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教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教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教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教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

备课人:王建辉

课前延伸:

1.哪个朝代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完成下列表格: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学习我国夏、商、西周时期辉煌灿烂的奴隶制文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归纳概括“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6页的大字材料,回答问题)

1.我国开始出现青铜器开始于哪一个历史时期?

2.哪个朝代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的青铜文化有哪些特点?

3.列举商朝著名的青铜器的名字。

4.西周时期,青铜器主要有什么用途?

5.“三星堆”文化主要在我国哪一个平原地区盛行?这里曾经出土了哪些重要的文物?

6.夏、商、西周的业和都很发达。(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27页最后两段的大字和小字内容,归类下列知识)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部门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它们的发展表现有哪些呢?

农业:

①农业为主: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时期已经齐备。

②农业上已经知道、、。

③已经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畜牧业:

④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时期都已经有了,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

小结:哪些部门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请同学们结合P28页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奴隶过着怎样的生活?

2.夏、商、西周时期,在生产中大量使用 劳动,创造出许多财富。但是这些人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命运十分 。

探究与交流(动脑筋):

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你怎么看?

跟踪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青铜器在我国出现于( )

A .原始社会末期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2.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四关方尊

B .司母戊鼎

C .青铜神树

D .青铜立人像 3.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早在( )已经产生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夏朝

D .商朝 4.与商周同时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出土了著名的青铜器( )

A B C D

5.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三星堆”文化,它属于( )

A.旧石器文化

B.青铜文化

C.新石器文化

D.铁器文化 6.下列有关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农牧业已相当发达

B.除青铜铸造外,陶瓷业也很发达

C.玉器雕刻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D.已出现铁农具并广泛使用 7.夏、商、西周是以( )为主的社会

A.青铜制造业 B .商业 C .农业 D .畜牧业

8.很早时候,我们先民就总结出食“五谷杂粮”有益于健康的养身之道。我们知道,“五谷”农作物的齐备是在( )

A .夏朝时期

B .商周时期

C .春秋时期

D .秦汉时期 9.下面各项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

A.甲骨文 B.司母戊鼎 C.兵马俑 D.敦煌莫高窟

10. 4.根据“水稻”“粟”“瓷器”等关键词,可以推断出所说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日本D.中国

11.下面各项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A.甲骨文B.司母戊鼎C.兵马俑D.敦煌莫高窟

二.识图题:读下图,然后回答问题(反映的是西周时的情形)

1.说出上图的含义。

用一匹马或一束丝可以换取五位奴隶

2.这种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奴隶可以买卖,没有人身自由,地位低下

3.图中所反映的情况,必然会导致什么结果?这得现象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历史结论?

结果:奴隶的反抗的结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课外拓展:

1.1999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以中国政府的名义送给联合国一个“世纪宝鼎”;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上,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都把自己家乡的土倒在同一个鼎里,寓意56个民族是一家;在中国的成语里也有“一言九鼎”的说法。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人从古到今都重视“鼎”?

2.看一看:课后到博物馆或文物、工艺品商店看一看,找一找和课文内容中相似的工艺品,思考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

3.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

1至6课学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巩固练习: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当时的生产工具简陋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

《灿烂的中华文化》公开课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3、能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生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影响。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难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和影响。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的目的入手引入课题 一、 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活动一: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一)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 3、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4、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传统美德包括哪些内容?) 2、为什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有什么品质? 活动二:看谁说的多?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

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三:看视频:品味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中华文化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等 中华文化的总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思考探究: 3、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为什么呢?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4、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第五课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二)难点: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学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1、听“古典音乐” 2、看“万里长城”“故宫”“书画展”等图片…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看谁说的多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2、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 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 1、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 2、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活动三:谚语和格言赏析 1、吃一堑,长一智 2、车到山前必有路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三)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欣赏并说出上述谚语的内涵,然后再写三句类似的格言,并谈谈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 活动四:讲故事 1、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

苏武牧羊 徙木为信 负荆请罪 2、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四)课堂总结(略) (五)板书设计(略) (六)课堂训练(略)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

目录 第7 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8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9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第10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学习目标】: 1、懂得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 2、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汉字的演变、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30~31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与今天的汉字的关系。 2、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我国文字可考年代。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31~33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什么时期走向鼎盛?

2、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3、青铜时代 4、金文、金文内容、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我们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 ①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 ②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③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丝”。这说明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为什么商代青铜器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四、系统总结,梳理结构 五、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A、元谋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三星堆文化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A、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 学法指导:1.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一:课前预习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铸造业 (1)形成发展 ①末期,出现青铜器。②夏朝,青铜器逐渐增多。 (2)灿烂鼎盛 ①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以和最为著名。 ②时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 (3)“三星堆”文化 ①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 ②出土文物:、、等。。 2.陶瓷制造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 3.玉器制造业:玉器水平很高。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农业(1)夏、商、周是以为主的社会,知道、和治虫害等。 (2)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2.畜牧业:品种齐全,建有牲畜圈栏,还有。 3、业、业、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被强迫集体劳作,没有人身。被奴隶主随意转让和。 2.被杀死当作祭祀。被杀死或活埋做。 二、课堂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2、青铜文化代表有哪些?

1[1].4夏商西周的兴亡_导学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看教材能说出夏、商、西周的建立及其更替的时间,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目的和作用。 2、认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认识我国是世界文明 古国。 【学习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学习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过程】: 一、小组合作完成基础知识人人过关。 1、夏朝建立者是,其统治的中心在和一带, 定都,历时400年而亡。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的 产生,从此“公天下”变为“”,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国家机构,是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因此它的 性质是国家。 3、商朝的建立时间是,建立者是。 4、商朝几经迁都,一直到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 朝为朝。 5、前年,周军通过战役灭商,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 6、西周为巩固其统治,采取制度。 二、小组探究,拓展提升 材料解析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请回答: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因为谁而开始? 2、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 3、开创“天下为家”局面的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 3、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什么社会的发展阶段?

三、课堂练习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始自() A.禹 B.启 C.桀 D.汤 2、施用“炮烙之刑”的暴君是() A.启 B.桀 C.纣 D.周厉王 3、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是() A.禹 B.启 C.汤 D.周武王 4、任用姜尚,使国力逐步强大的是()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平王 D.周厉王 5、下列历史人物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A.舜—禹—桀—启 B. 舜—禹—启—桀 C.禹—舜—启—桀 D. 启—禹—舜—桀 6、牧野之战为哪一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7、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的明君是:() A.黄帝 B.启 C.商汤 D.周文王 四、课堂反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设计: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无答案)

必修2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导学案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主要成就)、特征。 2.难点: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的比较、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①夏商周时期:以________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③西汉武帝以后,_____、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①素称发达、历史悠久,在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②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重要成就 ①冶炼业:A.原始社会晚期中国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B.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冶铁和________,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________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C.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_____;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_______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________;明清时期______、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_____,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________是著名的瓷都。 ③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制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________有数千工人;唐朝时期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时期吸收了花鸟画中的________风格;明清时期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两种形式:①家庭手工业:以________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重要成就:①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________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②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一些行业中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③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________性质的生产关系。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及影响:长期领先世界,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西汉开始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上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唐朝起,瓷器远大欧洲、非洲;明清时期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及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烧制瓷器,西方国家称中国为“_____”。

《灿烂的青铜文明》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感受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体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本课是在对学生综合能力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设计的,我依照教学经验,首先得出一般初一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特点: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由浅入深的引导可以推动部分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有所升华,但是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出现胆怯心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特别考虑到这一点,各教学环节都应为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留有一定的变化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 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通过本课学习和思考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夏商周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的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对之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乃中华民族之骄傲,今天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与之一脉相承;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炎黄子孙更要保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解决策略:以形象的说明将抽象的描述具体化,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令学生从中自行总 结出工艺高超的表现,既实现了认知目标,又进行了能力训练。 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 解决策略: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 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七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王妃姝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前后联系 1.内容特点: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涉及到了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原始农耕文化的的特征,以及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等内容。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相关问题。 2.知识结构:本单元分为九目内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大汶口原始居民;炎黄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 二.课时安排:4课时 三.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关基础知识。 2、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3、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2、初步培养观察和分析历史文物图的能力。 3、通过对课文插图和材料的分析,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够培养自身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感情。 3、了解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人文初祖”。 难点:生产力和阶级概念;“禅让”含义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导入法:利用生动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图片分析法:使用相关图片,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历史图片,掌握一定的图片分析方法。 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完整word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自主学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 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学习]

第五课 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案

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案 学习目标: 引导同学们了解,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组成、特点和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教育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和美德。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 难点:作为中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和美德。 自主学习: 1、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持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3、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 4、中华文化的特点 是 5、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合作探究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活动一】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 (1)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活动二】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介绍。 ①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②、故宫是我国古代皇家宫殿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③、京剧。④、编钟。⑤、粽子。⑥、丽江纳西族文化………。 (2)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 一个重要原因是: ——为什么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答:因为他们用自己光辉的成就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都从不同方面在中华文化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动三】列举言语或格言对为人做事的影响如:A、吃一堑长一智说明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B、车到山前比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是激发身处逆境中的人民的勇气、鼓舞其斗志的良药。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言语或格言都充满辨证思想的成语。 (4)中华文化的特点: (5)中华民族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① ② 2、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活动四】与传统美德相关的成语或故事,说出它们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 苏武牧羊——徙木为信—— 负荆请罪——都反映了爱国、贵和、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 (2)中华传统美德的持续丰富和发展(作为传统美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持续丰富和发展。 课堂反馈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是() A.开拓创新 B.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蕴含传统美德 D.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力量() A.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B.集中体现在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上 C.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D.集中体现在民族团结方面 3、中华世纪坛序言中写道:“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 A.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B.中华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判断题1.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因而是一成不变的。() 2.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3.长城、故宫、编钟、汉字、方言、民族服饰等,都折射出中华文化的特色。()4.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应该抛弃传统的文化。() 第五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案

六下道德与法治导学案(1)三个第六课 探访古代文明导学案

第四课地球—我们的家园 1.知道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2.懂得珍爱地球,树立环保责任意识,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 学习重点 1.明白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义务。 2.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学习难点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我能行 一、填空 1.()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和资源等。 2.地球孕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生存的()。 3.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需求的增加,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地球出现了()、()和()等问题。 4.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通过()、()等方式来限制人类对地球的伤害。我国还把()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5.为了安排2020 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2015 年12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近200 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

化大会上一致通过()。 6.人与自然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人类不断探索创新,运用聪明才智,将自然界赋予我们的()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大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7.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让我们行动起来,把碧绿还给(),把蔚蓝还给(),把清澈留给()。 二、判断对错 1.地球是人类美好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 2. 20 世纪80 年代,英国曾建成一个模拟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圈2 号”。() 3.煤炭、石油、天然气属于可再生资源。() 4.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5. 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冷。() 6. 如果人类不能尊重自然,对默默奉献的地球不去珍惜而是随意破坏,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7.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5 年1 月 1 日起施行。() 三、问答 1.请利用下面的关系图说一说你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排放未处理的废水——海水污染——鱼虾中毒——人生病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总第课时) 设计人:使用人: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 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 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2、青铜文化代表有哪些? 3、用自己的话概括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 展的基本情况。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8页, 1、举例说明奴隶的悲惨命运。 2、思考回答教材第28页的动脑筋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①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 ②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 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③、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家一丝”。这说明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代表;“三星堆”文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代表。这两种文化有所不同,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 青铜文明水平高,鼎尊三星三代表。 农牧工商有发展,奴隶命运很悲惨。 五、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学案(含答案)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学案(含答案)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把握冶炼.纺织.陶瓷技术进步的表现;理解三大手工业类型的地位和特点。 2.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1青铜制造1时期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2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工艺精湛,造型生动。2钢铁冶炼1成就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2作用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把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3燃料的变化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北宋时相当普遍;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思维点拨1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夏朝已能铸造较讲究的青铜器,商朝生产规模大,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产品趋向生活化,春秋战国秦汉的青铜器铸造技艺进一步发展。2青铜器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二.衣被天下1丝织技术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1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学会了养蚕缫丝。2西周以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

号。4唐代发明了缂丝技艺,丝织品纹饰更加绚丽,极具艺术神韵。2棉纺织技术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2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先进技术的推广,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3明代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概念阐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西部通过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主要道路。 三.从烧陶到制瓷1陶器1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2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陶器工艺,如彩陶.黑陶和白陶等。2制瓷技术1东汉晚期和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和白瓷。2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3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4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5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思维点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业格局;与此同时,瓷器日益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被西方称为“瓷器大国”。

初一5灿烂的青铜文化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一历史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 编制人:郭兰波复核人:使用日期:2012.9.17编号:05 【授课模式】目标导航双主高效 【学习目标】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化”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自主学习】 1、_________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工艺精美。著名 的青铜器有巨大的_____________和造型奇特的____________等。 2、______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3、与商周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 是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__。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__________________、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4、除青铜铸造外,夏、商、西周的_________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 _________的国家,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制造业也很兴盛。 5、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后代称为_________ 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 西周灿烂的青铜文化。 7、________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命运十分悲惨。没有人身自由,还可以被随 意转让和买卖。更悲惨的是奴隶还被用作________和________。 【展示探究】 1、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们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铜器与之相比有什么 优点?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夏、商、周青铜器的特点、代表作品;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及表现;奴隶的悲惨命运等基础知识。综合归纳:夏、商、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统治的基础之上。 2.认识夏商周的青铜文明包括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培养我们对历史图片识别能力 3.体会和学习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认识我国的青铜文明闻名世界,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及对历史文物的热爱。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理解 三、学习方法: 1、阅读理解,概括提炼知识要点。 2、集体讨论。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做好标记。) 1、青铜器何时开始出现? 2、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3、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在何朝?其代表作? (二).合作探究: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请你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并思考“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的表现”?为什么称这一时期的文明为青铜文明?

材料分析: 材料1:在河南安阳发掘出十一个商朝王陵,王陵里埋着很多陪葬的人,武官村 大墓里陪葬的人有300多,还有大量牲畜。 材料2:在安阳,发现了191座祭祀坑,人骨一千多具,其中绝大多数是15岁到35岁的青壮年男女。他们死得很惨,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 据材料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分别反映商朝实行什么制度? (2)殉难者的身份是什么? (3)这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三)、自我检测 1、青铜器生产在商朝时获得大发展,主要体现在( ) ①生产规模大②形状独特③品种多④工艺精美 A ①②B①②③ C ①③④D②③④. 2、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形成的时期大约是在( ) A 夏商 B 商周 C 尧舜禹时期 D 西周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 A 中国 B 印度 C 埃及 D 英国 4、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在( ) A 夏 B 商 C西周 D 东周 5、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司母戊鼎 B 四羊方尊 C 青铜立人像 D 青铜面具 6、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是( ) A 祭祀和贵族使用 B 农业生产 C 老百姓的日用品 D 艺术品 7、下列青铜器属于商朝制造的是( ) ①司母戊鼎②青铜神树③大型青铜立人像④四羊方尊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8、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位于下列哪一地区( ) A 黄河流域 B 长江流域 C 成都平原 D 太湖流域 9、我国开始烧制原始青瓷是在( ) A 原始社会末期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10、关于商周时期奴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中大量使用 B 奴隶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C 奴隶进行集体劳动 D 奴隶主可以任意杀死奴隶 11、下列关于西周农业生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五谷”已经齐备 B 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C 使用青铜农具 D 牛耕逐渐推广 12、在商朝的墓葬中发现有许多奴隶同车马、狗等葬在一起,这种现象说明( ) A 商朝已饲养狗 B 商朝已有了马拉车 C 商朝有、存在殉葬恶习 D 奴隶地位低

山东省文登实验中学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文登实验中学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学 案新人教版 阅读、讲述、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一、知识链接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二、新课导学 ※自主探究 1、请快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 ①、河姆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地点在,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 工具,用耕地,种植,能养,能挖掘,能制器、 器、器,住式房屋。 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地点在,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主要种植,饲养,用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住式房屋。 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大大了。 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种植的农作物和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友情提示: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的关系,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合作探究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2、分析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拓展延伸 1、教材第11页的动脑筋 2、教材第11页的看图分析1 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学习内容的情况为().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达标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0分)计分: 1、完成下列表格:

背诵:《伴你学》P1知识梳理 课题:华夏之祖 1、知道炎帝、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尧、舜、禹。理解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含义,“禅让制” 2、归纳原始社会终结、奴隶社会形成的原因 3、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初祖 重点: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 难点:尧舜禹的“禅让” 通过观察、分析、推导初步形成历史形象思维能力。 一、知识链接 人文初祖 禅让 二、新课导学 ※自主探究 任务一:阅读第12~14页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

《灿烂的中华文化》

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设计本课。 二、学情分析: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的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的迷信外国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结合的重大影响。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传 统美德基础上,增强我们对中华美德的认同感并化为行为。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欣赏和比较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对我们的影响。 知识目标:知道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感受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由中国奥运会开幕式与中华灿烂文化的关系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受中华文化。 利用资料和图片展示XX 年“世博会”将要在上海举行,显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引出全课《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指导学习 框题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历史启示录》说课稿(2013.9) 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 本节课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启示录》是人教版九年级思品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本框题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了解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传统美德的品质,对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文明自豪感有很大帮助,故本框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了解传统美德的内容。 ◇理解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传统美德的品质。 能力目标:◇具有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的能力。 ◇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感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教学难点: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说学情 当今社会,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深入,加上农村学生认知层面较窄,辨别能力不强,导致一些学生漠视了中华文化,如:少有学生听京剧,古典名著大多不愿看,考试怕考文言文等;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部分学生成为了哈日、哈韩一族;产生了与传统美德相悖的言行,如考试作弊、顶撞父母等,因此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辅以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更多的信息交流。 具体学法有:情感体验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四、说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以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基调,把学生看成是思想品德的共同创造者。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代表中华文化的典型材料,搜集传统美德小故事。 2、教学流程 本课采用发展情感类的活动教学流程,具体为: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1 新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等为 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商代灿烂的青铜文明。 2、学习重点: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 3、学习难点: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自主预习】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46-48页的内容,完成填空,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1、刻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文字叫甲骨文;铸刻在___________上的文字,称为 铭文,也叫_________。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____开始的。___________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2、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____________。司母戊鼎折射出____________,象 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看下图,说一说商代灿烂的青铜文明让你有何感想? 2、你的疑点、难点:

【自我测试】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字的出现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 A.原始时代 B.商朝的时候 C.秦朝时候 D.纸发明后 2.今天的汉字是从什么文字发展来的() A.甲骨文 B.小篆 C.大篆 D.隶书 3.在参观殷墟时,讲解员指着图片中的一段残片告诉同学们:“这些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 值”。这段残片上的文字应该是() A.刻画符号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4.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生产于我国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5.青铜器是哪些材料组成的合金() A.铜、锡、铝 B.铜、银、铅 C.铜、锡、铅 D.银、锡、铝 6.小明为大家介绍了有关甲骨文的知识,请帮小明指出表述错误的是()A.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B.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C.经过文字学家的努力,所有的甲骨文我们都已经释读。 D.它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二、非选择题 1.请在下列十二生肖的甲骨文下面写出它们对应的汉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