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含答案)教程文件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含答案)教程文件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含答案)教程文件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含答案)教程文件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一)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2分)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二)峡口①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和。“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_ _ 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2.(3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

(三)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3分)

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2分)

(四)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五)送人之松江

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2分)

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

答案:1.秋季、冬季

2.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勉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六)古离别

晴烟漠漠柳毵毵①,不那②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1)漠漠,弥漫;毵毵(sā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2)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首句写景,请合理运用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1.春光明艳,淡淡的烟岚弥漫晴空,垂柳柔条迎风轻拂。

2.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

(七)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3分)

2.第三句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1.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渡头,送客;罟师,船夫,桨,开桨即起程;临圻,交代所去之地(1个一分,写出3个即可)

2.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八)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 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 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诗歌。 2. 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 2.回顾《赠汪伦》 (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 (3)板书:踏歌送别 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 (一)学习《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送别诗

黄晋凯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8 。(一个象 征总是超过它的使用者,并使他实际说出的东西 要比他有意表达的东西更多) ,兴体即比体,说兴即说比---邵建.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明净雅致的语言、深刻而 纤细的内心体验、曲折精巧的构思取胜——邹小红古代爱情诗歌的研究与赏读邹小红《安徽文学》 2007年第11期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 含蓄蕴藉是中国古代情诗的重要特征,诗人们拒绝直 接奔放地展露内心,善于间接回旋地吟咏爱情。——高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9.第22卷第5期 渡口发生爱情诗 采菱曲 年代:南北朝作者:徐勉 相携及嘉月, 采菱度北渚。 微风吹棹歌, 日暮相容与。 采采不能归, 望望方延伫。 倘逢遗佩人, 预以心相许。

春别诗其一 萧子显 翻莺度燕双比翼。杨柳千条共一色。 但看陌上携手归。谁能对此空相忆。 《莫愁乐》是“西曲歌”之一,现存歌辞二首,也是歌咏男女爱情的作品。 莫愁乐其一(莫愁在何处)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分析:莫愁是传说中的美女,几千年的文学史上不知有多少诗人曾写诗赞美她,唐朝的风流皇帝唐明皇宠爱杨玉环,却因为安史之乱六军不发而赐死她,表现了唐明皇深爱着她却又无法解脱的无奈的思想感情。唐朝诗人李商隐在《马嵬》诗中就嘲讽唐明皇说:“可怜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可见莫愁这个美女在历代诗人们心中的地位。 其二(闻欢下扬州)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分析:这第二首,诗人主要用的动作描写,当然也有心理描写,但心理描写隐含在动作之中。我们可以想像,女子在听说情郎要下扬州时,她当然要去送他,但她却选择在一个山地去送,为什么呢,也许是站得高就看得远吧。两人站在山地上,当然是互相观看,互相安慰,互说情话,此时诗人突然写出了女子的一个大胆的动作:拦腰抱住她的情郎,一头扎在他的怀里,这是一种亲呢的表示,也是一种要探看他的内心的举动。我们似乎看到这个女子一边在听情郎的心跳,一边在观察情郎的相貌,在观察他的细微的变化。因为他知道,扬州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城池,那里商贾云集,美女成群,他的情郎是否会见异思迁,而另求新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八首阅读赏析要点汇编

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经典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以还在泥浆中? 【主旨归纳】《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名句赏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那样长!这两句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经典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去会你,难道你不能继续通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往来相见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那样长! 【主旨归纳】《子衿》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名句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样近,一秦一蜀又算得了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经典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辅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 只要世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决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的男女那样泪湿手巾。 【主旨归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通过写与好友分别的情景,慰勉友人勿在离别时悲伤,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胸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名句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茫茫一片,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景物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经典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乎与岸齐平,天水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茫茫一片,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闲坐观看别人临河垂钓,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倭肯中心校赵世娇 议题: 诗人如何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选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老师现在特别珍惜和你们共同度过的这节课,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秒,谁知道为什么?(板书:别)那么同学们珍惜现在的课堂上的每分每秒吗?我们现在都有同样的感觉,那么我们怎么去做呢?那好,我们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

1.“别”可以组哪些词?(板书“送”)齐读。(亲朋好友走舍不得呀)再齐读。 2.你们家都来过亲朋好友吧?回忆一下都是怎么送别的? 3.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但是我们的古代人是怎么送别呢? 4.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古代诗人的诗文中去,去感受一下他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 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你知道了地点。(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

什么人吗? 生:也是大诗人。 师:同学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读古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2.读诗文 (1)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 (3)齐读古诗。 3. 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自由说 预设: (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 生:我常查工具书理解 生:我还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最新的关于送别的名言警句大全

最新的关于送别的名言警句大全 导读:1、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 2、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王维 3、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曰花开已一年。——韦应物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5、别语缠绵不成句。——黄大临 6、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黄庭坚 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曰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9、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李冶 10、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11、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 12、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 13、惜别伤离方寸乱。——李清照 14、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李商隐 15、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郑谷 16、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 17、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 18、别离滋味浓于酒,着人瘦。——张耒 19、离别使爱情热烈,相逢则使它牢固。——托·富勒

20、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韦庄 21、系情外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吴承恩 22、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 23、人间离别尽堪哭,何况不知何日归。——赵嘏 2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 2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2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27、云山万里别,天地一身孤。——陆苍培 28、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 2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30、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陆龟蒙 3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3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3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34、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辛弃疾 35、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 36、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杜牧 3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38、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 感谢您的阅读,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

深深送别情——小学语文送别诗整合教学

深深送别情——小学语文送别诗整合教学 发表时间:2018-10-08T15:20:39.127Z 来源:《教育学》2018年9月总第153期作者:高宁 [导读] 这些古诗都写了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之情。 陕西省绥德师范附属小学718000 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教材共选择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和《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这些古诗都写了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之情。 现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古诗的特点,和阅读的连贯性,将送别诗专题对教材进行尝试整合,教学设计从课前,课堂,课后三部分来设计。 课前,将四首诗及注释整理在一起印发,让学生回家搜集三位作者的生平简介和古诗背景,也搜集唐诗中其他的送别诗名篇。同时让学生根据资料注释自己理解诗句,尽量熟读成诵。 课堂上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的方式,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抓住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展开想象,读出诗里的故事情节;抓住意象和意境,品析词语,读出诗中的情感。老师有效地提问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归纳。以此理解了诗歌内容情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技巧,也培养了古诗阅读的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归纳如下: 先由歌曲《长亭送别》导入,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会想到哪些送别诗呢?然后老师指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本来就是人生常遇之事,但是由于古时候交通不够发达,通信也不方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此地一为别”,“各在天一涯”,相会杳无期。这样,离情别绪就成了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所以在璀璨的中国古典文化里,送别诗便是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样学生便知道古今的送别大背景实质性的不同,对接下来理解诗人们离别的愁苦会更深刻一些。 当学生回答到自己查找的送别诗时,老师适时地让学生诵读这些诗的题目,让学生仔细看看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马上就会发现,送别诗的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这便把送别诗与其他诗区分了开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细细读读题目,看还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地方,然后带领学生小结,有的题目只点明了送别的对象,例如,李白诗《赠汪伦》、《送友人》,高适诗《别董大》;有的如题目《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交代了送别的对象,还告诉了友人的去处;也有的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题目中,还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地点。这样让学生明白,阅读中首先要关注诗歌的题目,抓住题目基本就抓住了诗歌的大概背景和内容大意了。 接着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入手,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诗文,抓意象,解诗意。老师范读古诗,让学生安静地听,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气氛,感受诗歌的停顿,感悟朗读的语气。然后引导学生集体朗读古诗,教师指导诗歌朗读的停顿,每句重读处,以及朗读语气,同时关注诗的韵脚,尽量读出诗的美的韵律。 接着设疑:“朋友奉命出使,王维设宴送别,诗中没写送别时的不舍,也没写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所有情却包含在一个字里。学生会回答到“酒”。此时老师顺势让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明白古代送别的一些习俗。同时,让学生明白意象的概念。可归纳总结如下:“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古人深知朋友亲人一旦分别后再聚首很艰难,因此,设宴为友人饯行成为一种习俗。我们的文人们特别珍视友谊,在离别时的酒宴上,“酒”便成了表达情谊的介质,一切愁绪都包含在杯里,浓浓的情意在化在诗行里。临别之际那带着醉意的离情,就伴着酒气在一行行文字中流泻而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王维清早劝友人再饮一杯,这一杯浸透了诗人全部深挚情谊的浓郁的感情,不仅有依依惜别,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关心,也道出了对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老师点拨,此时“酒”在诗里便带有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不再是普通的酒,在诗中就是意象。此时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阅读,引导学生抓住“酒”这个意象,在自己搜集的资料里查找与“酒”有关的诗歌来,来体会诗人们离别时内心缱绻。学生有读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友人归,设宴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酒饮出了作者对友人的一份关切,一种惆怅。这样渐渐进入了诗境,逐渐领会到了诗里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追问,“诗里除了酒这个意象外,送别诗中还常用哪些意象?”学生在自己搜集的资料里找寻,指出意象和例句,老师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送别诗里还有长亭、杨柳、夕阳等意象。老师解释补充相关知识:古人有十里长亭送别的惯例,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古人也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这种在民间很流行,特别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了一种时尚。“柳”的谐音是“留”,诗人赠柳表示留念,表达不忍分别,永不忘怀,也祝愿远别的人,能如柳随遇而安,很快地融入当地,一切顺遂。因此诗中“柳阴”、“杨柳”、“折杨柳”等便是诗人借此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表达朋友间的厚意深情。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王二使安西》),“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就是这样的。此时,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对王维诗的理解也不止是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更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抓住诗中意象,对理解送别诗是种不错的选择。此时再让学生诵读,应该更有情味了。 学生有举手发问:“‘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这句诗中桃花潭,潭水,是不是意象?有啥作用呢?”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后指出是意象,诗中以水深比情深,借助桃花潭的水深形象性地表达了自己与汪伦友谊深厚,借助桃花潭的水清生动说明自己与汪伦真挚友谊的纯洁。而且唱歌送别,也看出两人为人不俗于世,友谊不拘于形,显示了诗人的洒脱。自然而又情真。 在此老师进一步指出,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的东西,就需要借助一些物来表现。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潭水”。又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玉壶”,“冰心”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物,而指的是一种品质了。诗人王昌龄借一爿玉壶、一颗冰心在告慰亲友,自己的操守坚贞,品格无暇,这比通常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再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古原上坚韧顽强的芊芊芳“草”是送别时所见之物,诗人更是借萋萋“春草年年绿”,来隐喻年年景同而“王孙”一去游不归。于是离恨恰如春草,年年岁岁亦不绝啊!诗中春草是作者不尽情谊的物化,是作者绵绵不绝愁情的象征。这样诗中之物又多了一层含义,需要同学仔细品味。 离别多是忧伤的,送别诗除了用意象,抒别离之情外,接着引导同学发现王维的这首诗还注重写景,学生描绘所写景色后,老师小结这景犹如一幅风格清冷的图画,难怪后人评价他的诗“诗中有画”!老师也就此提出问题,“诗中写景是离别时的情景,除此以外写这景还有

【语文】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诗歌理解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沙场秋点兵”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B.“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是牛名。 C.全词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结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分析,“亲自领兵上阵杀敌”是错误的。这是梦境。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梦境写得酣畅淋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推向顶点。“可怜白发生!”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诉衷情①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②,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公元1172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公元1189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十二年,期间写下了一系列诗词,《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②《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抒情诗、叙事诗、怀古诗、田园诗、送别诗、悼亡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现代诗

送别诗: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借景抒情的古诗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叙事诗 1、《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3、《阴雨》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4、《客中寒食》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5、《虞美人》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赠友送别诗鉴赏

知识目标 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 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能力目标: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一.导课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这千古之“伤”…… 二.概念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

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暨中考试题汇编(最新版)

《渡荆门送别》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思想内容】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 【名句赏析】第二句描绘了一幅画面: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五年中考】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 (4分)①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②“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C(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2题。(4分)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二单元《贺新郎》 1 Word版含答案

《贺新郎》学案 学习目标 ⒈学习赏析诗歌时,从景物描写入手,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好处。 ⒉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理解这首词的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4.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古代送别诗常见的表达内容。 一、基础知识 1、了解该诗的写作时间和背景资料。 2、积累词句: 恨零知误会前番书语算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如许孤旅凭比翼和云翥 二、阅读引导(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注重整体的感知和文本重点内容的初步理解,形式注重文章的表现方式或表达技巧;形式为任务驱动(即以问题为任务,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对文本阅读的引导)) 问题1:阅读诗作,归纳上下两片的内容。 《贺新郎》以抒发离情为核心,写出了对妻子的深厚情意,但作者在词中又一反传统题材中“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无奈与哀怨,摆脱了个人情感的小天地,在夫妻间的离别忧伤情感中,融入了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忘我奋斗的高尚情怀和伟大志向,从而把儿女柔情与深广博大的革命豪情结合起来,使个人的爱情得到了升华。 问题2: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作给我们展示了伟人的另一面,足以说明共产党人,决然不是铁石心肠。他们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凉感伤。因为他们也同样具有生命意识,渴望在这有限的意识中,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每遇生离死别,自亦悲莫悲兮。不过更真挚,更灼热,且得将之升华到宇宙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 三、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及交流问题解决过程 教师提示:练习写作时间和写作背景,把毛泽东同志放在一个普通人和一个革命者的角度理解该诗。 三、运用细节和场景描写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关于朋友送别的名言诗句50句

关于朋友送别的名言诗句50句 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 2、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陆龟蒙 3、云山万里别,天地一身孤。——陆苍培 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 5、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韦庄 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7、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王维 8、系情外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吴承恩 9、惜别伤离方寸乱。——李清照 10、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黄庭坚 1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13、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 14、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 15、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辛弃疾 16、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李商隐 17、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 18、人间离别尽堪哭,何况不知何日归。——赵嘏 1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20、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曰花开已一年。——韦应物 2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22、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杜牧 23、别语缠绵不成句。——黄大临 24、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李冶

25、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26、离别使爱情热烈,相逢则使它牢固。——托·富勒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 2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曰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29、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3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31、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郑谷 3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 3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3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35、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 1、最曲折的路有时最简捷。——孚希特万格 2、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3、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会误入歧途。——朱光潜 4、暂时的失利,比暂时的胜利好得多。——阿卜·法拉兹 5、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6、由于时光转瞬即逝,无法挽回,所以说它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滥用时光无疑是人们最没有意义的一种消磨方式。——毛姆 7、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爱因斯坦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8、小孩是经过跌倒再跌倒,才逐渐长大的。——苏联 9、我只惋惜一件事:日子太短,过得太快。一个人从来看不出作成了什么,只能看出还

关于送别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关于送别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送别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赏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能够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来说,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个要求的,理应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

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 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 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 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能够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 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 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 人就是使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 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使用得浑然 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应用文(最新整理)

2019 年全国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应用文 2019 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2. 校学生会开展“读古诗·长知识”系列活动,请你参与。(13 分) (1)请按要求修改活动通知。(6 分) 通知 各位同学: 为了更好地落实“读古诗·长知识”活动要求,经研究决定,将在九年级召开“走进送别诗”专题学习活动,请认真整理学过的送别诗,于 5 月17 日下午 3 点在学校报告厅参加知识竟答活动。 2019 年 5 月 8 日 ①通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的写法是“”。(2 分) ②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 分) ③通知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2 分) 3. (13 分) (1)①知识竟答知识竞答(2 分) ②将“召开”改为“举行”(2 分) ③添加署名: 校学生会(2 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019 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 7.应用文常识(3 分) 下面是张华同学写给德育处的一份要求参加绘画兴趣小组的申请书,其中有三处错误(①错别字②用词不得体③格式错误各一处),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申请书 学校德育处: 学校成立课外兴趣小组,这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培养学生情操的好举措。我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善长素描。我申请参加绘画兴趣小组,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请领导务必批准。 2009 年6 月20 日 申请人九年级(2)班学生张华 ①②③ 7.①“善长”改为“擅长”;②“请领导务必批准”删除“务必”;③署名应在时间前 2019 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为创建“书香校园”,学校组织了“青春,因经典而精彩”语文活动。 【活动一:见字如面——书信中的家国情怀】 ①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②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提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火虫的夜。 ③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ft西,,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我想没有两天就可看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像你那样年

高三语文总复习送别诗

唐诗宋词选读之送别诗

(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1、读题目,明题材,说感情。 2、读作者,陈子昂,家世豪富,少任侠,性情豪迈,年十八始发愤读书,二十四岁举进士,官至右拾遗,多次上书论政,陈述时弊。后被诬陷入狱,忧愤死于狱中,时年42岁。他反对齐梁的浮艳文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 复习《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 时年26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有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3、读诗句,抓意象、关键词。注意字音(绮筵、没)和句中停顿。 4、读注释,探诗意。(请整体理解,补出跳跃的内容,用现代语言译写。) 5、读提问,作解答。 (1)该诗从体裁分是一首,从题材上看是一首,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别之情的?(教材P5第4题) (2)指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这首诗歌的颔联是怎样表现离愁别绪的?试从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分析。 (4)古人创作诗歌大都精于炼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哪两个字特别传神?请简要说

出好在何处。 (二)李颀《送魏万之京》 1、读题目,释题意。 2、读作者。(见注解) 3、读诗句,抓意象、关键词。注意字音(砧)和句中停顿。 4、读注释,探诗意。 5、读提问,作解答。 (1)诗的开头两句为什么不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 (2)简要分析诗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对表现情感有什么作用? (3)颔联和颈联写景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4)诵读全诗 (三)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读题目。 2、读作者。 3、读诗句,抓意象、关键词。注意字形(蓬、班)和句中停顿。 4、读注释,探诗意。

送别的名人名言

送别的名人名言 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 2、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陆龟蒙 3、云山万里别,天地一身孤。——陆苍培 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 5、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韦庄 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7、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王维 8、系情外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吴承恩 9、惜别伤离方寸乱。——李清照 10、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黄庭坚 1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13、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 14、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 15、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辛弃疾 16、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李商隐 17、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 18、人间离别尽堪哭,何况不知何日归。——赵嘏 1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20、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曰花开已一年。——韦应物 2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22、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杜牧 23、别语缠绵不成句。——黄大临 24、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李冶 25、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26、离别使爱情热烈,相逢则使它牢固。——托·富勒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 2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曰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29、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3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31、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郑谷 3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 3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3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35、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 3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37、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38、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 39、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张耒 40、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黄庭坚 41、别语缠绵不成句。——黄大临 4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43、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郑谷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一)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2分)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二)峡口①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和。“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_ _ 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2.(3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 (三)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3分) 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2分) (四)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教学心得感悟:张立军《送别诗一组》有感

教学心得感悟:张立军《送别诗一组》有感 9月23日,有幸观摩了张立军老师的示范课《送别诗三首》。张老师标准的北京腔让人一听就感觉精神抖擞,张老师的课也让人耳目一新,课堂上笑声、读书声、豪言壮语不绝于耳。我听课之后感受颇多,其中有几点想和大家分享。 一、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教学 “学那么多古诗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在课堂开始、中间、结尾一共问了三遍,一遍代表着一个层次,三遍都有不同的答案,答案一遍比一遍更值得赢得观众的掌声。第一遍问,学生回答的是为了学习,第二遍问学生的回答是可以学习古人的思想,第三遍问,学生的回答则是可以用古诗的内容去表达、去说服别人。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很值得借鉴,区别于普通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更有新意,条理清晰、更加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本课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让学生能爱上古诗,学会用古诗,而这么一个问题贯穿始终,教学目标步步落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应该多注意提问题的艺术,多提能够激起学生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一个简单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反复琢磨。 二、“继承的方式是使用” 张老师的这句话让我感到醍醐灌顶,我曾经错误的认为古诗类的课文,背出来了,默写出来了,还能感觉到这诗写的真好、真美,就算是达到目标了。在这堂课上,总是能看到张老师引导孩子们用古诗,有的是用古诗对暗号,有的是将古诗送给身边的人,孩子们各个说的头头是道,毫无违和感。这就是课堂的诗意呀。当今语文学习的趋势就是传承传统文化,光靠背诵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继承的最好方式不是背诵,而是使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该让传统文化为学生所用,让古代的诗句与现代的学生生活融入在一起,我想,能让老师欣慰的不再是流利的背诵和正确的默写,而是有一天学生登上泰山触景生言:“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