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谈丽江古城的文化特征

谈丽江古城的文化特征

谈丽江古城的文化特征
谈丽江古城的文化特征

谈丽江古城的文化特征

一、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二、文化特征

灿烂神秘的纳西东巴文化。大智大慧的纳西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以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为主要纪录方式,它是伴随着纳西族漫长历史发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态文化,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采。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简科全书。东巴文化以其自己独特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几百年来始终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和有志之士,前来研究翻译和观赏。东巴文化是纳西人民对世界人类的伟大贡献。

音乐瑰宝丽江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在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成为绝音,但自传至丽江后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乡村在小镇随处都听到这美妙的声音。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天音”。聆听纳西古乐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

鲜明特色的丽江古城民居。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井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丽江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统一体。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古城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丽江纳西族风俗

丧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后部分地区开始盛行土葬。 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与汉族相同。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现为物资交流会)和“七月骡马会”。此外,还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等。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习俗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 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婚俗 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臵办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

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食俗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 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 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丽江火烤粑粑等。 节庆 纳西族以农历记年。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不少节日如: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除年节外,纳西族还有许多祭祀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任祭司,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祭时用全牲大祭,在场者均要洗手执香肃立。祭毕,用猪血灌肠、猪头、内脏烧汤,熟后按户分食。大祭后三天,还要进行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的小祭。还有“祭三朵(本族保护神)”,纳西族认为三朵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

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旅游景区规划 姓名:代玉年级:2010级 学号:1041064115 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 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目录 案例概述 (1) 丽江古城标识、标牌和解说 (1) 丽江古城旅游安全管理 (3) 丽江古城旅游产品管理 (4) 丽江古城旅游营销管理 (6)

旅游景区规划之·云南丽江古城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子的中部,全城面积达 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因四周青山环绕,城中碧水盈盈,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起名为“大研镇”。丽江古城由大研镇、束河镇和白沙街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大研镇为代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以四周的高山作为天然屏障。 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其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约800年的历史。历代均为滇西北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本文将从旅游标识、标牌和解说,旅游安全管理、旅游产品管理和旅游营销管理四个方面对丽江古城经行分析。 二、丽江古城旅游标识、标牌和解说 一方面,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局专门设有旅游标准化办公室负责丽江古城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在标识、标牌等管理方面主要包括: 一、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整改:由数字化分公司负责完善了单位内部公共信息符等相关工作。如引导标识,在景区内设置了位置合理,指示清楚的规范标

丽江古城及纳西族建筑形式与特点

丽江古城及纳西族建筑形式与特点 漓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纳西族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而我们应当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中华的瑰宝同时要注意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纳西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其中的纳西族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 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 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 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 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风景如画的黑龙谭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 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

纳西族风俗习惯

纳西族风俗习惯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 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纳西族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注意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说粗话,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在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跷二郎腿。当主人敬烟酒、盛饭时,宜用双手相接,并表谢意。

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阿勒邱”和“纳西阿妈”是纳西语中的两个称谓词汇。阿勒邱是明代丽江土司木增夫人的名字。因为阿勒邱心灵手巧,且通情达理,所以成了当时纳西族妇女争相崇拜的对象。此后,“阿勒邱”也便成了精明能干的纳西族妇女的代名词。“纳西阿妈”则是对纳西族中老年女性的一个较为亲切的称呼,属于非亲属称谓。虽然“阿勒邱”和“纳西阿妈”这两个词仅仅纳西族历史文化当中的一个人物形象、称谓,但是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作为纳西族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尤其是代表纳西族传统女性形象的文化符号及象征。关于纳西族社会里的女性这个话题,近年来有学者从文化、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多角度探索,蔡维琰[1]主要通过对纳西文化中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及社会生活的分析,得出纳西族女性具备独立自主、勤劳奋进、善良豁达的意识的结论。和钟华等[2]则主要探讨了纳西族原生态的性别观、婚姻观,以及各个社会阶段这些观念制度的变化。周智生[3]则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丽江商界的纳西族妇女。这些学者的研究论著,为我们了解纳西族女性开启了一道道知识之窗、智慧之门,收获颇丰。但是相比较而言,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这一话题的研究甚少。因此,作者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对这一话题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本文将运用文化语言学中的文化符号解析法①,以这两个文化符号作为出发点,结合分析纳西族语言中的一些相关的语言现象,来进一步阐释“阿勒邱”和“纳西阿妈”这两个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以展示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让本民族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也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纳西族文化中这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有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4]1。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文化影响语言,没有文化,语言便不复存有。而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而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简介 东巴文化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特有的文化。纳西族仅24万人左右,居住在云南丽江和 四川省的西南部,丽江有大约17万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 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这已成为当今一些文化人前往 丽江旅游探秘的热点之一。 东巴文化其实是一个体系,它包含有:东巴象形文字、服饰、舞蹈、东巴音乐、东 巴绘画、东巴仪式、东巴艺术品几大类。 1、东巴象形文字 据专家考证,东巴象形文字是一种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图画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基 本上是由很多简单抽象的图画组成。最早是写、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有 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像写在纸上。由于只有东巴——纳西族祭司——才掌握这种文字, 所以又称这种象形文字为东巴文。据说,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而现在,凡是冠以“东巴饰品”的民族工艺品,其标志性的符号之一就是都带有“东巴文字”的符号。 据不完全统计,东巴象形文字共有1700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 简练,色彩鲜艳,而且目前很多东巴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 2、东巴服饰 纳西族的服饰最典型的是妇女的服饰,其特点可以用“披星戴月”四个字形容。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妇女们上身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我们的电子商务网站——嘎嘎易购云南民族工艺品批发网(https://www.sodocs.net/doc/736307003.html,)就有大量的东巴类饰品。 3、东巴舞蹈 东巴舞是纳西民族的典型舞蹈,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东巴舞从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驱鬼之类的动作,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是表现古代纳西人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这种正规的东巴舞刀可能只能在一些祭司活动中才能看到。而民间老百姓所跳的集体舞蹈被称为“打跳”,它可能脱胎于东巴舞蹈,但又融入了现代和民间色彩。由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在丽江古城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当地纳西族姑娘和小伙带着外地游客集体绕圈打跳的热闹场景。

纳西族风俗习惯

纳西族风俗习惯 篇一:纳西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sdfkdjskyk70 10级分类:社会民生被浏览4064次 20XX. 09. 04 schwimmer 采纳率:54% 11 级20XX. 09. 04 民俗习惯一、居住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丽江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则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

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篇二:纳西族风俗习惯 班级:09级汉语言1(A)学号:2009120XX79 姓名:刘斌序号:32 纳西族风俗习惯 纳西图库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图库纳西族自治县,维 西、中甸、宁菠、德钦图库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也在分布。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东巴彖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被屮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1957年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其中:“丽江马”闻名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61年成立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人民绎讨4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科技人员。以往纳西族地区缺医少药,经常流行多种疾病和瘟疫;现在医疗卫生人员遍及乡村,基本上消灭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纳西歌曲主要有打跳歌,东巴吉日经,纳西净地,纳西酒歌等

【纳西族的风俗节日】纳西族节日,纳西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纳西族的风俗节日】纳西族节日,纳西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除夕宰鸡,以饭和肉喂狗,用猪头拜灶君,然后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门,全家带着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坟上拜年。初二洗头洗脚。初三祭天,这是整个村寨的共同活动,有的地方祭天时只许男子参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从初一到十五均不劳动,在家玩乐,青年们则随各地习惯举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娱活动。棒棒会 纳西农事节日,后演变为交流竹木农具的节日,又称老会。每当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镇,交流生产资料,以备春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 小年 小年是云南省宁获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人民的节又、也叫做牛马年,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举行,用来酬谢牧童一年来的辛劳。届时。孩子们可得到家长缝制的新衣裤和一些食物,食物有。一只猪前脚、两根猪肋骨以及鸡蛋、面饼、精粑、酥油、水果糖果等。替别人放牧的孩子也同样可在寄宿户中得到同样礼机一歹节日里,歌舞和赛马活动为大家带来欢乐。一赛马,也称“跑罐子”,最先到达目的地的骑手能有幸喝到头一罐美酒。目前,组织儿童看电影,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为古老的节日又增添了新内容。 火把节 纳西族的火把节定于旧历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天,是纳西

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一次隆重节日。火把节的第一天,人们选择又好又长的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加上易燃的松明,捆扎成火把。傍晚,各家门前的火把就点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节。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装饰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人们高举火把,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农具会 正月十五丽江农具会,正月二十日白沙农具会,都是纳西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春节活动的高潮,也是这个节庆的结束和新的一年备耕生产的开始。白沙农具会在明清时叫“白沙庙会”,纳西语叫“白沙堂美空棒”,意即“白沙大宝积宫开门”。是明代建筑“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寺庙一年一次的开门日。主要是让人们进香拜佛。近半个世纪来,成了交流农具为主的节日,故人们名副其实地称为“白沙农具会”。届时,邻近各县农民纷纷来此买卖农具和马匹,赶会期间热闹非凡。 北岳庙会 二月初八的北岳庙会,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保护神或战神“三多”的盛大节庆。北岳庙,因南诏时曾封玉龙山为北岳,三多庙建在玉龙山麓而得名。纳西人认为三多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权威的神,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牲隆重祭祀。三多的信众颇多,香火之旺,当居丽江所有寺庙的首位。 龙王庙会

独特的纳西族文化论文

论丽江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 这次的云南之行给我带来了很多意外的收获,很多的收获是我没有想到的,经过这次考察,我了解了很多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也亲身感受到了那种文化氛围,尤其是丽江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设计匠心独运,富有神奇色彩的东巴文化,这些都深深的吸引着我。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烁,为什么丽江的具有这样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呢?这就需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啊分析,得出这个结论。 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她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这里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源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河水,到了城头双石桥后,分数股穿街过巷、环城流淌。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院中有奇花。 纳西族一般居住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术楞房,以术板覆顶。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 古城建筑——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 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丽江古城建筑) 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井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丽江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丽江纳西族走婚风俗介绍

丽江纳西族走婚风俗介绍 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奇妙的分布着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清澈的湖泊,而且还有着古老的纳西族。丽江的美景孕育了纳西族文化,而纳西族的走婚也是丽江一道靓丽的风景。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神奇的走婚吧。 丽江泸沽湖边的纳西族的一支:摩梭人,实行的是“阿夏”婚。“阿夏”是摩梭语,意为亲密的情侣。“阿夏”婚有两种形式,即阿夏异居婚与阿夏同居婚。阿夏异居婚也叫“走婚”,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建立阿夏关系的男女双方,各自住在自己的母亲家生产生活,只是男方暮来晨往,仅在女方家过夜。 所生子女一律由女方抚养,其生父与子女不在一个家庭生活,男子与女方在生产、生活、财产上没有必然联系,男子无法定的抚养子女的义务,但生父可与子女经常往来。男女双方一生可以结交多个阿夏,但不可同时结交两个,只有跟一个终止了阿夏关系后,才能结交另一个。阿夏双方结合自愿,离异自由。阿夏关系保持的时间因人而异,一般年轻时不大稳定,中年以后日趋固定,甚至保持终身,但无论保持多久,男女双方都各居母家。 任何一方不愿再保持关系,或女方闭门不纳,或男方不再登门,阿夏关系即可解除。另一种阿夏同居婚特点是男女双方各居一家,或是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共同生产生活,养育子女。这种婚姻同样以情为主,自愿结合,离散自由,双方一旦终止关系,各自回自己原来的家,其家庭成员都会欢迎她(他)回来,子女问题也由双方协商解决,不会引起双方的冲突。另外,摩梭人地区也有部分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的。 但有不少摩梭人实行的是“阿夏”婚,绝大多数家庭为母系大家庭。家庭成员的血统完全以母系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这种家庭的特点是家庭中男不娶妻、女不出嫁,无翁婿、婆媳、妯娌、姑嫂等关系,家庭权力分工形式为舅掌礼仪母掌财,家庭和睦、尊老爱幼,极少分家现象。家庭人口一般在20人左右。 走婚制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是以感情为基础,夜合晨离的一种婚姻礼俗。走婚制度是女性文化的标志。川、滇、藏交界的“大香格里拉”是著名的女性文化带,有着强大的

初探东巴文化在丽江旅游业中的传承思路

初探东巴文化在丽江旅游业中的传承思路 近几年来,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东巴文化的商业气息也随之加强,如何实现在旅游业中对东巴文化的传承,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了东巴文化传承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之后,重点论证了在旅游业中传承东巴文化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传承的一些基本思路。 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形成,历史悠久、内容广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所指的是“窥中原之文脉、纳百川之精”的广义的东巴文化。即以纳西族东巴古文化为核心,时至今日纳西族创造的和吸纳的外来文化的总和。东巴文化既是传承了几千年的纳西族古代文化,也是延续传承至今的纳西族活态文化。 一、东巴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丽江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商品经济对东巴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萌发拜金主义意识,把东巴文化作为一种纯粹的盈利性商品加以过度地利用和兜售,使东巴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商业气息,浮华成分也很多。东巴文化开始“商品化”、“走样化”、“粗俗化”,面

临着“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于是,“如何在充分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传承东巴文化”这一问题日益凸现了 出来。 目前主要是通过开办东巴文化学习班、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山区尚存的老东巴进行了东巴文化传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传承形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开设东巴文化学习班的学校,出现了教学资金短缺的问题,且东巴文化教学与学生学业之间也存在冲突;因农民自身条件的限制,通过夜校传承东巴文化仍有较大的难度;因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封闭的山区依靠老东巴传承东巴文化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从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当中进行东巴文化的传承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东巴文化的传承都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在旅游业中进行传承的可行性分析 “旅游业是丽江的支柱产业,丽江市旅游局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1至2月,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5.9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7.71%。旅游业总收入预测12.51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9.21%;旅游对丽江地区的经济贡献率是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活化石”,有重要的历史、哲学、宗教价值和

东巴文化与丽江古城

东巴文化与丽江古城 摘要:浓郁而独特的纳西民俗文化促进了丽江古城的,同时也是丽江古城的灵魂。而东巴文化无疑是纳西民族文化的源头,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纳西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文章探讨了丽江古老的东巴文化与丽江古城的未来发展的关系,指出目前丽江古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结合丽江本土特有的民俗文化的传播来促进丽江古城旅游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东巴文化;丽江古城;旅游规划 一、纳西族与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故有人称它为“文化”或“社会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源于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也随着时代的渐进和外界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化。民俗文化包罗万象,大致包括3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等。并有着教化、娱乐和心理的功能。 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纳西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她有强烈的内向性和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向上进取心和热衷于学习先进文化的精神,但她也有强烈的民族自识性和民族意识,有自己浩荡长流的独特的文化——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先民在原有巫教的基础上,吸收本教文化,创制和使用原始象形文字,使本教纳西化,以白地为中心,形成古老独特的文化。它是一个文化体系,它包括图画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画,东巴教,东巴舞蹈,东巴音乐等。一般认为,最迟形成也唐宋时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纳西的古文化,是纳西文化的核心。 首先,东巴象形文字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一些古代造字之谜,人们称其为“活着的象形文字”。通过他的研究不仅能了解纳西悠久的文明历史进程,而且对世界文字的研究也是极大的贡献。对于探索人类文字的起源和演变,极有借鉴意义。 其次,东巴教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东巴教是在纳西族远古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吸收本,佛等教的内容而形成的。东巴教充分反映了原始宗教从初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各种崇拜内容及其发展脉络,集原始宗教之大成,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研究原始宗教的珍贵资料。 再者,东巴经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意义。东巴经是纳西东巴们用其特有的东巴象形文写成的。它的内容浩博宏富,堪称纳西族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不少笔者认为它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佛教,喇嘛教的传递过程,并且对于研究人类文化史具有很大意义。东巴经中反映了纳西族社会发展史上不同的婚姻家庭形态,如血缘婚,对偶婚等。纳西族带有性的爱情婚姻悲剧的殉情风习也在东巴经中充分得到反映。 另外,东巴文学的研究有利于原始文学,民间文学向作家文学的过度的研究。对东巴绘画,音乐艺术的研究不仅对探索纳西族的民俗风情有利,也对中国艺术的研究有利。 总之,东巴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对它的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通过对东巴象形文及东巴教等的研究,对挖掘纳西族历史及宗教文化,探讨古文字之迷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作用,对古文字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和

由丽江古城看纳西民居的建筑形式及特点

由丽江古城看纳西民居的建筑形式及特点 摘要: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关键词:漓江古城纳西族建筑三坊一照壁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13世纪初,蒙古军队跨囊渡江,平定云南,给沉寂了五百年的纳西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提供了千载难遇的历史机遇:公元1276年,元在丽江设军民总管府,统领一府七州一县。由纳西族首领阿良任总职并世袭。木氏家族由此崛起。明代是纳西族最鼎盛的时期。明初,纳西首领阿得“率众归附”,并随明军征讨边疆,屡立战功,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嘉许,亲赐“木”姓,允其世袭丽江府土知府,予以积极扶持。清代以后,木氏势力渐趋衰微。鸦片战争以后,纳西族地区也进入了社会动荡时期,1949年7月1日,丽江和平解放。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漓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纳西族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其中的纳西族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本文是关于习惯的话题作文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小编介绍的纳西族的风俗习惯,欢迎阅读。 第一篇: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纳西族人生活在云南丽江,是一个开朗的民族,更是一个智慧的民族。那里的传统舞蹈——打跳,更是远近闻名。暑假我去了梦寐以求的丽江,亲身经历了打跳的趣味和习俗。 一到纳西族的精髓——丽江古城后,便闻到了一股木头的独特气味。这是古城两旁的民居散发出来的气味,这里的民居都是土木结构的“木楞房”,顶上是砖瓦。脚下的条石,经历了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被磨得很光滑了。小路的旁边,总有一条很清澈的小溪缓缓流过。这便是纳西族人生活的地方。原生态的环境,你烦躁的心一定会平静下来。这里远离汽车的尘嚣,展现在你眼前的只有原始,安静,让人陶醉的古城。 古城的中心——四方街,墙壁上刻有许多象形文字,就是纳西文字,纳西族是迄今为止还在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夜幕渐渐降临,在四方街的广场中央熊熊燃起一堆篝火,打跳马上要开始了。纳西族的居民们到一栋栋房子前叫唤人们,大家纷纷从楼里出来,参加这一次

打跳。 一时间,音乐响起了,纳西族人们开始跳舞了。姑娘们穿着鲜艳的宽袖布袍和对襟长衫,腰间束着各色彩带,背披着羊皮,头上带一串白色的圆片,小伙子们穿着棉布衣,头戴毡帽,只见他们时而往前,时而往后,时而踢脚,时而挥手。他们手拉手围成一圈,绕着火堆欢快地跳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许多游客争先恐后地加入行列,圈子越围越大。我的脚也痒了,加入了欢快的打跳行列。刚开始,我那拙笨的舞步怎么也跟不上节拍,渐渐地我终于掌握三步一跺脚的技巧,我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朋友,百闻不如一见,还是亲自去体验一下纳西族的独特风情吧!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喜爱这个热情友好团节的民族。 第二篇: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纳西人按古规一连要过三天的火把节,点三个晚上的火把。每天门前要点一支柱子般又粗又大的大火把,寨子里的青年们个个拿着又细又长的小火把,沿着田埂、山路,边走边唱,直到深夜。火把燃得越旺,就越吉利,人们越高兴。 这个隆重的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怕地上的晦气冲上来,下令把天门长闭不开。可是不久,十八层天游腻了,仙境看烦了。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下旨打开天门,想看看人间的景致到底如何。天门一开,春风习习,只见人间绿水青山,百花争奇斗艳,玉皇大帝看得心驰神往,烦恼顿消。

东巴文化

东巴,即东巴文化,也指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东巴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图画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这么一个文化体系。东巴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纳西族,自称“纳”,“纳西”,“纳汝”。晋、唐史籍称“摩沙”或“摩些”。分布在云南丽江、中甸、维西、宁蒗及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或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主要聚居地云南省丽江,为国内惟一的纳西族自治县。这里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象形文字从它的造字以及整个发展的情况来看,它是从图画逐步发展演变成现在的东巴文字,所以现在的东巴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一个东巴文字都是很美的一幅画。 在东巴舞中,有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形成的。据《东巴舞谱》记载,纳西最古老的舞蹈源于金色青蛙的跳跃。如今在丽江西北部山区仍然保留着一种古老舞蹈《勒巴舞》。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而《勒巴舞》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拿着牛尾巴跳的,它分别模仿大象、鹰、猴、蛙及虎,并使之形成了一套连贯的舞蹈动作。《牦牛戏老虎》是根据纳西民间的一个典故改编而成的动物舞,舞蹈分为颂经、牦牛戏老虎等几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两只猴,分别代表人类最早的两个家族,一族崇拜老虎、一族崇拜牦牛,两家族为此发生争执的故事。 东巴神谱则是纳西人的图腾,在神谱里有神保佑他们,“青蛙、飞螺、大鹏鸟修曲、战神优麻、吉祥双鱼”等等数不胜数。一个民族想要强大,首先它必须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能够很快地繁衍后代。据说纳西人迁徙到生息的土地,看到青蛙的繁殖能力是最强的,就把青蛙选作他们的繁殖之神,飞螺是一只长着翅膀的海螺,它是海神,亦是一种东巴用的法器,大鹏鸟修曲、战神优麻、双鱼则分别是保护、勇气和吉祥的象征,从古至今许多木雕艺术反映的正是这些神的传说,这些神谱木刻构思缜密,线条流畅优美,图案栩栩如生。久久凝视,仿佛就回到了遥远的年代。 古代的纳西族人民为了适应高原地区的农牧生产,一般以自织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长裤,女着短衣、长裙。无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后来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们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 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

纳西族民俗文化

纳西族民俗文化市场营销101 1030444116 缪翔翔

一.纳西族基本概况 (1)人口和分布: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 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现有人口为324679人。纳西族也是昆明市非土著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 (2)自治区域:自治县:、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2003年撤销)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乡: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大安彝族纳西族乡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 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 (3)称谓与争议: 自称:由于纳西语方言的差异,有:纳西、纳、纳日、纳罕、纳若等多种自称。这些自称在发音上有轻微差别,但基本族称都是“纳”;而西、恒、罕、日都是“人”的意思。1954年,中央民委派出云南民族识别调查小组根据名从其主原则,确定纳西族为统一族称。他称:汉文献中对纳西族的他称有:麽些、摩梭或摩些(“些”读为“suō”)。藏语称纳西族为:姜或卓。争议:滇川交界自称“纳”或“纳日”的族群,在四川没有经过民族识别,沿用了上层人士的说法,被确定为蒙古族,而在云南,纳人被识别为纳西族支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在1990年将纳人确定为摩梭人。目前,放弃“纳西”,而以“纳”作为族称的呼声很高。 (4)语言: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争议;有学 者认为纳西语界于羌语支与彝语支之间)。纳西语分为西部、东部两大方言。使用西部方言者约有26万人,占总人口的87%。纳西语的基本语序:主语——宾语——谓语(S——O——V)。 文字: 一般认为,纳西族有两种传统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东巴文(纳西

浅析东巴文化的传承

浅析东巴文化的传承 和力民 内容提要 东巴文化这一具有世界性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由于东巴阶层的断代而濒临危机。东巴文化的传承,必须在政府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在恢复东巴教宗教形态的基础上,广泛以民间文化组织为依托进行传承,才能获得新生。 关键词 东巴文化 传承发展 东巴教 一、东巴文化是具有世界性 品位的传统文化 何谓东巴文化?狭义的东巴文化,指的是以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为基本形态的传统文化,是东巴教外壳所包容的纳西族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是千百年来纳西民族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 广义的东巴文化,乃是以东巴教文化为核心的纳西民族的古文化。它包括古代纳西族在东巴教文化内容基础上吸纳和纳西化了的外来文化思想和形态,譬如丽江洞经音乐、白沙细乐,纳西族吸纳的佛、道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口碑文化。东巴文化就是纳西古文化的代名词。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狭义的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具有世界性品位的传统文化,理由和根据如下。 11东巴文化拥有目前世界上唯一尚存活的体系化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历过使用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的阶段,也经历过一系列的文字演进过程。如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的丁头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公元前1300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可这些文字现在都是已经死亡的文字。惟独纳西族的东巴文还活生生地在使用和存活着。至今,一些少数民族也多少遗存着一些象形文字。如尔苏人的沙巴文等。但这些象形文字都不成体系,没有组成系统,不能完整表述本民族的思想文化,惟纳西族的东巴文能完整地表述古纳西人的思想文化。这是使东巴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价值的第一个特征。 21东巴文化保存和拥有目前仍能释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