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03宿舍

摘要:国家干预经济是世界各国克服市场失灵的一种基本手段。但是,国家通常不会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往往由比国家更为具体的主体代表国家承担。其中,政府(含负有经济管理职权和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是最重要的国家干预主体。政府角色定位事关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并进而决定着政府干预克服市场失灵的效果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绩效的发挥。

绪论:本文主要研究探讨在经济生活中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方式、程度、范围和效果,以及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并针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剖析和解答。本文采取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的历史及现状,同时比照历史上有过成功经验的国家,对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早起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崇尚国家干预的强权政治,认为国家的强大是发展经济、积累货币的重要条件。在亚当斯密时代,詹姆斯斯图亚特强调有效需求和政府干预;19世纪初,法国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始人西斯蒙第也认为,政府必须全面地、积极地干预经济,以恢复经济比例关系,保持经济平衡,实现财产均衡分配;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学说无疑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它长期被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直至今天在经济学说中也占有一席之地。20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市场失灵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大萧条,由此暴露出古典自由主义的重大缺陷。在此背景下,凯恩斯在批判“经典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政策主张,即在放弃自由放任原则的前提下扩大政府功能,实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凯恩斯指出:“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这从19世纪政治家来看,或从当代美国理财家看来,恐怕要认为是对个人主义之极大侵犯。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一个现实办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又是必要条件,可以让私人策动力有适当运用。”由于凯恩斯是在批判古典自由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政府经济干预理论的,所以后人把政府干预经济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相对应,称之为“看得见的手”,主要突出政府对经济的“有形”干预。凯恩斯的思想推动了西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践。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法律赋予政府的一项权利、这项权利不能由政府随意决定,而是要符合经济法的要求。从经济法的视野出发,政府角色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1、反应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经济规律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政府经济职能的

发挥不能背离经济规律。

2、符合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市场失灵客观上要求政府干预经济,但政府干预

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协调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个体效率与社会效率、经济竞争与经济合作、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微观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之从失衡走向均衡状态。因此,政府角色定位应充分体现经济法社会公平、经济自由、经济民主等价值理念,使政府真正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3、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经济社会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经济社会

中的诸多因素的变动都可能影响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发挥。因而,市场失灵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这就相应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变动性。

那么,什么是政府经济干预权呢?政府干预权,是指经济法授予政府(含负有经济管理职权和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各种权限的总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政府干预经济到底有哪些权利:(一)市场主体规制权。

市场主体规制权,是指政府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对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的组织行为(限于与市场主体的组织有关的行为)进行必要干预的权利。

(二)市场秩序规制权。

市场秩序规制权,是指政府为了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维护公平、自由竞争,保护经营者、消费者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而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行必要干预的权利。

(三)宏观调控权。

宏观调控权,是指国家(尤其是政府)依法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权利。

(四)可持续发展保障权。

可持续发展是今年来国际社会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所关注的重点,是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冲突问题,尤其是后代人的利益保障问题。因此,作为政府经济干预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权,是指政府平衡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保障后代人利益的权利。

(五)社会分配调控权。

社会分配调控权,是指政府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干预的权利。

在实际的运用中,各个国家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美国在经济大萧条时期,采取了“罗斯福新政”,即是政府对经济有效干预,以扩大就业,减少资源浪费,缓和社会矛盾。“罗斯福新政”有力的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也为美国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陷入了“滞涨”的局面,政府的干预也无法缓解局面,随之而来的就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社会矛盾激化,同时一些自由经济学派关于废除政府干预手段的呼声也日益强烈,美国政府不得不对政府干预经济这一手段进行重新考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政府被推到社会活动的“万能之主”的地位,其职能呈极度扩大化倾向,其行为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政府集国家行政职能、市场职能、企业职能等职能于一身,商品货币关系被消灭殆尽,市场缺乏竞争,决策集中过度,微观经济严重缺乏活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建国初期,其经济政治模式完全是效仿苏联体制而来,实行国家的计划经济,社会物质分配靠国家执行,忽视市场的作用,消灭商品货币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模式越来越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随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方针,对经济制度进行改革,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改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轨制。经济制度的改革,有力的促进

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这种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政府计划的体制还是限制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主要靠市场调节再加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同时并举,统筹兼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活跃了我国的经济。

三十年来,中国市场化进程虽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不必要的政府干预仍然较多。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撰文指出,政府干预最少的市场是中国发展最好的市场。

如果我们从市场的几个门类来看,有产品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和技术市场。中国的哪一个市场发展的最好?政府干预最少的,发展得最好。总体而言,产品市场是发展最好的。比如中国的家电产业,政府早就不管了,所以发展得特别好。相比之下,中国的汽车工业,WTO之前管的很紧。为什么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到处都是外资的品牌,原因就在这里。仔细研究就知道,哪一个产品市场政府限制越多,哪个产品市场问题越多。

劳动力市场也算发展得比较好的市场。中国经济能有这么好的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和灵活性有很大的关系。但这一块也不是完美的,因为我们有很多户口的限制、移民的限制。很多农民变成工人了,我们叫农民工,按照身份属于农民,按照工作属于工人。这是制度扭曲产生的怪象。

资本市场、土地市场是问题最多的两个市场。在资本市场上,谁能得到贷款、谁得不到,谁能上市、谁不能上市,很大程度上是有政策决定的,甚至是由政府规定的。特别是在早期,一个企业要上市融资,需要很多部门的批准,拿到资格的人就获得垄断地位。有关系的人才能拿到这个资格,所以这个市场很不健康。银行贷款也一样,这么多老百姓的钱贷给谁?政府部门说贷给谁就贷给谁,民营企业不容易得到贷款,而国有企业大量的亏损照样可以得到贷款,市场没有效率。再看土地市场,没有真正的私人交易,而是政府的强制交易。要盖房子,农用地变为住宅地,需要从农民手里拿,拿的时候,政府以很便宜的价格征地,然后倒手卖。有关系的人就可以搞到土地,没关系的就搞不到,或者花很高的价钱才能搞到。所以这个市场也很腐败,没有效率。中国的房价为什么涨的这么快?如果我们实行自由的土地产权制度,房价这么高,就会有更多的土地释放出来建房子,房价上涨就会受到控制。

最后看技术市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市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它是通过企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在真正的市场经济当中,你有一个好的发明,可以通过创办企业,或者通过转卖、授权来实现它的价值。在中国,大量的技术专利是个人申请的,而不是公司申请的,创新没有变成公司制度化、日常化的行为。这是影响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跟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有关。为了完善市场,政府应该做的就是很好地界定产权、保护产权。只要政府真正做到这一点,真正保护人们的自由,每个人都会运用自己的优势,在市场上进行交换,达成合作,整个社会很快会富裕起来。没有政府,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政府本身也是市场的一种需要。但问题是,政府获取收入的办法跟企业不一样。企业不创造价值就不能获得收入,政府即使不创造价值,通过税收也可以获得收入。所以,很多政府的行为就容易超越自己的职责界限。另一方面,很多人缺乏理性思维,看到社会中出现某种问题,没有弄清真正的原因,就请求政府干预。实际

上,许多情况下,政府干预越多,问题越大,问题越大,对政府的需求就越多,结果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所谓竞争,并不是说一个行业有很多企业,而是政府允许自由进入。任何限制竞争的做法,只对少数人有利。资源配置要么按市场,要么按特权。如果不按市场,一定会按特权。任何限制竞争、人为地限定价格的办法,最后只能让少数有特权的人得到好处。(https://www.sodocs.net/doc/6a7606096.html,/thread-276936-1-1.html《任何限制竞争的做法只对少数人有利》)

针对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予以解决:

(一)明确政府经济干预权的边界。明确政府经济干预权的边界是政府经济干预权科学、合理配置和行使的前提。同时,政府经济干预权的边界是决定政府干预的作用范围是否适当的重大问题,也与政府干预主体和方法的界定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尽管在应然层面上政府干预的目的在于克服市场失灵,但从实然层面上看,政府干预往往会或多或少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限定的政府干预甚至会与市场的基本经济规律相违背。因此,为避免政府干预的恣意和不到位,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又切实保障政府干预克服市场失灵的效应,法律必须对政府经济干预权的边界作出合理的划定。

(二)合理配置政府经济干预立法权。政府经济干预立法权的配置事关政府经济干预的效果。因此应当通过完善现行《立法法》或制定政府经济干预基本法等方式,将政府经济干预的立法权主要配置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常务委员会,以充分发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政府经济干预立法中的主导作用,维护政府经济干预法制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并在此基础上严格限制授权立法,将税收等本应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尽快转由法律规定。此外,当前尤其应当以《行政许可法》的颁行为契机,收缩部门和地方立法恶性膨胀的现象。

(三)正确界分政府经济干预执行权。政府经济干预的执行对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政府经济的干预权很容易专横和随意,因此,规范国家干预执行权,是法律应当做到的。

同时要求政府的角色做到以下转变:

1、由“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其有限性表现在(1)由人民组成的政府

具有“有限理性”,不可能全知全能,包办一切;(2)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是有限度的,仅局限在市场失灵的范围内,而不能肆意干预市场,甚至代替市场。

2、由“专断政府”走向“民主政府”。在关涉社会整体利益的公共事务上通过

制度化的民主途径倾听和反应人民的意见,成为接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的“阳光政府”、“诚信政府”。

3、由“权利政府”走向“责任政府”。“民主政府”也应是服责任的政府。市

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法制的首要要求是政府要守法,并承担违法的责任。

唯此,才能依法制约和规范政府行为。因此,应完善政府违法行使经济干预权的法律责任,从而使政府真正树立起责任意识,促成其向“责任政府”转变。

通过上述的一系列措施,使政府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实际行政的理念,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亲民政府、阳光政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经济法学》(第二编第七章)李昌麒主编法律出版社(https://www.sodocs.net/doc/6a7606096.html,/thread-276936-1-1.html《任何限制竞争的做法只对少数人有利》)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府干预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府干预 自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揭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作用之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方式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认可、接受、实施和采用。事实证明,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交易公平,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运行,人们也发现,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也存在市场经济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如何弥补市场经济的这种缺陷,很重要的需要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调配者发挥作用,于是产生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一、市场失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严格证明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然而这是在十分苛刻的条件下才成立的。现实中的市场总是不完全的,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想状态,即会出现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的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或低效率。 市场失灵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四种类型及多种表现。这两个方面是指内在性失灵(指市场缺陷或缺乏给市场带来的局限和不稳定性,这往往表现在微观领域)和外在性失灵(指市场对外部的宏观经济造成不稳定和社会带来冲突,这主要表现在宏观和社会领域)。三个层次是指微观的不经济性、宏观的不稳定性和经济与社会的不协调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市场的局限性,市场的非普遍性,市场的不稳定性,与社会的不协调性。 (二)市场失灵的成因 关于市场失灵的成因,众多学者的意见大部分相同,但也存在差异。综合而言,市场失灵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因: 1、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经济主体的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自身的成本或者受益上,却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坏处。现实生活中,外部效应存在非常广泛,只要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的效率就难以实现,市场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市场机制下,每一个体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不会主动参与追求公共利益的行动,因此不利于增加正外部性、减少负外部性,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配置水平。为了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政府采取税收、补贴及法律规制等各种手段,增加正外部性行为的受益和负外部性行为的成本,解决外在效应问题。 2、垄断。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是自由的、充分的竞争,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竞争是不完全的,存在垄断问题。它表现为市场上出现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供应商、甚至是独家垄断的局面,垄断厂商通过操纵物价,牟取暴利,使市场均衡作用失灵。 3、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应失灵。公共物品时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抑或无法全部生产,必须由政府提供,或者由政府和企业、个人共同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公共物品不能

论政府适当干预市场的必要性及其方式

论政府适当干预市场的必要性及其方式 【摘要】: 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活动的机制,为了在实践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有必要揭示政府应否干预市场的基本问题。文章从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性、政府干预市场的利弊和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约束政府的干预行为来进行讨论。 【关键词】:政府;市场;适度干预;经济法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一、政府干预市场的原因 政府之所以要对市场进行干预,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自我调节存在缺陷。市场自我调节有自身明显的弱点和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首先,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它反映的是社会的短期需求,而不能反映社会的长期需求,因而容易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其次,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市场只能向企业表明社会需求的方向,而不能指明每个企业在满足社会需求总量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份额,因而容易造成需求的不真实性和生产的盲目性。正因为市场调节具有上述种种局限性,因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基础方式的市场经济具有局限性,所以政府有必要干预市场,防止市场失灵,使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二、政府干预市场的优点 在政府干预市场的环节中正式因为存在一些优点,才使得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被认可被接受,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干预市场可以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再者,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谋求最大的利润,往往把资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风险小的产业,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其次,可以有效防止垄断的产生。生产成本的水平使市场主体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同地位,进而导致某些处于有利形势的企业逐渐占据垄断地位。再次,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所谓外在效应,按照经济学家贝格、费舍尔等人的看法,是指“单个的生产决策或消费决策直接地影响了他人的生产和消费,其过程不是通过市场”。显然,经济外在效应意味着有些市场主体可以无偿地取得外部经济性,而有些当事人蒙受外部不经济造成的损失却得不到补偿。前者常见于经济生活中的“搭便车”现象,后者如工厂排放污染物会对附近居民或者企业造成损失等。这类外在效应无法通过市场交换的途径加以纠正。通过道德教育固然能够使之弱化,但作用毕竟有限。只有通过国家税收或补贴政策或行政管制如特定的排污标准及征收污染费等规定,使外部效应内在化,最大限度地减轻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过程的外在效应,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政府干预市场还可以组织与实

(完整版)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案例运用

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案例运用——房地产 1干预原因: (1)从公共产品层次上:商品房本身不是公共产品,而是私人产品。 (2)住房权方面,隶属于生存权,属于人的基本权利,是公共产品;但保证居住权不一定意味着对房屋的所有权。(3)市场势力的垄断性层面上 A商品房本身的供给并不垄断;B土地资源的垄断性 在市场势力上,政府干预房地产应该仅仅从使用权的出让上进行干预,而不应该直接干预地产行业的 商品房供给。 外部性层面:住房市场的外部性——民生问题 宏观经济失调层面:房地产业的经济联动性 (4)分配公平问题上 市场分配强调效率,按照要素进行分配,但是要素禀赋本身就不是公平的,市场分配必然使得财富 多的人拥有更多的住房,而财富不足的人难以实现住房权利 2、干预目的 公共品层次——满足居住权 垄断性层次——保护土地资源、限制土地开发和使用,维持土地交易市场均衡发展,管制土地交易行为 外部性层次——解决居民住房权利的民生问题 宏观经济层面——利用房地产市场的联动作用,调节经济运行 3、干预范围: (1)保证住房权利而不是住房所有权,因此保障失去住房权利的社会群体 (2)干预土地交易市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限制土地交易规模 (3)干预住房财富的分配不公,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水平 4、干预手段: (1)财政收入上的手段: 税收调节财富的分配不公、缓解公平问题(房产税、契税、印花税);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管制—规费收入 (2)财政支出上的手段: 住房保障政策实施与落实—政策制定落实; 普及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保强制干预; 银行利率调整(货币手段) 总结: 1、房地产市场失灵的方面并不在于商品房供给需求上,而在于土地使用权出让上、在于住房权利保障上、 在于财富分配的公平问题上。 2、政府干预房地产,不应该是干预商品房的供给需求,更不应该参与到商品房的提供上来,而应通过保障 性住房满足弱势群体的住房权;税收形式的公平分配财富,社会保障措施引导住房权实现。 3、政府应该整体通过税收、利率等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正常正确稳态发展,提升房地产市场对宏观经济运 行的联动性。 4、反观我国实际情况,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存在渔利行为,政府干预商品房供给、土地出让市场的功能弱 化与渔利行为明显、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问题等。 5、该干预,但是干预应该在相应的范围内,有所为有所不为! 住房权应该如何保障?政府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措施保护? 对于有能力购房阶层、住房权利自己可以实现,政府可以引导; 对于能力有限的工薪阶层、通过住房公积金引导其实现住房权; 对于无能力,通过政策性房保证这部分人的居住权,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

政府干预经济的基本职能和直接职能

摘要: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为基本职能和直接职能。直接职能是指政府矫正或弥补“市场失灵”的职能。人的自由选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政府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因此,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供给以保证人的自由选择为目标的制度。当前,中国更应该强调政府供给有效的法律制度、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职能。 关键词:自由选择;制度供给;政府;法治;产权 自国家产生以来,关于国家(即政府)该不该干预经济活动或多大程度上干预经济活动,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从国内来看,主流观点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宏观调控,另有一部分人将其定位为矫正或弥补“市场失灵”,还有部分人主张将政府活动归属于第三产业。本文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分为基本职能和直接职能两方面,并突出基本职能在当前的重要性。 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职能 制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进器。国家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人类社会历史已证明:人的自由选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①。因而,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供给以人的自由选择为目标的制度,即法律制度、产权制度和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一)人的自由选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 1. 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劳动者的主观积极性、劳动技能、生产经验、科技水平等直接决定生产力水平。他还通过影响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在追求自由选择权利时,会发挥个人潜能,提高生产和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 2. 人的自由是活力的源泉。自由是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概念。自由是同受限制和受约束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自由就在于更充分施展自己活动的才能而克服限制和打破束

政府干预经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政府干预经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一、个人观点觉得利大于弊 二、根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主要是基于凯恩斯的基本经济思想,在自由放任不加干预的情况下,经济的均衡会处在就业量足够低的状态,而它的生活水平会处在足够困难的状态。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要快于利息率的下降,利息率不可能降到零以下,这使资本财富增长的愿望难以实现,社会经济将进入萧条状态。 三、市场调节的弊端 自发性: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此,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全身的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不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两极分化,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鹿奶粉事件充分表现出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为了利润不顾消费者利益,用三聚氰胺蒙混检测。造成大量婴幼儿长出肾结石的恶劣事故。

盲目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提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举出很多,如: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竞相上马生产电、冰箱的所谓“采电热”、“冰箱热”;90年代中期又出现“空调热”、“VCD热”。因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 日本90年代的经济泡沫充分证明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7、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连报纸上也公开说出“日本房地产永不下滑”的口号。众人盲目追求利润,将房价炒得奇高,造成经济表面上的繁华。当房价升到几十倍的时候,美国突然抽离资金,令房地产突然崩溃,连带着所有产业同时化为泡沫。 滞后性

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1.信息不对称 主要表现: 1.金融中介,其中包括投资银行、各种基金公司和股票市场等。 一方面以银行借贷为例,美国的银行犯了很多的错误,创立出了太多的所谓的金融衍生工具。通过一些评级机构,把次级债券评为A级(信用度高)。还有一些金融机构他们创立出了新的模型,似乎通过这些模型和所谓的衍生工具,就可以把其中所涉及到的贷款危机和风险降低。而投资者误相信这些虚假信息,以为这些债券都是优质品,并且因为它们投资回报率非常高所以就放弃了那些优质的但是利率不那么高的债券。(在交易前发生,是逆向选择) 另一方面,以各种基金公司和股票市场为例,它们在吸引投资时,纷纷向投资者作出各种承诺或提出各种优惠条款,当拿到资金后,只顾追求自身利益,不顾风险,盲目投资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不顾投资者利益。(在交易后发生,是道德风险) 2、评级公司 评级公司错误地把次级的债券评为优质债券,传递错误信息给投资者,给投资者以错觉,造成投资者逆向选择。 3、金融当局给消费者错觉 次贷危机初期,美联储降息、布什总统为了掩饰之前市场上的过错,维持经济增长,不引起恐慌,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造成短时流动性增强,造成金融市场依旧繁荣的假象。投资者根据政府提供的虚假信息而做出错误抉择。而这种交易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是一种逆向选择。 4、次贷者逆向选择 各大投资银行,贷款公司以低利率利诱贷款者来达到融资的目的,获取再投资的利益。而次贷者自身没有固定收入凭证和信用凭证,往往更加容易选择贷款。有如《保险学》里讲到的身体不好的老年人容易去投保一样。 5、银行自身问题 在银行内部,上下级之间,即使是同级之间也存在普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了追求自身业绩,放松了对贷款者的排查审核,是造成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他们在求职时却往往表现得异常诚恳,极富责任感。这是一种道德风险。 金融产品的缔造者.失业的惩罚? 华尔街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推出各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不断扩张市场,造成泡沫越来越大,看起来这些金融产品的缔造者已经受到了失业的惩罚,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当他们尚在游戏当中的时候,收入已经是常人的几百倍了,盛世中他们早已稳稳地将收益套现至自己的腰包。 其次全球都缺乏金融人才,他们刚刚失业没两天,中国、新加坡就已经开始招纳华尔街无处可去的人才,他们不愁找不到新东家。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03宿舍 摘要:国家干预经济是世界各国克服市场失灵的一种基本手段。但是,国家通常不会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往往由比国家更为具体的主体代表国家承担。其中,政府(含负有经济管理职权和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是最重要的国家干预主体。政府角色定位事关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并进而决定着政府干预克服市场失灵的效果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绩效的发挥。 绪论:本文主要研究探讨在经济生活中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方式、程度、范围和效果,以及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并针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剖析和解答。本文采取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的历史及现状,同时比照历史上有过成功经验的国家,对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早起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崇尚国家干预的强权政治,认为国家的强大是发展经济、积累货币的重要条件。在亚当斯密时代,詹姆斯斯图亚特强调有效需求和政府干预;19世纪初,法国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始人西斯蒙第也认为,政府必须全面地、积极地干预经济,以恢复经济比例关系,保持经济平衡,实现财产均衡分配;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学说无疑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它长期被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直至今天在经济学说中也占有一席之地。20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市场失灵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大萧条,由此暴

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内容摘要】:身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从小就体会着政府在一个国家中强大的干预作用,细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大到经济政策,外交政策,这些几乎都是由政府一手包办的。而作为公民的我们,除了在两会期间由代表提出一点意见,或者其偶尔投票参与决策以外,很少有其他参政议政的机会。如此一来便不禁有人会羡慕西方的名主,感叹他们的公民拥有多么大的权力,这些人一边享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共产党惨淡经营而来的幸福生活,一边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强烈的政府干预进行反对与批判。基于这种情况,本论文将论述政府干预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比较优势,即其先天优点;再者,将论述我国政府在经济市场化中的作用,从而从主客观透射出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干预的的必要性。另也会适当提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府干预及其必要性。 【关键词】:政府干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都会对社会、民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政府干预在我国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我国的体制是社会主义,这就注定了政府在国家决策中起决定作用。那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政府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经营国家过程中产生的失误,抑或说政府干预是否有其必要性,答案是肯定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诸多方面,如经济,军事,国际地位中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这离不开政府正确的宏观调控,这也客观的证明了政府干预在社会主义中的必要性。那么政府何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呢?除了共产党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外,政府干预本生的特征和其比较优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干预的特征 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政府干预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拥有强迫权,政府官员产生的政治程度和社会福利极大化政策目标。本人认为最为重要,最能为人民所用的便是强迫权。所谓强迫权,即政府可以命令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必须做什么或禁止他们做什么,而组织和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政府的这种强迫权通常是法律赋予的,因此具有合法的基础。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在作出决策时,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基础的,必将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拥护。有强迫权为决策保驾护航,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得到提高,则整个国家也必将是向前迈进的,这也就不难理解我国缘何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取得如此大的进步了。政府干预的比较优势 虽然可以通过比较政府行动与民间部门行动的单位成本来确认政府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但直接比较成本在许多情况下市相当困难的,这样就需要使用一些间接的标准。可以肯定,某些活动由政府负责比有民间部门负责能够给事业带来更低的单位成本,从而产生比较优势。这里我们感兴趣的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政府组织在这些活动上的比较优势?从政府组织区别于民间部门的特征上可以发现,大范围强迫权和大范围规模经济师政府比较优势的来源。 虽然每一个家庭、组织内部都可以产生强迫权,但这只在小范围内有效,无法扩展到外部的其他组织单元和社会成员。后者需要的是一种大范围的强迫权。而政府正是大范围强迫权的唯一拥有者,这种唯一性奠定了政府比较优势的第一个来源。有些形式的活动能个显然需要借助大范围的强迫权强制当事人服从才能有效的进行。由于民间组织没有这样的强迫权,如果由他们组织负责这类活动,这些活动要么无法进行(实施成本无限大),要么必须付出高昂的实施成本。当政府借助大范围强迫权实施时,成本就要低得多,因此在此类活动上取得明显的比较优势。

政府干预

国家干预亦称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定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 国家干预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 特征 1、调控的主体为国家。与微观经济管理行为不同,宏观经济调控与主体是国家而不是具体的经济活动主体。 2、调控的主要方式主要表现为经济政策,它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法律制度化表现,是一种"政策性法律"。 3、调控的效力多为引导和鼓励。由于宏观经济调控多以政策性出现,政策的效力是在于引导和鼓励,而不是在于强制执行或者加以处罚。 4、调控以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体现出综合性。 原因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公有制决定了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三,执政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领域 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 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题目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姓名与学号崔文倩 3100104399 指导教师陈劲 专业社会科学试验班

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摘要:市场不是万能的,它有失灵的地方,如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的供给,垄断和外部性等,对于市场失灵,市场自身又难以克服,必须仰仗于国家干预。 关键词:物价上涨、市场失灵、政府干预 “在华盛顿州我被告知,整个夏季和冬季,森林大火都在这个地区肆虐,而引起这场大火的原因则是失业的林业工人和破产的农民想借此整几个灭火补贴。几千蒲尔式的小麦被弃在麦田中无人收割,因为小麦的价格是如此的低,以至于卖小麦所得的钱还不足以支付收割小麦的成本。而与此同时,数以百万的人每天饱受饥饿的煎熬。……我们也就同时在同一个国家中遇到了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现象。” 这是一个国会委员会对美国大萧条景象的描述。大萧条始于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从此,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自由竞争,逐步趋优的市场经济,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带来了全球范围的经济与社会问题。继而上台的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改革金融制度,调节工农业,兴建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对失业进行救济,使美国经济逐步恢复。由此可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有一定的自限性。当市场不能有效完成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发展时,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适当的干预。 物价上涨成为人们每天关注的话题。去年以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其中蔬菜上涨20%,水果大体上涨14%,粮食上涨10%。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供求失衡,受异常天气的影响,北方地区遭受倒春寒,农产品产量大幅下降,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水果的消费需求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农产品市场上存在囤积居奇、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的现象。在农产品市场上也存在明显的大小年现象。“疯狂的大蒜”价格一度比猪肉还贵,达到每斤14元,被人们戏称为“蒜你狠”。而在这之前,大蒜的价格只有0.5元每斤,由于种蒜不挣钱,所以许多农民都不再种大蒜了,导致产量大减,之后价格大涨是必然的。“什么涨价就种什么”是大部分农民所能掌握到的“致富秘诀”。对于盲目扩种可能带来供过于求的滞销和贱卖,他们通常是一头雾水,这也使得“大小年”现象成为了农业行业难以摆脱的怪圈。这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出台一定的干预政策,保证重要商品的基本稳定和市场的正常供应,平抑物价,保障民生。除了直接的价格限定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及时公开经济信息,做市场的眼睛和耳朵,引导消费,稳定物价;通过物资储备战略,市场供过于求的时候,采取临时收储的政策,供给不足时,就把这些储备的物资拿到市场上进行调剂;通过对低收入弱势群体发放食品补贴,缓解物价上涨给居民正常生活带来的压力。政府还应加强市场的监管,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防止恶性竞争的出现。 公共产品的供给,也是市场少有涉足的角落。因为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产品的受益者难以划分,产品的需求难以测量,提供公共产品的人也难以获取利益。因此公共产品多由政府收税从而供给。 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必定会有失败者淘汰出局。优胜者占有较多的资源,先进的技术,更容易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取胜,从而造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类似的,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03宿舍 摘要:国家干预经济是世界各国克服市场失灵的一种基本手段。但是,国家通常不会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往往由比国家更为具体的主体代表国家承担。其中,政府(含负有经济管理职权和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是最重要的国家干预主体。政府角色定位事关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并进而决定着政府干预克服市场失灵的效果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绩效的发挥。 绪论:本文主要研究探讨在经济生活中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方式、程度、范围和效果,以及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并针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剖析和解答。本文采取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的历史及现状,同时比照历史上有过成功经验的国家,对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早起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崇尚国家干预的强权政治,认为国家的强大是发展经济、积累货币的重要条件。在亚当斯密时代,詹姆斯斯图亚特强调有效需求和政府干预;19世纪初,法国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始人西斯蒙第也认为,政府必须全面地、积极地干预经济,以恢复经济比例关系,保持经济平衡,实现财产均衡分配;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学说无疑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它长期被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直至今天在经济学说中也占有一席之地。20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市场失灵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大萧条,由此暴露出古典自由主义的重大缺陷。在此背景下,凯恩斯在批判“经典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政策主张,即在放弃自由放任原则的前提下扩大政府功能,实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凯恩斯指出:“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这从19世纪政治家来看,或从当代美国理财家看来,恐怕要认为是对个人主义之极大侵犯。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一个现实办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又是必要条件,可以让私人策动力有适当运用。”由于凯恩斯是在批判古典自由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政府经济干预理论的,所以后人把政府干预经济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相对应,称之为“看得见的手”,主要突出政府对经济的“有形”干预。凯恩斯的思想推动了西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践。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法律赋予政府的一项权利、这项权利不能由政府随意决定,而是要符合经济法的要求。从经济法的视野出发,政府角色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1、反应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经济规律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政府经济职能的 发挥不能背离经济规律。 2、符合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市场失灵客观上要求政府干预经济,但政府干预 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协调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个体效率与社会效率、经济竞争与经济合作、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微观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之从失衡走向均衡状态。因此,政府角色定位应充分体现经济法社会公平、经济自由、经济民主等价值理念,使政府真正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3、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经济社会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经济社会

政府干预经济

课题五: 在什么情况下政府应当干预经济事务? 一、何为政府干预 定位,那么我们说到政府干预,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名词,那便是市场调节。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市场是“看不见的手”,而政府的引导被称为“看得见的手”。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是紧密相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市场机制的完全有效性只有在严格的假说条件下才成立,而政府干预的完美无缺同样也仅仅与“理想的政府”相联系。也就是说,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内在的缺陷和失灵、失败的客观可能,会产生“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现象而这其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单一依靠市场的调控或者政府的全盘控制是不可行的。市场运行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市场失灵,私人部门已无法很好地解决资源的配置问题,这时候必须有政府力量介入,进行宏观的调控等一系列手段和方式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便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政府干预。 【延伸】政府的干预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和政府两者都有内在的缺陷和失灵,所以关键是寻找出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之间的恰合点,使得政府干预在市场失灵是发挥最大的作用。人们更是普遍寄希望于“两只手”的配合运用,以实现经济的和谐稳步持续高效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现代经济是市场和政府税收、支出和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混合体”! 二、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 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是指由于市场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场合不能或不能完全有效发挥作用而导致社会资源无法得到最有效配置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公共物品,外部性,垄断和信息不对称。 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会出现失灵。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为: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而在这种条件下,市场调节机制所产生的缺陷和失灵,就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让出了空间。这就是我们政府干预经济的第一个原因。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所说;“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的大型经济。问题是,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 2.政府经济职能 上面说到因为市场失灵所以需要政府加以调节干预,那么,我们还应该了解到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政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经济职能。下面就来说一下政府经济职能。说到政府职能,我们知道政府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对了,你们说政府职能分为那几个方面?

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市场

如何理解外汇市场的政府干预 1为什么有干预政策:金融市场不完善,市场机制未形成,资本账户为开放 2现在有那些类型:汇率定价 3干预的作用:保护国内金融市场、防范国际投机资金对国内的冲击 4这样的干预政策是否适合我国:适合,尤其是现在我国金融市场建立和完善阶段,资本账户为开放,经济高增长需要汇率稳定。 政府干预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评9.18“救市组合拳” 2008年9月18日晚间,多则重要的提振资本市场信心的利好消息发布。 一是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8年9月19日起,对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进行调整,由现行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税率保持1?。 二是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国资委支持中央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增持其所控股上市公司股份,支持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回购股份。 三是新华社记者从中央汇金公司获悉,为确保国家对工、中、建三行等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控股地位,支持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发展,稳定国有商业银行股价,中央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并从即日起开始有关市场操作。 这是自本轮超级熊市以来管理层打出的最有力度的救市组合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助推下,A股市场有望走出低谷,回升至合理的估值区间。 一直以来,市场始终充斥着关于救市还是不救市的争论。赞成救市的一方认为,市场短期出现大幅暴跌远超出基本面因素的影响,是非理性的,市场崩溃引发的金融危机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反对的一方认为,市场有自身的运行规律,政府干预市场只能延缓危机的发生,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纵观近百年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历经过无数次的危机与灾难。每一次灾难都源自人性的贪婪,但每一次人类也都用智慧与勇气战胜灾难。神奇的市场拥有超强的修复能力,往往被称作“看不见的手”,指挥着个体的行为。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的存在,市场经常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当金融市场出现危机并有可能进一步引发更大危机的时候,各国政府都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不管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还是欠发达的金融市场,无一例外。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比,政府干预就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当“看不见得手”失灵的时候,通过“看得见得手”来进行矫正,是最有效的手段。 当前,中国经济虽然出现了一定的困难,但并非濒临崩溃。经济增长依旧维持在较快水平,通胀则明显开始回落,因为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和海外投资引发的坏账与损失亦没有相关媒体或市场传闻夸大的如此严重。尽管经济转型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完全可以实现经济软着陆。相反,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却已经达到历史低点,部分股票开始跌破净资产。市场失灵的现象已经出现,短时期内不可能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这个时候,需要政府负起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市场,恢复市场参与主体的信心。 从本次美国陷入次债风波并引发更为严重的信贷危机的过程来看,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停止过政府干预行为。而且,与历次金融危机的应对手段相似,美国政府依然采取了以直接向金融市场注资为主的救市举措。注资是美国走出历次金融危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干预,市场开始逐步实现自身的修复功能,并最终渡过危机。尽管这次的危机被格林斯潘称作“百年一遇”,但我们仍旧相信,一切危机和灾难终将成为历史。再看我们的A股市场,下跌的时间和空间均已超过美国市场。此次应对A股市场的崩盘式暴跌,代表国家的中央汇金公司直接购入国有银行股票,无疑是提振市场信心的有效途径。 当然,政府干预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但并非包治百病的良药,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半封闭的金融市场而言更是如此。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半封闭性以及规模尚且偏小,此次政府干预几乎不可能失败。相反,我们需要注意政府干预的力度。如果力度过小,可能效果难以显现;如果力度过大,政府可能变成一个大庄家,缺少其他主体的博弈行为。其中的火候,将充分考验管理层运筹帷幄的艺术性。 平息“涨价恐慌症”需要政府干预 中国社会还处于转轨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会造成持续一段时间的“相对短缺”。所以,在看得见的未来,必要时由政府对“市场失灵”适当进行干预,这本身恐怕就是“市场成熟”的题中应有之义。 温家宝总理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生猪生产发展和稳 定市场供应工作。会议指出:“今年4月以来,生猪及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因此,会议强调:“必须从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入手,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流通、消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重点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一、公共经济学的概念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横跨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门类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又是政治学几个分支之中的一个研究对象,是政治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公共经济学就是一门经济学角度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特殊规律的分支学科,是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一门学科。 二、公共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要弄清楚政府是什么;第二,要研究政府应该做什么,要履行哪些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的职能,如调节社会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 政府与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如何做出生产决策”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以事实依据和调查材料为基础,对客观对象进行观察和描述,来解释事物现象的本事和内在运行规律。也就是说,会带事物现象本身“是什么”以及“将会怎样”这些问题是实证研究法的核心。用事实说明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回答是什么(What is) 规范研究法:以一定的判断标准为出发点,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 四、公共经济学学科定位 1、与微观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看来,最基本的单个经济单位是居民和企业,前者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后者是经济中的生产者,每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实现最大化。 2、与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正式借鉴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并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政府行为进行了更广泛研究,细致考察了政府经济行为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后果。 3、与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把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效用函数和边际效用、效用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最大化等基本概论作为自己评价政府经济行为的出发点。 4、与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只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而公共经济学不仅研究财政收支问题,而且还研究财政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一是关于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决策的内容;二是关于公共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二章:市场与政府 一、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市场中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 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通过商品价格作为中介发挥作用。

政府经济学习题分解

第一章政府与市场 一、什么是市场机制?它具有什么功能? 答:(1)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是市场中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相互练习、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2)市场机制功能主要有:交换功能、信息传递功能、调节功能、约束功能、检验功能、促进技术进步功能。 二、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西方经济学经过了那些理论演变?从其中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1)理论的演变:第一阶段:主张政府干预的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第二阶段:强调市场作用和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第三阶段:从分析“市场失灵”出发,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第四阶段: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政府行为的内在动机,强调“政府失败”或“政策失败”的可能性,主张从新以市场机制作为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第五阶段:复兴凯恩斯主义,在承认政府是失败的可能性的同时,认为政府干预是对未来经济稳定的一种投资。 (2)启示:1.自由主义并非反对一切国家干预的政策,并非彻底否定政府具有一定的经济职能。政府干预主义也并非完全排斥经济自由而主张干预一切。2.当资本主义经济比较稳定、经济危机和失业不十分严重的时候,自由主义容易抬头。相反,当经济危机和失业严重的时候,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往往会获得大量的拥护者。 三、什么是市场经济?如何理解我国的市场主义经济? 答:(1)市场经济是存在于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2)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题、多中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协调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由中央政府总调控、地方政府具协调的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是以金融市场为中心、各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是按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进行分配的、既平等竞争又协调发展的市场经济。 四、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类型是什么? 答:(1)原因: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既有内在性因素,也有外在性因素。广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机制作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引起的。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的外在性和市场的不完全性或不充分性造成的。 (2)类型:宏观性失灵、信息性失灵、公共性失灵、垄断性失灵、外在性失灵、分配性失灵。 五、为什么说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需要政府管理?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1.市场失灵的情况决定了政府介入、干预经济活动的必要性。弥补市场缺陷或不足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2.作用: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有两大调控作用: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政府应如何干预经济

现阶段政府如何干预经济 1、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自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以后,中国的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出口外贸企业更加是一片萧然。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整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于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刺激经济,拉动内需。使经济恢复发展。 2、市场失灵使政府的积极干预成为必要 市场经济存在着缺陷: 第一,公共物品及其服务缺位。 第二,外部效应,亦称溢出效应。 第三,垄断。 第四,信息不完全。 市场失灵会导致一下情况: 2.1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 市场调节实现的经济均衡是一种事后调节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总量的失衡。 2.2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垄断 因为生产的边际成本决定市场价格,生产成本的水平使市场主体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同地位,进而导致某些处于有利形势的企业逐渐占据垄断地位。 2.3 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排它性和非对抗性特征,公共产品的供给一经形成,就无法排斥不为其付费的消费者,于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如前所述的经济外在世以及由此而出现的“搭便车者”。 2.4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 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人的自然禀赋、教养素质及其所处社会骤条件的不同,造成其收入水平的差别,产生事实上学的不平等。此外,市场调节本身不能保障充分就业,而失业现象更加剧了贫富悬殊。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干预经济 3.1扩大政府赤字和投资规模,保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政府将适当增加财政赤字规模,适当发行一定规模的建设国债。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的投资,使中央政府建设投资总规模比2008年有较大增加。 3.2、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 一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二是完善城镇职工最低工资制度,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三是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支持和鼓励居民购买首套普通商品房。 3.3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是农村水利、道路、安全饮水、电力、沼气等方面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大支农补贴力度,并改进完善补贴政策和方式。三是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四是继续增加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3.4、加大财政政策结构调节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二是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实施资源税改革,

政府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政府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浅析版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是劳动者之间彼此交换劳动产品即交换劳动的关系,它是随着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封建社会中市场已经相当繁荣,而且分布广泛。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实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社会生活与繁华景象, 以图像形式展现了繁华街道、店铺、广告招牌、运输船只、骆驼队和收税站等北宋的城市经济管理状况。随着封建制的瓦解,资本主义制度纷纷建立,商品交易的种类和数量提升、生产分工细化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各地区开始形成统一的民族市场。“市场”成为联系经济双方的纽带,并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出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调节和分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各种社会资源,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作为主要的经济形式。在施行市场经济的市场中,人们通过市场信号的变化来决定生产要素的调整。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地位平等, 竟争机会平等, 均享有广泛的权利, 以契约为纽带,构筑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利用价值规律自发调控经济运行, 激发市场主体之间的有效竞争。 二、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虽然从空想社会主义开始,人们就对社会主义和市场之间的相容性存在矛盾,但是我们要认清楚一个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提出的“反市场”理论论述是基于一定的前提和历史条件的。他们反对的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为的是让人们摆脱市场拜物教的狂热。 市场经济本身不具备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其内在要求在于自由选择、平等交换和互利合作,这与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是相统一的。尽管西方鼓吹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学派极力反对政府干预,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实行中央控制最终会造就一个独裁政府。如哈耶克所言:社会主义者肯定会证实,至少在其开始时,不是通往自由的道路,而是通往独裁和反独裁、通往最惨烈的内战的道路。以民主手段实现并维持的社会主义,看来确实属于乌托邦世界。 但自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以后,面对经济大萧条,古典自由主义在理论上一筹莫展,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于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国家转变思路,以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为代表的经济家认为政府采取采取一系列的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