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课时作业(二十二)

一、选择题

1.1917~1950年,占世界总人口1/3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并进行了建立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这项巨大的试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版图,影响了20世纪的大部分进程。“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

A.特指列宁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B.加快了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

C.扩展到欧亚社会主义国家

D.助推了美苏在世界范围争霸

C[据材料时间“1917~1950 年”的限定和“占世界总人口1/3 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的信息,可以判断这是苏俄十月革命后,结束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统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更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斯大林模式,故C正确。A只反映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B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影响;D是两大军事集团建立的结果。]

2.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曾于1920年6月访问俄国,他在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他们抱怨它,咒骂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布克斯顿的描写()

A.贬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

C.为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找借口

D.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

D[材料只是说苏俄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没有涉及材料作者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故A错误;布克斯顿是英国工党秘书,他不可能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故B错误;十月革命后也就是1918年帝国主义就开始武装干涉苏俄,故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布克斯顿的描写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故D正确。] 3.(2019·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联考)1922~1925年,苏联的股份制公司从2个逐年增加至191个。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这些公司的总股金为343亿卢布,其中国有股为145亿卢布。这反映了苏联()

A.积极探索合适的产权制度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C.加快了企业国有化的速度

D.逐步取消了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A[苏联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从材料反映的“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来看,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多样,说明苏联正在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产权制度。故答案为A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自1928年开始的“一五”计划逐步确立,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从材料反映的允许合营股份公司和私营公司等信息来看,没有取消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排除D项。]

4.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B.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

C.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D.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

B[据题干材料反映的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工资水平下降、城市失业问题尖锐等可知新经济政策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故B正确。]

5.与右图反映信息最为切合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加速发展战略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都不相符,故A、B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相符,故C正确;戈尔巴乔夫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与材料中严密体系也不符,故

D错误。]

6.(2019·日照模拟)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D[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A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27年,这一时期并未确立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故B错误;材料中斯大林认为农业发展落后不利于经济发展,并未体现布哈林的思想,故C错误;材料中斯大林和布哈林的不同观点说明其针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分歧,故D正确。] 7.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布)

——

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苏联工业化建设轻视世界市场的作用

C.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

B[经济危机是指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在这段时期内世界贸易逐年增长,故A 错误;苏联的工业化推进是国家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排斥货币关系,故B正确;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与材料中1929~1933年贸易额不符,而且主要帝国主义国

家经济危机需要对外贸易,不可能采取经济封锁,故C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优越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8.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这一做法()

A.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

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B[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并没有集体农庄且材料中所涉及的仅是农业领域,据此即推断“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属于明显的主观臆断和以偏概全,故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必然有利于庄员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故B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而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C错误;“合理的工农业比例”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D错误。]

9.(2019·武汉模拟)苏联1954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只有500万公顷,这无法达到赫鲁晓夫要求的指标。赫鲁晓夫给各地官员下达了严令,各地官员派出各种执法队逼迫农民们改种玉米。1955年,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 800万公顷。赫鲁晓夫的这一做法() A.增加了农民收入B.忽略自然因素

C.赶上了美国农业D.扩大了垦荒面积

B[材料中并未涉及增加农民收入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中为执行赫鲁晓夫的命令,苏联盲目扩大种植玉米的面积,但是忽略了自然因素,故B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美国农业水平,也未涉及垦荒,故C、D错误。]

10.下表为苏联在“七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对其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B.赫鲁晓夫改革成效显著

C.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经济发展

D.苏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C[材料表明80年代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于60年代,未体现国民经济结构,故A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失败的,且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错误;材料说明坚持斯大林

模式造成经济发展减速,故C正确;结合史实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苏联经济发展滞后,故D错误。]

11.(2019·山西重点中学摸底调研)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优,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

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

C[材料“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新经济制度没有成效,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排除A,选C;材料没有提到美苏军备竞赛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美苏综合国力,排除D。]

12.(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1985年,莫斯科市长叶利钦听说某家肉店出售极其罕见的小牛肉,立刻去排队,终于轮到他时却被告知已经卖完了。他暗中察看仓库,却发现“小牛肉就放在那儿的一间屋里,并正准备从‘后门’卸走”。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A.经济负担因争霸而加重B.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明显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民众消费能力显著提高

B[苏联经济负担因争霸加重材料没有涉及,故A错误;“终于轮到他时却被告知已经卖完了。他暗中察看仓库,却发现小牛肉就放在那儿的一间屋里,并正准备从‘后门’卸走”表明小牛肉是按量供应,这是计划经济的弊端所带来的,故B正确;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指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材料没有涉及,故C错误;民众消费能力显著提高,材料没有涉及,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在“一五”期间,大量聘用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年,在苏联的外国专家已达到2万人,仅重工业部门就有6 800人,其中美国工程师达1 700名,其他则是来自德、奥、英、捷等国。从中央某些部门到工厂、车间甚至班组,都有他们的身影,连苏联国家设计局都是在外国专家帮助下组建的。同时,苏联工业部门与许多世界著名公司如美国福特、通用电器等企业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技术合作。外国专家和技工为苏联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关系》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顾问。据统计,1949~

1960年来华工作的专家总计超过2万人,其中苏联专家就占89%。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如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系统。此外还有大量的设计专家,负责全国性的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数也在万人以上。同时,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1957年后,来华外国专家逐渐减少。

——摘编自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引进专家人才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在引进专家方面与苏联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这一举措予以简要评价。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美国工程师达1 700名,其他则是来自德、奥、英、捷等国”得出面向西方国家等;第二问背景,可从苏联和西方国家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第一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专家……苏联专家就占89%”得出从方向上看,中国以苏联一国为主,根据材料二“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在军事领域……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得出从范围上看,中国除经济领域外,还涉及军事和政府管理领域,根据材料二“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得出从方式上看,中国引进专家属于两国政府间关系;第二问评价,根据材料二“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数也在万人以上”等信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关系和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敌对政策作答。

答案(1)特点:面向西方国家;以重工业为主;专家使用范围广;注重技术合作(引进人才与自身技术积累相结合)。

背景:苏联自身工业基础薄弱,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开展;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国家对苏联态度的转变(科技人才就业的需求)。

(2)不同:从方向上看,中国以苏联一国为主;从范围上看,中国除经济领域外,还涉及军事和政府管理领域;从方式上看,中国引进专家属于两国政府间关系(或中国引进专家具有官方交流性质)。

评价: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建设国家的经验,故这一举措的实施有其必要性;苏联专家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提高了政府治理能力;密切了中苏关系,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封锁,对新中国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

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示例一:在西方人眼里,苏联不值得仿效。

评述:政治上,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党专政,民主法制不健全,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经济上,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

总之,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符合西方民主自由开放的观念。

示例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苏联的成就巨大。

评述: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苏联的发展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普遍落后,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正为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借鉴。

总之,发展中国家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肯定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020届 二轮:专题2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卷)

专题训练(二十二) 专题二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选择题 1.1920年,苏俄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 ) 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内战争的破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D.西方国家的封锁 2.1920年,许多农民向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这说明( ) A.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有不满情绪 B.农民拥护和支持余粮收集制 C.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 D.粮食税的实施增加农民负担 3.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以缓解饥荒 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4.苏俄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7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材料说明苏俄( ) A.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 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 5.[2019·浙江五校联考高三考试]列宁认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认识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B.当时正面临协约国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猖獗进攻 C.这一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根本的修正 D.根据这一认识实行的政策有效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最全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2.苏联的工业化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 1936年苏联宪法 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 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09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09年广东卷B)22.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十月革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斯大林模式是在列宁去世以后由斯大林建立,新经济政策是部分的恢复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的成功的经济政策。苏俄共产党领导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遭到了失败。【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09年江苏卷)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D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09年山东卷)15.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 进行工业化建设 【答案】D (09年广东文基卷)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09年海南卷)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目标】 1、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前导读】: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一、诊断病情: 1931-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联人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1、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 2、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 病人:苏联经济 病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二、医疗过程: 1 疗效: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原因: 2、勃列日涅夫的药方

【读一读】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疗效: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 3、戈尔巴乔夫的药方 (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还减少了,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或建立家庭农场。 疗效: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我的药方 三、知识升华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0.29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作业Word版含答案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迅速恢复的国家机器比以往承担着更多任务,尤其是经济控制的职能。农民和工人阶级起来反对私有者,战争期间经济崩溃造成了城市和军队供给急需。还有一些党的干部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动人前景。”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选A。根据材料“经济控制”“战争期间”“不切实际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战争(1918—1920年)结束后,于1921年推行的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的方式,故B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的表现,时间不符,故C错误;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并不存在战争,故D错误。 2.(2019·邢台模拟)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 )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选C。由材料的时间“1921年”可知这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时期,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C。 3.(2019·石家庄模拟)1921年7月,为了燃料供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这表明苏维埃政府( ) A.部分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 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 C.注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是允许私人经营小煤矿,说明此时苏俄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选C。 4.(2019·黄冈模拟)1921年列宁在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指出:“关于新经济政策有必要加以补充……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基于这一认识,当时苏俄政府( ) A.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 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B。“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故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选B。 【加固训练】

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2015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1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13年) 一、选择题 1. (2013·广东文综·T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题指南】考查新经济政策。抓住“从政治经济学意义”这一关键信息。 【解析】选A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 。 2.(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题干关键信息:“1952年”“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 (2)选项要合乎历史事实,排除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选项。 【解析】选D 。 题干材料论断 历史事实 ↓ ↓ VS 由此判断,马林科夫的论断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排除A;当时苏联未进行农业改革,排除C;B 加快工业化的提法在题干中没有出现,因此不是最佳选项。维护斯大林模式、为斯大林辩解才是马林科夫的真实意图,因为当时斯大林模式已经开始遭到质疑,故选D 。 3.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2)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解析】选B 。依据所学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恢复自由贸易,利用市场发展生产;二是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农村和城市都在扩大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生产,但还没有彻底地走上市场经济体制之路,所以二者的相同点是都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A 、C 、D 的说法都不符合史实,故选B 。 1952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农业落后局面彻底改变 1952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重工业高度发展,但农业非常落后。当时正值斯大林当政,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未开始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 真题分类专题十四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十四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2007?江苏?22)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危机 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答案:D 2.(2008?江苏?20)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这一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 答案:B。 3.(2009?江苏?28)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交纳固定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扩大场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答案:C。 4.(2010?江苏?2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史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5.(2012?江苏?27)“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 答案:C 6.(2012?江苏?29)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7.(2013?江苏?28)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答案:B。 二.判断题: 8.(2011?江苏?35)1921年,苏俄开始采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随之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掌握新经济 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苏联的建立。 2、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的时间和成就;苏联农业集 体化的方针和成就。 3、掌握1936年新宪法;了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 重弊端 4、通过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培养学生对史实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学会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政策的思想方法。 2、运用问题讨论法,评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利弊,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2、苏联的成立,有利于团结境内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增强国防力量。 3、苏联在短期内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成熟不完善,必须通过改革来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设疑自探 1、引导学生设疑 教师用语: 出示学习目标: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当时的“现实”是()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B. 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D. 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 2.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 苏联模式的形成 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列宁说:“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他这段话表明苏俄() 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B.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经济 C.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开始实行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4.下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是()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 C. 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 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 5.20世纪20年代,面对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和人们的不满情绪,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他们,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是要() A. 完全恢复到资本主义 B. 有限地发展资本主义 C.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D.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试题及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选择题 1.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D农业集体化的成果 2.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 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英法绥靖政策 3. 对于20世纪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 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的特点是() A.全面实施市场经济B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多党制代替一党制 4.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是() ①废除农奴制改革②领导十月革命胜利③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 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以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志 B.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C.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D.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6.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7.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

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8. 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B.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 C. 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D. 注意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9. 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 C.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D.标志着苏联的成立 二、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为什么说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材料二 B ?邮票发行的时间 C.邮票的发行者 D.周年纪念的时间 A.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检测题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 一、选择题 1.1919年3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每个公民都是公社成员,都要到指定地点登记注册,才能领到配给的食品和日用品”,1920年又颁布法令规定“逃避劳动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些法令 A.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B.符合新经济政策的要求 C.具有战时共产主义的特色 D.确立了计划经济的模式 2.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A.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4.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 5.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 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6.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完整版)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生回答后给予简单的评价。 你想知道他们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建设 涂上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吗? 生:学 生认真听讲。 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导致俄国农村经济彻底破产,农民面临饥饿考验的原因是什么? 师:如果你是当时一个俄国的农民,最不满意的是政府的哪一做法? 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表 设问:通地对比大家觉得新经济政策是否优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展示图文材料 设问:材料中列宁的言论反映了什么? 二、苏联的工业化 分析1913-1925年俄国谷物与工业产是示意图,产明产是一增一减的原因? 学生阅 读教材和材 料,自主学习 回答问题。 学生阅 读表格和材 料,自主学 习。 通过展 示图文信息、 教材内容、比 较、分析,引 发学生对新 经济政策的 思考,明确新 经济政策是 列宁对社会 主义道路的 成功探索。 学生自 主学习,通过 展示材料,让 学生参与教 学过程,激发 学生探究的 欲望。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并设问: ①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是苏联建立时的一个徽章,它应该出现在那一年? ②完成填图练习: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 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③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三、农业集体化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通过农业集体化运动步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四、斯大林模式 师讲述苏联模式的形成。 分析苏联模式的特点。 评价苏联模式。 学生自 已写出答案, 组内讨论,小 组代表发言, 其他小组补 充回答。 以问题为 切入点,带出 “苏联成立” 这一知识点, 教师可根据 学情讲解“沙 俄、苏俄、苏 联”这几个概 念,深入浅 出,加深学生 对概念的理 解和掌握。 【练习测检】 1、苏维埃政权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 D、金融经济 2、1924年列宁逝世,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将此消息写信告诉中国的同学,他在寄信人一栏中写的国名应是: A.俄国 B. 苏俄 C. 苏联 D. 俄罗斯 3、下列图片是苏联建立时的一个徽 章,它应该出现在那一年? A.1917年 B.1918年 C.1922年 D.1924年 4、苏联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 发展: A、轻工业 B、重工业 C、农业 D、科技 4、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的事件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 B、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C、一五计划的实施 学生生 自主完成回 答。 学生生 自主完成回 答。 检测当 堂掌握情况。 检测当 堂掌握情况。

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四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 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 1.(2014·四川文综,12)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解析观察图表可看出两个特征:一是调查内容实际有正面认识、负面认识

和难以回答三部分;二是正面认识比重不断增加。据此排除②;④图表没有体现;21世纪初期的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正面认识不断增加反映了对当时建立的强大国家的怀念,故③正确。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2.(2013·江苏单科,19)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 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排除B、D两项,不符合题干革命的要求。A项革命后建立的政府不是由被压迫的群众建立的苏维埃组织。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彼得格勒起义,即十月革命。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 C 3.(2012·大纲全国,21)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 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情导航】 【思维导图】 【备考策略】 本专题中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方式上看,注重把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作纵向比较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作横向比较。 复习时要理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脉络,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中体验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创新性、曲折性。 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分析理解苏联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西欧福利国家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利弊,说明其经验教训等仍可能是2013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主干知识整合】 考点一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核心词: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直接与间接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 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1)背景:(见必修二教材) (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 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相同点: 从背景看: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改革内容看: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 从经济体制角度看: ①所有制方面都是“混合经济”,私有经济、国有经济并存; ②管理方式:市场和计划(行政干预)手段都有; ③分配方式:个人所得和福利分配同在。 从影响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 从实质看: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区别: ①根本目的:前者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 后者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发展完善资本主义; ②措施:前者核心措施--------国家资本主义;后者核心措施-------- 调整工业, ③特点:前者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 义经济; 后者是在坚持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制度的前提下由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到逐步减少国家干预并辅之以制定经济计划,发展资本主义(但从总体看前者仍 以计划和干预为主、以市场为辅;后者仍但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 ④性质:前者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后者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 ⑤结果:前者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工农联盟、有利于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发展了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启发与认识①社会主义体制和资本主义体制都是实现现代化的途径;②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③国有和私有制都是经济形式,资本主义也有国有,社会主义也有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哪种经济形式占主导;④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是为缓和国内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直接受益者是民众,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垄断资本家;⑤“ 人民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本的社会化和分散化,但企业真正的决定权仍然控制在少数股东手中;⑥现代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完整word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选择题(共14题,题分合计28分,单选) 1.对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违背了农民意愿 B.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C.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D.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最大区别是 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3.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B.规定苏联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C.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D.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4.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在 A.十月革命时期 B.苏俄内战时期 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二五"计划时期 5.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产生和取消都起因于 A.所有制改造问题 B.市场经济问题 C.农业政策问题 D.国家工业化问题 6.1922年,最早参加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是 ①俄罗斯联邦②白俄罗斯③外高加索联邦④乌克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7.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与巩固 B.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实现C.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D.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 8.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A.新经济政策的废除B.联共(布)“十四大”的召开 C.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D.苏联大清洗运动的展开 9.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 A.“一五”计划完成后 B.“二五”计划完成后 C.“三五”计划完成后 D.“四五”计划完成后 10.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D.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1.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B.规定苏联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C.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D.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2.苏联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 C.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3.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社会主义制度现今却不复存在,这表明 A.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 B.苏联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尖锐激化 C.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自我调节功能完全丧失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1.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道路。 难点: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的利弊。 投影图片: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思考:这次示威游行是苏俄政府实施的一项政策引起的,你知道是什么政策吗?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引入新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实行的,为最终战胜敌人奠定了基础。可现在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面对这一情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是如何解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教师: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史料1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教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学生: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实际。 史料2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

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教师:阅读教材P47第1、2自然段,列宁是如何解决这次“失败”的? 2.实施 教师: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教师: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史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政策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农业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 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 商品货币关系) 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自由 贸易)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点拨: 特点: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3.作用 史料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史料2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学生: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 史料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才能彻底消灭民族压迫,奠定各族人民合作的基础,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大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年重庆卷)22.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解析:B 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10年北京卷)2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 (10年江苏卷)23.(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要点:(11分)(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2020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等方式,引导学生整理、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 师:这里的“野兽”与“暴徒”,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 生:“野兽”是指国外的武装干涉,“暴徒”是指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师:在三年内战中,苏俄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牺牲与英勇献身的精神。 师: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需要继续下去?请看列宁的态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材料展示: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列宁: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设问:农民口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们”指的是农民。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认识到政府必须调整政策,于是,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阅读教材和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俄的饥荒,也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苏俄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二:1921年,苏俄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自由处理。 (1)材料一中美国人哈默在苏俄开采石棉的计划能否得到实现?为什么? 提示:在列宁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按政策规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 提示: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 (3)结合上述及所学,请大家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想一想: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征? 提示: 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