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类活动对各圈层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各圈层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各圈层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各圈层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各圈层的影响地球是一个特殊的物理化学系统,它和别的太阳系其他行星不同,不但有生物圈和生命的长期作用,有液态水圈和氮-氧形成的大气圈,还有与固体地圈的板块运动。从而决定了地球系特有的物质运动与元素行为特征。因而,这一系列的特征使得这颗特别的星球变得更加神秘而与众不同——因为开始有了人类的出现,生存与发展。

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如果细分,地球总共可以分为八个圈层。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居于中心地位的智慧圈中,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对其他六个圈层干扰强度和广度业已远远超过了他们各自的自然振荡值。人类活动干扰大自然能力和规模空前增长,使地表覆被、土地利用类型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量多面广的污染物干扰了原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引发了一系列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肆虐、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森林及湿地萎缩、灾害频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危机。一切皆源于人类的无序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种种人类生态环境问题,而环境质量演变有无不受制于人文过程以及生态破环境与地球系统的变化,继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现实或潜在的威胁。

一.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由各种气体、水汽和多种悬浮物及其他杂质组成的复杂的流体系统,是生命活动长期参与作用的结果。大气的存在状况直接关系着人类以及各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

大气圈各组成分之间的精细平衡是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破坏这种平衡也就是破坏了人类和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工业化以来,人类大量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填海造田,新建水库等工程也对大气圈造成了破坏,是人类面临重大的大气环境问题。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大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的太阳辐射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交通和生活上各种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据计算,从1860-197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增加了10%。二氧化碳能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它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作用也增强,低层大气-对流层的温度将升高。到2009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达400ppm。据此计算,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将升高近l℃,到2040年,将升高约2℃。燃料燃烧后排出的烟尘微粒和自然植被被人类破坏后为大风所刮起的尘埃,以及其它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尘埃,增加了大气中的烟尘、微粒的数量。其中有许多半径小于2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犹如一把阳伞遮住了阳光,减弱了太阳辐射,导致地面气温降低。同时,大气中的烟尘微粒又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凝结核,创造了降水形成的有利条件,增多了降水的机会。降水的增加,对地面的气温也起到了冷却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

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这层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同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的气候。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总之,人为因子对大气圈的影响是复杂的。但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份(二氧化碳和尘埃);三是人为地释放热量。这些影响的效果又互相不同,有的增暖,有的冷却,有的增湿,有的变干。而这些影响又是叠加在自然原因之上一起对大气圈产生影响,且各个因子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二.人类活动对水圈的影响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连续圈层称为水圈。

地球表面70%以上的部分被水覆盖,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也达2/3,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更离不开水,水对人类和生态环境起着极大的重要性。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然而,人类在农业中不科学的灌溉、不进行水的回收利用;生活中缺乏节约意识;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等一系列行为都对水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污染。主要体现在:

⑴直接影响:

①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直接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地下含水层枯竭,间接导致地面沉降。

②过度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地表水:引起的后果有湖泊消失、河流断流和河口等湿地退化。

⑵间接影响:

①修建大水库:兴建水库虽然对防洪、发电等有很多好处,但它易触发地震,淹没大量农田,影响渔业发展,改变河流入海口生态环境,使得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打破,还有带来的库区移民问题等。

②河流渠道化:所谓渠道化是指为了防洪或其他目的的将小河流整段或河流某段裁弯取直、挖宽挖深。河流渠道化虽有利于排水防洪,但他改变了河流原有的物理性状,改变了整个水生生态系统乃至生存的环境,将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③水体过度利用:超过水生生态系统的负荷,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超强度和频度持续的利用各类水体开展养殖、生产和旅游等开发活动,严重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三.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

岩石圈作为地球内部圈层的最外层,人类生存环境的底层,分为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对人类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人类提供各种能源和资源。

岩石圈作为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的大仓库,人类开发它们,必然要改变原有的地质地貌,破坏岩石圈的原貌;从中获取自己所需之后又要排出废物,岩石圈与其他圈层都紧密相连,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故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必将间接影响到其他圈层。

在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中,人处于主动的地位,人的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使不利的地质环境通过改造使之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人类对地质环境的改造常超

出了生态环境允许的程度,使地质环境恶化,最终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乱垦滥伐、破坏植被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工程开挖破坏边坡稳定性引起的块体移动;开矿、修路乱弃废渣,堵塞河道加剧了洪水灾害;城市发展过程中超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工业废水、农业化肥、生活废水对地表和地下水体的污染等。水土流失、风沙灾害世界许多大城市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许多就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一旦制止这种趋势的蔓延,则地面沉降就会有所缓和,如上海即如此。人为地质作用的负面影响也愈来愈严重,目前,人为地质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外力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其规律和后果完全可以和自然地质作用相提并论,因此被地质界所关注。人为地质作用的负面影响方式有三种。

(1)直接参与岩石的风化及地貌形态的破坏过程。城市建设中各类工程开挖土方时,采取的爆破、削坡等工程活动使岩体松动,裂隙增多,促使物理风化作用进行,形成崩塌、泄溜,在采石场的工作面上就经常可以见到这种现象;人工开挖又可改变斜坡的形态,使斜坡有可能变陡,促使临空面发育,常导致滑坡产生;矿业城市开矿时的揭顶爆破,矿井采空形成地面塌陷,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都改变了局部地貌形态,引起不良的环境地质问题。

(2)叠加影响加剧不良环境地质问题的发展。水土流失本来是一个自然地质过程,其所以形成灾害,主要是人为破坏植被、乱垦滥伐导致这一过程加剧的结果。例如西安地裂缝就是在构造成因的背景上,叠加了人为超采地下水的影响,使其活动大大增强。

(3)为解决城市用水用电问题修建大型工程建筑物引起不良环境地质问题。如修建水库增加了水体对岩层的压力,可能改变原有的岩体与应变能的平衡,触发地震,世界上这类例子很多,我国广东的新丰江水电站建成后,就引发了许多的地震,最大的震级达6级。

四.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作为最大的生态系统,使地球各圈层相互联系,对其他圈层影响也是最大的。

然而工业化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忽视了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过度的夸大了自己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主要表现在:

⑴.森林在缩小

⑵牧场在退化

⑶猎捕与毒杀

⑷人与昆虫的战争

⑸意外的繁衍

⑹日益加速的种群环境的危机

五.人类活动对土壤圈的影响

土壤圈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交界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各要素的中心枢纽。土壤是由岩石演化而来的,因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继承性,同时土壤圈覆盖在岩石圈上,对岩石圈有保护作用。土壤圈通过气体与污染物的吸收,交换,释放与大气圈相作用,从而影响大气的变化。土壤圈中的物质要迁移运动,依赖于水;土壤圈又反过来影响降水的重新分配及水圈的化学组成。生物圈与土壤圈的关系更加密切,可以说土壤权的分布对生物圈的分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土壤能提供植物的生长繁殖,是人类获得生产生活资源的重要源泉。人类对土壤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土壤圈健康与否对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类的不当行为,导致了严重的

土壤问题,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因此,人类必须认真考虑自身与土壤权的关系,保护好土壤的生态平衡。

地质环境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体系,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结合的开放体系,亿万年来,它们之间进行着极为频繁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正是在与大气、水、生物圈的物质能量交换传递过程中,促使着地质环境发生各种有利或不利于人类的演变,并形成各种各样的原生或人为的环境地质问题。

所以要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搞发展。这就要适度限制发展的行为,选好发展的领域,改变发展的方式,充实发展的科技含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来取得最大的效益。实际上,要充分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事,但面对我国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实际上,如果按目前许多不可持续的方式搞发展,连当代人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威胁。各级主持发展工作的决策者实在应该在作出决策之前为此而三思。

——武俞邑(10082103)

环科三班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正面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正面影响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这个切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有所控制,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当然地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很不容易。因为一方面必须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了解和掌握各种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这本身是一项艰巨的、需要长时间实行探索的重大科学问题;而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的势头,包括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变动、活动的范围、消费的方式都是难以控制的。即使为了在一定水平上维持现有人口的生存,也还需要消耗相当数量的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产生相当不小的影响,这些问题在现有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下还很难躲开。所以在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时,人们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要贯彻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首先当然要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再不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搞发展。这就要适度限制发展的行为,选好发展的领域,改变发展的方式,充实发展的科技含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来取得最大的效益。实际上,要充分做到这个点是很难的事,但面对我国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我们只能知难而进,不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再出难题了。实际上,如果按当前很多不可持续的方式搞发展,连当代人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威胁。各级主持发展工作的决策者实在应该在作出决策之前为此而三思。 展是硬道理,很多问题只能在发展中求得解决。要发展而不动用一点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没有一点影响,或只有正面影响没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关键是要在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的情况下,求得和谐发展。要发展城镇化,使相当一部分农民逐渐转化为城镇居民,还要发展交通运输而修路筑桥,不占一点儿耕地是不可能的。如何少占耕地,占得合理,占后有所补偿,这是和谐发展的必走之路。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应该严格保护,但相当数量已经开垦为耕地,特别是水稻田——人工湿地( 如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在当前要大面积退耕还湿地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合理布局和水利建设上面做好文章,使发展水稻田与改善现有湿地的状况相协调。森林是地球之肺,也是应该严格保护的。但森林同时又是以木材为主的一系列林产品的生产基地,这些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能够也应该合理经营利用的,而且应该通过科学的培育措施,越用越好。除了少数需严格保存的自然保护区之外,合理的采伐利用,仍是必要的森林经营措施,要把森林的保护和经营利用更好地协调起来。在一些江河上(特别是西南地区)修建水电站,这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减少C02排放,但水电站的建设也必然带来一些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何处理这类矛盾必须分清轻重主次,趋利避害,适当妥协,使建设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协调起来。有些问题的处理,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能够以发达国家先走一步中得到的教训为鉴,但也不必完全跟着“洋人”的调子走。其实“洋人们”的看法也不是完全一致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和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带有普遍性。我们要学会实事求是全面看问题,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处理问题。 了解自然,尊重科学,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经过努力,力争取得高效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人类活动对物种影响的研究

人类活动或导致地球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2014-07-28 09:55:15 科技讯 研究报告发现,在世界各地的大型陆地保护区,一些动物一直在逐渐消失,比如长臂猿、猩猩以及各种狐狸、熊和犀牛。根据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世界各地的动物因栖息地丧失和全球气候异常而消失或减少,而这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地球生物第六次大灭绝中。…… 【科技讯】7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报告发现,在世界各地的大型陆地保护区,一些动物一直在逐渐消失,比如长臂猿、猩猩以及各种狐狸、熊和犀牛。根据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世界各地的动物因栖息地丧失和全球气候异常而消失或减少,而这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地球生物第六次大灭绝中。动植物物种当前的灭绝速度至少是人类出现之前的1000倍。

一项研究发现,尽管全球人口数量在过去35年间大幅增长,但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同期减少了45%。无脊椎动物包括甲虫、蝴蝶、蜘蛛和蠕虫等。该研究作者之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本·科伦说:“我们发现无脊椎动物和较大型动物的消失情况类似,这令我们感到震惊。因为之前我们以为,无脊椎动物的适应性更强。” 尽管如老虎、犀牛和大熊猫等大型物种获得了人们的大部分关注,但是研究人员说,显然即使是最微小的甲虫的消失也可能显著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多样性生态系统。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学的鲁道夫·德尔佐说:“我们往往将灭绝视为一个物种从地球表面消失,这很重要,但关键的生态系统功能也在消失,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在生态系统功能中,动物发挥着核心作用。” 科学家为形容这一明显的大灭绝而创造了一个短语——“人类使动物灭绝”,意思是人类导致的动物减少。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在所谓的大灭绝中消失的情况,历史上曾发生过五次,典型的大灭绝是由地球与大型流星相撞导致的。科学家估计,总体而言,在我们的地球上曾存在过的所有生命形式中,约有十分之九绝种了。 有研究称,我们可以减少这种大灭绝的办法,即通过将动物引入野生群体,并把某些物种群体,比如巨型陆龟,再次移回该物种已经灭绝的地区。这项研究由位于新西兰达尼丁的奥塔戈大学的菲利普·塞登主持。该研究发现,通过有意转移动物以重新恢复物种群体,在扭转动物灭绝趋势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 无论什么使用什么方法恢复物种群体,人类在此次的生命灭绝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这可以看出,人类和动物以及生态的关系密不可分,和谐相处才是二者生存之道。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的影响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人类加以开垦、搬运和堆积的速度已经逐渐相等于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的福祉。 人类活动常可使得环境不断恶化,一方面使环境的脆弱性变得显著,自我调整能力转趋薄弱,一方面使人类自身抗灾的能力亦日益下降,再一方面许多人类破坏环境的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在这些多重因素的效应下,自然灾害的层出不穷和快速增长当然成为意料中事。 各地长期开发下,森林饱受破坏,生态逐渐失衡、土层裸露,控水能力变差,一经大雨就可导致山洪暴发、乾季则缺少基流补注,以致无论旱涝均与时俱增。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两大部分组成。阳光、氧气、二氧化碳、水、植物营养素(无机盐)是物理环境的最主要要素,生物残体(如落叶、秸杆、动物和微生物尸体)及其分解产生的有机质也物理环境的重要要素。物理环境除了给活的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之外,还为生物提供其生命活动需要的媒质,如水、空气和土壤。而活的生物群落是构成生态系统精密有序结构和使其充满活力的关键因素,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生命舞台上各有角色。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自然世界所有的生物资源,如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生存的生态系统,同样也包括构造出生命的重要基石――染色体、基因和脱氧核糖核酸。 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生物多样性使生命在地球这个行星上的生存变得可能。没有生物多样性,你几乎不能在这个行星上生存,就算你可以生存下来,你也不可能喜欢这个灰暗的、无生气的、光秃秃的、无聊的世界。没有生物多样性,你不会感受到树林带给你的绿意、海洋带给你的蓝色,也不会有你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喝的水。

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环境科学系2009级一班刘湘益20096380 【摘要】:人类活动不断地影响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健康。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生产活动方式比较简单、规模比较小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不大。产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环境,特别是生态系统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煤炭、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和工矿区不断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药等有机合成物质、放射性物质和噪声等严重污染环境而形成公害。 【关键词】:人类活动大气圈二氧化碳大气污染然大气层悬浮颗粒物质人为排 放 1.概念描述 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圈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人类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熄灭煤炭、石油和自然气,这些燃料熄灭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形成的[1]。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用。它在大气中增加的结果是构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外表变热起来。因而,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 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2]。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求人们尽量节约用电(由于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地球上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所以,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好森林和海洋,比方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遭到污染以维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能够经过植树造林,减少运用一次性便当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蹂躏草坪等行动来维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协助减缓温室效应[3]。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外表、大气自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一切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外表的放射。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空中- - 对流层

人类活动对地表情况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影响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对地表环境产生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人类通过垦殖和养殖活动把大量天然生态系统改变为农业生态系统,把可食用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满足了迅速增加的人口增长的需要;在长期的耕作中培育了性状和肥力都优于天然土壤的农业土壤;人类对地表和近地表物质的机械搬运使地貌发生了变化,水利建设等人为工程改变了地表水的时空分布,影响河流的水文过程和侵蚀沉积过程。 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农业开发必然破坏森林和草原;猎捕、采集动物与人为改变其生活环境加速了物种灭绝,破坏原有地貌通常将导致地表稳定性减弱和侵蚀强度增加;不合理灌溉与耕作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改变土壤孔隙度和渗透能力、加剧土壤侵蚀和土地荒漠化;破坏水源涵养林引起突发性洪流、盲目抽取地下水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过度抽取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开采地下矿床、可溶盐类物质,破坏多年冻土,不当的灌溉与排水等,都可能造成地基沉陷,河流上游超量用水导致下游断流等;采矿抽水常常在灰岩地区形成严重和特殊的崩塌沉陷。人类对大气圈和与气候的影响备受关注,燃烧化学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增加,造成氧平衡失调并可能波及地表环境中的生命过程;人为增加大气固体微粒含量改变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量导致气温变化。从陆地到水体,从大气到土壤和生物的污染,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不是单方面、单因素而是综合性的、参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如森林被砍伐,不仅是景观发生了变化,而且丧失了森林的地理环境功能,将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水土流失、汇流加快、地面返照率增高,昼夜温差增大、辐射纯收入减少、冷空气下沉和抑制降水等。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诞生几百万年以来,一直和自然界相安无事。因为人类的活动能力,也就是破坏自然的能力很弱,最多只能引起局地小气候的改变。但是工业革命以来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工业化意味着大量燃烧煤和石油,意味着向地球大气排放巨量的废气。其中二氧化碳气体造成大气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 上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烃气体能破坏高空臭氧层,造成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层减薄。此外,工业化排放的污染气体也使人类聚居的城 市成了浓度特高的大气污染岛……人类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无形中闯下了弥天大祸。这些弥天大祸看起来似乎是天灾,实际上却不折不扣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祸。这也就是地球大气对人类进行的可怕的报复,大自然是决不会因为人类的无知而原谅人类的。 1992年6月,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云集巴西里约热内卢,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上签字。为什么气候变化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科学问题,会变得如此令人关注? 原来,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灭森林,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含量在百年内增加了25%。如果按目前CO2浓度的增加速度,到2100年大气中CO2含量将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一倍。科学家们预测,那时全球 平均气温将会上升 1.0℃-3.5℃,将引起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厘米,淹没大片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另外还会引起其他一系列问题,事关重大。因此世界各国领导人才坐到一起,共同商讨削减CO2的排放量问题。 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气候对人的健康和情绪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知道气候 对某些疾病是有影响的,如关节炎、心脏病。气候也会使人心情烦躁。因此,人们应该掌握这些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心情烦躁时注意 克制,有病的人要注意防护。 (2)湿度对人的影响:下雨天会使人情绪低落,当然,这种不 好的情绪有些是因为社会因素。但研究表明,在湿气重的日子里,有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钦江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主要是产生在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输送中,接下来我逐一介绍。 1.人类活动对蒸发及水汽输送过程的影响 人类所修建的水库使流域内水面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加,库面增加的蒸发量等于单位上面上的水面蒸发量和陆面蒸发量之差与水库水面积的乘积。同样,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但是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需水量,消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此外,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保护湿地是有利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2.人类活动对凝结降水过程的影响 在人工直接控制降水方面,例如,使用飞机、火箭直接行云播雨,或者反之驱散雷雨云,消除雷雹等,虽然这些方法早已得到了实际的运用,但迄今由于耗资过大,只能对局部地区的降水产生影响。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城市和工业对降水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表现为城市的增雨作用。工厂向空中排放大量烟尘,为空中水汽创造有利条件,城市降雨机会增多,一般城区比郊区降水量约大5~10%。例如,南京市区年降水量比郊区多22.6毫米,而且增加了大雨的机遇,雷暴和降雪的日子亦较多。其具体影响的程度、增雨量的大小,

则视城市的规模、工厂的多少、当地气候湿润程度等情况而定。 3.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最主要的影响在于对径流过程的影响。 对下渗既有增大,也有抑制的一面。例如,各种坡地改梯田、植树造林、蓄水工程均增加水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大下渗量。反之砍伐森林、过度放牧、不合理耕作,则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减少下渗量。在地下水资源不足的地区采用人工回灌,则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增加下渗量;反之在低洼易涝地区,开挖排水沟渠则是有计划有目的控制下渗,控制地下水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研究的入渗规律,正是为了有计划、有目的控制入渗过程,使之朝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过度砍伐、开采地下水,致使植被破坏、湖泊缩小消失、水土流失,导致森林水资源涵养空间被破坏,湿地面积减小,森林、湿地的调蓄能力降低,致使洪涝灾害发生。 修水库,可以调节径流,下游的洪峰流量减小,而枯季最小流量提高。如果管理不当,前期蓄水过多突然泄放,会在下游造成比见建库前更大的洪峰。其次,库区周围地区地下水位升高,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一般建库后10到20年库底原来的包气带达到饱和,库区周边地下水位升高的范围随水文地质条件而异。 城市发展使天然植被和农田为大面积建筑和不透水路面取代,地面滞留和下渗能力大大降低,减少了补给地下水的水量,由于地面糙率变小,宅基和路面抬高,排水坡度增加,缩短了地表水汇流时间,使洪峰流量模数增大。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港口101 ,徐雪鸿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这一切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有所控制,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当然地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很不容易。因为一方面必须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了解和掌握各种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这本身是一项艰巨的、需要长时间进行探索的重大科学问题;而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的势头,包括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变动、活动的范围、消费的方式都是难以控制的。即使为了在一定水平上维持现有人口的生存,也还需要消耗相当数量的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产生相当不小的影响,这些问题在现有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下还很难躲开。因此在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时,人们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要贯彻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首先当然要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再不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搞发展。这就要适度限制发展的行为,选好发展的领域,改变发展的方式,充实发展的科技含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来取得最大的效益。实际上,要充分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事,但面对我国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我们只能知难而进,不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再出难题了。实际上,如果按目前许多不可持续的方式搞发展,连当代人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威胁。各级主持发展工作的决策者实在应该在作出决策之前为此而三思。 但另一方面,人民要生存,要过更好的生活,这是我们以人为本求发展的主要目的。发展是硬道理,许多问题只能在发展中求得解决。要发展而不动用一点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没有一点影响,或只有正面影响没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关键是要在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的情况下,求得和谐发展。要发展城镇化,使相当一部分农民逐渐转化为城镇居民,还要发展交通运输而修路筑桥,不占一点儿耕地是不可能的。如何少占耕地,占得合理,占后有所补偿,这是和谐发展的必走之路。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应该严格保护,但相当数量已经开垦为耕地,特别是水稻田——人工湿地( 如在黑龙江三江平原 ),在当前要大面积退耕还湿地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合理布局和水利建设上面做好文章,使发展水稻田与改善现有湿地的状况相协调。森林是地球之肺,也是应该严格保护的。但森林同时又是以木材为主的一系列林产品的生产基地,这些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可以也应该合理经营利用的,而且应该通过科学的培育措施,越用越好。除了少数需严格保存的自然保护区之外,合理的采伐利用,仍是必要的森林经营措施,要把森林的保护和经营利用更好地协调起来。在一些江河上(特别是西南地区)修建水电站,这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减少 C02排放,但水电站的建设也必然带来一些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何处理这类矛盾必须分清轻重主次,趋利避害,适当妥协,使建设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协调起来。有些问题的处理,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可以以发达国家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与教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与 教案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规律的研究,是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前提和理论依据,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的资料,仅供参考。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3.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观念 本模块内容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从整个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看,还是从本模块的内容看,学生学习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环境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及其组成。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下至岩石软流层。为此,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大洲和大洋 第2课时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一、课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四大洋,通过看地图,能掌握四大洋的位置、面积大小。 (2)了解海峡,主要掌握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3)通过学习,掌握海洋对人类的影响,能自己从不同方面归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的学习,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构建各大洲轮廓及相应位置。通过这种方法,掌握四大洋的位置、大小及与大洋附近有哪些大洲。 (2)通过讨论,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法来了解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图的解读,学生能够形成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 (2)通过学习和相互之间的讨论,学生能够树立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大洋、海峡的含义 (2)四大洋名称、位置、面积大小,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位置 (3)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各大洲轮廓、位置,从而找到大洋位置 2、难点 (1)运用归纳法,归纳出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2)通过资料阅读,了解现在海洋面临的污染问题很严峻。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四、学情分析 (1)对刚步入初中的学生,肯定对一些自主学习,讨论环节比较感兴趣,所以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画图,自己阅读地图,分小组讨论效果应该比较好。 (2)在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阅读地图,在地图上寻找内容的技能,所以是有一定基础的。 五、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学生:上节课已经学习过了七大洲,那么七大洲的名称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拿出纸,在纸上用简单的几何符号画出七大洲的轮廓和位置。教师ppt展示,让学生拿自己的画和地图做比对,看是否正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西安市鹿原中学靳羽嘉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学习完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后,由本章作为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结尾,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对事例、图片等信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去发现,去思考,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本节内容倾向于介绍人类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中意识到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已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为学生学习讨论本节课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对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学习,可引导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教师课堂上作适当补充和引申。对于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事例的分析,也需要学生课前准备资料,课上全面分析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认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能力方面 1、通过资料分析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于控制人口数量取得的重要成就。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增强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认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资料分析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3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3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的: 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 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全面地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珠江三解洲”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回答思考题: 小山坡因政府投资大学和商人对学校外服务的建设,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自然环境上,大力发展校园绿化和美化,将不毛之地变得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在人文环境上,由长期无人问津到文化教育、科技、商业活动繁荣,人口稠密。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区域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作用。 例:东部季风区主要进行种植业生产,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进行畜牧业生产,这本身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是反过来,由于这种影响,东部季风区的人类活动(种植业)使很多自然景观变成了农田景观,而西部则为牧场等。 2、? 人地关系中,人类起主导作用。(学生解释其原因,或举例说明) 原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对环境进行主动自觉的改造,使之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活动也可不自觉地破坏环境。(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处于中间的管理调控地位。)例: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就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 3、?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双重性:(学生举例说明) 草原放牧,一方面获得了经济效益,一方面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4、?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某个要素放加影响,会影响整个地理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举例) 例:黄土高原只是破坏植被。 二、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中,要不断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因而,人类生产和生活实际上是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会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人类改造了自然,造福了社会,另一方面,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也会对本地区甚至全球的地理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就包括两方面: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 1、阅读P25,矿产资源的开采:问答问题: 问题:山西省的煤炭开采有何有利影响?四小条 问题:开采煤又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哪此负而影响?另:依靠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城市还有一个问题(资源开发的后期城市转型问题) 思考: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全并非我国经济强省,最近,山西提出加快经济调的发展战略,根据山西煤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您认为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山西变为强济强省? 战略:发挥煤优势,但进行深加工(煤化工,西电东输等)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人类活动对子人灾害的影响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2.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自学探究】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 一切灾损中-----------------------是最重要的。人本身的-----------------------、---------------------------、-------------------------行为,都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 人类活动对----------------------产生影响,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由此,改变----------------、-------------------有可能改变灾情。 3. 建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 1/.----------------------、-----------------------的地区,“缩小”灾害的影响。-----------------------、----------------------、-------------------------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 修建水库 人类建设生 态环境 植树造林、水土保持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减轻 减少 减少 环境更不稳定 过量开采地下水 人类超强度地开 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

人类活动对各圈层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各圈层的影响地球是一个特殊的物理化学系统,它和别的太阳系其他行星不同,不但有生物圈和生命的长期作用,有液态水圈和氮-氧形成的大气圈,还有与固体地圈的板块运动。从而决定了地球系特有的物质运动与元素行为特征。因而,这一系列的特征使得这颗特别的星球变得更加神秘而与众不同——因为开始有了人类的出现,生存与发展。 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如果细分,地球总共可以分为八个圈层。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居于中心地位的智慧圈中,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对其他六个圈层干扰强度和广度业已远远超过了他们各自的自然振荡值。人类活动干扰大自然能力和规模空前增长,使地表覆被、土地利用类型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量多面广的污染物干扰了原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引发了一系列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肆虐、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森林及湿地萎缩、灾害频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危机。一切皆源于人类的无序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种种人类生态环境问题,而环境质量演变有无不受制于人文过程以及生态破环境与地球系统的变化,继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现实或潜在的威胁。 一.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由各种气体、水汽和多种悬浮物及其他杂质组成的复杂的流体系统,是生命活动长期参与作用的结果。大气的存在状况直接关系着人类以及各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 大气圈各组成分之间的精细平衡是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破坏这种平衡也就是破坏了人类和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工业化以来,人类大量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填海造田,新建水库等工程也对大气圈造成了破坏,是人类面临重大的大气环境问题。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大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的太阳辐射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交通和生活上各种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据计算,从1860-197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增加了10%。二氧化碳能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它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作用也增强,低层大气-对流层的温度将升高。到2009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达400ppm。据此计算,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将升高近l℃,到2040年,将升高约2℃。燃料燃烧后排出的烟尘微粒和自然植被被人类破坏后为大风所刮起的尘埃,以及其它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尘埃,增加了大气中的烟尘、微粒的数量。其中有许多半径小于2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犹如一把阳伞遮住了阳光,减弱了太阳辐射,导致地面气温降低。同时,大气中的烟尘微粒又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凝结核,创造了降水形成的有利条件,增多了降水的机会。降水的增加,对地面的气温也起到了冷却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姓名:黄鑫 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10级一班 学号:222010191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及全球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人类终于意识到是自己自私的破坏行为导致身边环境的日益恶化,并且环境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一项全球的课题。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人类活动自然环境气候破坏和谐 正文 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非理性超速发展,已经使人类活动成了影响地球上各圈层自然环境稳定的主导负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这一切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有所控制,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工业革命以来环境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迎来了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工业革命。它使建立在个人才能、技术和经验之上的小生产被建立在科学技术成果之上的大生产所代替,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规模地改变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也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的工业企业,排出大量废弃物污染环境,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例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事件等等。从此,人们也开始正视保护环境。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发达国家的污染问题部分地获得解决,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环境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同时,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又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许多发展中的国家,又在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1984年12月印度的“博帕尔惨案”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进入20世纪,人类破坏自然界的脚步并没有停歇。环境问题出现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范围更广。就总体而论,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当代世界环境质量正在进一步恶化。其中,“全球性变暖”、“臭氧空洞”,“酸雨”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二、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变化必将作用于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气候,因而,全球的气候问题也不容乐观。下面列举三大气候问题及其危害。 所谓温室效应,主要指人类在利用燃料、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和处置生活垃圾等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排入大气环境,形成温室,太阳辐射热可以进入温室,而地球热量不能从温室中散失。地球的大气本来就存在着温室效应,它使地球保持了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正常温度环境。只是由于人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使地面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和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将被淹没。温室效应还会使旱灾、尘暴、飓风频繁发生,引起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灭绝,并可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大的灾难性后果。 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Farmen)等人总结他们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Halley Bay)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的意义和对策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这种破坏又可分为二大类:一是直接破坏,如过度的砍伐,开垦,放牧,狩猎,捕捞等.二是间接地破坏,如:工业的排污,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大气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等,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地球上所有生物间又是以各自的生物圈相互串成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生物愈是进化,抵抗环境变化的能力就愈差,(非典的肆虐就是最好的例子). 保护环境的意义: 环境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生物学来说,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围的气候、生态系统、周围群体和其他种群。从环境保护的宏观角度来说,就是这个人类的家园地球。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那么保护环境既是研究和防止由于人类生活、生产建设活动使自然环境恶化,进而寻求控制、治理和消除各类因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努力改善环境、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使它更好的适应人类生活和工作需要。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护人类健康,造福子孙后代。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如果没有地球这个广阔的自然环境,人类是不可能生存和繁衍的。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地增多,从而使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破坏,许多资源日益减少,并面临着耗竭的危险;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也日趋严重,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保护环境的对策: 先谈谈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吧。一是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保欠账多,不少地方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该治理的不治理,边治理边破坏。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三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环境保护执法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些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甚至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因此,要保护环境,就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完善环境管理体制。也要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进一步增加环境保护投入。还要严肃法制,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健全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强环保监督执法能力建设。还有加强科学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撑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动员社会力量保护环境吧,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让每一个人都有环保意识,负责任的做到环保,从我做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