理教育的大部分权力,中央定下统一的标准严格执行,不利于地方依据自身的需要和背景发展教育,使整个教育体系缺乏弹性和必要的多样性,难免使全国教育陷入僵化、呆板,缺乏地方个性化;沟通层级复杂,不利于解决地方的教育问题;不利于提高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程度,难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决策当中。朱清时校长说:“我们的学校领导人都是上级任命的官员,靠行政权力治校,下级服从上级。教授没有话语权,只能去迎合权力,或者主动去做官。于是产生了大学不去竞争学术好,而是崇尚权力大、地位高的校园文化,在这种氛围中,学术就萎缩了。” [9]

4、教育法制不健全

中国教育行政权力滥用现象时有发生,教育法制不健全也是重要的原因,教育立法严重滞后于实践需要。比如困扰中国教育的投入不足的问题,就是因为教育投入保障没有刚性的法制约束。另外,在现有教育法制中,程序性规范少,具体操作困难,可诉性不强。如《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基本上属于宣言性的立法,条文多为原则性的规范,没有多少程序性规范来保障,致使法律规定难以收到实效,立法的初衷和精神难以落实。[10]还有,在配套立法的条款中,留有大量授权性的规定,这导致实践中行为主体因为没有统一明确、具体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规范而各行其是。

四、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途径探析

虽然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困难重重,但改革势在必行,不仅在于改革能触及高等教育体制的转型,更是从根本撼动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使得高校回归学术性组织的本性,实现高校的科学、健康发展。

1、更新思想观念

要把高校当作育人基地、学术机构,而不是行政部门、工厂企业。追根溯源,现行等级森严的高校行政机构、行政化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甚至是革命战争时代的产物,但与现行的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改革开放已不相适应。不能因为社会上仍分行政等级,仍按行政化管理,就认为大学行政化管理永远取消不了。应该看到,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必须按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运行和管理,不能按行政手段、更不能划成不同等级进行管理。[11]大学具有不同于社会其他部门的特殊地位和性质。探究学问、追求真理、培育人才、崇尚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里,才能充分发挥大学人的聪明才智。因此,我国高校必须“去行政化”,建立学术主

②中央集权型模式,即地方的权力受中央委托,地方是中央的代理,中央政府仍享有最终的裁判权和决定权

导、教授主导的运行机制。

2、完善相关的法律

法律是约束教育行政权力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有力的防线。完善相关的法律,是守护教育行政权力边界的关键。首先,需要制定法律来规范教育行政权力,减少教育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其次,要完善教育法制中的程序性规范,增强其操作性和可诉性。如《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基本上属于宣言性的立法,条文多为原则性的规范,没有多少程序性规范来保障,致使法律规定难以收到实效,立法的初衷和精神难以保证落实。再次,需要完善法律的责任机制。比如,《高等教育法》第八章“附则”中有这么一条:“对高等教育活动中违反教育法规定的,依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什么情形下实施处罚?谁来处罚?处罚谁?这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限制教育“行政立法”③方而,笔者认为,要尽可能减少教育行政立法,在权力机关难以承担更多立法任务的情况下,可以让权力机关的教育委员会承担一些教育行政立法工作。权力机关的教育委员会毕竞具有一套民主的机制,更有利于开展立法工作。在推进教育行政立法过程的民主化方而,特别要防比“部门利益法制化”。在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公民社会④和公平得到最大程度体现的现代社会里,凡涉及全体公民利益、公共秩序的法律,都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以及机会均等地表达各自意志的产物;凡是涉及部分公民利益、某领域秩序的法律,也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以及机会均等地表达各自意志的产物。教育行政立法需要体现民众的意愿,推进立法过程的民主化。

3、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去行政化不是不要政府行政部门和行政管理。但政府应改变直接管理高校的模式,实施宏观管理,如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监督学校的办学质量等。政府拨款是大学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但不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直接下达,应建立多方组成的拨款委员会。对高校的考核、评估不可缺少,但政府可以委托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对各类高校进行考核、评估。应取消由政府任命大学校长的包办制,成立由教授为主体的多方代表参加的校长遴选委员会,实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最后报上级审批。总之,要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校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应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要明确各级政府管理大学的权限和责任,明确各类高校办学的权力和责任。

要健全民主集中制,改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改变事事由一把手拍板、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重大问题要集体讨论,履行一人一票制。民主管理,还包括要经常听取广大师生员工、各民主党派、离退体人员等各方面意见,吸收师生参与管理等。学校具有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事务工作、服务工作、保障工作,必须有一批专职管理人员来做,不可能都让教授们去做。应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和学术方面的优势、在治学方面的作用,而不能让他们陷入具体的行政事务堆里。

4、建立以学术为主导的管理模式

第一,树立以教学和学术为中心的“师本位”思想。这是加强学术权力的基础和重要内容。第一,要实行人本管理,满足教师对高层次自我价值的追求,使他们在教学与学术研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第二,树立“学术价值是高校

③“行政立法”是指有权的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及其结果。

④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

的核心价值”的理念,鼓励教师创造新知、追求真理,让管理人员通过履行职责来维护和保证高校教师学术价值的实现,进而推动高校的创新与发展;第三,“要建立以学术权力为基础的大学文化,创造教师与行政人员平等交流和沟通的环境,促进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问的相互理解和合作”,[12]从而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第二,理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学术权力在高校权力结构中的中心地位。行政权力在与学术权力关联时应围绕学术权力来实施和运行,因此要“把‘凌驾型’行政权力转化为‘有效服务型’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的运行既符合学术权力的要求,又能为实现学术权力的健康有序行使提供行政保障”。其次,要明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职责,划定二者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并制定运行程序,防比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侵占,使二者建立动态的良好关系。最后,要减少学术组织中的“官味度”。“官味度”这一概念是由顾海兵教授引入的,它主要是用精确的量化指标来考量中国学术教育机构的“官本位”或官僚化程度。减少学术组织中的“官味度”,最主要的是减少学术组织中具有行政身份的“学官”,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学术中的行政化倾向。[13] 可喜的是从国家教育部到国务院最高领导都明确表示要探索并采取积极措施“去行政化”。教育部长袁贵仁说,行政化管理倾向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二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并指出要改变教育部“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模式,改用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正确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14]最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第38条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逐步取消实际上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温家宝总理在听取《规划纲要》修改意见时,三次批评了教育行政化。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在线交流时明确地说,现在的教育问题很多,“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大学最好不要设立行政级别”,[15]体现了政府去行政化的坚定态度和决心。

参考文献:

[1]钟秉林.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l.中国高等教育,2010(9).

[2]林善栋.去行政化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教育评论,2008 (6) :48一50

[3]龙耀黄崴.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研究综述.现代大学教育.2011(3)38

[4]高校腐败成焦点教育领域如何守住一方净土http;//www.360doe.eom/eontent/10/0604/08/1184379_ 31173203_shtml.

[5]熊丙奇剑指中国高校行政化弊端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2008-03-03

https://www.sodocs.net/doc/5c9143876.html,/content/2008-03/03/content_2084911.htm

[6]丁三青.大学“被行政化”与“去行政化”.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7]刘国梅.高等教育行政化的表现、危害及成因.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8]蒲蕊.教育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8 : 90

[9]朱清时.管理体制变了,教育改革才有希望.人民日报,,2010-03-18

[10]龙耀.论教育行政权力的边界.教育学术月刊,2011(6)

[11]杨德广.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0.9

[12]于书伟.试论高校行政化的成因、弊端及解决途径.河南教育.2010.(9)

[13]张燕等.高校教师在“官本位”文化下的困境与破解对策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5).

[14] 陈彬.明确坚持以人为本,直面高教热点问题.科学时报,,2010-03-02

[15] 温家宝在线交流https://www.sodocs.net/doc/5c9143876.html,/10/0303/18/60SD6E2F00913JSR.htm1

当前中国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教育备受人们诟病,政府愈是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愈是招来人们的不满。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教育改革的症结、出路在哪里?人们倍感 迷茫。个种缘由,到底是什么?本文依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试图对该问题的 根由予以剖析。 关键词:教育中国教育教育危机教育问题 当前的中国教育可谓乱象迭生,教育界的任何异响都会招来人们的口诛笔伐。决策者的 官僚主义,既得利益者无尽的利益欲,是酿成教育乱象、造成教育改革踯躅不前的祸根。 中国教育越来越偏离自己的本真,在应试、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上狂奔!究其因,主 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方针、目的的迷乱 教育具有国家意志性,教育方针、目的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教育目的有缺陷,必然导致培养的人才有缺陷。”自1957年毛泽东提出“五七指示”,历届党 和国家领导人都在不同时期对教育方针作过阐述。但是,受上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主义”及西方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教育产业化的声浪中,我们的教育方针、目的变幻不定:劳 动者接班人者,“四有新人”者,合格公民者,创新人才者。教育方针、改革目标如此“走马灯”式的变换,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无所适从。上层教育方针、目的的迷乱,不仅导致教育改 革中教育体制设计的畸形,也影响到教育内容的选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编写等,最终影响到培养的“人”的质量。 二、教育改革的利益固化 目前的教育改革,在一定层面可以说是不同利益者间的博弈。不同利益阶层,都在教育 改革的声浪中竭力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冲突。就目前看,教育改 革的最大获益者是那些手握教育资源、掌握学校管理的权力拥有者。这些人,在没获得权力前,不惜阿谀行贿、学术造假等竭力捞取功名;一旦大权在握,便借助手中的权力,利用职 称评审、绩效分配、评优考核、基建大肆捞金,又利用虚假政绩、学术造假巩固并谋取更大 的权力、利益,并竭力抵制教育改革。在他们的心目中,个人利益至上,国家人民只是自己 扩张利益的工具。而这正是多年应试教育经久不衰、素质教育踯躅难行、教育产业化一呼百 应的根源所在。而作为底层的百姓,期盼改革以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孩子 的考试成绩节节攀升;教师期望改革能不断提高收入待遇,减轻过重负担。一旦家长、教师 的期望达不到时,家长行贿、送红包,教师卖资料、有偿补课自成必然。由此衍生的高额借 读费、择校费、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等教育乱象迭生,屡禁不止。学生的学业负担沉重了,家 长的经济负担加重了,家校对立,师生互不信任。即使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之间也为了 职称、绩效明争暗斗、大打出手。教育改革的利益固化,是造成目前教育乱象的真正根源。 三、教育管理的行政官僚化 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自然要由政府主导办学。即使民办学校,也必须执行国家意志, 服务于社会公益,决不可将教育当成投资赚钱盈利的产业。学校管理,是政府的职责。但是 政府管什么、怎么管,校长管什么、怎么管,则是一个难以拿捏的问题。政府作为办学的主体,投资归政府,收益归社会,这是政府社会治理的基本职责所在。学校履行政府办学职能,只是国家教育意志的组织者;教师是国家教育意志的真正实施者。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职责明确,权义明晰。任何一方权力义务的扩张,都意味着其他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压缩。就目前看:政府对学校统得过死、管得过多。别的不说,“211”“985”大学、“标准化”“示范”中小学及个别地区的“316”评估和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几乎将各校的办学特色扼杀殆尽。

谈谈我对教育的看法

谈谈我对教育的看法 教育的优劣,能决定国家的兴衰。中国现在能够获得大发展,说明中国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中国仍然距离世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底子差、起步晚,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有待完善。我把考上大学的人比作好的原料,把大学比作一条生产线。好的原料投入进去,产出的良品少而次品多,这能怪原料吗?很明显,这条生产线有很大的缺陷。今天我就来讲讲这条生产线的缺陷。 一个人最初的老师是自己的父母,但学校终究还是教育的主体,因此,教育制度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国民的素质。教育制度上下一体,理应批判的不只是大学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每一个人都按照固定的轨道,模式化地前进。在中国,教育就等于考试,学习就为了考试。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只看一张成绩单。 教育界也存在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有何特点? 1.说一套,做一套。说什么全面发展,实际上造成了全面平庸;说什么因材施教,实际上对每个学生的教育都是千篇一律。 2.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教育工作者的利益与升学率直接挂钩,因此他们利令智昏,以提高升学率为工作的唯一目标和动力,而学生则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且看官僚主义是怎样危害学生的。为说明问题,我会举些实例。

这些问题不只是某个学校所独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看了一定也能够感同身受。 如果你去看那学校颁发的课程表,一定会觉得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符合全面发展的宗旨。但实际上,贴在教室照之执行的课程表却是另外一个样子。一些非中、高考科目的课时被大大缩水,取而代之的是一天好几节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中、高考科目。遇到上面的教育系统前来检查时,马上用原来那张将其盖住。等检查组一走,又将原来那张揭去。 体育课也不被重视。在我的中学时代,最怕上体育课时遇到下雨天,因为一定会有主课老师前来“借用”。下午的课外体育活动课能免则免。某些自己不爱运动的老师对于学生踢足球、打篮球等活动深恶痛绝。他们可能觉得体育活动就是不务正业,玩物丧志。我曾遇到过多位老师喜欢没收足球、篮球等体育器材。更有甚者,一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拿剪刀将一个足球戳了个窟窿,那“正义凛然”的气概不由得让人误以为是林则徐正在查禁鸦片。 到了初三、高三毕业班,那些音乐课、美术课等等非中、高考科目全部名存实亡。中、高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天到晚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当年的我也因此没有业余活动,没有社会实践,只有两点一线。我天还没亮就得起床上学,中午和傍晚各有一小时回家吃饭时间,还要上夜课。我每天泡在书海里至少13个小时以上,遇到考试还得加班加点。我们学校一个月只放一天半。你别以为这样就可以轻松一下了,老师们早已布置好没完没了的作业。到了寒暑假,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世人对中国教育现状,众说纷纭。中国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并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但事实确实,中国教育现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现状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 从古代文人考取功名以图走上仕途之路,到如今我们把“教育”与将来的工作、收入、生活、居住条件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十年寒窗为的不过是以后有一个优越的生活。我相信,90%以上的人都是这样想。以致于如今的教育愈加趋向商业化、功利化的方向。而许多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致力于追求虚名,以图在各大“排行榜”上图的一席之地。许多学校并不专心于学术教育,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升学率,提高学校知名度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对学生的要求——40岁时如无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另外,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开50多万宝马去上课,是3家上市公司董事,他在全国性的研讨会上提醒同行:做好教学是基础,但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两名教授的言论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教育功利化的现状。大部分教授只注重发表了论文的数量,而并不注重质量,一味的敷衍授课、课题蒙混,而学校重金“收买”高分学生更是层出不穷,教育这块本来让人敬仰的“圣地”逐渐沦为追名逐利的市场。 学生求学的功利化以及学校办学的功利化使得整个中古教育日趋商业化、功利化。 现状二:教育不公平。 经柏龙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中国教育存在着十大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我所说的教育不公平主要是指教育区域不公平跟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中小学而言,

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农村教育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因此,正视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力改革与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新世纪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2. 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3. 学校债务。教育部提供的数据,中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高达500多亿元,债务形式主要是施工队垫款、银行贷款以及向教师和社会借款等。 4.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城市教师的超编和农村教师的缺编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的教育更是关键。作为农村教育核心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可以作为晴雨表直接反映出来农村的教育质量。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

对于中国教育现状的看法

对于中国教育现状的看法 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教育事业对于维护历代统治者的利益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莫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体制的相应改善,教育工作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可是,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却存在着不少的现实问题,分析如下: 1、高考“弃考” 近年来出现了高考弃考的现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已经开始改变。今年有上百万名应届高三毕业生放弃高考。而就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84万,“弃考一族”的壮大速度惊人。与此同时,今年我国高考人数却跌破了千万,只有950多万。在济南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到2010年的弃考的增加率为20%。弃考一族”和高考考生的比例在快速度地提升。 2、高分并不是高成就 针对高考还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9年33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绝大部分的人并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在此我们思考,我们精心教育才铸就的高考状元为什么去了社会就失效了呢? 3、在小学等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中国日报网报道:中国和英国专家公布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小学生中有1/3的孩子因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而存在心理问题。调查显示,有81%的小学生对考试感到“非常”忧虑;63%的孩子担心会受到老师惩罚;44%的学生曾经有过被体罚的经历,73%的儿童曾被家长体罚。此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沉重的家庭作业怨声载道。而压力过大就最终造成:超过1/3的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头疼或者腹痛,最严重者一周有4次身体疼痛或不适。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状?我将我所认为的导致如此现状的原因汇总如下: 1、针对高考现状: (1)大学的扩招使得大学的质量下降,人们对大学有点失望 (2)大学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 (3)有些人认为上大学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低,不合算 (4)花四年时间上大学不如提前学得一技之长更有效。 2、针对小学等基础教育现状: (1)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弱,而学习负担沉重很容易使他们出现各种身体和心理的问题。 (2)父母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而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小学生压力。 (3)存在认为学习成绩高就行了,有了学习成绩就有了一切的错误认识。 (4)学校单纯为了更高的升学率而加大对学生的课内知识重视,只顾眼前学校利益,而不管学生的长远发展。 以上原因只能称为直接原因是因为它们不是根本上导致如此现状的原因,而导致上述一系列现象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然而,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一下方面: 1、传统的高考模式使中国教育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屏障 这些年,虽然国家一直在喊着要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因为考试评价机制没有先行改革,高考这根魔棒仍然迫使中小学校紧紧抓住应试教育不放。这就导致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学校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我以为中国的素质教育之所以停留在嘴上,没有付诸具体的实际行动,就因为高考这个单一的评价方式没有丝毫改进。 2、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和财政投入不足问题 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即使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中西

中国当前法律教育的现状与反思.doc

中国当前法律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当前我国法律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当前,法律教育开始于大学阶段,无论是本科院校亦或专科都设有法律类的专业,当然所谓正规的法律教育应该是在本科院校里进行的。在本科阶段,采取老师台上讲课、学生堂下听课的这种板书式教学,属于一种“通识性”与“基础性”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外,毕竟学生是初涉法律领域,懂得的仅仅是一些杂乱的法律意识与心理,没有一套经过系统训练的法律思维和一定量的法律知识。但是如果经过了四年的大学法律教育进入研究生之后,还是依然如此哪就有点问题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吕忠梅教授,在其《从本科生到硕士生》一文中谈到:一般来说,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学习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完成法律的“通识”教育或 “共性培养”,……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是”,从“知识”走向“能力”,它培养的是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要完成法律的“专业教育”或个性养成,个人“学风”、“文风”初显。接着作者指出:令人十分痛心的问题是,有的学生虽然进入硕士生行列,但各方面依然停留在本科阶段,不能理解为什么都是要给学生开列书单,满足于课堂上听课获得的知识,很少自己读书,从来不做笔记,更不动手写文章。其实这种令人十分痛心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更有我们国家现存教育体制以及学校和导师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率的连连下降以及毕业生收入的减少,社会对大学生生, 尤其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前途尤为关注。今年6月10日,由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9 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在京发布。报告介绍,2008 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明显下降,就业率最差的专业是法律和哲学,更是将近几年的这种关注引向深入,从某种程序上讲,如果哲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低,还可以从专业理论性强方面寻找理由的话,哪作为一个实用性的法律类专业,法律是一门“世俗”的学科,在我国依法治国进程推进的大潮下,需求量必定大增,应该不至于此。 在我国高校一直以来是以扩招为总体趋势的,法律类专业更是如此,于是乎在经过了近几年短短的迅猛扩招之后终于“积劳成疾”,法律类专业已经连续两三年在一类学科中就业率垫底,甚至倒数第一。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根据国外的经验,法律类是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村的,不能是就业率论英雄,但如今的事实是在我国所谓的“社会精英”在经过了专门教育出了校门后,连工作都没有着落、成了问题,精英更是谈不上。于是法律专业就业的话题也就一直为人们所探讨,不容否认的是法律类专业的招生是很热的,但就业却十分不理想,这种热招生冷就业的局面,以致于在2006 年关于取消本科法学专业设置的说法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法学专业缘何由香饽饽变成烫手的山芋?造成这些困境的又究竟是什么原因?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曾说过,中国法学教育存在四个主要问题:第一是总体定位不清,法学教育到底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这个定位没有弄清;第二,法学教育到底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这个目标没有弄清;第三,法学教育现在的低起点与法律职业高素质要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怎样克服这个矛盾还没有找到更好的道路来解决;第四,法学教育到底是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或者是二者兼有这个问题含混不清。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中国法学教育还存在两个根本性缺陷,一是中国法学教育当中缺乏司法伦理的训练。不具有司法伦理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是很危险的;二是中国法学教育当中缺乏职业技巧培训。没有职业技巧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就不能适应职业的要求。 普遍而言,在任何职业群体中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员,都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对我国的法律类专业来说这两方面的基本素质都是缺乏或不足的,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不一而足,笔者试图将近几年,社会学者、专家教授等关于我国法律类专业学生就业率及收入下降的几大原因予以总结并就此问题提出几点我个人的看法,以期能够对我们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及高校对于法律类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所启迪和帮助。 我国法律教育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个性化教育模式缺乏 据我个人的体会与感受,我们国家大学法律教育(包括研究生阶段)的一个很大的缺憾是:教学过程以及课下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引导与培养。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于其他人的世界上的唯一,而这种唯一性决定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某些特殊之外,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个人的特

论文 浅谈中国教育

浅谈中国教育 【摘要】教育的发展能对一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造就人,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需要通过培养出一定的人来实现。可以这样说,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魂,没有教育,一个国家不可能发展。 【关键词】中国教育水平教育弊端教育制度 一、中国教育水平 纵观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授学,都可以看出那时的思想很开放,教育水平是很高的。到秦汉时期,思想逐步统一,涌出了像杨雄﹑司马相如这些文学家。可是到了隋唐,影响中国千年甚至包括现在的科举制度形成了,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朝廷制定了这一种选拔人才,选拔官吏的教育制度。这时的教育水平可想而知,只考四书五经,谁背得多,谁会写,谁就做官。虽然在唐朝开办了排在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石鼓书院,但仍不能说明教育水平具有很高的水平,还好的是隋唐思想开放,国家繁盛,教育水平相应不差。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清教育,明朝时科举制度达到鼎盛,全国非常重视教育,八股文的实施让教育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弊端,以至于影响清代的教育,清代后期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加上国家腐败,分裂,教育每况愈下。注:导致了中国古代教育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这样虽然造就了一批能人能士,但严重缺乏素质人才。 要说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真的要感谢改革开放,让中国的教育得到一次解放。但由于社会性质和发展的时间限制,起点低,发展速度慢,水平仍不高,据报道,我国没有一所大学入围全球大学20强,就连最好,最开放的香港大学,也排在26位,大陆最好的北京大学,排名第50名。这就充分说明的中国教育水平还仍需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接下来所说的弊端在影响着。 二、中国教育弊端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很核心的问题,影响中国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我们现在就从最底层的教育现象开始。先说小学,当孩子们都在愉快的度过童年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分析和思考

关于当前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是社会资源和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中国教育现状与建立文明强盛之国家以及和谐安康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差距非常明显,三言两语讲不清,百语千言道不明。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教育所造就的人才这一首要国家资源之间的竞争,人才的内涵不仅仅是拥有科技文化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能够提升国家文明、民主与法治所必须的符合人文人道精神

的信仰、道德与理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和大学。整个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农村学校的危房一直是各地方政府的一个心病。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后作业多,学习压力大,这在中国大多数学校是普遍现象。我们仔细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和实施已有十多年,减轻学生心理和生理负担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为什么学生的书包还那么重,学生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如果说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或者教育教案改革力度不

对现代中国教育的看法及建议

对中国当代教育体制的看法 中国最早的教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当时最为著名的教育家,门生遍布天下其中就有七十二贤者。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对于当时是相对先进的,而中国的近现代教育却始于建国以后,中国的教育才开始了现代化的步伐,才有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教育体制,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教育体制,中国在教育上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却阻挡了他的发展,让中国损失了大量人才,造成了人才断层,对中国革命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中国教育的改革也是一个不成功的改革,正如小平同志在1989年所说:“中国改革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失误,”。在我国教育飞速发展的同时,教育领域却存在很多的缺陷与不足。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中国教育,笼统而言,我国的教育体制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课程内容的呈现和排列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校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战场。。中国特色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调正面的道德教育,突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强调集体主义教育,强调正面的榜样教育,培养学生谦虚、礼让、宽容的美德。国家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社会的选才标准统一。这些都是我国教育的积极方面,是有助于推动我国发展的。但是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教育体制中的不足,这里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比如高考“弃考”和高分低能。 按理来说,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奋斗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期许有一个好的未来。为什么他们在高考前夕却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呢?我认为有两个主要有原因:第一,在一些高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会“劝

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思考

对新时期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考 宣恩县教育局喻明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空前关注,国家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空前增加,特别是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免费入学,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我国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充分认识和把握新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变化,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催生新教育时代 从全国来看,自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期开始,我国教育的投资政策、管理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如期实现。(2)农业税取消以后,规范了农村中小学收费,取消了“三提五统”和教育附加、教育集资等加重农民负担的一些不合理收费。(3)教育管理体制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转变为“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由以乡镇管理为主改为以县为主管理。(4)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2007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入学进入免费阶段。这标志着中国几千年以来,教育投入由老百姓自己负担为主的历史结束。(5)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开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展开。(6)今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相联系的。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教育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1)新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就业岗位的增加,同时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一方面技术工人的短缺状况日显突出,另一方面,大多数高、初中毕业生不愿就读职业院校。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的发展,构建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刻不容缓。(2)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但对农村教育却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许多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年迈的老人或其他留守的亲属,有的甚至是全部交给学校。我们全县仅留守儿童据统计达40%左右。这一时期的农村学校承担了学校和家庭的双重责任。(3)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为子女获得好的教育提供了经济保障或支撑。这是新时期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长足发展的基础。但是与此同时,人们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扩大,人们不满足于教育的现状,对“优质”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师资水平以及教育多样化

最新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 思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今年的诺贝尔奖结果已经出来了,但是我国却没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我想这与我国教育的现状有很大关系。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说明我国教育的现状。 首先是从我国国情上来说。我国是人口大国,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教育带来很大压力。因为人口众多,很难实现真正的小班教学,在人口众多的地区,一名老师要负责的有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同学。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对每个人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为每一名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最多的也只是尽力做到公平,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放弃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去重点关心那些成绩好的,讨老师欢心的同学。这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一个原因。大家知道,芬兰的教育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重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芬兰优质教育的基石。在芬兰,没有平民和贵族学校之分,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样的,一样的配备一样的师资,而且他们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中生和学习迟缓者身上。芬兰的老师说“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迟缓的人身上,不让一个人落后。而在中国,却不一样,老师是放弃那些学习差的,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好的少数同学的身上。这样又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呢? 从我国的文化传统方面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也形成了传统的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也对当今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是重视家庭利益,讲求尊重自己的祖辈,这种思想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学生在家里过分依赖家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过分依赖老师,崇尚老师的权威,一方面师生难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因循守旧,固

论中国教育现状的论文

论中国教育现状的论文 《中国教育现状与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 价值、教育实施等方面存在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 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问题原因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然而, 和发达国家相比,和中国经济大国地位和构建自主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相比,中国的教 育还存在不少的严重问题杨德广,202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前途和竞争力。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越是 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越突出,就越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目前的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传统教育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能激发 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成为“记忆的容器”。枯燥的内容,乏味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失 去学习的兴趣,从而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教师中也有“一本教案连用多年”的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教学 只是机械地重复以往的内容,教学方法单一,年复一年。 二教育价值取向工具化、功利化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内在目的被外在目的僭越,教育的“速成主 义”“功利主义”愈演愈烈,并与传统的“唯功名”的教育观念达成内在一致。教育功利 主义的价值取向,把教育置于一种外力的惯性漩涡之中。国家关注的是教育维护社会统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而学校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等。家庭和个人则把学 校教育当作进入高一级学校,取得“高分数”“高学历”的手段。由于对教育目的的曲解,教育变成了为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 三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难以落实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分析和思考

关于当前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教育就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就是社会资源与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中国教育现状与建立文明强盛之国家以及与谐安康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差距非常明显,三言两语讲不清,百语千言道不明。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就就是教育所造就的人才这一首要国家资源之间的竞争,人才的内涵不仅仅就是拥有科技文化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更重要的就是要具备能够提升国家文明、民主与法治所必须的符合人文人

道精神的信仰、道德与理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就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与大学。整个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仍就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农村学校的危房一直就是各地方政府的一个心病。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后作业多,学习压力大,这在中国大多数学校就是普遍现象。我们仔细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与实施已有十多年,减轻学生心理与生理负担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为什么学生的书包还那么重,学生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如果说完全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或者教育教案改革力度不够造成的,

浅谈现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现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中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 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现今的教育改革并未真正解决,反而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暴露出来。中国教育何去何从,如何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这不仅是每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普通民众所应关注的。我们相信, 只要理性地思考, 扎实地实践,中国教育就一定会走出困惑,步入新的天地! 关键词:中国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从古至今, 教育在人类生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与个人的人格发育、品质形成、知识增长有关, 也与文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有关。中国社会现在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青少年犯罪率偏高;腐败问题严重;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没有稳定的社会价值观;很多中国人科学素质缺乏,迷信,盲从,没有明确的精神支柱,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心理焦躁等。社会问题是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教育问题体现了社会问题,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必要途径。 一当前中国教育的问题有哪些 教育领域中的问题相当复杂,剪不断,理还乱,但只有厘清问题理出头绪,才能进一步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那么.当前教育领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 从宏观角度看: 首先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 : 其次有限的教育投入还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第三教育腐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第四宏观的教育决策有随意化的倾向导致教育改革成效甚微。 就幼儿教育而言,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幼儿从事的活动本应是“游戏” 而非“学习” ,对幼儿而言,培养良好的体质,发展健全的心智与塑造完善的人格,才是幼儿教育的使命。认知潜能的过度开发造成儿童智力过早成熟与定型: 情感与意志品质的被忽视. 导致其心智发展的片面与失衡。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不仅造成儿童发展的片面化,也对儿童今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就基础教育而言,首先,教育不均衡与不公平问题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仍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不和谐音; 其次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仍任重道远: 第三.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办学质量来看,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都越来越突出。 就职业教育而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条腿走路”教育的步伐才能坚实稳健.中等职业教育目前的发展相对葵缩,这造成了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低素质和不稳定也是制约我国产业优化的重要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容乐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应是高等职业教育,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就高等教育而言,近年来“大众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学学院如花开” ,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未如预想的那样带来效益

对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的看法的总结

课题项目:您对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的看法 课题成员:22——28号 ( 课题分组:教师组学生组社团组网络论坛组家长组 课题统计结果: 一、教师组: 1、大学教育制度有缺陷,持批评态度。如⑴课堂教授知识与社会脱节,很多专业设置不科学⑵扩招现象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教育质量下降⑶个别学生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挤破脑袋入党 2、持中立态度,认为是国家现状造成的,主张从老师和学生方面改进。如在教学方式上根据老师的特点和专业知识,同学应积极上进,主动规划未来,在就业问题上不要眼高手低。 3、认为存在问题,但批判无用,因为大环境改变较难,应从自我找原因,学生应充分准备,积极主动,老师在方向上给予指导 二、学生组: 1、理论知识太过老化,过时,尤其是经济类专业方面;忙于扩建扩招,忽视了教学水平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系曹德乐09级) 2、师资力量弱、专业信息传递慢、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育模式单一化、教学方式老套、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系黎明09级) 3、知识脱离实际、社会实践能力差、师资力量弱、结合实际培养人才(人力资源管理系李琳09级) 4、太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老师改卷应公平、课程设计应多联系实际、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王雪09级) 5、应试教育缺乏实践性、理论脱离现实、知识更新慢、讲课课件落伍、教师专业程度不够、一师多职现象(人力资源管理系许明超09级) 6、大学教育融合了中西教育思想,现阶段是适应社会的;教育体制的僵化和改革的不彻底导致教育的畸形发展(行政管理赵晓霞09级) 7、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脱轨;教师专业能力下降;扩招导致教学质量

和学校实力下降(汉语言文学李颖09级) 8、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学校去行政化、加大学术腐败整治力度、注重因材施教、不能盲目扩招(人力资源管理系张道方09级) 9、扩招导致专业多余、大学生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大学去行政化、“官僚制度浓”、高考状元纷纷不在大陆上学(人力资源管理系09级) 10、理论与实际脱节、大学存在对贫困生的不公平现象、学费过高(人力资源管理系上官单强09级) 11、过于注重理论、不重视个人的发展、学生虚度光阴、大学教育过于追求全面化(人力资源管理系李义名09级) 12、专业与就业针对性不强(信息与计算科学吴圆圆10级) 13、对学生管理太放松(信息与计算科学王亚丽10级) 14、大学课堂讲授内容太多,缺少交流、给了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课余生活也精彩(信息与计算科学张晴10级) 15、对学生管理太松,容易让人迷茫;能彰显大学风采;感觉上不上大学一样,枯燥无味、关系难处理(信息与计算科学赵晓威10级) 16、相对自由,利于培养自立精神;管理过于宽松、教育质量低(机械自动化乔浩10级) 17、重理轻文;盲目跟风开设专业,师资力量弱;重理论,轻实践;扩招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国际贸易与经济谢瑞聪10级) 18、各校之间师资力量不公平;图书馆资源很少利用;自习教室难找;老师教学方法传统老套(英语教育井莹10级) 19、知识内容太老,课件更新慢;老师与同学交流少;个别校级公修课无聊;老师讲授方式照本宣科,方式单一(英语教育毛质航10级) 20、老师不会主动关心爱护同学、有些课程无趣;教师水平不高(英语教育宋亚楠10级) 21、教育应该多元化、实践性应强、中国大学开放性不够、文化氛围不浓(翻译专业李新亚10级) 22、教育应民主化,除专业课外应是自己感兴趣的课;学生不必每节课都到(翻译专业姜宁10级)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世人对中国教育现状,众说纷纭。中国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并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但事实确实,中国教育现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现状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 从古代文人考取功名以图走上仕途之路,到如今我们把“教育”与将来的工作、收入、生活、居住条件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十年寒窗为的不过是以后有一个优越的生活。我相信,90%以上的人都是这样想。以致于如今的教育愈加趋向商业化、功利化的方向。而许多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致力于追求虚名,以图在各大“排行榜”上图的一席之地。许多学校并不专心于学术教育,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升学率,提高学校知名度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对学生的要求——40岁时如无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另外,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开50多万宝马去上课,是3家上市公司董事,他在全国性的研讨会上提醒同行:做好教学是基础,但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两名教授的言论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教育功利化的现状。大部分教授只注重发表了论文的数量,而并不注重质量,一味的敷衍授课、课题蒙混,而学校重金“收买”高分学生更是层出不穷,教育这块本来让人敬仰的“圣地”逐渐沦为追名逐利的市场。 学生求学的功利化以及学校办学的功利化使得整个中古教育日趋商业化、功利化。 现状二:教育不公平。 经柏龙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中国教育存在着十大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我所说的教育不公平主要是指教育区域不公平跟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中小学而言,城乡师资水平分配不均无可争议,农村的教学水平相较与城市,无论是教师水平还是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同一城市的学校同样存在着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重点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师水平还是教学基础设施配置都比一般学校优越。这就使得重点学校越来越强而一般学校越来越弱的局面,难以形成教育公平竞争。而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家长花钱为孩子选择较好的学校。 另外,除了中小学教育的不公平,大学在录取学生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这样的不公平体现在“区域保护”等方面。例如,上海的考生在考上海的大学时相较于非上海考生来说要容易的多,北京的考生在考北京的大学时要比非北京考生容易的多。而这就出现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重点大学的数量多,考生少,考生容易考的现象,而对于山东、河南、广东、浙江等高考大省却有重点大学数量少、考生多的现象。因此,诸如此类的高考大省的考生要比上海、北京等地的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考上一个相对于优秀的学校。 现状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高等院校增加,职业学校虚化。 最近这几年,到处盛传着“读书无用”“毕业等于失业”等说法,很显然这些说法是错误的,但我们却能从这一现象中看出人们对中国教育的失望。“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原因无非是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只是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而更重要的是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调又太缓慢了。按照原有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没本事”,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大学教育无法生产出于公司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大部分毕业生走出学校后发现:专业知识没学好,没有一技之长,也没发现自己身上有什么过人之处。因此,只能等着失业。中山大学一会社会学教授曾说:“目前许多教育政策的制定不是以就业为导向,不看人才市场需求,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又要在人才市场消化,这就造成一时难以消化、甚至消化不了的问题。”我国的大学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知识,而非专业技能,而更多的大学追求高等

关于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关于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我国义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之国内对义务教育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本文试图运用文献内容分析法对2000~2007年义务教育的研究论文进行总结, 通过梳理纷繁复杂的义务教育研究来分析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及不足。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是提升国民素质、弘扬本民族文化、传播人类科技和文化基础知识、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2006 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及“二免一补”政策实施之后,义务教育更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文运用的是内容分析法的发展分析模式,即A-X-T模式。发展 分析模式是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内容资料量化结果的比较,分析该对象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模式。本文试图运用此模式来分析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及不足。在本文中,A表示选取的样本来源,即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核心期刊,X为同一内容变量,即有关义务教育论文,T表示抽取样本的不同时间,T1~T8 分别表示2000~2007年。具体操作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为检索项,以“义务教育”为检索词,时间分别设为2000年到2007 年,范围为核心期刊。本文主要从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的问题领域、研究性质、作者单位、研究形式、研究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研究及相关结果 1. 义务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文对每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义务教育的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统计原则是除去简短报道、消息、讨论、笔谈以及回忆性、纪念性文章、名校介绍等无关文章。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2000年到2007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关于义务教育文章的数量大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2006年187篇,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121篇。这反映出义务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