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Rural Eco-tourism

摘要: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旅游形式,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对近十年来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了查阅和整理,从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出发,重点阐述乡村生态旅游类型和发展模式,并通过分析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展望。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 理论综述; 研究展望

近几十年,乡村生态旅游逐渐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上很多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以促进经济发展。联合国将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旅游资源丰富,民风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具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不足,不足以指导乡村生态旅游的规划发展建设。因此,本文对近十年来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了查阅和整理,从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出发,重点阐述乡村生态旅游类型和发展模式,并通过分析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展望。

1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背景

1.1 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背景

在国外,乡村旅游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65年,意大利就成立了“农业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田野趣[1]。在19世纪40年代的发达国家,由于一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且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和外移,导致乡村地区人口下降,服务业萧条,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政界和学术界开始关注农村问题,寻找农村发展之路。繁华的都市和与日俱增的压力使得偏僻和风景秀丽的农村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成为公众向往的旅游地,构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早期形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发展,欧美各国开

始倡导绿色旅游,乡村旅游的生态性日益突出,乡村生态旅游也就应运而生。1.2 国内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背景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起步较晚,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出现城市环境污染、生活空间狭小、城市景观千篇一律等弊端,强大工作生活压力下的人们渴望走出城市,走进乡村、走进大自然,从而催生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出现。自1998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以来,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我国近几年的旅游主题也都是与乡村、生态的内容相关:“2005·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论坛”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2006年的旅游主题是“2006中国乡村游”、2007年又定为“城乡和谐游”、2009年主题是“中国生态旅游年”。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具有生态旅游内涵的一种综合性旅游[3],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相比,它除了能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观光游览、农事学习等需求外,还具有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功能,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促使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2 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总体分析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专门及全面深入的研究较少。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以“主题”作为检索项,“乡村生态旅游”为目标内容特征,以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期刊范围进行检索,最早与乡村生态旅游有关的国内文献发表于2002年,共得文献191篇,筛选后剩余有效文献178篇。本文主要对这178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讨论。

现有文献主要是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本文具体将文献分为乡村生态旅游基础性研究、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乡村产业发展研究、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开发研究、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乡村生态旅游营销策略研究及其它8大类。

图1 文献类别比例图

从文献内容的类别分布状况来看,八类文献中,以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开发和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两类文献居多,共占所有文献的43%。事实上,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营销策略研究、发展模式研究等,很大一部分内容也是立足于规划开发的角度,是可持续发展的衍生内容。而乡村生态旅游基础性研究和旅游资源分析等内容所占比例则较小。由此可以看出,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以实践性研究为主,理论性研究仍有所欠缺。

3 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界定及特征研究

3.1 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概念

乡村生态旅游是由“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两个概念发展而来,与两者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因此,研究乡村生态旅游有必要将“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两者的概念与特点作相应的说明与对比,并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加以阐述。

3.1.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产生。乡村旅游自提出以来,其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在推荐各国政府、地方社区和旅游经营者使用的《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中,将乡村旅游界定为: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

基础性研究,

10% 资源分析, 9%

产业发展研究, 8% 景观规划开发

研究, 21% 可持续发展研

究, 22%

发展模式研究,

16%

营销策略研究,

8% 其它, 6%

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对附近地区进行探索的基地[4]。英国学者Bramwell和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以农场或农庄为基础的旅游,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还包括在乡村进行的运动休闲旅游、探险旅游、保健旅游、教育性旅游、生态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区域民俗旅游活动等[5]。Butler等人(l998)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休闲、娱乐时进行的特殊旅游活动,与其他旅游活动的主要区别在活动发生的环境和地理位置、持续时间,有时还在于参与者的态度,动机和感知[6]。Adina L. Negrusa等人(2007)定义乡村旅游为一种由乡村居民提供的旅游方式,提供小规模住宿设施,并且可以了解组成他们乡间活动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含义[7]。

在我国,杨旭(1992)首先提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经济资源、乡村社会景观所构成的立体景观为对象的旅游活动[8]。姚素英(1997)较明确的给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是指在农村地域中合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加工,把观、赏、游、习、购等融为一体,使游客领略到在都市所领略不到的大自然的意趣和现代新型农村的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9]。王兵(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10]。张洁(2005)把乡村旅游定义归纳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的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多种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11]。刘德谦(2006)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12]。

国内外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不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都认同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并认为“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关键”[13],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14]。

3.1.2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概念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提出的,它的产生不仅是由于人们的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发生转变,更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以及近年来传统大众旅游的盲目发展导致旅游环境衰退,使得人们产生了回归自然的

强烈愿望和要求。到目前为止,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有很多,尚未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定义。IUCN(1986)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到相对未受干扰地区,环境上负责任的旅行和访问,欣赏自然及伴随的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特征,促进保护,具有低的旅游者影响,为当地居民提供获益的积极社会经济参与。Ceballos Lascurain H(1987)首次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认为生态旅游是到相对来说没有干扰或没有污染的自然地区去旅行,为了学习、赞美和欣赏这些地区的景色、野生动植物以及任何存在的过去的和现在的文化表现组成的特殊目的[15]。“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研究生态旅游较早的国际机构,其研究人员Elizabeth Boo(1991)认为生

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以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为特定目的,在受到干涉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16]。CEAC(加拿大环境咨询署)把生态旅游定义为:有助于生态系统保护的益智型

自然旅行体验,同时考虑当地社区的完整性[17]。

我国学者也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相关探索。我国旅游地理学创始人郭来喜先生(1997)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则重点强调了生态旅游产品的高雅和类型的多样,他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以高雅科学文化为内涵,以生态学思想为设计指导,以休闲、度假、保健、求知、探索为载体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18]。卢云亭等(2001)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19]。严力蛟(2007)认为,所谓生态旅游是以具有生态美和教育意义的景观为旅游对象,通过旅游生态环境的营造、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旅游产品的绿色经营管理、旅游者的生态消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生态教育,以及与旅游社区的“共赢”发展等方式,而开展的一种有助于旅游地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20]。

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生态旅游的定义非常丰富,不尽相同。但综合文献,均认可生态旅游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①生态旅游是不以破坏环境为基本特征的旅游;

②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都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③生态旅游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和接受大自然教育为基本内容和特征。

3.1.3 乡村生态旅游

乡村生态旅游是在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这两个概念上发展出来的新型的旅

游形式,是一种既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又能保护资源环境的旅游活动。王嘉学等人(2005)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或具有突出积极生态效应的一种乡村生态旅游形式[21]。刘德谦(2006)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乡村环境和典型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为吸引物而发展的一种以生态旅游为理念的乡村旅游活动[22]。曹瑞祺等人(2010)在研究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提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23]。

综上所述,由于乡村生态旅游在国内的研究历史较短,最早的研究文献发表于2002年,学术界分别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出发点、活动内容及形式、旅游功能和目标等方面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阐述。虽然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各界学者均认为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源于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交集”,是二者有效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3.2 乡村生态旅游的特征

乡村生态旅游源自于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集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征于一体,但乡村生态旅游又不等同于单一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它是多种形式有机组合的综合体,其自身具有区别于其他旅游的特征。熊红英(2008)在论述乡村生态旅游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中提到,乡村生态旅游具有乡村性、交流性、体验性和生态性四大特征[24]。寇明婷等人(2010)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开发经营的“多赢”性、旅游过程中的教育性、旅游过程中的责任感等独特的性质[25]。许金华(2010)在研究成都市周边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作为“特殊性”的旅游产品,具有区别于其他旅游类型的特征,主要有:①旅游地具有相对优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②具有相对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③旅游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④旅游发展、社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紧密结合性很强;

⑤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具有共赢性[26]。张梦娇(2012)在其硕士学问论文中提到乡村生态旅游的四大特性——浓郁的乡土性、旅游资源丰富性、旅游主体的大众性、旅游形式的包容性[27]。

在文献综合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具有以下特征:

3.2.1 乡村性

所谓乡村生态旅游业,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在乡村的生态旅游,该种旅游业所依托的产业和资源的乡村性是最重要的。乡村生态旅游是成熟农业的拓展,农业是乡村生态旅游赖以生存和形成特色的基础;而丰富的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和农村民俗活动也是乡村生态旅游形成的重要基石。

3.2.2 体验性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体验式消费蔚然成风。乡村体验就是经营者以农场为舞台,以山林田园景观为背景,以游客为主角,以农产品为道具,编排剧本,创造出值得游客回忆的活动。农产品是有形的,体验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感受是令人回味难忘的。

3.2.3 生态性

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的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商业利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游客从环境质量较差的都市走进农村,寻求的就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在乡村生态旅游中,旅游者、经营者和规划者逐渐达成一种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3.2.4 教育性

生态文明理念是乡村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目的是试图让游客和当地居民及旅游开发商、经营管理者认识了解生态环境系统和地方文化,并积极地为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因此乡村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的教育性。

4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4.1 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由于世界各国宏观经济体制环境和农业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乡村生态旅游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模式也是各不相同的。Marcjanna Augustyn (1998)把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划分为两类:干预较大型和干预较小型[28]。王兵(1999) 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发展状态进行了描述,认为“绿色度假”休闲观光式的度假方式和参与农业劳动的度假方式是欧美旅游者最喜欢的乡村旅游方式。根据不同场地功能,可以划分为观光型、度假型和体验型三种[29]。而陈秋华,曹辉等(2008)认为,应从各国乡村旅游成长的协调机制划分,主要有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和混合成长型三种类型[30]。此外,国内学者以案例研究的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

度对国外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如表1)[31][32][33]。

表1 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列表

4.2 国内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随着乡村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也进一步细分,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发展。谢花林(2002)提出乡村生态旅游分为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景观农业)、民俗性(民族乡寨,特色村寨)和休闲型[34]。刘静怡(2010)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探析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认为以市场需求划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农业观光型模式、休闲娱乐型模式、乡村体验型模式、科普教育型模式、原生态旅游模式;以经营管理主体划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政府主导开发模式、企业主导开发模式、乡村集体主导开发模式、村民自主开发模式和混合型开发模式[35]。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乡村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特征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类(如表2)[36][37][38][39][40][41][42]。

表2 国内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列表

5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存在问题

5.1对乡村生态旅游的认识不明确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领域,其基础理论相对薄弱。我国对于乡村生态旅游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或者把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定义混淆,从而忽视了乡村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乡土文化保护意义。

5.2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方法单一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时间较晚,领域也较窄,同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结合研究较少,从而在客观上降低了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社会影响力。同时,由于受宏观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很

多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成果仅作为学术论文形式出现,很少也很难用于指导区域旅游开发实践。

5.3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没有系统总结

虽然国内众多学者都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但大都停留于概念探索和区域规划研究的初期阶段,各自从自己角度出发探讨适合当地使用的模式,没有系统地总结出适合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各类模式,因此无法为其他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提供模式选择、对比和借鉴。

5.4对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过少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发表的文献多为定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类型、规划开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理论研究不成熟,多为实践性质的研究。而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定量研究过少,缺乏客观科学的规划标准与管理模型。

6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展望

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但目前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存在很多问题及需要深入研究的方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本文认为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6.1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

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研究具有非常高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尽早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有利于在乡村实践调查和保护开发中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学术理论研究的深入进步,更有利于不断改进和完善并逐渐形成该领域的科学学科体系。

6.2借鉴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经验

很多发达国家的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乡村生态系统设立和社区参与共建等很多方面形成了较多研究成果。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关于外国经验借鉴的对比性研究还不是很多,该方面值得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实践与理论的共同发展。

6.3增加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定量研究

目前,我国对乡村生态旅游问题的研究大部分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对一些问题只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细致地研究。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在规划与开发上需

要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便于真正弄清楚乡村生态旅游中各相关要素的主次要关系和决定程度,以便于构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程序和管理决策模型。

参考文献:

[1]吕军, 张立明. 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的比较[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2): 67-69.

[2]金茨萍, 金一萍, 黄郁成. 国外乡村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 文化研究, 2007(10): 91-97.

[3]蒋国惠.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J]. 云南农业教育研究, 2006(4): 44-47.

[4]世界旅游组织.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7.

[5] Bramwell B, Lane B.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M]. UK: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1994.

[6] Butler, R., Hall, C.m., & Jenkins, J. (Eds.). Tourism and Recreation in Rural Areas [M]. Wiley: Chichester, 1998:4.

[7] Adina L. Negrusa, Smaranda A. Cosma, Marius Bota. Romania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Rural Tourism in Maramur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7(7).

[8]杨旭. 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 旅游学刊, 1992, 7(02): 38-41.

[9]姚素英. 浅谈乡村旅游[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7(03): 42-46.

[10]王兵. 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 旅游学刊, 1992(2): 38-42.

[11]张洁. 乡村旅游及相关概念辨析[J]. 国土绿化, 2005(11): 13.

[12]刘德谦.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刊, 2006, 21(3): 12-19.

[13]何景明, 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5): 125-128.

[14]何景明.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 旅游学刊, 2003(01): 76-80.

[15]Ceballos Lascura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 Mexico Journal, 1987(1): 13-14.

[16]谢花林, 刘黎明. 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探析[J]. 生态经济, 2002(12): 69-71.

[17]程道品. 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及案例[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2-3.

[18]张广瑞. 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19]卢云亭, 王建军. 生态旅游学[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

[20]严力蛟. 生态旅游学[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20-23.

[21]王嘉学, 谢洪忠. 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步探讨[J]. 昆明大学学报, 2005(1): 12-14.

[22]刘德谦. 面对城市化进程的乡村旅游选择[A]. 2006·乡村旅游国际论著论文集[C]. 2006: 292-295.

[23]曹瑞祺, 寇明婷.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4): 13413-13415.

[24]熊红英. 乡村生态旅游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 决策与信息, 2008, 9(45): 118-119.

[25]寇明婷, 李录堂, 陈凯华. 乡村生态旅游的深层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0(02): 97-95.

[26]许金华. 成都市周边乡村生态旅游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10, 12(06): 64-67.

[27]张梦娇.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以寒江峪村为例[D]. 河北: 燕山大学, 2012.

[28]Marcjanna Augustyn. National strategies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the Polish experienc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8,6(3):191-209.

[29]王兵. 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未来[J]. 旅游学刊. 1999(2): 38-42.

[30]陈秋华, 曹辉, 陈贵松. 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8-11.

[31]王瑞花, 张兵, 尹弘. 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3): 73-76.

[32]张宁, 朱秀秀, 宋金平.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经验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25): 160-162.

[33]曾艳. 国内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 2007.

[34]谢花林, 刘黎明, 李蕾. 乡村生态旅游探析[J]. 绿色经济, 2002(12): 69-71.

[35]刘静怡.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其模式探析——以莆田大洋乡、闽侯生态农庄为例[D].

福建: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36]戴斌, 周晓歌, 梁壮平. 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2): 16-23.

[37]池静, 崔凤军. 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研究”——以杭州梅家坞、龙坞茶村、山沟沟景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06(7): 17-23.

[38]王云才.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与新模式[J]. 旅游学刊, 2006, 21(4): 8.

[39]陈晨.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旅游模式研究一以陕西乡村旅游为例[D].甘肃: 兰州大学, 2009.

[40]邹统钎.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 旅游学刊, 2005, 20(3): 63-65.

[41]马勇, 赵蕾, 宋鸿, 郭清霞, 刘名俭.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 经济地理, 2007(3): 336-339.

[42]叶林红. 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南阳市卧龙区为例[J]. 资源与产业, 2006(10): 56-59.

[43]邱美云. 乡村生态旅游刍议[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7): 2067-2068.

[44]杨丽. 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 新疆: 新疆大学, 2009.

[45]包文娟. 四川地震灾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 2011.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教育性和责任性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和旅游业的热点。生态旅游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以及特性、国内为发展概况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内涵特性国内外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已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几十年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针对目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 [1]。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业以其强大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记重要,促使诸多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或主导性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致使区域间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2]。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3]。 二.生态旅游概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2000年大趋势和全球问题》中提出,21世纪世界服务经济的领导产业,主要是电信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三种主要的服务业。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后,生态旅游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旅游业中一种宣传主题明确,生命力旺盛的旅游形式,日益深入人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先对生态旅游做一回顾。 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生态旅游英名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缩写,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首次提出的。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观光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观光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4]。它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1)有可靠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生态学已超过了传统生物生态学的范畴,成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思想和原则。在生态利益优先的趋势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们开始注重用生态学原理,设计良性运转的旅游系统,实施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旅游的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旅游业发展论文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旅游业发展论文 县域乡村旅游产品及其开发探索 摘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推动、旅游需求市场的强劲拉动下,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迎来了又一轮的高潮。衡阳县旅游开发起步不晚,而且已有一定基础,但总体发展不快,发展水平较低。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优势资源、主导产品、目标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并应对农家乐、观光休闲农业、乡村生态游、节庆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优先开发,重点发展。 关键词:县域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衡阳县 0 引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业的决定》(湘发[2007]13号)文件精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旅游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大力开发农村旅游产品。200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办公厅根据《国务院加快旅游是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精神,又下发了《湖南省农村旅游建设“3521”工程实施方案》(湘政办涵[2009]127号)。有感于党和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的高度重视,本文仅就以湖南省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奇的衡阳县为例,对县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进行探索。

1 衡阳县农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背景 1.1 乡村旅游产品及其开发的一般认识 关于乡村旅游产品的感念国内外学者对其鉴定的见解很多,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形成了几个方面的共识,即①乡村旅游产品发生在农村地区;②以特有的农村景观资源对城区居民具有吸引力、魅力;③有自己的独特农村文化内涵;④乡村旅游产品所对应的资源市场主要为城市居民;⑤强调乡村社区和农民参与经营。在此基础上对学者们的各种界定进行归纳和概括。较多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概念;应该是从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以乡村社区为载体,以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乡村产业和乡村文化为媒介,以乡村地区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为手段达到旅游者对乡村自然和人文的感知和体验,从而达到精神升华的新型旅游产品[1]。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本质上的乡村性、空间分布的独特性、产品供给的丰富多样性,旅游消费的低水平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等特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区设计是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而制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而且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社区与农民参与市场主体。择优开发突出特色综合功能,可持续发展,符合标准化原则[2]。 衡阳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相对较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配合“纪念王船山逝世三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开发了船山文化专项旅游项目,为此,修通了从衡阳县城西渡镇至王船山故居曲兰乡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d11962395.html,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吴泓刘成 来源:《商情》2020年第04期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成效显著,并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术界关于扶贫研究和探讨,呈现成果数量多、领域广、层次多等特点。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关于扶贫方面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概括。 【关键词】扶贫文献研究法文献综述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81-2015年,中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28亿,这一数字比拉美或欧盟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而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的脱贫人口仅有1.52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12—2018年,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同时,贫困人口的营养状况、受教育程度、预期寿命以及其他福利指标也得到了全面改善(参见史耀疆等,2013;程名望等,2014)。 现阶段,我国学术界关于贫困的研究涉及范围较广,研究的主要侧重点,体现在以下这几个点: 一、贫困概念研究 蔡昉(2003)从经济发展角度对贫困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分析,他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生产的财富不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口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王艳萍(2006)年借用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提出的贫困定义。阿玛蒂亚·森提出了能力剥夺和社会排斥的贫困新思想。蓝红星(2012)在《贫困内涵的动态演进及发展趋势》一文中对贫困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他指出贫困并不是单一的属性,而是涉及了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和生理等各个方面在内的多属性概念。 二、关于政府和市场在扶贫的角色定位研究 我国研究者大多基于政治视角来研究扶贫工作中政府的角色问题。康晓光(1995)指出扶贫只能靠政府来开展,市场难以提供有效服务,本质上来说,扶贫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需要依靠一定的政治程序来开展。扶贫活动的特征决定了只能由政府主导来有效开展,从扶贫的精准识别、帮扶、管理以及效果考核等全过程中,都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因此政府必须是扶贫战略的主体。宫留记(2016)表示扶贫是政府职责的一部分,其取决于国家性质,扶贫工作只有政府才能长期开展下去。杭建镕(2016)的研究也指出扶贫的基本特征和政府的被民众所赋予的特殊使命,都在根本上定性了政府扶贫工作开展中的主体角色,政府这一行政主体通过政策的作用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调动各方主体积极参与扶贫活动,改善贫困人口生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2020年景观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本

2020年景观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本 1、课题背景介绍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下辖3区9县,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是山东省面积、人口最多 的行政区。临沂城水资源丰富,纵贯南北的沂河、柳青河、青龙河和 横穿东西的祊河、涑河等5条河流在中心城区交汇,位于临沂城区段 的沂河橡胶坝长1248米,为世界之最,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上 游形成的沂蒙湖水面130万平方米,湖水碧波荡漾,面积相当于两个 杭州西湖,2001年被国家水利部评定为水利风景区。 过去因为只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被 忽略,市区滨河地段杂草丛生,1片荒芜;挖沙船到处挖沙,使河边变 得坑坑洼洼,脏乱不堪;1些不法单位拉来建筑垃圾倾倒在沂河及涑河 沿岸的堤坝上,很多工厂将废水也排放到河里,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污染严重,无法饮用。很多居民也将生活垃圾倾倒在这里,使河边变 成了垃圾场,1到夏天,熏人的气味扑面而来,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 为了适合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合理利用充足的水资源,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临沂市政府决定投入 巨沂资规划建设临市区内的滨河区域。 2、课题拟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验方案 在上述情况的影响下,我这次所报的毕业设计课题为“临沂市沂 河沿岸(局部)景观设计”,所以滨水空间的规划、绿化和景观设计是 这次课题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因素,自古以来就被赋予多种属性,被 当作理想人格的的1种象征,使得其在性、情、景、意交融中充满了 生命的灵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逐渐成为1种根源性的隐喻,是代 表自然与城市“合1”的模型。能够说水是古代除了封建礼制以外,对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 1.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意义、作用和相关政策; 2.了解基本游客心理学; 3.了解“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的一般经营管理知识; 4.了解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懂得如何突出农家特色,设计出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重点】 设计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难点】 将农业生产资源体验方式与农村生态资源体验方式有机结合,设计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学时分配】 12学时 专题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介绍 〖引入〗 国家政策: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交通方便的县、镇、村开展起来。休闲农业 〖理论知识〗 一.休闲农业介绍 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收获农产品、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甚至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亲自体验。休闲农业可以增加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功能,增进民众对农

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休闲农业还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意识。 2.休闲农业基本功能 ①经济功能: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②社会功能:增加城乡居民接触,拓展农民人际关系,缩短城乡差别,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③教育功能:提供人们认识农业、了解农村动植物生长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及认识农村文化及生态等。 ④环保功能:为吸引游客,休闲农业区必须主动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维护自然生态均衡。并借助休闲农业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人们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做好资源保护工作。 ⑤游憩功能:提供人们休闲场所,从事健康的休闲活动,特别是增加不断增长的老年人的休闲场所,解除工作及生活的压力,达到休养心身的作用。 ⑥文化传承功能: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使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及许多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同时能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二.乡村旅游 1.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业资源等要素,开展的一切游憩、休闲、参与、娱乐、体验、科普活动。近年来,随着人们休憩时间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和游客的青睐。 2.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要把握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应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①从地理角度来看,乡村是与都市相对的一个空间概念,它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所住的地方。 ②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存在于乡村的资源。它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农事活动等人文旅游资源,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等无形的旅游资源。 ③乡村旅游有别于农业旅游,前者是按旅游的地域空间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后者是按旅游对象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 ④要区分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民俗旅游指的是以特定民族的传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解读关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内容。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村经济,环境建设 一、背景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1)先天优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对

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3)发展前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二、内容 (1)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定义: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随着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和出游经验的积累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自驾游、自助游、房车游等各种新兴的、休闲性质的出游方式层出不穷。我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城市景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乡村是我国经济改革最早的地区,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到传统旅游文化中,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是旅游业的一朵奇葩。随着旅游业与农村、农业的不断融合,将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成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用、满足新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_丁焕峰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感谢文彤对本论文的有益指导! [收稿日期]2004-03-06;[修订日期]2004-04-10[作者简介]丁焕峰(1970-),男,博士,湖北孝感人,研究方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E -mail :dhfzd @https://www.sodocs.net/doc/7d11962395.html, [摘 要]本文对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近20年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领域: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等。本文认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旅游扶贫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旅游扶贫研究中有待深入分析的两个重点。[关键词]扶贫开发;旅游扶贫;社区参与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3-0032-05 1 旅游扶贫研究与实践进程 旅游扶贫开发是一种特殊的开发扶贫形式[1~2] ,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 富为主要目标。我国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旅游资源具有高密集度、高档次、高品位的优势,这样就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我国旅游扶贫工作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实践和理论的。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距离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线路景点较近,选择了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业的道路,很快取得了脱贫致富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80年代后期,“七五”计划将旅游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批贫穷落后、但拥有较高质量旅游资源的地区得 到了国家和地方计划内资金的扶持,开始有计划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了大面积丰收。 这些地区的成功案例引起了旅游部门和理论界的重视,以贵州省旅游局为代表的一些省级旅游局认真总结旅游开发带动脱贫致富的经验,率先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口号。此后,国家旅游局1996年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调研提纲中也把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之一;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自1996年10月起,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总结;一些学者①也开始对旅游扶贫的含义、模式、功能、经验和可行性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对旅游开发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00年8月8日正式挂牌,拉开了我国“三区”建设工作的序幕,其他各省也纷纷开展“三区”建设,如广东省从2002年5月起全面启动旅游扶贫计划,通过省旅游局和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采取政策扶贫、规划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和人才扶贫等多种方式,对粤北、粤西和粤东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2 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①② 广东全面启动旅游扶贫.《南方都市报》,2002年5月6日, A7。 如,蔡雄,1994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94BJB030);陈 传康,1997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9771037);周歆红,获浙江省 教委《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的风险研究》;宁德煌,获云南省教委资助《云南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郑本法等,2000年甘肃省社科基金《陕甘宁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曹新向等,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00BJY035)等。 32

毕业设计别墅庭院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别墅庭院设计文献综述 篇一:庭院植物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1.1、写作目的 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工商业的发展。它是一个生态学变更的全球动因,是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每个大洲所面临的问题,并贯穿了整个生态系统[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生活环境却每况愈下——森林植被遭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等问题频频出现,而同时却又有报道:波兰的华沙市有大小花园56处,人均占有绿地面积78平方米,成为占有绿地最多的花园城市;而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各住宅之间都有200米宽的空地作为绿化区。凡私人建 房者必留有1/3的空地作为草地或种花种树[2]。由此可见,在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亦有很多人有意识地去维系它。 而庭园绿化是构成整个城市绿化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重视庭园植物景观设计亦是提高人民生态意识的一种方式,从而达到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目的。 1.2、有关概念 庭园(courtyard garden):建筑物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通称为庭或庭院。在庭院中经过适当区划后种植树木、花卉、果树、蔬菜,或相应地添置设备和营造有观赏价值的小品、建筑物等以美化环境,供游览、休息之用的,

称为庭园。简单的说,就是房屋建筑的外围院落。你可以在立面设置人工山水,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以供人们娱乐、观赏和休憩。住宅庭园,又可称为家庭庭园或私人庭园。是生活空间中扩大家居生活的一部分,其意义为利用住宅空地,加以有计划的布置,栽种各种观赏性植物及其他装饰、休闲、娱乐设施。对家庭成员助益颇大,其重要性如下:由于庭园的美化布置,使它可作为社交活动的场所;其次,可作为家庭生活的环境;再次,可作为特定用途的场所;最后,可作为个人嗜好所需的环境[3]。 植物景观设计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艺术原理,充分利用植物素材在园林中创造出各种不同空间、不同艺术效果和适宜人居室外环境的活动[4]。 1.3、综述范围 本文针对庭园植物景观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的庭院植物规划设计的资料查阅,结合目前庭园植物景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国内外的研究和探索,比较分析各种不同观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1.4、有关主题或争论的焦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地得到提高。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人别墅,庭院文化再度受到关注。因此,庭院景观的设计研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学校代码:11517 学号:201011208110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 学号2010 系(部)工商管理系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 完成时间2012 年10 月26日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地关心的焦点也集中在旅游地能否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因而乡村旅游地发展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从旅游需求角度出发,在供求关系链上寻找供需协调平衡。通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核心获取有利于旅游地发展的信息, 关键词:乡村旅游、满意度 一、相关概念 顾客满意度的概念首先由Cardozo 于1965 年首次用于营销学。上世纪70 年代, 美国学者Pizam 等对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满意研究为游客满意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 国外对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的内涵、影响因素和游客满意度测度等方面。我国的游客满意研究起步晚、发展慢, 研究文献较少, 而且国内的研究在时间、视角和深度上表现不平衡。内地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游客满意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作用等理论问题。 Kolter ( 1996)指出, 满意度是体验与期望两者间差异的函数, 因此顾客满意度是来自于对产品之功能特性或结果的知觉, 以及个人对产品的期望, 两者比较后形成其感觉愉悦或失望的程度。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1.国外研究现状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为2180亿美元, 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占5% ~10% 。英国是世界上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左右, 就兴起了乡村旅游。法国在1998 年, 2/ 3 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 44%)。 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既有反对也有支持,程度各异,Weaver(2001)对澳大利亚沿海乡村地区居民对旅游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的居民因与旅游者接触较多,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1/2的居民对乡村旅游持中立态度;1/4的居民认为乡村旅游除了能为当地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再无裨益,因此反对发展乡村旅游。Campbell(1999)关于哥斯达黎加奥斯辛诺发展乡村旅游的研究则证明多数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持支持态度。 据Allen,etal在1988年的调查显示:影响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因素主要有当地经济水平、旅游业发展程度、居民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参与旅游业的程度等。有关美国科罗拉多州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就业等人口学特征对居民的态度并无显著影响,但居民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则越不支持乡村旅游;经济和旅游业都很发达或都不发达的乡村居民,对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反之,经济部发达或旅游业不发达的乡村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持消极态度。 2.国内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1996~ 1997 年, 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达30 亿元以上。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

生态旅游论文

太行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报告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就河北省而言,尽管具有良好的开发森林生态旅游的优势,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旅游产品也有待进一步开发,就此,本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生态旅游优势旅游产品存在问题建议 一、河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的优势 从生态旅游资源看,首先,河北省地跨温带和暖温带两个自然带,多数森林公园保存着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突出。其次,河北省的地文资源典型奇特,典型的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类型多样,喀斯特地貌(涞源白石山)独树一帜,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中,嶂石岩地貌(临城蝎子沟、武安洺河源等)与丹霞地貌(磬锤峰、双塔山等)南北称奇。再者,多种多样的水体景观,特别是太行、燕山山脉的森林公园中,河、湖、潭、瀑、溪星罗棋布,北方山川胜似南国水乡。而且河北省地跨温带和暖温带两个自然带,造就了丰富的天象景观资源,美不胜收。 从交通区位看,河北省外环渤海,内环京津,位于首都北京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地带,已初步形成了陆海空综合交通运输网。境内有15条主要干线铁路和17条干线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591公里,居全国第5位。交通设施的改进,缩短了与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为河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政府政策看,2008年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围绕发挥环京津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推进当地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做出了整体规划,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为促进京津周边森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也必将给省内其他地区带来政策的示范效应。 从历史人文看,河北历史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核心区,元、明、清以来,更是拱卫京师的畿辅之地。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积淀。这不仅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涵,而且有利于激发人们参与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二、太行山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太行山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境内,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宜人。公园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环境噪声低于一类标准。景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其植被覆盖率为90%,森林覆盖率为80%。其中原始植被约占60%,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约占30%,森林茂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植物精气丰富,物种多样性丰富,自然生态良好,植被完美,旅游资源丰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氧吧。 三、可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 1.徒步旅行 对于太行山森林公园,徒步旅行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走在古朴的石阶上,徜徉在曲径通幽的小路间,呼吸着森林中的新鲜空气,欣赏着生物多样性的美丽与奥妙,让人沉浸其中,留恋忘返。 2.森林露营 太行山森林公园内设有营帐式营地和木屋式营地等基础住宿设施,同时提供烧烤等服务,适合家庭周末出游和度假。 3.森林浴 森林浴是根据森林公园中空气含氧量高,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和植物精气丰富的特点而设计的旅游项目。通常在住宿区设在大片森林中,可以让人更加亲密的与大自然接触。

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上课讲义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1、城市公园产生背景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休息地,是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公园设计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1]。 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于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的生态园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是城市生态园林环境的重要体现。所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城市公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2、城市公园的发展 2.1西方园林的发展 纵观世界造园的发展,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而服务于大众的公园出现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公园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发展以及更重要的是,随着民主思想意识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 早在19 世纪末,西方城市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开始建造公共绿地等城市景观系统。1880 年,著名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便成为了世界公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蓝本。之后,公园景观又逐渐开始结合灯光、建筑艺术、休闲设施等等元素[4]。 2.2我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从园林建筑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故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园林大多数为皇家园林或权贵大臣的府邸园林,同时寺庙园林也是我国古代一笔财富。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将广州的越秀山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当时的一批民主人士也极力宣传西方当时诞生不久的“田园城市”的思想,积极响应倡导筹建公园。于是在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公园,并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植物展示、儿童活动、运动、展览等设施功能,但1949年前我国的公园数量还是很少,容量也很有限。 跨进21世纪,我国城市公园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建设生态城市和发展旅游事业直接刺激和促进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使城市公园的数量猛增,投入规模加大[3]。 3、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素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范围已远远超出我们常说的“景观”的概念和范畴,不仅仅包含了绿化种植设计,公共小品设计,还要考虑到满足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综合因素的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人类塑造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 现代城市公园的艺术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中,已由普通的城市广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研究概况 为响应“美丽中国”号召,福建省提出打造乡村旅游的主题发展,在分析乡村旅游形成的背景下,基于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在新的发展时期福建省乡村旅游可行性发展对策。“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的工作重点,乡村旅游以其植根于农村、依靠农民实现农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特性,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解决途径。同时在“美丽中国”的发展背景下,追求本土性、原生性的乡村旅游极大得阻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福建省更以乡村生态旅游为背景,突出生态环境的优势,打造“美丽乡村”特色乡镇,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乡村建设。然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要解决首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针对每一部分内容乡村旅游应采取什么战略导向。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2016,检索时间2016年12月)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主题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有5639条,关键词为“乡村旅游”的文献记录有1028条,篇名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2031条。根据2011年—2016年的文献统计发现,在2013年之前,相关研究领域基本没有提出过“乡村旅游”概念。而“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检索记录共计78篇。2015年以后,随着国内的旅游业盛行起来,一些学者们也对乡村旅游的相关发展研究重视起来。 二、研究热点 (一)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张驾宇在(2016)《福建省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到乡村旅游主要应用生态旅游发展理论,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本文梳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总结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以及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理论,简述了乡村旅游发展理论的历程,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研究,归纳了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要点,并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内容。张显庭(2016)在《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一文中以景区开发模式为例,文章从乡村旅游发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乡村旅游论文

乡村旅游发展论文乡村旅游论文:天水乡村旅游产业 的发展研究 【摘要】关于天水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能够大力推进天水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并且给出了四种发展模式。提 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天水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一、天水乡村旅游产业总体推进思路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我市争创“全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各县(区)争创“中国旅游强县(区)”的目标,充分利用我市旅游品牌优势,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遵循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管理规范、突出特色”的方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抓点带面、立足服务、打造品牌,大力推进我市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2.发展目标。以天水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田园风光为主,全面构筑结构合理、服务良好、效益明显,与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模式、多层次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到“十一五”末,全市拟建成1-2个乡村旅游示范县区、3-4个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0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点,并力争其中有1/3进入国家及行列。到

2010年,全市以旅游业为重要产业的自然村争取达到全市自然村总数的1%,直接从事旅游业的农民达到1万人,间接从事旅游业的农民达到5万人,乡村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1.8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10%,逐步形成人文资源、自然风光和乡村旅游“三位一体”的旅游格局,使乡村旅游成为我市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 3.开发原则。①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政策和措施都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在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功能的同时,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子,确保乡村旅游健康永续和持续发展。②把全面推广和示范引导结合起来,建立示范点,重点扶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从而带动和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③结合实际,科学规划部署,合理开发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民俗性、亲和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多样性上不断创新。④在利用和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坚决避免因盲目发展,统筹不够和低层次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⑤树立以服务促发展的理念,提升服务层次,创新服务手段,加强协调、规划、信息、促销和培训等服务工作,拓宽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建立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 4.工作重点。各县区政府及旅游、农业部门要紧密协作,建立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中,结合实际,发展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为可持续发

旅游管理类文献综述

关于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对策文献综述前言 廊桥,作为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见证,国内外均有所保留,而我国的廊桥不论在外形结构还是所附有的文化底蕴,在国际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以闽浙地区的廊桥数量之大,保存结构之完整,群落资源之丰富,实属罕见。为了更好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廊桥旅游资源,有效的保护廊桥旅游资源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廊桥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闽浙这一区域廊桥旅游开发现状着手,就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基本内容、现状和价值研究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开发和保护的建议。 一.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基本现状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其中木拱廊桥分布于闽浙边界山区,在浙江泰顺,泰顺因此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古廊桥目前尚存30余座。在福建寿宁,有贯木拱廊桥l9座,是现已发掘的全国贯木拱廊桥最多的县份,寿宁也因此被冠以“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的美誉。 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虹桥盛行于北宋时中原地区,以汴水虹桥为代表。但汴水虹桥只留在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目前我国在各地仍存有廊桥遗迹,就数量和完整度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国闽浙地区居多。早于2009年10月,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寿宁县、屏南县和浙江省泰顺县、庆元县、景宁县的22处木拱廊桥正积极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 根据侯志强在《闽浙木拱廊桥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所统计的数据和结论,拱廊桥现存77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的宁德、福州、南平,以及浙江西南部的丽水、温州等地[2]。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木拱廊桥的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遗产旅游是指以遗产资源(目前主要是世界级遗产)为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所在地欣赏遗产景观,体验遗产文化氛围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获得一种文化上的体验。“遗产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内容多集中在遗产地研究、遗产旅游者行为研究、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研究、旅游活动管理研究等方面。目前,对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旅游的研究较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