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逻辑之美,语文教学的理性觉醒

逻辑之美,语文教学的理性觉醒

逻辑之美,语文教学的理性觉醒
逻辑之美,语文教学的理性觉醒

逻辑之美,语文教学的理性觉醒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的逻辑之美,就是指语文教学系统内部各因素以其有序性、规律性,显示出语文教学简洁、续密、雅致、有恰当自由度的内在美学特质。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没有逻辑和不讲逻辑的现象并不鲜见。语文教师必须关注语文课程的价值理性,使语文教学被遮蔽的逻辑真正清晰起来,被弱化的逻辑美真正敞亮起来。以逻辑的视角烛照鲜活的语文教学,以结构化的知识逻辑,清晰化的文本逻辑,科学化的过程逻辑,彰显语文课程的理性精神,是语文教学摆脱“误尽苍生”诘难的方向。

【关键词】逻辑美语文教学理性精神清晰化

教育的本质是教人“向善崇美”。在美善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似乎更注重对感性美的求索,而忽视对理性本源的探求。所以有关语文教学与美的研究很多,诸如:语文课本的材料美、语文教学的情境美、语文教师的语言美等等,但整个语文学科依然“少慢差费”,没能真正的“美”起来。究其原因是语文教学内在逻辑的混乱。对于内在逻辑混乱的教学而言,仅仅研究它的外在形式美是无济于事的,要使语文教学有根本的改变,就必须重视其内在逻辑美的构成,即内在逻辑的完全清晰化和科学化。

【界定】

逻辑是什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逻辑美?

在《辞海》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常用于指称:1.一种特定的看问题的观点或角度,如美国的霸权逻辑;2.某种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内在有序性,如历史发展的逻辑;3.人们言语思维过程中的条理性、一致性、规范性,如某人的思维逻辑很严密;4.一种系统化的哲学体系,如黑格尔的《逻辑学》等。

通常意义上,语文教学的逻辑一般是指语文教学内部存在的一种客观规律性。语文教学的逻辑之美,就是指语文教学系统内部各因素以其有序性、规律性,显示出语文教学简洁、续密、雅致、有恰当自由度的内在美学特质。

语文教学的逻辑,其内涵是丰富的:语文知识有逻辑,文本表达有逻辑,学生认知有逻辑,教学设计有逻辑,教学过程有逻辑,种种逻辑构成了语文教学特有的逻辑。叶澜老师曾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知识逻辑和过程逻辑有整体把握,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上的是一节语文课,给学生精神世界提供的是基于语文逻辑的文化涵养,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根有基。”

【现象】

“被遮蔽”的语文教学怎么不美了?

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没有逻辑和不讲逻辑的现象并不鲜见,而这一切都被“模糊”“人文”“审美”和“弹性”等有关语文的“成见”遮蔽了。

现象一:回避知识逻辑,课堂教学深陷“情网”

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基本语文知识的支撑,就谈不上培养语感和形成技能。然而因为语文学科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课程内容要实现内在逻辑清晰化,有着比其他学科更大的难度,于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就转而告诫学生要自己去读去悟。更有甚者,把“模糊”定义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把形成脉络清晰、逻辑严密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视为不可能。课堂教学放逐知识,轻视训练,一味追求师生泛滥抒情的“课堂精彩”,精彩的标志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感悟还要感动,甚至流泪。

现象二:漠视文本逻辑,文本意蕴遭遇消解

钱梦龙先生曾言“不少教师受西方接受美学的影响,反对‘标准答案’,主张‘多元解读’,自有积极的意义。但真理再向前一步就会变成谬误。”我把钱先生所言的“向前一步”的解读称为“漠视文本逻辑的过度解读”。①可以用保护自然动物的需要批判施耐庵的《武松打虎》,可以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蒲松龄的《画皮》……这种“创造性阅读”普遍存在理论上的“超视域对接”,即背离了文本自身的内在逻辑,模糊了文体阅读的边界,甚至使经典之为经典所富含的文学、文化的价值遭遇消解。

现象三:淡化表达逻辑,言语智慧浮于浅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有规律的。然而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师由于缺乏文学鉴赏等本体性知识的支撑,不能把感悟的触角潜入到语言现象的内部,发掘“语理”,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表达逻辑。一会儿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阅读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不厌其烦地讲解分析;一会儿脱离语言训练点而一味挖掘微言大义。对关键的字词标点、特殊的言语变式、典型的段式结构、特别的谋篇布局等言语智慧,缺乏探寻规律的敏锐性,教学在“悬空感悟”的冰面上滑行。

现象四:违背认知逻辑,儿童思维步入迷途

儿童学习语言是有一定的知性节律的,忽视儿童习得语言的内在规律,儿童思维在错乱颠倒、随意无序的课堂教学进程中,陷入无所适从。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么操之过急,混淆年段界限,把低年级的语文课上成了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满堂的“你读懂了什么”,“你悟到了什么”,严重越位;要么错失良机,模糊年段职责,错过了将孩子感性经验提升到理性知识的教学节点,致使孩子对某些教学内容长期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严重缺位。

①李海林:《“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载《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期。

【考量】

是什么遮蔽了语文的逻辑美?

语文教学被“成见”遮蔽了,失去了固有的清晰逻辑。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解蔽——解“意识之蔽”,对遮蔽语文的各种“成见”做出理性的辨识、澄清,让语文的“逻辑美”拨云见日,语文教学才能走向敞亮的境界。

1.“诗无达诂,无理为妙”——语文属性的认识偏差

偏识:文学语言“诗无达诂,无理为妙”的说法被许多论者推崇备至。因为无论是从语音、语义的角度还是从语法、修辞的角度看,汉语言都具有突出的多义多元的模糊性特点。所谓“无理”,就是对“有理”的否定,是一种对逻辑的背叛,汉语言既已陷入“无理的模糊”状态,自然没有清晰的内在逻辑可言,更遑论建立脉络分明的知识体系了。

简析: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人类语言的基本特点是清晰准确的,决不能把“模糊”当做本质特征。模糊,是文学语言产生的艺术效果,其内涵的多义、理解的多元,都受制于文本的内在逻辑。同时,作为语文知识的载体,一篇篇选文一旦进入教材必然承担一定的课程价值。和数理学科相比,语文知识之间的确缺乏紧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但结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以悟性定深浅,以耐性取多少,以认知分先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课程内容还是可以清晰开发的。

2.“语文教学不是按部就班的工业化生产!”——教学方略的学理匮乏

偏识:语文学科因其突出的模糊性特点,更需要以“熏陶感悟式”教学方法实现文本内涵的深刻把握,因此被很多人形象地解释为庄稼地里春种秋收的整体,而不是各司其职的工业化生产。熏陶感染、整体感悟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种心理意识活动,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无限性。因此,很难有秩序井然的内在逻辑可言。

简析:语文新课标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是对语文教学中“条分缕析”通病的反拨,但实践中阅读课常被泛化为不论文体、不求实效的一“悟”了之。老师经常让学生处于听读文本的朴素的学习状态,等待“熏”“染”的自动完成。②其实,i语文科里所说的“熏陶感染”也有自己独特的内在逻辑,它特指文学作品发挥其美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操和精神的培育。其课程内容的轮廓十分明确,到文学鉴赏中都能找到其严格的学理。教学时立足整体意义、设身处地体验,呈现上的“立象尽意”等都是“熏陶感染式”教学方法展开逻辑的清晰体现。

3.“语文课堂是教学艺术的殿堂!”——科学精神的价值隐遁

偏识:教学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追求个性自由,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积极创造。语文学科以其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其他学科更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不少老师偏颇地认为:讲逻辑会丧失语文的灵性,导致教学的乏味死板。追求审美的愉悦,让教学艺术化更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②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第105-106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简析:语文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系统的语文知识,总体上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序列化的智能培养,语文教学中的这些不变量,奠定了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基础。教学的艺术附丽于教学的科学性。彰显语文的逻辑,就是在彰显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性。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崇艺贬科”误区的产生,与许多语文老师科学素养缺失,思维结构不完整有很大关系,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形象思维,常忽视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及教学实践中的价值。追求科学精神,完善思维结构,加强逻辑思辨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师亟需提升的理性素养。

【对策】

逻辑重构,让“混沌”的语文教学走向敞亮

“敞亮”“澄明”是富有文化精神和哲学意味的用语,指不受任何干扰和遮蔽的、自由的境界。语文的“敞亮”意味着走出语文逻辑被遮蔽的模糊主义、功利主义、诗意审美主义等迷雾带来的晦暗,把语文学习内在的规律揭示出来,把儿童自身的言语热情引导出来。由此,语文教师必须关注语文课程的价值理性,唯有自觉的课程意识,才能够使语文教学被遮蔽的逻辑真正清晰起来。

一、结构化——课程内容的理性建构,实现思维方式的系统转型

教育是科学,只要是科学就必须有以知识系统为核心的严密的内在逻辑。语文教学实现知识系统内在逻辑的清晰化,教师的授课就有了明确清晰的标准,语文教学也就有了坚实的逻辑支撑,同时教师的思维方式也将实现由点状化走向结构化的系统转型。

1.文以类聚:在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单元重组中,实施整体架构

要想让散漫无序、形式和内容迥异的语文教学有“序”成“型”,就必须将散落在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知识按结构关系进行重组,对承载知识的选文归类、分组,形成一个篇与篇之间有密切关联的“类”单元,方便于学生知识网络的整体建构。“类文”的标准可以侧重于人文主题,也可以侧重于不同文体,还可以着眼于某一细化的年级目标,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同一篇教材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类”入手,它可以同时成为几个“类文单元”的教学内容。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可以列入以“春光”为主题的篇目与《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组合成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感受春光的美妙及春光给作家带来的不同遐思;也可以列入“以诗歌教学”为主题的单元,进行诗歌画面、情意、语言的欣赏和感受。如何给每一篇课文定位,就需要教师结合本班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对教材进行通盘研究和整体规划了。

2.瞻前顾后:在学生发展与文本价值的视觉交互中,明晰年段层次

按知识的内在逻辑重组后的“类单元”教学,进入实施阶段,必须设定“类文”单元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定,既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有全局的把握,还要回望教学所在的学段和年级,做到瞻前顾后,才能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有利于明确思路。同时,一组“类单元”的教学是不可能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全方位的训练,

教师还需要思考,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发展需求是什么,教学的契机在哪里?统整后的“类单元”文本在内容上、语言形式上、在情意的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学生的发展中可以奠基什么……③在观照学生发展与审视文本价值的这种视角交互中,逐渐明晰我们每一次的单元目标。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第4册,我们将四篇童话整合成一新单元后,确定了单元目标:创造性讲述。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层级化的思考:我们把一年级下册到三年级下册的五个童话单元的教学目标分别设定为:

〔表格1〕

不同学年段的类单元,相互咬合、螺旋上升,它们之间的有序滚动,就形成了整个语文课程内容的逻辑轨迹,而这道轨迹的清晰化,则彰显了语文教学内在的逻辑美。

3.左顾右盼:在整体与部分的阅读徜徉中,确定分课序列

单元目标,必须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之中逐步渗透,随着单元内每一课的教学积淀、提升最后达成。因此,要使单元内的课与课之间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结构美,还必须设立分课目标。结合s版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为例:

这组教材结构脉络比较清晰,单元训练目标是:根据课题、重点句子、课文的线索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感悟写景文语言描写特点。单元目标逐课分解如下:〔表格2〕

该单元是一组写景文章,重点段的语句优美,描写形象生动。教学时可以重点指导《桂林山水》一课描写“水”“山”ii的精彩语段,引导学生采用圈划批注、品读赏析的方式体会文章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真切感受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教学其

③高鸣泓朱洁如:《主题单元教学的规划与目标》,载《教师论坛》,2011年第5期。

它课文时再渐渐放手,让学生逐步掌握圈划批注、品读赏析的学习策略,建构起“抓住景物特点,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这样,在整体与部分,单元与个体的阅读徜徉中,联系着、比较着解读文本,在确定分课目标的同时,推进课文的序列也就自然形成。

在“类单元”的逻辑圈里,学生方法明确、学法丰富、气氛活跃,语文知识内在逻辑的审美化不仅铸造了严谨之美,也带动了外在形式的自由之美,丰富之美。

二、明晰化——教材选文的分类解析,彰显语文逻辑的学科特色

1.明晰不同选文的体式逻辑,开发学生的读解智慧

小学语文教材体裁广泛,内容丰富。文本体裁不同,其内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的展开逻辑也不同。如诗歌教学应着眼于蕴涵丰富的意象表现,散文教学要体会作者主观情感流淌的过程,小说教学应抓住情节的曲折变化和深刻的意蕴……厘清不同选文的体式逻辑,就能针对不同的文本,选择适当的读解方法,达成适度而有效的解读。

如《负荆请罪》作为一个历史小话剧的剧本,其独特的体式逻辑,决定了该类文的阅读方法不可能同于诗歌、小说的阅读方法。教学中,南京拉萨路的伍文杰老师将目标最终定位在“用抓主要戏剧冲突、揣摩人物潜台词的方法阅读剧本,从而感受人物形象”上。教学过程中,分别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冲突、行动反差所构成的戏剧冲突,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后的潜台词,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建构起“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廉颇“知错就改”的形象。这种针对剧本文本的独特逻辑而展开的教学过程,既教授了具体可操作的阅读方法,又通过两次阅读实践,形成了剧本阅读独特的“阅读图式”,开启了学生的读解智慧,促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更深入的对话。

2.揭示语言艺术的表达逻辑,丰富学生的言语智慧

文学语言是作家对日常生活语言的艺术化提炼,它通过错位,使日常生活语言产生一种变异感、新奇感,给人一种“反常却合道”的美妙感觉。语文教学理应将这种语言艺术背后隐藏的“道”,即表达的逻辑揭示出来,让学生不仅享受到感官的审美愉悦,还能汲取到“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

〔案例〕(苏教版教材《夹竹桃》第5节)

附:“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得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夹竹桃》师:在季老的心中,夹竹桃的妙处不止如此,还在于它能引起作者的幻想。看一看季老写了几种幻想,分别是什么?

生:三种,分别是地图、荇藻和墨竹者。

师: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感觉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幅画意境特别美。

生:我认为写得非常生动,也很有趣,我很喜欢。

师:是啊,作者的想象那么丰富,如果是你站在花影下,会把它幻想成什么呢?

生:我幻想它是爸爸的自行车

生:我幻想它是一个变形金刚

……

文中的第5节是作者季羡林由夹竹桃引起的幻想,一组大胆、丰富的比喻营造了月光下花影绰绰的优美意境。但由于教学仅停留在悟的层面,未能把这段文字隐含的表达逻辑揭示出来,所以学生的续写令人啼笑皆非。其实,细细研读,文中的这段话至少包含这几个构成美的逻辑要素。其一相似,作者的幻想与实物既远又近,他们质异、形近、神同。其二是组合,每一种幻想都是成组的、立体的,给人以丰满立体新鲜之感。其三是情趣,作者所幻想的事物是作者熟悉并喜爱的,它与全文感情基调相融。教学中,引领学生结合这三个要素重新进行思考,然后展开想象,孩子们的回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生:我幻想它是鸟巢,它居然就是鸟巢了,这密密层层的叶子围成了外围,中间空白的地方是赛场。碰巧有一只蜻蜓飞过,这就是飞机在航拍。

生:我幻想它是浩瀚的星空,它就真的变成了夏日的夜晚。那点点缝隙就是闪烁的星星。碰巧有一片叶子飘落,那就是天上的流星。

……

3.坚守经典文本价值逻辑,涵养学生的生命智慧

选入小学教材的课文大多为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这些经典名篇之所以具有永恒不衰的魅力,是因为它们承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自身所包含的“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是被历史认同的,具有不容质疑的典范性。只有坚守住经典名篇的价值逻辑,才能让其文化的传承,作为课程内容真正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节选自古典名著《红楼梦》,描写了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塑造了王熙凤泼辣张狂、善于阿谀奉承、喜欢使权弄势的人物形象。然而阅读中,部分学生被王熙凤对林黛玉的“嘘寒问暖”所蒙蔽,将其误读为王熙凤的热情体贴、善良大方。这一理解明显背离了文本内在的价值逻辑。于是,教师引领学生聚焦关键语段,设问激疑“既是热情,为什么王熙凤问了这么多问题却不想知道答案呢?”引发了孩子的认知冲突,在对人物神态、动作的反复揣摩品味中,学生从偏差走向正确,由浅表逐步深入,对“凤辣子”的认识也逐渐丰满起来。

当个性化理解与经典文本的价值逻辑冲突,老师要学会委婉地拒绝,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表象走进文本内核,教学才不会背离作者的心灵轨迹,从而坚守住这一经典名著意蕴深长的文化内涵,同学生一起登上文字深处的精神高地,。

三、科学化——过程逻辑的循序推展,实现课堂价值的真实生长

语文教学的过程逻辑是什么呢?通俗地说,逻辑就是有道理。过程逻辑就是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要有道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现场是很混乱的,或者说基本上是不讲道理不讲逻辑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思路混乱,教学内容多而碎,教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课堂教学效益始终是一笔糊涂账。因此,语文教学回归理性,不仅要建立起知识体系的逻辑,而且还要让语文教学的过程逻辑清晰化、科学化。

1.揭示恰当的逻辑起点,凸显清晰的逻辑主线

清晰的逻辑主线首先来自于恰当的逻辑起点,教师清楚这节课要教什么和怎样教,为什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整个教学过程聚合于一个集中的点。王崧舟老师的同课异构《与象共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彰显课堂教学逻辑美的经典案例。

两节课,一节是“阅读本位”的教学——教学目标指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一节是“写作本位”的教学,教学目标指向“对言语形式的理解和运用”,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各自不同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虽然不同,但路径却都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两节课的逻辑起点都是恰当的。

“阅读本位“的课,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积累,在教学目标中有“运用‘摘录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和“依托重点语段,通过表情朗读、角色置换、想象体悟等方式,感受人象合一的美妙奇观”与之相照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提炼读法”、“迁移读法”“ 聚焦主旨”“表情朗读”“角色置换”“想象体悟”等步骤依次与之相吻应;“写作本位”的课,重言语形式的理解、感悟和运用,在教学目标中有“体会题目的双关作用,扩大命题范围”和“依托重点语段,感受语言表达的节奏和精确”与之相照应,在教学过程中,有“课题猜想”、“细读重点语段中的精彩句”等环节与之相吻应。

这两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教学意图保持一致,教学步骤的展开与教学目标相互吻应,都呈现出非常清晰的逻辑主线,课堂教学便捷高效。

2.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关注学生的逻辑体验

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依赖于有效的活动形式,怎样就是“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呢?教学程序的展开首先要符合文本的内在逻辑,其次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时,需要对教学板块进行系统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个逻辑环,使分散的活动有机组合,平板的活动循序渐进,孤立的活动互涵共振。

如蒋军晶老师的《麋鹿》一课,设计了五大板块:1.借助组合语段,整体把握文章结构。2.个性情感体验,解读麋鹿传奇经历。3.观察寻找辨析,把握麋鹿外形特点。4.游客提问互动,探讨麋鹿生活习性。5.交流写作角度,撰写竞选报告。透过课堂结构看,本课教学程序的逻辑发展链就呈全方位推进态势。首先,全课从整体感知课文结构入手,到部分解读,再回归整体提升,依次学习了麋鹿的传奇经历、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本身容易分散的教学组块统一在了一条主线上。其次,针对不同教学要求与操作特征,五个阶段的活动分别设计了互不雷同的语文实践活动方式,使整堂课中原本容易平板的活

动循序渐进。最后在自由畅谈感受时,学生的问题涉及战争、环保不同学科领域,直抵人心。融入超学科的教学设计,使孤立的语文活动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悠悠的爱鹿情!

3.巧扣逻辑化问题链,推进课堂的高效建构

教师设计的提问点应该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它或者是全文的重点,或者是局部的重点,由于这些重点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只有所有问题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结构,才能与文章在内容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构成网状的知识系统。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安塞腰鼓》是一篇语言风格鲜明的文章,作者以一千余字的篇幅,调用了一系列语言表达方式,如短句、排比、比喻、反义词、叠词的运用等,把安塞腰鼓那种磅礴的气势和跃动的生命力生动地描摹出来。郑桂华老师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抓住文章的辞句理解文意,以文意认识安塞腰鼓舞的特点,以安塞腰鼓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阳刚的一面,课堂的基本流程由四个问题组成:1.这种民间艺术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哪些词句传达这种感觉更强烈些?3.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4.如果让你来写西湖,你能写出怎样的感觉?课堂的流程围绕“感觉”这个核心问题铺展开,四个问题前勾后连,形成逻辑化的问题链,既吻合文本的表达特色,又贴合学生的认知逻辑,使课堂教学形成思维挑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了课堂价值的真实生长。

【结语】

在语文课堂越来越感性化、趣味化、娱乐化的今天,我们提出语文教学的逻辑美问题,意在表明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学是科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教材中的逻辑,教学设计中的逻辑,以及教学过程中的逻辑。但事实上,语文教师明显缺乏科学素养,逻辑思辨在不少语文教师那里几成怪物,这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厚度和高度。以逻辑的视角烛照鲜活的语文教学,努力以结构化的知识逻辑,清晰化的文本逻辑,科学化的过程逻辑,彰显语文课程的理性精神,是语文教学摆脱“误尽苍生”诘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德] 黑格尔,贺麟译,《小逻辑》,[M] 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2.[美] 约翰.杜威吕达等主编,《杜威教育文集》第5卷《我们怎样思维》[M] 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8年版。

3.[中] 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中] 杨武金,《逻辑和批判性思维》,[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5.[中] 余立新,《语文教材内在逻辑审美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9月第26卷第5期。

6.[中] 李政涛,《重建语文教学的过程逻辑》,[J]《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1月第30卷第1期。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阅读有效教学案例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荷花》这篇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受、体验和理解荷花的“形”之美,“神”之美,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蜻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 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现在老师让大家来猜两则谜语,看谁猜得既快又准。 (1)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荷花) (2)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莲,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莲藕) 荷花,有“花中仙子”的美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目睹一下荷花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了解容 1. 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 圈划出生字、新词,凭借拼音多读几遍。 2. 同桌互读课文。读得好的由同桌加“☆”。 3. 鼓励学生上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4. 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理解容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 分小组朗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读。 (3) 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 抓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1) 读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冒”字用得好在哪里? (2) 读了“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想象一下,荷花有哪些姿势? (3) 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4) 如果你也是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

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我们国家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并流传了许多有关朗读的佳话和古训。在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有必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与训练。此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具体教学实践,试着从朗读的内涵和现状分析,加强朗读训练的理论依据,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等方面阐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利用好朗读这颗棋子,语文教学这盘棋才能真正走活。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最后终成大家。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最令人陶醉的晨曲。 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甚至有的学校荒唐地规定“语文课上不许朗读”!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

兴趣,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说话结结巴巴,朗读断断续续,写作文句不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这种不重视朗读的语文教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刍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刍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在朗读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本文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推进朗读教学的关键;激发心中的情感是推进朗读教学的基础;关注学生的性格是推进朗读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兴趣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在教学中,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在教改的今天,朗读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一、了解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表现能力之一,在和一个人交流了几句之后,我们就对这个人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了解一般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所以,一般人们都非常重视表达能力。例如,有一位大学生,他是理工科的天才。他在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始终都是班里的佼佼者,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语文成绩也很好,这是因为他勤奋。但是他就是不喜欢朗读,他虽然背书的速度很快,但是他一般不喜欢喊出来。所以长此以往,他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喊出来过,一直保持着默读的习惯。当他走入大学的时候,每次看到同学们在演讲会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他是非常羡慕的。他的脑子里固然有很多的想法,但是他都表达不出来。所以,这样的集体活动,他基本上是作为幕后的角色来参与的。他在底下帮助同学们出主意,但是他从来没有勇气走上讲台。后来他大学毕业后走进了工作岗位,他发现,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无论是在跟同事交流还是跟公司领导交流,这些都成为了他进步的障碍。后来他对症下药,开始重点培养自己阅读的好习惯,而且他每次看书都喜欢大声读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他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且他的用词能力也非常强了。这就说明,其实阅读和朗读能力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个技能也是非常容易锻炼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重视学生的朗读问题。 二、把朗读作为检测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 朗读是考察学生理解程度最简洁的手段。学生对字、词、句的认读,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的了解,对课文感情的体会、特色的把握,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判断。并可通过朗读来强化读者和听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认读情况。在新课文预习之后,教师开讲之前,就让学生先朗读课文,教师马上就可以检验到学生对字词句的认读情况,为教师“以学定教”、调整教学计划、决定下一步将要为学生解决哪些问题提供依据,动态地生成教学内容。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对文句、情节、结构等课文内容的把握状况。学生对文句、情节、结构等课文内容的把握程度,可以通过朗读的节奏、重音等有力地反映出来。我们只要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就可根据他们对其节奏、重音等的把握情况,了解他们对句意的理解程度。并通过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停顿、重音,准确而流利地朗读,来深化对句意的理解,无需作繁琐的分析和讲解。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对课文情感、特色的理解程度。阅读课文,不仅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那怎样了解学生对文章感情、特色的把握情况呢?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朗读。 三、多管齐下,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在课堂上,要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读好一个字音、一个词、一个句子,反复指导、示范、领读,直到学生读准、读好为止;(2)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民主教学,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语感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核心与牛鼻子,语文教学才能走出“少慢差费”这一令人尴尬的困境。叶圣陶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的能力。”这两位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家言明了语感培养对发展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新课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活积累,是积累语感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也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为每一天的生活都留下美好、愉快的回忆。热爱生活,才会追求美好的生活。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组织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低学段重在词语的积累,简单内容事件的描述。中高学段重在对事件过程的描述,且能抓住要点。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词语与生活的联系。如:只要说到公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性情的公鸡的特点,好斗的鸡、生活中带着一群母鸡的公鸡,其特点各不相同。春天里欣赏的美丽景色,是那样的美丽;夏天里看到

课堂教学中的“美”

课堂教学中的“美”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人类创造美表现美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美,创造美,展现美。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学效果,“美”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追寻的目标。因为美好的事物能给师生的身心带来愉悦和享受,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况且“美能启真,美能导善,美能怡情”。所以,美在教学活动中是一种最能撼动人心和最富教育性的力量。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美就像五颜六色的火柴棒,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激情,而且可以引燃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成功。所以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与教育质量,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创造精彩而成功的课堂,必须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美,充分挖掘和增添教学过程中美的因素,注重课堂教学的形式美和内容美,让课堂教学美起来! 一、教师的仪表美 讲究外在美、仪表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更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更受学生的喜爱,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美好的仪表有利于学生“亲其师”,所以说教师的外在仪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而且还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甚至影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教学效果,况且教师这种职业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仪表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会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的仪表包括教师的服饰、容貌、姿态、手势、发型、表情等方面。教师的衣着服饰最起码的要求是符合自己的身份并做到得体、大方、整洁。仪表不能造就一个人,却可以改变我们的心境,增添教学的美感,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激情,更加精彩。 二、教师的人格美 教师的人格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质量和职业发展,还影响学生的道德品格和全面发展。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育人格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对教师对学生甚至对教育事业的作用巨大。事实上,在教师的各种素质中,人格魅力无疑是核心,是教师的灵魂。根据《辞海》的解释,教师人格实际上是道德品质、知识素养和个性气质在教师身上的综合反映,它是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教育和教学才能相融合形成的气质、能力、道德、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三、教学的语言美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语言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果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而充满情和意,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并得到美的享受。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声调,以便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之赏心悦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激励。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特别是教学语言要精当,思路要清晰。抽象的知识用生动的事例、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在语言产生的视觉效应下唤起表象或产生联想和想象;点拨时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给学生一种似隐似现、若明若暗之感,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读题、谈话、讲解时语言要运用得体,快慢适度、突出知识的逻辑重音,字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爱上了读书,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多重讲解,轻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一个个“面塑的听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兰“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二、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朗读之前,需要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背影》的质朴、清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慨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朗读技巧的训练主要应处理好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学生在朗读上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寻找“新的构思”,“新”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乐读、会读、读好。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有目的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有重点地朗读、多种方式地朗读等,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与反馈也能在很在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呢? 一、语文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应重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对同样内容的朗读,能读出各自的韵味,让学生在反复、有效的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一)、有目的地朗读 如今课堂形式花俏,朗读看似很多,确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在预习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字词读准确。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感知全文,看看全文说了一件什么事,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只有明确目标,读才会发挥其意义。(二)、有个性地朗读 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课文的朗读就会显得单一、乏味、没有感情。让全班读对,读完,读好,就成了走过场。只有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才能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读出语言气势,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既诠释了朗读课文的核心,又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由此看来,朗读的最终目的不是大家都读的多一致,而是每个人在朗读中,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2.表情和动作 人的声音和表情是分不开的,声音和情感也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内心的情感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表情在传达的。读高兴的内容表情就开心,读悲伤的内容就应该戚戚然。因此,指导学生用表情来辅助朗读,有很好的效果。当你喜欢的时候,不光可以用声音,也可以用表情、眼神来表达。 (三)、有重点地朗读 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一定要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本上圈点、标划,突出重点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当拿到一篇具体的文章时,怎样才能朗读好?这要教学生四点要求:(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感情基调;(3)注意文中表现中心或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4)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本节课的教学中,三种层次的读循序渐进,完成了感知——理解——融情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朗读时,教师只要辅以适时的点拨,就能使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四)、多方式地朗读 课堂朗读本应该形式多样,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因为课堂实际教学的限制和教师的喜好不一,造成了课堂朗读形式的单一,单调的一种形式的读,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将朗读形式的多种运用,将改变这一面貌。有如下几种常见的朗读形式: 1、教师范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式教学即是以提问为核心,通过问答的方式艺术地引导谈话者逐步反思所探讨的问题,让自以为知者知其所不知。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仍是教学的关键,教师能够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轻轻推动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不但让学生体会到表达自己的成功感,也对自己的思维予以反思。 小学语文中阅读时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之后,阅读所占的比例和比重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水平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阅读教学这个环节中我们教师如何去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能够根据你所提的问题去实行阅读。 在教学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用到提问这种教学方法。即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略加思考后回答这中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提得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拔高了或者简单了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挥。也就是问题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课堂效果,同时这还是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所以,对于问题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怎样才能使有效的提问呢?那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一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设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绝绝绝大部分情况下,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连珠式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而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教师应该以促成有意义的对话教学为目标,从广阔的问题视阈出发设置开放式的、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提问是否有效要根据所提问题的价值来判断。如果一个问题设置的时候就没有价值那它有没有效就没有再讨论的意义了。 1、设问要具有超越性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老师所提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出让老师满意的答案来,而且还是异口同声的。是不是真的是学生已经学好了呢?肯定不是。我们注意听,仔细去看就知道老实所设的问题仅仅让学生复述课本上的内容,只要是有书的学生他们都能够从书上找到老师所想要的答案,所以说这跟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知识的拓展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真正有效的提问时提出来之后,需要我们的学生实行思考之后才能回答出来的。当然也不是说学生思考几十分钟甚至几天,而是“跳一跳,够得着”这个种情况。 2、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以及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18-09-11T10:49:49.88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作者:唐源[导读] 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 唐源(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新疆乌苏 833000) 摘要: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它不但教会学生怎样去理解、分析、鉴赏,同时还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所以,美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做到寓教于美,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审美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吟咏,形象,哲理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11-155-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师说》非常准确的诠释了老师的功用。 在这功用中,讲到“传道”。这里的“传道”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讲道理”,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它虽然在试卷的测试中难以得到体现。但是,对孩子来说,“传道”中渗透的美好的一切是促进她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而且《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是智育的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也是我们教学活动必须重视的,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解除疑惑,还要肩负起“传道”即美育的责任。 那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美育”呢?下面我就三方面来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一、吟咏诵读,品味语言美,捕捉情感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 “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 美读’”。怎样美读呢?他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读着读着,“ 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里,叶老先生所言要达到的境界,其实就是通过吟咏诵读达到感知美的境界。 好文章的语言,一定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比如《边城》;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比如《春江花月夜》;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如《我有一个梦想》;有的若叙家常,娓娓而谈,如《项脊轩志》。品味朗读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声韵美、达意美、描述美。 语文课堂,老师不应该因为心疼时间而放弃让学生朗读。相反,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吟咏,而且要对“怎样阅读”进行指导,教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调整自己阅读时的语调、语速、节奏、轻重等,带着感情去绘声绘色的读,让自己的声音带自己入境。有感情朗读的次数多了,读到让自己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见其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就自然会感知到文本语言的魅力。会被文章中或形象生动、或质朴自然、或豪迈激越……的语言吸引。反复去琢磨、品味时,就会透过作者的语言文字走入作者的内心去,最终达到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美,看到作者心灵的美,佩服文本中达到的境界之美。从而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和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的情怀。 咏读的过程,是步步深入的过程,最终让读者乐趣丛生。获益无穷。 二、深入体会,感受形象美,追求品质美 在我们的教材中,华美的诗章,精妙的散文有很多。在这些篇章中,更不乏优美的形象:永不屈服的常春藤(陆蠡《囚绿记》)、凌寒独自开的梅花(王安石《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周敦颐《爱莲说》)……,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崇敬的人物形象,比如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烛之武;蹈死不顾,报答太子恩情的樊於期和荆轲;追求真理,“宁溘死以流亡”,也要“清白死直”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忠肝义胆的张良;留胡十九年也不变节的苏武;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挽雕弓、射天狼的苏轼;“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受到迫害还要解剖和反思自我的巴金……他们令人心仪,让人敬服。他们有的豪情万丈,有的心怀天下,有的乐观豁达,有的坚忍不拔。他们都是有着远大理想又能够坚守自我的人,他们是有着高尚道德和情操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他们可敬可爱。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美德我们一生受用。我们要用这些美的人和物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崇敬伟人,追求美好的品质! 三、抓住小事情中的大道理——哲理美 有的文章,它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纯正思想的源泉,是我们远航的指南针,是漫漫黑夜中的灯塔。它们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取舍,持之以恒……《哀溺》通过一个善游的人因不肯抛弃铜钱而被淹死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贪图利益而导致亡身;《兰亭集序》通过集会产生的感慨告诉我们,珍惜时间,扎扎实实做实事,才不枉这短暂的生命;《赤壁赋》通过夜游赤壁,主客对答,告诉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莫要忧伤执着,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不随以怠”的毅力;《定风波》让我们懂得,再困难的境地,只要有颗开朗的心和一个宽广的胸怀,就依然可以过的洒脱自在…… 学习文本时,让学生水到渠成的受到美育。它的成效远远胜过枯燥的说教。 语文的美无处不在。字的方正之美,遣词造句的语言之美,韵味绵长的音乐之美,所传之情、所达之意的幽远之美,塑造形象的崇高之美,思想境界之广博高洁之美……让我们一起将语文的美育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董成仁《学习研究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良华《论教师的教学智慧(上)》.《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6年11期 [3]王拥军.《语文课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教学实验综合理论探究》 ,学苑音像出版社, 2004. [4]燕合英《精心打造富有魅力的课堂》.《课外语文(下)》, 2017年6期 .

数学美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美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薛桂兰 (山西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大同) 内容摘要:美无处不在,把生活中的美贯穿在教学中,不仅能使呆板冷峻的数学符号充满活力,使枯燥抽象的数学公式变得生机勃发,而且也使学生心灵受到美的陶冶,精神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为数学课堂教学融入了一份和谐、一分愉悦。 关键词:美 美育 数学美 中图分类号:G6321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939(2001)01-0091-02 在人们的心目中,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实际上,数学也有它的可欣赏性——数学美。数学美是一种朴素的美,它没有华丽的词语,更没有迷人的画面。如果能从审美的角度欣赏数学,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感受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动态中体会到内在情感活动的起伏与变化,让学生领会美、体验美、热爱美,使学生心灵受到启迪,精神得到升化,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学习数学知识,接受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达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目的。 一、简洁美 数学符号把数学内容扼要地表现出来,具有准确性、概括性、简洁性和条理性。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味数学表达和推理的简洁美。例如: ①引入极坐标系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统一于公式 Θ=ep 1-eco sΗ 之中,这个公式简洁明了,其中,Θ、e、p、Η和谐共处,随e的变化而表示不同的二次曲线。 ②e ix=co sx+sinx,当x=Π时,得e iΠ=-1+0它是联系5个重要常数-1,0,i,Π,e的纽带,它集代数数0,-1,i 与超越数e、Π于一体,的确妙极了。 ③∫f(x)d x这一简洁的符号表达了积分概念的丰富思想,刻画出“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因此,有些数学家把微积分比作“美女”。 ④∫b a f(x)d x=F(x) b a,充分体现了积分是微分的无限积累。 ⑤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有几十个之多,如果一个个平铺直叙地讲解,既费时间又很烦人。而当把它们归结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一句话就简明而准确地概括了几十个三角公式。这时学生会从心底迸发出一种对美的享受的快感。 二、对称美 现实世界中处处有对称。对称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几何的中心对称、轴对称和镜面对称都给人以美感。其中波浪滚滚的正余弦曲线,欲达不能的渐近线;翩翩起舞的玫瑰线,它们在和谐中,动静结合,很富有诗意。代数中多项式方程虚根的成对出现,函数与其反函数关于y=x轴对称,无不呈现出对称美。而天安门、天坛由于设计建造的对称使得它们更加美丽壮观。在解题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并展示习题中包含的对称性,将会引导学生获得奇妙的解题途径。例如: ①在高等数学中,各种运算和其逆运算的对称美,如导数dy dx =f′(x)与微分dy=f′(x)dx。 ②a、b、c∈R+且不全为零,则 2(a3+b3+c3)>a2(b+c)+b2(a+c)+c2(a+b) ③已知xyzt=1,则 1 1+x+xy+xyz + 1 1+y+yz+yzt + 1 1+z+zx+zx t + 1 1+t+tx+txy =1 ②、③两式展现出代数式的对称美。 ④杨辉三角形构形完美(整体结构上是正三角形),它不仅体现了对称美和规则美,还描述了知识的规律性,其中包含许多奇妙的特点和丰富的内容,启发人们进行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三、统一美 解析几何中的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平面几何中的圆幂定理(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公切线长定理);微积分中的各种代换(如不定积分的万能代换)均体现了统一美。 数学公式多且符号抽象,记公式是学生头痛的问题,通过对公式之间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许多公式具有内在的和谐统一。例如: ①立体几何中的柱体、锥体、台体以至球体,它们的体积公式可以统一地写成: V= 1 6 h(S1+S0+S2) 其中h为高,S1和S2分别为上下底面面积,S0为中截面面积。这一个公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②三角函数的三倍角公式和结果可以统一起来表示为: ? 1 9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刘玉鑫2008160140 专业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 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英文摘要: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To let the student fully reading,reading in overall perception,reading to comprehension,reading of training the language sense, experience the taste.Visible in the new Chinese standard,has read as a teaching reading of"hot spots".Therefore,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as a language teacher to put the"read"the sword dance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 will have to"read"the attention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do some deep thinking. I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 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学生要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需要学习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是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教?W实践中,我们归纳了几种较 易把握的比较阅读的方法。 一、深入语言,细细推敲词语 (一)替换比较中领略词语运用的适切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感受在同一个语境中不同词语所具有的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替换比较,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比较“一根”与“一把”的表达效果。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明白作者的用意: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极度渴望留住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她多次失望后孤注一掷的心情,是表现绝望的绝佳描写。 (二)增减比较中知晓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同一语句在去掉某一词语前和去掉某一词语后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运用的准 确性。如有学生在读《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读成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去掉“似乎”一词后意思有什么区别,让学生明白这只是作者的错觉,如果去掉这个词语,就变成真的了。 (三)褒贬比较中品味词语运用的独创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的褒贬等感情色彩上领会作者在课文语言运用中的妙处,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课文《珍珠鸟》中,“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神气十足”本身是个贬义词,但用在这里却刚好表现出小鸟的生气勃勃。 (四)词义比较中理解词语运用的情景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语句中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引申、比喻等相关联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语言的技巧能力,感受语言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如《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就要从句子中去体会,不能照本意去理解。 二、由内而外,潜心品读句子 (一)从修辞比较中感受语句的意境 指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体会和感悟作者在语句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堂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愉快的艺术”,它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位一体的和谐共鸣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美的享乐。 教师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使其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成为能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一种审美对象,从而引导学生曲径通幽,深入这种美的境界。我结合平时教学中的感受,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知识传授与趣味引导的统一 艺术生来就和趣味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古代的《礼记?学记》里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也就是说,不能引发兴趣,就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大教育家、美学家梁启超说:“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这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引起和培养学生的趣味,让学生在趣味导引下进行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最佳地完成学习任务。我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为了不至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字的理解和抽象的概念上,分析课文时,我用深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温情而美丽济南冬天,让学生从我的范读中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情,济南山的可爱、秀气,济南水的温暖。想象这如诗如画的济南冬景

图:济南小山的雪景,老城、阳光,城外远山,冒着热气的清水,山上“青黑”的矮松,“全白”的山头,露“草色”的山坡,“镶边”的“蓝天”。然后,我让学生把心中的济南的冬天描绘出来。没想到,学生情绪高昂,竟把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画得如此美妙,如此传神,有的学生还主动到黑板上去一显身手。我知道,这一课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洋溢在他们心中,同时,快乐也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不仅在趣味中乐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 二、语言审美和科学认知的统一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教学必须凭借作品语言来进行,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我做到了寓教于言,也就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意义和情感的剖析,使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七年级课本中《夏》这篇散文,作者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的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我让学生认真诵读、品味、感悟。诵读文章时,要求同学用心感受文章语言所表现的夏天之特点,读出夏天的蓬勃生机与勃发向上的精神。要求读出轻重、缓急、节奏。在朗读品味中,学生很快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

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严谨之美

让小学低段数学课堂充满严谨之美 綦江区营盘山小学彭彬 【摘要】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具有独特的严谨之美。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思维、方法的培养,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学生数学思维严谨性的训练。小学低段学生主要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师要牢牢站稳课堂主阵地,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严谨之美,必须持之以恒从细微之处作手抓起。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严谨美 严谨性是美的特征之一。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的一门学科,是最为严谨、最严格的科学。数学具有独持的严谨之美。 让孩子从小感知、体验、寻找和享受数学的严谨之美,是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由于小学低段学生主要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师要牢牢站稳课堂主阵地,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严谨之美,必须持之以恒从细微之处作手抓起。 一、请你跟我这样做——建立数学课堂规矩

一堂数学课要体现严谨美,必须首先建立课堂规矩,并连贯地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环节之中。 国庆节后第一天上课,已经是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二个月。第二节上课铃响了,数学张老师站在教室门口的时候,小朋友们课前准备已经完毕,面向张老师静息。老师面带微笑快步走到讲台,一边快速放好手上的东西,一边整理桌面,大声说道:“请你跟我这样做”,孩子们“唰”地坐好,也快速或看看或再次摆正自己的课本和学习用具,同时,齐声回答:“我跟老师这样做”。老师:“上课!”,“老师您好!”随孩子们精神饱满的回答,一节课就这样开始了。 张老师想起开学第一次数学课乱糟糟的情景,不由得感到十分欣慰。 数学课堂需要有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这就一定要建立课堂规矩,规矩的养成需要老师的耐心的示范和长时间的训练。 二、摆一摆——时时创设思维的情境。 教师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思维、情感活动起着主导、调节和支配的作用。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再现教材所表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通过多种手段,有机创设思维的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思维。将多媒体引入数学教学,是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途径。生动鲜活的画面,绘声绘色的视听效果,将教材所表现的相关情境,呈现给学生,能有效丰富表象,激活思维及情感活动。运用直观教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场小学莫璐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

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