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章主题的提炼

文章主题的提炼

文章主题的提炼
文章主题的提炼

文章主题的提炼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主题在不同的文体上有不同的表述,人们习惯上把记叙性文章的主题叫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议论性文章的主题叫做中心论点,某些应用类文章的主题称为主旨或基本观点。在我国传统的文章理论中,主题叫做“意”或“主脑”。

一般来讲,大部分的文章在动笔写作前已有了明确的主题,也有极少部分文章在动笔之后的具体写作过程中形成主题。就一般而言,文章动笔前最好先提炼出主题,因为,只有主题明确了,才能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材料,进而谋篇布局、谴词造句。如果主题不明确,写作时往往无从下手,或者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何处该起,何处该收,哪些应详,哪些该略,都没有依据。清人刘熙载说:“古人意在笔先,

故得举止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至手忙脚乱。”“凡作一篇文章,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烦以简,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艺概》)他强调了在动笔之前明确主题的重要性,

并指明了主题在选择题材、谋篇布局过程中的作用。

主题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提炼文章的主题呢?

一、充分占有材料

主题的提炼,要立足于作者占有的全部材料。因为只有作者占有的材料充分,才能根据材料提炼出正确的观点和理论来,才能防止以偏概全,以点代面,才能避免主题的片面性。写文章时,必须尽量占有一切有关的材料,充分认识它们的社会的、历史的含义,为提炼或深化主题提供扎实的基础。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阅读了几万部书,摘录笔记二百五十余本;姚雪垠创作《李自成》,曾摘录了几万张历史资料卡片;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为了把握小说中人物的历史背景,把1975年到1983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和《延安日报》的全部合订本一张一张地翻看,重要的事件记录下来,重要的文章复印。他们的作品所以能有宏大的思想和生活的容量,占有充分的材料是重要原因。

占有材料不充分,就可能出现忽略典型材料的失误,这样,就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确立的主题也是肤浅的。

二、抓住主要矛盾

提炼主题总是从分析题材入手的。面对一件事或若干件事,怎样着手分析呢?应当从分析事物的矛盾入手。矛盾就是问题,把题材里面包含的问题找出来,如果有两个以上的问题,就比较一下,找出更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主要矛盾,并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办法,这样,比较有意义的主题就形成了。

写议论文,这样说似乎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写议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没有问题,还有什么议论好发?

其实写记叙文也是一样。写记叙文的目的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里的问题。作者通过对所写事物的肯定或否定、提倡或反对、歌颂或批评乃至贬斥,来表明作者对解决某个问题的态度。当然,有些事物包含的矛盾比较复杂,或者比较隐蔽,需要做细致的分析,才能把矛盾找出来。比如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写的是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这件事。要写赞扬女排的记叙文,就要分析中国女排在通向世界冠军道路上经历过的无数事件,研究这些事件里面包含的解决了的和尚未解决的大量矛盾。显然,中国女排碰到过技术问题、信心问题、意志问题、作风问题、身体问题、教练和队员的关系问题、球员的训练比赛和私生活的关系问题,等等。《中国姑娘》抓住意志和作风问题,把主题的基

调定在赞扬中国女排顽强的拼搏精神这一点上。这个主题抓住了中国女排成长道路上带根本性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方面,因此提炼得是非常成功的。

三、特点和需要的结合

提炼主题,首先要考虑的是题材本身的特点,即某个题材可以说明什么问题。脱离题材本身的特点,把没有必然联系的某种思想硬贴上去做主题,那是不可能为读者所接受的。

但是,一个题材,特别是内容比较丰富的题材,往往不止一个特点,往往可以说明好几方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提炼主题就要把题材本身的特点和客观需要结合起来考虑。如果题材的某个特点刚好能回答社会上某个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刚好触动了广大群众心灵上绷得很紧的那根弦,根据这个特点提炼出来的主题,就会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体现了这一主题的文章,就会发挥比较好的作用。比如数学家陈景润,他的动人事迹很多,其中不少是很有特点的。但是,如果要写陈景润,抓什么特点最好呢?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突出了陈景润在数学王国里勇攀高峰的精神,既是陈景润本身的特点,又是我国人民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道路上迫切需要的。所以这个主题的现实意义很强。文章发表后,能在全国人民中引起巨大的反响,主题提炼得好是一

个重要原因。

四、和同类文章比较,尽可能出新意。

写相同题材的文章,要尽可能考虑到同类题材文章主题所达到的高度,如果能写别人所未写,那就有了新意。鲁迅的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第一次提出了“打落水狗”的主张,澄清了当时思想界的一些糊涂观念,主题不仅深刻,而且特别新颖。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次提出志愿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说出了人民群众想说而没能说出的话,因而这一思想不胫而走,很快为全国人民所接受。这些事例说明,在主题的发掘上,如果能够“出新”,文章所达到的效果肯定可以大大超过那些主题没有新意的

作品。

五、注重选择角度

主题的创新往往与作者的观察角度有关。作者在观察社会生活、客观事物时,不同的观察角度会获得不同的体验、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思考。这正如苏东坡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文章很容易碰到相同的题材,题材相同,观察角度、切入点不一样,文章给人的感觉

就不一样。1923年仲夏之夜,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泛六朝金粉遗址秦淮河,同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行文,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无论是追索、描摹虚幻的美景,还是抒写充溢心中的“充满幻灭的情思”,都被涂抹上了一层浓重的个性色彩和自我情调。俞平伯则以超然物外的心情写出了秦淮河上泛舟的乐趣。听桨声、赏灯影、叙哲理,于悠然中寄托了自己深情绵邈的情怀。

同样题目的文章,给人的感觉却迥然不同,朱自清的是细腻而深秀,俞平伯的是细腻而委婉。同是缠绵的情致,朱自清的是缠绵里多含着眷恋悱恻的气息,俞平伯的则缠绵里满蕴着温煦浓郁的气氛。

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出现了一篇描绘民工子女生存状态的满分作文《他们》,阅卷专家分析说,满分作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把人们的视线从关注农民工转移到关注农民工子女的身上。

当然,主题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和制约。相同的题材,如果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同,作品的主题也可能完全不同。如鲁迅先生的散文《一件小事》和胡适、沈尹默的同名诗作《人力车夫》,题材相同,主题差异却很大,但这与选择新颖的角度已不是同一回事了。

六、反复进行提炼

除了课堂上的命题作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确定主题并完成写作外,一般文章主题的提炼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事物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要深刻地认识事物,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甚至需要反复研究,不断深化,经过多次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显然,要提炼出一个深刻的文章主题,需要反复多次进行。

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就是如此。《小二黑结婚》的原素材是山西左权县山村一件真实的爱情悲剧:村民兵小队长岳冬至与俊俏的智英祥自由恋爱,遭家长及社会反对,岳冬至被垂涎智英祥的富农村长挟私报复致死。当时,新政权建立不久,农村中封建势力还很顽固,农民中也还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思想与习惯势力,不少恶霸、流氓,趁老实的农民对新政权不了解,伪装积极,混进民主政府,为非作歹。尽管存在着这样的事实,但作者认为原来的事件太悲惨了,不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主流,缺乏代表性,应该而且必须给正面人物以光明的出路,以指导和鼓励青年与封建思想、恶霸势力做斗争。因此,作者对岳冬至事件所提供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改造,改变了原来人物的命运,写了在上级的支持下,大团圆的喜剧结局。提炼出反封建、反恶霸势力,争取

婚姻自由的主题。这样,不仅歌颂了青年人的纯真爱情,而且歌颂了共产党,歌颂了民主政府和整个新社会;不仅使爱情这一传统主题,得到了暂新的表现,而且深刻地显示了新时代生活的本质,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刘心武在谈到小说《班主任》的创作时也说:“主题不

是事先拟定出来的,而是无数在我心中时时拱动的生活场景,大量牵动我感情丝缕的人和事,经过多次交融、剪裁、提纯、冶炼……直到构思接近完成时才初步凸现,直到写成后才明确起来的。”这种“多次交融、剪裁、提纯、冶炼……”就

是对主题进行反复提炼的过程。

李荣道,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如何深化文章的主题之令狐文艳创作

如何深化文章的主题 令狐文艳 刘湘萍 黑龙江省密山市第二中学 2003年10月 如何深化文章的主题 密山市第二中学刘湘萍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即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与生命。是写作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文章一旦偏离了主题,文章就失去了生命。因此主题的正误、深浅,决定文章的成败与质量高低。比如每逢校园举办“五四”、“十一”征文大展,或开展不同名目的作文竞赛活动,交上来的稿件繁多,可是入选的文章竟廖廖无几(很遣憾这无疑是给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泼了一盆冷水)究其原因,一是在提炼深化主题方面不够,也就是说虽有好的内容,没有挖掘出好的主题;二是表现主题上出现问题, 不是内容假、大、空,或满篇豪言壮语,就是表现形式浮浅显露,或凭空拔高。主题的俗浅显露都会使文章黯然失色。怎样才能避免以上毛病,针对学生的作文实际,谈谈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化文章的主题不在题材的大小,贵在以小见大。 我们知道大的题材固然能反映宏大的主题,如

《雄关赋》,语言豪迈,富有气势,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激情。而《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记叙了雷棣关心妈妈,发奋读书,决心靠自己努力去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语言平实,内容生动,感人至深,表达了他企盼世界和平,立志为和平做贡献这一深刻的主题。足见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的作用。许多同学认为要歌颂“伟大的祖国”、“改革开放的中国”这样深大的主题。不用宏大的题材,没有豪言壮语,就难以表达强烈军属的感情。其实不然,勉强而为之的空泛的作品,表面看好像挺有“气势”,结果反倒给人读而生厌的感觉。反之,好的作品大多是从生活的某一角度摄取生动的题材,用“一斑”来反映“全豹”。不妨以初三王雪同学一首小诗《路》为例,也能说明以小的题材表现深刻而宏大的主题的道理。 路 爷爷从小走的是羊肠小路, 路旁长满了青青的草。 爸爸从小走的是宽阔的沙石路, 路上老牛哞哞叫…… 如今,我走的是光洁的水泥路, 路上,汽车挤得嘀嘀叫……。 从这首小诗看,作者选材小,仅仅是生活中极平常的“路”,短短六句把祖孙 三代所经历的不同的历史时代都囊括进去,而且深刻地表现祖国今昔巨大的发展变化,从小的题材中反映大的主题,竟给人以清新自然而又朴实的感受,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岂不胜过满篇的豪壮语,歌颂赞美之辞?再如一篇曾获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的作文《谷多猫贵》是通过叙述我家在联产承包之前没有粮食吃养不起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逐渐走上富裕道路的主题,确实起到窥“一

考点九 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考点九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①归纳主题(难易程度:★★) ②阐释主题(难易程度:★★★) ③延伸主题(主观表述题) (难易程度:★★★★) ●考点讲练【考点2011】 ①品味全文,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或感悟。(2011年南充市)《与一只蝶不期而遇》 ②读完本文,你从老太太和两位黑人身上各得到了什么启示?(2011年遵义市)《趴下》【考点讲析】 “归纳主题”就是对文章的中心进行提炼、归纳和总结。这类试题出现的频率较低。“阐释主题”就是用自己的话,或者依照例句来解释主题思想。这类试题在考试中也时常出现。本书着重介绍“延伸主题”(主观表述题)这种考点。 (一)方法步骤:①抓住文章主题;②联系生活实际;③感悟体会启示。 (二)此考点主要是要求考生根据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作设想、谈启示、说感受等: ①此类试题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②要求考生对文章主要内容要有完整准确的把握; ③要求考生关注文中所提供信息的隐含信息,调动生活积累,进行推测和想象; (三)记叙文中的探究性综合试题(阅读的最后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不是解读),然后将自己的理解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 答题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文”、“言之有序”、“言之有我”:“言之有理”即主观表述要合乎道理。 “言之有据”即主观表述要有事实和理论的根据。 “言之有文”即主观表述要有文采修辞和美感。 “言之有序”即主观表述要条理清晰,注意规范和步骤。 “言之有我”即主观表述最好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 (四)举例说明 例如:哲人说:“金钱是一个债主,借给你一刻钟的欢悦,让你付上一生的不幸。”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一:明白此题的考查意图是考查学生对哲人的话的理解认同,将深刻的语言用简单干净的语言表示出来,考生的表述和哲人的语言应该在认识上是一致的; 第二:解释哲人的话,说清楚“借给你一刻钟的欢悦”和“让你付上一生的不幸”的含义;(金钱能够带来物质的享乐,但是如果一味沉湎于物质的享乐,甚至为了物质的享乐铤而走险的话,金钱将让你的人生误入歧途,不幸将陪伴你的一生。) 第三:联系实际,印证你对关键意思的理解; 第四:一句话总结自己的阐述。 【考点测试】 一、2011年黑龙江龙东最美的善举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音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语文】作文5大主题

语文作文再怎么出题,都跑不出这5大主题了! 梦想 [江苏卷]《怀想天空》 简析:怀想-天空,分析一下,都是两个颇有情怀的词,此时就可以想到,天空可能只是另一种东西的替代品,那么这种东西就可以演化成为自己的梦想。 [北京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简析:同样,看这个题目,“星空”可以理解成为我们的梦想,我们要仰望我们的梦想,但是前提是也要脚踏实地 [福建卷]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简析:此类材料的审题关键在于抓意象,析主旨。诗中的“流星”、“树根”实际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诗歌的重点是在后面几句,“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它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抓住它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据此可以顺向从“树根”的角度写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找到精神依托,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逆向从“流星”的角度写愿做一颗流星,哪怕无依无附,也要追求闪亮的瞬间,以短暂的生命划出美丽的风景;还可以从“无依无附”、“深深扎进”等关键词联想到现实中的种种“无根”与“有根”的选择取舍等等。 [安徽卷]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简析:我们理解萧伯纳的这句话可以把它切分为两部分,然后在把这两部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首先,我们来看这两句问话的前提:一句是“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一句是“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已经发生事”是已然的,不可改变的事实了;“从未有过的事”是未然的,是梦想。我们再来看两句问话:一句是“为什么会这样”;一句是“为什么不能这样”。前者是对现实的不满,后者是对未来的期望。所以,我们如果把背景和后面的问话联系到一起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的许多事本来应该按照人们意愿(梦想)去发展,可是却没有按照人们的意愿(梦想)去发展。另外,我们从作者的说话口气来看,显然作者对已然的现实表示了十分强烈的不满。所以,萧伯纳的这句话在我看来是既有对未来理想追求的鼓动,又有对现实生活的发展脱离人们意愿的一种强烈不满的叹悔。 【总结】1.梦想主题:通过以上高考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这类型题目都是在表现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关于梦想的思考,关于意愿和自己的精神寄托等,这都是属于我们这一

文章的主题表达

文章的主题表达 1.主题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贯穿着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 主题的表达方式因文体而异,在不同文体的文章中,对主题有不同的称法。在文学作品中,主题一般称为“主题思想”,有时也简称“主题”,它指的是作者通过全部题材的叙述和描写,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或所透露的一种情感和意向。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主题称为中心思想或中心意思。在说明文中,主题也可称作中心思想和中心意思。而在议论文中,则一般称作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 2.表达方式 作者在提炼出明确的主题,选择好相应的材料,安排了恰当的结构的同时,还要考虑用怎样的方法或手段把它们告诉给读者,这个“方法”或“手段”就称为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文体特征的重要标志,不同的表达方式,决定了文章的不同体裁。 3.文章的几种基本表达方式 人类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创造,逐步形成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文章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

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4.文体分类 按照文章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 (1)记叙文是指那些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文章。

如何概括文章主旨教案

如何概括文章主旨 [解题总述] 在具体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总体把握,观其大略,明白文章的主旨(主题或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主旨映照全文,看一看为表现主旨都使用了哪些材料(选材),又是怎样组织这些材料的(结构),为表现文章主旨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方法(表达技巧),这些艺术方法又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服务于主旨的,对揭示文章主旨又有什么好处,等等。本篇着重从如何概括主旨的角度来介绍一些解题方法。 练前指导: 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异。议论文的主旨即是文章中心论点,在科技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主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即为文章主旨。 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近年来,考查分析归纳文主旨的题型主要有以下七种: l.从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启迪)?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文章抒发了作者怎祥的思想感情?4.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旨。7.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文中之物的象征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归纳文章的主旨呢? 一般有四种方法: 1.中心句提炼法 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练而又能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筋。中心句一般在文章开头,有的甚至就在第一自然段;当然也有在文章尾段,卒章显志的。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注意抓住那些表明作者立场、观点、情感、态度的句子,如果它能统领全文内容,毫无疑问,那就是文章的主旨了。 2.归纳综合法 大多数文章,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中心句。这就需要归纳综合了。一篇文章,我们把各段落的段意综合起来,然后理清其关系:详与略、铺垫与关键、正与反、映衬与主体等。不论哪种关系,它们都只有一个与写作意图密切相关的中心意思,那就是文章的主旨。 3.背景分析法 文章一般都有明显的时代性,它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同时还反映出特定时代的作者的个性特征。因此,分析组织文章主旨,还要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甚至作者的思想背景。 4.事件、形象分析法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主旨,就应从分析人物形象人手。我们在阅读小说时运用这种方法十分有效。

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的作用揭示主题

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的区别与运用 一.什么是揭示主题 “揭示”的“揭”是将覆盖在事物表面的覆盖物揭开,“示”展示给别人看。由此推导,“揭示主题”就是揭开覆盖主题表面的事物,将主题拿出来,展示给读者看。话外意是,主题在没揭示之前,始终处于一种被遮盖的状态,哪位读者也没见过,主题在这里第一次“露脸”。要彻底弄明白什么叫“揭示主题”就需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蒙在主题上面的覆盖物是什么?二是什么叫主题?问题的突破口还在记叙文的定义。记叙文是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常见文体。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一个词语——表现,表现的内涵是借助具体的表象内容以及由此呈现的特点,来委婉的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但不把思想感情具体、直接地说出来。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这个覆盖在主题之上的物就是: 1.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人或物的具体行为及其在行为过程中呈现的具体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再加上侧面描写的事物和环境。 2.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所有景和物的外在状态。而文章的主题就是文章本质上要表现的抽象的思想感情。 揭示主题——就是在行文过程中,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始终通过表现来进行,只有到了文章的结尾时才第一次把这种思想感情用几句高度概括的话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明白前面写了那么多内容,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二、深化主题 逐步转变的过程为“化”。例如:信息化——信息技术逐步演变成社会主流技术。深化主题,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技术手段,使主题更明显;二是运用艺术手段,进一步凸显思想感情的深度、程度。 这种手段一是对主题的重复强调。例如《白杨礼赞》反复重复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要高声地赞美白杨树! 一篇文章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已经分别揭示了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到了文章结尾,再重复一遍,这种手法,就是深化主题的第一种形式。它的运用,可以让作者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要表达何种思想感情,就像老师上课,为了突出重点,反复重复强调一样。 有时,作者还采用对比、衬托、抑扬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点面结合等手段,加深情感、品质、精神的“度”,凸显爱之深、恨之切、某种品质深入灵魂等等。 例如,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风,卷着漫天的雪粒,肆无忌惮的抽打着它势力所及的一切。这个魔鬼,似乎要磨去所有事物的棱角,剥去所有的事物的外皮,撕碎所有能够御寒的包装,要把整个世界的外表和灵魂都变成凝固的寒冷。 他,紧抱着两臂,徘徊在医院的门口,不停地在地上跺着脚,不停地向手上哈点热气,不停地搓着手,不停地向四周张望。这一刻,

(完整版)散文:如何把握主旨

散文:如何把握主旨 【散文阅读命题方向】 1.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旨;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3.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4.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如何把握散文的主旨 】一、先“三读”, 了解相关信息 1.读题目:了解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材料(线索) 2.读注解:了解创作背景、疑难词句 3.读作者:知人论世,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二、抓住中心句,概括段意,分析主旨 通过中心句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各部分的段意,有时各部分段意 的总和就是文章主旨;或者某一部分的段意就是文章的主旨。 三、重点读“五句” 1.开头句 2.结尾句 3.过渡句 4.抒情句 5.议论句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比较直接表达观点态度、情感的地方,通过它们可以找到文章主旨。 四、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散文的主旨一般 是通过情、景、人、事、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感 情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叙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1.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文章写人记事离不开环境描写。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能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某种特定气氛,自然也就能点出题意、揭示中心。 例1.《从罗丹得到的启示》(选段)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

温和的眼睛发出的激励的凝视,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塑样——一支胳膊,一支手,有的只是一只手指或者指节;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一生不断的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分析】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工作室却是如此简朴,除了工作中所需的东西以外别无他物。从而看出了罗丹对工作的专注、热 情,为表现文章的主旨作了强有力的烘托。

归纳文章主旨

归纳文章主旨

记叙文阅读:归纳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掌握归纳记叙文文章主旨的方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①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重点语段中归纳文章主旨 ②学会通过归纳主要段落来归纳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归纳方法运用于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去 一、知识要点 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记叙文的主旨,就是作者通过所记叙的人、事、景、物等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情感(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层面:①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②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③作者的观点及态度④文章想要说明的道理。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把握其主旨,才算真正读懂文章。 二、考点链接 1、要求直接概括文章主旨,如: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题。 2、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间接概括文章主旨。如:最后一段说“xxx”,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考察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察对主旨的理解,如:文章以“xxx”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4、根据阅读感受谈启示(体会、看法)。如,xxx的事迹给了你什么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文章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方法归纳 (一)分析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很明显地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及主旨:赞美白杨。 (二)分析文中关键语段 1、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很多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的段落都起到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文章开篇常常点题,一些开头会用到一些警示性的话语,对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有启示性作用。而许多结尾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并且某些结尾本身就直接点明了文章中心。在阅读中,重点抓住这些东西,对把握文章中心很有帮助。 2、文章中议论或抒情的语段 议论性句子的标志:对某事或某人直接作出评价 抒情性句子的标志:强烈的感叹或反问语气;直接抒发某种情感(悲伤、喜悦等)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在文中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往往会在这些语句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阐述道理,或抒发情感,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 3、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在某些文章中,作者往往使某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以此来强调某种想法或情感,这个句子在通常情况下就是文章中心。 4、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 以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描写人物形象上,而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最主要的标志,作者很可能把文章主旨放在主要人物的语言中表达。因此要注意分析人物语言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尤其是人物对话中涉及到某种情感或者某种感悟的句子。 (三)归纳主要段落 大多数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中心句,这就需要归纳综合了。先整体把握各个语段大意,然后抓住其中的重点部分,然后进行归纳整理,便得到了文章的主旨。

怎样确定作文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怎样确定作文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要是在写一篇作文之前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就会出现离题万里的毛病,那么在文章中怎样用词准确,语言怎样优美,都会成为苍白的修饰。 一、确定中心的方法: 1、看清题目 作文题目有的单纯,有的复杂,所以一定要看清题目,并加以分析,确定题意后再加以具体发挥,不然可能发生文不对题,或论述狭隘。 2、选定材料 所选的材料必须符合题意,尽量避免涉及不必要的引申与论述,那可能就无法表达出题目的中心思想,也会把读者带离了主题。 3、决定容 要依据题目的含意来决定容,而决定的容走向也必须围绕题目主题,务求充份说明主题。 二、命题作文确定中心思想的方法 在命题作文训练中,中心思想的确定往往和审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不同类型的题目,确定中心思想的方法也就有所区别。我们常常遇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1、作文题目中直接规定了中心思想。

比如,“向三好学生林学习”、“助人为乐的小英”等。遇到这类题目作文,确定中心思想必须符合题目要求,具体的步骤是:(1)审题时着重弄清题目中揭示中心思想的关键词语的含义; (2)按照题目揭示的中心思想选择最恰当的材料。 这里还以“助人为乐的小英”为例,首先要认清题目中规定的中心思想是赞扬小英”助人为乐”精神,要表现这个中心思想,可以选择的材料很多:可写他搀扶盲人过马路,在公共汽车上把座位让给抱小孩的阿姨,为邻居老奶奶取奶,给生病的同学补课,都是可以写的。如果舍弃这些不写,只写他做值日认真扫地,帮助家长做家务活等,就不符合题意了,因为做这些事是他的本分,体现不出“助人为乐”的精神。出现这种毛病,不是审题时没有弄清楚“助人为乐”的含义,就是使用材料太马虎,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严格的挑选。 2、作文题目没有直接规定中心思想,但规定了确定中心思想的围 比如,“记一次公益劳动”、“使我受到教育的一件事”、“在学习赖宁的活动中”等。按照这类题目作文,确定中心思想比前一种情况有较大的自由,但也必须受规定的围的限制。具体的步骤是:(1)审题时弄清楚题目中规定的围有多大,比如,“使我受到教育的一件事”,规定了确定中心思想必须是“我”受到“教育”这个围,但受到什么“教育”,怎么受到了“教育”并没有限制,这样灵活性就大多了。 (2)根据题目规定的围,多方面地想一想,有哪些具体材料可

阅读理解——怎么样把握文章的中心主题

阅读专辑 整体感知 ——怎么样把握记事文章主题?方法引航: 刘老师说: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是在阅读完文章后能够回答“写了什么”的问题,记事记叙文的主题我们可以通过下面方法进行提炼。 记事记叙文——抓事件: 记事的记叙文——叙事性的记叙文一般是对事件的概括和借此抒发作者的情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一般格式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用高度的语言提炼文章的主旨。 一般格式为: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批判了 赞扬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例文讲析: 试飞

今天风和日丽,我和姐姐拿着自制的小飞机来到院子里试飞。 我左手拿着皮筋,右手托起飞机,用力一拉,一撒手,飞机就像箭一样飞出去了,我高兴得又蹦又跳。突然,飞机左晃右晃,不知怎么回事,就一头栽倒在地上。唉!真扫兴,头一次试飞就失败了。 回到家里,我把飞机往桌上一扔,赌气地说:“算了,算了,我不干了。”“遇到这么一点困难就不干了?”姐姐说:“长大了,你怎么能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呢?”姐姐的话使我增添了信心,“来!咱们接着干。”我说。我和姐姐拆了装,装了拆,终于找到了毛病。原来是机身太轻,不易保持平衡,我又找来了一些材料,把机身加重了。 我俩又来到了院子里,开始第二次试飞。我把飞机撒了出去,它像雄鹰一样在空中飞翔,然后轻轻落地了。我高兴地欢呼:“试飞成功了!” 阅读导航: 文章的主题概括: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你得到的启示人物: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写出些列词语的反义词。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 教学园地 09-01 1125 :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题 1、高度关注标题、开头、结尾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就能比较简便地“窥探”散文的“心灵”——中心。例如2005年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中心就是“遗憾”;2006年广东卷《夕阳透人书房》、2006年全国1《阳光的香味》看标题就能让人窥见其中的滋味。 开头的几种模式: (1)欲扬先抑 (2)先言他事他物,从一种现象起笔引入; (3)对比、映衬 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问题常设置为“文章开头这样写(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时基本可分三步进行: 首先答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然后答这种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最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写出具体的作用。 再如散文的结尾: 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是谓“卒章显志”。很多散文都是在层层铺垫递进后揭示主旨的。 还有的文章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间接、含蓄的抒情。或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外,散文取材“小中见大”的特点,过渡句、段的作用等等都应有所了解,特别要注意文章关节处所具有的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的作用。

高考散文阅读在命题方面并非漫天要价、不着边际,而是有一套命题思路的。由于实际命题的需要,试题所选材料多是内蕴厚、表现手法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而较少小说、戏剧等。虽说本应考查综合性很强的鉴赏评价能力,但由于高考控制评分误差的需要,很难真正命制出那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发挥式的鉴赏评价题。因此命题基本上未超出理解分析的范畴,定位仍然在一个“懂”字上,考的是带一点鉴赏味道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章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开门见山就是文章开头不兜圈子,直奔主题。开门见山的表达角度很多,可以直叙其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地揭示文章主旨,也可以单刀直人地点明要害等等。 所谓卒章显志就是在文章的结束段表明文章的主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岳阳楼记》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文章题目虽是“岳阳楼记”,但不仅是记叙、说明,而又状景、抒情。 在抒情的基础上,笔锋一,写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求索,以“卒章显志”作结,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当代散文名家杨朔的《荔枝蜜》也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技法。文章开头,写自己曾被蜜蜂整了一下,因而看到蜜蜂心里就不舒服。继而,描写了荔枝蜜的甜香,不觉动了情,由蜜想到酿蜜的蜜蜂,便到蜂场去参观。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感慨地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看到这里,你会觉得是在歌颂蜜蜂,表现蜜蜂高尚品质,然而作品结尾却来了个大弯,从歌颂蜜蜂到歌颂勤劳勇敢、的农民“他们正用劳手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跟《岳阳楼记》结尾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正是要表达的主题。文章结束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也点出来了。原来前边大篇幅地歌颂蜜蜂,正是为后边歌颂劳动人民作铺垫,这样的结尾显得自然、有力,也统贯了全篇要义,此即卒章显志之法的妙用。 2、紧抓主旨句、文眼句不放松 主旨句主要是指那些思想深刻、含义丰富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一般地说,文体不同,中心句往往不同,应分别对待。议论文中,中心句常常是表现

如何区分深化主题与升华主题

如何区分深化主题与升 华主题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如何区分深化主题与升华主题 的感慨:“这时我感到小蚂蚁的身影在我眼前变得越来越高大。一只小小的蚂蚁尚能如此坚强,更何况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呢我没有理由再消沉 如鲁迅的《故乡》结尾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包含哲理的警 句,小说在前面揭露了故乡的凋弊,批判了兵荒马乱的现实,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之后,提出的一种强烈的希望。希望人们应该满怀信心地开辟一条新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这就使这段文字开拓出了新意,它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全文的主题,而且给人以力量和感召。 2012届九年级使用的复习资料语文新课标《中考语文新评价(第八版)》P94有一篇《背楼的父亲》作品阅读,写的是一位父亲为供孩子上大学,不顾 年纪大和劳累做背楼的生意,这令“我”很感动。小说结尾写道:“我忽然间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上学的时候,父亲,和他,一样的拼命。”作者联想到自己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天下的父亲都是一样的,都为自己的儿女默默地

我们学习了作家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文中有一处这样写道:“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家人走到一处难走的地方,家中的两个中年人分别背起了一老 一小,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背人是表象,但透过“背人”这一表象,作者揭示了中年人身上应该具备“承前启后”“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的道理。这样,揭示了表象背后的深刻本质,文章的主题就被提升了。这就是升华了主题。 还记得余光中《乡愁》的最后一节吧。在这首诗中,作者选了四种意象形象地诠释了什么叫乡愁。这些意象虽然都感人至深,但如果没有这最后一节,诗歌总显得不够大气。最后一节,作者将个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愁,上升到台湾人民不能与祖国大陆团圆的愁绪,这样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质的飞跃,诗歌也在从小我向大我转换之间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如《驿路梨花》一文,文章记叙了梨花姑娘等到一些人在密林深处修葺一座小茅屋的事,表现了她们助人为乐的精神。然而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加 以升华。篇末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此话先是实写,点题点人,而后 由实到虚,引述陆游的诗句作为画龙点睛的一笔,梨花象征了雷锋精神,指出雷锋精神处处有,神州大地人人学雷锋。这样就使文章的主题既含蓄、深刻、又耐人寻味,主题得到了升华。

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

分类:教育教学研究阅读数:(4) 评论数:(0) 收藏数:(0) 发表于:2012-5-17 9:20:01 收藏此文章 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既是读懂文章的标志,也是正确回答所有问题的保证。尤其是在2006年的高考中,还直接命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那么,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呢?针对高考试题选材特点,本节主要讨论对散文主旨的把握。 一。强化整体思路的把握 叶圣陶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路”即文章的思路,而“真”即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所写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是理解一篇文章最为重要和最为根本的方法。 整体思路,即文章所写的各段内容之间的关系。常言所说的要整体把握,其关键就是要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而所谓的“思路”,其实也就是“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吃透文章写了什么,更要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 理清整体思路最基本的方法是,将文章的题目作为一条基本的线索,善于发现并积极关注文章上下文内容的变化之处,由变化之处分析作者的思路。 例1.1998年高考《报秋》,其文章的基本思路如下:开头点题,看到“玉簪花”开,感到秋的到来,并表达了“吃惊”和“怅然”的感受。而“吃惊”是因为感到了时间流逝之快,“怅然”则是因为“秋是收获的季节,而我却两手空空”。那么,如何走出“怅然”来生活呢?作者借助一首《西江月》词表达了这样的内容,即“领取而今现在,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而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理解了这些,当年的试题便易如反掌。 例2.2000年的《长城》,首先看题目:一般来说,以某种事物为题目,其基本的思路往往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着眼点并不在该事物本身;这可由文章中的“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你是民族封闭的象征”“你是文化愚钝的标志”看出,本文是借长城表达对于中华民族的思考。再看内容的变化之处:由第八段的“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可知,前面是对民族历史的思考,由此转入对民族现实的思考,揭示了“开放自信”的特点。而文章的结尾三段通过问答艺术地表现了对于民族未来的思考,即我们的民族一定可以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创造出更为辉煌的业绩,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例3.2003年的《乡土情结》,其基本思路如下:开头先揭示“乡土情结”的特点,接着第二段解释“乡土情结”的成因,第三段一转写出虽然人们怀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还是远离了家乡。第四段承第三段而来,只是由人们的远离家乡上升到远离祖国,这由该段中的“漂洋过海,谋生异域”以及“民族向心力的凝聚”等内容可明显看出。结尾一段只不过是再次强调了“乡土情结”的永远不会消失的特点。抓住题目以及文章中这些鲜明的内容变化之处,便可准确理解该文的思路以及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时也便可从容面对当年的高考试题。 例4.2005年的《一日的春光》,作者紧扣题目,先极言寻春而不得的怨恨之情,两次感叹“我不信了春天”的存在,欲扬先抑,然后才引出“一日的春光”,并对此着力描写,表现了自己对“一日的春光”的喜爱赞美之情,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 由上可见,有意识地关注题目,善于发现文章内容的变化之处,确为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并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的有效的方法。不论是平时的备考,还是具体的应试,考生都要树立这样的意识,不断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强烈关注文章的题目 题目往往表现着作者的匠心,它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要揭示文章的内容,也必然和所要表达的主旨存在着密切关系,而且文章一般都紧扣题目来行文。因此,抓住题目,把题目作为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的一把最基本的钥匙,也就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尤其是借助题目往往可以理解文章的开头,而理解了开头,也就为理解下文的相关内容找到了依据。 《一日的春光》(2005年全国卷)。题为“一日的春光”,但文章开头部分却极力写找不到春光,两次说不信了春天,其实是欲扬先抑,突出了下文一日春光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春的渴盼与喜爱之情这一主旨。

升华主题,使文章立意深刻 (2)

写作指导教学设计:升华主题,使文章立意深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教材,理解作文立意深刻的要求及其基本特征。 2、指导学生掌握卒章显志的手法,学会升华文章的主题。 3、锻炼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卒章显志的手法,从而深化主题,使作文立意深刻。 教法与学法 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先思后问,引出课题。 提出问题:写作时最要紧、最应该优先考虑的是哪一方面?然后开宗明义,结合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立意深刻”的要求。 二、联系课文,领悟“深刻”。 阐明文章立意深刻的三个基本特征,进而列举教材中主题得到升华、立意比较深刻的课文,分析其特点。(学生尝试举出例子,并略谈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强调写作时应善于向课文学习、借鉴。 三、复习手法,范例引领。 复习常用写作手法“卒章显志”的概念,并以例子给予示范。(先按要求独立撰写提纲,再小组合作,互评互改。) 四、拟写提纲,小试牛刀。 以《我学会了》为题,拟一份写作提纲,要求运用卒章显志法升华主题,体现立意的深刻性。 小组代表展示提纲,师生评论;交换提纲,小组讨论,互提意见,初步修改。 五、分享汇报,例文展评。 请代表分享写作提纲,引导学生集体“评头品足”。 展示一篇学生在课前先写好的完整例文,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发表对例文的看法,教师点评) 六、自我小结,提醒注意。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完成习作。 课后以《我学会了》为题,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 附:板书设计 升华主题,使文章立意深刻 内涵深远 立意深刻的基本特征富有哲理 以小见大 升华主题的常用手法:卒章显志(注意语言必须精练而富有深意)

(精心整理)如何深化文章的主题

如何深化文章的主题 刘湘萍 黑龙江省密山市第二中学 2003年10月

如何深化文章的主题 密山市第二中学刘湘萍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即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与生命。是写作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文章一旦偏离了主题,文章就失去了生命。因此主题的正误、深浅,决定文章的成败与质量高低。比如每逢校园举办“五四”、“十一”征文大展,或开展不同名目的作文竞赛活动,交上来的稿件繁多,可是入选的文章竟廖廖无几(很遣憾这无疑是给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泼了一盆冷水)究其原因,一是在提炼深化主题方面不够,也就是说虽有好的内容,没有挖掘出好的主题;二是表现主题上出现问题, 不是内容假、大、空,或满篇豪言壮语,就是表现形式浮浅显露,或凭空拔高。主题的俗浅显露都会使文章黯然失色。怎样才能避免以上毛病,针对学生的作文实际,谈谈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化文章的主题不在题材的大小,贵在以小见大。 我们知道大的题材固然能反映宏大的主题,如《雄关赋》,语言豪迈,富有气势,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激情。而《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记叙了雷棣关心妈妈,发奋读书,决心靠自己努力去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语言平实,内容生动,感人至深,表达了他企盼世界和平,立志为和平做贡献这一深刻的主题。足见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的作用。许多同学认为要歌颂“伟大的祖国”、“改革开放的中国”这样深大的主题。不用宏大的题材,没有豪言壮语,就难以表达强烈军属的感情。其实不然,勉强而为之的空泛的作品,表面看好像挺有“气势”,结果反倒给人读而生厌的感觉。反之,好的作品大多是从生活的某一角度摄取生动的题材,用“一斑”来反映“全豹”。不妨以初三王雪同学一首小诗《路》为例,也能说明以小的题材表现深刻而宏大的主题的道理。 路 爷爷从小走的是羊肠小路, 路旁长满了青青的草。 爸爸从小走的是宽阔的沙石路, 路上老牛哞哞叫…… 如今,我走的是光洁的水泥路, 路上,汽车挤得嘀嘀叫……。

如何准确把握散文阅读主旨思想

如何把握散文的主旨 一,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 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叙事散文(3)说理散文 (四)、常见表现(写作)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整体感知考点 1、考题形式: (1).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给文章取个标题或对题目的理解. (3). 概括文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去描述事物或评价形象. 2、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抓标题,初步感知内容 (2)抓每段的中心句或重点句或关键词语,概括每段内容。 (3)深入研究末几段,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掌握思想。 (4)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3、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三、课堂研讨

关于主题文章

关于主题 作者:宋明磊来源:宋明磊博客时间:2007年5月22日 主题部分 一、主题含义 文章是表达出来的作者对客观现实的旨意、见解、主张。所以,文章主题不是文章的内容,而是通过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见解、意图、主张。在论述文章中,文章主题不是论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 主题是指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的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的意见和中心思想。 二、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及其表现 1、主题是文章的统率。 主题统率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设置,语言的遣用,表达方法的使用和标题的设立。古人云:“常谓情志所托”,主题是“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辞不流。”(范晔《后汉书》) 2、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一篇文章价值的大与小,质量的高与低,生命力的强与弱,不在于主题是否正确与深刻。古人云:“山不在高,不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篇文章的主题正确与深刻才有意义,否则就默然失色。 三、主题的形成 主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人头脑所固有的,而是作者对客观现实生活反复认识、理解、感受而产生出来的。所以,条件如下: 1、充分占有材料是形成主题基础。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只有感觉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的;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不应该是主观想像,一时热情,或死书本得出结论。我们反对“坐在屋里锤点子,跑到下边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主题先行”的作法。写文章不是我想写什么而是应当写什么。 2、深刻地领悟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本。 主题的形成在人头脑是有一个过程的,当作者体味生活和研究事实材料时,最初在人脑里是一种朦胧的状态,这叫做“过电影”过程,感情成分居多,但当作者进一步进入“角色”,深究问题本质时,某些事件、人物、问题、事例逐渐渗透作者思维,使其受到震动,得到启发,于是事件的意义,人物的思想光辉,问题的症结,事例的本质在作者的头脑里陡然显现,这里作者头脑豁然开朗,从朦胧到觉醒再到心领神会,一篇文章主题就这样萌芽了。即朦胧→觉醒→升华。 3、主题形成的偶然性——灵感。 灵感是对事物的顿悟,是作者在感受、认识、理解生活时,由于某种触媒的刺激,通过联想而徒然产生出来的既合乎客观规律又异于寻常的发人深思的富有哲理的具有见解的思想和主张。(战争,是孤儿和寡妇),所以灵感需三个条件:(1)灵感的客观因素。想产生灵感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所以灵感是植身于生活中的。一个有头脑,聪明而无丰富经验、知识,灵感不会光顾他的头脑。 (2)灵感的产生要有主观因素。主观因素要有悟性,感情丰富,知识要渊博,并且善于由此及彼地对问题联想、幻想、想像。 (3)灵感产生依靠媒介,即契机。一人、一事、一物、一种氛围、一个警句、甚至一个梦,能激起作者的想像和联想。练习:青春顿悟 1、春天来了 2、过大年 3、吃饺子 4、看电视 5、返校 四、主题的确立和提炼 (一)确立。要正确,其前提是: 1、要考虑社会需要和体现时代精神,我们在确立主题时是要考虑两为方针,即“为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任何时代和任何好作品都再现和反映真、善、美。真、善、美,是作品永恒的主题,但它和为人民、为社会服务是不矛盾的。 2、作者要完善自我,要使自己有的思想境界。鲁迅说:“活的伟大才能写的伟大。”说明世界观是作品的决定因素。应当具有童心和赤子之心。作者有的思想境界。把真、善、美还给人间。 什么是正确的主题?前提是在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合乎事物发展规律,帮助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引导人民积极向上,提示真善美的主题。具体表现:记叙文中有健康的思想感情和的审美价值;在议论文中它体现某种经得起考验的客观真理;说明文和科学论文体现为能提供某种科学信息和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