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及答案解析

2.如图,△ACD和△B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BCE=90°,AE交CD于点F,BD分别交CE、AE于点G、H.试猜测线段AE和BD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已知:在△AOB和△COD中,OA=OB,OC=OD.

(1)如图①,若∠AOB=∠COD=60°,求证:①AC=BD ②∠APB=60°.

(2)如图②,若∠AOB=∠COD=α,则AC与BD间的等量关系式为,∠APB的大小为(直接写出结果,不证明)

4.已知CD是经过∠BCA顶点C的一条直线,CA=CB.E、F分别是直线CD上两点(不重合),且

∠BEC=∠CFA=∠a

(1)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且E、F在射线CD上,请解决下面问题:

①若∠BCA=90°,∠a=90°,请在图1中补全图形,并证明:BE=CF,EF=|BE﹣AF|;

②如图2,若0°<∠BCA<180°,请添加一个关于∠a与∠BCA关系的条件,使①中的两个结论仍然成立;

(2)如图3,若直线CD经过∠BCA的外部,∠a=∠BCA,请写出EF、BE、AF三条线段数量关系(不要求证明).

6.如图.在△ABC中.AB=AC=9,BC=12,∠B=∠C,点D从B出发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在线BC上从B 向C方向运动,点E同时从C出发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在线段AC上从C向A运动,连接AD、DE;(1)运动秒时,AE=DC(不必说明理由);

(2)运动多少秒时,∠ADE=∠B,并请说明理由.

7.(1)观察推理:如图1,△ABC中,∠ACB=90°,AC=BC,直线l过点C,点A、B在直线l同侧,BD ⊥l,AE⊥l,垂足分别为D、E.求证:△AEC≌△CDB;

(2)类比探究:如图2,Rt△ABC中,∠ACB=90°,AC=4,将斜边AB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至AB′,连接B′C,求△AB′C的面积.

(3)拓展提升:如图3,等边△EBC中,EC=BC=3cm,点O在BC上,且OC=2cm,动点P从点E沿射线EC以1cm/s速度运动,连结OP,将线段OP绕点O逆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OF.要使点F恰好落在射线EB上,求点P运动的时间ts.

8.如图,已知△ABC中,AB=AC=10cm,BC=8cm,点D为AB的中点.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cm/s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s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

3,

中,

,∴△解答:

在△BCE和△CAF中,∴△BCE≌△CAF(AAS),

∴BE=CF,CE=AF,∴EF=CF﹣CE=BE﹣AF,

当E在F的右侧时,同理可证EF=AF﹣BE,∴EF=|BE﹣AF|;

(2)EF=BE+AF.

理由是:∵∠BEC=∠CFA=∠a,∠a=∠BCA,

又∵∠EBC+∠BCE+∠BEC=180°,∠BCE+∠ACF+∠ACB=180°,

∴∠EBC+∠BCE=∠BCE+∠ACF,

∴∠EBC=∠ACF,在△BEC和△CFA中,,

∴△BEC≌△CFA(AAS),∴AF=CE,BE=CF,

∵EF=CE+CF,∴EF=BE+AF.

6.解:(1)设运动的时间是t秒,

则CD=12﹣2t,AE=9﹣2t,9﹣2t=(12﹣2t)t=3,故答案为:3.

(2)设x秒后,∠ADE=∠B,

∵∠B=∠C=90°﹣∠BAC,∴∠B=∠C=∠ADE,

∵∠BAD+∠ADB+∠B=180°,∠EDC+∠ADE+∠ADB=180°,∴∠BAD=∠EDC,在△ABD和△DCE中,

∴△ABD≌△DCE(AAS),∴DC=AB=9,∴BD=3,∴x=,

即运动秒时,∠ADE=90°﹣∠BAC,

∵AB=AC=9cm,∴∠B=∠C=,即∠B=90°﹣∠BAC,

∵∠ADE=90°﹣∠BAC,∴∠ADE=∠B.

7.证明:(1)∵∠DAC+∠DCA=∠ECB+∠DCA=90°,∴∠DAC=ECB,

在△ADC和△CEB中,∴△ADC≌△CEB;

(2)如图1,

根据题意得出旋转后图形,AC′⊥AC,B′D′⊥AC,

∵∠C′AC=∠AC′B′=∠AD′B′,∴四边形C′AD′B′是矩形,

∴AC′=B′D′=AC=4,∴S△AB′C=AC×B′D′=×4×4=8;

(3)如图2,

∵△BCE是等边三角形,∴∠CBE=∠BCE=60°,

∴∠OBF=∠OCP=120°,∴∠BOF+∠BFO=60°,

∵∠POF=120°,∴∠BOF+∠OPC=60°,∴∠BFO=∠CPO,

∵OP=OF,∴△OCP≌△FBO,

∴CP=BO=BC﹣OC=3﹣2=1,∴EP=EC+CP=3+1=4,

∵动点P从点E沿射线EC以1cm/s速度运动,∴t=4÷1=4s.

8.解答:解:(1)①∵t=1s,∴BP=CQ=3×1=3cm,

∵AB=10cm,点D为AB的中点,∴BD=5cm.

又∵PC=BC﹣BP,BC=8cm,∴PC=8﹣3=5cm,∴PC=BD.

又∵AB=AC,∴∠B=∠C,

在△BPD和△CQP中,∴△BPD≌△CQP.(SAS)

②∵v P≠v Q,∴BP≠CQ,

若△BPD≌△CPQ,∠B=∠C,则BP=PC=4cm,CQ=BD=5cm,

∴点P,点Q运动的时间s,∴cm/s;

(2)设经过x秒后点P与点Q第一次相遇,

由题意,得x=3x+2×10,解得.∴点P共运动了×3=80cm.△ABC周长为:10+10+8=28cm,

若是运动了三圈即为:28×3=84cm,

∵84﹣80=4cm<AB的长度,∴点P、点Q在AB边上相遇,

∴经过s点P与点Q第一次在边AB上相遇.

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由顶点A引两条射线分别交BC、CD于E、F,且∠EAF=45°,求证:BE+DF=EF.

3.如图,AD平分∠BAC,EF垂直平分AD交BC的延长线于F,连接AF.求证:∠B=∠CAF.

4.如图,已知∠B+∠CDE=180°,AC=CE.求证:AB=DE.

5.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提示:正方形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90°)

(1)如图1,点G是BC边上任意一点(不与点B、C重合),连接AG,作BF⊥AG于点F,DE⊥AG于点E.

求证:△ABF≌△DAE;(2)直接写出(1)中,线段EF与AF、BF的等量关系;

(3)①如图2,若点G是CD边上任意一点(不与点C、D重合),连接AG,作BF⊥AG于点F,DE⊥AG 于点E,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是,线段EF与AF、BF的等量关系是;

②如图3,若点G是CD延长线上任意一点,连接AG,作BF⊥AG于点F,DE⊥AG于点E,线段EF与AF、BF的等量关系是;

(4)若点G是BC延长线上任意一点,连接AG,作BF⊥AG于点F,DE⊥AG于点E,请画图、探究线段EF与AF、BF的等量关系.

(1)求证:BF=AC;

(2)求证:CE=BF;

7.(上周复习)如图,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且AE=EF,求证:AC=BF.

8.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8,AB=CD,BD=12,点E从点D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DA向点A匀速移动,点F从点C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沿C→B→C做匀速移动,点G从点B出发沿BD向点D匀速移动,三个点同时出发,当有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其余两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假设移动时间为t秒.

(1)试证明:AD∥BC;

(2)在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有△DEG与△BFG全等的情况出现,请你探究这样的情况会出现几次?并分别求出此时移动时间和G点的移动距离.

,∴△中,

中,

,∠HDE+∠CDE=180

解:线段EF与AF、BF的等量关系是EF=AF﹣BF,

理由是:∵由(1)知:△ABF≌△DAE,

BF=AE,∴EF=AF﹣AE=AF﹣BF,故答案为:EF=AF﹣与以上证法类似:△ABF≌△DAE

∵∠DBF=90°﹣∠BFD,∠DCA=90°﹣∠EFC,且∠BFD=∠EFC,∴∠DBF=∠DCA.

在Rt△DFB和Rt△DAC中,∵∴Rt△DFB≌Rt△DAC(ASA).∴BF=AC;

(2)证明:∵BE平分∠ABC,∴∠ABE=∠CBE.

在Rt△BEA和Rt△BEC中,∴Rt△BEA≌Rt△BEC(ASA).∴CE=AE=AC.又由(1),知BF=AC,∴CE=AC=BF;

证明:方法一:延长AD至点M,使MD=FD,连接MC,

7.解

答:

在△BDF和△CDM中,∴△BDF≌△CDM(SAS).∴MC=BF,∠M=∠BFM.

∵EA=EF,∴∠EAF=∠EFA,

∵∠AFE=∠BFM,∴∠M=∠MAC,∴AC=MC,∴BF=AC;

方法二:延长AD至点M,使DM=AD,连接BM,

在△ADC和△MDB中,,

∴△ADC≌△MDB(SAS),∴∠M=∠MAC,BM=AC,

∵EA=EF,∴∠CAM=∠AFE,而∠AFE=∠BFM,

∴∠M=∠BFM,∴BM=BF,∴BF=AC.

21.(1)证明:在△ABD和△CDB中∴△ABD≌△CDB,

∴∠ADB=∠CBD,∴AD∥BC;

(2)解:设G点的移动距离为y,

当△DEG与△BFG时有:∠EDG=∠FBG,

∴DE=BF,DG=BG,或DE=BG,DG=BF,

当F由C到B,即0<t≤时,则有,解得,

或,解得(舍去),

当F由B到C,即时,有,解得,

或,解得,

综上可知共有三次,移动的时间分别为2秒、4秒、5秒,移动的距离分别为6、6、5.

A.100 B.105 C.120 D.108

2.如图,△ABC中,∠B=∠C=∠EDF=α,BD=CF,BE=CD,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2α+∠A=180°B.α+∠A=90°C.2α+∠A=90°D.α+∠A=180°

3.如图1所示为三角形纸片ABC,上有一点P.已知将A,B,C往内折至P时,出现折线,

,,其中Q、R、S、T四点会分别在,,,上,如图2所示.若△ABC、四边形PTQR的面积分别为16、5,则△PRS面积为()

A.1 B.2 C.3 D.4

4.如图,点P是∠AOB外的一点,点M,N分别是∠AOB两边上的点,点P关于OA的对称点Q恰好落在线段MN上,点P关于OB的对称点R落在MN的延长线上.若PM=3cm,PN=4cm,MN=4.5cm,则线段QR的长为.

5.如图,在平面内,两条直线l1,l2相交于点O,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M,若p、q分别是点M到直线l1,l2的距离,则称(p,q)为点M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规定,“距离坐标”是(1,1)的点共有个.

6.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DC∥AB,AD=BC,BD平分∠ABC.

(1)求证:AD=DC;

(2)如图2,在上述条件下,若∠A=∠ABC=60°,过点D作DE⊥AB,过点C作CF⊥BD,垂足分别为E、F,连接EF.判断△DE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7.如图1,点P、Q分别是等边△ABC边AB、BC上的动点(端点除外),点P从顶点A、点Q

(2)当点P、Q分别在AB、BC边上运动时,∠QMC变化吗?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它的度数.

(3)如图2,若点P、Q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BC上运动,直线AQ、CP交点为M,则∠QMC变化吗?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

8.如图1,四边形OABC中,OA=a,OC=3,BC=2,∠AOC=∠BCO=90°,经过点O的直线l将四边形分成两部分,直线l与

OC所成的角设为θ,将四边形OABC的直角∠OCB沿直线l折叠,点C落在点D处(如图1).(1)若折叠后点D恰为AB的中点(如图2),则θ=;

(2)若θ=45°,四边形OABC的直角∠OCB沿直线l折叠后,点B落在点四边形OABC的边AB 上的E处(如图3),求a的值.

9.如图,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M,交AC于N.

(1)若∠ABC=70°,则∠MNA的度数是.

②在直线MN上是否存在P,使由P、B、C构成的△PBC的周长值最小?若存在,标出点P的位置并求△PBC的周长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0.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1cm和2cm,一个内角为40度.

(1)请你借助图1画出一个满足题设条件的三角形;

(2)你是否还能画出既满足题设条件,又与(1)中所画的三角形不全等的三角形?若能,请你在图1的右边用“尺规作图”作出所有这样的三角形;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如果将题设条件改为“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cm和4cm,一个内角为40°”,那么满足这一条件,且彼此不全等的三角形共有几个.

友情提醒:请在你画的图中标出已知角的度数和已知边的长度,“尺规作图”不要求写作法,但要保留作图痕迹.

11.如图,△ABC中,AB=BC=AC=12cm,现有两点M、N分别从点A、点B同时出发,沿三角形的边运动,已知点M的速度为1cm/s,点N的速度为2cm/s.当点N第一次到达B点时,M、N同时停止运动.

(1)点M、N运动几秒后,M、N两点重合?

(2)点M、N运动几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

(3)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能否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MN?如存在,请求出此时M、N运动的时间.

12.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中,边长为10cm,点E在AB边上,BE=6cm.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4cm/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以acm/秒的速度由C点向D点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②若以E、B、P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P、C、Q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求a的值.

(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正方形ABCD四边运动.则点P与点Q会不会相遇?若不相遇,请说明理由.若相遇,求出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正方形ABCD的何处相遇?

13.如图1,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1)如果AB=AC,∠BAC=90°,

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如图2,线段CF、BD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为,线段CF、BD的数量关系为;

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

(2)如果AB≠AC,∠BAC是锐角,点D在线段BC上,当∠ACB满足什么条件时,CF⊥BC(点C、F不重合),并说明理由.

1.解:如图,连接OB、OC,

∵∠BAC=54°,AO为∠BAC的平分线,∴∠BAO=∠BAC=×54°=27°,

又∵AB=AC,∴∠ABC=(180°﹣∠BAC)=(180°﹣54°)=63°,

∴∠OBC=∠ABC﹣∠ABO=63°﹣27°=36°,

∵AO为∠BAC的平分线,AB=AC,∴△AOB≌△AOC(SAS),∴OB=OC,

∴点O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

又∵DO是AB的垂直平分线,∴点O是△ABC的外心,∴∠OCB=∠OBC=36°,

∵将∠C沿EF(E在BC上,F在AC上)折叠,点C与点O恰好重合,

∴OE=CE,∴∠COE=∠OCB=36°,

在△OCE中,∠OEC=180°﹣∠COE﹣∠OCB=180°﹣36°﹣36°=108°.故选D.

2.解:A、正确.∵∠A+∠B+∠C=180°,∠B=∠C=α,∴2α+∠A=180°.

B、错误.不妨设,α+∠A=90°,∵2α+∠A=180°,∴α=90°,这个显然与已知矛盾

C、错误.∵2α+∠A=180°,∴2α+∠A=90°不成立.

D、错误.∵2α+∠A=180°,∴α+∠A=180°不成立.故选A.

3.解:根据题意得△BTQ的面积和△PTQ的面积相等,△CQR和△PQR的面积相等,△ASR 的面积和△PSR的面积相等.又△ABC、四边形PTQR的面积分别为16、5,

∴△PRS面积等于(16﹣5×2)÷2=3.故选C.

4.解:∵点P关于OA的对称点Q恰好落在线段MN上,

∴OA垂直平分PQ,∴QM=PM=3cm,∴QN=MN﹣QM=4.5cm﹣3cm=1.5cm,

∵点P关于OB的对称点R落在MN的延长线上,∴OB垂直平分PR,

∴RN=PN=4cm,∴QR=QN+RN=1.5cm+4cm=5.5cm.

5.解:到l1的距离是1的点,在与l1平行且与l1的距离是1的两条直线上;

到l2的距离是1的点,在与l2平行且与l2的距离是1的两条直线上;

以上四条直线有四个交点,故“距离坐标”是(1,1)的点共有4个.

故答案为:4.

6.(1)证明:∵DC‖AB,∴∠CDB=∠ABD,

又∵BD平分∠ABC,∴∠CBD=∠ABD,∴∠CDB=∠CBD,∴BC=DC,

又∵AD=BC,∴AD=DC;

(2)△DEF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BC=DC(已证),CF⊥BD,∴点F是BD的中点,

∵∠DEB=90°,∴EF=DF=BF.

∵∠ABC=60°,BD平分∠ABC,∠BDE=60°,∴△DEF为等边三角形.

7.(1)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ABQ=∠CAP,AB=CA,

又∵点P、Q运动速度相同,∴AP=BQ,

在△ABQ与△CAP中,

∵,∴△ABQ≌△CAP(SAS);

(2)解:点P、Q在运动的过程中,∠QMC不变.

理由:∵△ABQ≌△CAP,∴∠BAQ=∠ACP,

∵∠QMC=∠ACP+∠MAC,∴∠QMC=∠BAQ+∠MAC=∠BAC=60°…(6分)

(3)解:点P、Q在运动到终点后继续在射线AB、BC上运动时,∠QMC不变.(7分)

理由:∵△ABQ≌△CAP,∴∠BAQ=∠ACP,

∵∠QMC=∠BAQ+∠APM,

∴∠QMC=∠ACP+∠APM=180°﹣∠PAC=180°﹣60°=120°.

8.解:(1)如图2,延长ND交OA的延长线于M,

∵四边形OABC的直角∠OCB沿直线l折叠,点C落在点D处,

∴∠CON=∠DON=θ,∠ODN=∠C=90°,

∵点D为AB的中点,∴D点为MN的中点,∴OD垂直平分MN,∴OM=ON,

∴∠MOD=∠NOD=θ,∴∠θ+∠θ+∠θ=90°,∴∠θ=30°;

(2)如图3,作ED⊥OA于D,

∵四边形OABC的直角∠OCB沿直线l折叠后,点B落在点四边形OABC的边AB上的E处,∴AB⊥直线l,OD=OC=3,DE=BC=2,

∵θ=45°,AB⊥直线l,

即直线l平分∠AOC,∴∠A=45°,∴△A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D=DE=2,∴OA=OD+AD=3+2=5,∴a=5.

9.解:(1)∵AB=AC,∴∠ABC=∠ACB=70°,∴∠A=40°,

∵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AN=BN,∴∠ABN=∠A=40°,∴∠ANB=100°,∴∠MNA=50°;(2)①∵AN=BN,∴BN+CN=AN+CN=AC,∵AB=AC=8cm,∴BN+CN=8cm,

②∵A、B关于直线MN对称,

∴连接AC与MN的交点即为所求的P点,此时P和N重合,

即△BNC的周长就是△PBC的周长最小值,∴△PBC的周长最小值为14cm.

10.解:如图所示:

(1)如图1;作40°的角,在角的两边上截取OA=2cm,OB=1cm;

(2)如图2;连接AB,即可得到符合题意的△ABC.

(3)如图3,满足这一条件,且彼此不全等的三角形共有4个:a=3,b=4,∠C=40°,a=3,∠B=40°b=4,a=3,b=4,∠A=40°有2解,先画一条直线,确定一点A作40°,取4cm,得到C,以C为圆心,3为半径,交直线上有2点,B和B1,符合条件三角形有2个△ABC和△AB1C.11.解:(1)设点M、N运动x秒后,M、N两点重合,x×1+12=2x,解得:x=12;

(2)设点M、N运动t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如图①,

AM=t×1=t,AN=AB﹣BN=12﹣2t,

∵三角形△AMN是等边三角形,∴t=12﹣2t,解得t=4,

∴点M、N运动4秒后,可得到等边三角形△AMN.

(3)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可以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由(1)知12秒时M、N两点重合,恰好在C处,

如图②,假设△AMN是等腰三角形,

∴AN=AM,∴∠AMN=∠ANM,∴∠AMC=∠ANB,

∵AB=BC=AC,∴△ACB是等边三角形,∴∠C=∠B,

在△ACM和△ABN中,∵,∴△ACM≌△ABN,∴CM=BN,

设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M、N运动的时间y秒时,△AMN是等腰三角形,

∴CM=y﹣12,NB=36﹣2y,CM=NB,y﹣12=36﹣2y,

解得:y=16.故假设成立.

∴当点M、N在BC边上运动时,能得到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MN,此时M、N运动的时间为16秒.

12.解:(1)①PC=BC﹣BP=10﹣4t;

②当△BPE≌△CPQ时,BP=PC,BE=CQ,

即4t=10﹣4t,at=6,解得a=4.8;

当△BPE≌△CQP时,BP=CQ,BE=PC,即4t=at,10﹣4t=6,解得a=4;

∴点P共运动了37.5×4=150cm,∴点P与点Q在点A相遇,

当a=4时,点P与点Q的速度相等,∴点P与点Q不会相遇.

∴经过37.5秒点P与点Q第一次在点A相遇.

13.证明:(1)①正方形ADEF中,AD=AF,

∵∠BAC=∠DAF=90°,∴∠BAD=∠CAF,

又∵AB=AC,∴△DAB≌△FAC,∴CF=BD,∠B=∠ACF,

∴∠ACB+∠ACF=90°,即CF⊥BD.

②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①的结论仍成立.

由正方形ADEF得AD=AF,∠DAF=90度.

∵∠BAC=90°,∴∠DAF=∠BAC,∴∠DAB=∠FAC,

又∵AB=AC,∴△DAB≌△FAC,∴CF=BD,∠ACF=∠ABD.

∵∠BAC=90°,AB=AC,∴∠ABC=45°,∴∠ACF=45°,∴∠BCF=∠ACB+∠ACF=90度.

即CF⊥BD.

(2)当∠ACB=45°时,CF⊥BD(如图).

理由:过点A作AG⊥AC交CB的延长线于点G,

则∠GAC=90°,

∵∠ACB=45°,∠AGC=90°﹣∠ACB,∴∠AGC=90°﹣45°=45°,∴∠ACB=∠AGC=45°,

∴AC=AG,

∵∠DAG=∠FAC(同角的余角相等),AD=AF,∴△GAD≌△CAF,

∴∠ACF=∠AGC=45°,

∠BCF=∠ACB+∠ACF=45°+45°=90°,即CF⊥BC.

1.如图,△ABC是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P是AC边上一动点,由A向C运动(与A、C不重合),Q是CB延长线上一点,与点P同时以相同的速度由B向CB延长线方向运动(Q不与B 重合),过P作PE⊥AB于E,连接PQ交AB于D.

(1)当∠BQD=30°时,求AP的长;

(2)当运动过程中线段ED的长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线段ED的长;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

2.阅读理解

如图1,△ABC中,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 n A n C的平分线A n B n+1折叠,点B n与点C重

小丽展示了确定∠BAC是△ABC的好角的两种情形.情形一:如图2,沿等腰三角形ABC顶角∠BAC的平分线AB1折叠,点B与点C重合;情形二:如图3,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此时点B1与点C重合.

探究发现

(1)△ABC中,∠B=2∠C,经过两次折叠,∠BAC是不是△ABC的好角?(填“是”或“不是”).

(2)小丽经过三次折叠发现了∠BAC是△ABC的好角,请探究∠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根据以上内容猜想:若经过n次折叠∠BAC是△ABC的好角,则∠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为.

应用提升

(3)小丽找到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分别为15°、60°、105°,发现60°和105°的两个角都是此三角形的好角.

请你完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小角是4°,试求出三角形另外两个角的度数,使该三角形的三个角均是此三角形的好角.

3.操作实验:

如图,把等腰三角形沿顶角平分线对折并展开,发现被折痕分成的两个三角形成轴对称.

所以△ABD≌△ACD,所以∠B=∠C.

归纳结论: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这两条边所对的角也相等.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思考验证:如图(4),在△ABC中,AB=AC.试说明∠B=∠C的理由;

探究应用:如图(5),CB⊥AB,垂足为B,DA⊥AB,垂足为A.E为AB的中点,AB=BC,CE⊥BD.

(1)BE与AD是否相等,为什么?

(3)∠DBC与∠DCB相等吗试?说明理由.

4.已知:如图,∠ACB=90°,D、E是AB上的两点,且AE=AC,BD=BC,EF⊥CD于F,

求证:CF=EF.

5.(1)已知△ABC中,∠A=90°,∠B=67.5°,请画一条直线,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请你选用下面给出的备用图,把所有不同的分割方法都画出来.只需画图,不必说明理由,但要在图中标出相等两角的度数)

(2)已知△ABC中,∠C是其最小的内角,过顶点B的一条直线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了两个等腰三角形,请探求∠ABC与∠C之间的关系.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重难点集锦

……………………………………………………………最新资料推荐…………………………………………………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知识点总结归纳 1 第十一章三角形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第十三章轴对称 第十四章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 第十五章分式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意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1)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需要稳定的东西一般都制成三角形的形状。 4、三角形的特性与表示 三角形有下面三个特性: (1)三角形有三条线段 (2)三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3)首尾顺次相接 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5、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如下: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 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分类如下: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 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 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8、三角形的面积= 2 1×底×高 多边形知识要点梳理 定义: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位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凸多边形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

八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考点 9.3平行四边形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考点: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来解决有关线段、角、面积、周长等问题以及图形的全等、直线的位置关系等问题是中考必考的内容。题型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在综合题中经常涉及。 9.4矩形、菱形、正方形 重点: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关系 难点:平行线间的距离 考点:以考查各种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及其应用为主。单独命题时,主要以选择、填空、解答的形式出现;综合考查时,主要以探究、开放、阅读理解的形式出现。 9.5三角形的中位线 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难点:中点四边形 考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和性质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多与其他平面图形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 单独命题时以填空或选择的形式出现。 第十章分式 重点:理解分式的意义;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能够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的运算;解分式方程,增根的来源及运用;如何用分式方程解决具体问题。 10.1分式 重点: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义、无意义或等于0的条件。 考点:分式有意义、无意义或等于0的条件为中考热点,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或以综合性的题目为载体综合考查。 10.2分式的基本性质 重点:分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恒等变形。 考点: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中考中重要的考点之一,它是以后运算的基础,题型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 10.3分式的加减 重点: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考点:常与分式的化简、求值相结合,题型以选择、填空或分值不高的解答题为主。 10.4分式的乘除 重点:分式的乘除;分式的混合运算。 考点:分式的运算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重点考查分式的混合运算、分式的求值,有时和其他知识结合起来考查。题目有选择、填空和解答。 10.5分式方程 重点:分式方程的定义;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增根 难点:分式方程的应用。 考点:解分式方程和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都是中考命题的重要考点,大部分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也有一些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 第十一章反比例函数

最新八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册答案

级上册数学练习册答案 【篇一】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一) 一、选择题.1.C2.B 二、填空题.1.1692.203.73 三、解答题.1.822.3.0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二) 一、选择题.1.D2.C 二、填空题.1.142.1529.625 三、解答题.1.(1)84(2)83.2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三) 一、选择题.1.D2.C 二、填空题.1.4.42.873.16 三、解答题.1.(1)41(2)492002.(1)A(2)C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四) 一、选择题.1.D2.B 二、填空题.1.12.30%3.25180 三、解答题.1.(略)2.(1)151520(2)甲(3)丙 【篇二】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 一、选择题.1.D2.D 二、填空题.1.AD=BC(答案不)2.AF=EC(答案不)3.3

三、解答题.1.证明:∵DE∥BC,EF∥AB∴四边形DEFB是平行四边形∴DE=BF 又∵F是BC的中点∴BF=CF.∴DE=CF 2.证明:(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CDCD∥∥CDCD∴∠ABD=∠BDC 又∵AE⊥BD,CF⊥BD∴⊿ABE≌⊿CDF. (2)∵⊿ABE≌⊿CDF.∴AE=CF又∵AE⊥BD,CF⊥BD∴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二) 一、选择题.1.C2.C 二、填空题.1.平行四边形2.AE=CF(答案不)3.AE=CF(答案不) 三、解答题.1.证明:∵∠BCA=180°-∠B-∠BAC∠DAC=180°-∠D-∠DCA 且∠B=∠D∠BAC=∠ACD∴∠BCA=∠DAC∴∠BAD=∠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O=CO,BO=DO 又∵E、F、G、H分别为AO、BO、CO、DO的中点∴OE=OG,OF=OH∴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篇三】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一) 一、选择题.1.D2.B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重难点集锦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知识点总结归纳 1 第十一章三角形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第十三章轴对称 第十四章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 第十五章分式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意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1)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需要稳定的东西一般都制成三角形的形状。 4、三角形的特性与表示 三角形有下面三个特性: (1)三角形有三条线段 (2)三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3)首尾顺次相接 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5、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如下: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分类如下: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 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 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8、三角形的面积=2 1 ×底×高 多边形知识要点梳理 定义: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位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凸多边形 分类1: 凹多边形 正多边形: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分类2: 非正多边形: 多边形 1、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n-2)。 多边形的定理 2、任意凸形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n 边形的对角线条数等于1/2·n (n-3)

八年级上册青岛版《数学配套练习册》答案

青岛版数学练习册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1.1 1.略. 2.DE,∠EDB,∠E. 3.略. 4.B 5.C 6.AB=AC,BE=CD,AE=AD,∠BAE=∠CAD 7.AB∥EF,BC∥ ∠ADB=∠AEC. 4.∠1=∠2 5.△ABC≌△FDE(SAS) 6.AB∥CD.因为△ABO≌△ CDO(SAS).∠A=∠△ABE≌△ACD(SAS). 第2课时 ∠ADE=∠ACB;(2)∠E=∠B. 4.△ABD≌△BAC(AAS) 5.(1)相等,因为△ABE≌△ CBD(ASA);(2)DF=EF,因为△ADF≌△CEF(ASA).6.相等,因为△ABC ≌△ADC(AAS). 7.(1)△ADC≌△AEB;(2)AC=AB,DC=EB,BD=EC;∠ABE=∠ACD,∠BDO=∠CEO,∠BOD=∠COE. 第3课时 °4.BC的中点.因为△ABD≌△ACD(SSS).5.正确.因为△DEH≌△DFH(SSS). 6.全等.因为△ABD≌△ACD(SSS).∠BAF=∠CAF. 7.相等,因为△ABO≌△ACO(SSS). 1.3第1课时

1~6(略).7.作∠AOB=∠α,延长BO,在BO上取一点C,则∠AOC即为所求.8.作∠AOB=∠α,以OB为边,在∠AOB的外部作∠BOC=∠β;再以OA为边,在∠AOC的内部作∠AOD=∠γ,则∠DOC即为所求. 第2课时 1.略. 2.(1)略;(2)全等(SAS). 3.作BC=a-b;分别以点B、C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连接AB,AC,△ABC即为所求. 4.分四种情况:(1)顶角为∠α,腰长为a;(2)底角为∠α,底边为a;(3)顶角为∠α,底边为a;(4)底角为∠α,腰长为a.((3),(4)暂不作). 第3课时 1.四种:SSS,SAS,ASA,AAS. 2.作线段AB;作∠BAD=∠α,在∠BAD同侧作∠ABE=∠B;AD与BE相交于点C.△ABC即为所求. 3.作∠γ=∠α+∠β;作∠γ的外角∠γ′;作△ABC,使AB=c.∠A=∠γ′,∠B=∠α. 4.作∠γ=180°-∠β;作△ABC,使BC=a,∠B=∠α,∠C=∠γ. 第一章综合练习 ∠ACB=∠DBC或∠A=∠D.5.△ACD≌△BDC,△ABC≌△BAC. 6.△ABC≌△CDE(AAS) 7.4分钟 8.△BOC′≌△B′OC(AAS) 9.略10.相等.△BCF≌△EDF(SAS).△ABF≌△AEF(SSS) 检测站 °4.∠BCD5.相等.△ABP≌△ACP(SSS),△PDB≌△PEC(AAS).6.略2.1 °;30°.

初二数学重难点

代数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解法 ★难点★变号 1. 定义:a>b、a v b、a≥b、a≤b、a≠ b。 2. —元一次不等式:ax > b、ax v b、ax≥b、ax≤b、ax≠ b(a ≠ 0)。 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 不等式的性质:⑴a> --→a+c>b+c ⑵ a> --→ ac>bc(c>O) ⑶ a> --→ acb,b>c→a>c ⑸ a>b,c>d → a+c>b+d. 5. —元一次不等式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6. —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7. 应用举例(略) 勾股定理 ★重难点★勾股定理的验证与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识别,应用勾股定理求最近 距离 a2+ b2=c2 b 分式 ★重难点★分式的值为零或有意义,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分式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分式的混合运算与化简 一、重要概念 1、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零)2、分母有理化 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二、运算定律、性质、法则 1. 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法则 2. 分式的性质 Am A AmA ⑴基本性质:=-, =—(m≠ 0) Bm B BmB

⑵符号法则: ⑶繁分式:①定义;②化简方法(两种) 函数及其图象 ★重难点★正、反比例函数,一次的图象和性质,几者结合求解析式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点 2.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 3.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4.坐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 二、函数 1. 表示方法:⑴解析法;⑵列表法;⑶图象法。 2. 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原则:⑴使代数式有意义;⑵使实际问题有 意义。 3. 画函数图象: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 三、几种特殊函数(定义→图象→性质) 1 . 正比例函数 ⑴定义:y=kx(k ≠ 0)或y/x=k 。 ⑵图象:直线(过原点) ⑶性质:①k>0,,②k<0,, 2. 一次函数 ⑴定义:y=kx+b(k ≠0) ⑵图象:直线过点(0,b)—与y轴的交点和(-b∕k,0 )—与X轴的交点。 ⑶性质:①k>0,,②k<0,, ⑷图象的四种情况: 3. 反比例函数 ⑴定义:或Xy=k(k ≠0)。 ⑵图象:双曲线(两支)一用描点法画出。 ⑶性质:①k>0时,图象位于,,y随x,;②k<0时,图象位于,,y随x,;③ 两支曲线无限接近于坐标轴但永远不能到达坐标轴。 四、重要解题方法 1 . 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列方程[ 组] 求解)。 2.利用图象一次(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中的k、b;a 、b、c 的符号。几何 相似形 ★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一、本章的两套定理第一套(比例的有关性质):涉及概念:①第四比例项②比例中项③比的前项、后项,比的内项、外项④黄金分割等。第二套:注意:①定理中“对应”二字的含义; ②平行→相似(比例线段)→平行。

八年级上册青岛版数学配套练习册答案

青岛版数学练习册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1.1 1.略. 2.DE,∠EDB,∠E. 3.略. 4.B 5.C 6.AB=AC,BE=CD,AE=AD,∠BAE=∠CAD 7.AB∥EF,BC∥ED.8.(1)2a+2b;(2)2a+3b;(3)当n为偶数时,n2(a+b);当n为奇数时,n-12a+n+ ;(2)∠ADB=∠AEC. 4.∠1=∠2 5.△ABC≌△FDE(SAS) 6.AB∥CD.因为△ABO≌△CDO(SAS).∠A=∠ 第2课时 ;(2)∠E=∠B. 4.△ABD≌△BAC(AAS) 5.(1)相等,因为△ABE≌△CBD(ASA);(2)DF=EF,因为△ADF≌△CEF(ASA). 6.相等,因为△ABC≌△ADC(AAS). 7.(1)△ADC≌△AEB;(2)AC=AB,DC=EB,BD=EC;∠ABE=∠ACD,∠BDO=∠CEO,∠BOD=∠COE. 第3课时 6.全等.因为△ABD≌△ACD(SSS).∠BAF=∠CAF. 7.相等,因为△ABO≌△ACO(SSS). 1.3第1课时 1~6(略).7.作∠AOB=∠α,延长BO,在BO上取一点C,则∠AOC即为所求.8.作∠AOB=∠α,以OB为边,在∠AOB的外部作∠BOC=∠β;再以OA为边,在∠AOC的内部作∠AOD=∠γ,则∠DOC即为所求.

第2课时 1.略. 2.(1)略;(2)全等(SAS). 3.作BC=a-b;分别以点B、C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连接AB,AC,△ABC即为所求. 4.分四种情况:(1)顶角为∠α,腰长为a;(2)底角为∠α,底边为a;(3)顶角为∠α,底边为a;(4)底角为∠α,腰长为a.((3),(4)暂不作). 第3课时 1.四种:SSS,SAS,ASA,AAS. 2.作线段AB;作∠BAD=∠α,在∠BAD同侧作∠ABE=∠B;AD与BE相交于点C.△ABC即为所求. 3.作∠γ=∠α+∠β;作∠γ的外角∠γ′;作△ABC,使AB=c.∠A=∠γ′,∠B=∠α. 4.作∠γ=180°-∠β;作△ABC,使BC=a,∠B=∠α,∠C=∠γ. 第一章综合练习 ,△ABC≌△BAC. 6.△ABC≌△CDE(AAS) 7.4分钟 8.△BOC′≌△B′OC(AAS) 9.略10.相等.△BCF≌△EDF(SAS).△ABF≌△AEF(SSS) 检测站 ,△PDB≌△PEC(AAS).6.略 2.1 1~3.略.;30°. 8.略 2.2第1课时 1~2.略,且AA′⊥MN,BB′⊥MN,CC′⊥MN.(2)5 cm8.(1)DE⊥AF;(2)略.

八年级数学上册 轴对称 重难点突破训练

轴对称重难点突破训练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32分) 1.线段轴是对称图形,它有_______条对称轴,正三角形的对称轴有 条. 2.下面是我们熟悉的四个交通标志图形,请从几何图形的性质考虑,哪一. 个.与其他三个 ..不同?请指出这个图形,并说明理由. 答:这个图形是:(写出序号即可),理由是 . 3.等腰△ABC中,若∠A=30°,则∠B=________. 4.△ABC中,AD⊥BC于D,且BD=CD,若AB=3,则AC=__ __. 5.在Rt△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若CD=4,则点D到AB的距离是__________. 6.判断下列图形(如图所示)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7.等腰△ABC中,AB=AC=10,∠A=30°,则腰AB上的高等于___________.8.如图,△ABC中,AD垂直平分边BC,且△ABC的周长为24,则AB+BD = ;又若∠CAB=60°,则∠CAD = .

9.如图,△ABC 中,EF 垂直平分AB ,GH 垂直平分AC ,设EF 与GH 相交于O , 则点O 与边BC 的关系如何?请用一句话表示: . 10.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 =6,AD =5,BC =8,且AB ∥DE ,则 △DEC 的周长是____________. 11.请在下面这一组图形符号中找出它们所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在横线上 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图形. 12.等腰梯形的腰长为2,上、下底之和为10且有一底角为60°,则它的 两底长分别为____________. 13.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5 cm,一腰上的中线将周长分为3∶2两部分,则 此三角形的底边长为__ ___. 14.如图,三角形1与_____成轴对称图形,整个图形中共有_____条对称轴. 15.如图,将长方形ABCD 沿对角线BD 折叠,使点C 恰好落在如图C 1的位置, 若∠DBC =30o,则∠ABC 1=________. A B C D B H F A E C G O 第8题图 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初二上数学同步练习册参考答案2020

初二上数学同步练习册参考答案2020 平方根与立方根(§12.1 平方根与立方根(一)一、 1.B 2.A 3.B 二、1. , ±7 2. ±2, 3.-1; 4.0 1.从左至右依次为:±3,±4,±5, ±6,±7,±8,±9,±10,±11,±12,±13, 三、±14, ±15. 2.(1)±25 (2)±0.01 (3)(4)(4)(5)±100 (6) ±2 3.(1)±0.2 (2)±3 (3) 4.(1)a>-2 (2)a=-2 (3)a<-2. 方根与立方根(§12.1 平 方根与立方根(二) 1.D 2.A 3.C 一、1. 二、1. 1. 三、1.(1)80 (2)1.5 (3)(4)3;2.(1)-9 (2) (3)4 (4)-5 , 2. , 3.(1)25.53 (2) 4.11 4. 0 或 3.(1)2.83 (2)28.09(3)-5.34 (4)±0.47. 4. 正方形铁 皮原边长为 5cm. 平方根与立方根(§12.1 平方根与立方根(三) 1.D 2.A 3.C 一、1. 二、1. ,-3 2. 6,-343 (2)-8 3.-4 4) 4. 0,1,-1. (5)-2 (6)100; 三、1.(1)0.4 (3)( 2.(1)19.09(2)2.652(3)-2.098(4)-0.9016; 3. 63.0cm2;

4.计算得:0.5151,5.151,51.51,515.1,得出规律:当被开 方数的小数 点向左(右)每移动 2 位,它的平方根的小数点就向左(右)移 动 1 位. 由此可得实数(§12.2 实数(一)一、1.B 2.C 二、1. 略2. 3. x≥ . ≈0.05151, ≈5151. 三、1.(1)√(2)×(3)√(4)×(5)×(6)×(7)√(8)×; 2.有理数集合中的数是:, 3.1415,2,无理数集合中的数 是: , ,-5,0,,0.8 , ,0.1010010001…; 3.A 点对应的数是-3,,D 点对应的数是,E 点对应 B 点对应的数是-1.5, C 点对应的数是的数是 . 实数(§12.2 实数(二)一、 1.C 2.B 二、1. 三、1.(1),> 3.B 2.(1)(2)<(2)(3) 3.略 3. 5 . < 4. 7 ; 2.(1)7.01 (2)-1.41 (3)2.74 第 13 章整式的乘除 §13.1 幂的运算 (一) 一、1.C 二、1. 三、1.(1) 2.可实行 2.B 2. 6 ,8 (2) (3) (4) 3. 2 3.D 3. 9 (5) (6) 次运算 幂的运算( §13.1 幂的运算(二) 一、1.D 二、1. ,(2) 2.B 3.C 2. (3)2 3.

八年级上册数学考试重点难题集

1,某大型超市从生产基地购进一批水果,运输过程中质量损失5%,假设不计超市其他费用。 (1)如果超市在进价的基础上提高5%作为售价,那么请你通过计算说明超市是否亏本; ?(2)如果超市至少要获得20%的利润,那么这种水果的售价最低应提高百分之几?(结果精确到0.1%) 解:假设水果总质量m,进价为p,那么运输后出去质量损失水果质量为(1-5%)m = 0.95m (1) 成本为 mp , ?销售额 0.95m*(1+5%)p = 0.95*1.05mp = 0.9975mp < m p?所以赔本?(2) 假设售价提高x%,因为要获得20%的利润,所以销售额为 (1+20%)mp = 1.2mp 实际销售额 0.95m *(1+x%)p = 1.2m p 0.95 * (1+x%) = 1.2?x% = 1.2/0.95 - 1 = (1.2 - 0.95) / 0.95?=0.25/0.95 = 25/95 = 5/19 = 0.263 = 26.3% ,2. 如右图,一只蚂蚁从点O 出发,在扇形OAB 的边缘沿着O B A O ---的路线匀速爬行一周,设蚂蚁的爬行时间为t ,蚂蚁与O 点的距离为s ,则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C ) A. B. C. D. 3. 如图,等边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AB , BC 上,把BDE ?沿直线DE 翻折,使点B 落在'B 处,'DB 、'EB 分别与边AC 交于点F 、G 。 若o ADF 80=∠,则=∠EGC ▲80° o 4.将直线42+-=x y 向上平移2个单位,所得直线解析式是 y=-2x+6 ,将直线 42+-=x y 向右平移2个单位,所得直线的解析式是y=-2x+8。 5. 一次函数6+=kx y 的图象经过第三象限,且它与两条坐标轴构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等 O A B O t s O t s O t s O t s A D B C E 'B F 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 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 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 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 多边形覆盖平面, 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n-·180°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2)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n-条对角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3)

线,把多边形分成(2)n -个三角形.②n 边形共有(3)2 n n -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基本性质: 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SS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SAS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ASA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AAS ):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HL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全等. 4.角平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5.证明的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 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配套练习答案(八年级数学上册)

配套练习答案(八年级数学上 册) 数学练习册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1.1 1.略. 2.DE, ∠EDB ,∠E. 3.略. 4.B 5.C 6. AB=AC,BE=CD,AE=AD, ∠BAE= ∠CAD 7. AB ∥EF,BC∥ED. 8. (1)2a 2b;(2)2a 3b;(3) 当n 为偶数时,n2(a b); 当n 为奇数时,n-12a n 12b. 1.2 第 1 课时

1.D 2.C 3.(1)AD=AE;(2) ∠ADB= ∠AEC. 4. ∠1= ∠2 5. △ABC ≌△FDE(SAS) 6. AB ∥CD. 因为△ABO ≌△CDO(SAS). ∠A= ∠C. 7. BE=CD. 因为△ABE ≌△ACD(SAS).

第 2 课时 1.B 2.D 3.(1) ∠ADE= ∠ACB ;(2) ∠E= ∠B. 4. △ABD ≌△BAC(AAS) 5.(1) 相等,因为 △ABE≌△ CBD(ASA);(2)DF=EF, 因为△ ADF ≌△ CEF(ASA).6. 相等,因为△ABC ≌△ADC(AAS). 7.(1) △ ADC ≌△ AEB;(2)AC=AB,DC=EB,BD=EC; ∠ ABE= ∠ ACD, ∠BDO= ∠CEO,∠BOD= ∠COE. 第 3 课时 1.B 2.C 3.110 ° 4.BC 的中点.因为△ABD ≌△ ACD(SSS).5en. 正确.因为△DEH ≌△DFH(SSS). 6.全等.因为△ABD ≌△ACD(SSS). ∠BAF= ∠CAF. 7.相等,因为△ABO ≌△ACO(SSS). 1.3 第 1 课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点总结重点难点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 不等关系 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区别方程与不等式:方程表示是相等的关系,不等式表示是不相等的关系。 3.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 非负数 <===> 大于等于0(≥0) <===> 0和正数 <===> 不小于0 非正数 <===> 小于等于0(≤0) <===> 0和负数 <===> 不大于0 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 (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a>b,那么a+c>b+c, a-c>b-c. (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c b c a >.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那么a-b 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 是正数,那么a>b; 如果a=b,那么a-b 等于0;反过来,如果a-b 等于0,那么a=b; 如果ab <===> a-b>0 a=b <===> a-b=0 a a-b<0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三. 不等式的解集: 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与方程的解不同. 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期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12.1.1 平方根(第一课时) ◆随堂检测 1、若x 2 = a ,则 叫 的平方根,如16的平方根是 ,9 7 2的平方根是 2、3±表示 的平方根,12-表示12的 3、196的平方根有 个,它们的和为 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0没有平方根; (2)—1的平方根是1±; (3)64的平方根是8; (4)5是25的平方根; (5)636±= 5、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100 (2))8()2(-?- (3)1.21 (4)49 151 ◆典例分析 例 若42-m 与13-m 是同一个数的平方根,试确定m 的值 ◆课下作业 ●拓展提高 一、选择 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根是a+3和2a-15,那么这个数是( ) A 、49 B 、441 C 、7或21 D 、49或441 2、2 )2(-的平方根是( ) A 、4 B 、2 C 、-2 D 、2± 二、填空 3、若5x+4的平方根为1±,则x=

4、若m —4没有平方根,则|m —5|= 5、已知12-a 的平方根是4±,3a+b-1的平方根是4±,则a+2b 的平方根是 三、解答题 6、a 的两个平方根是方程3x+2y=2的一组解 (1) 求a 的值 (2)2 a 的平方根 7、已知1-x +∣x+y-2∣=0 求x-y 的值 ● 体验中考 1、(09河南)若实数x ,y 满足2-x +2)3(y -=0,则代数式2 x xy -的值为 2、(08咸阳)在小于或等于100的非负整数中,其平方根是整数的共有 个 3、(08荆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64的平方根是8 B 、-1 的平方根是1± C 、-8是64的平方根 D 、2 )1(-没有平方根

八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做题方法

八年级上册数学 一、因式分解:几个最简整式乘积的形式。 ①乘积形式②最简整式:化简到不能再化简 因式分解=分解因式 化简>计算>整式乘法 做题不一定是整体,有时是先看部分,再看整体。 (1)观察法:①提公因式 ②公式法(2个) ③十字相乘法=配凑 ④计算 (2)用因式分解的定义来检验。是,是结果;不是,则返回第1步。 2 2)(b a b a b a -=-+)(2222b ab a b a ++=+)(2222b ab a b a +-=-)( 22)(4b a ab b a -=-+)(pq x q p x q x p x +++=++)())((2 3223333)(b ab b a a b a +++=+3223333)(b ab b a a b a -+-=-

分解因式综合题: ①)334)(334(27162-+=-m m m ②)2)(35(67522b a b a b ab a -+=-- ③)1)(1(6662-+=-a a a ④)12)(2(36962-+=-+a a a a ⑤)2)(34()()23(22322222n m n m n m n m n mn m n m ++=+-+=---+)( ⑥)133)(13()1()23(12)23(2222--+-=+--=----n m n m n n m n n n m ⑦2222)33(9)3(6)3(mn n m n m n m mn n m ++=++++ ⑧)23)(23(4)3(2-+++=-+n m n m n m 分解因式求解题: 1、已知5=+b a ,6=ab ,求22a ,2b 。 2、已知2=+b a ,3-=ab ,求2a ,22b ,b a a --22,ab b 22-。 配凑法=配方法 322-+a a 22244b ab a -+ =4122-++a a =222444b b ab a -++ = 412-+)(a =2242b b a -+)( =)1)(3(-+a a =)2)(32(b a b a -+ 解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方法1:配方法(所有)0322=-+a a 4122=++a a 4)1(2=+a 21±=+a 31-=或a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重难点

八年级下册重难点 第十六章分式 16.1分式 16.1.1从分数到分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16.2分式的运算 16.2.1分式的乘除(一)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会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2.难点:灵活运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 16.2.1分式的乘除(二) 一、教学目标: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16.2.1分式的乘除(三)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16.2.2分式的加减(一) 一、教学目标:(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16.2.2分式的加减(二) 一、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16.2.3整数指数幂

2021八年级上册数学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2021八年级上册数学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5.6第1课时 1.D 2.C 3.(1)BC=EF或BE=CF;(2)∠A=∠D;(3)∠C=∠F. 4.(1) △ABE≌△DCF(SAS),△ABF≌△DCE(SAS),△BEF≌△CFE;(2) 略.5.△AFC≌△BED(ASA)6.取EF的中点M,连接GM,并延长交FH于点N.GN分别交AD,BC于点P,Q.△PEM≌△QFM.沿GN将道路取直即可. 第2课时 1.平行 2.90° 3.B 4.D 5.∵∠ABD=∠ADB,∴∠CBD=∠CDB.∴BC=DC. 6.△ABD与△ACD都是等腰三角形,BD=AD=DC. 7.△ABD≌△ACE (SAS).∠A=∠CAE=60°.∴△ADE为等边三角 形.8.∵△AEB≌△BDA(ASA).∴AE=BD,EB=DA,CE=CD,EF=DF.AF=BF. 第3课时 1.= 2.①②③ 3.A 4. 略.5.△ABD≌△AED(SAS),∴AB=AE.DC=AB+BD=AE+DE,DC=DE+EC,∴AE=EC.∴点E 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 6.(1)∠A≠∠C.因为△ABD与△CBD不全等;(2)∠A>∠C.因为AB<BC,在BC上取BA′=BA.△ABD≌△A′BD.∠A=∠BA′D.∠BA′D>∠C,∴∠A>∠C; (3)当AB=CB时.∠A=∠C;当AB<BC时,∠A>∠C;当AB>BC时,∠A<∠C. 第4课时 1.OA=OB. 2.=.三角形的三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 点.3.B4.B5.△ADE≌△ADF.AE=AD.△AEF为等腰三角形.6.△BEO≌△BFO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易错点突破和重难点解析

易错点突破和重难点析解 易错点突破 1.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致误 例1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长为6厘米,另一边长为2厘米,则它的周长为( ). A .10厘米 B .14厘米 C .10厘米或14厘米 D .无法确定 错解:由于本题未指明所给边长是等腰三角形的腰还是底,所以需讨论:①当腰长为6厘米时,底边长为2厘米,则周长为()66214cm ++=;②当腰长为2厘米时,底边长为6厘米,则周长为()62210cm ++=. 故选C. 分析:本题错在没有注意到三角形成立的条件:“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当腰长为2厘米,底边长为6厘米时,不能构成三角形. 正解:本题只能把6厘米作为腰,2厘米作为底,故三角形的周长为14厘米,故选B. 2.应用判定方法致误 例2 如图3,已知AB=DC ,OA=OD ,∠A=∠D. 问∠1=∠2吗?试说明理由. 错解:∠1=∠2. 理由如下: 在△AOB 和△DOC 中,因为AB=DC ,OA=OD ,∠AOB=∠DOC. 所以△AOB ≌△DOC ,所以∠1=∠2. 分析:不存在“角角角(AAA )”和“边边角(SSA )”的判定方法,即对于一般三角形,“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和“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正解:在△AOB 和△DOC 中,因为AB=DC ,∠A=∠D ,OA=OD. 所以△AOB ≌△DOC (SAS ),所以∠1=∠2. 3.不理解“对应”致误 例3 已知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对锐角相等,又有一组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错解: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分析:对“ASA”全等判定法中“对应边相等”没有理解,错把边相等当成对应边相等. 正解: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如图4所示,在Rt EDC ?,12∠=∠,CD=AB ,90C C ∠=∠=?,显然ABC ?与EDC ?不全等. 重难点析解 图3 图4

初二数学上下册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上下册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上)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因式分解 1.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 ; a-b=-(b-a); (a-b)2=(b-a)2; (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2-b2=(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 )2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 , 有“ x2+px+q 是完全平方式 ? q 2p 2 =??? ??”. 分式 1.分式:一般地,用A 、B 表示两个整式,A ÷B 就可以表示为B A 的形式,如果B 中含有字母,式子B A 叫做分式. 2.有理式: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即 ?? ?分式整式 有理式. 3.对于分式的两个重要判断:(1)若分式的分母为零,则分式无意义,反之有 意义;(2)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则分式的值为零;注意: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也为零,则分式无意义. 4.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1)若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