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年级下册语文德育渗透课例

三年级下册语文德育渗透课例

三年级下册语文德育渗透课例
三年级下册语文德育渗透课例

三年级下册语文德育渗透课例

三年级下册《军神》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让学生自读感悟,自我探究。通过读一读、演一演,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德育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图文对照,初读感知。

师:伴随着悦耳的铃声,我们又要开始了新的学习、新的探索。通过以前的阅读,我们认识了许多英雄人物,如英勇的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的刘胡兰、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他们都是普通战士,但他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也是一名军人的故事。他,堪称“军神”。

1.课题让你想到什么?

2.浏览课文,想一想,谁是“军神”,文中讲了他的什么事?

二、直奔中心,理清脉络。

1.看图,请你用一句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2.交流并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3、学生提出问题: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

4.过度: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出示问题)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三、抓住关键,读中感悟。

1.(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你有什么疑问吗?

2.生交流:为什么称刘伯承为“会说话的钢板”?

3.理解“钢板”,钢板有什么特点?(说明刘伯承意志坚强)

4.文中哪些词句具体反映了刘伯承有坚强的意志?

四、深入探究,体会中心。

师:对刘伯承这样特殊的病人,沃克医生也是第一次遇到。文章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过程中,对沃克医生的神态和语言作了大量细致的描写,让我们一起找出这些语句,体会一下沃克医生当时的感受。

出示幻灯(重点摘出沃克医生的“四句话”,指导朗读)

1、“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惊疑)

2、“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怀疑)

3、“你挺不住可以哼叫。”(关爱)

六拓展空间。

1、想象空间:选择以下词语围绕课文说一句话或一段话

过度、拒绝、施行、麻醉剂、肃然起敬、诊所、惊疑、勉强、过奖、

从容镇定、目光柔和、沃克医生、哼叫、晕过去、刘伯承、绷带、吭声、由衷

2、拓展练说

同学们,慈祥的刘爷爷就在我们面前(屏幕出示照片),此时此刻你想和刘爷爷说什么心里话吗?

七、教师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谈的很好。在战争年代,象刘伯承这样的英雄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不怕流血牺牲,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不仅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应该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高贵品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课例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课例 红星中心小学张丽丽 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合理利用教材教书育人很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下面以小学二年级《美丽的公鸡》一课为例。 在当今社会中,经济发展快,物质日益丰富,一些崇尚金钱,盲目攀比的思想影响着孩子们,学习本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美丑观念,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二年级的孩子们价值观还没有形

成,他们是否能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更显尤为重要。 教学设计时,我准确把握快乐读书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而加设的‘桥梁’”这一主旨,从学生的学设计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大的语文观。 教学目标: 1.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明白“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的事”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2.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品味课文语言美。 3.认识10个生字,1个多音字。教学重点是:读懂公鸡对美的认识的转化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老马的话,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教学运用以自读为主,感受读书乐趣的教学策略,力求通过形成丰富,个性纷呈的朗读引领学生从整体出发,围绕“美”字,从现象看到“美”的本质,设计了四大教学流程。 一.未读此文,先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课伊始,我出示的自制的幻灯片,及文中插图。让学生通过观看文中的插图,猜想小动物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产生兴趣,并急于想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带着更多的猜想走进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明学法。 这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短文,非常适合朗读,我以读带动全篇,

九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九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篇一: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古邳中学语文学科德育工作计划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 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 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 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 积极对学1 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

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三、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监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2 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

最新精品小学语文德育案例《普罗米修斯》德育教学设计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普罗米修斯》是一篇古希腊神话,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决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热,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动人故事。文本故事感人,人物形象丰满、逼真,但毕竟是古希腊文学作品,距学生的生活时代较远,教学时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借助一些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进而体会人物形象,这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另外,文本成功地塑造了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了解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感悟其品质,从而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斯、惨、败”等11个生字,会写“悲、兽、佩”等1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众神的名字。

3.按顺序复述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4.了解古希腊神话,进一步培养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按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多种方法概括课文内容。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赞歌,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关于普罗米修斯的赞歌,配乐朗读,引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普罗米修斯赞歌(节选)[英国]雪莱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深受酷刑却无怨无悔?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六年级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六年级下册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因而,作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就一定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古人早就提出过“智德”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又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可见,智的发展促成了德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与美育教育,既是语文教学教材中美的因素所决定的,也是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既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也是开拓语文教学视野的探索课题。至于此,语文科教学要让学生在学到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品德修养,使他们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三、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我所教的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素质较差,有较多的学生在品行方面存在缺陷,比如:开学的第一周就出现学生不交作业,不做笔记的现象,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现把目标分列如下: 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进而能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培养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2、加强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带领学生实现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 3、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措施方法: 1、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认真督促学生的一言一行,使其都能符合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甚至做得更好。 2、学应用“感情”这根主线,把教材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紧紧地联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案例3篇篇一:初中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语文新课标将学校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实 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文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语文教学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的德育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法。 1情感渗透 我们的祖国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从四大发明到地动仪,从《史 记》到《孙子兵法》,但情感依赖于认识,只有对祖国的文明了解了,认识了, 才能对祖国有深刻的爱恋,所以我充分利用时间和机会,带着学生在祖国文化宝库中领略文化的无穷魅力。为了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今天,我向学生介绍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科学发展的重大成果,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盛况和“神七”凯旋的录像,材料中那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和绚烂夺目的礼花,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航天员翟志刚的舱外成功行走更让学生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并立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很多学生不禁背诵起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种自豪感、奋进感油然而生。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学生素质的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但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合理利用教材教书育人很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教学案例: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个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学生感性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的男那样勇猛,那样无畏?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二、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理解。 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再配之学生对赵州桥资料的交流介绍和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

二年级语文德育案例

二年级语文德育案例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 二、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去。 三、把德育渗透延伸到课外辅导中去。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语 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 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将更多的 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语文科由于其天然具有的深厚蕴藉的鲜明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而具备了独厚的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独特功能。“文道统一”,学文 与悟道应同步进行,教育不仅是为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进行德育的 渗透。 一、语文科德育渗透的内容。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德育的渗透。 1.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指在学生语文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 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 2.语文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知识传授,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活动。 二、语文德育渗透的途径。 如何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1.结合课文内容,直接进行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中的许多内容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材料,可以直接进行德育渗透。我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 生带入课文内容,自然贴切地进行渗透,让学生在欣赏享受中不知 不觉地接受教育,潜移默化。 2、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今后,我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传道和授业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文学科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语文老师只能说“爱你没商量”,是想躲都 躲不开的任务。“文道统一”,教育不仅是为文化的传递,更是人 格心灵的唤醒。 一、语文教学渗透德育途径 (1)课堂教学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就是着眼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安排的文章都包含 着浓浓的德育味道。如:我在教《一株紫丁香》、《我选我》、 《一分钟》、《难忘的一天》等文章时,我就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关心集体、热爱劳动以及珍惜时间。在教《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等 课文时,我就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小主人公有什么 值得我们去称赞的品质,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向他们学习,这样贴 近现实生活的问题,学生懂得后,就能在平日里做得是模是样。在 教学《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等课文时,我又会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学文后感悟到:只有爱护 好我们的环境,保护好地球爷爷,爱护好动物才会有更优美的环境,人们才会生活的更舒适。 因此,在教好语文基本知识的同时,我有意无意地将德育渗透在其中,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形成在这无形之中,而且根深蒂固。所以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学科德育资源开发研究教育案例 -—〈示儿〉 府谷县第三小学王彦 教学案例: 梦空——《十一月四日夜风雨大作》 请先听老师读一遍。 想象一下:在一个孤冷偏远得小山村里,风雨飘摇。一个卧病在床得老人辗转难眠、终于睡着了,可梦里仍然就是铁马冰河、跃马横戈得场面。 这梦仅仅就是指诗人夜里做得梦不? 还指什么?(她一生得梦想呀!) 来,让我们再来读《示儿》这首诗,体会诗人直到死,还念念不忘那深深得爱国情,浓浓得报国梦! 诗中得每一行都读得这么低沉哀婉不?从哪一句能隐隐感到诗人心中那澎湃激荡得梦呢? 她希望孩子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她们得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得胜利消息呢! 还会就是指什么“空”呢?

泪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自己出声读一读。 诗人从梦中惊醒,站在自家得篱门外,遥望远方、尽管深秋得寒风吹透那单薄得衣裳。同学们,轻轻地再来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她能望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呢? 您能想象到此时诗人双眼含泪不? 她那滴滴得泪为谁而流呀? (a)、为大好河山而流; (b)、为软弱无能得政府而流; (c)、为花天酒地得官员而流; (d)、为在水深火热之中得百姓而流; (e)、为自己空报无门而流; 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得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得深挚强烈得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她们得爱国热情……有目得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得思想教育,让她们得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有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地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至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

全都懂。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 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大家不要认为爱祖国必须是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民族兴亡的关头,拿枪打仗,保家卫国是爱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母语,奋发向上,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教这一课的时候,我就结合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说给同学们。告诉他们,历史曾有过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看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八年的抗战,又有多少同胞惨遭涂炭。说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事先编辑好的一张张幻灯片,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看到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时,同学们的愤怒和悲伤,有些同学甚至还用手用力地压着桌子……“难道我们真要像小弗朗士一样要到最后一课,才能幡然醒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后悔,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兴亡,我有责任!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上好每一节课起,学好汉语,学好每一学科,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就应该明白个人和祖国的关系。”同学们深情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在课后的周记中,有个孩子写道:“落后则挨打,国富则民强,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真想大声高呼,中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 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

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

语文德育渗透案例1

语文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

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一夜的工作》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长城》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各处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长城的雄伟壮丽,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由此想到长城的建筑之雄伟壮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我的德育课堂案例——《梦圆飞天》 宁夏路第二小学刘伟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下面我就《梦圆飞天》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梦圆飞天》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成真的喜悦与激动,还有无尽的自豪感。 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抓住“飞天前——飞天时——飞天后”三大块,通过朗读、感悟练说的方式进行组织课堂并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过程如下: [片断一] 师: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人们都把目光聚集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们在等待着什么?生:(齐)等待着“神五”上天。 师:那有哪些人来了?他们的心情如何呢?(指名读这一节) 生:有与杨利伟朝夕相处的教练,有一些专家,还有少先队员们,他们非常激动和高兴,因为这是中国载入史册的一幕,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在不断地取得进步与发展,令人期待,令人喜悦。 生:可能还有杨利伟叔叔的家人也来到了现场,他们在心里默默地祝福杨利伟能成功,祝愿中国能成功! 生:还有许许多多热爱祖国,关心杨利伟的人都在关注着,虽然他们可能不能到现场为“神五”送行,为杨利伟送行,但他们心中永远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挚诚的爱国情。

师:说得多好!带着这份心情,一起来读。(齐读) 师: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份“情”呢? 生:“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时的天气十分寒冷,但人们却“从一大清早”就来到了这里,说明他们对此事的关注程度是多么得深。 师:是啊,如此凛冽的寒风,吹冻着每个人的身体,但冻不住的是人们那颗爱国心,那颗民族的自豪感,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激动啊,你来读这一句。(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来解读文本,让每个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为什么“人人脸上写满喜悦与自豪”?那皆是因为他们爱着这个“家”,所以他们无惧寒冷,来这里亲眼见证中国的强大,这也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并为之自豪。 [片断二] 师:“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读得比较紧张、迫切)你们听到那急促的呼吸声了吗?(生:听到了。)从那呼吸声中,你们仿佛听到了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们有人紧握着双手,嘴里不停地喃喃道:“一定要成功啊,一定要成功……” 师:还有一分钟就要发射了,杨利伟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显得非常地冷静从容,他知道,作为军人在这关键时刻一定要镇定,不能辜负祖国、人民对自己的期望,必须成功。 师:还有十秒、九秒、八秒……还剩一秒,这时每个人又是怎么样的?师:现场中的人还有谁,他们会想想到什么? 生:杨利伟的儿子紧紧地盯着“神五”,他坚信爸爸一定会完成这一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永远的学校》。这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当拿到教材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将课文第二单元的内容提前到开学初来学习,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德育教育。 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课文第三小节有这么一段?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你你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当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还记不记得老师什么时候是‘疲倦’的呢? 同学们顿时变得很安静,我有点失落。过了一会儿,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记得上个学期的一天,你本来就有两节语文课,但是那天刚好老师外出,由您来代课,那天你上了四、五节课,而且还要管理班级,我觉得那天你特别的疲倦。?听到他的回答,我特别的惊讶,没了任何言语,有的只有红红的眼眶,天哪,孩子还能这么清楚得记得是哪天,当时是怎样的情况,着实让我感动不已。 接着,又有同学发言了,?老师,您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您每天都特别的疲倦,我多想为您捶捶背呀!老师,您辛苦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似乎懂事了不少,下课了,?老师,我为您捶捶背?吧;作文里,?老师,我不再惹您生气了,我知道您也是为我好。?…… 【案例思考】 通过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语对学生进行?感受老师的爱,回报老师的爱?的教育还是显现出了一定的效果。?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作为一个工作在教

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也在思索怎样在语文学科中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挖于?深?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如,本课中就可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疲倦?,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勤,从而培养学生要感受、感谢老师的爱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挖掘,从一切可以探寻的点,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立足?实?处。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总是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目标极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有人称之为两张皮现象:学生在尊师爱师的报告会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可会后依然?涛声依旧?,很多学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谈不上发自内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的爱。如果我们在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中不能联系学生实际,那么这德育就是无效的的德育,有时甚至会带来负面的作用。 攻在?恒?处。其实,我们的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形成往往是长时间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药性?。对待这些学生,急功近利,妄图立竿见影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我们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运用教育智慧,与学生展开真诚的交流,使一些?问题学生?在心灵深处真正得到一定的感染。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都可以让学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德育学科渗透课例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十分必要。在进行语言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在感悟与体验中催化情感,激发内部因素,使思想道德教育融合、渗透于教学中。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的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尤其落在语文工作者的肩上,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工作者既要教书,还要育人,做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当然语文教学应以语文教育为主,不能因为强调德育教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艺术。 有诗意盎然的散文,有引人入睡的小说,有催人泪下的剧作,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朗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使学生了解志愿军战士,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德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国

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3篇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3篇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一: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更应该根据其科学性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处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公要求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还要求学生从学习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思想品德教育科学地安排到语言文字训练中,从而提高德育常渗透强度。 一、制定德育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德育渗透。 无论哪能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行制定教学目标,语文课也一样,但平常所说的目标一般都指学科知识教学目标,其中的思想品德大多象征性的点到为止,不作目标硬性要求,认为学科知识达标就算完成任务。其实则不然,语文教学大

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是:“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也就是说,德育也是语文教学的必要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课前也应该制定好德育教学目标,以便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恰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中围绕目标创设感染情景,激进情感震动。 小学阶段是发展儿童随意注意的主要时期,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者必须在教学中创设独特的感染情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去组织自己的注意,激起情感震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中创设感染情景,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震动,启动学生的情感闸门,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定期约束自己,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哀乐,读完后再看总理和人民在一起的录像。创设这样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震动,从悲痛中升起对革命领袖的无比爱戴之情。

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上册: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应尽之责.但 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地、合理地、贴切地进行教育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如语文科的教学,新课标就给我们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施这几个转化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动脑,善于设计并善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德育内容“随风潜入夜”,让德育对象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悄然的变化. 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它的人文内涵十分的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它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下面我就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下找准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探究的感受.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文本如一座矿藏,可让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的. 二、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实践,从而让学生树立切实的理想,树立社会责任感,达成德育教育. 找准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确实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好. 三、拓展延伸,接受感染熏陶,从而提高品德修养,达成德育教育. 回想我们走过的路,也许我们出生穷乡僻壤,也许我们的父辈也还带着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总之,也许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带给我们很好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已经脱胎换骨,有了很大的改变,仔细思考一下,可以恍然大悟地说,我们得益于阅读,得益于那一本本好书. 今天,我们的学生们更需要这些精神食粮,把课内知识作适当的拓展延伸,有机结合,学生定会在和许多高尚的人的谈话中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新课标下新课程德育教育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到了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的路.我愿不断探索寻求. 下册(1): 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了解周围环境,为保护家乡环境出谋献计;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理解亲情、友情的可贵,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