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玉龙器型比较

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玉龙器型比较

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玉龙器型比较
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玉龙器型比较

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玉龙器型比较

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两支代表性文化。细梳两文化的内涵,可发现它们在构成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存在祭坛、神庙、聚落、贵族墓地和大量精美的玉器等。而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两地都有玉龙的出土,且制作精致,栩栩如生,不仅是艺术品,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又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信息载体。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灵魂,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映照。然而龙并不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生命体,它是上古先民智慧的结晶,集体的创作,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文献对龙的形象有过描述,《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尔雅》:“角似鹿,头似蛇,眼似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红山文化玉龙主要有两型:一是纤细的“C”形龙,代表器物是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这件玉龙吻部突出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双鼻孔(见图1)。二是猪首形龙,嘴部前突,两爪与嘴平,颜面皱纹多道,嘴作啃地状,有獠牙外露,三角形耳竖起,两睛突起,尾呈勾形,身像猪匍匐在地(见图2)。凌家滩玉龙的器身扁平,首尾相连,吻部突出,有须,头上有两角,身上阴刻交错线似鳞状(见图3)。

图1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红山文化“C”形龙。

图2 红山文化牛河梁第2地点第4号墓出土的玉猪龙。

龙是古人创造的神物,是虚与实的结合,在自然界应有其具象物的存在,即其祖型的存在。马克斯·缪勒、库恩、布留尔均认为,神话和宗教的神都是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人格化。闻一多《伏羲考》论证龙是一种“化合式的图腾”。体察红山文化玉龙的面貌,笔者认为它是蛇的蟠曲体、马的长鬣、猪首等选择、幻化的结果。而凌家滩玉龙由则是蛇的身驱、牛的头、鳄鱼的鳞综合而成的。东汉王充《论衡》写道:“龙或是似蛇,蛇或是似龙。”《山海经》则说:“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可见龙的化合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蛇是龙形构成的主体。张步天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中说:“距今7500-5000年,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温度比目前高2-3度,降水量比目前多500-600毫米,这一时期处于第一温暖期,淮河流域是一片水乡泽国。”而在东北红山文化区,当时也是河流纵横,地表植被茂盛,毒蛇猛兽时常出没,它们与古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一方面捕获其入食,另一方面也常受到它们的侵害。“南方人树居,北方人穴居,都很害怕蛇,一直到成文史时期,见面时打招呼,不是…吃过饭没有,?而是…无它乎??(没有碰到蛇吧?)。”“罗马人说,…恐惧?是神的第一个母亲,恐惧也是…敬畏?,导致民族崇拜心理产生,龙就是蛇的…尊化?。”然龙是多种生命体的艺术加工,在其创作过程中,被人们想象成具有巨大力量和无限功能的神秘动物,先民常常“功利性地”祭祀龙,取悦龙,以实现他们的祈求愿望。

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发现了大量与宗教活动有关的遗存,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对祭祀活动的重视,而且宗教仪式和程序呈现规范化、复杂化。龙在两文化祭祀遗址中不约而同地出现,应与当时的宗教观念和活动有关。

《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比较研究》

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比较研究 距今已有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了最高峰,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他们被誉为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红山文化玉器,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之后,红山文化玉器又经历了五千年的自然沁蚀而产生了次生变化。在今天,我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时,五千年前玉器文明的辉煌呈现在我们面前,它表达了古人的思想情感,是古人心灵的一种反映,它所包含的精神内涵高于一切。 良渚文化玉器,相对于先前的玉器制造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数量上、种类上,造型纹饰上以及制作工艺上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纷繁的种类,精美的雕琢,宏伟的气势,形象的表现,对周围地区文化的玉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可以加深对他们的精神内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味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分布地的比较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 良渚文化玉器于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镇(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被发现,于1959年被正式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抵钱塘江,北至江苏中部(主要是长江以南)。 二、玉材的比较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材以岫岩玉、河磨玉、内蒙碧玉为多,硬度在4到6之间,呈油脂光泽,有黄绿或淡黄色,有少量的墨玉、碧玉、青玉、玉髓、玛瑙和煤玉。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质地和制作工艺精粗差别悬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为太湖地区所产各种粗玉,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少量蛇纹石,玉石颜色以绿为主,或泛青或透黄,玉质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4厘米左右),手感较轻,有些玉料疏松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则选用质地细密晶润的玉材,触感平滑细腻,器物表面呈现宝石光泽,近乎铜镜的亮度,俗称“包浆壳”,色泽多以黄绿为基调。 三、纹饰的比较 红山文化玉器的纹饰都是比较简单的,常用的纹饰就是简单的瓦沟纹或阴刻线,一般用减地阳起的方式表达。勾云形佩和玉臂饰等器形多用瓦沟纹,而且所呈棱角一般都为奇数而并非偶数;其他的则是在表现眼部和背部上使用减地阳起的方法进行雕刻。 良渚文化玉器的表现手法以阴刻线为主辅以淡浮雕,并出现了圆雕、半圆雕、镂空等难度很大的手法,饰纹已采用立体纹、地纹、和装饰效三位一体,称为“三层花”,即第一层用阴刻线刻出云纹,直线,涡纹等为底纹,然后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轮廓,最后再以阴刻线在凸面表现细部。 四、特点的比较 红山玉器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创作题材广泛主要包括仿生和摄象两大类。其中,仿生类是主要部分,指摹仿并被神化了的动物形玉器和人物形玉器等,尤以动物形玉器独具特色。摄象类指摄取自然现象又经过艺术加工的璧、环、箍形器和勾云形玉佩

红山文化与山戎文化

红山文化与山戎文化 东周时期,山戎民族曾经在长城东部地带统治长达600多年之久,它的文化在这一地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山戎民族已经远逝了,但它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物,面对出土的山戎文化遗物,感到了山戎文化的古老和神秘。翻阅历史典籍,山戎文化见诸于史料记载的“只言片语”,甚至是微乎其微。因而,山戎被称之为神秘的民族,山戎文化被列为中国文化史上500疑案之一。山戎文化神秘,山戎的历史更加模糊,特别是对于山戎民族的“来龙”与“去脉”考古学者各执己见,至今仍在探索之中。 在众多见解中,不少观点认为,山戎文化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主要活动在春秋初期到战国时期。认为:当时,燕占据着燕山南北和辽西的肥田沃土,山戎则占据着热河大部分山地,山戎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有自己的军队和活动地域,还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化,是燕下的一个政治集团。但,对山戎文化的发祥与去向问题,至今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也不一定符合历史的实际。当然,探索山戎人的祖源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考古学问题,不是我研究的方向,我也没有资格来探讨这样复杂的问题。但从我县考古调查获取的材料来看,山戎人并非从春秋初期开始才占据热河大部分山地,而且也不是一出现就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就有自己的军队和活动地域,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文化,而

是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是个渐进的过程,即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进步,由野蛮向文明的方向发展。山戎人是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虽然短暂,但也有它的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不可能一出现,就进入强盛期,那么,它的弱稚期在什么地方?从长城地带山戎文化考古的成果和我县境 内考古调查获取的材料看,山戎人的活动期不仅仅局限在春秋初期到战国时期,也不仅仅只占据着热河的大部分山地,山戎文化具有地域的广泛性和时间的分期性特点。 在考古学文化类型的研究中,文化类型的划分和分期的重要标志,是丧葬形式和丧葬制度。在我县,会遇到两种不同的墓葬形式,一种是以石板作为葬具的石板墓结构形式,统称为石板墓。石板墓的墓地一般建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梁上;另一种是土坑竖穴墓,没有葬具,墓地建在临近河沟的黄土台地上。墓葬形式虽然不同,但丧葬习俗和随葬品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说明是一种文化的两个时期。依照墓葬形式,我们将其分为山地时期和台地时期。山地时期,起止时间,应在商周到春秋早期,最迟也在西周时期出现;台地时期,起止时间,应在春秋早期或中期到战国中期或晚期。山地时期,在山戎人的发展历程中,属于“穷山恶水”的幼稚阶段。这一阶段,他们以畜牧经济、简单的农业经济、攫取经济为基本经济形态,从大自然中攫取生活资料,此时,他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战胜自然的能力有限,物质生活资料相当匮乏,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人死后用石板作为葬具埋葬,

红山文化玉器的沁色

红山文化玉器的沁色 玉器因所用玉料的不同与埋藏地点的不同而有多少或深浅之分。总的来说,类似新疆玛纳斯碧玉、宽甸玉与岫岩玉这三种玉料,即使在土中埋藏五六千年,其沁色亦较少或浅,往往只在某件玉器外表的局部或原有绺纹及有磕缺损伤等处有所表现,更很少有被沁色整体掩盖者。因此,凡用上述三种玉料制成的“红山文化”玉器,若整件玉器均被钙化或呈鸡骨白色或有很重很浓的侵蚀色掩盖者,其真实性就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种玉料,特别是采自河流水中的籽玉,往往在未做玉器前就有天然侵蚀和皮色,一般呈黄、灰或红褐色,也有一些作品上有白色沁,少数作品上有黑色沁,其情况很似出土玉器上的侵蚀色。这些皮色,在红山文化做玉者看来, 是玉料毛病,即所谓的瑕斑,在制作玉器前,几乎都要把它全部去除。

而现今的造伪者为使新做玉有如土中埋藏而形成的自然土沁感,常留下一些皮色。因其沁色,无论受沁的天然感、受沁部位还是深浅程度等几与出土真品玉器同,故鉴定时必须要把两者严格区分。两者识别的根本之处是其上的包浆或熟旧感的有无。

凡是“红山文化”玉器留有玉料中的原沁色者,几乎都可断定为伪品。此外,伪作红山文化玉器,亦见一类所谓的“老玉新工”器,即作伪者用出土的大件或残破玉器,改做成若干小件“红山文化”伪品,且大多在其上琢饰纹饰,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囚这类玉器是用旧玉器改做,其上的局部沁色和包浆等与真品很相似,再加上纹图略作伪装,故其真伪一般鉴赏者很难区别。当然,在鉴定这类作伪玉器时,如能注意纹图底部及切口处与表面的新旧包浆情况的变化及其形体和工艺细微处是否有真红山文化玉器的特`支,往往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中国家文化 传统文化演讲稿,精选范文参考五篇

中国家文化传统文化演讲稿,精选范文参考五 篇 传统文化演讲稿篇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

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俗话说的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良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

赤峰古玩城简介

赤峰古玩城简介 赤峰古玩城位于东城大街造纸厂桥东侧,始建于2005年4月,市场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分一、二层,其中古玩城位于二层。自有产权面积为2400平方米。主要经营品种:古玩、杂项、民间艺术品、巴林石、书画、玉器、瓷器、铜器、仿古家具、奇石、文革遗物等,现在商厅129个,从业人员230人左右,其中下岗人员90人左右。古玩城内部设有管委会、商会、工会。赤峰古玩艺术品商会成立于2007年7月,下设:古玩、青铜器、巴林石、瓷器、民俗、书画、钱币七个分会,会员现有300余人;古玩城工会于2007年10月成立,全体商户均为工会会员。 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两年中,由于种种原因经营状况面临着困境。当时有商厅81个,实际商户只有66户在经营,空闲15个商厅,人心浮动,市场混乱。有50%的租户要求退租,市场已难以维持。2007年4月变更产权人后,在区政府和各部门的强有力的支持下,经过重新设计改造在原有商厅基础上又新增加了45个精品厅,现总商厅数量已达到129个,使用率100%。 2007年8月17日赤峰首届民间古玩艺术品展示交流大会,来自内蒙、福建、四川、河北、山东、辽宁、天津、北京、上海等省市的60多个城市,参展商达1000余人,三天的交易额在1000万元左右。 国庆节黄金周节假日市场,参展商500多人,连续七天举办,成交额达500万元左右。古玩城的市场拉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古玩城

周边有32家饭店、4家旅店相继开业,经营情况非常乐观。发展中的古玩城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中美考中队、席慕荣、陈佩斯、腾格尔等众多名人的光顾。在首届民间古玩艺术品展示交流大会活动期间的鉴宝活动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古玩界的关注。有三十多件民间藏品得到了国家级专家的认证。尤其是玉猪龙和日月同辉等红山玉的相继发现震憾了古玩界,成为了媒体相继报道的亮点,同时这次的发现被国内各大网站相互转载。07年一年内古玩城相继被媒体报道多达百余次,更加引起了各界和古玩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赤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其契丹文化、辽文化、蒙元文化吸引着全世界历史文化学者和古玩收藏家的目光。对历史的研讨,对文化的追求,对古玩的寻觅,使赤峰古玩市场名声鹊起,赤峰古玩城逐渐成为古玩行业中的亮点。2006年央视二套在古玩城现场鉴宝,精美绝仑的红山文化遗物,令人震憾的民间工艺藏品使人叹为观止。2007年民间鉴宝活动把“红山文化”装典的更加璀灿,300余件历史珍品令人目不瑕接。2007年举办的“赤峰首届民间古玩艺术品展示交流大会”参展商来自17个省市1000多人,展品单件标价2元至580万元,三天成交额达1000多万元。 赤峰古玩城大厅面积2400平米,内藏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古玩珍品20余万件。其中有许多是历史的绝版。古玩城是“红山文化”八千年闪光历程的展台,在这里红山古玉千姿百态、古韵传神;玉龙、

中国传统文化家庭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家庭美德 一、终身托付: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的贤相,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晏婴。 齐景公有一位女儿,景公很喜爱她。看到晏婴有才能,想把女儿嫁给他。为此齐景公特地跑到晏婴家里面来拜访,君臣开怀畅饮。席间, 晏婴的妻子也不时地忙碌地招待客人,景公看到了她,就问晏婴: “那位就是你的妻子吗?”晏婴不知底里,就如实回答说:“是的, 她就是我的妻子。”景公听了叹了口气说:“唉,怎么又老又丑啊! 我有一个女儿,年少而且貌美,请允许我把她嫁过来做您的妻室怎么样?”听了这话,晏婴放下筷子,起身立刻离开了自己的席位,恭敬 庄重地回答景公说:“我的妻子是年纪大了,人也不漂亮,但我已经 和她生活了很长时间。女人年轻的时候嫁给你,就将自己的一生托付 给你了。我的妻子在年轻的时候把终身托付给我,不在乎我身贵身贱, 个高个矮,而我也接受了。现在大王要把女儿嫁给我,这是何等的荣幸,但是作为一个男人,立天地之间,我已经接受了妻子的托付,又 怎么能背弃她的托身之情而接纳别人呢?”晏婴身居高位,而不背弃 年老貌丑的妻子,他的为人之道和高尚品质为人们所敬仰。 二、贤达之士不弃妻: 东汉初期的名臣宋弘,不但以清节威德着称于世,在处理*关系上,也称为千古绝音。 宋弘,汉光武帝即位以后,拜为太中大夫。后来又做了大司空, 被封为侯。自己将所有的田地租税收入和朝廷给的俸禄,一并用来赡 养九族中的人,因而自己虽然官高位显,家中却没有多少财产。 这个年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死了,她守了寡,光武帝念 及姐弟之情,时不时地请她入宫见面、聊天,也想再替姐姐找一个好 丈夫。这个天两人坐在一起议论朝中的大臣,汉光武帝便想趁此机会,

红山文化玉器收藏注意事项

红山文化玉器收藏注意事项 红山文化时期岫岩玉制品的质地不十分通透,也不是新疆和阗玉的那种精光内敛似的 半通透状,而是一种光泽弱而外溢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靠实物对比才能体会的,很难用语 言表述清楚。进入清代以后,尤其到了民国,岫岩玉的玻璃光泽开始比较凸显了,质地与 红山文化时期的差距很明显。而现代的新岫岩玉工艺品的质地几乎可以与玻璃相媲美,完 全丧失了玉的美的本质体现。现在的仿红山文化玉器为了规避玉质的明显破绽,多采用独 山玉或石性较强的地方类玉,这样的仿品一般仅从质地上就可以鉴定其伪。 红山文化玉器进入收藏者视野的时间,大概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中期,在此以前的 二十多年中,红山文化玉器仅仅是北方考古工作者所关心的新石器石器晚期的出土物而已。如果从这一收藏年代上估计,红山文化的传世品最多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所以玉器的表 面不可能附着古旧的包浆,甚至不可能带有明显的熟坑包浆,这是比较合理的时间推算。 尽管如此,仍不能排除清代、民国时期发现零星红山文化玉器传世的的能性。 据老一代收藏家说,民国以前的古玉收藏家往往将偶见的红山玉器认定为老三代古玉。所以说,如果发现一件典型的熟坑红山文化玉器,应该高度注意,但决不能简单加以否定。 红山文化玉器价格为何如此之高红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材质较多的是辽宁岫岩县细玉沟 透闪石类的玉材,材料质地细密,硬度较高,色泽均匀。玉的颜色有苍绿、青绿、青黄、 黄色,也有玲珑剔透的碧玉和纯白色玉。辨别玉材的时代可靠性,是鉴别古玉的重要一环。 玉质的基本颜色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色素离子对玉器所处环境条件产生不同反应; 另一方面内在因素在外部条件下促成变化,基本颜色的变化也是年代的特征。造型有时代性。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深厚、凝重,既概括洗炼,重点部位突出,又有不同于一般特征 的神韵。如红山玉器的动物造型,既生动,又拙朴、豪放。现实仿制的红山动物玉器,只 能做到形似,总体上拘谨、呆板、无生气,难以捕捉到原器物固有的神韵,很难模仿到那 个时代的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价格如纹饰也有关。纹饰是一个时代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信仰的产物。如能掌握各个时代的纹饰特点,便能比较准确地认定其年代。红山玉器表面多光素无纹, 除玉龙额部或颚底有斜方形网纹和表现兽头眼部、牙齿的细阴线纹外,一个常见特点是压 地线浮雕、凸弦纹、浅浮雕或称打洼,即在平面玉佩或圆雕玉器上磨出平整匀称的凹槽形 纹饰,也称瓦沟纹。有些压地浅浮雕若隐若现,眼视不甚清晰,手摸感觉明显,凸弦纹在 多数红山玉器都会见到。 器物雕琢工艺,是工艺技巧及艺术表现力等等因素的总和,最能反映时代特征。 红山玉器的工艺,主要是各部位的过渡自然,表面光泽细腻,少有磨痕,除个别小型 佩件大多无玻璃光。不论动物或器物,一般都有穿孔,多系对钻而成,也有从一面钻进的

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题目红山文化 学院大连工业大学学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系 班级服装日语102 学号 姓名孙美慧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木伦、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本次调查地点在内蒙古赤峰市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弘扬红山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山文化 一.红山文化历史调查 红山,意为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于是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汉译为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公元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据日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它的名字叫桑芝华。他来到内蒙林西(今巴林右旗),无获而归。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1930年冬,从东北通辽来一位梁启超的儿子叫梁思永,他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开始研究考古学。它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他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片后就回北京了。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随后来了一批所谓的日本考古工作团,叫满蒙考察团。有个叫滨田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他们来的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结果在红山30多处遗址仅发现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结果是日寇枉费心机。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公认的第一个高峰。当时中国境内的大多数原始文化中都出现了玉器,其中尤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种类多,数量大,制作精美,自成体系,影响深远。本文拟通过两个文化玉器的比较分析来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加深对它们文化内涵的认识。这也正是本文与前人所做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比较分析的不同之处。 二、比较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年代为距今6500一5000年前,以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和石耜等为特征器物。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年代为距今5300—4200年前。以薄胎黑陶、贯耳器、耘田器等为特征器物。 (一)玉材 红山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蛇纹石等,即现在所说的岫玉。其玉材硬度为2.5-5.5,比重2.5—2.8,颜色较均匀,透明度较好。其产地就在红山文化分布的范围内,获取较为容易。 良渚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等,玉材硬度为6—6.5,比重2.9-3.1,内部结构不均,目视可见毡状、簇状或捆状交结结构,透明度较差。其产地虽还未确定,但“就地取材”的可能性较大。 (二)玉器的种类 1、相似器物 珠、坠、管、串、环、玦、镯、璧、璜等; 锛、刀、斧、钺等; 龟、鸟、鱼等动物形玉像以及玉人像。 2、相异器物 红山文化 用具,匕形器、棒形器等; 装饰品,方圆形玉璧、玉勾形器、玉丫形器、玉臂饰、玉箍形器、双联璧、三联璧、玉虎、玉猪、玉熊、玉鸮、玉蚕等; 礼仪和宗教用玉,玉兽首、玉玦形器、勾云形佩、双兽首三孔玉器等。

良渚文化 用具,角形饰、带杆纺轮、带钩、柱形器、柄形器、锥形器等: 装饰品,牌饰、锥形器、四龙首镯、绞丝纹镯、玉海豚等; 礼仪用玉,锥形器、组佩、璧、豪华型钺等; 宗教用玉,琮、冠形饰、半圆形冠饰、锥形器、圭等。 (三)玉器的构成 有关两文化玉器构成的统计以曲石先生《中国玉器时代》一书所录新石器时代出土玉器统计为基础,结果如下: 红山文化 用具占14%,装饰品占60%,礼仪用玉和宗教用玉占26%。 良渚文化 用具占3%,装饰品占2l%,礼仪用玉占32%,宗教用玉占44%。 (四)纹饰 红山文化玉器以素面居多,在一些薄板状玉器如勾云形佩(图:14),或有弯度的玉件如玉臂饰表面磨有瓦沟纹,工艺难度较高。 良渚文化玉器纹饰比较发达,其中以神人兽面纹(又称“神徽”)(图:15)为代表。它主要集中在琮、钺、冠形饰等器物上,其中以反山M12:98侧面的纹饰较为典型。此种纹饰的主题一直是广为争论的一个问题。李学勤先生在《神秘的古玉》一文提及“辽西红山文化龙形玦,如把龙的脸部平面展开,与良渚文化反山M12:98琮上的兽面非常近似。玦上表现的龙没有角,目系卵圆形,口中有獠牙,和较晚的龙有所不同。”如此惊人相似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可能: 1、传播的结果。从两文化间巨大的时空差距来考虑,此种可能性极小,而且至今未发现能证明两者之间曾发生传播的证据。 2、写实。如果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是对同种动物的写实造型,那么在图案被进一步抽象、省略之前它们自然会发生惊人的相似。这一点与文化、时代无关。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内少数玉器上出现了刻划符号,如璧、琮、环、臂圈等。良渚文化玉器符号已发现11种,其中5种和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相同或近似。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 ? 死亡诗社 ?精灵夜路?19位粉丝 ? 1楼 1.目前以赤峰市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 赤峰市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敖汉旗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旗县,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均在敖汉旗境内。 2.赤峰市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 小河西文化是赤峰市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历史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10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 3.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赵宝沟文化: 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首次发现于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距今约6800年。赵宝沟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发现房址和灰坑140余处,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古器、蚌器。尊型陶器上有鹿、鸟、猪、鱼等图形,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透视画”、“中国画坛之祖”。该遗址2 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富河文化: 富河文化首次发现于乌尔吉沐沦河河畔的巴林左旗 浩尔吐乡富河沟门村,距今约5300年。分布范围在西拉 沐沦河以北和通辽境内,文化类型有别于兴隆洼文化、 红山文化,近似于赵宝沟文化。富河遗址面积5000平方 米,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其中一件骨器被学 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卜骨”。该遗址2006年被自治区人民 政府公布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古文化中一支极其重要的新石 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于赤峰红山 后发现了该文化的遗存,五十年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 历史学家尹达先生著《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 址》,红山文化正式命名。 红山文化是以农业为主、兼有牧、渔、猎并举的原始 文化,分布范围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区域, 西起张家口、东达辽河中游、北至大兴安岭、南逾大凌 河谷,距今5000——6000年,延续2000年之久。 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 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 涵十分丰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 展的制玉工艺。陶器多为红陶黑彩,花纹丰富,造型生 动。玉器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剔透,极具 神韵。其中1972年在翁牛特旗赛沁他拉出土的红山文化 代表性器物大型“c”型碧玉雕龙,周身卷曲,整体磨光, 首尾相顾,吻部高昂,眉目流盼,高鬃飘举,给人以飘 洒、俊逸、神奇、威武的美感,是中国最早的龙型玉器,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赤峰由此而成为中华龙的故乡和 龙文化的发祥地。 红山文化近年不断有新发现,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 和凌源、建平交界处牛河梁先后发现了牛神庙、积石冢 和祭坛。2003年在红山后新发现了一处保存完整的夏家 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红山遗址群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 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2010-5-4 12:34

中国家文化 传统文化演讲稿怎么写,精选范文参考五篇.docx

传统文化演讲稿篇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

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是怎么发现的 https://www.sodocs.net/doc/60968070.html, 2004-12-28 11:01:12 河南日报 在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以前,人们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来近四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直以来,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故乡、中华民族摇篮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开始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史前的历史,寻找中华文明的源头。专家们发现:两千年来,中国的历史学家们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是秦 始皇修建的长城遮住了他们的视野。他们要打破以长城自封的中国文化观,到长城以北去寻找中国古代史的资料,那里有中华民族更老的老家。 上世纪初始,就有一些红山玉器流传到了国外,赤峰地区的文化馆里,也有征集到的红山玉器。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把它们鉴定为商周时期的文物或说成战国或汉代的装饰品。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农民张凤祥在村子后面的果林里修梯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块像钩子一样的东西,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张凤祥以为是一块废铁,收工时顺便把它拿回了家。他的弟弟张凤良当时才六七岁,看到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铁钩子”一样的东西,就找了一根绳子把它绑紧,开始拖着“铁钩子”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起来,过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泽来了,太阳再一晒,就能看出这是玉。当张凤祥发现这是一件玉器以后,就带着它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里一位叫王志富的干部用30元钱征集了这件文物,但他并没有在意,办完入库登记手续之后,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到了箱子里。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就有一些红山玉器流传到了国外,赤峰地区的文化馆里,也有征集到的红山玉器。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的人把它们鉴定为商周时期的文物,有的人则把它们说成战国或汉代的装饰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王时麒介绍说,我们现在考古挖掘的许多东西,都可以测定年代,但是玉器不行,因为还没有测定玉器年代的手段。三星他拉发现的玉龙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红山人精心制作的、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1984年,红山文化的发现有了重大突破。在辽宁省凌源县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牛河梁发现5000年前的玉猪龙的消息传到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想起1971年征集的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识到,那件被他们锁在箱子里的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他拉的玉器装进挎包,坐火车赶到北京,请苏秉琦先生鉴定。苏秉琦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对红山的考古发现曾经给予特别关注。根据贾鸿恩回忆,当时苏秉琦先生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件玉器,他一面仔细鉴定,一面向他了解这件玉器的出土地点和征集的过程。苏秉琦告诉贾鸿恩:这也是一件珍贵的玉龙,是一件重要的红山文化遗物。1971年在三星他拉发现的玉龙,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玉雕龙为碧绿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体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被命名为C形玉雕龙。人们常见的龙有着兽类的四脚、鸟的毛、鬣兽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红山出土的这件C形玉雕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它代表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赤峰发现玉雕龙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渴望了解玉雕龙的人们,把探询的目光投向红山,而关于龙的原型的讨论也因此开展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家具中的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在传统家具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家具包含和体现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其独具特色的造型、精益巧妙的结构,无不凝聚着中国历代木工匠师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是珍贵的历它文化遗产。下面笔者尝试从传统文化对传统家具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一点浅显的探讨。 一、古代哲学、道德思想对传统家具的诠释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大人合一”思想。早在周代,《易传·乾卦》中就有云:“夫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大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道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各谐、人与人的利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普遍和谐”的观念。 表现在传统家具上: 其一,在对质地坚硬、色泽幽雅、肌理华美珍贵木材认识、运用中,力求充分展示了木材本色的自然之美; 其二,传统家具稳健凝重、简洁流畅均给人以舒展之感,有大气; 其三,是灵气,马蹄腿、三弯腿、椅子搭脑、牙板、撑子等曲线形式体现了抒情于理、予动于静的哲学要义:黄花梨小圈椅不正是一番“问渠哪得消如许,为有源头话水来”的意境吗? 其四,传统家具上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求力。圈椅上圆下方的设计,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承天象地”的哲学思想; 其五,传统家具具有严密的比例关系,舒适宜人的尺度,家具的外形比例、尺度与其使用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力求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道德以“中庸”为至高的德性。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中强调:“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在形式上重视“中正”、“中行”,在内涵上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以免适得其反。 二、古代宗教、学术思想对传统家具的诠释 中国历史自汉代以后,宗教和学术思想流派形成了主要是以儒、佛、道三家行举的文化格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三家共同维系着中国古代社会心理结构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自然也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宗教学术思想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倡导顺应自然、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不与物迁的处世原则和抱朴守真、寂空无为的价值取向。 具体表现在传统家具上其特点是:空灵、飘逸、柔婉、沉穆等 其一,传统家具的造型多采用曲线与直线的对比与变化,集中了直线与曲线的优点,柔中带刚,虚中见实。如运用于圈椅、交椅(如图5所示)、笔杆椅(如图6所示)、灯挂椅、圆角柜、架子床等家具中的罗涡撑、搭脑、“s”型靠背、马蹄腿、二弯腿等简沾、流畅、舒展、刚劲的线型变化。 其二,传统家具如束腰四足带托泥坐墩、三弯腿带托泥高香儿和玫瑰椅均以一下构件为实,中间“开光”为虚和靠背留空的形制为其构造要素,让人产生在空灵寂静中而富含流动、在厚实弥笃中义处处向虚的意境,无不给人静谧、深邃以感。

从M41玉鹄横向开料痕迹说起红山文化玉-CUHK

用SEM精密观测红山玉器玉料片解技术 邓聪刘国祥 (一)从M4:1玉鹄横向开料痕迹说起 红山文化玉器中有不少呈片状器物。然而长久以来,红山玉器片解技术就像谜一样令人摸不着头脑。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l号、21号墓出土二十多件玉器中,不少是片状器物。其中一件兽面玉牌宽14.7厘米,厚度仅0.4厘米,可以说是红山大型玉器中最薄的一件。笔者有幸在去年11 月,得上手观察这件玉器,两面都已全部研磨平滑,无法辨别玉片原来片解的痕迹。 最近报道牛河梁第十六地点4号墓中心大墓出土M4:1 的玉鹄,更是片状玉器中的精品。据王来柱先生指出,这件玉器长20.43、宽12.71、厚1.24厘米,整体呈扁薄片状,正面中部略鼓,周边较薄,背面较平。平面近长方形,具流线型外廓。在详细讨论这件玉鹄正面和各种特征后,王先生还指出玉鹄的“背面光素无纹,有三道横向片形磨具的开料痕和4个竖穿隧孔”1。这三道横向开料痕在玉鹄背面的线图和照片中都有明确的显示,其上一道痕较长是位于右侧上方两隧孔之间,其下两道痕也是在右侧下方两隧孔之间。(图一)王先生的观察,是探索红山玉器片解切割技术出现很重要的发言。 笔者的观察印象认为,M4:1玉鹄整体,呈扁平状,整体规整,将之放置在平坦枱面上,玉鹄与枱面的接触,四平八稳,与凌家滩、良渚扁平玉器起伏的平面,是完全不同的。笔者基本上是同意王来柱先生的观察。我们可以推测,玉鹄的片状素材,很可能是由锯片切割技术开片的毛坯。然而,有关王先生所指出三道横向开料痕的判断,是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据笔者观察,玉鹄背面右侧由上而下这三道横向痕迹:

a.第一道横向痕迹,位于上侧一对隧孔之间,其下面隧孔周围,是先有斜向局部研磨的线状痕。其次才是横向研磨,从这两组方向不同研磨痕先后观察判断,前后两期研磨,目的都是为隧孔的周围减薄。尤其后者横向比斜向研磨的范围稍大且深,从横向研磨痕观察,推测磨石的刃部厚度在0.3-0.4厘米。这些研磨减薄的施工,很明显是以手持小型条状断面方形砺石直接加工。 b.第二和第三道横向痕迹位于下侧一对隧孔的右侧,同样可以见到如第一道横向隧孔周围的局部减薄研磨。隧孔左侧凸起隔梁似的部份,是减薄后形成的。减薄加工的工具,当然和上述手持砺石是相同的。 这样,从以上分析显示,玉鹄背后三道横向痕迹,既不是开料痕,更并非是片形磨具所切割的痕迹。至于要解释为什么玉工要在隧孔周围减薄,推测应该是与隧孔间的绳子穿系作用相关。如果把玉鹄与牛河梁第十六地点2号墓出土一件勾云形器对比,两者背面几乎都是具同样的横向痕,都是集中于隧孔周围施工减薄,这作为一种隧孔加工技术,是一目了然的。此外在阜新县胡头沟遗址出士玉龟 (M1:7),腹面正中一竖脊,脊正中横穿一孔,孔两侧亦有明显减薄的结构,可以比较。 (二)第二地点l号家27号墓出土双勾云形器的开料探索 2008年10月,笔者在上海博物馆直接观察巴林右旗那斯台勾云形器,长18、宽10、厚0.6厘米,扁平工整,特别是背面十分平坦,如果这不是片切割的素材,是难以想象的,但却苦于红山玉工的习惯,往往对玉器制作千锤百炼,原毛坯的加工痕迹,丝毫不留,令人难以捉摸。红山玉器片状器是以片切对向加工的发现,首次是从牛河梁遗址第2地点27号墓的一件双勾云形器中确认的。 这件玉器知名度很大,既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一书封面,被称迄今所知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大的一件,长28.9、宽9.3、厚0.55厘米2。据郭先生等的描述,此器深绿色玉间有黄瑕斑,体甚长却很薄,叩之声脆。有正反面之分,反面略内弧,正反面均饰瓦沟纹,正面纹饰较规整。方殿春、朱达认为:“这件勾云形器可正名为玉兽面饰。是红山玉器中的重器,应该注重从形制、纹饰的分析深入讨论。"3然而,迄今为止,笔者所见在中国国内出版物中,此器正面的照片曾多次发表。在2000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国宝展”的图录中,发表了牛河梁27号墓勾云形器正反两面的照片,让人可以分辨此器正反面之差异4。2000年12月笔者在东京上野博物馆内,第一次观察到这件勾云形器的正面,但未能上手摩挲为憾。去年11月,笔者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终得尝素愿。对这件几于是30x10 厘米大型玉器薄片,究竟是如何生产之技术问题,当然是最引人注目的。 据笔者观察,此器的正反面,有着施工程度差异的表现。具体来说,郭先生等指出所谓正面,就是纹饰施工完成的一面,而反面纹饰,最少尚有三份之一施工未完成。最令笔者所兴奋的发现,是在反面中间部位,发现了一道长达14.6厘米横向切割痕,特别左翼镂孔以上,接近长达6厘米横长切割,明显是对向片状切割的痕迹,片切割经常留下近似平行线状痕,

赤峰简介

赤峰简介 赤峰市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级市。设3个市辖区: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辖7旗2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林西县、宁城县,共12个旗县区。 赤峰市,蒙语译为乌兰哈达,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的一座城市。她因城区东北隅这座赭红色山峰而得名。古老的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如两条主叶脉横贯东西,境内大大小小的河流如支脉纵横交织,相伴着高高的兴安岭、蜿蜒的燕山、辽阔的草原,展示着它的勃勃生机和神奇魅力。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交界处,全市辖三区七旗二县,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万,居住着蒙、汉、回、满等30个民族,其中蒙古族86万,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处的民族聚居地区。 赤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10000年以前,这里便有了人类繁衍生息,8000年前,古老的兴隆洼人在这里建起了“华夏第一村”,播撒下了人类文明的第一颗火种;5000年前,红山文化在这里发祥,“中华第一龙”大型玉龙的出土举世震惊;4000年前,“草原第一城”在这里出现,草原青铜文化再一次令世人瞩目;1000年前,契丹族首领耶律阿宝机在这里建起了雄峙万里的大辽王朝。以后这里又相继出现蒙元文化、明清佛教与王府文化等等,历史一次次在这里形成文化的巅峰。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以其纷呈的文化异彩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铸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赤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矿产资源方面,现已发现矿藏70多种,矿产地1000多处,涵盖黄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等多种矿产类型,是国家重点黄金产地,黄金储量占全自治区总储量的80%,年产黄金10多万两,位居全国前三位;这里的铅、锌、锡、铁、钼、钨的储量全国闻名;石灰石、膨润土、玄武岩、大理石、水晶石、冰洲石等非金属矿藏也十分丰富,尤其是草原瑰宝巴林石,以其温润的品质,华贵的风彩而扬名天下,成为国石候选石。农畜产品资源方面,除玉米、水稻、谷子等大宗农作物外,还盛产杂豆、荞麦、油葵、甜菜、烟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耕地面积1760万亩,正常年景粮食产量为60 亿斤;天然草原面积8900万亩,各种牲畜存栏1400万头只;林地面积3500万亩,森林覆盖率22%;有大型水库60座。 赤峰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独特。近些年来赤峰市加大了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标兵,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境内草原、森林、山峰、沙漠、温泉、湖泊、石林、冰臼等天然景观齐全,文物古迹、珍稀动植物众多,境内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森林公园6处。旅游资源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于一体,素有“自治区名片”和“内蒙古缩影”之称。 赤峰市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赤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肉、乳、菜、草为主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和以矿业、能源、医药、食品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到2010年,赤峰将建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联接东北和华北地区的能源供给基地、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原料及精深加工基地。 赤峰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备。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赤峰一直是国家级卫生城。金融、保险、通讯、配送、宾馆饭店、休闲娱乐等服务网络日臻完善。正在崛起的新城区以“生态新区、人文新区”为建设理念,总规划

(完整版)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及意义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及意义 家族文化是相对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它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如族谱、族田、族长、族规、祠堂等。家族文化包含着家族制度;同时它还旨在反映家族制度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家族制度本身的功效;它是家族制度的深层状态;是家族制度事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家族制度事项中不易被感知的内在本质。 (一)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第一是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认为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第二,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尊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所以敬宗、尊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领导人,由他们带领自己实现尊祖祭祖的愿望。至于睦族,是讲处理好族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合作,使宗族长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内容。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标,也是出发点;敬宗,睦族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是在尊祖的旗帜下实现家族的团结,敬宗是关键所在。 第三就是孝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家庭或家族都讲究上慈下孝,孝道的全部内涵有三个方面:第一,一般说是生养、死葬、祭祀。第二,自己事业有成,能够扬名显亲。第三,应有传宗接代人。现在对第一点和第三点比较重视,“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体现了生养和无后在孝道中的重要地位。孝道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只有它的成功实现,才能是家族得以延续与传承。所以在古代,孝道的最终要求就是族人事业有成,光大门楣,人丁兴旺。而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顺。现在的孝道就比较狭义了,一般是指对自己父母及直系血亲的孝顺。 第四是孝与忠的交融性,俗话说“忠孝两难全”它们确实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又有紧密的联系。忠道承认孝道的合理性甚至孝道是实现忠道的前提。孝与忠有着内在的联系,存在着交融性,主要是孝道包含浓重的忠君内容。这种交融性,就使得家族文化突破了家族的范围,使它不仅成为家族社会的信念,还是整个社会的一种观念。 (二)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现代意义 传统家族文化并没有随着传统社会的转型而消失,却有许多内涵为当代文化所传承,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而这个联系即传统孝道要求贡献于社会,尽忠于家天下的君主、汉民族的国家,发展到今日是社会奉献与忠诚于中华民族的国家;古今的家族均钟情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和致力于家族历史的纪录——编修家谱;家族共同体认同精神的保持。有了这样的链接点,就使得传统家族文化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调整其内涵,摒弃过时的宗法性的东西,而保存和发扬适应时代要求的成分。 传统家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传统家族文化经过调整、改造,能够为现时代所吸收的,我想在于:从民族国家的认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进爱国情操,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关注新时代社会伦理的建设,使得家族成为伦理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力量,家族伦理的规范成为建设新伦理的一种文化因素。这两方面是我们比较详细说明过的,此外,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是凝聚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因素之一,建设大中华文化圈的一种文化基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