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的若干措施

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的若干措施

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的若干措施
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的若干措施

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的若干措施

(试行)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驱动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为加快推进我市人才强市建设,努力打造全球有影响、国内有地位的先进制造业名城,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以人才和智力资源的集聚引领和支撑昆山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根据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和江苏省、苏州市有关人才发展决策部署,结合昆山实际,提出如下措施:

一、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培育和引进政策

全面实施昆山优才计划,着力构建我市人才培育引进政策体系,力争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培育引进能够引领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30名左右、市级以上创新创业人才300名左右,以及一批支撑经济发展的紧缺人才和引领社会事业发展的领军型人才。

1.双创人才计划。未来三年,力争培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0名,省双创、姑苏高层次人才80名,经认定给予入选者最高600万元项目资助和最高200万元安家补贴,给予用人单位50~100万元奖励。引进国内或发达国家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的,按“一事一议”给予支持,并给予用人单位最高500万元奖励。提档升级昆山市级双创人才计划,未来三年重点培育引进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全市创新创业

人才总量超600名,给予入选者最高300万元项目资助和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并给予用人单位最高50万元奖励。

2. 双创团队计划。未来三年,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核心技术需求,积极引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团队,培育引进10个左右江苏省双创团队和姑苏重大创新团队,给予团队1000~5000万元项目资助。培育引进不少于10个昆山市级双创团队,给予团队最高1000万元项目资助。经认定给予上述团队核心成员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并给予用人单位50~100万元奖励。对成长性好和业绩突出的团队项目予以滚动支持。

3. 紧缺人才计划。未来三年,培育引进6000名左右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各类紧缺专业人才。每年评定1200名左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按层次连续3年给予每人每月2000~5000元生活津贴。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未来三年投入2000万元,每年重点支持200名左右企业经营管理团队核心人才、2000名左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种研修培训。支持各领域各行业人才参加国际或国家最高荣誉奖项评选,获得奖项的给予个人最高100万元奖励,符合条件的可直接认定为昆山市级双创人才并享受相关待遇。对有突出专长和行业影响且创造性成果得到社会认可并作出较大贡献的实用型紧缺人才,经认定给予个人最高50万元奖励。向当年度新引进落户且符合条件的全日制本科、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发放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其中,本科每人0.5万元、硕士每人1万元、博士每人

1.5万元。

4. 高技能人才计划。未来三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力争超过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5%。大力培养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经认定给予个人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并给予单位最高50万元奖励。每年举办“昆山技能状元大赛”,遴选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和团队予以奖励。加大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力度,对省级以上实训基地给予50%配套奖励,新认定的市级公共实训基地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和连续3年最高30万元/年的运营补贴。对新认定的市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给予10万元奖励,并根据培养绩效给予滚动支持。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校企合作培训试点,建立对职业培训进行奖补的激励机制。

5. 社会事业人才计划。未来三年,重点在金融、教育、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现代农业、社会服务等领域培育引进150名左右引领行业发展的高层次社会事业人才。经认定给予入选者最高100万元奖励和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给予团队最高500万元项目资助,核心成员每人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在事业单位中探索建立紧缺人才储备库。

6. 外专人才计划。拓宽招才引智国际化视野,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主体多渠道引进外国专家,给予用人单位最高50万元奖励。鼓励跨国公司在昆山建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或与我市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研究院等人才培养基地,吸引更多国际化人才,符合条件的人才项目给予相应资助。鼓励海外高校毕

业生来昆就业创业,实习期按每人每月3000元、最长不超过一年的标准给予实习补贴。

7. 柔性引才计划。鼓励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各类高层次人才,以上人才在我市工作时间一年内累计满一个月的,根据贡献程度,经认定给予个人最高50万元奖励。对柔性引进的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用人单位最高50万元奖励。鼓励企事业单位引进教授博士,给予企业最高不超过6万元/年/人的薪酬补贴。

8. 乡土人才计划。积极发掘和培养各领域乡土人才,加强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和技艺传承。重点选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标兵和种养殖能手、农技服务能手、优秀农产品经纪人、农业专技能手等农业农村实用人才,经评定给予以上相应人才不低于5万元的奖励。对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入选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给予不低于10万元的奖励。

二、打造更具专业化的创业载体与功能平台

未来三年,力争高水平建成一批创新要素集聚、创业生态良好、招引机制灵活的优质载体,着力打造一批更加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发展平台,形成一系列专业的聚才引智品牌。

9. 以重点园区为载体构建人才智力集聚平台。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昆山高新区加大人才政策先行先试力度,广泛集聚创新创业要素,着力探索构建优质创业生态,为全市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围绕光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支持昆山开

发区重点加大产业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努力构建以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发展格局。发挥花桥经济开发区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围绕现代服务业高端领域及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加大服务业人才和智力资源的集聚力度,主动延揽承接上海人才智力资源的溢出效应。支持阳澄湖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启迪科技园等,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引进力度,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基地。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光电、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新能源、软件等特色产业基地,加强与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构建功能布局合理、产业支撑有力的区域创新发展体系。

10. 深度推进两岸人才合作试验区建设。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两岸人才合作试验区建设,加大台籍人才服务创新力度,率先在两岸人才项目与资助计划、职业资格互评互认、职业培训机构引入、出入境居留便利、台胞证制作签发等方面求突破,加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制度优势。设立昆山优才计划台湾专项,构建两岸智力集聚互动平台,每年组织以青年人才为主体的两岸青年创业周系列活动,鼓励台籍人才来昆创新创业。加大金融服务力度,设立两岸青年创业专项基金,着力推进昆山成为两岸资本、人才和智力资源的集聚地和导流区。加快推动昆山两岸青年创业园建设,依托现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组织构建产学研用平台,实现两岸智力资源互通共享。鼓励台湾优秀高校毕业生来我市实习、就业。

11.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未来三年,依托各园区与高校、

科研院所合作共建2~3个公共技术(实验)平台,整合我市现有高职院校资源与企业共建2~3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平台,发挥昆山创投等国有公司投融资优势,建设有影响的投融资服务平台,探索在北京、上海等紧缺人才资源密集城市和地区设立离岸孵化平台,促进人才、技术、金融、信息等创新要素互联互通互融。

12.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与园区、企业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产业研究院、研究生院或研究生实践基地,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做大做强产学研用对接平台。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苏州市级、昆山市级研发机构,按研发投入比例给予企业一次性资助,资助上限分别为10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同一企业所获研发机构建设资助不超过1000万元。鼓励企业兼并收购国(境)外研发机构,或在国(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

13. 推进科研工作站建设。力争每年新增院士工作站1个,给予新设立的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给予100万元资助。每年新增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点5家,力争每年升级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新获批的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含分站),一次性给予60万元建站资助,新获批的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含分基地),一次性给予20万元建站资助;新进站的博士后分两年给予每人12万元的生活补贴,出站留昆工作的博士后科研人员,给予最高30万元生活补贴。新建的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给予 10 万元资助。

14. 支持众创空间建设发展。优先支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新型孵化机构,提升功能和运营效率,引导社会力量按市场化机制创办和运营众创空间,建立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补助机制。对新批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分别按不超过设备及软件投入的50%、30%进行资助,单一项目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新认定的昆山市级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给予20万元的奖励。优先支持众创空间内的人才申报市科技创业天使计划,对符合条件的青年创客给予最高10万元创业奖励、最高50万元项目资助。

15.举办重大招才引智活动。重点围绕昆山优才计划的推进实施,突出产业发展导向,精心策划组织中国昆山创业周、中国昆山创新创业大赛等引智平台,着力打造昆山聚才引智系列品牌活动。加大支持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学术组织在昆山发起和组织学术论坛,给予主办单位最高100万元补贴,争取昆山成为一批高水平学术论坛的永久性会址。对企业、产业联盟、新型研发组织和高层次专业人才组织发起的技术研讨和创新交流活动,给予最高10万元资助。激励产业链资源整合及不同产业间的跨界合作,对促成合作的组织或个人,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

三、构建更具创造力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

16. 实施人才分类评价。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信用为主要标准的评价导向,强化用人单位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话语权,打破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人才评价条件限制。创业人才突出对技术能力、团队结构、商业潜力的综合评价;企业

人才突出以薪酬为主要依据的市场化评价;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突出同行认可,推广第三方评价;技能人才逐步实施企业和行业组织自主评价,支持各类机构举办技能大赛,建立以赛代评、以赛促评的评价模式。人才认定工作采取自愿申报、审核认定和评审相结合的评定方式。加强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建立评价责任和信誉制度。

17. 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推进用人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在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站)所、公立医院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聘任、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管理权下放。在条件成熟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行人员备案制管理,在限额内自主引才,编办、人社等主管部门不再进行前置备案和审批,引进人才到岗后向人社部门备案相关事项。按照行业分类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建立绩效工资水平动态调整机制,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支持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到高职院校、科研院(站)所兼职,担任兼职教师或创业导师。

18.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积极争取先行先试,畅通职称评审渠道,放宽职称评审前置条件,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统一要求。加快推进中高级职称自主评审试点工作,不断扩大评审范围。建立台籍人员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逐步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可直接授予相应职称的认定机制。对国际通行职业资格,可比照认定职称。

19.创新招才引智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社会化招才引智工作

机制,设立“引智伯乐奖”,每两年对参与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评选表彰,一次性给予10~30万元的奖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各类海内外合作组织引进国内或发达国家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的,按“一事一议”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引进人才入选国家、省、苏州市级人才计划或工程,最高给予30万元奖励。通过以才引才方式成功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按人才项目类别给予相应奖励。探索设立“企业人才券”,激活企业引才育才积极性和内生动力。企业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年薪30万元以上人才且全职服务满2年以上的,按佣金的50%(单个人才最高15万元、同一年度单个企业最高100万元)给予用人单位引才补贴。

20. 促进科技成果交易转化。鼓励企业向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有偿预订研发一批科技转化成果,经认定后按企业实际支付合同开发费用的20%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企业一次性购买科技成果并实施产业化,经认定后按实际交易额的50%给予资助,最高500万元。落实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行递延纳税政策,个人在取得股权激励时可暂不纳税,递延至转让该股权时纳税。对符合条件的技术成果投资入股实施选择性税收优惠政策,可选择在不超过5个公历年度内(含)分期缴纳,也可选择适用递延至转让该股权时纳税。

21. 加大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力度。市级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取消劳务费比例限制,提高人员绩效支出比例至50%。科研人员承

担企业科研项目绩效奖励,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研发团队的比例不低于70%,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额。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用于研究开发人员奖励的部分,主要贡献人员获得份额不低于50%。事业单位创新业绩突出的,可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可单独制定收入分配倾斜、个人贡献奖励等政策。

四、完善更具凝聚力的人才服务机制

22.强化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支持。设立双创人才母基金。大力引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机构,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完善“小微创业贷”、“昆科贷”、“信保贷”等产品运作模式,对人才企业实行差别化的风险补偿机制,最高给予企业500万元信用贷款。设立“人才贷”,最高给予100万元信用贷款。积极推动人才企业上市挂牌,最高给予400万元奖励。引导设立昆山股权交易平台,支持人才企业开展股权登记托管、股权质押融资和股权非公开转让等业务。积极拓展市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等平台功能,鼓励银行设立人才科技支行,实行专门的客户准入标准、信贷审批和专项拨备等机制。鼓励银行探索开展投贷联动试点,以股权+债权方式支持人才企业发展。入选市级以上各类人才计划最高可享受100万元贷款贴息、最高50万元科技保险补贴。

23.强化人才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力度保护人才知识产权,对侵犯知识产权的失信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记录,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探索成立法律服务联盟,为人才提供公益性、专业性的知识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加快富民强市步伐

湘江论坛 岳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品牌良好。近几年来我们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提出并践行“民本岳阳”的执政和发展理念,围绕“产业兴旺、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走势强劲”六大目标,强力推进以“文明岳阳”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岳阳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见义勇为好城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华诗词之市、中国观鸟之都和“最值得驻华大使馆向世界推荐的中国生态城市”等称号,并入选60个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城市发展代表”。2009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把文化作为竞争实力,提升产业文化含量。文化是现代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我们树立“抓文化就是抓经济”的理念,把“文化繁荣”列为富民强市六大目标之一,把文化产业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领域,把文化发展成效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我们一是注重把岳阳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产业发展、 产品开发、品牌打造、企业管理中,开 发了洞庭湖牌、岳阳楼牌、君山牌、屈 原牌等一批品牌产品,提升了产业和 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推动了产业升级, 文化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近6年 全市GDP年均增长13.2%,城市综合竞 争力进入全国百强。二是以文化优势 助推旅游产业发展,先后引进资金130 多亿元,建设岳阳楼新景区、屈子文化 园、汨罗江龙舟文化园等一批重点文 化旅游项目,成功举办汨罗江国际龙 舟节、岳阳首届文化艺术节、中国(湖 南)红色旅游文化节等系列活动。2009 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80亿元,比2003 年增长4倍。张谷英村被评为“中国生 态文化村”,得胜南路湖鲜美食街被授 予“中国湖鲜美食文化街”称号。三是 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 育,突出发展现代传媒、印刷出版、文 化娱乐等业态,抓好以岳阳楼景区为 平台的文化旅游产业、以汇泽影城为 平台的电影放映产业、以图书城为平 台的书刊营销产业,以文化艺术会展 中心为平台的演艺博览产业。汇泽文 化广场被文化部定为首批“国家文化 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 增加值57.8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 税收6.2亿元。 把文化作为城市灵魂,提升城市 发展品位。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我 们按照“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张扬城市 文化个性、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提升城 市文化品位”的原则,高起点、大手笔 规划和建设城市,先后建成岳阳楼新 景区、洞庭风光带、文化艺术会展中 心、环南湖走廊等城市文化重点工程。 投资2亿多元建设的岳阳楼新景区按 照“建新如旧、尊重历史”原则,新增了 33个景点,景区面积扩大了7倍,被誉 为“洞庭湖畔的文化长廊”。投资3亿多 元建设的岳阳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占地 135亩,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汇人 文景观精品、高雅艺术殿堂、艺术培训 园地、文化产业品牌、国际会展和文化 交流中心于一体,成为岳阳文化的靓 丽名片。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对岳阳的 历史文化进行提炼、创新,物化到城市 建筑和山水园林中,在洞庭风光带建 设了高品位的楹联园,在南湖大道、青 年中路等主要街道建设楹联街,在岳 阳楼新景区建起千米诗廊。同时对庙 前街、渔巷子、慈氏塔等历史文化街区 和老字号店铺、街坊进行整修,做到一 片景区一个特色、一座建筑一个风格、 一条街道一个景观。历史文化与城市 建设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 品位。 把文化作为民生保障,提升群众 生活质量。文化是群众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我们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 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近 几年共投入10多亿元,构建覆盖城乡 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了一大批 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 书屋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实现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加快富民强市步伐 易炼红 19

关于人才强市战略的思考与调查报告

关于人才强市战略的思考与调查报 告 关于人才强市战略的思考与调查报告 一、我市人才队伍和人才工作的现状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织人事等部门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断更新人才工作观念,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用好人才工作政策,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三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智力支持。我市人才队伍的现状、人才总量情况。到年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万人,其中:高级人中级人。全市共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省优秀专家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人,市

管拔尖人才人。、人才分布情况。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按行业分:教学人员人,占.%;工程技术人员人,占.%;卫生技术人员人,占.%;农业人,占.%;科研人员人,占.%;作为我市“十五”期间四大主导产业的机械、化工、林产、旅游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为人、人、人、人,分别占.%、.%、.%、.%;。按区域分:位于铁路沿线的三明市区、永安市、沙县拥有人才达.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其中三明市区人才.万人,占人才总量.%。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年人才拥有量仅有万,每万人拥有人才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缺额较大,与三明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差距很大。二是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偏少。全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人,省优秀专家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人;市管拔尖人才已评选批人,其中退休或调

离三明人,目前在职人;公派留学回国人员人。特别是市级党群机关工作者和国家公务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几年因机构改革和编制限制,我市党政机关招收大专以上毕业生数量较少,岁以下、政治素质强、文化程度高的优秀年轻干部更少。目前市直党群机关工作者和国家公务员为人,周岁以下人员为人,仅占.%。在职干部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偏低,相当一部分人是经过各类电业大、党校、函授等自学的学历,而且专业分布以农林、师范类为主,紧缺专业的人才比较少,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三是人才培养能力不强。根据年末的统计表明我市市区有普高所,其中公办中学所,民办中学所;中等职业教育所,高等专科学校所。但是,我市的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仅为%,居全省九市的第位,且师资力量薄弱、校舍面积较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办学模式和教育质量无法满足广

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心得体会

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心得体会 ——着眼发展,勇做推进教育强县的先锋当前,教育强县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教育系统将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建设教育强县的有关决定,立足长远,加快发展,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勇做推进教育强县的先锋。 (一)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不懈 全面推进教育强县,队伍建设是根本保证。我们将继续把提高校长队伍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教师队伍的思想业务水平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强化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努力打造一支勤于学习、率先垂范、民主团结、敢于负责、勇于创新、政令畅通的校长队伍。要坚持围绕“用心教书、用爱育人”和“享受职业、奉献事业”职业境界,以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制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依靠教师的主体作用,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激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进一步加强与基层教师的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思想状态和工作情况,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搭建克服困难迈向成功的平台。要充分利用学校党团组织、工会等基层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尽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让教师安居乐业,创造业绩。 (二)质量中心意识要始终坚定不移 质量兴校,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从教育局到学校直至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认真履行职责,把提升质量作为工作追求的目标。全县中小学校长要进一步明确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始终坚持以质量为中心,进一步加强荣辱观和责任心,理直气壮地抓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要牢固树立质量的系统观念,做到从低年级抓起,从基础抓起;要牢固树立质量的全体观念,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让全体学生享受到教育平等的权利;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灵。同时,要重视和加强精英教育,关注和培养优秀学生群体,为高校多输送一些高素质高质量的生源。 (三)安全维稳工作要始终严阵以待 学校遍城乡,学生系万家。我们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高度,始终保持严阵以待的态度切实抓好教育系统的安全维稳工作。要继续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完善管理措施,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创建平安校园。要持续稳步地推行校舍安全工程,搞好各项安全监督和安全隐患排查,防患于未然。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及时研究解决一些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矛盾和问题。要积极主动地根据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给全县的社会稳定工作增加压力。要继续重视和抓好教师利益关系和思想情绪的理顺,妥善化解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建设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四)政策规定执行要始终不折不扣 要继续把落实教育政策规定作为打造教育形象工程来抓。进一步规范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打半点折扣。严格执行收费标准,自始至终保护好家长和学生的合法利益,严肃查处各种巧立名目的乱收费行为。对少数

打造文化强市经验交流材料(多篇范文)

打造文化强市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了“文化**”建设。 坚持靠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强化“文化兴市”的责任感使命感。突出一个“学”字,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新内涵。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学习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强省、扬州市委有关加强文化大市建设的精神,制定并部署了“十一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着眼一个“邮”字,积极构建“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坚持以“邮”为文化品牌,注重挖掘龙虬文化、尧文化、运河文化和乡土文化,集传统、特色于一体,相继推出了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周末大舞台、秦邮文化讲坛、百姓学堂等文化活动,并成功举办了一届中国羽绒服装节、四届邮文化节暨双黄鸭蛋节、三届汪曾祺文学奖评选等活动。紧扣一个“实”字,努力创新“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坚持文化项目点面结合。城区启动建设了集商务、研发和会展为一体的邮都文化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蝶园、海潮等综合性市民广场;各乡镇、社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菱塘回民文化广场、八桥农民广场等。坚持多项活动全民参与。在每年开展的特色文化活动中,都尽量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坚持工作成效群众评判。每次重大活动结束后,都多渠道收集信息,虚心接受各界有识之士的诤言,确保特色活动效果逐年提高。

坚持靠主题活动牵引工作,营造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举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去年10月,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召开了以“抢抓发展机遇、打造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并就**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形势、现状、目标及举措等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到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举行“永远的汪曾祺”系列纪念活动。今年5月16日是**籍作家汪曾祺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我们适时筹划了永远的汪曾祺专题讲座、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十周年征文、颁发汪曾祺文学奖、汪曾祺京剧《沙家浜》交响音乐会等十多项纪念活动。活动中,得到了中国文联作协主席铁凝女士,中国文联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先生,汪曾祺研究会会长陆建华先生等全国20多位名家的支持和参与,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扬州日报、扬州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均作了全程报道。开展首届读书节活动。今年4月到7月,我市举办了以“读书、求知、守信、文明”为主题的首届读书节活动,内容主要有“经典回响———大型美文诵读”,“十佳藏书家庭”评选,“快乐书海”———xx**市首届读书节书市,“我最喜爱的十本书”推介展评等。目前,该活动已经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广泛参与,产生了较大反响。办好社区艺术节。依托蝶园市民广场,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由家庭才艺表演、《争做好市民》dv短片大赛、送图片进社区等系列活动糅合在内的社区艺术节。今年的艺术节围绕“和谐家庭、

【人力资源】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编版

平阴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征求意见稿)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济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县实际,着眼于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为实现平阴的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以服务科学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为根本任务,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根本动力,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不断开辟人才发展新路径,不断提升人才竞争力,为实现平阴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县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实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人才体制机制与人才发展要求相适应,人才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人才在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关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到25%,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人才素质显著提升。主要劳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0%,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55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高、中、低各层次的人才梯队基本形成,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等结构更加合理。 ----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在机械制造业、医药化工业、水泥建材业、食品加工业、碳素加工业、新能源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高效农业等重点领域,构建一批实用人才集聚区,区域人才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才使用效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人才投入和能效有较大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大幅增长,人才贡献率明显提高。 ----人才环境显著优化。搭建更广阔的干事创业平台,制定更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制度,建立更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创造更优质的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总体部署 一是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人才优先发展思想体现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项工作部署中,努力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先开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重点开发重点领域支柱人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三是搭建人才创业平台,加强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鼓励创业,提

针对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针对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 报告 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十五”期未,xx市编制了《xx市人事人才“xxx”计划和发展规划》,确定了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开发的发展目标。截止到XX年底,xx市人才总量目标达到了万人,增长约%。各类型单位人才队伍的发展呈现不同趋势:国有企业人才总量逐年递减,党政人才和事业单位人才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乡土人才开发步入正规,非公经济领域人才总量较快增长,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较快,对推动全市科技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成为xx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特征如下: 近年来,xx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职务结构逐步优化,到XX年底,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成为xx市人才队伍的主要力量。 1、专业技术人才总量逐年递增 自XX年底至XX年底,xx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万增长到万人,总量增长万人,年均增长约为%。其中,非公企业

专业技术人才由万人增长到万人,在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占有主体地位。 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学历逐年提升 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全市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逐年递增,从XX年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增长到XX年的%。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数从1103人增加到1717人,占总数的%。 3、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主力军 在全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才占%,已经成为该市专业技术队伍的主力军。 4、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能级结构不断优化 xx市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担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逐年递增,专业技术职务能级结构不断优化,XX年初,xx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684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聘任中级职务的有4294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高、中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是1 : 。到XX年底,全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12090人,增长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聘任中级职务的有63352人,增长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调整到1:。 5、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xx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山市委文件 中委…2008?1号 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 (2008年2月3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名城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市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夯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基础和物质基础,现就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意义 1.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之根,是城市之魂。随着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是我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起点上提高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

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明确建设文化名城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2.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提高全市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创新力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为重点,以形成全民高度自觉的文化追求为取向,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 3.目标任务。全面促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融合,不断增强我市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2009年底前完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力争早日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形成更为高度自觉的共同文化追求,把中山建设成为孙中山品牌优势更加明显,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更加深厚,城市人文精神得到较大提升,产业文化与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全面显著提高,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名城。

上海市人才引进申报材料

上海市人才引进申报材料 单位申报材料 1、单位介绍信,经办人员身份证。 2、单位申请报告,内容应当包括单位简介,申请事项和理由。 3、单位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须加盖单位公章);单位为分公司的,还须提供总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和人事授权书。 4、《上海市引进人才申请表》。 5、合同期限3年及以上,且自申办之日起有效期为2年及以上的劳动(聘用)合同。 6、反映政治素质、能力业绩以及无参加非法组织等违法记录的相关材料。 申请人申报材料 7、居民身份证、户口簿(需要外地详细住址页及本人信息页),集体户口的由户口所在地公安部门出具户籍证明原件。 8、婚姻状况证明材料,包括: (1)未婚:由户籍地民政部门出具的未婚证明。 (2)已婚:结婚证书。 (3)离异:离婚证、离婚协议书或法院调解书、判决书。 9、户籍所在地乡镇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包括: (1)已婚未育:提供已婚未育证明。 (2)已婚已育:提供《出生医学证明》,《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者其他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相关证明材料。 10、学历、学位证书及验证报告。 11、就业期间缴纳社会保险的证明材料和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包括: (1)在沪无工作经历且直接从外省市进沪的,提供外省市就业地缴纳社会保险的证明材料和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在外省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未参加社会保险的,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2)已在沪稳定工作的,应按规定参加本市社会保险并依法纳税,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由各受理点受理人员进行信息查询。引进人才需提供本市就业期间的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 12、本市落户证明,包括: (1)引进人才本人或其配偶在沪居住房屋房地产权证或者配偶的租用居住公房凭证。 (2)居住在人才公寓、职工宿舍等的,提供相应集体户口簿复印件或者户籍证明,以及同意落户证明。(3)落户在本市直系亲属家中的,提供引进人才本人与直系亲属的身份关系证明、直系亲属在沪的居住房屋房地产权证或者租用居住公房凭证、直系亲属的居民户口簿,户口簿上所有登记人员共同签署的同意落户的书面证明。 (4)落户在市或区县人才服务中心集体户口的,提供市区县人才服务中心出具的同意落户证明。 13、申请人外省市调出单位(或档案保管单位)出具的同意调出证明,如果档案已在沪,提供档案保管部门出具的保管证明原件。 14、配偶随调随迁,包括: (1)配偶随调的,提供资料与申请人相同。 (2)配偶随迁的,提供身份证、户口簿及在外地已退休或无业(失业)的相关证明。 (3)配偶暂不调沪的,提供身份证、户口簿,提供由引进人才和配偶双方共同签署的书面承诺证明。(4)配偶已在沪的,提供身份证、户口簿、工作关系证明。

如何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如何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一、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一些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和全局意义的重要会议。召开这样的会议,在我们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总结交流了人才工作的经验,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次会议对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工作,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进一步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执政党,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强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必将产生重要的、长远的指导作用。全面贯彻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会议部署,集中起来说,就是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实际工作中,须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逐步由物质资源的优先开发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先开发;二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换;三是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人才;四是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价值实现。 胡锦涛同志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继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些重大战略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其中人才强国战略是“制高点”和根本保证,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缺乏不竭的动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独特的有利条件。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世界的26%,熟练劳动力占世界的17.5%。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熏陶和不懈奋斗的经历,造就了我国劳动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追求光明、奋勇前进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空前提高。虽然目前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但只要我们努力开发人力资源,完全可以把我国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建成一个人才资源大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人才强国之路是完成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所以说人才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 人才强国的方针将会作为一个战略来指导我们前进。

中共济南市委、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

中共济南市委、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 文号:济发(2008)7号 发文单位: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政府 中共济南市委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美丽城市景观、浓厚创意氛围”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不断繁荣文化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提升济南文化软实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提

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基本建成与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相适应的文化名城、美丽泉城、创意新城,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文化活力全面凸现,文化创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 现代文化名城魅力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整体风貌得到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深度发掘,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城市文脉得到有效传承,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整合省市力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发展一批新兴创意产业,城市现代创意氛围更加浓厚;创作生产一批具有泉城地域风格的文艺精品,争创一批体现文明程度、展现城市活力的城市荣誉,城市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普遍均等、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成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民群众

上海人才引进落户新政策

上海人才别进落户靳政礙 上海市人社局发布《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更加开放的国内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下文是我收集的关于上海市人才引进落户的新政策,欢迎阅读!! 上海人才引进落户新政策五类人可直接落户 市人社局昨天发布《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更加开放的国内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从11月1 口起,上海在引进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企业家等五类人才上,在居住证积分、居转户、直接落户三项政策上突破现有政策。 此次出台的国内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共有条具体内容,主要从评价方法、引进标准、引进对象、政策梯度、办理便捷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实施办法》的最大特点是:强化市场导向,主要以薪酬评价、投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行业协会)等市场化方法引才聚才。在引进标准方面,突出能力贡献,尊重人才价值。在引才对象方面,重点引进五类人才: 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企业家。 《实施办法》的申请材料、申办流程和申办渠道,按照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五种可直接办理上海市人才落户人才创业人才

■居住证积分: 持有《上海市居住证》,在入驻科技企业孵化器(须经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协会备案,下同)连续满6个月的本市企业中持股比例不低于5%的创业人才,企业入驻孵化器期间,积0分。 ■居转户: 获得科技企业孵化器或创业投资机构(须经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协 会备案,下同)首轮创业投资额200万元及以上或累计获得创业投资额500 万元及以上(须资金到位并持续投资满1年)的本市企业中持股比例不低于5%的创业人才,在企业连续工作满1年的,申办本市常住户口时,持有《上海市居住证》和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的累计年限可以由7年缩短为5年。 获得科技企业卿化器或创业投资机构首轮创业投资额500万元及以 上或累计获得创业投资额1000万元及以上(须资金到位并持续投资满1年)的本市企业中持股比例不低于5%的创业人才,在企业连续工作满1年的,申办本市常住户口时,持有《上海市居住证》和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的累计年限可以由7年缩短为3年。 ■直接落户: 获得科技企业卿化器或创业投资机构首轮创业投资额1000万元及以上或者累计获得创业投资额20xx万元及以上(须资金到位并持续投资满 1年)的本市企业中持股比例不低于10%的创业人才,在企业连续工作满2 年的,可以直接申办本市常住户口。 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 ■居住证积分:

【人力资源】上海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分析doc13精编版

上海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分析 解读之一 “三支梯队”开发领军人才 纲要:“十一五”期间,上海将把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各领域高级专家和高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以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是全面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落实《上海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领军人才开发计划,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面向21世纪的人才战略,以及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 上海人才总量全国排名第二。在这支队伍中,一大批中青 年人才在各行各业勇挑大梁。但是,顶级人才、高端人才、大师级人才仍然短缺,特别是那种能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领先世界,能带领团队奋勇争先,勇攀科学高峰,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号召力、向心力、凝聚力的领军人才数量依然不足。 建领军人才“三支梯队”

“十一五”期间,上海要围绕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领军人才开发计划,培养造就和引进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文化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到2010年,形成500名以两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突出贡献专家等为主的领军人才“国家队”,1000名左右覆盖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地方队”,5000名左右以优秀青年人才为主的领军人才后备队。 领军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核心,是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的重要代表,他们的重要特征是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只有这样的领军人才,才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很好地带动周围群体的发展,进而形成梯队型人才结构,为上海顺利实现新世纪发展目标,以及实现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为城市长期和持续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措施到位营造良好环境 去年,上海已经开始试点实施领军人才开发计划,并出台《关于加强上海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十一五”期间,为营造有利于领军人才成长壮大的环境,一系列领军人才开发、服务的措施正在积极准备之中,其中包括领军人才的分类及其标准、领军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领军人才的专项经费资助和服务,以及对领军人才的考核等。这其中包括给予领军人才在团队组织、设备配置、经费使用等方面以充分的自主权;领军人才可以打破所有制和地域限制,不受编制、资历等条件限制,聘用“柔性流动”人

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淮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2月14日

目录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二、战略目标 (一)人才发展总体目标 (二)六支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三、人才发展的重点 (一)主导产业人才队伍 (二)经济园区人才队伍 (三)非公经济人才队伍 (四)社会事业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格局,改善人才管理(二)健全五大机制,促进人才开发(三)强化政策保障,服务人才发展五、重点人才工程 (一)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二)企业经营管理高端人才培养工程(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

(四)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五)教育名师培养工程 (六)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七)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落实责任(二)制定规划体系,完善配套措施(三)强化监督检查,实施目标考核(四)开展跟踪评估,进行动态调整

淮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我市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环境持续改善,人才作用日益凸显,促进了淮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市推进“两型城市”建设,加快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人才发展的重要时期。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我市的人才工作还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不多等不相适应的地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步伐,努力开创人才辈出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2010—2020年,我市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发展规律,把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全面协调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

上海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

上海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 为聚焦科教兴市主战略,贯彻《上海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和《上海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顺利实现上海“十一五”奋斗目标,造就一支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的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批创新团队,根据《关于加强上海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本市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 一、工作目标和范围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形成各行各业、各单位共同做好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通过构建政府、社会和单位共同投入、共同培养的开发模式,到2010年,造就一支由500名“国家队”、1000名“地方队”、5000名“后备队”组成的,思想道德素质过硬、学术技术水平领先、业内广泛认可的领军人才队伍及创新团队。 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面向所有在沪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资助、服务、考核、管理等。 二、领军人才主要类别 (一)基础研究类领军人才。该类人才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等做出突出的贡献,是创新团队的带头人,是所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其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和重大科学价值,并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认可。 (二)应用开发类领军人才。该类人才主要从事应用技术研

究开发,以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包括专利技术的产业化等工作的科技人才。他们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有重大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或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广中业绩突出,带领团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类领军人才。该类人才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或突出的专业能力,实践成效显著,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经营管理类领军人才。该类人才具有扎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基础和显著的实践成就,战略规划能力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在企业的宏观战略指导下,对企业的发展有清晰的规划,能够率领科研、生产和经营团队,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领军人才选拔 本市制定领军人才年度工作计划。选拔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具体选拔程序是: (一)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县按照本市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需要和本行业、本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提出本行业、本地区领军人才开发的工作目标,制定相应的领军人才选拔实施方案。 (二)按照“道德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基本条件,通过单位推荐,行业、社会团体、同行专家举荐,个人自荐等方式,向行业主管部门、区县提出申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黄冈的重要保证。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结合人才素质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纲要。 一、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1、人才队伍的总量进一步增长。截止2004年底,全市各类人才总量为36万余人,其中党政机关干部24409人,其中地级干部36人,县级干部944 人,科级干部8812 人。全市专业技术人员115829人。其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04478人,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1351人。全市企业管理人员8769人,其中国有企业管理人员5073人,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人员3696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农村实用人才215462人,其中种植人才77120人,养殖人才44507人,加工人才8425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85410人。全市共有各类技能人才178470人(不含外出务工人员),其中初级工19370人,中级工145549人,高级工8440人,技师(经营师)、高级技师(高级经营师)5111人。 2、人才队伍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不含非公有制企业),比“九五”期末的32%提高了23个百分点;从专业技术人才的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占73%,年龄断层的趋势减缓,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从专业技术人才能级结构看,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在人才总量中的比例,由“九五”期末的35%提高到现在的55%。 3、人才分布格局有所改善。从产业结构来看,三大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分布比例为1:2.5:8.3,与“九五”期末的1:3.5:7.6相比,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明显提高,这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基本一致。此外,人才的行政层次分布、行业分布、所有制分布状况也有所改善,逐步呈现出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发展格局。 4、用人环境不断改善。为了吸引留住人才,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千方百计改善现有人才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先后建立了博士后产业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5、人才市场体系开始形成。“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市场建设步伐逐年加快,现已建成省级区域性人才市场1家(鄂东人才市场),市县所属人才市场11家,乡镇人才交流服务站27家,民营人才市场2家,形成了以鄂东人才市场为龙头,市县乡三级人才市场共同发展的人才市场体系。

推荐-制约兴文建设文化强县的瓶颈及对策 精品 精品

制约建设文化强县的瓶颈及对策 ——兴文县文广体局庞建康 摘要:20XX年1月5日,中国共产党兴文县委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兴文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和经验,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就加快建设与兴文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相适应的文化强县作出了重大决定。这个决定为推动我县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但是,建设文化强县将面临很多瓶颈的制约:如机制不活,文化设施和设备等基础比较滞后,文化行政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基层文化活动乏力等。为此,只有把《决定》落到实处,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而激活社会自觉文化,才能突破制约建设文化强县的瓶颈,推动兴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文化强县瓶颈对策 一、制约建设文化强县的瓶颈 “十五”至“十一五”期间,我县各行事业在跨越发展的领域中,同教育、科技、卫生、旅游相比,文化的腿显得更短,发展的难度更大,这已成为今天不少有识之士的共识与呼声。其实历届县委、政府都很重视文化事业,试图通过努力,让兴文文化事业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事与愿违,

到今天都不是县委、政府和广大民众想看到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很难突破,这些瓶颈,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行机制不活,公益性文化设施和设备等基础比较滞后,文化信息共享资源相对乏力。 1、运行机制不活,主要是在管理体制方面:一是没有完全建立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良性机制,因而难免限制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内部活力的充分发挥。不少干部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事业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导致公益性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二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部门分割、各自为阵,有利的事情争着管,无利的事情互相推诿没人管,在管理体制的层面上尚未形成文化事业发展的合力。三是管理部门职能错位、缺位现象依然存在,往往把对意识形态的主导和对产业经营活动的干涉混淆起来,在对企业的生成、行业准入、融投资、具体经营活动等方面设置了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手段,而对本当履行的如宏观

《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_年)》201101

《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 年)》201101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更是城市的灵魂。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具有2200 多年历史的城市文明,拥有丰富的科技教育文化资源。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广州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城市的价值观念、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和城市凝聚力日益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动力。今后10 年,是广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广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文化竞争,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作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最有竞争力、最具活力、最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特质,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增强城市发展动力与活力、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作为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广州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紧紧抓住文化发展良机,牢牢把握文化科学发展规律,不断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扎扎实实向着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迈进。为此, 特制定《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 一2020 年)。》本纲要所指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精神文明建设、社科理论、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新兴媒体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部分涉及城市规划和教育、体育、旅游等相关内容。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 一2020 年)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 》一2020 年)要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探索文化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