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又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也就是对仗)。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二者竟有何区别呢?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要真正明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不妨为例为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句子虽然字数相对,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

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应归入对偶。

再看下面的句子(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幅对联不仅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且平仄相对,所以应归入对仗。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偶的外延大于对仗,而内涵则小于对仗。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只有严式的对偶才是对仗。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中学课文中运用互文的古诗文句子是很多的,如: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阿房宫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这类句子又可分两类:

1、双句互文。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多句互文。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

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诵诗书”句,亦属此类。

三、重章互文,指写作时把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在各章,阅读时把几章内容相互参照,互相补足。如《伐檀》:“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这是诗歌辞赋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如何正确理解互文句的句义?可以按照这样的原则:即上下两句或一句中的两个陈述部分同时适应于两个陈述对象。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例,这句话中的两个陈述部分是“喜”和“悲”,两个陈述对象是“物”和“己”,“喜”和“悲”同时陈述“物”和“己”,即为:不以“物”和“己”而“喜”和“悲”。此句用白话就很容易表达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对用一句话采用互文修辞的句子、意义的理解,同样适合上述原则,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即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了船。”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天山景物记》) ——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 (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 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歹、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

对偶和对比

对偶和对比 相似点:都是把成对的短语或句子排在一起使用。 不同点: a.对偶中成对的短语或句子在内容上可以是相反或相对的(称为“反对”),也可以是相近或相关的(称为“正对”),对比的两种事物则只能是相反或相对的。如: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反对)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正对)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b.对比是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相互映衬,重在“比”,对偶着眼于结构上的对称,并非为了比较。 c.在形式上,对偶有严格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字字相对,意思有联系,字面没有重复,对比没有这些要求。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比和对偶 对比和对偶一般来说不容易混淆,所以相混淆的原因在于二者都要求“对”,如果单纯地着眼于内容的相对而不顾及语言的结构形式,就势必产生混淆了。例如: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这里先有一个总的对比:“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又有两个具体的对比:“说的”和“行的”相对比,“对人”和“对己”相对比。可见这里强调的是意义的对比,形式是不大讲究的。 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个对子是个典型的对偶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而且是一对句子。“墙上”对“山间”,“芦苇”对“竹笋”,“头重”对“嘴尖”,“脚轻”对“皮厚”,“根底”对“腹中”,“浅”对“空”,可见对偶在形式上要求是很严格的。 当然,对比的语意用对偶的形式表达的情况也是常有的:

③东家门里有酒肉, 佃户家中无米面。 ④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以上两个例子,从结构上看是对偶句,从意义上看是对比句。有人主张这类句子可以看成是对偶兼对比,这种主张忽略了对偶句的语意也可以包括“相对”和“相反”的,据此,这一类句子仍可以看做对偶句。 由此可见,对偶句的着眼点是在句子的结构形式,而对比句的着眼点则在句子的意义对比。 形式上不合对偶要求。

互文和对偶两种修辞的区别

互文和对偶两种修辞的区别 未 2009-02-16 0953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上述句子又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这叫对偶。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相互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对偶。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在内容上互相补充,这就是正对。比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两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非常形象,是正对。 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这就是反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用一个工整的反对,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国古代诗文里很早就运用了对偶(对仗)这种修辞格。例如:(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又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也就是对仗)。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二者竟有何区别呢?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要真正明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不妨为例为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句子虽然字数相对,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应归入对偶。 再看下面的句子(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幅对联不仅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且平仄相对,所以应归入对仗。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偶的外延大于对仗,而内涵则小于对仗。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只有严式的对偶才是对仗。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中学课文中运用互文的古诗文句子是很多的,如: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阿房宫赋》)

对偶、对比的区别

《实用汉语修辞》中说:“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的修辞手法。”而“对偶是把字数相等或者相当、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放在一起,表达相近、相关、相对或相反意义的修辞手法。” 从上面定义来看,对比与对偶确实有相似的一面,因为都有一个“对”字,说明都是两两相对而存在。但毕竟是不同的修辞格(修辞手法),差别自然也是明显的。现对此做简要分析。 首先,结构特点不同 对偶在结构形式上,讲求形式“对称性”,要求字数相等或者相当,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而对比主要讲求内容上的“对立性”,要求意义的相反、相对,不一定要求句子结构形式对称。 如(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上下两句构成对偶,在结构形式上讲求对称的,字数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关。 如(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上下两句所构成的对偶,在句子的句结构相同,词性也是相同的。 如(3)男人是突然老的,女人是逐渐老的。

这上下句构成对比,把男人和女人加以对照,在句子中还出现了相同的词语,如果按照“严对”的要求来说,这是对偶所不能有的。 其次,表达的作用不同 对偶的作用在于通过整齐的形式、对立而和谐的声音及其鲜明的节奏去感人、打动人,引发人的思考,提高表达的审美境界。而对比的作用是通过展示事物间的差异,在对比中突出所要表达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里就是通过对偶的形式,提高表达效果,引发人思考。 如(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里作者通过对比,表现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突出了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崇敬之情。 但是,在对偶中的“反对”中,从形式上看是对偶,而从意义上看却是对比,这我们应该分清,把它列入辞格的兼用中去。 如,对人民,你比炭火更温暖;对大人,你比钢刀更锋利。(李瑛《一月的哀思》) 如果按照宽对的要求,形式上基本一致,在内容上却是相对的。这就采用了对偶兼对比的修辞手法。

对仗的技巧与避忌

对仗的技巧与避忌 王一端 对仗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修辞方法,其匀称美、映衬美、音韵美,往往把人带入一个奇妙的境界。明代诗论家谢榛《四溟诗话》指出:“律诗重在对偶”。没有对仗,就不能构成律诗。对仗的水平也体现着诗人的文字修养和思想境界。 律诗对仗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全诗语气雷同、枯燥单调、章法杂乱。其基本要求是中间两联要对仗,主要位置平仄要相对,还有词性相对、结构相对等。 对仗的方式、技巧很多,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形式来分,可分为“工对”“邻对”“宽对”等;按上下两句的关系分,可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自对”“借对”“就句对”“隔句对(扇对)”“掉字对”“叠字对”“双生、叠韵对”“错综对”;按其个别特殊形式分,还有“虚词对”“逆挽对”“联绵对”“截句对”“半对半不对”“末字不对”等等。但是,有的个别形式往往不被认可。我觉得,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十五种,也可以称为“对仗十五式”: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同小类的名词相对,即同“类”又同“门”,更是工对。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九日》),“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雪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刘禹锡《骂姑山》)等,都算工对。工对时,五律因字少,较易实现;七律因字多又表意较复杂,则比较难。 2、邻对。“邻对”是邻近的事类,即同类不同门、甚或不同类的名词相对,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词等。它虽比“工对”稍逊,但仍优于“宽对”,且大大拓展了思维空间,增加了可用词汇,给律诗增

添了相当大的活力。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都属于邻对。 3、宽对。“宽对”与“工对”相对而言,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词性相同、句型相同,即可构成对仗。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更宽一些。如“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便是宽对。如果再宽一点,就是“半对半不对”。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陈子昂《送魏大从军》)等。这种对偶多用在律诗的首联。 4、正对。“正对”为上下句的意义相向并立、相互补充、相互烘托、相互和谐的对仗。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诗句,两句都是描写同一地点同一节侯的不同景物,互相映衬,便为正对。又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长征》),“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鲁迅《自嘲》),也属于正对。古人认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所以诗人们是尽力避免的。 5、反对。反对为出句和对句意义相反相映、对立统一之对仗,犹如夫妻关系。如“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其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等,都属于反对。反对具有强烈对比、映衬的作用,揭示矛盾尖锐,表达爱憎分明,形象对比强烈,诗意更为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是诗人们的孜孜追求。 6、流水对。“流水对”又叫“串对”,是指两句一意相贯,前后不能颠倒的对仗。它的上、下两句的意思是延续的,两句只可连贯起来理解,不可分割,

对偶、排比、层递的区别

对偶、排比、层递的区别 1、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的平行排列,对偶只限于两个句子。 排比的形式不如对偶严格。排比的各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 ②排比往往运用相同的词语;对偶的两个句子字数必须相等,而且忌用相同的词语。对偶的两句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相应的词词性相同;排比则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 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对偶;“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是排比。 2、层递和排比的区别 ①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的结构往往相同或相似,常用相同的词语。 ②层递在内容上是递升或递降的,具有等次性(级差性),事物之间是步步推进的逻辑关系;排比的内容是并列的,构成排比的内容是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相关的问题。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里的“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队,为了战斗的胜利……”有的单说它是排比,有的单说它属层第,实际上它是两种修辞手法的兼用。因为构成排比的一组语句总是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相内容,它们的关系也是并列的,上面的句式就具备了这一点。层第虽然也具有排比这一特点,而层第与排比的区别就在于在内容上反映客观事物的递升与递降形式。如句式里从班到潜伏队到整个战斗队(这里对战斗队予以伏笔了)。它是一种从小到大的递升形式。就排比而言,三个“为了”就能足以证实了。同时,三个“为了”除了结构相似之外,语势得到了增强、情感也得到了加深,这也是排比与层第区分的第二种方法。 又如:吃饱了的虾,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休息。它虽具备结构相似这一点,但连续用上几个有的没能使语气得到增强,也没能让情感得到加深,更没有递升与递降的形式出现,所以他不能纳入层第的范畴。

九种常见对仗

九种常见对仗 1、工对:同一类门词语相互对偶叫工对。古汉语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有些虽不是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花鸟、诗酒等也算工对。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和云既是名词,有是天文类词。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和夜是名词中的时令词对时令词。 2、邻对:邻近事类词语相对叫邻对。大约可分二十类:时令与天文;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器物与文具;衣饰与饮食;文具与文学;草木花果与鸟兽鱼虫;形体与人事;人伦与代名;疑问代词与“自”、“相”等字和副词;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人名与地名;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助词。 3、宽对:不能严格区分词语类别,只按词性相同的要求构成对仗叫宽对。半对半不对也属于宽对。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匈奴”与“魏绛”是名词相对;“犹”与“复”是副词相对;但“未灭”与“从戎”便不对了,这联就是半对半不对,属于宽对。如:元稹《早归》“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马、雨、水和花、露和衣。名词对名词,可称宽对。 4、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思,诗人用的是甲意,但同时借用它的乙意来与另一词对仗,这叫借对。如“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意,但诗人却借着“桃李”的“李”与“茅”字作对仗。有时候不是借意而是借音。如“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借“皇”为“黄”与“白”相对,这也是借对。“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借“柏”为“百”与“九”以数目词相对。还有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故借来对数目。还有一种借音,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沧为苍与蓝相对。 5、流水对:对仗的一联一般是平行的各有其独立性的两句。但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为两句说,每句都没有独立性,出句和对句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这种对仗叫流水对。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就是流水对。 6、反对:意义相反的字互为对仗叫反对。比如“有”与“无”;“多”与“少”。以反对为优,正对(意义相同或相近)为劣。 7、错综对:是指相互对应的两组词的位置转换交叉的一种对仗。如“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鸭”,“萤”与“鸭”,“火”与“暮”是交叉的一种对仗。这种情况只是偶然使用。 8、扇面对:扇面对就是隔句对。如“①飘渺巫山女,②归来七八年;③殷勤湘水曲,④留在十三弦”,不是一般的①句与②句对仗、③句与④句对仗,而是①句与③句对仗、②句与④句对仗。 9、叠字对:在出句某一位置用了重叠字,在对句的响应位置也用重叠字。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树树”与“山山”即是。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又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也就是对仗)。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二者竟有何区别呢? 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 的兼类现象。 要真正明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不妨为例为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句子虽然字数相对,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应归入对偶。

再看下面的句子(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幅对联不仅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且平仄相对,所以应归入对仗。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偶的外延大于对仗,而内涵则小于对仗。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只有严式的对偶才是对仗。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 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中学课文中运用互文的古诗文句 子是很多的,如: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完整版)对偶句教案及练习

对偶句教案及练习题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 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 念重复等现象。 特征 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一般的写作中,只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就行了,不一定讲究平仄,这叫宽对。对偶形式的修辞方式,在诗歌、对联中出现最为普遍。 分类 对偶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1.正对: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反的对偶句子叫反对。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又叫连对,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这种对偶句子称为串对。 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形式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1.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2.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 作用 1.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 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运用 对偶是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修辞格式,使用非常普遍,从古到今,在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1.应用于诗歌中。 2.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偶,也有句子的对偶,但较少见。 3.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

对偶与对仗

对偶与对仗 子洲县实验中学麻伦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想象”,是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解释得含乎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要领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要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前”。这种对称的语言形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得使用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乐感和音乐美,达到表达形式上的高度完善。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伏,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

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俺《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期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科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劲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彩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对仗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伏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为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又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也就是对仗)。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二者竟有何区别呢?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要真正明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不妨为例为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句子虽然字数相对,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

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应归入对偶。 再看下面的句子(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幅对联不仅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且平仄相对,所以应归入对仗。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偶的外延大于对仗,而内涵则小于对仗。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只有严式的对偶才是对仗。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中学课文中运用互文的古诗文句子是很多的,如: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对联的对仗(一)

对联的对仗(一) 第六讲属对精华全对仗 撰联要旨必关联 ──对联的对仗 对仗是对联的首要特征,是对联这一文体区别于其他任何文体的主要标志。 (一)什么是对仗呢? 《辞海》的解释是:“指诗文词句的对偶。”什么是“对偶”呢?《辞海》的解释是:“修辞格上辞格之一。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倪宝元编写的《修辞》,给“对偶”下的定义是:“对偶就是把 一对结构相同或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排列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等相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看了这样的解释,我们对“对偶”已有所了解,但总觉得“对仗”就是“对偶”,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呢,二者虽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却存在不同的地方。

首先,从本质上说,“对偶”是修辞格,而“对仗”是诗词、对联创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其次,从包涵的内容上说,“对偶”要求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应、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对仗”则要求诗词、对联在“对偶”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声调平仄相对,并且避免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比如,鲁迅《纪念 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两句话完全符合“对偶”的要求,应视为“对偶”。但由于声调的平仄不相对,在相应位置上又重复使用“使我”、“不忍”四个字,所以不能称为“对仗”。还是鲁讯的语句,在《自嘲》中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除满足了“对偶”的要求外,还满足了“对仗”的要求,没有重复使用字词,平仄也相对,应称其为“对仗”。 再次,从适用范围说,“对偶”可以适用于各种文体,古代诗歌、散文运用尤为频繁;“对仗”则应用于格律文学的诗、词、曲、对联和骈文。 (二)对仗的基本要求

诗词对仗的种类

诗词对仗的种类 诗词对仗的种类 关于对仗的种类,自古至今没有统一分类的标准,各种书上所列类别各异。《文心雕龙·丽词》列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类;《诗苑类格上》说唐代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唐代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弘法大师]之《文镜秘府论》称对仗有29种类格。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认为“词的分类对仗的基础。”[《诗词格律》38页]。他在《汉语诗词律学》中,按照传统诗词分类[主要是名词的细分]将对仗分为11类,每一类中又分若干种,共28种。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这里试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对仗的分类。一是以对仗的工整程度来分类,二是介绍至今仍常用的几种对仗的类型。其中有交叉和重叠的地方,做些必要的说明,尽量避免废辞。- -

- 对仗按其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两种,即工对与宽对。工对要求对仗得工整严谨。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古时并没有现代语法中那些词类术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时候,有人把字分为实字、虚字,动字、静字等。王力教授按汉语现代词类系统(现在语法学界对词的分类意见还不完全统一),根据律诗对仗的特点,把词分为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所谓词的范畴最小、关系最亲近、字面最对称主要是名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宫室、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鱼虫、形体、人事、人伦等门。各门中又分为若干类。同一门相对便工,同类相对更工。例如毛泽东《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和"乌蒙",同属地理门中的山名对山名;"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词连绵字;"腾"和"走"都是形体动词"细浪"和"

对仗修饰手法

这句话用的是“对仗”的修辞手法。 律诗、骈文等古代文体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清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蔡元培《国文之将来》:“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 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格律诗对仗规则:(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因此,像《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九种常见对仗

九种常见对仗: 1、工对:同一类门词语相互对偶叫工对。古汉语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有些虽不是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花鸟、诗酒等也算工对。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和云既是名词,有是天文类词。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和夜是名词中的时令词对时令词。 2.邻对:邻近事类词语相对叫邻对。大约可分二十类:时令与天文;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器物与文具;衣饰与饮食;文具与文学;草木花果与鸟兽鱼虫;形体与人事;人伦与代名;疑问代词与“自”、“相”等字和副词;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人名与地名;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助词。 3、宽对:不能严格区分词语类别,只按词性相同的要求构成对仗叫宽对。半对半不对也属于宽对。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匈奴”与“魏绛”是名词相对;“犹”与“复”是副词相对;但“未灭”与“从戎”便不对了,这联就是半对半不对,属于宽对。如:元稹《早归》“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马、雨、水和花、露和衣。名词对名词,可称宽对。 4、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思,诗人用的是甲意,但同时借用它的乙意来与另一词对仗,这叫借对。如“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意,但诗人却借着“桃李”的“李”与“茅”字作对仗。有时候不是借意而是借音。如“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借“皇”为“黄”与“白”相对,这也是借对。“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借“柏”为“百”与“九”以数目词相对。还有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故借来对数目。还有一种借音,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沧为苍与蓝相对。 5、流水对:对仗的一联一般是平行的各有其独立性的两句。但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为两句说,每句都没有独立性,出句和对句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这种对仗叫流水对。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就是流水对。 6、反对:意义相反的字互为对仗叫反对。比如“有”与“无”;“多”与“少”。以反对为优,正对(意义相同或相近)为劣。 7、错综对:是指相互对应的两组词的位置转换交叉的一种对仗。如“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鸭”,“萤”与“鸭”,“火”与“暮”是交叉的一种对仗。这种情况只是偶然使用。 8、扇面对:扇面对就是隔句对。如“①飘渺巫山女,②归来七八年;③殷勤湘水曲,④留在十三弦”,不是一般的①句与②句对仗、③句与④句对仗,而是①句与③句对仗、②句与④句对仗。 9、叠字对:在出句某一位置用了重叠字,在对句的响应位置也用重叠字。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树树”与“山山”即是。 技巧: 绝句律诗都采用,起承转合,一首诗,在确定了主题(立意)并且选择好题材后,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安排这些题材来更好地表现主题。一般要求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把题材主次分明,有起有结地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一首完整的诗篇。

格律诗九种常见对仗

格律诗九种常见对仗 九种常见对仗 1、工对:同一类门词语相互对偶叫工对。古汉语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有些 虽不是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花鸟、诗酒等也算工对。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和云既是名词,有是天文类词。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和夜是名词中的 时令词对时令词。 2、邻对:邻近事类词语相对叫邻对。大约可分二十类:时令与天文;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器物与文具;衣饰与饮食;文具与文学;草木花果与鸟兽鱼虫;形体与人事; 人伦与代名;疑问代词与“自”、“相”等字和副词;方位与数目; 数目与颜色;人名与地名;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 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助词。 3、宽对:不能严格区分词语类别,只按词性相同的要求构成对仗 叫宽对。半对半不对也属于宽对。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匈奴”与“魏绛”是名词相对;“犹”与“复”是副词相对;但 “未灭”与“从戎”便不对了,这联就是半对半不对,属于宽对。如:元稹《早归》“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马、雨、水和花、露和衣。名词对名词,可称宽对。 4、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思,诗人用的是甲意,但同时借用它的 乙意来与另一词对仗,这叫借对。如“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意,但诗人却借着“桃李”的“李”与“茅”字作对仗。有时候不是借意而是借音。如“事直皇 天在,归迟白发生”,借“皇”为“黄”与“白”相对,这也是借对。“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借“柏”为“百”与“九”以数目词 相对。还有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故借来对数目。

写格律诗的对仗问答

第八讲《如何写对仗》 一、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既对偶,又对仗。 二,如何写对仗 即出句与对句形成平仄对峙、结构对应关系,从而产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美学效果。 (一)对仗的内容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修辞方面,即词性相同或相近的词才能对仗。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代词对代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叠字对叠字等等。名词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地理、人伦、器物、时令、文学、宫室、衣饰、草木、鸟兽等等。工整的对仗,不仅要词性相同,词类也要相同。 二是语法方面,即结构相同或相近才能对仗。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等。例如:杜甫《登高》中的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修辞方面看,“无边”对“不尽”是副词对副词,“落木”对“长江”是名词对名词,“潇潇”对“滚滚”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也是叠字对叠字,“下”对“来”是动词对动

对仗对偶题学生版

考点解读 用古诗词来考查修辞手法地运用是年地新题型.“对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地一种修辞手法,在春联、歌词、广告中普遍运用.用律诗中地语料考查对仗,既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地弘扬,又与社会生活地需要相链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典题回顾 .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地一项是() .水面风回聚落花.数峰无语立斜阳 .楼上春容带雨来.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 (本题是个综合性地考查,既考考生对联常识,也考了对仗和词性地相关知识,但难度不大.对仗最主要地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结构对结构(主谓、动宾、定中等)可知:“墙头”可与“水面”和“楼上”(名词性偏正结构短语)相对,“雨细”只能与“风回”(主谓结构)对仗,做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下面是旅居台湾地孔子第代嫡传孙孔德成写给在大陆二姐地对联中地上联,最适合作为下联地一句是()上联:风雨一杯酒下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天涯共此时.羁危万里身. 婵娟千里共. 江山万里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答案】 三、知识点拨 .对偶 对偶是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地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内容地修辞方法.在古代诗文中,称为对仗. ()形式上分为宽对和严对. 宽对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地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例:“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严对地特点: 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语意相关上下句不用相同地字平仄相反. 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内容上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1 / 7

正对:由意义相同或相似地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心血操碎,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反对:由意义相反或相对地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联意思顺连,在语法上形成一个复句,构成连贯、递进、转折、选择、假设、目地等复合关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地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地中华语言独特地艺术形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对联按用途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贺联、挽联、堂联、门联、楹联、名胜联、文艺作品联,等等. ()对联地内容:与种类不同有关,还根据不同地场所、不同地人物、不同地节令、不同地用意而有所区别. ()对联地基本特点 字数相等②词性相同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反节奏相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语意相关字形“相左”(字形不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方法总结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要平仄相对,音调和谐 .要内容相关,上下联系 五、练习 .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地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 /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