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上课讲义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上课讲义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上课讲义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上课讲义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

人教版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成果

教学目标:

1.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分子的大小。

2.自我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来体验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了解分子的定义,应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

象以及分子在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的特性

教学难点:了解分子的定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广告词引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那么氧气呢?氢气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2.探究分子的特性

探究活动一、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分子的大小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向学生展示不断放大的雪花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了水分子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得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很小。

【教师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很小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数据再来感受分子的大小

【教师引导】继续观察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的水分子这个视频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板书】二、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探究活动二、体验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间隔

【教师活动】提供仪器药品,请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

【学生实验】向小烧杯中加入!/3的水,滴入2—3滴品红溶液,观察

【学生活动】汇报

【教师活动】演示酚酞溶液中滴入浓氨水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笑脸小魔术。用酚酞处理过的白纸上画一个笑脸。放置在氨水瓶口。移开瓶口,白纸在空气中挥舞两下。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提供仪器药品,请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

【学生活动】汇报

解三角形讲义

一、正弦定理 1、在ABC ?中: 2R sinC c sinB b sinA a ===(R 为△ABC 的外接圆半径) 。它的变式有:①a=2RsinA ,b=2RsinB ,c=2RsinC ;②; ,R c C R B R a A 2sin 2b sin 2sin ===③a :b :c=sinA :sinB :sinC 。 推论1:△ABC 的面积为:S △ABC =21absinC=21bcsinA=2 1 casinB (证明:由正弦函数定义,BC 边上的高为bsinC ,所以S △ABC = C ab sin 2 1 ) 。 推论2:在△ABC 中,有bcosC+ccosB=a 。(证明:因为B+C=π-A ,所以sin(B+C)=sinA ,即sinBcosC+cosBsinC=sinA ,两边同乘以2R 得bcosC+ccosB=a);还有两个式子为:acosC+ccosA=b ,bcosA+acosB=c 。 2、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例1 △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2,?=45B ,分别求出下 式中角A 的值。①b= 2 1 ;②b=1;③b=332;④b=2;⑤b=2。【答①无解;②A=?90;③A=??12060或; ④A=?45;⑤A=?30。】 例2 在△ABC 中,已知AB=1,?=50C ,当B= 时,BC 的长取最大值。【答:?40】 3、推导并记住:42675cos 15sin -= = ,4 2 615cos 75sin +== 。 例3 在锐角△ABC 中,若C=2B ,则 b c 的范围是( ) A 、(0,2) B 、)2,2( C 、)3,2( D 、)3,1( 【答:C 】 例4 在△ABC 中,c=3,C=?60,求a+b 的最大值。 【答:23】 例5 在等腰△ABC 中,已知 2 1 sinB sinA =,BC=3,则△ABC 的周长为 。 【答:15】 4、角平分线定理:在△ABC 中,AD 平分∠BAC ,则AC AB DC BD = 。 例6 已知△ABC 的三条边分别是3、4、6,则它较大的锐角的平分线分三角形所成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为( ) A 、1:1 B 、1:2 C 、1:4 D 、3:4 【答:B 】 练习1 △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x a =,2=b ,?=45B ,且此三角形有两解,则x 的取值范围为 ( ) A 、)22,2( B 、22 C 、),2(+∞ D 、]22,2( 【答:A 】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 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思路: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理解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持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个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而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理解,没有任何理性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有,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升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学会使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实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实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逐步提升抽象思维的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有。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播放动画1】无数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持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黄草中学廖书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合作意识和敢于探索的探究精神 【重难点】 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组配乐画,让学生欣赏,设问引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1:完成“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结合物理所学,预习加自主阅读,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小组分工:第1-4小组汇报第1题答案,第5-8小组汇报第2题答案)【小结】小结自学成果。 活动2:探究“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师演示】实验3-1,品红扩散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提问】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学生思考讨论 【讲解】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了探究,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 【图片展示】图3-2和图3-3

【小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活动3:探究“分子性质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显示数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 一滴水中大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些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也都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得完 【提问】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测出分子有什么特征? 【小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4: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分子的另两个性质 【学生实验】按表格内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写在相应的表格内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相互交流】互相讲解自己的实验成果 【小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间有间隔(通常情况: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 【联系生活实际】1、结合我们生活实际,举出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哪些可以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四)学以致用 解答课堂导入提出的问题,呼应开头。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收获和困惑。 (六)练一练,我最棒 抢答,习题见课件。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高中数学竞赛_解三角形【讲义】

第七章 解三角形 一、基础知识 在本章中约定用A ,B ,C 分别表示△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分别表示它们所对的各边长, 2 c b a p ++= 为半周长。 1.正弦定理:C c B b A a sin sin sin ===2R (R 为△AB C 外接圆半径)。 推论1:△ABC 的面积为S △ABC =.sin 2 1 sin 21sin 21B ca A bc C ab == 推论2:在△ABC 中,有bcosC+ccosB=a. 推论3:在△ABC 中,A+B=θ,解a 满足 ) sin(sin a b a a -= θ,则a=A. 正弦定理可以在外接圆中由定义证明得到,这里不再给出,下证推论。先证推论1,由正弦函数定义, BC 边上的高为bsinC ,所以S △ABC =C ab sin 2 1 ;再证推论2,因为B+C=π-A ,所以sin(B+C)=sinA ,即sinBcosC+cosBsinC=sinA ,两边同乘以2R 得bcosC+ccosB=a ;再证推论3,由正弦定理B b A a sin sin =, 所以) sin() sin(sin sin A a A a --= θθ,即sinasin(θ-A)=sin(θ-a)sinA ,等价于21-[cos(θ-A+a)-cos(θ-A-a)]= 2 1 -[cos(θ-a+A)-cos(θ-a-A)],等价于cos(θ-A+a)=cos(θ-a+A),因为0<θ-A+a ,θ-a+A<π. 所以只有θ-A+a=θ-a+A ,所以a=A ,得证。 2.余弦定理:a 2=b 2+c 2 -2bccosA bc a c b A 2cos 2 22-+=?,下面用余弦定理证明几个常用的结论。 (1)斯特瓦特定理:在△ABC 中,D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BD=p ,DC=q ,则AD 2=.22pq q p q c p b -++ (1) 【证明】 因为c 2=AB 2=AD 2+BD 2-2AD ·BDcos ADB ∠, 所以c 2=AD 2+p 2-2AD ·pcos .ADB ∠ ① 同理b 2=AD 2+q 2-2AD ·qcos ADC ∠, ② 因为∠ADB+∠ADC=π, 所以cos ∠ADB+cos ∠ADC=0, 所以q ×①+p ×②得 qc 2 +pb 2 =(p+q)AD 2 +pq(p+q),即AD 2 =.22pq q p q c p b -++ 注:在(1)式中,若p=q ,则为中线长公式.2 222 22a c b AD -+= (2)海伦公式:因为412 =? ABC S b 2c 2 sin 2 A=4 1b 2c 2 (1-cos 2 A)= 4 1 b 2 c 2 16 14)(12 22222=??????-+-c b a c b [(b+c)2-a 2 ][a 2 -(b-c) 2 ]=p(p-a)(p-b)(p-c). 这里 .2 c b a p ++= 所以S △ABC =).)()((c p b p a p p --- 二、方法与例题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的基本性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 4.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 5.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就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就能作出回答。 > 二、探究新知 【过渡】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3-2】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讲解】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阅读】现代科学技术已能把分子、原子放大几十万倍而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看教材49页图3-2和图3-3 【讲解】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

【过渡】有谁直接用肉眼看见过分子(生答:没有见过)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生答:因为分子很小)分子到底有多小下面我们结合一些事实来想象一下。 < 【阅读提示】一滴水很渺小,小小的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请在教材48页最后一段中上找一找。(生答:×1021个水分子,约合17万亿亿个。) 【过渡】17万亿亿是个什么概念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48 页最后一段第 2-3行。 【讲解】有人做了这样的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要想把一滴水全部喝到肚子里去,竟需要五十万年的时间。 【提问】由此同学们可以想象到什么 【抽生回答】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应该都非常小。 【阅读提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有多大,大家在教材上找一找。(生答:大约是3×10-26Kg。) 【讲解】可见分子的质量真的是非常小。 【讲解】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图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汉字“中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其中笔画的线条宽度为10nm。如果用这样大小的汉字来书写《红楼梦》一书,只需小拇指指甲的1/20那样小的面积,就可写进全书的内容。 、 【讲解】由此可见,分子和原子非常小。 【板书】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过渡】分子除了具有“很小”的性质以外,还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请同学们了解一下教材49页“探究”活动的内容。 【观察并介绍】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展示酚酞试液)这是它的溶液,是什么颜色(生答:无色)酚酞遇到氨水这样的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 【活动与探究】 步骤一、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 【抽生描述】溶液为无色

最全面的解三角形讲义

解三角形 【高考会这样考】 1.考查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 2.考查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3.考查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任意三角形的方法. 4.考查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角度、方向、距离及测量问题. 基础梳理 1.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 =2R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由正弦定理可以变 形为: (1)a ∶b ∶c =sin A ∶sin B ∶sin C ; (2)a =2R sin_A ,b =2R sin_B ,c =2R sin_C ; (3)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 2R 等形式,以解决不同的三角形问题. 2.余弦定理:a 2 =b 2 +c 2 -2bc cos_A ,b 2 =a 2 +c 2 -2ac cos_B ,c 2 =a 2 +b 2 -2ab cos_C .余弦定 理可以变形为: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 2ab . 3.面积公式:S △ABC =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abc 4R =1 2(a +b +c )·r (R 是三角形外接 圆半径,r 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并可由此计算R ,r . 4.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注意解的情况.如已知a ,b ,A ,则 A 为锐角 A 为钝角或直角 图形 关系 式 a <b sin A a =b sin A b sin A <a <b a ≥b a >b a ≤b 解的 个数 无解 一解 两解 一解 一解 无解 5.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 测量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培养抽象思维水平、想像力和分析、推理水平。 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联系及区别 难点:原子概念的理解 【课前预习】 1.分子有那些性质? 2.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情境导入】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3: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比较 1、分子 【阅读与思考】阅读教材51~52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这个说法对吗? 2.在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有哪些? 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2)水氢气+氧气;(3)蔗糖放入水中一会就“不见了”。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成了。

⑴分子的概念:最小粒子。例如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⑵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反应物的分子分解结合聚集生成物。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以 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 很多聚集成金属汞。 【交流讨论】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分子、原子各是怎样变化的? 2.分子、原子的概念 3.比较分子、原子的相同点区别及联系 2、原子:⑴原子的概念:。 ⑵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似)体积、质量小;运动;有间隔。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原子 定义 特征 区别 联系 4、分子、原子、物质间的联系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知识归纳】 1.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 3.化学变化的实质:。 三、自我测评 【课堂练习】课本P53~54 第2、4、5题 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中,准确的是() A.分子质量大于原子的质量 B.分子能运动而原子不能运动 C.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已知“o”、“●”表示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1)下列表示的气体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2)下列表示的气体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 4.微观模拟题:通过下图反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丙物质属于纯净物中的_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反应。

解三角形完整讲义

正余弦定理知识要点: 1、正弦定理:或变形: 2、余弦定理:或 3、解斜三角形的常规思维方法是: (1 )已知两角和一边(如A、B C),由A+B+C = n求C,由正弦定理求a、b; (2)已知两边和夹角(如a、b、c),应用余弦定理求c边;再应用正弦定理先求较短边所对的角,然后利用A+B+C = n求另一角; (3)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a、b、A),应用正弦定理求B,由A+B+C = n求C, 再由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c边,要注意解可能有多种情况; (4)已知三边a、b、c,应余弦定理求A、B,再由A+B+C = n求角C。 4、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 5、解三角形问题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或无解的情况,这时应结合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定理及几何作图来帮助理解”。 6、已知三角形两边a,b,这两边夹角C,则S = 1/2 * absinC 7、三角学中的射影定理:在△ ABC中,,… &两内角与其正弦值:在△ ABC中,,… 【例题】在锐角三角形ABC中,有(B ) A. cosA>sinB 且cosB>sinA B. cosAsinB 且cosBsinA 9、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特别地, 正弦定理 专题:公式的直接应用 1、已知中,,,,那么角等于() A. B. C. D. 2、在厶AB(中, a=, b =, B= 45°贝U A 等于(C ) A. 30 ° B. 60 ° C. 60 或120 ° D 30 或150 3、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若,则等于() A. B. 2 C. D. 4、已知△ AB(中,,,则a等于(B ) A. B. C. D. 5、在△ AB(中, = 10 , B=60° ,C=4则等于(B ) A. B. C. D. 6、已知的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若,,则等于.() 7、△ AB(中,,,,则最短边的边长等于(A ) A . B. C . D . & △ AB(中,,的平分线把三角形面积分成两部分,则( C ) A . B . C . D . 9、在△ AB(中,证明:。 证明: 由正弦定理得: 专题:两边之和 1、在厶AB(中, A= 60 ° B= 45 则a = (,)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2.认识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教学重点 分子和原子概念。 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分子有那些基本性质? 【抽生回答】(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3)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导入】分子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再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和原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继 续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 二、探究新知 【提问并讲解】1.水蒸发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中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既然如此,水的化学性质是当然就没有改变。 2.品红溶于水是什么变化?(生答: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中品红分子和水分子有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生答:没有。)既然如此,水和品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各自保持不变。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其化学性质也保持不变。 【提问并讲解】1.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过氧化氢分子。)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水分子、氧分子。)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过

氧化氢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是什么变化?(生答:化学变化。)反应前是什么分子?(生答:氢分子、氯分子。)反应后是什么分子?(生答:氯化氢分子。)分子发生变化没有?(生答:发生了。)既然分子发生了变化,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再保持。 【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其化学性质也就不能保持。 【提问】由以上可知,如果物质的分子不变,化学性质就能保持不变。分子变了,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那么我们该如何给分子下定义呢?请同学们看教材50页第二段。 【抽生回答】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抽象概念直观化】酒精能燃烧,如果取其一半,能否燃烧?(生答:能。)取其一半的一半,能否燃烧?(生答:仍能燃烧。)可见构成酒精分子不变,其化学性质就不变。 【提问】分子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请找一找。 【抽生回答】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最小”。 【过渡】为什么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不是“保持其‘物理性质’的最小粒子”呢?听了下面的故事你也许会豁然开朗。 【小故事】伽利略的父亲曾带伽俐略去朋友家作客,当时天上正飘着鹅毛大雪。小伽俐略一边走一边玩,非常高兴。忽然,他停住了脚步,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问:“爸爸,雨水没有颜色,雪花为什么是洁白的呢?”雨水和雪花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他们颜色不同,状态不同,可见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讲解】在常见的物质中,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呢?氧气(O2)由氧分子构成,臭氧(O3)由臭氧分子构成,氢气(H2)由氢分子构成,氮气(N2)由氮分子构成,水(H2O)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H2O2)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二氧化碳(CO2)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氨气(NH3)由氨分子构成。 【讨论】刚才我们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

必修5 解三角形复习讲义

解三角形复习 【知识梳理】 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 2sin sin sin a b c R C ===A B .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 C R =;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 ++===A +B +A B . 3.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唯一解)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一解或两解) 4、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 C S bc ab C ac ?AB = A == B . 5.余弦定理: 形式一:A cos bc 2c b a 222?-+=,B cos ac 2c a b 222?-+=,C cos ab 2b a c 222?-+= 形式二:bc 2a c b A cos 222-+=,ac 2b c a B cos 222-+=,ab 2c b a C cos 222-+=,(角到边的转换) 6.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唯一解)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唯一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 子第一课时教案 2020-12-12 【关键字】教案、方法、质量、认识、问题、难点、自主、充分、良好、保持、发展、建立、提出、了解、规律、关键、思想、重点、负担、增强、分析、解决、做实、减轻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陕西省礼泉县昭陵初中孙红霞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5).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三)、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子和原子》教后反思 在分子和原子教学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2>.过程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闭上眼睛,闻到花露水味道的同学举手并观察你周围同学的情况(教师从教师前排洒花露水) 花露水是你使劲用鼻子从前排吸去的吗?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展示图片】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一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有2.7×1019个分子,现在大型计算机每秒100亿次计算,需要80年才能计算完; 【视频演示】显微镜下的一粒花粉微粒为什么会动 【问题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在一条滤纸上间隔滴加三滴酚酞放入大试管中,将一团棉花一面滴加浓氨水,并将有氨水的一面塞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当三滴酚酞溶液均变红,将滤纸取出一会,在观察滤纸。【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解三角形讲义(提高版)

解三角形讲义(提高版)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其中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元素。 2、余弦定理: ??????-+=?-+=?-+=C ab b a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cos 2cos 2cos 2222222222????? ?????-+=-+=-+=ab c b a C a c b c a B bc a c b A 2cos 2cos 2cos 2222222 22 用途:⑴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其它元素; ⑵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它元素。 3、三角形面积公式:B ac A bc C ab S ABC sin 21sin 21sin 21===?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 B C C A B ππ++=?=-+ 基础巩固: 1. 在ABC ?中,3,5==b a ,则sinA :sinB=_____________. 2. 在ABC ?中,0060,75,3===B A c ,则b=_____________. 3. 在ABC ?中,若A b a sin 23=,则B=___________. 5. 在ABC ?中,060,22,2===C b a ,则c=__________ ,A=____________. 6. 在ABC ?中,5,3,7===c b a ,则最大角为____________. 7. 在ABC ?中,若ab c b a =-+222,则cosC=_____________. 8. 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3:2:4,那么cos C =_________. 9.在ABC ?中,060=A ,AB=2,且ABC ?的面积为23,则BC=_____________. 10.在ABC ?中,已知2,32,1200===AC AB A 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__. 能力提升: 例1 在ABC ?中,若bcosA=acosB,试判断ABC ?的形状.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Tong 2012/8/22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2.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3.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 4.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联系及区别 难点:原子概念的理解 一、【复习回顾】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和都很小. (2)分子是在不停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速率 (3)分子之间有;升高温度间隔,降低温度间隔。 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几种分子模型 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小结:1、分子是由构成。 2、一个水分子是由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是由个氧原子构成; 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构成。 3、分子既可以由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种原子构成。 知识点2:原子的概念 如图是水分子电解的示意图 仔细观察下,猜想在水电解的实验中, 水分子是如何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 1.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时,水_____ 本身发生了变化,分解成____原子和_____原子; 大量____原子两两结合构成____气分子,然后聚聚在一起构成氢气; 大量____原子两两结合构成____气分子,然后聚聚在一起构成氧气; 所以该变化是______变化。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填“分子”或“原子”)。【小结】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似)体积、质量小;运动;有间隔。 2.请从微观构成的角度观察分析氧化汞的分解示意图,把以下总结出几点信息或结论补充完整。 如: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而却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之间的。 4. 原子是的最小粒子。 5.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填“变”或“不变”)。 6. 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的物质是由直接构成的(金属汞) ※记忆: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有: (1)金属,如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2)金刚石和石墨(非金属)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3)稀有气体也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氦气是由氦原子构成的 3.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分解重新组合 分子原子新的分子 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以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许多聚集成金属汞。 知识点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分子原子不同点本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在化学反应中 构成物质的情况有些物质是由构成有些物质是由直接构成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着; 微粒之间有间隔;同种粒子性质相同,不同粒子性质不同。 注意点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中的最小微粒;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联系分子可以原子,原子可以分子。 【知识拓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必修五 解三角形 讲义

1 人教版数学必修五 第一章解三角形重难点解析 【重点】 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2、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 3、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 4、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 5、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 6、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解决简单的相关题目。 【难点】 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2、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 3、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 4、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 5、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求证简单的证明题。 【要点内容】 一、正弦定理: 在任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即 A a sin = B b sin = C c sin =2R (R为△ABC外接圆半径) 1.直角三角形中:sinA= c a ,sinB= c b , sinC=1 即c= A a sin , c= B b sin , c= C c sin . ∴ A a sin = B b sin = C c sin 2.斜三角形中 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当中 S△ABC=A bc B ac C ab sin 2 1 sin 2 1 sin 2 1 = = 两边同除以abc 2 1 即得: A a sin = B b sin = C c sin a b c O B C A D

解三角形(讲义)

解三角形(讲义) ?知识点睛 1.解三角形 (1)在三角形中,由已知的边、角出发,求未知边、角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已知边指已知该边的长度,已知角指已知该角的三角函数值.解三角形时,往往会通过作高的方式将三角形分割为2个直角三角形进行研究;作高时,一般要保留已知三角函数值的角. (2)常见的可解三角形 ①2边1角 ②2角1边 ③3边 ④1边1角表达 AB=mACAB+BC=n ?精讲精练

1.如图,在△ABC中,AB=BC=11,tan B=1 2 ,则AC=________, sin C=________. 2.如图,在△ABC中,AC=ABC=150°,BC=8,则AB=______,sin A=________. 3.如图,在钝角三角形ABC中,∠CAB>90°,AB=10,BC=14,∠C=45°,则 AC=_______. 4.如图,在△ABC中,tan B=1 2 ,∠C=45°,BC=12,则AB=_________. 5.如图,在△ABC中,tan A=1 2 ,∠ABC=135°,BC=AB=___________.

6.如图,在△ABC中,AB=5,BC=4,AC=6,则∠B的正切值为_________. 7.如图,在△ABC中,BC∠C=45°,AB AC,则AC的长为_________. 8.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E为CD边上一点,将△BCE沿BE 折叠,使得C落到矩形内点F的位置,连接AF,若tan∠BAF=1 2 ,则CE=_______.

9. 如图,在△ABC 中,D 是AC 边上的中点,连接BD ,把△BDC 沿BD 翻折,得到 △BDC′,DC′与AB 交于点E ,连接AC′,若AD =AC′=2,BD =3,则点D 到BC′的距离为() A . 2 B .7 C D 10. 如图,△ACB 和△EC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A =CB ,CE =CD ,△ACB 的顶点 A 在△ECD 的斜边DE 上,若AE ,AD ,则两个三角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 第10题图第11题图 11. 如图,在△ABC 中,∠BAC =30°,AB =AC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ACE = 12 ∠BAC ,CE 交AB 于点E ,交AD 于点F .若BC =2,则EF 的长为________. 12. 如图,在Rt △ABC 中,∠A =90°,AB =23,点E ,点D 分别是边AB ,AC 上一 点,AE =3,AD =4,过点E 作EF ⊥DE ,交BC 于点F .若EF =2ED ,则AC 的长为__________. 13. 如图,在Rt △ABC 中,∠B =90°,AB =BC △ABC 绕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AB′C′,连接B′C ,则sin ∠ACB′=________.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程序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沿着生活经验、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从学习熟悉的典 型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从复杂的生活现 象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体现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科学实验有关图片和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他们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观点的接受、理解和确立。后续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 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如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来证明氨分子是是不断运动的,如何用分子运动观点来分析和解释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的特点等。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一段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他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发生变化?’’‘‘物质到底有什么构成的?’’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于生 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等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并且学生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判别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抽象思维过渡。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出 现一些问题: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 特殊性质。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 观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策略 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没有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是突出的障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时,表现出较强的记忆力,尤其易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因此要用现象明显的实验、用日常生活熟悉的例子来激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本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等方式,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等启发学生,尤其是我校采用班班通 设备后,安装的畅言教学系统,对于本课的学习很大帮助,教学系统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在 教学中,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特点。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 子。 (3)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 处理加工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