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原期末思考题(陈世珍老师版)总结

马原期末思考题(陈世珍老师版)总结

马原期末思考题(陈世珍老师版)总结
马原期末思考题(陈世珍老师版)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总结

整理人:2014级郝尚义修改人:2014级傅成昱

第一讲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之路

Q1:马克思的生日?恩格斯的生日?

A1:1818年5月5日;1820年11月28日

Q2:作为时代背景的欧洲“三大革命”分别指?“三大革命”的转折是指?这种转折所孕育的时代课题是指?

A2:(1)①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②法国大革命:正如托克维尔所指出的,大革命毁灭了旧的封建政治制度,传播了自由民主的思想,并且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这是政治领域的一个大变革。③德国哲学革命:从康德到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建立起来。它认为人的地位高于神的地位,因而需要发展市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它也认为历史发展是合理的,因此我们需要技术革新以推动历史前进。④这三个革命分别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文化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由此完全建立。

(2)转折是指以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哲学危机为表现形式的社会新问题。①经济危机:英国资本主义为了维持工人福利而不断扩张,最终引发了经济危机。1778年英国的纺织工业便已经历了第一次危机,而1825年是英国的第一次普遍危机。这种局势是前所未有的。②政治危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分享发展果实时的不平等导致了二者的矛盾,而经济危机更是加剧了阶级矛盾、对立和斗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展现了两大阶级的日益分离,政治危机愈发深刻。③哲学危机:黑格尔固然建立起了德国古典哲学,但是他也将“理性”推到了极端,结果人的活动结果愈发不受人的支配(例如机器就在不断异化成为人类的对手)。结果,人的价值被削弱了,理论面临危机。同时,黑格尔对“理性”的推崇其实来源于基督教对上帝的推崇,而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的着力批判,给这种德国古典哲学——基督教哲学的投影——带来了毁灭性的冲击。对宗教的冲击加以社会的剧烈变化,哲学体系遇到了深刻矛盾。

(3)面临着经济、政治和哲学的危机,“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成为时代最紧迫的课题。Q3:对这个时代课题,除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外,还有哪些人做出了思考?

A3:①托马斯·卡莱尔:认为英国19世纪反而不如12世纪好,因而人类需要回到过去。②西斯蒙第:阐述了资义危机的必然性,认为需要以宗法原则组织社会、维持原状。③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快于物质增长,因而要对现状进行改良。④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建立社会平等;但是无法实现。

(①托马斯·卡莱尔。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是一个矛盾重重的社会,在《文明的忧思》一书中,卡莱尔指出英国走向衰落的事实。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膨胀、城市化和财富增长,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工业革命初期工人阶级境遇的恶化。卡莱尔对工人悲惨遭遇给予的同情,对统治者腐败无能提出的警告,正如恩格斯所言,无疑是正当的,有进步意义的。

②西斯蒙第。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他并没有拒绝接受与商品生产有关的经济范畴,但他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的缺点和矛盾,提出了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迥然不同的结论,否定了他们宣扬的的资本主义的进步性和永恒性。马克思指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无情地做出了自己的最后结论并以此结束,西斯蒙第则表现了政治经济学对自身的怀疑,而对这个结束作了补充。

他最早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性,但他的危机理论仅归结为主要是生活资料消费不足,并未真正认识危机的原因。

③马尔萨斯。他是一个英国的教士和经济学家,以人口理论闻名于世。在《人口论》中他指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他呼吁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

④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19世纪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这三位思想家具有同旧制度决裂的勇气和为新世界而努力奋斗的愿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的必然性,表达了建立新制度的热切愿望。然而,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没有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科学的阐释这些矛盾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新社会制度的出现,并且描绘了美好图景,但没有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社会力量。)

Q4: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是因为?

A4:第一,他们敏锐地把握了时代问题。

由于三大危机(经济、政治和哲学)的爆发,“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成为了时代的难题。由之产生的“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更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二,对人民,尤其是社会下层的人民有着深刻的关切和同情。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经历了对《林木盗窃法》的讨论。面对着山林拥有者的责难和资产阶级的妥协,马克思已经看出国家和法不过是大私有者的工具。然而他仍然公开表明自己站在备受压迫的贫苦人民一边,力争免除对贫穷山民“盗窃林木”的惩罚,体现了他对广大底层人民的关切。

第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马克思继承了早先思想家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政治思想。在这些成熟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得以站得更高、看的更远。

第四,勇于面对实践,不断追寻时代的脚步。

马克思在革命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修改、发展自己的理论。从青年时期综合性的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中年时期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再到他晚年时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马克思的思想在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有了不断进步的内生性动力。

Q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A5: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书P14)

科学性:马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实践结合)

革命性: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开声明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服务的。(不断革新)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这种统一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实现。这种统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这种统一性的关键,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对科学的革命理论有强

烈的渴望。

第二讲《马克思的幽灵》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Q1:《马克思的幽灵》是谁的作品?

A1: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

Q2:《马克思的幽灵》是为马克思主义辩护而创作的吗?

A2:否。目的只是在于分析“社义向何处去”,解答“人类向何处去”。

《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对解构主义哲学的应用(解构主义是一种以反传统和反权威为宗旨的阅读和批判模式),并不是为马克思主义辩护而创造的。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动荡,资本主义一片乐观,认为未来的世界将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统一世界,代表人物便是“历史终结论”提出者福山。此时,德里达在1993年4月份的主题为“在国际观点的全球危机中,马克思主义该向何处去”的大型国际研讨会上作了一个发言,并以此为基础写作本书,意在祛除媒体社会的新国际话语权的同一性魔咒,为向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中所有霸权式的政治言说打入离心化的楔子。所以,虽然书中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程度的认可,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像幽灵一样难以磨灭的,但是他的首要目的还是探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社会向何处去,并发扬解构主义的研究传统,而非为马克思辩护。

第三讲《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Q1:《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作者是谁?

A1:英国思想家伊格尔顿。

Q2:《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讨论了几个议题?

A2:十个。

(1.资本主义自身的演化带来了阶级分化的淡化、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已不是马克思批判的那个残酷的资本主义世界,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必伴随独裁暴政;自由市场消失必意味着自由丧失及物资短缺。

3.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中存在着一种历史铁律,一种宿命论,是对人自由意志的一种忽视。

4.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乌托邦,无视人性险恶,将人人设想为美好的个体。

5.马克思主义之中的经济决定论过于片面。

6.马克思的物质决定论表现出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无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忽视精神道德的粗俗唯物主义,因此轻蔑人性,比如斯大林。

7.马克思主义所迷信的阶级斗争图景越来越没有意义。

8.马克思宣扬暴力革命拒绝温和渐进的改革,所以荼毒生灵。

9.马克思主义要求建立的政权是对自由和私有财产的侵犯。

10.马克思的理论并没有适应新社会运动的浪潮,强调劳工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是当今社会运动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传统逐渐被其它维权方式如环保主义取代了。)

第四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Q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谁的作品?其文本特点是什么?

A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于布鲁塞尔写在他的1844-1847年笔记本中的笔记,笔记本上端写着:“1.关于费尔巴哈”这种笔记式的文字,以供未来研究。恩格斯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12页)。笔记因此而得名。

Q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观点

A2:①实践的观点是核心。

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②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第三条:“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

第九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十条:“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④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分析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揭示了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抽象性。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宗教观、认识论和哲学观。

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对现实、对象和感性,只是从客体或直观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把它们当作僵死的对象,走向了机械唯物主义或者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抽象性:(“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唯心主义更强调主体的活动原则,所以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是他们的哲学,归根结底是抽象的而不是对象性的。例如客观唯心主义的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投影。”在列宁看来,柏拉图少了一些东西,即忽略了“理念”是来自于活生生的实践活动的。

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费尔巴哈想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基督教本质是人的,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是有缺陷的,他只看到一种直观的、表现形式,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直观唯物主义。

在批判分析了这些思想后,马克思提出了特别强调对世界的“改造”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在他看来,无论是社会生活、宗教情感还是人类思维都是来源于人类的实践,因而他以此为核心,构建起新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第五&六讲《谈谈辩证法问题》与马克思的哲学辩证法

Q1:《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作者是谁?有多少字?

A1:列宁,近3千字。

Q2:如何理解“世界历史”的生成与发展?

A2:世界历史不等于国别史的总和,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的各个民族史。一方面,它可以被看做由于交通工具、地理大发现以及资产阶级奔波于世界各地而形成的结果;另一方面,它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种可以经验化的事实。总的来说,世界历史不是一种抽象的、幻想的、形而上学的幽灵,而是一种用系统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来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未来的手段。

Q3:如何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理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3:(1)肯定与否定的概念:肯定是事物内部维持其内在的方面,而否定是事物内部促使其灭亡并面对事物转化的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2)哲学上肯定与否定和日常生活中肯定与否定的区别:①日常中,二者一般指人的支持或不支持的态度,而哲学中指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②日常生活中,肯定更受人欢迎;而在哲学中,由于否定更能促进发展,因而否定更受欢迎。③日常的肯否定是相互冲突的,而哲学中的两个概念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的。

(3)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辩证否定:①否定是事务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一种扬弃。形而上学否定:①否定是一种外力作用下的改变。②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4)对原问题的回答。事物是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的统一。事物的发展需经历“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当肯定的方面占主导时,事物就表现出维持其存在的方面,这一阶段是“肯定阶段”;当否定的方面占主导时,事物内部就会促使事物的性质&特征&趋势发生改变,这一阶段是“否定阶段”。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这一过程是第一次否定,这里的否定并不是对肯定阶段的直接抛弃,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留下了肯定阶段的精华部分。第一次否定形成的“否定阶段”经历第二次否定,第二次扬弃,到达“否定之否定阶段”,这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一次升华。发展过程如图。

肯定肯定(精华)肯定(精华)

第一次否定第二次否定

否定否定否定(精华)

(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

归结起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七讲《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Q1:《实践论》《矛盾论》的作者是谁?它们经历了怎样的创作和发表过程?

A1:《实践论》《矛盾论》的作者是毛泽东。1937年首先以《唯物辩证法讲授大纲》的形式问世,是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课合集。建国后,首先分别于1950年和1952年在苏联以俄文版的形式问世,同年中文版刊登于《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毛泽东选集》。

Q2:如何理解“实事求是”?

A2:(1)这个词是双动宾结构,“实”应被理解为“使......实”,顾名思义就是将事件落到实处,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追求认识和真理。

(2)此处的“事”,有三种理解:一是日常生活的实践,二是学术研究的对象,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

(3)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体现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可以有三种解读。其一,“实事求是”是一种日常生活规则,也就是一种“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生目标。其二,“实事求是”是一种学风,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弄明白、弄清楚,不怕问题、不留疑点。其三,“实事求是”是党的一条思想路线,也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在人民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

第八讲科学地分析历史,切实地把握未来

Q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复杂的结构。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下划线的部分是题目要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

的,每一阶段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不论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总是深深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Q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2:(1)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劳动群众积累和传播生产经验,改进和发明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代,知识分子在劳动群众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时间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有时,人民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起到了突出作用。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是通过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力发展而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第九讲《资本论》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Q1:《资本论》的出版发行有怎样的历史?

A1:第一,《资本论》四卷在不同时期出版。德文版《资本论》四卷出版时间分别是:1867年第一卷;1885年第二卷;1894年第三卷;1905年第四卷。

第二,第一卷是马克思在世时发表的,第二、三卷则是其过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第四卷则是由考茨基整理完成的。

(第三,《资本论》的写作历程。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最初尝试的第一稿。此时,马克思本来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书名分六册出版。第一册的名字叫《资本》,第一册分为2个分册。第一分册关于商品、货币,也就是这第一稿。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本来是六册中第一册的第二分册,结果写了23个笔记本。于是马克思将主标题改为《资本论》,副标题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准备分四册出版,即为资本论第二稿。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的第三稿。1866—1867年修订&誊写,1867年9

月将《资本论》的第一卷在德国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包括上文中提到的本来想分六册出版的第一册《资本》中的第一分册&第二分册中本来想分4册出版的第一册。)

Q2:马克思花多长时间创作《资本论》?

A2:20年(1857-1877)

Q3:《资本论》四卷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A3:第一卷的主题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的主题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的主题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卷的内容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

Q4:资本主义在西欧孕育的路径分别是哪两条?

A4: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1)封建末期,随着生产力发展,手工业者和商人的集聚地逐渐形成了城市。为了保护生产的稳定,城市内出现了各类有严格行规的手工业行会。行会约束下的小手工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自身劳动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简单商品经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两极分化加剧,一部分作坊主不断扩大生产,逐渐富裕起来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手工作坊中的师徒

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形式之一。

(2)商人和高利贷者早在奴隶社会即已产生。到封建社会末期,一些大商人成为包买商,不仅包销全部商品,还供给他们原料和设备,从而割断了小生产者和销售市场、原料市场的关系,逐渐控制了商品生产者。商人和高利贷者乘生产者困难之际,贷给资金、原料和生产工具。随着商人侵入手工业领域,小生产者沦为他们的债务人,一旦无力还债,就只能以作坊抵债。于是,作坊主连同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或高利贷者的雇佣工人,商人和高利贷者则成为工业资本家,这就是资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另一种方式。

第十讲《帝国主义论》与列宁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Q1:《帝国主义论》的全称?

A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Q2:《帝国主义论》是通俗读物吗?

A2:是。

Q3:《帝国主义论》的创作时间和背景?

A3:①1916年②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一战,是垄断资本主义矛盾的集中爆发。摆在无产阶级革命家面前的问题是:怎样看待帝国主义垄断阶段的经济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怎样看待世界大战以及帝国主义间的战争?如何从政治思想上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到了1916年,孤帆出版社接受了高尔基的建议,组织在国外的俄国革命者编写一套《战前和战时的欧洲》丛书,目的在于使工人群众了解一战中谁是他们的同盟者,而谁才是敌人。这套丛书需要一个总的绪论阐明宗旨,总论帝国主义问题。毫无疑问,只有列宁才能够完成这一重任。他也“极愿意做这个工作”。因此从1916年1月初,列宁便开始着手撰写这本书。

第十一讲《共产党宣言》与有关共产主义的问题

Q1:《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创作年代?意义?

A1:马克思&恩格斯;1847年;《共产党宣言》是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武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Q2:对有关共产主义的三个问题如何理解?

A2:三个问题分别是:①共产主义是否是社会发展的终点?②怎样理解共产主义的理论、实践和思想的三位一体?③如何看待共产主义的信仰?

(1)罗素认为,在黑格尔的叙述中,辩证法在本质上是革命的,不可能达到最终的静止状态。然而“我们却没有听说共产主义建立之后还要再发生什么革命”。所以他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并不比黑格尔的辩证法更革命些。而且罗素的观点是,由于共产主义下只有一个阶级存在,且“一切人类的发展都是由阶级冲突支配的”,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就必然是一个“拜占庭式的静止状态。”

然而罗素的疑问错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共产主义的理解。罗素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理念,即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终点存在的共产主义,也是马克思所批判的。马克思指出,“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恩格斯也说过,“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结束。......一切......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的暂时阶段。”

基于对上述马克思有关共产主义的阐释,共产主义有多重意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语境中,

共产主义不是终点,不仅仅是理想,而是过程。共产主义者主要的精力不是去费力地为共产主义画句号,而是变革现实的社会。正如伊格尔顿指出的,“马克思......根本不关心未来会怎样。众所周知,马克思根本无法描述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

(2)①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未来社会的详尽刻画上,因此,马克思恩

格斯的共产主义首先是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度批判,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释资本主义必然被扬弃的未来趋势,从而为人们指明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由此可见,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体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这种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

②正是共产主义理论体系表明,共产主义是一种实践,一种运动。而作为实践和运动的共产主义,对于西欧乃至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就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现实。伊格尔顿指出,马克思关心的是如何解决阻碍理想实现的矛盾,为人们指引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向。因此,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通过实践而有着紧密的联系。詹姆斯·劳洛则更进一步,提出“去理解共产主义就是去理解资本主义本身。”在马克思逝世后的一百年里,资产阶级国家也在实践中大量采用了“社会主义”的措施,保障了资本主义的生存。因此,共产主义的实践与资本主义的实践相伴相生。

③正因为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共产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分析和共产主义实践运动的不断

推进的基础上,而二者都与资本主义紧密相连,所以理解共产主义的理想不能脱离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深刻认识,正如伊格尔顿所说,“马克思对解放的认识既反对平缓的延续,也反对彻底的割裂。”詹姆斯·劳洛指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消失之后的制度着墨不多,这是因为“共产主义不是资本主义的‘恶的无限性’的延续,而是资本主义内在的因素。”所以,“理解共产主义的唯一科学道路,就是辩证地理解资本主义。”在马克思看来,工人阶级的目的并不是共产主义,而是“解放那些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

(3)有人将共产主义信仰看成是宗教信仰之一,以拉平共产主义信仰和各种宗教信仰之

间的区别。《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的作者熊彼特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宗教,马克思本人是一位先知。”在《理想的冲突》中,美国学者宾克莱也把马克思理解成向人们传达生活理想的宗教家。面对这种理解,吉登斯对先知提出新的理解,试图为马克思解围。他认为,《圣经》中的先知也从来没有试图预知未来,但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谴责现世的贪婪、腐败和权力欲,并警告我们去做出改变。“马克思正是这样的一位先知,而不是什么预言家。”

那么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第一,历史地理解“先知”。“先知”不是贬义词,在历史上,他们真实存在,承担真实的社会职能,尽管他们的方式充满神秘,但也值得尊敬。第二,马克思没有古代先知的“神秘”魅力,但是,具有科学认知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学识。这使得他能从各路思想家中脱颖而出。第三,共产主义信仰不诉之于神秘的仪式,“在世中”和“为世界”而奋斗,有理论基础,有现实力量,有奋斗历史和经验积累,是一种有着深厚根基和科学性的“信仰”。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马原各题型总结

1. 名词解释(20分); 1.列宁的物质概念(名词解释)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1)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2)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3)是客观存在的。 2.相对静止。(名词解释)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1)指一事物针对某一特定的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2)指事物处于量变的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实践的定义、特征(名词解释) 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征(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4.社会存在(名词解释) 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活动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5.生产关系(名词解释)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及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狭义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6.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名词解释) 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关系: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7.资本:名词解释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8.垄断(名词解释)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 命题辨析(30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和继承者解释: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后由各个马克思主义者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解释:是无产阶级的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发展的普遍学说。

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

马原题库汇总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德国古典哲学 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B ) 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 B.与时俱进 C.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 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 B) 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B.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C.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7.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A.辩证法 B.科学社会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8.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 BCE) A.马克思主义法学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 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剩余价值学说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E.唯物史观 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CD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4.下面对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表述是( ABCD ) A.是马恩创立并由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 B.是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 C.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包括( ABC ) 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B.无产阶级的壮大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BC ) A.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C.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 D.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 7.下列哪些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AB)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亚当·斯密D.欧文 8.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 ABC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 C.实事求是 D.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 三、辨析题

马原思考题

马原思考题 一、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二、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四、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五、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方针的重要性 六、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七、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八、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掌握这一规律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 九、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要求? 十、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直观的错误在何处? 十一、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掌握这唯一标准有何实际意义? 一、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概括的说就是以下三个观点:世界是统一的;其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而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性、永恒变动性中的一种。 首先,这里所说的物质,并不是人们平时所理解的物质,它是一个哲学概念。列宁在恩格斯对物质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对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世界是有着共同本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在辨证唯物主义看来,世界除了以不同形态存在的运动着的物质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指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而不是意识,从而坚持了物质是第一性的存在,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划分了界限。 世界物质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在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中,虽然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某种形态,但是它们的形而上学性却把世界理解为机械的世界,忽略了世界是会变化的这一事实。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辩证的统一。 总之,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统一又是多样的发展的统一,正是在物质的无限发展中诞生了人和人类社会。 二、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达到使客体被人认识、改造、掌握和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 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 科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①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 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②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 验的科学总结。 ③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 作方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 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 具体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 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马原学习心得(总结类)

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心得体会 在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其实在最开始听师兄师姐们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特别无聊,于是去上课便抱着可上可不上得态度去上课。可是,去了才发现,原来上课给人的感觉和师兄师姐们讲的截然不同。老师用略带东北的口音,幽默地话语迅速调动起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原本认为无聊的马原课,结果是充满欢笑的。 当然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认为开设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奠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让我们青年学生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由此我认为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具有将近年的历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所以,我们要联系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些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深奥难懂,觉得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发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大学生不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

马原大题总结(完整版)

材料分析题(30分)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700字以上) 【答案要点】 1.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8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马原大题总结

材料分析题(30分) 【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

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700字以上)【答案要点】 1.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8分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教学提纲

思考与练习(一): 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关系的,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的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 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 1.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有何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1.怎样理解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 (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的两种特殊状态。(2)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 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1.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何关系?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第五六七章马原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 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 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 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 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 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 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 额利润 (2)企业规模大,形成 对竞争的限制 (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 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 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 行垄断

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 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作用 1)积极作用: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 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协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国家作为消费者,为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 销售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改善了商品的实现条件。第四,国家推行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的进程,从而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福利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 社会环境。 2)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 固有矛盾,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 经济干预使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陷入“滞胀”困 境。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状 况,反而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个体系曾经对战后恢复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它是维护美国霸权的一个体系,造成了内部矛盾激化。)70年代,这个体系瓦解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2、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他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不断提高。 分析:这一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较大的优越性,也就是说西方国家要求离开美国的控制,希望金融自由化。 3、金融资本快速发展的表现:这里简单概括。 第一: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二:金融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比例越来越大。 第三: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实体经济把一部分利润投向金融领域,金融资本膨胀。 第四:制造业人数逐步减少,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 第五: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列宁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1)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注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 (2)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却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2.案例或记忆方法 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看到一篇报道——墨西哥发生了畜类瘟疫。于是,他断定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必然会很快传到相邻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政府必然会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食品外运。这位老板立即从上述两州购买牛肉和生猪,并火速运往美国东部。几天后,正如其所料,美国市场因肉类食品短缺而涨价,而这家肉类食品公司却因此获利9000万美元。所以,规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案例中的这位老板就是自觉运用了价值规律中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最终赚了个盆满钵满。

马原思考题题

马原思考题 1.请问什么是主要矛盾,为什么要认清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举例说明你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 答:①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 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 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 决。②首先,我国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 总体上实现小康。今天人民需求的层次和品位已大大提高,不再是简单的温饱需 要,而是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二者所 表述内涵大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后者强调的是全方位、 多层次、立体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 多个方面,充分反映了现阶段人民需求更高、更广泛的特点。 2.如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来看待西南交通大学发展目标中“承交通天下国家梦,创中国特色双一流”与“世界一流”的关系? 答: 3.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底线思维,就是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在工作上不思进取、消极懈怠、墨守成规。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亟须各级领导干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拓进取、干事创业。但是,少数领导干部却为官不为、消极懈怠,还狡辩说这是“坚持底线思维,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实际上,这是对底线思维的极大误解。 底线思维是一种担当思维。底线思维要求讲纪律、守规矩,为人做事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但坚持底线思维,不是遇到问题绕着走,而是强调做工作要有预案、对险情要有准备,进而遇事不慌、临危不乱,积极主动工作。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最硬的底线。如果没有担当精神,不敢较真碰硬,怎么能实现脱贫目标?又怎么能守住建成全面小康的底线? 底线思维是一种进取思维。底线思维并非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也不是消极应付、信奉无错就是功。底线思维注重对危机和风险等负面因素进行管控,而不是降低标准、无所作为。守底线,是为了补短板、过险滩、冲高线。今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转型升级挑战,最考验领导干部勇气与智慧的就在于能不能看到风险、会不会破解难题、敢不敢争取最佳。 底线思维是一种开放思维。底线思维要求明确警戒线、临界点,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但并非闭目塞听、闭关自守。就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论述题(1) 论述题 1、(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据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不断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于客观事物以及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认识的“顶峰”,那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试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