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兰考黄河故道简介

兰考黄河故道简介

兰考黄河故道简介

兰考,面积1116平方公里,85万人,河南省直管县,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城市定位区域性副中心城市、全国红色文化名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兴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郑州、商丘、菏泽三市中心地带,是河南通往山东半岛的重要门户,是河南“一极两圈三层”中“半小时交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兰考是著名“泡桐之乡”、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生态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县、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性示范试点县、全国首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河南改革发展和加强党的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县。

现行黄河自开封县中王庄以下进入本县,至蔡集控导工程流入山东东明县境,河道全长25公里,大堤总长43.08

公里,现有险工和护滩控导工程6处,坝、垛、护岸184道。东坝头位于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道弯处,黄河在兰考县境的走向基本是“S”形,河道虽短,但槽高滩宽曲折复杂,且游荡性大,素有“豆腐腰”之称。东坝头河湾是东坝头以下河道整治的龙头,又是1855年决口改道处,堪称黄河卡口,豫、鲁咽喉。

兰考县紧靠黄河,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相传

黄帝战蚩尤曾途径县境,黄帝的儿子青阳氏(郭沫若认为是少昊氏一酋长)死后埋葬的青陵岗,即今本县红庙镇青龙岗村。再根据县境及其附近的伯牛岗(杞县崔林河东岸),牛牧岗(民权县双塔东),窦固堆(东明县境内)等地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化遗迹证明,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一带生息繁衍。

新中国成立以前,兰考县境内的黄河河防工程,已经到了千疮百孔,大水大泛,小水不泛的境地。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尤其是毛泽东主席曾两次视察黄河,极大地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治黄热情,按照毛主席“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指示,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工作。早在1949年9月,黄河发大水,东坝头水情危急,时任县长吕枫带领全县人民群众连续奋战十个昼夜,完成了东坝头口门13公里的堤防加固工程。接着又在东坝头抢修了10座堤坝,对过去的透水柳坝全部进行石化。1951年又新筑了长达8公里的小新堤。1955年,建立了复堤指挥部,对大堤全部进行修残补缺,并在历史上两次决口的四明堂修坝11道,后来又修8道共19道。1975年至1977年连续对大堤进行加固。1980年又分别修筑了前戗、后戗。多年来,兰考人民在治理黄河上始终坚持“控导主流,护滩保堤”的方针,加固了夹河滩护滩工程,新建了东坝头控导工程和蔡集控导工程。到2000年,全县共修坝38处,修垛

14座,护岸10段,连坝两道,为确保50年来黄河安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发生过1978年、1982年、1989年等多次黄水漫滩,其中较为严重的是1956年1月黄河凌污,北滩15个村庄被淹。但是由于党和政府能及时带领人民进行抢险、救灾,每次漫滩均未造成大的损失。1979年以后,政府利用拨款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以自然村为单位修筑避

水台避灾,从而确保了滩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生产快速发展。

为了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变害河为利河,1958年初,经省人委报国务院批准,开挖兴修人民跃进渠。当时动员了河南、山东11个县的75万民工,开挖总干渠7公里,完成土方1.5万立方米,下分30余条干渠。并在三义寨乡夹河滩北修建了长202米,宽120米,深14.5米,设计引水量为460立方米/秒的渠首闸。兰考县境内有干渠8条,支渠32条,全长561.6公里。引水渠在兰考的黄河故道内建有三个蓄水沉沙池,放水后已淤高0.5—3米。由于引黄打乱了排水出路,加重了涝灾及土地次生盐碱化。1961年被迫关闸停灌。1967年调整水利方针后,改建了渠首闸,又重新开闸放水,恢复了县境内的部分引黄渠道。1966年在东坝头修建了东方红提灌站,后几经扩建,干渠长达14.4公里,提水量为4立方米/秒。2000年全县黄灌面积达20万亩。

旱涝是兰考县的主要自然灾害,严重的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为了战胜涝灾,早在1951年就组织1.6万群众开挖了从大付堂到李家滩的茨蓬河。从1953年开始又对四明河、黄蔡河多次进行分段治理。1979年投工234.3万个,投资290多万元,对全长33.03公里的四明河和全长36.09公里的黄蔡河进行了彻底治理。1985年又治理了全长38.03公里的贺李河。2000年,全县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的28条排涝河已经全部按三年一遇或五年一遇的标准进行了治理,排涝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大面积的内涝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

兰考县地处中原地区,在语音上与普通话较为相近,为北方方言中原官话中的郑开片。独特的地域环境,逐渐形成了带有地方色彩的语音。夏商周春秋中原百国,也是中华历史上百家姓形成的主要时期。西周和东周春秋时代,兰考县属戴国,戴国为古代周朝分封在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治所在今商丘民权县,戴国后代以戴姓为氏。婚姻礼仪方面,旧时婚嫁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都没有婚姻自由,而且礼仪甚多,一般要经过六个程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程序。在服饰上,旧时老年人有扎腰带的习惯,成年男人腰中多系大腰带,女子头顶黑、蓝色方巾。脚下穿的均为手工圆口布鞋、布袜,妇女的鞋帮、鞋头多有绣花,小孩穿有猫头鞋。在饮食上,

一日三餐,早饭多为馍、菜、汤、午饭多为小米饭或面条,晚饭多为馍、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