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刘德武《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知道1厘米有多长,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观察课件、动手比一比,使学生认识厘米这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以及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通过量一量,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3、简洁的课件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要学习的知识;善用障碍情景挑战学生的思维,产生讨论和思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发展思维的同时培养克服困难的行为习惯和精神。

课堂实录:

一、聊天引入,通过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今天就由我和一1班的同学一起上一节数学课(注:本节课是在2008年3月4日用一年级学生上的),学的是什么呢?其实就在我们的铅笔盒里,能说说你们的铅笔盒里都有什么吗?

生:尺子,铅笔,橡皮。

师:铅笔做什么用?

生:写字、画画。

师:对了,那橡皮呢?

生:写错了可以擦。

师:是啊,那尺子呢?

生:连线、划线。

师:没错,现在请你看大屏幕,刘老师也带了一些学习用具,都有什么呢?

生:(观看、齐答)铅笔、橡皮、尺子。

【评析:尺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厘米”的工具,教师用聊天的方式引入尺子,显得自然而有趣。】

师:但是刘老师的这把尺子好像没有你们的好,虽然也是直直的、平平的,但好像缺了点儿什么,尺子上还应该有什么啊?

生1:还应该有0到10的数字。

师:对,有一些数。还有什么?

生2:还应该有刻度。

师:说的很准确,还应该有刻度,一个一个的小道道。其实啊,刘老师的这把尺子也有,请你来观察。(展示课件)看见什么了?

生:小道道。

师:小道道是一条一条的线。它叫什么呢?刚才那个同学说得特别的准。叫什么?

生:(齐答)刻度。

师:(板书)当然,这一条一条的线呢,我们就叫刻度线(补充板书),来读一遍。

生:(齐答)刻度线。

师: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还有什么?

生:0—10的数字。

师:对啊,还有数呢。我们看看啊!你们说,数,出来!

生:数,出来!

师:数是出来了,你们还要读出来啊!

生:0、1、2、3、4、5、6、7、8、9、10、11、12(没有读齐)。

师:其中,最小的数是哪个?

生:(齐答)0!

师:对!所以从0开始,就要认真读。看谁的声音能跟上数出现的速度。开始!

生:0、1、2、3、4、5、6、7、8、9、10、11、12!

师:这些数可多可少,尺子短一点就少一些,尺子很长就多一些。但无论长还是短,数多还是少,其中有一个数不能没有,也就是这些数中最小的那个,是什么?

生:0!

师:我们对0有了一定的认识,谁知道,0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啊?

生: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师:对极了!0在平常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生1:0可以表示没有。

生2:0还可以占位。

师:今天这个0,表示哪一种意思呢?

生:(齐答)表示起点!

师:(板书)起点,是什么意思?

生:开始的点。

师:没错。0可以表示很多的意思,尺子上的0表示的是起点的意思。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就要以这个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所以0在尺子上很重要,表示起点。

【评析:通过对话引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进而复习0的意义,突出0在尺子上的作用——起点。知识虽简单,但进行的清晰有层次,并且为后面的测量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认识1厘米

师:尺子上还有一些东西,也许你们平时没有注意到。请看大屏幕,注意看!(出现“cm”)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有的不作反应)。

师:再看一遍(重新播放)。看见了吗?

生:(齐答)看见了。

【评析:“cm”的出现是知识的重点之一,当学生没有看清时,教师适时地回放课件,使学生充分关注它。】

师:我们把它放大一点儿就能看清楚了。(放大“cm”)

生:cm。

师:对了,两个英文字母c,m,它们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1:代表开始。

师:不是,请坐,你说。

【评析:数学是准确的、科学的,学生出现知识性错误的时候,教师适当的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保护。】

生2:表示厘米。

师:对了!表示一个小小的,很有用的长度单位,就是“厘米”(板书)。厘米用汉字表示就是这样,用字母表示就是“cm”。你们的尺子有没有这样的标志?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

(生边看边讨论)

师:把尺子收起来,坐好!他完成的很快!大家看黑板,我们在尺子上认识了刻度线,还有很多很多的数,特别是0这个数,在尺子上表示起点,还知道了有一个单位叫厘米。下面我们就要来认识1厘米。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单位1厘米有多长?(板书:1厘米)请大家看屏幕!(展示)这就是1厘米。你能说一说,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1厘米?

生1:从0到1就是1厘米。

师:对了!你看他坐的位置比较偏,但是他观察的很仔细,说的也很好!谁还能说一说,尺子上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

生2:尺子上从2到3是1厘米。

师:好。她认为尺子上从2到3也是1厘米。她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有。

师:有道理,一会儿我们会看到。谁愿意再说,尺子上从几到几是1厘米?

生3:尺子上从9到10是1厘米。

生4:尺子上从6到7是1厘米。

生5:尺子上从5到6是1厘米。

师:同学们非常会学习,其实在屏幕上,刘老师只给出了一条小小的线段,标志只有从0到1是1厘米。我们同学还能通过自己的联想,发挥自己的想象,想出了从4到5是1厘米、从9到10是1厘米。真了不起!现在刘老师说一句话,请你判断。尺子上,从0到1是1厘米。对吗?

生:对!

师:当然对。如果这样说:尺子上,只有从0到1是1厘米,对吗?

生:不对。

【评析: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课堂散发出知识和智慧的光芒,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肯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灵感,让课堂火花闪现。】

师:好,下面一起来看。这是从0到1是1厘米。现在呢?(课件展示)

生:从1到2也是1厘米;从2到3也是1厘米;从3到4也是1厘米;从4到5也是1厘米;从5到6也是1厘米;从6到7也是1厘米。

师:说了这么多句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几到几是1厘米,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

生:两个数字挨着的就是1厘米。

师:就是这样,好极了!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课件展示)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总结,在发展学生思维概括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虽然学生的语言还显得稚嫩,但表达的意思很准确,教师也不做过分的纠正,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生:从7到8也是1厘米。

师:好,考考大家行吗?

生:行!

师:找数4,

了吗?

生:找到了!

师:从4到几是1厘米?

生1:从4到5是1厘米。

师:大家来评价,对不对?

师:谁还能说,从4到几是1厘米?

生:从4到3是1厘米。

师: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一般人都习惯从左到右看依次往后,一说到4,就往后想到5,所以从4到5是1厘米。可是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啊,他不仅会顺着想,还会倒着想。从4到3也是1厘米。

【评析:从4到几是1厘米?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希望出现不同的答案,当学生真的出现了这种答案时,教师的充分肯定是对学生独思维品质独创性的鼓励与提升。】师:请一个特别棒的同学,把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说。从4到几是1厘米,要说完整。

生:从4到5是1厘米,从4到3也是1厘米。

师:她不仅能说完整,刘老师还很欣赏她会用“也”字!用得好!现在请大家看看,他们说的对不对。(课件展示)

现在再请大家说一说,从8到几是1厘米,这次不仅要说对,还要求说完整。

生:从8到9是1厘米;从8到7也是1厘米。

师:现在请你自己比一比,用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表示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应该有多长,开始。

(生讨论,互相比划)

师:比好了吗?好了,不动,拿出尺子,自己比一比,1厘米是不是这么长。

(生对比,教师巡视学生的情况,有重点地辅导)

师:好了,现在把尺子放桌上不动。只用手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开始。

(生比划)

师:有的同学比划已经很准了。好了,收尺子,坐好。

【评析:对于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刘老师将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简单,也正是由于处理的形式很单纯,才突出了1厘米有多长是一个常识性的认识和技能。】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还认识了1厘米,知道了1厘米非常小。但我们不能光认识1厘米啊,光认识1,那怎么发展,怎么应用啊?所以,下面我们除了认识1厘米,还要认识2厘米(生呼应教师往下说:3厘米,4厘米……)概括的说,就是几厘米。(板书)

【评析:从1厘米到几厘米的认识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利用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发展”这个比较抽象的词汇;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发展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三、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请你看屏幕,将出现一条红色的彩带,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课件展示5厘米)生(抢答):5厘米。

(师沉默,不作回应)

生(部分):6厘米。

(学生间有争论)

师:那我知道了,现在大家的认识,要么是5厘米,要么6厘米,两种意见出现了交锋。最后的答案当然只有一个,不可能既是5厘米又是6厘米,到底谁对,也不能看谁声音大谁就正确,需要你说理由。请你来说一说。

【评析:当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出正确答案“5厘米”时,刘老师并没有喜出望外的、正中下怀的立即给予充分肯定,而是静静的等待着错误答案的出现。因为刘老师知道,学生中会有不同的意见的,如果不给错误意见暴露出来的机会,错误就会形成隐患。】

生1: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1到5就是5个了,再加上0,就是6个。所以是6厘米。

生2:我觉得是5厘米,因为我数的是格子,不是数。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谁还想说?

生3: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0到6是6个,我们不能把0忘记了,就像黑板上写的,0表示起点。

师:的确,0很重要。所以他认为应该算上0。

生4:我觉得是5厘米,虽然0到6是6个数,但是0前面没有数了,也就是说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从2到3是1厘米,从3到4是4厘米……(口误)

师: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数到这儿已经相当出色了!孩子们,其实我觉得通过这个过程,知识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同学们这种互相争论、互相倾听、互相学习的氛围,很好。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当然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对方说得对,就要放弃自己的看法,用大人的话说就是,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刚才大家说的,肯定有的是对的,有的是不对的。无论你说对了,还是说错了,都是勇敢的,好样的。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这个答案不应该用老师来说,应该研究这条线段与刚才我们研究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看它包含了几个1厘米。请看看屏幕,我们数一数。

【评析:学生的争论可谓精彩,教师在争论过程中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表态,这就给学生创造了非常宽松的表达空间。最后,教师还是没有将重点放在谁对谁错这个问题上,而是将落点放在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世界观渗透上,可谓技高一筹。的确,学生的认识有对有错,这很正常。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最可贵的不是对了还是错了,而是他们是否敢于表达、乐于倾听、善于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氛围,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能学会学习。最后的答案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用事实说话,渗透给学生用实践验证理论的唯物主义实践观。】

生:1个1厘米,2个1厘米,3个1厘米,4个1厘米,5个1厘米。

师:这条线段包含了5个1厘米,所以它应该是多长?

生:5厘米。

【评析:答案终于出来了,由于教师前面成功的铺垫和引导,学生果然没有表现出失望,说明教师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的引导是成功的。】

师:如果包含4个1厘米呢?

生:就是4厘米。

师:要是包含6个1厘米呢?

生:就是6厘米。

师:下面我们练一练。

课件练习题:

4厘米有(4)个1厘米,

7cm厘米有(7)个1cm,

6个1厘米是(6)厘米,

8cm里面有8个(1cm)。

(生逐一回答)

师:说的真清楚,回答的很完整。

【评析:必要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这里安排的练习题都是很基础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二是鼓励学生信心十足的进入下面更深入的学习。】

四、测量物体

师:好了,我们认识了厘米。但是数学知识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要会应用,要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下面老师发给大家一张图,有小刀,有螺母,还有牙刷等等。

(学生动手测量)

【评析: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体现了知识的价值。】

师:好了,同学们,小刀的长度量好了吗?

生:8厘米。

生:9厘米。

师:到底是多长?我们让这位同学再量一遍。一定要对准。怎样对准,你们知道吗?就是小刀的一端要对准0,另一端是9,那么小刀是多长呢?

生:9厘米。

师:刚才有同学说是8厘米,就是因为没有把0当作起点,而是把1对着小刀的一端了。所以会出现错误。

【评析:带领学生正确测量小刀的长度,指导测量的基本方法,纠正错误,环节落点扎实。】(老师继续指导学生测量螺母、牙刷和铁钉的长度——略)

五、问题情境活用知识

师:现在有一个问题等着我们。有个同学叫小明,他也会测量的方法了,就是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我们看看小明的这把尺子。(展示教具)和我们的尺子是一样的,但是很不幸,小明家有一次着火了,结果呢这把尺子烧了一段。(展示)就烧成这样了,这把破尺子还能量

吗?能量这个打火机的长度吗?

生:能!

师:怎么破尺子还能量东西?

生1:因为打火机比尺子短。

生2:虽然烧掉了一段,但是还可以对准0,这样量(学生上台演示)。

师:对,虽然烧坏了一部分,但零刻度线还在,所以还能量。但是,小明家真的很不幸,他家又着火了,把这边也烧掉了。这回连零刻度线都没有了,还能量打火机的长度吗?

生:能!

师:怎么量?

生:从断掉的那点量。

师:那请你来量吧。

(生上台演示)

【评析:使用有趣的障碍情景,小明的尺子两次被烧,结果成为了一把“名副其实的破尺子了”,这个情景使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地深入:破尺子还能量物体吗?来强调厘米作为单位的重要作用。】师:现在是几厘米啊?

生:7厘米、8厘米。

师:这边对着4,这边对着12。

生:12减4等于8。

师:这位同学概括的方法很好,是用12减4就是8厘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1厘米。

生:(齐数)1、2、3、4、5、6、7、8。

师:对了,就是8厘米。请同学回座位。

(生:是7.8厘米)

【评析:通过数(shǔ),强调“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这个学习重点,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师:真的很精确,搞科学就是要精益求精,这个态度非常好。好了同学们,刚才小明遇到的困难,一把尺子两端都烧掉了,其实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居然还能用这把破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战胜了困难。你们知道我们是依靠什么战胜了困难吗?

生1:智慧。

生2:依靠自己。

生3:依靠知识。

生4:依靠灵感。

师:(充分肯定的)你们说得都对,就是要依靠智慧,依靠自己,依靠知识,依靠灵感,来解决问题。下面还有一个困难,怕不怕?

生:不怕。

师:看屏幕。同样有一把尺子和一支铅笔,但铅笔和尺子都有一部分被一张纸片盖住了。请你猜猜看,这支铅笔可能有多长?

生1: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1后面就是2。

生2:可能是7厘米。应该比6厘米长一点儿。

生3:我觉得是8厘米。

生4:我觉得是10厘米。

师:可能是10厘米吗?

生:不可能。最多就是9厘米。

师:9厘米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最有可能就是几厘米?

生:8厘米。

师:还有可能是……?

生:7厘米。

师:好,我们来看看。

【评析:虽然数学是一门科学,它很准确,但很多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可能,这个环节就是利用“被纸片盖住的尺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性,同时利用前面总结出的计算技巧算出铅笔的长度。刘老师利用这个环节既巩固了测量和计算的技巧,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师:现在,从3到10。就是几厘米?

生:7厘米。

师:对!10减3等于7。如果铅笔的一端对着2呢?

生:长8厘米。

师:10减2等于8,就是8厘米。所以可能是7厘米,也有可能是8厘米。有没有可能是10厘米?

生:没有可能!

师:可能是6厘米吗?

生:不可能!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还知道了1厘米和几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会用尺子来测量物体长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都通过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其实,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还要用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灵感去解决它。好不好!

生:好!

师: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了,下课。

【评析:课堂的最后,刘老师在回顾知识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利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灵感去解决问题,体现了课程的多元目标。】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1、能熟练的运用我们学校的几何图形的教学模式。生活引入- 观察操作-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2、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对学生及时地进行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从整节课可以看出 本课以生动的Flash动画课件创设了“阿福的新衣”这一情境,一下子吸引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注意。在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体会到:为了测量得准确和交流的方便,需要用统一的工具——尺来量。使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时产生了要学习尺的迫切需求,很自然地进入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初步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应用。这种设计,将导入和新授融为一体,以知识为主线,以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保证,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 对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教师充分利用实物,组织学生活动,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如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借助1厘米的小棒感知1厘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自己的方式表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米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在测量过程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估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如在估测铅笔的长度时,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计一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了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不足: 1、环节设计的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

采薇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采薇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导语:《小雅·采薇 》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 》 中的一篇。 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六章, 每章八句。 课前全班齐背 《采薇》 , 请五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 《采薇》 的五个诗节,并简单批改指正。以下是小编整理采薇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的资料, 欢迎阅读参考。 师: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 民族, 《小雅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 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师: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 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 这节课就几个问题, 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生: 《采薇》 的两处比兴, 很有深意。 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 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薇”, 是野豌豆苗。 “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之花有什么喻义吗? 生:棠棣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查字典了,老师,“棠棣花两三 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 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棣》,另外郭沫若 也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棣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淇水 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 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 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 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 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 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 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_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_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引言:出示“量”字,黑板上这个字你认识吗?谁来读一读? 还可以怎么读,注音“liang”,量什么?板书:量长度 2.你想量什么东西的长度,愿意来说一说吗? 小朋友想要量的东西非常多,下面我们先一起来量一量每个小朋友的课桌有多长好吗? 先想一下,你打算怎样量,用什么东西量?指名回答 3、小朋友,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去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开始吧。生量操作 4、反馈:课桌大约有多长?谁来说说你量的结果。师随机板书几种不同的结果。 5、观察结果:小朋友,观察一下,你们量的结果都一样吗? 量同样长的一张课桌,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都不相同? 小结:因为量的工具不一样,每个长度的单位都不相同,所以量出来的数字都不一样。 过渡:那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测量方法,你觉得用什么东西量可能会更好一些呢?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操作、体验,产生悬念,造成认知冲突,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认识厘米 1.观察尺 (1)小朋友,你们有尺吗?拿出来看一看,观察一下尺上有什么? (2)生回答,师出示放大的直尺图进行讲解 a.一条一条的线,对,这些线在尺上叫刻度线。刻度线有的短,有的长,两条长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师比划)还有没有一大格了?观察一下这些大格一样长吗? [这里强调每一大格一样长,旨在为后面认识1厘米打基础。] b.有数字,有哪些数字呢?读读看。 尺上第一个数字是几?对,尺上的数字是从0开始的。 这些数都是用来表示几刻度的。0对着的这条长线段叫零刻度线,对着1的这条线段叫什么?这条呢?(指5)在你的尺上找找5刻度线、13刻度线,同桌互相看一看。 [学生往往忽略尺上的第一个数字“0”,在这里非常有必要强调零刻度线,以及认识各条刻度线,为后面用尺测量长度作铺垫。] c.尺上除了刻度线和数字,再仔细找找还有什么? 这两个字母是这样写的,(师板书)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厘米”。(读一读) 厘米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2.感知1厘米 (1)那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请小朋友用这两个手指头试着在尺上去比划一下,不会的看看前后左右的小朋友。 [学生在平时画等号中已经有了一些长度概念,在这里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2)指名回答: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生回答:0到1 是看下面的数字吗?应该看什么? 应该是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还可以从哪儿到哪儿? 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等。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依据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依据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依据本节课拟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想学、乐学,体现情境化;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 一、“走近圆明园” 师:我写三个字,大家注意看,跟着读(板书“圆明园”)。(自读后齐读)看到这三个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近圆明园)课前我们已经走近圆明园——读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以及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你有哪些感受? 师:是啊,圆明园被烧、被毁,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学生若有所思)带着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走进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 (一)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师:课件(五幅圆明园废墟图)这是——圆明园的废墟。 师:这一座座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144年然而却只圆明园的一角。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举手要说) 师:把这种感受带到歌中读一读。 生:(低沉、缓慢)“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师:让我们走进这个古老的故事。打开书,齐读课文第段。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提示学生读时注意文化”一词) 师: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说明它一定有不可估量的值。请用“……是……也是……”这个句式,说一说。 师: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的价值?结合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说一说。(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一段描写,用上了好多连接词,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它们。) 生:读了2-4自然段,我体会到了圆明园当时的辉煌。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板书“有……也有……”)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还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板书“有……也有……还有……”)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认识厘米_人教新课标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与反思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但对厘米、米等“单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知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又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呢? 一、创设情境,引入“厘米” (……经过用回形针、蜡笔、小刀、橡皮等工具测量同一课本后得出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测量单位测量,结果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测量了课本的长,为什么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 生:我们用了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怎样测量物体才会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请观察你们手中的尺子。(学生自主观察、交流)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2:我想知道尺子上一小格表示什么?一大格表示什么? 师: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 (播放课件:小朋友好,我是长度单位“厘米”,平时你们测量物体时,可以用上我,比如说铅笔长15厘米,课本长20厘米,课桌边长100厘米。小朋友们,初次见面,你想对刚才的介绍说点什么?) 生1:我想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 生2:我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 二、参与活动,体验“1厘米” 1、认识“1厘米”。 活动一:找一找 师: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出示课件:闪动1厘米的距离) 师:直尺上闪动部分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从0到1的距离叫1厘米,也可写作1cm。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直尺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1厘米长,同桌相互指着说一说。 生1:从刻度1到刻度2是1cm。 生2: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cm。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直尺上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 总结并板书: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或者每一大格间的长度都是1cm。 2、感受“1厘米”。 活动二:量一量 师:请拿出学具盒里棱长1cm的正方体,它宽度就是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不信,量一量看。(教师巡视并用实物投影演示)还可以怎样量?(学生测量,初识将物体的一端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 本课是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旨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1厘米的物品的一节课。 本课教师采用讲述阿福做新衣的故事,由此展开测量,通过学生对同一物体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的测量,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展开了量一量、说一说、估一估、测一测等多种活动,整个课堂呈现出丰富的操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教师评价及时准确,是一堂低年级教学的优质课。 在这节课中课堂主要为我们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色: 1、创设情境,优化学习方式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用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融于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为课堂营造了一个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师生的积极互动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这一情境贯穿始终使整节课环节过度自然,练习呈现丰富。 在优化学习方式上 首先: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在开课情境中教师让学生在对同一物体“扶手”采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在产生的不同结果中,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冲突。“到底

是哪个人说的长度是正确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的相关知识,再动手量1厘米,找出用尺子测量的方法,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操作,发现并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才能看到学生多样的想法和智慧。 其次:教师一直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探索,扶着学生一路前行,课中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了量手指的正确方法,这一教学环节让我们可以很好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并不是一直旁观,而是在引导整个课堂向本课的重点知识迈进,在学生模糊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知识。 课件演示尺子上1厘米的长度都有哪些的教学环节,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是不着痕迹的渗透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 第三: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对于厘米和用厘米量,小学生的感性认识材料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在本课中,教师在教学认识1厘米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再用课件显示,接着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1厘米,再是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最后在脑子里想1厘米的长度,在手、脑、眼、耳多种感官的配合下吧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再上升到数学的层面,体现了从生活——数学——应用的整体思路。

全国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并赏析

全国数学特级教师李烈的课堂《循环小数》教学实录节选并赏析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使学生具有判断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这里,教师出了6道能化为有限小数的题目)教师在学生完成后,提问引出“有限小数”概念,并板书“有限小数” 2.判断下列分数,哪些能化为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为有限小数? 17/50 8/11 2/9 36/125 5/12 9/55 学生逐个回答后,教师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为有限小数? 引导学生逐步完善总结:一个分数当它化成最简分数时它的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或5时,就能化为有限小数。 师:那么不能化为有限小数的分数,可以化成什么样的数呢?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 1.关于循环小数。师:8/11 2/9 5/12 9/55 都不能化为有限小数,我们看一看,究竟能化成什么样的小数呢?那8/11 来说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列成什么样的算式? 生:8/11=8÷11 教师板演竖式计算(这里略去),商0.7272… 师:继续除下去会怎么样? 生:还是先商7再商2.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余数重复出现. 师:8/11 化成小数是0.7272…有多少个72呢? 生:有无数个. 师:既然有无数个,我们可以怎样表示? 生:使用省略号.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计算出2/9 5/12 9/55 化成小数的结果.生:2/9=0.222….5/12…..教师逐个提问省略号表示的是什么.

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化成的小数要用上省略号,表示他们 的位置是无限的.这样的小数,由于位数是无限的,所以叫做无限小数.教师板书:“无限小数” 师:无限小数的小数部分有什么特点? 生:有的是一个数字无限循环。有的是两个数字无限循环。 师: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练习:下列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1)0.999 (2) 4.1677…(3)3.2121 (4)3.14159265…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提醒学生自主发现:第三尽管小数部分21重复出现,但它不是不断重复出现,所以它是有限小数。第四题没有重复的数字所以不是循环小数。[赏析:抓住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设计练习,可以克服学生理解中的片面认识,题目虽少,但作用极大,正是练习少而精。] …….以上是李烈老师本课教学实录节选,下面本人谈谈看法 评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单调抽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师生之间在知识的输入输出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必将破坏了教师的指导性与学生主动性的最佳结合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李烈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争达到最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及评析(精品课)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爱听故事吗? 生:爱! 师:那今天梁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

了。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师:请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2、引导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认识数字 生1:我的尺子上有0~20的数字。 师:同学们,你们的尺子上也有数字吗? 生:有。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精修订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在这次的观课评课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总体评价 根据一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为此,李老师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的进行做好铺垫。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如提供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小组讨论。 在故事激趣导入环节,情境创设的很好,学生深深的沉醉在情境中,思考着学习着,顺其自然的过度到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新知环节让学生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初步认识直尺。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一厘米的实际大小,进而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强调了测量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二)主要优点 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认识厘米》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活动,认识了厘米,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有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师生双边活动、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采用了创设故事情境,引入课题,利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联系实际生活法让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2、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很好的利用了这一课题生成资源,发动学生解决问题,师生一起把问题解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建议 在组织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李老师还应该继续探索一些有效的策略。这节课李老师利用了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电脑演示等直观呈现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倘若能采用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更专注地学习,也许对于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会有更大的帮助。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高效。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都要好好的模仿这节课的模式和实际好好组织。

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师:当代诗人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没听过。 师:这是一首经典的歌曲,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谁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小奇《涛声依旧》 生:(朗读歌词)师:读得不错!谁来体会一下,诗中有一个词叫“无眠”,什么意思? 生1 :无眠就是睡不着觉。师:对,就是睡不着觉。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2 :失眠。师:无眠就是失眠,就是睡不着觉,就是难眠的意思。师:看看,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 :留连的钟声。 生2 :留连的钟声。 生3 :留连的钟声。 生4 :钟声师:没错,是钟声,是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朗读)师:钟声是从哪儿传过来的呢?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 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有一位诗人叫王士祯,他在一首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师:有点味道,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师:请坐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钟声。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大家看,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等啊盼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师:十年,整整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这种经历。 生:(读) 师: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在一首诗中也写过这样的钟声,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浙江省优质课《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绍兴新昌城关中学赵晨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杭州之盛在于西子一湖,大多数人会选择什么季节出行? 生:冬季。 师:大多数人! 生:春季或者夏季。 师:在这样的季节可以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对于大多数人,会选择一天中什么时间去西湖呢? 生:早上。 师:我们的作者张岱在冬季去西湖。他究竟想要借助表达些什么呢?我们读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会读了吗? 生:会。 师:把我们昨天预习的结果展示给我们的老师。 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啊,朗朗书声是我们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会翻译了吗?“上下一白”的“白”是什么意思? 生:全。 师:你怎么知道解释为“全”? 生:根据全文的意思。 师:我们还可以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来了解文言词的解释呢?课下注释,根据课下注释的标注来了解个别词的解释。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解释的方法。“一身是胆”的“一”是什么意思? 生:全。 师:由此可以推断,“上下一白”的“一”解释为“全”,这就是推断法。我们再来看个成语“面面俱到”,“俱”是什么意思? 生:全。 师:你能精确翻译这个句子吗?“拥毳衣炉火”。看到这个句子,你感觉到了天气怎样的状况呢? 生:十分寒冷。 师:从哪个词中能恨明确地感受到“十分”呢? 生:拥。 生:表达出来了,毛皮大衣本来就说明了寒冷,又说道火炉,更能体现了。 生:我觉得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如果十分寒冷,那应该是紧紧裹着。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刚才这位男生用了一个词语“紧紧裹”,我们再来翻译下。我们再来看一个句子“湖上影子,”人教版教参上是这样翻译的,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读翻译。 师:两个红字“道”、“叶”,写出了景物什么特征? 生:简洁。 生:孤独。 师:影子这个词语确实能够体现出“孤独”,但影子是淡淡的。痕、点、芥、粒又写出了什么呢? 师:你认为可以用什么两次来形容呢? 生:条。丝。抹。 师:我们来看看原文用了什么量词,芥。芥是什么意思? 生:小。 师:既然我们不能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那我们就直接按照原文来理解。会读了,我们就走进下一个环节,文言要会理解,海明威提出了“冰山理论”,浮在海边的只是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沉在海面之下。谁来跟我们说说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对雪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 生:作者把雪当做了自己的象征,突出了自己对洁白的追求。 生:淡淡的孤独与寂寞。 师:你读不懂的有什么呢? 生:最后一句“莫说相公痴”“痴”在哪里? 师:不懂的还有吗? 生:前面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提到了“舟子”? 生:在亭上的两个人,作者问的是姓名,可是那两人回答的确实“金陵人”。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痴”字很重要。这个“痴”表现在哪里? 生:在晚上八点左右还独自一个人撑着小船去湖心亭看雪。 师:还有吗? 生:天气很冷,他还是坚持去看雪。 师:从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岱对于雪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种行为在有一个人眼中可不是痴迷的意思啊,你知道是谁吗? 生:湖上的两个人。 师:他们是怎么认为的? 生:志同道合。 师:在谁的眼中不是痴迷的呢? 生:在船夫眼中。 师:船夫理解张岱吗? 生:不理解。 师:所以在舟子眼中,这是什么呢? 生:痴呆。 师:看起来舟子是不理解张岱的。“独”与后面的舟子的出现是不矛盾的。

《认识厘米》评课

本次教研周有幸听到张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这堂课老师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在本节课中,张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给光头强图像做画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相框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所度量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课本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注重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 最后,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学会了数学地思考,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并学会了如何根据直尺的特点选择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张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的机会,始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经历了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 总之,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新课改教师要先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教师

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课堂实录 俞正强老师是浙江省一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在海淀区同课异构的课堂研讨会上,我听到了俞老师的数学课,体会到这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玩着学的课堂从理论上,我们不知道多少次地建议和论证“把学习当成玩”,但只要到了沉闷和循规蹈矩的课堂上,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玩”的感觉。俞老师不同,他带着学生们一起“玩”:“这个角是多少度?”俞正强指着一个30度的角问学生。学生答曰:“30度。”“谁说的?谁告诉你们这个是30度的,我偏偏要说这个角是100度。”俞正强颠覆公理、命名30度锐角为100度的举动,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和快乐,开始“玩”起来了。“玩”过一个图形,再“玩”另一个图形。把不同类型的“角”玩透之后,学生们领会了“角的本质”。再“玩回来”时,他告诫学生们,科学是严肃的,考试是严肃的,30度就是30度,它不是随便改成100度。在学生们直呼老师“骗人”的笑骂声中,体会到了玩着学的乐趣。 ■充满真爱的课堂短短两节三十分钟的课,每一位听课老师都会感觉俞老师对孩子发自心底的真实的爱。他亲切

地叫学生为小朋友,他一会像孩子的父亲,把够不到黑板的孩子抱起来;一会像孩子的兄弟,把一只胳膊搭到孩子的肩膀,另一只胳膊挥舞着在黑板上板书,给孩子讲题;一会又像妈妈,掩盖不住喜爱地摸摸孩子的头发,拍拍孩子的小脑袋;有时也挺像一个老师,笑呵呵地说出一些严厉的话……俞老师提到过《圣经》中的一句话:“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种种爱的举动和爱的表露,孩子们都会感受到。俞老师打比喻道:怎样让课堂这个鸡蛋孵化成小鸡呢?我们只能给鸡蛋加加温,让鸡蛋自己变成小鸡。所谓加温,就是温暖老师的心,然后老师就会去温暖学生的心。 ■解决“真问题”的课堂俞老师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会被提问到不只一次,只要是提问中学生出现的错误点和争议点,俞老师绝对不会“放过”,他会一次次地追问,设计一个个问题链,如“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你说这怎么变……”俞老师把问题设计得特别具有矛盾的冲突性和层层推进性,不断地把问题球“踢”给学生,让学生不停地思考,激活的思维。在这样不断地“被问”和思考中,“真问题”得到解答。有时,俞老师会高度地信任他的“小朋友们”,让“小朋友教小朋友”,让小孩之间的平等和接近的思维方式,解决思维上的困惑和问题,同时让孩子们体会助人为乐的成就感。 ■“忍让”的课堂“忍让”这个词是俞老师说的,我

省优质课游课堂教学实录山西村

《游山西村》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能说说“山”和“柳”开头的成语吗? 生: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板书: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师:大家怎样理解这两个词语? 生:“山重水复”指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生:“柳暗花明”指柳荫深深,鲜花簇簇。 师:是啊,多么美丽的意境啊!你们知道吗?这两个耳熟能详、千古流传的成语都出于同一首诗的吗?在这首诗中,有一座座连绵的山,有一条条交错的河,有密密层层的柳,有明艳的花,在这之间,几间农舍若隐若现。(师边描述边板画) 师:这么美的地方在哪里呢? 生:山西村(板书:山西村) 师:是谁发现的? 师:陆游(板书:陆游) 师:谁来说说对陆游的认识? 生: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师:小结:这些信息挺重要的,可能对等下理解、学习、感悟诗歌有帮助,学习古诗特别需要借助资料。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游览一下这美丽的山西村。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指名读 师:(夸张地)清脆的女高音! 生读 师:这一遍读得很有诗意。 师:这一次我想听男中音来吟读这一首诗。 (一位学生吟读《游山西村》,) 师:好,浑厚的男中音。读得不错,但我怎么感觉金戈铁马,慷慨激昂呢?如果把最后一句读得再慢一些,再轻一些,重现出山村月下的宁静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体现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师(范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跟读 三、自主学诗,读懂诗意,品悟诗境 师:(过渡语):让我们跟着诗人一块看看那儿的农家是怎样待客的? 师:请大家借助注释,自读理解诗意。 生:自由说诗意。 师:想:农家是怎样待客的? 生:农家的热情地接待客人。 师:从哪里看出农家人热情待客?

(完整版)景阳冈(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内容:景阳冈课堂实录 主讲:张学伟 年级:五年级 时间:2015年4月 【导入】 第一次见面,我先表演一个节目,好不好? 好 我给大家说一段快板儿,好吧? 好 你是想让我用普通话说还是用山东话说? 山东话! 大家都喜欢听怪的 如果我表演的好的话,请大家热烈鼓掌。(老师开始用方言读快板儿文字) 好玩吧?别只顾好玩,快板儿说的是谁? 武松 说的是什么事? 武松打虎 (师板书“打虎”)同时问:打虎之前干什么? 生“喝酒”师板书“喝酒”问:喝酒之后干什么? 生:上山 师:对了,并板书“上山” 这篇课文先写了武松(喝酒)再写了武松(上山)再写了武松(打虎) 【课文讲解】 我们先来看“武松打虎”。景阳冈下的酒,力量很大,一般的人只能喝几碗?(三碗)武松喝了几碗(18碗),不光喝了18碗酒,他一边喝酒还一边和店家说话。我们来看看他和店家说话的语言。 老师起头(读提示语),学生齐读对话内容。 这篇文章和我们平常学得文章还不太一样。它是一篇古代人写的白话小说。文白间杂。我先来考考你:什么叫“大虫”生齐答“老虎” 什么叫“吃酒”——喝酒 什么叫“筛酒”——倒酒 好好好好,非常好!这一段是他们的对话,对不对?一般在课堂上遇到对话的时候,老师让你们怎么读?(举手点名回答)生1:点两个同学来读。师:对!分角色来读嘛。来,同桌之间,两个人分角色朗读,一个人读武松的话,一个人读店家的。老师有一个要求:武松特别像武松,店家的语气特别像店家。好不好? 众生开始演绎,师巡视。 师选中一名同学上台,并请同学邀请一位搭档上台。老师对着全班同学强调要求:武松特别像武松,店家的语气特别像店家。如果他们表现的特别好,我们就为他们鼓掌,如果他们表现得还不够好,我们就帮助他们提出来,好不好。 (对着演员)分好角色。来,武松先来。听第一句:(生读)师请台下同学评价。

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课后反思 北京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1教学实录北京版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 但详尽比较操作与应用有一定难度。由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常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明确,直到灵敏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感知、体验、实践、交流反思、产生情感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要上好此课,必须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如何让学生认识“厘米”这一单位呢?片段一设计了用例外的“东西”测量课本,结果不一样,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矛盾冲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接着教师拿出直尺让学生观察,并辅以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找出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厘米奠定了优良的基础。 如何将1厘米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过程呢?活动中的找一找——初步认识刻度;量一量——尝试体验初步建立表象;比一比——感受新知,形成数学模型;想一想——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摸一摸——反思实践,应用数学模型;说一说——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等环节都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想象,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感受,并形成1cm的空间观念,从而促进对“1厘米”认识。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系统。 如何强化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呢?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直尺,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加强个性化记忆和理解。如,摸出一支粗约1厘米的钢笔、厚1厘米的火柴盒,观察小手指一节的长……这些都是学生体验的结果。 用蔬菜图估计长度,强调体验过程,把对1cm的体验最终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二度开发教材、灵敏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建构。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在这次的观课评课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李老师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确立了教为学服务的观念,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感受、交流、体验、探究知识的活动中,我是从教学环节维度进行观课的,这节课有四个环节包括故事引入、认识厘米、巩固应用和课堂总结。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设计合理。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第一,注重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发现问题,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第二,注重动手实践,掌握知识。 本节课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从1厘米的小棒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摆一摆,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在尺子上认识1厘米、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注重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能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

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为了巩固新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在练习中设计了“老师一拃有多长”和“学生一拃有多长”、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李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为了使本节课更完善,更好地提升,达到更好地预期效果,我的建议如下: 1.教学的整个环节能够环环相扣,教师再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就更好了,比如说举例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大豆,米粒,蚂蚁等物体时教师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学生都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用手指也能比划出来,可以让其他学生来判断,让他们亲身体验并以判断。 2.每个环节都过渡得很好,语言准确。但教师掌握的时间不太好,在研究两个数字之间是几厘米时,浪费的时间有点多,导致教师没时间处理教学设计中“巩固应用”的练习。如果时间在紧凑些,本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高效。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都要好好的模仿这节课的模式和实际好好组织。借研修的东风,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档

m e n h n s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 李镇西系列[/B] 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B]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B]李镇西老师讲《祝福》[/B]李镇西:我教《沁园春 长沙》[/B]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B]李镇西:再别康桥[/B] 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B]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B] 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B]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B] 李镇西专栏[/B](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 冬天 提醒幸福 我教《孔已己》等) 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B]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B] 李镇西《提醒幸福》教学实录[/B] 韩军系列[/B] 韩军:我教鲁迅的《药》[/B]韩军:我教李商隐的《隋宫》[/B]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B] 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B]《登高》课堂实录[/B](韩军) 韩军:心灵的拜访——《紫藤萝瀑布》教后记[/B]

a i e a A i n 韩军《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B] 致大雁(韩军在新教育实验北京会议上的语文课)[/B] 程少堂系列[/B] 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B] 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B] 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B]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B] 好课赏析: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实录[/B]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B] 程翔系列[/B] 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B]程翔《散步》课堂实录[/B]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B] 程翔“感动”作文课教学实录[/B]程翔《雷雨》实录[/B] 赵谦翔系列[/B] 赵谦翔课题汇报课实录[/B] 赵谦翔《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B] 程红兵系列[/B] 程红兵: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B]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程红兵[/B] 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B]程红兵《雨霖铃》的教学实录[/B] 于漪系列[/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