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

浅谈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

浅谈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
浅谈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

浅谈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

一、文章的主题及其重要地位

所谓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意见,中心思想。它体现着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是作者对所写事物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在不同文体中主题有不同的称谓。文学作品中称为“中心思想”,有时也叫“主题”,指的是文章表现的主要思想,或流露出的情感和意向。记叙文和说明文叫中心思想或中心意思。议论文的主题一般叫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提炼好主题是写好文章的重要环节。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清人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就是说主题是帅,而其他材料、结构、语言等均是“兵”,受“帅”的指挥和调动。

主题的统帅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主题决定材料的取舍提炼。写作之前,要选择材料,选什么材料,舍什么材料,全要由主题决定。按主题需要进行取舍和提炼,材料就变成典型的、富有生命力、相互联系的、成为表现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主题是安排结构的依据。组织材料的过程,就是结构文章的过程。这里有主次、详略、过渡、照应、层次、段落诸多问题,写作之前,总得有个总体考虑,只有当主题明确了,才能合理布局,合理安排结构,使文章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再次,主题制约文章表达方式的选择和使用。不同性质的文章主题,其表达方式往往不同。记叙类文章在表达主题时,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方式,而议论文则侧重议论和说明。最后,主题决定文章的遣词造句。语言同文章的主题的关系十分密切,严格地说,文章的一切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诸如材料、结构、表达等等。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明确、鲜明的主题,无论词汇怎样丰富,也是毫无价值的,甚至以文害“义”。杜牧曾说:“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文愈鄙。”这正是主题与语言辩证关系的极好说明。

二、确定文章主题应遵循的原则

主题的提炼是一个去粗取精由浅入深的过程。在提炼主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集中、正确、新颖、深刻四个原则。

一是集中,即集中笔墨说明中心问题。要做到集中,首先要一文一意,不搞多个中心。刘勰在《文心雕龙•镕载》中说:“二意两出,义之骈枝也。”意思是说,文章有两个中心,就会“骈相枝指”,手指上又长出个手指。“意多”必“乱文”,文章就失去了统帅,防止多中心,就要善于删意,使思想高度集中于一点。其次要言必及意,不搞大而空。无论写哪一类文章,一开始,都应接触主体事件,接触中心。不可废话连篇,言不及义。再次不要跑题。陆机《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就是说,一篇文章要提炼出一两句警辟的话来,放在关键的位置上,统贯全篇。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79g浅谈如何提炼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提炼技巧之浅见 俗话说“主题好文一半”。一帧精美的图画,除了线条清晰、形象逼真、手法新颖外,其蕴含的主题有无独到见解,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能否提炼好主题,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新闻主题的作用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灵魂。晋代文学批评家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题目夺人眼球,让人看便知几分内容。由此,新闻主题在一篇报道中的份量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提炼好主题是新闻价值的需要。新闻主题是新闻事实的统帅、是新闻的血肉、是主题的支柱。没有主题,犹如无舵的船,便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首先,主题是新闻的核心。如获得山东新闻奖一等奖的《五年跨国官司,三诉大获全胜》一文,反映了荣成市渔业协会会长唐厚运为了10万荣成渔民利益,历时近五年打了一场跨国官司,最终以荣成人在日本胜诉而告终。文章是以唐厚运为了赢得本场官司在日本到处奔波的曲折经历为主题,贯穿了全文。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前进的,要把事物推向前进,就得解决矛盾、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抓不住、抓不对,就像射箭找错了靶子。其次,主题是新闻新的探索起点和基石。主题往往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找到了问题,看到了“靶子”,方可知道应该去

研究什么,报道什么,宣传什么,可见主题是连接已知和未知的重要起点和基石。 二是提炼好主题对新闻报道起着统帅作用。主题对整个新闻起着重要的纽带和统帅作用。如获得山东新闻奖一等奖的《“潍县萝卜”名天下》这篇文章,是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聚焦农业产品的专题报道。作者对潍坊市萝卜售价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寒亭区河滩镇王伯村,村民刘洪京、刘洪瑞两兄弟每人种了6亩萝卜,从刚出土时每个萝卜0.6元对外批发,到后来每个萝卜批发价为2元,萝卜由原来的论堆卖,到后来的论个儿卖。在潍城区,作者也调查到了同样的情况,由于潍坊的萝卜物以稀为贵而引起了萝卜售价的飞涨,从而得出潍坊萝卜享誉全国的结论,也由此确定了主题。所以说新闻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只有直接和间接地表达主题,才能有其自身的价值,否则就会减少新闻主题的表现力。 二、新闻主题的特点 只有把握新闻主题的特点,才能较好地掌握提炼主题的基本规律。一是新闻主题具有唯一性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一篇新闻最好只有一个主题,也就是说只能以一个方面的思想、问题或事物为重点。二是新闻主题具有浓缩性的特点。《艺概·经义概》一文中写道:“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而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我们所指新闻主题便是指“约之”之后的“一言”,换言之,不论文章内容多么复杂、篇幅多长,都可以用主题来“一言蔽之”。

浅谈作文指导的具体化

浅谈作文指导的具体化 摘要:教师的作文指导应指向真实的生活,帮助学生再现生活、筛选生活、提炼生活,这个过程要让学生看得清,有路径,能写好,写精彩。该文提出作文指导具体化的观点,并提出具体指导学生作文的策略。 关键词:作文指导具体化铺垫示例演示 初中学生写作文一般能做到文从字顺,但往往缺乏文采,不知道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仅仅泛泛而谈,抽象论道,这对初中学生而言,无异于隔鞋搔痒。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寻找病根 首先,学生心智水平尚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只有到了18岁以后,才有可能拥有比较成熟的、独立的认知、分析、辨别、判断、定论的能力。也就是说,初中学生还不具备自我吸收抽象写作理论的能力。 其次,作文教学形式单一。纵观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往往是有课无堂。绝大部分教师缺乏作文研究意识,只在临场传授给学生所谓的考试秘籍之类的应急策略,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作文指导乏术。 再次,读写没有充分结合。现行的语文教材,无论哪个版本,都是很多专家在卷帙浩繁的中外经典作品中遴选出来的,其榜样性的教学价值非常巨大。可惜,我们的不少教师仅仅把它作为一般性的应考材料罢了。 二、确定策略 针对低效的作文指导现状,我们不妨探讨改变的策略。目前,国内许多教师或团队也在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比如河南李老师提出的“摘一路绿,嗅一生香”的绿色作文策略、中国教育学会发起的文化作文研究等。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任何指导形式,必须让学生看得清、能做到、可见效才行,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树立作文指导具体化的观点。 所谓作文指导具体化,是指教师以清楚、准确、有效的表述语言和形式,比如生动、形象、详尽、细化地进行基本阐述、操作实践演示,表达自己在作文规律、作文实践等方面所持有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突出那些关乎作文主题表达的最重要、最具体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模仿、创新。由此观之,教师的作文指导必须具体,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才能写好。 (一)铺垫法。这是解决用什么形式写的问题。写作文,必须先懂得一些基

作文结尾如何升华主题

作文结尾如何升华主题 平时作文,学生最爱犯的毛病之一,就是主题肤浅。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的主题深刻呢?除了对所写题材本身要进行反复提炼和深入挖掘外,在写作技巧上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其中简便易学而且效果颇佳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结尾升华主题。 作文结尾如何升华文章主题呢?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从小到大。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把前面写的小范围的事物上升到一个较大的范围,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 我们来欣赏一下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轰动一时的《乡愁》吧。诗的内容是:“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前三节写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第四节则扩大到对祖国的思念,把个人“恩怨”与当时的家国风云结合起来写。显然,从亲人、故乡到祖国是“由小到大”的过程,使诗歌的意境豁然开朗,有力地升华了主题。 二、从物到人。 在文章的前部分,对某种事物进行形神兼备的描写与刻画,而在结尾部分,把对这种事物的赞美转移到与这种事物具有类似品格的人的赞美上来,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杨朔的名篇《荔枝蜜》正是成功地运用了此法。作者先对蜜蜂的勤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行了生动的叙写和高度的赞美,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对蜜蜂的赞美转移到具有蜜蜂精神的劳动人民身上来,巧妙地升华了主题。 三、由一及众。

文章的前部分把某一个人(或事物)作为具体的写作对象,突出这个人的品质、性格、 习惯等(或事物的特性),而在结尾部分扩大到对具有这种品质、性格、习惯等的所有的人(或具有这种特性的事物)进行歌颂(或贬斥)。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前部分花了大量 的笔墨,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母亲的本质特征: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勤劳俭朴的习惯。在结尾部分,作者写到:“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 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作者由赞美母亲扩大到赞美具有母亲本质特征的劳动人民,感情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四、由事及理。 文章先讲述一件具体的事件,在结尾处揭示或暗示这件事蕴涵着的深刻哲理。事件是哲理的基石和依托,哲理则是事件内核的深化和升华。结尾的哲理虽然占的篇幅极小,但它常常会使一件平凡小事变得耐人寻味,熠熠生辉,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先详细叙写“我”童年时一次爬山过程中的脱险经历,结尾把父亲教给他的这次脱险的经验进行了哲理的升华:“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 着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使用这种手法升华主题一定要注意:一、“理”要从“事”中自然地生发出来,切忌离开事件去空发议论;二、“理”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较新颖深刻,切忌片面肤浅和老调重弹。 作文结尾如何升华主题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请看近中考满分文的结尾技巧。 技巧一: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 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选自湖荆州中考满分文《把梦想带给花季》)技巧点拨: 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

浅谈作文材料的选择

浅谈作文材料的选择 吉林省梨树县教师进修学校付德先 我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各种各样的建筑吧!有的古朴典雅,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雄伟壮丽,有的别具一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建筑材料不同。这一点和我们写作文时选择材料有同样的道理。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的文章中心选择的材料也不同。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有些同学不管文章体裁,不管中心要表现什么,随便选一些材料,使文章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有些人不管中心思想的需要,把自己喜欢的材料统统用上,出现了材料庞杂,堆砌的现象;还有一些人,不管中心的要求,所选的材料自相矛盾,前后重复,不为中心服务,离题万里。 那么写文章应该怎样选择材料呢?我以为材料是作文的主要内容,是表现中心的重要载体。材料选不好,中心就不正确,中心就不新颖,中心就不深刻,所以选材是写作的重要环节。 其一、选择表现中心的材料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文章的中心没确立之前,材料决定中心,在动手写作之前则是中心决定材料。所选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必须表现中心,必须符合中心的需要,材料要和中心一致,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对那些不能表现中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一点也不能选,不将就,不凑合,不吝惜。也就是说,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对材料加以取舍。凡是符合中心,有利于说明、烘托、突出、强调、升华中心的材料就要留下来;凡是与中心无关,不能说明、烘托、突出、强调、升华中心的材料要坚决舍弃。 其二、选择真实感人的材料。 作文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这是写作文和文艺创作的重要区别之一。李清照说过:“盖文唯其是,唯其真”。这是很有道理的。文艺作品可以虚构,只要它合乎生活逻辑,合乎生活真实就可以。而我们写作文对材料的要求是生活的真实,既生活确有其事。文中的人物、情节、地点都必须是真可靠的。一旦读者发现文中的虚假成分,就不能感动人,像古人说的那样:“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真则朝日夕月,伪则朝华夕槿;真则精金美玉,伪则瓦砾粪土”。所以,我们让学

浅谈作文构思新思路

浅谈作文构思新思路 发表时间:2014-03-31T10:26:01.28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4年2月总第236期供稿作者:郑社芳 [导读] 构思是对一篇文章整体性、全局的把握与设计。这也是对我们思想水平与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 河北省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郑社芳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50-01 一、好作文从构思开始 构思是对一篇文章整体性、全局的把握与设计。这也是对我们思想水平与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没有一定的思想积累和艺术形式美的感悟这两个前提,构思是无法进行的。准确来说,构思就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章的主题意蕴并选择最佳表现方式,以指导写作实践的创造性总体思维过程。 体验是构思的基础。如果学生不注意生活积累,不提高生活体验,不能够发挥自我主动性,很难进行有实质意义的写作。另外,文章在构思中应注意处理两大要素,即主题思想和最佳的表现方式。主题思想决定采用何种表现形式。反过来,表现形式又能够使主题思想表现得更鲜明。因此,构思就是在合理的处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出有别于他人的创造性。 二、心中要有美的范式 根据库恩的阐述,“范式”可理解为某一科学群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基本认同的并在研究中加以遵循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它通常包括一门学科中被公认的某种理论、方法,共同的对事物的看法和共同的世界观等。 那么,美的范式也就是对所选的材料作分解和组装,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用、修辞及艺术手法的使用、整体结构的安排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使之合理化、有序化、审美化的表现形式。而这些表现形式体现出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特点。我们的学生要在阅读美文时有针对性的加以提取,不断的积累,甚至可以达到创造的层次。 三、让性灵成为构思的灵魂 这里谈到的性灵,最重要的思想是重组学生的思想体系,引导学生在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建构自我的认知体系。注重生命体验,唤醒自我意识,张扬个性,描绘生命的五彩斑斓。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思想积累,但更大程度上停留在经验积累层面,缺乏视野,缺少科学性的验证,没有相应的方法论的知识补充,很难有一个“大人生、大境界”。而我们从社会角度再来审视这一问题,现在社会大多倡导社会价值多元化,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学生思想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又如何期待学生在作文这片天地能展示多少“真性情、真自我”呢! 同样,当我们在反思以往教育思想时也不难发现,语文学科承担的政治层面的教化功能比重过大,忽略了鲜活个体生命的存在。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在学习、生活中很难或者很少有机会表达,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双面人格。“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作文是一片辽阔而充满生命色泽的天地,又如何承担得起如此重负呢? 所以,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一阵地,积极挖掘学生内心深处最纯粹、最本真、最美好的东西。用这份美好浸润他们的内心世界,用主流价值体系解读他们的生活,积极建构属于他们的精神世界。 四、新思路建立在旧思维的破解与转换上,构思要从文章结构模式的植入中突围 在常规作文教学中,教学内容中安排了审题立意、确定文体、构思选材等几大环节。但是我们的学生的作文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是模式化倾向严重,仅仅解决了文章结构问题,但缺少真实情感,僵化死板;二是即使饱含深情,用心为文,在阅卷老师看来,依然平淡乏味。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训练的效果为何不是预想的那么显著呢? 首先,一篇优秀文章大体来说包含思想性与艺术性两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其次,僵化的作文模式压制了很多学生原本鲜活的生命气息,一篇文章的写作就像在戴着镣铐跳舞,痛苦自不待言,甚至很多学生在习惯这种作文处境之后,为文构思时思维的兴奋点集中在篇章结构即文章模式的套用上,忽视了独立思考而缺乏思想性。而那些试图冲破牢笼的考生,又没有找到作文中思想情感表达的恰当方式,效果不明显,于是就形成了上述问题。 针对这一根源性问题,学生应如何处理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学生所注重的结构模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简而言之,思想是核心,也是作文构思的思维起点;艺术性要紧紧围绕文章传达出的思想而选择合适的方式,其中就包括文章的结构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在构思时要遵循思维顺序——先主题思想,而后再考虑结构模式和艺术手段。至于艺术性实现的途径包括语言、修辞、句式、表达方式以及整篇文章结构等要素。也就是说,要使学生的思路定格在“主题思想——文体确定——材料选择——技法设计——谋篇布局”这条主线上,才能突破滥俗模式,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作文水平。 上述思路的确定,从本质上讲是对作文构思中思维方式的重新定位与思维方向的再次梳理。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保证学生在作文时展示“真性情、真自我”的作文个性,可以有效盘活曾经学过的知识点。比如诗歌与现代文阅读中接触到的艺术手法,学生可以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既熟悉又能发挥效果,不必舍近求远。这样,构思的方向性与目的性就清晰和明确了。下面举例说明一下这个思路。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关于“诚信”主题的议论文,那么,我们首先要想怎样开头可以达到既引人注意又引人深思。对于议论文来讲,要在作文中体现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所以,可以采用对比手法开头。写出社会上人们对诚信所持的几种典型观点,在对比中让读者产生困惑与疑问,引发思考,也为后文提出观点做好铺垫。或者采用社会上存在的不好事例予以反问,引起读者重视,达到心灵受到震撼的目的。为了增强效果,还可以辅以排比句式,增强语势。这时你会发现,依循作文不同的立意而选用最佳效果的艺术手段与简单套用作文开头模式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对于文章主体部分而言,一般来说,主要任务是说理,要想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采用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来诠释观点。例如“诚信”这个话题,主要解决的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肤浅与杂乱问题,采取分析的手段是比较恰当的,可以体现议论文的针对性,可以形成共同话题,有效解决人们的困惑,形成统一认识,建立明确的价值观,产生较强的说服力。 在文章结构上可以考虑对比、平行或层层深入的结构样式,这时可以根据学生本人的思维习惯,不做硬性要求。如从论述类文章的思维规律和典型性上讲,大体也就这三种,也是学生很习惯的表述方式。 对于文章结尾部分,可以根据文章设定如下两种效果。一是取立意上的格调高雅,意蕴深远,引人深思;二是取结构上的严谨有力,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用否定法来提炼主题

初中材料作文用否定法来提炼主题 【篇一: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近两年,材料作文的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因其形式多样、考点丰富、能唤起考生的写作欲望等特点,倍受中考的青睐,大有 取代“话题”作文的势头。 材料作文的内容一般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话题式”的材料。在 所给的一段文字中表达一个相对集中的中心,或者是一个相对明确 的语意指向,我们把这一中心总结出来后,按照“中心”来构思、写作,就完全是在围绕“材料”来写了,这类的材料作文,我们把它看 成是“话题”作文,只是多了提炼中心的环节。另一类是“选择式”的 材料。在所给的文字中展示出所给话题的几个方面,考生只要选择 一个方面来写就可以了,这种形式多见于“格言”、“哲人说的话”中。面对灵活的表现形式,缤纷的文字内容,考生往往不能抓住材料的 根本,导致作文偏题、跑题,成为困扰考生的难点。写好材料作文 其实并不难,面对材料,考生要做到“平心静气”,摒弃一切浮躁心情,调整好自己的写作状态———这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条件。 一、审题要“三清” 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判断这段材料属于 哪类材料作文,具体理解整体材料的内容,要把材料实实在在地读懂,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 2.理清内容,提炼中心。这一环节是决定是否跑题的关键,一定要 认真对待。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是“话题式”的内容,要概括其中心,明确材料的主旨,这就是写作要确定的主题;如果 是“选择式”的内容,需要选取一点,来确定这一点的主要方向,从 而确定作文的写作主题。 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读完材料后,千万不能忽视的是“写作要求”。材料叙述后的要求需要细细阅读,如果有“根据材料”、“结合 材料”的文字,最好作文里要巧妙体现材料的内容或影子,就是我们 平时说的“引材料”,但“引材料”时切忌生搬硬套;如果没有上述文 字要求,就可引可不引了。然后再看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作文在 拟题、文体、写法、字数等方面的限制,然后再规范地写作,决不 能“越雷池一步”。 二、构思要“三扣”

作文如何升华主题

作文如何升华主题? 一、由表及里,通过揭示本质升华主题。 例如: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 说明:莫怀戚的《散步》中,一家人走到一处难走的地方,家中的两

个中年人分别背起了一老一小,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背人是表象,但透过“背人”这一表象,作者揭示了中年人身上应该具备“承前启后”“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的道理。这样,揭示了表象背后的深刻本质,文章的主题就被提升了。 二、由点到面,通过揭示普遍性升华主题。 例如: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周素珊《第一次真好》) 说明:生活总是由具体的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组成的,在事与事、人

与人之间存在一种普遍性。我们在作文中如果能由点到面,由具体的某个人某件事揭示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文章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第一次真好》从第一次做各种事的美好感觉上升到生命中诸多的第一次,这样由个体到整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体验,文章的主题也就得到了升华。 三、由此及彼,通过触类旁通升华文章主题。 例如: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珍珠鸟》) 说明:事物之间总是相类似的,有些在其他事物间的规律也同样适

用于人类社会。如果在描写其他事物时,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把它提炼出来,用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这就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升华。 冯骥才《珍珠鸟》一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养鸟的经过,作者对鸟不干涉,让它逐渐信任自己,小鸟开始敢于跟人接近,最后甚至放心大胆地在作者的肩头上睡着了。小鸟信赖人,这种信赖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作者从这件“鸟事”想到人事,从而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悟。这句提炼出来的哲理不仅仅适用于人与鸟之间,更适用于人与人之间。这就升华了主题。

作文如何升华主题

作文如何升华主题 “升华主题,突出中心”是写作中的一个常用技法,就是将一个浅显、普遍的问题,提升到一个精神层面,从而使得文章中心更加深刻、突出。这个技法,大家经常听老师讲作文的时候提到,但如何升华主题,很多同学对这个问题却不很了解。 笔者从经典阅读篇目中,提炼归纳方法,并将它们分门别类地罗列如下,希望对同学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由表及里,通过揭示本质升华主题。 例如: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 说明:莫怀戚的《散步》中,一家人走到一处难走的地方,家中的两个中年人分别背起了一老一小,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背人是表象,但透过“背人”这一表象,作者揭示了中年人身上应该具备“承前启后”“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的道理。这样,揭示了表象背后的深刻本质,文章的主题就被提升了。 二、由点到面,通过揭示普遍性升华主题。 例如: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周素珊《第一次真好》) 说明:生活总是由具体的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组成的,在事与事、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普遍性。我们在作文中如果能由点到面,由具体的某个人某件事揭示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文章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第一次真好》从第一次做各种事的美好感觉上升到生命中诸多的第一次,这样由个体到整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体验,文章的主题也就得到了升华。 三、由此及彼,通过触类旁通升华文章主题。 例如: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珍珠鸟》) 说明:事物之间总是相类似的,有些在其他事物间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如果在描写其他事物时,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把它提炼出来,用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这就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升华。 冯骥才《珍珠鸟》一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养鸟的经过,作者对鸟不干涉,让它逐渐信任自己,小鸟开始敢于跟人接近,最后甚至放心大胆地在作者的肩头上睡着了。小鸟信赖人,这种信赖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作者从这件“鸟事”想到人事,从而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悟。这句提炼出来的哲理不仅仅适用于人与鸟之间,更适用于人与人之间。这就升华了主题。 四、由具体的人事向为人处世的一般道理升华。 例如: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说明:由具体的人事向为人处世的一般道理提升,这就是常说的小中见大,小故事大道理。写这种文章,最忌就事论事,而应该见微知著,见一叶而知秋。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讲的是一件小事,从小体弱多病的自己,冒险爬上了高高的悬崖,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下来。在“我”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的父亲告诉“我”,不要想碰上远在下面的岩石,每次只要走一小步就行了。“我”就凭着每次走一小步终于成功地爬下了悬崖。这是一件具体的事情,但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跳出这件小事本身,转而谈论人应该如何对待困难。从这件小事的经验里,作者想到对待困境也是如此,只要把困境化大为小,每次克服一个小困难,就能积小胜为大胜,从而获得整个人生的成功。 五、由个人联系国家,从个人命运向国家民族命运升华。 例如: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浅谈作文如何选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111301475.html, 浅谈作文如何选材 作者:黄红英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60-01 在多年的初中作文教学工作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学生如果缺乏写作材料或不会选取、提炼写作素材,作文水平就无法提高,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指导学生选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中,学生产生那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写出那些“言之无物”的空洞作文,首先在于他们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发现、撷取身边的写作材料。不注意观察生活,没有思考生活,没有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没有发现生活的闪光点,以致写出空洞无物的作文。其次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了,阅读面总是局限于看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这样,导致在议论文中没有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准确说明。第三,材料老化现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没有搜集新材料,材料总是用了又用。第四,更大的原因是没有树立起大语文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写作中来。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情况,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选材。 1 要求学生注意收集材料 1.1收集来自生活的材料 主要收集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撷取生活的闪光点。特别是观察生活,这点对获取材料是极为重要的。所以著名作家老舍说:“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录下来。……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如果写《我热爱的一个人》、《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校园一角》等一类作文,写作素材就可以从平时收集的生活材料中轻而易举地得到了。 2.2来自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的材料 这些材料大都是写议论文的好论据。笔者鼓励学生写卡片,简明地记下所听到的、所看到的统计数据、材料事例等,以备写时之需,如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那些人物的先进事迹,就都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或记叙文的感情触发点了。 2.3来自阅读的材料 鼓励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因为学生的活动时间和范围是有限的,同整个世界历史相比较,个人仅凭直感所获得的知识材料实在是太少了。阅读是积累材料的一条重要途径,学

浅谈如何提炼新闻主题

浅谈如何提炼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提炼技巧之浅见 俗话说“主题好文一半”。一帧精美的图画,除了线条清晰、形象逼真、手法新颖外,其蕴含的主题有无独到见解,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能否提炼好主题,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新闻主题的作用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灵魂。晋代文学批评家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题目夺人眼球,让人看便知几分内容。由此,新闻主题在一篇报道中的份量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提炼好主题是新闻价值的需要。新闻主题是新闻事实的统帅、是新闻的血肉、是主题的支柱。没有主题,犹如无舵的船,便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首先,主题是新闻的核心。如获得山东新闻奖一等奖的《五年跨国官司,三诉大获全胜》一文,反映了荣成市渔业协会会长唐厚运为了10万荣成渔民利益,历时近五年打了一场跨国官司,最终以荣成人在日本胜诉而告终。文章是以唐厚运为了赢得本场官司在日本到处奔波的曲折经历为主题,贯穿了全文。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前进的,要把事物推向前进,就得解决矛盾、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抓不住、抓不对,就像射箭找错了靶子。其次,主题是新闻新的探索起点和基石。主题往往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找到了问题,看到了“靶子”,方可知道应该去

研究什么,报道什么,宣传什么,可见主题是连接已知和未知的重要起点和基石。 二是提炼好主题对新闻报道起着统帅作用。主题对整个新闻起着重要的纽带和统帅作用。如获得山东新闻奖一等奖的《“潍县萝卜”名天下》这篇文章,是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聚焦农业产品的专题报道。作者对潍坊市萝卜售价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寒亭区河滩镇王伯村,村民刘洪京、刘洪瑞两兄弟每人种了6亩萝卜,从刚出土时每个萝卜0.6元对外批发,到后来每个萝卜批发价为2元,萝卜由原来的论堆卖,到后来的论个儿卖。在潍城区,作者也调查到了同样的情况,由于潍坊的萝卜物以稀为贵而引起了萝卜售价的飞涨,从而得出潍坊萝卜享誉全国的结论,也由此确定了主题。所以说新闻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只有直接和间接地表达主题,才能有其自身的价值,否则就会减少新闻主题的表现力。 二、新闻主题的特点 只有把握新闻主题的特点,才能较好地掌握提炼主题的基本规律。一是新闻主题具有唯一性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一篇新闻最好只有一个主题,也就是说只能以一个方面的思想、问题或事物为重点。二是新闻主题具有浓缩性的特点。《艺概·经义概》一文中写道:“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而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我们所指新闻主题便是指“约之”之后的“一言”,换言之,不论文章内容多么复杂、篇幅多长,都可以用主题来“一言蔽之”。

浅谈话题作文的应试技巧

浅谈话题作文的应试技巧 平寨中心学校初中部许国美 摘要:本文先对话题作文进行定义、分析,然后从思路的展开、主题的确定、选材的合理性,善于想象及文体的选择五个方面分析话题作文应试的基本技巧。关键词:话题作文展开思路确定主题合理选材善于想象选择文体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日愈体现出来,作文考试也不例外地越发人性化。话题作文就是新课标下不可或缺的展现方式之一,所谓“话题作文”就是给一个词语、一件事物或一段能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的文字。作为写作的中心,不限文体、不定立意、自拟题目,要求作者写作的一种命题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的命题一般分为四个部分:话题前材料、简短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材料或提示语一方面用来引出话题、另一方面是减缓学生审题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话题、明确要求。 话题作文形式新、约束少、有利于学生发挥才能、展现个性、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在广大学生、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中都产生了很大反响,虽然说“作文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但在写作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技巧的,下面就来谈谈话题作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一、展开思路 展开思路,就是要围绕话题,进行多角度的发散联想。思维的角度越多,写作的余地就越大。针对某个话题,一般可以从“评价、怎样、结果、时间、空间、对象”这六个范畴来开发思路。

1.评价:对话题进行评价评判,如:好与坏、利与弊、美与丑、善与恶等,通过表达自己赞成或反对、肯定或否定的立场来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2.怎样:即话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可以通过形象的事实展开叙事,也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释话题的内涵。 3.结果:将话题作为前提,考虑其会导致何种结果。 4.时间: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中叙事,也可以将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 5.空间:包括领域、地点、场合等,往往不同的空间背景会赋予话题不同的内容。 6.对象:从不同的人或对象出发可以引发对话题不同的演绎。如果我们从以上六个方面展开思路,就能够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思路来。 二、确定主题 确定主题,其实就是立意的问题,是指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和主要的写作意图,是处理情、志、理的主宰。话题作文都有一定的文字来引出话题,但这段文字并不是用来限制考生的,它只是话题的一个引子,只提供一定的思维启发,并不是要让作者从中提炼出作文的主题。写作时文章的立意倾向、主题思想由作者自己决定。好的主题,具有“准确、深刻、新颖、集中、有时代感、格调高”等几大特定。 拿到一个话题后,我们可以如上一点所述,从六个范畴进行思路开发,这样会联系到多种多样的材料。然后,沿着某一思路进行逻辑

浅谈作文的主题提炼

——浅谈作文的主题提炼 主题是文章内容所表现或说明的最主要的思想,即中心思想。文章的优劣取决于主题的提炼,许多小学生在写作时总是忽视主题的重要性,为写作而写作,马虎应付。有些人常不加酝酿地大笔一挥,草草了之;也有些人善于怀旧,老调重弹;甚至有些人懒惰成性,或移花接木,或生搬硬套。这样的文章说动听点叫?庸品?,说难听点便是?废品?了。在作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文章别具一格,脱颖而出,成为佳作,就必须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精心提炼,使主题健康、新颖、深刻。所以,我以为文章的主题提炼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主题要积极向上。 文章的主题好似人的思想品质,一个品质高尚的人如精神甘露,使人受益匪浅,反之,一个缺德的人则如行尸走肉,祸害人间。同样,主题健康的文章能熏陶他人的心灵,激人奋进,而主题歪邪的文章则可能侵蚀读者的思想,令人误入歧途。因而,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提炼出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是至关重要的。 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以《欣喜的一刻》为题,写一篇文章。其中,有位叫朱文冠的同学在文中写了这样几句话:?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到了!我们一家屏着气围在电视屏幕前,看着那49个彩球在疯狂地乱窜,我们的心也跟着剧烈地跳动。看着一个个意料之外的彩球滚了出来,我们的心碎了,手也凉了。可是,就在这绝望之际,蹦出了最后一个我们渴望已久的号码——特码29号。‘哇,老爸中了四万元!’对这突如其来的喜讯,我们难以压抑,我们一齐拥抱,一起欢呼,为之庆贺,为之疯狂。这一刻我真高兴!?而朱志敏同学选材虽然相同,也是与六合彩有关,但主题却截然不同,她写道?……爸爸终于醒悟了。从此,爸爸不再痴迷于六合彩,不再捧着图纸胡思乱猜,不再为它而打骂我们。他又像往常一样在田里勤恳耕耘,在工地上埋头苦干,一个和蔼可亲的慈父又重归于我们这温暖的家园。看着我所付出的心血化成了甜美的硕果——爸爸终于戒赌了,这时,我不禁有点欣喜若狂了。? 很明显,前者主题不正,纵容非法博彩,会给读者与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后者揭开非法博彩的邪恶面纱,劝人金盆洗手,悬崖勒马,给那些迷途不返的人颂上一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这样的文章才显得有价值。 二、主题要有创意。 文章的主题除了积极向上以外,还要有创意。许多学生写起文章来总是人云亦云,或依样画葫芦,或老调重弹,写得过于庸俗,毫无主见,毫无创新,令人厌烦。在写作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倶无?的文章来。杜甫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文章只有以新颖的主题,出人意料的创意才能博得读者的称赞,引人入胜。例如: 武汉市新洲区某小学的王聪同学,他写的作文——《春天》与其他同学?唱反调?,别人多以?春天好?为主题,赞美春天的风和细雨、花红柳绿。而王聪在文中写道:?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孳生了夏

议论文的提炼与深化

议论文的提炼与深化 1.怎样提炼主题 议论文的主题指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两句关键性的话,即我们常说的“论点”。提炼主题就是提炼论点。 主题为什么需要提炼呢?这是因为主题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反映了一个人对问题的认识正确与否,能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换言之,主题反映人的思维品质。人们只有具备了优良的思维品质,才能够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看到,许多问题一遇到较高水平的“识”,就迎刃而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提炼主题的训练,也是一种思维训练。 那么,怎样提炼主题呢? 先说给材料作文的主题提炼。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们已经进行了22次全国统一考试,其中18次是给材料作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写议论文也常常是因为遇到了“材料”,不吐不快。可见,材料是产生主题的土壤。对于材料,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张三这样说,李四那样说,各说各有理,理中有高下。我想,当学生拿到材料后,先认真阅读几遍,看看你究竟能根据材料想到什么。一般来说,一则材料可以使人们想到几个方面的“意义点”,每一个意义点都能演化为主题,都能写成一篇文章。如果你所写的意义点,别人也能想到,那说明你的提炼是基本正确的,因为多数人都这么看,那就说明确实如此,按照这个意义点来写,不会有大的出入。比如,1991年高考作文题是阅读《玫瑰园》一段文字,然后就一位小姑娘的话写一篇议论文。很显然,“花与刺”、“好与不好”是材料的中心内容。花与刺是现象,好与不好是观点,现象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是提炼主题的关键。不能因花有刺就否定玫瑰园,这就犯了由局部否定整体的错误。由此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不能正确处理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关系的事情太多了。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基本点。抓住了基本点,写文章就不会跑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提炼主题的基本方法是抓住基本点。基本点就是显而易见的、多数人都能想到的意义点。 但是,读者看文章不愿意看四平八稳的文章,想通过阅读得到一点启发。如果你的文章是老生常谈,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不能满足于“稳”,而要追求“新”。当然,这 个“新”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之上。 所谓新,就是发别人所未发。还是以1991年高考作文题为例,有的考生用“太阳与黑子”为题目,论述改革开放中的利与弊、成绩与失误,强调成绩是主要的,失误是次要的,不能因失误否定成绩。这个主题当然很好,但是比较普遍,新意不够。有一位考生则结合文化界有的人否定鲁迅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论述,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独辟蹊径往往能出奇制胜,大概这也是提炼主题的一条规律吧。 求新不能走极端,为求新不顾其他是不可取的。所谓的新,不是子虚乌有,生编硬造,而是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事实罢了。怎样才能从一般中发现不一般呢?我的经验是,求小不求大,求具体不求笼统。写文章最好是谈具体的事情,从具体的事情中总结出深刻的道理。比如199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阅读《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

浅谈主题式作文教学

浅谈主题式作文教学 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主题式作文教学,希望大家喜欢。 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在合著的《阅读与写作》中说到:“写作素材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的素材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写作的课程目标也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可见,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是文学家和语文教育专家的共识。就初中生而言,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丰富生活,感悟生活,就应该指导他们写好最熟悉的、最动情的亲情,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感悟亲情。 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莫怀戚的《散步》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都是写亲情的经典教材文本。四个文本“紧抓生活线索,选取独特角度,定格生活细节,诗化亲情体验”的写作特点或许为我们指导学生感悟亲情,写亲情类作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本次《〈抓住生活线索,诗化亲情体验〉“感悟亲情”作文教学指导课》。 “感悟亲情”作文教学既是写作技法点拨的过程,更是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梳理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交流生活的过程。这就要求本次作文教学要把写作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的统一起来。 因此,本次作文指导课明确了三维教学目标。一是情感目标,能发现亲情,理解亲情,学会感恩。二是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提取素材;学会相互点评作文,交流亲情。三是知识目标,了解写作线索及其作用,并学会选取有独特视角的写作线索,发现亲情;运用典型线索展现生活细节,表达亲情;从典型线索中诗化生活,感悟亲情;学会列写作提纲并根据提纲完成作文。 为了更好的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一种实在的、易于掌握的写作方法,本次作文指导课以“活动引导,训练升格,提纲契领,循序渐进”为教法,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写作训练升格学生作文,通过列写作提纲,循序渐进的掌握学习方法。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捕捉素材,抓住线索。 首先要求学生展示自己观察到的家庭生活中感动的人、事或物。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素材的展示,提取了丰富的生活线索。如妈妈的手、妈妈的眼睛、妈妈的脚印、妈妈的唠叨;爸爸的鼾声、爸爸的额头、爸爸的背影、爸爸的手腕;奶奶的叮咛、爷爷的拐杖、弟弟的玻璃球、姐姐的发卡;那

浅谈话题作文的特点-模板

浅谈话题作文的特点 建国以来高考作文命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第一阶段从1951年到1965年,以命题作文为主;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97年,以材料作文为主;第三阶段从1998年开始,采用话题作文这一新的作文命题形式。这三个阶段作文命题的思维特点为:封闭性——半封闭半开放性——全方位开放性。显然,话题作文给作文教学与备考带来了新课题,话题作文有哪些特点呢? 先从话题说起。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在口语交际中它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临时性:话题总是谈话双方临时设定的;(2)共知性:话题是交谈双方已知的信息;(3)共许性:话题是双方共同认可的感兴趣的问题;(4)激活性:话题是被现场情景激活了的信息;(5)双向性:话题是谈话双方的信息交流和思想交流。 什么是话题作文?就是按照命题者给定的话题进行写作。话题作文既有话题的某些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限定性:作文话题由命题者预先设定,不具备临时性;(2)共知性:作文话题是所有写作者已知的信息,做到大家有话可说;(3)指定性:作文话题表现命题者的意向,写作者只有听命而无法选择,不存在共许性;(4)激活性:话题作文必须设置情景激活写作者的库存信息;(5)单向性:话题作文是供阅卷者评判的,其主要目的不在于交流信息。 那么,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有哪些区别呢? 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主要区别:(1)内容指向与中心指令:话题作文只是提供写作范围,题目用来提示内容指向,命题作文一般是限定写作的对象与中心意思,题目用以发布中心指令。(2)相关与紧扣:话题作文只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命题作文则要求紧扣题目构思行文。(3)写作范围: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远远大于命题作文。(4)拟题:话题作文可以自拟标题,命题作文则不允许另拟题目。 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主要区别:(1)材料的作用: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导引,只起到辅助作用( ① 提出话题的“引子”, ② 提供话题的背景, ③ 提炼话题的事实),所写作文只要在话题范围内即可;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写作者必须把材料的中心作为写作的主题。(2)材料的处理:话题作文不要求抠住材料写作,材料作文则要求紧扣材料构思行文。(3)文体的限制:话题作文不限文体,材料作文以限定议论文居多。(4)

浅谈材料作文教学之“五步法”

浅谈材料作文教学之“五步法” 扶余市三井子镇职业中学 语文组 “材料作文”,顾名思义就是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并按照要求完成作文。它既有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又有自拟题目作文的自由性;既能考查学生按要求作文的能力,又给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写作能力的广阔空间。更由于“材料”所具有的灵活性,丰富性,与时俱进性,以及极高的抗拒“猜题”性的优势,这就使材料作文备受命题老师的青睐。当前中考材料作文要求从材料中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提取出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作。 我校语文课题组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初步形成了一套材料作文教学之“五步法”的教学模式,即:“感悟——提炼——尝试——反思——迁移”五步法。 现将其具体总结如下: 一、感悟——阅读材料,感悟主题。 审读材料是材料作文的首要问题。而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很多考生把握不了材料所透视出来的主题,.往往脱离材料另起炉灶,造成“跑题”现象。 阅读材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审题的过程。通过阅读所给的材料,感知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和命题方向等。 1、通过审读材料,寻找到合适的写作之点。 既然是给定材料作文,那么作文就一定要与材料关联。关联得越紧,你的作文就可能越得题旨。关联得越深,你的作文就越能够击中要害。所以,在阅读材料的时候,看看能不能找到那个关联点,能够关联得很深、很紧的这个点。 2、吃透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 认真阅读材料,吃透材料是写好材料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如果没有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就会写出偏题、跑题的作文。 把握文章的主旨有以下几种方法: (1)、注意材料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就是文章的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