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1年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

2021年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

2021年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一、2021年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

1.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答案】错误。

学制的确立既有社会依据,也包含人的依据。

学制确立的社会依据:第一,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第二,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第三,受文化传统所制约;第四,要考虑到人口状况;第五,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人的依据: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2.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上文体课。

【答案】错误。

【解析】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形成以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精髓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上文体课,这只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理解,课程数量的增加不一定意味着学生的文艺和体育能力的发展。此外,素质教育还应该重视智育、德育、劳动技术教育。

3.教师劳动具有专业性。

【答案】正确。现代教师劳动的专业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随着国民教育制度重心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的转移,而不断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迅捷发展。这种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

4.科学技术必然引发教育的变革。

【答案】错误。

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也能影响受教育者,还会渗透到教育影响的所有环节中,科学技术有了某种进步,教育或迟或早地会发生相应的变革。但是科学技术引发教育的变革只是一种可能,只有在适宜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中介作用下,才能变为现实。

5.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速度。

【答案】这种认识具有片面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的确存在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教育的发展水平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比如纵观教育发展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相比,无论在发展的规模,还是在发展的质量方面都相对落后。但这并非意味着生产力发展水平高,教育发展也呈正向变化,二者的对应性不是绝对的。因为,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多而复杂,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是一个因素。除此之外,政治、文化以及特殊时期的战争、自然变化等都可能影响教育的发展。比较典型的例证是17、18世纪普鲁士教育的状况。

6.双轨学制是资产阶级学制,不适合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僵化认识导致一些人认为一国的学制必然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因此,资本主义采纳的学制会带来社会的不平等,造成阶级的分化,不适合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接受教育,人们的教育需求越来越成为学制变化的依据,无论单轨学制、双轨学制还是混合学制,都是基于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现代社会,各国学制更为复杂的原因即在于此。因此,题目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7.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

【答案】正确。

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是指教育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方面,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些规律对教育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恰当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的开展基于人的天性,对于人的天性的促进作用或引导作用有限,教育切不可违逆人的天性,这样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8.教育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消费事业,是社会的福利事业。

【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教育虽不能直接生产物质财富,但它通过开发人力资本,提高和改善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取得比物质资本更显著的经济利益。所以教育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的这一生产性表现:①教育是再生产劳动力的。它为经济发展的各部门提供一支具有足够数量、较高质量和搭配合理的人才队伍,即职业和专业教育能够直接生产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通过培养大批人才,传承科学文化知识,并进行文化知识的再创造,使大量新的文化知识投入生产的时间缩短,创造出生产力。

(3)由此可见,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事业,还是一种再生产事业。本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9.教育决定人的发展。

【答案】错误。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主张通过教育可以把人训练成任何一种人,认为教育可以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还认为教育可以不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任意决定人的发展,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别。此外,影响人发展的因素还有遗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总之,人的发展受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此观点属于单因素论,故题干说法错误。

10.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

【答案】错。教师的专业素质除了教育理论素质之外,还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各项基本素质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一名合格教师身上构成统一的整体。

1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答案】错误。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而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除了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包括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制定者的教育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2.教育为社会所制约,具有社会制约性。因而,教育是社会的附属品,没有独立性。

【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教育为社会所制约,具有社会制约性,但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为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对社会的依存性,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一致的。可以说,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依据和主要体现。如果教育没有自己特有的社会功能,便不可能发展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形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与继承性。

主要表现为下述方面:第一,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第三,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13.教育要迁就儿童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

【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为了有效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必须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并不等于迁就儿童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其身心发展的水平。

14.杜威属于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

【答案】杜威曾说过“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因此,有人说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但这段话只不过是杜威对目的主体问题做的一点提示。在杜威的哲学和教育理论中,杜威明确承认目的和教育目的的存在。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的目的都是人的目的,没有人的参与和介入,任何活动不仅不会有目的,而且活动本身根本就不会存在?在讨论杜威的教育目的时,关键在于搞清楚杜威支持什么样的目的,反对什么样的目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认为外在的教育目的不能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固定的目的不具灵活性,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具体情况;终极的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他明确提出,“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实际上杜威是将“生长”作为其教育的目的。因此,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15.德育的目的是通过他律实现自律。

【答案】这种观点正确。这与道德的本质有关,道德既具有社会公共属性,也具有个体享用功能。道德只有最终成为个体内心的力量,才能真正约束人的行为。但在人成为道德人的过程中,希望人们内心主动滋长出道德是不现实的。因此,道德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比如法律等强制力来实现,也就是通过他律实现自律。

16.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③人身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答案】错误。个人本论的主要观点是: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17.教师是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答案】错误

【解析】教师作为教学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其最终目标是达成专业的成熟,使教师由新手型教师发展成专家型教师,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18.教育受制于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取决于社会的现实要求。

【答案】错误。

(1)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天然地是社会的一个环节,受制于社会,比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