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法饮食文化对比研究.pdf

中法饮食文化对比研究.pdf

中法饮食文化对比研究.pdf
中法饮食文化对比研究.pdf

浅谈中法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饮食文化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现象,主要包括礼仪和饮食文化。中法饮食文化在餐饮礼仪方面表现出多方面的差异,在宴请和座次、餐桌用语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中法的饮食结构和文化在食物构成和营养搭配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习俗,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不同特色。随着中法饮食交流的进一步增多,饮食文化在开放包容的姿态下增强了互渗交流的趋势。

关键词:中法;饮食文化;餐饮礼仪;文化交流

引言

(一)选题意义及目的

学习外国语言不但要学习纯粹的语言材料,还要了解国外的文化和风俗,才能真正理解外国语应用的环境和场合。我们虽然已经有了较长的法语学习历程,但在日常生活中,与法国人沟通的时候,总是发现我们常常不能站在法国人的思考角度去理解问题。其实这不完全是我们的法语水平不过关,而是多年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沟通与理解的差异。

造成中法文化差异的方面有很多,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而在饮食文化中,餐桌礼仪也往往是中法价值观差异的一种体现。餐桌礼仪是指人们在用餐时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礼仪,不仅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国家风俗和民族文化的显现。西哲说过:“文化不但在殿堂里,还在餐桌上。”由此可见,饮食文化是民族性文化心理的外化和显现,从中可以充分理解西方语言的真实使用环境,对西方餐饮的了解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其语言的文化内涵,探究餐桌礼仪对于研究民族语言、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探究中法餐饮文化的不同,能促使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学会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加深对法国文化与法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了解,对推进中法的沟通与交流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方法

对比研究中法餐饮文化的学术文章不太多见,陈栎帆的《浅谈中法文化差异之饮食文化》,其中从饮食结构和餐具、礼仪等方面分析了中法餐饮文化的差异性,目的在于促进中法餐饮的交流,没有从文化的角度对两国餐饮文化进行对比解读。本

文从中法餐饮文化入手,通过文化背景和传统影响及文化交融方面,来探究中法两国文化特征和文化互渗,对于更好地理解法国传统文化、了解法语原生态语言环境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

本文以中法餐饮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查阅和资料搜集的方法,分析了中法餐饮文化的差异性表现,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其中的内在原因。文章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介绍选题意义和目的,了解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饮食文化概说,主要交代饮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探讨饮食文化的主要表现。第三部分是中法餐桌礼仪对比,主要分析了中法餐桌礼仪的差异,从餐桌礼仪中对两国的传统文化进行透视。第四部分是中法饮食文化对比,比较法饮食偏好和文化的差异,从中研究饮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五部分是从饮食文化看中法文化的差异与交流,由两种餐饮文化探究中法和谐与自由的不同文化特质,从历史的因素探究包容开放姿态下的中法文化互渗。第六部分是结论,重申论点,点明主题。

1饮食文化概述

1.1饮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饮食包括饮和食两个方面,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饮食文化是在饮食过程中沉淀、积累下来的以饮食为载体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满足着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构成了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基础。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物质产品的逐渐丰富,饮食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为了满足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彰显文化的价值,成为社会生活审美和精神表现的重要方面。

饮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饮食观念和礼仪、习俗,由于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不同,也就出现了各种烹饪技艺和菜肴流派,造就了浩繁的关于饮食的相对固定、有特别含义的一些程式、文化和典章制度,构成了饮食文化丰富内涵的体现。

1.2饮食文化的主要表现

饮食文化是由日常饮食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第一个内容就是饮食礼仪,表现为不同国家的人们的宴请、座次、礼俗等;第二是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构成和文化等,深厚广博。从时代与地域、宗教、民俗等多种角度展示出多种联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民族风俗和文化特色。个人认为,在这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既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民俗和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又能从中找到交流和沟通的方法,更能促进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

2 中法餐桌礼仪对比

2.1中法餐桌礼仪的差异

对比中法餐桌礼仪可以发现,二者在用餐语言、宴请形式、座次安排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异。首先从宴请形式上说,法国的宴客形式主要包括:有席位的宴青(seated dinners),自助餐(buffet dinners),正式午餐(luncheons),招待会(receptions),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ies),聚餐会(BYOB and BYOF=Bring your own bottles and bring your own food),野餐(picnics),茶会(tea parties)等多种形式。其中有正式的宴请和随意的聚会之分,在宴会的形式上要远远多于中国。中国的宴请大多是群宴为主,在结婚、生子或生日寿辰或丧失操办时都是宾朋一起来祝贺或吊唁,主人广设宴席款待宾朋。还有一种是家庭式宴会,每逢节日或家中庆典都要邀请家人或亲近的好友来一起团聚,较随便的形式则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几个菜,小酌一番。这种随便的宴客形式不讲究礼仪,不讲究坐次,不讲究饭菜,只讲气氛的和谐、主人的热诚、主客谈话的投机,通常都是氛围比较融洽、比较随意。

其次,从传统习俗上说,中国人请客,对座次的安排是非常讲究的,特别是在正式的宴饮场合,对宾主和位置的排列是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精心安排的,要按长、尊、主、次围桌而坐,传统上用八仙桌。[2]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一般是应门位置是主人的座,最尊贵的客人坐主人右手边,然后是左手边为副主宾,依次往下排列,背对门口的是副主陪的位置。有时大家为了谦让都还要推脱一番,最后方能入座主宾的位置。酒席期间,主人频频劝酒,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觉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另外宴客时崇尚热闹欢快的气氛,讲究面子排场。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请客吃饭,重在饭菜本身。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丰富多彩。如果做得到,一定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在热闹和寒暄中体现主人的真诚和豪爽。

法国的饮食文化,也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但法国请客用长桌,男

女主人分坐两端,右为尊,左为次,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传统

饭菜比较单一乏味,比较注重营养,力求口味的清淡和膳食的均衡。对于餐桌的规矩,法国人进餐用刀叉,餐桌上营造静谧的氛围,专心致志地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西方人用餐自由,不象中国那么热情地让菜和劝酒。用餐时,主人应待客人吃

完一道菜后,再换下一道菜。主人吃饭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数人已吃完,而少数

人尚未吃完时,更应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席间,主人应尽力使每位客

人感到舒适自如。如客人将刀叉掉在地上。应立即礼貌地为他换一把。如果客人不

慎打碎盘碗,女主人应镇静地收拾干净,安慰客人,绝不能显出不说之色。最后,

主人绝不能在客人面前计算请客所花费的费用。

2.2 中法餐桌礼仪中的文化透视

中法餐桌礼仪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是什么导至了餐桌礼仪会

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一是等级观念的差异。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在餐桌礼仪中也是有着森严的

座次等级,对待长者特别尊敬,男尊女卑,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2在西方国家,人们多是喜欢融洽平等地聚会,不喜欢秩序等级和长幼

排序。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提倡平

等观念,男女平等甚至女士优先是西方的交际理念,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

彼此尊重,父母子女可直呼其名。

二是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

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人热情好客,重视义气,在餐桌上对于朋友没

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在

交往中注重意会和言外之意的感染。而在西方国家特别重视隐私权,重视个人利益,

他们在宴饮时从来不允许别人询问自己的年龄和收入,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隐私

和私生活,也不愿被人干涉,西方人更注重“言传”言语更为外显。

三是对饮食的目的的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人们尽情的

享受这美味佳肴,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而西方人以饮食为生

存的必要条件,他们自然要遵守某些规范,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一个简简单单的“吃饭”问题,可以折射出国情、民情、

人情等各个方面,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简洁而有效的途径。而从

小小的餐桌,我们又可以管窥不同国家的整个饮食文化,可谓以小见大。

3 中法饮食文化对比

2王刘刘. 论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J].黄山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1 饮食文化渊源

饮食文化是长久以来的积淀,是各种文化的一种综合,是指在生活中对食物原

料的开发利用、菜肴的制作和品尝过程中的技艺和艺术,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饮食习俗、民族餐饮传统和宗教习俗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饮食文化自然博大精深。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吃”。饮食在满足人们日

常的生理需求的同时,不断追求色香味的完善,在器具、技艺、流程和进餐环境和

配套娱乐上逐渐形成了中国别具特色的文化。法国从路易时代就以烹饪为特色,法

国大餐驰名海外,成为社会文明的承载,与民族传统、宗教习俗、社会心理紧密结合,在文化的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这一点上来说,两国的饮食文化有着共

同的特点,既能反映两国不同的国情,同时还是两国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向世界展示自己国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与众不同的理念。

3.2 中法饮食偏好和文化的差异

我国历史悠久,在古老的文明演进中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虽然博

大精深,但是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

国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环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中法两国在饮食结

构上存在一些差异,出现了对食物的不同偏好。中法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出

以下几个特点:

1.渊源不同

中国饮食历史悠久,素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更有四大

风味和八大菜系之说。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在北窑发现了火烧食物的遗迹。黄帝时就

已经“蒸谷为饭,烹谷为粥”[3](三国谯周《古史考》),饮食的源头可谓久远。同时,饮食的记载也出现较早,殷商时期的《伊尹书》和春秋时期的《吕氏春秋.本味》借伊尹的宏篇大论记载了古代的饮食和烹制方法,叙述了肉食臊味的去除方法

和五味的剂量以及火候的掌握,成为最早的饮食记录。法国人注重营养和食物的烹制,肉类,乳类摄入多,早在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就盛行起了烩牛他核、煎嫩牛排及各种少司的制作方法,这种烹饪方法也逐渐传到了法国,其渊源是西方

社会的饮食习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饮食重视“道”,这个“道”,既包括烹

饪时的方法和技术,又包括品尝时的感悟和体会。而法国饮食则更为理性,他们对

烹饪的流程和规范严格要求。

2.礼仪的差异

中国早在夏朝就设立了专门的饮食机构“庖正”,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

了精致细腻、礼仪完善的宫廷饮食文化。周礼在饮食文化中的影响巨大,古时等级制度森严,饮食中也有“列鼎而食”的制度,《公羊传﹒桓公二年》中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4]正所谓“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在饮食中讲究按等级享用不同的餐具的礼节习俗。饮食文化也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饮食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中国人文化传统的集体生活,对家庭有深厚的感情,对长辈非常尊敬和孝敬,重视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和谐相处的关系。[5]西方世界实行的分餐制是西方人独立自主和个性追求的现显,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自立和自由的思想,不依赖家庭和集体,注重自我努力和个人奋斗,这也深刻影响着法国的饮食习惯。法国莱肴品种虽然简单,但餐具却很复杂。比较正规的一餐吃下来,仅是大小刀、叉、匙的数量大概与菜肴的数量相当,虽然一餐要很多刀叉,但每位就餐者人手一套,也不会出现互相夹菜的现象。

中法的饮食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

3.对饮食功效的关注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深得宫廷饮食的精髓,在菜肴制作和原料搭配上非常注重养生,注重食物的保健功效,形成了以羹汤为主要载体,以山中补品、水中珍品为主要原料,闻名遐迩的中国菜。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万式。中国人在吃的方面兴趣十分广泛,摄取的食物包罗万象,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中游的,所有动物都能搬到餐桌上,就连治病的中药材也端到席桌上,被称之为药膳,以热食、熟食为主,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燥除檀”(《吕氏春秋?本味》)法国人多吃牛肉、羊肉,很少吃猪肉,而这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首先讲究的是营养搭配,其次再是味道。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实行分餐制,也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食量各取所需。

中国崇尚食物的味道,注重食物的烹调做法,将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有时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很多菜肴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而法国的饮食恰恰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也是两国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一个途径。

4 从饮食文化看中法文化的差异与交流

4.1 和谐与自由的不同文化特质

中国热闹和谐的饮食文化崇尚集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比较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

中国人在生活氛围上也是注重家庭的和睦和人际的融洽,注重对家庭的付出和贡献,对自我的认识不足。

而法国有序、独立的饮食文化使法国人养成了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不愿受到

来自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我行我素,在家庭中,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青年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尽量早独立,摆脱父母的管束,他们不希望过

分的倚赖家庭,倚赖父母,否则,他们将失去自由,失去别人对他们的尊重。

4.2 包容开放姿态下的文化互渗

近几十来年,越来越多的中法饮食文化相互交流,法国人开始对中国饮食文化

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少法国人还专门到中国考察传统饮食文化,例如中国的“老

舍茶馆”、“茗缘阁”;上海的城隍庙、宋园,武夷山的“天游”,杭州的“茶人之家”,都是他们经常光顾的中国特色餐馆,与此同时,中国餐馆在法国开设数量剧增。在

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西餐馆,其中不乏别具特色的法国美食,例如北京的“新侨

三宝乐西餐厅”,天津的“起士林”西餐厅等等。2000年以来,中法饮食文化交流

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开,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兴旺局面,从餐饮文化的交

流中实现着文化的交融和互渗。

结论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现象,主要包括礼仪

和饮食文化。中法饮食文化在餐饮礼仪方面表现出多方面的差异,在饮食结构、文

化构成和营养搭配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习俗,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不同特色。我们正

是利用这些不同,抓住这些特点,取长补短,沟通交流,在饮食中了解各国国情、

文化、民俗,互相尊重、互相包容,这正是饮食文化所承载的使命,也是它留给世

人的一笔可观的财富。

参考文献

[1]Samovar,Porter,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5] 王刘刘. 论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J].黄山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6] 於奇.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 朱永涛,王立礼.英国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法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研究

中法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研究 摘要:中国和法国向来都以美食著称,都有着传统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现象,主要包括礼仪和饮食文化。中法饮食文化在餐饮礼仪方面表现出多方面的差异,在宴请和座次、餐桌用语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饮食结构和文化在食物构成和营养搭配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习俗。中法饮食文化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各自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在民族习俗、餐饮习惯和文化礼仪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中法饮食交流的进一步增多,饮食文化在开放包容的姿态下增强了互渗交流的趋势。 关键词:中法;饮食文化;餐饮礼仪;文化交流 一、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目的 学习外国语言不但要学习纯粹的语言材料,还要了解国外的文化和风俗,才能真正理解外国语应用的环境和场合。我们虽然已经有了较长的法语学习历程,但在日常生活中,与法国人沟通的时候,总是发现我们常常不能站在法国人的思考角度去理解问题。我认为,其实这不完全是我们的法语水平不过关,而是多年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沟通与理解的差异。 中法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存在的差异的方面有很多,餐桌文化的差异是其中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而餐桌文化也往往是中法价值观差异的一种体现,价值观是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所在。餐桌礼仪是指人们在餐桌前用餐时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礼仪文化,不仅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国家风俗和民族生活文化的显现,西哲说过“文化不但在殿堂里,还在餐桌上。”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是民族性文化心理的外化和显现,从中可以充分理解西方语言的真实使用环境,对西方餐饮的了解可以设身处地地理解英语言的文化内涵,探究餐桌礼仪对于研究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探究中法餐饮文化的差异性,有利于中法的沟通与交流、在交往中学会尊重和了解异国文化,有利于加深了解法国文化与法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二)研究现状及方法 对比研究中法餐饮文化的学术文章不太多见,仅见到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应用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摘要: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章分析了形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Introduction 文化人类学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努力理解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为了实现这个目,就必须进行比较。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人类的文化基质是共有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生就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饮食的义项有两个:一是名词性的,指“吃的和喝的东西”强调的是名称;一个是动词性的,指“吃东西和喝东西”,强调的是动作。 在英文中,饮食的概念可以有以下表达方法:“food and drink”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意即“通常所吃的食物”,也可以指“日常的膳食”;“bite and sup ”则是指“吃东西和喝东西”。些有关“饮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一词的基本语言学含义比较简单,无非就是吃喝的东西或吃喝的动作。但我们深究起来,“饮食”就变得复杂了。饮食如果仅仅是吃饱喝足,为什么在吃饱喝足的同时,有这么多繁文缛节?为什么一种食物对一个地方的人来说是天赐美味,而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则敬而远之,甚至有的地方更是避之不及呢?有人为吃什么而苦恼,而有人却为吃不饱而烦恼。饮食本身是本能的,而吃什么,如何吃,在哪里吃,则体现出不同族群的不同特点,体现出文化性。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了一种亚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人类经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程。一定的社会形态,既包容着、又制约着经济发展的一定幅度,形成了一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台阶。在这个基础上孕育着各段历史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又从一个侧面,集中地反映了该段历史的经济文化特质。 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三代的养殖业除了继承原始社会的牛、马、羊、鸡、猫、狗、猪、鹿以外,从殷代妇女墓的玉雕家禽、家畜形象中,又透露出一个信息:鹅、鸭、鸽、兔、龟等也早已驯养了。先秦古籍又记载,挖池塘养鱼也已开始。粮食作物又多了青稞、糜子、葬麦、薯类、豆类和芋头等等。蔬菜和水果已

增加到数十种,香料作物和药用作物也越来越多。尤其突出的是开辟了大豆蛋白资源和掌握了发酵工艺产生的酿造业,使烹调业插上了翅膀。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较大规模开垦了长江流域,并开展对周边国土开发。这段历史的园艺业、养殖业、粮食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食器、炊具制造业,比三代都有了长足的进展。由于地域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加速进行,使中国旱地农业区、稻作农业区和游牧区三类饮食资源和饮食方式得以互补和交融,大大提高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水平。在这段历史的后期,涌现了数十种有关饮食文化的专门著作,虽然这些文献的大部分都已佚失,但从硕果仅存的《齐民要术》和这段历史各朝代的地理志、食货志,以及一些文化作品和出土文物,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这段历史包含着那么丰富的社会经济内容和饮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从隋唐到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旺盛到极盛时期,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共约13个世纪。1000多年来,由于商品经济、交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涌现了许多海港、河港城市和一些边贸城市,促进了地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孕育出7大类别的菜:粤菜、苏菜、川菜、鲁菜、素食菜、清真菜、食疗菜(细分不止此数),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大陆解放以后,开始向第四个高峰进军。

2016年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卷)

2016年《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一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2分,总分48分) 1.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 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C.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D.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2.(2010高考卷)我国之所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821)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世界文化盛会。假如你是一位奥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当() 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③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2015卷21)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 ③ D.③④ 5.(201622)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6.清明期间,文明祭扫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一些地方倡导文明新风,推出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居家祭扫等“低碳”祭扫方式,给清明增添了不少清新气息。可见()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传统文化总能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融入新的容 ③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④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清明文化也具有包容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0818).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8.(2011高考卷)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研究性学习总结.

研究性学习总结 【研究背景】 在当今世界,不仅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更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在一体化的世界中,各国人民交往越来越频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过饮食这方面的探究,可以小见大,况且我们认为,饮食文化的差异是历史而不是自然造就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他们文化的浓缩。我们主要是想利用收集到的资料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研究方法】 1、采访餐饮界人士 2、行动研究 3、收集资料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2年1月3日确定任务安排 第二阶段:2012年1月13日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三阶段:2012年2月3日汇总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研究成果】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收集信息,并在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系统的资料;也学会了如何面对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自己去寻求解决方法。也锻炼了我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应对答辩能力。 在结束研究后,我们整理的成果如下: 一、饮食结构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西方国家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生,传统饮食习俗以动物性食料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高热量、高脂肪类的饮食结构适应于高纬度的地理和气候。生熟结合,蔬菜很多时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现。 二、饮食观念与准则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对于饮食重科学,讲营养,所以近代的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饮食文化史简谈

中国饮食文化史 (2009-12-19 14:19:10) 转载▼ 标签: 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 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中餐地位

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都有战乱百姓生活很苦,只有宋朝那段时间稍微太平了点,并且统治阶级贪图享受,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辉煌期。中国菜的辉煌和统治阶级贪图享受那是有很大联系的。 中法两国是全球公认的美食大国,巴黎堪称美食之都,这里会聚了全球最多的所谓“三星级”餐馆,然而星级餐馆中却少见中餐馆的踪影。刚刚结束对巴黎中华美食考察工作的一位中国烹饪大师向记者坦率 地透露了他对中餐难于在法国进入高层次的看法。 中国烹饪大师王仁孝 “人不能为吃而活,但吃不好等于没活”,这是莫里哀笔下人物阿巴贡的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法国人对吃的讲究和兴趣不亚于中国人,对中餐自认略知一二,中餐馆在法国尤其是巴黎星罗棋布,很少有没尝试过中餐的法国人。不过,中国国家一级烹饪大师王仁孝日前在“中国餐饮文化节”上的精彩表演仍然令在场法国美食家们大开眼界。 电视台报导中餐馆不讲卫生

巴黎是汇集全球“三星级”高档餐馆和高级厨师最多的城市,然而进入星级的中餐馆只有两家,中餐馆更多地被法国人视为吃便饭的去处。法国公营电视台去年9月播放巴黎地下中国食品制造工厂和外卖店 违反卫生条例的电视报导更加深了法国人对中餐低档的印象。 中国烹饪大师观察中餐为何难入高档次 为什么中餐难于在法国进入高档层次?带着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王仁孝,他坦率地说出自己的观察。他说:“众所周知,中华美食是全球最好美食之一,这点是法国和欧洲朋友都承认的。但是,我实话实说,中华美食没有在欧洲赢得它应有的地位。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我观察了一下。 第一,很多中餐馆是由外行人因生活所迫开的。开餐馆仅仅是谋生手段,作为中国人肯定打出中国料理的旗号。其实这根本不能代表中华美食。就象法国路边食摊也不代表法国美食一样。 第二,法国中餐厨师错误地理解了中华美食走向世界的理念,以为中餐到欧洲后应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地人的口味,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你放弃中国烹调中的色、香、味、型、气等等特点,一味迎合本地消费者的口味就错了。再有原材料用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 2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3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 4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5 从原型批评理论观点看《红字》的圣经原型 6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7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8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 9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10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11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 12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 13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14 《论自然》—浅析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 15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策略 16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 17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an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18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19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20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 21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22 目的论在公司宣传广告英译中的应用 23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24 论《财神和爱神》中十九世纪末美国社会的阶级冲突及解决 25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26 浅析《还乡》中爱格敦荒原的象征意义 27 28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 29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30 从谭恩美小说中“家”的概念看其文化身份认定 31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32 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叙事技巧分析 33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 34 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 35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36 女性意识的觉醒——评《雨中的猫》中的人物对比描写 37 谈呼啸山庄的复仇主题 38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研究 39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语言的语用分析 40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41 中文菜名英译的失误与分析 42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1

中日饮食观对比 系部:中文系班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姓名:黄桢敏学号: 中日两国地饮食观存在较大差别, 这一点自古有之, 尤其在古代,两者地地位便截然不同. 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自古以来一贯重视饮食.孔子就曾在《论语·乡党》中说过“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这句话迄今为止仍是众所周知,是中国典型地饮食观点之一.在三千多年以前地周朝地书籍中就已有了关于烹饪方法地记载, 还有诸如“周礼, 天官冢宰”这样地饮食疗法地记述.在周朝时就已设有负责管理宫中饮食地专门职员.前汉淮南王刘安虽贵为一国之君, 仍时常亲自烹调膳食, 有时还向部下传授烹饪技术.传说豆腐就是由他发明地.在《诗经》、《书经》等书籍中, 有关于酒、醋、酱油等食品, 甚至还有关于营养师以及食物医生地相关记载.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地丝绸料上有一篇约两千年前地帛书《养生方》, 上面记载着古代君臣地饮食及性生活等去病延命地方法等地问答, 称为《十问》.此外, 从“吃”这一汉字在汉语中所使用地范围之广便可看出中国人对吃地重视.除了“吃”地本义之外, 常见地如“秀色可餐、吃官司、吃亏、吃苦等.可见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便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地内容之一.b5E2R。 日本人对饮食地观点, 尤其在古代时, 与中国完全不同.日本关于饮食地古代文献资料很少, 从这点可以看出历史上日本并未将饮食文化放在一个重要地位置上.以前地日本人是通过一个人地穿着、交通工具、住宅等来判断一个人地地位、教养、甚至是人品, 而至于对方吃什么, 日本人根本就不想了解或者说根本就不关心, 更甚地是, 很多人还将谈论关于饮食地话题认为是可耻地事.在武士掌权地德川时代,他们所受地教育便是“快吃、快排便、快走.男人, 不应过多考虑吃地东西! ”.这种情况直至近代才逐渐发生改变.近代以来, 日本人也慢慢从营养地角度来思考关于饮

中西方饮食差异

你可以多抓几个方面: 1 筷子与刀叉, chopsticks VS knife&fork, 筷子与刀叉不仅表现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同时也蕴涵著东西方人不同的生存方式与特点及渊源。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 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相关联。 2 茶道与咖啡, tea ceremony PK coffee, 茶道叫Sado也可以. 茶道, 中国的国粹之一, 在中国源远流长。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 茶道被推广到西方各国, 其中在英国最为风靡。热情洋溢意大利咖啡的特色, 表现在它的英文名字上, 就是一个快字, 作得快不超过十秒钟, 喝得也快, 因为只有两三口。 3 素食与荤菜, vegetarian diet VS meat dishes, 东方以素食为主, 西方以肉、奶为主。素食模式有个缺点, 就是脂肪和蛋白类食物少, 有可能造成蛋白质营养不良。但是在东方的素食文化中, 却暗存着一种巧妙的平衡, 那就是大豆为代表的豆类食物占有重要比重。 西方的饮食模式, 看起来蛋白质, 脂肪类是很充足, 但是现在这种饮食的缺点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那就是流学病学研究发现, 这种饮食模式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有密切关系。 4 中医对西医,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PK Western medicine. 中医: 阴阳五行, 经络气血, 望闻问切... 西医: 西药治疗, 手术治疗, 仪器检查... 太多的不说了, 够你写的了 如果在学校, 去书馆, 不在校, 到城市图书馆/书店. 好运 中西方饮食的差异 (1)饺子篇 中国人每逢春节的时候,桌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是少不了的,而外国人与中国人一样在春节时也吃饺子,但是他们的做法与吃法都具特色,独具匠心。饺子在中国以猪肉或韭菜为馅,皮是由面粉与鸡蛋混合制成的。饺子的外形像月芽,它可以蒸、煮、煎、炸等,而蒸饺中国人喜欢用姜醋醮着吃。意大利饺子馅与中国的大异,干酪、洋葱、蛋黄是主料,有时也加一些菠菜、牛肉;另外还有一种是以鸡肉、干酪做主料,主要调料有黄油、洋葱、柠檬皮、豆蔻。他们包铰子是把面压成一长条、一勺勺放好馅,在面的边缘沾上水,再用同样的一条面片合在一起压好,然后用刀一一切开。煮饺子的方法则与中国一样。 (2)茶道篇 茶道,中国的国粹之一,在中国源远流长。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茶道被推广到西方各国,其中在英国最为风靡。茶道在英国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英国人还别出心裁地把茶会作为聚会的重要形式之一。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文雅的多。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会发出一张别致含蓄的贴子。英国茶会上有规矩:面包点心自取,但茶壶始终由女主人掌握。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个客人

中法饮食文化的其中两个共同点

中法两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着各自的文化特色。尽管中法饮食文化差异万千,但却有着区域性和民族性两种共同点。片中主要讲了法国某部的葡萄酒以及某部的奶酪。法国某部独特的气候、土壤、湿度决定了丰富的葡萄品种,再加上世界领先的葡萄园管理和酿酒技术,奠定了法国葡萄酒世界第一的地位。法国人民有着独特的葡萄酒情怀。法国人喜欢葡萄酒的程度,已经到了在任何时候,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都可以饮酒。在咖啡馆、办公室、住家、聚会的时候都会饮葡萄酒。讲究浪漫的法国人,自然更喜欢在男女约会的时候,饮上一杯葡萄酒。现代的巴黎街头,处处上演着这动人的一幕,风度翩翩的巴黎男孩捧着鲜花、巧克力和红酒,耐心地等待情人的到来。红酒与玫瑰花的经典搭配已经成为了浪漫的代名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法国被冠以浪漫之都的美称。法国的奶酪,虽然不像法国葡萄酒那样享誉世界,但喜欢吃奶酪的人一定知道法国的罗克福尔小镇,罗克福尔奶酪以浓烈、刺鼻的咸味和醇厚、细腻的口感闻名于世。得天独厚的洞穴以及丰富纯净的绵羊资源是形成美味奶酪的主要原因。关于罗克福尔奶酪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天性浪漫的法国人会对奶酪如此喜爱。中国有八大菜系,粤菜就是其中一中。粤菜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我从小就生活在广东,对粤菜有一定的好感。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第一,烤乳猪Roasted Suckling Pig是广州最著名的特色菜,烤乳猪是许多年来广东人祭祖的重头戏,几乎是家家都少不了的应节之物,用乳猪祭完先人后,亲戚们聚会大吃一顿。那一只只乳猪烤得焦黄,是祭祖仪式上最为诱人的祭品。有喜事时如结婚、开张大吉时都会有一只烤乳猪,因为其有吉祥如意等好兆头,体现了广东人比较迷信的特点。第二,广东靓汤,“吃饭不可无汤”,这是广东人的饮食习惯。广东人之所以喜欢喝汤,是与当地的气候有关,属湿热天气,这也是广东菜偏甜的主要原因,汗液带走身体大量养分,甜食属于多糖已转换为体内所需的单糖,而且口感好。广东人笃信汤有清热去火、滋补养颜之功效,因此广东汤水的内容很丰富。广东人认为汤水可以滋补五脏、营养六腑,以汤水为食疗更是广东人饮食的传统,食疗汤水滋味且补益。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气候环境和风俗习惯而缔造出各种不同的饮食文化。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念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西饮食观念存在差异,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是一种感性的饮食观念,而西方的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五行调和,因而中国人饮食更偏重于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境,并设法从感官上把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用“色香味形器名”具体化。因而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食物的本味,加热后的熟味,以及各种调料交融在一起,相互补充。“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也可以看出吃不仅是生存的需要,同时人们对美味最求也几乎达到极致。西方人对饮食的态度主要坚持其实用性特征,重视食物对人体的健康,力求口味清淡和食物均衡,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他们认为吃只是生存的必要手段,为人体的正常运作补充能量,只要吃了后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其他的并不特别讲究。因此西方人基本上是从营养健康角度来理解饮食的,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的追求食物的口味。 中西饮食方式存在差异,中国的饮食方式体现出团结共享,而西方则是个性自主。在中国,筵席用圆桌,大家围坐,共享一席;席间,大家相互敬酒、相互让菜。这样不仅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礼貌、团结、和睦的气氛,更体现出大家的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的美德。而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但一般只和邻座的客人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在宴会上虽也围坐,但是食物都是事先分配的单独碗碟,而且座位不必固定,可以随意走动以便个人感情信息交流。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出西方人对人性、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自主。 中西用餐礼仪存在差异,中国宴会主要体现出尊卑有序,而西方更多的是自由平等,更加尊重女性。在旧中国,长期以来以南为上,以北为下,并且女性地位不高,所以形成了“南尊北卑,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所以在大多数宴会上为高权重或年长者首先入座首席,并且在宴会上很难看到女性的身影。但随着科学文化进步,中国女性地位显著提高,这一状况已经得到很大改善。而在西方,一般以右为上,左为下,所以尊贵的客人一般安排在主人的右侧。并且由于基督教的深远影响,西方形成了尊重女性的社会风尚,在宴会中女士优先作为宴会安排的标准。

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

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饮食风俗,中西饮食文化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道其各自的长短处,道其人民之所好.本文就中西饮食文化之差异作些比较,从中西方饮食差异原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中西 方的饮食文化各有其长短处,关键是通过对比之后,取长补短,让两种文化在碰撞中 融合,在融合中共同进步,为人类提供更健康的食物。 (一)中西方饮食差异原因 (1)从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来看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 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中 国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 被破坏。 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 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 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他们拒绝使用味精,更足以证明此辈皆属不知味之人。 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而且是生吃。因而他们的“沙拉”有如一盘兔 饲料,使我们难以接受。现代中国人也讲营养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 被破坏,因而我们主张用旺火爆炒。这虽然也使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可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吃得多。因而中国的现代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兼顾下的最 佳平衡。 (2)从人与人相处的观念来看 一个民族的饮食与其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为主,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则以肉类、蛋白质为主。西方地域广阔,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地间隔较远, 一碰到什么突发情况,全都得靠自己。而中国人却住得相对集中,常常是一个部落, 一个村落集中在一块,一遇到野兽或者突发事件,都是大家联手对抗。从而西方人喜 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固本守己、平和闲静。而西方人则习惯 于分则食之,不固定座位,喜欢自由走动,这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 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自 古以来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通过对中西方饮食差异的 分析,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 中法两国似乎总被一条无形的丝带连接着,使这东方文明的摇篮和欧洲的文化中心碰撞出了令全世界惊艳不已的火花。无论是在历史文化方面还是饮食文化方面,中法两国始终个性鲜明、别树一帜。如果说在历史文化方面,我们还能找到些许的相似性,那么在饮食文化方面,她们如两条不断向前延伸的平行线,永无交点。淡雅的茶文化与浓醇的咖啡文化,香醇的茅台与浓烈的白兰地,铮铮的竹筷与高雅的刀叉,随性的街头排档与讲究的餐馆等等,这些无不诠释着这两个美食史与文明史同样悠久的国家的饮食文化差异。当然,饮食文化的差异必定会伴随着消费行为的不同。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中法饮食文化及消费行为。 一、淡雅的茶文化与浓醇的咖啡文化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论贫富,饭后一杯茶似乎是恒久不变的旋律。由于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他们有的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有的则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其中有人们所熟知的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的黑茶等。一方面,茶是高雅与通俗的统一。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另一方面,茶又是功利与娱乐的统一。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还可使人青春长驻,表现出茶文化的功利与娱乐性。 与不仅对茶叶种类、茶壶选择、沏茶工艺、品茶艺术等颇有讲究,更对品茶人的心境别有一番要求的茶文化相比,咖啡文化更显示出了它的包容和随性。总的说来,咖啡文化是热情洋溢、奔放自由、简洁随意、快捷方便的。而浪漫法国的咖啡文化则是一种优雅韵味,浪漫情调,和享受生活的惬意感,既不像美国人喝得任性又随意,又不像北欧人喝得理性温和。咖啡对法国人来说,已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饮品,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遍布城市与乡村的咖啡馆是法国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似乎不仅是味道,更是环境和情调。他们愿意在外面热闹的街市买一小杯咖啡,慢慢地品,细细地尝,读书看报,高谈阔论,一坐就是大半天。法国人养成的这种喝咖啡的习惯,表达着一种优雅韵味,一种浪漫情调,一种享受生活的惬意感。可以说法国的咖啡文化是传统独特的,它让人歇脚喝咖啡的地方遍布大街小巷,树荫下、马路旁、广场边、河岸上,以及游船上、临街阳台上,甚至埃菲尔铁塔上。它们形式、风格、大小不拘一格,有咖啡店、馆、厅、室,还有那最大众化、充满浪漫情调的露天咖啡座,那几乎是法国人生活的写照。 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与法国咖啡文化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而在茶和咖啡的消费行为上,两国似乎也颇具差异。中国人通常对泡茶的器具、沏茶的工艺及品茶的艺术比较感兴趣。甚至有些人不惜花重金买下一套茶具或用来收藏把玩或

中国十二大饮食文化圈

中国十二大饮食文化圈 所谓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得益于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不断交融的历史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从形式和容上都是丰富多彩的。中国烹调艺术主要是根据各地饮食特色,如味觉习惯、选料方式、色泽搭配等,并逐渐形顾了区域性菜系。生活在大陆各地、各民族的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大多就地取材,制作了了许多带有浓重的地方和民族风味的食品。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物产富饶,不仅禽兽佳蔬品种繁多,土特产十分广泛,加之地处盆地,多雾气重湿润,所以,人多嗜辛辣也就习以为俗了。而地处岭南夏长冬暖,气温偏高,烹饪上故而逐渐形成了清淡、生脆、爽口的风味特色。湘菜以辣味和熏腊为主要的饮食特色,这是大部分地区地势偏低,气温热而潮湿的原因。试想,如果我国自然条件不具备多样性,那么,中国饮食文化也不会如此丰富多彩。地域性差异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其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及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并非以行政区划来区分的,而是从历史和自然的角度来讲的。很多饮食文化的学者,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用12个饮食文化圈来表示饮食的地域性差别,各个饮食文化圈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影响,甚至国界外的部分地域

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包括今、、三省全部及自治区昭乌达、哲里木、呼伦贝尔二盟在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棒打獐子瓢淘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过去人们对于东北地区的描述。东北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最理想的狩猎、畜牧、渔捞、种植业天然综合性的经济区,人们将东北地区总结为“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畜群,东有果园”,也正是因为如此,东北地区居民形成了以肉食(兽、禽、鱼、乳)为主,植物食物(五谷、蔬果)为辅的合理的食物结构。丰厚的冬贮,是东北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聪明创造。由于东北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短,人们能吃到新鲜蔬菜的时间只有6个月左右。为解决冬季对蔬菜的需要,东北人都要在夏季里蔬菜价格低廉的时候大量晾制干菜,入秋之时则要大量窑藏白菜、萝卜、马铃薯等越冬蔬菜。同时要大量渍酸菜、腌制品种丰富的各种咸菜。这是历史传统,也是直到今天仍在广大农村保留着的风俗。冷冻食品是东北地区人民的典型食俗之一。漫长的寒冷冬季,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但也因此决定了特异的文化风格。严寒使得东北地区整个成了一个天然的大冷库,可以无限量、无代价的储存各种食品和原料。肉类可以埋在雪下或淋水挂上冰衣长久保鲜,蔬菜也可以埋在雪下保鲜保色。可以冻豆腐、冻奶、冻干粮(馒头、豆包、饺子、年糕)、冻水果。东北人不惧冰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系别: 专业班级: : 学号:

摘要:2010年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容。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 文化涵。 一、世博会饮食情况 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许多国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

中法消费文化的差异

中法消费文化的差异 第一部分:中法四个文化层面的差别 一、最外层: 象征物, 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1. 中国古代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现代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穿着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时尚”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着装风格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和追逐,同时也特别注意穿衣与出席场合的搭配。 法国主打浪漫的服饰色彩。法国时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选料丰富、优异,设计大胆,制作技术高超,使法国时装一直引导世界时装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时装店,老板们的口号是:“时装不卖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两个妇女穿着一模一样的服装。目前高级时装最有名的有:“吉莱热”、“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尔”、“狄奥尔”、“卡丹”和圣洛朗”。近年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样之多。款式之新,在别国很难见到。法国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于穿着的欧洲国家,法国人一般很注意服装方面的鉴赏力,也接受比较便宜的而不十分讲究的仿制品。 2.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法国人对饮食的讲究上足以与中国人媲美,甚至把饮食作为艺术这一点上还略胜我们一筹。 法国菜具有选料广泛、用料新鲜、装盘美观、品种繁多的特点。菜肴一般较生,还有吃生菜的习惯,中国人多吃熟食。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法国人认为个人饮食应符合各自的教养与社会地位并将同桌共餐视为一种联络感情、广交朋友的高雅乐趣和享受。法国人晚餐时间大多在晚上8点左右,有的甚至更晚,中国人大多在6、7点。法国餐厅服务十分到位,不仅要为第一次光顾的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而且要记住老客户的姓名及其喜好的餐桌位置,客人再来时他们都主动招呼客人的姓名,使人倍感亲切。 3. 法国人非常讲究居住的环境,他们在这上面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是很多的。他们在房子的装饰上很追求个性,如果主人喜欢亚洲文化,那么他们很可能就把家设计成日本风格或中国风格:院子里种满竹子和各种大大小小的盆栽,家具也是相应亚洲风格家具,主人也和日本人一样席地而坐地喝茶聊天。法国人的房子装修风格各异的,而且,无论是房子的外表设计还是房子里面的装修极少看到有雷同的风格──这个民族是如此的厌恶雷同。这点上,国人和法国人很不一样,国人喜欢花钱请装修公司装修房子,而且在风格的追求上跟著大众走的,一种风格很流行,那么大家都要一样的。法国人装修自己的家很讲究家的温馨感和追求个性的。而且,大多数的人都是自己动手而不是请装修公司来做。有的法国人甚至会买好了地皮,自己设计好图纸,然后一家人用假期一点一点地把家自己动手建起来。很多法国人总是骄傲地指著自己的家告诉客人们,这个家是他们自己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垒起来的。 4. 随着生活水品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圆轿车梦。同时造成了交通问题。 但是出于环保和交通的考虑,作为发达国家的法国政府积极鼓励大家尽量使用公共交通。事实上许多有车的法国人也都是使用公交车作为上下班的工具。 在法国,汽车有如火车的时刻表,且严格按表上的时间运行。 其车票的形式多种多样,给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这就造成中国人与法国人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的偏好就有很大的差异性。 二、英雄人物性格,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 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中国和法国的英雄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如陈独秀所说:“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名族以安息为本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