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导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1964年,为庆祝国庆15周年,在中央有关领导的直接支持下,由北京、上海的地方和部队系统70多个文艺单位的音乐舞蹈工作者、北京各业余合唱团成员共3500人集体创作编演了一场规模空前庞大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是一部以歌唱、舞蹈和戏剧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全面反映中国近百年民主革命斗争历史的气势恢宏的大型歌舞音乐。

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哼上一首《东方红》中的歌曲,大街小巷时常传出人们熟悉的歌声。

提问:《东方红》的诞生,正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结合课本,思考新中国建国初期文艺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思考:为什么建国初期文化会出现如此繁荣的局面?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材料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二: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归纳出建国初期文化繁荣的原因?(课外思考: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

原因:

目的:

意义:

然而,历史似乎和人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它总是不能沿着直线前进,在螺旋式的冷幽默中,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场令人震撼的所谓革命——文化大革命,在这一时期的文化领域又将是怎样的一场腥风血雨?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材料三:1965年11月10日,经过毛泽东审定批准,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经江青秘密策划授意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并让全国各报刊转载。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了历史学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强烈反对,纷纷指责姚文元的文章对吴晗的批判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2月21日,毛泽东同陈伯达等谈话时却说,姚文元的文章?很好,缺点是没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样把《海瑞罢官》同彭德怀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根据材料三,结合课本知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材料四:

材料五: 他们的遭遇

材料六:

?八亿人民八个戏?

1964年7月,全国30多台大小节目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中亮相,其中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音乐《沙家浜》被确定为八个保留节目。当时全国人口约八亿,时间跨度约八年,所以说"八亿人民八年八个戏"。 当时有个顺口溜概括“样板戏”必须遵守的“三突出”原则:“身穿红衣裳,站在高坡上,挥手指方向,高唱红太阳。”

材料七: 错批一人 误增三亿

根据材料四、五、六、七,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文革期间文化凋零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再请思考,文革期间中国文艺事业遭到严重摧残的原因是什么?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确实,1978年冬天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大地春回,文化事业再次出现勃勃生机。

——故宫被改成血泪宫

造反有理

创造新天下,七亿神州尽尧舜

砸烂旧世界,帝王将相脚下踩

孔庙的浩劫——

◆老舍

人民作家 ,1966.8.24不堪凌辱 跳北京太平湖自杀

◆邓拓

《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1966.5.17 服毒致死 ◆傅雷

著名翻译家,1966.9.3与妻子朱梅馥上吊自杀 ◆杨朔 著名散文作家,1968.8.3服安眠药而死 ◆翦伯赞 历史学家,1968.12.18 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致死

年份 我国人口数(亿) 1953

5.5 1956

6.01 1959

6.6 1979 9.7

1957年75岁的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先生因《新人口论》受到批判,长达22年。 马尔萨斯《人口论》认为:人口以几何比率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比率增长,人口增长有经常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趋势 ,抑制人口增长有积极抑制 ( 饥饿、战争、贫困)和预防抑制。

三、改革开放后新的繁荣

材料八: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致祝词。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坚持“双百”方针,就是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提倡不同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文艺批评。

材料九:

材料十:

阅读材料八九十,思考总结:新时期文艺事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十一:文学的又一个春天来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

长篇巨著。作者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

70至80年代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

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

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

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

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

典。 2007年7月3日举行的纪念马寅初《新人口论》发表50周年暨诞辰125周年座谈会

如今,计划生育已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

策,30多年来使我国少生4亿多人,为中国经

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课外思考:你是如何看待计划生育的?(只生一

胎、劳动力缺少、人权等)

1、内容上提倡“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2、在文艺创作方针上,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

3、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高潮

“文化大革命”的掀起以文艺界为切入口。

1、1965年《文汇报》《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出笼,政治色彩变浓,批判范围扩大。

2、1966年2月的彭真等起草《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后称《二月提纲》)试图约束学术批判中的左倾错误,未果。

3、1966年2月的上海“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江青鼓噪“文艺黑线专政论”。

——文学艺术惨遭摧残开始。

4、“八亿人八个样板戏”。照片背后的故事任仲夷在自己被批斗的照片上题字“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不能重演”在无数造反派的声讨声中,任仲夷站在一张木椅上,戴着三尺高帽,上书“打倒黑帮分子任仲夷”几个毛笔大字。他双手被反捆,低头弯腰,红卫兵将一盆漆黑的墨汁从他的后脖颈灌入,一路流淌,从头到脚…….时任《黑龙江日报》摄影记者的李振盛用镜头记录下这疯狂一幕。美国《时代周刊》在2000年总结上世纪发生的80件大事,其中中国有三件大事入选:分别是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和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其中“文革”就是以任仲夷这张照片作为代表。1998年,李振盛与任仲夷在会场相逢,李振盛将这幅照片送给任仲夷,老人提笔在照片后面写下:“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不能重演”。

改革放后文化事业出现新的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结合材料,探讨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花朵是娇贵的,国色天香怒放也是脆弱的,易被雨打风吹去。因此,它需要丰沛的阳光,无污染的水,自由的空气…“双百方针”的真谛

“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造和批判的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报告

⑴国家文物遭摧残⑵文化典籍遭破坏⑶文艺人士遭迫害⑷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流

行⑴左倾错误泛滥,影响文化领域⑵林彪江青推行文化专制主义问:改革开放后文化事

业出现新的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原因: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解放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⒊党和国家的重视支持⒋?双百?方针的恢复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到底是对是错?

马尔萨斯到底是对是错,这取决于我们的政治体系,今天比粮食短缺更紧要的问题,是政治智慧的短缺

粮价问题还在全球蔓延,拉美各地发生粮食骚乱,非洲出现饥荒迹象,亚洲各国开始控制粮食出口,连欧美民众都开始感到粮价的负担……随着这些消息在媒体中频频出现,一个

幽灵一样的名字重新浮现:马尔萨斯。

历史上大约没有多少人的声誉像马尔萨斯这样一波三折,在中国更是如此:人们先说他是对的,然后又说他是错的,然后又说他是对的,然后又说他是错的。现在,人们已经彻底

糊涂了,这个300年前的老头到底是对是错呢?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众所周知,他认为由于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呈代数基数增长,为了避免饥荒、战争、瘟疫成为解决人口和粮食矛盾的方式,人类必须积极节育。

马寅初因为重复了一遍这个观点在特殊年代被打成了右派,于是马尔萨斯成了“政治错误”的代名词。后来马寅初老师平反了,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于是马尔萨斯成了“政治

正确”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的一些弊端开始浮现,钟摆再次开始往回摆,很多人

重新论证:马尔萨斯就是错了嘛。

据说马尔萨斯最大的“失算”在于没能预见到技术革命对粮食增产的作用。经典例子就是二战之后的“绿色革命”。1961年印度已经滑到了饥荒边缘,但是绿色革命中研发的一

种大米品种让大米产量提高了10倍,印度不但从饥荒边缘转了回来,而且一口气又生了7

亿人。

马尔萨斯也没有预见到贸易全球化对于抑制粮价的作用:具有自然和经济优势的国家低成本产粮,然后运到种粮成本高的地方,从而缓解供求矛盾。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1846年

英国废除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后果就是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英国粮价一跌再跌。

还有一个马尔萨斯没有预见到的趋势,是人类自发的避孕意愿——福利制度发展使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淡化,女性解放让很多女性选择晚婚晚育……总之社会越发展,人们越不愿

生孩子了。对此最好的说明就是发达国家生育率都很低,比如英国,现在一家平均只生1.6个孩子,而且还在下降之中。

于是马尔萨斯又一次成了众矢之的,很多人认为计划生育基本上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既然经济发展、福利制度等可以自然而然地降低生育率,何必那么大动干戈地搞政治命令?

我倒觉得对马尔萨斯的“纠错”没有必要矫枉过正。拆房子揭瓦式的计划生育当然要不得,但是积极控制生育的理念却未必错误。据说到本世纪中世界人口会突破90亿,谁能保证不需要新的绿色革命就可以养活这么多人口?就算可以实现技术突破,谁又能保证它会及时到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最近指出,到2030年世界粮食产量必须增长50%才能避免饥荒。很多人已经论证,新的绿色革命会比上一次要难得多:石油紧缺使化肥成本急剧上升,水资源短缺使灌溉革新更加困难……就算“第二次绿色革命”及时出现,粮食供给总量够了,在全球贫富不均的情况下,谁又能保证这些供给会转化为穷国可以消费的“有效供给”?

再拿“神奇”的贸易来说,贸易可以让福利全球化,但也可以让危机全球化。正是贸易分工使一些国家形成粮食进口依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粮食进口国),一旦粮价上涨,这种依赖就可以变成饥荒——粮食的生产周期和土地的营养积累导致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以随着瞬息万变的价格信号而迅速调整。

再拿生育率的自然下降来说,不错,发达国家生育率较低,但问题是,“只要经济发展了”这个前提在很多国家并不存在,事实上这里有一个死循环:越是穷国越难降低生育率,于是越陷于贫穷。一个经济学家曾经得出过一个触目惊心的结论:1950年跟西汉比,中国人均GDP几乎没有变化,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没有技术革命的情形下,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都被人口增长抵消了。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没有大面积饥荒,两千年来人们在饥荒边缘原地踏步,也够悲惨世界了。

总之,过去300年来证明马尔萨斯错误的那些机制,今后并非一定会继续发挥作用。正如马尔萨斯没能预计到绿色革命、福利制度、全球贸易等因素,嘲讽马尔萨斯的人又有几个当初预见到生物能源、人口大国崛起、金融机构炒作粮价这样的因素呢?所以马尔萨斯到底是对是错,要回答这个问题,三百年可能还是太短。不过说到底,马尔萨斯到底是对是错,还是取决于我们的政治体系,鼓励技术创新,保护自然环境,缩小贫富差距,调控金融风险,都是政治能够积极推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比粮食短缺更紧要的问题,是政治智慧的短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