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评根茨勒的_当代翻译理论_

评根茨勒的_当代翻译理论_

评根茨勒的_当代翻译理论_
评根茨勒的_当代翻译理论_

作者简介:许冬平(1970 ),讲师,硕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王东风(1958 ),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收稿日期:2000 06 19

2000年第12期总第140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 eign L 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0, 12Serial 140

评根茨勒的 当代翻译理论

许冬平 王东风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提 要: 当代翻译理论 立足世纪之末,回顾国际翻译理论在20世纪主要发展历程,对在这一世纪中起主导作用的四大翻译理论流派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本文即是对这部评述的评述。

关键词:流派;翻译理论 Abstract:T his paper rev iews Contemp orary T r anslation T heor ies and intr oduces four main schools:the A mer ican T ranslatio n Worksho p,the Science of T ranslat ion,translat ion Studies,and Deconstruction.

Key words:school,translatio n theor y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12-0042-03

当代翻译理论 (Contemp orary T ranslation T heor ies )是巴斯奈特(Bassenett)和列弗维尔(L efevere)主编的译本研究丛书之一,作者爱德温 根茨勒(Edwin Gentzler)。全书正文224页,由Routledge 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全书共分七个部分:引言、美国研讨班学派、翻译科学派、早期译本研究派、多元系统论和译本研究派、解构主义派、译本研究派的发展前景。多元系统论应归入译本研究派。下面概括介绍一下各学派。

一、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

与美国的翻译研讨班学派相关的有三个研讨班:瑞恰兹(Richar ds)于20年代的哈佛大学创办的文学阅读研讨班、恩格尔(Engle)在依阿华大学创办的作家研讨班及翻译研讨班。在文学阅读研讨班中,瑞恰兹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他的学生看一些隐去作者姓名的诗歌,结果著名诗人的作品不一定就得到好评。二三流诗人的作品却被视为上品。可见,读者对文本的判断由于受社会上已有的、为文学机构或权威所认可的判断标准的影响,往往会有偏颇之处。由此他认为,文本中应存在着一个 统一意思 (unified meaning),读者也应该有一个 统一的判断系统 ,并据此对 统一意思 进行评价。尽管瑞恰兹这样做的初衷并非是为了翻译研究,但他对 统一意思 的阐发对翻译研究却很有启示:正是有了这个 统一意思 ,译者才有了确定的传译内容,使翻译活动及其评估成为可能。这样看来,根茨勒把瑞恰兹及其文学阅读研讨班放在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这一章里讨论,是有原因

的:翻译研讨班学派不仅在方法论与阅读研讨班相似 都想找到别于现有的、更好的交流原则和方法(唯一的区别是,翻译研讨班想找到阅读、表达原文的原则和方法);而且,它们有着相同的目标 获得全新的、不同于文学机构或权威认可的体验并将其表达出来,唯一不同点在于表达的媒介

一个用母语、一个用外语。除了瑞恰兹以外,被根茨勒划入翻译研讨班学派重要的人物还有庞德和威尔(Will),他们都反对任何先决的理论体系或先有价值判断体系,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理论与其说是指导,不如说是约束了翻译研究。庞德的着眼点与瑞恰兹的 统一意思 观并不相同,他认为语言有其 能量 (energy ),译者就是要将这种 能量 释放出来,因此,他在翻译中并不重 意思 (无论是整篇译文还是单个词的意思),他所看重的是韵律、选词、词的动态效果,强调细节、单个词、完整意象、甚至破碎意象的翻译。阅读中国的表意文字也促成了他的语言能量观的形成,汉字对他来说,是 能量 的体现。庞德的理论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意

象主义时期和漩涡主义(V orticism)(即后意象主义)时期。他的语言观和他的艺术观是一脉相承的。庞德认为,物质材料总是充满了 能量 或 力量 (str ength),它存在于与其他事物相互关联或相互对立的关系之中(23);词意也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应该放在一个关系网络中去理解。他的译论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反传统的一面。他要求译者要置自身于原文作者成文时的情境,氛围和思路之中,然后努力移植至当前文化,使其成为当代文本(24 25)。庞德理论的影响在威尔身上也有体现。早期时作为文化相对主义者的威尔,认

为不同语言构建不同的现实,这就对建立在 统一意思 基础上的译论提出了疑问。经过依阿华大学翻译研讨班的工作体验之后,他认为,语言的意思难以确定,译者不应注重译义,而应该把翻译看成是赋予原文本以新的生命、新的 能量 的一种活动。对威尔而言,翻译活动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语言具有共性,然而,语言又总是处在一个无形的 互文 (inter tex tual)网络之中,因而又是不稳定的。一种语言的文本总是与该语言代表的现实和传统紧密相连,因此不同语言中的互文网络也必然不同,这又妨碍了翻译的实现。翻译研讨班学派的贡献在于:他们反对已被社会认可的翻译理论,转而注重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该学派就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让20多位译者翻译同一篇作品,结果译文差别很大,这就说明,任何一种规定性的翻译模式都是不切实际的。

二、翻译科学派

根茨勒认为,翻译研讨班学派首次对翻译决策中译者的主观因素进行了探讨,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但就其方法论而言,不可避免地明显带有主观性,理论形态尚属 幼稚 。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乔姆斯基的 句法结构 (1957)一书的出现,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翻译理论界一般认为奈达运用了乔姆斯基的理论,加上他长期从事 圣经 翻译的实践,提出了 翻译科学 的构想(48 49)。奈达认为翻译过程应是译者先将原文语句转换成结构简单、语义明显的核心句,然后将意思从源语转移成结构简单的受语核心句,再用接受语表达等值的风格和语义(56)。根茨勒则认为,奈达的 翻译科学 是对乔姆斯基理论的一种 误用 (55)。因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有三个层面:基本成分 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基本成分 通过短语结构规则生成深层结构,再由转换规则生成不同的 表层结构 。但是,乔姆斯基并没有说深层结构具有普遍性,同时,他认为一种语言的形式并不一定可以与另一语言的形式等同。但是,奈达只用乔姆斯基理论的后两部分,即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转换成表层结构,而把 基本成分 这一层面抛弃了(50)。根茨勒指出,由 基本成分 到 表层结构 实际上只是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而不是可译性(56)。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德国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表现在萨尔布吕肯(Saarbr cken)的威尔斯(W ilss)的身上。威尔斯的理论前提与乔姆斯基和奈达相似,他认为翻译科学有三个分支:1 研究翻译理论的翻译总论,主要依靠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根据篇章的主题和功能进行分类。2 翻译描写研究,研究篇章语用对等,重视读者对译文的心理反应。3 应用研究,用以解决实际的翻译问题,试图提出分析翻译错误的参照系统。在他的 翻译科学 理论中,最详尽的当属理论和方法部分,他的贡献是把心理语言学,接受理论等引入翻译理论。威尔斯还注意到,与自然科学相比,翻译科学只要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就可以了。他的翻译科学是要创造句法、语义和接受方面的等值,而翻译如不能达到原文的水平,则是因为译者分析文本的能力有限。这是威尔斯的不足之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译者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原因。近来威尔斯在他的新作K now ledge and Skill in T ranslator Behavior (1996)一书中,对以前的理论进行了充实。在德国,同样以科学方法研究翻译的还有莱比锡(L eipzig)学派。它早期的代表人物凯德(K ade)注意到,不同语言在词的层面上有一对一、一对多、一对部分、一对无这四种对应关系。译者须将原文分解,然后选择最佳的对等形式,创造出完整的译文。后来纽伯特(N eubert)从词与词的转换,发展到以文本作为翻译单位。

与萨尔布吕肯学派和莱比锡学派有关的还有里尔斯/弗米尔(Reiss/Vermeer)的 目的论 (skopos theory)。里尔斯借助语用学的发展,根据语篇的功能将其分为:重内容(信息)类、重语言形式类、重引起读者情感类。他认为,一个语篇的功能很少是单一的,但其中总有一个主要功能,而翻译就是要传达这个主要功能, 等值 就必须在 功能 上等值。近来诺德(No rd,1997)认为根茨勒的 里尔斯/弗米尔 目的论 提法有点含糊,应该将弗米尔提出的 目的论 这一总体理论和里尔斯提出的 语篇分类 这一具体理论加以区分。此外,霍恩比(Snell_Hornby)认为里尔斯的语篇分类法太严格,过于理想化,为此她提出了一种灵活的、类似于 格式塔 体系的 原型分类法 (pr ototypolog y)(72)。

三、译本研究派

当代翻译理论 是巴斯奈特和列弗维尔主编的译本理论研究丛书之一,两位主编在丛书的前言中称 20世纪80年代译本研究派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根茨勒在书中用了三章(四、五、七)的篇幅对译本研究派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与翻译科学派以原文为中心不同,比利时、荷兰等低地国家的翻译理论家则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了译本。既然翻译是在人脑这个黑匣子里进行的,原文又具各种潜在意思,那么,译本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应该是一个较理想的研究对象。低地国家受位于欧洲大陆的 十字路口 这一地理政治特点以及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是译本研究派产生的主要原因。俄国形式主义认为, 文学性 除了取决于形式上的 陌生化 之外,还要考虑历史因素,在分析文本时,就涉及到了内因和外因。深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的译本研究派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它既研究译本对源文化传统的影响(79),又关注译本对目标文化传统的影响。早期译本研究派学派主要代表有列维(Levy)、米柯(M iko)、波波维奇(Popov ic)、霍尔姆斯(Holmes)等。列维受马休斯(M athesius)的 翻译要保留原文艺术效果 这一提法的启发,认为文学翻译最重要的是不要丧失原作的文学性。米柯将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成分进行了归类,除了常见

的美学方面的成分,表达方式的变异等,有时还包括一些非理性成分,译者要注意这些成分的传译。波波维奇认为译者不仅要使自己与原作成为一体(这样只会产生透明式翻译),还要有组织地与原作相异,这和 等值 一样重要。霍尔姆斯的贡献则是,他认为译文的所指对象与原文的所指对象不同,它指出的是一个语言集合体。他借用巴特的 元语言 术语,认为诗歌翻译既指向原诗,又产生新的诗。他将译本研究分为描写分支、理论分支、应用分支,与威尔斯关于翻译科学三分说基本相同。译本研究派应研究分析译文(作为从属性的文本)与原文的关系,以及译文(作为原生文本)对目标文化中文学传统的影响。因此,霍尔姆斯 描写分支 中对翻译进行描述的方法很快为译本研究派所推崇。巴斯奈特走得更远,她认为,即使原文没有的 陌生化 结构,译者也可以适当添加,以使当代读者对译文感兴趣。译本研究派后来的发展与 多元系统论 (polysystem)紧密相连。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伊万 佐哈(Even_Zohar)认为,翻译研究应该突破语言学、文学的界限。他提出这样的观点,与以色列所处的特殊地理政治位置有关。如前所述,低地国家位于欧洲大陆内部交流的十字路口,而以色列则是前苏联与西方、第三世界与西方交流的枢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用 多元系统 论以讨论在文学这个系统中,既有奉为典范的文学形式,如诗歌;也有非典范的文学形式,如儿童文学。他认为, (1)当本国文学历史不长、(2)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弱势或边缘状态、(3)正经历危机或正处于转型期时期,翻译就会占据主要地位,反之则处于次要地位。以色列作为一个缺乏深厚文学传统的国家,与文学传统悠久的欧美国家相比,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必然不同。翻译文学的地位和作用影响了译者的翻译策略。如果某一文学多元系统十分强大,以它为目标系统的译者往往会采用 归化 式翻译;相反,译者则往往采用 异化 式翻译。同时译者的美学倾向及其决策也受制于某一文化的文学传统和社会规范。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以及其他学科对翻译研究的借鉴和促进作用,译本研究派内部有了一些新的动态。兰伯特(Lambert)认为,伊万 佐哈的多元体系论往往只从语言和国家的强弱对译本现象进行解释,兰伯特觉得可采取历史 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某一社会里的正典文学、非正典文学、非文学文本进行收集整理,可能会给翻译研究一些新的启发。芭丝耐特和勒斐弗认为译本研究派应将文本放在历史的范式中研究,但更应关注影响译本产生的那些机构。另外,巴西的德坎波斯兄弟(Haro ldo&Augusto de Campos)采用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术语讨论翻译,以反对西方的话语霸权。他们认为翻译与 食人番 (cannibalism)相类似,但此处的 食人 并非是西方对 翻译 定位(如翻译是一种对原作的侵犯、占有等)的翻版,它指的是带着 尊敬 和 爱 ,通过 输血 的方式去吸收原作的精华,是不断吸收 营养 的行为。对此,根茨勒说,以上各家观点各有侧重,各有优势,但采用的术语是相互排斥的,这就影响了相互之间的交流,甚至,在整个研究领域看来,这是一场不应发生的 窝里斗 。

四、解构主义派

解构主义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倡导的一种反传统思潮。在60年代,法国的一些文论家、作家、哲学家组成了太凯(T el Q uel)系集团,打出了 后结构主义 的旗号,对法国乃至世界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重要成员德里达吸取了尼采的 文字超越一切观念形态的思想,以及海德格尔对西方形而上哲学传统的解构思想,认为应该颠覆西方理性主义的解读传统,代之以转喻式思维解读。他认为,传统的形而上的哲学以二元对立思维为基础(真理 谬误,理性 感性等),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受到这种思维方式的限制,表现为:对等 不对等,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典范文学 非典范文学等等。德里达把西方哲学称为 在场的形而上学 ,而他的解构理论就是要颠覆这一认为只有一个本原,一个中心,一种绝对真理的 在场的形而上学 。他认为,语言是传统哲学的同谋和帮凶,但他的颠覆又非借助语言而不能,因此他创造了许多新词,或者旧词新用,来摆脱这个困扰,其中最著名的是 异延 (diff rance),对本体论的 存在 这个概念提出疑问:在场(presence)就是存在吗? 异延 (diff rance)的在场就是缺场,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将这一概念用于阅读文本,则意义总是处在空间上的 异 (differ)和时间上的 延 (defer)之中,没有确证的可能。这样,文本就不再是一个 在场 所给定的结构,而是通向更加曲折幽深的解构的世界。读者每次阅读文本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又有新的体验,然而永远也不可能到达本真世界,只能感知到作为异延必然结果 踪迹,这意味着意义永远没有被确证的可能,读者见到的只能是意义的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踪迹。福柯则对 原作 这个概念进行了解构,认为任何对原文的翻译都是一种侵犯, 对等 根本就无从说起。

当代翻译理论 一书评价各流派,夹叙夹议,脉络分明,与翻译理论界某些昙花一现的书相比,实在难得。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翻译理论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根茨勒的著作成书后,国际翻译理论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这些应该引起翻译研究者的密切注意。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Conte mporary T ranslation Theories.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93.

[2]Nord,Christi ance,T ranslating as a Purpose f u l Activ ity M anch

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3]Wills,W.K now ledge and Skill in T ranslator Behav ior.Amster

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6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_(1)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 (笔记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听课记录整理)(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识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象征主义(瓦莱里)、②表现主义(克罗齐)、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形式主义(俄国)、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 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领会)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 (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 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2)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内在的联系: 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②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的东西,好像都配上了音乐;他们互相协调形成了一种好像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 (3)音乐化还包括: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诗应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并符合理性和审美的要求,如格律的要求。 4.庞德的“意象”定义: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超出了西方的传统,接受了许多东方的审美原则,他编译了李白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翻译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举世公认的定义。我们只能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来掌握翻译的本质。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2. The Definit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 3.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1790) 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奈达,1974) 5.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促进社会文 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孙致礼:2003) 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 二、翻译的分类 翻译分不同的类型。就文本而言,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广,涵盖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文化、贸易、科技、传媒等。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 1.按语言分类: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2.按活动形式分类:笔译(translation)、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 3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应用文体翻译、科技文体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政论作品翻译 4按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 三、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在我国持这一翻译原则的有玄奘、严复和鲁迅等人。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主张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意即译文要"忠实通顺"。严复是我国清末时期的名学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分割开来。"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就是说,译文既要信又要顺(both faithful to the SL and smooth in expression)。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张培基等人在其《英汉翻译教程》中所提出的"忠实"、"通顺"标准也属此类型。从

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影响及其评析 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也最大。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1914---),美国人,早年师丛著名的教授弗里斯(Charles C.Fries)和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并与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供职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的理论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这个名称的前身是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后来为避免误解,改为功能对等。先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呢?奈达对动态对等下了如是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Nida &Taber,1969)在这一定义中,“切近是指切近原语信息”;“自然”是指译语中的表达方式;“对等”把上述两者结合起来,是对等语(equivalent),而不是同一语(identity).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强调的是信息对等,而不是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由这一定义可见,奈达突出了翻译中“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奈达的这一思想,引起了不少误解。认为翻译只翻译内容,不必要顾及语言的表达形式,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所以奈达后来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一书中,把“动态对等”的名称改为“功能对等”。对于功能对等,奈达又作出了很多的补充,首先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而且也包括语言形式。他认为“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奈达认为如果形式不得不改变,也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直译会导致意义上的错误;(2)引入外来语形成语义空白(semantic zero),读者有可能自己填入错误的意义;(3)形式对应引起严重的意义晦涩;(4)形式对应引起作者原意所没有的歧义;(5)形式对应违反译入语的语法或文体规范。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他把功能分为以下九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译文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一问题不只是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这一转手马上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奈达大胆地提出了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映的对等。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是否和原文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理反应相似(非相等)才是奈达所关注的。而要考虑读者的心理反应,就不能只看文字,还要看文字产生的环境,,要看读者的生存环境。这样,文化、社会、心理等等因素一下子都被包括近来了。 奈达的翻译理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奈达,到比克曼和卡洛,再到拉森,他们的翻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比克曼、卡洛和拉森显然是继承了奈达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对奈达的理论,有人认为他给读者的自由度太大:为了达到原文读者心理反应和译文读者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DOC)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 (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象征主义(瓦莱里) ②表现主义(克罗齐) 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 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 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形式主义(俄国) 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 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 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 (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 (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

当代翻译理论

名词解释: 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 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 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 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 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 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 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 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 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 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 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 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意 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 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但 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 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 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 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 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 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6、不可译性理论: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 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这些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 对等语。如果在英汉互译中,有时无法将原语或源语(source language) 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称为“不可译性”。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 )” 和“文化上的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7、女性主义翻译观:否定传统的摹仿论,主张翻译是文化介入和文化协调;

中国当代翻译的研究现状

中国当代翻译的研究现状 【摘要】:文章将首先对”当代”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行时间范围的划分。当代的中国翻译可分为三个方向,作者将对三个方向的不同的翻译主张,以及主要代表学派的理论来源和翻译实践进行客观描述和总结。最后根据该陈述,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翻译艺术; 翻译理论; 语言学; 中国翻译特色 引言 根据陈福康(1992)的分类,中国翻译研究理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古代翻译理论,近代翻译理论,现代翻译理论和当代翻译理论。从建国开始一直到现在,从董秋斯到许渊冲和王佐良,所涉及到的理论和各翻译大家的主张也是数不胜数。作者将该文章的范围缩小到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第四次翻译高峰的来临。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首先这一阶段是中国翻译的新纪元,“这个时期的翻译事业和翻译学研究呈现了从未有过的兴旺景象,翻译工作者队伍空前壮大,涌现了一批新的翻译学研究者,国外新的翻译理论也纷纷介绍进来。”其次,最近几十年的翻译理论研究对现在的翻译工作及教学有着实际的指导作用,对我们的以后的翻译实践有着现实意义。因此,作者将该阶段设为文章的描述对象,同时将此阶段的各个主张分成三种倾向,即传统翻译艺术倾向,西方翻译科学倾向和中西合璧倾向。以下将从各个倾向中选取代表性的倡导者及主要观点进行描述并进行客观分析。 一、传统翻译艺术倾向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大都以中国近现代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尤其是以严复的“信、达、雅”为主要出发点,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翻译研究。其中,许渊冲先生应算最有建树,持该观点最为坚决的学者之一。他主张“翻译的艺术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或表层),理解原文的内容(或深层),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内容再现出来。翻译散文一般只要再现原文的‘意美’,而反以诗词,却出了意美之外,还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基于此理论,提出了“优势竞赛论”。他认为:“把最好的原文变成对等的译文,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文。因为稀饭文字比较接近,一文容易取得最好的效果。中西文字距离较大,各有优势,对等的译文往往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是就要发挥译语的优势。”此外,他还总结了中国近、现代几位翻译家们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或主张,如鲁迅的“三美”、钱钟书的“化境”、傅雷的“神似说”等等,由此他用十个字归对中国的学派议论进行了概括,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并在自己的文章《译学要敢为天下先》的最后补充道:“西方学派的代表人物奈达1991年在《翻译:可能与不可能》一文中说:我们不能使翻译成为一门学科:出色的翻译是创造的艺术。可见奈达也有科学派转向艺术派了。”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复习.doc

象征主义:19世纪中叶,发源于法鬧,代表人物为尼采、弗洛伊德,象征主义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 意象主义:20世紀初期,英美国家,代表人物庞德、休姆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期英美诗歌W掀起的一场运动,提侣是个成遵循意象的准确性,使用清晰准确的语音强调回归到比较古典的风格、表达的直观性、语言的间接性。 表现主义:20世纪初期,发源于德网,代表人物奥尼尔,表现主义具有怪诞诡异的特色,具冇原创性、开创性,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冇力的表现主观精神的内心。 俄国形式主义:20世纪初期,俄罗斯,代表人物雅各布森,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反对俄网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之所以文学在于它的文学性,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 布拉格学派:形成于1926年,捷克,马泰休斯,布拉格学派的观点是反对徳W 新语法学派的历史主义,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应对其结构进行共时的研究,语言是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口的服务的功能系统。 精神分析主义:弗洛伊德在理论方而,以潜意识学说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与人格发展的理论,以及探索潜意识的方法论。 直觉主义:强调直觉或直观在认识屮的作用的思潮和学说。认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更基本、更吋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学说或思潮通常带冇强烈的番理想主义、反实证主义和反唯物主义倾向。典型的直觉主义者宥伯格森、克罗齐、胡塞尔等人。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屮词语意义的学科,也可以指对逻辑形式系统屮符号解释的研究。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自然语言可以是词,短语(词组),句了,篇章等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但是各个领域里对语言的意义的研究目的不同。从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研究来分类,在现代语言学的语义学屮, 可以分为结构主义的语义学研究和生成语言学的语义学研究。 新批评派:20世紀20至50年代英美批评界影响较大的-?职批评流派,得名于美阀约?兰塞姆所著论集《新批评》。这部文集赞扬托?斯?艾略特等人的批评简介和以文字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称之为“新批评”,以别于19世纪以来学院派的传统的批评。 现象学: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鬧犹太人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K早起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胡塞尔赋予“现象”的特殊含义,是指意识届种种经验类的本质,而且这种本质现象是前逻辑的和前因果性的,它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

西方文学艺术理论

西方文论史线索整理 一、古代文论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是整个西方文论的源头。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在论述中涉及到了文艺问题,但并未形成思想体系。比如: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提出“数”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他认为“火”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事物对立面的冲突和斗争。德谟克利特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苏格拉底认为宇宙自然是由神创造的,神学目的论是他哲学的中心思想。他还探讨了美和善的关系,得出了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理论,即“有用即美,无用即丑”。 真正形成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柏拉图提出“理式”论的艺术理论,否定对现实的模仿的文学艺术,认为文学艺术应该直接来源于神的灵感。亚里士多德则否定了柏拉图的理论,提出文学艺术模仿人的活动的理论,肯定了模仿显示的艺术的价值和社会作用。 古罗马的文学艺术理论是向古希腊文学艺术理论学习的古典主义观念,它是对古希腊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贺拉斯继承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提出“合式”的原则。朗加纳斯在柏拉图的思想启发下,发表了《论崇高》,提出“崇高”的来源、创作等,推崇古希腊的文学艺术,对罗马的现实给以批判。而普罗提诺则是从柏拉图的文艺理论过渡到中世纪文论的桥梁。他的文论带有禁欲主义色彩,对中世纪的文艺理论有直接的影响。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论由此而生,奥古斯丁继承普罗提诺的思想,宣称世俗的文学艺术是信仰的的人,否定了世俗的文艺。阿奎那承认了模仿现实的文艺的合法性,但他将一切归于上帝。如果说奥古斯丁的文论是否定文学艺术的基督教神学的文艺理论,那么阿奎那就是肯定文学艺术的基督教神学的文艺理论。 由于基督教神学的兴盛,压制了“人性”,提倡“复古”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理论围绕着文艺复兴。它反对基督教文学的文艺理论,为世俗的文学艺术争取合法地位,发展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代表人物有但丁,他提出了“四义说”,但他的思想还带有中世纪的神秘气息。 新古典主义文论是欧洲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形成的文艺理论。文艺复兴时期,虽然也有激烈的古今之争,塞万提斯、拉伯雷等人的创作已突破了古希腊、罗马的文艺理论,这就为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发展准备了条件。新古典主义文论提倡理性,重视王权。法国的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提出提倡理性、自然、古典、道德的原则。 二、近代文论 西方近代文艺理论是从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时期的文艺理论。 启蒙主义文艺理论是逐渐强大起来的资产阶级发动革命的舆论准备。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的一百多年里,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他们要求摆脱封建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和封建专制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借鉴材料)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作者:谢天振编者:谢天振 ?市场价:¥40.00 ?卓越价:¥35.20为您节省:4.80元 (88折) ?VIP 价:¥34.20SVIP价:¥33.50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 ?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1.罗曼·雅科布逊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2.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Ⅱ) 3.约翰·卡特福德论翻译转换 4.尤金·奈达论对等原则 5.巴兹尔·哈蒂姆互文介入:利用翻译中缺省语篇的理论体系 6.玛丽·斯奈尔—霍恩比翻译:一种跨文化活动

第二章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7.乔治·斯坦纳阐释的步骤 8.安托瓦纳·贝尔曼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9.凯瑟琳娜·莱斯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 10.汉斯·弗米尔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 11.克里斯汀娜·诺德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 第四章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12.詹姆斯·霍尔姆斯翻译学的名与实 13.伊塔玛·埃文—佐哈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 14.吉迪恩·图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5.安德烈·勒菲弗尔大胆妈妈的黄瓜: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系统和折射 16.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17.西奥·赫曼斯翻译研究及其新范式 第五章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18.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19.雅克·德里达巴别塔之旅 20.保罗·德曼评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21.劳伦斯·韦努蒂文化身份的塑造 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2.雪莉·西蒙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 23.劳丽·钱伯伦性别与翻译的隐喻 24.巴巴拉·格达德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化 25.冯·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评 第七章后殖民翻译理论 26.道格拉斯·罗宾逊后殖民研究与翻译研究 27.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翻译的定位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 三大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 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

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 1)语言学派的转向 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 可布逊(Roman Jakobsor)尤金?奈达(Eugen A. Nida )卡特福特(J.C. Catford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 论层面。

文学理论资料之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文本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文本(text) “如若追溯这个词的词源学根源,它的词根texere表示编织的东西,如在‘纺织品’(textile)一词中;还表示制造的东西,如在‘建筑师’(architect)一类的词中。”(诺曼.霍兰德《整体、本体、文本、自我》)在一般的意义上,批评家认为,“每一种文学活动的以及每一种言语行为的结果,都是一段文本”。(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保尔.利科说:“文本就是由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解释学和人文科学》) 从语言学的观点看,“文本指的是文本表层结构,即作品‘可见’、‘可感’的一面;这与文学批评家把文本当作形式客体的看法很接近。对于语言学家,文本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语句流隐含着某种确定的阅读速度和节奏,某一表达信息的特定次序,指导读者的注意力,控制他的记忆。”“一个文本可以只包含一个单句,如谚语、格言,或招牌、标记。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认为,文本由一系列句子构成。一个句子是文本的一个元素、一个单位或一种成分。……文本在结构上与语句相似(也是由语句构成)。也就是说,我们(在语言学中)用于单句分析的结构范畴能够广泛用于对于更大的文本结构的分析。”(罗吉.福勒《语言学与小说》)虽然句子分析的方法可以被用于文本结构分析,但茨维坦.托多洛夫仍强调文本不同于句子:“文本的概念与句子的概念是处在不同的层次之上的。在这个意义上,文本必须与段落——由若干句子组成的书写单位──区别开来。文本可能恰好是一个短语或是整整一本书;它的定义在于它的自足与封闭(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某些文本不是‘封闭完成’的);它构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不完全等同于语言学系统,但与之相关联:一种既邻接又相似的关系。”(《语言科学百科辞典》)罗兰.巴特对于文本的“古典的、习惯的和流行的看法”作了如下概括:文本“就是文学作品所呈现的表面;就是构成这部作品的词语的结构,这些词语的排列赋予它一种稳定的和尽可能独一无二的意义。”“文本在本质上是与写作相联系的(文本乃‘书写物’),这也许是因为,正是字母的书写形式——尽管依然是线性的——意味着的不是话语,而是组织的交错编织;在作品中,文本就是那种把书写确保下来的东西,它将其各种保护作用集合起来:一方面是记录的稳定性和永久性,用来纠正记忆的脆弱和不确切;另一方面是文字的合法性,而文字就是那种不可更改和不可消除的意义之痕,这种意义据说是由作者有意识地放到自己的作品之中的。”(《文本理论》) 从符号学的观点看,文本表示“以一种符码或一套符码通过某种媒介从发话人传递到接受者那里的一套记号。这样一套记号的接受者把它们作为一个文本来领会,并根据这种或这套可以获得的和适合的代码着手解释它们。理解作为一个文本的文学的表述,就是在这种方式中,把这表述看作是向解释开放的,尽管这表述同一定的普遍规则相联系”。(罗伯特.史柯尔斯《符号学与解释》)苏联符号学家尤里洛特曼在《艺术文本的结构》中,指出文本有以下特性:它是外现的,它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它是有限的,即有头有尾;最后,它有结构,这是在横组合层面上的内部组织的结果。巴特在《文本理论》中说:“在严格的意义上的文学符号学当中,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形式上包含了语言现象的东西:对意指的(而不再仅仅是通讯的)语义学和叙述的(或者叫诗学的)文法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完整word版)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

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 里查兹(I. A. Richards)曾在哈佛大学创办阅读培训班,为翻译培训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翻译培训班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达成正确而统一的反映和体验,并用完美的口、笔译形式再现或阐述这一体验。其理论前提显然是文学作品有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意义。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翻译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制定若干条款和程序,排除一切妨碍正确理解的障碍。 庞德(Ezra Pound)认为文学作品刻意塑造的是形象,而非内容或意义。在翻译中译者应注重的不是所描写的事物,而是描述的过程和语言的形式与能量(energy)。译者如同艺术家、雕刻家和书法家,应精确地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意象。作品真正的灵魂常常蕴藏于“一瞥或一瞬之间”。 威尔(Frederic Will)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能赋予我们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语际交际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有一个共核。在翻译中他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有天赋的翻译家即使不精通原作的语言也同样可以再现原作的精髓与本质。他认为,所谓精髓和本质就是作品的能量和冲量(thrust),译文不仅是原作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命,勃发出新的生机。 美国翻译培训派对人类主观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转换(creative transposition)”、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在译文忠实的标准问题上提出的新颖观点等,都对其后的翻译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从历史发展来看,翻译科学派是对施莱尔马赫、洪堡等语言学和翻译观的批判继承,但从更直接的原因看,则是对翻译培训派重实践、强调译作品位与文学价值、注重美学经验而缺少系统化理论的反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布龙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等为翻译科学派提供了理论根据。 卡特福德(J .C. Catford)于一九六五年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首次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来探讨翻译的性质、类型、方法、条件和限度,并运用层次、范畴以及级阶等语言学概念来论述语际转换的根据,提出翻译对等只能是话语对等和功能对等,开辟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奈达(E. A. Nida)于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先后发表了《翻译科学探索》和《翻译理论与实践》两部著名的翻译理论著作,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应用于翻译的理论研究,大胆地提出核心句的概念,并试图建立一种最有效、最科学的三阶段翻译转换模式: 1)将原语句子简化为意义最清楚的核心句(原语深层结构); 2)翻译核心句(译语深层结构); 3)将译语核心句转换成译语表层句子。 此外,奈达将语义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信息论、交际理论也引人翻译研究,提出极有影响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标准,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德国的翻译理论家威尔斯(Wilss)以描述语言学和生成语法为基础,批判的继承了斯莱尔马郝和洪堡的语言观,提出翻译应该是一门认知性、解释性和联想性科学,其理论模式必须“客观”,“程序方法不受价值观念影响。他断言翻译是语际交际过程,并对翻译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和界定;详细探讨了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并对语言学、交际学和翻译学三种等值进行了经验性描述。

西方文学理论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为什么要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 1.建立理想国,就要培养理想的人格,培养和教育出忠实勇敢的城邦保卫者。诗人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这样写神和英雄等于说什也是坏事的因,为青年做坏事提供了自解的依据,对培养城邦保卫者十分不利。 2.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情欲,摧残人的理性,破坏人们心灵的城邦,所以主张把诗人逐出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与柏拉图的摹仿说有何不同? 亚里斯多的不仅提出了文艺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和遭遇,而且在“摹仿”一词中见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深远的意义,就是文艺摹仿的对象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柏拉图认为,文艺摹仿的对象是一种虚幻的食物外形,因为在他看来,现实食物是“理式”的影子,文化摹仿的对象本身就不真实,因而摹仿这一对象的文艺更没有真实性可言。 1.亚里斯多的突破了艺术摹仿自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艺术摹仿理念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以“人”、“现实人生”为摹仿对象,为摹仿说注入现实主义的生命。 2.认为艺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不仅反映事物表象,而且能够揭示内在本质和规律 3.提出“创造性的摹仿”,艺术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强烈。 简述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的基本内容(本质、成因、作用) 悲剧的本质:对行动的摹仿 完美的悲剧,情节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接的,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悲剧情节的转变应当是由福到祸,结局是悲惨的。强调发现——逆转——灾难,引起冲突的关键性事件。 错误说(主角过失说) 悲剧成因:主角过失说,又称错误说,是指悲剧的成因不在劫数命运,而在人物的过失、错误。悲剧主角应该是善良的英雄,由于犯了错误、过失,由好运转为厄运,由顺境转为逆境。悲剧的作用:净化说 也称为“卡塔西斯”。净化说的内涵,是指悲剧通过摹仿人物的动作激起人的怜悯、恐惧,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 对净化说的不同解释:心理学意义上的净化;道德伦理上的净化 心理学意义上净化:使过分的情感(负面)得到释放宣泄以达到心理平衡。道德伦理上的净化:悲剧目的不是宣泄情感而是启发,引导人向善,帮助人们认识生活去张扬善良公正。 罗马古典主义 《诗艺》在文论史上的地位、影响及贡献 贺拉斯是罗马古典主义的奠基者。《诗艺》建立了具有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理论体系,是古希腊进步文艺思想的总结。肯定了文艺的真实性,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肯定文艺的认识、美感教育作用奠定了现实的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路线。《诗艺》具有“法典”的权威,是西方主要美学概念、文艺观点的依据。 《诗艺》中的古典主义史学原则 1.借鉴原则:既要把古希腊文学作为典范来学习借鉴。要沿用古典题材,从希腊史诗、悲喜

2019年当代翻译理论

当代翻译理论 名词解释: 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 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 , 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 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 词汇对等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 “意义是最重要的 , 形式其次” 。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 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 , 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 (如谋生 ) ; (2)译文的交际目的 (如启迪读者 ) ; (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 式 ) 。但是,通常情况下, “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 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 (Venuti:2001) 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6、不可译性理论: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 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这些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等语。如果在英汉互译中,有时无法将原语或源语(source language)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 (target language) 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 即称为“不可译性” 。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 ) ” 和“文化上的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 。 7、女性主义翻译观:否定传统的摹仿论,主张翻译是文化介入和文化协调; 否定对原文高贵、译文卑贱的等级观念,提出原文译文的共生关系,否定单一和绝对的意义,强调意义的丰富性和差异;并对翻译的标准以及译者的创造性提出独到的见解。其主要观点包括 : (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 , 强调叛逆 中外传统翻译理论一直把“忠实”视为翻译的根本准则之一。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标准的核心就是“信”或“忠实” , 译文必须忠实于原作 , 以原作 /作者为中心 , 强调译文 /译者对原作 /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