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图书简介】 - 设计中的设计

大约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从书”的过程中,认识了原研哉。当时做这套书的目的,是想向中国系统地绍介日本设计师和设计动向。为此,我走访了许多设计师,和他们交谈,进行采访。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他一直想从事的是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原研哉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 这一问题。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他也把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经济的繁荣给设计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种时候,能够听到原研哉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设计工作的思考,无疑是正逢其时。这也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回国以后,我也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设计是什么?当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无法拒绝的现实,“设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到开头,回答一下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我想这也正是《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的真正意义所在。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过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想想我们曾经为之赞叹的那些古人留传下来的美丽器物吧,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会有这样的“设计”。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

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作者简介】 - 设计中的设计

本书作者原研哉为世界级平面设计师,致力于多种领域的传递项目,其广获赞誉的设计涵盖广阔范围内的不同学科。原研哉拓展的设计深深根植于日本文化,如在长野冬奥会的开幕式闭幕式设计与日本爱知2005年世博会的广告推广战役中的显著表现。相关的产品设计促进了日本全国的大米和米酒的生产,他的客户还包括Nikka威士忌公司、“味之素”通用食品公司(AGF)等其他公司。他在东京松屋银座百货商店的重新设计(包括空间设计、广告和平面设计)中展示了其整体设计的方向。1999年,他在波兰举办了个人展览,2001年,他又开始举办巡回展览与讲演。作为“建筑师通心粉”和“重新设计”的组织者,他对日常设计提出了全新角度的建议,其中“再设计,21世纪的日常用品”展览项目在欧洲与亚洲地区巡回展览4年,使设计师将目光直接投向了日常生活用品。他获得了ICOGRADA 国际平面设计社团联合会优异奖,第17届工业设计双年展ICSID设计优异奖和2000年Mainichi 设计奖。他作为主要创作成员为无印良品(MUJI)进行了2001年的广告推广战役投放,并获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全场大奖,书籍设计在海外和日本获得众多奖项,包括Kodansha 出版文化奖、Hiromu Hara奖、Yusaku Kamekura设计奖,以及因为他的主要设计作品而获日本文化与设计奖。译者朱锷为著名平面设计师、出版人;1990年赴日,2000年回国,2002年成立北京朱锷设计事务所。现为朱锷设计事务所创作总监,中国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设计总监。最新代表作为座落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纽约万通中国中心设计的VI。【图书目录】 - 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的日常(译序)

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哀声何来?

设计的产生

设计的整合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

规格化、理化的生产方式

风格再塑

概念创造品牌

后现代主义的嬉戏

电脑技术的设计

超越现代主义

第二章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日常生活的陌生化

艺术与设计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坂茂与卫生纸

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

隈研吾与捕蟑盒

面出薰与火柴

津村耕佑与尿不湿

深泽直人与茶包

再设计的国际巡展

第三章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

“五感”的领域

信息的构筑

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特种纸的研发

踏雪的记忆

妇产医院的标识系统

柔化了的触觉空间

白桌布的信息启示

松屋银座的二次设计

可触摸的媒介

通过模型确认“白色”与“触摸感”

具有关联性的触觉设计

发生在银座的事情

作为信息雕刻的书籍

第四章无中生有

田中一光的嘱托

无印良品的起源和使命

这样就好

WORLD MUJT

EMPTINESS

标志:地平线

外景地:寻找地平线

第五章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设计的方向

企业价值观的演变

综合化了的企业机能

精准的市场调研

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日本人的生活现状

丰富日本人的生活概念

俯瞰设计

第六章在日本的我

日本文化的深层含义

《阴翳礼赞》:日本古典美学的大成

再造成熟文化

大自然的礼物:稚叙苑与天空的森林

以国际视点重新审视日本文化精粹:小布施堂探究“无”的意义:无何有

形态是产生吸引力的根本

第七章有过这样的世界博览会吗?

主旨:“自然的睿智”

绿色环保:日本能做什么?

森林里到底有什么?

设计的衍生

设计对象:身边的自然和生命体

媒介的自我增殖

没有终点的项目

第八章设计领域的再配置

世界平面设计师大会

设计认知的醒悟

设计与信息

信息之美

清晰

独创

幽默

生命科学与美

与信息和设计有关的三个概念

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

平面设计

VISUALOGUE

再次出发

后记原研哉

编后记

关键词:

第一个“设计”是指大众眼中的设计产品,而第二个则是设计行为背后的思想动力。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这种设计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也在其中蕴藏着一种生活态度。

“有品质的设计”——建筑也好,日用产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以原研哉为代表的一些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的表现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这样的设计师,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幕后的位置,用自己谦卑的思考为大众进行日常用品的Re-Design,引导大众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创新的闪光点。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

先将日常的事物陌生化,再重新进行设计——这种贴近生活、以生活的文化积累为素材的创新在这个纷乱的信息时代显然是十分可贵的,也必将有利于大众的审美意识提高。

原研哉这样看似平凡的设计,恰恰包含着这个嘈杂时代所需要的崇尚自然、回归宁静的精神。Muji品牌中所体现出的环保意识和寓深刻于简单的理念,也和当今为人们所提倡的LOHAS 生活理念是吻合的。

设计要能够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当一件作品的内容被减少道最低限度时它所发散出完美感觉。

当物体所有的组成部分,所有细节以及所有连接都被减少或者压缩至精华时。

这就是去掉非本质元素的结果。

作者举了一些生活用品上的重新设计,你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日本的设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里我认为其实是用户需求的深入挖掘,能够把用户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发掘并运用到产品中,如:日本的那个茶包设计。

设计来源于生活,构架设计需要挖掘用户的深层次需要,真正给用户使用,让用户在设计中感觉到产品存在的意义。

人人都可以做设计,只要你有洞察生活的能力。

极简主义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极简主义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极简主义风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流行的艺 术流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极简主义崇尚简约,但并不是某种意义上的简陋与简单。本文主要以日本的“无印良品”设计品牌为例,通过对极简主义的理解,结合“无印良品”这一设计理念来分析该品牌崇尚自然的绿色环保设计、简约的包装设计以及“无印无标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目的是使消费者更清楚地了解“无印良品”简约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简约而不简单,从而充分体现极简主义风格在现代设计中的影响。 一、极简主义概述 极简主义风格,称为“Minimal Art”,也译为简约主义。极简主义风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受来自于世界各地移民的影响,在新文化、新理念和新精神的冲击下,美国的平面设计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极简主义风格在设计过程中崇尚清晰、简约、利落、简单扼要的设计理念,它反对设计作品表现出来的繁杂和过度装饰。对于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可要可不要的元素、图片或文字,极简主义风格都坚持大胆的舍去或直接不用。过多的装饰和繁杂的结构不但会影响设计作品原本想传达的信息,而且会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使用功能。纯粹朴实的设计往往会在极简主义风格中得以

体现,通常体现在设计内容的简约而不简单。 在极简主义风格的影响下,有很多设计作品的内容呈现只是简单的线条或几何形态,色彩搭配简洁扼要。虽然形式简洁扼要,但其在内容的表现与传达上是一目了然的。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的招贴作品也是对极简主义的体现。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惜消耗大量的时间及精力来实现形式与功能、设计与素材、审美与精神的平衡。虽然极简主义风格也追求理性和功能,但它与包豪斯时期的现代设计风格又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包豪斯强调设计的功能体现,但高度理性的设计思想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作品的艺术审美。而极简主义风格则是两者的结合,注重功能与形式的互相平衡与制约。在注重功能的同时,其希望设计作品能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审美和艺术审美。 二、极简主义与东方思想 极简主义风格从某种程度上与东方的哲学思想存在共同之处,《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念,该观念与建筑设计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他的观念里,对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去除一切过度的装饰和繁杂琐碎的结构,与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时期的设计风格恰巧相反。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品中,齐白石创作过程中的大量“留白”是极简主义风格的具体体现。在东方,平淡质朴的审美风格往往会被认为

论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

论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 极简主义风格,并不是现今所称的简约主义,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极简主义并不局限于艺术或设计,它是极简主义者奉行的一种哲学思想,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极简主义以简单到极致为追求,是一种设计风格,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 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有句名言:“少即是多”。这里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 极简主义主张艺术作品不是作者自我表现的方式,采用简单平凡的四边形或立方消隐具体形象传达意识的可能性,使用重复或均等分布的手法,物料方面则尽量减少加工,采用原物表里原来质感为卖点。 极简不是简单,是被提炼出来的纯粹和精华,其轮廓更为利落,线条也流畅,看似间接却足见其深蕴。它的精致、简洁背后凝聚着精心刻意的过程,这样,才能在简明轻快的现代生活环境彰显时尚个性,才能品味出优雅的生活。 喜欢这种风格的人现代又不失传统,生活讲究精致,简洁。对他们来说,家是一个摆脱繁复的享受之地。白色、褐色、浅色搭配温暖的红色、橙色。家居线条分明,清晰有较好的整体性,表面避免接缝,平整,圆滑,易于清洁,周边有玻璃和金属质地的轮廓勾勒。在浅色环境中,深色的家居配饰不论从形态、比例还是色彩上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居室内除必需的功能用品外,无需任何多余的装饰,家具采用国外的深色木头,灰色、白色、褐色等,纹理简单、整拼的地板能够强调出简洁与品质。 极简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和美同的抽象表现主义思潮,也可以追溯到构成主义,以及对包豪斯元素的吸取。20世纪50年代,涌现出以直角、线条、简单几何为主的艺术作品绘画和雕塑尤为突出。由此引发艺术家对以往奢华繁琐、以堆砌贵材料来达到艺术效果的设计风格反思。一部分艺术家开始主张用简约的创作手段重新诠释艺术,这为极简主义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极简主义开始流行。 简约而不简单,现代人面临着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激烈的竞争压力,还有忙碌的工作和紧张的生活。因而,更加向往情绪自然、随意轻松的居室环境。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摒弃繁缛豪华的装修,力求拥有一种自然简约的居室空间。少即是多,多既是少。如果发现自己的家被浓烈的世俗气息淹没了本属于你的独特气质和精致品位,那你可能是拥有的东西太多——书和杂志,家居办公用品和电脑设备,玩具总汇以及厨卫用具。怎样才能将自己从繁杂中解救出来,怎样才能走出无端堆砌的束缚,而生活在一个舒适又美观的环境中呢?答案就是极简主义,以宁缺毋滥为精髓,合理的简化居室,从简单舒适中体现生活的精致。 几十年来,极简主义不断的影响着建筑界和室内装饰界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房子的功能仅仅是满足居住行为而已。现代人离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模式越来越远,体现自我价值、突显住户个性的小户型近年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这些人不再介意空间是宽敞,交通是否便利,小区的规划是否合理,他们在乎的是室内设计一定要简洁、明快、充满时尚感。极简主义设计风格恰恰迎合了这些需求,他创造了安静、淡定的空间环境,是一种设计风格。 极简主义室内设计可以更好的迎合人对空间的潜在要求,虽然本着无限减少的原则,却

原研哉

浅析原研哉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 王新征 摘要: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深刻影响设计界的时代环境下,通过对原研哉设计作品阐释与设计理念再认知,为我们提 供一种思考现代设计中传统与现代、人性与物性的思考路径。 关键词:原研哉;五感;虚无;感件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的审美观与创造观也在发生着变化。许多老设计师疲惫不堪,而年轻设计师又茫然困惑,设计人裹挟在这个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许多设计师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不断给我们多样的探索性方案,其中日本设计师原研哉通过他的设计体验也为我们开启了一种看问题的方式,他在这种时刻始终能在设计中体现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并努力思考解决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时代的发展并不一定代表文明的进步,作为设计师也并非一定要站在时代的最前端,才能获得创造力。如果我们的脚步放慢些、走稳些,能够有更长远的目光,我们将能看到曾经被我们忽视的沿途风景,或是在我们回眸一刻,发现我们身后遗漏的创作源泉。原研哉认为:只有能够在过去与未来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作为一名设计师他具有执着的精神,在老设计时代行将谢幕,而新设计时代却初露端倪的交替时代中,他坚持尝试以一种反思心态设计着我们曾经的事物、人物、生活等等,以借此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取向。 一、信息构筑与“五感”的领域 原研哉在其设计中一直在探讨多维度的设计体验,探讨如何在设计中导入可以调动受众“五感”的有效途径,以及这五种感觉在设计作品中组合起来产生的刺激感在受众头脑中的感觉再现。 人的“五感”是人的五种接触外部信息的基本感觉。这种划分是根据人本身所对应的生理五官而言的,它们分别是:眼睛、耳朵、皮肤神经层、鼻子、舌头。人的这五种显性感觉,是一套高度精密而复杂的系统,它们五为一体,又各自独立存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一起。正如原研哉先生说的:“比如说一张展览会的门票,虽然上面印刷着的图片和文字是视觉型的东西,但承载着这些视觉信息的纸张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白色平面。他可以通过指尖,让我们感觉到纸张的物质性”。以原研哉1 99 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上的节目册的设计为例,这个设计,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结合现代的图形表现,给参与本届盛会的来宾以崭新的体验。原研哉在创作中考虑到冬奥会应该体现出的冬季的特点。他希望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传达给所有参与到这场盛会的人一种深刻的体验。在设计中他着重考虑到这个节目单能够具有承载这些体验的功能,这种创意最终体现在针对这个设计项目的特种纸的研发上。作品的封面使用一种软质的白色纸张,以特殊的印刷制作方法,使作品中文字的部分呈现凹陷状态,并且因工艺的影响凹陷处呈现出冰晶状的微弱的半透明效果。这种设计形式激起受众对冬季冰雪生活体验的记忆,设计材质的恰当使用唤醒人们走进雪原的

我喜欢的设计师原研哉:最美的设计是虚无的

我喜欢的设计师原研哉:最美的设计是 虚无的 原研哉声音平和、低沉。他说,终其一生他都在思考,设计到底是什么。这个一头银发戴着设计极简的银丝眼镜的中年人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生活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和我们不同的是,他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永恒的起点来重新审视。 从XX年开始,原研哉介入到无印良品的设计工作当中。在此之前,他曾梦想过为这个自己深爱的品牌做一个精致的设计,直到无印良品的缔造者田中一光找到他并希望他能作为新生代的力量加入到无印良品的设计工作中时,他发现自己的预感变成了现实。 为了给无印良品做出最理想的海报,原研哉从东京出发,辗转来到南美洲人迹罕至的鸟狄尼市。他在这里找到了完整的地平线。一个巨大的干涸的盐湖和远处天际相交,目力所及,除了地平线外就是一片虚空。 在东京的深处对话在无印良品的设计工作让原研哉对日本和东京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多的理解。世界上很多设计师试图将无印良品的设计哲学引入到他们所在的文化圈,结果发现,无印良品并不是一个世界品牌,它只是一个在日本能生根发芽的品牌。 “我每次出差都会选择最早的航班,因为我喜欢看着这

个城市从沉睡中清醒的时刻。它热心地吸取着世界的养分,同时自己又像一个辛勤的耕耘者建造着他们衷爱的一切。我也是其中一个劳动者,渴望创造最纯粹的东西。”原研哉如是说。 还记得你第一份设计的工作是什么吗? 原研哉:那是我在武藏野美术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当时在设计师高田修地先生的设计事务所做兼职,这是我第一份设计工作。 当时的主要工作是给百科全书做图片和地图编辑。高田先生和曾经在资生堂工作的石岗瑛子是同事,那时候石岗正在为开始自己的新事业而寻找合适的工作人员。于是我自告奋勇加入了石岗的团队,在那里工作一年之后离开了。 大学毕业之后,我高中时代的朋友作家原田宗典告诉我设计中心(design centre)正在招募工作人员。此时的原田在广告公司工作,对广告业界非常熟悉。而我对广告一无所知,只知道绘制地图和编辑图片。但是日本设计中心不仅仅制作广告,同时还制作产品包装、日历,这些都是我很感兴趣的。后来在大学老师的推荐下,我加入了日本设计中心。 设计中心的工作为你带来了什么? 原研哉:虽然开始不是很了解广告,但是在设计中心工作需要承接很多广告制作工作,慢慢地我开始喜欢上了广告,并且努力制作出自己喜欢的广告,有些作品还获得了设计界

原研哉及其设计思想 设计史论文

设计史结课论文 题目原研哉及其设计思想 专业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摘要 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抱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园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或是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原研哉 关键词:设计再设计白 一、这样一个人 原研哉[1](Kenyahara,1958年06月11日- ),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 原研哉以一双透析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设计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日趋机械和单一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除了前线的设计实践以外,原研哉花了许多时间在设计观念的研究上,有许多理论著作,又不断通过策展将抽象的观念具象化。曾经有人就此非议:设计师应该用作品说话,而不是讨论那些抽象的议题。对此,年长原研哉16岁的亚洲

设计界大佬级人物、香港设计师靳棣强予以坚决反驳,他认为原研哉的研究超越了实用设计的范畴,是对设计哲学的思考。 二、为什么设计 “设计并不是用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他以五感为基础,将设计的目光投向日常生活,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多数人在生活中遇到的诸多不便。 同时,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原研哉一直坚信设计就是“欲望的教育”,并在《欲望的教育》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们从欲望这一‘土壤’上获得商品和环境这些‘果实’。要创造出优质的商品和环境,肥沃的土壤——也就是高水准的欲望必不可缺。在“欲望的教育”的语境背景之下,能从根本上影响欲望的即是设计。接触精心的设计能够唤起意识的觉醒,欲望也随之发生变化,消费方式及资源利用形式,甚至生活方式都会改变。在丰饶的生机勃勃的欲望土壤之上,优质的‘果实’——商品与环境——才开始丰硕起来。设计的本质,就是直观地呈现潜在的可能性,照亮未来的具体方向,或者清晰地描绘出众人共同拥有的憧憬。”换句话说,设计不是让人吃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胖这个状态只能说明你的身体和生活越来越差了。设计真正要做的是“适度”,适度引起欲望,适度控制欲望,不是“这个好”,而是“这样就好”。 三、再设计

极简主义设计风格

论文题目:“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在今后环艺设计中的发展及前途 开题报告(选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一)、选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房子的功能仅仅是满足居住行为而已。现代人离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模式越来越远,体现自我价值、突显住户个性的小户型近年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这些人不再介意空间是宽敞,交通是否便利,小区的规划是否合理,他们在乎的是室内设计一定要简洁、明快、充满时尚感。极简主义设计风格恰恰迎合了这些需求,他创造了安静、淡定的空间环境,是一种设计风格。 (二)、主要内容 一、极简主义的概念 二、极简主义的四个特点 三、现代家庭极简装修风格的含义 四、极简主义风格背景 五、极简主义的空间运用 六、极简主义在今后环艺设计中的发展及前途 七、总结

“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在今后环艺设计中的发展及前途【中文摘要】:现代人面临着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激烈的竞争压力,还有忙碌的工作和紧张的生活。因而,更加向往着清新自然、随意轻松的居室环境。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摒弃繁缛豪华的装修,力求拥有一种自然简单的居室空间。人们在这繁忙的生活中,渴望得到一种能彻底放松、以简洁和纯净来调节转换精神的空间,这是人们在互补意识支配下,所产生的欲摆脱繁琐、复杂、追求简单和自然的心理。 【关键词】极简主义;室内设计;放松空间 一、极简主义的概念 极简主义(Minimalism)又可被称为低限主义,它是在早期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它起源于60年代美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变革,最初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一种反应,主张一种形式上的客观与单纯,最初表现在绘画和雕塑,后来遍及整个艺术领域,包括服饰界的 Calvin Klein 都是受极简主义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简约风格。极简主义亦在近几年的室内设计上造成一股风潮,强调纯粹空间的单纯性,除去多余的装饰,将空间简化至光、墙及体,意谓着运用最简单的构成原理,造成空间的流动与不同层次的穿透性,而极简主义的精随也在于此. 极简主义风格的居室设计极简主义(Minimalism),并不是现今所称的简约主义,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极简主义是一种设计风格,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 极简主义设计已经被描述为最基本的设计,别除了多余的元素、色彩、形状和纹理。 它的目的是使内容被突出出来并成为焦点。从一个视觉的角度来说,极简主义设计意味着平静和思想带回本真。 二、极简风格有这四个特点: 1.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与方便性。 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到艺术上的立体主义影响,推广六面建筑和幕墙架构,提倡标准化原则、中性色彩计划与反装饰主义立场。 3.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反对在图板上、预想图上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读书分享)

之所以选择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他一直想从事的是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原研哉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这一问题。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他也把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经济的繁荣给设计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种时候,能够听到原研哉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设计工作的思考,无疑是正逢其时。这也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回国以后,我也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设计是什么?当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无法拒绝的现实,“设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到开头,回答一下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我想这也正是《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过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想想我们曾经为之赞叹的那些古人留传下来的美丽器物吧,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会有这样的“设计”。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深泽直人与极简主义

深泽直人与极简主义 文章的开始,先让我简单地谈谈所谓的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M in im alism ), 又称极少主义, 是20 世纪6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重要倾向和流派之一。极简主义的影响从最初的纯艺术领域扩展至时尚、文学、音乐、建筑、设计与装饰领域, 成为现代的一种重要设计思潮。产品设计中的极简主义, 始于80年代, 是一种美学上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风格,受到现代主义运动和米斯?凡德罗少即多设计思想的直接影响。时至今日,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 技术的快速发展, 极简主义设计已成为时尚, 极致简单的造型, 整体呈现干净、高品质的设计感。 极简主义设计, 强调回到原点, 回到生活中, 重新审视人们周围的事物, 在 洞察其本质的基础上, 以合理的设计手段,创造出高品质的、美好的、与人关系和谐的产品。因而, 极简主义设计是追求事物本质的设计。事物的本质, 是从形式到精神的提纯。在设计过程中,从一个好的创意开始, 经常是对设计元素不断地增加和融合,当这种增加只是作用于广度而非深度的时候, 就会造成增加复杂度却失去原有设计意义的状况。极简主义则以减的手法, 对设计元素进行抽象和提炼, 力图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丰富的内涵。就工业设计来说, 少的具体体现为单纯: 单指删繁就简, 实现产品外形的简洁明快; 纯指去除杂质, 突出产品内在的功能精粹, 以简洁的外形包孕与功能相联系的丰富蕴含。简约的美, 更多是依赖那些被精心选择的本质性元素, 而非表面的装饰。根据弗兰克? 赖特的无关紧要物品的清除思想: 没有绚丽的颜色,不合适的或是运用糟糕的装饰, 或是拙 劣地试图去掩盖或隐藏一个物体的真实本质,为哪怕是最低劣的制品都增加了完整性及有价值的感觉。深则直人极至简单的设计, 正是通过寻找意识的核心, 抽取人与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从直觉层面传达设计物的意义, 达到人、产品、环境三者和谐的互动。 极简风格的设计特征是具有美学性的减化主义, 是在感知、视觉审美的基础上针对设计对象量和形的简化。以抽象的几何形体和简单原则为基础, 通过对造型的抽象提取, 使形式、色彩、材质等表现符号具有含蓄和凝练的特点, 将物体形态的通俗表现提升为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

原研哉的设计作品及赏析

肯尼亚,日本中生代国际图形设计大师。他主张用最自然,最适当的方式来解释“设计”。在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他的设计作品以朴素朴素的设计风格,宁静的设计心态和清晰的设计语言,创作出深受日本人民欢迎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设计作品。原擅长捕捉日本传统色彩对现代生活的意义。他的设计理念是挖掘平凡而简单的哲学意义和生活内涵。关键字:哈拉哈拉;设计师;包装设计;风格概念日本产品设计师Naoto mitsuzawa曾对Hara表示:“我认为Hara 坚信自己是一位能够逻辑分析和解释事物的设计师,但我更喜欢将他视为能够凭直觉感知事物和现象的设计师。他想展示一个空虚,空虚而又简单的设计师自由,日本美学或简单美学的框架是他的思想基础,前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总监约翰·前田(John Maeda)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观点:“原作的意义在于,在一种可察觉的日本简单文化中,他揭示了一种禅宗虚无的存在。”原画秉承日本传统文化,秉承简单朴素的设计风格,以和平的设计心态和清晰的设计语言创作出深受日本人民欢迎并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在日本传统色彩中再现现代生活。其设计理念是从平凡而朴素的地方挖掘出深刻的哲学意义和生活内涵。在Hara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设计技巧,即捕捉对象本质的感知能力和洞察力。与传统风格相比,圆颜屋的设计作品消除了所有复杂的设计元素,并以最直接的装饰语言体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受日本传统文化的“空虚”影响,他的设计作品贯彻了“空虚”的概念。在日本人看来,“空虚”是交流。以下三个方面是原始颜雅的设计风格。1,1999年,袁延亚在新泻县设计了

延川大米的包装,该大米自然种植于有机土壤和有机肥料中。日本的稻米分为不同等级。此岩船大米包装应显示最高级别的图像。包装使用最简单的白皮书,白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感觉,而日本人对白色的尊重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传统。在日本审美观念中,白色代表着高贵的和平。视觉中反映的白色不是单调的颜色,而是“无法感觉到相位”,也就是说,没有可以看到的具体图像,但是灵魂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纯白色包含物质的触感和感觉,激发了人们对“背景”,“包容性”,“现代性”,“品味”,“高级感”和“可更新性”的各种联想。设计使用最简单的样式和纸质材料的应用。包装没有任何浮夸的装饰,简洁活泼,可以传达产品的特性和环保信息。也就是说,它包含了日本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且也融入了现代设计中。作品看上去安静而温柔,却充满力量并贴近人们的心。这里也是设计大师袁延亚值得我们尊重和考虑的地方。在袁艳雅看来,白色空间并不是功能的一部分,白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感觉。这可能是由于原田受了日本传统文化的洗礼,这与他想容纳所有西方意识的愿望不同。日本传统的空间意识是一个空白,称为空间,那里有一种休闲和紧张感。从他对作品整体空间和形状的详细描述,以及他对空间和空间的选择,空间意识使我们看到了日本传统空间的终结。他为日本梅田医院设计的最受赞誉的标志最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他设计的所有标牌均由白色棉布制成,地板和诊所的名称均用红色表示。他解释说,白色给病人带来优雅和清洁感。它不仅提供了患者所需的信息,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传达了医院对卫生的严格要求-即使是纯白色棉布也可能一尘不染。这是一家

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简介

原研哉简介 原研哉[1](Kenyahara,1958- ),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设计领域泛于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设计中,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设计理念。在银座松屋百货更新设计中,横跨空间到平面实践整体设计的方向。在梅田医院指示标志设计画中,则表现出触觉在视觉传达中的可能性。 原研哉的设计视野 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原研哉在做的,是在修正现存的设计概念,将设计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原研哉的过人之处,是在于他精准的洞察力,他往往能够透彻地消化身边环境带来的讯息,再将这些无形的讯息转化为大众所能明白的、看得见的影像, 这一种能力不是一般的设计师所拥有的。 原研哉的观点

原研哉说: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抱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园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或是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我们在强调团队的使命及共性的时候,团队个体的使命及思考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做设计不应该只看短期反应,而着眼于长远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这一种追求,市场的品味、对设计的感受性就会不断地提升,社会了解设计意义的所在,设计师才会有更大的发挥。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世界化的设计,在原研哉心目中,是不存在的、是不合逻辑的:“日本的设计就永远是日本的设计。就以MUJI为例,永远都不会由一个日本品牌变成世界品牌。总共6000多个项目的MUJI,都是由当地拥有共通语言的设计师,以当地人的生活模式及习惯为基础而完成的设计。作为一个有悠久设计历史的国家,我们并不热衷于成为全球化的一分子,过分单纯化的普及是我们必须努力避免的。 他在他的著作《设计中的设计》中曾说“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就像一个杯子是用来盛水的,追逐它的本源目的,才不会被现行的构造和趋势所禁锢,只要你设计的物品可以盛水就可称为杯子,这样你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他所推崇的就是RE-DESIGN。“RE-DESIGN”这个词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重新设计”,就是重新面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从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现代设计的真谛,给日常生活用品赋予新的生命是我真正感兴趣的课题。对我来说,从“无”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加是一种创造,而且更具挑战性。“RE-DE-SIGN”这个词,也包含了把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意义。也就是说,在“日用品”这个题目的设定中,不去追求那些奇异的事物,而是从人们所“共有”的物品中来提取价值,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这个概念。 原研哉的设计领域

原研哉的设计作品及赏析

原研哉的设计作品及赏析 一、背景 日本的平面设计,由于受到了欧美平面设计的影响,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个不同阶段的设计都呈现着不同的风格。二战以后,伴随着经济的振兴、国力的复苏以及政府大力的支持,日本政府曾多次邀请欧美的设计大师来日本传授现代设计的理念,其中就包括了当时美国著最名的工业设计奠基人雷蒙德·罗维(Raymond Loewy,1893~1986)来讲学。政府还公派留学生去欧美国家学习现代平面设计,并定期举办欧美平面设计展览,将设计带入人们生活的视野,让设计师有机会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为日本现代的平面设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1](P.10)上个世纪50-60年代,日本设计是照搬照抄欧美的,然后逐渐演变成极具自己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进入70-80年代,日本现代平面设计才逐渐开始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上述一系列的促进鼓励政策中,日本的现代平面设计发展得很迅速,到了20世纪80-90年代,日本进入世界设计强国行列,日本风格也为各国所重视和效仿。[2]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原研哉凭借自己的设计才能和独有的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注入新理念。他不断地表现和探索着日常生活中的极简之乐,他手中所有的设计都是从产品功能出发,不断地做减法直至最后只剩下最原本适用的东西。[3]但是,这种简约之美却具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它没有多余的装饰和繁复的色

彩,只剩下简单的色块与线条,透出一种纯净的美感。同时他服务的无印良品(MUJI)又不同于某些简洁、冷漠,充满未来感的现代设计,而是一种柔和、折中,充满东方文化色彩的设计,所以很受大众的欢迎,特别是得到年轻人的推崇。原研哉绝对可以称得上当今日本平面设计界的领军人物,其设计风格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为日本平面设计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因为如此他被人誉为新生代“日本平面设计教父”。

浅谈极简主义

浅谈极简主义 一.极简主义的产生 极简主义艺术(Mnimal Art)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主要是针对抽象的表现主义绘画和雕塑中的个人表现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倾向。其特点是:形式简约、明快,多用简单地几何形体;重复、系统化的摆放物体;运用现代工业化的材料和非人格化的结构;把物体放在地上或靠在墙上,雕塑不用基座和框架。极简主义艺术所追求的抽象、简化和几何秩序与现代主义园林所倡导的原则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因而有些园林设计师便从极简主义艺术中受到启发,把极简主义的简洁性、直观性、图案性等与现代园林的空间构成、功能性相结合,开创了极简主义园林。彼得·沃克(PeterWalker)便是具有明显极简主义特征的园林设计师。 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一)代表人物—彼得·沃克 彼得·沃克1955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风景园林学土学位,1956年在伊立诺人学作研究生,1957年获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硕L学位,同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佐佐木英夫教授和沃克共同创立了SW A景林设计项目,然而与此同时,他发现这些风景式的景观与他本人对极简主义艺术的兴趣相距甚远。因此,他最终于1976年离开了SW A而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任教并从事极简主义园林的研究工作。1983年,沃克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从而得以把他对极简主义的探索付诸实践,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许多第一次看到沃克作品的人常常会为其独特的形式和神秘感所折服,同时也会提出“这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 吗?”的疑问,对此,利维女士(Cleah Levy)精辟地指出,沃克的作品,已经超出了风景园林的常规评价标准了。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当代著名风景园林师玛莎·施瓦茨是沃克的妻子,但是她却在公共艺术领域开拓了风景园林的另一片新天地。 (二)彼得·沃克极简主义作品的特征 其实沃克的作品并不是那种鹤立鸡群的形体,而是贴近大地,悄然占据人们心灵,令人难忘的艺术创作结晶。沃克曾表示,他追求的“几乎是一个宗教性的目标”。早在50年代,沃克就对现代主义的简洁、清晰和形式作用产生了兴趣。6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极简主义艺术(Minimal Art),其代表人物有唐纳德·加德(Donald Judd)索·列·维特(Sol Le Witte),法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等,他们的作品以雕塑和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其特点是回避传统标准,创造占有空间并能够被人体所亲切体验的物体。具体来讲就是使用简单的几何形体,重复、系统化地摆放物体,运用现代材料和工业化的结构,三维化、三原色,把物体放在地上或靠在墙上,不使用基座和框架,直接与空间发生联系,。这些艺术家们的追求更加坚定了沃克的信心并重新点燃了他将极简主义运用于景观设计的热情。另一方面,沃克在大学学习以及后来的设计实践中受到了许多风景园林大师的良好影响如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丹·克雷(Dan Kiley),托马斯·邱奇(Thomas Chureh),野口勇(lsamu Noguchi)以及风景园林教育家斯坦尼·怀特(Stanley white)的哲学观和德国包豪斯建筑学派的理论。沃克特别推崇法国风景园林大师勒·诺特(Andre Le Note)设计的众多园林的形式美,并很欣赏日本禅宗园至简的风格。实际上,沃克是在对极简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综合研究之后,创造出了其极简主义的园林。 利维女士指出沃克极简主义作品特征是貌似分离,但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注重人与大环境的交流,人类和地球、宇宙神秘事物的联系,隐喻巨大的力量,强调大自然迷一般的特性,如水声、石头的静态平衡和重量,瑟瑟的风声,飘逸色彩的体块和图案,闪烁微光的、神奇的雾以及令人难以捉摸的灯光。沃克常用的艺术要素有7种,即叠合的多重系统、同心圆、直线、锥形山、巨石、柏树和绿篱,可以说这些要素构成了沃克作品的个性特征。

极简主义设计代表

极简主义设计代表 1.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1883-1969)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1883年5月18日生于柏林,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 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任副会长。纳粹德国期间,他受到迫害和驱逐,他所创建的包豪斯学校几经辗转后于1932年被纳粹强行关闭。 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1952 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最初同学生合作成立建筑事务所,设计住宅;1945年又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学界所推崇。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他的建筑设计讲究充分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 格罗皮乌斯利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他还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办法。格罗皮乌斯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筑学与包豪斯》。 2.彼德?沃克 彼得?沃克,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哈佛大学设计系主任,美国SWA集团创始人,极简主义园林设计的代表。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图书简介】 - 设计中的设计 大约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从书”的过程中,认识了原研哉。当时做这套书的目的,是想向中国系统地绍介日本设计师和设计动向。为此,我走访了许多设计师,和他们交谈,进行采访。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他一直想从事的是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原研哉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 这一问题。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他也把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经济的繁荣给设计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种时候,能够听到原研哉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设计工作的思考,无疑是正逢其时。这也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回国以后,我也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设计是什么?当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无法拒绝的现实,“设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到开头,回答一下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我想这也正是《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的真正意义所在。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过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想想我们曾经为之赞叹的那些古人留传下来的美丽器物吧,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会有这样的“设计”。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

读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读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札记来源:张天然阿史那的日志 1. 再设计 我们已经对于周围的事物太过于熟悉,以至于我们已经忘记了那些潜在构成这些事物的和合 之因。而再设计,就是让我们用理性而不是经验性的认知去重新分析事物,这时,我们会发现,事物将突然变得陌生,杯子与盘子的区别不再是一个感性的认识。这种陌生的下一阶段,就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再设计,挖掘事物本质的设计。 2. 艺术与设计 艺术一一个体生命情感与心灵的表达设计一一发现与解决社会性的问题 3. 批判 将原纸卷筒设计为方形,表现了设计的某种批判性:我们是否应该因如此省力而容易造成浪 费? 4. 能共性 物质自身性质使得潜意识产生的对于事物使用行为的全部可能性 5. 五触和合 色声香味处,这些感觉在大脑中被和合处理,产生了丰富的经验与记忆,并反作用于我们对于新事物审视的方式。 6. 信息 只有能调动人尽可能多的感官、包含更多方面感官信息的信息,才是充裕的。而现代信息多 半是零碎的,虽然数量多,但质量并不高,使得大脑感受到厌恶与缺省。 7. 技术 技术驱动社会,与感觉驱动社会。现代技术驱动,将我们很精致的感官品味贬低:咖啡从传统磨制,变成了电咖啡机,最后堕落为冲剂咖啡,这其中的味觉品味相差巨大,然而技术驱

动最终赢得了胜利。 8. 信息建筑 五触和合于脑,并储存为记忆,构成信息建筑。当我们思考某事,是在调用整个信息建筑的和合。 9. 识别系统 将符号、标志、指示系统统一到单一形象上 10. 纸 虽然电子媒介更速度、轻便、容量大,但无法替代纸。纸是一种信息的雕刻,富含着各种触感与质感,使得信息更加立体;一种深受尊重的材料 11. 白 白色,避开颜色,而强烈的唤醒物质性与材料性;让人去探索一种纯粹的感觉白的理念与容纳性,之后开始理解“静”与“空”。白色是熵的对立,负熵的极端,逃离混沌而返回原始的形式。 12. 无印良品与现代品牌强调个人品味、个性、自我中心主义不同,无印良品倡导以理性视角使用资源,控制自我中心主义的弊病,从“这个好”到“这个就好”。简化生产流程,使用原生态材料与纯粹材料;倡导“空”的理念,让任何人群都适合使用,但不独立表现任何一方的独特品位。 13. 简单的品质日本茶道:在装饰极为简单朴素的茶室内,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舞蹈般的茶艺动作表现“和敬清寂”,摆脱物质束缚达到与“道”合一。过多的装饰会打扰一种平静。简单的品质将锤炼平和清净。 14. 自然智慧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蛮荒,应该由人类控制。日本:智慧常驻于自然 15. 思考的终止 “KNOW,I KNOV”一种只谈论一掠而过、无数断裂知识的信息,终止了思考,使得谈话仅仅停留在捕捉信息的游戏。但知识的活得并非终点,而是通过将碎片的知识进行推理与融合,得到未知的想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