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名老中医俞长荣经验——慢性腹泻治验谈

名老中医俞长荣经验——慢性腹泻治验谈

名老中医俞长荣经验——慢性腹泻治验谈

名老中医俞长荣经验集医论医话

慢性腹泻治验谈

久泄多见脾虚、肾虚或脾肾两虚,尤以后者更为常见。脾肾两虚,症见大便稀薄或有未消化食物,亦可见少量粘液,时有腹痛,但大便通而无里急后重或滞下不爽之感,食欲不振,神疲、腰酸,小便清长,常伴有畏寒或肢冷,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微弱。一般用四神丸或四神丸合桂附理中汤。如服用多日未效,可改用金匮肾气丸(改汤),熟地、怀山药、茯苓各15克,山萸肉、丹皮、泽泻各10克,附子6~10克,肉桂2~3克,加凤凰衣2个。小便清长者,去泽泻加益智仁3~6克。

久泄脾肾两虚,精微不继,可致阳损及阴。四神丸合桂附理中汤虽亦脾肾两治,但偏于温阳,未顾及阴,而肾气丸诸药则兼及脾肾阴阳四方面。前者重健运固涩,后者则寓补于涩,故对于久泄虚羸较甚者更宜。凤凰衣未见有治泄泻的记载,先祖则以此治腹痛泄泻。俞氏在临证中遇一些顽固腹泻久治不愈者试加此药,确可提高疗效。后来进一步注意到,对非特异性结肠炎和过敏性肠炎疗效似更好。至于其作用机理尚有待研究。

慢性腹泻属脾肾虚者,以参苓白术散为首选方。过去方书对本方主治,多列于脾虚条下,其实不然,它与金匮肾气丸同理脾肾,不过偏重于健脾,于健脾中益肾;肾气丸偏重于调理脾肾阴阳。俞氏用参苓白术散治慢性腹泻,常去薏苡仁、桔梗二味。因苡仁长于渗湿,恐其伤阴;桔梗虽有升提作用,但亦具宣泄之性,对下痢里急后重者较佳,若久虚下泄用之则不宜。莲子能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怀山药健脾益肾,此二味为方中要药,用量宜稍大。若遇久泄津液耗伤较甚,阴损及阳而又不宜用桂附温阳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化裁。注意药物炮制,可收到养阴扶阳止泻之功。曾治一女性,60岁,泄泻两年,大便稀,色黄,每日5~6次。不久前服用过多种抗生素,无明显效

果,反增脘腹胀闷,食欲大减。3日来竟至饮食点滴难进,进则恶心呕吐,因而前来就诊。患者颜面及下肢轻度浮肿,面色苍白,精神委靡,呈极度虚弱外观,舌质红绛而干,脉沉细弦。泄泻达两年之久,脾肾已虚,近来竟至饮食拒纳,已呈胃气衰败之象。亟宜顾护胃气,庶能纳食。方用吉林参6克(秫米同炒至米黄,去米),莲子15克,扁豆、麦冬各10克(上3味俱炒令黄),怀山药10克,白术6克,橘络5克,砂仁、姜炭、甘草各3克。3剂。本方系参苓白术散化裁,原方茯苓、苡仁淡渗,桔梗宣开,虑病者气阴大虚,不宜渗泄,故去之;陈皮辛燥,故易以橘络;加麦冬养胃阴,少量姜炭助胃气,吉林参益气生津,同米炒能资谷气;扁豆、莲子、麦冬炒黄,使滋阴而不碍胃,并借火气而寓“益火生土”之意。第3日复诊,进食已不呕吐,大便日行2~3次,精神好转。仍以前方续服3剂,纳食明显好转,大便较成形但仍日行2~3次。最后予六味地黄合生脉散连服6剂,诸症继续好转,大便基本正常。1个月后随访,无再发,并能操持轻微家务。

经验方一、尿血方组成药物:豆豉15克、生栀子10克、荠菜30克。

制法:将上药先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

用法:每日1剂,日服2次。

适应证:尿血(适用于热结三焦,迫血妄行的尿血。若素体虚寒者不宜,对泌尿系统肿瘤、结核所致的血尿效果不佳)。

二、肝硬化方组成药物:西洋参30克、滇三七60克、鸡内金90克。

制法:将上药分别研细末,混匀,分30包。

用法:每日一包,分早晚两次开水冲服。1个月为1疗程,连服2~3个疗程,适应证:早期肝硬化,或晚期肝硬化轻度腹水或腹水消退好转期。

三、脱发方组成药物:制首乌25克,熟地、黄精、侧柏叶各15克,骨碎补12克,枸杞12克,当归、白芍各10克,红枣5枚。

制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

用法: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30剂为1疗程。

适应证:脂溢性脱发。

四、神经衰弱方组成药物:山萸肉30克,何首乌30克,桑椹子20克,酸枣仁20克,白芍20克,知母15克,远志6克。

制法:将上药加工磨成细粉,混合均匀后装入胶囊(福建中医学院屏山制药厂有制成品出售)。

用法:口服。1次2粒,日服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适应证:肝肾阴虚型失眠,症见失眠、头晕、头痛、耳鸣、健忘、心烦易怒等。

五、久泻方组成药物:明党参15克、莲子肉15克、怀山药15克、茯苓15克、野麻草30克、白术10克、扁豆10克、白芍10克、防风6克、陈皮6克、砂仁6克、甘草5克。

制法:水煎。或按中药片剂加工工序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1克(福建中医学院屏山制药厂有制成品出售)。

用法:片剂每服四片,日服三次,饭前温开水送服。煎剂,每日一剂,日服2次。

适应证:脾胃气虚挟湿,症见四肢无力、形体虚羸、饮食不化、长期腹泻、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虚缓。若慢性腹泻属脾肾阴虚者,症见长期腹泻,食欲锐减,舌红少苔,脉虚细或虚细数,亦可以本方加减作煎剂服用。

当代中国第一批中医药师带徒专家500名中的453名老中医

内科杂病 北京 方和谦(1923—)对呼吸系统、心脑血管及肝胆系统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潜心研究的“和肝汤”、“滋补汤”,用于临床屡获良效。 王为兰(1913—)对风湿类疾病、温热病、内科杂病进行专门研究,尤其对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和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的治疗效果显著。 刘春圃(1911—1999)高热性疾病、中风、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疑难重症。 巫君玉(1929—1999)辩治专长:外感热病(包括传染病)及消化系疾病(包括肝、胆)。屠金城(1923—)临床尤以治疗肝胆、脾胃、湿热病见长,对各种晚期肿瘤、肌肉痿病等疑难病证,也颇有独到见解。 梁宗翰(1914—)擅长内儿妇科疾病。对治疗小儿厌食症有独到经验。并对长期脾胃不和,抵抗力下降导致的经常感冒、发热、咳喘、腹泻、湿疹等病,提出具体治 疗方案,并已输入电脑。 翟济生(1909—1997)创立温通法治疗脾胃病的系统治疗方案,并对“阴气复咳自愈”的理论进行反复验证,确立了这一理论在指导咳喘病中的重要意义。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临床擅治脾胃病、咳喘病、老年心脏疾病。 天津 王士相(1926—1992)注重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临床实践,擅于在辨证论治中运用哲学的共性 与个性关系总结治病规律。 王季儒(1910—1992)对中风和肾炎的研究有独特见解,且疗效颇佳。 刘松奄(1911—1996)对内、妇、儿、男科疾病及时令病均有很深的造诣。 孙少山(1920—)擅长“和肝法”和“调经法”。 李少川(1923—)以善调脾胃治疗小儿癫痫、肾病等疑难杂症著称。 李振华(1922—)尤擅治脾胃病,对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有深入研究,采用整体用药和局部灌肠法治疗慢性结肠炎获天津科技进步成果奖。 杨浩观(1911—)擅治疑难危重病例,履起沉疴。对人体生理功能失调,善于从肝论治进行调整。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病、结石症、胃肠疾病、糖尿病、神经症 及男女不孕(育)症颇有心得。 陈瑾(1911—1998)精通中医内科各个系统难治性病证得诊治。 赵恩俭(1926—)擅长内、妇、儿科,中医基础学及医学文献学,兼通现代医学及多学科知识,对肝、肾、心、脑血管、内分泌疾病,胆系、泌尿系结石等做过多年 研究,并长期从事诊法尤其是脉学的研究。 柴彭年(1922—)擅长治疗肾脏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注重肾脏在维持整体阴阳平衡中的主导作用,尤其对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泌 尿系结石、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石症等疾病疗效卓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