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pdf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pdf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pdf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pdf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接下来由我来解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本次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主要讲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二、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性质

三、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

四、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五、思想品德课程目标解读

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解读

七、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指导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教材编写、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一定要以标准为依据。标准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作用表现为:标准阐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教学的内容。同时,确定了该教学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基础性的教学规范和评价依据。教师必须精读标准,领会标准的基本理念,熟知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领域,知道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及如何进行评价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标准是为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而制定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依据与行动指南,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材料。因此,教师要树立强烈的标准意识,把标准的要求细化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一)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的含义

一切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目的,一切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目的,一切以充

实学生的生活为目的。

这就对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如下要求:

(1)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要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为出发

点和落脚点。

(2)教育工作者要具有“一切为了学生”的自觉意识,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3)要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放弃对任何一名学生的德育引导,确立“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

(二)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1、建立在知识逻辑上的德育课程没有合法性

以前的德育课程是建立在知识逻辑上,有很多人都认为把德育课程建立在

知识逻辑上没有合法性,代表人物有杜威和涂尔干,杜威和涂尔干对建立在知

识逻辑上的德育课程提出了如下质疑:

杜威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践,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口号,杜威认为:“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道德观念”是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的。

涂尔干:“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

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道德教育融合在整个学校生活之中,但这并不能否认专门课程的意义。如果专门的课程与其他

课程和教育活动是相通的,而不是隔离的,专门的课程就可以发挥一定的作

用。

杜威和涂尔干的观点意思是,德育在生活中,德育要回归生活。

他们的质疑非常有力:

道德确实不是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确实与人的行为和内在品质没有直接

关系。“道德上的不作为”现象和“故意失德”现象就是例子。“道德上的不作为”如不让座,“故意失德”的例子如说脏话。

“道德不能放假”:道德确实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

品德确实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与学校整体生活都有关。

品德不单是“教”出来的,而且是自己在生活中“学”出来的。

2、解决合法性的出路:回归生活

德育课程要想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就必须解决好重建与儿童生活的联系。

要重建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就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有道德的人而不是“道德研究者”。(道德知识的学习者)只有这样做才能发挥德育课的价值。

(2)课程的逻辑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

(3)德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即使不能涵盖儿童的整体生活,但儿童生

活的各个方面也要力求有所反映。

(三)以学生身心发展为重心的课程特点

以学生身心发展为重心的课程特点,要求课程做到:

1、反映初中生个体生命成长中所面临的种种变化,如身心方面的变化、个

体生存状况的变化等。如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走进新的学习生活中第三

课《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我》、第四课《知识让人生更亮丽》;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青春的脚步青春的气息中第十一课《人们说我长大了》、第十二课

《花季中的男孩女孩》等。就反映了初中生个体生命成长中所面临的种种变

化。

思想品德课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才能真正尊重个人的生命成长,才能通过

展现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矛盾和困惑而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并为学生的活动和

成长提供一个空间,思想品德课也才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这里提到了思想品德课要展现学生的矛盾和困惑,走进学生的生命。这里就教学中的具体做法举两个例子。例如:当初中生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时,我们帮助孩子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当学生对异性有好感而感觉到羞愧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任何人都可能对异性产生好感,这很正常;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对异性的好感,健康成长。这样本学科就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2、把握社会变化给初中生所带来的影响。社会的变化、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给学生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考虑,使学生在辩析中认同主流的价值观念。

二、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我对思想品德基本性质的理解是:思想品德要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如个别学生在小学的时候习惯了接受式学习方式,进入初中后他不喜欢,也从心理不接受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只有转变了学习方式,才能促进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适应社会,学生思想观念转变了,乐意接受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再如学生认识自己只看到自己的一方面缺点而没有看到或忽略另一方面优点,或只看到自己的一方面优点而没有看到或忽略另一方面缺点,这种看待问题的方法不正确,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这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思想观念或方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或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如:自信、自强、尊重、诚信、理解、宽容等。

思想品德课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性: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一)思想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我们可以做如下理解: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指导思想。这就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思想性规定了初中阶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思想性还规定了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要关注初中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经历一个观念认识、体验内化、践行反思的循环发展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改变原有错误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实践中践行,反思、调整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发展过程。

(二)人文性

人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人文性指的是在优秀的人类文化的熏陶下,使学生在感性上能达到理解人、容忍人、接纳人、尊重人、爱护人、关怀人;理性上能主动思考追寻人的终极价值,对人类命运有忧患意识。

人文素养——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

人文素养简单的说就是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气质、内涵、修养等的综合体现。咱看有些人从内而外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高雅的气质、看起来非常有内涵。这就是有人文素养表现。如白岩松、水均益、路一鸣等。他们身上就有人文素养的体现。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的内容,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思想品德课程要以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但要真正实现以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就要关怀初中学生精神精神成长的真实需要,善于利用青少年喜欢的内容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例如:初中学生喜欢网络、明星影星、漫画等内容,喜欢教师以小品、漫画的形式组织教学。

(三)实践性

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本课程又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因此,更加关注这一点,因为思想品德课程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必须做到知行统一。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生将思想认识付诸行动,并且自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思想品德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当代初中学生的现实生活既包含着中国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又有以学校教育系统改革为背景的校园生活,还包括他们具有个人特点的家庭生活。这些都构成他们个体生活经验的基础。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需要借助于已有的个体生活经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完全脱离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进行抽象、空洞的说理。思想品德教育也不是一时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在现实生活的诸多矛盾中不断推进和深入。另外,学校和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逐渐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和反思社会生活,深化思想认识,提升品德修养。

思想性、实践性实际上是从知到行。

(四)综合性

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

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

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思想方法是人们

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观察、研究事物和现象所遵循的规则和程序。是关于主观

反映客观即认识世界的方法。

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

综合的课程形态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这种构建方式是以对生活本

身的综合性、知识本身的综合性以及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的理解为基础的。

我们既不能离开学生的家庭生活、班级和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来谈道德生活,也不能离开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或者是局限于生活的某个

方面来谈道德生活。思想品德教育应该面向并且存在于初中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本课程采取综合课程形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与实际生活的关

联,让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真正面对他们的真实生活,使学生真正学会正

确处理各种复杂关系,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三、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构成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

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实施必须符合这个理念或追求。“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主要针对以往思想品德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生活甚至背

离生活的倾向。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我们来一起简单理解这句话,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也就是课程要服务学生,服务学生的生活。

提高素质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能够过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做

负责任的公民。这也是课程的目的、落脚点、归宿。

接下来,我们来看具体内容,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

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

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

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

任的公民。

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为思想品德而教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人去

过有意义的、积极健康的生活。生活是生命体的存在活动,它绝不可能是单个

人的活动,必定是与他人社会发生联系的活动。因此,生活是将“个体”与“社会”融为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就是引导学生以一种主

动的、负责任的(对自己负责任,也对别人负责任)姿态,与他人、社会进行

互动,积极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中实

现个体自主建构与社会建构的融合与统一。

现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剧,人的学习与发展贯穿了人的一生,相对于传

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来说,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是一件更为根本的

事情,应当把态度放置在人的发展的重要位置,它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动力。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我们还是先来简单理解一下,我们前面提过,建立在知识逻辑上的德育课

程没有合法性。课程要回归生活,把课程建立在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的基

础上,在课程建构上就做到了回归生活。

接下来,我们来看具体内容,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

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

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

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

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脱离了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即使学习内容也来自于“生活”,但是由于这

种生活不是学生真正观察、感受、体验的生活,它们不能构成学生自身的生命

活动,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就只能是一些符号、文字、事件等。只有在学

生正在过着的生活中,学生才能切身感受、体验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学习才能够与学生的目的、需要相关联,才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思想品德课程担任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品德的任务。教师不能把价值观作为定论,直接讲给学生。而要通过设置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思考、去实践,这样他们从内心深处才愿意接受。

比如,你告诉他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他可能会背的滚瓜烂熟,但他心里未必这样想,他心里想的可能还是钱是最重要的,钱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教师要通过一些视频、材料或案例,要让他在内心深处感觉到确实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如可举毛泽东、邓小平、袁隆平、邓稼先、钱学森詹天佑的例子,当然也可举教师、或学生崇拜的明星、影星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到他们之所以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在于对他人、社会的创造和奉献。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知道,思想品德课程无论是建构、具体教学、还是最终的目的都要做到回归生活,本门课程最终要为学生生活服务。

四、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思路设计上力求增强课程的时代性、针对性、整合性、实效性、主动性,合理构建课程标准的逻辑框架。基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课程标准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等关系,着重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我们初三的复习可以以课标的设计思路制作知识框架。大家看以下,这就是以课标的设计思路制作的几个知识框架图。无论是道德部分,还是法律部分都是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线索构建

的。我们先来看道德部分,成长中的我主要讲的是自尊自强,我与他人和集体主要讲的是交往的品德,我与国家和社会主要讲的是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部分也是一样的道理。成长中的我主要讲心中有法,我与他人和集体主要讲权利与义务,我与国家和社会主要讲法律与社会秩序。

五、思想品德课程目标解读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对这一目标应该这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最终目标。

根据总目标的要求,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㈠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你的学生在你的课堂上预期达到的引起他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态度是什么?如何进行价值选择?

教师不能仅通过讲解或传授的方法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需要用丰富的情感、正确的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初中学生,创造有利于他们参与、体验的机会,增强他们的情感认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

我听过两位老师的课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我对这两节课的介绍,大家就知道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节是鲁亚茹老师讲的《成功需自信》,她在课堂上用了一个视频,截取了歌手李琛的一段成长经历。李琛自幼患小儿麻痹致残,只能靠拄双拐走路,很自卑。但后来以一首《窗外》红遍大江南北。当视频出现李琛拄着双拐站在光芒四射舞台上,自信的唱着《窗外》的时候,我们都被震撼了。拐

杖一点都不影响他的美好形象,我们甚至认为明星就应该是李琛那样的。自信

是一种力量,可以让一个残疾人帅气的站在舞台中央。这段视频使学生的心灵

受到了震撼,让他们感受到了自信的美好和力量,渴望自己身上有自信的品

德。

另外一节课是张晓霞老师的《我的角色我的责任》,老师开始也同样用了

一段视频富县2013年洪水,视频中的情景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所以震撼。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医务工作者,广大干部职工身上的那种强烈的责

任感,对他们豁然起敬,产生敬佩之情。

同时觉得他们活得很有价值,价值体现在对他人、社会的奉献之中。

这个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又问了学生两个问题,你的角色有哪些?写出五个,你最想放弃的是哪一个角色?学生异口同声的大声回答“学生”。作为我们教师都感受到了学生久违的或从未有过的轻松。

学生自己那会儿更是感到了无与伦比的轻松。老师接着问,你最不愿意放

弃的角色是什么?学生同样异口同声的大声回答“子女”。大家想一想子女这一角色,有他应承担的责任吗?有。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时不用老师说,学生已

深深的感受的自己不能放弃学生的角色。任何角色都不能放弃,任何责任都不

能放弃。自己要勇于承担责任。这是学生自己体验得到的。

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反思自己有没有哪些责任未尽到。很明显在学

生想和谈的过程中,我们感到了学生心理的愧疚、后悔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一节课非常重要,没有感情的课没有生命,学生也没

有学习的兴趣。我们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也足以

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㈡能力

教师要注意将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与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实践活动的参与

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各种形式的德育资源,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使他

们在具体行动中掌握基本方法,提高道德能力。

实际上我们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怎么样”的问题,就是教给学生方法,这些方法只有实践,才能最终形成能力。比如,老师讲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实

践,才能形成学习能力。不实践,那也仅仅是知识。

㈢知识

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结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重要支柱。思想

品德教学如果不把人类文明已有的、有助于道德的知识纳入到教学中来,那

么,即使教学形式上有“情境性”与“主体性”,也难以有触动人心、升华人心灵的课堂。对此,教师应该有一个比较清醒和理性的认识,既不能陷入完全的知识

传递性的教学方式,也不能不重视知识、不去清晰地讲解知识。关键之处在于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知识教学一定不能离开与生活的联系,是需要通过回到生

活、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理解知识,移易情感,激发行为,锻炼

能力。思想品德教学目的在于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成长过程

中的问题,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用相关知识支持问题的解决。思想品德

课程中的知识学习是为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品德、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面貌服务的。

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解读

(一)教学要准确把握课标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所有的课在备课之

前需要想到的。我们所用的思想品德教材是依据课标编写的,所以教材中的每

一节内容我们在课程内容中都能找到所要达到的标准。上每节课之前必须要从

课标中找到课标对这节课内容的要求,准确把握课标精神,按标准要求来进行

教学,不随意超标,更不能不达标。

接下来我们以挫折为例具体看一下,课标 1.1.5规定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课标中的规

定给我们提出了以下三个教学中的基本方向,或基本要求。

认知上,要认识挫折,知道挫折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情感上,要理解挫

折的两面性,发挥挫折的积极意义;行为上,要应对挫折,学会利用方法战胜

挫折与逆境。

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

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我们从课标中看到它运用了三个词了解、体会、学会,而这三个词的运

用,恰好就是分别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初中阶段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开展青春期教育的要求。这与学校当中的生物课在内容和

要求上是有所同的。

(二)关于标准中的动词说明。

行为动词表达的是在学生身心方面发展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对教育者的要求。

“知道、了解、理解、分析”等词是道德认知要求;“体验、体会、感受、体会、体验、关注、认识、接纳、分辨、增强、富有、懂得、形成”等词是道德情感要求;“关心、尊重、养成、学会、正确对待、克服、锻炼、形成、掌握、参与、做到、杜绝、提高”等词是道德实践要求。

“知道、了解、理解”等动词,提示了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程度标准,显然,“理解”比“知道”的层次要高。“感受、体会、体验”是包含着学生个体情感和态度在内的道德体验,从普遍的道德规范的认知进入到个体道德体验,是将普

遍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而“关心、尊重、养成”等动词则落实到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层次和最终品质养成,内在包含了对前两个层次的要

求。

对于这些动词所表示的“课程标准”意义以及这些动词间的区别和联系,教

师要有准确的把握。准确把握这些动词,也就准确把握了课标的要求,准确把

握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确把握了考试方向。

不会出现不达标或超纲现象。

七、教学建议

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

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

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

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德育课程要想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就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1)重建与其他课程和教育活动的联系;(2)重建与儿童生活的联系。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本项建议明确要求“教”要转向引导学生的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要求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应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问题留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

间和空间。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学

习。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思想品德课程的

学习方法,最基础、最重要的是体验式学习。“道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初中生的道德体验学习方式主要有调查、讨论、访谈、践行等学习方法,

并要求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学会互助合作。这些学习方法强化了自主学习的过程

性、体验性,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

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体验式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知者,对社会规范的认

识;情者,获得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情感体验;行者,形成执行社会规范的行

为方式。可见,体验式学习并不否定认知性学习,关键在于认知学习能否获得

情感体验,并转化为行为。

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

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

习目标。

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

的学习,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

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

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做主”的形式。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也涉及学习方法。

课标提出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包括以下几个含义:1、向教师提出要求,如上所述,要启发、引导、创设条件、营造氛围等;2、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社会现实及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是将书本中的内容作

为教条来死记硬背,也就是说,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自觉形成

正确的思想品德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

成长的需求,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要形成学生持久的提升自己思

想品德的愿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与愿望;3、在思想品德课中,自主学习的方法,主要有调查、讨论、访谈等等,并要求学生之间合作、互助。合作

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思想

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规模,可以根据不同

的活动内容及具体情况来确定。有两人小组、三人小组、四人小组、五人小

组、多于五人的小组。

探究性学习:亦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修订稿)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0 一、课程性质1 二、课程基本理念1 三、课程设计思路2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2 一、总目标2 二、分类目标3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3 一、认识自我3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6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9 第四部分实施要求与建议14 一、教学建议14 二、评价建议15 三、教材编写建议16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

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7

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物理 注意事项: 1.物理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90分.物理与化学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4页)和“答题卷”(4页)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 ...”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大客机C919是我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干线民用客机,它的巡航速度是920km/h, 该速度值的物理意义是。 2.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硝化棉就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达到了硝化棉的燃点。 3.一棵小树生长在水塘中,图中用带箭头的线段AB表示小树露出水面的部分。请在图中画出AB通过水面反射所成的像AˊBˊ。 4.如图所示,当工人师傅用400N的拉力向下拉绳时,可使重680N的重物匀速上升,此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5.图中R1=4Ω,R2=6Ω,把它们并联在U=3V的电路中,则R1和R2并联后的总电阻为Ω;通电30s,电阻R1消耗的电能为J。 6.某定值电阻两端加上10V的电压时,测得通过它的电流为2A,则其阻值为Ω,若电压为0,则它的阻值为Ω。 7.实验发现,两条平行放置的直导线,当通以相同的电流时相互吸引(如图),这是因为电流能够产生磁场,而磁场对电流又有力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它的受力,对a导线:通电导线b产生的磁场对它具有向右的作用力;对b导线:。 8.某导体的电阻为20Ω,当通过它的电流为2A时,则其1min产生的热量为________J. 9.如图甲所示,物块A在一固定的斜面上保持静止,可将物块A看成一个有质量的点(见图乙)。请在图乙中画出物块的受力的示意图。 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 A B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解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

小学思品课程标准

小学思品课程标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小学思品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

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版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我代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组的全体成员,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能得到广大任课教师和中学生的支持与肯定。 我将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析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一、解读新《课标》 (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 2、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规定 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完整word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版(全文)

,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全文) (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 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 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 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 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 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 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 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 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 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概述 本课程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新课标”修订的背景,其次说明了“新课标”修订的总原则及两项具体原则。第二部分全面对比了新、旧课标的不同,帮助教师全面认识“新课标”,从课程实施方面更深入地理解“新课标”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逻辑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内容。第三部分为教师在“新课标”引领下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提供帮助,第三部分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课的特征及任务、教学设计的优化与实施、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操作。在此部分,围绕“新课标”的实施,介绍了思想品德课的三个特征及五项任务;结合“准、活、实”、教材的二次开发、整体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教学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并结合案例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新课标”中开发教学资源的要求,特别结合教师实际需要,重点介绍了“案例”这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选用策略;介绍了“新课标”中关于评价的精神,也特别结合教学需要,重点说明了“成长手册”评价方式。本课程内容凸显了学科特点,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核心,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案例典型、设计巧妙。相信可以帮助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提升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灵活运用评价方式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一.修订的背景及原则 (一)修订的背景 1.国内国际大形势变化为课标修订提供了大背景 (1)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文化多样多元,中国社会每日每时发生着深刻变化。 (2)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突出,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成为未来提高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 2.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成效为课标修订奠定了基础 (1)坚持传统(战略重视、思想明确、队伍整齐、积极作为、注重实效); (2)不断改革(贴近实际、丰富内容、改进方法、创新形式、理论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1.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 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 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 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1) 一、课程性质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三、课程设计思路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7) 一、成长中的我 (7)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10)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15)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9) 一、教学建议 (19) 二、评价建议 (21) 三、教材编写建议 (21)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23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追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话、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最新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

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一、解读新《课标》 (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 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作者:佚名教研组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92 更新时间:2011-7-1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首先,我代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组的全体成员,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能得到广大任课教师和中学生的支持与肯定。 我将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析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一、解读新《课标》 (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 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相关主题