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一、学习马列经典原著的意义和方法

(一)目的和意义

1.通过研读原著,扩大自己的理论和思想视野,本真地了解人类文化所创造的富有较高意义的思想理论财富。

2.学习经典,可以从本源的角度尽可能本真地了解经典作家的原始思想,避免其他对经典作家思想的错误解释的消极影响。

(二)学习的方法

1.理论和现实互释的方法

显思想:即在当下就可以为人们所理解,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在不断传播过程中逐渐变成人们所熟知的尝试性的东西。如唯物史观。

隐思想:指隐含于经典作家言论和著作中,需要经过社会历史和人生的不断发展变化,才能逐渐显现出来的,并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具有很强的历史超前性,需要借助新的社会历史经验,才能从隐蔽走向显明。如马克思全球化思想。

2.解构和重构相结合的方法

读经典著作往往会受到读者自己原来所受的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解释也往往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家学者对经典著作的解释也往往不尽一致,甚至有歪曲以致错误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研读经典著作要深刻理解和斟酌,对已有解释要做到以我为主,以他人的解释为参考,吸取合理的正确的成分,解构或消除错误的歪曲的解释,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科学准确理解原著的精髓。

经典著作解读方式举例

如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可以有如下方式:

政治的解读方式。文化(文明)史的解读方式。哲学的解读方式。

政治的解读方式

主要从某一个政治集团的政治诉求出发,将《宣言》看做批判资本主义,鼓动阶级斗争,并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从这个意义上,《宣言》是政治性著作。

文化(文明)史的解读方式

主要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所倡导。这种解读方式不再将政治目的看做理解《宣言》的主要方式,也不强调阶级斗争,而是将其看做是一种文化文本,主要表达的是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诉求,这种解读方式首先从人类西方文明的大背景出发,强调《宣言》表达了一种比资本主义时代更高的文明追求。

哲学的解读方式

这种解读方式认为《宣言》是马克思从哲学角度对现代私有制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深刻的哲学反思,他用批判的、辩证的眼光对资本主义时代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做了最全面、最深刻、最真诚的描述和评价,并对变革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一、选择题

1、《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时间:写于1845年春,发表于1888年作者:马克思

最突出的标志: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2、《德意志意识形态》

时间:写于1845-1846年,1924年用俄文发表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

最突出的标志:马恩合作的第二部著作(继1844年写成《神圣家族》》

被誉为“思想史上的光辉日出”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式形成

3、《共产党宣言》

时间:写于1848年2月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

最突出的标志: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1872年至1893年二十多年时间里,马克思、恩格斯为不同版本的《宣言》先后写了七篇序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1882俄文版序言。

1883年德文版序言。

1888年英文版序言。

1890年德文版序言。

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

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时间:写于1859年

作者:马克思

最突出的特征: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的实质作了精辟的说明,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本身下了经典型定义。

马克思为撰写《资本论》做准备,写下了三大手稿:

《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时间:1880年

作者:恩格斯

最突出的特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马克思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概述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

——列宁

毛泽东多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入马克思主义学习与教育的必读书目。

6、《实践论》时间:1937年七月作者:毛泽东

最突出特征: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中心:阐明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二、名词解释

1、经院哲学

是一种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它的研究只允许在基督教教义的范围内自由思维,为信仰找合理的根据。因而其结论也不受经验和实践的检验。经院哲学往往争论一些荒唐的问题,一些脱离实际、烦琐空洞的抽象议论。

2、“市民社会”

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这一术语的使用有两层含义:

广义地说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狭义地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

3、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新唯物主义:

既把“对象、现实、感性”理解为独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表明它是一种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同时又把他们看做是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新唯物主义的“新”以实践为出发点,在历史领域建立唯物主义,形成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在此,马克思揭示了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缺陷。

5、意识形态:

指一种观念的结合,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于一种哲学趋势或者是指社会中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提出的一组观念

6、劳动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和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必须指出的是,异化必须是“人自己造成的对自己的否定,而不是来自外部世界。”马克思说:“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这种同劳动相对立的劳动就是异化劳动。由此可见,所谓异化劳动就是指人类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了统治和支配人们的一种外在力量。

异化:一词的原意是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的错乱。费尔巴哈关于异化的观点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是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并崇拜上帝,受上帝支配。只有消灭宗教,让异化为上帝的人的本质返回人自身,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6、交往:

包括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指出:物质交往,而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这是任何其他交往的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用的一些术语:“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生产和交往关系”,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生产关系概念。

三、简答题

1、马克思是如何论述他的实践观

马克思总体上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这一观点,但对于德国古典哲学所理解的实践内容更做了根本性的改造,强调实践是人的整体感性生命活动,是人的精神创造力和物质创造力的统一,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统一,是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是舆论和践行的统一。总之,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全面的、创造性的、超越的活动都是人的实践活动或感性生命活动,人的这种感性生命活动主要表现在人与其他尤其是高等动物活动的不同上,这种不同最主要表现在自由性、创造性和全面性上,实践不仅是人独有的活动,还是人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的根本内容,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因此,实践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基础。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马克思看来,人及其社会的本质不在于研究之后的抽象规定中,而在对实践的研究之后。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抽象人性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理解、认识人及其社会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他从自己的实践观出发,强调人及其社会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在实践活动中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人和社会的本质就是具体的存在于这种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中。因此,要认识人及其社会,就不能哲学家的思辨的大脑出发,而是应该从现实的具体的研究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由这个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关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来揭示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社会关系的。

3、《形态》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现实的个人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4、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之间的关系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辩证统一

两个“绝不会”表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时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与《共产党宣言》所指明的两个必然并不矛盾,不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而是“两个必然”在理论上的深化和必要补充,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说明,一个说明了历史发展的结局和最终趋势,一个着眼于客观发展过程。

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两个论断体现了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两个论断体现了必然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两个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5、《共产党宣言》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宣言》是马恩受共产主义联盟的委托所完成的表达共产党人的基本追求、社会目的、社会组织方式等等的一步著作,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明确宣告自己的最高宗旨的文本,是共产党

人作为社会组织形式已经成熟并在这个时代变成了一种现实的重要的社会力量的表现。

第一,《宣言》是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的条件下产生的

第二,《宣言》是在马、恩进行理论研究和进行理论斗争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三,《宣言》是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实践中产生的。

6、《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原理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

1.《序言》原理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的原理,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规定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采取积极、稳妥、渐进的方针;

第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的原理,提供了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进程中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钥匙;

第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主体性、客观性原理,要求在改革和建设中必须使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对《序言》原理的突破与创新

首先,对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认识有了新突破。体现在:第一,对生产力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第二,对生产力内在构成与发展重点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第三,对社会主义关系内在结构与变化的认识有了新突破。

其次,在社会革命的内涵的认识上有了创新;

再次,对社会关系消亡和产生条件的原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一定创新;

最后,对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原理,有的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理论分析

1.社会结构理论

2.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分期

3.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机制

1.社会结构理论

《序言》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

2.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分期

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认为社会形态的变换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从来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社会形态,从而为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

3.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机制

社会结构理论(静态分析)和社会形态理论(动态总揽)是唯物史观的两大理论支柱。二者为探求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机制和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7、试结合政治经济批判中的有关论述,概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分期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认为社会形态的变换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从来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社会形态,从而为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

一般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史的观点包括以下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实际上,上述认识不够全面,马克思在序言中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划分有以下几类:(1)依据对抗与否

对抗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在《序言》中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即是说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的对抗性社会)

非对抗性社会: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含社会主义社会)

(2)以生产工具为标准

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大机器时代(与历史学、考古学划分一致)(3)依据人与物的关系

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自然经济形态)

物的依赖关系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对应商品经济形态)

自由个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产品经济形态)

(4)依据生产方式

亚细亚的(原始公社解体后带有某些公有制残余的生产方式)

古代的(奴隶制)封建制现代资产阶级制

8、试述《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

1)《宣言》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2)《宣言》揭示了资产阶级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动机

一方面资产阶级推动经济全球化是为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拓展狭隘的国内市场

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性的交往和联系,构筑了一个容纳整个世界的大市场,使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纳入同步轨道。

3)《宣言》阐述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手段

4)《宣言》科学预言了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5《宣言》论证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

积极效应::它优化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的愚昧状态”,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使“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促进了世界性交往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消极后果:经济全球化使落后国家民族从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加剧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被压迫民族与压迫民族的矛盾和对抗。

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

1.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2.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命脉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

3.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会日益尖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试图论证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各种可能。

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看,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了文化、政治、生态和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变迁,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预言的科学性。

9、宣言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

它凝聚着马恩的光辉思想,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也标志着马恩新世界观思想的完全成熟。

《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和发展。

2.《宣言》包括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得到完美呈现

马恩在《宣言》中运用他们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科学等领域获得的新知识,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并总结了工人运动的新经验,从而:

(1)全面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2)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论证了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作用;

(4)深刻地揭示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论证了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5)深刻地批判了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从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用中真正树立起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旗帜。

3.《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总结:《宣言》问世已经160多年,尽管历史条件、时代主题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马恩所阐发的基本原理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仍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共产主义事业、谋求人类解放的共同纲领和行动指南。

(二)现实意义

(注:从现实背景和时代要求思考)

1.掌握《宣言》阐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正确分析我国社会和世界发展的趋势,走历史必由之路

2.立足现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坚持《宣言》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运用好立场、观点和方法

10、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总结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本质本体论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本体论哲学,即实践本体论。在马克思看来,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产生的基础、本源或本体既不是纯粹的客观的自然世界,也不是某些哲学家的主观实践,更不是超越于任何世界的神,而是人的整体的感悟生命活动,即实践。人的整体感悟生命活动由精神创造活动和物质创造活动构成的整体,借助这种创造活动,人按照自己的目的、追求、需要、欲望等,对象化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即人化世界,因此,这个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客观性,这个世界的规律性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规律性。因此,要认识、理解、改变这个世界都必须从实践出发,时间作为世界的唯一基础,彰显了人是这个世界的最终主体—我的世界我做主。

1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马克思看来,人及其社会的本质不在于研究之后的抽象规定中,而在对实践的研究之后。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抽象人性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理解、认识人及其社会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他从自己的实践观出发,强调人及其社会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在实践活动中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人和社会的本质就是具体的存在于这种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中。因此,要认识人及其社会,就不能哲学家的思辨的大脑出发,而是应该从现实的具体的研究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由这个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关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来揭示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社会关系的。

12、《提纲》中人和环境的关系

在17.18世纪末,西方主要流行的两种社会历史观:环境决定论(旧唯物主义所提倡的主要社会历史观)和教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最后的决定力量是教育)。马克思批判了环境决定论和教育决定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更高有智慧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环境观,并对教育以及整个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作了论述。

马克思的环境观和教育观: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环境观。在马克思看了,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尤其是工业社会以后,环境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会变得越来越小,环境的变化不仅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相反地,人的实践活动决定了环境或好或坏的辩护,生态的或平衡或失衡的发展,因此,不是环境决定人类社会,而是人的活动决定了环境、环境的生产和再生产,便成了人的生产活动的一部分,人成了自然环境变化的最主要的决定力量。环境的纯自然的变化与人的活动引起的变化相比较,显得微不足道,这就是马克思人的活动是环境的变化的唯一责任体,这种观点强调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的有机身体,这两个身体应该统一和谐起来,并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并达到人道主义的自然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统一(天道与人道的统一)。马的环境观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自身的活动是和谐的主要力量,这是一种以人的自觉性为基础的主动的和谐。

13、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本体论世界观)

马克思通过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研究发现旧唯物主义撇开人的感性生命活动,从客观主义的角度来理解现实世界。这就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唯心主义者由于将人的精神活动看作是世界最后的基础或决定者,这就否定了世界的客观性、现实性。将世界变成一个神秘的存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既要解释人的整体的感性生命活动,在世界存在和发展的作用,又要解释世界的客观性,现实性、物质性,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理解这个世界,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为了纠正以往哲学的这些错误,马克思引入了实践观,认为哲学所要思考和解释的世界既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的世界,也不是精神创造物,而是人的实践化、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马克思认为,人借助自己的实践活动,将自己的目的,欲望,追求在世界中加以实现,创造出自己的人化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都是以人的实践或感性生命活动为基础的,这个世界的规律也就是感性世界生命活动的规律,要通过理解和把握规律,使人能够理解和改变世界。所以,实践是改变这个世界的基础,马克思将实践作为世界的基础,完成了西方哲学一次重大的哲学转向(本体论转向),将自然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转变为实践本体论。

14、国家本质

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集中体现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但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揭示了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15、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大发现

(1)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2)唯物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前者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后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形态的运动规律。正是由于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特征:唯物史观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16、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理解,都是从自然界本体论出发,认为整个世界的基础是不以人的意识、感觉为转移,纯自然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按照自己的规律自在自为的存在和发展着,人及其活动在这种存在和规律面前,只能认识它、适应它、遵循它,这个世界是纯粹的、最终的决定者,自然科学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唯一途径和方法,自然本体论的观点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整个外部世界。他所说的物质性是纯自然的物质性,它所说的规律是纯粹的客观规律。

唯心主义者与旧唯物主义相比较,最主要的优点是他看到了人的创造性活动,在世界的根源、本体上的产生上起着决定作用,但唯心主义者却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的创造性,在世界生产中的基础作用,而对人的生产活动中的物质创造性在世界生成中的决定作用,将人的整体的创造性活动片面的理解为纯精神的创造性活动,这就形成了主观本体论。

17《德意志意志形态》如何论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形态》和《宣言》中,其中,在《形态》中马恩从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人及其生活条件入手,进行深入分析:

(1)人是全面发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2)与私有制相联系的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关系制约着人的发展;

(4)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1)人是全面发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p17

(2)与私有制相联系的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分工立即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p29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关系制约着人的发展

“个人隶属于一定阶级这一现象,在那个除了反对统治阶级以外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的

阶级利益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灭的。”p52

(4)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三)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三) 在考研政治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伟人的著作,也会被列于考题内容,尤其是在马哲的复习过程中,下面是2014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三),小编提前祝愿2014考生们有大未来,考出好成绩! 11.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段指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本段话既可以联系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知识点,也可以联系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部分知识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指出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指出不同于建国之初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建设力量除了工农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个体工商业者、在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等,指出我国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1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也有一个逐步的成长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研究理论与观察现实中,马克思逐渐转变为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但是很快冷酷的社会现实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让马克思发现自身学识不足,仅仅从国家、法的角度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此,马恩先后开始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开始唯物主义转向的一本著作,在本书中还是主要对国家、法与宗教的批判,从而建立自己的唯物主义。 本段话的首句非常之著名。前半句中“批判的武器”指的是以前及现在的哲学等人文社科理论思想等,而“武器的批判”指的是无产阶级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及改造,是现实的一系列运动,指的是对现实的认识与改造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批判主体的无产阶级及社会运动。后半句指出物质和意识各自对社会的作用。指出正确的意识变为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运动的巨大作用。与本句话相关联的知识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意识与物质关系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等知识点。 13. 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马克思恩格斯原著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 4、《共产党宣言》 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二、中文专著 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黄枬森.哲学的科学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孙正聿. 哲学通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孙正聿. 思想中的时代.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俞吾金. 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俞吾金. 俞吾金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李德顺. 价值论(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欧阳康. 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汉大学出版社,1998 吴晓明. 形而上学的没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吴晓明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张一兵. 神会马克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丰子义. 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王南湜. 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衣俊卿. 文化哲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任平.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仰海峰. 形而上学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邹诗鹏. 生存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贺来. 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刘森林. 辩证法的社会空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耕. 为马克思辩护.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杨耕. 杨耕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张曙光. 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张曙光. 生存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吴向东. 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兰久富.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沈湘平. 理性与秩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罗松涛. 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主要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 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 (1) 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愈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 (2)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也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资产阶级为了剥削无产阶级,必须有维持它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而随着工业的进步,工人的地位和生存条件却在下降,以至降到无产阶级生存条件以下。资产阶级不能保持自己的奴隶(工人)维持奴隶般的生活,工人不能养活自己只能依靠资产阶级养活。 (4)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阶级自相竞争之上。而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 首先,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人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决定 的。(2 分)其次,人的本质不是由他所处的某一种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决定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2分)最后,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 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具体的历史的。(1 分)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1 分)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1 分)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1 分)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 分)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能动的方 面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他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 分) 3、简述对“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一论断的理解。 这句话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市民社会的直观,市民社会是指将私人利益关系作为总和的社会。 (1 分)旧唯物主义以它为基础,用关于个人功利的观点来说明结成政治社会的必要。(1分)新唯物主义不仅承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认为人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过着社会生活,又在社 会关系中生活。( 1 分)因此,“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1 分)其涵义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或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从事实践活动 的人。( 1 分) 4、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1 分)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1 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1分)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 分)贯穿《提纲》的中心线索是实践观点,它是《提纲》的核心思 想和灵魂。(1 分) 5、如何理解“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一切宗教都把整个世界分成两部分:一是人们生活其中的人间世俗世界,( 1

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句整理(三)

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句整理(三) 考研政治越来注重综合考察,题目的深度和难度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原著虽非考研学生必须要看的东西,但如果可以理解其中的一些经典段落,无疑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有非常大的帮助。博研堂考研政治保过专家纪老师就为大家整理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谅中的一些段落,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11.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段指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本段话既可以联系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知识点,也可以联系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部分知识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指出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指出不同于建国之初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建设力量除了工农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个体工商业者、在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等,指出我国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1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也有一个逐步的成长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研究理论与观察现实中,马克思逐渐转变为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但是很快冷酷的社会现实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让马克思发现自身学识不足,仅仅从国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答: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该问题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影响如下: (1)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时期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属于辩证唯心主义。 (2)转向社会主义 《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3)批判形而上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现实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尽管这时马克思仍然把哲学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注重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人民,预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马克思这时期哲学思想的进展还导致他与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4)转向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的思想已发生变化。他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

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当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性原则出发,力图用“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宣传“普遍理性”的《莱菌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个人的实践生活才是历史的本源,形而上学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发展。这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他同形而上学真正的决裂,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2.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佘化了的人类”这句话的内涵。 答: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即旧唯物主义在理论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1)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性,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他们把作为私人利益关系总和的社会,看成纯粹私人根据个人动机不受约束地去追求私利的领域。 ②根本目的 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2)新唯物主义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语句分析 1.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 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 2.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 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因此,人类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从而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就是实践。 4.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体现了异化的本质。在这句话中,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这就是人的异化。人与自身的关系分离,人不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他人的关系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关系人才能认识自己,才觉得自己的存在。 二、论述题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的? 理论部分: 基本思想: 第一部分: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题

学习经典著作的方法是什么?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问题马克思一生的主要理论贡献有哪些? 句子1、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 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1、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2、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 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 3、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 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4、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 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句子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 3、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4、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问题:1、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 3、人的本质是什么? 句子:1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2、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3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 4.《共产党宣言》关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的理解 (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根本缺陷的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3. 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和核心 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八)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 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一 11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与解析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一句话经典语录【150句】

一句话经典语录【150句】 【励志的一句话经典语录】 1、一个人变强大的方式,就是拥有一个想要保护的人。 2、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 3、生活能够漂泊,能够孤独,但灵魂必须有所归依。 4、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准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5、如果说我懂得的道理比别人多一点,那是因为我犯的错误比别人多一点。 6、对未来真正的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7、年轻是一种资源,但不努力就浪费了。 8、多数的错失,是因为不坚持,不努力,不挽留,然后催眠自己说一切都是命运。 9、生活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旅行,要懂得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 10、斩断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赢得出路。 【搞笑的一句话经典语录】 1、一见钟情,钟的不是情,是脸。 2、我吸烟的理由很简单:我爷爷吸烟,我爸爸也吸烟,轮到我不能断了香火。 3、因为你的“对不起”我决定和你“没关系”

4、世上只有骗子是真心的,因为他是真心骗你的 5、我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很低调 6、最有魅力的人是康师傅,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泡他 7、如果肚子疼痛时,就在腿上扎一刀,那么你的肚子就不疼了! 8、为了祖国下一代,再丑也要谈恋爱,谈到世界充满爱。 9、可恨的不是小三,而是经不住小三诱惑的小瘪三 10、唐僧再厉害,也不过是一个耍猴的 【以下是一句话经典语录150句】 【1】:有时候能够因为一句话让所有的感情崩塌有时候也能够 因为一句话让所有误会烟消云散 【2】: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 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3】: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一句话,不是对不起,也不是我恨你,而是,我们再也回不去。 【4】:一句话欢喜,一句话泪流,都是你。 【5】:什么是母爱,一句话:有妈在。--母亲节时最动人的一 句话 【6】:在模糊的世界里--我忘了最初的一句话,也不知道最后 一句话。 【7】:别人帮你,那是情分,不帮你,那是本分。容不容得下 是你的气度,能不能让你容下是我的本事人是活给自己看的,不是他 人的一句话就能左右自己,让自己活出潇洒自我。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思考题 《反杜林论》 引论2、恩格斯是怎么评价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第三章2、杜林陷入先验主义认识的根源是什么? 3、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理论思维的相对独立性的? 第四章2、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论的? 3、怎样理解恩格斯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理论? 第五章2、怎样理解恩格斯提出的无限性是个矛盾的命题? 3、怎样理解以下几段原文(见笔记) 第六章3、怎样理解个别的运动趋向平衡,总的运动又破坏平衡? 第七章为什么说达尔文生存斗争理论来源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八章2、恩格斯关于生命的定义是什么? 第九章1、杜林的道德观和真理观是什么? 2、为什么说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 4、为什么说在不同阶级的道德中必然存在共同之处? 第十章1、杜林的平等公理是什么?恩格斯是如何批判的? 3、两端原文理解(第十八段、第五段) 第十一章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2、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怎样理解自由的定义? 第十二章1、杜林否认矛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怎样理解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的观点? 第十三章1、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 3、关于形而上学思维的狭隘性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狭隘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怎样理解第一条? 2、如何理解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费尔巴哈论》 第一章1、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 第二章1、恩格斯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2、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时什么?为什么是错误的? 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什么?为什么说费尔巴哈未能克服旧唯物主义局限性?第三章1、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的? 2、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础和准则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的? 3、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章1、为什么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恩格斯是怎样说明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共产党宣言》 1、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序言中阐述的四个问题?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批驳各种反共产主义谬论的? 6、怎样理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8、《共产党宣言》有什么当代价值? 《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 1、马赫主义的基本前提是什么?怎样理解第一节第三段话? 2、什么书马赫主义的世界要素说、原则同格说、嵌入说?列宁是怎样批判的? 3、列宁是怎样分析马赫主义的理论渊源的? 4、列宁三个认识论的结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5、无可知论的实质是什么? 6、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哪些新贡献? 7、列宁在书里谈到了几个物质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