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巴西城市贫民窟的治理

巴西城市贫民窟的治理

巴西城市贫民窟的治理
巴西城市贫民窟的治理

巴西城市贫民窟的治理

杜悦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

内容提要:在20 世纪巴西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出现了城市贫民窟现象,城市贫民窟问题成了困扰巴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之一,并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社会后果。贫民窟问题已经引起有关当局的高度重视,巴西各级政府逐渐放弃了过去对贫民窟一概排斥的做法,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措施,出台了许多治理计划,各种非政府组织和贫困居住区的居民也日益广泛地参与了贫民窟治理进程。但巴西贫民窟问题历史久远,积重难返,要想彻底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城市化贫民窟的治理巴西

在20 世纪巴西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缺乏规划和指导,城市建设特别是交通和住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远没有跟上城市化的发展步伐,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城市贫民窟现象出现并日益严重化。城市贫民窟问题一直是困扰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之一,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削弱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造成国民间情感的淡漠和隔阂,增加了社会暴力和犯罪活动。鉴于城市化特别是贫民窟问题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巴西各级政府开始关注贫民窟的治理问题。随着过度城市化的逐渐结束,巴西“贫困的城市化” 过程开始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不再是大量农业人口由于工业化的原因急剧向城市涌入,而是城市间贫困人口的相互流动以及城市内人口的贫困化。贫困人口增长和流动方式的改变,也为巴西政府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本文拟对最近时期巴西治理贫民窟问题的做法和基本经验作一初步总结。

巴西治理贫民窟的主要对策

巴西对贫民窟的治理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方式。在贫民窟治理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政府改变了对贫民窟的态度和政策。

从20 世纪70 年代起,巴西政府就开始重视日益严重的贫民窟问题,也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治理措施,但是因为治理的规模较小,收效甚微。贫民窟最初是从农村涌入城市的贫民和没有住房的穷人通过占用共有土地或私人土地的方式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强占土地的方式是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起初,巴西各级政府试图采取措施,禁止侵占共有或私有土地的行为,当时政府主要是对贫民窟居民采取驱逐的态度,力图抑制贫民窟的增长,并把贫民窟完全置于城市规划之外。例如,1971 年制定了圣保罗的第一个全面的专家计划,规划了市政政策和城市区划的指导方针。然而,该计划没有为外围地区做出规划,实际上把许许多多贫民聚集地区排除在计划和公共投资之外。但由于城市化的无序发展,贫民和贫民窟的规模日益扩大,政府根本制止不了侵占土地的行为,不得不另寻对策。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加大对于全球贫民窟问题的关注,以及人们对新自由主义在拉丁美洲实践的反思,巴西政府更加重视贫穷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把贫民窟的治理与解决国内贫困和社会排斥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巴西政府改变了过去对贫民窟所采取的取缔和驱逐的政策,承认贫民窟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二、通过再安置和非法占地合法化,解决贫民窟的土地使用权问题。

巴西大量的贫民窟是由于低收入者或者大批农村移民“通过非法‘侵入' 的手段占领闲

置土地,自己建设住房而形成的。“许多住房是由破木板、旧轮胎、瓦棱铁板等材料建成。这些住宅并不在市政和有关部门规划之中,政府认为这些住宅不合法” 。但是,随着贫民窟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对一些有条件的贫民窟采取了土地合法化的政策,承认了土地占有者的使用权甚至所有权,这种做法增加了贫困社区居民的长期居住信心,为贫民

窟今后的治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1994 年,里约热内卢市政府实施的一项名为“城市非法居住区整治项目” ( Illegal Settlement Municipal Regularisation Programme )的计划就采取了这种政策,这个计划的目标是给予贫民窟居民以合法的小块土地产权。“在该项目的最初阶段就有2.3 万小土地获得了合法的产权证明。”据统计,里约地方政府在90 年代中后期的城市化改造中,大部分资金用于这类土地产权项目。

巴西各级政府在施行贫民窟土地合法化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再安置措施。这是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贫民窟所占据的土地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生变化,政府让这些贫民窟在原地合法化存在困难,而异地再安置一方面可以解决贫民窟的土地需求及合法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这些贫民窟重新纳入城市规划之中。

三、对贫民窟升级改造,改善其居住条件,把贫民窟建设成具有必要基础和生活设施的社区。

巴西的城市贫民窟极度缺乏各种必要的生活基础设施,特别是那些位于城市边缘的贫民窟情况更加严重。城市事务专家和心理学家南希?卡尔蒂亚认为,“在圣保罗一直没有城市

规划,没有基础设施。‘我们什么都缺,住房、卫生设施和医疗服务,你提到什么,我们就缺什么。社会服务就是跟不上。'”这种情况在巴西的其它城市也很普遍。

对贫民窟进行升级改造是巴西各级政府最早采用的治理措施之一,而且至今仍在使用。

1989 —1992 年,圣保罗市政府实施的“贫民居住区城市更新计划”(Favela Upgrading City Programme )是该市历史上首个针对贫民窟的大规模治理计划。针对贫民窟地区生活基础设施的极度匮乏,该计划试图通过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如改善贫民窟居民的居住条件,建设卫生的给排水系统,垃圾回收和处理系统等,把贫民窟改造成拥有基本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城市社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项计划帮助了大约4 万1 千个家庭,总投入达到

5 千万美元。”5 据不完全统计,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巴西政府通过各项升级改造计划,已经较为显著的改善了一些城市贫民窟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比如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98.1%的家庭使用上了自来水,92.5%的家庭接上了国家电网6;在圣保罗,从1991年至2000

年,贫民窟的洁净水的使用水平从88.4%上升到99.7%,污水的处理水平从4.0%上升到95.3%,

垃圾回收率也从73.8%上升到了98.9%。

四、改善贫民窟的非物质条件,增加社会包容性,将贫民窟逐渐纳入城市发展体系之

中。

巴西社会的两极分化情况非常严重,这不仅仅是贫富之间的分化与对立,更是穷人与富人在文化上的隔离,甚至在贫民窟内部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新奥里藏特的一位居民在接受世界银行一项有关贫民窟的调查时就说:“富裕地区的人们甚至都不屑于看穷人一眼” 。

在治理贫民窟过程中,巴西政府十分注重改善贫民窟的非物质条件,将贫民窟的改造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里约热内卢市从1994 年开始实施的“贫民居住区社区计划” (Favela-Bairro)较具有代表性。该

项计划“遵循把贫民窟融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方法,同时,

促进健康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这项计划的特点不是把住房建设作为重点,而是要促进贫困社区的社会包容性。该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994—2000 年)已经使119 个贫

民居住区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第二阶段(此后的4 年)对656 个贫民居住区进行干预,使250万贫困人口从中受惠。2003年左派的卢拉政府上台伊始就推出了著名的“零饥饿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消灭饥饿和社会排斥现象。”由此可见,巴西政府已经认识到要想把贫民窟和贫民真正融入到城市发展中去,必须给予其必要的尊严和社会地位;消灭社会排斥与提供给他们面包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五、通过积极的反贫困政策缓解贫民窟和贫困人口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巴西政府越来越重视国内的贫困问题。贫民窟问题的实质是贫困问题,是贫困和社会两极分化现象在城市中的集中体现,所以,有效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的

关键在于解决国内的贫困问题和社会分化问题。在卡多佐总统任内巴西就开始推行一项名为

“有条件现金转移”的反贫政策(CCT),这项计划是利用资金的转移支付手段来帮助贫困

人群,达到在短期内减少贫困的目的。该计划鼓励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对贫困人群的下一代投资,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所以这项计划主要涉及教育和卫生健康等民生领域。卢拉政府执政后,在“零饥饿”计划的框架下,继续推行“有条件现金转移”计划。2003年10月,卢拉政府又推出了“家庭救助计划” ,“该项计划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有条件现金转移项目”它通过每月向最贫困家庭提供平均24 美元的政府补贴,提高儿童的入学率,满足贫困人群的卫生医疗需求,从而达到减少贫困、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提升社会包容性的目的。

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机构在治理贫民窟进程中的作用

在巴西政府主导治理城市贫民窟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机构、社区组织等第三部门和私营机构也发挥出了积极作用。

一、国内外非政府组织(NGO)积极参与贫民窟治理

20 世纪90 年代是非政府组织和第三部门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巴西政府主导的很多贫民窟治理项目都有NGO的参与。由于各种NGO (比如妇女联合会、防止种族歧视组织、儿童保护组织、教育协会、环保组织等)有各自的专业领域,所以它们在参与巴西联邦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贫民窟治理计划时,一般只负责执行相关的具体项目,有些地方政府还雇用当地的NGO组织来进行社区管理。里约热内卢市政府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贫民居住区社区计划”就有4个非政府组织的直接参,圣保罗州政府的“Ren da Cidad ”计划是一项改善贫困居民收入状况的项目,“这个项目的合作者不但有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还有多达2400 个社会实体和NGO 组织。”

NGO 组织在监督贫民窟治理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项目评估以及对贫民窟问题进行相关研究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巴西的一个名为Interao 的NGO 组织在2006 年对两

个城市的4 个贫民窟进行了社会经济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家庭收入和支出、就业情况、公共服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住房质量等多方面的问题,这项调查覆盖了4500 个贫困家庭,并把“最终采集的数据提交给当地政府,以便继续对这些贫民窟加以规范和城市化。”

在城市贫民窟治理过程中,不仅有巴西本国的非政府组织,也有国际上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参与。在圣保罗地区的三个贫民居住区改造中,就有来自意大利、日本和德国的志愿者参与当地的治理工作。这些外国

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的工作主要涉及向当地居民提供职业培训、性教育、艾滋病防治和垃圾安全回收等领域。

二、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为巴西贫民窟治理提供资金支持

巴西贫民窟治理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自地方财政预算和社会保障基金,然而与高昂的养老金保障水平相比,“这些面向最贫穷人群的社会援助仍然只占巴西总社会支出的很小一部分”,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除了政府投入之外,巴西的许多贫民窟治理项目都有赖于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事实上巴西政府一直在努力争取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这些国际金融机构主要通过比较优惠的贷款参与贫民窟治理项目,鼓励巴西各级政府有效合理的使用资金并且监督资金的使用方向。在这些提供援助的国际金融机构中,世界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IBD)是巴西政府的主要合作伙伴。

在1996 年圣保罗地方政府实施的“贫民区改造计划”中,美洲开发银行就提供了1.5 亿美元的贷款(圣保罗地方政府投入1 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60%。里约热内卢地方政府在1995 年也向美洲开发银行借款1.8 亿美元进行了一项面向城市贫困人群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项目,该项目共投资3 亿美元,里约热内卢地方政府负责余下的1.2 亿美元投资。世界银行也参与了巴西类似的城市发展项目,比如,1989 年该行向圣保罗地方政府实施的“贫民居住区城市更新计划”提供资金支持,1994 年向塞阿拉州的城市发展和水资源管理项目提供支持等。

由于有NGO 的积极参与和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巴西的许多贫民窟治理项目的财务状况得到改善,资金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并且减少了腐败现象。

三、教会在减少贫困和治理贫民窟过程中的作用

巴西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全国70%的人口都是天主教徒,天主教会无论在富人区还是在贫民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在巴西的许多城市贫民窟里,教会本身就是社区的中心和集会地点,每到星期日下午,社区的居民都要去做礼拜,教会在穷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会直接参与了贫民窟的治理工作。在巴西的贫民区里,暴力活动和犯罪问题严重。当地教会的工作除了负责调停社区内可能发生的暴力冲突,还给予穷人们在精神上的安慰,教会被当地人称作“穷人的避风港” 。此外,教会还向贫困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比如,巴西的许多贫民窟里建立了流动厨房,主要向社区内贫穷的老人或孩子提供免费三餐,教会给予这些流动厨房一定资助,让穷人切实感受到了帮助和关怀。

许多向穷人提供帮助的社会组织都有教会的背景,在圣保罗就“大约有59%的组织与教会有联系”。

增强贫民居住区内部治理能力

推进贫民窟内部的治理,充分发挥贫民居住区居民和社区组织的作用,是巴西治理贫民窟过程中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重视贫民窟的内部治理

巴西在治理贫民窟进程中,特别重视发挥贫民居住区居民的自助活动和社区组织(CBO)的作用。巴西的贫民居住区内部存在着社区组织,有些社区组织已有比较长的历史。如前所述,20 世纪

70-80 年代,巴西政府对贫民窟采取驱逐行动,引起贫民居住区居民的反抗,在这个过程中,居民们开始了互助和自助活动,并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具有社区性质的组织,这些活动和组织为日后贫民区内社区组织的产生和壮大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贫民居住区内的这些组织规模虽然不大,拥有的资源也非常有限,但是它们却在贫困社区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自助活动,得到了当地居民的充分认可,在当地居民中有很好的口碑。

社区组织的自助活动和贫民窟内部的治理工作是巴西贫民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首先,社区组织是居民的自治组织,贫民窟的居民有很高的参与度。一些社区组织的领导本身就是贫民窟的居民,而且过去就是贫民窟自助活动的积极分子,曾经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为贫民窟的改善做出过贡献,所以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并且被选为社区领导;其次,社区组织为居民的切身利益工作,且救助方式灵活多样,受到普遍欢迎。比如,为社区居民修建破损的房屋,给身处饥饿的穷人提供免费的面包,组织志愿者为社区内的流动厨房工作,为没钱看病的人筹措医疗费等,这些工作涉及到了社区居民生活的各方面,与穷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最后,社区组织成为贫民窟居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得到居民的信任。在一项有关新奥里藏特贫民区的调查中,当地居民列出了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机构,社区组织(约占30%)位居首位,远高于其他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甚至比位居第二位的卫生部门(不足20%)还高出

约10 个百分点。

、强调妇女在社区治理中的价值和作用

作为一个特定的弱势群体,妇女在贫民窟治理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外的有关研究显示,女性有助于维持并改善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因为女性家庭成员一般不会去赌博和酗酒,一些由妇女掌管的家庭经济情况比男性掌管的家庭要好;女性比男性更重视子女的教育问

题,这有利于提高贫困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水平,从而增强就业能力,防止贫困向下一代传递;女性不仅是许多贫民窟治理项目的帮扶对象,也是值得信赖的项目参与者。巴西政府敏锐地察觉到了妇女在减少贫困和贫民窟治理中的这一独特作用,并积极地加以扶持和引导,比如巴西利亚政府在Samambaia 区贫民窟的再安置项目中就规定,这些被安置的家庭必须“同意以家庭中的妻子作为土地的拥有者,而不是丈夫,这是为了防止土地被男人出售。”

小结

综上可以看出,巴西各级政府逐渐放弃了过去对贫民窟一概排斥的做法,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措施解决贫民窟问题,出台了许多治理计划,加强与非政府组织以及私营部门在贫民窟治理上的合作,贫困居住区的的居民也日益广泛地参与了贫民窟治理,贫民窟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贫民窟治理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是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伴随

着民主化的不断深入,巴西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主体日渐丰富,政府,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第三部门,私营部门以及公民本身都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所以说,民主和政治进程的发展也为巴西的贫民窟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当然,从目前来看,巴西的贫民窟治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社会结构

的制约,财政能力的限制,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合作仍需加强等,而且,贫民窟问题是伴随巴西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历史久远,积重难返,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一问题。据统计,目前巴西居住在城市贫民窟中的就有3500 万人,占全国城市人口的25.4%。所以,巴西要想彻底解决贫民窟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主要参考文献

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张宝峰著,《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年。联合国人居署编著;于静,斯淙曜,程鸿译,《贫民窟的挑战: 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

Helia Naxif Xavier, Fernanda Magalh?es, Urban Slum Reports: The case of Rio de Janeiro, 2003.

Mariana Fix,Pedro Arantes,Giselle Tanaka ,Urban Slum Reports: The case of Sao Paulo,2003.

Rute Imanishi Rodrigues,Setsu Kanto,“ Slum Upgrading in Brazil during the1990s: an evaluation using Census” , Presented at the World Bank Fourth Urban Research Symposium, Washington, DC, May14th,2007.

Anthony Hall, “ From Fome Zero to Bolsa Familia: Social Policies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under Lula” , in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Vol.38:Part 4: Nov, 2006.

UN-HABITAT, 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 2005 Annual Report, 2006

城市贫民窟

从形成原因上看,中国式“贫民窟”是中国城市东西部以及沿海和内陆发展不平衡下的一个产物,城市化过程中的大量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中村以及类似北京唐家岭“蚁居”集中地都是中国式“贫民窟”的一个体现,中国式“贫民窟”是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中国式“贫民窟”主要包括内城遗忘区、城中村、厂中村等,总体上都是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后果,目前这类城市角落在我国的贫民窟中占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它属于城市发展过中的一个问题。以广州城中村和北京唐家岭为例,这两类城市角落归纳出的特点有:环境脏乱差、周围各类机构少、市政设施不足、居民总体收入偏低、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特殊群体聚居(如广州三元里地区一些来自第三世界国家人群聚居地 很多人喜欢把中国式“贫民窟”类比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认为里面充斥着不安定的因素。而城市规划者们,也总是热衷于摧毁这里的一切,再造出一个他们看起来会很舒服很多的高楼林立的世界。然而他们没有预想到的是建设高楼林立的世界是居住在这里的低收入者,虽然高楼林立的世界很美好,这也会是城市化必然的后果,但如果粗鲁的摧毁的这里会导致许多人流离失所,收入承担不起城市的高房价,加上绝大部分人在家乡由于城镇化而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这部分很容易的流离在城市各个角落,到时或许他们真的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也会或许他们慢慢聚居从而形成类似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吧。 1.巴西 在巴西,相当数量的城市人口居住在非正式的或不合法的居民区中,常常占用公共土地。据统计,贫民区人口约占里约热内卢全部居民人口的25%。这些贫民区是一些外来打工者的家园,但是其卫生条件极差,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和犯罪的侵扰。过去,巴西官方的贫民区政策则是熟视无睹或者威胁驱逐他们。直到1970年代,许多城市的市政当局开始在规划图上暂时包括进了这种居民区。近几年来,这些居民区开始发生转变,当地政府在州政府、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做出承诺,在社会政治以及地理上把贫民区纳入这些城市。 80年代初期,许多城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罗哈日任特(BeloHorizonte)和累西腓(Recife),努力规范或把贫民区纳入到城市有机体内,从法律上认可它们。巴西在全国范围实行了新的规划措施,允许把某些居民区指定为“特殊社会利益居住区”(ZEIS),以便于规划和对各个区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要求。在累西腓,1987年进一步建立了一套机制(PREZEIS),在城市社区的参与下,第一次把“非正规居民区”纳入正式规划并同意提供各种服务和基础设施。在这项法令下,累西腓设立了一个“土地占有合法化委员会”,委员会有多个利益相关方参与,其职能包括,确定并解决每个社会利益居住区的特殊问题、敦促政府履行承诺、使用投资改造整个城市地区和划定要规范的居民区。后来,邻近的佩尔纳巴库州(Pernambuco)也实行了累西腓这项法令。 巴西其他城市,包括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也有类似的计划。由于规模庞大,里约热内卢的计划备受瞩目。该州政府改变了过去反对贫民区的做法,不要求任何抵押就向居民提供建筑材料和资金。巴西应用经济学会199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至少794个市政当局制定了贫民区或“非正规居民区”的改造计划,其中约506个市政当局的改造计划包括在不同形式上实现土地占有的规范化。为了提高城市贫民的生活质量和创造条件动员社会更多的力量参与,巴西正准备补充一系列更广泛的政策,以兑现政府对贫民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承诺,保证投资支持。 2.印度 印度独立之初,当局实行的是清除贫民窟的政策,主要意图是驱赶贫民窟居住者。但是到了20世纪60和70年代,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贫民窟居住者逐步意识到自身的力量,且政治家也开始视其为选票的来源,当局的贫民窟清除政策由此转变为贫民窟改造政策。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个由世界银行资助的“贫民窟升级”项目帮助2万

巴西城市贫民窟的治理

巴西城市贫民窟的治理 杜悦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 内容提要:在20世纪巴西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出现了城市贫民窟现象,城市贫民窟问题成了困扰巴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之一,并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社会后果。贫民窟问题已经引起有关当局的高度重视,巴西各级政府逐渐放弃了过去对贫民窟一概排斥的做法,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措施,出台了许多治理计划,各种非政府组织和贫困居住区的居民也日益广泛地参与了贫民窟治理进程。但巴西贫民窟问题历史久远,积重难返,要想彻底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城市化贫民窟的治理巴西 在20世纪巴西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缺乏规划和指导,城市建设特别是交通和住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远没有跟上城市化的发展步伐,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城市贫民窟现象出现并日益严重化。城市贫民窟问题一直是困扰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之一,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削弱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造成国民间情感的淡漠和隔阂,增加了社会暴力和犯罪活动。鉴于城市化特别是贫民窟问题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巴西各级政府开始关注贫民窟的治理问题。随着过度城市化的逐渐结束,巴西“贫困的城市化”过程开始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不再是大量农业人口由于工业化的原因急剧向城市涌入,而是城市间贫困人口的相互流动以及城市内人口的贫困化。贫困人口增长和流动方式的改变,也为巴西政府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本文拟对最近时期巴西治理贫民窟问题的做法和基本经验作一初步总结。 巴西治理贫民窟的主要对策 巴西对贫民窟的治理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方式。在贫民窟治理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政府改变了对贫民窟的态度和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起,巴西政府就开始重视日益严重的贫民窟问题,也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治理措施,但是因为治理的规模较小,收效甚微。贫民窟最初是从农村涌入城市的贫民和没有住房的穷人通过占用共有土地或私人土地的方式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强占土地的方式是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起初,巴西各级政府试图采取措施,禁止侵占共有或私有土地的行为,当时政府主要是对贫民窟居民采取驱逐的态度,力图抑制贫民窟的增长,并把贫民窟完全置于城市规划之外。例如,1971年制定了圣保罗的第一个全面的专家计划,规划了市政政策和城市区划的指导方针。然而,该计划没有为外围地区做出规划,实际上把许许多多贫民聚集地区排除在计划和公共投资之外。但由于城市化的无序发展,贫民和贫民窟的规模日益扩大,政府根本制止不了侵占土地的行为,不得不另寻对策。

印度贫民窟带来的震撼与思考(组图)

印度贫民窟带来的震撼与思考(组图) 探知2012.08.10 2008年12月7日,我再次来到了印度的最大城市孟买。由于11天前刚发生了恐怖主义袭击,来孟买的人锐减,飞机上的座位一半都空着。我过去抵达孟买都在夜间,所以对这个城市没有什么“空中印象”。这次我特意挑选了一个靠窗的座位,希望从空中一睹这个印度的传奇城市。上午11点05分,飞机徐徐下降,我看清了,但也震惊了,我看到的不是一个现代大都市的壮丽城廓,而是一望无边、密密麻麻的贫民窟。我早就知道这个1400多万人的大城市中60%左右的人至今还住在贫民窟,但从空中看到贫民窟如此巨大的规模,于我也是第一次,只能用“触目惊心”四个字来形容。出了机场,坐上计程车,行驶在通往市中心的“大道”上,但我看到“大道”的两边还是贫民窟。安顿下来后,我又坐上孟买那种无门的城轨列车,从市中心的第一站Churchgate上车,一直坐到孟买城北的终点站Borivali, 纵贯整个大孟买城区, 一路上看到的竟然还是大量的简陋屋和贫民窟,某些地段也有一些新建的高楼,象征了渴望崛起的印度,但它们大都被包围在汪洋大海般的陋宅之中。 第二天,我和印度朋友S君一起走访了一个叫达拉维(Dharavi)的贫民窟,据说这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居住着100万人,紧靠着孟买金融中心。坦率地说,这里的居所哪能算是房子,它们是暗天无日的窝棚,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3平米,平均1400多人一个厕所(另一说法是上万人一个厕所),苍蝇乱飞,老鼠乱串,各种传染病频发。这个贫民窟还是孟买最大的废品处理场:我看到无数打工者(很多是童工和低种姓者),他们把各种各样的废塑料、废电脑、废瓶子、废罐头、废纸箱一一加以分拣,重新处理,这些人没有手套、口罩等最起码的劳动保护,连焚化废锡铁皮的炉前工也不戴口罩和眼镜。S君告诉我这里大部分劳工每日工作12小时,日均收入不到1美金,周末也不休息,自己还要管吃。 孟买贫民窟里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其中一部分是在真心诚意地为贫民做好事,如办学、行医等,但另一部分则是黑社会组织,在贫民窟里呼风唤雨,甚至控制了供水(这个贫民窟每天只有3个小时的自来水供应)供电(经常停电),他们还与政客勾结,使孟买的贫民窟成为一些政客的稳定票仓。 血汗劳动、童工奴隶、专横的黑社会,这一切不是发生在印度的穷乡僻壤,而是发生在这里,发生在印度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发生在“印度的上海”,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这个所谓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里,人们对这类事情似乎已经麻木,原因大概有三:一是这类事情太多,数不胜数,法不责众,所以大家都睁一眼闭一眼;二是这里的劳工大都属于低种姓,其他种性的人很少关心他们的命运;三是这里很多的政府部门和官员腐败成风,早给雇主收买了。 我问S君政府为解决贫民窟做了些什么?他告诉我,1995年政府制定了一个计划,五年内要改造孟买90万户贫民窟“住房”,但5年过去了,一共完成了6000户的改造(户均5人,改造后的户均居住面积为21平米)。我怕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他一下,他干脆用笔把这句话完整地写在我的笔记本上。在《中国触动全球》一书中,我曾写过自己过去访印的观感:“你可以开车从北京或上海市

巴西城市化的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巴西城市化的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兼与中国城市化相比较 【原文出处】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延吉 【原刊期号】200602 【原刊页号】58~62 【分类号】C8 【分类名】新思路 【复印期号】200604 【作者】李瑞林/王春艳 【作者简介】李瑞林,王春艳,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题】百花论坛 【正文】 1.1过度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 巴西属于过度城市化国家,巴西的过度城市化大约始于1950年。1950-1980年的30年间,巴西的城市化水平从36.2%上升到了67.6%。而同样的城市化水平增幅,发达国家多花了20年才实现。在这一城市化增幅内,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2.5倍,而巴西只增加了60%,这说明巴西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到1996年,巴西城市化水平达到78.4%,2000年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过度城市化带来的首先是城市人口过度膨胀。1950-1970年间,城市人口以每年大约5%的速度增长,乡村的人口增长还不到2%;1970年之后,城市人口的增长有所下降,但仍然大于2%,而乡村人口却呈现出负增长。第一大城市圣保罗1950年人口为250万人,1980年达到1350万人;同期,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人口由290万人增加到1070万人。现在全国51%的人口居住在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其中9个大都市占全国人口的29%。其次是城市失业问题严重。在巴西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发展所创造出的就业机会远远满足不了不断扩张的城市人口的就业需求。1998年以来,巴西的失业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三是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巴西贫富差距的悬殊程度在世界上是有名的,1960年基尼系数为0.5,1995为0.6。1999年,占巴西人口1%的富人拥有国家53%的财富,而占人口20%的贫困家庭仅拥有2.5%的社会财富。同年,全国贫困人口为5410万人,占总人口的34.9%。赤贫人口为1360万人,占总人口的8.7%。四是城市环境恶化。由于城市规划的滞后和人口的迅速膨胀,城市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圣保罗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受污染严重的城市。 与巴西不同,我国的城市化属于明显的滞后型城市化,也就是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据经济学家分析得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间的合理比例范围是1.4-2.5:1,但中国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例一直小于1。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人口因素。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地矛盾突出,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二,历史因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户籍政策强制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锁定在有限的土地上,阻止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其三,中国长期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国家整合资源,利用工农业价格剪刀差重点扶持重工业发展,导致工业化发展水平大大高于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后,尽管放开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户口限制,并开始了由市场导向的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历史影响,使中国滞后城市化特征仍然十分明显。 1.2城市化过程中区域差异明显 巴西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大。1949年,东南部的

巴西政府对城市低收入阶层住房改造的做法和启示

巴西政府对城市低收入阶层住房改造的做法和启示 2010-11-25 中宏数据库 摘要:巴西城市化水平在50年的时间内由36%升至86%。快速城市化使得人口迅速向大城市集聚,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交通、环境、住房等压力和贫穷、暴力等社会问题。其中,“贫民窟”成为巴西大城市困扰的集中代表。21世纪以来,巴西开始转变城市管理理念,设立城市住房管理部门,注重城市规划,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城市贫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在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巴西政府对城市低收入者住房治理改造的做法,并从中得到了我国在快速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城市解决进城人口住房和城市改造方面的三点启示。 关键词:巴西;城市化;低收入阶层;住房改造;启示 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城市化快速发展,在50年的时间内城市化水平由36%达到2008年的86%,人口迅速向大城市集聚,由于一些制度原因,给巴西大城市带来了日趋严重的交通、环境、住房等压力和贫穷、暴力等社会问题,“贫民窟”成为城市人口爆炸所带来问题的集中代表,巴西城市出现贫民窟及政府对城市低收入者住房治理改造的教训和经验值得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认真吸取和借鉴。 1 巴西城市低收入者住宅区的现状 巴西的贫富差距悬殊。在城市,富人居住在环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而低收入者则居住在一些低收入者住宅区和叫“法维拉”(FAVELAS)的贫民窟里。 1987年,巴西全国约有250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1991年,贫民窟有3188个,2000年增加到

3905个,分布遍及巴西所有的大城市,现在已发展到中等城市。根据巴西城市部提供的资料,2008年巴西人口10~50万的城市中有贫民窟的占80%,而人口2~10万的城市中有贫民窟的占45%。以圣保罗市为例,目前圣保罗市市区面积1500km2,人口1100万,其中不安全居住地(PRECARIOUS SETTLEMENTS AREA)面积达到136km2,涉及人口334万,这其中有贫民窟(FAVELAS)1575个。 被圣保罗市政府称为的“不安全居住区”有两种情况:一是居住环境非常恶劣的贫民窟,这种往往是非法占地建成的,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贫民窟,巴西地理统计局定义为“50户以上的人家汇住一起,房屋建筑无序,占用他人或公共土地、缺乏主要卫生等服务设施的生活区”;二是在合法土地上自建的住宅区,这里有的是比较简陋的房子,有的是年代久远的小洋楼。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叫做低收入者住宅区更为贴切。本文把这两种情况称为贫民住宅区。 第一种贫民窟主要位于城乡结合部,而市中心也有少量贫民窟。比如,圣保罗市有80%的贫民窟位于城乡结合部,市中心还有4座立体式的贫民窟,指的是一些20多层的高层建筑,原来是富裕阶层的住宅,随着城市的发展,他们搬到城市郊区居住,遗弃的楼房被贫民非法占有居住,由于缺乏维护,这些立体的贫民窟外表、内部破烂不堪,与市中心豪华的高楼,精心维护的古老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种低收入者住宅区,主要位于市中心区,其居住环境和我国的城中村或棚户区有些类似。 圣保罗城市住房部统计,住在市中心不安全地区的共有334万人,其中,住在贫民窟里的有160万人;住在非法住房(ILLEGAL SETTLEMENTs)里的有170万人;住在出租房(TENEMENT HOUSES)里的有4万人。 不安全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贫民窟被垃圾、污水、疾病、混乱所围困,很少或根本没有文化和体育设施。根据圣保罗市住房部提供的数据,圣保罗市人均月收入是538美金,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对于那些住在不安全居住地里的人,大多数在非正规经济领域就业,在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待遇方面与正规经济领域的职工有很大的区别;70%的家庭每月仅靠3个最底薪(共750美金)生活;44%的家长只读到小学,15~17岁的青年中有23%的人中学不能毕业;67%的家

城市化问题透视:中国的城中村与拉美的贫民窟之类比-最新文档

贫民窟”问题, 而且这种问题还在拉美等国家与地区一直蔓延 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 城中村”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城市被 城中村”和边缘杂乱的建筑所包围,是我国城市的真实写照, 我国的“城中村”是一种拉美式的贫民窟。 在国外, “贫民窟” 是个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的不 同,其持续的时间有所不同, 目前广泛地存在于比较典型的拉美、 非洲、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这种“城中村”或“贫民窟” 是一种相对低成本的城市居住区, 为农村人口转移和吸纳到城市 带来了便利化, 像城市化率很高的拉美地区就是基于此, 带来了很多社会问 题;当然,自 19 世纪以来,在先行的西方发 达国家,“贫民窟”问题也曾严重地困扰了这些国家和地区长达 一个世纪之久。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 也再现了传统城市化中的诸多问题, 其中就出现了类似于国外城 市“贫民窟”的“城中村”现象。蓝宇蕴( 2007)将这种人口聚 居区称为“类贫民窟”, 认为从城中村聚落的空间结构状态和社 会结构特征看, 具有类似于国外城市贫民窟的基本特征。 本文试 图对这两类城市病问题做一个简要的描述,进行两者的对比分 析,并从空间正义的伦理视角来阐述城市化发展应坚持的价值取 向问题。 、对我国“城中村”问题的认识 城中村, 有学者称其为“都市里的村庄”, 是中国城镇化发 展过程 中特有的现象, 是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转型 发展,城市数量快速增长、粗放型城市空间拓展,城市近郊、边 缘农村区域,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 逐步演化为既非农村又非城市 社区的风貌, 它是在城乡二元社会城市化问题透视: 中国的城中村与拉美的贫民窟之类 从空间演变的角度看, 在西方城市化发展的历史上, 出现过 病” 城中村问题,也很凸显,尤其是在不发达的西部地区, 同时也

城市贫民窟的凤凰男,比农民子弟还要可怕

城市贫民窟的凤凰男,比农民子弟还要可怕 陈孝正是非典型凤凰男,通常意义上“农村出生,姐妹打工抚养,举全家族之力成才,重男轻女”这些典型特征在他身上都看不到。相反彰显更多优越气质,城市出身眼界开阔,洁身自律,志存高远。但其人生的天平里,相比功利成就爱情的砝码太少,人情味远远不及事业心。 纵观电影细节直白露骨,比如两次堕胎,但本质上对人性的还是美化了,尤其是其中两位凤凰男女的代表,陈孝正和黎惟娟,前者更是一条主线。如今社会级层板结,凤凰男翻身通常两种途径,一种倒插门,比如陈孝正可以和院长女儿曾毓好,第二种就是如电影里那样,他国择木而栖。倒插门太落俗套,像过去琼瑶剧,赵薇大姐16年前就以女屌丝攀王子的还珠格格出名,绝不会这么导演。 大家看到陈要出国的那一刻,必然有所触动,其实赵薇还是隐藏了很多人性的丑陋。现实生活里,故事可能这样发展,陈一脚踏两船,郑薇为大,曾毓备胎小三。陈用更加赤裸无耻的方式和曾毓暧昧,利用她弥补社会资源的不足,比如说情敌不给他揽活了,只要曾毓一句话,当院长的老爸大批高价的模型兼职就来了;另外陈还能跟郑薇保持一分纯真而不完美的爱情,取得心理慰藉,飞黄腾达后,有良心可以带着郑薇移民。有人可能要问,曾毓这样的富家千金会给一个穷小子做小3么?会!现实生活中我见过这样的例子,而真正受伤害深的,都是曾毓这样的人。 真实世界的凤凰男,比陈孝正要恐怖得多,女生的爱慕和朋友的善良是他们攀登的阶梯。鲍叔牙的善良成就了自私的管仲,刘邦依仗岳父挖到第一桶金。《神医喜来乐》里田奎这个角色最为成功,出场是个落魄的秀才,偷富人家的狗食,结局里已是民国部长,喜来乐的善良,赛西施的爱慕,维新派和保守派的赏识,任何一步都是他不可或缺的阶梯。因为对出身环境的恐惧和敏感,凤凰男往往特别功利,多少会以道德为筹码为作为自己拼搏的赌注。凤凰男与普通屌丝的主旨差别在于,初步成功让他们的交际圈尽是高富帅和男神,这种羡慕嫉妒恨把他们对成功的渴望推向极致。也正式这个道理,(大)城市贫民窟的凤凰男,比农民子弟还要可怕,因为从小就耳濡目染惯了各种可遇不可求的事物,嫉妒心产生更早。而出身环境和初步成就的反差越大,就愈加急功近利丧心病狂孤注一掷。 见过各式凤凰男,一农村军校生,让两个女友为他堕胎,而这一行为以及女友的相貌数量,也成为其炫耀的资本,这算是常见的低端例子。本科的时候为了保研,也有人拉前面的人下水。至于偷偷的申请学校留学项目,同时占了一个保研名额保底,就更加常见了。极大的功利诱惑下,道德会显得不值一提,而对于天生资源欠缺的弱势青年而言,就在这种关键环节,他们会放弃道德操守,可能为一个全奖留学机会,也可以为两张处女膜。 只是在时机未到的时候,他们在固有的勤奋和自律以外,也会保持良好的素养;只是相比出生更好能力相当的优质男性,他们已经把几乎所有资源都放在了奋斗上,也更容易打出最后的杀手牌:道德和人情。如果一个人过于自律,那可能会很偏激,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某个层面,尤其是那种事业上登峰造极的典型,蒋中正生活节俭,汪兆铭作为民国四大美男子之首,烟酒嫖赌不沾。因为这样的元首级人物,内心太过强大偏执,烟酒女人或生活的奢侈都不足以刺激他们的G点,只有成就和权利才能带来快感。凤凰男常有不烟不酒不DOTA不约炮的形象,学习工作一丝不苟。潜力无限前途似海,但也只是他们自己的,爱情在他们的价值体系里不会处在最高层。否则,一个把精力都用在追女人身上的,也就不会凤凰。陈孝正自己的大楼设计的圆满么?我觉得电影有个BUG,既然是建筑名校,哪怕是某些建筑见长的三流985学霸,应该也有能力带着郑薇出去。即使暂时不行,也犯不着和白人结婚拿绿卡,如果他的学识尚且换不来一张绿卡,又算什么凤凰? 凤凰男很容易引发孔雀女的好奇心,如果女生父亲也曾是凤凰男,这个趋势则更甚。富养的女孩,钱看得很淡,不会把经济当成择偶优先标准。而凤凰男的磨难中包涵了很多故事,这些她们

傲慢与偏见 柯布西耶 现代城市理论在巴西利亚的实践评析 魏彤岳

183 2011年增刊 第27卷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世界在物质规划层面集中形成了几个伟大的城市构想和实践,其中法国人勒?柯布西耶提出的以新建筑运动为基础的“现代城市”理论,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写入了《雅典宪章》,成为资本主义社会近代规划学科的重要内容,至今有着深远影响。该理论最伟大的实践之一就是被誉为“准柯布西耶式”的巴西利亚规划。但是,就是这样一座完全遵循柯布西耶思想建设、被联合国评为“最年 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结构和面貌经历半个世纪仍保存完好的城市,却引起各界的争议和质疑,其城市建设甚至被称为是规划师与建筑师的“孤芳自赏”。我国的城市规划者对于巴西利亚的感受多源自于书本,可能是 因为对《雅典宪章》一些思想的质疑和批判,□ 魏彤岳,田 野,杨 军 “傲慢”与“偏见” —柯布西耶“现代城市”理论在巴西利亚的实践评析 [摘 要]巴西利亚的规划和建设是柯布西耶“现代城市”理论下的实践典范,拥有众多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在高原建都,具有简洁的“十”字结构和“飞机”形布局,具有结合了公共空间组织功能和城市象征性意义的绿色中轴线,打造了以邻里单位模式组成的理想住区模式—“超级小区”,构筑了众多“新建筑”式的高原地标建筑。同时,巴西利亚也遭受着众多“偏见”:功能分区过于明确,交通组织出现“方便”与“不方便”两个极端效果,缺乏对城市文脉的传承,郊区聚集了大量的别墅区和贫民窟。这些都为我国大力发展新城建设、促进旧城更新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关键词]巴西利亚;“现代城市”理论;柯布西耶 [文章编号]1006-0022(2011)S0-0183-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Pride and Prejudice: Research of Corbusier’s Modern City Theory in Brasilia/Wei T ongyue, Tian Y e, Yang Jun [Abstract] Brasilia’s planning is base on the Corbusier’s modern city theory, and has these pride like: building plateau, the compact Celtic cross and airplane form layout, the green axile wire which contain the public space function and urban symbolic content, the super residences which consist by the neighborhood units, the plateau landmark in new building. It also gets the prejudices like: the too explicit function area, the most convenience or most inconvenient translate, the lack of urban culture, the lots of villas and slums in suburbs.All the pride and prejudice of Brasilia have brought the new enlightenment to China’s implementation.[Key words] Brasilia, Modern city theory, Corbusier 使人们一度忽视和曲解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一些核心思想,而巴西利亚因此更莫名其妙地成为了规划史上的失败案例。笔者因工作机会有幸踏上巴西利亚的土地,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座传奇的城市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并试图从中获得一些针对国内目前规划工作的启示和反思。 1巴西利亚的“傲慢” “傲慢”这个词与巴西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大相径庭,但笔者拟人化地称巴西利亚是“傲慢”的,是因为她拥有太多可以骄傲的资本:她不仅是城市规划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当代建筑的一枝独秀,最难得的是在半个世纪的批判和质疑声中,她却丝毫不受任何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贫民窟

观纪录片《金砖之国》有感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贫民窟 班级:1004032 学号:100403220 姓名:王生财 日期:2012年5月12日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多数国家都会出现“贫民窟”。我国如何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处理好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贫民窟”现象就是最关键的之一,现已巴西贫民窟来思考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希望此文可以提供借鉴之处。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贫民窟 关键词:贫民窟城市化现状原因启示 巴西城市贫民窟现状 经过几十年努力,巴西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就,已由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60年为1049美元,与我国目前的水平基本相当,到1980年达到2486美元,2000年人均GDP为3587美元。战后巴西由于农村内部巨大的“推力”,经历了空前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过程,成为战后发展中国家中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和目前发展中国家中城市化水 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巴西城市化率由1960年的56%,提高到1980年的67.6%,2000年的81.2%。 巴西城市化的特点是:(1)大城市化。农村人口集中进入大都市。第一大城市圣保罗地区1950年250万人,1980年达到1350万人;同期,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地区由290万人增加到1070万人。现在全国51%的人口在十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其中9个大都市占全国人口的29%。(2)大城市群形成。1950年前后,巴西一些大城市出现城市郊区化的现象,随着工业化推进,大城市周围出现若干小城市,组合为城市群。圣保罗城都市地区由周围的39个市组成,1990年为1700万人,成为第三世界最大的工业区。现在全国47%的人口集中在49个城市群中。(3)沿海地带城市密集,近来在向内地延伸,中部、北部呈现较高的城市人口增长率,但总体上仍主要集中于南部、东南部。在巴西,由圣保罗城至里约热内卢城两大城市之间,卫星城市、新城市不断填充,在东南沿海一带,已构成集合城市,或称城市带。 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贫富差别过大,贫困人口多数集中于城市。国际上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差距,以0.4为警戒线。巴西的基尼系数由1960年的0.5上升到1995年的0.6。现在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500美元以上,但贫困人口仍占34%。14%的人口未解决温饱。2000年巴西有46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即月收入低于80雷亚尔(35美元)。据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介绍,目前贫困人口在农村的有1500万人,在中小城市2200多万人,在大城市900多万人。 巴西城市贫民大部分是住在贫民窟。贫民窟在巴西称为“法维拉”(favela),指临时搭建的简陋住房的集中地。根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的界定,贫民窟是指50户以上的人家汇住在一起,房屋建筑无序,占用他人或公共土地、缺乏主要卫生等服务设施的生活区。1987年全国约有250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近几年有加剧发展的趋势。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巴西有贫民窟3905个,比1991年增加717个。贫民窟遍及巴西所有的大城市,现在已发展到中等城市。圣保罗州是贫民窟最多的州,有1548个。我们考察的里约热内卢市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和世界十大著名旅游城市之一,城区人口550万人,其中就有150多万人住在贫民窟里。

走进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

走进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 2007-01-31 11:08:04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编辑:李智超发表评论共0条进入论坛>> 国际在线道(记者鲁扬):提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市(简称里约),人们首先会想到它漫长的海滩,高耸的耶稣山,巧夺天工的甜面包山…..除此之外,里约还有另外一道风景线——贫民窟。 贫民窟有500多座 里约共有500多座贫民窟,大都依山坡而建,一个个狭小的房屋排列紧密犹如火柴盒一般,形成了里约市一道独特的景观,而罗西尼亚是众多贫民窟中最大的一座。 罗西尼亚位于里约市东南部,介于两兄弟山和蒂茹卡森林公园之间,与记者站所在的莱布龙富人区相距不远。那里现在居住着大约5.6万人。罗西尼亚迎来的首批居民是二战后来此的葡萄牙、法国和意大利移民。最初,他们从事种植业并拥有了自己的小块农田,然后他们将种出来的东西拿到附近的集市上卖。后来这片地区就被成为罗西尼亚,葡语意为小块农田。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罗西尼亚的人口逐渐增加,很多米纳斯州、巴伊亚州以及东北部的移民迁居于此。70年代开始,罗西尼亚出现了有组织的和社区性团体,建立了医疗、教育等部门,以及供水供电和基础卫生设施。80年代,这里出现了学校、托儿所和社区中心,并成立卫生中心和行政区。 贫民窟并不可怕 在很多人看来,罗西尼亚这样的贫民窟和毒品交易、枪支贩卖、暴力活动是近义词,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这样的。因为一段时间以来,贫民窟的居民渴望融入这个城市,但是他们在经济上被剥削,政治上被操纵,文化和社会方面受到排挤和歧视,这给各种暴力集团和黑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温床,他们吸纳被主流社会排挤的当地居民入伙,并用严密的制度控制他们,对社会治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几届巴西政府都试图解决贫民窟的暴力问题,但都无功而返。 但是,贫民窟也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那里有自己的社区,有学校、商店、医院、餐馆;消费品也很丰富,许多家庭有电视、空调、洗衣机、烘干机和家用物品,一些家庭甚至拥有电脑和汽车。生活在这里的人认为,他们只是没有足够的钱在城里买房子而已,其他生活别无二致。 记者的朋友安东尼奥是个装修工人,就住在罗西尼亚贫民窟。他来自巴西东北部,和许多巴西人一样,每天进城工作,领取报酬。记者初次听说他来自贫民窟时,面露惊讶之情,但在随后的交流中发现所谓的贫民窟就是低收入者聚集区,尽管硬件条件比城里稍微差点,但人们的生活与一般的巴西人没有什么不同。 不仅如此,里约的贫民窟也越来越吸引外国游客的目光,很多游客专门前往贫民窟参观。当地旅行社也专门组织了贫民窟旅游项目。有的网站还打出广告,在贫民窟进行“Jeeptour”,就是乘坐吉普车游览。一位参观贫民窟的葡萄牙学生对记者表示,参观后感觉和以前所了解的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地旅游部门正在考虑在贫民窟修建酒店和宾馆以接待日益增多的游客,不过前提是当地的安全得到保证。 随着巴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和边远地区的居民向里约这样的大城市移民,因为没有钱,只好居住的城市边缘的贫民窟。如果处理得好,城里人与贫民窟的人都能和睦相处,反之,如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分配日益不公,那么贫民窟带来的种种问题,如贩毒、暴力、派系仇杀等都会影响整个巴西社会。

城市贫民窟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城市贫民窟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多数国家在城市中形成大规模的“贫民窟”。我国如何解决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贫民窟问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北京市为例,研究贫民窟产生的原因与条件,并提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的基本措施,为我国高效解决贫民窟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贫民窟现状影响形成原因对策 1 引言 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历程表明,贫民窟是城市化进程中很难回避的问题。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和聚集效应,大城市总是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和周边中小城市的移民,或由于城市内部的贫富分化,引发并加深贫民窟问题。 贫民窟一词一直用来指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最初的贫民窟是包括犯罪和吸毒在内的边际活动的避难所,是有可能造成多种传染病肆虐城市地区的传染源,而现在界定的贫民窟是指房屋建筑无序,占用他人或公共土地,缺乏主要公共服务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其 在社会基础设施、公共服 务设施等各个方面存在 的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该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 多(如图1所示)。但是 由于其承载力有限,且城 市内部的贫富分化明显, 形成了城市贫民窟。贫民 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 2 北京城市贫民窟的现状 首都北京8个城区的贫民窟数量,远不止此前有关方面公布过的“332个”和“343个”,而是多得多,而且各区贫民窟的现状大同小异。 如北京宣武区——大栅栏所在地,此地贫民窟的现状及特点如下: (1)居住拥挤,危旧平房集中——该地区11个社区中,平房社区10个,平房院子

2950个,其中危旧房90%以上。 (2) 环境脏乱。北京市中心与周边地区存在几块贫民窟,房屋破烂,垃圾遍地,肮脏不堪。 (3) 人口结构特殊。如图2在此生活着常住人口23418户,57551人。其中60岁以上9914人,占17%,远远超过了中国10%的老龄人口比率;残疾者963人,失业登记者4427人,社会低保户929户。而在五年之内,两劳释放者有38人。 (4)外地流动人口多——公安局注册登记者为16700人,他们所从事的劳动行业具有地域性。他们以每月300—500元租住在老房子里。于是,在大栅栏的另一特色是,地道的京腔中混杂着各地方言。 (5) 市政设施落后。市政及卫生设施严重不足,特别是厕所和供水供电,石头胡同 曾创下了一次断电42天的记录。 (6)火灾隐患多。供电系统老化而胡同窄小,为了应急,消防部门专门用130小卡车改装成小型救火车,社区则配备水罐三轮车。 (7) 治安状况恶化。社会治安混乱,珠宝市、月亮湾地区的110报警占全地区的70%以上。 3 北京城市贫民窟的影响 北京存在巨大的“盆地效应”,大量外来人员流入该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京的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严重的问题,不利于北京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是环境问题。由于北京外来流入人口繁多,并且多是贫困人口,他们聚集在城区角落里,而且多以危旧平房集中,交通不便,环境脏乱,严重影响了北京的市容市貌,与北京的规划蓝图相抵触。 其次是安全问题。大规模贫民窟的存在,非常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安全,因为这些地区的治安比较混乱,是 图 2

城市化背景下贫民窟挑战及对策

城市化背景下贫民窟挑战及对策 1.什么是贫民窟 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将贫民窟(slum)定义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的高密度人口聚居区”。在发展中国家,贫民窟泛指非正式的居住地,城市贫困在这些地区体现得极为明显。尽管有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土地占有权安排、不同的建筑结构,但过度拥挤、不安全的居住状态,以及缺乏干净的水、电、卫生设施和其他基本生活服务是大多数贫民窟所共有的特征。 2.贫民窟为什么会存在 贫民窟之所以存在,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如高速增长的农村-城市移民、日益恶化的城市贫困和不安全的土地占有权,以及全球化。其中,农村人口大规模进入城市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下降了约20-30%。城市里可能的经济机会驱动着农村贫困转移到了城市。相对于迅速而又庞大的农村-城市移民进程,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体系却无法适应这些新的人口,这就加速了贫民窟的形成甚至扩大。 3.城市化背景下的全球贫民窟 2003年10月,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首次发表了以全球贫民窟的挑战为主题的年度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全球贫民窟居民人数在20世纪最后十年里增长到了9.23亿,增长幅度为36%;如果贫民窟居民人数继续以同样速度增长,到了2030年将达到20亿。也就是说,目前全球约有六分之一人口(近10亿人)尚居住在贫民窟。报告还指出,

在世界各国的城市人口中,有40%居住在贫民窟里。其中,亚洲的贫民窟居民人数最多,高达5.45亿,占全球贫民窟人数的60%。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城市人口居住在贫民窟的比率最高,高达71%,人数为1.66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贫民窟居民人数为1.28亿。还有5400万人居住在发达国家城市类似贫民窟的环境里。 应对贫困窟挑战的国际经验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贫困和贫民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或者正在面临贫民窟或者类似贫民窟问题的困扰。一个明显的规律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贫民窟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曾在发达国家发生;同时,当今的发达国家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贫民窟问题,贫民窟并没有因为发达国家完成了城市化进程而消失。正因如此,全球应对城市贫民窟挑战的政策具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并大致经历了几个“住房战略”演变阶段,即,住房供应和清除贫民窟→场地和服务→贫民窟的升级改造→使用权保障。 (一)发展中国家的做法 1.巴西 在巴西,相当数量的城市人口居住在非正式的或不合法的居民区中,常常占用公共土地。据统计,贫民区人口约占里约热内卢全部居民人口的25%。这些贫民区是一些外来打工者的家园,但是其卫生条件极差,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和犯罪的侵扰。过去,巴西官方的贫民区政策则是熟视无睹或者威胁驱逐他们。直到1970年代,许多城市的市政

探访巴西贫民窟改造工程

探访巴西贫民窟改造工程 “身处上帝之城,你要么做个老实人被抢劫,要么做个歹徒等着被枪杀”,反映巴西贫民窟生活的影片《上帝之城》里的这句话,正是千千万万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曾经的命运。但是,贫穷并非命中注定。记者日前在走访贫民窟时发现,伴随着2014世界杯和2016奥运会的临近,巴西雄心勃勃的贫民窟改造计划开始显露成效 葡萄牙语中,贫民窟被称为“Favela”,本是北部草原上漫山遍野且生命力很强的灌木。不需更多解释,初次来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外国人,很快就会理解其中的含义。 巴西有3700万家庭,其中300万家庭生活在贫民窟 那些遍布在这座大都市中的贫民窟,如同大片大片的灌木丛,从一座座青翠欲滴的山峰下不断向海滨蔓延,直到被那些高高耸立的现代化楼房隔断。这座山海相连的城市在夜空下特别美,但在阳光照射下,星罗棋布的贫民窟就犹如美丽脸庞上的黑斑,让人扼腕。 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给出的定义,贫民窟是指50户以上的人家聚居在一起,房屋建筑未经规划、无序自行建造,占用他人或公共土地、缺乏必要卫生设施的居住区。巴西有3700万家庭,其中300万家庭生活在贫民窟,1100万家庭缺少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85%的贫民窟人口生活在大城市,尤以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最为突出。 本报记者日前走进里约的维迪加尔贫民窟。这里的居民大约有1.28万,论规模,在有500多个贫民窟的里约算不上什么,但它距离老的富人区莱布隆步行只需30分钟。 同里约大多数街区一样,这里也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小商店、美容室、洗衣房等连成一排,巴西著名的快餐连锁品牌Bob’s也在这里开设了分店。盘山公路两旁是紧紧挤在一起的高高低低的自建住房,墙面涂有各种色彩。不时可以看到装着水泥、建材的小货车经过,路上碰到的一些当地居民友好地向记者打招呼。 贫民窟中破旧的房屋占“主导地位”,在歪歪斜斜的房屋间是密密麻麻、有粗有细的黑色电线。一位路过的居民告诉记者,住在这里的家庭大多六七口同住一室,有些穷人只能用铁皮和木板搭建临时的简易房,狭窄得连伸展双臂都很困难。

农民的城镇化之路:从凋蔽农村到城市贫民窟

农民的城镇化之路:从凋蔽农村到城市贫民窟 观点 08-14 16:21 摘要: 最近,政府出台两项重要政策,一是土地确权全面启动,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退出宅基地;二是户籍改革,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别,农民可以在城镇集分落户。这两项政策剑指城镇化,旨在力促农民向城镇流 ... 最近,政府出台两项重要政策,一是土地确权全面启动,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退出宅基地;二是户籍改革,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别,农民可以在城镇集分落户。这两项政策剑指城镇化,旨在力促农民向城镇流动,加速国家城镇化进程。 这两项政策相互配套,使拉开的城镇化大幕终于到了具体实施阶段。显然土地确权目的不仅仅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更是为了促进土地流的规范化,使农民通过土地流和退出宅基地而退出农村,走向城镇,同时城镇也敞开了胸怀,阻碍农民向城镇流动的户籍壁垒已经消除。 按照政策设计,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和退出宅基地获取进城的本钱,而农村土地包括宅基地也盘活了,农村这个巨大的金矿也就得到了开发。轰轰烈烈的城镇化也就一马平川,顺风顺水。 根据计划,未来几年将有1亿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从农村流向城市,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已经来临。

这无疑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和平时期的社会大变迁,是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但这一招是妙招还是损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农专家、多来年倡导小农经济学的贺雪峰教授对此有独到的见解,按照贺教授的观点,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能保持社会稳定的秘密在于农村小农经济具有社会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一方面是鉴于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国际分工的低附加值阶段的实际,农民全家进城不足以维持城市体面生活,因此存在代际交替,年轻人在城市打工,中老年人在农村务农,才能保证一个农民家庭比较有保障的生活;另一方面,在社会保障缺乏的情况下,进城农民失败至少可以退回农村,农村的土地可作为最后保障。这样农民可进可退,从而避免了拉美、菲律宾等后发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城市贫民窟现象。 贺雪峰教授呼吁政策制定者不要急于消灭小农经济,要限制土地流,有序推进城镇化,反对资本下乡发展资本主义农业,强调小农经济维护中国社会稳定的作用。 贺教授的观点无疑是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作为为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的三农专家,他多年的急切呼吁显然没有被政策主导者接受。城镇化滚滚浪潮仍然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急速向前推进,上述两项政策的出台就是证明。 笔者认为,贺教授关于中国目前政策主导下城镇化将产生的严重后果是完全符合科学逻辑的,因为这是一场以私有化为主线,走资本主义农业道路的运动。既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就不可避免产生如同拉美、菲律宾那样的问题,大量的农民将流入城市,因为不能获取城市体面生活的条件,又没有退回农村的可能,而沦为城市贫民窟中的弱势群体。尽管政策主导者用了诱人的前景摆在农民面前,但实际上受益的只能是极少数城乡资产阶级和富人。 正如贺教授的分析,农村中的富人不会把土地和宅基地退出,反倒是经济贫困的农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让土地和宅基地,然而没有土地和宅基地,就将他们的命运抛到更悲苦的边缘,最后不得不沦落到城市贫民窟生活。相反是农村中的富人和城乡资产阶级,通过土地流和取得宅基地而获取大量土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