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食品生化教学大纲最新

食品生化教学大纲最新

食品生化教学大纲最新
食品生化教学大纲最新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FFOD2102

课程名称: 食品生物化学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80学时(授课56学时,实验24学时),5学分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普通化学

开课院部: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发展的历史,掌握生命活动中重要组成成分—糖、脂、蛋白质、酶、核酸的结构和性质,了解维生素、辅酶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体内分子水平上所发生重要的代谢反应有较深入的认识,熟悉其中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同时对生物体内的各种反应的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为学习食品技术原理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本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食品工业生产、开发新产品及新食品资源,从事发酵工程及食品检测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基本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糖、蛋白质、酶、核酸的结构、性质及提取分离的方法;熟悉维生素、辅酶的种类、结构和生理功能;了解生物中各种代谢反应原理,目的,基本过程以及部位等;熟记主要的代谢反应的具体过程以及与代谢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各种代谢反应与生产及生活的关系,如疾病的病因及治疗、生物制药、农业生产等,从而进一步领会各种代谢反应;学会总结生物体内各种反应的规律,综合分析各种代谢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代谢研究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学习设计大致的研究过程;了解生物化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手段。

另外,随着该学科技术研究的深入,本课程不断更新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尤其在食品工业发展动向方面不断调整授课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以便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课程主要内容

第1章绪论(2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理解、了解):

了解食品的概念及化学组成;理解食品生化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它在食品行业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食品生物化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如何学习这门课程。

主要内容:

1.食品的概念及化学组成。

2.食品生物化学研究对象及内容。

3.食品生物化学的地位和作用。。

4.学习方法介绍,课程简介。

重点与难点:

生物化学的概念及其食品生物化学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2章食品主要营养成分(20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理解、了解):

1.掌握单糖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作用。脂肪及脂肪酸的结构及性质;油脂氧化的影响因素;掌握皂化价、酸价、酯价等的定义、应用;脂肪酸败的机理、过程、影响因素、控制方法。掌握蛋白质的结构组成;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肽键、氨基酸的等电点;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及常见形式、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血红蛋白氧合曲线的影响因素及意义;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掌握酶活性中心、功能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的概念;影响酶反应的多种因素;最适pH、最适温度的概念;酶催化作用机制。掌握维生素B1、B2、尼克酸、尼克酰胺、泛酸、叶酸、生物素、硫辛酸、吡多醛、钴胺素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和基本构成单位、基本结构。

2.熟悉重要的单糖衍生物、寡糖和多糖结构和性质。熟悉脂类的分类;决定乳浊液的性质的主要因素。蛋白质的分类;氨基酸分类、氨基酸的性质;肽平面、肽单元、结构域;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熟悉中间产物学说;酶促反应的特点;酶促反应动力学的概念;pH、温度、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熟悉维生素B族与辅酶;脂溶性维生素、辅酶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特点。核酸的分子组成、变性、复性。

3.了解糖类的结构。了解复合脂质和衍生脂质的结构和作用;核酸的结构和分子杂交。了解酶的命名及分类;维生素缺乏的症状。

主要内容:

单糖、寡糖、多糖。脂类的特征及其分类;生物膜。蛋白质概述;蛋白质的定义、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的分类、蛋白质的结构组成;氨基酸的结构、氨基酸的分类、氨基酸的性质;肽;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三维(空间)结构;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蛋白质的分离步骤;蛋白质的纯化方法,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酶的结构及催化作用机制,酶分子的结构特点,酶催化反应的专一性,酶作用高效率的机制;酶的结构及催化作用机制,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pH 的影响,温度的影响,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脂溶性维生素;辅酶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特点。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和基本构成单位、基本结构、理化性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单糖的重要化学性质;蛋白质的结构组成;20种氨基酸的名称、结构式、重要氨基酸侧链、氨基酸的等电点;肽键、肽、多肽链;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肽单元;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蛋白质的变性及两性性质,α-螺旋、β-折叠;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及其原理。核酸的变性、复性及分子组成。酶的结构特点;酶促反应特点;酶促反应机制。维生素B族与辅酶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水分吸附等温线的意义;酶促反应动力学;米氏方程、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辅酶的生理功能;辅酶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特点。

第3章生物氧化(4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理解、了解):

1.掌握生物氧化高能化合物的概念;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链(呼吸链)的概念、氧化磷酸化基本机制;电子传递链的组成、顺序、生成ATP的部位。

2.熟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主要内容:

生物能及其存在形式概念;ATP与其他高能化合物;能量代谢中心-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的基本机制;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偶联机制;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小结。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物氧化、高能化合物的概念;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链(呼吸链)的概念。

难点:氧化磷酸化基本机制;电子传递链的组成。

第4章糖代谢(8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理解、了解):

1.掌握糖酵解及糖有氧氧化的概念、关键酶及其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及生理意义;糖异生的概念、进行部位、主要反应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2.熟悉详细反应过程及其反应的调控点;磷酸戊糖途径的概念、反应主要阶段;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3.了解糖异生的调节;高血糖、糖尿症低血糖。

主要内容: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葡萄糖的分解代谢糖无氧分解;糖有氧氧化;葡萄糖分解

代谢过程中能量的产生;糖原的合成和分解糖原的合成;糖原的分解;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糖异生、糖异生途径、三个底物循环、糖异生的生理意义、乳酸循环;血糖及其调节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调节血糖的激素;小结。

重点与难点:

重点:糖酵解代谢途径的概念、主要过程、关键酶及其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概念、主要过程、关键酶及其生理意义;糖原合成、分解的概念、主要过程、关键酶及其生理意义;糖异生的概念、进行部位、主要反应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难点:糖酵解代谢主要过程、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主要过程、关键酶;糖原主要过程、关键酶。

第5章脂类代谢(4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理解、了解):

1.熟悉脂类的消化吸收;脂酸的合成代谢。

2.掌握脂肪的分解代谢、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酮体的生成和利用,酮体的生理意义。

主要内容:

脂类代谢的意义;脂肪的分解代谢甘油的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脂肪酸的合成代谢脂酸合成的概况;软脂酸合成:部位、原料和简单反应过程;脂酸合成的调节;小结。

重点与难点:

重点: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酮体的生成和利用,酮体的生理意义。

难点: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酮体的生成。

第6章蛋白质降解与氨基酸代谢(4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理解、了解):

1.熟悉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尿素合成的调节。

2.掌握蛋白质的酶促降解;α-酮酸的代谢去向、氨的来源、转运和代谢去路。

主要内容: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蛋白质的消化;氨基酸的吸收;氨基酸的脱氨基方式;氨基酸的一般代谢α-酮酸的代谢;经氨基化生成非必需氨基酸;转变成糖及脂类;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尿素的生成尿素循环过程(在线粒体和胞液中进行);尿素合成的调节;小结。

重点与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吸收;氨基酸的三种脱氨基方式;α-酮酸的代谢去向;氨的来源、转运和代谢去路。

难点:氨基酸的三种脱氨基方式;α-酮酸的代谢去向。

第7章核酸代谢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8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理解、了解):

1.掌握两种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核苷酸的分解产物;DNA修复机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及翻译后加工。

2.熟悉核苷酸的一般分解代谢概况、核苷酸的生理功能;转录后加工;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体系。

3.了解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主要内容:

核苷酸代谢概况;核苷酸的一般水解过程;嘌呤核苷酸代谢嘌呤核苷酸合成代谢:从

头合成的原料、特点;补救合成的概念;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嘧啶核苷酸代谢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从头合成的原料、特点;嘧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分解代谢终产物;核酸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体系;蛋白质翻译过程及翻译后加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干扰和抑制;小结。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种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核苷酸的分解产物;蛋白质的合成。

难点:两种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蛋白质的合成。

第8章代谢相互关系与调控(2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理解、了解):

1.熟悉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的特点;酶合成调节、酶降解调节、酶活性调节。

2.掌握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脂代谢与蛋白质代谢,核酸代谢。

3.了解器官间的代谢联系。

主要内容: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的特点;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脂代谢与蛋白质代谢,核酸代谢;器官间的代谢联系;代谢调节:酶合成调节、酶降解调节、酶活性调节。小结。

重点与难点:

重点: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脂代谢与蛋白质代谢,核酸代谢。

难点: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脂代谢与蛋白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第9章食品加工储藏中的生物化学(2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理解、了解):

1. 掌握食品加工储藏过程中的食品的褐变作用(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

2. 熟悉食品中的其他变色作用风味物质形成的生物化学

3. 了解食品中的天然色素、食品原料色素的消解和变色。

主要内容:

食品中的变色作用:食品中的天然色素、食品原料色素的消解和变色,食品的褐变(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食品中的其他变色作用风味物质形成的生物化学。小结。

重点与难点:

重点:食品加工储藏中的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及控制措施。

难点: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的机理及控制措施。

第10章现代食品生物化学实用技术(2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理解、了解):

1. 了解不同的分析技术的发展近况和在食品科学研究的应用。

2. 熟悉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及其在现代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及其在现代食品科学中的应用;免疫分析技术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基因分析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小结。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物传感器的概念、免疫分析技术。

四、教学环节安排

课堂教学:1、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等2、教学手段:图像视频辅助3、外语要求:一般习题课和课外习题:随堂练习和知识点小测,课后布置课后作业。以百分计算做平时成绩。

五、课程内实验内容及要求

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课内实验教学大纲。

六、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方法:闭卷、笔试

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占30%(其中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合计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计入学期成绩。

七、教材及参考书

[1]陈晓平主编.食品生物化学第1版.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2

[2]王镜岩、朱圣庚等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9

[3]郑集等编著.普通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

[4]王琳芳,杨克恭.蛋白质与核酸.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院大学联合出版

社.1998.

[5]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7.

[6]孙志贤.现代生物化学理论与研究技术.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5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课内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1: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及等电点的测定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类型:验证性

目的和要求:掌握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及等电点的测定原理。

主要内容:1、蛋白质的两性反应;2酪蛋白等电点测定

实验2:蛋白质含量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法)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类型:综合性目的和要求:学习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及方法。

主要内容:1.标准曲线的制作;2.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3.结果计算。

实验3: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2,6-二氯酚靛酚法)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类型:综合性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植物材料中抗坏血酸含量的原理与方法。

主要内容:2,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标定;样品液提取;样品滴定。

实验4:大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提取及其酶活力测定实验学时:5学时实验类型:综

合性

目的和要求:掌握SOD酶的提取、分离、检测的一般步骤;了解酶在提取过程中的两个参数:回收率、纯化倍数;掌握离心机的使用。

主要内容:1.SOD的提取;2.除杂蛋白;3.SOD酶的沉淀分离;4.粗酶液活性测定(邻苯三酚法)。

实验5:斐林试剂比色法测定还原性糖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类型:综合性

目的和要求:掌握斐林试剂比色法测定植物组织还原糖含量的方法与原理。

主要内容:1.标准曲线的制作;2.样品中还原糖的提取;3.样品测定

实验6:糖酵解中间产物的鉴定实验学时:5学时实验类型:验证性

目的和要求:掌握糖酵解过程的中间步骤及利用抑制剂来研究中间代谢的方法。

主要内容:1.取小烧杯3只,分别加入新鲜酵母0.3g,并按下表分别加入各试剂,混匀,观察现象并记录。

2.将各杯混合物分别倒入编号相同的发酵罐内,放入37℃保温1.5h,观察发酵管产生气泡的量有何不同并记录结果。

3.把发酵管中发酵液倾倒入同号小烧杯中并在2号和3号杯中按下表补加各试剂,摇匀放10min后和第一只烧杯中内容物一起分别过滤,取滤液进行测定。

4.取3个试管,分别加入上述滤液0.5ml,并按下表加入试剂和处理,观察现象并记录结果。

执笔人:刘太林制订日期:2014年4月修订日期:2015年5月审阅人:王俊全教学单位负责人签章:

生化教学大纲学生用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及思考题 绪论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物化学的含义。 2. 熟悉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生物化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 1.思考题 1.1 简述生物化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标】 1. 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组成特点;掌握20种氨基酸缩写符号、结构式及主要特点(区内生源不要求)。 2. 掌握氨基酸主要的理化性质;掌握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及蛋白质的主要理化性质。(区内生源作熟悉内容) 3.了解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体内重要的恬性肽。 1.思考题 1.1 简述谷胱甘肽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2 简述血红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3 简述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改变与疾病的关系(如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疯牛病等)。 1.4为何蛋白质的含氮量能表示蛋白质相对量; 1.5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其结构特征是什么? 1.6何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1.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何结构特征? 1.8蛋白质变性和沉淀的关系如何? 2.名词解释构象与构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变性作用、亚基、肽单元、肽键、蛋白质变性、模体、锌指结构、α-螺旋、β-折叠、分子伴侣、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各类核酸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掌握核酸元素组成特点,并结合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化学结构,熟记它们的中文名称及相应的缩写符号;掌握两类核酸(DNA、RNA)分子组成异同及体内重要的环化核苷酸。 2.掌握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描述DNA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要点及碱基配对规律;掌握核酸的性质、DNA 热变性、复性及分子杂交等重要概念。(区内生源作熟悉内容) 3.熟悉tRNA二级结构要点及核酸的高级结构形式。(区内生源作了解内容) 4.了解核酸序列分析的方法的名称。 5. 了解核酸的分类,分布和体内几种重要单核苷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1.思考题 1.1 细胞内有哪几类主要RNA?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1.2 tRNA的结构特点。

食品添加剂教学大纲

《食品添加剂》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添加剂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执笔人:彭芳刚 一、课程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8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 学分:1.5学分 二、课程概述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介绍各类食品添加剂的性质、性能、毒性使用方法及应用范围的学科,与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毒理学等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课程分六篇对食品添加剂进行介绍食品。第一篇绪论部分参考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安全及科学管理等基础知识。第二篇至第六篇根据我国GB2760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按照功能特性分为食品保存剂、食品色泽调节剂、食品风味调节剂、食品质构改良剂、其他食品添加剂分篇介绍,重点介绍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性质、使用方法及应用范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同时熟悉常用食品添加剂的性质、性能、毒性、使用方法及应用范围,为培养食品研发、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科技人才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绪论 教学内容: 1、食品添加剂概述 2、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3、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 教学要求: 1、理解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2、理解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及分析 3、了解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篇食品保存剂 第一章食品防腐剂 教学内容: 1、食品防腐剂概述 2、食品防腐剂各论 3、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防腐剂的作用机理 2、熟悉常用防腐剂的作用机理、抑菌范围、适宜pH、安全性等。 3、掌握防腐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第二章食品抗氧化剂 教学内容: 1、脂类自动氧化机理 2、抗氧化剂作用机理 2、抗氧化剂各论 3、抗氧化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1、了解脂类自动氧化机理 2、掌握抗氧化剂作用机理 3、熟悉常用防腐剂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及应用范围。 4、掌握防腐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第三篇食品色泽调节剂 第一章着色剂

(完整版)食品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米氏常数(Km值) 3.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4.糖异生(glycogenolysis) 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五、问答 1.简述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制。 2.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5.简述tRNA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米氏常数(Km值):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m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M或mM)。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3.生物氧化: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2;底物氧化脱氢、氢及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转变成ATP。 4.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5.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五、问答 1. 答: 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稳定的作用力是次级键,此外,二硫键也起一定的作用。当某些因素破坏了这些作用力时,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即遭到破坏,引起变性。 2.答: 按Watson-Crick模型,DNA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大连海事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连海事大学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生物信息学辅修专业学分数 4 学时数72 考核方式考试 执笔者杭晓明编写日期2005.12.1 教研室主任签字主管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和了解的一门基础和前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将为生命学科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 1. 描述生物体内的主要物质的组成、生物学功能,物质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的规律。 2. 解释生物体内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及调控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包括生物大分子结构与机能的关系。 3. 学会初步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论述或解释一些基本的生命现象和问题。 4.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一门主要运用化学的原理、技术和方法,同时结合其它学科的原理与技术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阐述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生物大分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结构、性质及其在生命活动(如生长、生殖、代谢、运动等)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作为生命学科必不可少核心,近年来,生物化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成为生命学科中最先进的领域之一,正向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学科领域渗透。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和了解的一门基础和前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将为生命学科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生化的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课程体系;学习方法。 生物有机体: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分子间相互作用;细胞及细胞器;生物膜。 生物大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维生素& 激素。 生物体代谢:糖代谢;氧化磷酸化;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尿素循环;核苷酸代谢,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糖-脂;糖-蛋白;脂-蛋白;核酸与其他)。 遗传信息传递DNA—RNA—蛋白质:DNA复制;RNA生物合成;蛋白质生物合成。 生化过程的相互作用与调控:调节(酶水平;激素水平;神经系统)。

生化教学大纲-学生用

生化教学大纲-学生用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及思考题 绪论 【教学目标】 1. 掌握生物化学的含义。 2. 熟悉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生物化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 1.思考题 1.1 简述生物化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标】 1. 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组成特点;掌握20种氨基酸缩写符号、结构式及主要特点(区内生源不要求)。 2. 掌握氨基酸主要的理化性质;掌握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及蛋白质的主要理化性质。 (区内生源作熟悉内容) 3.了解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体内重要的恬性肽。 1.思考题 1.1 简述谷胱甘肽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2 简述血红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3 简述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改变与疾病的关系(如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疯牛病等)。 1.4为何蛋白质的含氮量能表示蛋白质相对量; 1.5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其结构特征是什么? 1.6何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1.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何结构特征? 1.8蛋白质变性和沉淀的关系如何? 2.名词解释构象与构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变性作用、亚基、肽单元、肽键、蛋白质变性、模体、锌指结构、α-螺旋、β-折叠、分子伴侣、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各类核酸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掌握核酸元素组成特点,并结合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化学结构,熟记它们的中文名称及相应的缩写符号;掌握两类核酸(DNA、RNA)分子组成异同及体内重要的环化核苷酸。 2.掌握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描述DNA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要点及碱基配对规律;掌握核酸的性质、DNA热变性、复性及分子杂交等重要概念。 (区内生源作熟悉内容) 3.熟悉tRNA二级结构要点及核酸的高级结构形式。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Functional Food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食品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功能性食品被誉为“21 世纪的食品”,它是当今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涉及到化学、生化、医学、药学、食品工程等众多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发展,将前面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利用我国食品资源、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和开发出保障人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成为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管理、生产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与功能性食品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因子或成分的生理功能; 3、了解各类功能性食品资源的特点; 4、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机制; 5、理解和掌握功能性食品的设计原则; 6、了解我国各类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方法; 7、为学生从事有关功能性食品的生产、科学研究和产品创新打下基础。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功能性食品学,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功能性食品生物化学、营养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应用及市场状况。 (二)教学内容: 1.掌握功能性食品的概念或定义; 2.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演替过程; 3.了解功能性食品基本特征及分类; 4.了解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功能因子

食品生物化学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教师 20 年月日 …………大学教务处制

生物技术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与展望 摘要:本文综述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前景。由生物技术催生的军用食品新材料和新技术,主要包括功能食品基础原料、新型抑菌防腐材料、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及军用食品快速安全检测技术等。生物技术可有效改善食品品质和营养结构,促进军用食品由营养型向功能型转变。军用食品的未来将在生物技术的集成与耦合中创新发展。 关键词:生物技术;军用食品;功能基础原料;集成与耦合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DNA重组技术(recombinant technology of DNA)的诞生,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内容,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的生物技术应势而生。生物技术集合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应用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科学成就,有助于解决食品、医药、化工、农业、环保、能源和国防等领域的资源紧缺难题,因此被列入当今世界七大高新技术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1]。 生物技术最初源于传统的食品发酵,并首先在食品加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改良面包酵母菌种,就是基因工程应用于食品工业的第一个例子。基本原理是:将具有较高活性的酶基因转移至面包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 cvisiae),进而使生产菌中麦芽糖透性酶(mal to s epermease)及麦芽糖酶(maltase)的含量与活性高于普通面包酵母,使面团在发酵时产生大量的CO2,形成膨发性能良好的面团,从而提高面包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又如制造干酪的凝乳酶,过去的凝乳酶是从小牛胃中提取的,为了满足世界干酪的生产需求,每年全世界大约需要宰杀5000万头小牛。基因工程技术诞生后,通过把小牛胃中的凝乳酶基因转移至大肠杆菌(E.coli)或酵母中,即可通过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凝乳酶,最后经过基因扩增,保证了干酪生产对凝乳酶的需求[1]。此外,酶法转化或酶工程的应用,也能有效改造传统的食品工业。因此,采用生物技术,不仅可以改良食品工业中原料和材料的品种,提高和改善食品工业酶的稳定性,而且还可解决食品资源紧缺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装备的应用,未来战争作战半径增大、节奏加快,作战人员智能、体能消耗突出,这对军用食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通过军用功能食品可快速调节士兵体能,全面提高

(完整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20005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52学时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使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探讨并阐明生命现象,即生命的化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体内物质的代谢变化及调控;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其它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功能,在生命活动中的代谢变化及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生物体内糖、脂类及蛋白质等物质的主要代谢变化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3.掌握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掌握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主要过程及规律。 【能力目标】 1.掌握生物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2.具有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能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 3.掌握重要的临床生化指标,了解生物化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4.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及护理操作技能。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课程编号09054206: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 适用于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总学时:48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系课程负责人:呼凤兰 执笔人:呼凤兰审核人:高平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性质、生理功能和它们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其营养质量的变化,理解食品各营养成分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生化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它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核心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几大类生命物质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功能;掌握酶的组成、分类、酶作用机理、酶活力测定和酶促反应动力学;掌握糖类分解代谢,脂肪酸费解和合成代谢,DNA和RNA合成蛋白质合成等生物体内的重要生化反应过程;掌握生物氧化中氧化磷酸化过程和ATP产生机理;掌握层析、电泳、酶动力学实验、核酸等生物物质分离、蛋白质性质实验等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巧。 三、教学内容、目标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食品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的意义;如何学习食品生物化学;新陈代谢概论 目标及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及我国食品营养工作的发展历程及未来任务; 2、掌握食品的概念,了解食品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生物化学的概念及食品生物化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二章食品物料重要成分化学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 学时数:62 其中:实验学时:10 课外学时: 学分数:3.5分 适用专业:临床护理学 执笔者:郭冬招 编写日期:2006年11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的任务主要是介绍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某些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化学进展,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对认识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止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当今生物化学越来越多的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它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理解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了解物质代谢异常与临床疾病的关系。通过实验课熟悉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及生化检验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等。 为了完成和达到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内容宜以物质代谢为主线,加强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牢固和熟练地掌握和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掌握生物化学的定义 2.熟悉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理解新陈代谢的特点与其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3.了解生化与各基础学科的关系,生化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二)蛋白质的化学 1. 掌握组成蛋白质20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掌握肽键和肽的概念。 2. 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及亚基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稳定蛋白质各级结构中的非共价键和共价键。 3. 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 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实际应用: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胶体性质、变性与沉淀。 5.了解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和蛋白质的分类。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教学教材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Functional Food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食品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功能性食品被誉为“21 世纪的食品”,它是当今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涉及到化学、生化、医学、药学、食品工程等众多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发展,将前面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利用我国食品资源、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和开发出保障人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成为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管理、生产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与功能性食品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因子或成分的生理功能; 3、了解各类功能性食品资源的特点; 4、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机制; 5、理解和掌握功能性食品的设计原则; 6、了解我国各类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方法; 7、为学生从事有关功能性食品的生产、科学研究和产品创新打下基础。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功能性食品学,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功能性食品生物化学、营养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应用及市场状况。 (二)教学内容: 1.掌握功能性食品的概念或定义; 2.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演替过程; 3.了解功能性食品基本特征及分类; 4.了解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食品生物化学十套试题及答案

食品生物化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前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用凯氏定氮法测定乳品蛋白质含量,每克测出氮相当于()克蛋白质含量。 A.0.638 B.6.38 C.63.8 D.638.0 ()2.GSH分子的作用是()。 A.生物还原 B.活性激素 C.营养贮藏 D.构成维生素 ()3.蛋白变性后()。 A.溶解度降低 B.不易降解 C.一级结构破坏 D.二级结构丧失 ()4.破坏蛋白质水化层的因素可导致蛋白质()。 A.变性 B.变构 C.沉淀 D.水解 ()5.()实验是最早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A.大肠杆菌基因重组 B.肺炎链球菌转化 C.多物种碱基组成分析 D.豌豆杂交 ()6.紫外分析的A260/A280比值低,表明溶液中()含量高。 A.蛋白质 B.DNA C.RNA D.核苷酸 ()7.DNA生物合成的原料是()。 A.NTP B.dNTP C.NMP D.dNMP ()8.据米氏方程,v达50%Vmax时的底物浓度应为()Km。 A.0.5 B.1.0 C.2.0 D.5.0 ()9.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 A.Vmax下降, Km下降 B.Vmax下降, Km增加 C.Vmax不变, Km增加 D.Vmax不变, Km下降 ()10.维生素()属于水溶性维生素。 A.A B.B C.D D.E ()11.糖代谢中,常见的底物分子氧化方式是()氧化。

A.加氧 B.脱羧 C.脱氢 D.裂解 ()12.每分子NADH+H+经呼吸链彻底氧化可产生()分子ATP。 A.1 B.2 C.3 D.4 ()13.呼吸链电子传递导致了()电化学势的产生。 A.H+ B.K+ C.HCO3- D.OH- ()14.()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 A.ATP B.ADP C.AMP D.Pi ()15.动物体内,()很难经糖异生作用转变为糖。 A.氨基酸 B.核苷酸 C.有机酸 D.脂肪酸 ()16.核糖可来源于()。 A.EMP B.TCAc C.HMP D.乙醛酸循环 ()17.脂肪酸β–氧化主要产物是()。 A.CO2 B.乳酸 C.丙酮酸 D.乙酰辅酶A ()18.生物膜中含量最多的脂类为()。 A.甘油三酯 B.甘油二酯 C.糖脂 D.磷脂 ()19.人体嘌呤降解的终产物是()。 A.尿素 B.尿酸 C.尿囊素 D.尿囊酸 ()20.基因上游,可被RNA聚合酶识别并特异结合的DNA片段称()。 A.起点 B.启动子 C.外显子 D.内含子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到4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 )1.以下各氨基酸中,属于人体必须氨基酸的是( )。 A.Phe B.Lys C.Trp D.Thr ( )2.出现在球蛋白表面频率较低的氨基酸是( )。 A.Ala B.Leu C.Pro D.Arg ( )3.引起蛋白质沉淀的因素有( )。 A.高温 B.生物碱试剂 C.稀盐溶液 D.金属离子

(完整版)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大纲

《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加工技术 学时:共72学时,理论课程46学时,实验课26个学时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教材和参考书:《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工艺学》 一、课程学时分配 理论课课时分配

实验课课时分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了各类食品的加工技术和加工原理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专业课,通过对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技能练习,使学生在获得广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常见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应用型的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本课程共计7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6学时,实验26时。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 使学生掌握食品加工基本技术和加工原理,在参教学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生产,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产品开发、资源利用、工程设计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食品生产与开发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果蔬贮藏与加工工艺、畜产品加工工艺、发酵食品工艺、焙烤制品工艺、饮料工艺、实习训练,等 就业面向:食品加工领域的生产与管理工作。

四、主要教学章节 绪论 一、食品加工概述 二、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项目一果蔬食品加工技术任务一罐制品加工技术 一、罐制品加工基本原理 二、罐藏容器 三、果蔬罐头加工技术 四、常见的质量问题与控制 专项实训一糖水桃罐头的制作 任务二干制品加工技术 一、干制品加工基本原理 二、干制方法与设备 三、干制技术 四、干制品的包装与贮藏 专项实训二干制胡萝卜粒的制作 任务三糖制品加工技术 一、糖制品加工基本原理 二、糖制品分类

(高考生物)食品生物化学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

(生物科技行业)食品生物化学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教师 20年月日 …………大学教务处制 生物技术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与展望

摘要:本文综述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前景。由生物技术催生的军用食品新材料和新技术,主要包括功能食品基础原料、新型抑菌防腐材料、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及军用食品快速安全检测技术等。生物技术可有效改善食品品质和营养结构,促进军用食品由营养型向功能型转变。军用食品的未来将在生物技术的集成与耦合中创新发展。 关键词:生物技术;军用食品;功能基础原料;集成与耦合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DNA重组技术(recombinanttechnologyofDNA)的诞生,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内容,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的生物技术应势而生。生物技术集合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应用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科学成就,有助于解决食品、医药、化工、农业、环保、能源和国防等领域的资源紧缺难题,因此被列入当今世界七大高新技术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1]。 生物技术最初源于传统的食品发酵,并首先在食品加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改良面包酵母菌种,就是基因工程应用于食品工业的第一个例子。基本原理是:将具有较高活性的酶基因转移至面包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cvisiae),进而使生产菌中麦芽糖透性酶(maltosepermease)及麦芽糖酶(maltase)的含量与活性高于普通面包酵母,使面团在发酵时产生大量的CO2,形成膨发性能良好的面团,从而提高面包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又如制造干酪的凝乳酶,过去的凝乳酶是从小牛胃中提取的,为了满足世界干酪的生产需求,每年全世界大约需要宰杀5000万头小牛。基因工程技术诞生后,通过把小牛胃中的凝乳酶基因转移至大肠杆菌(E.coli)或酵母中,即可通过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凝乳酶,最后经过基因扩增,保证了干酪生产对凝乳酶的需求[1]。此外,酶法转化或酶工程的应用,也能有效改造传统的食品工业。因此,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301100350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英文名称:Bio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64 学分:4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16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适用层次:本科 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国际交流) 先修课程: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承担院部:基础医学院;学科组: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基础课,是生命科学的前沿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较系统和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思维,为学习后续的药学、中药学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开展中医药学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由浅入深地介绍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联系生物化学国内外科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成果在药学、中药学的应用;注意各章节知识衔接协调、避免与其它课程知识重复或者脱节。 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设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条件,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遗传信息传递转接三篇章的内容;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现代科学的生命思维和一定的创新思维。重点章节是教材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Nutriology of Food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 【学分数】: 4 【总学时】: 72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掌握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营养素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社区营养;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 DRI )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了解营养与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从事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㈠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 、理论知识方面 ( 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生理,营养素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过程;热能的单位、来源及生理值,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特殊人群、特殊作业环境机体营养代谢的特点和营养需要;膳食参考量( DRI )相关指针及其制定依据。 ( 2 )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和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素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及生产,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 3 )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不同人群营养生理特点、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原则。 2 、技能技巧方面 ( 1 )根据主要缺乏症,能初步判断何种营养素缺乏。 ( 2 )通过居民营养状况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的学习,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 ( 3 )根据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正确编制不同人群食谱。 ( 4 )根据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基本能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下列能力上得到培养: 1 、知识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编制不同人群食谱,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2 、记忆能力。能够记住基本概念,主要营养素的代谢特点、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 3 、综合归纳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归纳其营养需要特点;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及膳食营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

(完整版)食品生物化学试卷及答案

试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氨基酸中哪一种是非必需氨基酸: A.亮氨酸 B.酪氨酸 C.赖氨酸 D.蛋氨 酸E.苏氨酸 2.构成多核苷酸链骨架的关键是: A.2′3′-磷酸二酯键 B.2′4′-磷酸二酯键C.2′5′-磷酸二酯键 D.3′4′-磷酸二酯键 E.3′5′-磷酸二酯键 3.酶的活性中心是指: A.酶分子上含有必需基团的肽段 B.酶分子与底物结合的部位 C.酶分子与辅酶结合的部位 D.酶分子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性结构区 E.酶分子有丝氨酸残基、二硫键存在的区域 4.下列化合物中,除了哪一种以外都含有高能磷酸键: A.NAD+ B.ADP C.NADPH D.FMN 5.由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反应所需要的酶是:

A.果糖二磷酸酶 B.葡萄糖-6-磷酸酶 C.磷酸果糖激 酶D.磷酸化酶 6.下列哪项叙述符合脂肪酸的β氧化: A.仅在线粒体中进行 B.产生的NADPH用于合成脂肪酸 C.被胞浆酶催化 D.产生的NADPH用于葡萄糖转变成丙酮酸 E.需要酰基载体蛋白参与 7.转氨酶的辅酶是: A.NAD+ B.NADP+ C.FAD D.磷酸吡哆醛 8.下列关于DNA复制特点的叙述哪一项错误的: A.RNA与DNA链共价相连 B.新生DNA链沿5′→3′方向合成 C.DNA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D.复制总是定点双向进行的 9.利用操纵子控制酶的合成属于哪一种水平的调节: A.翻译后加工B.翻译水平 C.转录后加工D.转录水平

10.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tRNA的作用是: A.将一个氨基酸连接到另一个氨基酸上 B.把氨基酸带到mRNA指定的位置上 C.增加氨基酸的有效浓度 D.将mRNA连接到核糖体上 二、填空题 1.大多数蛋白质中氮的含量较恒定,平均为___%,如测得1克样品含氮量为10mg,则蛋白质含量 为 ____%。 2.冰的导热系数在0℃时近似为同温度下水的导热系数的____倍,冰的热扩散系数约为水的_____ 倍,说明在同一环境中,冰比水能更_____的改变自身的温度。水和冰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上较大的差异,就导致了在相同温度下组织材料冻结的速度比解冻的速度_____。 3.糖类的抗氧化性实际上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 4. 肉中原来处于还原态的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呈______色,形成氧合肌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时呈 ______色,形成高铁血红素时呈_______色。 5.根据风味产生的刺激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6.食品中的有毒成分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品中化学污染的毒素,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毒素。 三、判断

生物化学(上)教学大纲及进度生技Word版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系别●生物技术系 教师●刘玮 课程●生物化学(上) 团结勤奋 求是创新 南昌大学教务处

《生物化学》 (上) 刘玮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系 2013年8月

南昌大学课程教学进度表 (2013 – 2014 学年第一学期适用) 任课老师在每学期开课前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课程进度表”,经教研室讨论在开学后一周内发至学生班级,并送学生所在系一份。 学院:生命科学系:生物技术任课教师:刘玮 性别:男年龄: 59 职称:研究员 学历:硕士所学专业:动物生理学任课班级:生物技术122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上)

南昌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含英文译名):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课程编号:J5602Z001 课程类别:(指通识课、学科核心课、选修课)学科核心课 教学时数总计:64学时 授课时数:本学期32学时 实践教学时数:无 实验时数:本学期48学时(见《生物化学实验》J5602Z002)设计:无 实习:无 教学大纲制定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 教学大纲制订时间;2012年9月 系主任签字; 南昌大学教务处

生物化学(上)教学大纲 (适用于生物技术专业) 课程编码:J5602Z001 课程英文译名:Biochemistry 课程类别:学科核心课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分:4 总学时:64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教材:《生物化学原理》2e,张楚富主编,高教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书: [1]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5e, David Nelson & Michael Cox, 2009 [2] Color Atlas of Biochemistry, 2e, Jan Koolman, 2005 [3] Biochemistry for Dummies, John T Moore, 2008 [4] 生物化学考研精解,毛慧玲、朱笃主编,2007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本课程是生物科学各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学习目的和任务主要是: 1. 掌握基础生物化学内容以及基本的生物化学技术原理; 2. 认识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的相关关系; 3. 为学习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及食品工艺学和生物制药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打 好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大纲分为掌握/记住、理解/熟悉及了解等层次要求 三、课程基本内容(授课顺序有所调整,参见教学进度表) 第一章绪论 1. 了解生物化学发展简史、推动生化研究飞跃发展的若干重大突破及相关学者 2. 了解当代生化研究的主要任务 3. 了解主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功能 第二章氨基酸与肽 1. 掌握蛋白质中含有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 理解氨基酸主要物性与结构的关系 3. 理解氨基酸的两性解离、等电点以及等电点pI与解离基团pK值的关系 4. 了解氨基酸的分类方法,记住氨基酸的三字母符号 5. 了解氨基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特征反应 6. 了解蛋白质的概念及重要性,了解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掌握其氮含量特点 7. 掌握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概念及其重要性

生化工程教学大纲

《生化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化工程(Biochemical Engineering) 学分:2 学时:32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 适用专业:生物工程、化学工程、食品科学等专业 开课系部:生命科学学院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课程性质: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课程培养目标: 1.掌握生化反应过程中带有共性的工程技术原理,即掌握培养基的灭菌,氧传递、搅拌与通风、细胞培养及动力学、固定化酶和细胞、生物反应器结构与类型、生物反应器操作、生物反应器的比拟放大、过程的控制与优化等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建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化生产过程实际问题的概念和能力,培养进行生物工艺设计与工程开发的能力。 3.了解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前沿及趋势。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生化工程的主要内容,了解生化工程学诞生背景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1.生化工程学诞生的背景 2.生化工程学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化工程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难点:生化工程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培养基灭菌2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设计,熟悉灭菌效果的分析与计算,了解灭菌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分批灭菌:微生物的热死灭动力学;分批灭菌的设计 2.连续灭菌:连续灭菌反应器的流体流动模型;连续灭菌反应器的设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设计 难点:灭菌效果的分析与计算 第三章空气除菌2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空气除菌方法及空气过滤设计,熟悉典型的空气除菌流程分析,了解空气中的微生物及空气压缩过程中状态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 1.空气中的微生物 2.空气压缩过程中状态的变化 3.空气除菌方法 4.典型的空气除菌流程分析 5.空气过滤设计 6.新型过滤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空气除菌方法及空气过滤设计 难点:空气过滤设计及新型过滤器 第四章通气与搅拌4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通气发酵罐中溶氧速率与通气及搅拌的关系,双膜理论,测量体积溶氧系数k Lα的方法,熟悉搅拌器轴功率计算,了解搅拌器的型式及流型。 (二)教学内容 1.搅拌器轴功率计算:搅拌器的型式及流型;搅拌器轴功率计算;非牛顿流体特性对搅拌功率计算的影响 2.通气发酵罐中溶氧速率与通气及搅拌的关系:双膜理论;测量体积溶氧系数k Lα的方法;k Lα与设备参数及操作变数之间的关系式;发酵液中的k Lα与其调节;传氧效率(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双膜理论;测量体积溶氧系数k Lα的方法 难点:双膜理论,搅拌器轴功率计算 第五章发酵罐的比拟放大2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以k Lα为基准的比拟放大法及以P0/V相等为基准的比拟放大法,熟悉比拟放大的其他基准及发酵罐的比拟缩小。 (二)教学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