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教学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教学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

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必将引起德育课堂的重新回归。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品德课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思品课要面向学生生活,教师就要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通过设计

谈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生活化教学

谈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生活化教学 王海年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社会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生活,联系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提高學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觉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生活教学; 结合 作为一名教授多年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课在现代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社会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生活,联系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根据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生活中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面对或存在的问题,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觉悟。那么如何更好地做好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呢? 一、紧密切合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学效果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生活是最好的方法。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从日常生活中开始自己熟知的教学。比如,在《隐私受保护》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谈个人隐私应该受到保护。学生的兴趣立马就来了,纷纷发言,孩子应该受到隐私保护,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一系列的话题。在这一点上,我顺势导入新课:“每个人的隐私都应该得到保护,家长的很多行为是侵害我们合法权利的……”通过对隐私的简单讨论,我看到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也看到了初中生已经开始有叛逆的举动。通过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学生不仅要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要处理好家庭关系,同时也让父母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应该更加理性地分析家长的爱护和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这种上课方式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让学生从理性和感性方面认识了生活中存在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

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生活化思品课堂教学模式生活情境一、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就要构建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回归生活。 新课程的理念:“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新课程的教材编写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将思想政治课堂生活化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体悟生活、提升思维”,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准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准确的人生价值观。生活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是僵死的条纹和抽象的原则,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趋势。 二、什么才是“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思品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使用政治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政治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政治,体会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符合陶先生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文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论述了中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意义与实践。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 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下面我就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 首先,教学生活化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育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尽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第二,

教学生活化要尊重学生主体,关照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学习是人的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得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展自己的大脑,并作出主观的意志努力。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教学中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具体生动的形象,生活事例为中介来进行思考,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传统教育中课程设置都是指向单一的认知领域,缺乏对学生生活的关注和可能生活的建构,从而把学生禁锢在教材上面,课堂生活缺乏生气和活力。而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强调“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建构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意义,突现其深刻的内在意蕴。 第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释放与张扬。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生活中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思想品德文化观、利益观、道德观、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新课程改革以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为基本价值取向,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向生活回归。它立足让学生从十分熟悉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去感知、反思、探究相关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胆展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能力,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关注个体的现实生活,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培养,以此顺应学生的本性及其自然发展的需要。

德育生活化的课堂作为

2012年第1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6期) Total No .286 收稿日期:2012—06—16 作者简介:王齐女奉(1969—),女,浙江宁海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生活化的课堂作为 王齐女奉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1112) 摘要:德育生活化是指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生活中心,让学生在感悟生活中领悟道德的内涵、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承担着大学生德育主要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日常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内容的传输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德育生活化。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生活化;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037—03 德育生活化是指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 活,以生活中心,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现代生活资源,让学生在感悟生活中领悟道德的内涵、培养道德 情感和道德意志、 养成道德行为。在高校承担德育功能的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 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 生观、 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的一门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帮助 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教学管理的生活化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实现人的价值。所以德育应该以对学生人格、生命和生活的关怀为目标,那么在教学管理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注重对学生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幸福、自由的保护与尊重。那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 学生这些理念, 就必须在教学管理中体现这样的理念。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可以从座位的安排、课代表的选择等方面落实这些教学理念。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政理论课都是大班教学,一个大教室里容纳几十、上百人,不固定座位,学生坐哪个位子上课都是自愿随机选择的,这样就产生了学生要不扎堆成一团,要不三三两两各自为政,课堂中应有的秩序受到了挑战。但如果按照一个萝卜一个坑强行规定某个学生坐在某个固定位置,对教学管理来说似乎是方便了,可这样的强行要求又有违学生应有的选择权利。那么如何规定座位,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有喜欢坐前面的,也有喜欢 坐后面的;有喜欢跟人挨一起坐的, 也有喜欢自己一个人相对独立的。所以应该给学生们一个自由选择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座位时可以指定相对集中的区域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既保证课堂的应有 秩序, 又保护每个学生的选择权利。教师的任课班级多,为方便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需要,可选用一名学生作为课代表,课代表这一称法在学生看来可能显得有点幼稚,所以可以称为教学助手。课代表(教学助手)的选择,也应充分尊重学 生的选择权。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 课程的课代表一般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自己指定,指定的标准多数是按成绩或表现,课代表(教学助手)大多是本课程成绩好的或其他方面表现不错的。为改变以往由 教师“钦定”课代表的惯例,可以让所有学生自主报名, 如果报名人数多,就选择不是班干部也没有其他职务的普通同学,给予这些学生充分的肯定和信任,激发他的自信心、积极性。如果没有主动报名的,教师要根据平时上课的观察选择比较内向、自信心相 7 3

让德育工作生活化

让德育工作生活化 一、学校德育的重要地位。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没有文化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品德不好是危险品。由此可见,德育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尤其重要。 学校德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告诉我们,德育始终是学校的首要工作。我以为德育更是21世纪我国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传统德育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惯有的品德教育流于说教,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存在着很多弊端。其主要表现在: 1、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 德育是五育之首,而且也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然而实际工作中往往以智育为重。现有的学校德育也大多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如思品课就是如此,学生学到的道德知识,是否真正能学以致用,用它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要打个问号。 2、德育评价方法、途径单一,缺乏灵活性。 一直以来,思品课的考试都以书面为主,评价学生的品德时主要参照该学生在校的表现,根本不考虑学生在家庭中、在社会上的真实反映,根本不考虑学生德育能力的成长。 3、德育内容有些已与社会生活脱节。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几千年来封建主义的教育已经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部分内容也有着传统文化的烙印,与时代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急待改进。 三、德育生活化是时代的要求。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现实社会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变革,原有的学校德育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立足于课堂,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无视学生道德能力的生成,德育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能说会道,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可是在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有的更是言行相悖。我们常常为自己的教育如此苍白无力而困惑。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德育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因此,德育生活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德育目标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情操的人。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为这样,德育应该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德育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不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及,而是通过努力能做到的。这些目标应该是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二)德育内容缘于生活。 1、德育内容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我们既要了解一般学生的一般状况,还要了解特殊学生的特殊思想,要追根溯源,寻求根本,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 2、德育内容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年龄实际,只要这样才更易于学生接受。 3、德育内容更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考虑社会这个大环境。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更多的在家庭和社会中生活、活动、学习等,社会是个大熔炉,鱼龙混杂,积极的、消极的、先进的、落后的、高尚的、低级的,泥沙俱下。我们既要坚持正面教育,用社会中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光辉人物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还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和认识社会上的诸如腐败、贪污、行贿受贿等消极、落后甚至是丑恶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摘要: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课堂学习的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55 《弟子规》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且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这里面首先和其次要做的,要学的,都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范畴。如:《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等等,每一课的内容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思想品德课不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地硬塞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听起来毫无兴趣,常常出现上课打瞌睡、

玩手机、写其他作业的情况,不把思想品德课当作一堂真正的课来上,放纵自己。甚至有同学认为学了对自己的成绩和生活没什么意义,学不学也没什么影响,觉得这样一种学科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所以一上课就找其他事做,没有真正投入这节课中间来。 那么,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看法究竟怎么样呢?我们对全校三个年级的400多个学生做了相关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62份)。其中,喜欢思想品德课的有187人,占总数的51.66%,一般的155人,占总数的42.82%,不喜欢思想品德课的8人,仅占总数的2.21%,没感觉的有12人,占比3.31%。而参与调查的学生基本上都认为思品课的大部分内容与生活是有一定联系的。认为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思想品德课相关知识的有132人,占比36.46%,认为生活中有时能用到思品课知识的有226人,占比62.43%,认为很少会用到的只有4人,占比仅1.11%。而学生印象的一课大多填的是《师友结伴同行》《多元文化的地球村》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章节。最后对于思品课的建议一项,大多学生写了希望思品课能更幽默、轻松,加强师生的互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学生大部分还是喜欢思想品德课的,知道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联系,对生活的重要性。可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会觉得上课学生不投入,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呢?我们再看一下学生印象深刻的课就知道了,其实学

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

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 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 长坡中学董春和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以科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爱在屋檐下》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我的中国心》,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亲子之情,爱国之情,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自己与他人、社会等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数”。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

学校德育三发展规划

学校德育工作三年发展规划 一、德育目标 通过实施“阳光教育”初步建立“生活化德育”、“体验式德育”、培养“阳光少年”,逐步形成(三自主模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德育教育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二、分阶段目标 按计划分三个阶段,分步实施落实。 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 在规划目标实施的一年内,优化学校办学环境和条件,教育教学质量可靠,开展习惯教育、自信教育,学生良好习惯初步养成,体现出健康快乐的面貌,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进城务工子女在阳光校园得到良好的培养。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在规划目标实施两年后,学校办学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改善校园阳光文化显现,开展自信教育、责任教育,学生行为规范良好,礼仪规范、具有爱心、智慧的特质的阳光少年,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发展,办学品位不断提升具有阳光教育示范性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实现总体目标,把学校办成学生快乐成长、习惯好、规范良、品德端、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气质,基本形成阳光少年教育特色,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教师幸福成功、学校和谐发展。 三、阳光少年教育的实施 一是继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习惯教育、自信教育、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和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着力点,综合阳光体育活动为载体,阳光少年教育为目标,阳光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家、校联系为支撑的德育工作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努力做到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从而养成学生有朝气、有爱心,健康活泼、乐观自信的特质和优秀的思想品德。 二是推行班主任工作承诺制:对孩子微笑──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与孩子交谈──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老师平等对话;帮孩子明理──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给孩子机会──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为孩子着想──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02-26T19:44:38.710Z 来源:《教育学》2020年3月总第208期作者:李文霞 [导读] 在教育学家研究中发现,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越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山东省青州市西书院初级中学262500 摘要:政治与生活密切相关,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科目。尤其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对政治教学提出更好的要求和标准。基于此,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初中政治教学现状,并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地结合,进而全面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本论文以初中政治教学为研究切入点,对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应用 在教育学家研究中发现,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越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就越能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进而使得学生对其进行有效地解决,并积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初中政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是十分重要的价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要积极落实生活化教学策略,以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有助于改变传统政治教学的弊端。传统的政治教学通常采用的是教师“满堂灌”的模式,教师把提前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全部理解,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地进行辅导,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从而使政治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而生活化的政治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彻底实现了政治教学科学规范的目标,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人,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生活化的政治课堂上更加活跃,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也能够学到很多实用性的政治知识。 2.有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往的政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很好的体现。政治教师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对学生发号施令,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工具,认为教师比学生高一级。这样的错误思想虽然只存在于小部分教师中,但是必须要及时得到改变。在实施了政治教学生活化以后,教师在讲课时都会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专业水平。教学生活化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现代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习惯。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不仅要教授学生政治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所以,政治生活化教学极大的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同时,由于教师教授的政治知识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不是具有知识的人才,而是具有知识、素质和技能的综合性人才,政治生活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习惯的提高,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铺垫。教学生活化的开展,既体现了时代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也实现了课程改革目标的推广。 二、政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策略 1.结合政治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教师要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结合政治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传统的教学领域,走向校园和社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可以联系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或是初中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小调研”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调研报告”。 2.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可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着高度的学习热情,进行新课的学习。 3.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除了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外,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精心提炼生活实例,切实掌握实例教学的精髓。面对众多事例,不能搞“捡到篮里都是菜”,不分主次,应当根据每节课主题的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选出最为典型的事例。事例选准了,事情可谓是成功了一半。但另一半工作还不能忽略,即在具体表述时,不仅求平实,还应求新颖、求意境、求立体感,让学生备受感染。有时依靠叙述事实不能充分达意,这就需要点睛的议论及精巧设问的引导。另外,可采取轮流或小组合作等方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学会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新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并从生活中选取一定的素材,全面加强初中政治的生活化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尝试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尝试 发表时间:2012-07-31T09:08:53.757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2年7月供稿作者:杨政[导读]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 四川省渠县三汇初级中学杨政【中图分类号】G62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133-01 教学生活化,是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现行思想品德课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新课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孝亲父母”的教学内容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陈红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我这样一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就是在教学中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体会和经验中提升。 比如,在“与挫折同行”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如在学习“谁言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去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还组织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亲身体会此中的感受,使他们更深地认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教育子女的艰辛。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实现教学活动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是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伸和拓展,让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学“保护环境”时,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社区的环境状况,找到存在问题及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何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学生把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运用到课堂上来。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才能走出单纯的知识灌输,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的怪圈;只有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认识,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学会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有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

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

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3-07-03T16:34:10.18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2期供稿作者: □ 牟久喜 [导读] 教学方式生活化 牟久喜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其基本理念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建构基础。陶行知先生也讲:“生活即教育。”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向上地生活。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方式学生发展 思想品德教学要生活化,首当其冲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教学内容必须是那些与学生生命经历密切相关,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能够引导学生生命体验的生活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无论从教材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还是教学方式的创设和构建,以及社会信息的筛选等方面搭建教学平台,让思想品德教学走进生活,融入生活。 1 教材走进现实生活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之一。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蓝本、范例。教材的基本理念是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及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和他人、我和社会、国家的关系为主线,指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其最终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也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学生自身发展拓宽道路,提供帮助。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五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中,我首先列举了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事例,然后在电子屏板上选放了2011 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耳闻目睹当代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怀和风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列举现实生活中所观察了解到的人和事中那些体现了中华儿女民族精神。有些学生列举尊老爱幼的事;有些列举了家庭的勤俭节约;有些联系身边人物列举拾金不昧的感人事迹。最后我组织了“感动班级人物”的活动,让学生推荐“感动班级人物”,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这样,使学生认识到不光是只有英雄才是民族的脊梁,平凡的中华儿女同样可以成为民族的脊梁,民族精神的弘扬并不是高不可攀。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践行高尚的道德精神原则。 2 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而课堂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已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态度、行为方式,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以此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备课时,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对相关章节的知识点,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就会感觉到所面对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规的,且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一旦有了完整答案,就会感觉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强不息》第一课时《直面挫折》教学,我详细分析了教材,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撰写《我经历的挫折》小故事,要求每位学生记录自己遇到的挫折以及当时的应对措施。从学生的小故事中发现学生眼中的挫折大多与学习有关。其中有位学生这样描述他的挫折:“我最大的挫折是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不及格,从此,我也不喜欢数学课,甚至上数学课感到头疼,渐渐的我连数学老师也不喜欢,总觉得老师看不起我。”因此,我在课堂上列举这位同学的故事,作为导入新课的素材,然后提问:“同学们是否也遇到此类情况?”由于故事源自学生生活实际,因而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普遍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因为思想品德课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困惑,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社会信息充实教学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的生活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初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他们对未来社会充满了憧憬,而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教师应从教育内容着手,努力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师要善于筛选生活,捕捉生活素材,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课堂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生活、创新生活,进而“享用”生活,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广阔的平台。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思想品德的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现阶段学生往往通过媒体、网络等大量吸收信息,他们的眼界是开阔的。在教学设计时,除了从报刊、电视、广播、网络上找供讨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身边的事,注重学生身边的“热点”,使学生讨论的问题源于他们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 例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六课第一课时《网络的人际交往》,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即网络的利与弊。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上网观看我国 “神九”及“嫦娥绕月卫星”发射圆满成功的场景。这样学生对上网了解国家大事,获取信息有明确的认识,对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课堂上让学生畅谈观看我国“神九”及“嫦娥绕月卫星”发射圆满成功的感受。此时大部分学生七嘴八舌,畅所欲言,只有较少部分学生装腔作势,迫于应付,沉默寡言,表现不积极。面对此情形,我及时引导学生:网络拓宽了我们了解国家大事,获取信息的渠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扩大了人们思想文化的交流,给我们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其次,笔者也列举了许多青少年因网络文化垃圾的熏染,沉迷于网络游戏,被网络游戏套住,难以自拔。轻者耽误学习,更有甚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贻误终生。 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理智面对网络,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网络,学会自我保护,正确运用网络。 4 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生活化”是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让学生在这种形式中轻松愉快,主动的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

谈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

谈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 摘要 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之一,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应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教学不仅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更要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 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之一,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应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教学不仅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更要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目的,以此来为学生学习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本文主要探讨了几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策略,希望能够为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简述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政治课程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1.运用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政治课程学习积极性 对政治课程教学来讲,只有学生对政治课堂产生浓厚兴趣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政治教学能否成功有效的基本前提。为此,就可运用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政治课程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以高涨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政治课堂学习当中来。比如,在讲解《亲情之爱》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列举学生身边真实发生的生活实例,以此让学生感受家庭和亲人之间的情感,继而让学生真正懂得孝顺父母、理解父母、感恩父母,起到有效启迪学生心灵和强化思想情感的教学目标。并且,教师也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实现深刻理解和体会。"亲人对我的成长有哪些意义?";"在亲人那里我们获得了哪些爱?";"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身边的亲人?";等等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展开探讨和表达,同学们通过表达自己父母的职业以及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爱,更加的理解、尊重和感恩自己的父母亲人,并深刻懂得了家的意义,更加懂得孝顺和感恩。 2.依据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化实践活动 生活化教学模式下的政治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走到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在实际生活活动当中感受政治知识的存在和价值,在条件和环境允许下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以外社会的其他场所,让学生在生活化实践活动当中深刻的感受和体会政治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政治知识去思考、理解并解决生活当中的具体问题。在政治教学中在讲到某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与社会当中学生所熟悉的各种现象真实事件紧密结合,提出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此调动起学生讨论和探究的兴趣。比如,在讲解《遵守社

德育生活化的四种途径

德育生活化的四种途径 兰州市城关区五里铺小学付建林730020 德育与一般性的知识传授、教学不同,它是心灵的塑造、品格的培育、行为的养成、道德的积淀,所以不能把德育封闭孤立起来,也不能把德育政治化和口号化,而应该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关注、指导和引导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现实生活和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里,充分释放儿童的潜能,激活儿童的创新精神,本着“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原则,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活动中接受德育,使德育工作鲜活闪亮,富有魅力。那么,如何使德育走向生活呢? 一、德育内容联系生活 德育应当以育人为本,注重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生活是道德的沃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德育内容层次过高的政治化倾向,增加日常生活道德、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保证这些道德理论和规范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而不是空洞的远离实际的空谈。其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最终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支配下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同时,我们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

材,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生活中潜在的德育内容,用经验弥补理论的缺陷,淡化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易于学生接受。二、使德育方法贴近生活 德育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实现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教育,它避免了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因此,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德育情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队会、课堂辩论、小组讨论、演讲比赛、游戏娱乐、模拟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使德育途径走向生活 德育的内容应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并符合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德育的途径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德育的方式应当重情感、情境,重实践、体验。“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师要坚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但是,如果学生不去参与,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的感悟,那么,学校里所获得的

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分析

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27T18:35:05.3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作者:胡海花[导读] 教育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政治生活化教学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但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而且也是有效落实新课改的必然要求。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供以借鉴。 (新余四中,江西新余 338000)摘要:教育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政治生活化教学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但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而且也是有效落实新课改的必然要求。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供以借鉴。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教学;对策 引言 政治生活化是主要的教学对策,这种教学对策可以促使政治学科和生活巧妙的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学生学习课本当中的知识点以及相关技能,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做到学以致用,并依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妥善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1试析初中政治生活化的必要性众所周知,初中生在生活当中会遇到诸多难题,不但要妥善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懂得如何取舍。而在初中政治课堂当中,有诸多关于这些问题的知识,如果想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就要进行政治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灵活应用教学生活化的同时,就可以帮助学生妥善处理这些关系,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的身心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部编版(道德与法制)的政治教材有着丰富的内容,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社会实践的现状,进而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开展政治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育,因此实施政治生活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析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 2.1重视政治生活化活动的有效落实 在初中生涯中,学生通常将很多的时间都用到了学校和课堂教学中,周而复始的在教室中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更容易对课堂外的事物充满好奇,迫切需要课外实践活动,而政治生活化活动的有效落实正好符合了初中生的心理需求。结合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来看,他们渴望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因此教师就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去社会生活当中做一些调查、访问等感受生活中的政治,结合采取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结合调查情况开展相应的辩论赛,比如在学习《生活需要法律》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在开展实践调查的前期阶段,教师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做到遵纪守法呢?法律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为什么要遵守法律?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去实践,去找寻答案,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学习政治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人生阅历。显然学生亲自尝试走到社会生活中,独自收集相关资料,全面了解时事问题,才能深刻体会到政治和社会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而更好的去理解政治、感受政治。 2.2在生活中寻找榜样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政治生活化教学,并主动在生活中寻找榜样,显然这一举动是最真实、最贴切的教育,将会使学生念念不忘。比如在学习《发现自己》这节内容时,笔者实现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朋友,说出喜欢该同学的理由,然后我邀请受学生最喜欢的学生来到讲台和这名学生互动,让他说这名学生的优点,这些话语说出以后让学生很是感动,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下定决心继续保持这些优点,做更好的自己。除此之外,我又给学生布置了相应的任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学生在看到他人的行为得到表扬时,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增强自身的性外。显然这种方式显得更加生活化,学生也会深刻体会到人活着的意义。由此可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教育素材,这样就要求政治教师不断去挖掘这些潜在的素材,进而为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2.3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生活化情境 由于政治教育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开展政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依据教学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常情况下,创建生活化场景的方式有很多,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样教师就可以借助于该技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憧憬美好集体》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笔者考虑到大部分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难免会养成自私、嚣张跋扈的性格。因此,我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出了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我事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这样做可以潜移默化的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接着导入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集体当中?你们为什么希望生活在这样的集体当中?……一连串的问题提出以后就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认为美好集体应当有着良好的氛围”,还有的说:“美好集体就是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充满活力的”……最后笔者做出了总结:“美好集体是靠我们每一个共同经营的,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当中都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众人抬柴火焰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显然这种教学情景完全满足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合作精神,而且也获得了相应的启发,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政治生活化可以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都运用到生活实际之中,对生活做出合理的规划,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将学习生活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这样才能使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贴近生活,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学生可以感悟到思想道德的潜在价值,进而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指明前进的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