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教版语文高一文本19 不自由毋宁死

苏教版语文高一文本19 不自由毋宁死

苏教版语文高一文本19 不自由毋宁死
苏教版语文高一文本19 不自由毋宁死

文本19 不自由,毋宁死

关于语言的作用,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

烛之武智退秦师,唐雎不辱使命,触龙游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舌战群儒,运用的工具都是语言。拿破仑说过: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演讲就是这样的一门语言艺术。

一场成功的演讲,便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把锋利的剑。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著名的演讲稿《不自由,毋宁死》,从中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演说家,美国《人权法案》的主要执笔者。他生于弗吉尼亚,做过店主和农民,为养家糊口,发愤研读法律,24岁正式开业当律师。三年内打赢了近千起官司,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以其机敏和演说技巧而著称。亨利是弗吉尼亚的第一任州长,他在州里和国家里还担任着许多其他的公共职务。不过他的永久名声还是来自这篇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发表的这一慷慨激昂的演讲,其结束语是世界闻名的“不自由,毋宁死!”

【背景探寻】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从那时起,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漂洋过海来到这块新大陆,在这里共同劳动、生息、繁衍。经过100多年的辛勤耕耘,大片荒无人烟的处女地被开垦出来,北美各地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北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部的种植园农业经济蒸蒸日上,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随着生产贸易的发展和交通邮政事业的进步,原来彼此隔绝的各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费城、波士顿和纽约等大城市相继出现,成了北美的政治经济中心,统一的北美民族市场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北美的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纷纷建立。在此基础上,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了。

英国当局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由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英运动。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在弗吉尼亚第二次革命密会上,他还热血沸腾地疾呼:“难道生命是如此珍贵,和平是如此甜蜜,以致我们非要用镣铐与奴役去换取它们?”喊声一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就在三个星期后打响了。

来美洲的移民多数是穷苦人或受迫害者。共同的地域和语言,特别是共同的命运,使移民逐渐形成一个美利坚新民族。美利坚新民族同宗主国英国的矛盾,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在战争进行的第二年,即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独立战争的胜利,永远结束了英国在北美13个州的殖民统治。

【文本素材】

沉湎于希望的幻觉是人的天性。我们有闭目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倾向……这难道是在这场为获得自由而从事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一个聪明人所应持的态度吗?难道我们愿意做那种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人吗?

【课外链接】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1931年9月18日,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炮击中国东北军的北大营并向沈阳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日,日军侵占沈阳,几天之内又占领了长春、吉林等地。“九·一八”事变后的一周内,日本关东军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座城市,并完全或部分地控制了12条铁路线。1932年2月,东北全部沦陷。“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从这一天起,东北成为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长达14年的殖民地;从这一天起,东北父老乡亲沦为亡国奴!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是列宁对后人发人深省的忠告!

铭记与忘记为自由而斗争

【美文欣赏】

驳“难得糊涂”

我曾在不少领导干部的客厅里,看到挂有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拓片。这些领导干部风格各异,但在这一点上,却“慧”眼共识,这不禁令我纳闷。左思右想终不解:难道这些领导们都非常喜欢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吗?可若论书法成就,颜柳欧赵、苏黄米蔡,大师的桂冠恐怕还轮不到郑板桥。可见他们未必是折倒于郑翁书法的神韵,而是“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内涵与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共鸣。原来,他们是把这四个字作为从政的要诀、处世的箴言了。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官僚主义与糊涂哲学有着“血缘”关系。在某些领导班子中,领导们都在装“糊涂”,相互之间,从来“井水不犯河水”,只要不触犯自己的利益,管他何人何事,我自听之任之;在某些“大检查”中,明知下面在“做戏”,也“假戏真听”,带头“热烈鼓掌”。有的领导喜欢报喜不报忧,下属单位事故隐患早已暴露,他却“糊里糊涂”地给他们挂上了“文明”或“安全”的牌匾,来个“一俊遮百丑”;有的干部徇私舞弊,早已声名狼藉,他的顶头上司却佯装不知,或让他“横向联系”,调至他方,甚至来个异地升迁……够了!糊涂领导奉行的“糊涂哲学”,把“方方面面”的关系都处理得无棱无角,而国家、人民的利益也就被他们“糊里糊涂”地损害了!若谓这些领导一味“糊里糊涂”,他们又着实冤哉枉也。如果事关己利,突然间他们就变得头脑清醒,耳聪目明,口齿伶俐,腿脚灵活,或说或做,或哭或笑,或慷慨激昂,或温文尔雅,或演金刚怒目,或饰菩萨低眉,进退行止,寒暑冷热,“火候”恰到好处……清醒得不能再清醒了,而国家、人民的利益,也就被他们清醒地分食掉了!

其实,这些官僚领导何尝弄通了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真正内涵,郑板桥又何曾是这样的“糊涂先生”呢?他在任山东潍县县令时,堂弟来信,求他为邻居的墙基案帮忙。他回信拒绝,随后写下了“难得糊涂”的字幅,并题跋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显然,他是有感于堂弟对小事情过于“明白”而写的。他慨叹世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明白”之难,在区区小事上“糊涂”之难,而由斤斤计较的“明白”转入豁然大度的“糊涂”则更难。而他自己更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连睡觉都竖起耳朵听民间疾苦,这哪里是“糊涂”呢?

看来,某些领导干部将自以为时髦的“糊涂哲学”罩上一件儒雅的外衣,借古人来免其

俗,实在是得益无穷。他们哪里知道,这却与郑翁的原意相悖甚远。他们曲解了郑板桥,亵渎了郑板桥。郑老夫子——封建时代的一介微臣,竟还胸中装有“民间疾苦”,而我们的这些领导干部却只谋私利,不顾国家、人民利益,这种“难得糊涂”,不正是我们党风不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吗?

既然如此“难得糊涂”不对,就应该坚决和它诀别。希望领导干部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时,一定要“清醒”,不要糊涂。当然,对于无关宏旨的小事,则可以“糊涂”些,做到“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有损于个人利益的事糊涂,有损于国家、人民利益的事不糊涂,这样才能克服官僚主义,真正成为人民公仆。

点评 本文善于抓住实质树耙子,又善于抓住要害进行剖析批驳。在批驳中运用分析法、反证法等,灵活而有力;论证方法选用排比列举论证、对比论证等,准确而有力。论证过程中注意边破边立、破立结合;用语或慷慨激昂,或和风细雨,有理有情,情理并举。结构紧凑、完整,是一篇较成功的驳论文章。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钦.佩( ) ②桎梏..( ) ③沉湎.

( ) ④相称.( ) ⑤同胞.( ) ⑥枉.

然( ) ⑦单薄.( ) ⑧赐.予( ) ⑨铿锵..

( ) ⑩缄.

口不语(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佩( )珮( ) ②????? 陷( )馅( ) ③?

???? 缈( )渺( ) ④????? 缴( )檄( ) ⑤????? 湎( )缅( )腼( )

⑥????? 赢( )嬴( )羸( ) ⑦????? 侮( )污( )

诬( ) ⑧????? 剔( )赐( )惕( ) ⑨????? 疆( )缰( )僵( )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沉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枉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轻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截然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充耳不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所作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诉诸武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虚无缥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袖手旁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______去年江水泛滥的教训,工程局组织力量加固了堤岸,采取了一系列防洪措施。

A.基于B.鉴于

②为保障公安机关及其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该法______了公安机关更多的权限和手段。

A.赋与B.付与

③今后我们开会讨论问题,不能搞一言堂,而应______,这样才能集思广益。

A.各抒己见B.畅所欲言

④面对歪风邪气,我们不应______,而应爱憎分明。

A.缄口不语B.噤若寒蝉

一、整体感知

1.这次演讲的场合是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的对象是州议员,那么这次演讲的目的是什么?

2.为了使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采取了什么策略?

二、深层探究

3.作者在第1自然段是如何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上来的?

4.第2自然段,作者批评了主张和解的保守派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5.第3自然段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入手驳斥“和平希望”无济于事,按照思路,本段可以分为两层,这两层如何划分?内容是什么?

6.既然必须诉诸武力,妥协派又有话说了,他们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批驳的?

7.第5自然段作为这篇演讲的结束语,讲了几层意思?

8.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妥协势力占据着优势,作者是怎样来反驳谬误、力挽狂澜的?

9.“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这是文章的结尾,请你想一想,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三、技法迁移

多用排比增语势

亨利的演讲表现了高超、机敏的技巧。他谙熟口语表达的特点,使用大量的表现手法,强化了听觉效果。

“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假如我们……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

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一系列的排比句和重复句,把作者“诉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达得异常鲜明,异常坚定,异常有力。

“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不自由,毋宁死!”——一连用了六个反问句和设问句,层层推进,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由于排比、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以,这篇演说词语气咄咄逼人,气势酣畅。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修辞格。在所有的修辞格中,排比是最有效的方法。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连贯的几个句子连起来,就构成排比句。它可由词组构成,也可由句子构成。它可以句与句之间构成排比,也可以段与段之间构成排比。它既可以用来议论,也可以用来抒情、描写。在各种修辞中,它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读起来酣畅淋漓。

排比句不但可以单独运用,还可以与其他句式综合起来运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以“人生”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分值:7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桎梏.(ɡù)缴.械(jiǎo)

镣.铐(liào) 缄.口不语(jiān)

B.迄.今(qì) 轻侮.(wǔ)

拙.劣(zhuō) 赋予.(yù)

C.褐.色(hè) 铸.就(zhù)

锁链.(lián) 枉.然(wǎnɡ)

D.束缚.(fù) 毋宁

..(wù nínɡ)

钦.佩(qīn) 沉湎.(miǎn)

2.下列各项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制裁招致陷井诉诸武力

B.妥善赐予铿锵坚苦卓绝

C.锻造布署疆场缄口不语

D.沉缅辩论拯救虚无缥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连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________,人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________,________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________要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观点。

A.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B.但是因此即使也

C.尽管但是如果就

D.但是因此尽管还是

4.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主席先生,________于希望的幻觉是人的天性。

②这难道是在这场为获得自由而从事的________的斗争中,一个聪明人所应持的态度吗?

③难道我们愿意做那种对关系到是否________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人吗?

A.沉湎艰苦奋斗遭受

B.沉溺艰苦奋斗蒙受

C.沉湎艰苦卓绝蒙受

D.沉溺艰苦卓绝遭受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波士顿草原上已经响起镣铐的丁当响声,囚禁我们的锁链已经铸就。

B.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

C.我们有闭目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倾向,有倾听惑人的海妖的歌声的倾向。

D.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还是要毫无保留、毫无顾忌地讲出自己的观点。

二、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不自由,毋宁死》全文,回答6~12题。

6.通读全文,推想在帕特里克·亨利之前的演讲者演讲的主要观点及理由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作者的“经验之灯”指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4自然段,作者针对“力量太单薄了,不能与如此强大的敌人抗衡”的畏惧心理,是怎样分层展开说理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重复与冗语在写作中应力求避免,可作者在第4自然段最后连续陈述“就让它来吧”,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比较下面两段翻译,你觉得哪种翻译更好?(5分)

“我们请愿过,我们抗议过,我们哀求过;我们曾拜倒在英王御座前,恳求他制止国会和内阁的残暴行径。可是,我们的请愿受到蔑视,我们的抗议反而招致更多的镇压和侮辱,我们的哀求被置之不理。我们被轻蔑地从御座边一脚踢开了。事到如今,我们怎么还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呢?”

“我们请愿过了,我们抗议过了,我们哀求过了,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干预,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了。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你谈谈作者用“不自由,毋宁死”作最后结束语的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16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

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14.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15.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12分)

17.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6分)

回顾近年来,我们发现传统节日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外,传统中那“望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

反方:如果传统没有远离我们,那么请问:月光下中国式的亲情与祝福,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正方:如果传统已经远离我们,那么请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仿照下面文段的上下文,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几个句子。(6分)

谁说疲惫是一张无奈的网,网中蜷缩心力已弱的思想;我说疲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贪图享乐者没有疲惫,有的是醉生梦死的慵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勇往直前才会诞生疲惫,辛勤的汗水浇灌着,无论是平凡还是显赫的岗位,结出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果实。坚定的步伐擂响,一次次勇往直前的战鼓,编织着一段段或平凡或伟大的时光。

答案解析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①qīn②zhìɡù③miǎn④chèn⑤bāo⑥wǎnɡ⑦bó⑧cì⑨kēnɡ qiānɡ⑩jiān

2.①佩服玉珮②陷阱肉馅③缥缈渺小④缴获檄文⑤沉湎缅怀腼腆⑥输赢姓嬴羸弱⑦轻侮玷污诬蔑⑧剔透赏赐警惕⑨边疆缰绳僵硬

3.①沉溺。②徒然,得不到任何收获;白费力气。③轻蔑侮辱。④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⑤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⑥所做的事。⑦诉之于武力,即通过武力解决问题。⑧形容虚幻渺茫、不可捉摸或不可靠。虚无,虚幻。缥缈,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样子。⑨把手缩在袖子里在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4.①B

②A

③A

④A

文本互动

1.演讲的目的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2.亨利采取了后发制人、逐层推进的策略。具体如下:钦敬——不能沉湎于幻觉——正视历史与现实——战争不可避免,应战才有希望——不自由,毋宁死!

3.作者以退为进。演讲一开始,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表示了钦佩。接着话锋一转,从常理上说,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就可能不同。尽管不同,还是要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来。“此时不是讲客气话的时候。”作者如此说,是因为争取民族自由独立、人民幸福安定是北美人民多年的愿望,也是殖民地人民政治生活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情,而一些位居高官的“先生们”却为了屈辱的和平和安宁,在这次会议上表现出他们自私的、狭隘的所谓“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这虽然也令作者“钦佩”,但“钦佩”毕竟不同于恭维。人民面临着剥削和压迫、奴役和欺凌,作为有着正义之心、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生活自由的政治家应该也必须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而不是一味地讨好、恭维、随声附和、“讲客气话”,因为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这样几句开场白,就为接下来发表不同观点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条件,争得了主动。

4.首先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心理倾向,批评他们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行为态度。要认识到,在是否蒙受奴役这个大问题上,必须立场鲜明,无论承受多大的痛苦,也要知道真理,知道最坏的情况,并为之做好一切准备。

5.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一切都是针对我们而来,而不是针对别人”),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十年来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没有一点可以安慰妥协者的“和平希望”;二是如今英国政府的“和善微笑”,掩盖不了大规模海陆军队武力征服的动机和行动。第二层(从“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锻造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我们了”到本段结束),写非武力的(辩论、请愿)都无法阻止战争风暴,剩下的只有战斗,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这一段详尽陈述了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逐层批驳和解、妥协的思想,用连续的问句启发人们从对历史的回顾中判断未来,呼吁人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

6.妥协派的观点是:我们的力量太单薄了,不能与如此强大凶猛的敌人抗衡。

作者分三层进行批驳:第一,力量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只会是束手就擒;第二,

讲“我们”可进行战斗的条件:利用自然条件、武装民众、号召朋友为“我们”而战;第三,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别无选择。

7.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因为战争已经开始;第二层,对于战争已经开始的现实,不能再袖手旁观,而要不惜牺牲生命去投入战斗;第三层,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不自由,毋宁死!”

8.这次演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为了让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十分注意策略,采用了后发制人、逐层推进的方法。

演讲之初,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表示了钦佩。接着话锋一转,讲出截然不同的观点,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上来。

亨利对保守派的心理十分了解。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心理倾向,批评他们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然后,详尽陈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逐层批驳和解妥协的思想,呼吁人们不要为“惑人的歌声”所迷惑,反复强调“必须战斗”,并指出这才是惟一的出路。

接下来针对“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的畏惧心理,分三层展开说理。先说力量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是束手就擒;次说利用自然条件,发动民众为正义而战,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我们;最后说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别无选择。

最后,随着演讲的逐步展开,亨利的语调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高昂,以“不自由,毋宁死”的警句作结,表达了誓为自由而战的坚定决心。

9.“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没有自由的生命已没有丝毫的意义,回避现实已毫无用处;没有自由,生不如死。亨利连用三个反问句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立场、价值观念,而且引导听众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最后,演讲者用自己鲜明的态度“不自由,毋宁死”结束演讲,号召人们放下和平的观念、保全生命的愿望,去勇敢地投入战斗,打破奴役的锁链,争取自由和独立,将现场的氛围达到了最高潮。语言极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略。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1.A

2.B

3.D

4.C

5.B

6.①主要观点:不要战争。

②理由:战争会给人民带来太多的痛苦;放弃战争,继续和解,将会享受到和平与友谊。

7.英国政府对为摆脱长期遭受奴役、争取自由而斗争的北美人民只有欺骗和镇压,想乞讨自由,那是虚无缥缈的和平幻觉。

8.因为我们已经用和平的方式来阻止过既已来临的战争,但请愿受到轻侮,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哀求被置之不理,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已经不存在。

9.先说力量的强大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是束手就擒;再说利用自然条件,发动民众为正义而战,任何力量都无法战胜“我们”;接着说,并非孤军奋战。以上是就力量方面说的,接下来作者话题一转,指出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更主要的在于人的力量,那就是机警、主动和勇敢。最后,指出战争已不可避免,“我们”已无选择的余地。

10.重复与冗语在写作中应力求避免,但对于诉诸听觉的演讲来说,适当的重复却有助于明确论点和起到强调作用。

11.“我们请愿过,我们抗议过,我们哀求过”与“我们请愿过了,我们抗议过了,我们哀求过了”这两句翻译看起来没有多大区别,但增加一个“了”,语感却有很大的不同。“请愿过”和“请愿过了”在表意的程度上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有行为就可以了,后者却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语调上讲,加一个“了”字,表现了这些行为虽然经过了努力,但仍然只是一个让人遗憾的形式,没能解决问题,为后文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了铺垫。

“我们的请愿受到蔑视,我们的抗议反而招致更多的镇压和侮辱,我们的哀求被置之不理”与“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这两句比较起来读,虽然只有一些小的变动,语言的节奏却有较大的差别。在演讲中,语言的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演讲者的演讲变得更能抓住听众的心灵。第二句关注了句式的整齐、节奏的铿锵,使演讲更能深入人心。

“我们被轻蔑地从御座边一脚踢开了”与“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了”这两句翻译,前者强调的是“一脚”,后者强调的是“从御座前”。哪句更能表现国王对我们的轻蔑呢?答案很明显。

“事到如今,我们怎么还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呢”与“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第一句是反问,第二句是陈述,也可以是一个感叹句。在这里,反问虽然有气势,反倒不如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观点鲜明,立场坚定。

12.这句话很有号召力,用一个人最珍贵的生命去换取自由,说明了自由的珍贵。用这句话作结束语,坚定了人们争取自由的决心,因而也起到了演讲所应有的效果。

13.BE

14.D

15.①主观因素:个人在思想上是否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是否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②客观因素:社会(包括学校)是干涉“内心的自由”的发展还是鼓励支持“内心的自由”。

16.①具备交换自由的社会条件。包括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②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③要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

17.①没有“望月”、“团圆”的传统情结,商家凭借什么大搞中秋促销活动?②商家利用中秋节大搞促销活动,难道不正表明传统的情感尚未远离我们吗?

18.(示例)前进的协奏曲,曲中是人生精彩的回放畏惧困难者没有疲惫,有的是对生活的妥协绝望逃避现实者没有疲惫,有的是苟延残喘的怅惘

不自由毋宁死课例评析

《不自由毋宁死》听课感想 我认为《不自由毋宁死》这节课不是很成功,下面就谈谈其优点以及我认为其之所以失败的原因,附带我将其改进的一些意见。 首先,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分清楚朗读和演讲的区别,并且感受演讲的魅力。王老师始终围绕这一点,运用了朗读法,他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且要求学生以饱含激情的语调朗读出来。这么做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以及对演讲文体的独特性的体会。朗读是指朗读者和听众的一种欣赏行为,主要目的是体会作品给众人的优美文字和丰富情感;而演讲是指用语言说服听众接受一定的观念、思想,为了让听众信服阐述的道理。基于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王老师主要运用朗读法以及引导法,并且让一位朗读功底较好的同学脱稿,配以一定的手势表情等体态动作语言,为学生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这一点。 再者,在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也为之增添一点亮色。为贴合演讲这一主题,王老师用了一段视频来阐述演讲的特点:表情眼神与群众交流;语气语调更加强烈;借助手势与其他体态语言。这几点,在视频中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但是,这节课的缺点也是很多的。王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好,所以在最后为大家示范朗诵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示范效果不佳。而且上课时声音太小太轻,导致本该是激情洋溢的课堂死气沉沉,而我们这些听众也是昏昏欲睡。对于这篇颇具煽动性的演讲文章,这一点是致命的败笔。以上主要是个人的原因,下面谈谈教学法运用上的缺陷。 首先,这节课的教学方法太单一,貌似运用最多的就是朗读法。这是一篇饱含激情的文章,运用朗读法也应该是这篇文章的主要教学方法,但问题在于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朗读并不是一遍遍地机械重复地阅读,而是在学生阅读之后,老师加以引导,从而在下一次阅读时达到更好的效果。而在这一点上,学生的情感并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老师也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我觉得,如果老师的朗读能力不是很好,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录音的方式给学生以示范。而且在使用朗读法的同时,还要很好地运用其他方法,比如讨论法,可以增添课堂的活跃气氛,从而弥补老师感染力的不足。 再者,这节课的各个环节在衔接上不是很连贯。比如一开始,老师就把这篇文章的作者简介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放在ppt上,虽说是开门见山,但总显得突

《不自由,毋宁死》学案及答案

《不自由,毋宁死》学案及答案《不自由,毋宁死》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把握生字生词,了解演讲的基本特点。 二、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沉湎()缅怀()缄口()桎梏() 束缚()镣铐()锻造()毋宁() 缥缈()迄今()陷阱()同胞() 2.《不自由,毋宁死》作者是,政治家,演说家。 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浓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共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它具有、、、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和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演讲稿最基本的特点是、、。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1)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我们了。A.锻造 B.铸造 (2)这些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 A.部署 B.布置 (3)我们的要求被人家 A.置之度外 B.置之不理 (4)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

A .沉溺 B.沉迷 (5)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A.干预 B.干涉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研讨文本内容 二、学习内容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4-5题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呀,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4.反复揣摩划线的语句,这一连串的文句表达的语气和作用是否相同?读一读,力求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5.亨利的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演讲的结尾,你认为那些地方对你有所启发?请加以概括。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课外提升

苏教版语文高一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

文本19 不自由,毋宁死 关于语言的作用,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 烛之武智退秦师,唐雎不辱使命,触龙游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舌战群儒,运用的工具都是语言。拿破仑说过: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演讲就是这样的一门语言艺术。 一场成功的演讲,便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把锋利的剑。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著名的演讲稿《不自由,毋宁死》,从中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演说家,美国《人权法案》的主要执笔者。他生于弗吉尼亚,做过店主和农民,为养家糊口,发愤研读法律,24岁正式开业当律师。三年内打赢了近千起官司,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以其机敏和演说技巧而著称。亨利是弗吉尼亚的第一任州长,他在州里和国家里还担任着许多其他的公共职务。不过他的永久名声还是来自这篇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发表的这一慷慨激昂的演讲,其结束语是世界闻名的“不自由,毋宁死!” 【背景探寻】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从那时起,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漂洋过海来到这块新大陆,在这里共同劳动、生息、繁衍。经过100多年的辛勤耕耘,大片荒无人烟的处女地被开垦出来,北美各地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北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部的种植园农业经济蒸蒸日上,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随着生产贸易的发展和交通邮政事业的进步,原来彼此隔绝的各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费城、波士顿和纽约等大城市相继出现,成了北美的政治经济中心,统一的北美民族市场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北美的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纷纷建立。在此基础上,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了。 英国当局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由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英运动。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在弗吉尼亚第二次革命密会上,他还热血沸腾地疾呼:“难道生命是如此珍贵,和平是如此甜蜜,以致我们非要用镣铐与奴役去换取它们?”喊声一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就在三个星期后打响了。 来美洲的移民多数是穷苦人或受迫害者。共同的地域和语言,特别是共同的命运,使移民逐渐形成一个美利坚新民族。美利坚新民族同宗主国英国的矛盾,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在战争进行的第二年,即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独立战争的胜利,永远结束了英国在北美13个州的殖民统治。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苏教版必修4

授课内容《不自由,毋宁死》课时安排: 1 课时第课时 教材简析 《不自由,毋宁死》是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第一板块“在演讲厅”中的一篇课文。它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议会上的即兴演讲,被公认为世界最经典的演讲辞之一。 本专题试图通过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语言修养。“在演讲厅”板块侧重用演讲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来完成专题教学目标。 因此《不自由,毋宁死》可看作是本专题中演讲活动的具体材料。所以确立教学目标时,既不能纯粹从文本鉴赏的角度去处理,也不能完全抛开文本组织演讲。而要把理解文本与训练演讲结合起来。于是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文本内容,背诵文章的最后两段,为课堂演讲训练做准备。上课时让学生了解作者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为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情感作铺垫。在此基础上针对文本进行具体的演讲训练与如何运用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演讲技巧的指导。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在师生共同演讲文本的高潮部分中也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并学会写演讲稿 过程与方法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发表演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树立演讲自信,能够初步拥有控场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教学难点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并恰当地 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教学过程一、导入 设计一: 同学们,演讲是我们现代人才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一个人的成功往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好的演讲,如同布谷报春,又似战鼓催征。它可以使迷惘者得以清醒,沉沦者为之振作,徘徊者更加坚定,观望者毅然奋起,先进者策马飞奔。同学们,一副好口才,会为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好口才是令人羡慕的,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就的。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一起来实践! 设计二: 春秋小故事: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辩士蜂起,许多人靠口舌言谈平步青云,立取富贵。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学者俊士更是趋之若鹜,翕然成风。以在秦国推行连橫策略而著称的游说家张仪,颇懂得舌头的珍贵。他初到楚国当说客时,一天,碰巧相国家丟失了玉璧,主人咬定他是窃贼,将其严刑拷打后逐出家门。回家后,妻子叹着气说:“你若不读书游说的话,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呢?”谁知张仪并无愠怒之色,也不垂头丧气,却答非所问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回话:“舌头还在。”张仪舒了一口气说:“够了。”因为他懂得,舌头在,就有成功立业、飞黄腾达之望。后来,他真的扶摇直上,当上了相国。这真是:伶牙俐齿力无穷,秀口一张走天下! 关于语言的作用,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的东西。” 烛之武智退秦师,唐雎不辱使命,触龙游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舌战群儒,运用的工具

《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教师版)

《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结合演讲的背景和演讲词,体会演讲者的情感和情绪。 2.学习演讲词增强情感力量的方法 3.结合学习生活,迁移运用 【知识储备】 1、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 苏格兰裔美国人,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著名的<<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之一,曾任弗吉尼亚州州长.深受爱戴,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他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在反英斗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演说。被普遍传诵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就出自他的演说。晚年政治上趋于保守,与华盛顿总统政见不合,拒绝在新政府中供职。1799 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 2、《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资料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一次演讲,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愤懑,点燃了美国的独立战争。 3、有关演讲词: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会议上发表讲话的文稿。演讲稿是进行宣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演讲的作用是表达个人的主张与见解,介绍一些学习、工作中的情况、经验,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演讲稿的主题要鲜明,例证要动人,感情要深厚,结构要清晰、完整,并注意跌宕。力求灵活、朴实、形象、幽默、并善于运用警句 4、演讲稿种类 ①叙述式:向听众陈述自己的思想、经历、事迹,转述自己看到、听到的他人的事迹或事件时使用的。叙述当中,也可夹用议论和抒情。 ②议论式:摆事实、讲道理,既有事实材料,又有逻辑推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苏教版语文高一《不自由毋宁死》 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 : 《不自由,毋宁死》是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第一板块“在演讲厅”中的一篇课文。它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议会上的即兴演讲,被公认为世界最经典的演讲辞之一。 本专题试图通过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语言修养。“在演讲厅”板块侧重用演讲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来完成专题教学目标。 因此《不自由,毋宁死》可看作是本专题中演讲活动的具体材料。所以确立教学目标时,既不能纯粹从文本鉴赏的角度去处理,也不能完全抛开文本组织演讲。而要把理解文本与训练演讲结合起来。于是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文本内容,背诵文章的最后两段,为课堂演讲训练做准备。上课时让学生了解作者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为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情感作铺垫。在此基础上针对文本进行具体的演讲训练与如何运用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演讲技巧的指导。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在师生共同演讲文本的高潮部分中也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 学生对于演讲这种口语交际的基本形式并不陌生,但主要是听,实践的机会并不太多。因而对演讲的要求和技巧并不十分清楚。当真正演讲的机会摆在面前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怯场,缺少控场和应变能力,把演讲变成朗诵,表演的成分太多而显得做作,演讲不够清晰和富有感染力等。所以在演讲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具体指导和反复训练提高演讲能力,完成专题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演讲训练,学会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演讲效果。 2、学生能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自己演讲的能力,并在演讲中树立自信,培养自身较好的心理素质与控场能力,展现自我个性与风度和大方的仪态。 :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情感积累,充分体会文本中作者的观点与情感,为具体的演讲活动服务。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并恰当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活动体验 :一课时 : 课前准备:

一次演讲点燃一场战火——《不自由,毋宁死》赏析

一次演讲点燃一场战火——《不自由,毋宁死》赏析 一次演讲点燃一场战火 ——《不自由,毋宁死》赏析 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多半是由少数人秘密发动的。而在民主体制下,这种“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往往是跟一定范围(如议会)的民主投票分不开的,是由民意代表直接决定的;而票数的多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往往取决于演讲厅上的激情演讲和激烈辩论。由“激进派”推动而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这场战争,对于北美殖民地人民来说,应该说是正义的。正义的战争,需要当时的弗吉尼亚州议会正式批准,需要正义的程序来推动。然而,温和派、保守派在议会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在此情况下,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换取独立权利的“激进派”人物之一的帕特里克亨利,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不自由,毋宁死》。据说,当亨利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一次演讲,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愤懑,点燃了这场独立战争之火。那么,一次短暂的演讲,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其成功奥秘何在?

一、攻其心。对方只是政见不同,同是被剥削者、被奴役者,所以他对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见识也表示钦敬,一开始就用委婉、舒缓的语调肯定他们的良善用心。这种求同存异的做法,为争取众多的拥护者奠定了基础。然后,他集中剖析了这些人的共同心理:“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此之谓幻想;认为“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此之谓畏惧。没有这种对他们心理倾向的准确把握,是很难软化对方,转化对方立场的。 l 二、启其智。针对一部分人的幻想心理,他详尽陈述(北美殖民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英帝国)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逐层批驳和解妥协的错误想法,启发他们从对经验的回顾中“判断未来”,指出“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针对另一部分人的畏惧心理,他又分三层展开说理:靠等待是强大不起来的;我们有有利的条件;战争想避免也避免不了。这种逐层推进的方法,粉碎了妥协者的幻想心理,打消了自卑者的畏惧心理。 三、奋其情。针对两种错误的心理,亨利的说理无疑是十分有力的,但并不等于就非常有效。要有效,就必须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要能激奋他们的情感和意志。为了拉近心理距离,消除立场分歧,争取广泛支持,他在人称上的使用上很讲艺术性,少用、慎用“您”,而基本上以“我们”来称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 不自由毋宁死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不自由,毋宁死》 1.演讲稿的写作要求 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甚至演讲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况而定。用美国演讲专家多利斯?莎劳夫的话讲,即演讲稿既要适合你,又要适合他,同时,还要适合当时的场合以及规定的时间。 所谓适合你,是说演讲稿正好适合演讲人的年龄、身份、气质以及特长等。否则,不仅会影响演讲效果,有时甚至还会弄得人啼笑皆非。比如你是一个中学生,却偏偏要你去演讲一篇老成持重,带有严重教训口吻的演说词,你试试看?再比如你是一个饱经沧爽的成熟老练的长者,那么,你去对一群天真活泼的青年作一次情绪激昂、甚至不合自己身份的演说试试看?这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说,演讲稿一般来讲要适合演讲人。像1987年曲啸的题为《我的路》的演讲,就非常适合演讲者本人的身份、年龄、职业以及气质。这次演讲的听众是大学生和大学里的老师们。而演讲者本人就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他把自己的遭遇以及当时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呈现在听众面前,深深地打动了听众。正因为这篇演讲稿准确地把握住了演讲者本人的身份以及其它一些特定的情况,所以,它隽永动人,易于接受。 所谓适合他,适合场合,这也是写演讲稿时必须考虑的。比如你对一批山区的老农演讲,却不断地使用着“是可忍,孰不可忍”之类的文言句子,那么,尽管你的拳头握得再紧,你的声音提得再高,但听众的表情反映恐怕也只能是一片茫然。而像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瑞典斯得哥尔摩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作的题为《我在美国的日子》的演讲,尽管它文气十足,讲究优美,但由于它适合到会的听众,适合当时的环境,所以,被认为是一篇著名的演说词。 总之,演讲稿的写作,一定要注意它的适合性。只有适合“你”的,才能易于表达,表达得更好;只有适合“他”的,才容易被人接受,取得应有的、更好的效果。 其次,演讲稿一定要有充沛的感情,有较强的说服力。当然,二者在一篇演讲稿中有时允许有所偏重。如果是一篇呼吁性的演讲,由于要考虑到它的煽动性,可以偏重于充沛的激情;如果是一篇辩论性的或是一篇劝导性的演讲,由于要以理服人,所以,它可以偏重逻辑性、论证性。不过,如果能将二者统一在一篇演讲稿中,则更好。 像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便可以说是一篇富于激情,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演讲稿。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不仅在演讲的当时便获得了数次的热烈掌声,而且,它至今仍回响在我们的耳畔,使我们缅怀先烈,痛恨敌人,时时想起闻先生的音容笑貌。 最后,演说词的写作还要注意文学性、技巧性。为了使演说词写得生动、形象,人们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甚至有时采用通篇用比的手法。 为了加强演说词的感人效果和说服力量,还可以在文中适当地采用排比、反问和重复等修辞手法。 精心校对版本

不自由毋宁死-翻译

不自由,毋宁死 帕特里克·亨利于1775年3月23日 刚向众议院致辞的诸位尊贵的先生,你们忠诚爱国、才能出众,我对诸位之推崇敬重,非他人所能比拟。但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见解却常大异其趣。因此,倘若我的想法有异于诸位先生,希望你们不至于觉得遭到冒犯。我将直抒己见,毫无保留。此时此刻,绝不可讲究虚文浮礼。众议院所面对的是本国的非常时刻。我个人觉得这无疑是非自由即奴役的问题。此事攸关重要,因此,理应有同等程度的自由来辩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寻得真理,才能对上帝,对吾国有所交待。倘若我惟恐得罪诸位先生,而在此关键时刻欲言犹止,那我就是背叛国家,背弃上帝。可我崇敬上苍吾主胜于俗世的任何君主呀! 议长先生,沉湎于希望之虚幻乃人之天性。痛苦之现实,我们常爱视而不见,并倾听那妖妇的说唱,直到被她变成野兽为止。为自由而壮烈、艰苦奋斗的聪明睿智之士,是否应该扮演这类角色呢?对有助于我们在尘世间获得解救之事,我们是否要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呢?就吾而言,无论代价何等痛苦,我都要了解真相,明了最糟的情况并为之做好准备。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人生阅历。倘若没有过去的种种经历,我不知道我还能依靠什么来解读未来。诸位先生满怀希望,并要众议院也怀着同样的美梦,可我敢问诸位先生,就过去的经验而言,英国内阁十年来的所做所为,有什么足以让您诸位相信美梦可以成真的呢?是他们不久前收到我们的请愿书时所发出的阵阵奸笑吗?诸位先生,千万别轻信他们,那只不过是个陷阱。可别让别人的一番佯作亲昵给蒙骗了。试想想,倘若真心大方地接受我们的请愿书,又何必进行类似备战的活动?他们的军舰遍布我国水域,他们的军队使我们的山河变色。友爱、和解需要舰队、军队来传达吗?我们是否表现得极端不愿意和解,致使他们非得动武逼我们回心转意不可?诸位先生,请莫再自欺欺人。这是开战、镇压的工具,是帝王的最后手段。 敢问诸位先生,倘若这诸般军事姿态,为的不是要我们屈服于武力之下,那所为何来?有哪位先生能够指出其他的动机吗?大不列颠帝国在地球的这个角落可有敌人,使其不得不派遣海、陆军到此?没有,诸位先生,完全没有。他们正是冲着我们而来的。大不列颠帝国打造铁链枷锁为时已久,他们派遣大军压境,为的就是将这些铁链枷锁强加于我们身上。 那么,我们以什么与之对抗呢?可否与对方理论呢?诸位先生,这十年来,我们不断地和对方理论。时至今日,我们可还有什么未说的吗?绝对没有。能说的,我们都说了。但是,我们的一番努力都付诸东流。我们应该恳求抑或哀求呢?还有什么我们未曾一让再让的呢?我恳求诸位先生,大家就别再欺骗自己了吧。 诸位先生,为了避开这场逼在眉睫的风暴,我们曾竭尽所能-我们请愿过,我们抗议过,我们恳求过,我们甚至屈服拜倒于英王宝座之前,苦求英王插手,制止其内阁及国会伸张其魔掌。结果呢?我们的请愿遭对方轻蔑,我们的抗议招引对方更粗暴的对待,更不堪的侮辱,我们苦苦哀求而对方不屑一顾。在英王宝

影响人一生的文章-影响你一生的演讲辞_不自由毋宁死

议长先生: 我比任何人更钦佩刚刚在议会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和才能。 但是,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往往因人而异。因此,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还是毫无保留地、自由地予以阐述,并且希望不要因此而被视作对先生们的不敬。现在不是讲客气的时候。摆在议会代表面前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我认为,这是关系到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而且正由于它事关重大,我们的辩论就必须做到各抒己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弄清事实真相,才能不辜负上帝和祖国赋予我们的重任。在这种时刻,如果怕冒犯别人而闭口不言,我认为就是叛国,就是对比世间所有国君更为神圣的上帝的不忠。 议长先生,对希望抱有幻觉是人的天性。我们易于闭起眼睛不愿正视痛苦的现实,并倾听海妖惑人的歌声,让她把我们化作禽兽。在为自由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这难道是有理智的人的作为吗?难道我们愿意成为对获得自由这样休戚相关的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人吗?就全能的上帝啊,制止他们这样做吧!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我来说,无论在精神上有多么痛苦,我仍然愿意了解全部事实真相和最坏的事态,并为之做好充分准备。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除了过去的经验,我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判断未来。而依据过去的经验,我倒希望知道,十年来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凭什么足以使各位先生有理由满怀希望,并欣然用来安慰自己和议会?难道就是最近接受我们请愿时的那种狡诈的微笑吗?不要相信这种微笑,先生们,事实已经证明它是你们脚边的陷阱。不要被人家的亲吻出卖吧!请你们自问,接受我们请愿时的和气亲善和遍布我们海陆疆域的大规模备战如何能够相称?难道出于对我们的爱护与和解,有必要动用战舰和军队吗?难道我们流露过决不和解的愿望,以至为了赢回我们的爱,而必须诉诸武力吗?我们不要再欺骗自己了,先生们。这些都是战争和征服的工具,是国王采取的最后论辩手段。我要请问先生们,这些战争部署如果不是为了迫使我们就范,那又意味着什么?哪位先生能够指出有其他动机?难道在世界的这一角,还有别的敌人值得大不列颠如此兴师动众,集结起庞大的海陆武装吗?不,先生们,没有任何敌人了。一切都是针对我们的,而不是别人。他们是派来给我们套紧那条由英国政府长期以来铸造的锁链的。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抵抗呢?还靠辩论吗?先生们,我们已经辩论了十年,难道还有什么新的御敌之策吗?没有了。我们已经从各方面经过了考虑,但一切都是枉然。难道我们还要苦苦哀告、卑词乞求吗?难道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策略没有使用过吗?先生们,我请求你们,千万不要再自欺欺人了。为了阻止这场即将来临的风暴,一切应做的都已经做了。我们请愿过,我们抗议过,我们哀求过;我们曾拜倒在英王御座前,恳求他制止国会和内阁的残暴行径。可是,我们的请愿受到蔑视,我们的抗议反而招致更多的镇压和侮辱,我们的哀求被置之不理,我们被轻蔑地从御座边一脚踢开了。事到如今,我们怎么还能沉迷于虚无缥渺的和平希望之中呢?没有任何希望的余地了。假如我们想获得并,由自维护我们长期以来为之献身的崇高权利,假如我们不愿彻底放弃我们多年来的斗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那么,我们就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我们必须战斗!我们只有诉诸武力,只有求助于万军之主的上帝。 议长先生,他们说我们太弱小了,无法抵御如此强大的敌人。但是我们何时才能强大起来?是下周,还是明年?难道要等到我们被彻底解除武装,家家户户都驻扎英国士兵的时候?

不自由毋宁死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帕特里克?亨利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演讲是一门艺术。有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连下数城;也有人单枪匹马,面对众多敌人,慷慨陈辞,结果竟化敌为友;而陈胜当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风云呼应,这其中的原因,虽然主要是因为客观因素,但也不能说与他的那篇“演说词”毫无关系。 一场成功的演讲,仍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柄锋利的剑。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三、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演讲思路 1.演讲稿的写作要求 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甚至演讲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况而定。用美国演讲专家多利斯?莎劳夫的话讲,即演讲稿既要适合你,又要适合他,同时,还要适合当时的场合以及规定的时间。 所谓适合你,是说演讲稿正好适合演讲人的年龄、身份、气质以及特长等。否则,不仅会影响演讲效果,有时甚至还会弄得人啼笑皆非。比如你是一个中学生,却偏偏要你去演讲一篇老成持重,带有严重教训口吻的演说词,你试试看?再比如你是一个饱经沧爽的成熟老练的长者,那么,你去对一群天真活泼的青年作一次情绪激昂、甚至不合自己身份的演说试试看?这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说,演讲稿一般来讲要适合演讲人。像1987年曲啸的题为《我的路》的演讲,就非常适合演讲者本人的身份、年龄、职业以及气质。这次演讲的听众是大学生和大学里的老师们。而演讲者本人就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他把自己的遭遇以及当时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呈现在听众面前,深深地打动了听众。正因为这篇演讲稿准确地把握住了演讲者本人的身份以及其它一些特定的情况,所以,它隽永动人,易于接受。 所谓适合他,适合场合,这也是写演讲稿时必须考虑的。比如你对一批山区的老农演讲,却不断地使用着“是可忍,孰不可忍”之类的文言句子,那么,尽管你的拳头握得再紧,你的声音提得再高,但听众的表情反映恐怕也只能是一片茫然。而像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瑞典斯得哥尔摩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作的题为《我在美国的日子》的演讲,尽管它文气十足,讲究优美,但由于它适合到会的听众,适合当时的环境,所以,被认为是一篇著名的演说词。 总之,演讲稿的写作,一定要注意它的适合性。只有适合“你”的,才能易于表达,表达得更好;只有适合“他”的,才容易被人接受,取得应有的、更好的效果。 其次,演讲稿一定要有充沛的感情,有较强的说服力。当然,二者在一篇演讲稿中有时允许有所偏重。如果是一篇呼吁性的演讲,由于要考虑到它的煽动性,可以偏重于充沛的激情;如果是一篇辩论性的或是一篇劝导性的演讲,由于要以理服人,所以,它可以偏重逻辑性、论证性。不过,如果能将二者统一在一篇演讲稿中,则更好。 像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便可以说是一篇富于激情,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演讲稿。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不仅

《不自由毋宁死》同步练习1

《不自由,毋宁死》同步练习 课内巩固 1.《不自由,毋宁死》作者是,政治家,演说家。 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浓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共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它具有、、、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和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演讲稿最基本的特点 是、、。 2.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1)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我们了。 A.锻造 B.铸造 (2)这些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 A.部署 B.布置 (3)我们的要求被人家 A.置之度外 B.置之不理 (4)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 A .沉溺 B.沉迷 (5)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A.干预 B.干涉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4-5题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呀,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3.反复揣摩划线的语句,这一连串的文句表达的语气和作用是否相同?读一读,力求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4.亨利的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演讲的结尾,你认为那些地方对你有所启发?请加以概括。 课外提升

“不自由,毋宁死”——人是自由的存在物 玻尔兹曼是奥地利首屈一指的物理学家,生于1844年,在气体运动论和热力学方面做出了出类拔萃的贡献。为此,他倍受人们崇敬。玻尔兹曼生性乐观,兴趣广泛,他不仅倾慕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和哲学美,还特别热爱德奥古典音乐;每星期都要在自己家中举办音乐晚会,并经常亲自弹奏钢琴为客人助兴。此外,他的家庭生活也是幸福的,夫妻关系和谐,子女孝顺。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无法驱散他在二十世纪初心中逐渐发生的抑郁与苦闷。1906年的夏天,他终于独自一人悄悄地跑到森林中去自杀了。他自杀的原因难以让人理解,竟是由于承受不了事业上陷于不自由的窘境。众所周知,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由牛顿、麦克斯创立的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底基开始动摇,“牛顿原理”和“拉瓦锡原理”以及经典物理学的其他理论基石都己岌岌可危,面临被新物理学知识取代的局面。这使得一些有过伟大建树的科学家们感到过去赖以生活和工作的信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危机。玻尔兹曼的学说奠基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随着基础的颠覆,以往的成果也变得黯然失色,但他又找不到一条走出困境而重新赢得事业自由的出路,因而处于一种失去自由的抑郁状态:对自己的事业和前途灰心丧气,变得意气消沉和郁郁寡欢,甚至对妻室儿女也失去了往日的眷恋之情。最终,他在“不自由,毋宁死”的西方传统观念的支配下,走上了不归之路。 玻尔兹曼的死是否值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他对自由的珍视,却体现了人的最深层的本质需要。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特性,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这也就是说,人和一切自然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自由。 自由包括两种:一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是实现自由的中介环节,但认识活动中又包含和体现出认识主体的意志自由和理性自由。二是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自由,它体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后者又包括道德意义上的自由、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和一般行为的自由。道德自由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反映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约束的关系;一般行为的自由反映人们在一般活动(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中意志与现实的关系。无论什么意义上的自由都是通过人们的选择行为来实现的。也就是自由表现为人们对行为的自愿和自为选择。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与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自由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然,我们不能将“自由”仅理解为人的“类本质”而否定它的个体性,因为“类”只表征着抽象的共性,而共性只有寓于个性之中才能存在,因此,人的自由本质只有落实为现实个人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这是不容抹杀的历史逻辑。正由于这个原因,千百年来,人

不自由毋宁死

走进语言现场 在演讲厅 不自由,毋宁死 一、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宣布投入区域服务,这是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是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标志着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从此进入以北斗为核心推动力的时代。2019-2019年是北斗产业的启动和快速发展期。在2019年前的十多年间,主要是以推进北斗一号的应用为主,北斗用户终端总数量只有二十万套左右。未来,北斗产业在定位、导航、授时等功能的基础上,将在大众消费应用、交通物流管理、测绘地理信息、关键基础设施、紧急安全救援、行业精准应用等六个领域实现较快发展。其中紧急安全救援主要涉及医疗消防救援、防灾减灾抗灾、道路安全救援以及紧急搜索救助等相关的调度协调管理和导航定位与位置信息服务。 (摘编自曹冲《中国北斗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材料二与GPS相比,北斗有自己取胜的独门绝技——短报文功能。短报文与目前的手机短信功能相类似,用户可以通过北斗用户机发送一条长度为120个字的信息,向外界告知位置。在汶川地震搜救时,北斗就曾经大展身手。在川西北通信信号遮蔽干扰严重的复杂环境中,美国的GPS只能显示终端位置信息而无通信功能,而卫星移动电话虽可实现语音通信,但不具备定位导航功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同

时具备空间定位、时间基准授时和短报文通信功能,解决了抢险救灾应急指挥中的定位与通信难题。 (摘编自《揭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信号 盲区可发送短信》) 材料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搜救功能示意图 注:示位标,指紧急无线电示位标,遇险后可发求救信号。 (资料来源于陈敏等《北斗导航技术在山地休闲旅游应急救援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四随着北斗三号工程第三、四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2019年北斗卫星进入密集发射期。相较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卫星系统不仅覆盖更广,精度更高,而且可靠性更好;不仅实现全球覆盖,而且卫星载荷有了很大进步,增加了全球搜救功能,并且搜救精度可达“米”级。这将为航海、航空和陆地用户的遇险搜救提供便利,比起可能只提供公里级搜救精度的国际标准搜救卫星精度更高。2019年底,我国的北斗系统及北斗系统搭载遇险搜救载荷写入国际搜救卫星组织中轨搜救卫星系统框架文件,这标志着北斗系统加入国际搜救卫星系统迈出了第一步。 相比GPS、格洛纳斯导航,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增加了全球短报文功能,有星间链路,将来还有其他空间环境监测载荷,可能还有自主 导航功能,这些都是其他导航系统不完全具备的功能。 (摘编自《北斗导航副总师:该系统 全球搜救功能达到“米”级》)

《不自由,毋宁死》知识清单

《不自由,毋宁死》知识清单 一、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亨利是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著名的《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之一,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在反英斗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的演说。1799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 二、背景探寻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对当地居民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他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三、字音 ①钦.佩(qīn)②铿锵 ..(kēnɡ qiānɡ)③毋.宁(wú) ④砥砺 ..(dǐ lì) ⑤缄.口(jiān) ⑥艰苦卓.绝(zhuó) ⑦铸.就(zhù) ⑧镣.铐(liào) 四、字形 梏(ɡù)桎梏湎(miǎn)沉湎赢(yínɡ)输赢 皓(hào)皓首缅(miǎn)缅怀羸(léi)羸弱 浩(hào)浩大腼(miǎn)腼腆嬴(yínɡ)嬴政 五、近义词辨析 (1)部署·布置 同:两者都是动词,都指安排人力、任务、活动、事情等。 异:“部署”指安排,布置(人力、任务)。“布置”指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对活动做出安排。 (2)乞求·祈求·企求 同:这三个词都有“希望得到”的意思。 异:“乞求”指请求给予。“祈求”指恳切地希望或请求。“企求”指希望得到。

不自由毋宁死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 一、导入 好的演讲,如同布谷报春,又似战鼓催征。它可以使迷惘者得以清醒,沉沦者为之振作,徘徊者更加坚定,观望者毅然奋起,先进者策马飞奔。同学们,一副好口才,会为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好口才是令人羡慕的,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就的。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一起来实践! (如此导入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明白好的演讲对于我们实际生活的作用,增强其学习与实践演讲技巧的动力;二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活动方式即演讲训练。) 二、介绍作者与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

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 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作者和背景知识的介绍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发表演讲的大时代背景,让他们初步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文中的观点,为何会有如此坚决、高昂的斗志,演讲最终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这也为学生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情感作铺垫。) 三、检查预习,请学生上台演讲推想帕特里克·亨利之前演讲者的主要观点和内容的演讲辞。 明确:主要观点:不要战争! 主要理由:①战争的残酷,会给人民带来太多的痛苦。 ②我们的力量与对方相比实在太弱小。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王丹丹)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 江苏省怀仁中学王丹丹 (一)设计思想 教书?抑或是用书教?我想不通的文本承担的教学目的是不相同的,有时需要我们教者大胆取舍,彰显不同文本的特色,从而使学生从中习得“印象最深的一点”。因而在设计这篇文本时,我首先对文本进行研习和琢磨,然后找出一个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接着便围绕该目标集中设计教学环节,希望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二)教材分析 该文本出自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模块“在演讲厅”专题。这是一篇演讲稿,其特殊的文体特点决定了教学这篇文本的基本方式,应该由传统的文本解读式转变为学生的活动体验式,主要应该围绕如何让学生“开口说”、如何“说”好等教学重心,使学生增强演讲的意识,熟悉甚至熟练演讲的技巧,并提高一定的演讲水平。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帕特里克?亨利演讲的背景及演讲词,体会演讲者的情感和情绪 2、以文本中的经典片段为演讲材料,练习演讲,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总结增强演讲说服力、感染力的方法,并加以适当运用(四)学习重、难点 1、重点:体会演讲的说服力、感染力,并付诸于自己的口语实践 2、难点:结合当堂总结的方法,试写一个演讲词的片段 (五)学习方法 活动体验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预习作业:结合文本,借助想象,替“反对派”先生们拟一篇演讲词 一、感读题目 1、要求:自由读读题目,并从内容和形式上对此进行简短点评。 2、点评:句式简短,铿锵有力;将自由与死相提并论,突出了自由的重要性, 二、感知演讲内容 1、要求:浏览文本,划出相关语句,组织语言 2、明确:很多代表先生在“国家存亡”、“关系到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