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doc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doc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doc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doc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方案

高中通用技术综合实验室方案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立足于实践的一门课程。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各校都纷纷准备筹划技术试验室的建设和装备。为积极推动《通用技术》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技术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装备进程,根据《国家技术课程标准》和广东省教研室关于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的相关意见,特制定《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方案。

本实验室是完成《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技术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功能完备的技术试验室里,亲历技术设计过程,增强对技术的兴趣,激发创造欲望,强化手脑并用,了解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增进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发展实践能力,改善学习方式,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实验室还应当成为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技术和设计创新的课外实践活动场所。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仪器、工具和设备的设计开发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摆脱以技术工种分类、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模式,创建通用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基本工具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教学装备与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装备理念为指导。要有利于学生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要有利于学生设计多方案的实现,要有利于技术试验的开放性。试验室的建设,应科学、合理,注重环境保护,保证安全卫生,建设绿色试验室,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应营造浓郁的技术学习气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包含:实验环境建设、教学演示仪器、分组教学教具学具、模型制作设备以及金工、木工、电工电子工具等五大部分组成。通用技术实验室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综合实验室,也可根据课程的需要分别建设《技术与设计室》、《电子控制技术室》和《简易机器人制作室》等。

一、实验环境建设

1.教师台-3000*700*820mm

2.教师座椅-气动、高度可调

3.学生台-2400*1200*800mm(带电源插座)

4.学生凳-升降可调

5.双水池柜-1500*700*800国产优质不锈钢

6.陈列柜-1000*500*2050(设置顶灯)

7.工具车-推送工具、作品用

8.网络接口

9.电位安装

10.水嘴水槽

11.排风扇-50W含开关及布线

12.墙面漆-立邦漆

13.消防设备-干粉灭火器、沙箱(2KG)

14.铺地板-包含布线

15.顶部装修-包括灯光照明

16.吊扇(或空调)

二、教学实验仪器

1.传感器实验箱

传感器实验箱包含了传感器课程标准中热敏电阻、光敏电阻、干簧管(磁敏传感器)、声控传感器,霍尔电路(磁敏电路)等传感器的实验电路,学生可通过对各种传感器的实验实践来了解各种传感器的特性,了解传感器把物理信号变为电信号的原理和过程。可完成的实验项目:

万用表测多种传感器

传感器功能演示电路实验

温控灯

声控灯

2.数字电路实验箱

数字电路实验箱包含了各种数字电路的实验电路,学生可通过实验了解数字电路的原理,并可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电路探究实验,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可完成的实验项目:高低电平检测器

三极管开关电路

三极管放大电路实验

简易密码锁电路

与门和或门电路

三人表决器

单稳延时电路

定时电路

单键双稳开关

旋转彩灯

密码电路

可变调电子门铃

3.电磁继电器实验箱

电磁继电器实验箱可进行电磁控制方面的实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电磁控制技术的要点,了解电磁控制技术的科学性和便利性,加深电磁控制方面的知识。可完成的实验项目:电磁继电器功能演示

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

晶闸管控制电路

调光台灯

4.电子控制系统实验箱

电子控制实验箱是电子控制方面的综合应用,让学生的技术知识得到全面的校验和提高。电子控制实验箱具有更高的实践性及挑战性,让学生的科学知识向更深、更广发展。可完成的实验项目:

单片机控制的数码显示电路

水位报警器

水位控制

变温报警电路

红外线遥控装置

多路无线遥控电路

无线遥控装置

数码显示电路

变眼的猫叫电路

语音录放集成电路

声控音乐彩灯电路

三、学生分组实验教具

(一)《技术与设计II》分组实验教具

本套实验系统是基于《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专为《技术与设计2》模块设计,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所选内容贴近实际生活。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搭建该套教具中的造型时,能够清晰直观地理解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快速深刻地掌握其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设计、制作、试验、探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套教具共包含21个实验活动项目和配套的实验活动手册,其中结构设计套装包含8个实验活动,流程设计包含3个活动项目,系统设计包含4个活动项目,控制设计包含个6活动项目,共包含1100多个零件,分10个包装箱包装。

配置要求:按2人一组配置,教师1套,共配置29套。

1.结构与设计分组实验包

简易小屋

学习目标:从力学角度理解什么是结构,了解结构的一般类型,了解基本结构类型的受力特点。

试验目的:观察简易小屋的架构;分析简易小屋的架构的作用,判断简易小屋的每个构件分别是什么结构类型;分析每个部件的受力特点。

桌子

学习目标:理解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

试验目的:分析哪张桌子的结构最好。

人字梯

学习目标:理解结构的重心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试验目的:探究人字梯的重心与稳定性的关系。

四杆框架

学习目标:理解结构的形状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试验目的:探究四杆框架的形状与稳定性的关系。

学习目标:理解结构的形状对结构强度的影响。

试验目的:比较不同形状的桥的强度大小。

学习目标:理解不同的连接方式对结构强度的影响。

试验目的:探究砖与砖之间的连接方式对墙的强度的影响。

相片架

学习目标:明确结构设计的目标;掌握结构设计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熟悉结构设计的一般步骤。

试验目的:明确设计相片架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进行相片架的结构设计,并制作其模型。

农家屋架

学习目标:明确结构设计的目标;掌握结构设计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熟悉结构设计的一般步骤。

试验目的:明确设计农家屋架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进行农家屋架的结构设计,并制作其模型。

2.流程与设计分组实验包

火中逃生

学习目标:了解流程的含义以及流程对生活、生产的意义。

试验目的: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会什么是流程以及流程对生活的意义。

盖房子

学习目标:了解流程的含义以及流程对生活、生产的意义。

试验目的: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会什么是流程以及流程对生活的意义。

积木分检流程设计

学习目标:学会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熟悉流程设计的一般步骤;能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试验目的:设计一个积木分检的流程;分析该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3.系统与设计分组实验包

自行车

学习目标:理解什么是系统。

试验目的:分析自行车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转向小车

学习目标:理解系统的涵义;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

试验目的:理解转向小车是一个系统,了解转向小车的工作原理。

旋转木马

学习目标:熟悉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初步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是系统优化。

试验目的:分析如何使旋转木马工作得更好;比较改进前后旋转木马的工作情况;定义什么是系统优化。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方案——简易步行机

学习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试验目的:明确设计步行机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掌握设计步行机的一般步骤。

4.控制与设计分组实验包

简易控制装置

学习目标:理解控制的含义及控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试验目的:通过圆形齿轮、条形齿轮(齿条)组合起来产生的控制作用,理解控制的含义。

风扇

学习目标:理解控制的含义;了解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

试验目的:结合风扇,了解什么是手动控制,什么是自动控制。

霓虹灯

学习目标:理解什么是开环控制系统;结合实例,分析开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过程,理解控制器和执行器的作用;画出简单开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活动目的:搭建一个旋转彩灯;分析旋转彩灯的工作过程;画出反映其工作过程的方框图。

磁控灯

学习目标:熟悉开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结合实例找出影响控制系统运行的主要干扰因素;活动目的:找寻一个磁控灯模型,分析影响磁控灯工作过程的主要因素。

全自动配货装置

学习目标:熟悉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闭环控制系统中反馈环节的作用。

试验目的:搭建一个自动配货装置的模型;分析其工作过程,找出其中的反馈装置,理解它所起的作用。

定时升旗简易控制装置

学习目标:根据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制作一个控制装置;熟悉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经历开环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

试验目的:设计和制作一个定时升旗简易控制装置的模型。

5.实验配套活动手册

本手册共分四部分:“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以及“控制与设计”。每个主题所设计的试验项目贴近现实生活,简单明了,说服力强。一部分内容的组织遵循“认识→理解→设计”的思路,具体包括三到四个专题。每一专题内容的设计包括四个部分,即知识背景、试验项目、拓展训练和信息链接。手册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背景、活动指导、拓展训练、参考资料。通过体验本手册中的活动,学生将:理解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涵义;初步掌握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设计。

配置要求:按2人一组配置,教师1套,共配置29套。

(二)《电子控制技术》分组实验教具

本套教具是基于《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专为《电子控制技术》模块设计。共15个实验活动项目,所选实验密切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易于让学生迅速理解并动手解决周围环境中所常见的电子技术问题。它的主要特点是将电子元器件封装在模块化的部件中,学生可以利用这些部件搭接实际的电路图并实现其功能,解决了在课堂上无法使用PCB 板、面包板来焊接电路的难题。它以其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便利性及可重复使用性,为学校在电子教学方面提高质量和效率以及降低教学成本方面提供了保证。

配置要求:按2人一组配置,教师1套,共配置29套。

1.电子控制系统信息的获取与转换

传感器的功能演示电路认识常用的传感器

磁控灯了解磁敏传感器的作用及其应用

三级管开关电路学习晶体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及其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

三级管放大电路了解晶体三极管的放大作用

2.电子控制系统的信号处理

与门和或门电路与门、或门和非门等三种基本逻辑门和与非门、或非门这两种组合逻辑门的电路符号及各自的逻辑关系、真值表、波形图

电子门铃能够对数字电路进行简单的组合设计制作,并进行实验

智力竞赛抢答器了解触发器的工作原理,能够对数字电路进行简单的组合设计制作三人表决器学习与非门的电路符号及其逻辑关系、真值表、波形图

单稳延时电路了解常见的数字集成电路的类型,简单数字集成电路使用装置的安装

3.电子控制系统的执行部件

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学习直流继电器的构造、规格和工作原理,直流电磁继电器的使用

晶闸管控制的电路学习晶闸管的简单的工作原理

4.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

声光控制楼道灯能够分析开环电子控制系统,能够设计和安装简单的开环电子控制系统

水的恒温控制能够分析闭环电子控制系统,能够设计和安装简单的闭环电子控制系统红外遥控小车了解遥控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能够设计和安装简单的红外线遥控系统霓虹灯学习数字电路简单的组合设计、安装

5.教学挂图4张

6.实验活动手册配置要求:按2人一组配置,教师1套,共配置29套。

(三)《简易机器人制作》分组实验教具

本教具是基于《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专为《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设计。共12个活动项目,共包含700多个零件,分4个包装箱包装。每个活动项目包括活动目标、问题思考、活动步骤、活动总结、活动拓展等,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本教具,可以自己设计并搭建机器人造型、设计并制作控制电路、自己动手制作控制器、设计编写并下载控制程序、从而清晰直观地学习有关机器人的全部知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做机器人”。

配置要求:按2人一组配置,教师1套,共配置29套。

1.传动机械分组实验包

齿轮装置

教学目标:理解齿轮传动有改变速度和改变方向效果等知识点;分析圆柱齿轮传动的传动类型,掌握其传动特点;会计算简单的齿轮传动比。

试验目的:摇动手柄后,五个齿轮都能相互啮合转动,转动速度和方向各有不同。

雨刮器

教学目标:掌握平面连杆装置的结构和特点;了解平面连杆机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试验目的:摇动模型手柄,通过曲柄连杆传动的作用,雨刮器能左右往复的连续摇摆。

双轴旋转装置

教学目标:理解变速运动、多级传动、转动方向等知识点;掌握带传动和齿轮传动的实际传动方式和作用。

试验目的:摇动双轴旋转装置手柄后,两个转轴的转向和转速各不相同,从而分析带传动和齿轮传动的传动方式和作用。

独轮车

教学目标:理解变速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链传动的实际传动方式和作用。

试验目的:摇动独轮车的塌脚,车轮能高速旋转,从而可分析链传动的效果和特征。

机械毛毛虫

教学目标:了解齿轮传动和连杆传动的综合运用。

试验目的:在马达通电旋转后,能通过平面连杆运动,带动模型实现前进的动作。以动手试验的方式理解圆柱齿轮传动和连杆传动带来的效果。

2.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分组实验包

交通灯

教学目标:了解AT89C2051单片机汇编语言;掌握汇编语言的一些常用指令

试验目的:能模拟一般路面交通灯的运行状况,绿灯、黄灯、红灯依次亮和灭。

电风扇

学习目标:熟悉基本程序结构,掌握条件选择结构;熟悉单片机程序开发流程;学会编写比较复杂的汇编语言程序;

3.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分组实验包

报警器

教学目标:知道常见传感器的种类;掌握常见传感器的作用。

试验目的:制作一个噪音报警器,当有不同的声音信号时可实现报警功能。

自动门

教学目标:掌握传感器、2051单片机的综合运用;了解单片机和控制电路的关系。

试验目的: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自动门装置,当光敏传感器检测到有光信号时,自动门会自动的完成开启和关闭的功能。

4.机器人分组实验包

步行机器人

设计目标:设计并搭建一个能够直立行走的步行机器人;它能够站立并保持平衡;它能够在马达的驱动下,平稳的前进和后退。

碰碰车机器人

学习目标:设计并找寻一个碰碰车机器人模型;设计并编写一个程序,让碰碰车机器人能往前行走,当触动传感器碰到物体时,小车后退2秒后右转弯并继续前进,触动传感器再次碰到物体时,小车后退2秒后再右转弯并继续前进,一直循环下去;

轨迹机器人

学习目标:设计并找寻一个寻迹机器人模型;设计一个程序,让寻迹机器人往前行走,当两个光电传感器中的任意一个检测到黑色轨迹,小车停止;

5.实验辅件控制器、传感器、电机等共26件

6.实验活动手册

本活动手册对教具按不同主题进行划分,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应用,但在知识划分上并不具有明显的界限,教师可依据自身实际的教学需求来合理安排和使用教具,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手册中对每一组实验都尽可能地提供了详细的实验器材和使用方法,同时考虑到教具的开放性,建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在手册基础上更加自由地开展教学活动,或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制作。手册中还穿插了信息链接和实验拓展等内容,作为实验教学的补充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课时情况自主安排。

配置要求:按2人一组配置,教师1套,共配置29套。

7.教学挂图教学挂图4张

四、模型制作实验设备

教学机床是针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和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科技和制作模型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微型机床,包括:车床、锯床、锣床、铣床、钻床、磨床、分度钻床、手持磨床等不同功能的小机床,使用12V的低压直流电。本机床教学机床集益智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一体。设备用于对木材、塑料和软金属及其它材料的切割、加工等。设备的为金属型材和工程塑料及金属零件制成的可组合的套件,所有机床以铝合金和工程塑料为材料生产,体积小、安全稳定、轻便易携。本套设备满足《技术与设计I》的教学需求。

1.微型锯床

线锯经特殊设计,就算锯齿碰到皮肤,也只会引起轻微的振动,绝对安全。可以加工任意形状的物件,不管是圆形还是任意弯曲的曲线都能顺畅地线锯,切割各类木材(7mm)和铝塑板、铝簿片(1mm)等材料。重1.9KG,体积205mm×170mm×195mm。

配置要求:15套。

2.微型锣床

也称木工车床,可以使用三爪夹盘或夹头(1~6mm)夹持工件。锣床的中心高25mm,中心距135mm,若使用中间块和特长机座等配件。可扩充功能,组装成大型锣床和仿形锣床等特殊机床。可利用各类木材加工各类酒杯、花瓶、罗马柱等工件。重2.5KG,体积

230mm×200mm×315mm。

配置要求:12套。

3.微型车床

中心高25mm,中心距135mm,一般车削金属时车床转速降到2000转/分钟,车刀是高速钢材质,通过机件扩充后加工直径为50mm,可利用软、有色、贵金属进行车削,加工各类酒杯、花瓶、罗马柱等工件。重2.7KG,体积230mm×200mm×315mm。

配置要求:6套。

4.微型铣床

铣床是以铣刀高速旋转于工作表面进行断续切削的加工设备,适于加工平面、阶台面、沟槽、成形表面、以及切断等。分为卧铣和立铣,图中的这台为卧式铣床。可根据实际使用演变成水平铣床、立铣床、手持铣床。

配置要求:6套。

5.微型钻床

立式钻床倾斜滑块,可以调整钻孔的角度。如配合不同的部件还可以演变成不同的机床,如摇臂钻、手钻等;配合分度盘使用,可以钻等分的孔。重2.9KG,体积

230mm×200mm×315mm。

配置要求:6套。

6.微型磨床

中心高25mm,砂纸粒度一般为100,可根据不同的工件及加工表明要求选择砂纸。加工时可将物件固定使用在虎钳或钻台,也可以手持进行各种角度研磨。重2.1KG,体积

230mm×200mm×315mm。

配置要求:6套。

7.手持磨床

手持工具配备七种打磨工具,打磨范围非常广泛,打磨空间自由度大,若配上钻头则变成手钻,配上砂轮则变成手磨,配上铣刀则变成手铣,变化多样,操作灵活,使用简单。重2.8KG,体积230mm×200mm×315mm。

配置要求:6套。

8.分度钻床

可以根据不同加工要求,配合分度盘的使用,在圆木上钻出不同角度的孔位。

重3.1KG,体积230mm×200mm×315mm。

配置要求:6套。

9.精密多功能车钻铣机床

紧急拍停开关、速度无级可调、四点式转动刀架、全套变速齿轮、高精确度。基于高精密的产品技术,使用众多的附件可进行多方面的工作。

●加工精度 0.02mm ●最大钻孔/铣削直径10mm

●车削最大工件长度250mm

●钻孔/铣削主轴行程 30mm

●螺纹加工范围:0.5-1.25mm(5种螺纹齿距)

●净重/毛重40/45kg ●包装尺寸 700x500x400mm

配置要求:1套。

10.机械制图模型

材料:ABS材质、中空注塑一次成型, 下列模型的各单元可以自由拆装组合,需定位的单元带有定位键。

1)轴承三视图105*55*85mm,内容:相切、相交、叠加稽核原理,组成:凸台、肋板、底板、支承板、空心圆柱五单元

2)二视图100*30*70mm,内容:带圆孔的四棱台

3)千斤顶 h-150mm,结构组成:顶杆、螺母、尖端螺钉、支座共计四单元组成。

4)正投影:长方体 100*70*40mm

11.科技制作

材料包含丝印三合板200mm×150mm×3m共300张、100mm×150mm×3mm共100张。木棒φ6×200、φ9.5×100、φ19.5×100、φ31.75×100各100条。

铝棒φ10×100、φ20×100各10条。锯条150条。砂纸100张。螺钉若干、锯条固定圈10个等各类科技制作实验用材料和耗材。

12.科技模型制作教程

与科技模型制作实验配套实验指导用书。

包括五大实验教学内容:

(一)模型制作基础;

(二)初级模型制作;

(三)中级模型制作;

(四)高级模型制作;

(五)模型丝印图及作品欣赏。

13.机床教学挂图教学挂图4张

五、辅助工具与其它设备

1.金工木工工具包羊角锤1把,钢锯架1把,螺丝刀4把,美工刀1把,老虎钳1把,尖嘴钳1把,白铁剪1把,钢直尺1把,钢角尺1把,卷尺1把,刨子1把,凿子1把,什锦锉1套,活络扳手1把,划归1把,锯条1盒,工具箱1个。

2.电工电子工具包电烙铁1把,万用表1个,电笔1支,锡丝1卷,锡膏1盒,烙铁架1个,吸锡器1把,热熔枪1把,胶条10根,工具箱。

3.手板锯

4.台虎钳

5.手电钻8mm,220V电源,包钻头1套

6.游标卡尺0-150mm

7.微型台秤称量0-500g,感量0.1g

8.微型砂轮机250MM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 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 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 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 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 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 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 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难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捑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培养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

2021年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集锦2篇)

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集锦2篇)给你一篇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 ___、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必修1),使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

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高11班金额高12班学生分为6-8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高中通用技术培训方案

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高中通用技术培训方案 齐鲁师范学院 2011-8-19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与要求,为加强全省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其在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带动、辐射和引领作用,促进山东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各种高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重视技术教育,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我国高中阶段设置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次培训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南,在《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实施方案》精神指导下,以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国家教育改革法规为基本依据,旨在通过21天的集中培训,提高通用技术骨干教师对通用技术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和课程实施能力,促进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方案遵循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规律,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研修、实践练习的学科培训,帮助受训者自主发展、自我提高、更新观念,增强受训者的通用技术课程实施能力,为我省建设一支素质优、可持续发展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队伍,进而提升高中的通用技术教育教学质量。

二、培训目标 根据省教育厅要求,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研修、通用技术课程的学科培训,帮助培训对象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实施通用技术课程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研素养等方面有大幅度提升,具体达到以下目标: 1、课程建设能力的提高。深人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正确理解和认识教材的编写思想和处理方法,真正领会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掌握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项目设计与建设、课程管理和评价能力。 2、学科研修能力的提高。能根据通用技术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我发展的目标,并养成进一步学习和思考技术问题的习惯,确定个人的课程研修方向。 3、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立足实践,充分利用分组教学与讨论的形式,提高对技术设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技术素养与动手能力。 4、带动辐射能力的提高。培训对象经过学习后,能够成为学校或者学区的教学骨干,发挥较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本校通用技术学科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 针对高中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其知识结构,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1、学科理论培训 介绍高中通用技术的国际国内背景,解读通用技术课程标准,通用技术与教学设计的整合等。本课程以《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从通用技术的课程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主要目标及其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具体策略等几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阐述,努力使研修者深刻理解通用技术的理念与目标。主要包括:国内外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发展与课标解读、通用技术课程评价与教学策略、教学研究课题选题指导等。 2、学科技能培训 该模块将组织研修者进行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的实践活动,在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特征的认识能力的同时,通过大量的、高强度的实训实践增强其感性认识、

(完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二)结构 (三)学分与选课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三)选修课程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水平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附录 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2.设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结构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建我国高中阶段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基础,关注系统性、实践性和迁移性;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结合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知识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感悟信息技术学科方法与学科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在课程中嵌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情境;结合数据加工、问题解决和信息系统操作的真实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增强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4.培养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版2020年修订)-教学与评价案例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 90附录 2 教学与评价案例 教学与评价案例1 :基于螺旋式上升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案例主题: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常规技术要求的系列试验 一、教学目标 1. 经历对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多项常规技术要求进行技术试验的过程,能读懂相关的技术标准,学会识读技术图样,选择相应的技术试验方法开展试验,并写出技术试验报告。 2. 经历简易风洞设计和制作过程,学会运用系统、结构等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简易风洞方案设计。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风洞模型,并进行测试和优化。 3. 经历技术试验数据分析和运用的过程,确定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技术问题,尝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体悟人技关系,形成规范、安全的技术意识。 二、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 1. 教学准备。 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样品若干、量具、弹簧秤、塑料板、轴流风机、电动机等。 2. 课时安排:5 课时。见表1。 表1

附录 │ 91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项目情境。 2012 年的一天,某省的一条高速公路上曾发生过一起相当惨烈的 车祸,2 人死亡, 10 多人受伤,原因之一就是缺了这么一块小牌子。 交警说: “三角警告牌体积较小,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很容易被司机忽 视。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三角警告牌, 它对于安全的保障作用是巨大的。 三角警告牌在车辆发生故障抛锚时, 被放置于车子后方, 以提醒后面的 来车注意安全。不合格的三角警告牌对交通安全起不到多大的警示作用。 那么,合格的三角警告牌是什么样的呢?如何辨别和选购合格的三角警 告牌产品呢? (二)确定技术试验内容。 组装三角警告牌。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动车用三角 警告牌》( GB 19151—2003)(以下简称三角警告牌国家标准),熟 悉形状和尺寸、离地间距、结构稳定性、抗风稳定性、形状的视辨性 等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 三)选取样品进行技术试验。 1. 检测形状、尺寸及离地间距(试验 1) 问题情境 1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三角警告牌外形各异, 见图 1, 但基 本上都具备了三角形的特征。它们符合标准吗? (1)阅读三角警告牌国家标准的规定和附录 A 的图样,填写形 状、尺寸和离地间距等技术要求及国家标准数据。 图1

通用技术备课组工作计

通用技术备课组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程应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二、具体工作: 本学期开设《技术与设计1》,高一年级5个班同时开课,每周1课时,总课时数20节,其中课堂教学19节,教学评价1节。 第1周针对新课程特点,探讨教学设想和措施

第2周统一进行集体备课,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3周就教材中出现的练习题进行可能答案的讨论,以便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第4周学术研究讨论 第5周对前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其中不足的地方,以待改进。进行六认真检查 第6周放假 第7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哪种技术实验 第8周对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进行点评 第9周与兄弟学校进行经验交流 第10周统一教学进度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进行六认真检查 第13周针对检查结果指出不足,指导如何改进 第14周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第15周就设计的交流语言进行讨论 第16周根据其他地区实施的情况,讨论可借鉴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曹红霞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其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按计划,我省将于 2006年秋季开始实行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 术)》(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那么,新课标与现行的指导纲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下面 我着重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评价三方面对二者作以比较。 关于课程目标,《指导纲要》将小学、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 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 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

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课程标准》专门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沿着 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纬度,将信息素养进 一步分解和细化为11条,这11条从不同的方面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诠释。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版)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6) (一)课程性质 (6) (二)基本理念 (6)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6)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7)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7) 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7)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7)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8) (一)学科核心素养 (8) 1.信息意识 (8) 2.计算思维 (8)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8) 4.信息社会责任 (9) (二)课程目标 (9) 三、课程结构 (9) (一)设计依据 (9) 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9) 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 (9) 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10) 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 (10) (二)结构 (10) (三)学分与选课 (11) 四、课程内容 (11) (一)必修课程 (11) 模块1:数据与计算 (11) 【内容要求】 (11) 【教学提示】 (12) 【学业要求】 (13)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13) 【内容要求】 (13) 【教学提示】 (14) 【学业要求】 (14)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5)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15) 【内容要求】 (15) 【教学提示】 (15)

【学业要求】 (16) 模块2:网络基础 (16) 【内容要求】 (16) 【教学提示】 (17) 【学业要求】 (17)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18) 【内容要求】 (18) 【教学提示】 (19) 【学业要求】 (19)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19) 【内容要求】 (20) 【教学提示】 (20) 【学业要求】 (20)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21) 【内容要求】 (21) 【教学提示】 (21) 【学业要求】 (22)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22) 【内容要求】 (23) 【教学提示】 (23) 【学业要求】 (24) (三)选修课程 (24) 模块1:算法初步 (24) 【内容要求】 (24) 【教学提示】 (25) 【学业要求】 (25)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25) 【内容要求】 (26) 【教学提示】 (26) 【学业要求】 (27) 五、学业质量 (27) (一)学业质量内涵 (27) (二)学业质量水平 (27) 水平1质量描述 (27) 水平2质量描述 (28) 水平3质量描述: (29) 水平4质量描述: (29)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30) 六、实施建议 (30)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0) 1.教学建议 (30) (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1) (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 (31) (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 (33)

2021学年第一学期通用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最新版)

2021学年第一学期通用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最新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JH-0917

2021学年第一学期通用技术教研组工作计 划(最新版) 一、指导思想: b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提出了这样

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程应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二、具体工作: (一)根据前两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根据对其他学校的经验借鉴,针对新课程的特点,确定教学设想和教学措施,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二)认真做好六认真的检查工作和督促工作。在第一次教研活动时明确提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要求老师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工作,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争取将这个新课程上的有声有色。 (三)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青年教师多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多运用网络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 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 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4.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 * 、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使用的是文广东科技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

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评价。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各班学生分为2-4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3、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第一文库网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4、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生活出发,收集与技术有关的各种图片、文字资料,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上技术课,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1”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5、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多跟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物理、历史、化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理念 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2、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知识点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课程结构如下表: 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选择性必修: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模块2:网络基础;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选修:模块1:算法初步;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二、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四、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五: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七、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过程) 1.确定评价目标与内容 2.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的具体指标

高一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计划.doc

2013—2014 学年高一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华容三中通用技术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 1》(必修1),使用的是地质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 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评价。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 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 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各班学生分为4-6 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 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3、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 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4、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生活出发,收集与 技术有关的各种图片、文字资料,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 生喜欢上技术课,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1”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5、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多跟其他学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即:(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以上理念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多视角的价值观。从重点关注知识与技能到关注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的教育是以提供人生的发展基石为宗旨;强调问题解决,关心生活实际。 在课程目标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这个总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说明了分目标。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及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结构体系为1+5,基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是选修模块学习的前提。五个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注重技能与人文的培养,支持个性发展。选修模块的设置,关注

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新特点。确定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培养,规定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内容,阐述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应用;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更加注重方法和思想的挖掘;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 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强调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有建设性的意见,要求教科学编写要要强调适应性;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也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高中通用技术装备标准

江苏省高级中学通用技术实践室装备标准 一、通用技术实践室建设 (一)建设原则 1.本标准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制定。 2.考虑到经费、场所、设备等因素,各地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职业学校的实验、实习场所资源,也可以多所学校共建劳动技术训练中心等形式建设。 3.学校根据情况自行选择实践项目,建设参照本标准进行。 4.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在此平台上自由拓展与教学及操作实践活动内容相应的设计与制作活动。 5.实践课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教师资源,也可通过聘用的方式解决。 (二)实践室设置要求

料储藏室”可合并为一个“准备室(仪器材料储藏室)”。 (三)实践室数量要求 说明:1.实践室数量要求不包括仪器、材料室,准备室,药品室等专用实践教室的辅房。专用实践教室辅房数量与面积应符合存放仪器、器材与准备操作要求。 2.8轨以下可参照8轨,9轨~12轨可参照12轨,13轨~16轨可参照16轨,17轨~20轨可参照20轨,20轨以上的可根据情况适量增加并将功能进一步细化。 3.Ⅲ类学校必修课实践室: 8轨建“技术综合实践室”一间;12轨建“技术设计实践室”和“技术制作实践室”各一间;16轨在12轨的基础上增设“技术制作实践室”一间。 4.选修实践课程专用教室按选定的教学内容建设,应充分利用理科实验室、必修课专用实践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其它设备。 (四)实践室通用要求 1.使用面积:使用面积大于110㎡/间,生均不小于1.80㎡。技术制作实践室使用面积建议在120㎡以上。 2.位置:实践室(楼)应保证最佳建筑朝向,室内避免直射阳光,主要采光面应位于学生座位的左侧。技术制作实践室最好设置在一楼,与其它教室有一定距离。 3.照明:采用自然光及辅助照明。教师演示台面及学生实践桌面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300 Lx,书写黑板宜设局部照明,其垂直照度的平均值不应低于200 Lx,黑板面上的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 。实践桌面无阳光直射,室内无可见眩光,灯具悬挂高度距实践桌面不应低于1700mm,宜安装窗帘。 4.通风条件:采用自然通风,技术制作实践室宜采取排气扇强制排风o 5.噪声控制:室内环境噪声应低于60分贝,技术制作实践室可略高于此值。 6.温度:室内温度在4—30℃之间为宜。 7.供水:每个实践室、准备室至少有一处水源(仪器储藏室除外)。供水指标:供

高中通用技术-1.3《技术的未来》(2)教案

技术的未来 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未来 章节: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的未来 课时:共1课时 作者:刘洪艳(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阅读畅想中,在交流讨论中,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和神奇,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了解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看待技术。 (3)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技术的未来进行畅想交流、案例分析和技术对未来的发展的辩论,初步掌握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等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加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3)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技术的未来发展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理性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通过总结和联系,使学生对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和技术的未来有整体的认识,把学生快乐地、理性地带进技术世界。 四、教学方法 讨论、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章作为《技术与设计1》的第一章,既是全书的逻辑起点,也是全套教材的逻辑起点,因此不仅对全书具有引领作用,对全套教材也具有引领作用,他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章通过引领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理解技术的基本知识,感悟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它们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内涵表述如下。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作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快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块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自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